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渗透于文本教学,润物细无声(5篇)

时间:2019-05-15 09:20: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作文教学渗透于文本教学,润物细无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作文教学渗透于文本教学,润物细无声》。

第一篇:作文教学渗透于文本教学,润物细无声

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作文教学深入文本教学,润物细无声》

叶县保安镇柳庄小学

2014元月

作文教学深入文本教学,润物细无声,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当前小学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学习每篇课文时,不讲相关的作文知识,不渗透相关的作文训练,而是仅在一周两节的作文课上,把如何审题,选材,谋篇布局一股脑儿的灌输给学生,没有实例,干巴巴的,学生听起来也如隔靴搔痒,一头雾水,待到写作文时还是抓耳挠腮,无从下手。所以,一到上作文课,学生怕,老师也怕。学生怕的是不会写,老师怕的是不会教。这其中无疑存在着很多问题:

1、面对作文题目常常无从下手。

2、大面积无原则仿写,甚至只是对个别范文稍作改动即成文。

3、实在无内容可写就胡编乱造,或记流水账。

4、面对过多材料无从选择,容易舍本逐末,抓不住重点。

5、对于选择的素材,一两句话就收尾了,不懂得把故事写得生动有趣吸引人。

6、眼界不够开阔,缺乏想象力……针对这一大堆的难题,怎样改变这一现状呢?把文本内容的有效利用起来,将作文训练渗透到每篇课文的讲解中去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文本教学和作文教学本来就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二者共同致力于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的语言素养和能力。作为入选语文教材的文本,必定是千挑万选的“典范文章”,理应成为写作指导的不二源泉,在文本教学中,注重对“典范文章”的细节点评、情感迁移、语言分析、写法总结,因势利导地渗透到作文教学之中,真正实现课堂的有效性教学。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语文课文讲解中渗透习作教学,正是从教学中总结有关写作的理论方法,然后将这些理论方法运用于实践的良好途径,同时也体现了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的特点。

2、写作教学论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永远离不了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

作文理论告诉我们,习作是生活的再现、反映、创造,学生的生活内容是学生习作的基础和来源。没有丰富的生活就没有精彩的作文。而这一点对于生活枯燥乏味的农村孩子来说,又是一个不利的挑战。所以,返璞归真也许可以是我们农村的孩子的一个作文上的一大亮点。

3、儿童心理学

写作是人类表情达意的一种活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性理论就告诉我们,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孩子的认知能力是不同的。每个孩子表达能力也是伴随着成长而不断提高的。此理论中的具体运算阶段(7~12岁),正好相当于小学阶段,孩子出现初步的逻辑思维,孩子可以有语言和符号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下来。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及方法

研究对象:本课题以我班五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资料研究法、观察法、调查法、行动法。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措施 内容:

1、利用文本语言积累写作语言、写作素材的研究。

2、利用文本内容进行扩写、缩写、续写、仿写训练的研究。

3、对文本留白部分进行补白训练的研究。

4、灵活运用文本语言及写作技巧,进行创新习作训练的研究。

5、读中求悟,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研究。措施:

1、长篇短章,好词佳句积累必先行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好词佳句的积累就是作文训练的基石,利用文本进行语言积累是写好作文的一大法宝。就现行的教材来看,不论是寓理于事的故事,意境优美的散文,还是含蓄隽永的诗歌,都是学生语言积累的优秀范本。所以,我们在学习每一篇课文时,都让孩子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并且要让他们把这些好词佳句串在一起写一段话,或者是在当天的日记写作中恰到好处地运用到这些积累的内容,这也是我们学以致用,温故知新的一种好方法。

2、每日一练,通过仿写、扩写、缩写、续写训练,掌握技巧

模仿,有时也是一种艺术。其实我们课本中收录的文章都是语言中的精华,而这些文章中运用的各种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更是我们应该汲取的精华。这些文章便可作为孩子们作文训练的好模版,让孩子们进行有效仿写。比如我们在学习《我没有钓到那条鱼》这一课时,我就让孩子们运用倒叙的顺序进行仿写,同时要求写作中要有自然环境的描写,要有自己情绪的变化,要有事后悟出的道理的阐述。这些要求一提出,孩子们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就不难入手了,心里已经有了一个很丰满的框架,这就是我认为的仿写,就是模仿别人的技巧和方法。

除了仿写,对于一些其他类型的文本内容,我会让孩子们采取其他的训练方法。比如学习《古诗两首》一课时,我会让孩子们进行扩写训练;学习《鸡毛信》这些较长的课文时,我会让孩子们先以故事接龙的形式进行口语表达训练,然后再缩写下来;学习《鹬蚌相争》这些寓言故事时,我会让孩子们对故事进行续写。经过多种形式的训练,孩子们的写作能力真的有了很显著的提高。

3、坚持以“说”促“写”,实现我手写我心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为孩子创造说话的机会。我利用每天课前十分钟时间,让学生轮流上台“自由讲话”,内容不限,所见、所闻、所感都可以。通过这个活动的坚持开展,我发现班上原本内向的几个女生到后来上台时脸不再红了,声音也洪亮了,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又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每周一次的作文课上,我会让孩子们先把自己构思的框架陈述出来,然后再让其他孩子给予一些好的建议和思路,最后我在作最后的总结。这样一来,孩子们在丰富别人作文框架的同时也打开了自己的思路。

4、挖掘文本留白处,合理想象,提高写作水平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如果拥有丰富的想象力,那么孩子的作文就成功了一半。所以,在文本教学中,我时刻不忘适时地点拨孩子的想象力,打开他们想象的翅膀。例如在《蝈蝈》一文中,爷爷在听到俩孙子的对话后有什么心里是怎么想的呢?让孩子们联系上下文去想象爷爷此时的心理活动,这既是对课文留白处的补充,也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同时结合课文的心理活动的补白,培养学生在习作时注意人物心理描写的重要性。

同样的方法还可以运用在《阳光很活泼》一文,本课里有多处提到“阳光很……”,此时,我就让孩子们也走进文中的课堂,描述一下他们心里的阳光。这样的补白方式能有效地锻炼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应变力,同时也有助于孩子们更好地揣摩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此处的小练笔训练,是真正挖掘出了学生个体的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更开拓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达到创造想像的升华。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及不足之处 成果:

1、通过此课题研究,我感觉最显著的成果就是孩子们再也不害怕上作文课了,“黑色星期四”(星期四是作文课)成了“快乐星期四”。

2、通过此课题研究,班里学生的写作兴趣大大提高了,整个班级形成一种良好的读写氛围。

3、通过此课题研究,孩子们的作文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虽然在成绩上表现得不够明显,但是作为老师,我已看到了他们的进步。而且语文本来就不是通过一天两天就看到成效的,所以,让孩子们养成多积累、勤动笔的好习惯也是很大的收获。

4、通过此课题研究,作为老师,我最大的感触是再也不怕改作文了,甚至还有些期待。因为他们的作文终于由“流水账”变得“有血有肉”了,故事情节也曲折起来了,人物形象也丰满起来了。总之,看到他们的进步,我仿佛也体味到点点滴滴成功的味道。不足之处:

任何事情都很难做到尽善尽美,教学也是一样。所以,此次研究还有很多需要改进之处,比如,如何开阔农村孩子们的视野,让他们的写作素材更加丰富?如何利用一些机会,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活动或情感体验,让困在四角天空里的心灵得到释放?这些都是我们接下来努力的方向。但是,无论怎样,我们跨出的这一小步,即便收效甚微,即便短时间还看不到太大的回报,但是,给孩子一个受益终生的好的读写习惯胜过一切!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2年4月版;

【2】 朱作人:《小学语文教学法原理》,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88年版; 【3】 张玉琴:《用好教材,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小学语文教师》2009年第六期。

【4】 周福英:《仿写,作文起步的阶梯》,《小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一期;

【5】 期刊论文 紧扣文本教学激发写作兴趣2012(12)【6】 期刊论文 让写作教学在文本教学中展翅飞翔2011(39)

第二篇:德育管理—浅议德育渗透于学科教学

德育管理—浅议德育渗透于学科教学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指出,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首先是对整体培养目标来讲的;其次是要求每一个教师成为德育工作者;最后是要还应每一个学科都应当从本学科的实际和特点出发,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本文拟从教育学的角度出发,对学科教学为什么要渗透德育,怎样渗透德育及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应注意的问题略抒己见。

一、学科教学为什么要渗透德育? 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是教学工作客观规律的反映,是由教学具有教育性这一特点决定的。

1、教学过程具有教育性教学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认识能力,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培养认识能力的同时,必将影响学生思想、品质、意志、性格的发展。在学校教育中,学科教学所占时间最多、最长,对学生影响也就最大,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培养着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观点和态度,影响着学生思想品德和世界观的形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智育人,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以德育人,才能适应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人才提出的要求。

2、教师形象具有教育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学什么,怎样学都有赖于教师的指导。而这种指导成功与否又与教师自身形象即教师本身的职业道德形象和智能结构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教师自身形象的直接体现就是教学中的“讲台形象”。教师教学中的“讲台形象”本身就具有教育性,是教师素质的综合体现,是教师学识、才干、教学技巧和品德修养等多方面素质的集中表现。因此,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在学识、思想、仪表、操行等方面都能显示出较为完美的讲台形象,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非语言行为的作用,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能在本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外,以教师的整体形象对学生产生整体的实际影响。

3、教材内容具有教育性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中、小学教育的目的、任务所编写的学科教材内容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选择、组织的,注意了教材的思想、政治倾向,使教学大纲和教科书里的有关知识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现实和长远目标联系起来。因此,学科教材本身就是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一句话,具有教育性。

二、学科教学怎样渗透德育?

1、明确掌握知识与加强德育的关系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能动的认识过程。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目的,对学习的积极性起着决定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引导他们把个人的学习与祖国的前途联系起来,培养他们爱祖国的品德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就能给学生以巨大的学习动力,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亦是说学科知识是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基础,而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反过来会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产生积极的影响。

2、注意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指导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发展过程。其中“知”是指对思想、道德的认识,是一个学习掌握基本道德概念、原理的认识过程。因为课堂教学是完成智能的主要途径,当然也是向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途径。因此,学科教学加强德育工作,最主要的还是通过课堂教学这一环去完成。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欲望是影响学习效果的直接原因。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教师教育的结果。教学中思想教育因素的发掘,学生正确思想观点的形成,思想觉悟的提高无一不是教师教育指导的结果。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引导学生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强德育指导,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3、深入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因素学科教学内容是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要把德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就要根据学科实际,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把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此,仅以小学教学为例,简述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如何渗透德育。(1)挖掘教材中的已有内容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在“圆的周长”一节,讲圆周率时,就应当介绍祖冲之及其伟大贡献,讲他发现的圆周率(355/133=3.1415926)比欧洲人安托尼兹要早一千多年,从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2)以教材内容为载体,寄寓思想教育因素如:A、在教学“数”的认识及统计图表时,可以通过具体的数据,反映建国以来各行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B、在讲授“整数加、减法”时,可以告诉学生我国运动员在第十一届亚运会上,运动员奋力拼搏而获得的金、银、铜牌数,让学生算出总数,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C、在讲授整、小、分、百分数应用题时,可以通过与学生学习生活有关的数据计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启发教育。如:据1983年统计,国家培养一个小学生每年花费84元,培养一个中学生每年花费173元,培养一大学生每年花费家2000元。试问: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国家要花费多少钱?国家采购的一千克大米,成本为1.92元,卖给居民为一千克0.35元,其余部分由国家补贴。试问你家一年仅大米一项享受了国家多少补贴?全国以2亿城镇居民计算,一年国家共要补贴多少元?通过计算,学生自会通过现象看本质,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D、在讲分数、百分数的意义时,或以通过学生计算其父母现在工资与10年前的工资之比,家中有彩电、冰箱数与全班总人数之比,让学生感受到改革开放给人民带来的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3)通过数学内容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因素,对学生进行变化与发展,对

第三篇:德育管理—浅议德育渗透于学科教学

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指出,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首先是对整体培养目标来讲的;其次是要求每一个教师成为德育工作者;最后是要还应每一个学科都应当从本学科的实际和特点出发,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本文拟从教育学的角度出发,对学科教学为什么要渗透德育,怎样渗透德育及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应注意的问题略抒己见。

一、学科教学为什么要渗透德育?

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是教学工作客观规律的反映,是由教学具有教育性这一特点决定的。

1、教学过程具有教育性

教学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认识能力,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培养认识能力的同时,必将影响学生思想、品质、意志、性格的发展。在学校教育中,学科教学所占时间最多、最长,对学生影响也就最大,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培养着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观点和态度,影响着学生思想品德和世界观的形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智育人,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以德育人,才能适应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人才提出的要求。

2、教师形象具有教育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学什么,怎样学都有赖于教师的指导。而这种指导成功与否又与教师自身形象即教师本身的职业道德形象和智能结构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教师自身形象的直接体现就是教学中的“讲台形象”。教师教学中的“讲台形象”本身就具有教育性,是教师素质的综合体现,是教师学识、才干、教学技巧和品德修养等多方面素质的集中表现。因此,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在学识、思想、仪表、操行等方面都能显示出较为完美的讲台形象,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非语言行为的作用,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能在本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外,以教师的整体形象对学生产生整体的实际影响。

3、教材内容具有教育性

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中、小学教育的目的、任务所编写的学科教材内容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尝观点和方法选择、组织的,注意了教材的思想、政治倾向,使教学大纲和教科书里的有关知识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现实和长远目标联系起来。因此,学科教材本身就是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一句话,具有教育性。

二、学科教学怎样渗透德育?

1、明确掌握知识与加强德育的关系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能动的认识过程。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目的,对学习的积极性起着决定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引导他们把个人的学习与祖国的前途联系起来,培养他们爱祖国的品德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就能给学生以巨大的学习动力,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亦是说学科知识是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基础,而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反过来会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产生积极的影响。

2、注意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指导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发展过程。其中“知”是指对思想、道德的认识,是一个学习掌握基本道德概念、原理的认识过程。因为课堂教学是完成智能的主要途径,当然也是向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途径。因此,学科教学加强德育工作,最主要的还是通过课堂教学这一环去完成。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欲望是影响学习效果的直接原因。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教师教育的结果。教学中思想教育因素的发掘,学生正确思想观点的形成,思想觉悟的提高无一不是教师教育指导的结果。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引导学生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强德育指导,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3、深入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因素

学科教学内容是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要把德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就要根据学科实际,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把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此,仅以小学教学为例,简述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如何渗透德育。

(1)挖掘教材中的已有内容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在“圆的周长”一节,讲圆周率时,就应当介绍祖冲之及其伟大贡献,讲他发现的圆周率(355/133=3.1415926)比欧洲人安托尼兹要早一千多年,从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以教材内容为载体,寄寓思想教育因素

如:A、在教学“数”的认识及统计图表时,可以通过具体的数据,反映建国以来各行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B、在讲授“整数加、减法”时,可以告诉学生我国运动员在第十一届亚运会上,运动员奋力拼搏而获得的金、银、铜牌数,让学生算出总数,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C、在讲授整、孝分、百分数应用题时,可以通过与学生学习生活有关的数据计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启发教育。

如:据1983年统计,国家培养一个小学生每年花费84元,培养一个中学生每年花费173元,培养一大学生每年花费家2000元。试问: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国家要花费多少钱?

国家采购的一千克大米,成本为1.92元,卖给居民为一千克0.35元,其余部分由国家补贴。试问你家一年仅大米一项享受了国家多少补贴?全国以2亿城镇居民计算,一年国家共要补贴多少元?

通过计算,学生自会通过现象看本质,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在讲分数、百分数的意义时,或以通过学生计算其父

母现在工资与10年前的工资之比,家中有彩电、冰箱数与全班总人数之比,让学生感受到改革开放给人民带来的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

(3)通过数学内容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因素,对学生进行变化与发展,对立与统一,现象与本质等辩证观点的启蒙教育。

如: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发展变化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乘法与除法,加法与减法则体现对立统一的关系。

(4)通过数学内容与形式的特点,如数学概念、判断之准确,推理之严谨,数学知识联系之紧密与精妙,数学思路之丰富与简洁,数学语言之精当与凝炼及数学学科的整体性、系统性、有序性、结构性等对学生进行数学美、科学美教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如:“三角形”的概念“三条直线围成的图形”,为什么不能将“围成”改为“组成”?“平行线”概念为什么不能将“在同一平面”五字去掉?为什么说0.与1是相等关系?

总之,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明确了把德育放在首位的主观愿望,通过钻研教材,就能挖掘到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设计出恰当的思想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即教书育人。

三、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意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

有效的教育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学科教师进行德育也要注意方法与效应相对应,注意改善与教育对象的关系。古人说,写文章“理不直指也,故即事以明理;情不可以显出也,故借物以寓情”。我们也需要研究教育的“即事明理,借物寓情”,用爱心换爱心,以信任换信任,注意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让德育在教育自然而然地进行,增强德育的渗透性和效果。如一次教学中,我发现一个学生在搞小动作,暗示多次未改,我将他叫上讲台,请他在黑板上左手画长方形,右手画正方形,并且左右手同时进行,学生试多次后表示画不出来。我问:这说明什么道理?学生回答:一心不可二用。借事明理,没有批评、训斥,让学生懂得了道理。

2、不牵强附会,避免生搬硬套

学科教学渗透德育,一定要按学科自身的教学特点,结合每一节课的具体内容,自然地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切不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的硬性渗透,不要因为强调把德育放在首位,就非得在每一节课都戴一顶德育“帽子”,或栽一条德育“尾巴”,殊不知,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的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培养就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3、客观、公正、尊重事实

学科教学在渗透德育的同时,还应注意客观公正,尊重事实。对学生、对事物的分析要一分为二。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一种倾向转为另一种倾向。不能一说重视德育,对学生错误就以点带面,抓其一点不及其余,上纲上线,深挖思想根源,严而无格;一强调与党中央在政治上、思想保持一致,教学中就“报喜不报忧”,夸夸其谈,华而不实,只讲国家在学科领域的成就,不谈其差距。这些做法都不是真正的重视德育。客观公正评价学生,客观公正评价社会,才能增加学生对教育的可信性,提高教育效果。因此,我们既要讲古代灿烂文明,又要讲当前四化建设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既要宣传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又要让学生看到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既要讲改革开放的意义,又要强调抵制资产阶级思想侵蚀的必要性;既要赞美祖国的名山大川,又要指出森林、古迹破坏的严重性等。让学生既为之鼓舞,又为之忧心,进而为国家、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4、注意“四点”,增强效果

学科渗透德育应注意创造良好气氛,态度要真诚、热情、尊重学生,注意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从实际出发,充分准备,寻找彼此沟通的接触点。切忌主观武断,信口开河、海阔天空,缺乏重点和针对性。总之,要民主一点,幽默一点,热情一点,客观一点,才能增强德育效果。

综上所述,学科德育目标是教学大纲和中小学德育纲要的综合要求。学科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加强学习动机、学习态度、良好学风及政治思想品德、意志教育,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把加强德育具体落实到教学工作的实处。

第四篇:将爱情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

将爱情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

徐闻中学

语文科组

林小平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传媒手段的日益多样化,高中生接触爱情的途径也越来越多,而对他们进行爱情教育则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主要从爱情教育的必要性,教师博爱、宽阔、敏锐之心的具备,教材中爱情篇目的教授,课外爱情文学的拓展四个方面阐述如何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贯彻爱情教育。

关键词:爱情教育

语文教学

拓展阅读

爱情教育是属于情感教育的一个环节,在语文教育中不可忽视。综观语文新教材可发现,涉及爱情的作品不少,诗歌有《雨巷》、《错误》、《氓》、《孔雀东南飞》、《涉江采芙蓉》、《雨霖铃》等:小说有《祝福》、《边城》、《林黛玉进贾府》等;戏曲有《雷雨》、《长亭送别》、《哈姆雷特》等。高中新教材如此频繁地出现爱情题材的作品,教育工作者怎么能够回避呢?其实,在高中阶段,对中学生进行爱情教育是势在必行的。那么,作为语文教师该如何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开展爱情教育呢?

一、爱情教育的必要性。

高中生风华正茂,渐趋成熟却又涉世未深,有着单纯而美好的审美心态。从生理角度说,十六七岁的高中生正是青春发育时期,是爱情的朦胧期,对“爱情”这样的话题特别敏感但他们不敢公开说,更不敢公开去了解去谈论,而内心深处却强烈地对异性或爱情的话题产生兴趣和好奇。如果这种求知欲望不能通过正常的途径去获知时,街头那些淫秽的书刊杂志、影视节目的镜头及网络中美眉便乘虚而入,趁机引诱他们。这个时期的高中生,由于生理和心理不成熟,对给他们强烈视觉冲击的画面是非不清,好坏不分,所以,那些病态的东西很容易侵蚀学生的心灵,对他们身心造成伤害,早恋现象的频繁出现就是一个证明。但早恋带给中学教育不少问题:一方面,青少年心态还不稳定,恋爱中容易产生矛盾,心理上不成熟、脆弱且耐受力差,容易在感情的波折中受到伤害。有的青少年因早恋受挫怀疑人生,怀疑是否有真正的爱情,给自己的感情生活投下阴影,影响成年后的婚姻生活。另一方面,现在偶像剧、言情小说铺天盖地,在那些文字中对于爱情的理解大多是成人化、1 庸俗化、甜腻化、肉欲化,对中学生的爱情观产生的多为负面的影响,使中学生在处理早恋时出现不少行为偏差。因此,很多学生希望教材能贴近生活而不是远离。过去很多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这个问题多有忌讳,往往顾左右而言他,轻描淡写地一晃而过。这种“回避或禁锢”的做法,反而加深了他们对爱情的兴趣,以及对爱情的涉足与尝试。这对中学生的健康的情感教育有百害而无一利。我们的看法是,现代传媒及文艺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学生成熟早,高中生早恋也似乎成了一种风气。那么何不抓住这类课文来一个“借题发挥”正确引导呢?如果中学生走入社会没有爱情方面的知识,没有正确的爱情道德观,就很难正确对待爱情。因此,语文老师应转变教育思想,不视爱情问题为禁区,针对中学生身心及思想行为特点,引导中学生小心踏入这片圣沽的土地。因而在上这一类课文时,我们不应回避爱情这个字眼,相反,要正视它。

二、教师应具备一颗博爱、宽阔、敏锐的心

在中学生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尤其是爱情教育是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它对教师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它要求教师要具有广博的知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更要具备一颗博爱、宽阔、敏锐的心。而博爱、宽阔、敏锐的心则涉及到一个教师的人品修养。高中生的心理特征是敏感而不够稳定的,特别是在爱情方面,缺乏足够的自制力,他们对爱情既兴奋新奇又渴望获得更多的认识,这就要求教师尊重他们、理解他们,传授给他们合理的处理早恋的方法,同时他们也希望能与教师进行心与心的坦诚交流。如果教师在态度上稍为不注意,导致学生的心理需求被漠视或被拒绝时,后果将不堪设想,也许影响终生。所以教师在处理情感问题上要注意自己的态度,应保持一颗博爱、宽阔、敏锐的心,竭尽全力去理解学生,对学生的每一点健康的情感内省和表达给予充分肯定,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

三、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爱情教育

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最好的方法。高中语文新教材所选爱情题材的作品基本上沿袭旧教材,没有做太多的删减。这类作品或歌颂爱情的纯沽与崇高,或传达相怜相思的情感,或赞颂主人公的反抗精神等等。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相知相许的痴情,《雨霖铃》中的不舍与忧思,《孔雀东南飞》中的真诚与挚爱,《边城》中的纯朴与自然等。教材中美好、纯洁的爱情正是他们内心深处萌发和向往的,要教会学生如何去欣赏,必要时应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了解他们 2 的审美心理与行为动态,及时进行正确的引导。例如,许多同学在学完沈从文的《边城》后各抒己见,有人为翠翠的结局感到惋惜,有人为她的等待呐喊,有人为她的痴心感动„„无论哪种见解,他们都认为翠翠的故事中蕴涵着人类至真、至诚、至纯的人性美和情感美。

此外,我们应尽量挖掘教材中细节的东西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情感。例如,《孔雀东南飞》中有一句:“十七为君妇”,这是否意味着“早恋”早已有之,不足为奇?这一方面说明古人缺乏有关人生长发育的科学知识,另一方面也是古代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伦理习惯造成的。今日心理科学告诉我们:由于营养和文化的共同作用,人的生理成熟年龄已经大大延迟。这一巨大的矛盾给教育造成了严峻的挑战。讳疾忌医,鸵鸟政策,当然不行;顺其自然,放任自流,更是不对。唯一的对策是,让学生在遥望爱情的中学时期受到爱的教育,作好爱的准备。这样既破除了爱的神秘感,部分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又作好了爱的理论准备,为以后恋爱期进入真正的恋爱提高婚恋质量做了一件好事。

教材几乎以爱情闪光的一面呈现在学生面前,但是现实生活中爱情不会只有光明的一面,联系社会现实生活可以发现,在我们的周边,失败的婚姻数不胜数,近年来父母离异的学生比例日趋上升。作为与学生日常相处的教师,深刻体会到父母的分手、家庭的破裂对青少年成长的伤害。在他们没有选择地要承受家庭痛苦时,有谁真正想过,除了伤害,这些无辜的孩子还要承担些什么!当爱情和婚姻陷入困境时,我们又该作出一个怎样理性的抉择?这时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加强爱情的责任感,这不仅是对学生的明天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更是对一代又一代的人负责。

四、走出课本,拓展阅读爱情文学

教学中,我们带领学生“走进”教材,因势利导,对学生加强爱情教育。我们还不妨走出教材,进行拓展阅读。例如,阅读鲁迅先生的名篇《伤逝》,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子君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不顾一切非议和讥笑,勇敢地冲出家庭,但是她不知道个性解放不能离开社会解放而单独解决,没有远大的理想,爱情也失去了瑰丽的色彩。并以此告诫学生,“不能只为了爱,而将别的人生要义全盘疏忽了”(鲁迅)。阅读林觉民的《与妻书》,分析其以天下为己任的英雄豪气与爱妻念家的儿女情长的完美结合——“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乐牺 3 牲吾身与汝身之祸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让学生理解“无情未必真豪杰,丈夫亦是常人”的情感真谛。《牡丹亭》中“生而可以死,死而可以生”的至诚; 简·爱对平等、自由的爱情的追求;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生死相许等。在学习这些文学作品时,我们要尽量让学生受到感情的熏陶。

在语文教学中贯彻爱情教育,并不是鼓励学生过早涉足爱情,即早恋,恰恰相反,是为了防止学生早恋,让他们感受爱情的优美和崇高,欣赏爱情的高雅和低俗,知道如何去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婚姻观、审美观与人生观,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妥善处理好学习、生活与爱情的关系,明白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为理想奋斗才是目前的首要任务。

2006年6月24日

第五篇:习作教学渗透于每一节语文课

让习作教学渗透于每一节语文课

很多老师认为作文课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关键途径,所以只有在作文课上时大量训练学生的说话和习作。可我并不这么认为。我通过聆听很多专家上的课和自己的思考,回想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习作教学关键在于平时的渗透。

听说能力是习作能力的基础,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要使学生有一定的语言能力,必须使学生有扎实的口语基础。因此,口语能力的培养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在贯彻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中有着不可缺少、也无法代替的功能。那么,提高学生习作能力,教师平时该怎么去渗透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利用课文中的词句练习说

语文课本中的很多好词句是引导学生学说话的好素材。不管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的语文教材。都是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学说话的材料,有丰富的词汇和语言,又有丰富的人文性。如果教师把教材利用得好,那学生的说话能力和习作能力将会提高得很快。比如从一年级起,我们可以教学生会用很多课文当中出现的词语,还有一些简单的句式,如“有的......有的......”“一边„„一边„„”等。中高年级就更丰富了,除了丰富的词汇,还有很多经典而优美的句段。当老师在上课时就要引导学生真正的理解这些内容,还要启发学生去说,这样,学生掌握了丰富的词汇和句子,有在不断的练习过程中培养了一定的说话能力,那习作水平肯定很不错了。

至于怎么引导学生会说,我认为还可以采用以下的一些方法:

1、注重创造恰当的说话机会,激发学生说话的愿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教学要选择直观、形象的内容,生动活泼的教法,使学生饶有兴趣的主动地投入到说话训练中去,积极的观察、思考、想象。这样他们的语言才会如涓涓细流,流出心田

2、续编课文,填补“空白”。

学生是编歌谣的天才,教师千万不要设置框框,限制他们的创造力。如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语文下册的《练习4》中学用字词句,要求学生学一学动物的叫声,我让学生自由练习,各人想办法记住它。有同学就编了这样一首儿歌:鸽子鸽子咕咕咕;小鸡小鸡叽叽叽;小猫小猫喵喵喵;青蛙青蛙呱呱呱。再如一年级上册的《秋姑娘的信》,可让学生想象说话,秋姑娘还会给谁写信,写些什么......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位诗人,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天才,对精彩的语句我及时的给予喝彩、鼓励,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增强了口语交际的自信心和勇气。

3、借助插图,表演“说”。表演是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非常喜爱的语文活动,虽然费时较多,但收效是多方面的,特别表现在口语交际方面更是有效途径。如教学《蘑菇该奖给谁》,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做好兔妈妈、小白兔和小黑兔的头饰,四人一组表演。学生表演得很投入,再加上惟妙惟肖的动作,把小黑兔得了冠军的高兴劲儿和没得到蘑菇的不服气表现的淋漓尽致。通过表演不但复现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学生在组织演出的过程中,也是学生进行交际、合作的过程。

二、教师丰富的语言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提高

我喜欢听很多全国有名的老师上课,最让我佩服的是他们的丰富惊人的语言。比如窦桂梅老师,王崧舟老师等。他们在课堂上使用的语言真像是演讲,注重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有时慷慨激昂,有时舒缓优美。最让我敬佩的是他们用词的准确和丰富的语言。有时一段感人肺腑的语言让学生忍不住哭起来,有时舒缓自然而恰到好处的导入让学生立刻身临其境。在那样的感染和引导下,学生说话能力怎么能提不高呀?

总之,长期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长期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功夫一定不会白费。孩子们经过老师的引导,厚积而薄发,我们会为他们流利通畅的语言表达而惊奇和自豪。

下载作文教学渗透于文本教学,润物细无声(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作文教学渗透于文本教学,润物细无声(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将爱渗透于语文教学中

    将爱渗透于语文教学中 作者: 何丽莉 (小学语文四川广元小学语文五班 ) 评论数/浏览数: 2 / 101 发表日期: 2010-12-18 19:53:22 爱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逐步......

    润物细无声---幼儿园诗歌教学

    润物细无声——幼儿园诗歌教学 一、同课异构及其优势: 所谓同课异构就是同一教学内容由几个老师接连上课或是由一位老师连续上几次采用不同教学方式的课。“同课异构”在对教......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法制教育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__________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法制教育 贵州省赫章县兴发乡中心小学 xxx 《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在小学阶段,进行初步的法律意识、权利意识和......

    德育管理—浅议德育渗透于学科教学工作计划

    德育管理—浅议德育渗透于学科教学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指出,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首先是对整体培养目标来讲的;其次是要求每一个教师成为德育工作者;最后是要还应每一个......

    浅谈如何将国学教学渗透于英语教学之中

    浅谈如何将国学教育渗透于英语教学之中 阳新三中:赵碧玲 关键字:国学教育 学会生活 懂得感恩 英语教学 摘要:国学教育承载的“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道德伦理观构成中华传统的......

    于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最终五篇)

    文/戴 荣 【摘 要】本文分析了高中数学德育渗透的策略,提出了要从发展学生个性品质,挖掘数学德育素材,教学过程从德育渗透教育三方面进行德育渗透教育,对于提升数学教学效果,促......

    心理援助渗透于体育教学中论文

    【摘要】灾后重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灾后心理的恢复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特别是灾区儿童心理恢复,更是心理专家和所有教育工作者以及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利用社会的一切力......

    润物细无声的英语语言教学

    润物细无声的英语语言教学 润物细无声的英语语言教学 ---------记我的一次教研经历 案例背景: 5月12日在浣江中学参加了一次教研活动,活动安排了浣江中学的许飞燕老师和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