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作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
论作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
摘要:想象是人类愿望的高度延伸,作为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它在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中起到巨大的作用。所以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化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科学,没有一切文学艺术,就没有发明创造。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就应该通过教学的各种渠道加强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一个有想象力、有创造力、有科学精神的人。本文就作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谈谈个人的见解。
关键词:作文教学;想象力;培养
作文教学就是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文字写作以及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写作态度和习惯的活动。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项很重要的方式,而想象能力作为培养学生智能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成为了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应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使之逐步得到提高,自觉地运用到作文及其生活中去。
一、想象的特点及其作用
所谓想象:即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包括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两种。前者是根据语言的表达或语言的描绘在头脑中形成有关事物的形象的想象。后者则是不依赖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例如,作曲家写了一支新的乐曲,工程师设计了一部新机器等。创造想象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其特征是思维过程及其产品的新颖和独创性。创造想象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同时又指导具体的创造活动。
(一)、想象的特点
创造性想象的实质至今并无一致的认识,但一般认为与再造想象的关系最为密切。再造想象指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组眼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出大量的独特的新思想。例如,让学生在作文时写出砖块各种可能的用途。这时,学生需要沿不同的方向思考,根据课题的条件重组自己的知识经验,回答出各种用途:砖块可用来盖房、筑墙、修路、压纸、支撑床等。再造想象有下列三项特征:
1、变通性,善于变通的人,思维灵活,不拘泥常规。如一个儿童只能说出砖头 1 可以盖房,而另一较为灵活的儿童则还能说出砖头可以打狗、支撑书架、压纸等。
2、独创性,表现出某些独特的思想和独到的见解。独创性高的人想象新颖,不同寻常。例如有的儿童说圆形的东西有水珠、老鼠洞,这种回答就有一定的独创性。
3、流畅性,流畅的想象,使人能迅速联系许多观念和原理、原则,并作快捷的取舍。例如:创作一部小说,若为一字而苦思,则文思易被打断,反之,文字联想招之即来,文思既能持续,也便于选字用词。
创造想象富于学生的特征;除想象具有变通性、独创性和流畅性外一般尚有以下特征:
1、独立性,这类学生喜欢独立自主,独立性较其他学生高。有些创造性想象很强的学生,对一般的学习目标和标准缺乏兴趣,甚至有自行其是的表现。
2、智力特点,创造想象强的学生,智商一般比较高,但智商高的学生则未必富于创造性的想象,研究表明。创造性想象较强,而且智力较高的学生,在各种情境中的表现比一般学生好。
3、喜欢新奇与复杂,如果让学生选择一项作文,富于创造想象者常选择新颖和具有挑战性的作文写作。
4、幽默感,富于创造想象者一般也富于幽默,这可以从他们的言谈和写作中看出。
想象的主要特点是:想象中有很强的情感因素。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人想象出的意象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主观感受上的差异性。这是由人的生活经历、文化教养、个人特点的差异形成的。人们在读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后,对其基本特征的认识大致一致,决不会把他想象为福斯达夫,也不可能把他看成堂吉诃德。但是不同读者心目中的哈姆雷特,总是会有差异的,所以才有人说:“一千个读者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对《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认识也会大致一致,她总是仔细的女孩、弱不禁风,决不会把她想象为《骆驼祥子》中的虎妞或者想象成排球名将郎平;弄清这一特点,有利于在作文教学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学生的想象差异性。
(二)、想象的作用
想象在人类的生活和创造活动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学生整体智力发展中 2 的作用。例如,人们可以通过想象设计未来的蓝图;文学家可以通过想象塑造出优美动人的文学形象,画家可以通过想象画出流光溢彩的图景,音乐家通过想象可以创作出动人心弦的优美旋律,科学家通过想象可以创立前所未有的理论。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智力发展,虽然是自身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判断力、分析综合能力等各方面因素发展的结果。但想象力在其中有相当大的作用。
观察离不开想象,没有想象的观察是不细致、深刻而丰富的;记忆离不开想象,没有想象的记忆是不完整而牢固的;判断离不开想象,例如:公安人员在调查案情的过程中,最初往往是根据歹徒作案的蛛丝马迹想象出歹徒的各种作案方式,从而进行侦破工作;分析、综合也离不开想象,人们在进行分析、综合的过程中,每次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想象,使之准确而严密。归纳起来,想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其一是补充作用。例如学生可通过学习地理,了解到祖国及世界各地的山川河流、风土人情等;通过登月宇航员的介绍,可想象月球表面的形象。
其二是替代作用。例如:小学生在游戏时扮演各种角色、模仿成人进行劳动和各种社会活动的游戏中,许多实物都是通过想象来替代的。
其三是超前认识作用。例如学生常常凭借想象来勾画未来理想生活的蓝图和预见事物未来的状况。
二、在作文教学中培养想象力的重要性
作文是学生的一项综合性能力训练。它的“个体劳动”的特点是十分明显的,学生的个性心理素质在作文训练中常常起着重要的独特的作用。而想象力则是个性心理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小学生或中学生,他们都思想活跃、富于想象。如果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遵循他们的认识规律,注意保护并有目的地引导诱发联想、激发想象,就能拓展他们的思维,启迪他们的智慧。
想象是作家创作的基本素质,对学生来说也是他们理解课文、提笔作文的基本素质。从作文的思维过程看,任何一篇文章如果要想写出自己的最好水平,无不深深地烙印着想象的标志。刘勰《文心雕龙.神思》里说:“文之思也,其神运矣。故家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客,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 3 风云之色。”有经验的教师总是抓住这一思维特征,把握学生思维特点,引导学生的神思合符情理地飞翔,巧妙地将知识灌输其中,不断地把学生思维推向新高度。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出了一道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经历的作文题目的时候,由于拨动了学生个人的感情之弦,打开了他们的想象的闸门,学生的作文水平常常会有较大的提高,有时连一些平时较差的学生也能写出使教师动容的习作。
三、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是一个十分复杂和重要的问题。问题的复杂性首先在于想象力由于其性质不同而有不同的特点,培养方法也因而各异。例如,对小学生而言,再造想象和创造性想象都很重要,而创造性想象又是在再造想象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想象。它们的特点导致了不同的培养问题。此外,这一问题的复杂性,还在于它始终同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密切相关。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不应该也不可能脱离“双基”的教学,而“双基”形成又依赖于学生的想象力。这里讨论这一问题,并不是要割裂两者,而是指出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自从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妞斯首创班级授课制以来,曾经在世界上风行了几千年的“一对一”的课堂形式的私塾逐步被淘汰,这自然是教育史上的一大进步。但是,班级授课制也像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一样,有其不可避免的不足,那就是常常用划一性教育压抑甚至代替个性化教育。试想一个班级四五十人统统要求按同一题目在规定课时完成作文,但这种划一性的教学模式违背写作规律却是显而易见的。叶圣陶和夏丐曾两位老语文教育家就明确地说过这是不得已的办法。但是,如前所述,由于想象的个性差异大,不易接受这种划一模式的限制,因此,在班级授课制中,重视并尽可能采取一些必要措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以弥补班级授课制的缺陷就十分必要了。
(一)、激发想象的兴趣。学生的想象积极性是其展开想象的重要条件,换句话说,学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愿意想象,必须有起码的思考问题的欲望和兴趣;否则,再有逻辑性的教材,再高明的启发也难以凑效。要特别重视兴趣推动学生展开思维的巨大力量。因此,有兴趣,才能全神贯注,积极思维和想象。当学生对某种作文学习产生兴趣时,他总是企图探寻、积极思考。所以,教师要善于启动学生求知和好奇的欲望,变“要我想”为“我要想”。
(二)、转变思想,努力创造一个利于学生发展想象的环境。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环境和思想解放的新的文化环境,使学生面对开放窗口,迎接八面来风,他们的思想空前活跃。五光十色的生活图景,五花八门的知识信息,丰富着他们的头脑。这是时代赋予他们的社会文化环境,是促进他们想象能力“自由发展”的优越条件。但是学生想象的充分发展还需要学校和班级这个小环境。作为教学的主导者——教师,首先应该摈弃“注入式”教学和“以我为主”的单式性思维方式,应自觉的主动的提倡民主教风。因为教师在师道尊严的大旗下,学生在心理上必然产生一种不敢越雷池半步的威压感。提笔作文时为了适应教师的要求,为了争取高分,就会掩盖自己的真情实感,不敢讲真话抒真情。久而久之,纯真的天性被扼杀了,充满想象的灵感被窒息了,主体意识和青少年蓬勃的朝气被消磨了。在这种气氛下,不但学生的想象不能发展,创造性逐渐消失,而且会思维迟钝、僵化。
(三)、变“套”为“导”,因势而导,因势利导。学生普遍怕作文,总把写作文当作包袱。甚至公开说“学语文不写作文就好了”。学生怕作文除自身惰性心理作怪外,与我们教师指导不得法,“败了味口”有关。那种千篇一律的题目,大同小异的内容,八股式的写法使学生无话可说或有话不愿说。只得说套话,说假话、说空话、结果怎么不使学生厌烦作文呢?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行之有效的方法是调动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这样写出的作文才会百花齐放,才会有新意。
在这种过程中,教师要做的工作是变“套”为“导”。在四川方言里,“套”、“导”二字读音并无差别,可是内容却迥然不同。其一,出发点不同,“导”是以学生为主体,而“套”则是以教师为中心;其
二、过程不同,“导”要根据学生实际命题,尽量考虑学生知识水平和年龄特征、兴趣爱好;而“套”则是老师按自己主观的要求,设计好题目,规定学生去完成,不管学生实际。其
三、效果也不同,“套”的结果,越是逼学生就范,学生越“败味口”,只有根据学生的实际和需要引导、诱导、开导和指导,才能逐渐培养学生作文兴趣,提高写作水平。
“导”的根据什么?“导”的根据是势,这里所说的“势”,指的是学生的想象,老师的任务是根据学生想象力的差别,打破思维定势,扩展思路,即所谓因势而导。但学生的想象不一定都符合作文的要求,教师的另一任务就是引导学生的想象向正常 5 的轨道发展,不能漫无边际,这才是我们的目的。为此,要变“因势而导”为“因势利导”。“而导”与“利导”差距就在一个字上,“利者,力也。”“利导”即是有力的指导、引导。
(四)、尊重学生的想象结果,容许不同意见的存在。教师对学生的想象过程及结果,哪怕是“不合常规”,也要尊重,避免立即否定或嘲讽。应允许学生“标新立异”,避免事事苛求一致,要求整齐划一,常常阻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以宽阔的胸怀,接纳众议,容忍不同意见。这样,学生就勇于思考、大胆想象,乐于创造,对于错误“思路”,教师也要以理服人,有针对性的予以指导。
(五)、与课文相联系。语言是表达美的主要手段,借助优美的语言形象去启发想象,从观文而入情,以入情而发思,进入刘勰所说的那种“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的境界,是打开想象大门的基本步骤。
例如,教师如果要让学生写一篇叙事散文,可让他们与朱自清的《背影》联系起来,让他们从优美的文字中看出一幅有形有声有色的图景来,产生联想。父亲为儿子拖着臃肿肥胖身体过铁道,“蹒跚”、“攀”、“倾身”去买橘子的形象就会催人泪下,使学生自然想到自己的父亲。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父亲种种爱子之情,以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又如,让学生写一篇以物喻人的抒情散文,可引导学生先回顾杨塑的《荔枝蜜》。作者在广东从而尝到鲜美荔枝蜜,又在蜜场观察了解到蜜蜂辛勤酿蜜,自己要求甚少,贡献给人类甚多的现状后,联想到了人的精神品质,进而产生了创作激情。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跟踪作者思路,步步联想,突出重点,从而发现作家先写茂密荔枝林,是要推出鲜荔枝;写荔枝美味,是为了引出荔枝蜜,写荔枝林、鲜荔枝、荔枝蜜是为了联想写蜜蜂;写蜜蜂是为了联想写人的品质,最后甚至联想到自己也变成了一只小蜜蜂。这样层层联想,一波三折,反射蜜蜂精神的写法,使人感动至深,学生一定会从中悟出一些抒情散文的写法,而不至于写得平铺直叙。
(六)、与生活相联系。可以断言,任何一个有写作成就的人,都是一个善于联想转换的妙手。当遇到一道作文题目,他能灵感一动,把在生活中听到的一些事迅速纳入自己思维中,内化吸收,联想转换为充满自己主观意识的另一篇文章。比如《纸 6 船》这首儿童诗,诗人依照儿童的心理,以朴素的语言,明快的格调,特别是丰富的想象描绘了儿童的奇思妙想:先是想到写有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的纸船让异地的人得到,然后想到用船载着秀丽花平安地到达岸上,接着想到天上的船也能放下来同我的船比赛,最后想到梦里睡坐在船里。这些想象与现实生活都相联系,通过这些天真离奇的想象,却形象地写出了儿童的童真稚趣。这就是想象离不开生活。又如一句名言,在一些人眼中仅仅是名言,作文时总不能拓展思路。而在善于联想转换的人心中,名言已化成一道闪电,照亮了他心中早就有的其他思想材料。这不是抄袭,也不是模仿,而是巧妙的联想转换创作。
(七)、按学生的年龄阶段,按想象的高低层次培养。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想象会有很大的不同。小学生的想象活跃、范围广泛,生活阅历浅、深度不够,内容不集中,持续时间短,比较模糊,不易用语言表达出来。中学生知识和阅历有所增加,想象力有一定发展。想象比较新颖、奇特但主体的积极思维状态不够,不能把想象与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有效的配合起来。高中生思维趋于成熟,凭着观察的广博、生活经验的丰富,能使想象向纵、深方向发展。想象目的明确,有所取舍而显得集中。教师只有认清其不同阶段的不同特征之后,才能很好地进行培养。低段的学生,可采用实物(包括图画、照片等)等,进行诱导、启发他们想象与之有关的事物。比如,教师制作一只小木船,或拿一个鸡蛋,或教师在讲台上做出某个动作,某种表情,让学生进行想象。高、中段的学生,宜采用情境、语言(包括影视等)等手段进行诱导。比如,引导学生根据鲁迅在《孔乙己》中所描述的孔乙己的特点而头脑中形成孔乙己的形象。这种想象在人的认识活动中有极大的意义,它使人可能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空的限制而获得更丰富的知识。
同时,教师应知道,想象有层次高低之分。虽然希望学生作文时能进入“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的想象境界,但不希望他们“胡思乱想”,这就要求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引导,逐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可以首先引导学生进行再造想象。但形成再造想象必须依赖两个条件:扩大知识范围,增加表象的储存,正确理解语词和图象所标志的意义。其次,可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想象。要达到学生进行创造的目的,教师应该努力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 7 状态,细致入微地观察事物的特征和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比较一些事物与另一些事物的异同,从而有利于从这些事物中获得启发,创造出新的形象。
结语
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虽然作文教学中担负着重任,但决非屈指可数的作文教学时间就能完成的,它还依靠其他课堂教学以及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的共同培养。所以,每一名教师都应抓住每一个机会,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参考文献:
[1]朱绍泉《中学语文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赵冰洁、张莉、李恒荣《心理学》高等师范教材 [3]刘永康《中西合璧的语文教育观》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4]《教育科研论文选集》四川科技出版社
第二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作文教学中想象力培养
作文教学中想象力培养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理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想象是思维的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意义,是作文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作文教学与想象力的关系
什么是想象?想象是通过原有表象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活动。这种把原有表象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能力就是想象力。所以说,创造性是想象的突出特点。
英国诗人雪莱说:“想象是创造力。”作文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一种活动。它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想象力。根据儿童少年的生理心理的特点,他们想象逐步从无意想象发展到有意想象,如用“二十年的我”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有的同学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天文学家,乘做宇宙飞船,解开宇宙之迷;有的同学想象自己成为著名的医生,攻克癌症等其它疑难病症,为人类作贡献等等。作文的立意与新颖也靠想象。如见到了“杯子”你会联想到什么?有的同学说:“是一个空瓶人,有各种奇遇。”有的同学说:“想到自己,像空杯子一样可以吸收各种知识。”这样指导学生运用想象力去观察生活,积累了作文材料。
总之,想象力贯穿了整个作文教学之中,没有想象力,学生作文思路就会闭塞,内容空洞,立意不新。所以学生的写作欲望靠想象来燃烧,观察力靠想象来培养,立意新颖靠想象去创造,思路靠想象去拓展,人物形象靠想象去塑造,语言的色调靠想象去渲染。
由此可见,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必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然而,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如何进行想象力的培养呢?
二、作文教学中想象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作文教学不仅是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而且是一种严格的思维训练。学生从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到产生感情,产生思想,直至构思文章,写成文章,是一个完整的积极思维活动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无论是审题、立意,还是取材、构思,都要突出一个“新”字。而想象力正是这个“新”字的具体体现。没有想象力,学生的作文也就失去了灵性。
1、利用原形启发,培养想象力
所谓“原形”就是起启发作用的事物。人的创造发明,创立新事物的形象,常常受类似事物或模型的启发。鲁班从丝茅草割手得到启发,发明了锯子。如何提供“拟想”的原形是想象力训练的关键。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生活或学习中熟知的事物中选择具有启发价值的原形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筷子:成双成对,是不能分离的好朋友。
只有不弯腰,才能获得成功。
抹布:自己受难,为人幸福
漂泊流浪,遇到各种奇遇
在这一原形的启发下,学生立即打开了想象的大门,结果不少同学超越常规的思维模式,写出了不少蕴涵哲理的文章。也使学生认识到观察事物这种感性形象,通过想象,就会成为
用心
爱心
专心
生活的哲理。
2、创设情景,引发想象力
创设情景是引发联想和想象的重要手段。情景的创设对表象的浮现起着重要作用。情景的创设要注意暗示表象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由此及彼地建立起表象之间的联系。例如,我设计了这样一堂作文课----拖把。
师出示拖把,先由拖把外形这一表象入手,激发学生想象,想到拖把各种各样的形象,如:礼花,毛笔,焰火,穿草裙的舞女,根据这一外形特点,同学们展开合理想象,想象拖把的不同心情,不同的遭遇,立意新颖即可得满分。有的学生想到了冰冻的拖把穿上了美丽的舞裙,以为自己高人一等,在拖把舞会中骄傲无比,笑话他人,结果冰化了,受到教育。从中知道不论外在如何变化,要注重内心的品格。
这样有意识的引导关注生活,由生活原型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了孩子关注生活的能力与习惯,是想象真正扎根在生活的土壤。
3、巧用资源,激发想象。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每一个生活的瞬间都孕育着无穷的想象空间,教师要抓住这时机,激发学生的想象。
例:一堂写字课上,一名学生的墨水掉在了地上,老师抓住机会,激发想象:“墨水为什么会掉在地上?”一石激发千层浪,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的迸发,有的说,想出去看看老师的新鞋子。有的说;对主人不参加书法比赛不满,准备离开。他们联系生活,联系实际,打开了想象的大门。最后小练笔又做要求,在此基础上,加上人物的性格,学生习作千变万化,把自己对事,对物,对生活的感受描绘了出来。
总之,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首推联想和想象。所以,作文教学必须紧紧抓住想象力培养的这根主线,才能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打开思维的闸门,迸出思想的火花,创作高质量的作品。
用心
爱心
专心 2
第三篇:浅谈语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
浅谈语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
摘 要: 想象力是人的一种创造性思维,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有意识地利用课本中优秀作品的“空白”启发诱导学生进行想象、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给课文配插图、进行续写、改写、扩写、创设情景训练以及到大自然和生活中去仔细观察体会等途径,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想象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10-0101-02
想象力是人的一种基本思维能力。辞典中对“想象力”一词的解释是:“在直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1]。因此,想象力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想象力在人类认识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语言文学中,想象力更是发挥着独特的作用。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本文就这一问题谈一点看法。
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利用课本中优秀作品的“空白”启发诱导学生进行想象
所谓“空白”,主要是指文学作品中未明确写出的部分。它们是文中以实写的内容向读者所暗示或提示的部分。它存在于文章的各层结构中,最明显的是存在于情节结构的层面上,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和回味的余地。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优秀作品,常有这样的“空白”,在这些似乎“无”的空白之中,渗透着极丰富的“有”。对于这样的“空白”,教学的重点是“导”,引导学生自觉地构造出一个个审美对象,从而提升审美视野和境界,把作者有意无意所忽略的文字通过学生的再造想象而弥补起来,可使之具体化、深刻化。例如,在乐府诗《陌上桑》、鲁迅的《一件小事》、朱自清的《背影》等作品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中,作者并没有具体的描写主人公的肖像,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以文中的实写内容为依据,想象其肖像,增进对人物的全面认识。学生在老师的适当引导下是能够发现“空白”的。但是学生通过想象力对它进行“填充”,则是难点。老师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引导学生“填充”,更应该通过暗示启发,从“空白”激起学生积极地比较、反思、交流、选择,这样就既能够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又培养其创造想象的能力。此外戏剧中的潜台词、小说中的省略号、破折号,诗歌中的一些语句都可以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启发学生去思考,以想象填补“空白”。既可以使学生获得对课文的深刻理解,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二、在学生对课文有较深理解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给课文配上插图
文学与绘画两门艺术历来相通,自古以来,就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说。文学作品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最好材料,因为文学作品一般都是通过艺术的语言来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因此,通过一定的方式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中的抽象文字符号与平时积累的记忆表象重新组合,即根据文章内容给课文配图,这是一种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宣泄他们创新原动力的最好途径之一。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此可进行大胆的尝试,引导学生依据课文内容,充分发挥想象,绘出了一幅幅精美的图案。如《春》中的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春风图;《斑羚飞渡》中斑羚飞渡时的悲壮图;学生心目中的《苏州园林》;《爱莲说》中的花中君子――莲花;《从百草园到三味节屋》中生气勃勃的百草图;《送元二使安西》中的依依惜别图;《背影》中的父亲的背影;《核舟记》的核舟„„寥寥数笔出神入化,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学生就能在咫尺见方的黑板上或小小的作业本上开拓出无限广阔的形象世界,每一幅图都是学生的得意之作,每一幅图都能凝聚其想象力和创作欲望。与此相对应的,学生对课文的兴趣也日益加浓,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进行续写、改写、扩写、创设情景训练
课堂就是训练场,教材就是训练源。课本知识反映的生活尽管是间接的,但往往能够展示出一幅幅令人神往的画面,而教师一旦打开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学生的想象的闸门,把他们带到一个驰骋想象的新天地,就会迸发出绚丽多彩的思维火花。
(一)续写训练。这种训练适合在教学叙述类文学作品时进行。因为在这类作品中,作者往往艺术性地设计情节结构,戏剧性地反映人物的命运。这就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去编写未发生的故事,去设计人物将来的命运,学生自已也享受了“虚幻”的乐趣,有了作家们的自豪感。如在作文课上,可以让学生阅读童话《皇帝的新装》,然后按照各自的设想去安排皇帝游行结束后会怎么做?学生们兴致勃勃,很快落笔成文:有的同学设想皇帝回宫后思自己上当受骗的原因是什么,最后虚心纳谏,成为一个大有作为皇帝;有的同学写到皇帝非常生气,杀了说真话的小孩,引起了全国人民的不满等等。
(二)扩写训练。这种训练适用于记叙文、叙事诗等作品的教学中。扩写训练只需提供一段简洁的记述性文字,对人和事、景和物有一个基本的交待,然后由学生通过想象,借助各种描写手段,去充实内容,完善情节,使人物形象丰满、景物生动鲜明。如刘义庆写的《周处》中有这么几句:“周处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可让学生进行合理想象,采用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描写等,突出其粗暴强悍、好争斗,勇敢坚韧的性格特点。
(三)改写训练。这是一种大开大合式的训练形式。改写训练是就一篇课文,让学生在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重新构思,另拟题目或另选体裁,再造新篇。它的难度较大,尽管离不开原文提供的意境,但在人称、角度、重点的确立上,又与原文很不相同。例如,乐府诗《陌上桑》就可以改写成《秦罗敷的故事》;《天上的街市》也可以改写成《逛天上的街市》等。
(四)创设情景,进行片段训练。情景,即具体场合的情形、景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手段创生情景,把学生带入所教课文的特殊意境之中,让他们充分体会彼时彼地彼人彼景彼物的感受,使他们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而产生共鸣。如学完《孔乙己》一文后,教师可让学生想象并表演孔乙己排出九文钱的情景,之后布置:对孔乙己排钱的过程进行一段动作描写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我曾经在课堂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上创设过这样一个情景:“有一位汽车司机,开着满载货物的卡车爬行在一段人烟稀少的山路上,行之路的拐弯处,突然发现一个人躺在路边,身上似乎有血迹„„如果你是这位司机,你怎么想、怎么做„„”没想到学生激情很高,人人都有话说,课堂气氛也显得很活跃。根据课文提供的材料或创设的情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作文训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而且还能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自觉运用知识的能力,使课文教学与写作教学、阅读训练与写作训练相得益彰。
四、走出小课堂,走进大自然
任何想象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形成的。生而目盲的人,无法想象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何种景象;生而耳聋的人自然无法想象出“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音响,无法体味“余音绕梁”是何种感受。可是当我们读着马致远在 《天净沙 秋思》中写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时,头脑中就会展现出一幅充满苍凉气氛的“秋暮羁旅图”。这是因为我们头脑中储存着“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记忆表象。读着马致远的词句,借助这些表象的重新组合,便产生一种充满苍凉气氛的情境。可是我们头脑中的这些表象,单靠学生在课堂上是不可能完整准确地感知到的,要到大自然和生活中去仔细观察体会,以此丰富表象储备,这是提高学生想象力的重要途径。但是,观察并不能盲目地无层次地进行,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到大自然中去观察。虽然自然界一年四季都在不断变化,但在观察时,还是有一些共同的因素会影响观察者,需要提醒学生注意。表现在:第一、观察的时间,在不同的时间观察到的景物会有所不同,一天的朝暮晨昏,一年的春夏秋冬,景色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自己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分别写出加以比较;第二、观察的角度,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景物会有所不同,苏轼看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也可以借助想象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自然,观察社会;第三、观察时的心情不同,则对同一事物的感受不一,忧郁则阴霾满天,欣喜则阳光明媚,同样是写秋天,在毛泽东的笔下就洋溢着雄健之气,充满生机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和活力,但在欧阳修的笔下却是一派萧瑟景象,抒发了徒然忧伤的喟叹。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途径还有不少,如看照片作文,观舞蹈作文,听音乐作文等等。教师只要引导学生养成思维想象的习惯,就能不断提升学生的想象力。
参考文献:
[1] 《现代汉语词典》(增补本).商务印书馆,2002.------------最新【精品】范文
第四篇:浅谈语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
浅谈语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
我国当代教育提出素质教育必须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一个缺乏创新能力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发展的民族;同样,一个缺乏创新能力的学生也是一个没有前途的学生。而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创新能力高的学生必然具备一个共同的性格特点:富有想象力。天马行空、不拘一格的想象体现了个体思维的开阔性、流畅性、灵活性。惟其如此,学生才会成为一个个灵动的、独立的、与时俱进的个体。
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语文,更应在教学中渗透想象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打开学生的思维想象力,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也是新课标理念下的最终教育目的。奇思妙想,方可诗意翱翔。本文拟从以下方面谈谈个人粗浅的看法。
一、以古典诗歌为平台,涵泳品味,激发想象
高中语文教材中选编了大量文质兼美的古典诗歌,具备音节和谐,韵律流畅,意境优美的特点。这种美常常是言语无法清晰描绘的,意会却无法言传,想象便成了理解诗歌的关键载体。教师可以采取听录音,范读,默读,全班齐读,小组合读,个人读,男女赛读等各种方式,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激发学生的诵读欲望,在涵泳品味中,揣摩想象,理解诗歌。
笔者在讲授李白的《将进酒》时,引导学生把握三言七言交错的读法,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起兴时,开头用“君不见”领出,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一联用了比兴手法,“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读得很有气势,在朗读中品味慷慨生悲的韵味;入题时,节奏要加快,“人生”一联,“尽欢”和“空对月”须重读。“天生”联显示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读得掷地有声。“会须”句要用声调读,读得豪气十足。举杯劝酒时,应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劝酒辞时,引导学生想象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须读得酣畅淋漓,而最后一句直抒胸臆时,要结合李白的生活经历,想象诗人怀才不遇、寂寞痛苦的人生境遇,读时放慢语速,夸张而又不失真实地读出诗人的痛苦情绪。
在教师一步步悉心点拨下,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全诗,在反复地涵泳品味中,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穿越时空,似和古代先贤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在品读中,那个桀骜不驯,慷慨自信的诗仙如在眼前。有学生不禁在文中如此写道:在融入身心的朗读中,我仿佛听到了青莲居士那爽朗明媚的笑声,仿佛看到了他嘴角那一丝淡淡的忧愁,仿佛触摸到了诗仙那狂放不羁却深藏块垒的深沉的心灵,李白小小的酒杯里蕴含着汹涌澎湃的寂寞啊!读此,怎能不为学生灵动的想象而感动?
二、以散文教学为主阵地,挖掘教材,培养想象
想象力具有普遍存在性,它并非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每一个正常人都具有的潜在能力。想象力的普遍存在决定了语文教学完全有可能而且有必要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想象力的培养。我们语文教师更要充分利用教材,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点燃学生创造想象的智慧之火,多给他们广阔的驰骋想象的空间,引导他们善于从多角度看问题,养成求异和创新的思维习惯。
在语文教学中,决不能就文讲文,仅仅把教学停留在文化知识的简单传递上,教师必须在讲授的过程中,恰当地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可借助于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唤起学生内心的想象,把课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闻到、触到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从而启发学生想象力。
比如教师在讲授《故都的秋》时,需让学生整体感知,感受基调,把握思路,分析结构。在确定文章大致轮廓时,可尝试引导学生再现画面,再创意境,通过重组画面,缘景入情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指导学生设想自己在古都民居院中赏秋,就视听所及的范围,构想一幅有声有色的立体化的古都秋色图。例如:背景――高远,碧绿的天空;中景――破屋,庭院,破壁,槐树;近景――五颜六色,流光溢彩的牵牛花,满地秋槐落蕊;特写――蓝朵牵牛,尖细秋草;点景――瓦灰色的驯鸽在青天下飞过;画外音――鸽哨,蝉鸣。通过学生的想象,调动视听嗅味等各种感官,具体感受古都的秋味秋意,在欣赏过程中,再帮助学生,激发想象,根据自己的经验适当补充形象并具体描述。例如:高远碧绿的天空,驯鸽飞过的动势(驯鸽可能是纯白色的,可能是瓦灰色的,鸽哨是尖细的,悦耳的);牵牛花是喇叭形的,有蓝的,白的,紫黑的,淡红的,在阳光下闪着清冷的光;树上秋蝉的叫声十分衰弱,听起来有几分凄切;槐树下面,落蕊铺得满地,脚踏上去,绵绵的,松松的,软软的;人应该有一种微凉的感觉,并从中感受一种秋意。在想象作品的图画美,意境美时,进一步地想象作者的情感,作品的情味。
三、以作文训练为舞台,躬身实践,拓展想象
课堂教学中借助课文进行“悟境”式想象,只是再造知觉想象,以便深入情感,深刻理解文章,虽然这些都具有某种创造成分,但仍以再造想象为主,要真正提高想象能力,只有通过个体独立实践才能展示出来,作文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在写作训练中,充分培养学生的独立想象能力,既会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以迅速提高,又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力,而实际上这两种能力又常常是相辅相成的。
比如笔者在教授作文时,常常有意识地突破常规思维,引导学生去大胆想象,尝试创新。当很多学生在写作中选择四平八稳的议论文时,我会鼓励学生尝试小剧本创造,根据立意,结合现实,想象情景画面,设计故事情节,创作引人入胜的剧本;当一些学生仍然在写平铺直叙的记叙文时,我会引导他们观察生活,想象细节,创造情景,努力使记叙文多一份灵动,多一份生机;当学生想象力匮乏,写作机械呆板时,我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生活、观察生活;走进经典,品味经典,开启智慧。
实际上,这种写作中的想象力训练是非常重要的,高考作文越来越需要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以2012年高考作文为例,新课标的《船主与油漆工》,上海卷的《被舍弃的微光》,四川卷的《手握一滴水》,湖北卷的《科技的利与弊》,江苏卷的《忧与爱》,山东卷的《以孙中山的箴言自拟题目》等等,从审题立意到素材运用,文体选择等方面,都需要学生一定的想象力做底蕴。没有想象力和对生活的感悟,文章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雨果曾经这样说过:想象就是深度。没有一种精神机能比想象更能自我深化,更能深入对象,这是伟大的潜水者。科学到了最后阶段,便遇上了想象。想象力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比知识本身更重要。高中生正处于黄金年华,想象潜能最丰富的阶段,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肩负起重任,在传道授业解惑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想象潜能。
(作者单位:淮滨县第二高级中学)
第五篇: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日常教学中,常见学生的习作思路狭窄,内容空泛。怎样才能指导学生写出思路开阔、内容丰富多彩的文章呢?我认为: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有了合理丰富的想象,才能有妙趣横生的文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无疑给学生的写作插上腾飞的翅膀。
所谓联想,是指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的一种思维活动。它是一种由此及彼的心理思维过程。联想是联系眼前的事物与以往曾接触过的相似、相反或相关的事物之间的纽带和桥梁。通过联想,可以从眼前的事物生发开去,由一点发散到另一点。如由“绿”会想到植物、春天、希望、春风又绿江南岸、青春等等。什么是想像呢?将已有表象加工改造成新形象的思维过程就是想象。如根据圆的外形特征进行想像,可以想到皎洁的满月,明亮的眼睛,高高的石拱桥,地动仪,圆周率等等。
有人说,联想和想象是创新思维的两种不同形式,联想的内容都是已知的、客观存在的,它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思维过程;想象通过思维产生新的,是从无到有的过程。不过,二者有很多共同点,一是联想和想象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要有一定的知识作为基础。比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大家都说联想的好,那么至少你要知道“银河”、“九天”这些词语、典故;你要想象一万年以后的世界,你就应该懂得一点基因知识、环保知识、宇宙和外星探索知识,电脑知识等等,要不然,你的想象就没有依据,想出来也不会精彩。有的人把好的想象和联想看成是灵感爆发得来的,其实,灵感也要以知识基础和思考习惯为前提。二是都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把两件事物联想在一起,主要看它们有没有共同特征,比如长腿和圆规,大桥和彩虹,网络和高速公路;再如想象中的未来世界,要有未来世界的特征。三是最好得有创造性,想得新鲜、独特。比如人们把美国篮球明星乔丹比喻为“飞人”这是有创造性的,把罗纳尔多称为“外星人”,这是第一次这样比,所以人们的印象十分深,可是如果再把另外的人也称为“飞人”“外星人”那就不够有创造性,至少应该加一点改造,比如叫“小飞人”,“赛外星人”,“超人”等,大家才会认可。
同一道作文题,我们若从多角度、多层面运用联想和想像,就可以使学生开阔思路,丰富想象,变被动作文为主动作文。怎样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呢?我是按以下三个步骤去做的。
第一步任由脑子天马行空进行联想和想象。联想是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可以由当前直接感知的事物引起,也可以由头脑中想到的事物所引起。按内容分,可分为想实和想虚两类。想实的包括具体事物或日常生活场景存在和出现的事物形象;想虚的包括文化知识积累和社会生活哲理,甚至并不存在或尚未出现的形象等。想象是创造的源泉之一,丰富的联想能诱发创新意识且驱动创新思维,对脑子里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构成新的形象,想象具有加重、联合、唤起和合并的能力。驰骋想象,写作素材才能具体丰富,文章才能生动形象。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譬如“水”这个词,当你看到后,你就能联想到“村里的池塘、山泉、溪水、长江、大海”等具体事物,联想到日常生活场景如“水往低处流,自来水未关,水管破裂等浪费水的现象”。还可以从典型事例进行联想,如“南水北调工程,98年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等情况”。也可调动自己在平时的文化积累,如关于“水”的诗句和与“水”有关的典故,乐府诗有“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苏轼有“大江东去,浪淘尽”;李白有“孤帆远影碧空尽”。典故有荆轲刺秦王“风萧萧兮易水寒”;项羽自刎乌江等。还可以开启思维的大门,从社会生活哲理入手,从“江河之水日夜奔腾,想到人应该有一种生命不息的精神,从一滴水融入大海才不会干涸联想到集体的力量”。当我们展开想象的双翼之时,记忆中的表象由模糊渐趋清晰,由薄积而厚重,由暗淡转成明朗,无生命的素材就会呼之欲出。
运用联想和想象,脑子里“再现”这些素材时,不要考虑到先后次序,也不要去管再现的东西是不是有写作的价值,而首先考虑的是尽最大可能把凡是想到的,都一一用提纲的形式记录下来。朱光潜先生在谈作文思路时曾说:“在定了题目之后,我取了一张纸条摆在面前,抱着那些题目四面八方地想,想是全凭心理学家的所谓‘自由联想’,不拘大小,不拘次序,想得三五个字,就用三五个字的小标题写在纸条上,如此一直想下去,一直记下去,到当时所能想到的意思都记下来了为止。”你不妨也学学朱光潜先生的做法,拿笔快速记下你脑子里 2
闪现的字眼,如此一来。“千军万马”在你面前汇聚,你随时可以调兵遣将,各尽所能。
第二步对所汇聚的材料加以甄别,进行筛选。有了材料还不能将它们统统写进作文里头,要不然就成了一锅大杂烩。这好比买菜,应荤素搭配才有营养,拣菜时记得将黄叶、根、茎等无用的东西去除,切菜时还得考虑切块还是切丝,这样准备之后,才能奉上一盘色香味俱全的菜肴。写作也如同炒菜,看一看其中哪几项或哪一项最有内容可写,最容易写得生动。要从想象的内容中筛选出有用的信息。怎样进行筛选、甄别?要注意三点:
1、要注意材料的熟悉性。即选择习惯的、常见的,自己知道最清楚的材料。这样的材料才有话可写,不仅写来得心应手,而且容易写出真情实感。以“水”为例,如果你对日常生活场景比较熟悉就可以写一写你看到的景象:清清的溪水、甜甜的山泉、汹涌的大海;如果你文化积累比较深厚,就选择古诗词来抒发情怀;如果你擅长写议论文,就可以从“水”的形体进而联想到社会生活哲理,写出富含哲理性的文章来。如:大海的包容并不掩盖大海的豪放。面对大海,可以看到避风的港湾,亦能领略惊涛的骇浪。也许这就是所说的风险和磨难。圣地亚哥在与海浪搏击了三天三夜后,以坚定的口吻告诉我们:“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也许我们的一生会遇到无数风险,经受许多磨难,但我们要有向大海发难的准备,向巨浪叫板的勇气。只有征服了大海,征服了巨浪,才征服了困难,征服了自己。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片段作者由“水”联想到“大海”,凭借深厚的文化积累,旁征博引,以宽广震撼的文笔气势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2、要注意材料的新颖性。即不是“老一套”、“老面孔”。“新”从何来?从思考中来。我们要勤于动脑,留心观察,紧扣时代脉搏,从丰富多彩的现实中“捕捉新意”;要充分展开联想,从无垠广阔的天地中“寻觅新意”:要善于逆向思维,从习以为常的素材中“挖掘新意”。这样,我们就能够推陈出新,标新立异,写出“有创新”的好文章了。当然,也不能各唱各的调——“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样也不对。如看到“圆”联想到日出、拱桥、月饼等,这些事物大家都很熟悉,不够有新意。有人独辟蹊径,由圆和老师的头进行了一番有趣的联想:我们的语文老师的头真圆!他的面部又白又胖,像刚刚出锅的馒头。鼻子又扁又 3
大,像个压瘪了的饺子。口边的胡须,没有一点黑的痕迹。光光的头顶,亮亮的前额,放射出知识和智慧的光芒。作者把圆与肖像描写结合起来,开启人们的未见未闻未思,注意材料的新颖性,文笔幽默,又无不恭之嫌。又如由“水”联想到钢筋、混凝土及其他,如果用水把它们掺和起来,就能制成坚硬耐磨的建筑材料。这一现象说明,在部分和整体的过程中,“条件”是至关重要的,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筛选别人没体察到的:一个强有力的集体,重要的条件是要大家有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这样联想悟思创新,变换角度,就能出奇制胜。
3、要注意材料的哲理性。即在诸多思路中选一条最佳思路,并以此为思维轴心进行第二次发散联想,同时对两次发散思维中引发的社会哲理进行比较、筛选,为定向构思行文准备丰富的素材。它完全可以超越时空限制,对写作对象产生强大的溶解力和穿透力,为深化主题打下坚实的基础。如由“大海”联想到的片段:儒家之道提倡“泛博爱而近仁”。提倡人要懂得博爱,要懂得宽容。从前不理解莫里老人那句“相爱或者死亡”,读了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才明白了一个人对他人的爱是可以用生命作为代价的,有了海的博爱,“北海道面馆”的老板可以为身处逆境的母子多煮一碗阳春面,有了海的包容才让人感受到父母、老师、朋友的关怀,面对大海,我们要懂得博爱。片段由“大海”是万条小溪江河汇聚而成,大海的广阔无垠,大海的包容一切这一特点进行第二次发散联想,进而想到“只有面对大海,才能懂得什么是宽大的博爱”这一社会哲理。本片段注意了材料的哲理性,使得主题得到升华,从而更好地深化了主题。
第三步对筛选好的材料进行整理,下笔成文。整理材料就是对中心有帮助的留下来,与中心无关的要学会忍痛割舍,可以将日常观察、广泛阅读的内容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中,使自己的情感得以升华,改变思维方向,达到“听唱新翻杨柳枝”的境界。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在有了“米”,不同的人也会煮出不同的口味。要煮出一锅香濡可口软硬适中的饭出来,就要采用各种手法,准确、形象而富有创造性地对筛选好的材料进行整理布局,然后付诸语言与笔端,最后下笔成文。
联想和想象是作文的双翼,有了这一对翅膀,作文才会腾空而起,才能高瞻远瞩,如何使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更丰富,构想出新颖奇特的新形象来?首先要注意多观察生活现象,多留心生活常识,平时多读报刊文摘,关心时事,了解社 4
会动态。其次加强文学素养,多接触古典文学,多背诵唐诗宋词。还要将所学与思考联系起来,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在联想的基础上再想象、再思考,从而创造出新形象来。
亚里士多德曾说:“没有想象,心灵就不会思想”;著名散文家秦牧说:“要把平常的东西写得光彩照人,就要注意观察事物发挥联想能力”;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谈到:“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的训练,学生才会“写得光彩照人”,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境界,写作能力才得以高飞远扬,达到“最杰出的艺术本领”。
写作素材积累:
联想的常见类型
一、相类联想。
指同类事物间的质同联想。如由三国时期随兄经商的董遇利用“冬者岁之余,夜者日这余,阴雨者时之余”的“三余”时间读书终成学问家联想到欧阳修利用“马上”、“忱上”、“厕上”的“三上”时间进行艺术构思,终成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这都是惜时如金黄色的同类同质的联想。这种联想一般思维方式是由此及彼、由远及近、由古到今或由今到古以及具体与抽象互换等。
二、相似联想。
指两种不同的事物,因在某一点上有所相似而展开的联想。相似而不同质是其特点。《庖丁解牛》中梁惠王听了庖丁一席谈,悟出了养生之道。这“养生”与“解牛”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梁惠王却明白了,这就是相似联想。
三、反向联想。
由事物间相反的特点而引起的联想,也叫对比联想。这种相关的两性事物之间的逆向联想,可以是一正一反,鲜明对比,来去分明;也可以此一彼一,方向相反,是非清醒。
四、连锁联想。
从已知的信息,联想到某一观点,然后由此及彼地联想下去,思维流向随之一层一层向纵深发展下去,就是连锁联想。
五、变形联想。
从原信息点出发,合理地增加一些与它有关的信息材料,来诱发思维、拓展思维的又一种心理过程。这有如几何学的证题,在适当的位置上添画一定的辅助线,里面图形间的关系就明确起来一样,目的是启发思维,拓展思维,吃准题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