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润物细无声——素质教育下的日常德育渗透实例
润物细无声
——素质教育下的日常德育渗透实例
一、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1999年,改革开放后第三次全教会召开之后,实施素质教育作为党和国家的战略决策,进入国家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展开的进程之中。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要改革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推行新的评价制度,开展教师培训,启动新课程的实验。
二、德育教育
德育概念广泛,这里的德育指教育界的德育观,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行者余力,则以学文”。成语“德才兼备”是对一个人高度的评价,而“德”字为先,充分体现了社会性中人才“德”的重要性。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第三次全教会上提出“思想政治素质是重要的素质”、“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为目标的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工作是“教书育人”,育人主要就是德育。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中,德育也处于领先地位,是“智体美劳”的动力和支撑点,这是大家所公认了的。而良好心理素质、劳动技能和习惯的培养,都离不开德育。
三、德育教育现状
当前,许多小学的德育教育依然是以“灌输”的形式进行的,特别是脱离学科渗透单独利用品德课来完成这方面的教育。灌输是反理性的,是对儿童理性思考与反省能力的压制。利用品德课进行的“说教”教育所取得的效果微乎其微,它忽视了学生作为个体的互动的过程,学生没有实际的体验,出现低参与或不参与的现象,大部分时候只是老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
而随着社会发展,学生群体特征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当前小学生心理素质较脆弱,特别是进入独生子女时代,由于受到家庭各方关注度高,宠爱度深,使他们形成了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在考虑问题时,往往先思考的是自我的利益,而不是他人。
纵观这两年,因父母产生矛盾而离家出走的事件层出不穷,小学生校园暴力事件频发,因一点点小事而寻短见的新闻屡见不鲜。据不完全统计,仅2015年深圳市发生的中小学生自杀事件就有八起。诸多社会事件都透显出我们的德育教育是有待改进的。
四、我校的德育教育
我们认为,如果简单地告诉学生一些他们摸不着头脑的抽象的概念实际上小学生们是很难理解的,更谈何去践行。我们强调“爱国”“尊敬”“诚信”……诸如这样的“品德”要求,如若没有真实的经历,或是比较直观的印象,学生怎能吸收呢?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美国,老师进行德育教育时,更讲究“行动”而不提倡“苦口婆心”。让孩子从教训中学会尊重社会法则,对违反规范的行为,他们毫不让步。
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认为单纯利用品德课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不可取的,最主要的还是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体验是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的通道,可以使主体较深刻地理解事物。学生从体验中获得启示,自己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把自己的体验内化为思想,外化为行动。学生主动地吸取这些东西,比我们告诉他你要怎么做来得更加现实点,而且更有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没有实践的德育注定失败的,我们只有不断创造实践的契机,让学生在实践中从“外省”到“内省”再到“行动”,这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目标。所以德育教育应重体验、重实践、轻说教、轻单一,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便受到了“德育教育”。
五、我校日常德育教育案例
1、经典诵读,传承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经千百年岁月淘洗而流传下来的经典著作,不但是汉语言文学的典范和精华,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载体。我们在课前三分钟充分地利用这些资源,把它当成学校常规工作来做。
每节课课前三分钟,只要预备铃响起,每个教室里就传来琅琅诵读声。《弟子规》、《三字经》、《论语》……各类传统名篇在现代教室里与孩子们碰撞,在诵读中激荡着思想的交流,潜移默化中德育已在慢慢渗透。或许孩子们理解不了说明是德育,但是在这样的貌似“无关”的诵读中,他们已在德育的包围中不断被“浸染”。
除了课前三分钟的经典诵读之外,学校还定期举行每月一次的“经典诵读比赛”。比赛关系到班级荣誉,还能获得丰厚奖品,所以孩子们对此热情高涨,平常即便老师不在场,他们也愿意多读多练。教室里、走廊上、操场边……校园的各个角落里都氤氲着经典诵读的芬芳。而孩子们在朗读中,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文化的提升、加之好奇心的驱使,逐渐明白这些著作里蕴含的美好精神。
以传统经典作为课前三分钟诵读的名篇是学生总体思想基础构成的载体,为孩子们奠定良好的品格埋下根基。
2、生命本位,敬畏生存 “生命只有一次”、“生命不会重来”“生命不保,谈何教育”……生命的重要性不言而明。
然而,近几年的小学生不爱惜生命的血淋淋事件着实令人吃惊。多少如花般的生命因为一件鸡毛蒜皮的事情而悄然逝去,生命教育,迫在眉睫!
社会早已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三生教育”正在各个学校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各类关于“三生”教育的手抄报、绘画、讲座早已屡见不鲜,可是这够吗?对于还只是小学生的孩子们,仅仅这样的教育是否就能唤醒他们对生命的热爱与追求?
我们的做法是除了以上的教育方法以外,依然注重学生的“体验”。日本的“余裕教育”给予我们一定的思考。日本广岛大学教育系教授角屋重树认为,应注重孩子们的体验,让孩子们多与没有伤害性的动物相处,这样这有助于开发孩子善良的天性。国外一些父母或学校还会播放一些生育孩子的视频,以唤起孩子们明白生命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的思想。
所以我们多多鼓励家长注重孩子的实际体验,带孩子们与大自然接触。学校也会在某些特殊节日,带领部分学生到外面实践,参与一些活动,注重孩子们的实践参与过程。
在一些生命教育课上也会播放一些关于生命的视频,以较直观的形式让孩子们明白生命的来源、不易。孩子们在看后可以通过口头表述或书面表达写出自己的看法,加深他们对生命的理解。
我们还会让学生实际“操作”,设计一些小活动帮助他们体验,比如让孩子们“体验不完整的人生”。在家长的陪同下,蒙上自己的眼睛,当一天“盲人”、或者是不使用自己的手或脚一天……以这样的形式让孩子们感悟健全的身体对我们的重要性,所以不管是对自己的生命还是他人的生命,都应该尊重,而对一些身体不完整的人应该关爱。
3、参与游戏,环保扎根
小学阶段是环保教育的关键时期,孩子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也是未来环境的主人,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言行,将决定未来环境状况。保护环境从娃娃抓起尤为重要。
在学校里,很多时候,校园的卫生、甚至班级的卫生都是不容乐观的。一间教室里往往也就几十个孩子,但是不管老师如何强调,甚至用了一些惩罚手段都都难以保持教室里的干净,经常有纸屑乱飞。据调查,大部分学生在学校以外的公共场合也有乱扔垃圾的现象。
事实表明仅凭课堂短短几十分钟来对孩子进行环保教育恐怕难以达到我们所想要的效果的。德育专家詹万生先生说:“我们应该根据当前社会多样性的客观现实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充分挖掘当前社会生活中现实的各种德育资源,让受教育者在保持与自身外在环境的密切联系、交往中培养稳定的道德观念。”所以我们除了基本的环保意识渗透以外,在日常的学校生活我们注重引导孩子们身体力行地参与学校环保事业。
为了使孩子们知道乱扔垃圾给城市造成的危害,我们尝试着让孩子们打扫校门口部分孩子吃完早餐后乱扔的垃圾,让他们切实感受环卫工人的辛苦,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只有他们实际参与到这个事情中来,他们才能深深地感受到自已的一个小动作会给他人乃至整个社会带来影响。
其次是环保小卫士的竞赛。设计一些环保游戏,使学生能在游戏中有所成长。为了使大家都能参与到这些游戏中,并且持续的发展下去,最好是由老师与孩子共同制订游戏的规则,以及相关的奖励细则。
以四(3)班为例,班上男生较多,又比较调皮,在日常的活动中比较“不拘小节”,特别是随便乱扔东西的现象突出,教室里经常“垃圾成堆”。你给他们讲道理他们听得津津有味,你让他说,他也能说得头头是道,但是你让他实践起来那效果可见一般。
为了解决教室环境卫生问题,我利用班会课跟他们共同制定了一个游戏。这个游戏内容大概就是保持自己不扔垃圾,并且看到垃圾能主动捡起来,每个星期每个小组评选一位表现最突出的同学,给这位同学颁发“奖章”,一学期下来得到“奖章”最多的同学将被评为学生的“环保之星”。
游戏很简单,但是孩子们很愿意参与,因为从这个游戏开始到结束,所有的规则都是孩子们自己制定的,他们是以主人的身份参与的,而不是老师“逼迫”他们做的。具有主动性的行为更能持久,他们在游戏中慢慢培养起来的不乱扔垃圾的小习惯,也就是环保意识的铺垫。
4、诚信是金,换位思考
“言必信、行必果”、“人无信,不知其可”。古代圣人孔子要求学生“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个人的诚信品质对于自身与社会有着重大影响,小学生的诚信品质培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对于孩子的诚信教育更主要还是注重参与,联系实际来进行的,特别是联系当前的社会热点事件。现在网络发达,小孩子接收信息的途径比较多、速度快,这些事件对孩子也已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应把握契机,在进行诚信教育时引入相关事件讲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前社会诚信缺失较为严重,孩子们或家人多多少少都受到过不诚信对待,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事情激发孩子的情感。如在学校第二课堂开展相关活动,可以由学生自己根据自己或身边人的经历过的事编一些小品、话剧、双簧,用各种形式对事件进行再现。这样的方式能让孩子在一个比较具体的情境中体验事情的过程,引导孩子思考当你受到了这样的对待,你内心是什么感受,你认为不好受,那么当我们以后再处理一些事情时也要换位思考,考虑别人的感受。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这是学校的基本任务,这个任务由学校老师来执行。孔子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那么作为施教者的老师本身就是一本活的教材,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有着很大影响,我们也应好好利用本身这一个资源,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时刻起示范领导作用。
六、德育教育,任重道远
空洞的“说教”最无效,“实践出真知”,德育教育应该在课堂进行总体的讲授后,从身边小事着手,或创设情境,让孩子参与相关具体的活动中来,让他们在实践中摸打滚爬,在不知不觉中,在玩乐中受到熏陶,自己体验、自己消化,才能有所生成,有所升华。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德育教育,任重道远。苏联教育家提出“教师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一个传授知识的教师,而应是一个教育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将不断探索、创新形式,争取把德育做到“润物细无声”,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孩子的良好品德,使自己真正做到爱岗敬业、教书育人。
第二篇:德育化春雨:润物细无声-德育
德育化春雨:润物细无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均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作为学校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历来都是党和国家交给学校的重要任务。党中央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充分体现了国家领导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关心和决心。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学校德育工作所面临的首要任务。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重点探索如何以教学为中心,在数学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下面就如何在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我总结如下几点:
一、创设德育情境,让学生受到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艺术,需创设一种意境与气韵,以打动听者的感情,陶冶听者的心灵”。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继而引导学生入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情感体验,进而发展认识。小学数学教科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内涵十分丰富,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创设良好的德育教育情境,启发诱导学生掌握有关的思想观点。
如何创设德育情境,可以利用当前的热门话题,如奥运话题。可以利用重要节日,如植树节、劳动节、国庆节等。可以利用集体活动,大中队活动、教育活动等。可以利用学生耳熟能详的明星如刘翔、姚明等。还可以利用身边的事,童话故事等。如在一年级教学P76页的《统计》的活动中,我这样创设了导入情境:“大象过生日,好多小动物都给他庆祝生日,还带去了鲜花作为礼物。你们看小动物它们的感情真好啊!你能想个好办法让别人看清楚来了什么小动物吗?”我还适时的插入团结友爱的教育,“过生日”这是孩子熟悉的生活场景,体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学生的参与兴趣很高,适时的德育教育也会有良好的效果。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有学好数学,将来才能更好地适应生活。
二、利用学科资源,让学生受到启发
数学是用数据和统计材料来说明问题的,利用教材中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统计材料可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和爱科学的教育。数学学科渗透德育,不光以教材为基础,还要适当配合学校的德育活动,使之相得益彰。如教“时、分、秒”时可进行守时惜时教育;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中,结合“植树造林”事例,培养学生绿化祖国意识,以及结合诸如节约用煤,粮食增产,统计学雷锋做好事件数,给菜地拔草的人数,计算人造地球卫星运行的时间,山地、高原和丘陵占全国总面积的大小,南京长江大桥的长度等类似上述内容的题目,已内在显示为人处世的美德,科技兴业的应用,祖国河山的壮美,人类征服自然的伟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能受到多种思想教育。解答好这样的题目,学生的道德情感在潜移默化中民生活与日常建设离不开数学,从而不断激发学习兴趣,逐渐养成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志趣。
另外,在低年级的教科书上,还印有许多精美的插图,可加以利用。如通过小朋友打扫卫生等插图,对学生进行爱劳动,讲卫生等方面的思想教育。通过小朋友踢足球的图,可对学生进行团结友爱,同心协力的团队精神教育。在新教材中,还非常重视让学生自己“摆一摆”、“拼一拼”、“分一分”、“想一想”、“说一说”、“练一练”等实践活动,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可受到“实践第一”、“对立统一”、“运动统一”、“运动变化”等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启发。
三、借‘题’发挥,让学生受到陶冶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还经常借题发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学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后,有这样的一道分数趣题:春暖花开是旅游的好季节,有一天分数2/
3、2/
9、4/
4、2/
7、2/5他们一起去杭州旅游,乘车的时候,列车员要求他们按次序上车,请问他们的次序该怎样排才好呢?理由是什么?出示题目后,学生的兴趣就上来了。有的说从大到小排列,有的说从小到大排列,并分别讲出自己的理由。(从小到大的理由是大人要照顾小孩,从大到小的理由是小孩要尊敬老人,给老人让座)。学生能说出理由,教师就给以表扬。通过讨论,大家认为此题没有具体要求,故从大到小排也可以,从小大大排也可以。此时,教师就因势利导,教育学生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讲文明,有礼貌,守次序。作为我们学生应该尊敬老人,给老人让座,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国人民的美德。通过这样的练习,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有机地将教育教学渗透于教学中,让学生的情操得到了陶冶。
四、借助榜样力量,让学生受到教育
俗语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那些在科学道路上勇往直前获得成功的科学家的崇高理想、美好情操、顽强意志、光辉业绩,无不对学生产生神奇的魅力。我国有着灿烂的古代文化,当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必然会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数学课上或课外,我经常向学生介绍伟大的数学家的成就,比如介绍祖冲之的数学成就,华罗庚怎样从一个学徒成为世界着名的数学家,他怎样放弃在美国的舒适生活回到祖国的怀抱,陈景润怎样克服重重困难,向“哥德巴赫猜想”挺进去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小学生是喜欢听故事的,一个激动人心的故事,会给学生一生都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故事可感召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人生,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勇于创造、执着追求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使学生了解我国光辉的科学史,激发民族的自豪感和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立志为振兴祖国的科学事业而勤奋学好数学。
五、要赞美学生,让学生受到感染
作为教师,必须明白学生还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学生的不完善是正常的,而十全十美则是不符合实际的。把学生作为一个发展的人来对待,就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对每一个学生都充满爱,宽容地对待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如果身为人师者爱斤斤计较,喜欢小题大做,你的学生又怎么会是一个宽容的人呢?教师的教学就是要努力使每一个孩子都感受到生活是美好的,纯真善良的人格是美好的,无私正直的道德是美好的。在学生的眼里,教师的每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次掌声都是对他们行为的最高奖赏;教师要满腔热情的关心每一个学生,信任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学会在举手投足之间撒下一颗颗关爱的种子,终有一天,它会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
六、要示范导行,让学生受到熏陶
数学课上,教师和学生的示范作用以及老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方法。教师的示范作用体现在,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例如:上课时,教师着装要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要整齐,书写要规范,辅导“后进生”要耐心、细致,使学生在教师的表率作用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教育。学生的示范难的精神;计算仔细、书写工整以及自觉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作用体现在,课上教师要注意发现有突出表现的学生,用实例来激励其他同学。例如:对上课认真听讲,学习认真刻苦,作业正确、整洁,思考问题机智灵活等方面的同学,教师要及时表扬,为其他同学树立学习的榜样。教学时,教师还要针对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例如:要求低年级学生在听课、写字时要有正确的姿势,回答问题要说完整话,写作业时字、运算符号要写工整,计算要正确等。中年级要求学生听课要专心,分析题时重点字、句要用笔画出来,作业要干净、正确,要求验算的要列式验算等。高年级不仅要求学生听课专心,而且要手脑并用作好笔记,解应用题时要借助线段图分析题意、理解数量关系,计算时要选择简便方法,要自觉检验等。总之,不论是师、生的示范还是教师的要求,教师都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德育无小事,事事育人;德育无闲人,人人育人”。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生识记在心,因此老师不但在课堂上应为人师表,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谨言慎行,让学生耳濡目染,才能在学生中潜移默化,正所谓“德育化春雨,润物细无声”。
第三篇:二年级下语文德育渗透总结
语文德育渗透总结
在本学期里,按要求上好每一堂课,不断探索符合学生实际而又能促进其长远发展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不断充实自己的教学思想,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争取尽快站稳讲台,为将来的语文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致力于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材体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语文基础。
教材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为己任,用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培植爱国主义情感。同时注意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营养。思想乃行动的先导,总体而言:我将坚持以下几点重要教学思想,指导我的教学实践,以求尽快走进语文教学的殿堂。坚持语文教学的总体方向;着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二、教材回顾:
本册教科书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设15个专题,15个专题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含教育价值,把知识,能力,方法,情感融为一体。通过学习意境优美,内涵丰富的识字课,学生不仅识了字,而且积累了优美的语言,丰富了知识储备,并受到思想和文化的熏陶。教育学生关爱他人,尊敬长辈,乐于助人。本册教材重视语言积累和感悟,重视练习语文基本功,也重视课内外结合,将语文学习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同时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又受到了思想品德教育。
三、目标达成: 在关注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的同时,更要注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激发学生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认识丰厚博的大中华文化,吸收各族民族文化智慧,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四、方法总结: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四)、利用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
在语文课教学中渗透德育,犹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在学生纯洁无瑕的心田里,种下美好的种子,必能开出绚丽的花朵。因此,做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第四篇:四年级下语文德育渗透小结
2017四年级语文学科德育渗透经验介绍
语文教材中德育的内容,不可能像学科知识那样处处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隐蔽的,思想教育是渗透在学科知识的方方面面,与学科知识融二为一,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能仅停留在那些表面的内容上,而应当是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在四下的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章,或真实生动地展现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或热情沤歌我们民族的精神,或精彩地描绘美丽多娇的祖国山河,或深刻阐述生命意义,因此,我在本册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与语文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了思想品德熏陶。下面就本学期的德育渗透作如下介绍:
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四下教材中有关爱国主义的内容,一篇篇教材,反映伟大祖国美的景、美的人、美的事,构成一个有机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整体。这样从整体出发,处理每一篇具体课文,体现教材之间相互补充、反复加深的内在联系,就可在儿童眼前展现一幅伟大祖国的疆域图。从这一篇到那一篇,都以“伟大祖国可爱”的观点,贯穿其中。例如学习《题西林壁》,人们通过欣赏那生动、形象、贴切的语言,深刻领会祖国山河的壮美,激起人们对人生的思考,总而言之,只有深挖,才能加强德育渗透的力度,使学生不断增强自身素质,提高自身的道德情操。当然,应当注意实事求是得深挖,没有得不能牵强体会,那只能是画蛇添足。
二、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永生的眼睛》这篇课文讲述了琳达一家三口人先后捐献角膜的经过,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琳达思想发生的深刻变化,宣扬了人道主义、博爱、奉献精神。只求奉献不求索取的精神感染,而深切地感受到给予的快乐。而我的学生们,独生子女,万般宠爱集于身,从们已习惯了接受爱。父母的艰苦付出,他们视为应该,心安理得,很少去体会父母的辛劳,很难有感恩之心。于是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感恩教育。首先,我满含深情地朗读文章,安静的教室里,同学把头埋得很低很低,而后谈起了我年迈而饱经沧桑的父亲,谈起父亲给子女朴素的父爱,谈起我为人母后对父爱的理解,教室里鸦雀无声,显然同学们与我产生了共鸣。第二天的作业交上来了,他们不约而同都把主题定为关爱他人,我欣慰地发现:孩子们开始反思自己的言行。文中流露出对家人的关心,感恩如春雨滋养着孩子门的心田,他们的言行也在日益改变。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培育的圣殿。我们应该让教学活动成为学生对高尚道德生活与丰富人生的体验过程。让知识增长的同时也让同学们树立健康高尚的品行。语文教学发挥德育功能,主要靠挖掘教材及教学活动中的人文精神和民族文化所蕴涵的优秀道德传统,通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来达到培养学生具有健康情感,科学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目的,该学期本人就着重依据这样的原则来进行德育教育。
三、把德育渗透到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中去。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学生增强素质的另一途径。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接龙比赛,收集简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讲演等。这些活动丰富学生语文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熏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如我校一直坚持的古诗吟诵、我班开展的讲成语故事,让学生们既能掌握朗读、讲演的技巧,又让学生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其实德育渗透的形式、途径多种多样,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立足于语文学课教学,积极探索,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认真、积极地进行德育渗透,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将更多的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的,具有健康人格的社会小公民。
第五篇:四年级下语文德育渗透小结
2016年春季学期小学四年级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总结
姚河小学
陈爽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每接触一篇课文,必然或多或少,或正确或错误,或有意无意地受到一定的思想影响,但这种自然而然的影响和我们自觉地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德育渗透。因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不同,他们的经验、认识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对学生进行的德育渗透也只有经过教师的讲解、点拨才能使学生与课文内容产生共鸣、产生与作者相同的体验和感受。在本册的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章,或真实生动地展现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或热情沤歌我们民族的精神,或精彩地描绘美丽多娇的祖国山河,或深刻阐述生命意义,因此,我在本册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与语文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了思想品德熏陶。下面就本学期的德育渗透作如下总结:
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本册教材中有关爱国主义的内容,一篇篇教材,反映伟大祖国美的景、美的人、美的事,构成一个有机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整体。这样从整体出发,处理每一篇具体课文,体现教材之间相互补充、反复加深的内在联系,就可在儿童眼前展现一幅伟大祖国的疆域图。从这一篇到那一篇,都以“伟大祖国可爱”的观点,贯穿其中。
二、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永生的眼睛》这篇课文讲述了琳达一家三口人先后捐献角膜的经过,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琳达思想发生的深刻变化,宣扬了人道主义、博爱、奉献精神。只求奉献不求索取的精神感染,而深切地感受到给予的快乐。而我的学生们,独生子女,万般宠爱集于身,从们已习惯了接受爱。父母的艰苦付出,他们视为应该,心安理得,很少去体会父母的辛劳,很难有感恩之心。于是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感恩教育。首先,我满含深情地朗读文章,安静的教室里,同学把头埋得很低很低,而后谈起了我年迈而饱经沧桑的父亲,谈起父亲给子女朴素的父爱,谈起我为人父后对父爱的理解,教室里鸦雀无声,显然同学们与我产生了共鸣。第二天的作业交上来了,他们不约而同都把主题定为关爱他人,我欣慰地发现:孩子们开始反思自己的言行。文中流露出对弟弟的关家,如春雨滋养着孩子门的心田,他们的言行也在日益改变.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培育的圣殿。我们应该让教学活动成为学生对高尚道德生活与丰富人生的体验过程。让知识增长的同时也让同学们树立健康高尚的品行。
其实德育渗透的形式、途径多种多样,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立足于与文学课教学,积极探索,积极参与教改,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认真、积极地进行德育渗透,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将更多的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的,具有健康人格的社会小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