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2《细胞呼吸》教案(苏教版必修1)

时间:2019-05-15 03:00: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4.3.2《细胞呼吸》教案(苏教版必修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4.3.2《细胞呼吸》教案(苏教版必修1)》。

第一篇:4.3.2《细胞呼吸》教案(苏教版必修1)

4.3.2 细胞呼吸

●教材分析

《生物的呼吸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呼吸作用是生物界所有生物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生命活动。教材先简要概括地介绍了呼吸作用的概念,然后重点讲述了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呼吸作用的意义三大部分内容。

教材以生物体的生命活动需要消耗能量,而能量来自体内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等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为导语,在本章第六节《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基础上,开门见山地引出了呼吸作用的概念。接着又以设问的方式分别引出了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生理过程,作为本节内容的重头戏详细阐述。最后,概括性地总结出了呼吸作用两方面的生理意义。教材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有氧呼吸的内容,指出有氧呼吸是高等动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方式,通常所说的呼吸作用就是指有氧呼吸。接着,结合图解的形式讲述了有氧呼吸全过程的三个阶段及其场所。同时,以1 mol葡萄糖为例说明了能量的释放、转移和贮存的数量关系。

教材第二部分首先介绍了无氧呼吸的条件和内容,并指出高等动植物和人无氧呼吸产物的区别,特别是高等植物的某些器官和组织进行无氧呼吸时也可产生与人相同的产物(乳酸)。然后,介绍了无氧呼吸的全过程及其场所。最后,结合图表明显地说明了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

教材第三部分对呼吸作用的意义进行了两方面的阐述,一是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二是为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本节内容与其他章节的联系:主要是以第二章中的“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为结构基础;以本章中的“酶”“ATP”“内环境”和“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等为物质基础;以“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为能量基础。同时更有利于理解第六章中基因的表达“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等所需能量以及高三全一册第四章中“分泌蛋白的运输过程所需的能量等各项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

总之,呼吸作用是生物体新陈代谢的重要内容,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具体过程又是本节的重中之重。为此,教材分别采用彩色图解、方程图解和表格比较等方法,而且,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相关能量的产生、转移和作用。●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呼吸作用的概念。理解:1.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2.呼吸作用的意义。能力目标

1课时(也可视学生接受情况分2课时)●教学过程 导课

生物界所有生物的一切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无论是聪明绝顶的人类还是肉眼难寻的细菌,无论是千姿百态的动物还是满山遍野的植物,甚至是几十年乃至成百上千年处于休眠状态的种子,如果能量供应一旦停止,生命也将结束。那么,生物体内是通过什么方式来产生和提供能量的呢?(出题)教学目标达成

一、呼吸作用的概念 学生阅读:P75第一自然段。

讨论提纲:(1)什么叫光合作用?(2)什么叫呼吸作用?

教师指导:以新陈代谢的概念为媒介向学生说明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都是在活细胞中(绿色植物)进行的化学反应。并巧妙地巩固学生对光合作用概念和反应式的形象记忆(图言同步记忆):绿色植物①通过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以能量为线索,结合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如:病人输葡萄糖、庄稼中耕松土等)熟记呼吸作用的概念。师生归纳:(板书)

呼吸作用是指生物体内的有机物(直接或间接的光合产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CO2或其他产物,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二、有氧呼吸

学生阅读:P75~76“有氧呼吸”部分。讨论提纲:

(1)什么叫有氧呼吸?

(2)有氧呼吸在哪进行?主要场所在哪里?(3)有氧呼吸的全过程分哪几个阶段?(4)有氧呼吸放出的能量是如何变化的?(5)写出以葡萄糖为底物的有氧呼吸反应式。

教师指导:演示“有氧呼吸过程三阶段”的投影片。同时请若干名学生相继作答,教师做相应的评价、诱发、补充。

(1)人和动物、植物就是以这种方式获取生命活动的能量的。因此,通常所说的呼吸作用即是指“有氧呼吸”。

教师强调: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生物体内协调统一地为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1)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相同点是:①二者的第一阶段反应完全相同;②二者的实质都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比为1∶3;②产生同样数量的ATP时,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摩尔数之比为19∶1。

(3)从进化的角度看:有氧呼吸是在无氧呼吸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并且现在的生物或多或少地还保留有无氧呼吸的能力。

(4)一般只把微生物的无氧呼吸叫做发酵,如酵母菌的酒精发酵、乳酸菌的乳酸发酵等。高等植物中,也有通过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如苹果)、乳酸(如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胡萝卜叶和玉米胚),人和动物体内缺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也产生乳酸,但这些都不能叫发酵。(5)酵母菌的呼吸作用是高考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虽在下一节讲述,但应强调其呼吸作用的特点。

四、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 学生阅读:P78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师指导: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迁移,联系动植物和人体的其他代谢过程加深理解。(1)无论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本质都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转变为热能而散失,另一部分储存在ATP中。当ATP在酶的作用下分析时就把储存的能量释放出来,用于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提示学生联系本章第二节《新陈代谢与ATP》中ATP与ADP的转化过程。

(2)在呼吸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中间产物,可以成为合成体内一些重要化合物的原料。提示学生联系本章第六节《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中三大营养物质的相互转化过程。

同学们的求知欲)

(2)大家所列举的符合此题图象的三个实例,若改变成如下情况,图象将是什么样? ①有氧呼吸强度与氧浓度的关系;②正在质壁分离发原的植物细胞重量与对应时间的变化关系;③正茁壮成长的少年儿童,原生质中蛋白质含量与时间的关系(体重与时间的关系)。教师演示:出示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比较表格。指导学生比较二者的联系和区别,特别应当说明的是:二者从物质和能量的变化方向上来看,是正好相反的两个过程,但他们并不是简单的逆转,而是在许多酶的作用下,经过许多中间步骤完成的。

布置作业

P78复习题一、二、三。结课

本节课讨论了生物体的又一种新陈代谢过程——呼吸作用。咱们主要以列表、图解、比较的方法对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概念、条件、场所、产物以及能量变化等作了全面的分析和归纳。特别要注意的是二者在体内发生的部位、条件和反应过程中的交叉互补问题。另外,咱们又重温了光合作用的概念、条件、场所、产物以及能量变化,并与呼吸作用作了分析比较。关于自然界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与其他代谢的相互关系,将在下一节《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中具体讨论。●板书设计

一、呼吸作用的概念:(P75)

●教后分析

第二篇:4.3.1《 细胞呼吸》 教案(苏教版必修1)

4.3.1 细胞呼吸

教学目标

1.说明细胞呼吸的本质,能对细胞呼吸与有机燃料的燃烧进行比较。2.说明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过程。3.说出细胞的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的区别。4.说出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5.运用实验器材进行“影响酵母菌无氧呼吸的因素”的实验探究。

6.通过对“有氧呼吸的过程、细胞中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示意图”等图群学习,进一步提高图表对比分析能力以及运用恰当的生物学知识有效地表述图表、公式等提供的信息能力。

7.参与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区别的比较讨论,形成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8.尝试探究“影响酵母菌无氧呼吸的因素”,探索影响酵母菌无氧呼吸的多种因素。9.参与实验设计,懂得定性实验与定量实验之间的关系。

10.认同科学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意见中的合理成分,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11.认同科学、社会、技术相统一的思想(STS)。

12.通过亲历探究“影响酵母菌无氧呼吸的因素”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创新的精神。

13.通过小组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与交往,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与交往的态度。

教学重点

1.细胞呼吸的本质。

2.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过程。3.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区别。

4.从生产实践的角度探讨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教学难点

1.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过程。2.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教具准备

细胞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过程的多媒体课件、细胞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区别的投影片、教师通过网络等途径收集的一组有关“细胞呼吸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的信息。

课时安排 3课时 

第1课时 细胞呼吸产生能量与细胞呼吸的过程(有氧呼吸)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

(1)寒冷冬季的一个夜晚,一群人围在一堆篝火旁取暖。

(2)某现代化啤酒生产企业,利用发酵工程技术大量生产啤酒。

(3)某同学因10 000米长跑以后,觉得筋疲力尽。

(4)一片果园内的果树因遭受水淹而正在慢慢萎蔫,并不断有果树死去。

(5)农民经常要锄田,因为这样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

(6)汽车在飞快地奔驰,同时不断地消耗着汽油,一些尾气正从其排气管中被排出。

在细胞中应该有一个类似糖类等能源物质燃烧的过程,可以将糖类等分子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但又不伤及细胞。

板 书:

(二)细胞呼吸的定义

(1)在生物细胞内,糖类等有机物中储存的能量是逐步地、缓慢地被释放出来的,除了一部分以热量形式向外界释放以外,还有一部分能量被转移到ATP中,随时地被细胞利用于各种生命活动过程。

(2)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在细胞中的确存在这样的过程,这就是细胞呼吸。

(3)细胞呼吸主要指糖类、脂质与蛋白质等有机物,在生物活细胞内氧化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或者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4)细胞呼吸不同于有机物在体外被燃烧氧化的另一个特点,是有机物在细胞内多种酶的催化作用下,被逐步分解,因为能量是被逐步释放的,因而没有剧烈的发光、发热的现象。

“细胞呼吸”与我们通常了解的“呼吸运动”是一回事吗? 学生活动:回忆人体呼吸的过程,试图比较“呼吸运动”与“呼吸作用”的不同,并尝试与他人交流自己的观点。

(1)其实“细胞呼吸”并非我们学习过的“呼吸运动”。我们熟悉的“呼吸运动”也就是所谓的肺通气,是指人和动物体通过呼吸肌的运动使得胸廓、膈肌收缩或扩张,以改变胸廓容积,最终改变胸廓内的压强,从而达成与外界进行的气体交换过程。

(2)而“细胞呼吸”是指糖类、脂质与蛋白质等有机物,在生物活细胞内氧化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或者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通常也叫做“呼吸作用”。正是因为所有生物的细胞都具备这一功能,才能保证所有生物正常的生命活动。

(3)“呼吸运动”与“细胞呼吸”的现象和本质是有所区别的。

师生互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P61,并尝试对表格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

生甲

表格中不同植物组织的细胞呼吸速率是在25 ℃条件下测得的,说明温度会影响细胞呼吸的速率,可能与温度影响细胞内呼吸酶的活性有关。生乙

说明不同植物细胞呼吸的速率是不同的,可能与不同植物细胞内呼吸酶的种类不同有关。生丙

表格中干种子的呼吸作用速率最小,可能与干种子细胞缺乏自由水有关。„„

板 书:

(三)细胞呼吸的实质

课件展示:

板 书:

二、细胞呼吸的过程

(一)有氧呼吸

细胞的有氧呼吸是细胞呼吸的主要类型,是生活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把某些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细胞呼吸是否一定要以糖类作为呼吸底物?可以以脂肪或蛋白质作为底物吗?为什么? 生

细胞呼吸不一定要以糖类作为呼吸底物;可以以脂肪或蛋白质作为呼吸底物,因为脂肪与蛋白质等其他的有机物(如乳酸、丙酮酸等)中也具有能量。

假如人体的骨骼肌细胞内以葡萄糖作为呼吸底物为例,进行有氧呼吸,那么其具体过程是怎样的?能否从有氧呼吸的场所、条件、原料、过程、产物以及产物去向来阐述细胞有氧呼吸的整个过程。

课件展示:

(1)通过展示骨骼肌细胞显微结构、线粒体亚显微立体结构、有氧呼吸第一、第二、第三阶段反应动画等情景,把学生带入真实场景,使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并产生探究欲望。(2)在对有氧呼吸中的物质转变、能量转化一步步推理、分析讨论后,再采用多媒体技术对有氧呼吸全过程进行剖析讲解,以有氧呼吸中的物质转变与能量转化为两条主线,以同位素示踪技术为研究手段;以有氧呼吸第一、第二、第三阶段的反应为时间先后顺序,以细胞质基质、线粒体为空间先后顺序,系统地分析葡萄糖分解形成丙酮酸、丙酮酸氧化、还原态氢([H])的氧化等生理过程。从细胞是一个统一整体的概念出发,提出了控制有氧呼吸过程的信息流的概念;从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探究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如何释放,其中一部分能量是如何被逐步转移进入ATP的。在总结讨论阶段,可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箭头指向物体表面是闪烁的效果,帮助学生提高对有氧呼吸第一、第二、第三阶段反应的场所、条件、原料、过程、产物以及产物去向等关键知识的理解。

学生活动:结合多媒体提供的信息,阅读文本P62中“有氧呼吸的过程”的图群,思考有氧呼吸第一、第二、第三反应阶段反应的场所、条件、原料、过程、产物以及产物去向。

细胞的有氧呼吸,假如以反应场所来看,发生于细胞的哪些部位?主要部位是什么?为什么?

细胞的有氧呼吸,发生于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主要部位是线粒体;因为线粒体是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高等生物细胞的有氧呼吸酶分布在线粒体中(只有类似硝化细菌的原核需氧型生物的有氧呼吸酶分布于细胞膜上)。

假如从反应的步骤来看,细胞的有氧呼吸主要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分别是哪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反应场所、条件、原料、过程、产物以及产物去向是怎样的?

细胞的有氧呼吸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被分解形成丙酮酸(糖酵解)阶段;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在线粒体中被分解阶段;第三阶段是[H]和氧结合生成水,释放大量能量的阶段。(见右图)

+能量)。

(5)反应的产物有CO2、[H]、少量ATP(注:第二阶段也释放少量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以热量形式散失,另一部分能量转移到ATP中,可再形成2ATP)。

(6)产物中,CO2离开线粒体,可以通过自由扩散出细胞膜,再通过血液循环至肺泡,最终通过气体交换而排出体外;在植物细胞内,则可以通过气孔进入大气,或进入叶绿体参与光合作用;[H]继续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反应;ATP直接用于各项生命活动。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分析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反应场所、条件、原料、过程、产物以及产物去向。

3.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H]和氧结合生成水,释放大量能量的阶段)

(1)发生部位:细胞线粒体内膜上。

(2)条件:线粒体内的有氧呼吸酶系统、ADP+Pi、适宜的温度、pH与O2。(3)反应底物:[H]和氧。

(4)反应过程:在线粒体内有氧呼吸酶的催化下,前两阶段释放的[H]和O2结合生成水,同时释放大量能量,一部分能量以热量形式散失,另一部分形成34个ATP。即:

24[H]+6O2 。12H2O+能量(大量)(5)产物:水和34个ATP。

(6)产物去向:ATP直接用于各项生命活动;而水亦可参与其他的生命活动(如继续参与细胞呼吸、蛋白质水解等,在植物体内还可参加光合作用等生命活动)。

能否根据上述三个阶段推出有氧呼吸总反应式? 生

2C3H4O3+4[H]+能量(少量)C6H12O6 6CO2+20[H]+能量(少量)2C3H4O3+6H2O 6CO2+12H2O+能量(大量)有氧呼吸总反应式:C6H12O6+6H2O+6O2 酶酶酶酶(注:以C6H12O6为例,其他有机物也可以通过细胞呼吸)

课堂小结

能否对有氧呼吸的第一、第二、第三阶段进行列表分析?(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示以下表格)

比较项目 发生部位 条件 反应底物 反应过程 产物 产物去向

有氧呼吸第一阶段

有氧呼吸第二阶段

有氧呼吸第三阶段

学生活动:根据表格自主分析、比较。

〔注:在细胞的有氧呼吸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理解有氧呼吸的中间过程和中间产物,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理解和接受能力的情况,将有氧呼吸的主要过程(三羧酸循环)

第三篇:高中物理:3.2《牛顿第一定律》教案(教科版必修1)

牛顿运动第一定律

教学目的:

1.知道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等对力和运动的关系的不同认识,了解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推理和结论,认识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3.掌握惯性的概念,会应用惯性解释自然现象; 4.通过问题的分析和研究感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规律。重点难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教材处理:将教材第一节部分内容渗透到牛顿运动第一定律的教学过程中,并且在本章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其思想方法,通过不断深入的理性思维引导,提升感悟认识。

课型:规律建立课

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调动学生观察与思维体验 手段:利用手边的钥匙做演示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 情景引入:提供虚设报道 据悉:“2000年7月25日,协和号客机班机AF4590在跑到上起飞,速度达到328km/h时,机长得知飞机机翼起火,紧急制动,飞机立即停止运动.”

(在运动规律的研究中已经利用协和号客机有关信息,本课再次利用此材料,从另一个角度引起学生关注与思考)。

学生表示强烈反对,并且纷纷提出惯性问题。

师生回顾实际情景——多媒体视频:

协和号客机班机AF4590在法国戴高乐机场进行起飞,奔驰了约2000米、速度达到328km/h时,轮子压上美国大陆航空的DC-10脱落的小铁条,飞机机翼起火,如果停止起飞过程需要冲出约3000米长的距离(此结论在第一章学习过程中由学生推论而得到过),机长拉起飞机,两分钟后飞机坠毁。

学生和老师一起再次经历心灵的震撼。

教师肯定学生们有关惯性的说法——惯性致使飞机不能立即停止运动?同时提出问题:假如有足够长的跑道,在3000米长的距离上有没有力强迫飞机向前奔驰?

学生的结论出现分歧,有同学提出有冲力,教师不急于表态。在后面的问题研究过程中希望学生可以自我感悟认识问题。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引导学生体会、思考力与运动的关系:

使一串钥匙:竖直上抛、使其摆动、使其圆周运动,提出思考问题:为什么小球的运动过程不一样? 学生观察后绝大多数答案:小球受力情况不同。

教师变换条件,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引导学生思考,感悟力不是决定具体运动形式唯一因素。

使同一串钥匙落体、上抛、平抛、斜抛 问题:小球受力情况是否相同? 答案:均只受重力

问题:为什么小球的运动过程不一样?

学生对比两次实验,深刻思考反思,有学生说到有惯性!

教师肯定,并且强调初始状态不同。

教师引出新课题: 运动学(kinematics)

——只研究物体怎样运用而不涉及运用与力的关系的理论; 动力学(dynamics)——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理论。

教师调动学生: 让我们走进牛顿的世界

“大自然和他的规律深藏在黑夜里

上帝说让牛顿出世吧

于是一切就都在光明之中”

——牛顿的墓志铭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之牛顿第定律

牛顿定律——整个动力学的基础

教师讲解:一个基本问题,几千年来,因为它太复杂而含混不清,这就是运动问题。探究问题:物体运动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人们的直觉经验: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

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

——“一切运动的物体必定受某物的驱动”,外力是物体产生并维持运动的原因

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著《物理学》一书中认为:机械运动有自然运动和机械运动,如马拉车行驶,奴隶曳船行驶,这些运动必须要劳动者,即运动必须有外力维持,否则就归于静止。他认为“一切运动的物体必定受某物的驱动”。千百年来人们都相信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外力是物体产生并维持运动的原因。

强调亚里士多德分析与认识问题的方法:根据对现象的观察、直觉推理得到结论。

提出思考问题:你是否同意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速度本身标志着是否有力作用在物体上?

同学已经有足够的经验、知识、说“不”!

一、伽利略——理想实验的魅力

回顾问题:关于力,伽利略断言了什么?

伽利略认为将人们引入歧途的是摩擦力的存在。

提出假设请学生想象与思考,假如没有了摩擦会怎么样?

教师随手演示,仍然使一串钥匙摆动,观察其经历——几乎摆上初始高度。或许就是这样的观察经验,使伽利略设想了理想实验。

斜面实验——课件模拟。

引导观察和思考,伽利略理想实验经验与推论:理想条件下,小球可以达到原来等高位置;倾角越小,会运动得更远;

假如水平,小球将永远运动。

设小球释放的高度不同,在水平面上的速度不同,但是没有使物体减速的原因,物体会保持达到最低点的状态(速度)运动。

推论:力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不是维持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速度)的原因。

视频:沙弧球——在摩擦作用非常弱时,沙弧球运动距离被极大地放大了。为伽利略——理想实验推论提供体验性支持。

视频:保龄球以强烈的势头冲向目标——多次重复,请学生寻找冲力?同时对前面协和号问题得到统一认识——运动不需要力维持

引导总结“伽利略与亚里士多德观点的分歧在什么地方”?

笛卡儿:除非物体受到外力的作用,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或运动状态,永远不会使自己沿曲线运动,而只是保持在直线上运动。

他认为这应该作为一个原理加以确立,并且使人类整个自然观的基础。

二、牛顿第一定律(Newton first law of motion)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引导对第一定律的深刻析、讨论: 如何理解“一切物体”?

不论物态如何、不论状态如何、不论什么位置——一反几千年束缚人们思想概念的教会观点——天上与地面的物体遵从不同的规律。

“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肯定了力的真正作用——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而不是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强调: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特征表现是什么?

“位置”和“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主要表现为速度的变化

“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强调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

态的性质——惯性

惯性(inertia):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性质

物体本身的本能。

自然界是非常“懒惰”的,本性——希望保持运动状态不变,保持运动状态不变是物体与生据来的一种本能。

问题思考:企图保持不变,是不是不能变化?

否!

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本领——惯性——本能;歧途不变,能不能不变取决于是否有力迫使其改变。

问题深入:所有物体均具有惯性,是否所有物体保持原来状态不变的本领相同?

不同的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本领不同,而迫使不同的物体改变状态需要复出的努力是不同的——惯性大小不同,是什么使得惯性大小不同?

深入分析与思考:研究物体的惯性大小与什么有关? 学生提出速度、重力、密度、光滑等因素。

教师引导,理性思维研究分析:

关于速度,引导逆向思辨

——可否认为我现在速度为零,惯性为零?

——可否认为我乘坐动车组飞奔着惯性增加?可否认为我对面乘客惯性为零?

学生深层次思考讨论。

统一认识:惯性既然是物体本身的属性就应该与外界条件、外界作用是否有、大小、速度大小没有关系。

速度具有相对性,相对于不同参照系,速度不同,而物体本身的属性应该与参照系的选择无关。

光滑——光滑是否没有惯性?

强调摩擦的作用。

重力——是否在太空中、卫星上没有惯性,能否以意念改变物体状态? 视频——失重,强化理解。

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惯性是否与密度相关? ——比较冰和石头?

一冰山足可以撞坏太坦尼克号!

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可以抽杀乒乓球、羽毛球,不可以抽杀铅球、保令球,撼树容易,撼山难。

这样的事例,使学生心灵感悟得到强化。

进一步:太坦尼克号已经发现了冰山,为什么躲闪不开?

协和号为什么难于改变运动状态? 质量大,运动状态难于改变。

三、惯性与质量

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质量(mass)m——标量

单位:千克 符号 kg

四、解释生活现象,问题讨论:

1、最便宜的旅行方式。

有人设想,乘坐气球飘在高空,由于地球自转,一昼夜就能环游世界,这个设想可行吗? 答:因为地球上一切物体,(包括地球周围的大气)都随着地球一起运动,气球升空后,由于惯性,它仍保持原来随地球自转的速度,当忽略其他与地球有相对运动的作用而产生的影响时,升空的气球与它下方的地面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不可能相对地球绕行一周。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地球自西向东转动,我们竖直上抛的物体还会落到原来的地方?而不是落在原位置的西边?

现实类比:观察视频——汽车上抛球:

在快速行进的汽车上,竖直抛出的物体会落回手里。

引申,思维体验:如地球突然停止转动,可能会发生什么问题?

2、既然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所以任何物体的运动状态都不能变化?

3、物体运动状态变化了,是不是就没有惯性了? 注意:力改变的是状态而不是改变了惯性

总结: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物理学的基石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意义:正确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定义了惯性概念: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性质。

关于“对力学所需的基本概念、基本假定、对物质运动的基本观点都作了界定”的问题,鉴于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暂不说明。

注意:惯性不是力!

问题拓展:物体存在惯性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

设想,假如物体没有惯性世界会是什么样的?

惯性的利用和预防,课件 撞车

安全带视频,学生对惯性的感悟与体验再次得到强化,同时强化了安全意识。

认识拓展,问题:不受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所以牛顿运动第一定律不能经过实验检验,那么惯性定律为什么还被认为是一客观规律?

引导认识:

1、不存在反例

2、近似条件——彗星运动

视频:沙弧球运动、气垫导轨实验

3、以其为理论依据得到的推论可以经过实践检验

4、建立在实际观察和理性思维上

教师展开:人类对于惯性的认识从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一直至牛顿,经历了2000多年无数个有名无名的科学家的探索才逐渐趋向完美,而其中对伽利略的用理想实验的思想方法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一代代科学家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努力,就像是读福尔摩斯一类的侦探小说。在好的侦探故事中,一些最明显的线索往往将读者引导到错误的猜疑上去,凭直觉的推理方法是靠不住的”。

——《物理学的进化》爱因斯坦、英费尔德

爱因斯坦对伽利略的贡献给予高度评价:“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这个发现告送我们,根据直接观察所得出的直觉的结论,并不总是可靠的,因为它们有时会引到错误的线索上取。——《物理学的进化》爱因斯坦、英费尔德

我国远在春秋战国的“墨经”上已有惯性的论述。在春秋战国末期的《考工论车舟人篇》中更有明确的记载:“劝登马力,马力既竟竭,犹能一取也。”意思是说:马拉车的时候,马虽然对车不再施力了,但车还能继续前进一段路,这显然是讲述一种惯性现象。

这段历史对每个学习物理并愿通向成功之路者是最好的借鉴。伽利略的科学研究方法:可靠事实+理论思维→理想实验

课后思考问题:第一定律建立的科学方法到底是什么?(在本章的教学中,不断的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设计实验,证明气体和液体有惯性(第二讲,可以请学生展示他们的设计); 亚里士多德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如果你想了解有关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更多内容可以到http://61.184.119.196:8012/gzpt/xkjx/g1wl/g1wl08/unit01/kzzl.htm查找

再本章结束时,要求学生写从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到牛顿的感想体会。作为本章测评的

一部分。

本课的设计思想是我多年所坚持的,经过多年的实践,并且不断完善,近年来引入了多媒体,提高了课程的体验与感染力。多年来,本课有学校内外,本学科及其他不同学科的很多老师听课,给以高度认同。

可以通过以下一组问题的判断,知识巩固并且检测教学效果 问题判断:

1、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直到有外力迫使其改变状态为止

错(力改变的是状态而不是改变了惯性)

2、运动越快的物体一定受到更大的力作用,力越大,物体的速度一定越大

3、由于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所以任何物体的运动状态都不会无故改变

4、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是因为物体具有惯性

5、受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说明受力作用后物体不再具有惯性了

6、受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要持续改变状态必须持续施加力,这是因为物体的惯性在起作用 对

7、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撤消动力后,最终会停止运动,这是因为物体不受作用力了

8、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消失后物体的速度将会逐渐减小

9、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的速度方向总与力的方向一致

10、只有静止和匀速运动的物体才具有惯性

11、如果不受重力(不考虑空气阻力),向上抛出的物体将会向上做匀速运动 对

12、力是产生加速度和速度的原因

13、跑得快的物体不容易停下来,是因为跑得快的物体惯性大

14、受重力大的物体,惯性大,物体在月球上受重力减小,其惯性减小

15、在宇宙中不受重力的物体,没有惯性

16、在卫星里的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这时物体的惯性消失

第四篇:第三章第七节:细胞呼吸教案

第七节 细胞呼吸教案

主备:姚军文

辅备:梁懂懂

一、教学目标

1、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及异同(B)

2、细胞呼吸的意义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B)

二、教学重点

1、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及异同(B)

三、教学难点

1、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及异同

四、教学过程 导入: 课件展示:

1、生物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直接来源、根本来源各是什么?

2、把光能转化为高等动物肌肉收缩的机械能需要经历那些过程? 学生回答

师:储藏在有机物中的能量不能直接用于生命活动,必须转换成能量通货“ATP”才能直接用于各项生命活动。那么这一转换过程是怎样进行的呢?从而引入课题 《细胞呼吸》 新课讲授

1、什么叫细胞呼吸?

学生回答后,再投影细胞呼吸的概念并板书。

2、生物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是否都能进行细胞呼吸?

投影细胞呼吸的类型并板书

师:什么叫有氧呼吸?(抢答)

生:指活细胞在氧的参与下,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出CO2和H2O,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

师:第一阶段,葡萄糖进入细胞,在细胞质基质中,葡萄糖在酶的催化下分解成丙酮酸和少量[H],并释放少量能量。

师: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丙酮酸与水彻底分解成CO2和[H],并释放少量能量。师:第三阶段,第一、二阶段产生的[H]与O2结合形成水,并释放大量能量

3、有氧呼吸的场所在哪里?

投影相应图片及答案。并注意区分场所和重要场所。

4、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的H2O中的氧来自O2还是葡萄糖? 由学生回答后,投影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反应式。

5、剧烈运动后骨骼肌为什么会产生酸痛的感觉?

师:什么叫无氧呼吸?(抢答)

师:投影FLASH动画《无氧呼吸的过程》 师:无氧呼吸的场所在哪里?(抢答)师:无氧呼吸的产物是?(抢答)

投影无氧呼吸过程的反应式并板书

6、哪些生物无氧呼吸时会产生乳酸?哪些生物无氧呼吸时产生酒精? 师:投影相关知识以及答案

师:酵母菌在缺氧时进行无氧呼吸,那么在不缺氧的时候,其细胞呼吸类型是什么?(抢答)师:橙色的重铬酸钾(K2Cr2O7)溶液,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这一

原理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有什么用处?(抢答)

师:适当的无氧呼吸是有利的,但是无氧呼吸时间过长对细胞是有害的。师: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进行都需要酶的催化,这些酶是否相同?

7、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

投影: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之间的联系,然后投影表格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由学生依次回答。

9、水稻的露、晒田,农作物的中耕松土有什么道理?

生:促进根细胞的有氧呼吸,从而促进植物生长

3、粮食储藏和果蔬保鲜

原理降低细胞的呼吸强度,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师:粮食储藏时,要注意降低温度和保持干燥,抑制细胞呼吸,延长保存期限。

10、贮藏粮食为什么要低温、干燥?

生:通过抑制酶的活性来抑制细胞呼吸;自由水含量多的细胞代谢旺盛,干燥能抑制细胞呼吸。

师:果蔬储藏时采用降低氧浓度、冲氮气或降低温度等方法。

11、粮食蔬菜、水果为什么要低温、低氧?

生:低温通过抑制酶的活性来抑制细胞呼吸,低氧能抑制有氧呼吸

12、农产品的贮存和保鲜有哪些方法?

生:低温、干燥贮存;利用N2或CO2调节O2的浓度(低氧)

师: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我们就复习结束了。下面来检查一下大家掌握的情况。

投影 A、B两组题目,由最高分的组选择一组,依次做。剩下的一组由第二名的组依次做。

如果有不同意见,本组和其他两组的成员可进行补充。师:关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知识内容我们就给大家复习这些。课后大家也先去复习减数分裂的内容,并提出自己的问题,我们再一起来解决。课后练习、下列有关线粒体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线粒体具有内外两层膜,内膜折叠成嵴,使内膜的表面积大大增加

B.线粒体内膜和基质中含有许多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C.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时必须有氧的参与

D.细胞产生 CO2的部位一定是线粒体、用含18O 的葡萄糖跟踪有氧呼吸过程中的氧原子,18O 转移的途径是()。

A.葡萄糖 —— 丙酮酸 —— 氧

B.葡萄糖 —— 丙酮酸 —— 氧

C.葡萄糖 —— 氧 —— 水

D.葡萄糖 —— 丙酮酸 —— 二氧化碳 3、将鼠的肝细胞磨碎,离心后试管中有一层成分含许多呼吸酶。这些呼吸酶可能来自()

A.细胞膜

B.细胞质

C.核仁

D.核膜、马铃薯块茎进行无氧呼吸只能释放少量能量,其他能量()。

A.贮藏在葡萄糖中

B.存留于酒精中

C.存留于乳酸中

D.以热能形式散失、人在剧烈运动后,血心的 pH 会明显下降,其原因是()。

A.血浆中乳酸过少

B.血浆中 CO2过多 C.血浆中乳酸过多

D.血浆中丙酮酸过多

第五篇:一轮复习教案 细胞呼吸

一轮复习教案

细胞呼吸

张文东

20151027

自主梳理

1.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CO2或其他产物,释放能量并生成ATP的 过程。

2.分类:根据是否有氧参与,细胞呼吸可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类型。3.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①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兼性厌氧型菌。

②检测酵母菌在细胞呼吸中是否产生CO2可使用澄清石灰水或溴麝香草酚蓝,其中后者颜色变化过程为由蓝变绿再变黄。

③检测是否产生酒精可使用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其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为灰绿色。

[互动探究] 现在地球上绝大多数生物的呼吸方式以哪种为主?为什么?

[提示] 有氧呼吸。因为细胞呼吸的目的是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有氧呼吸比无氧呼吸放能效率高得多,所以有氧呼吸得到较大发展,成为主要方式。要点归纳

感悟拓展

实验中的关键步骤

(1)将装置(甲)连通橡皮球,让空气间断而持续地依次通过3个锥形瓶,既保证O2的充分供应,又使进入A瓶的空气先经过NaOH的锥形瓶,洗除空气中的CO2,保证第三个锥形瓶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由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的CO2所致。

(2)B瓶应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待酵母菌将B瓶中的氧消耗完,再连通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确保是无氧呼吸产生的CO2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典例导悟

1在检验酵母菌细胞呼吸产物时,常用到一些特殊的颜色反应,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A.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B.二氧化碳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C.乙醇在碱性条件下能与灰绿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反应变成橙色 D.乙醇在酸性条件下能与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反应变成灰绿色 答案 C 在一个普通的锥形瓶中,加入含有酵母菌的葡萄糖溶液,如图所示,则下列有关坐标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B

一、有氧呼吸

1.反应式:C6H12O6+6O2+6H2O酶(――→)6CO2+12H2O+能量。2.过程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场所 细胞质基质 线 粒体基质 线粒体内膜 反应物 葡萄糖 丙酮酸、H2O [H]、O2 生成物 丙酮酸、[H]、ATP CO2、[H]、ATP H2O ATP 1 能量 少量 少量 大量

二、无氧呼吸 1.反应式

①分解成酒精的反应式为:C6H12O6酶(――→)2C2 H5OH+2CO2+少量能量。②转化成乳酸的反应式为:C6H12O6酶(――→)2C3H6O3+少量能量。

2.过程: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完全 相同。第二阶段的产物是酒精和CO2或乳酸。其全过程都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互动探究] 1.参与有氧呼吸的酶分布场所有哪些? 2.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的相同点有哪些? 3.呼吸作用分阶段进行有什么意义?

[提示] 1.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2 .都产生[H]和释放少量能量,都不需要氧的参与。

3.可使能量逐步释放,对保持生物体的体温稳定有重要意义。要点归纳

1.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 过程图解

2.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比较 类型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必需条件 氧和酶 不需氧,但必须有酶催化

场所 细胞质基质(①阶段)线粒体(②和③阶段)细胞质基质(①和②两阶段)物质变化

能量释放 产生大量能量[来源:] 产生少量能量

特点 有机物彻底分解,能量完全释放 有机物没彻底分解,能量没完全释放 联系 ①第一阶段完 全相同 ②实质相同: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3.过程分析

(1)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是第一阶段产生的[H]将丙酮酸还原为C2H5OH和CO2或乳酸的过程。

(2)有氧呼吸H2O即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且H2O中的氧全部来自于O2。(3)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共同的产物是ATP,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产生ATP。感悟拓展

1.不同生物无氧呼吸的产物不同,其原因在于催化反应的酶不同。

2.原核生物无线粒体,有些原核生物(如硝化细菌、蓝藻)仍可进行有氧呼吸。3.只能进行无氧呼吸的真核生物(如蛔虫),其细胞内无线粒体。典例导悟

2下列有关呼吸作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蛔虫进行无氧呼吸

B.哺乳动 物的红细胞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C.长跑时,人体产生的CO2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共同产物 D.发酵和无氧呼吸并不是同一概念 解析 各种生物在长 期的进化过程中,其呼吸 作用方式也与生存环境产生了适应。蛔虫由于生活在人的消化道内,消化道内缺氧,故只能进行无氧呼吸;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由于无细胞器,也只能进行无氧呼吸;高等动物的无氧呼吸产物是乳酸,不产生酒精无CO2生成;无氧呼吸对于微生物习惯上叫发酵,对于高等动物叫糖酵解,对于植物就叫无氧呼吸,2 但在工业发酵中,发酵的概念得到扩充,也可指代有氧发酵。答案 C 让一只白鼠吸入有放射性的18O2,该白鼠体内最先出现含18O的化合物是()A .二氧化碳

B.水 C.丙酮酸 D.乳酸 答案 B 解析 白鼠从外界吸入氧(18O2)是用来参与体内能源物质(如C6H12O6)的氧化分解过程(即有氧呼吸),根据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变化可知,氧气中的氧元素(18O)全部与[H]结合生成了水(H18O)。

自主梳理

1.ATP产生速率与O2供给量之间的关系 [来源:](1)A点表示在无氧条件下,细胞可进行无氧呼吸分解有机物,产生少量ATP。

(2)AB段表示随O2供应量增多,有氧呼吸明显加强,通过有氧呼吸分解有机物释放的能量增多,ATP的产生速率随之增加。

(3)BC段表示O2供应量超过一定范围后,ATP的产生速率不再加快,此时的限制因素可能是酶、ADP、磷酸等。

2.酵母菌细胞呼吸类型的判断

(1)若只产生CO2,不消耗O2,则只进行无氧呼吸(图中A点)。

(2)若产生CO2的物质的量比吸收O2的物质的量多,则两种呼吸同时存在(图中AC段)。[来源:](3)若产生CO2的物质的量与吸收O2的物质的量相等,则只进行有氧呼吸(图中C点以后)。(4)B点表示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速率相等(用CO2释放量表示),此时CO2的总释放量最低。D点表示O2浓度超过一定值(10%)以上时,无氧呼吸消失,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3.影响细胞呼吸的环境因素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1)呼吸速率与温度的关系(如图)①最适温度时,细胞呼吸最强,超过最适温度呼吸酶活性降低,甚至变性失活,细胞呼吸受抑制;低于最适温度酶活性下降,细胞呼吸受抑制。

②生产上常利用这一原理在低温下贮存蔬菜、水果,在大棚蔬菜的栽培过程中,夜间适当降低温度,降低细胞呼吸,减少有机物的消耗,提高产量。(2)呼吸速率与O2浓度的关系(如图)①O2浓度低时,无氧呼吸占优势;随O2浓度增大,无氧呼吸逐渐被抑制,有氧呼吸不断加强;但当O2浓度达到一定值后,随O2浓度增大,有氧呼吸不再加强(受呼吸酶数量等因素的限制)。

②生产上常利用适当降低氧气浓度等能够抑制细胞呼吸、减少有机物消耗的原理来延长蔬菜、水果的保鲜时间,中耕松土增加根的有氧呼吸;在医疗上选用透气的消毒纱布或松软的“创可贴”包扎伤口,可抑制厌氧病原菌的繁殖。(3)呼吸速率与含水量的关系(如图)①在一定范围内,细胞呼吸速率随含水量的增加而加快,随含水量的减少而减慢。②在作物种子储藏时,将种子风干,以减弱细胞呼吸,减少有机物的消耗。感悟拓展

1.种子、蔬菜和水果在储藏时都应在低温、低氧条件下,不同的是种子还应保持干燥,而蔬菜和水果应保持一定湿度。低温以不破坏植物组织为标准,一般为零上低温。

2.不同种类的植物呼吸速率不同;同一植物不同器官呼吸速率不同;同一植物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呼吸速率不同。

3.高等动物和人无氧呼吸的产物是C3H6O3(乳酸),不产生CO2。典例导悟

3制作啤酒的工艺流程实际上是应用酵母菌的细胞呼吸,将小麦和酵母菌放入发酵罐,之后进行怎样处理方能制造出大量的啤酒()A.马上密闭,保持30~40℃的温度B.一直通风,不密闭,保持30~40℃ C.先通风后密闭,保持60℃以上D.选通风后密闭,保持30~40℃

解析 将酵母菌放入发酵罐以后,先通风,此时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代谢旺盛,酵母菌进行出 芽生殖而大量繁殖,待酵母菌数量相当多时再密闭,利用酵母菌发酵原理,用小麦发酵产生酒精。30~40℃温度范围内,酵母菌酶的活性最高。答案 D 将酵母菌由供氧条件转变为厌氧条件培养,下列过程中加快的一组是()A.葡萄糖的利用 B.二氧化碳的放出C.ATP的形成 D.丙酮酸的氧化 答案 A 解析 酵母菌是一种兼性厌氧型生物。有氧呼吸是 一种高效的呼吸方式,将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释放出大量的能量供给生命活动需要,而酵母菌无氧呼吸将葡萄糖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释放出少量的能量,因此,酵母菌必须大量分解葡萄糖才能满足生命活动的需求。

下载4.3.2《细胞呼吸》教案(苏教版必修1)word格式文档
下载4.3.2《细胞呼吸》教案(苏教版必修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生物教师教学反思 细胞呼吸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生物必修一细胞呼吸教学反思 为了配合学校推行“六步导学法”和“课堂观察法”,推进生物学科的教研活动,2012年6月12日我讲了公开课--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的第三节课—细胞呼......

    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教学案

    高中生物必修①《分子与细胞》教学案 【课 题】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3课时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二) 【本节聚焦】1、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2、生物膜系统的结构和功......

    生物必修一细胞呼吸反思(本站推荐)

    ATP的来源——细胞呼吸教学反思 遵照教学设计,我实施了这节课的教学活动,并取得了成功。主要表现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都很深入,学生之间的互动评价学习得到......

    第三节 细胞呼吸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识记细胞呼吸的概念和类型 2、理解有氧呼吸的概念、总反应式、过程、和图解,各阶段区别和联系。 3、掌握有氧呼吸物质和能量变化。 2. 教学重点......

    [苏教必修3]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阅读,赏析“散文中三峡的神韵”。 2、借助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收集、筛选信息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人们常......

    高中生物必修1细胞中的无机物教案

    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5节 细胞中的无机物 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及含量。 2、说出无机盐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 3、举例说出水的生理......

    3.2牛顿第一定律学案1(教科版必修1)(最终定稿)

    3.2 牛顿第一定律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学号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历史发展,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理解并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

    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一细胞癌变教案(5篇)

    第6章 第4节 细胞的癌变 一、知识教学点: 1、说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和致癌因子。 2、讨论恶性肿瘤的防治,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