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变式教学在数学课堂上的应用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课堂上还存在着老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一问一答多,研讨交流少;操练记忆多,鼓励创新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困扰着教师的教学,而且已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扼制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重要根源。如何解决此问题?变式教学模式也许是达到这一目标的一个有效途经。下面笔者就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浅谈一下变式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确保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
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这就首先要求学生有参与意识。同时对学习必须产生兴趣,“兴趣”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然而,我发现目前课堂教学中暴露出一个突出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比较沉闷,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少数学生虽然说能举手回答问题,也只留在肤浅层面,白白浪费了课堂有效时间,导致课堂散乱无序、效率低下。为此,我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进行调查研究其不愿参加教学活动的原因,并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愿意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如学习概率一节,我把10个红球、40个白球(除颜色外每个球的形状和大小都是一样的)放到盒子里,然后让每个学生自己动手、亲自试验,摸一次,把颜色记下来,这样很容易就能知道摸到哪种颜色球的可能性大,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教学过程中,反复进行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思维导向,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在学生思维转折处采用恰当方法及时点拨提示,使学生少走弯路。也可通过讨论、交流开拓解题思路,启迪学生的思维。现举一教学过程片段。
对中点四边形的研究进一步深化,笔者设计了以下一系列问题:
1.连接任意四边形的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2.连接平行四边形的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3.连接矩形的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4.连接菱形的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5.连接正方形的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虽然题目较多,但为了让学生容易得到结论,我引导学生,画一画,量一量,猜猜结论。这样学生会直观的得到正确的结论。
它们依次是1.平行四边形;2.平行四边形;3.菱形;4.矩形;5.正方形。可是要想证明结论,学生就要经历一个由直观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要利用特殊四边形的性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来组织证明过程,这便是演绎推理的发展。
三、培养学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考察同一知识点,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下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型,设计多种不同的命题。上复习课时要善于将习题归类,集中精力解决同类问题中的本质问题,总结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和规律。例如,在复习应用题时,笔者选用下列4个题目为例题。
1.甲乙两列火车同时从相距480千米的两地相向而行,甲火车的速度每小时80千米,乙火车的速度每小时210千米,问经过几小时两车相遇?
2.从甲地到乙地汽车需要8小时,拖拉机需要12小时,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几小时可以相遇?
3.一水池单开甲管8小时可以注满,单开乙管12小时可以注满,两管齐开放,几小时可以注满?
4.一项工程甲队独做需8天,乙队独做需10天,两队合作需几天完成?
上述四道复习应用题,虽然题目的表达方式不同,但本质基本相同,数量关系、解答方法基本一样,这样不仅把互相关联的知识通过变式教学融合在一起,而且把知识从一个角度迁移到另一个角度,最终达到既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节省复习时间,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四、培养学生评价数学问题、推广和综合数学问题的能力
在解决一个问题后,趁着学生对完成任务的经过和感受印象还清晰的时候,不失时机地探索解决问题的关键,总结解题规律和方法,并在教学中,深入认识问题的精神实质,正确评价、推广、综合数学问题。对于中学生来说,教学中应使学生学好基础知识,将已学过的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数学问题,不仅要对每一部分的知识进行总结,还应该把使用每一部分知识解决问题时的方法加以综合,而且运用这部分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在进行问题解决时,学生必须综合所学的知识,并把它用到新的、困难的状况中,这就需要学生使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如果可能的话,和以前的问题联系起来,对问题进行推广,概括出一般原理用于解题。这样可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我们知道等腰三角形是我们熟悉的图形之一,我们可以利用它的性质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例如将等腰三角形的面积分成m等份,只要把底边分成m等份,然后连接顶点和底边各等分点的线段,即可把这个三角形的面积m等分。接着我就问如果此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除用上述方法你还有没有其他的分法?学生经过思考得到结论,可从三角形的中心引线段,先将中心与三个顶点连接,把等边三角形分成三个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在把每个小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分成m等份,连接中心和各等分点,依次把3个相邻的小三角形拼合在一起,即可把这个三角形的面积m等分。
接着提出:1.怎样从正方形的中心引线段,将这个正方形的面积m等分?2.怎样从正n形的中心引线段,将这个n正方形的面积m等分?
当学生做完题后,让学生对题目进行回顾和反思,评价自己的解题法是否最优?是否还有其他的解法?问题之间是否可以互相转化?通过这样的思维训练,可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开展变式练习,有利于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动态处理,克服思维和心理定势,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创造的主人。
第二篇:竞争式教学在政治课堂上的应用
竞争式教学在政治课堂上的应用
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进一步强调:“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同时,国务院在《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也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那么,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贯彻、落实党的这一方针政策呢?在政治课教学中,我尝试运用合作、竞争型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作用收到良好效果。现对政治课合作、竞争型教学模式的认识归结如下,供同仁们参考。
一、课前准备
课前充分准备是课堂教学必备的条件,也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
(一)全面规划,不留空白
竞争式教学往往容易使学生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即优者因锻炼机会多而更优,差者因为主动参与不够而更差。针对此类现象,在竞争过程中应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设置的问题应重在激发学生兴趣,采取多种形式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如“叫号式”,即让学生回答问题时,不叫姓名而叫学号,以避免两极分化。
(二)由易到难,逐层深入
教师设置问题时,应注意难易适中,由易到难,逐层深入。开始一段时间教师应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看书,找出相关答案,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有所加强后,再加深难度,由只找问题的答案变成即找问题又找问题的答案,并找出每句话的重点词语,进而整个答案的核心内容,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记忆相关知识点的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最后设置一些较易理解的资料,以培养学生分析史料、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培养兴趣,指导学法
孔子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过程。教师应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设置的问题应集知识性、趣味性、激励性和幽默感于一体,便于激发兴趣,使其乐于表现。另外,教师应注重学法指导,这是素质教育最核心的内容,也是当前在我校教学中所面临的最关键的问题。生物学家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良好的学习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也有人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任何人的辅导都是孩子探求知识的外因,只有孩子自身才是学习的主人,教给孩子科学的学习方法,等于给了孩子“点金术”。思想政治课要求学生要勤思考,多实践,做主人,反对死记硬背,提倡学以致用。作为教师在把握教材重点理论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教会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教法和指导方法上下功夫,竞争式教学的关键是教会学生如何理解、分析问题和用简便的方法记忆知识点。
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分析此项原则并找出最简便的记忆法。经过分析,有同学用八个字作出总结:“道路,专政,领导,思想。”这样既简明扼要,又便于记忆。
二、课堂竞争
课前准备是为课堂竞争服务的,课堂上的激烈竞争式整个教学环节的核心,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竞争。
(一)对话式竞争
教师与学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对话”本质不是把一种观念强加于另一种观念之上,而是一种共享――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教学中为充分启动学生个性化思维,我不断探索,同时也获得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途径。
(二)小组合作竞争
新课程把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摆在了重要位置。这就要求我们不得不打破传统式课堂教学模式,放开学生手脚,创造条件,让学生离开座位,自主组合、讨论、探究,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扬学生个性。如讲授“活动课”时,本人采取“小组合作”式竞争法,有利于学生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学生学的生动活泼,从而尝试成功的喜悦,既能发挥学生个人的潜能,又能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组建小组时,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里素质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还应尊重学生自愿的原则,通常每小组以4――5人为宜,有1人担任小组长,小组长一般是学习成绩较好、知识面相对较广、乐于助人,有团结协作精神、具有一定的合作创新意识、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学生。各组间无明显差别,力求均衡,便于公平竞争,使学生在竞争中时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互助关爱的真挚情感,既学会了竞争、合作,又增强了自信心。具体做法是:在课堂上以组建的小组为单位,通过“读、议、答”三个环节进行竞争,并给每组回答问题的同学进行准确的评分。最后评出优胜组,给予奖分和掌声鼓励。在这种形式下,全班每位同学(包括平时积极主动的还是不自愿参与者)都积极参与,认真思考,勇于讨论,尽力而为,因为谁都不愿意做“大乌龟”,认真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是主体作用。
(三)分层式竞争
针对教学内容的难易和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同,教师可采用分层式竞争。教师将一节课的知识做到难易结合,既有留给成绩优异学生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又有广泛联系实际需举例回答的问题,也有需发挥想象去创设的问题。后两种问题则大大调动了那些后进生的积极性,往往他们的回答比那些“循规蹈矩”的好学生更大胆,更具现实意义,而且他们的思维还能跳出老师已经设置好的条件框框,看到窗外的“世外桃源”,令老师和学生耳目一新。
另外,分层时,不仅要对知识的难易分层,而且要对学生的要求分层,对学习好的学生要求要拔高,中等生要向更高目标迈进,后进生向中等生靠拢,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得以调动,有利于形成一种积极、有序、主动学习的课题氛围。
此外,还有“开飞机式”、“开火车式”、“自由组合式”、“模仿表演式”等竞争方式,教师可按照课堂教学内容的要求,选择使用。
三、及时评价
课堂竞争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让全体学生溶入到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竞争过程中能否给予及时评价是竞争式教学成败的关键。
学生回答完后,教师应及时给予积极的、鼓励性评价。无论回答正确或错误,完整或不完整,都应给予积极评价,如:学生回答完后,教师应说:“哇!男生(女生)太棒了!”或“哇,你们都是天才!”如有一方回答不上,应说:“太遗憾了,不过没关系,再加油!”千万不能说:“你(你们)太笨了。”之类的话。总之,评价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评价得当,能激发学生兴趣,使其乐于表现。反之,则会抹杀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不愿参与甚至害怕参与,使竞争式教学失去真正的意义。
第三篇: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
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
摘 要:创设一个好的教学情境是成功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和基础,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呢?创设教学情境要有灵活性,创设教学情境要有趣味性,创设教学情境要有针对性,创设教学情境要有可探性。总之,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结合实际创设出各种各样、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探索新知,使数学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教学情境;学习兴趣;灵活性;趣味性,针对性;可探性
创设一个好的教学情境是成功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和基础,巧妙的引言,生动的开头既能吸引学生,使之全神贯注,又能启迪思维,使之兴趣盎然,积极参与,而且能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意境,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呢?结合本人的做法,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教学情境要有灵活性
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教学资源,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应从小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在生活中捕捉小学数学的精彩镜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在教学《小数的认识》一课时,我让学生仔细观察收集到的购物小票,在购物小票中找出小数,然后试着解释每个小数的意义。一堂课围绕着生活中不起眼的一张购物小票展开,这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情境,学生学习起来异常兴奋。可见,截取生活中的情境进行教学,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刻挖掘教科书中的生活素材,找准它与数学知识有机联系的切入点,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数学的价值,加强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创设教学情境要有趣味性
新课程要求数学教师能创造一个欢乐、生动的教学环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活动,用蕴含数学信息的故事、游戏、图片设计教学情境,使数学学习成为一种乐趣,点燃他们心中探求新知的火花,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例如,在教学“0的除法”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童话故事情境,画面上有5只猴子在水面上捞月亮,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平均每只猴子捞到几个月亮”,关于“0的除法”也呼之欲出了。学生在交流中认识到,0个月亮平均分给5只猴子,结果每只猴子都没有捞到月亮,所以商是“0”。此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从而收到理想的效果。
三、创设教学情境要有针对性
教学中的问题情境要有针对性,要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提出。好的问题情境常常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能激发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自主地去探究。例如,在教学“平均数”时,课前进行拍球比赛,一个组4个人,一个组3个人,当比赛结束后发现比较总数不公平时,自然而然地引出“平均数”。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了他们敏锐地发现问题的能力。
四、创设教学情境要有可探性
数学教学应积极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为学生制造探究的环境,提供探究的机会。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如,在教学“选择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时,我设计的情景是:李老师要买180本《数学小词典》,每本4.50元,王老师带了1000元钱。我引导学生根据情景提问题,学生提出了“一共花了多少钱?”“王老师带的钱够吗?”“应找回多少钱?”这样几个问题,从这几个问题解答中,学生体验到可以选择不同的计算方法(如口算、估算、笔算等)来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各种计算方法在不同问题情境中的作用。深化了认知,促进了思考,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总之,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及所教内容创设出各种各样、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能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探索新知,使数学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回民小学)
??S编辑 鲁翠红
第四篇:变式教学在初中教学中的应用
变式教学在初中教学中的应用
变式教学法,它的核心是利用构造一系列变式的方法,来展示知识发生、发展过程,数学问题的结构和演变过程,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以及创设暴露思维障碍情境,从而,形成一种思维训练的有效模式。它的主要作用在于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在相同条件下迁移、发散知识的能力。它能做到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使优、中、差的学生各有所得,尝试到成功的乐趣,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使他们的应变能力得以提高,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变式教学法对新概念教学的促进作用
概念,在数学课中的比例较大,初中数学教学又往往是从新概念入手。能否正确理解概念,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概念教学有其特殊性,它不仅要求学生要识记其内容,明确与它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还要能灵活运用它来解决相的实际问题。概念往往比较的抽象,从初中生心理发展程度来看:他们对这些枯燥的东西,学习起来往往是索然无味,对抽象的概念的理解很困难。而采取变式教学却能有效的解决这一难题,使学生度过难关。通过变式或前后知识对比,或联系实际情况或创设思维障碍情境,来散发学生学习兴趣,变枯燥的东西为乐趣。例如,在学习“正数”与“负数”前,教师先提出:某地气候,白天最高气温为10℃,夜晚最高气温为零下10℃,问昼夜最高温度一样吗?学完这节课后你就能回答这个问题了!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便能产生“乐学”的氛围,这样对新概念撑握则通过变式使之内化并上升为能力。又例如,学习了“梯形”和“等腰梯形”的定义后,提出:
1、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吗?
2、一组对边平行加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等腰梯形吗?通过反例变式进行反面刺激,使学生更明确的理解和掌握“梯形”、“等腰梯形”、“平行四边形”等概念。
二、变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众所周知,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而运用变式手法恰好是训练和培养学生思维的有效途经。
1,利用兴趣培养学生思维主动性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运用兴趣变式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主动钻研,积极思考,可以克服惰性,培养思维主动积极性。具体而言,我们要提倡建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独立活动、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应鼓励学生对老师的提问产生质疑,能够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应鼓励学生由此及彼,从一个问题衍生开来,提出崭新的、有创造性的问题。只有这样,教师的设问才会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利用反例变式,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批判性。教学时,通过反例变式的训练有意识的设置一些陷阱,去刺激学生让其产生“吃一堑,长一智”。数学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没有学生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思考问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值得研究的是,教师提出问题后,应该给学生多少思考时间。实验表明,思考时间若非常短,学生的回答通常也很简短,但若把思考时间延长一些,学生就会更加全面、较为完整地回答问题,这样,问题回答的准确率就会提高。当然,思考时间的长短,是与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密切相关的。目前,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往往是提出问题后,几乎不给出思考时间,就要求学生立刻作答,而一旦学生不能立刻说出答案,教师便不断重复其问题,催促答案或者干脆另外提出一些问题来弥补这个“冷场”。其实,这恰恰是在干扰学生表面看似平静,实则活跃的思维过程。
3、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成分,又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着眼于探索未知的事物,发现事物间的新关系,寻找多方面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将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设问,也可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体而言,思考问题时,根据同一来源材料,以比较丰富的知识为依托,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以探求不同方向的解答,即通常所说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教学中教师利用解题过程的变式训练,引导学生善于运用新观点,从多用度去思考问题,用自由联想的方式,使学生广泛建立联系,多用度地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打破那种“自古华山一条路”的思维定势,使他们开动脑筋,串联有关知识,养成灵活的思维习惯。
4、运用逆向变式培养逆向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双向思维习惯,这种训练要保持经常性和多样性,逐步优化他们的思维品质。教师们在教学中,常常引导学生通过归纳、总结得出解决某一问题的“通法”,这种做法固然是必要的,而且也是有效的,但我们认为过分强调“通法”让学生对号入座,这样或许会收到“有心栽花花不开”的苦果,导致学生思维呆板,一旦“通法”在某个题目中“失效”时,便束手无策。因而,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时,别忘了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敢于创新,寻求解决问题的新路子。有些问题正向思维比较繁,如果改为逆向思维,则能化繁为简。
5、采用对一题多变和开放性题目的探讨,培养思维的创造性。教学中,在加强双基训练的前提下,运用一题多变和将结论变为开放性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变重复性学习为创造性学习。创造性思维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归宿与新的起点,是思维的高层次化。实践证明,教学中经常改变例题结论,引导学生自编一些开放性题目,对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其研究探索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大有益处。
三、利用变式教学有利于学困生的转换
在初中阶段,随着年龄的增大和年级的增高,会感到数学越来越难学,学困生的面就逐渐增大,并呈增长的趋 势。摆在教学面前的重要问题除防止新的学困生形成外,还要注重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传统的教学方式解决这一问 题是远远不够的。通过实践,对学习和掌握不同的知识采用不同的变式手段,使用不同的授课类型,可以适应各种 层次的学生人,使学生听课有针对性,从而避免教师一讲到底。利用章头图和实例进行兴趣变式,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知识的自觉性、主动性,甚至让他们主动参与变式,将几种变式有机结合,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充 分暴露他们的思维障碍,以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当然老师也要关心和爱护他们,对症下药,优化疏导,才能使他
们的思维得到锻炼和最佳发展,使学困生发生转化。
四、运用变式教学手段,有利于提高毕业复习效率
初三毕业复习时间仓促,为了取得理想效果,这时师生往往会陷入传统的“题海战术”之中难以自拔。这种“沙里 淘金”的办法不但使师生倍加疲劳,且效果不尽人意。变式教学在这里却有着它的独到功效,因为它是培养学生思维 能力,提高应变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与学的手段。事实上,复习?不同于新课,新课一节仅需要掌握一两个知识点,而复习课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容量、高效率完成一章节的复习任务,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不仅要掌握 知识,而且要形成基本技能,同时要掌握基本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还要培养数学意识从历年的中考试题来看,绝 大多数的题目源于教材,活于教材,部分综合性强的题目略高于教材。因此,复习中老师应立足于课本,精选课本 中的典型例题、习题,充分运用各种变式进行挖掘、延伸、改造,用问题编成变式题进行教学,注重剖析破题思路,优化课堂结构,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充分暴露思维障碍,展示知识的形成、演变过程,提高思维品质和应变能力,从而提高复习效率。实践证明,变式教学能摆脱“题海”变被动思维为主动自觉思维,形成“趣学”、“乐学”的氛围,让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减小差生面,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教学效益,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2008-6-5
第五篇:浅谈如何在数学课堂上渗透德育
浅谈如何在数学课堂上渗透德育
思想品德教育已成为当今社会教育的主旋律,它不再局限于思想品德课中,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指出,“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是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相并列的教学目的和要求。《课程标准》提出小学数学在教学中应注意六个问题,其中第五点就是“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本文就从学生数学作业的布置和设计出发,谈谈如何进行德育的渗透。
学习数学离不开做作业,但是传统的作业,它的目的性与形式都比较单一,就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这样的作业形式不仅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高作业效率,更为重要的是缺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内容。为此,我们应该开辟一片数学作业的新天地,设计形式丰富的数学作业,在充满吸引力的数学作业中蕴涵德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寓德育于“实践性”作业中
数学学科教材的内容不及其它学科来得丰富,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局限于书本中的内容,那整个教学过程会显得很呆板,为此,我们可以给学生布置“实践性”的作业,并将调查所得的资料作为学习内容之一,这样既可以充实教学内容,又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亲切感,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无形地受到了一种德育的启发。根据形式不同,我们把“实践式”作业分为两类:
1、对现成学习资料的收集。教材中潜在着很多的德育因素,但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课前或课后进行有关资料的搜索。
例如,在教学圆周率内容前,我们可以把枯燥的“预习书本第几页”这样的作业改成让学生到网上、校园图书馆等地方查阅有关圆周率的内容,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容易被调动起来,另外他们也不觉得这是一项作业,很乐意去完成。通过调查,学生了解了祖冲之和圆周率的故事,这样既可以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还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另外,像我国的“九九口诀”、“珠算”、“七巧板”都是我国人民的发明,教学中都可以作为德育教育的素材,组织学生以作业的形式进行有关资料的查询,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开展社会调查。德育的渗透也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良好的思想品德不单是使学生了解它们的意义和要求,重要的是身体力行。因此,我们在布置作业时,可适当充实一些数学与社会联系的问题,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关心身边诸如人口、土地、交通等社会问题。
在教学了《认识时间》后,我布置了这么一个作业:小朋友回家后,调查一下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家人的起床时间、上班时间、下班时间,还有妈妈做家务的时间,然后把这些时间记录下来,明天上课跟其他小朋友交流一下。这
样在巩固了所学内容后,再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积极发言从这些时间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通过讨论,学生感受到长辈们的辛苦,懂得要尊敬长辈,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优越的生活不是现成的,是要通过劳动得来的,从而明白学习知识的重要性。
二、寓德育于“真实性”作业中
教师可以注意收集一些有富有教育意义的真实材料,编成练习题让学生解答。
例如,有关我国领土大小的数字:东西相距约5000公里,南北相距约5500公里,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境内有世界上有名的大河长江,长6300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在长江上建起了武汉长江大桥,桥长1670米等,这些数据材料我们都可以作为编写习题、应用题的素材,使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寓德育于“分组合作性”作业中
作业除独立完成外,可通过讨论、分组合作等形式完成。小组讨论是符合学生乐于交往的心理需求的,它可使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分析作业内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并在讨论过程中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分组合作能把一个时空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愉快和好处,增强合作意识,体会团结合作精神的重要。
如教学了统计图表的制作,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以小组的形式调查小组内每个成员家庭每天用水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统计出小组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水的数量,再制成相应的统计图,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从制成的统计图中你发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在掌握有关数学知识的前提下受到了一次节约用水的教育,另外也受到了一次团结合作精神的教育,在整个调查过程中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学生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
四、寓德育于“实用性”作业中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将学得的知识运用于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取得成效后就会产生“收获”的喜悦,学习情感就会更加浓厚。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实际背景来解决实际问题,从中体会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从中体会反映在数学中的辩证关系。
五、寓德育于“感情性”作业中
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也少不了常规性的作业,它的形式一般有填空题、计算题、应用题等,学生在长期的重复此类作业后,难免产生腻烦心理,但我们可以对它们进行“包装”从而增加这些作业的新鲜感,去吸引学生的第一注意。比如设计出富有“感情”的题目,根据不同内容,可将题目设计为“我们来当小老师”“我们一起来”“比比看”“你能行”“来试试吧”等,用这些亲切并带有激励
情感的语言,便会一下子解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从而也能让学生体会到亲切的充满爱意的语言能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与人沟通也应该尽量用亲切并带有激励情感的语言。
寓思想品德教育于形式多样的数学作业,是学生再次学习、再次创造、再次发展的乐园,它使每一个学生喜欢数学作业,也使每一个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德育的熏陶,使学生在数学作业这个乐园中真正得到全面发展,真正实现德育、智育齐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