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欢乐歌》说课稿
《欢乐歌》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欢乐歌》,选自花城版三年级下册第六课《我们的节日》。下面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具体的说课。
一、说教学理念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课的设计理念是:
1、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在教学中,从聆听入手让学生感受“丝竹乐”。
2、欣赏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聆听和哼唱主旋律的音乐实践中,分析乐曲。
二、说教材
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来说。听赏二部轮唱曲《卡农歌》,学唱轮唱曲《欢乐歌》二部轮唱曲《卡农歌》是黄自先生为训练轮唱而创作的。歌曲共有四个乐句。歌词简洁,音乐朗朗上口,突出轮唱一唱一和的特点。欣赏完《卡农歌》后,安排了学生学唱二部轮唱曲《欢乐歌》,歌曲旋律很简单,只有两句,却能让学生感受卡农的特点和热烈、欢快的情绪。《欢乐歌》这首牙买加民歌出现在小学三年级下册的音乐课本中,难度不高,只有4个乐句,但是它是以轮唱歌曲的要求出现的,教学目标根据本课的教材和学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用愉快,活泼的心情演唱《欢乐歌》,让学生抒发自己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
以竖笛演奏与演唱的形式参与音乐游戏《欢乐歌》,让学生认识卡农的演唱形式和特点
3、知识与技能
学会并准确而熟练地用竖笛演奏乐曲,能用欢快的声音演唱歌曲。教学重点:
学唱歌曲,感受轮唱形式的特点。教学难点:
分声部唱卡农《欢乐歌》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观察法
四、说教学过程:导入阶段。展开阶段。拓展阶段。结束阶段。
一、导入阶段
马上就到六一节了,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份节日礼物,我们一起来看下是什么呢?
提问:你听完这段音乐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听赏教师竖笛演奏,并总结音乐特点——欢快
(通过教师示范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初步感知旋律)。
二、展开阶段——新歌学习
1、教师出示乐谱,指导学生分组练习乐曲。
六一儿童节就要到来了我看到很多同学都非常的兴奋,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欢乐的歌曲,一起分享下快乐。(全班分4组练习,5分钟后进行小组汇报)
1、分组练习竖笛演奏《欢乐歌》
2、小组汇报
【通过学生小组的协作学习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学生关注乐谱。】
2、视唱乐谱
同学们吹得还不错,大家能视唱一下乐谱吗?视唱乐谱 【通过视唱乐谱考察学生识谱能力。】
3、结合歌词学唱歌曲。
刚才我们演奏的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歌曲《欢乐歌》,请大家打开书,试着结合歌词唱好他?接下来我们来听一下录音,找一找录音里唱的与我们唱的有什么不同?
1、结合歌词演唱歌曲
2、听录音找出正确的演唱状态进行演唱
【通过课堂观察引导学生用正确的声音状态演唱歌曲。】
4、竖笛卡农
从同学们的歌声中老师感受到了发自内心的快乐,老师要被你们感染了,迫不及待的想加入
你们,接下来我们一起合作好吧,(一二组唱歌词,三四组竖笛演奏)
1、全班分两组,一部分人演唱一部分人演奏。
2、说出教师演奏与学生演奏的区别
3、进行音乐游戏卡农练习【通过音乐卡农游戏,让学生了解与感受“卡农”的音乐特点】
5、载歌载舞
同学们吹得真好听,老师听你们的歌声都想跳舞了,请大家跟我一起来好吧。全班边演唱边随音乐舞动 【让学生在音乐中感知音乐。】
三、拓展阶段
1、听赏《卡农歌》讲解卡农,卡农:后面的声部按一定的时间距离依次模仿前一声部的旋
律听赏《卡农歌》,找出两首歌曲的共同点
【通过听赏找出卡农音乐的共同点,并总结出卡农音乐特点。】
四、结束阶段
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说出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与收获 【加深学生对“卡农”这一音乐创作手法的了解。
第二篇:欢乐歌教学反思
篇一:欢乐歌教学反思
《欢乐歌》教学反思
胡晓萍
《欢乐歌》这首牙买加民歌出现在小学三年级下册的音乐课本中,难度不高,只有4个乐句,但是它是以轮唱歌曲的要求出现的,编者的意图也就非常明了了。有人这么定义轮唱:将许多人分成两个或三个、四个声部,各声部相隔一定的拍数,先后演唱同一曲调,称为轮唱。我也赞同这样的说法。有过轮唱经验的人都知道,轮唱的难点于,同一曲调要有规律的错开,而且一不小心就会受到另一声部的干扰。通过三年级4个班级的轮唱教学,轮唱的效果还不错,总结为以下点:
1、先唱后听。歌曲《欢乐歌》第一遍为齐唱,第二遍采用轮唱的演唱方式。对于只有4乐句的歌曲,齐唱是很容易的。然而对于没有轮唱的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如果先听,他们必定会跟着大声的演唱,只能感觉歌曲的演唱很乱,对学唱没有很大的作用,而是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该先进行轮唱练习后,再让学生安静的聆听录音中的范唱,听听轮唱此起彼伏的效果,还可以边听边找找自己演唱的声部,这时的聆听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至始至终轻声唱。轮唱最怕声部抢,特别是初学时,生怕自己声部弱。教师要特别强调,两声部不比声音的响亮,而是比声音的整齐,这就需要时刻提醒用悄悄话的声音进行演唱练习。
3.先唱旋律后填词。这首歌曲的旋律前后句相同,如果单声部演唱,非常简单,但是却同时给轮唱带来了很大的音准问题。因此,先唱第一部分的旋律,再进行这一部分旋律的轮唱,能让学生更好的把握音高,很好的解决演唱的音准问题。
4.教师指挥手口并用最重要。初学轮唱时,教师千万不能用琴伴奏,因为这时,教师双手的正确指挥远比被困在琴上重要的多。双手指挥的同时,教师还要配以夸张的口形在每句的开头,给两个声部轮流提示。
5.齐唱轮唱做比较。当熟悉了歌曲的轮唱后,对歌曲进行了这样的处理:齐唱—轮唱—齐唱,简短的歌曲进行3次不间断的演唱,增强了歌曲演唱的表现力。
6.巩固练习很有趣。在快要结束教学是,我让学生挑了几首他们最熟悉最喜欢的歌曲,进行轮唱,如果每首都要完整演唱,即使时间允许,从歌曲难度上来说是无法完成的。因此,当学生选好曲后,教师只要指挥他们演唱歌曲的第一、二句就可以了。这样做,只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轮唱这种演唱形式的表现力很强,它可以用在每一首歌曲的演唱,至于哪一些歌曲适合轮唱,那就以后再慢慢学习了。
本节课是三年级学生第一次进行最初级的合唱练习,令我非常高兴的是,学生和我的感觉一样:虽然整节课大部分时间都在唱这首《欢乐歌》,但是,四十分钟过得很快。这也许就是合唱的魅力了,合唱是最难的演唱,但它也被称是最美的人声。也有很多学生告诉我,这节课下课后觉得非常累,我想,这是因为,合唱是一种需要你全神贯注去做的事情,要同时看指挥、听声部、唱歌曲,一秒的不留神都会让使你的合唱集体发出不和谐的声音,甚至会影响合唱的进行。培养学生的合唱能力是提高学生音乐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合唱教学作为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循序渐进的编排了许多合唱作品。音乐教师都普遍认为合唱教学非常难,这是事实,但是我们要“知难而进,化难为乐”,这是我想努力做到的。篇二:欣赏《欢乐歌》_姜婷婷
欣赏《欢乐歌》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小学音乐苏少版教材十一册的第四单元“丝竹流韵”。本课着重欣赏了民乐合奏《欢乐歌》,并借助《欢乐歌》使学生了解“江南丝竹”这种音乐体裁,拓展部分欣赏了轻音乐《紫竹调》,以江南水乡音乐为主线,通过听、看、唱、动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探寻江南水乡音乐文化的热情。
二、教材分析:
《欢乐歌》这首乐曲是江南丝竹八大曲之一,曲调明快热情,起伏多姿,旋律流畅由慢渐快,情绪逐渐高涨,常用于喜庆庙会等热闹场面,表达了人们在喜庆节日中欢乐的情绪!
三、教学目标
本课安排一课时,教学目标是:
(1)知识和能力:通过欣赏《欢乐歌》认识一些民族乐器,熟悉、了解“江南丝竹”这种器乐体裁以及丝竹乐队的组合。
(2)过程和方法:通过分段欣赏《欢乐歌》,熟悉主旋律,引导学生感受人们在喜庆节日中的欢乐情绪。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欣赏民乐合奏《欢乐歌》和轻音乐《紫竹调》加深学生对江南音乐风格特征的了解,激发他们探寻江南水乡音乐文化奥秘的热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聆听并分析民乐合奏《欢乐歌》,以及引导学生了解“江南丝竹”这种器乐体裁。难点则是对乐曲主旋律的熟悉及认知。
五、教学方法
运用观赏、模仿、示范、讲解、表演等方法来执教。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江南水乡风光图。(互联网下载图片)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组图片。刚才画面上的地方好多同学可能都去过、看过,你们知道是哪里的风光吗?
生:?? 师:能描述一下吗? 生:??
二、欣赏《欢乐歌》
1、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唐代诗人白居易就曾这样赞美过江南的美景: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不光有如此秀美的风景还回荡着如绵绵江南雨般的丝竹音乐。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欢乐歌》,请同学们听听这首乐曲是由哪些乐器演奏的?(初听《欢乐歌》)
生:??
2、师:听得真仔细!接下来我想和同学们一起来熟悉一下其中的一些乐器。(互联网下载乐器图片)
4、师:在刚才演奏的丝竹乐队中你们知道哪些乐器属于“丝”哪些乐器属于“竹”?
生:??
5、同学们说的很好!江南丝竹的乐队组合是这样的:“丝”一般指二胡、琵琶、扬琴等为代表的乐器,“竹”是指以笛子、箫、笙等为代表的乐器,还有一些如鼓、板鼓、碰铃等乐器为它伴奏。师:有没有听出乐曲的情绪变化? 生:??
6、师:不错!谁来说说“慢”表现的是怎样的情绪?是怎样的一重场景呢?“快”呢?下面让我们再来分段听一听,感受一下这首乐曲两段不同的情绪变化。
生:??
7、师:(听乐曲多媒体展示)它分为两段,第一部分为慢板和中板,旋律平
缓柔和,第二部分为快板,情绪热烈欢快。
8、师:同学们刚才听的时候你们有没有发现乐曲中始终有一段主旋律在反复出现?今天,我们特意请来了梁老师用笛子来给大家了演奏一下主旋律。大家欢迎!
9、师:梁老师的演奏真棒!想不想在听一遍?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跟着笛子哼唱!
10、师:感谢梁老师的演奏!同学们想不想也来演奏一下呢?现在我们再来完整地听一遍这首〈欢乐歌〉请同学们边听边跟着乐队的演奏模仿动作。(互联网下载视频)
三、拓展欣赏《紫竹调》
1、师:欣赏完〈欢乐歌〉同学们是不是已经喜欢上江南丝竹了?今天我还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演奏风格与江南丝竹极为相近的轻音乐〈紫竹调〉。一起来听听看!听完说一说乐曲的情绪(初听乐曲)提醒学生乐曲中的乐器变化 生:??
2、师:这首轻音乐《紫竹调》旋律优美抒情,曲调流畅!下面同学们想一想这首轻音乐《紫竹调》和我们刚才欣赏的民乐合奏〈欢快歌〉,用这边四个词组中哪些适合概括这两首作品的风格?
生:??
3、师:你们的感受非常准确!清新幽雅,流畅柔婉正是江南音乐的风格。下面我们再来听一遍《紫竹调》,感受一下江南音乐的优美旋律!(互联网下载相关视屏)
四、教师小结
江南是一幅画,江南是一首诗,江南更是一首歌。让我们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美景中结束今天的课!同学们,再见!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纯欣赏的课型,是尝试也是挑战,对于我而言,没有听过一节这样的课更没有上过,刚开始准备时我就一直在思索着该如何去上?怎样才能上好?在组内前辈的指导下,我开始为之收集大量的资料,因为本单元与江南有关,首先想到了江南的美景,因此通过网络下载了一些有关江南水乡的图片组合作为导入,更以白居易的名句描绘出江南之美,同时引发学生探索江南水乡文化的热情,在此基础上引出丝竹音乐,通过听赏《欢乐歌》,利用网络下载了其中一些如二胡、琵琶、笛子等民族乐器的图片、音色供学生欣赏和聆听,以及观看《欢乐歌》的现场演奏的视频,了解、熟悉并且喜欢上这种具有特色的器乐体裁——江南丝竹。在熟悉《欢乐歌》主旋律这一环节,由于考虑到比较难唱,我请了梁老师用笛子为学生进行演奏,让他们跟着哼唱,降低了学唱的难度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严格遵循了教学目的,各个环节都能做到承上启下,环环相扣,过渡自然。各项教学内容能做到有铺垫,有高潮。在教学手段上,借助互联网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使课堂教学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是一门艺术,与其它艺术一样,每一次都有新的创造,但也会留下一些遗憾。例如:安排学生二胡演奏的时间太短,课堂气氛较沉闷,“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贯彻的还不够到位,在模仿乐队演奏环节如果能加进学生自制的乐器进行表演就更好了!篇三:欢乐歌说课稿
初二音乐第五单元《欢乐歌》说课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欢乐歌》,选自人音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下面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具体的说课。
一、说教学理念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课的设计理念是:
1、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在教学中,从聆听入手让学生感受“丝竹乐”。
2、欣赏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聆听和哼唱主旋律的音乐
实践中,分析乐曲。
二、说教材
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来说。
1、教材分析
《欢乐歌》属于中华民族器乐曲中的“丝竹乐”,旋律具有江南丝竹清新流畅、典雅细腻的风格特点。乐曲采用将“母曲”放慢加花变奏的手法发展而成,是传统民族器乐创作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旋律发展手法。
2、学生分析
八年级学生喜欢音乐,音乐素质比七年级有了提升,但偏爱流行音乐。本节课引导他们去欣赏中华民族音乐“丝竹乐”,希望学生通过欣赏能对民族音乐感兴趣,能主动去聆听,拓宽自己的音乐视野。3 学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解民族器乐音乐发展手法中的“变奏”,知道《欢乐歌》用到
手法。
江南丝竹的音乐风格特点,听辨出乐曲《欢乐歌》的主奏乐器。对江南丝竹音乐感兴趣,能主动去聆听江南丝竹音乐,的“美”。
4、教学重难点
课的重难点:
乐风格特点,听辨出乐曲《欢乐歌》的主奏乐器与变奏。
三、说教法和学法
取的教法和学法是
用歌曲欣赏、问题讨论、引导、及时评价等方法教学。
过音乐欣赏、合作、探究、展示等方法进行学习。
为四个环节)
(一).知识链接:
器乐形式。是一种丝弦与竹管乐器演奏的音乐。
胡、琵琶、扬琴等 竹管乐器:笛子、笙、箫等
丝竹”、“广东音乐”、“福建南音”、“潮州弦诗”等。
、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教材和知识目标:初步了了放慢加花的变奏能力目标:能感受情感目标:身为江南人,能并体会到丝竹音乐结合学生的实际本感受江南丝竹的音为克服重难点我采(1)教法:教师采(2)学法:学生通
四、说教学过程(分丝竹乐:中国传统(1)丝弦乐器:二(2)乐种有“江南(3)丝竹乐特点:
①小:小型重奏 ②轻:音乐轻快 ③细:风格细腻
变奏:在原旋律的基础上加上一些修饰或者围绕原旋律作一些变形,使乐曲具有更丰
富的表现形式。
(1)变奏手法有:节奏(疏、密)变化、速度(快、慢)变化、力度(强、弱)变
化、音色变化及旋律的放慢加花等。
(2)放慢加花:是将母曲的结构成倍地扩大,演奏速度放慢,并将旋律加花装饰,发展成与母曲具有一定对比的新型曲调。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课本上没有的,但与本课学习内容息息相关的音乐知识.>
(二).自习填空 1.江南丝竹流行于______ 一带。主要乐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其音乐具有______ 的特点。
2.中华民族管弦乐队的乐器一般分为______ 组、______ 组、______ 组、______ 组。二胡属于______组乐器,笛子属于______组乐器,扬琴属于______组乐器,鼓属于______组乐器。
3.“放慢加花”这种变奏手法是将______结构成倍地扩大,演奏速度______,并将旋律______,发展成与母曲具有一定对比的新型曲调。
<设计意图:让学生巩固课本上和知识链接上的知识点,加强他们对本课学习内容上的认识.>
(三).合作展示
(1)初步聆听《欢乐歌》:
聆听《欢乐歌》,主奏乐器是什么?音乐中出现的乐器哪些属于“丝”哪些乐器属于“竹”?
(2)唱一唱《欢乐歌》的母曲主旋律。
(3)复听《欢乐歌》:
1、从旋律、节奏、乐器音色、放慢加花等音乐要素分析《欢乐歌》的变奏。
2、说一说江南丝竹的音乐风格。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聆听和学唱旋律的音乐实践中,理解乐曲的音乐要素、音乐风格等特 征.让学生带着问题合作学习并积极展示,使被动欣赏成为主动欣赏,教师给予引导。>
(四).教师小结与评价反馈 <设计意图:及时评价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了解自己,好的地方得到强化,缺点和错误得到纠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 最后为校本作业
课外下载聆听一首江南丝竹音乐,感受江南丝竹的音乐风格特点,报至课代表处登记。篇四:合唱教学《欢乐歌》教学反思
合唱教学《欢乐歌》教学反思
合唱教学《欢乐歌》教学反思 其实早就应该写下这篇反思了,总有惰性,一直没能提笔写起。今天一人坐在回家的火车上,终于决定拿出笔来记下心中的想法。从去年“六要素”教学比赛开始,才认真地研究过《欢乐歌》这一课。去年“六要素”比赛时,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也不是完全熟悉了,只是浅浅地研究了一下,为了比赛而去比赛,只是知道在这首歌的第四乐句是后半拍起,把这一点当成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所以在上课时反复对此乐句进行练习,结果课上轮唱效果并不好。后来听得前辈老师的授课,才明白此课最重要的难点是节奏,是整首歌曲节奏的稳定性。因为歌曲本身对三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难,要学生进行单声部演唱好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而要他们进行二声部轮唱,能稳定节奏才是最重要的,节奏稳定了,这节课重难点即解决了,此课才算完成了。在去年赛课后,本人又有幸任教三年级,在三年级下册中又再一次接触到了《欢乐歌》这首轮唱歌曲。这次我再次研究教材,总结上次赛课的经验,在常规课中对学生进行班级合唱基础练习,并请出“节拍器”来稳定学生节奏,通过几次练习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好这首歌曲。于是在今年片区“六要素”比赛中,我又再次选择了这首歌曲作为比赛内容。片区课题是由赛课老师自行决定的,我放弃选择单声部简单歌曲,而选择这首二声部轮唱歌曲,就是想检验一下自己这一年来在班级合唱教学中的效果。片区赛课地点是在兄弟学校,我提前一天询问了兄弟学校三年级任教老师这班学生的情况,是否接触过此类歌曲,答案是否定的。这班学生从未接触过此类轮唱歌曲,只是在二年级时唱过《多年以前》这首歌曲。于是上课前我又重新修改了我的教学设计,尽量把简单的东西简单化,把原来设计的节奏练习“ta ta ti i li ta ti i li ti i li ta a ”改为 “ 嘿 嘿 嘿 嘿 嘿嘿 嘿 嘿 嘿 嘿— ”,这样学生很快的掌握了节奏。此时我又请出“小指挥”来协助我指挥大家,一个“小指挥”不够,我就请出了两个“小指挥”,一个人指挥一个声部。当然“小指挥”是班级节奏感乐感都相对较好的学生。最后这节课在我“精心”的设计下,算是完成了。但在进行轮唱练习时,演唱二声部的学生总还是不大稳定,所以导致歌曲轮唱有时能完成,有时却完成不了。所以要唱好轮唱歌曲,节奏还是最重要的,同时相互之间的默契配合也是不能忽视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因为为了走过程而走过程,应该是确保上一个环节已完成的情况下再继续往下一个环节。班级合唱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老师长期的在班级进行合唱基础训练,任何事情都没有捷径,只有不断向前摸索、研究,才不会退步。相信在以后的班级合唱中,我们的孩子们一定能做到你唱我和,此起彼伏,真正享受合唱带来的美!篇五:课题《采茶舞曲》《欢乐歌》
课题:《采茶舞曲》《欢乐歌》
教学对象:7年级
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 钢琴
设计思路: 1.学唱《采茶舞曲》,细心聆听录音及范唱颇为重要。在聆听音乐时,要引导学生关注音乐的特点及方言特点。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欢乐歌》的音乐情绪,辨认它都使用了哪些乐器,认识它属于哪种音乐体裁。
2.由于歌曲的旋律颇为婉转细腻,在演唱的准确性及流畅性上就会存在一定的困
难。为此,在学唱初期可适当地放慢一些速度,待有把握时再将速度还原。
3.为把握歌曲的风格,要注意旋律中连音与顿音的细致要求。值得注意的是,解决这类技能问题时切勿陷入纯技能的专业训练之中。相反,要在表现音乐情感、刻画音乐形象的过程中加以解决。例如:比较“春天呀满山新茶吐芬芳”一句,有无顿音?其情感表现与艺术效果有何不同?比较后,引导学生在追求准确表达歌
曲情感及美的艺术效果的基础上去唱好连音与顿音。
4.在情感表现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例如:引导学生讨论“歌曲的高潮在哪里?”“根据歌曲的内容及情感要求,应该怎样安排它的力度层次呢?”
然后,在讨论的基础上试着演唱并选择一两种大家满意的处理意见。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导入,让同学们喜欢我国江南地区的民歌和民间音乐,乐于主动了解江南地区的音乐文化。
2、通过倾听和演唱,了解江南音乐的一些显著的特征。
3、能够用圆润而有弹性的声音、轻松活泼的情绪演唱《采茶舞曲》。
教学重点与难点:让同学们喜欢我国江南地区的民歌和民间音乐,乐于主动了解江南地区音乐文化的一些显著的特征。
教材分析:《采茶舞曲》作于1958年。音乐中揉进了越剧唱腔的音调,流畅而柔美。歌曲的前四句歌词以赞美江南的景色及茶乡西湖的新气象为主,音乐优美婉
转,细腻中带有轻巧的色彩。后六句则是表现采茶姑娘的劳动景象和愉快的心情,音乐采用跳动、明快清新的旋律来表现劳动的景象,随后将乐句拉宽、音调上扬突出地展示出采茶姑娘们的兴奋、幸福的心情。《欢乐歌》是一首非常著名的江南风格的音乐作品。
教学过程:
1、乐曲导入及学生欣赏体验。在大屏幕上播放江南水乡的画面和苏州园林的画面,同时由教师用曲笛、萧或钢琴演奏乐曲《欢乐歌》作为对画面的一种音乐上的描述。听江南风格的乐曲,看江南美景,形成视听的统一,使学生初步了解江南音乐。
2、乐曲介绍:《欢乐歌》是江南丝竹中的八大名曲之一。乐曲的旋律流畅明快、起伏多姿,结构富有层次。这首乐曲采用将母曲放慢加花变奏的手法发展而成。
3、提问与讨论:(1)、这首乐曲为我们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
(2)、这段音乐为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音乐感受?
(3)、它在音乐表现上有什么特点?圆润、细腻、婉转悠扬是江南音乐的普遍特点。
(4)、这种音乐风格是如何形成的呢?教师和同学们一起试着说一些北方和南方的方言,共同讨论“语言对形成音乐风格所等起到的基础性作用”。
4、引导学生唱唱《欢乐歌》的旋律片段,逐段地感受、体验其速度、旋律上的联系与变化,认识、理解其创作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认识乐曲的结构。
5、教师播放音乐,学生认真的聆听《采茶舞曲》并试着打一下节拍。
6、师生共同讨论《采茶舞曲》的音乐特点
(1)、歌曲的音调流畅而柔美。
(2)、歌曲的前四句歌词以赞美江南的景色及茶乡西湖的新气象为主,音乐优美婉转,细腻中带有轻巧的色彩。
(3)、后六句则是表现采茶姑娘的劳动景象和愉快的心情,音乐采用跳动、明快清新的旋律来表现劳动的景象,随后将乐句拉宽、音调上扬,突出地展示出采茶姑娘们的兴奋、幸福的心情。
7、再次认真的聆听《采茶舞曲》再次感受乐曲带来的那份流畅和柔美。初步掌
握作品的节奏和曲调。印证讨论的结果。
8、学唱《采茶舞曲》。适时地纠正学生们在演唱过程中的一些错误,如:第三小节的附点,第十五小节的切分等„„
9、讨论与演唱:请几位同学根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用不同的形式,演唱《采茶舞曲》。
师生评议、讨论如何更好的表现作品中的情感:
(1)以圆润而有弹性的声音、轻松活泼的情绪作为这首作品的演唱基调。
(2)歌曲的前四句歌词要唱得轻巧抒情。
(3)后六句则要唱得跳跃活泼、清新明快。
10、演唱《采茶舞曲》教师分发小打击乐器 演示打击乐器的固定节奏:铃鼓:0ⅹ0ⅹ 碰钟:ⅹ— 梆子:00ⅹ0 教师演奏钢琴,学生们按照讨论的结果所设定的演唱要领来演唱《采茶舞曲》。个别同学演奏小打击乐器进行节奏练习和伴奏。
11、课堂总结学:学生复述江南音乐的风格和特点。学生复述《采茶舞曲》的演唱要领。
第三篇:《欢乐歌》的教学反思
其实早就应该写下这篇反思了,总有惰性,一直没能提笔写起。今天一人坐在回家的火车上,终于决定拿出笔来记下心中的想法。
从去年“六要素”教学比赛开始,才认真地研究过《欢乐歌》这一课。去年“六要素”比赛时,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也不是完全熟悉了,只是浅浅地研究了一下,为了比赛而去比赛,只是知道在这首歌的第四乐句是后半拍起,把这一点当成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所以在上课时反复对此乐句进行练习,结果课上轮唱效果并不好。后来听得前辈老师的授课,才明白此课最重要的难点是节奏,是整首歌曲节奏的稳定性。因为歌曲本身对三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难,要学生进行单声部演唱好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而要他们进行二声部轮唱,能稳定节奏才是最重要的,节奏稳定了,这节课重难点即解决了,此课才算完成了。
在去年赛课后,本人又有幸任教三年级,在三年级下册中又再一次接触到了《欢乐歌》这首轮唱歌曲。这次我再次研究教材,总结上次赛课的经验,在常规课中对学生进行班级合唱基础练习,并请出“节拍器”来稳定学生节奏,通过几次练习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好这首歌曲。于是在今年片区“六要素”比赛中,我又再次选择了这首歌曲作为比赛内容。片区课题是由赛课老师自行决定的,我放弃选择单声部简单歌曲,而选择这首二声部轮唱歌曲,就是想检验一下自己这一年来在班级合唱教学中的效果。片区赛课地点是在兄弟学校,我提前一天询问了兄弟学校三年级任教老师这班学生的情况,是否接触过此类歌曲,答案是否定的。这班学生从未接触过此类轮唱歌曲,只是在二年级时唱过《多年以前》这首歌曲。于是上课前我又重新修改了我的教学设计,尽量把简单的东西简单化,把原来设计的节奏练习“tatatiilitatiilitiilitaa”改为“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这样学生很快的掌握了节奏。此时我又请出“小指挥”来协助我指挥大家,一个“小指挥”不够,我就请出了两个“小指挥”,一个人指挥一个声部。当然“小指挥”是班级节奏感乐感都相对较好的学生。最后这节课在我“精心”的设计下,算是完成了。但在进行轮唱练习时,演唱二声部的学生总还是不大稳定,所以导致歌曲轮唱有时能完成,有时却完成不了。所以要唱好轮唱歌曲,节奏还是最重要的,同时相互之间的默契配合也是不能忽视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因为为了走过程而走过程,应该是确保上一个环节已完成的情况下再继续往下一个环节。
班级合唱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老师长期的在班级进行合唱基础训练,任何事情都没有捷径,只有不断向前摸索、研究,才不会退步。相信在以后的班级合唱中,我们的孩子们一定能做到你唱我和,此起彼伏,真正享受合唱带来的美!
第四篇:相见欢说课稿
《词二首》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古代诗词更是中国璀璨文化中的瑰宝之一,它们以其独特的魅力历尽千百年岁月的淘洗而仍光彩夺目。《相见欢》和《浣溪沙》这两篇作品,都是借景抒情感怀之作,也都是婉约词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的作品,向来脍炙人口。特别是其中的名句如“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和“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等历来受到很多评论家的喜爱。
新的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我认为落实到古诗文教学中,就是要使学生喜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和文学作品,对古诗文要愿意读、会读、能读懂。至于本课两首词,字词知识不多,语言易懂,但语句生动凝练,平淡中见神奇,所以我计划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学习词作,把握词作情感基调,体会作者情感,然后在师生共同分析过程中学习作品中的写作技巧。
二、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积累优秀的词句。
2、能力目标
(1)、在诵读中熟悉作品,了解词中所叙写的内容;联系作者的处境,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提高朗读能力。
(2)、体会词作中写愁情的绝妙之处,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能将抽象的情感写得具体、生动、形象。
3、情感目标
(1)理解作者的处境,体会作者的心情。
(2)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学作品。
三、说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吟咏,把握诗歌内容,进而体会作者的心情。
教学难点:体会词中写愁情的妙处。
四、说教学方法
传统的古诗教学大都沿用“朗读——讲解——翻译——背诵”这样比较固定的模式,因而对古诗词只是停留在知道而缺乏理解、读过而缺乏情感共鸣、能背但不懂鉴赏的层面上。新课改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以我在课堂上尽量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利用每个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和情感基础,通过学生的自读体验、合作交流、迁移学习来完成学习的目标。(朗读、感悟、迁移、讨论)
五、说教学过程
(一)播放充满感伤气息的歌曲《别亦难》,营造情景,以激发感情,引起兴趣,使学生比较容易进入本课的学习状态。
(二)学法的学习与积累
1、以往学习方法的总结与运用
学习古诗文不是让学生成为背诵、翻译和默写的工具,学习者本身应该有一定的方法,所以先确立了“读准”“读进”两个标准。让学生通过朗读,初步感受作品的内容。
2、体验、感悟和朗读
通过教师逐步引导,了解作品内容、作者处境等,学生逐渐深入了解作者的感情,感受作者内心的痛苦。
3、鉴赏写作方法
通过优秀诗句类比法,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让学生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总结前人的写作手法,完成课堂教学的难点突破。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秦观《千秋岁》
(三)运用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浣溪沙》
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运用学习经验,是巩固学习成果的重要方法。学生通过朗读、交流、探究,以及在此过程中的联想、比较等,感知《浣溪沙》的主要内容和晏殊的思想感情特点,并进一步鉴赏和学习《浣溪沙》中巧妙的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崔涂《旅怀》 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 花谢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王实甫《西厢记》 时光在匆匆地流逝,青春在悄悄地蒸发,生命在默默地耗散,还能听几回歌词,喝几年美酒呢?所以眼看落日西下,他心中不免产生无边的惆怅和人生的哀感,这首词虽然反映的是晏殊富贵闲人的“闲愁”,但他对宇宙人生的深思更符合人们今天的普遍心理,也许还能焕发出更为强大的感染力和艺术生命力。2篇二:说课稿《虞美人》
序号:21 《虞美人》教学设计
王稳庄中学
高斌
《虞美人》教学设计
王稳庄中学 高斌
教学内容分析:
《虞美人》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第四篇课文,属于自主赏析的课文。
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包括三个单元古代诗歌欣赏,共30首诗歌;三个单元古代散文欣赏,共18篇散文。所以,这册选修教材的学习有利于夯实高中生古代诗文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以及审美能力。本册书每个单元课文都分为三部分:赏析示例、自主赏析和推荐作品。本单元为古代诗歌鉴赏单元,单元教学目标“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即声情并茂地吟咏、诵读诗歌,在古典诗歌的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的情感。《虞美人》这首词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得凄凉悲婉,深刻地表达了李煜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是进行诗歌诵读教学很好的例子,而且这首词篇幅短小,有古诗新唱,易于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为学生很好地诵读本单元推荐作品打下好基础。
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中生,他们具有较强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并且情感充沛,易于受到文学的美的影响。但由于接触诗词时间尚短,对诗词的分析鉴赏还未有明确系统的思路,因此在课堂上借助网络功能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去鉴赏诗词。
教学环境分析:
在接入internet的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室进行授课。利用网络视频播放相关资料,创设诗词鉴赏情境,引导学生培养提出疑问并自己解决疑问的学习思路。信息技术在本次教-学活动中能够发挥不可代替的、巨大的作用。诗词意象本身具有极大的想象空间,但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生活经验限制了学生对大部分意象特征的把握。而运用多媒体手段则可以弥补这种不足。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之外,还可以凭借多媒体手段刺激学生的兴趣,拓宽视野,托起他们想象的翅膀。并且使用网络功能可以引导他们养成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把握词中意象的特征,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2.过程与方法
学习李煜 “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手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教学重点分析:
通过鉴赏、分析全词的意象,发挥想象和联想,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虞美人》是作者寄托对故国之思满腔愁绪的代表作,而且表达感情的方式直接真率,特别是能通过几处意象的对比来加深情感表达,极具图画美。
教学难点分析:
这首词的教学难点在于对意象所含情感的了解。在把握全文的情感基调上理解作者安排意象的独到之处,以及词中多使用问句对表现意象的作用。
说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
诵读是古代诗歌教学中关键性的一环,声情并茂的吟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2.情境教学法
教师播放flash歌曲,邓丽君演唱的《虞美人》,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去想象李煜由君王沦为阶下囚的亡国之痛、故国之思,激发学生兴趣,符合教育学直观性原则。3.探究法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探究的舞台,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进行个性化解读。
整合点: 1.邓丽君演唱的《虞美人》放在课件首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2.上课视频与朗读音频分别与词作链接在一起。3.对本词的分析探究也利用了多媒体。
教与学的过程: 篇三:《武陵春》说课稿
《武陵春》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我是山东省临朐县龙泉中学的陈元芬,今天我研说的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5课中《武陵春》这首古诗词的有关知识。
我的研说流程是:说教材、说学情、说模式、说设计、说板书、说评价、说开发这七大方面。
(注意:说课,不是研说教材)
第一、教材分析 1.能从一个单元(章)的高度来分析本节教材或课文
《武陵春》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5课词五首之一。第六单元的主题是结交历史人物:在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广阔的历史舞台上,出现过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之中有能征善战的武将,有足智多谋的文臣,有情思汹涌的诗人墨客,他们用自己的言行,在历史上谱写了一段段灿烂的乐章,创作了一篇篇感人的作品,这些都是我们所拥有的宝贵财富。这一单元就是让学生了解历史上这些优秀人物的智慧、勇气并受到节操方面的感染和激励。从这些历史资料中去发现和领会中华民族那种为追求理想、报效国家,而甘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传统精神。25课把不同风格的五位作家,五首词放在一起让学生集中学习。这五首词代表了词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目的是 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比较他们的风格差异,以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
2.跨单元从知识的立体整合角度分析更好。
我是从李清照的作品入手进行分析,在小学六年级下册练习二“诵读与欣赏”学习《夏日绝句》这首诗,然后初中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学习《如梦令》,九年级上册25课词五首,学习《武陵春》,在九上课外古诗词背诵学习《醉花阴》,在高中语文课本必修4选入李清照的词两首:《醉花阴》和《声声慢》,在高中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一剪梅》。在高中选修课本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十单元《人间词话》十则,曾经这样写到: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他对宋词评价很高,宋词数量繁多,而李清照是一代词宗,李清照的作品从小学一直贯穿于整个初高中解读,完全可以看出李清照作品的文学魅力所在,艺术成就之高。以上不算是立体整合,知识罗列了小学、初中、高中教材中入选的李清照作品,应该重点分析《夏日绝句》和《如梦令》、《武陵春》、《醉花阴》、《声声慢》等入选作品的内容风格,内容联系和脉络,最好从中看出李清照的人生轨迹,这才算是解读教材。3.对本篇课文或者教材的理解和分析。
李清照是中华诗史上杰出的女作家。她诗、词、文、赋。金石、书、画无所不精,而尤以词的艺术成就最为突出。李清照在词史上成就卓异,屹然为一大宗。诗文的创作也斐然有声,卓有独诣。沈谦《填词杂说》将李清照与李后主并提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李清照词在群花争艳的宋代词苑中,独树一帜,自名一家,人称“易安体”。“易安体”之称始于宋人。她自然细腻的文笔,婉约优美的文风,清新精巧的砌词,在辞赋之坛一枝独秀。同时李清照她那丰富坎坷,历经沧桑的生活历程。我一直以为,只有那种看遍人间风景,一生大起大落,历经风雨而又内心细腻情感丰富,有着自己一贯追求的人才能写出绝世的作品。《武陵春》恰巧就是这样的作品。
这一方面需要重点谈自己对《武陵春》一首词的内容的认识和分析,本段外围的内容谈得多,涉及文本本质内容的少,应该结合作者的遭遇深入分析。第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对于古诗词,学生并不陌生。很多唐诗都耳熟能详。小学六年背诵的古诗词已经有73首,其中词共有四首,并已经知道两大词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词学习了苏轼的《浣溪沙 》辛弃疾和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清平乐 村居》,婉约派的词学习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并且在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中背诵学习《如梦令》,在七年级的时候还给学生补充了同词牌同作者的另一首《如梦令》,对于李清照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初步掌握鉴赏古诗词的步骤、方法。整个初中阶段诗共有67首,七年级重在基础知识,八九年级重在培养能力。每个年级的考察点分别是:七年级重在考察学生把握诗的内容,划分诗歌节奏,找出诗的韵律。鉴赏诗的语言:特别是字词的妙用。八年级在此基础上重在考察学生理解写作的各种技巧,如用典、烘托、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等。区分诗人的风格特色如现实派、浪漫派和田园派。九年级在七八年级的基础上重在考察学生根据用的意象领悟诗的意境,并能联系生活实际做出自己的观点评价。词共有18首,重在考察准确把握词的内容,进行语言赏析,区分两大词派:婉约派和豪放派和他们的代表人物。体会各种写法。曲共有4首,重在考察了解曲的文体知识,背诵默写和准确理解。结合这几年的中考试题,旧体诗中唐诗、宋词是考察重点。
每一首诗或词的创作都离不开一个特定环境,特定的环境直接制约着诗或词的风格以及它将要反映的内容。《武陵春》是李清照避难金华时所写的一首词。当时国破家亡,夫伤物散,她也流离失所,无依无靠,所以,词情及其悲苦凄惨。这首词篇幅短小,全词仅四十九个字,字字句句离不开一个“愁”字,学生能理解是写愁的诗词,却不知作者为何而愁,老师
可根据学生的实际,补充相关的写作背景。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过与愁有关的很多古诗和现代诗,古诗词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乌夜啼》(或《相见欢》);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等等。
现代诗如九年级下册余光中的《乡愁》,席慕容的乡愁,我讲课时给学生补充了余光中的《乡愁四韵》。
以上这一部分很好,分析得很到位。2.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有着自己独有的烦心事,初三学生面临毕业,压力很大。每次考试之前紧张不已,考试之后也是心惊胆战。怕成绩差,收到父母老师的批评。更担心自己靠考不上高中。再有就是青春期学生的情感萌动,有单相思的哀怨,也有失恋的忧伤,更有抢夺男女朋友的绞尽脑汁。所以在讲课时可适当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一下事例引导学生走出心灵的困境,健康乐观的面对生活。
这一段建议删掉。学生体验是社会和学校、家庭的产物。
第三、教学模式(说明教学法的成效:证书、报纸、杂志)1.自己的基本教学模式。
我的教学中创立了初中语文“比较阅读”教学法,比较阅读主要从异同两方面进行,完成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在教学实践中每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我几乎每篇课文都找一篇或多篇与课文主题相同或相似的课文文章进行对比阅读。用于比较阅读的文章主要有以下三类:1.教师下水文。2.学生的优秀习作。3.名家名篇作品。在七至九年级的教学过程中我都使用了对比阅读。我们学校已经出了初中语文对比阅读系列课程。初中语文“比较阅读教学法”已经入选《教学因个性而不同》、《现代语文》、《文学教育》等著作,并被《创新教育》、《山东教育报》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
“比较阅读”教学法的教学流程分为五步,即一导入情景——创设情 景,导入新课;二读理思路——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三学重合作——自主学习、精讲点拨;四比提能力——对比阅读,鉴别赏析;五写促发展--------写作训练,巩固提高。(分别举例)
2.这种模式的基本理念和原则。
现在的中学生在课堂上对老师有一种依赖心理,老师也乐意学生跟着自己转。老师和学生的这种“配合”,无意中禁锢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老师讲课的重点放在课本的文本上,学生学习的重点也是文本。这样时间久了,学生的阅读量较小,视野不够开阔。如何让学生增加阅读量,训练对比阅读的能力,训练发散思维。就成了语文教学的关键。
传统语文课堂,禁锢了学生思维,让学生仅局限在学习文本上。不利于开阔视野,提高教学效率。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综合性。强调研究性学习,这是新课程改革发展的新方向。
语文教学应大力倡导“大教材”观。“大教材”观,就是将一切适合阅读的文字材料当作教材,有选择、有重点、有目的地去阅读。语文教学应大胆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出作业堆;应奔向图书馆,奔向大自然,奔向广阔天地,体味多彩生活,让学生兴趣盎然、轻松愉悦地学习语文。
以上两点谈的有理论和实践,内容较好,但是看不出是在分析《武陵春》的内容和学生学情的基础上的“量身定做”,这就不是很符合《武陵春》说课的要求,其他篇目的说课稿照样可以如此说,那就是不合适的了。
第四、教学设计 1.导新课
课前播放视频《月满西楼》,为学生营造氛围,调到多种感官体验。然后顺理成章导入新课: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学习一首词,体会一种情,认识一个人。这首词是武陵春(板书课题),这种情让人刻骨铭心,动人心弦。这个人是一代词宗李清照。(板书作者)篇四:虞美人说课稿.doc 虞美人说课稿
鹤华中学 冯英妹
开场白: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我说课的篇目是《虞美人》。
一、说教材
《虞美人》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第四篇课文,属于自主赏析的课文。《虞美人》是第4篇课文《词七首》的第一首,它是五代著名词人,南唐后主李煜的绝命之作。李煜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他的词在艺术结构和语言方面的成就影响了包括范仲淹、柳永、苏轼、李清照等在内的许多宋代词人。作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煜的词感情浓厚,缠绵绯恻。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之类。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这是李煜的绝命词,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这首词采用白描手法,以自己的心境去观照事物、想像事物,这样,词中的意象就在“情”的贯穿下,构成了自然流畅、和谐完整的意境。
二、说教学目的:
1、知识技能目标:
①体悟词的意境和情感。
②领会作者创建意境,抒发感情的独特风格。
2、能力培养目标:
①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主要掌握“知人论世”这种诗词鉴赏法。②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分析、综合的能力。
3、科学品质目标: 教育学生珍惜时光,珍惜拥有,培养他们乐观、积极、向上的健康情感。
4、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体悟词的意境和情感,领会作者创建意境,抒发感情的独特风格;教学难点:是培养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讨论分析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解说:首先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反复吟哦诵读,在读的过程中质疑、思考、品析、鉴赏;最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拨下,在集体的热烈讨论中,理解作者的感情,得到新的认识。)
2、采用电教平台,幻灯片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实际教学中,采用电教平台,幻灯片等电教手段既丰富了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又吸引了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同时通过直接感知,促进了学生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四、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解说: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完成课后问题进行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引入新课:先以简短的导语带出,然后放课件。
(解说:课件是以邓丽君演唱的《虞美人》开始的。用歌导入新课,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既符合了词“合乐而歌”的特点,让
学生体会到词的音韵美,又通过幽怨的音乐氛围,让学生初步领悟到
本词的感情基调,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2、复习词的知识。包括词的简介(定义、特点、分类),词的流派和
诗词的欣赏艺术(知人论世法,由表及里法、含英咀华法,择善而取
法,朗诵吟哦法)。
(解说:让学生对所学过的词的常识作一个总体上的回忆,对后面的学习有一个指导的作用。)
3、向学生展示学习目的。
(解说: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抓住学习的重点,使教和学都有的放矢。)
(二)讲授新课。
1、整体感悟。
①介绍作者与作品。
(解说:是为知人论世,对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作为对诗词理解的基础。)②诗词诵读。a.学习课文先从诵读开始。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词,其他同学在听读过程中,要注意比较,然后评析谁朗读得更好。b.评价朗读。(读出幽怨、悲伤、无奈、悔恨的味道。)
提示:入情入境的读,一定要把握整体的感情和局部的重音。整体:感情低沉凄楚、曲折迂回。语速舒缓、语调低沉。
局部:何时、多少、又、不堪、应犹、只是、几多、一江
月——明——中——
向——东——流—— c.学生朗读,试背。d.再请学生配乐朗读。
e.教师示范,加入朗读比赛。f.评议师生朗读优劣,齐读。(解说:朗读是诗歌学习最有效,最简单的技巧,“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所以在诗歌教学中一定要舍得花时间去读。)
2、分析作品。
①学生先听读该词,然后围绕几个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进而解决问题。
(解说:在轻柔的《琵琶语》的伴奏下,让学生闭目倾听课文的诵读,进行想象,想象场景,想象意境,想象词人的心情。为赏析、挖掘词的深层涵义打下情感基础。)
②分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发表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问题用幻灯片上显示如下: a、“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
开文自问,写的是眼前景物。“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但因作者降宋后,过着囚犯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然绝望,所以见了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反觉厌烦,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出奇,却在情理之中。
“春花秋月”是永恒不变的事物,不会休,不会了,而人的生活,命运却时时在改变。时光流逝,往事随风,自然之永恒与人生之无常的对比下,生发的是韶光易逝,物是人非的哀叹。
(解说: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感情的外化的道理。)b讨论:“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
底在怀念什么? 【明确】学生讨论的直接结果可能是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思考,诸如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只要自圆其说即可。(解说:进一步挖掘词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用两点论思考问题。)篇五:《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
各位老师、评委,大家好。
我今天所说的课文是余光中的《乡愁》。
一、教材分析
余光中的《乡愁》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乡愁诗两首》之一。本单元所选的诗歌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余光中的《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余光中于1971年,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正逢海峡两岸交好无望,双方民众都处于极度绝望当中,他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感情所至,一挥而就,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这首诗。它抒写的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的时代,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由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更是漂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
(一)学情分析:《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这需要学生在体会诗歌的意境中更好的把握。因此,运用教学软件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诗歌的美妙意境。同时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加深理解,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了解。古人云:品韵方晓丝雅竹,执毫始觉草篆神。
余光中自称《乡愁》具有“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现实感,同时又体现了现代诗歌的特点。
(二)目标设定:
1、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体会诗中的比喻在表达主题上的作用。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本诗在构思上的特点和结构美、音乐美。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与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通过本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明确台湾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5、教学难点:体会本诗运用独创的诗歌形象,表现主题的特点。
第一课时重在余光中《乡愁》的文本解读,在听说读品等一系列活动中,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情感美;体会作者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第二课时是拓展与实践,席慕蓉的《乡愁》则作为自读让学生了解古今不同作家就乡愁这一主题写的不同风格与类型的诗文,还有学生自身对诗的解读与拓充。这次我说的是第一课时关于余光中的《乡愁》。
二、说教法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多媒体教学)
本课教学过程分为四大模块,即“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指导学生通过“听读、诵读、品味、迁移”四个环节感受诗歌的意境之 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
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欣赏法、诵读法、发现法、联想法。
欣赏法::通过欣赏歌曲《乡愁四韵》和配乐诗《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诵读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
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例如由家愁到国愁的升华。联想法: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三、说学法
1、了解作家及创作的背景。因为诗人身处台湾,与祖国大陆隔绝几十年,才有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2、诵读法。诗歌的鉴赏离不开朗读,有感情的朗读,是学会鉴赏诗歌的主要方法。通过读,再是品味诗歌内容,领悟诗歌的主题。即诵读——品味——悟情。
3、整体感知,把握诗的形象,并能概括诗歌的主题。
4、学会展开想象与联想,欣赏诗歌优美的意境,精练、准确的语言,培养审美情趣,并学会用散文的语言来改写诗歌。
5、利用已学知识,学会写小诗,把心中所想、所感用诗的语言写下来。
6、通过迁移训练席慕容《乡愁》,扩展学生阅读,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先请学生搜集几首关于思念故乡的有代表性的诗作、借以导入。
2、再用多媒体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观看罗大佑演唱的余光中的诗歌《乡愁四韵》mtv片段。以悠扬、柔美而略带哀伤的歌曲和感伤的画面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这一点也是运用其它手段所达不到的。
设计意图:歌曲《乡愁四韵》是根据余光中《乡愁四韵》所谱的曲子,播放这首曲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乡愁》的印象。通过音画结合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美。
(二)诗歌赏析
这是本课的重点部分,教学环节与学法相对应。
即: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 1环节:美美地听——引人入胜
整体感知诗歌蕴含的情感。播放配乐诗朗诵《乡愁》,让学生仔细地聆听。第一遍听,要求学生感受诗中的真情,边听边想象诗句呈现的画面;第二遍听,要求学生注意听朗诵的技巧。
2环节:美美地读——声情并茂(本节的教授重点)
读诗是很高雅的事,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也能激起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火花。在美美地读这一环节中通过重音、停顿、语音语调的变换进行朗读,讲解其中的韵味。这首诗抒发的是诗人思念家乡、思念祖国的忧愁。读的时候要用稍慢且舒缓的语速。四节中,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却又有丝丝甜蜜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节与节之间要有足够的停顿,特别在前三再请一学生朗读,最后齐读。接下来以第一节为例,分小组讨论,让学生从节奏、重音、语速、语调四个方面来处理这四个章节。节与间,停顿时间稍微长一点。读的时候要配合相应想象,全情投入。
(一生试读,师生评价、明确)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
我/在这头 .
母亲/在那头 .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
我/在这头 .
新娘/在那头 .
后来啊
乡愁人/一方/矮矮的/坟墓 ..
我/在外头 .
母亲/在里头 .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
我/在这头 .
大陆/在那头 . 1春天是一年的开始,预示人生的少年,所以可以想象为在一个春寒料峭的晚上,外出求学的少年思念起母亲,但是路途遥远隔着万水千山不能回到她的身边。只有在昏黄的灯下把这份依恋和思念倾注在信笺里,在小心翼翼地贴上这小小的邮票。因为只有它可让自己的心儿飞越万小时候水千山。李白是“我寄愁心于明月”,而作者只能“唯寄愁心于邮票”了。他仿佛又想到李家的时候妈妈送她的小村外,关心的话儿说不完,那温馨的春风多像母亲慈祥的爱抚,那三春的阳光多像妈妈眷眷的爱心,那风中依依的柳条多像妈妈那不舍得深情,真是邮票小小,含情依依。
第五篇:学堂乐歌教案
《学堂乐歌》---包丽霞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02日 点击数: 187 次 字体:小 大
授课年级:高中二年级 授课教师:包丽霞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从学生喜欢的校园歌曲入手,引出《体操兵操》、《黄河》、《祖国歌》这三首学堂乐歌,通过欣赏、学唱,感受歌曲的情绪,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这三首歌从曲式结构、主题思想来看并不难,通过赏析让学生知道学堂乐歌主要是采用“拿来主义”创作而成。了解沈心工、李叔同为学堂乐歌作出的贡献。让学生学以致用,采用“拿来主义”即兴创作歌曲。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聆听《体操——兵操》、《黄河》和《祖国歌》、《送别》,感受、体验歌曲的情绪,做到听与唱的完美结合。
二、过程与方法:在老师的引导下,用“拿来主义”为自己喜欢的曲调重新填词,尝试自己创作歌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培养学生大胆表现的自信心和合作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赏析、体验“学堂乐歌”中的代表作,并了解其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作用。
难点:分析“学堂乐歌”的风格及特点。教学准备:
内容、视频音乐搜集、图书、上网查找资料、制作课件、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举例说明同学们喜欢的校园歌曲
【设计思路:通过校园歌曲的摄入,引起学生对20世纪初学堂乐歌的兴趣,感受一下那个时代校园歌曲的魅力所在 】
二、讲授新课
学堂乐歌:清末民初,兴办新学,当时的新学校称做“学堂”。在新学堂中开设“乐歌”课,这些音乐大多采用欧美及日本的曲调填词而成,编成新的歌曲,他们教唱的歌曲在社会上广为传唱,一时成为社会新风尚。后来,人们把这个时期的学校歌曲统称为“学堂乐歌”。在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设计思路:让学生知道中国在什么时期、什么状况下,产生了学堂乐歌,学堂乐歌的由来。】
(一)、赏析歌曲《体操—兵操》思考、回答如下问题:
1、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思想?几段体?(号召儿童来做兵队操,强身健体,保家卫国。)
(一段体。中国第一首学堂乐歌。诞生于1903年的上海。)
2、试着学唱一下歌曲,关注旋律、节奏、歌词有什么特点? 旋律简单、节奏鲜明、歌词浅显易懂。
3、唱一下歌曲,请找出这首学堂乐歌的主题乐思。5 5 6 6 | 5 5 3 | 【设计思路:高中的学生已经具备良好的音乐素养,通过歌曲的分析、学唱,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学堂乐歌之父
沈心工(1870-1947):原名庆鸿,字叔逵,笔名心工,上海人。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01年任南洋公学附属小学教师。后赴日本短期考察。1902年11月在东京留学生中创办“音乐讲习会”。1903年回国任教。在日本时即开始写乐歌。创编《心工唱歌集》。
代表作品:《体操─兵操》,又名《男儿第一志气高》《黄河》《革命必先革人心》《竹马》《铁匠》《雁字》《卖布》《赛船》等。
【设计思路:介绍人物及其作品,让学生知道沈心工就是学堂乐歌之父,为中国的近代音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赏析歌曲《黄河》引导学生欣赏且思考下列问题:
1、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表达了炎黄子孙“誓不战胜终不还”的爱国情感。
2、歌曲为几段体?
两段体
3、学唱歌曲、听下面两条旋律,判断《黄河》中运用哪一条旋律? 1 1 1 1│22 21 2 ─│55 56 5 33│34 3 ─│ 1 1 1 1│2.2 2.1 2 ─│5.5 56 5 3.3│3.4 3 ─│ 这首歌曲是第一首国人自己谱曲填词的学堂乐歌。
4、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旋律?
加重语气,突出歌曲情绪。
【设计思路:通过对比考查学生的听变能力、节奏感,知道音乐语言对歌曲的情绪起着关键的作用,让学生知道《黄河》是第一首国人自己谱曲填词的学堂乐歌。】
(三)、聆听《送别》这首曲子,该曲根据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词而成。引出曲作者李叔同。
现代唐伯虎---李叔同(1880-1942)音乐家、戏剧活动家。1905年出版《国学唱歌集》。1906年出版我国第一部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1912年任浙江省立师范学校音乐、图画课教师。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号弘一。代表作:《春游》、《祖国歌》《西湖》、《春景》、《送别》《忆儿时》、《早秋》等。
【设计思路:让学生知道大家熟悉的《送别》是采用“拿来主义”填词而成,近距离的认识李叔同。】
(四)、赏析歌曲《祖国歌》教师介绍学堂乐歌另外一种常见形式即“现曲填词”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
1、结合谱例欣赏《老六板》和《祖国歌》,(展示课件谱例),对比这两首曲子记谱上有何不同?
一个2/4拍,一个4/4。一个速度快,一个速度慢。两者旋律相似。
2、学唱歌曲旋律、对比《老六板》与《祖国歌》有何异同点?歌曲表达了什么精神?
根据民间曲调老六板填词而成。
歌词唤醒广大民众的爱国情怀,号召国民传承民族精神,同仇敌忾,为和平而战,为胜利欢呼。
【设计思路:同样是“拿来主义”,但《祖国歌》是作者根据我们本民族自己的民间曲掉老八板填词而成,也是我国学堂乐歌中为数较少的以民族民间音乐来填词的歌曲之一。这一内容对激发学生爱国情感,起到了深远的意义。】
三、拓展与研究
学生露一手:让学生根据杜牧的《旅宿》这一诗词,采用“拿来主义”或自己创作旋律。
老师露一手:用月亮之上的旋律填词而成。
【设计思路:让学生采用“拿来主义”即兴创作歌曲,既考验了学生平时的知识积累、团队合作精神,又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通过校园歌曲为线索,引出学堂乐歌,通过《祖国歌》《体操兵操》《黄河》这三首歌曲的欣赏、学唱,了解学堂乐歌产生的背景及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沈心工、李叔同两位作曲家为学堂乐歌作出的杰出贡献及带来的深远影响。学堂乐歌的特点“拿来主义”;更可喜的是让学生学会用“拿来主义”进行即兴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