第一篇:如何培养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观察力
如何培养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观察力
:良好的观察力引导人们的猜测与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给学生留下一个较大的观察和思考的空间。具有审美直觉的问题情境是开发学生观察力的良好契机。在课堂上,不要交给学生现成的结论,准确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复杂的问题需要设计观察程序。
:引导;观察;思考;挖掘
观察是探求的开始,观察是最基本的智力品质之一。良好的观察力引导人们的猜测与创新:哥德巴赫猜想须有长
期观察,并且需要观察者有敏锐捕捉信息的能力。意大利了学家伽利略,就是从观察教堂里铜吊灯的摇曳开始,经过实验研究,发现了摆的定时定律。伟大的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从小热衷于观察动,植物,坚持二十年记观察日记,写出《物种的起源》。他自己曾说,“我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
以下谈谈我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的一点认识和做法。
一、改变传统注入式的满堂灌的教学,给学生留下一个较大的观察思考的空间
我们应该找一些机会和问题情境把权利还给学生。
比如:由函数图像显示的性质特点.。复习时,对知识体系的条理性概括,综合题型的层次性铺垫……都是训练学生观察力的良好契机。
立体几何教学的核心是空间垂直意识的确立。
例如:矩形ABCD,AB=4,AD=3,沿对角线BD将ABCD反折,使A点到A’处,A’在面BCD上的射影在CD上,在三棱锥A’—BCD中,求A’C与面A’BD所成角。
这道题曾令相当多的同学无所措手。原因就在于不能观察到图形的垂直联系。
后来,我给学生讲这道题时,围绕这个核心,把它铺垫成一系列小题组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1、四面体A’—BCD的四个面中,有多少个RtΔ?
2、在A’—BCD的四个面、六条棱中,有几对线面垂直?
3、写出所有的面面垂直。
4、求A’C与面A’BD所成的角。
有了前三问的铺垫,第四问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因为面A’BC⊥面A’BD,所以过C向面A’BD做垂线,垂足在A’B上,角CA’B即为所求之线面角,sin∠CA’B=3/4。
二、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课堂上可以从以下三点去做:
1、不要交给学生现成的结论。
当老师并不急于把答案交给学生的时候,学生将有了更多的机会去观察、思考与感受。
三角函数图像的对称性、杨辉三角的特征、几何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等等,都可以通过学生的观察得出结论。
若有错误,可以通过老师的提醒与补充完善它。
2、明确指向。
过去有这样的教训:老师讲三角函数图像对称性时,画出了正弦函数的图像让同学们观察,然后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恍然,不知应如何应答。
这样的观察就是缺乏明确的指向。
他不知要从中看出点儿什么,已熟悉的是一目了然,不熟悉的仍看不出来。
明确的指向引导了学生的目的:①y=sinx是奇函数,(0,0)当然是对称中心,还有其他的对称中心吗?②图像有对称轴吗?如何表示,与其他概念点有什么关系?
这样可以准确的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3、复杂的情境需要设计观察的程序。
当数学问题情境头绪纷乱,数学形象不鲜明或与概念方法理论联系较曲折隐蔽时,学生容易对此类问题产生畏惧。
比如,关于抛物线的定义,教材上是这样叙述的:“平面内与一定点F和一定直线L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抛物线。”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有无特殊要求,教师可给出如下一道题目让学生思考:动点F与定点(-3,1)和定直线L:2x+y+5=0的距离相等,则点F的轨迹是()(A)抛物线(B)双曲线(C)椭圆(D)直线.学生自己通过观察,不难发现,当点F在直线L上时,其轨迹是过点F且与L垂直的一条直线,而非抛物线。由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抛物线的定义作出严格的表达。有时学生的意见可能是错误的,教师也应该给予肯定,表扬其探索精神,教师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以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值。因为有的时候错误往往可能是成功的先兆,错误中可能隐含着新的方法。
三、优化课堂结构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发现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疑问式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及暗示法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欲望与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同时,积极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尤其是电脑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通过声音、图片等多种表现形式,不仅能增大课堂教学容量,优化教学结构,实现资源共享,还能增强学生兴趣,激发探索精神。比如在学习函数、立几、解几等内容时,能做到静动结合,给学生以质感、美感。如在学习立体几何中旋转体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演示旋转体的形成过程,这样,就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形象直观的三维动画。学生易于接受,印象深,效果好。如果能根据课堂内容,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制作课件等,不仅能提高实践能力,而且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使学生对定义、定理、公式等数学知识的观察变得更加容易。
第二篇:培养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意识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现在教育理论摒弃在教学中只注重结论不注重过程,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把得到结论的全部思维过程展现出来,并在这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而且提高能力。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这就首先要求学生要有参与意识,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这是现代数学教学的趋势。为此,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应充分让学生“动”起来。即让学生的个性表露出来,思维活跃起来,手脚解放出来,这将会极大地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
当今中学生由于年龄偏小,对老师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教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表现在不制定学习计划,坐等上课,课前不预习,对老师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或呆坐听着,上课不得要领,没听到门道。凡此种种都是学生没有真正参与教学过程也就是参与意识差,被动学习。
一、作为数学教师要明确自己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一个教育者。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组织者、点播者,因此学生的参与意识与我们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和对学生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关系,现在的教师不能仅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因严守“师道尊严”的观念而无法摆脱“教”为中心的思想,与学生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距离。相反,应是一个明智的辅导员,在不同的时间情况下,扮演不同的角色,可以是示范者、评论者、欣赏者也可以是顾问和朋友。
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让他们主动、自由、快乐、有效地学习。
首先,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勤于动脑,善于发言。
心理学家指出: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想象力只有平时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因此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以宽容友好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亲和的对话平台,沟通对话渠道,让学生觉得老师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垄断者,更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一锤定音,而是可以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可以聆听学生的见解,并能适时的给以赞同表扬或指正他们的观点。学生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不应该仅仅是学习活动的接受者,而应该充分体现主体地位的作用,积极参与到一个新知识的思维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爱因斯坦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首先在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的给以启发,教学生如何去动脑,如何去思考,但不是在教师的思维圈子中顺着教师的思路走。如不这样,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就会妨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引发学生开动脑筋在新旧知识的联结处想;在知识的疑难处想; 在.思维干扰处想。对于学生思维的结果,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说出计算的原理;说出概念的形成;说出公式的推导;说出解题的思路。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学生中独特的想法不要轻易的否定,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这样每个学生都能深刻理解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使学生不仅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达到思有源、思有序、思有获、思有创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第三篇:数学课堂上学生素养的培养
数学课堂上学生素养的培养
江苏省通州区十总中学徐小汉
一个学生的素养影响着目前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动力,影响着学生的日后的生活与工作态度及能力。因此良好素养的培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兴趣与学习欲望,能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何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素养,这我们作为教师的值得深思与探讨,个人认为: 知识素养的培养
数学知识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在目前的大打生源战的今天,为了让学生考分上更好、在录取名校人数以让社会及家长获得更多的认可,尤其在农村初中生源不足的情况下,我们不得不以考纲为基础,更多的训练只在中考中考的一部分内容而削弱了数学的其它知识的学习。事实上知识层面的狭窄往往制约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制约了学生学习的动力,枯燥的题海战术往往让学生感到生畏,以至于让很多同学学无动力而厌学。故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到知识的全面性及学生的参与性。在讲解勾股定理时,我没有按照以往的教学方式通过知识点的给定让学生练习获取做题的正确性,而是一让学生自己去查找勾股定理的起源、发展及应用,事实证明通过这种改变学生不仅很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还知道勾股定理的十几种证明方法,知识的层面与梯度上明显高于了目前初中所需掌握的知识同时在很大程度了提高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能力素养的培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教师的我们,如果只是才教会学生一些知识,如何去应付考试,或如何做题,那只能说是一个不合格的教师,我们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如何去学,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课堂上采用组织引导,设置各种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去体悟。通过小
组互动学习、参与讨论,形成以学生为主的学习环境与氛围,让他们在交流中掌握知识,在讨论中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尽可能地在教学过程中留有一些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这些问题,让他们自身解决这些问题,在这过程中给予一定的帮助与点拔,从而激迸他们学习的信心。在教尝过程中,我们不妨预留一点时间让学生去思考,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讨论,让学生积极思考、热烈讨论、亲自动手操作而不将问题全由老师完成。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不是放羊式的教学,我们要观察学生的情绪的变化,要掌控整个课堂的秩序,观察学生所遇到的困难与困惑,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一定的帮助,否则学生很可能进入一个孤助无助的状态,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造成学生学习焦虑,反而促使学生不愿学习或恐惧学习。在讲授新课时,常在一种题型或一个知识点完成之后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让学生提出类似问题并由他们给出解决的方法与方案,并加发归类、归纳、总结,以完成知识与学习能力的积累。从而在一定的程度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感,从被到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没有任何的思想负担,让他们感受到这是他们要学的、想学的、能学的,从而体验学习的快感与学习的自豪。
心智成长的培养
数学的学习其实不仅仅表现在对数学这一门功课知识层面与技能层面上的学生,更多的我们要学会如何学好为社会的发展和建设做更好的、更有用的运用。在目前的学习状态下,许多家长、老师以学生的成绩为唯一目标,认为只要学生学习成绩好了就是好的,却忘却了作为学生成长的第一关键是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对社会对家庭有责任感的人,如何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在学习的过程中有部分学生只知道去学习、去考试、去获取较高的分数得到社会与家庭的任可。以至于出现了大学上学不知怎么去报名、不知如何洗衣服、要
家人陪读的高分低能儿,也有许多学生不记得爸爸、妈妈生日送去一声祝福却只、知道没钱用了就打个电话问爸爸妈妈要,不知道好好读书只知道在游戏间遨游人生。也有不少学生自私、孤傲、自我为中心,在家是小皇帝,不顾他人感受,另有部分学生不能正视自己的缺点,不能受到任何的挫折与打击,以至于自暴自弃、伤害自己、伤害他人生命来宣泄对生活、对世界的不满,甚至有的用自己所到的知识出卖国家利益。而这些都是在学习过程中心智没有健康成长的表现,初中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尤其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独生子女越来越娇宠、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欠缺、单亲家庭教育的不健全造就孩子的心智成熟越来越晚、越来越不成熟。作为教师我们只有在课堂上多对孩子进行责任教育、感恩教育、从孩子的点滴关心起,从孩子日常的冷暖温饱问题、到学生的亲情问题、孩子在青春期所遇到的一些生理问题、与同学的相处问题。用一个老师的细心耐心恒心去观察他们、帮助他们。平时我与学生处成一片、与他们象朋友一们交流,把自己置身于他们之中,聆听他们的烦恼、担忧、帮助他们分析、与他们共同面对想方设法解除他们一切的后顾之忧。曾遇到过一个学生整天无所事是,上课不是睡觉就是讲话,甚至逃课。曾是教师眼中的不良典型,通过多次了侧面了解,原来孩子爸爸妈妈因感情不合而离异属于双不管,他认为连爸爸妈妈都不要他了而产生了各种负面影响,在了解这一情况后,着手从他的生活方面着手,经常给他送一些吃的、穿的、带他到家中洗澡,他感受到家的温暖,并多次找他谈心,同时经常打电话给他爸爸妈妈让他们从生活上、精神上给予关心,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个活泼开朗、积极向上、乐于助人的好学生也出现在大家的面前。
学生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但我们只有从点点滴滴做起,从小事做起,改变原有的应试教育的作法,把时间还给学生、把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
生一个充裕、充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主动、积极地遨游、翻滚、搏击,伸出我们温暖的双手,捧出我们炙热的心、灵动我们经验与智慧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给予适当的帮助与指点,相信学生的素养犹如春天的绽放鲜花定能在秋天结出丰硕的果实。
第四篇:如何培养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意识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这就首先要求学生要有参与意识,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为此,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应充分让学生“动”起来。
首先,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勤于动脑,善于发言。
因为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以宽容友好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亲和的对话平台,沟通对话渠道,让学生觉得老师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垄断者,更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一锤定音,而是可以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可以聆听学生的见解,并能适时的给以赞同表扬或指正他们的观点。在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的给以启发,教学生如何去动脑,如何去思考,但不是在教师的思维圈子中顺着教师的思路走。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学生中独特的想法不要轻易的否定,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其次,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氛围中学习。
在课前,教师应先设计好对哪些应作必要的启发指导,哪些应由学生自由充分地讨论。在教学中的重难点处,由于每个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同的学生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若能组织学生集体作分组讨论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讨论、学习,这样同学之间相互弥补、借鉴和启发形成交互的思维网络,对问题的解决有很大的帮助。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间的交流活动,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不轻易表态或下结论;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不压抑而是在群体交流与讨论中让学生自我发现。这种良好的课堂习惯对学生而言是自我实现的过程。
最后,要鼓励学生善于动手实验。
数学实验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一个题目光想不动手,往往不得其门而入,动手做做常会有启发。代数问题把字母化成数试一试,几何问题多画几个图看一看,这比冥思苦想效果显著的多。学生通过数学实验手脑并用获得了直接的感性认识,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引发奇思妙想,产生大胆的猜想和创新,使得所学的知识真正地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结构,有利于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场所,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内因,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把课堂变为师生共同创造的场所。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参与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实践者,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赏心乐学之所,奇思妙想之处。
第五篇:数学课堂上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数学课堂上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是当前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当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学校是开展素质教育的主战场,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着眼于创新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必须寓创新能力的培养于学科教学中。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思维是一种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能突破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善于提出具有新意的观点,或是解决了前人尚未解决的问题。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一、有创意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要创设一个能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个性的教学氛围。语文阅读教学要以培养学生自能读书为目标,创设一个民主宽松,允许学生发展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敢想敢问,主动学习,乐于探索,体现学科特色,新颖而别具一格的有创意的教学氛围。在实际教学中常能听到学生对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有的颇有见地,有的虽显不周,但教师应积极鼓励这些学生发表独特的或不同的见解,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思维的禁锢,让学生萌生创新的意识。
二、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
创新能力的培养核心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没有创造性思维就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显著特点是新颖性,首创性和独特性。小学生思维活跃,常表现出以上特点,教师应有目的,不失时机地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发展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既要重视集中思维,更要重视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2、引导学生由果溯因,反向思考问题,发展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它常能引发创新思维,取得创造性成果。教学时,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协调发展,不放过任何一次机会去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
三、质疑善思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切创造从疑问开始”,“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质疑善思,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堂实践,培养学生敢说,敢做,敢创新的精神。从语言表达到用图画展示,从课本延伸到课外,可以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飞跃以至达到创新的境界,课堂实践包含着学生的创意,潜藏着创新意识,能有力地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
面对未来社会空前激烈的竞争,培养一代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刻不容缓。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和创新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