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美好的情境中快乐识字-教学教案
--苏教版国标本二年级下册《识字2》教学设计 马金娣(江苏昆山)
------------------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2.借助课文插图和多媒体情境,了解词语意思,欣赏如画的壮乡山水,感受如诗的壮族风情。3.诵读课文,培养语感,积累词语。教学重点
认识8个生字,并能按笔画在田字格中写端正、写匀称。课前准备
根据课文内容及相关的录像、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录像导人,初步感知
1.导语: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河壮丽,在我国南方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那里山奇水秀,景色迷人,想跟老师到壮族之乡去看看吗? 2.多媒体播放一段桂林山水的录像片,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欣赏如画的风景。3.指名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板书课题:识字2),会是什么内容呢?
二、初读课文,识字识词
i.学生借助拼音,仔细读课文,要求看音节,读准字音,读顺词语。2.指名分行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3.再读课文,对照画面,想想课文描写了什么? 4.读后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三、图文对照,理解词义 1.指导学习第一行。
(1)多媒体显示一组秀峰倒影图,学生看图后说说画面中的景物。(2)媒体画面对应处相机出现词语:碧水、秀峰、倒影。(3)学生有感情朗读。2.指导学习第二行。(1)多媒体播放一段对歌,听这是什么声音?接着显示壮乡青年男女榕树下对歌的画面。对歌,是壮族人民的风俗习惯,你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也有这样的风俗吗?(2)学生说这两个青年在什么地方对歌。教师边叙述边出示相应词语:对歌、榕树、壮乡。(3)画面特写,认识榕树。有感情朗读第二行。
3.指导学习第三、四行。“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那里的山水姿态各异,形象万千,想不想细细欣赏一下它的奇特?多媒体显示一幅山水画卷,接着显示一组画面,学生说说它们的样子。(2)教师相机出示对应的词语:象鼻、骆驼、笔架。指名齐读词语。
(3)再来欣赏漓江的水,多媒体显示江上景象,指导学生看图认识画面景物。(4)教师相机出示词语:竹筏、鸬鹚。读好这两个词。
(5)看到这样的山,这样的水,你有什么感受?相机出示词语:画廊。读好这个词。(6)连贯朗读第三、四行。
四、反复诵读,巩固识字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联想画面景象。2.指名朗读课文,读出情趣。
3.多媒体显示词语(不带拼音),学生认读后显示画面景象,看看读得对不对。4.逐步出示每行词串,学生诵读后串词成句,练习说话。5.配乐朗读课文。
五,指导写字,写好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读课后生字表,找出左右结构的字,媒体相机出示,学生说说结构比例。3.媒体出示”碧”和“架”,学生观察后说注意点,两字下部的横画用红色显示。4.重点指导“鼻”和“廊”; “鼻”:先看清结构特点,再看教师示范,然后在书上描红。“鼻”也作偏旁,读作鼻字旁。“廊”:注意里面的”郎”部,下面只有一点。看教师范写,再在书上描红。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
教师巡视,提醒纠正写字姿势。教室里播放舒缓轻柔的乐曲。
第二篇:在快乐中识字,在识字中成长
在快乐中识字,在识字中成长
【提要】综合文库信息 : 《在快乐中识字,在识字中成长【1】》由66test综合文库频道友情收集整理,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在快乐中识字,在识字中成长
[摘要]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学习汉字的过程就是学习文化的过程。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低年级的识字量明显增多,艰巨的识字任务便成了低段教师教学的重难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当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自主探究去识字,从而有效地激发他们识字的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使识字成为一种乐使他们在学习中尽快成长。
[关键词] 识字教学 快乐识字 培养兴趣 自主探究
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王尚文曾提到:文,首先是文字,在小学一定要学生学会学好3000个常用汉字,做到会认,会写,会组词。他还认为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最重要的任务,应又“之一”改为“第一”。由此我们可见识字教学是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然而大量的识字内容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无疑是多么难的一件事情。天天面对那么多的生字,许多学生会望而生畏,甚至会进而远之,渐渐地就丧失了识字的兴趣。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识字,如何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使他们快速成长,便成了我们低段教师的首要任务。经过一年多的尝试和实践,对识字教学有了我的新的看法和方法。下面我就我的亲身体会从兴趣识字、巩固识字、实践识字等方面简单谈几点:
一、兴趣识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使学生对识字有了浓厚的兴趣,愿意走进它,愿意接近它,愿意与其交为朋友,那么即使是再繁琐的汉字也会变得轻松、愉快。所以在教学识字伊始,就让孩子们感受到识字是一种快乐生活的体验。
1、讲故事识字,激发学生的兴趣
低年级孩子的世界里充满了童话故事,我们只有走进他们的童话故事里,用儿童化的语言吸引学生,用儿童化的语言拉近师生的距离。小学生最喜欢听故事,在识字教学中,把一个个抽象的汉字演绎活化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让他们通过听故事、讲故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记住生字,更能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如 “立”字,“、”像头, “—”像肩, “∨”像手脚, “—”像地面。头正肩平, 手脚并拢, 立于地上; “ 影”字可以编成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小朋友京京,他站在太阳下,地上留下了三撇影子。这样可以把难记住的字变生动、想象、真切,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主识字,犹如走进童话世界,童话故事里,倍感亲切,让他们非常愿意认识并记住这些“朋友”,用这种方法记住字效果很好,同时也记得牢。又如,故事可以教师自己编,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编故事。例如在教学“鲜”这个字时,有个孩子编了一个故事“有一天,小猫送了一条新鲜的鱼给小羊,小羊用这条鱼做汤喝,鱼汤做好后,小羊发现鱼汤的味道很鲜!”一个简单的故事折射出了这个孩子独特的思维,也让其他同学一下字记住了这个字。
2、猜谜语识字,激发学生识字的愿望。
低段学生往往对谜语有着浓厚的兴趣,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把猜谜和识字联系起来,激发他们识字的愿望。让学生去猜,去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识字兴趣。比如,教“日”字时,编成“四周不透风,一横在当中”字谜,小朋友猜对后,兴趣来了,趁机教“目”字,问小朋友:“谁能给这个字出一个谜面,请大家猜猜?”这样小朋友的思维得以发展,在“日”字谜的启发下,很快编成“四面不透风,两横在当中”的字谜。以猜字谜和编字谜的形式为儿童创造了一个快乐的学习情境。快乐的教学情境,使学习生动活泼,唤起儿童的学习兴趣。这样既能帮助儿童记住字形,理解字义,又能培养儿童的口语表达、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再如:春秋各一半(香);绣花姑娘没有线(秀)。此外,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自编谜语。比如,在教学“闪”字时,先引导学生把“闪”字拆分成“人”和“门”,学生很快编出了谜语“人很快进了门”。正是如此简单的过程,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识字,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编顺口溜识字,激发学生识字的热情。
低段学生善于进行模仿,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爱好,吧编顺口溜和识字结合起来,调动他们识字的热情。让他们去读,这样不仅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如“一块地,四方方,十字路,在中央”,这就是“田”字;“大口里面套小口”,这是“回”字;“一口咬掉牛尾巴”,这是“告”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也可以编出许多顺口溜,这样学起来会更带劲,为他们的以后的成长和学习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二,巩固识字
生字的学习需要一个不断复习和巩固的过程,这样才能使识字教学落到实处,做的扎实有效。但单纯的读、记、背,使学生感受不到识字的乐趣。因此游戏,是低年级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活动方式。借助游戏识字,能够使学生加深记忆,提高识字效率。
1、小老师领读。老师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很喜欢模仿老师的一举一动。在课堂上,如果给他们这样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少同学都跃跃欲试,使他们产生了主动识字的愿望。
2、开火车认字。这是一种比较简单且深受学生喜欢的游戏方式,它可以面向每一位学生,让老师及时发现学生的掌握情况,对于识字能力差的,可以及时地进行指导,不至于掉队。
3、添加笔画识字。中国的汉字很奇妙,给汉字加一笔、减一笔、变一笔,都会出现不同的字。比如,“日”加一笔就可以变成“目、白、由、旧、电、田”等。由此可见,玩好这个游戏,不仅能培养学生拆分生字的能力,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
4、利用竞赛识字。争强好胜是孩子们的一大特点,我们把所学的字运用在这种形式中,进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是巩固教学成果的一种好方法。
5、摘果子游戏。这种方法前提是要准备好一些教学具。这种识字游戏一般用于把同一偏旁的生字进行归类,它其实是通过小组间的竞争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效果也十分可观。
此外,在识字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模拟、设计其他一些情境。比如,让学生带上啄木鸟的头饰“为树爷爷治病”、举办“娃娃超市”、“猜猜它是谁”、“我当小导游”等,活动是低段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设计这样的情境,其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乐于识字,从形象感知达成目的,强化学生有意识的独立识记能力。
二、实践识字
课堂识字与生活实践的紧密联系,是识字教学的又一途径。让学生养成留意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从而多渠道、多方面、多角度的在生活中识字。
1、让学生轮流发作业本,通过指认同学姓名来识字。
2、引导学生在平时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一些汉字,比如:广告语、宣传语、包装纸上的名称等,增加学生对汉字的直觉感受力。
3、建议学生家长在上学、放学路上和孩子一起认读沿街商店名称,既可以使孩子认识了更多的字,又加深了孩子与家长间的感情交流。
4、在黑板上设计“每日一句”、“每日一诗”的栏目,一方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让学生巩固以前学过的生字,认识新字。
5、在阅读中识字。利用每天的课外读书时间,认识更多的新字。
总之,教学生字的方法有很多很多。小小汉字,奥妙无穷。识字教学决不是单调的,在教学时我们不能让学生一味地被动识字,为了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识字,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有意识地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拓宽识字途径,培养识字能力。当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之后,就可以放手让他们自主识字。这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使识字成为一种乐趣。如何更好地让学生主动识字、不知不觉地识字、愉悦的识字;让识字的过程自然流畅且不露痕迹;让识字对于学生而言,绝不是枯燥乏味的苦差,而是充满乐趣的美好生活。我想这才是我继续奋斗的目标。
友情提示:如果页面失效,请百度标题查看相关内容„„
欢模仿老师的一举一动。在课堂上,如果给他们这样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少同学都跃跃欲试,使他们产生了主动识字的愿望。
2、开火车认字。这是一种比较简单且深受学生喜欢的游戏方式,它可以面向每一位学生,让老师及时发现学生的掌握情况,对于识字能力差的,可以及时地进行指导,不至于掉队。
3、添加笔画识字。中国的汉字很奇妙,给汉字加一笔、减一笔、变一笔,都会出现不同的字。比如,“日”加一笔就可以变成“目、白、由、旧、电、田”等。由此可见,玩好这个游戏,不仅能培养学生拆分生字的能力,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
4、利用竞赛识字。争强好胜是孩子们的一大特点,我们把所学的字运用在这种形式中,进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是巩固教学成果的一种好方法。
5、摘果子游戏。这种方法前提是要准备好一些教学具。这种识字游戏一般用于把同一偏旁的生字进行归类,它其实是通过小组间的竞争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效果也十分可观。
此外,在识字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模拟、设计其他一些情境。比如,让学生带上啄木鸟的头饰“为树爷爷治病”、举办“娃娃超市”、“猜猜它是谁”、“我当小导游”等,活动是低段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设计这样的情境,其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乐于识字,从形象感知达成目的,强化学生有意识的独立识记能力。
二、实践识字
课堂识字与生活实践的紧密联系,是识字教学的又一途径。让学生养成留意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从而多渠道、多方面、多角度的在生活中识字。
1、让学生轮流发作业本,通过指认同学姓名来识字。
2、引导学生在平时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一些汉字,比如:广告语、宣传语、包装纸上的名称等,增加学生对汉字的直觉感受力。
3、建议学生家长在上学、放学路上和孩子一起认读沿街商店名称,既可以使孩子认识了更多的字,又加深了孩子与家长间的感情交流。
4、在黑板上设计“每日一句”、“每日一诗”的栏目,一方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让学生巩固以前学过的生字,认识新字。
5、在阅读中识字。利用每天的课外读书时间,认识更多的新字。
总之,教学生字的方法有很多很多。小小汉字,奥妙无穷。识字教学决不是单调的,在教学时我们不能让学生一味地被动识字,为了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识字,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有意识地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拓宽识字途径,培养识字能力。当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之后,就可以放手让他们自主识字。这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使识字成为一种乐趣。如何更好地让学生主动识字、不知不觉地识字、愉悦的识字;让识字的过程自然流畅且不露痕迹;让识字对于学生而言,绝不是枯燥乏味的苦差,而是充满乐趣的美好生活。我想这才是我继续奋斗的目标。
第三篇:有效识字情境教学
有效识字情境教学
《标准》强调了识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重要的地位,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教学和写作的基础,是一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学习汉字过程就是学习文的过程、学习审美的过程。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与拼音文字不同,汉字给人的感官以多重刺激。凭借汉字阅读和凭借拼音阅读的效果和收获是不一样的。以下是我调查到的一些教师关于有效的情境 识字教学的案例。
案例1:教学一个“碧”字,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它是一个“王”字加一个“白”下面再加一个石头的“石”字,不要记错了,然后让学生伸出手指来念:一笔横,二笔横,三笔竖……最后布置抄写八遍。可是还是有很多同学把“白”字写在“石”字的位置,而“石”字去写在了“白”字有位置。而另一位教师同样教的是这个“碧”字,她编成一首儿歌“王老头,白老头,同坐一块大石头。”这样学生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个字的字形。还有教那个“星”字,她又编成:“星星宝宝哪里来,太阳妈妈生出来。
儿歌识字琅琅上口,生动有趣,一旦记住便永久难忘。我认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抓住字的特点编成一些通俗易懂的儿歌。
案例2:教“日”字时,教师编成了“四周不透风,一横在当中”的字谜,小朋友们猜中后,兴致勃勃。教师趁机教“目” 字,问小朋友:“谁能给这个字出个谜面,请其他同学猜猜看好吗?”在“日 ”字谜的启发下,小朋友很快编出“四面不透风,两横在当中”的字谜,经过老师的不断启发,小朋友们编出了很多字谜,如“大雨冲倒一座山”(谜底:雪)、“白云跟着走”(谜底:运)等。
字谜识字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老师根据字的形状和意义编成字谜,让小朋友去猜、去读,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识字兴趣了。
猜字谜和编字谜为孩子生创造了一个快乐的学习情境,使学习生动有趣,唤出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这样既能帮助儿童记住字形,理解字义,又能培养儿童的口语表达、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
案例3: 教“藏”字,老师先讲清“藏 ”可以分成四部分“艹、爿、臣、戈”,再讲清各部分的意思,然后结合故事演示课件:古时候,有个大臣(出示“臣”字)发现有敌人在后面追他,他就赶快跑到卖兵器的地方。这时他看到时墙角有一团草,就马上拿草来放在自己的头上(拖动“艹”),他又看到旁边有一大堆木材,他连忙把木材搬过来,放在自己的左边(拖动“爿”),这时他又发现自己的右边还露在外面,他又赶紧去拿几件兵器放在自己的右边(拖动“戈”组成“藏”)。敌人追上后看了看就离开了。学生们津津有味的听着,目不转睛的看着。老师接着问:“敌人为什么没有发现他,啊?”学生们答:“因 为大臣藏起来了!”在此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但轻轻松松地记清了字形,还理解了字义。
由于学生在识字过程中,通过故事把枯燥的机械的识记变为有意义的有情节的识记,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识记字形,理解字义,不但有效的减轻了学生的识字负担,而且印象深刻,很难遗忘。
案例4:“柳”字一直到高年级都 有学生把中间的那一撇忘记写,在教学中我们就专门抓住这一重要点,引导学生们想象:微风吹来了柳枝是什么样子的?
有的柳枝细一些,微风中轻轻地飘起来;有的柳枝粗一些,微风中还是那样挺直的,形象的语言,使学生再也不会将“那微风中飘起的柳枝”给忘记了。
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比抽象思维能力要强得多,所以,识字教学与具体的事物形象相结合,利于学生识记。案例5:1)“开火车”:老师说:火车火车往哪开,其他学生边做发火车开动的动作,边说火车火车往这儿开。老师出示生字卡片,让一组学生按顺序读字音、组词、分析字形,谁说错了,火车停下来,先其他组的修理员修理(重读字音),修理好后继续开(读错的学生要在车上表演读儿歌)。
2)“手拉手、交朋友”:教师准备字型结构相同的或能组成词语的两个生字,让学生读后走在一起手拉手交朋友。
3)“摘苹果”:出示一幅画着大树的画,树上挂着写有生字的苹果,用卡纸果篮(学生拼出生字的正确读音)摘下对应的苹果(生字)。可小组竞赛,看哪组摘的苹果多。
爱做游戏是小学生的天性。教师利用这一点将游戏融于识字教学中,学生学的情趣盎然,单调的识字教学或词语复习变得丰富多彩。
在长期的教学中,老师创造了的多种多样识字方法,如集中识字、随文识字、谜语识字、归类识字、联想识字、注音识字、图画识字、生活识字、游戏识字、生字开花识字、情境识等。这些识字方法都积累了老师们许多宝贵的经验。教学中我们应博采众长,灵活运用多种识字方法组织教学,不应只局限于一种方法。只局限于一种方法,必然走向封闭、单调,甚至牵强附会,不尽情理。学生的发展是唯一的追求,能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中,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认字,是最好的选择。因此,我们把运用到的识字法和看到听到的识字法进行了归类,分析出一些比较易于孩子们接受又非常有趣识字法。如图文识字、生字开花、熟字换偏旁识字、猜谜语识字、联想识字、故事情节识字、游戏识字等有效的情境识字教学法。
第四篇:创设快乐情境 激发识字兴趣
创设快乐情境
激发识字兴趣
模糊搜索 搜索标题
作者:楼华飞
时间:2008-9-
21等级:★★★
《语文课程标准》中把“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列为第一教学目标。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富有想象力,但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一堂课中如何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创设激发学生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激发识字兴趣,营造一种民主、宽容、和谐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其主动参于识字教学。
『我的教学』
我们班的小朋友最喜欢猜谜了,一上课,我就出示课文插图,问到:“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是在哪里吗?”大家看到客厅的图片,感觉非常亲切,纷纷叫到:“在家里,在家里。”我板书课题,装作非常惊讶的样子,问:“你怎么知道这是在家里呢?”此时大家都踊跃地举手,想说说自己的理由。有的说:“家里有茶几。”有的说:“家里有沙发。”有的说:“家里有书架。”„„我马上把相应的词卡贴在黑板上。还不忘表扬学生:“你真了不起!”自己嘴里则大声地读到:沙发、茶几„„此时有几个学生也跟着我读,我则兴高采烈地表扬他们,越来越多的学生跟着读起来。
“今天的小朋友表现这么棒,老师奖励大家做个游戏。”然后把游戏规则告诉孩子们。此时,老师读“沙发”,学生找“shāfā”,同时,让一同学把配有图和音节的卡片贴在生字卡片上,齐读三遍,直到找完为止。
你们家有这些东西吗?有的说“我家有长长的红沙发、软软的,坐在上面很舒服。”有的说:“我家有高高的书架,上面放了很多书。”有是说:“我家有台灯,星期六的晚上在台灯下学习。”„„
我们已经认识了小明家里的不少物品,下面再来说一说他家里有些什么人?他们又在做些什么呢?(出示课件:爸爸、妈妈和小红的画面)有一个学生说:“家里有爸爸、妈妈和我。”有一个学生补充:“晚上,爸爸在看报,妈妈在看电视。”还有一个学生说:“我给爸爸、妈妈送上水果。” 此时,我就出示短文,让学生自由读短文。读完后,我问:“你有什么问题吗?”有一个学生举手说“为什么爸爸、妈妈笑了,我也笑了?”我夸他:“你的问题问得真好,会问问题的学生是好学生,大家要向他学习哦!”“谁知道,他们为什么会笑呢?”小A说:“我给爸爸、妈妈送上水果,所以他们笑了。他们夸我懂事,所以我笑了。”小B说:“爸爸、妈妈夸我热爱劳动,尊敬长辈,所以我笑了。”
“看着大家学得那么认真,老师也笑了。你们能不能说说这个家里还可能会有哪些物品?有哪些人?”有的说:“有花瓶,花瓶里插着鲜花,十分漂亮。”有的说:“还有布娃娃,它们是我们的好伙伴。”还有的说:“有爷爷奶奶,他们都很喜欢我。”
“他们那么爱你,你又为亲人们做些什么事呢?”有的说:“我为妈妈倒垃圾。”有的说:“我为爸爸捶捶背。”„„学生都兴奋地说着,心中满是自豪。
师:这里有一些生字卡片,我想请同学们上讲台来当小老师,大声带领同学们读!
『我的思考』
所有的文字都来自生活,并且回归到生活,那么我们的教学呢?自然也不能违背规律性的法则。
u
创生活情境,激学习兴趣。
所有的教学设计都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本着这样的理念,我把理性的传授与声、色、形融为一体,使机械、呆板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课的一开始,我就出示了一个有着美丽陈设、生活用品的家庭画面,创设了情境,贴近了学生生活,使学生学习积极性骤然高涨。然后老师把配有彩色图形的词语卡片出示给学生,使抽象的生字与具体的形象结合起来,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初步地使学生认识了生字所代表的事物形象。借助实物认识生字,学生感兴趣,也容易记住,学得自然轻松。
u
导学生思维,重自主学习。
识字伴随着思维活动,特别是学生自主参与的学习活动,对学习生字更有好处。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很难集中,所以在教学中势必要松弛结合。为尽量让学生保持最佳学习状态,引导学生思维,并参与学习活动。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那些生字后,我又要求学生给生字找朋友。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物品音节卡,老师读“沙发”学生找“shāfā”,老师读“茶几”,学生找“chájī”„„同时,让一同学贴在生字卡片上,齐读三遍,直到找完为止。这样设计,重视了学生参与,引导了学生思维,学生兴趣大增,学习效果就会更好。在复习生字时,学生上台当小老师,大声带领同学们读,让台上台下互动,气氛格外热烈。
u
强化口语训练,寓德于说。
所有字词都是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字词。识字必须多读,也必须多说,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高频率接触生字,既巩固了生字词,又很好地进行口语训练,对积累语言发展语言大有裨益。让学生用一句完整的话说说自己家里有什么,既尊重了学生,又体现了在生活中学生字,在生活中用生字的思想。“学以致用”是一切学科的最终目的,认识了生字就要会用,运用生字进行说话,正好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同时,在教学中,以教材为载体,适时地进行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家庭,热爱劳动,尊敬长辈的思想,注重了对小学生从小进行情感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创设情境的方法五花八门,老师要根据课堂的需要,选择方法,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1.编字谜识字
儿童识字量的积累需要多次重复,强化记忆。这个过程虽不复杂,但往往枯燥。在进行一年级识字教学时,我常常根据字的形状或意义编成字谜,让小朋友去猜,去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识字兴趣。比如,我教“风”字,谜面编成“树儿见它把头摇,苗儿见它就弯腰,云儿见它快快跑” 小朋友猜对后,兴趣来了,我趁机教“手”字谜,编成“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 字谜,小朋友猜对“手”字谜后,学习兴趣更大。再如,我教“雨”字,问小朋友:“谁能给这个字出一个谜面,请大家猜猜?”这样小朋友的思维得以发展,在“手”字谜的启发下,很快编成“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里看不见”的字谜。经过不断启发,小朋友们编出了很多字谜,如“两人坐在地上”,谜底“坐”;“小时四条腿,长大两条腿,老了三条腿”,谜底“人”;“笔”字,“上边竹子下边毛,写字画画离不了”;“田 ”字,“四周不透风,十字在当中”;“回”字,“四周不透风,口字在当中”„„,这样快乐的教学情境,使学习生动活泼,唤起儿童的学习兴趣。
2.编故事识字
故事是一年级学生最喜爱的。我以故事为背景,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例如语文园地二中,有一道题是找同偏旁的字。我创设了一个“把苹果提回家”的情境,先利用多媒体电脑创设一个以苹果树为主题的小故事(配声音)讲述,老师出示“苹果”(带有“走之旁”、“三点水”的偏旁)的字卡片,学生认字,找两位学生提着篮子(自制带有“走之旁、“三点水”的偏旁)捡苹果,捡对了,就把苹果带回家。通过创设情境,使学习生动活泼,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既巩固了生字,也加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此外我还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编成小故事,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把字形永久地保留在脑中。有一些字,老师可以抓住字形特点,例如:教“游”字时,可以告诉学生,游泳必须有水(三点水旁),游泳池一般是方形的(中间是“方”字),小孩子游泳(子)一定要注意安全,得有大人(人)陪着。快乐的教学情境,可以使识字教学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新奇,变呆板为活泼,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激起学生浓厚的情趣。
3.编儿歌识字
儿歌或谜语,内容简单,有的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饶有兴味,一旦记住便永久难忘。为低龄儿童喜闻乐见。我平日教学中注意抓住字的特点编一些通俗易懂的儿歌 ,如我教“问”字,编成“一个小朋友,进门瞧一瞧,见人就张嘴,等待结果到。”又如“磨”编成“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左方,一对孪生树,长在石头上”如此一编,易学易记,妙趣横生。
4.加减法识字
在教学识字中,我出一些花样翻新的练习来“考考”学生,激发求知欲,强化记忆。例如“门+口=?”(问)、“早+草头=?”(草)。“草—草头=?”(早)以次同时,让学生自己照样子编题来考考老师,如“坐—土=?”(从)、“三点+同=?“(洞)“立+日=?”(音)等,在课堂开展竞赛,帮助学生记牢字形。
除此之外,我还注意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和发现形近字之间的异同,对一些外形相似、形旁不同的字,用换偏旁的方法识记,称之为“姐妹字”。如:“蛙、哇、娃、洼”的字,找出了字形之间的联系,学习起来便容易多了,而且随机复习了以前学过的字。
5.多媒体识字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识字,还可以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识字,把识字、阅读教学过程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机整合,真正突破传统的孤立的语文识字教学模式,使识字教学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新奇,变呆板为活泼,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激起学生浓厚的情趣。在汉字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字是形声字,部首表意,声旁表音的字,根据形声字的这一特点能比较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字形。运用信息技术识字,课堂识字既直观又生动形象,学生记忆犹新。例如:我教学生字“晴”是晴天的晴,运用课件演示,先出“晴”字,再出示日字旁(后面出示一个太阳),因为“日”表示太阳,所以用日字旁,右边读音,整个字也读“qīng”。出示词句让学生认读。同样,在教学“请、清”的生字时,也运用多媒体演示后,让学生说说部首、声旁表示的意义进行识字,从这个角度思考、讲解、观察,学生基本做到过目不忘。这样既可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同时,也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促使儿童的口头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协调发展,使识字、阅读有机结合起来。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应用,极大地改变着人与人的交际方式。远程教育成为现实,人机对话已不新鲜。所有这些,都直接影响着识字教学。我们就更有理由为孩子们拓宽空间,创设情景,让不可能的成为现实,让静止的变成活动的,使识字教学插上现代技术的翅膀,朝着素质教育的目标,迈上新的台阶。
兴趣是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学生一旦对于识字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学到了一定的识字方法以后,不仅课内注意识字,课外也会利用各种形式识字,他们会因为认出字而高兴,会为发现新词而雀跃,会为自己能读懂一本小书而欢呼。这种源于内心的满足,对自我能力的发现,将使孩子们拥有自信和持久的快乐。识字是阅读的基础,识字教学一定要引起我们教师的重视。只有认认真真地过了识字这一关,学生今后的阅读才不会有障碍。我们一定要教给学生独立识字的方法,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认真保护他们识字的积极性。低年级识字数量多,难度大,要使学生学得快、记得牢,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会生字,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生字,怎样巩固生字,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让儿童学得轻松、学得扎实,同时又学以致用。因此,低年级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开发学生身边的汉字学习资源,以便快捷高效地进行识字教学。
第五篇:在情境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在情境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谈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学习情境的创设
浙江省浦江县浦阳一小 张正阳
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情境的创设,认为学习情境是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为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有效条件。本文从故事情境、问题情境、美感情境、游戏情境、竞赛情境五个方面阐述了学习情境的创设策略,以期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中起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情境创设 建构主义认为情境创设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创设情境指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直观化和形象化。生动直观的形象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
与经验去内化所学的新知识,发展能力。
一、多重刺激,创设故事情境 1.在“故事”中引出课题,出示任务
实验心理学告诉我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来自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多种感官的刺激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和迁移。爱听故事是每个人儿童时期最大的爱好,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尽可能多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故事内容,通过情境的创设,利用多媒体手段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儿童主动探究的欲望。故事可以根据教材内容选择现成的,更多的应该从教学内容出发,结合思维发展规律和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创
编,这样更具有实效性。
如在学习《图形的转动与缩放》时,可以设置小红帽去外婆家的故事:一天,小红帽要拎着一个篮子去外婆家,这时发现篮子太大了,这时就把学生引入了如何把篮子变小或把小红帽变大的知识氛围中来,积极投入到缩放的学习中来。篮子成功变小了,可是小红帽在去外婆家的路上遇到了难题,前面出现了三条路:一条路通向外婆家,一条路上有大灰狼,还有一条路当中阻塞了。这个时候,身入故事情境中的孩子们感到使小红帽成功地到达外婆家就必须使她转向正确的方向。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们认识及掌握了图形的转动。通过“故事”出示任务,把学生们带入了最佳的学习氛围,自然
而然也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又如在使用老教材中的一例《金鱼在缸外》,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金鱼在缸外呼救的故事情景,请我们同学来一次拯救鱼儿的大行动,把小鱼儿移回到缸内,通过这样的图片展示,大家急切地希望马上开始行动,动作快的同学已经在交流解决方法,原来可以通过选定和拖放等操作来完成,此时同学们心中已豁然开朗,自然而然也很快把自己的鱼儿放回到缸内,达到巩固知识、掌握操作技能的目的。
2. 进入故事“角色”,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要善于利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和学生无意识的心理特征,营造一定的“故事情境”,让学生在故事充当“角色”,在真实的情感体验中掌握知识,完成任务。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完全融入到“故事”中,不仅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兴
趣,提高学习能力。
如在教学浙江摄影出版社三年级上册第9课《花香满园》时,在“画图”把一朵花当种子,复制出很多花,变成花香满园。我就采用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情境,“一只蜜蜂飞来了,在一朵花上尽情地采蜜,它的样子引来了一群蜜蜂,可是只有一朵花,其它的小蜜蜂只好在一边嗡嗡地在边上转着,不知如何是好?这时候啊,它想请同学们帮忙吗,谁愿意帮小蜜蜂们变出更多的花朵呢?”。同学们纷纷举手回应,课堂气氛已达到了高潮。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和交流了复制、旋转和翻转等功能的操作方法,帮蜜蜂解决了难题,最后蜜蜂在一片花丛中翩翩起舞,向同学们致谢。这节课,同学们不仅学习了知识,掌握了操作技能,还当起了故事里的主人公,体验了一把助人为乐的快乐。
3.创作“故事”,延伸任务
在相应的“故事”中完成任务后,教师也可根据学习主题和学习内容,让同学们创
作故事,利用学习结果来编故事。
如在教学《动物联谊会》一课,学习内容也非常适合故事情境的营造,不仅可以让同学们在故事中完成任务,还可以鼓励同学们利用自己的作品创作一个童话故事。先让同学们玩一个小游戏《猴妈妈找小猴》,比比看,谁在金山画王中最先帮猴妈妈找到小猴,猴妈妈为了感谢同学们帮到自己的宝宝,想举办一场“动物联谊会”,再请同学们帮忙找场地和动物朋友们。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故事中学习了操作方法,完成了作品,再请同学们为自己的作品编一个故事,说说看,“你的‘动物联谊会’是在什么场景下召开的,都有哪些小动物来,他们又是怎么来的,他们又都表演了什么节目„„”也比比看,谁创作的作品最美,谁编的故事最有创意。通过编故事的方法,不仅让同学们在愉快的心情完成了任务,还延伸了任务,对于他们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也有一定的帮
助。
二、巧问设疑,营造问题情境
这是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最常见、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情境,是启迪思念激发创造
火花的重要途径。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设障立疑,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相关的情境。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智力背景下,引起学生的认识兴趣和认识矛盾,激起探究的愿望,造成一种心理紧张,产生解决问题的自觉意向。因此教师创设情境时要注重激情引趣,即通过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如在学习金山画王《奇异的绘画天地》时,通过动物贴图,河里出现了几只河马,创设问题情境:河马整个站在水上使画面显得不真实,用绘画工具里的哪些工具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一问题情境既推出了新问题,还给学生指出了绘画工具里有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激励学生自己先去探索。通过逐一使用工具,学生们发现使用了水滴后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河面上出现了河马的倒影,效果逼真极了。还有的学生采用了魔术棒里的泡泡工具,使河马看起来像在河里洗澡,都成功解决了这个问题。可见良好的问题情境在激发学生思考,引起认知需要,促进思维发展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创设美感情境
美感是人类接触到美的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冲动,是一种赏心悦目的心理状态。对学习而言,这种由美感而引发的冲动、注意、情感、兴趣,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丰富学生的想象,成为推动学生积极思维的驱动力。在计算机学科教学中,美也是无处不在。在教学中,如果注意创造机会,捕捉契机,带领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那么不仅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大有帮助,同时也能以
美启真,以美导善。
像在教学电子贺卡一课时,我从传统贺卡导入,告诉学生与传统贺卡相比,电子贺卡表现更丰富。我把几张精美的电子贺卡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博览”中欣赏美、品味美。活泼的动画、绚丽的色彩、优美的旋律,处处给人以美的感受。在美的享受中,陶冶性情,解放心灵。
四、创设游戏情境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个人的兴趣往往与肯定的情绪体验相联系。而小学生又有特定的心理特征:好动、好问、好奇、习惯于游戏,如果孩子对信息技术产生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参与意识,这就成为孩子们学习信息技术的一种动力。依据儿童好玩的特点,指导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为了避免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可以把要学的知识设计成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
例如在教学鼠标的使用时,我不在讲解一些概念上花很多时间,而是利用电脑中的游戏帮助学生掌握鼠标的基本操作。让学生运行游戏软件练习“纸牌”游戏,一听玩扑克,学生们兴致盎然,个个跃跃欲试,学生在乐此不疲地玩“纸牌”游戏的过程中,“指向”、“单击”、“双击”、“拖动”这些鼠标的基本操作方法掌握起来就简单多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浓了。像低年级学生在刚开始学计算机时,熟悉键盘是入门课程,想把键盘使用熟练做到盲打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初学者往往连手都不知道往哪儿放,有时找一个字母或标点要找好一会儿,单纯的记忆又过于枯燥,学生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那怎么办呢?采用“警察抓小偷”或“空中射击”游戏试试!让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熟悉键盘的操作。
当然在游戏时也应该注意“正确引导,合理控制,有效选择”的原则,对于游戏的取材和活动时间进行严格控制。
五、创设竞赛情境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也是一个合作的社会。现代人要以积极的姿态,主动迎接各类挑战,参与各类竞争,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作为现代人,能善于与他人合作,也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老师把学生当成了认识的主人──参赛选手,充分发挥他们在认识过程中主体作用。教师利用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创造欲望,都想成为己方取胜的功臣这种心理,把认识的对象和任务从学生的间接需要变成了直接需要,形成了强烈的内部动机。这种从心灵深处涌现出的强烈的探求欲望和自我成就感,是激发兴趣的最根本的源泉。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精神生活才会丰富,思维才会灵活
多变,为学好信息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小竞赛活动,巩固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如学生学会了打字,举行学生打字比赛,绘画比赛等。使学生随着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始终保持高度兴趣。通过实践证明了竞赛的过程也是很好的学习和提高的过程。
信息技术中,教学情境的创设方式可以是用语言描述的,可以是实物演示,可用图画、音乐、表演等艺术直观形式来表现,也可用现代化工具进行模拟。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创设怎样的情境,都应使这种情境成为充分体现教育目标,充满美感和智慧,能与儿童的情感、心理发生共鸣,促使儿童在现实环境与活动的交互作用的统一和谐中,主动探究,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达到科学素质的提高与个性发展的统一的目的。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信息技术课终将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面对教材的年年更新、硬件设备的陈旧和不足以及学校的重视程度又不够等现状,要想上好这门新学科也很不简单,通过对一些优秀教师对教学理念的反复研究和自己的勤奋、探索,在教学方面我也有一些成功的体验和欢乐。就这
些感受和大家交流一下。
首先,我认为上好一堂课教师必须要注重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时候要考虑的东西是比较多的,既有学校硬件条件的情况分析,如学校的机房中已有机器能不能满足学生?你所设计的学习任务是否适合学生?你的教学策略应用妥当与否?另外还要分析学生的情况,如班上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前期准备程度怎么样,有没有学生已经对这部分内容掌握了,如果有的话,这部分学生将如何安排等等。
其次,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课堂调控力。
在课堂上,作为教师,必须具备能调整和控制学生的学习流程、免于偏离主题的调控力。譬如一些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往往偷偷地做些小动作,我觉得这本来是很正常的,但如果教师的调控能力以及学习环境的感染力已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些学生还会被重新吸引到学习中来,这是一种成功,也是激励教师继续进取的源动力。
第三,教师必须具备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1.导入法。小学生初次接触计算机,都怀着一种既畏惧又好奇的心理,很想知道计算机是用来干什么的,想切身体会一下操作计算机的乐趣。我就抓住学生这样的心理特征及时启发、引导他们以最佳的学习状态进行学习。如教《认识计算机一课》这课时,我在导入新课时先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见过计算机吗?计算机有什么作用?学生纷纷举手,兴奋地告诉我在商场、银行、车站、码头、街上见过计算机,并简单地说出计算机的作用。接着让学生观看《漫游电脑世界》录相片,向学生展示了一个色彩缤纷的电脑世界。通过观看录相片,学生产生了计算机可以辅助人们进行多种工作,而且也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等想法。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很浓,教学气氛活跃,从而
顺利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2.比喻法。对于小学生来说,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的一些抽象概念和专业名词较难讲解,学生也难以接受,如何使这些看似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呢?我就采用了比喻教学法,适当用一些通俗简单地比喻和贴近生活的例子来讲解那些学生尚未接触过的知识。如讲授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这两个概念时,我这样进行比喻:像显示器、键盘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称为硬件,但计算机同时还得有软件才能真正地工作,就好比把人的身体当作电脑的硬件,那思维就如同人的大脑,人一旦没有了思维就成了行尸走肉,同样,电脑没了软件就是一堆无用的机器;又如:讲授文件名的认识时,学生往往不明白文件名为什么要由文件名和扩展名组成,我就这样比喻:文件名就象人名,人名是由姓氏和名字组成,中国有百家姓,而名是无限的,计算机的文件名也是如此。诸如此类比喻,如果用得好用得贴切,可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3.实践法。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实践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计算机等多媒体对某一方法、步骤反复实践籍以形成技能、技巧或习惯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既是学生的自我检测和对教师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也是学生掌握计算机技能的主要途
径。实践操控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①教师演示。由于小学生的理解、应变能力还在培养之中,因此光凭教师干巴巴地讲授某类知识时,他们不一定全能领会。比如指法、鼠标的使用等。但是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极强,通过教师演示,他们就可以比较快地接受。如果利用网络教室的“转播示范、同步执行”,那么教学的效果会更好。②分类辅导。虽然上机课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也要勤于辅导。这是因为在实践中一些微小的错误,比如无空格、程序中的一个字符错误等,这些细小的问题学生自己在上机时是很难发现的;也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人一组,组内互相帮助,互助互学。③实际运用。素质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跨学科。传统的学科教育往往只局限于某一领域。信息技术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跨学科教学提供了极好条件。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学科进行巩固性练习和整合创造。例如:用“画笔”进行美术创作,用Word设计贺卡、办报,用电子邮箱收发邮件等,这些学生既感兴趣,又容易上手。4.兴趣激励法。兴趣是成功的开始,成功能带来更浓的兴趣。当我带着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指法综合练习后,我提出了操作要求和技巧,许多同学自觉“挑战”,课堂学习氛围即活跃又充满竞争性。结果形成了全班比,年级比,全校比指法的热闹景象,这还是不过瘾,下课后,有的学生对我说:“下节课我一定超过他。”还有的说:“老师我要跟你比。”„„对操作不理想的人,有时我个别指导,有时让“小老师”指导,还有时让他观看其他同学的精彩表演,让他们在耳濡目染中一点点进步,当听到老师鼓励赞扬的话语时,他们的脸上也终于露出了开心的笑容。经过努力,所有这些换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学生们用“画笔”、“PowerPoint”和“Word”制作了许多幅优秀作品。家长们看到自己孩子的进步,对电脑也有了新认识,知道了信息课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总之,让全体学生在课堂上投入地学,是每位老师渴望达到的最高境界。深信只要让自己全身心的角色投入,不会有做不好的事。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任务”设计
湖北省武穴市实验小学 赵淑华 湖北省宜昌市外国语实验小学 贺涛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利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设计的“任务”应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如果能在理解“任务”的真正含义后,创造性地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在平时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
些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激发学习兴趣,设计趣味性“任务”
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在教学中,应尽量设计一些能让学生积极参与的趣味性“任务”,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强烈欲望,让他们自觉
自愿地去学习。
例如,在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鼠标的“拖曳”操作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任务:昨天老师玩了一款好玩的拼图游戏,可惜没有拼成功,你们能帮帮老师吗?„„学生们跃跃欲试,兴趣高涨,从而很容易达到教学目标。而小学高年级学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能力也逐步增强,此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用Flash制作变形动画,我设计了“图形任我变”的任务,首先欣赏一组有趣的Flash动画,初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玩“过关”游戏,掌握变形动画的制作要领,最后,发挥想象自己设计一个有个性的变形动画。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呈现已完成的学生作品,进一步激发兴趣。整节课学生都兴趣盎然,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发展。
二、结合学生实际,设计阶梯性“任务”
作为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充分的了解,设计出具有阶梯性的“任务”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这样,学生就不会因为太容易完成而失去动力,也不会产生畏难情绪而丧失兴趣。在设计任务时,可选择一些“伸缩”性较大的主题,例如用Word制作环保小报时,就应该要求能力强的同学使用艺术字、文本框、图片等尽可能地丰富自己的作品,而对能力弱的同学,教学目标应适当放低。在评价环节,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作品都予以展示,师生共同提出闪光点和待改进的地方,使学生产生成就感以及前进的动力。
三、注重能力培养,设计迁移性“任务”
信息技术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学校的硬件设备无法跟上发展的步伐,导致学生在学校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相对滞后。因此,在教学中更应注重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具备能力,才能使其终身受益。因此,在设计“任务”时,应着重考虑是否有利于学生信息能力的发展。例如:在学习PowerPoint关于文字修饰、插入图片等内容时,我设计了“节日的祝福──做贺卡”的任务,在学习资源网站中提供做贺卡需要的素材,学生根据需要自主选择、处理,由于在Word的教学中已经涉及到相关内容,因此在此次学习中,教师只需稍作点拨,剩下的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摸索着完成。任务完成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获取信
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四、整合其他课程,设计实用性“任务”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因特网提供了广泛的学习资源,使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必定成为今后课程改革发展的方向。在以信息技术为媒介的学习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素质。因此,在设计“任务”时,可采用其他学科的内容作为任务主题,以信息技术为工具和手段,在解决学科问题的同时,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如,“拯救大熊猫──图片的修复”任务整合了美术学科的内容;“我爱古诗词──搜索引擎的使用”整合了语文学科的内容等。这些实用性的任务能够很快拉近学生与信息技术的距离,使信息技术融合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去,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内容特点设计出使学生感兴趣、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系列“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小议语文多媒体教学
四川省顺庆市梵殿小学 尹云
我们处于一个知识不断丰富,科技迅猛发展的新时代。互联网和多媒体成为普遍的传递信息的工具,它们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给教学带来了冲击,给语文这门古老的学科注入了新的血液。
多媒体打破了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打天下”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形象,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就会使课堂教学如虎添翼。
一、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认为,兴趣直接构成学生的学习动机的主要成分。事实表明,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都喜欢影视、音乐、游戏等有声有色的东西,而多媒体教学,就给学生营造了这样的学习氛围,增强了教学的感染力。如上《观舞记》一课,可以用配音乐的舞姿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多媒体教学立体式的刺激了学生的感官,足以让学生激起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创造
力。
二、增加了课堂容量
语文是一门基础课,也是一门综合课,可以说她包罗万象。教学中要接触到各门学科,各种事物。而多媒体教学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将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导入课堂,加大课堂的知识容量。在上《探索月球奥秘》这篇综合课时,应向学生介绍有关月球的起源、地质构造、月貌、月食、潮汐等的知识,它们涉及到关于地理、物理、文学„„,教师在互联网上能很容易的找到这些知识,再通过制作课件又能很直观的展现给学生。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查找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文章诗赋、对联等各种资料,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素质。所以,多媒体教学能让语文课上得更形象、生动、有趣。
三、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应达到“一千个读者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效果。想象力是创新的翅膀,有丰富想象力的学生,大多具有创新思维的品质。而采用多媒体教学,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如上《口技》一文时,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口技,让学生来描述其间的情景。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他们大胆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描述出不同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也就是让学生打破40分钟的时空的限制,让思维活跃起来,让他们的想象力不受羁绊,让他们的创新能力得以发挥。
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多媒体教学可以将重点通过画面、声音强调、动画效果(比如在重点语句上通过动画效果来加着重符号)来突出;抽象的文字符号所塑造的形象、揭示的内涵也通过语言与画面,视觉与听觉,感知与理解等形象的展现出来。如《看云识天气》一文,云有种类有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概念抽象,区分困难。我们就可以把各种云的画面用多媒体展现在同学面前。学生再结合生活中谚语和观察的现象,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解决难点,同时真正做到让学生能“看云识天气”。
五、激发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
在语文教学中,应不失时机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在讲《斑羚飞渡》一文,要培养学生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就可以播放斑羚飞渡(老斑羚为小斑羚架起生命之桥)的场面,感动他们,还可以播放《可可西里》的勇士保护藏羚羊的片断,让学生产生共鸣。但是,运用多媒体教学,要掌握好度,否则将会走入误区。
误区一:分散注意力。在多媒体教学时,有些学生热衷于音乐和动画,甚至讨论屏幕上哪些地方怎么好玩,影响其他的同学。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可是注意力分散了,所以,在制作课件时,要注意:不要所有的课件都有很多的声音、图片、影片。能简就简,不要作过多的延伸,要紧扣课文,更多的资料留给学生去查询。这样不仅不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还培养了
学生的自学能力。误区二:从被动到被动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即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人,要从被动变成主动。现在的多媒体教学在校园中随时可见,但许多多媒体教学使教师变成了放映者,学生变成了观众,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都得不到很好的体现,学生其实是从被动到被动。所以,我认为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应多设计一点与学生互动的环节,让学生从被动中解脱,做学习的主人。
第三个误区:多则“累”
多是指过渡运用多媒体教学,“累”是指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我们学校有一个物理教师,很会运用多媒体来教学。他几乎每周都要带学生到多媒体教室上课,由于教室小,规定是学生自愿参加。刚开始时全班有69人上课,到期末的时候只有30多人上课了,为什么学生去了呢?的确,多媒体教学会很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正因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会想亲自操作。但现实的教学环境,还没达到学生也能自己运用多媒体的地步。当一个人,喜欢上一件事,但是不能亲自体验,兴趣就会逐渐消失。学生也是这样,不要让他们──多则“累”,而应该是──简则“明”。除此之外,许多老师喜欢追求新奇,总认为,只要是学生没见过的就一定会起到增长见识,拓宽知识面的作用。但过多的追求新技术,课堂教学将会舍本求末。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要恰当合理,才会提高教学的成效。反之,则弄巧成拙,会给语文课带来不良影响。我们不能把教学完全变成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而是
应该把多媒体技术融会到教学中去。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浙江省平湖市乍浦镇第二小学 吴杰
摘要: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尤其是信息学科,并且只有对本学科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力,它才有发展前途,才有存在的必要。创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创新的作用显得越加巨大和
不可替代。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创新 能力 教育
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所谓创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给予革新,或是创造出以前所不曾出现过的。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尤其是信息学科,并且只有对本学科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水,它才有发展前途,才有存在的必要。皮亚杰曾经提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造就有能力做新事的人,而非简单重复前辈已经做成了事情的人。可见,好的教育应该培养造就出大批创新人才。创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创新的作用显得越加巨大和不可替代。而培养未来公民的创新品质,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都离不开教育,离不开广大教师创造性地工作,广大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因此,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教育目标。那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更新观念,培养创新思维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进一步转变,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尊重,由于学生积极参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了重视,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接受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积极参与以促进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单是上好一节课,而是怎样充分应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把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即获得知识的方法)交给学生,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学生思维来获得新的知识。让教师充分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知识的工具,它应该
是发展认知的手段。
从明确素质教育核心问题,明确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作为教学目标这样的目标出发,首先要从“教”这一环节入手,提高教师素质,更新教学观念,用科学的方法启迪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良好求知欲望;其次要从“学”这一环节入手,从学的角度出发,用学生的眼光研究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真正作到“想学生所想”。例如:在学校信息技术课时相对较少的情况下,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实行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其实这是一种错误教学方法,多数学生并不理解命令及部分内容,只是记住了命令格式及相关内容,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去操作计算机,如何去学习知识,面对计算机,还是不会操作。我觉得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利用计算机优势,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以利于学生理解吸收角度出发,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操作机会,这样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率。在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里,教师更应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从而起组织、引导、控制以及解答作用,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病,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这样就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对其它学科的学习起协调、促进作用,为未来的高层次
创造活动打下良好的坚实基础。
二、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先导,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去探索。学生学习,要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学习才会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有动机,这样思维活动得以启动运行,获得信息,检验信息,使自己的知识水平由量变到质变,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因此,只有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在学习中逐
步培养创新的意识。1.明确目标,激励学习
目标是一人奋斗的归宿,只有目标明确才会争取目标的实现。针对实际确立目标,激励学生拼搏进取,自觉地朝着预定的目标不懈的努力追求。例如: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长远目标与学习目标相结合的方法,告诉学生社会的变革,计算机将逐步成为全社会使用的工具,二十一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而是不会使用计算机,让学生从认识上领悟学习计算机的迫切性。同时,信息技术课堂上,展示学习的目标,在课堂上不断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觉投入
参加学习,激发进取心。2.运用竞赛,乐于学习
由于小学生年龄的特点之一是争强好胜,所以使小学生对竞赛性的活动很乐意参加,因此,对于文字输入练习这一节,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针对这一现象,利用好恰当的契机,组织一次文字录入竞赛,利用计算机本身的练习软件进行竞赛,人人上机,看谁的速度快,这样一来,你追我赶,促进了键盘操作及文字录入的熟练程度,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敢于冒险挑战的精神。
3.利用课程特点,深化学习
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教师首先要把学生当成认识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将教师对学生的外部要求变成学生的内在需求,使之形成强烈的内部动机,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基本键位时,由于小学生对键盘的布局不熟悉,同时根据小学生年龄的特点我就采用“金山打字通2003”中的打字游戏,既满足了学生好动的特点,又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练习了基础的打字方法。
信息课程所特有的五彩的画面、亮丽的色彩、奇妙的曲线、图形、清晰的知识结构图、出奇不意的拓展延伸,都激起学生极大极浓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与创新以达到提高课堂质量,加入创新分子的目的,让学生爱创、乐创、变成勇于创新的一代新人。
三、结合教材,培养创新能力
计算机课程具有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结合生活实际,大胆进行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1.创设条件,调动积极性
只有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时,他们才能自由思考,才有可能进行积极创造,他们的创造能力才有可能得到培养。因此调动学生的创造积极性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先决条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必须对学生充满信心,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好,都有创造才能。在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之中,与他们一起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生的创造积极性,形成开放型的课堂,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铺平道路。例如:在学习幻灯片制作的时候,我首先出示自己预先做好的幻灯片,里面包括动画、图片、声音、电影等多种媒体,使学生在观看是就产生一中好奇的心理,这样再通过教师的导入问学生想不想学的时候,学生自然随着好奇心的驱动,认真仔细的听完每一个制作的步骤,这样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设置情境,激发想象力
想象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能力,是创新思维的前提,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教师可根据信息技术自身的特点,设计一些新颖巧妙、联系性强的内容,让学生充分想象,大胆讨论,活跃思维,从而培养他们创新思维的能力。
例如,在教WORD时,我先示范在WORD中如何编辑一个表格,在进行页面边框修饰,用上艺术型时,全班同学发出惊讶的声音,在这个浓烈的学习气氛中,再让学生编辑一份功课表,让他们对功课表进行边框和底纹的修饰,给文字加上颜色等,然后让全班同学进行比赛,看谁的速度最快和版面最美观,通过多媒体网络的功能,播放给全班同学观看。在这个过程中,即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即激发学习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又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3.学用结合,加强记忆力
电脑学习有其知识性和实践性两个方面,不能把电脑作为单纯的知识来学习,而忽略电脑的操作。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用在学电脑上也一样。特别是信息技术教师如果只满足课堂上讲讲,或者说还只是重视知识的讲解,而缺少实际应用,那么在抓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首先需要弄清楚的是:电脑学习的目的不是研究一门学问,而是一种本领。其实我们的学生电脑知识掌握的并不少,但由于不注重运用或运用在其它方面,所以忘得特别快,或者说学得特别累。但如果能把课堂上学的东西在上机时间通过电脑操作来加以巩固,这时候的心情是愉快的,记忆是轻松的。例如在教学电子邮件这一课时,由于学生对电子邮件是一个陌生的概念,所以在教学中,每讲一步学生操作一步,使学生在学习中使用,在全部讲解演示完操作的方法后,再让学生练习一次,这样不仅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同时也巩固了所学的内容。我深刻体会到,要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师应不仅要更新知识,充实自己,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导学生大胆地思考。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也应注意创造,只有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
新能力。
总之,利用计算机教学中的创造教育因素,大胆地让学生自由发挥,挖掘其潜在的创造因子。依据教材改革课堂结构,优化教学设计,以先进理论来展现全新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创造思维与个性长足进步,从而在计算机教学中探索出“创新”教育的崭新天地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小学几何教学中的应用
上海市浦东新区晨阳小学 杜宏杰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表现手法和表现方式,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等。基于以上认识,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运
用多媒体进行几何教学。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导学生对数学充满向往,具有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当前部分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存在着畏难情绪,对数学不感兴趣,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教师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把学生放在被动接受的位置上,没有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一个让学生积极参与的情境。然而兴趣和动机并不是天生就固有的,而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满足学生探究心理的需要而引起的。多媒体课件在这一方面就具有其它教学方式无法比拟、无法替代的作用。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应用时,在导入阶段我运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乌鸦喝水的故事: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它飞呀飞呀,突然看见了一个长7厘米、宽5厘米、高20厘米的长方体瓶子,瓶子里有水。可是,瓶子里水不多,只有14厘米深,而且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大小相同的玻璃球,它想了想,衔起一个把它放进了瓶子里,这时瓶子里的水上升了0.2厘米,于是,乌鸦就把剩下的玻璃球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乌鸦喝着水了。同学们,乌鸦凭借着它的聪明才智喝到了水,那么你们能否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求出乌鸦所用的玻璃球的体积呢?这就是我们待会儿要讲解的一道例题。学生们一听这是待会儿要学习的新内容,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此时,我让学生再次欣赏乌鸦喝水的故事,并让学生在欣赏时仔细观察瓶子里水的变化情况,从而得出玻璃球的体积就是瓶子里上升0.2厘米的水的体积。学生们就在如此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弄
清楚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结果。
二、化静态为动态,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在几何教学中有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等,学生往往感到很难理解,有时即使教师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讲解,学生还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这时我们就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化静为动,让学生去充分感知,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概念,使原本抽象化的内容形象化,使文字化的内容图像化,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例如在教学同一圆里的半径(直径)的长度都相等这个知识点时,利用多媒体演示一条半径(直径)绕着圆心旋转一周,让学生直观感知到圆内有无数条半径(直径),每条半径(直径)都相等;在教学直径和半径的关系时,学生通过画一画、量一量的方法已初步感知了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这时在屏幕上让直径以圆心分为两半,分别闪烁,同时出示板书:d=2×r,r=d÷2,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肯定更为透彻。又如在教学射线具有可以无限延伸这一特点时,由于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这样的物体,所以,学生对“无限延伸”一词的理解似懂非懂。为了帮助他们理解“无限延伸”一词的意思,我在设计多媒体时,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在屏幕上先出现一个亮点,然后向一端延伸,成为一条亮线,亮线越来越长,越来越长,逐渐延伸出了屏幕。我一边演示,一边叙述“像这样无止境地延伸下去,亮线将无止境地延长。”借助这样动态的演示,学生头脑中出现了“无限长”的情景,学生对“无限延伸”一词有了真正的认识,从而突破了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提高了教学效率,也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虚拟现实世界,注重教学联系生活实际
常规教学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不能创设很多的实际生活情境,从而限制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新课程改革又强调“数学知识生活化”和“在生活中学数学”的学习方式。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精神,我们可以通过应用多媒体教学虚拟丰富的情境,来弥补常规教学在这方面的不足。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应用”时,如果采用传统教学,学生很可能难以用课本上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我在设计这一内容时,给学生创设一个“虚拟现实”──超市情境。超市的货架上,有各式各样的地砖,学生只要点击其中任意一种地砖便可了解到该种地砖的所有信息(譬如:甲种地砖是边长为5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9元;乙种地砖是边长为5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7元;丙种地砖是边长为4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8元„„),然后让学生利用了解到的信息,自己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有一间长5米,宽4米的客厅,妈妈准备花800元铺地砖。请你为妈妈做参谋,从超市的货架上挑选一种适合你家的地砖。通过这样的教学,使每个学生自然地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缩短了教材内容和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既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化抽象为具体,提高学生的解答能力
多媒体不仅灵活性强,易体现学生的思维过程,而且还可以解决学生难以表达的困难,它可以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把复杂的内容形象化、简单化,学生借助于形象,容易打开思路,寻找到最简捷的解题途径,促进思维的敏捷灵活。
例如在讲授几何图形中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技巧和方法时,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既能向学生形象地展示所利用的翻折法、割补法、平移法、旋转法等,又能利用电脑的活动性、灵活性启迪学生灵活快捷地思维。这样,通过运用多媒体把图形的运动变化过程形象、具体地再现出来,不仅丰富了数学知识,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综上所述,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能使课堂教学形象、具体、生动、直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具体的画面与抽象的数学内容紧密联系,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正确形成完整的数学体系和空间观念,让学生充分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浅谈如何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江苏省张家港市凤凰小学 隆平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全面实施和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能力包括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推进教育改革的关键,创新教育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突破口。而要在课堂教学特别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从各个方面入手,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就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是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采取多种方式,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得建立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必须用尊重和平等去感染学生,是课堂充满“爱”的气氛。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创新的意识。
信息技术课程与其它课程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在授课方式上,信息技术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机会很多,教师要充分利用这样机会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还有在教学语言上,教师应该多用夸奖性、鼓励性的语句。学生只有在自主的、发自于内心的学习基础上才能闪烁出创新的火花,以至达到创新能
力的培养。
二、调动眼、耳、手、脑多种感官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性课程,它不仅要求学生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更要求学生将课本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电脑上,在电脑上能将学到的知识进
行综合性运用。
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操作、观察、设计、讨论等)寻找问题的答案,进一步探索新知识的兴趣,整个环节应该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思维为主线,视听并举,深思结合,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感知活动,激发探究知识的兴趣。在实践活动中让他们调动眼、耳、手、脑多种感官参与,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等能力,使其审美情趣得以熏陶,创作素材得以丰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得以培养,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三、积极开展科技活动,展示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活动的基础是科技活动,科技活动的开展状况深刻地左右着创新活动。为此在教学中必须想方设法开展科技活动。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现有条件,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比如,学生在学习完WORD软件后,可以先让他们完成课本上的基础练习,然后再让他们结合在生活中或者是网络上看到的科技小板报的各种形式,让他们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制作一份关于国庆节或者是圣诞节的电脑小板报。还可以让学生利用画图软件进行画画,不限定画的内容,让学生有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画出具有个性的作品。最后老师和学生一起对制作完成的作品进行评价,将优秀的作品张贴在班级或是学校的公告栏中,并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
科技活动的开展,能够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提高学生科学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发展学生智力和创造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学的中心环节和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它定将逐步成为广大教师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渠道。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以培养出一大批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创
新人才。
电教媒体在拼音教学中的妙用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傅家镇中心小学 刘玉静
汉语拼音是一年级学习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汉语拼音字母作为表音符号,学起来比较枯燥无味。电教媒体的巧妙运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提高汉语拼音教学效率,帮助学生度过小学学习的第一道难关。
一、巧用电教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得能力、展示自我的一种有效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正是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之一。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但他们对声情并茂的动画却兴趣盎然,情有独钟。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了教学情境图,把书中不动的图片做成有趣的动画,把静止的拼音教学寓于有趣的动画之中。如,在学习汉语拼音第一课a o e的时候,上课时,我首先问:“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喜欢。”学生们高兴的大声回答。我看到学生的兴趣被调动了起来,于是,我点击课件,在小河哗哗流水的背景音乐下,一只大白鹅在水中e e e的叫着游来游去;一只大公鸡缓慢地切如画面,高兴的o o o练起了嗓子;住在小河旁边的小姑娘,散步来到小河边,被眼前的美丽景色吸引住了,忍不住a a a的练起了发音。然后,点击画面中的鸡、鹅、小姑娘、字母o e a旋转出现,并伴有悦耳的发音练习。生动形象的声形情景设计,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随着课件学了起来。
二、善用媒体资源,突破学习难点
网络上有许多优秀的共享资源,把这些资源运用于教学之中,既省力效果又好。对于刚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来说,字母的发音和书写既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为了搬掉学习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在字母发音和书写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网络共享资源,把同学们带进美妙的动画王国之中。如在学习j时,我把51课件种的“在线flash学拼音”引入课堂。在动听的音乐中,随着老师的讲解和示范,同学们耳朵听着老师的讲解,眼睛看着j的flash动画,小嘴巴忍不住的小声读着。和着那好玩的笔在四线格中的移动,同学们的手儿也不由自主地书写起来,大大降低了j的发音和书写难度。
三、活用多媒体,辅助拼音复习
“温故而知新”。巩固既是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基础,又是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必要条件。对于汉语拼音的巩固,过去我常用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多读、多写、多练,加强学生的记忆。我发现让学生机械地复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拼读的技能,但是枯燥乏味的学习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我在汉语拼音的巩固教学中,根据一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这样既能达到复习巩固的效果,又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得扎实。如,在复习声母的时候,我借助投影仪让学生用小棒和棉线摆字母。你听,摆出字母的同学多兴奋呀!“我用棉线摆出了s!”“我用棉线摆出了w!”“我用棉线摆出了z!”“我用小棒摆出了l!”“我用棉线和小棒摆出了b、p、d、p!”“我用棉线和小棒摆出了t、k”。许多兴奋的同学跑到讲台上,激动的把自己的杰作用投影仪投影出来,与同学共享。
同学们在欢乐的创作和展示中,既复习了拼音字母,又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课上那一个个生动活泼的课件,一会是甜美的声韵母朗读、音节的拼读,一会是图文并茂的儿歌的巩固,孩子们兴奋极了。同学们的注意力也有了空前的提高。有时连班里最好动的同学,也瞪大眼睛看着课件跟着拼读呢!
电教媒体在拼音教学中的妙用还有很多很多,只要注意积累,多多动脑,恰当运用,课堂处处有精彩,拼音教学乐趣多!
信息技术教学中“阅读学习”不可少
江苏省海门市实验小学 吴向萍
“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后进生’。”(苏霍姆林斯基语)如果一个人在小学里没有学会阅读,那么他日后在学习、工作中可能会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然而,我们发现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很少有老师给学生阅读教材的时间。或许大家觉得这没什么,信息技术课实践为主,只要学生学会操作就行了。但我认为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一个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不应只是以权威的身份纯粹地“告诉”学生有关信息技术知识,教学生怎样运用软件去处理信息,更应教会学生如何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去收集信息,处理,运用和创新信息,感受信息技术的作用与变化。由此,通过阅读相关资料进行学习的一种自主学习方法──阅读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应受到大家重视。那怎样才能使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中进行有效的阅
读学习呢?
一、充分的资料准备──阅读学习的前提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表现,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所以阅读资料首推教材。现在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注重了情境的创设,对学生很有吸引力,有的采用任务驱动的编写体例,从具体的任务入手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操作步骤简洁易懂,很适合作为学生的阅读资料。然而教材上的知识是静态的,简洁的,结论性的,而课堂教学应是有声有色、立体的,充满生命的创造活动。因此老师在认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需分析学生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必要时拓展教材内容,引入相关的课程资源。众所周知,教材版本的更替跟不上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很多的情况是教材中使用的软件版本与实际应用的不符,如教材中介绍的是Windows98的窗口操作,而学生电脑用的是XP,教师就需要课前调整学习资料并为学生准备好。《鼠标器的使用》一课中,老师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科技发展的魅力,课前收集了各种各样的鼠标的图片资料──世界上第一个鼠标,透明的鼠标等等,课上一只只古灵精怪的鼠标带给孩子们艺术享受,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介于信息技术的优势,阅读资料并不一定是书面方式,网页、演示文稿、flash动画等美观灵活的电子形式更易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软件的帮助功能也是阅读资料的方便来源,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资料准备是备课时老师的必做工作。仔细选择适合学生阅读学习的内容,精心准备好阅读资料的呈现方式,是学生进行有效阅读学习的前提。
二、阅读习惯的培养──阅读学习的保障
阅读学习作为一种自主学习,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阅读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这样阅读学习的优越性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学生阅读学习的能力才能产生质的飞跃,取得更理想的学习效果。首先,教师在教学内容、学生基础等适合的情况下,尽量多的安排学生进行阅读学习的环节,逐步使学生养成从阅读资料中去寻找答案的习惯。如教学汉字输入时,“怎样才能让计算机变成中文输入状态?”画图教学中,“怎样选择我喜欢的颜色?”等等问题,教师都可以引导学生从教材中找到方法。《遨游因特网》一课中,英特网是什么,怎样上网,怎样浏览网页,完全可让学生自读教材并操作尝试完成。其次,学生的阅读学习遇到困难在所难免,但教师要尽量避免直接给予答案,耐心指点学生阅读的方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引领与帮助。如学生在阅读《铃儿响叮当》教材之后,两条曲线的画法是难点,很多学生都有困难。教师首先和学生一起再次阅读教材,分析操作步骤,然后让学生再一次尝试,最后对有问题的学生做个别辅导或演示操作。我认为:学生阅读教材的过程也是学生养育踏实学习心理的过程,教师本身万万不可操之过急,“事百里而半九十”否定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伤害了学生的学习进取精神,自然也“夹生”了我们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相信长此以往,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就不会一味地等待教师或同学的帮助,而是首先主动去阅读资料从中找寻解决问
题的途径,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阅读能力的提高──阅读学习的进阶
学生的阅读能力直接影响到阅读学习的效果。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较低,阅读学习信息技术的学习资料过程中,学生需要透过文字信息理解其表达的内涵,然后通过分析与思考去实践操作完成任务,操作的顺序不能颠倒,这些还是有相当难度的。因此,教师科学、清晰的阅读方法指导是非常必要的。
带着问题去阅读是信息技术老师用得较多的方法。如教材描述中包含哪几个步骤,每个步骤中又有哪几个操作对象及如何操作,边阅读边思考边实践。仍以《铃儿响叮当》中曲线工具的使用为例。学生对曲线的画法一无所知,教材中如下表述:单击“曲线”工具按钮,从A到B拖动画出一条线段。将指针指向线段的左上方,再拖动线段,是它弯曲成一段弧,调整弧的形状,直到弯度合适时松开左键;再将指针指向曲线的右下方,拖动曲线并调整曲线的形状,形成第二段弧,松开左键即可。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这段描述是够长的,“弧”、“弯度”等词的意思也不甚了解,学生自读之后是一头雾水。通过师生共读,讨论,可知道分为以下步骤:
①单击鼠标选择曲线工具
②用鼠标拖出一条线段连接AB两个端点
③第一次调整曲线的弯曲程度(操作对象:线段上方 操作:向左拖动鼠标)④第二次调整曲线的弯曲程度(操作对象:线段下方 操作:向右拖动鼠标)经过老师的引导、演示,学生自主尝试,进一步理解操作步骤,并独立完成另外一
条曲线。
另外,在阅读过程中,对于操作步骤,可以让学生用序号标清楚;对于一些重点术语的理解,老师可以指导学生使用符号标注重点词语,如操作对象用波浪号标注,操作用“? ”表示注意。这样,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就会逐渐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从而提高阅读学习的能力,形成常用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阅读学习有利于克服学生学习中的依赖性,增强独立性,提高自学能力。但有一点不容忽视: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个
反复练习的过程,师生都应持之以恒。
古人曾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意思是指教学生学习点滴知识,学生只能一时得益,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才能使他们受益终身。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培养他们独立的学习能力,他们将来才能掌握更多、更高级、更艰深的真理进而探索、发现、创造那些尚未被人类掌握的客观规律。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越性
山东省高青县常家镇金穗小学 于庆江
随着以多媒体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受到巨大的影响。教育领域也不例外。传统的教学领域由于信息技术的灵活应用,正出现令人振奋的崭新局面,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这种集文本、图形、影像、动画、视频、声响、音乐等多种信息符号于一体的功能,以及灵活快速地综合处理和控制信息的特点,更显示出现代高科技应用于教学领域的强大优势。以下浅谈一下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
辅助教学的优越性。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在教学中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多媒体计算机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充分显示
出其优势。
1.引入新课时,创设情境。教学时,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CAI课件创设情境,出现课文情境的氛围,让学生在声音、图形、文字的效果下,学会理解作者的思想和运用文字的技巧。效果会好很多。如《可爱的草塘》,这是一篇叙事写景的文章,作者通过记叙游玩草塘的所见所闻来表达对北大荒热爱之情。对没有见过北大荒草塘的学生来说,很难体会到草塘的美丽风光,在教学前,先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草塘的美丽画面,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听朗读,将无声的文字描写转为有声有色的生动画面,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一种浓厚的学习气氛。2.激情练笔,读写结合。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正确理解、掌握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学生学到的语文知识,必须转化为运用能力。而能力的形成是一个不断练习、提高的过程。只有当学生学习情绪高涨的时候,根据教学要求设计的针对性练笔才能达到较好的训练效果。如学习《颐和园》一课之后要求按本课的写作方法仿写一篇写景的文章。我先指导学生找出《颐和园》的写作顺序,再学习全文,让学生了解了文章的写法,再出示用数码相机拍摄并经电脑处理的市公园的相关照片,有远景的、有近景的,让学生仔细观察。学生看到熟悉的市公园在银幕中展现,又听了老师富有激情的介绍时,个个跃跃欲试,我看“火候”已到,便要求学生仿照《颐和园》写法写《美丽的公园》。不到二十分钟,多数同学完成了四、五百字的习作。
二、发挥技术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快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乐此不疲的奥秘。而多媒体就能在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和轻松的音乐所造成的氛围中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1.课端“激趣”。如教学《鱼游到了纸上》。在课的开始,我先以动画形式出现话题:动画中,几条鱼在水里欢快地游着,游着游着,竟游上一张白纸。这时,画面打出课题──《鱼游到了纸上》。动画中,生动的画面再配以有趣的音乐,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了。这时,便向学生宣布: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鱼游到了纸上》。同学们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读题后,我问学生:“你想从文章中知道什么?”这时学生活跃起来,纷纷提出问题:“鱼真的游到了纸上吗?”“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通过设置疑问,创设悬念,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急于想从课中探个究竟。2.练中“持趣”。练习时,多媒体更充分地显示出它无以伦比的优势。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可以设计各种形式的练习题。如选择题,可以让学生用鼠标点击选择答案,当答案正确时,除了在荧屏上显示出来,还可以配以热烈的掌声;当答案错误时,也可以配以其他声音,提醒学生重新再找。甚至可以让学生用鼠标拖动的方法选择答案,当答案拖放在正确位置的时候,就会停在那里;如果放错了鼠标就会往回跑。
三、轻易突破教学难点
1.恰当而适时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把直接形象与抽象文字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帮助学生突破课文的难点。例如:学习《火烧云》。在学习火烧云颜色变化时,适时地调出火烧云颜色变化的图片;在学习火烧云形状变化时,也适时地调出火烧云形状变化的演示录像。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再细读课文,对“火烧云”的颜色变化和形状变化就
有了深刻的了解。
2.利用笔画变形突破字型教学中的难点。如《美丽的公鸡》一课中有个生字“啄”,是本课字形教学上的难点,学生在书写时往往会漏掉一点。于是我在教这个字时,先联系课文提问:“啄木鸟为什么不跟大公鸡比美?”学生回答:“啄木鸟要给老树治病,啄去老树身上的虫子。”我接着说:“那我们现在就看清楚这个虫子在那里。”这时将屏幕中出现的“啄”字中间的那点变成小虫子,与点轮流闪烁出现。这样既形象又直观,学生书写时再也不会忘了这一点。
四、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网上丰富翔实的声像图文资料,是小语教学取之不竭的源泉。如在学习《桂林山水》之后,学生对桂林的美丽风光赞叹不已,恨不得马上能到桂林游览一番。我见学生意犹未尽,便适时从网上调出相关资料,作知识拓展。让学生一边欣赏桂林山水的录像,一边听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郭沫若的《桂林登月牙楼》等诗歌的朗诵,使学生在录像和诗歌中对桂林山水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激发他们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创造教学的愉悦环境,增强教学信息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充分开拓学生思路,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
率和质量。
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整合
江西省吉水县螺田小学 鄢洪亮
摘要:一堂课,就好比是用轱辘在古井里打水,如果没有让桶子装到水,把它摇起来的时候,就会感觉手中空空的,当桶子上来了,桶子也只是表面沾湿了些而已,再松手时,它只能徐徐落下;盛满水的桶子在你手中无意识放开,它将迅速落下水并在井里掀起一阵“惊涛骇浪”。一堂课,如果不能让学生有真正的主体意识,那学生就像是那只空桶,一节课下来,学生心里只能空空如也。倘若学生在课堂中,有了主体的体验,他们的心就成了那只盛了水的桶子落在了井底一样,在课堂结束后,心里仍然阵阵涟漪。这是数学课堂教学中所要完成的终极目标之一,也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主体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时,这个目标的完成有时又显得那么抽象和空洞。实践证明,合理运用远程教育技术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也是新课程理论探讨的一个热点。新形势下的数学教学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主动创新获得知识技能上的提高,满足兴趣、情感等方面的需要,提高数学素养和信息素养。
一、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积极意义
1.能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等信息化资源,作为数学教学的素材,如利用视频资料、音像资料、文本资料与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整合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电子文稿、多媒体课件中,供学习评议、分析、讨论,不仅使教学内容相应的知识面变得宽广,而且可以使一些过去只能通过思维、表象和想象领会的教学内容,可以得到直观的表示和处理,一些数学的现实情景和虚拟情景能得到很好的呈现。
2.有利于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学习者的学习不再是传统的机械式学习,而是利用信息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同时,学习资源的全球共享,虚拟课堂,虚拟学校的出现,现代远程教育的兴起,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进行学习,使学习空间变得无界限了。
二、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基本策略
在整合的过程中,基本策略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
2.借助其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具有联想结构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
索学习能力;
3.组织协商活动,培养合作学习精神;
4.尝试创造性实践,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和表达交流能力;
5.提高学习者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通过形成性练习作品评价方式获得学习反馈,调整学习的起点和路径。
三、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应遵循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根据需要,自己选择认知工具,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自己动手操作实验,让学生在学习上充分体验、感悟、发展。
2.目的性原则。信息技术的选择和资源的使用,其目的是为数学教学服务,最终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信息素养。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贪求形式多样和华丽,而忽视了课件在教学中恰当地使用及要解决的问题。
3.活动性原则。从数学教学改革趋势来看,传统的课堂教学正向着数学活动课的形式发展。在课堂上,应多让学生动手实验、上机操作,小组合作探究,采取多种形式方法,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成才。
4.开放性原则。这是现代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整合应该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包括教学思想的开放、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过程的开放。从观念上,教师不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不是权威;从内容上,教学内容不局限于教材,渠道更多,范围更广;从学习方式上,不局限于课堂,不依赖于教师的传授,途径更多、更广。因此,问题的结论不一定是千篇一律,也可能是多种多样,百花齐放。
四、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新标准、新技术、新理念给教师带来了机遇,也迎来了挑战。首先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学习新时期现代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其次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也要进行调整,即在学习已有的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的硬件、软件知识以及开发应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不断更新充电,不断自我完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使信息技术更好地为数学教学服务,才能正确合理地选择教学策略,从而有效地组织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保鲜”学生的学习兴趣
江苏省海门市实验小学 吴向萍
“孩子们喜欢上信息技术课。”这个结论相信大多数老师都不会反对,因为信息技术课上可以用电脑上网、玩游戏,不喜欢才怪,孩子们欢呼着去电脑房的情景就足以证明了。但事实不是这样。在一次内容为《简单的统计》的数学课上,设计了一些诸如“你喜欢的学科是什么”、“你喜欢的老师是谁”的问题,统计的结果令我大吃惊,有些学生不喜欢信息技术课,喜欢信息技术老师的很少。随后在学校网站上作了一次“你喜不喜欢信息技术课吗?为什么?”的调查,得到了一些孩子们的“道理”:没有游戏玩、操作的时间太少、教的知识我都会,学不到什么等等。而且我还发现随着年级的上升,喜欢信息技术的学生人数逐渐下降。对“学生喜欢玩电脑,但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我其实早有察觉,但这次调查统计对我的触动还是很大的,我开始反思„„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我们老师都会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精心创设教学情境,特别低年级是在游戏中学习,小朋友特别喜欢。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内容的知识性增强,老师放松了趣味性的开发,学生渐渐地对窗口、菜单的操作感觉枯燥,加上老师对游戏的限制,孩子们的兴趣淡了。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应该让学生时刻保持着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学得愉快、学得长久、学得更好。怎样才能“保鲜”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呢?针对孩子们的“理由”,我进行了学习和实践,觉得以下几个方面在教学中应该注意。
一、教学内容趣味化和生活化
文字输入教学,开始两课时学生还挺感兴趣,练习课学生的积极性就没那么高了。怎样让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持下去,我作了以下一些尝试,效果很不错。如“你知道你们任课老师的名字吗?把它们写在电脑上。”说到老师的名字,知道的孩子很得意,不知道的很想知道,兴趣来了,接下去就互相询问,研究字的读写方法,既进行了文字输入的练习,又知道了老师的“秘密”,孩子可带劲了。在学会上网以后,为了引开学生对游戏的关注,我作了一些引导,如:预览一下星期天的电视节目,找一找和其他学习科目内容有关的资料,在“网上作文”上发表自己的作文,或者条件允许的话让他们与家长、老师来一个在线交流。课堂上的内容有趣了,和生活密切相关了,学生们会感觉到学习是开心的、学的知识是有用的,就会激励自己信息技术这门课应该学好,从而保持
一颗积极进取的心。
另外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给学生“灌输”一些新知识和新信息很有必要。如有趣的鼠标欣赏、什么是黑客、闪客等等,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拓展学生的信
息,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二、为学生的手和脑解锁
在我们上学的时候,对上实验课积极性都很高,可因为那时学校条件有限,老师每次都严格强调不能乱碰,不能乱动,一定要按老师的要求做。老师怕学生把实验工具整坏或者怕出乱子,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这样只能使学生们掌握知识片面,很难有自己的创新和发现,有很大的局限性,并且使一些本来就胆小的学生经老师一强调,什么也不敢动,慢慢地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了,也就不喜欢学这门学科了。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就是动手实践,如果老师为了自己课堂的流程,为了自己上课轻松,过多限制学生“自由”行为,曾经出现在我们身上的“悲剧”就会在他们身上重演。给与他们充足的练习时间,强调的少一点,适时地给以辅导,在他们大胆摸索、尝试中有意外发现。如果有学生对当课的学习内容已掌握,完全可以放手让他去自己摸索学习新的知识,甚至玩一些益智游戏,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么的积极性,又能提高他们的创造力。生活中很多的电脑高手不都是自学成才的吗?小学生的能力也是不可小视的,放飞他们,他们的兴趣会永久。
三、与学生做朋友,共学习
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的人永远是一个学习者,因为技术在变,教材在变,学生也在变。与学生做朋友,共同探讨交流,共创良好学习氛围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和保持学习兴趣都起着促进的作用。信息技术课面对的是机器,和谐的气氛是课堂的调味剂,是维持学生
兴趣的保障。
信息技术课上学生的问题比较多,如果老师嫌麻烦、面色严肃,学生怕老师生气有问题不敢问,自己又解决不了,久而久之就不喜欢老师也怕上课了。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多一些微笑,多几句鼓励的话语,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那么学生肯定会大胆发言,各抒己见,师生的关系就融洽了,学生就会喜欢上课的老师,喜欢上课。在画图课“给图形添上颜色”上,我教学生用“编辑颜色”菜单进行颜色的选择,练习时突然有位学生举手说:“老师,我发现了!”我忙问发现了什么?“编辑颜色的窗口还有一种打开的方法。”我怎么不知道,我心里暗暗想,“双击颜料盒上任意一种颜色就行了。”我一试,还真行,我忙说:“你真了不起,可以做我的老师了。谢谢!”学生们都鼓起掌,这不仅是对那位学生的表扬,肯定也是对我的鼓励。之后我让这位学生当小老师,和小伙伴们一起分享他的发现,培养了团结互助的学风,并激励其他学生学习这种精神,做学习的主人。学习在一个热情向上的氛围中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幸福,相信每个孩子都会
喜欢。
四、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学生每个学期都交信息技术实践费,所以家长对这门课有着特别的关注,总觉得自己的孩子学到了什么能表现的本领才满意,否则就觉得孩子不努力或者老师没尽责。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的学科,教学方式方法还有很多探讨的空间,要求小学生对电脑操作达到熟练应用,短时间内肯定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就要求家长不仅要对孩子的表现能力、学生特点有所了解,还要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教育不止是教孩子计算机知识、操作技能和技法,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创造性思维、求异思维,培养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创造力、鉴赏力以及非智力因素的注意力、耐力、上进心、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等。因此,提高家长的认识,不提过高要求,对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一贯性非常必要。我们可以引导家长了解一些电脑教学,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允许失败,承
认学生的努力是有价值的。
总之,我们必须为学生创造一个相对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尽量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并且我们只有能够长期地坚持下去,才能培养和保护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浓厚兴趣,并将兴趣化成学习的动力,自觉地把信息技术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