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韩国留学生常用汉语语气词使用偏误分析论文
摘要 语气词是准确理解句子语气意义的关键,韩国留学生在语气词使用过程中,常常会出现遗漏、多余和误用的偏误,这不仅由于母语负迁移带来的影响,同时二语学习者和所用的教材、所选的教法在一定程度上也对语气词的正确使用产生着影响。
关键词 韩国留学生 汉语语气词 对比分析
一、导言
语气词常常是附在句子或者词组后面,给句子注入语气,对思维的逻辑和对话的建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齐沪扬(2002)[1]指出,现代汉语语气系统可分为功能语气和意志语气,功能语气的形式标志是语气词“了、的、吗、吧、啊、呢”。所以本文以齐沪杨所分类的这几个常用语气词作为研究对象,对韩国留学生学习汉语语气词的偏误进行归类分析。
二、偏误分析
本文对北京语言大学HSK语料库中韩国留学生习作进行字符串为“啊、吧、呢、的、了、吗”的检索,从中找出语气词使用存在偏误的句子,并对这些句子进行偏误归类,从而发现,韩国留学生在使用语气词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偏误。
(一)遗漏
句子中该用语气词却没有用的偏误现象,我们称作遗漏。
(1)你没听说过失败是成功之母[吗]?这是一个疑问的句子,用“吗”来传达语气的疑问意义,如果去掉这个语气词,就会显得语气不够委婉,暗含反问的语气。
(2)真是[的],都来了这边还不过来找我。
这里缺的是一个表示确信意义的语气词“的”,同时加上“的”语气也会稍显缓和、委婉。
(二)多余
句子中不该用语气词却用了的偏误现象,我们称作多余。
(1)我们现在都很平安地生活,你们千万别担心[了吧]!这例中,语气词叠加使用,我们可以看作是语气词了的偏误。这里表示的是确信和呼吁意义,不用任何语气词,前面的小句就可以传达出完整的意义。
(2)在学校就能学习,观察异性的各种性格和想法,这不就能趁早了解异性[了吗]?在这例中,前面的句意已经是完整的,不需要语气词来附加任何意义。“了”在语气意义上主要强调变化完成的效果,这两句中并不需要这样的意义。
(3)只要是肯定的事我们都要支持,千万别把子女永远当作小孩子,要相信他们[吧]!最后一个小分句表示的是信任。“吧”的语气意义表示猜测,疑大于信,而这里要表达的意思是肯定确认的意思。
(三)误用
句子中本该用语气词甲却用了语气词乙的偏误现象,我们称作误用。
(1)在你享受吸烟的同时,别人也在与你“享受”吸烟的乐趣,他们也在吸“二手烟”,所以为了自己也为了别人,尽量少吸烟吧[了]。
“了”是表示行为变化后的结果,在两句中,话语者是表示建议,所以应该用语气词“吧”。
(2)那父母可以放弃教育,让孩子过随心所欲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吗[呢]?“吗”用于是非问句表示疑问,而“呢”主要是用于铺成新意义,在这几例中话语者主要是铺设疑问概念,引发读者思考。
“呢”铺陈一个新意义,由此引出后面的话题,语气词“吗”也是表示疑问,但是只是提出疑问,并不要求回答。
(3)换句话说各个时代的观念以及思想都完全一致才怪呢[的]。
这里的“呢”用在一个特殊的句型“才……呢”中,表示肯定的语气。
(4)你得保重身体啊[吧]。
“啊”主要是在原来直陈的语气上再加上一层感情色彩,带“啊”的句子多表示说话人的感情。
(5)如果我上男女混合教育方式的高中,生活就会更愉快、充实一点的[吧]。
“的”的意义一般是表示肯定无疑和已然,在这几句中我们可以看出一般的意义都是表示对事实的肯定确实。
(6)虽然这次考得不太好,但是下次的考试成功的话就行了[吧]!“了”的基本语义是表示表示已经如此或表示新情况出现。
三、偏误原因探究
造成偏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认为主要有如下原因。
(一)语言迁移的原因
在学习者初学语言之时,由于对目的语规则不是很了解,因此常常会借助母语知识,并将其借用到目的语中来,用母语的规律替代目的语的规律,这样在习得目的语的过程中,母语相应的规律迁移对语言初期习得影响较大。
韩国的语气词称为终结词尾,它一方面是用来区分陈述句、疑问句、命令句和共动句;另一方面在敬语法中表示对敬者的尊敬等级。韩语的尊敬等级可以分为尊敬阶、准敬阶、平阶、准平阶、不定阶、基本阶。而汉语的语气词起着加强语气表达信息量的作用。一般来说,汉语语气词有两个特点,第一是它通常附着在句子末尾,第二是它不仅可以配合句子表明特定意图,而且可以加强语气表达的信息量。同时,语调等其他构件也可以表达语气。语气词并不是唯一表达语气系统的方式。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由于语气词的句法分布不同,所以很多留学生对这些常用语气词的用法易产生混淆。比如“吗”和“呢”的用法,都是表示疑问,但是“呢”包含深究的意义,这需要结合语境和语感来进行判断,可是受母语的影响,韩国留学生就容易产生误用的偏误。
(二)交际策略的原因
学习者为了应付交际,避免言语不连贯,省略了暂时不影响交际的功能词,特别是学习者注意力放在交际内容而不是语言形式上,这种情形就更突出。
由于口语交际具有及时性,学习者为了将话题继续下去,常常会应用交际策略,由此也会引发偏误。一般来说,这种偏误包括转述、有意识的迁移、回避、检索中的重复,其中回避策略是留学生常犯下的偏误,留学生在对目的语规则掌握得不是很熟练的情况下,为了使话题交际继续,于是常常回避使用那个语法点,于是产生遗漏这样的偏误。
(三)所用教材的原因
教材在编写过程中,语气词的用法并未进行系统的总结。比如在初级中出现过这样的句子,其中语气词“吧”表示要求商量的口气:我们这周末去公园吧;在后面的课文中又出现了这样的句子:好吧,但是这里的“吧”是表示同意。同时练习部分也没有很多关于语气词的辨析练习,这样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没办法及时巩固知识。到现在为止,语气词的本体研究虽然初见成果,可是不同的理论支撑着不同的成果,导致教研人员在编写过程中,不知该参照哪种理论,从而使教材编写的也很混乱。
“我们编写的教材应加入视觉、听觉部分,力图把一个对话发生的整体情况全面地展现给学生。具体到语气词,我们不仅应该通过课本告诉学生是什么意思,而且应通过会话的视觉、听觉组成部分展现给学生语气词使用的整体情况,包括说话的场景、说话人的体态语及声音的感情色彩。”[2]
四、结语通过对韩国留学生使用语气词情况的考察,我们发现韩国留学生在语气词使用过程中常常会出现遗漏、多余和误用这样的偏误。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母语负迁移的影响。由于韩语终结词尾还存在表达阶称这个方面,平阶的疑问句无需终结词尾,同时还常常借助语调来表达语气意义,所以留学生容易受到母语的影响,产生遗漏的偏误。第二是交际策略的影响。留学生为了使话语交际向前进行,会回避或生造许多语气词,于是会产生误用和遗漏这样的偏误。最后是教材的影响。教师的教材和教法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韩国留学生对语气词的使用。
第二篇:东南亚留学生语气词偏误浅析论文
摘要:语气词是汉语表达语气的最主要的方法之一,语气词的教学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应占有重要地位。在对东南亚留学生使用语气词的情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运用中介语和偏误分析理论,对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语中出现的偏误句子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并讨论偏误产生的原因,及对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避免这种偏误,习得正确的语言形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语气词;偏误分析;对外汉语教学
在交往中,可以发现不同的人常用的语气词不同,中国学生和外国留学生对汉语语气词的偏好也不同,这是因为使用者的心态、情绪的好坏、情感的优劣、立场的不同等都会影响对语气词的选择和使用。语气词的灵活性、丰富性以及适用性增加了语气词学习的难度,并在应用中造成诸多的偏误。
1汉语语气词概述
1.1语气词的内涵
语气词属于封闭词类,在句中的出现频率较高,能表达多个具有细微差别的语气,所以在汉语语法和表达中语气词占有重要地位。但是语气词不具有具体的意义,依赖于其他的语用因素,在句法结构上没有具体的形式,使得语气词研究在长期发展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语气词是语气在词汇层面上的一种典型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语气词表达不同的语气。普通话中常用的语气词有六个:了、的、呢、吧、啊、吗。语气词不仅能表达出一个句子的基本句调,使句子表述完整,还能加重语气,增强句子的情感表达效果,使文章更押韵,更浓烈。与某些印欧语系的语言相比,语气词算是汉语所特有的一类词,因此也成为留学生掌握词类的一个难点。
1.2语气词的基本用法
语气词拥有自己的特点,与助词无论是结构或是语用都相差甚远。语气词的特点是:多位于句末,一般读为轻声,句调的高低升降变化主要体现在语气词前的音节上,语气词本身的音高也会受到一些影响,且语气词可连用。句末用语气词后,句子变长,节奏减慢;句中停顿前用语气词后,会引起注意、提醒、列举或假设的效果。
“了”表示确定语气,一般用于陈述句末,如“天亮了”,“雨停了”。也表劝阻语气,此时用于祈使句末,如“别吃了”。“了”常用于句末,且前面常为名词,若前面是动词,那么“了”既是语气词又是助词,如“他走了”中,“了”即表示语气,又表示动作已完成。
“的”也表确认的语气,常用于陈述句末,如“她一定会做的”。作语气词时,“的”只能放在句末,去掉“的”,句子意义也不会发生改变,只是语气变弱一些。
“呢”也表确认语气,略带夸张意味,常用于陈述句末。如“他是三好学生呢!”“我才不要呢!”用在疑问句时表特指问,如“怎么会这样呢?”也表选择问或正反问,如“你要不要呢?”“你做还是不做呢?”
“吧”表示估计、猜测的语气,常用于疑问句末。如“你吃午饭了吧?”也表商量的语气,常用于陈述句末,如“我们走吧!”还有表请求、禁止、催促的语气,常用于祈使句末,如“来吧”。
“啊”表感叹语气,也可用在祈使句末表禁止、劝勉、催促等语气,还可用在疑问句末,用在句中表停顿,以引起听者注意下面的话。如:“多美啊!”“不要闹啊!”“什么啊?”“她啊,美极了!”
“吗”表达是非问,要求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如“你说的是这个吗?”在反问句中也可用“吗”,此时表肯定。如“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2语气词习得的语料统计分析
2.1使用频率统计
笔者通过对东南亚留学生的314个带语气词的句子进行分类及分析,归纳得出下表:
从表中可看出两点:第一,东南亚留学生对语气词的使用集中在常用语气词上,一般语气词的使用频率基本为零;第二,在常用语气词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了”和“的”。这是由东南亚语气词的特点和汉语语气词的特点所决定的,由于汉语一般语气词中的大部分在其它语言中根本找不到与其对应的语气词,它使用的灵活性和本土性给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难度,况且有些语气词所传达的语气差异非常小,很难分辨出不同来,所以留学生会选择跳过去,或根本想不到使用一般语气词,而选择使用与本民族文化有相似点的常用语气词,其中使用最多的是只带简单语气的平和的语气词。
2.2偏误频率分析
笔者通过对东南亚留学生的148个语气词出现偏误的句子进行分类,归纳得出下表:
由表可以看出:常用语气词的出现频率基本和偏误频率成正比。“了”表一般陈述语气,适用范围极广,用得多,出的错也就多。
2.3语气词偏误类型分析
本文通过对东南亚留学生语气词使用的统计分析,综合起来发现,东南亚留学生在语气词的系的上主要存在四种类型的偏误:一是误漏。句子中该使用语气词却没有使用的偏误现象。二是误添。句子中不该使用语气词却使用了的偏误现象。三是误用。句中的某个位置该用语气词A却误用成了B的偏误现象。四是误位。该在C处使用语气词却用在了D处的偏误现象。
3语气词偏误成因分析
3.1客观原因
3.1.1语气词自身原因
语气词并不具有实义,在语法结构上没有具体的形式,它的存在还得依赖于其它语素,这使语气词变得很难掌握。而语气词数量庞大,使用频率高,很难回避它的使用。一个语气词往往可以表达多种不同的语气,一个句子也可以用多种句型搭配不同的语气词来表述。有时意思几乎相同,只是语气强弱不同,极易混淆。语气词自身的这些特点都给学习者学习语气词增加了难度。
3.1.2语气词教材编写和研究的滞后
由于语气词自身不独立的特点,使之总是被忽略,教育、研究方面更是滞后。关于语气词方面的专著编写实在是少之又少,一般都是作为词语类书籍中的一类进行简要分析,很少独立成书。论文形式的著作反而多些,但偏向于对语气词自身的研究,极少顾及教育方面,更不用说是针对留学生的对外汉语教育方向了。资料的缺乏,使学习者无从学习,无处可学。
3.2主观原因
3.2.1东南亚语气词与汉语语气词的不同特点
汉语语气词是汉语所特有的一类词,是汉语的一大特点,所谓特点,及和别的语言的不同之处,不是每种语言都有语气词,比如英语用语法结构来表达语气,没有特定的语气词。大部分东南亚的语言都有语气词,比如老挝、柬埔寨、越南、日本等。有些语言的语气词很丰富,比如老挝。有些语言的语气词则少一些。但即便是老挝有着丰富的语气词资源,也不能和汉语的每个语气词一一对应起来。汉语有庞大的语气词量,使它能灵活运用,适宜地表达各种微妙的语气,而留学生的母语并没有相对应的知识点,因此造成了理解和习得的障碍,这就造成了留学生学习上的困难。
3.2.2受目的语习得情况影响
在学习了一段时间的汉语以后,或者在学完部分或者全部语气词后,留学生并不能立刻掌握所有的知识点,特别是某些用法上比较相似甚至可以互换的语气词,极易让留学生困扰,并造成偏误。
4语气词的教学策略
4.1由易到难,层层递进
大部分对外汉语教材对语气词的处理都很简单,没有系统性、连贯性和阶段性。在教学中,应分出层级,从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循序渐进,有顺序地操练,减少偏误。在所有语气词中,可先讲解典型语气词,再进一步讲解较易混淆,产生偏误多的语气词。
4.2对比分析,反复玩味
东南亚语气词与汉语语气词比较存在异同。当表达一般陈述语气、一般疑问语气、一般感叹语气时,“了、的、呢、吧、啊、吗”可以直译出来,在其他语言中可直接找到与汉语语气词相对应的词。这时,就可以结合东南亚语言的语言形式,把句子翻译过来,直接对照,让学生更易理解,更易掌握。当表达其他语气时,在其他语言中无法找到与汉语相对应的词。此时,也可以与汉语对照起来,比较不同点,在比较中分析汉语的特点,让学生更深刻地记住汉语语气词。同时也可以进行汉语语气词之间的对比教学。可着重强调“吧、吗、呢”之间的对比使用,可多举例,让学生反复地体会之间的不同,边举例边分析,让学生真正吃透读透理解透。
4.3运用情景教学,帮助学生记忆及理解
教师可设计一些活动情节,将理论知识放在游戏中。可假设一个个情景,让学生来表演和模仿,在情境中加深对语气词使用的理解。教师可在一旁指导,适时指出错误,此时学生的印象就很深刻,也更易理解。
例如,很多青年留学生喜欢电影、音乐,这时就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让他们接触中文电影和中文音乐。2005轰动一时的音乐剧《如果爱》,里面有几句台词是这样的:“放手吧!回头太难,忘了吧!走了,走不了,命运要你死心塌地;忘了,忘不了,纠缠交叠迂回曲折;放了吧,放了吧,悠长的挣扎;忘了吧,忘了吧,当初的选择。”在强劲的音乐中,在鲜艳的画面里,让学生亲眼亲耳感受语气词,以一种娱乐的方式亲近语气词,体味语气词的不同,这样不仅学得轻松,而且印象深刻。
语气词是汉语表达语气的最主要的方法之一,语气词的教学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了解留学生使用语气词产生的偏误类型及原因,对对外汉语教学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白晓红,赵卫.汉语虚词15讲[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2]骆小所.现代汉语引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3]赵卫、白晓红.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气词“吧”的教学策略[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4]徐丽华.外国学生语气词使用偏误分析[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5).
第三篇:泰国留学生汉语语音学习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
泰国留学生汉语语音学习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 对外汉语专业 覃小梅 学号:201201303146
[摘要]随着中国和泰国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不断加强,学习汉语的泰国学生也越来越多,泰国学生学习汉语的出现的问题也不断显现出来。语音是学习外语中的最主要的问题,它是外语学习的基础,。只有学好语音并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使其他方面的学习顺利进行。通过对初级泰国留学生在汉语语音学习中声、韵、调的偏误出现的规律整理总结,与同样具有声韵调的泰语进行分析比较,来解决泰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语音上常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汉语语音;声母;韵母;
引言
近些年来,随着中泰两国的交流日益增多,汉语成为两国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因此不少对汉语感兴趣的泰国人来到中国求学,希望对汉语能有更深的造诣。本文通过来华求学的泰国留学生学习汉语状况来分析泰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语音上产生的偏误有哪些?怎样避免和解决这样的问题。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学习一门语言的基础。只有学好语音并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使后面的学习顺利进行。通过对初级泰国留学生在汉语语音学习中声、韵、调的偏误出现的规律整理总结分析,以此解决泰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语音常出现的问题。
(一)声母
泰国学生在声母方面的偏误主要集中在zhi、chi、shi、z、c、s、j、q、x zhi、chi、shi、这组声母基本上是所有留学生汉语语音学习得难点。对泰国留学生而言,当然也不例外,易与舌尖前音z、c、s相混淆,由于两组发音时舌位相近,很难区别,给学生在发音上造成困扰,因此偏误率很高。要纠正这一错误,关键要从音节入手,抓住声母与韵母拼合的关键。泰语与汉语普通话音节拼读特点差不多,都是辅轻韵重。但在汉语中的{i}音经常被泰国学生和母语中的辅音联系在一起,造成偏音现象。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求学生刻意追求{i}的发音,要让学生吧发音部位放到舌尖与硬腭之间,保持位置不变时序练习。对于z、c、s让学生手掌对准嘴巴,使其体会气流的强弱,反复练习,巩固发音。
J/q/x这组声母在泰语中没有。所以很多泰国留学生就用相似的舌面中音จ {c}和前、高、不圆唇元音{i:}来品读汉语的j,用舌面中音ช{c’}和前、高、不圆唇元音{i:}来拼读汉语的q,用舌尖前音ช{s}和前、高、不圆唇元音{i:}来拼读汉语的x。这些都造成了学生发音上的偏误。纠正这组发音时,要求学生舌位从舌尖前部移至舌面前部,发音时要保持舌位不动,不要将舌尖前移,且反复练习。
(二)韵母
汉语和泰语都有韵母,且都分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其中汉语拼音中一些韵母与泰语中韵母发音大致相同。/ua/ 和/uo/是汉语中常见的韵母中国人能很容易的区分,但是对于泰国人就很难了。其产生的偏误主要是受泰语韵母的干扰,在泰语中,一个韵母有有对应两种发音形式,如:{u:a}和{uo}泰语中的头、模糊等同的韵母发音都是{u:a},怕,只等词的韵母发音更接近{uo}。所以在交流中这组韵母在泰国人中没什么区别,除此之外,ia,ie也是一种混读韵母,同样是因为泰语中存在不定韵母{ia:e}造成的。针对泰国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存在的特殊偏误现象,应该让学生在学习韵母/ua/uo/,/ia/ie/时注意两者的区别性,两组韵母不仅在读音上不同,和辅音所拼读出音节代表的汉子意思也完全不同,汉语中的这两组韵母和泰语中韵母没有直接联系,在使用时应注意区分。汉语中的舌面高元音/v/,{y}在泰语中是不存在的。初级泰国学生都表示这个音不易发出,特别是与/j/,/q/,/x/相拼时就更困难了。练习这个发音要强调/i/,/v/发音的区别主要是唇形的圆展度,发音时舌头不动,慢慢将嘴唇变圆,反复体会。
(三)声调
汉语和泰语的语音都是有声调的语音,其中汉语声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调值为55、35、214、51,泰语则分为五个声调,调值为33、31、41、24、314,可见两种语言在声调上的不一致。所以初级的泰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还是会遇到好多困难。而泰国学生在声调学习中出现的偏误主要集中在阴平个和去声上。汉语的一声是高平调,高且平。但是泰国学生读起来却不够高,声调总是达不到标准的55,这主要是受泰语平调的影响,泰语中平调的调值是33,比较接近汉语的阴平,所以学生就很容易出现拿泰语的中平调代替汉语的的阴平,导致发音很低在读一些一声字时,读音就不准确了。要仔细为学生讲解,使学生注意到阴平与中高平的区别,在交流中注意自己发音的准确性,所以偏误不高。只有在阴平与去声相连是,一声的偏误很普遍,读音也很低。泰国学生在读阴平加去声的时候,阴平的调值出现弯曲的降低,调值与后面的去声不能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造成两点落差大,一声调由高平变成了低平。
泰国学生在 发去声的时候,声调不是降不下去,发不到位,而是降得很重,超过了去声51的音域或延长了去声的音长。念两个字时,经常把两个字断开来读,然后加重末音的字,如:劳动,在读第一个字时要先停顿,然后把后面的字音拉长,而读三个词语时,重音主要集中在最后面的字。这偏误产生原因是泰国学生受母语声调中降调和畅饮的影响。在泰语中泰语的降调在拼读时总是处于长音音节上,而泰语次中音后置的特点,也对泰国学生准确发去声产生干扰。
结语
以上就是泰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语音方面一些常见的偏误,除了以上所列出的偏误之外,还有好多泰国留学生在学习上出现的偏误没能进行总结规律,因为知识水平和教学经验有限,对一些偏误,所采取的的方法还有待完善,希望能进一步学习实践,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为泰国留学生更好的学习汉语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许余龙.对比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1992.[2]陈梅.零起点泰国学生汉语语音偏误分析及对策[j].柳州师专学报.2012.[3]李红印.泰国学生汉语学习的语音偏误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1995p67-68.
第四篇:比较句论文:留学生比较句的习得与偏误分析
比较句论文:留学生比较句的习得与偏误分析
【中文摘要】比较句是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留学生日常交际中常用句式之一。在对外汉语比较句教学中,留学生对比较句掌握得不是特别好,其主要表现在留学生在比较句习得过程和使用时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误,所以本文试对留学生比较句的习得与产生的偏误进行研究,希望能对比较句的教学有所建议和帮助,将研究的结论更好的应用于比较句教学。本文主要运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借鉴中介语理论、认知理论和偏误分析理论,对教材和语料库中相关句式及平时教学中收集的语料进行分析,得出留学生习得常用比较句式的一般规律和顺序,同时总结偏误,将偏误进行分类,从而对对外汉语比较句教学提出一些建议。本文绪论部分主要回顾了比较在本体研究方面的相关理论,分别从比较范畴、比较句的句法结构、语义限制等方面对“比”字句及常用比较句式的研究理论进行了探讨。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总结比较句的研究成果,从中找出可以用来指导比较句教学的相关理论。第一章结合前文的理论基础,以《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大纲》中所列举的常用比较句式为研究对象,对对外汉语教学中常用的口语教材进行分析。通过分析了解口语教材中比较句式的编排特点,找出学生习得比较句的顺序,并对教材中介绍的比较句式和不同类型的“比”字句进行了研究,分析各句式的特点。由于口语教材所具有的特殊性,文章对比较句式的省略形式和条件限制也做了简单的说明。第二章在对各比较句式特征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HSK
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偏误句进行分析和总结。对学生在使用比较句式时出现的偏误句,从比较值的限制及句法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分类,并对每一类型的偏误进行分析。第三章结合中介语、偏误分析理论等相关理论,对偏误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究其产生的原因,从学生的学习策略、语泛化及母语负迁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地分析。总结全文的分析结果,找到比较句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学生在习得比较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及教学建议。力求将本文的研究结果与对外汉语教学相结合,并期望能为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提供帮助。
【英文摘要】Comparative senten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TCFL), and it is also a common syntactic structure for foreign students to communicate in daily life.During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comparative sentence, foreign students couldn’t master it well, and the main representation is that foreign students have made a lot of different mistakes on learning and using comparative sentence.In this case, this paper wants to study the Acquisition and errors of comparative sentence, and we hope this will be of great help in refining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methods during teaching comparative sentence.In theory, this paper uses some theories, such as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 Interlanguage
Theory, and Error Analysis Theory.The method is 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taking the questionnaire and the usual teaching of the corpus collected in order to get the general rules and sequence of comparative sentences, and then make corresponding recommendations of teaching comparative sentence.Reviewing the comparative sentences ontology research, discussing the“Bi”structure from the compare category, the syntax and semantic restrictions.Then summarying the achievements of comparative sentences from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angle, and hoping to find some effective theories to guide the teaching on Chinese comparative sentences.In the first part, combined with earlier theory and according to the“Bi”sentence on syllabus of TCF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mmon spoken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s and“Bi”sentence acquisition order, finds out the sequence of“Bi”sentence ,studies the different types of“Bi”sentence in this materials and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because of the particularity of common spoken language materials, this paper makes some simple instructions about omit form and restrictions.In the second part, based on the instructions of“Bi”sentence in last part, this part makes some analysis and summaries from the corpus on
“HSK dynamic composition corpus”, then makes the error classification and error analysis from comparative value restrictions and syntax structure on the error sentences which foreign students use.In the third part, analyzing the causes of errors from related theories and what we have discussed above, realizing the causes, we make some system analysis from Learning strategies, purpose language generalization and negative transfer of native language.summing up the analysis results, we find the some problems existed in“Bi”sentence, forecast the problems which appeared in the process of acquisition of“Bi”sentence using method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then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and teaching advice ,this paper wants to make the combination between the research results and the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s, hoping to help the teaching in TCSL.【关键词】比较句 对外汉语教学 偏误分析 课堂教学 【英文关键词】Comparative Sentences TCSL Error Analysis Teaching Classing 【目录】留学生比较句的习得与偏误分析中文摘要4-5Abstract
5绪论8-17
一、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8
二、比较句综述8-1
5(一)选题背景8
(二)选题意义8
(一)比较句的研究概况9-10
(二)汉语常用比较句研究综述
10-13结15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比较句的研究13-15
三、研究对象15-16
四、语料来源16-17
(四)小第一章 留学生比较句习得研究17-2417-2
2一、对外汉语口语教材中比较句研究
(二)教材中比较句式的(一)选用教材介绍17-18编排顺序及分布情况分析18-20析20-
21(三)教材中列举的比较句式分
二、(四)教材中列举的“比”字句类型分析21-22关于比较句中某些成分的省略22-2
3(一)省略中心语2
2(二)省略中心语与结构助词“的”22中的相同部分22-23中的谓语或主语23成分23
(三)省略中心定语和中心语
(五)省略主谓短语
(四)省略定语23
(六)“X 比 Y”作状语时,省略“比”前
第二章 对留学生习得比较句时产生的(一)偏
三、小结23-24偏误进行分析24-38误分析的定义2
4一、比较句偏误分析研究24-2
5(二)偏误分析的步骤24-25
二、基于“HSK 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比较句的偏误分析25-37的词语误用25-27残缺31-3233-3
4(一)充当比较值
(三)成分
(二)程度副词的误用27-
31(四)句子成分多余32-33
(五)句式杂糅
第三章 对外
一、比较句
(六)成分错序34-37
三、小结37-38汉语教学中比较句偏误产生的原因及教学建议38-42偏误产生的原因38-39识负迁移38-39
(一)母语负迁移38
(二)目的语知
(四)小结39
(一)比较句“分
(三)学习环境的影响39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比较句的教学建议39-42解”式教学与“综合”式教学相结合39-40
(二)应将“比”字
句的教学分等级40-41
41(三)重视比较句式语义、语用的讲解
结语
(四)加强比较句教学的预见性、针对性41-42参考文献43-46
致谢46 42-43
第五篇:关于韩国中学生学习汉语语音的偏误分析和解决方案
关于韩国中学生学习汉语语音的偏误分析和解决方案
摘 要:韩国,作为与我们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自古以来就与我们有着良好的文化交流和沟通,全球第一家孔子学院也是在韩国首尔创办的,韩国大多中小学都开设了汉语课程。在韩国人的汉语课上,我们会发现学生一些常见的、规律性的偏误。本文旨在通过对韩国中学生在汉语语音方面发生的偏误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并提出解决方案,从而提高对韩汉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列举了学生常见的语音偏误,了解韩国人学习汉语语音时的易错点;其次对于这些偏误进行分析,找出产生偏误的原因;最后是对症下药,通过分析偏误的形成和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和解决方案,为更好地开展对韩国中学生的汉语语音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汉语语音;偏误分析;偏误成因;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H19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5-0069-02
语音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部分,也是最应该引起重视的环节。语音贯穿整个汉语学习和交际的始终,语言学习的重要目的是交际,如果不能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将在交际过程中产生极大的障碍和误解,直接影响语言的正常使用。由此可见,语音部分的教学在整个汉语教学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而在真正的汉语语音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学生往往会有很多普遍的、常见的甚至化石化的偏误,这些偏误是我们在汉语教学过程中应该重点预见并提防的,只有对这些偏误进行分析并采取对策,才能进行有效的汉语教学工作。
一、韩国学生常见的汉语语音偏误
笔者现在在韩国釜山一所公立初中从事汉语教学工作,所接触到的教学对象是初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大都是零基础学生,使用的教材是《生活中国语》(初中篇)。学生学习汉语的起点自然是语音部分,笔者目前已经结束了语音部分。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学生在语音学习中会有偏误产生,如果不早对这些偏误采取相应措施,一定会对后面汉语教学的开展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笔者对这些偏误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声母偏误
韩国中学生在汉语语音学习阶段,会先开始声母的训练。有的声母在韩语中有相近的发音,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快,如:b(),p(),m(),r()等,但是同时也较容易产生母语的负迁移;而有的声母在韩语中是没有对应发音的,如f。这类的声母对于韩国学生是难点,很容易产生偏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多次对学生进行纠音。学生遇到母语里没有的音时,多会受母语发音习惯的影响而从母语中找出几个与该声母发音部位或发音方法相近的音来代替。如大多会发成b或p。这种情况就需要汉语教师及早进行纠音,以免造成学生偏误化石化,影响教学质量。
(二)韵母偏误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韩国学生对汉语韵母的整体掌握程度是比较高的,往往一节课下来,学生们都能记住汉语所有韵母的发音。但是同样地,也有一些韵母需要教师反复的带读和纠音,比如:e、ü等韵母。
在学习韵母e的时候,学生们往往会受到英语的影响,将其发为[i],所以教师需要对学生e[]的发音做多次练习和纠正;而韵母ü是汉语单韵母中最难的一个,外国学生在学习汉语的时候大多会发不出来或发错音。韩国学生在学习韵母ü的时候容易受到母语的负迁移,发成韩语元音,笔者在抽查韵母发音时经常听到错误的发音。
(三)声调偏误
韩语没有声调只有语调,笔者在向他们讲解汉语声调的时候,学生们往往觉得很好玩,单个的ā、á、ǎ、à发音也没有问题,但是在较长的语流中学生依然有个别易错音。如在学习完声韵调后,笔者和搭档准备了一段绕口令:
妈妈骑马,(māma qímǎ)
马慢,(mǎ màn)
妈妈骂马。(māma mà mǎ)
这段绕口令中,学生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妈妈骂马”这一句。但学生们易错点却在音节“qí”上,他们大多把第一句说成“妈妈气马”。而在单独发“骑”时,学生们没有问题,只是在语流中会把阳平读成去声,这个问题在每一个班级都有普遍发生。
同样地,笔者同样也进行过另一个课堂活动:教师分别发单音节、双音节词语,学生根据听到的音节举出对应的声调卡片,在单独发音,如:头(tóu)、牛(niú)、红(hòng)等音节时学生都会答对,但是当教师念双音节时,学生会产生混淆,如:中国听成[zhōngguǒ]、学校听成[xuěxiào],电脑听成[diànnáo]
二、韩国学生语音偏误的研究分析
学生之所以会产生一定的偏误,主要原因还是在自己的母语中找不到与目的语相对应的发音,不能有效掌握发音部位或发音方法。如声母方面,由于韩语中没有同声母f对应的音,韩国学生在学习f时常常会感到困难,产生偏误。汉语中声母f有两个语音特征,一个是唇齿音特征,一个是擦音特征,即在发音时,上齿与下唇相接,软腭上升,气流从唇齿间的窄缝中泄出,摩擦成声。而韩国学生多会发成b或p,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唇齿音,所以在发音时会选择用一些发音部位相似的双唇音代替,如:
师父 shīfù 误读成 shībù 吃饭 chīfàn 误读成 chībàn
废品 fèipǐn 误读成 pèìpǐn 头发 tóufà 误读成 tóupà
声调则是因为声调是汉语的语音特征,学生母语中并没有,对于他们来说,声调是全新的概念。如在上文所说的绕口令中,学生在发音训练时经常会误读成“妈妈气马”,笔者认为这是因为学生在发音训练时还不习惯声调这一概念,并且自己听不出来自己的声调发音是否正确,加上韩语本身没有声调只有语调,学生们容易自己给短句加上语调,所以学生在进行多音节或者短句发音练习时会产生声调的偏误。
三、韩国学生语音偏误的解决方案
(一)关于声母f的误读
在韩国学生听来,p和f差不多,听觉上是一样的,自然在发音上也就不容易分开。所以教f时,应首先让他们把f和p的发音部位区别开,注意f的唇形是下唇内测与上齿构成缝隙。在发音方法上要强调擦音f唇齿之间是有缝隙的,气流是从缝隙中摩擦而出,而塞音p是双唇紧闭,没有缝隙,气流冲出双唇爆发而出。因此,在教学时,应让学生多听多说,可以通过手势演示,或是展示发音部位示意图,让学生能更清楚地明白唇齿音的发音部位,把f的发音特征发得明显一些。不仅如此,我们在教学时也应时时注意做唇形示范,提示学生b、p是双唇紧闭而f是上齿和下唇相接近。然后通过不带韵母的塞音和擦音的发音训练,让学生体会两者的区别。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明显地感受到f得持阻过程较长,气流从唇齿音缓缓流出;而p是气流爆破而出,几乎没有持阻过程。这种直观的唇形展示能够让学生较透彻清晰地体会到f和b、p发音的区别。
同时,我们可以找出几组f和b、p做声母的词语,通过教师的示范发音,让学生们自己听出它们的不同之处。另外,借助英语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英语中有唇齿音f,如:father、finally、fly等,也有双唇音b、p,如:boy、brother、practice等。可以通过这些英语发音,让学生们体会到f与b、p的不同,由此帮助他们在汉语声母的发音中,做到有效地区分。
(二)关于韵母ü的误读
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ü是学生们不易掌握且最容易与母语产生混淆的韵母。搭档提出ü与韩语元音?发音相近,可以借助?来进行教学,这不失为一个方法,但也容易使学生们收到?的负迁移而产生偏误。我们不难发现,i几乎在任何语言里都有,所以教师可以利用i和ü除发音时口型不同其余特征都相似的特点,在进行ü的发音教学时从i处找突破口:先让学生发[i],注意此时嘴型为扁平状,之后保持[i]的舌位,慢慢将双唇拢圆,直到正确发出[ü]的音。
(三)关于阳平读成去声的偏误
汉语中的声调,由于其独特性,成为外国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在笔者的实际教学中也发现学生容易产生偏误,在前文提到的“妈妈骑马”语句中,学生易读成“妈妈气马”,将阳平误读成去声。
教师进行声调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肢体语言,将四声声调手势化,动作尽量大且夸张,使学生可以直观了解到声调的变化。学生在单音节发音时,不会将阳平误读,然而放在句子中却容易读成去声,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准备了声调为阳平、去声的双音节词语,反复带读练习,使学生感受到这两个声调的差异,如:学校(xuéxiào)、太阳(tàiyáng)、留恋(liúliàn)、路程(lùchéng)等,这些词汇的集中训练会让学生的误读现象大大减少。
四、结语
通过分析韩国学生汉语语音方面的偏误及其原因,我们可以发现当目的语中出现学生母语中没有的语音或发音习惯时,学生会感觉困难和疑惑,不能尽快地掌握并且会产生偏误。单纯地模仿并不能正确地发音,所以我们应该多多借助于图片或者手势,让学生们直观地感受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教师们对于学生语音方面的偏误必须及时纠正,只有在教学初期阶段就教给学生正确的发音,减少偏误的产生,才能使得之后的汉语教学工作高效而顺畅。
参考文献:
[1]王建勤.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9.[2]陈昌来.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儒森教育出版社,2005.[3]赵赫.韩国留学生汉语阳平、上声偏误分析及教学探讨[D].香港中文大学,2011.[4]赵婷.韩国学生汉语语音偏误研究[D].鲁东大学,2013.[5]王晖琼.韩国留学生汉语语音学习中的声母发音偏误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