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的偏误分析及初级阶段教学内容(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5 03:54: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了的偏误分析及初级阶段教学内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了的偏误分析及初级阶段教学内容》。

第一篇:了的偏误分析及初级阶段教学内容

“了”的偏误分析及初级阶段教学内容

摘要: 汉语“了”是外国留学生的一个学习难点,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语法点。本文将对“了”的语法意义、学习者的偏误及初级阶段“了”的教学内容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不同的语言在语法手段和语法范畴上存在着很大差异。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 因而会使用虚词来表示形态变化,“了”作为汉语中的复杂的语法词,留学生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情况的偏误,本文将对“了”的偏误进行分析,并探讨初级阶段“了”的教学内容。

一、“了”的语法意义

在汉语教学中,了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难点,从现代汉语语法来看,“了”的使用频率高,意义高度虚化,用法又十分复杂。

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中根据虚词“了”在句中的位置,把“了”分为两个:了1和了2。了1是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完成,通常叫做动态助词“了”;了2是用在句子末尾,表示情况发生了某种变化或者出现新的情况,通常叫做语气助词“了”。有些句末的“了”兼有语气词和动态助词两种作用。

吕叔湘先生在《现代汉语八百词》同样把“了”分为两个:了1和了2,了1用在动词后,如果动词有宾语,“了1”用在宾语前;“了2”用在句末,有成句的作用,表示某种语气。

然而在实际运用中“了”的用法却相当复杂,很多用法还不是很清晰明白,因此, “了” 的意义和用法是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了”的偏误类型

虚词“了”是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词,也是留学生很容易用错的词,以下对于“了”的习得偏误的语料大多来自北语HSK动态语料库。下面将对常见的了的偏误进行分析,“了”的偏误主要有“了”的多余、缺失以及位置不当。

(一)“了”的多余

(1)五一放假的时候, 我打算(了)去北京。(2)周末的时候, 我常常去(了)超市买东西。(3)我每天都写(了)汉字。

(4)我通过跟他们的交流,也可以提高(了)我的汉语水平。(5)我不习惯(了)哈尔滨的气候。

留学生学习了“了”在的用法后,知道了1表示动作的完成,要用在动词后面,所以遇到动词就在后面加“了”,所以有以上错误的出现。在汉语中表示心里状态的词,如“想”“打算”“计划”等词后面都不能加“了”,(1)中表示心理状态的词“打算”后面不应该加“了”,在这里“了”是多余的。在句中动词前有表达经常性的副词,如“常常”、“每”、“总是”等, 不能用“了”,如(2)(3)句,常常、每天表示经常性,不能加“了”。这说那个句子都是“了”的多余。例(5)中,否定副词不放在动词之前,往往是对某种可能性或主观意愿的否定,与动作行为的发生与完成无关,因此动词后面无需加“了”。

(二)“了”的缺失

(6)上学期我参加()很多活动。(7)冬天来了,天气慢慢变冷()。

(8)八十年代的歌曲或歌手全都在听众的耳边消失()。(9)我尝()尝中国菜,那么好吃。

(10)他打()一针药,过了一段时间就去世了。

例(6)中“参加”的动作已经实现,所以要用“了”。句末的了2表示发生变化或出现新的情况,在例(7)中“天气慢慢变冷”,在这里表示发生变化,所以要用“了”表示发生变化,同理例(8)也是发生的变化,“了”不能遗漏。例(9)中,单音节词重叠使用,虽然表示动作持续时间短,但是动作已经完成,所以要在单音节重叠中加入“了”,表示动作的完成。同样例(10)中,打一针药这一动作已经完成,所以要加“了”。

(三)“了”的位置不当

(11)这时有人给(了)他让座。(12)我到(了)商店给朋友买一件礼物。

“了 1”一般用于谓语动词后边。当动词后边有介宾短语充当的补语时,“了 1”才用于介词之后;当介宾短语用作状语时,介词后边不能用“了 1”,例(11)中的“给”是介词,它在该句中的作用是引进动作的受益者“她”,“给她”是作状语的介宾短语。因此,介词“给”后边不能用“了 1”。根据句意,将了放在动词让的后面。例(12)是个连动句。在连动句中,“了 ”一般不能用在第一个动词后边,而要用在第二个动词后边,因此了要放在“买”的后边。

三、由“了”的使用偏误看对外汉语初级阶段“了”的教学策略

“了”字的对外汉语教学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留学生错误频发,我认为,在初级阶段如果刻意区分“了1”与“了2” 反而会增加记忆和区分的负担。所以根据留学生习得过程以及由易到难的原则,我认为初级阶段,“了”的教学按照以下顺序进行可以使留学生更好的掌握“了”的用法。

(一)“了”表示变化

当“了”处于句尾位置的时候,意味着变化的产生或者说新情况的出现,凡是出现变化的情况都可以用“了”来表达。

adj+了

a.苹果红了。V+了

b.孩子长大了。

“了”表示变化的这一用法很容易掌握,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可以使留学生很好的掌握这一用法,如例a,“苹果红了。”这一例句,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照片,苹果由绿变半红半绿再变红,体现一个变化的过程,这样可以使学生加深印象。

(二)“了”表示结束完成

“了”最基本的意义是表示结束完成,在教“了”的这一用法时,我们可以采用由易到难的原则进行教学,先教最简单的用法。即:(1)S+ V + O+ 了

a.上周她买衣服了。b.我昨晚喝咖啡了。

“了”放在句末来表达过去结束完成的意义,这是“了”最基本的用法,教师可以问答的形式导入“了”的这一用法。让学生明白“了”在这一句型中表示过去结束完成的意义。(2)S+ V + 了+ O(时量)在初级阶段学习这一基本用法,可以为后面的扩展学习打好基础。这里要求的宾语必须是时间或数量名词,简称时量宾语。应该让留学生明白“了”在这里强调的是动作或状态完成或实现的量度,包括长宽深、次数、距离、数量、时间等各种具体内容。明白“V 了O”和时量宾语之间的配合关系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做大量替换练习。例如:

a.我昨晚看了两本书。b.我昨晚喝了两杯咖啡。

(3)S+ V1+ 了+ O1+ V2+ O2 +了

表达两个事件的先后关系,当我们要表达具有先后关系的两个事件都在过去时间结束完成的意义时,就可以在V1后使用“了”的基础上,句末再使用“了”来表达。例如:

a.他们昨天吃了饭就走了。b.我们前天下了课去食堂了。

“了”强调的是前后两个动作之间的先后顺序,表明后面说明的动作或事件一定发生在前面那个动作之后,可以让学生大量做替换练习,帮助他们理解该句型表达的动作关系。

(三)“了”表示肯定的语气

表达肯定处于句尾的位置,表达某种语气也成为很自然的事情,无论是表示完成还是变化,表达的都是一种肯定的语气,因此了就有了表示肯定语气的意义。例如:

a.我们太忙了!b.她最漂亮了!

表示肯定的语气一般用于“太„„了”“最„„了”“当然„„了”等结构中,常表达感叹的语气,教师和学生不必深究“了”的作用,只要知道套用这个格式表达感叹即可。

四、结语

在汉语教学中,“了”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难点,从现代汉语语法来看,“了”的使用频率高,意义高度虚化,用法又十分复杂。留学生在使用汉语虚词“了”时错误频繁,在习得过程中造成很多偏误,主要有 “了”的缺失,多余以及位置不当。在初级阶段教学过程中,如果刻意强调“了1”与“了2”的话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加重负担,所以在初级阶段应该从“了”的最基本用法教起,由易到难,使学生掌握“了”的最基本用法,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步加深。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商务印书馆,1999.[3]吴华.对“了”的偏误思考[J].中央名族大学,2006,2.[4]孙德坤.外国学生现代汉语“了”的习得过程初步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2.[5]鲁健骥.偏误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文字运用,1992,1.[6]许艳丽.虚词“了”的用法分析[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19(3)[7]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8]王媛.“了”的使用机制与教学策略[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3.

第二篇:偏误分析试题

★ 外国学生常说“我明天见面他。”这样的句子。请你先改为正确句子,并分析产生这种偏误的主要原因;再举例说明应采取哪些教学对策。(5分)

答:(1)正确表达:我明天跟他见面。(1分)

(2)偏误原因:汉语“见面”是不及物动词,之后不能加宾语。所以采用介词“跟+名词”的结构将其作为状语。主要受到母语负迁移。“见面”对应的英语翻译为“meet”,而“meet”是一个及物动词,所以容易让学生产生偏误。(2分)

(4)教学策略:说明汉语“见面”是不及物动词的同时,增加“跟/与……见面”的结构,并通过大量例句进行操练。(2分)

★ 外国学生常说“他回来学校的时候,我在写作业”这样的句子。请你先改为正确句子,并分析产生这种偏误的主要原因;再举例说明应采取哪些教学对策。(5分)

答:(1)正确表达:

a.他回到学校的时候,我在写作业。b.他回学校来的时候,我在写作业。(1分)

(2)偏误原因: “学校”与“来”的位置不对,不了解趋向补语与宾语的位置关系。(2分)(3)教学对策:教师在说明趋向补语与处所宾语搭配时,处所宾语要放在趋向补语“来/去”前。例如,“上山来,下山去,进教室来,回日本去,过这边来”等。也可以不用趋向补语,用结果补语表达,如“回到学校,上到山上,进到教室里”等。(2分)

★ 外国学生常说“请等等我一下”这样的句子。请你先改为正确句子,并分析产生这种偏误的主要原因;再举例说明应采取哪些教学对策。(5分)

答:(1)正确表达:a.“请等我一下” b.“请等等我”(1分)

(2)偏误原因:“等等”是动词重叠形式,动词重叠以后已经能够表示“时间短或次数少”,因此不能再和动量词“一下”以及时量词如“一会儿”等组合。

这种偏误主要来源于目的语知识的泛化,学习者将动词后面可以跟动量或时量补语的规则不恰当地泛化了。(2分)

(3)教学对策:教师在讲授动词重叠形式时可采用对比法,将动词非重叠形式后面加动量或时量补语的情况与重叠形式对应起来,进行一下对比。这样学习者很容易领悟到两者在使用中存在的差别。(2分)

★ 外国学生常说“汉斯每天下午都喜欢运运动”这样的句子。请你先改为正确句子,并分析产生这种偏误的主要原因;再举例说明应采取哪些教学对策。(5分)

答:(1)正确表达:汉斯每天下午都喜欢运动运动。(1分)(2)偏误原因:是由汉语动词重叠知识泛化造成的偏误。汉语动词重叠有单音节双音节之分.单音节动词重叠为AA式,如笑笑、说说等;双音节动词重叠为ABAB式,如“考虑考虑”、“研究研究”。外国学生把这个结构不适当的泛化就说成了“运运动”。(2分)

(3)教学对策:教学中采用比较法、归纳法,重点讲解单音节AA式和双音节ABAB动词重叠形式的不同,以避免学生混淆使用。(2分)

★ 外国学生常说“她是漂亮。”这样的句子。请你先改为正确句子,并分析产生这种偏误的主要原因;再举例说明应采取哪些教学对策。(5分)答:

(1)正确表达:她很漂亮。(1分)

(2)偏误原因:汉语中形容词可以直接做谓语,而且形容词往往不单独做谓语,经常在之前加程度副词,比如:很、比较、非常等。如果没有强调程度高,此时的“很”,是成句的需要,要轻读。这是母语的负迁移造成的:“she is beautiful.”(2分)

(3)教学对策:教形容词时,强化“很+形容词”的结构,进行反复操练(2分)

★ 外国学生常说“发音和听力很有意思和比较容易”这样的句子。请你先改为正确句子,并分析产生这种偏误的主要原因;再举例说明应采取哪些教学对策。(5分)

答:(1)正确表达:发音和听力很有意思,也比较容易。(1分)(2)偏误原因:受母语迁移的影响,在英语中“and”可以连接句子,因此学生在说有连词的句子时受了母语的影响,加了“和”。汉语中,“和”一般常用于连接体词性的名词、代词及其短语,在连接充当谓语的动词和形容词方面是很受限制。(2分)

(3)教学对策:教师在教“和”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这个词连接名词、代词,在连接充当谓语形容词和动词方面是很受限制的,通过对比分析强调目的语和学生母语的一些词在用法上的差别。(2分)

★ 外国学生常说“我想我要再回来北京”这样的句子。请你先改为正确句子,并分析产生这种偏误的主要原因;再举例说明应采取哪些教学对策。(5分)答:(1)正确表达:我想我要再回北京来。(1分)

(2)偏误原因:趋向补语“来、去”的后面不能接处所宾语,如果有处所宾语,应该用在动词之后,“来、去”之前。然而在很多语言中,比如英语中,没有“来、去”的趋向意义,因此,留学生无法理解作为一个独立单位的“来、去”的特殊用法,于是将它与前面的动词组合起来,作为一个单位来使用,于是出现了偏误,这是由于学习者的学习策略造成的偏误。(2分)

(3)教学对策:在趋向补语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并强化学习者的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使学习者理解“来、去”所表示的趋向意义,掌握趋向补语“来、去”与宾语之间的位置变化。教学方法上可采用归纳法、对比法,并通过练习来强化这一认识。(2分)

★ 外国学生常说“一看见他,就我高兴极了”这样的句子。请你先改为正确句子,并分析产生这种偏误的主要原因;再举例说明应采取哪些教学对策。(5分)

答:(1)正确表达:一看见他,我就高兴极了。(1分)

(2)偏误原因:副词“就”的位置不对,不清楚副词与主语的位置关系。(2分)

(3)教学对策:说明在汉语中副词的意义一般都比较多,副词的教学重点在于其与主语的位置关系,即副词多在主语后边。例如,“明天要是下雨,她们就不去公园。”“这个电影不错,他又看了一遍。”(2分)

第三篇:偏误练习

★ 外国学生常说“„„”这样的句子。请你先改为正确句子,并分析产生这种偏误的主要原因;再举例说明应采取哪些教学对策。(5分)

(1)我明天见面他。

(2)他回来学校的时候,我在写作业。(3)请等等我一下。

(4)汉斯每天下午都喜欢运运动。(5)她是漂亮。

(6)发音和听力很有意思和比较容易。(7)我想我要再回来北京。(8)一看见他,就我高兴极了。

★ 外国学生常说“我明天见面他。”这样的句子。请你先改为正确句子,并分析产生这种偏误的主要原因;再举例说明应采取哪些教学对策。(5分)

答:(1)正确表达:我明天跟他见面。(1分)

(2)偏误原因:汉语“见面”是不及物动词,之后不能加宾语。所以采用介词“跟+名词”的结构将其作为状语。主要受到母语负迁移。“见面”对应的英语翻译为“meet”,而“meet”是一个及物动词,所以容易让学生产生偏误。(2分)

(4)教学策略:说明汉语“见面”是不及物动词的同时,增加“跟/与„„见面”的结构,并通过大量例句进行操练。(2分)

★ 外国学生常说“他回来学校的时候,我在写作业”这样的句子。请你先改为正确句子,并分析产生这种偏误的主要原因;再举例说明应采取哪些教学对策。(5分)答:(1)正确表达:

a.他回到学校的时候,我在写作业。b.他回学校来的时候,我在写作业。(1分)(2)偏误原因: “学校”与“来”的位置不对,不了解趋向补语与宾语的位置关系。(2分)

(3)教学对策:教师在说明趋向补语与处所宾语搭配时,处所宾语要放在趋向补语“来/去”前。例如,“上山来,下山去,进教室来,回日本去,过这边来”等。也可以不用趋向补语,用结果补语表达,如“回到学校,上到山上,进到教室里”等。(2分)

★ 外国学生常说“请等等我一下”这样的句子。请你先改为正确句子,并分析产生这种偏误的主要原因;再举例说明应采取哪些教学对策。(5分)

答:(1)正确表达:a.“请等我一下” b.“请等等我”(1分)(2)偏误原因:“等等”是动词重叠形式,动词重叠以后已经能够表示“时间短或次数少”,因此不能再和动量词“一下”以及时量词如“一会儿”等组合。

这种偏误主要来源于目的语知识的泛化,学习者将动词后面可以跟动量或时量补语的规则不恰当地泛化了。(2分)

(3)教学对策:教师在讲授动词重叠形式时可采用对比法,将动词非重叠形式后面加动量或时量补语的情况与重叠形式对应起来,进行一下对比。这样学习者很容易领悟到两者在使用中存在的差别。(2分)

★ 外国学生常说“汉斯每天下午都喜欢运运动”这样的句子。请你先改为正确句子,并分析产生这种偏误的主要原因;再举例说明应采取哪些教学对策。(5分)

答:(1)正确表达:汉斯每天下午都喜欢运动运动。(1分)(2)偏误原因:是由汉语动词重叠知识泛化造成的偏误。汉语动词重叠有单音节双音节之分.单音节动词重叠为AA式,如笑笑、说说等;双音节动词重叠为ABAB式,如“考虑考虑”、“研究研究”。外国学生把这个结构不适当的泛化就说成了“运运动”。(2分)

(3)教学对策:教学中采用比较法、归纳法,重点讲解单音节AA式和双音节ABAB动词重叠形式的不同,以避免学生混淆使用。(2分)

★ 外国学生常说“她是漂亮。”这样的句子。请你先改为正确句子,并分析产生这种偏误的主要原因;再举例说明应采取哪些教学对策。(5分)答:

(1)正确表达:她很漂亮。(1分)

(2)偏误原因:汉语中形容词可以直接做谓语,而且形容词往往不单独做谓语,经常在之前加程度副词,比如:很、比较、非常等。如果没有强调程度高,此时的“很”,是成句的需要,要轻读。这是母语的负迁移造成的:“she is beautiful.”(2分)(3)教学对策:教形容词时,强化“很+形容词”的结构,进行反复操练(2分)

★ 外国学生常说“发音和听力很有意思和比较容易”这样的句子。请你先改为正确句子,并分析产生这种偏误的主要原因;再举例说明应采取哪些教学对策。(5分)

答:(1)正确表达:发音和听力很有意思,也比较容易。(1分)(2)偏误原因:受母语迁移的影响,在英语中“and”可以连接句子,因此学生在说有连词的句子时受了母语的影响,加了“和”。汉语中,“和”一般常用于连接体词性的名词、代词及其短语,在连接充当谓语的动词和形容词方面是很受限制。(2分)(3)教学对策:教师在教“和”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这个词连接名词、代词,在连接充当谓语形容词和动词方面是很受限制的,通过对比分析强调目的语和学生母语的一些词在用法上的差别。(2分)

★ 外国学生常说“我想我要再回来北京”这样的句子。请你先改为正确句子,并分析产生这种偏误的主要原因;再举例说明应采取哪些教学对策。(5分)

答:(1)正确表达:我想我要再回北京来。(1分)

(2)偏误原因:趋向补语“来、去”的后面不能接处所宾语,如果有处所宾语,应该用在动词之后,“来、去”之前。然而在很多语言中,比如英语中,没有“来、去”的趋向意义,因此,留学生无法理解作为一个独立单位的“来、去”的特殊用法,于是将它与前面的动词组合起来,作为一个单位来使用,于是出现了偏误,这是由于学习者的学习策略造成的偏误。(2分)(3)教学对策:在趋向补语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并强化学习者的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使学习者理解“来、去”所表示的趋向意义,掌握趋向补语“来、去”与宾语之间的位置变化。教学方法上可采用归纳法、对比法,并通过练习来强化这一认识。(2分)

★ 外国学生常说“一看见他,就我高兴极了”这样的句子。请你先改为正确句子,并分析产生这种偏误的主要原因;再举例说明应采取哪些教学对策。(5分)

答:(1)正确表达:一看见他,我就高兴极了。(1分)(2)偏误原因:副词“就”的位置不对,不清楚副词与主语的位置关系。(2分)

(3)教学对策:说明在汉语中副词的意义一般都比较多,副词的教学重点在于其与主语的位置关系,即副词多在主语后边。例如,“明天要是下雨,她们就不去公园。”“这个电影不错,他又看了一遍。”(2分)

第四篇:“得”字偏误分析摘要

“得”字偏误分析

罗丽雅

云南师范大学

国际汉语教育学院

摘要

本文将“得”字补语分为可能补语和状态补语,以北语语言资料库的“留学生HSK动态作文语料库”语料为研究对象,根据作者不同的汉语水平分级,对其出现的偏误进行分析。

最后根据分析结果,给出具体的建议,以供对外汉语教学参考。

关键字:“得”字补语,偏误分析,启示

汉语“得”字补语句是指以助词“得”为形式标志的句子结构类型。该结构形式所表达的语法意义包括以下几种:

(1)可能,例如:我认得他;

(2)程度,例如:那里冷得很;

(3)情状,例如:洗得很干净。

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内,无论是概念的运用还是意义的界定,都还是没有很好地解决“得”字补语问题,因此就显得有些混乱。这对外国人学汉语是不利的。具体说来,分歧主要集中在除表可能以外的“得”字补语句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上,或概括为“情态”(刘月华等1986),或概括为“程度”或概括为“结果”(王还1994),或将其中的一部分表述为“状态”与“程度补语”分开(鲁健骥1992),(瓯齐1983)更细分为“结果”、“状态”、“比状”、“方式”、“时间”、“数量”、“判断”、“程度”等八种之多。

本文采取把“得”字补语分为可能补语和状态补语,其中状态补语中可以有表示程度的状态补语,有表示结果的状态补语,进行描述或评判的状态补语。

一、语料及分析的方法

本文是以北语语料库的“留学生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语料为分析的对象,在提取语料时是根据作者所获得的不同等级的证书而进行分类分析,此语料库是将证书分为ABC和无证书四个等级。分别对这四个等级的作文中出现的“得”字补语进行偏误分析。偏误类型大致可分为遗漏、误代、误加杂糅和错位。

二、分析结果

(一)遗漏

1、状态补语前缺少状语

通过对语料库的错句分析发现,“得”字状态补语通常缺少的成分是“得”字后的形容词前缺少状语。一般来说如果“得”字补语句前后有其他成分或者一定的语境,在句子中可以不用完句成分,例如“她学习好,人长得也漂亮,大家都很喜欢她。”但是这种情况的出现时有一定的条件的,有些形容词前需要加上状语才能表示完整的意思或符合汉语的习惯。A、状态状况

例如:

①泰语的吸烟的广告得非常精彩,看了广告之后,觉得(很)“酷”。证书级别:无

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命的想法越来越不一样,特别是对自己的生命的想法变化得(很)快。证书级别:无

③请您别担心,您的独生女日子过得(很)舒服。证书级别:C

④今晚是最后的一个晚上,你们的女儿会玩得(很)痛快的。证书级别:C ⑤以这种方式走过来的男男女女,在未来一同生活的日子中当然会比那些相亲相爱的伴侣来得(更)了解对方。证书级别:B ⑥我本来就会晕船,这样一来晕得(更)厉害了,直到到了上海才能吃下东西。证书级别:B 这几个句子都是在补语的形容词前缺少状语而使句子不完整,汉语中的形容词一般很少单用,要加上状语才能表示完整的意思。而且从语料库的语料中发现,留学生基本上都是遗漏了形容词前的状语“很”。对于其他的状语则使用的相对较少而且也不太容易出错。

对于状语缺失的偏误,我觉得主要是:

A、母语的迁移所造成的。因为在许多国家的语言中,没有汉语中这种完整结构。

B、在有比较意义的句子中,“得”字补语后的形容词前通常要加状语来表示比较的意义。留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对比较句的认识尚浅,对于那些没有出现“比”字的比较句不熟悉,因此忽略了其比较的意义,从而造成上面的偏误。比如上面的例句⑥。(但是“多”字是例外,它在表示比较的时候不用“很多”或者“更多”之类而用“多一些”等。)

从分析的语料当中可以发现,偏误多出现在那些初中级阶段,而且随着水平的提高,这种类型的偏误逐渐减少,拿A级证书的学生已经没有此种偏误。

2、“得”字的缺失 A、状态补语 例句:

①我觉得还是吃“绿色食品”比不挨饿重要(得)多。国籍:韩国 证书级别:无

②日子过得真快,有一天我听说他病了,我一直以为病(得)不太严重,谁知道一天上班从电话里听说他死了呢。证书级别:无

③妈妈一听这句话,就高兴(得)不得了。证书级别:无 ④我在这儿生活(得)非常好,交了很多朋友,他们对我都很好。证书级别:C ⑤目的地还没决定,可是备选地还是海边,不是夏威夷那样游客很多的地方,而是人少(得)令人感到寂寞的地方。证书级别:B ⑥爸爸以礼待人的处事原则也让我在工作岗位上发挥(得)淋漓尽致。记得我的前任主管在我离开公司的那一天告诉我,他对于我那种孜孜不倦,对人有礼貌的工作态度很赞赏,我想这也是从小就被爸爸训练的吧!证书级别:A

这类偏误主要是由母语迁移引起的,因为在其他很多国家没有“得”字补语的形式。

例如:小王篮球打得很棒。

泰语: เสียว หวาง เล่น บาสเก็ตบอล เก่ง มาก.小

篮球

棒。

这种类型的偏误通常也是集中在无证书或者是C级证书的作文里,在AB级证书的作文中就比较少,即使有,我觉得应该是笔误之类的,并非是因为不懂而造成的。

3、在动宾结构或离合词中缺少重动词 A、状态补语

例句:

①泰语的吸烟的广告(拍)得非常精彩。国籍:泰国

证书级别:无

②我作文(写)得不好。证书级别:无

③老爸您夏天流汗(流)得特别多。证书级别:C ④自己有这样的感受的话,平时跟别人打交道(打)得不好,容易得罪人。证书级别:C

这类偏误在语料中出现的很少,因为一方面这种重动句的形式较难,学生实行回避策略,很少使用,所以较少出现偏误;另一方面日汉学生使用的较多,是因为他们的母语中有相应的形式,受语际迁移的影响较小,他们比较容易接受和使用,因此出现的错误率也比较低。

此类型的偏误也是多出现在无证书和C级证书的作文中,汉语等级较高的作文中基本上没有这种偏误。

4、缺失补语 A、状态补语 例句:

①他们的家庭能够过得(好)。证书级别:无

②我看到你和你妈妈吵架以后,你在房中哭得很(伤心)。证书级别:无

③所以我认为有这样的措施的话,至少在公共场所吸烟吸得(少点),这一点对烟民有一定好处。证书级别:C ④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想法变得很(不同)。证书级别:C ⑤现代社会发展得很(快),可是各种道理和生活上的基础是要听古人说的。证书级别:C B、可能补语 例句:

①这一点我自己也没有把握我会做得(到)。证书级别:C ②水在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东西,人们不能不喝水,因此人们开始想得(到)水的办法。证书级别:C ③抽烟不仅仅是对个人健康有害,而且还对周围的的人也有很大坏处。如果危害了别人的身体健康,他怎么能负得(起)责任。证书级别:C ④如果没钱,比较穷的家庭会很难买(得起)农作物,这样会引起挨饿人数的增加,甚至是饿死。证书级别:C

此种偏误出现很少,而且集中错误是“V+得很”,这是因为学生把“V+得很”当做是程度补语,是目的语规则泛化造成的,因此,在

教学中应该给学生将清楚表示程度高的“V+得很”的用法,避免泛化。

(二)误代

1、“的”、“地”与“得”的误代

从语料库的数据中可以发现,“的”、“地”、“得”的误代大量的存在,尤其是无证书、C级、B级证书的留学生,此种偏误尤为突出。A、状态补语 例句:

①明天我要考试,我现在担心死了,因为准备得(的)不好。证书级别:无

②我突然伤心得(的)不得了。证书级别:无

③下课了,我就跟朋友们玩一玩,玩得(地)很痛快。证书级别:C ④如果你想跟她相处得(的)好,你应该先好好的考虑她,帮助她。证书级别:C ⑤那年的春节过得(的)很愉快,证书级别:B ⑥课外时间我们搞有趣的活动,大家相处得(地)很和睦,证书级别:B

B、可能补语 例句:

①有的生词不练习也能看得(的)懂。证书级别:无

②现代人不只要求要吃得(的)饱,更要吃得(的)健康。证书级别:B ③流行歌曲总是有着非常多的听众,而且是我们的身边非常轻易

就能听得(的)到的音乐。证书级别:B 上面的六个句子的错误引起的原因我觉得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很多国家对于“de”的用法只有一个,是表示归属的意思,例如英语中表示的有“of”、“’s”,在印尼语种只有一个表示归属的“de”。所以留学生在学习“得”字补语句中,就容易搞混;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关于这三个词语的讲解不是很多,而且母语为汉语的学生也经常地搞混,所以留学生在这上面的偏误就是在所难免的了。

2、“得”与“了”、“着”、“到”的混用 A、状态补语 例句:

①这样下去城市变得(了)很不整洁。证书级别:无

②我的部分同学,他们一经转学去读泰文,就把中文忘得(了)干干净净。证书级别:无

③在纽约的地铁里,有一个人被坏人打得(了)很惨。证书级别:C ④我在他的旁边看他那被晒得(了)焦黑的脸孔,心里很不好受。证书级别:C ⑤亲爱的父亲、母亲时间过得(了)那么快!证书级别:C ⑥但我觉得不应该这样的,有这样的人,流行歌曲的品质变得(了)越来越不好。证书级别:无

⑦青年时体型大多健美,很多青年人认为应在年轻时快快穿了,因为老了穿着(得)不好看。证书级别:B

这种偏误的出现,可能是因为一方面这几个词都表示进行着或者已经结束完成。这与“得”字补语有些相似,因为“得”字补语通常也是表示一种结果,或者状态,因此学生会对这几个词的用法感到混乱。另外,汉语中表达时态是通过个别虚词来表现的,而其他国家大部分通过动词的变化来表示,因此会受到母语的时态迁移的影响而发生误代现象。而且预料表明此类错误在汉语水平较高的学生中很少发生。

3、“得”与“成”的误代,尤其是“变得”与“变成” A、状态补语 例句:

①这项规定可以为提高社会道德起很重要的作用,并且会帮助社会里抽烟、不抽烟的人变得(变成)更健康,停止抽烟的“时髦”。证书级别:无

②比如,以前并没有吸烟区和禁烟区分别,但随着人们把健康看得(成)非常重要,而且考虑到公众利益,现在整个社会地区分为吸烟区和禁烟区。证书级别:无

③一个人闹得(成)像个疯子一样,可第二天我仍然发现我还在活着。证书级别:无

④我想两次说能够着我养得(成)这么漂亮,真的谢谢您们。证书级别:C

“成”与“得”的混用我觉得主要是因为两者都可以表示结果或者一种状态但是两者之间的用法是有区别的。“成”或“变成”后面跟的是一个具体的事物或者具有代表的某一类型失误或者人的词,是动作产生的结果,而“得”字后面则是放形容词或者动词之类,是对前面实施者、动词或者受事者的补充说明。

(三)、误加

“V+得”结构后面多加形容词或者“得”后的形容词多加状语

“V+得很”本身就是表示程度高,可以单用,但是在留学生中却出现后面再多形容词之类。例如: A、状态补语 例句:

①如果一个人感觉到世界上只有自己一个人的话,他会感觉到孤独得(很)要命。证书级别:无

②因为我们比别的生物想得(很)多。证书级别:无

③自从来中国留学以后,这个去旅游的愿望更强烈(得多)了。证书级别:C ④但汉城离我家远得很(多),我们三个不得已离开你们。证书级别:C

⑤走路找吃的东西,累得(几乎)要拿。证书级别:B

例①②④⑤是“得”后形容词多加状语,这可能是“V+得很”规则的泛化,例③则是补语的误加,这可能是在教课中教师反复让学生机械的练习“得”字补语句而造成的泛化的结果。

这种偏误在无证书或者C级证书的学生作文中有出现,而AB级证书的学生则基本没有此种偏误。

(四)、杂糅 A、状态补语 例句:

①爸爸在四月份开始开药店,整天都在药店里忙活,妈妈也在爸爸旁边帮他的忙。早上八点上班,晚上十一点左右才回来。看他们累的样子,抽不出时间而没给他们什么帮助的我,觉得很对不起(得很)。证书级别:无

②那么为什么这个问题回答(得)不容易呢?证书级别 ③甚至非吸烟者受更深(得)的伤。证书级别:无

④我觉得这个问题回答(得)很难,不容易回答。证书级别:无 此种类型的偏误一方面是由于在上课时过多的操练“得”字补语句,造成的规则泛化,另一方面母语的迁移也会影响,例如日语、韩语中通常谓词性的词语放在句末,这样受母语的影响就容易造成了句子的杂糅。

根据语料库表明,此种偏误也多出现在那些无证书或者是C级证

书的学生的作文中。

(五)、错位

1、“得”字补语的否定句序 A、状态补语 例句:

①这种阻止公共场所吸烟的规定也能使得很多的年轻人对是否开始吸烟做出多次的考虑,因为这种规定使吸烟(未)显得(不)那么流行。证书级别:无

②所以好多的歌手只是长相不错,(没有)唱得(不)好。证书级别:无

④他个子一般,体型较壮,但因为他从容不迫,所以我有点儿(觉得)压抑。

⑤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变得)怎么了。证书级别:C ⑥我认为这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了,甚至还有人说“地球村”。证书级别:无

⑦以后呢,就这个(长得)在我们三个人中最不好看的和尚,就让他挑水喝吧。证书级别:无

错位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汉语语句顺序的掌握不牢固,对“得”字补语的前后的修饰成分的排列不清楚。

三、教学启示

(一)总的来讲,留学生在学习“得”字补语出现的偏误不是很多,而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二)从语料库的数据表明,可能补语出现的偏误很少,这说明可能补语对于学生来说简单易懂,很容易掌握,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比较频繁,学生容易接触。所以在教学中可以不作为难点。

(三)学生在使用“得”字补语通常有一定的规律,通常是用在最常用最生活化的词语,还有形式特征明显的句子中。

(四)母语对学习也有一定的影响,以及在学习中规则的泛化;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这些方面的干扰因素,适当的改变教学的策略。

(五)我们还可以发现,随着汉语水平的提高,此类偏语逐渐减少。

第五篇:量词“个”的偏误分析

留学生学习汉语量词“个”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

[摘 要]: 量词是外国留学生习得汉语的过程中出现偏误最多的词类,在一定阶段内,学生尤其容易出现量词“个”的泛化,而且量词“个”的偏误会一直伴随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造成这种错误, 不仅有“教”的原因, 还有“学”的原因,有内部的原因,也有外部的影响,应采取有效办法, 帮助学生避免偏误,促进对外汉语教学水平的提高。

我在对一些来中国学习汉语的短期进修班的美国留学生进行辅导的过程中, 在学习说句子“我是一个美国人”时, 学生往往觉得奇怪,因为在英语里, 同样的意思说出来是“I am an American”, 即 “数词 + 名词”, 而用中文表达时却要加上“个”,即:“数词+量词+名词”。“个”是留学生最初接触到, 也是运用最广泛最普遍的量词。学生在知道量词是汉语的一大特色后, 喜欢以不变应万变, 所有的数词和名词之间都用“个”, 于是出现诸如:“我家有一个马”, “教室里有几个桌子”,“我养了一个狗”,“我有一个电脑”等病句。四个名词涉及不同的量词, 马用“匹”, 桌子用“张”, 狗用“只”或“条”,“电脑”用 “台”。即便在后期,学生在掌握了一定数量的量词后,当出现新的事物名词需要与数词搭配时,学生仍然会倾向先用“个”来代替。

我觉得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汉语作为母语并经常在生活中操练的人来说, 对量词的很多规则性的东西早已习以为常,而外国人学习汉语时则不同, 在遇到这一具有汉语特色的语言时, 往往百思不得其解,有的留学生就企图找“捷径”, 他们发现很多名词都能和“个”搭配,于是就用类推的办法把“个”不适当地套用在目的语中新的语言现象上, 把“个”当作一个“万能”量词,造成了偏误。

2、当学生把“个”当作万能量词,不管是什么名词, 其前面都放“个”, 如:一个楼,一个书,一个门时,让他们高兴的是在日常的交际中很多中国人都能够听得懂,明白他们的意思,他们便觉得这是一个巧妙的方法,因此也助长了他们对量词“个”的依赖心理和使用时的取巧心理,铸成了留学生对量词学习的惰性。

3、由于量词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封闭性词类, 列举起来是无穷无尽的,但是每个量词都有自己的固定搭配,有一些量词的用法又比较复杂,对于什么样的量词和什么样的名词 / 动词搭配只能凭借机械的记忆, 当学生碰到具体问题时就会感到无所适从,而在一些教材中对量词“个”的解释又比较笼统、抽象:“个”是使用非常广泛的量词, 甚至还可以代替其他量词。这虽然可以偶尔解决量词缺失的现象,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误导了学生对量词“个”的适用范围。

4、教师的知识、技能和对待教学的态度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因素。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具有开放性,教师具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可是很多时候在涉及到量词教学,教师就刻意回避了语法等理论知识的讲解,喜欢让学生机械的模仿和记忆,并告诉学生这是汉语的一种习惯。“个”的用法虽然很广但还是比较复杂的,每一个其他的量词在搭配时也都有自己的特色,在讲到其他量词与“个”有交叉重叠的用法时(如一个/位老师,一个月亮,一轮明月),教师应该积极提出来,引导学生正确区分“个”能够代替和不能代替其他量词的意义所在,消除学生可以用“个”就无需记忆运用别的量词的惰性心理。

以上分析了留学生习得现代汉语量词“个”时出现的偏误及造成偏误的原因, 下面我将针对这些偏误提出几点对策,希望能很好地帮助留学生减少学习中的相关错误。

1、当学生在不知何为正确的量词时用 “个”,对此,教师一方面应该适度宽容,因为在某些情况下有“个”比没有量词强;另一方面要加以正确的引导,避免“化石化”的产生,在课堂教学中,遇到量词时,不仅要指出哪个是量词,还要尽可能以趣味的方式来讲解量词,比如说某些量词的文化底蕴、修辞作用及色彩意义等,尤其是那些可以和“个”在某些方面通用的,让学生明了它们与“个”的不同之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对这些量词的印象,这样学生就更容易记住,在以后使用量词时会仔细考虑,增强了学生的量词的词汇量和在现实生活中正确使用量词的目的。

2、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具有重要的作用,一个教师的严谨的教学态度对学生影响巨大。虽然量词只是汉语教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量词“个”又是量词教学中的一小部分,但是作为学生最先接触,接触最多的一个词,教师的引导、2

教授的意义就更为深刻了,如果学生基础打得好,后面的学习偏误就会少一些。教师要掌握量词的基本语法知识和理论框架,还要掌握量词的文化底蕴和系源问题,等等,这样才能在学生问起老师:一 窗户,为什么可以用“个”又可以用“面”、一个月亮为什么要说成一弯新月时,不至于手足无措,回答学生:这只是个习惯,你记住都是对的就行了。一个心思细腻的教师还应善于总结归纳学生的错误,并找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此外还应对学生在每个学习阶段所要接触到的量词以及这些量词中“一对多”、“多对一”、容易与“个”产生纠结的地方做到心中有数,并提前做好相应的对策。

3、语言是为交际服务的,量词的学习也不例外,学生之所以在交际中广泛用量词“个”,是因为他们感觉到量词在此时此景的表达中的不可缺少性,只是迫于不知道合适的量词才被动使用。如果教师教学和学生习得量词的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语境或情境,那学生习得量词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再多做有针对性的练习,那么偏误率就会大大降低。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量词教学中要善于创造情境,而不是要求学生一味的机械模仿记忆,学生要敢于开口说,不回避,不放过每一个锻炼的机会,比如说可以开展一些量词大聚会的表演(买菜/水果/散步写景等等有量词的场景表演),或学生之间的量词大PK(看谁说的多,说的全,说的细,说的对),除了重视在课文中出现的量词,更要多注意学生日常生活中高频运用的量词,增强学生在初级阶段学好量词的信心和成就感;此外,还要树立学生的语境意识,教会学生自觉依靠语境,努力做到准确、得体地选用量词。

以上就是我在实践中发现的留学生学习汉语量词“个”的偏误问题,并对此提出的一点个人的建议和教学对策。由于知识储备不足、理论分析能力有限,可能有一些方面分析的不是很到位,希望老师批评指正。量词作为汉语的一大特色,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远不止于此,希望能有更多的学者注意到这方面的问题,并给出更有实施性的对策方法,来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效率。

下载了的偏误分析及初级阶段教学内容(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了的偏误分析及初级阶段教学内容(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认知偏误列表

    认知偏误列表 目录 1 决策、信念与行为偏误 2 社会偏误 3 记忆错误与偏误 4 统计与机率偏误 5 实验与研究偏误 6 成因理论 7 参考资料 决策、信念与行为偏误 这些偏误多半......

    泰国小学生汉字书写偏误分析

    泰国小学生汉字书写偏误分析 ——以泰国Daruna学校为例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泰两国交流的进一步加强,也随着泰国汉语教育事业的逐渐繁荣,汉语教学中汉字教学的一些问题......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 【摘要】: 第二语言习得者在使用汉语时因语言能力的不足而出现的语病,它是系统的,有规律的,当事人一般不能改正,这就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而它往往......

    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法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法偏误分析 语法教学是对目的语的词组、句子以及话语的组织规律的教学,用以指导言语技能训练并培养正确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不掌握目的语遣词造句的......

    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法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法偏误分析 一遗漏偏误 顾名思义, 遗漏偏误指由于在词语或句子中遗漏了某个/ 几个成分导致的偏误。遗漏偏误常常出现在下列情况下: 1 .某些意义上比较“ 虚......

    泰国留学生汉语语音学习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

    泰国留学生汉语语音学习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 对外汉语专业 覃小梅 学号:201201303146 [摘要]随着中国和泰国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不断加强,学习汉语的泰国学生也越来......

    外国人学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

    我们的做法是, 直接或间接搜集到的以英语为母语的初学汉语的学生的偏误做形式上的归纳, 共得1 92 项, 并按偏误的性质把它们分为遗漏、误加、误代、错序四大类。对外汉语教......

    偏误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精选5篇)

    偏误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 摘要: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呈现出日益增长的发展趋势。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第二语言习得者出现各种类型的偏误是意料之中的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