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生在数学课堂上的教学故事
数学课堂上的教学故事
上个学期我担任八(1)班的数学教学任务,到了初二学生对数学兴趣大减,我的这个班普遍数学成绩比较低,班级里尖子生并不尖,差生成绩特别差。
平时问题还真不少,尤其是作业问题。本阶段学的应用题,平日里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按时认真完成作业,但总有几本作业本令我头痛,要么不交,要么到校后拖拖拉拉补交,批出来错误百出,有的作业一看就是抄的别人的。批评教育好几次,效果却不明显,个别学生索性不交作业了,问他原因,回答“不会做”。单元测试下来,做得好的九十几分,做得差的三四十分,连简单的计算也没过关,更别提灵活应用的题目了。一看名字原来就是平常作业出问题的几个“老面孔”。讲评过后,我找这几个学生了解情况,找出问题所在。他们说:每天的作业因为不会做而做不完,老师要求交作业时不是抄就是拖或欠,别人花二十分钟完成了,我们做一个小时也做不出来,建议老师少布置些作业或者布置简单些的作业给我们。哦,原来我在教学中没有承认学生中存在的个体差异,教师总想让学生多学一点,多做一点习题,怕因为少做题而影响成绩,因此就喜欢用一个标准或一个尺码去衡量学生。然而,这样做的结果适得其反。他们在学习中不但没有得到快乐,反而还被一次次的失败而打击。他们在学习上失去了信心,也就没有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因此,教学中的“吃大锅饭”和“一把尺子量到底”的现状也得改改了。针对学生数学能力有差异的客观事实,应该重视找准每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他们确定相应的发展目标,设计难易有别的作业。于是我按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把他们分成了一队、二队、三队三组(即好中差三等),分别完成不同层次的作业要求。一队除了课后的基本练习外,更多的是拓展题型。二队多是难度不大的题型,但要求必须准确性高,偶尔布置一道难度不太大的综合题,他们会很有成就感。三队不仅是作业少而简单。由于分层作业的份量、难度适宜,选择自主、完成时间灵活,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作业不再有困难,这无疑激发了学生完成作业的乐趣。结果马上就收到了明显的效果。首先作业全交齐了,而且没有出现抄袭的情况。尽管各组都有部分学生错误挺多,但至少说明他们回家都认真独立思考了。同时课代表还反映了一部分同学的心声给我,表示对布置不同作业非常欢迎,增强了他们完成数学作业的信心,提高了他们对数学的兴趣。鉴于这样的效果,我坚定了继续尝试的决心。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各层次的作业情况明显好转。不会出现无故不交作业的情况了,字迹变得工整了,正确率也提高了,课后也经常有学生来办公室和我讨论问题了,特别是学困生的作业数量大大减少,全班的数学成绩也提高了很多,高分人数也增加了。
在分层布置作业的尝试中,我充分享受到了对于有针对性地尊重学生作业事实基础上构建的科学合理的设计所带来的成果。同时我们必须给予及时的总结与改进,激励进步学生争取更大进步,鼓励退步学生寻找原因,摆正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从而达到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目标
第二篇: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
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
摘 要:创设一个好的教学情境是成功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和基础,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呢?创设教学情境要有灵活性,创设教学情境要有趣味性,创设教学情境要有针对性,创设教学情境要有可探性。总之,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结合实际创设出各种各样、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探索新知,使数学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教学情境;学习兴趣;灵活性;趣味性,针对性;可探性
创设一个好的教学情境是成功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和基础,巧妙的引言,生动的开头既能吸引学生,使之全神贯注,又能启迪思维,使之兴趣盎然,积极参与,而且能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意境,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呢?结合本人的做法,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教学情境要有灵活性
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教学资源,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应从小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在生活中捕捉小学数学的精彩镜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在教学《小数的认识》一课时,我让学生仔细观察收集到的购物小票,在购物小票中找出小数,然后试着解释每个小数的意义。一堂课围绕着生活中不起眼的一张购物小票展开,这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情境,学生学习起来异常兴奋。可见,截取生活中的情境进行教学,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刻挖掘教科书中的生活素材,找准它与数学知识有机联系的切入点,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数学的价值,加强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创设教学情境要有趣味性
新课程要求数学教师能创造一个欢乐、生动的教学环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活动,用蕴含数学信息的故事、游戏、图片设计教学情境,使数学学习成为一种乐趣,点燃他们心中探求新知的火花,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例如,在教学“0的除法”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童话故事情境,画面上有5只猴子在水面上捞月亮,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平均每只猴子捞到几个月亮”,关于“0的除法”也呼之欲出了。学生在交流中认识到,0个月亮平均分给5只猴子,结果每只猴子都没有捞到月亮,所以商是“0”。此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从而收到理想的效果。
三、创设教学情境要有针对性
教学中的问题情境要有针对性,要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提出。好的问题情境常常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能激发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自主地去探究。例如,在教学“平均数”时,课前进行拍球比赛,一个组4个人,一个组3个人,当比赛结束后发现比较总数不公平时,自然而然地引出“平均数”。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了他们敏锐地发现问题的能力。
四、创设教学情境要有可探性
数学教学应积极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为学生制造探究的环境,提供探究的机会。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如,在教学“选择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时,我设计的情景是:李老师要买180本《数学小词典》,每本4.50元,王老师带了1000元钱。我引导学生根据情景提问题,学生提出了“一共花了多少钱?”“王老师带的钱够吗?”“应找回多少钱?”这样几个问题,从这几个问题解答中,学生体验到可以选择不同的计算方法(如口算、估算、笔算等)来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各种计算方法在不同问题情境中的作用。深化了认知,促进了思考,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总之,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及所教内容创设出各种各样、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能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探索新知,使数学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回民小学)
??S编辑 鲁翠红
第三篇:浅谈如何在数学课堂上渗透德育
浅谈如何在数学课堂上渗透德育
思想品德教育已成为当今社会教育的主旋律,它不再局限于思想品德课中,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指出,“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是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相并列的教学目的和要求。《课程标准》提出小学数学在教学中应注意六个问题,其中第五点就是“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本文就从学生数学作业的布置和设计出发,谈谈如何进行德育的渗透。
学习数学离不开做作业,但是传统的作业,它的目的性与形式都比较单一,就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这样的作业形式不仅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高作业效率,更为重要的是缺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内容。为此,我们应该开辟一片数学作业的新天地,设计形式丰富的数学作业,在充满吸引力的数学作业中蕴涵德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寓德育于“实践性”作业中
数学学科教材的内容不及其它学科来得丰富,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局限于书本中的内容,那整个教学过程会显得很呆板,为此,我们可以给学生布置“实践性”的作业,并将调查所得的资料作为学习内容之一,这样既可以充实教学内容,又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亲切感,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无形地受到了一种德育的启发。根据形式不同,我们把“实践式”作业分为两类:
1、对现成学习资料的收集。教材中潜在着很多的德育因素,但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课前或课后进行有关资料的搜索。
例如,在教学圆周率内容前,我们可以把枯燥的“预习书本第几页”这样的作业改成让学生到网上、校园图书馆等地方查阅有关圆周率的内容,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容易被调动起来,另外他们也不觉得这是一项作业,很乐意去完成。通过调查,学生了解了祖冲之和圆周率的故事,这样既可以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还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另外,像我国的“九九口诀”、“珠算”、“七巧板”都是我国人民的发明,教学中都可以作为德育教育的素材,组织学生以作业的形式进行有关资料的查询,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开展社会调查。德育的渗透也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良好的思想品德不单是使学生了解它们的意义和要求,重要的是身体力行。因此,我们在布置作业时,可适当充实一些数学与社会联系的问题,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关心身边诸如人口、土地、交通等社会问题。
在教学了《认识时间》后,我布置了这么一个作业:小朋友回家后,调查一下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家人的起床时间、上班时间、下班时间,还有妈妈做家务的时间,然后把这些时间记录下来,明天上课跟其他小朋友交流一下。这
样在巩固了所学内容后,再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积极发言从这些时间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通过讨论,学生感受到长辈们的辛苦,懂得要尊敬长辈,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优越的生活不是现成的,是要通过劳动得来的,从而明白学习知识的重要性。
二、寓德育于“真实性”作业中
教师可以注意收集一些有富有教育意义的真实材料,编成练习题让学生解答。
例如,有关我国领土大小的数字:东西相距约5000公里,南北相距约5500公里,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境内有世界上有名的大河长江,长6300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在长江上建起了武汉长江大桥,桥长1670米等,这些数据材料我们都可以作为编写习题、应用题的素材,使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寓德育于“分组合作性”作业中
作业除独立完成外,可通过讨论、分组合作等形式完成。小组讨论是符合学生乐于交往的心理需求的,它可使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分析作业内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并在讨论过程中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分组合作能把一个时空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愉快和好处,增强合作意识,体会团结合作精神的重要。
如教学了统计图表的制作,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以小组的形式调查小组内每个成员家庭每天用水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统计出小组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水的数量,再制成相应的统计图,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从制成的统计图中你发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在掌握有关数学知识的前提下受到了一次节约用水的教育,另外也受到了一次团结合作精神的教育,在整个调查过程中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学生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
四、寓德育于“实用性”作业中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将学得的知识运用于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取得成效后就会产生“收获”的喜悦,学习情感就会更加浓厚。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实际背景来解决实际问题,从中体会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从中体会反映在数学中的辩证关系。
五、寓德育于“感情性”作业中
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也少不了常规性的作业,它的形式一般有填空题、计算题、应用题等,学生在长期的重复此类作业后,难免产生腻烦心理,但我们可以对它们进行“包装”从而增加这些作业的新鲜感,去吸引学生的第一注意。比如设计出富有“感情”的题目,根据不同内容,可将题目设计为“我们来当小老师”“我们一起来”“比比看”“你能行”“来试试吧”等,用这些亲切并带有激励
情感的语言,便会一下子解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从而也能让学生体会到亲切的充满爱意的语言能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与人沟通也应该尽量用亲切并带有激励情感的语言。
寓思想品德教育于形式多样的数学作业,是学生再次学习、再次创造、再次发展的乐园,它使每一个学生喜欢数学作业,也使每一个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德育的熏陶,使学生在数学作业这个乐园中真正得到全面发展,真正实现德育、智育齐丰收。
第四篇: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如何实施有效教学呢(模版)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如何实施有效教学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直面学生的数学现实——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思考过这样两个问题:为什么有时候学生面对我们精心设计的提问无言以对?为什么有时候学生面对我们认为的“精彩画面”视而不见?其原因在于学生的学习资源不仅仅局限于已有的旧知识,学生在现实活动中的经验积累,对某些未学习的新知识的提前接触以及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许多认识,都构成了数学学习的“特定世界”。这就意味着,学生学习的真实起点往往会高于“应该状态”。因此,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全面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对新知识掌握的情况等,准确把握教学的起点,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数学学习活动完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上。教师准确把握了学生学习的起点,设置挑战性的问题,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当然,在学习新知时,学生可能会缺乏某些生活体验,我们则需要设法帮助增加这方面的体验。
二、创设良好的数学情境——激发产生学习需要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对新知探究的需要。因此这个学习情境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有挑战性的。课改以来,“创设情境”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有趣新颖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课堂学习情境令教师们眼界大开。但是一些表面看似热闹,但实质牵强附会、缺少数学思考价值的学习情境真的令人不安和担忧。大量的精力放在情境的设计上,大半的课堂时间在“非数学活动中”溜走。我们不得不反思,这样的学习情境能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什么?我们不得不自问:什么是有效的学习情境?为什么要关注学习情境的创设? 数学学习需要什么样的学习情境?怎样创设数学学习情境?我认为可以创设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情境、有思维价值的数学活动情境、美丽的童话情境、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源于数学知识本身的问题情境等等。这样的教学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将学生置身于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当中,激发了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激活了学生思维,让学生主动参与了学习。
三、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亲历数学学习过程
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更强调在人的交往中学习,强调在教学活动中让课堂真正地动起来,这个“动”不是单纯的“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而是一种“互动”,既有教师“动”,更有学生的“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所有教育资源之间的一种互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互动会使学生活动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探索知识,学生的个性经验、学习风格得到尊重,自我发现精神得到鼓励。教师不再充当知识的传授者、真理的奉送者,而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合作者。满足学生在心灵深处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有效的师生互动,必须有师生思维碰撞的过程。它既可能是师生思维的冲突,也可能是师生思维过程的相互补充。师生互动并不是盲目的,我们应该结合所教学知识的特点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需要来组织师生互动,有效地体现师生互动的价值,从而让学生学生有机会真正经历“数学化”。
四、重视课堂的动态生成——促进师生智慧生成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共同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发展过程,具有许多的不确定性。因此,教学既要有一定的组织性和计划性。同时又要密切关注课堂中的“生成性”。教师不可能让学生完全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参与学习,应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的各种情况,遵循学生的发展,发挥教学机智,灵活调整教学活动。
教育不是千篇一律,教育要因人而异。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让每一个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都能有效发展,是摆在我们小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四川著名教育专家肖成全老师说:“生活处处有课程,一言一行皆教育。”“实践智慧经验决定人的素质品味。”最后,我想用肖教授的话与大家共勉:“办教育是良心的事情;做教学是良心的行为。”“做教师想做的,做教师能做的。”“我们改变不了大环境,我们改变小环境;我们改变不了将来,我们改变现在;我们改变不了别人,我们改变自己。”“把每件简单的事做好,就不简单;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就不平凡!”
第五篇:如何在数学课堂上渗透德育-德育
如何在数学课堂上渗透德育
今年我担任了102班的班主任。在接手这个新班之前,我便开始对这个班的规划,两年我们要做什么?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这样一句话:“因为我的存在,而让他人感到幸福”。正是这句话,使我茅塞顿开,我两年的规划也有了。除了让我的学生在学校学到必要的文化知识外,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乐于奉献的人,便是我力推的。
一、在导入新课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志于追求课堂教学艺术的数学教师,总能注意发挥教材优势,充分重视导入新课的教学设计,大家都知道,一堂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导入新课,它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醒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情境,应根据本课堂的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实际,有机地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例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教师先用课件演示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的画面,让学生说出春晚的时间是几时?联系春晚来导入新课,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既使学生对“时、分”有了初步的认识,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从而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立志成才,顽强拼搏的精神。
二、在讲授新课中渗透德育教育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德育是做人的根本。”课堂讲授是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主要途径。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丰富的德育教育内容,大部分德育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在讲授新课中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教学《整理与分类》的时候,我就说了希望同学们能利用今天所学到的知识回家帮助爸爸妈妈整理衣服,你能不能在今天的知识学习了之后自己整理衣服。没想到真的小朋友们做到了,在微信上收到了好几个家长发的孩子整理衣服的场景,三、在巩固练习中渗透德育教育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而数学在巩固练习中实施德育教育,必须充分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教学内容,通过练习和实践活动有机地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这样,学生才能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受到生动而自然的思想教育,收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达到了既巩固知识、又渗透德育教育的双重目的,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在巩固练习中教师可编这样一道分数趣题:“有一天四个分数好朋友分别是1/
2、4/
4、3/
7、3/5他们一起去旅游,乘车的时候,列车员要求他们按次序上车,请问他们的次序该怎样排才好呢?理由是什么?”题目刚出示,学生个个抢着回答,有的说从小到大排列,有的说从大到小排列,并分别讲出自己的理由(从小到大的理由是大人要照顾小孩,从大到小的理由是小孩要尊敬老人,给老人让座)。只要学生能说出理由,教师就给以表扬。此时,教师就因势利导,教育学生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讲文明,有礼貌,守次序。作为我们学生应该尊敬老人,给老人让座,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国人民的美德。通过这样的练习,把枯燥的知识变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既巩固了新知识,又有机地将德育教育渗透于教学之中。从而培养学生从小讲文明,懂礼貌,守次序、尊老爱幼的良好品质。
四、在课外延伸中渗透德育教育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课堂教学有其任务和时间的局限性。因而我们可以把德育教育延伸到课外,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机会,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达到知行统一。这样也体现了德育教育的全方位性。例如:教学《百分数》后,教师可让学生开展“这月我当家”的活动,要求同学们回去问一下爸爸妈妈自己家这个月的支出情况制成一张统计表,然后算出自己家这个月一共花了多少钱?并算出各项目占总支出的百分比,了解爸爸妈妈一个月有多少收入,通过计算、比较、谈谈你的想法。这样既从课余时间巩固课内学习的百分数知识又能让学生理解父母当家理财的艰辛,从而引导学生不吃零食乱花钱,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