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对初中美术教学的几点思考
浅谈对初中美术教学的几点思考
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强调学生自由表现,大胆设计创造,外化自己的认识和情感;欣赏评述则倾向于内化为文化品位和素质品质:综合探索则强调通过综合性美术活动的体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研究创造,运用综合性知识技能去制作,表现和展示,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求欲望,体验愉悦和成就感。从新课标划分的四个学习领域中,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外化能力、内化品质,还是探索未知、体验成功与情感,新课标赋予了新教材更多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性学习的方式。
这些课程内容从不同角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宽泛的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学习空间,那么怎样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性学习呢?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美术学习要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
1、美术教学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内涵,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
列宁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维。” 所以光有一个好的课堂环境还不够。美术作品、艺术家和学生之间存在距离,教师要在学生和艺术作品之间架起桥梁――即心灵的沟通。
2、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
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
通常在上课结束时,我会抽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来谈自己在这堂课上的收获;提出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也可以讨论下一堂课怎么上;自己做哪些准备工作。给学生介入教学设计的机会。师生间交流对教学的想法,学生会觉得老师的备课中有自己的思路,带着“这是我的课”的想法,更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还因为得到教师的尊重而增强自信心和对教师的亲近感。作为教师则从中得到了课堂的反馈信息,得以改进自己的教学。
3、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的能力。
4、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新课改倡导的美术教学,既要重视学生对艺术的感受、表现和创造力的培养,还要注重美术更多地与文化、历史、生活相联系,创建多维互动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感受美,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让学生围绕目标自主选择内容、材料和方法,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我在教学中,努力用新的理念来组织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不要让我们所谓权威的说教代替了学生的直观体验,扼杀了学生探索的自由,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关注学生的情感,改进教学和组织形式,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创设教学的新境界。
5、教师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电影录像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能够理解电影中所要表达的深层次含义。通过电影他们能够更快的感受到主人公的情感历程,从而加深对其作品的理解,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
比如:学习卡通的设计,我使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卡通片《熊出没》《灰太狼与喜洋洋》的片断,让大家了解并且知道设计者对画风的不同,画面效果的不同,内容针对的观看对象的不同。这比光说要有效果的多。
6、教师应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制作出生动的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检索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进行交流。
7、角色互换,拉近师生距离。努力改变“传道、授业”的模式,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不要让学生产生“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欣赏理解作品是一项任务”这样的错觉。教师可以把课堂自己坐到学生中间去,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参与讨论。从形式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营造一个愉快教学的气氛,让学生放松心情,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去感受,才能得到美的体验。当然这需要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提前预习。
8、合理评价,获得学生信赖。学生不管是完成作品还是回答问题,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作为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表示赞赏,然后对具体的作品要做具体的分析,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帮助他们提高分析与鉴赏的能力。合理的评价可以建立起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同时也传递给学生一种信息公正、公平的评价方法。
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多种的,可以采用学生自评或互评,再结合教师的点评,最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确立正确的审美理念。
第二篇:农村初中美术教学的现状及思考
农村初中美术教学的现状及思考
美术教育是实施美育工作的得要途径,这对于启发智慧、陶冶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都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教育部近几年进行教育改革时全面强化了素质教育,学校的美术教育也得到发展和恢复,但是农村的教育环境相对来说比较独特,所以实际的美术教学工作还存在的一些题。
关键词:美术教学 现状 思考
一、农村美术教育的现状
(一)美术课没有得到重视
受到农村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学生、家长甚至老师都普遍认为美术是副科,所以很多学校的美术课时都相对较少,甚至没有美术课,很多学校即使有美术课很多情况下也会被其它课时占用了,特别是临近考试的时候,美术课根本就形同虚设。
(二)教学投入匮乏
教学设备单一是农村的学校最突出的问题,而作为不受重视的美术课,教学设备就更加短缺,甚至简陋,除了彩色粉笔、单调的石膏模具外几乎什么都没有,有些学校有些学生甚至连教材都没有,再加上有些美术老师因为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自己本身对美术课都不加重视,对教学方法的钻研不够,对于学生的心理特征、年龄特点等都缺乏必要的认识和了解,所以就极大的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完成和落实,也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美术课内容安排随意
很多老师对于每周的美术课内容设计都没有规范的计划,而且从现实考虑,看学校有什么就教什么,内容随意安排,最好笑的是居然有老师问学生要画什么的情形出现。而且教学内容多偏重于技巧性的,而忽略了审美教育,美术课变成了“绘画课”。
(四)老师的专业、学历都有待提高
因为很多农村的学校对于美术课都不够重视,在师资的安排上也很少有科班出身,很多美术老师都是半路出家,而且老师学习、进修的机会也很少。很多老师为了掩饰自身专业能力不强的尴尬,在美术课上只得只讲不做,学生对于老师就会产生质疑,从而质疑美术课,继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五)教学资源没有进行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农村中学的教学资源本就相对匮乏,而农村学校对于具有乡土气息的教学资源也未加重视,其实农村有很多本真的资源可以帮助老师、帮助学生进行美育教学,比如田间的花草树叶、五谷鲜果,还有民间的剪纸、泥工、编织等,都可以进行开发利用。
二、造成农村美术学校以上现状的原因
笔者归纳原因有三:一是美术不在中考的统考范围,是非考试科目,这是根本原因,除了要考取美术专业院校的学生会认真学习外,其它学生根本不会用心学习;二是学校领导不重视美术教育,在管理上影响着美术教育的开展,很多农村中学受到经费、师资等方面的影响,对于美术教育更加不重视;三是美术老师的专业水平,上述也提到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没有经验的老师很难教出高质量的美术课。
三、改善农村初中美术课现状的教学策略
(一)相关部门要足够重视
虽然美术课不是考试科目,但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要能充分认识到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审美教育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主管部门对于农村中学的师资配备、教育经费等问题要生视起来,比如组织老师进修学习,加强老师的专业技能,添加教学设备等。
(二)教师要提高自身专业水平
老师要利用业余时间加强专业的训练,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尽管美术是一门非考试课程,也要引起老师的足够重视,钻研如何使学生喜欢上美术课、如何上好美术课,让美术成为学生的兴趣,从而将兴趣转化成学习动机。课堂教学是进行美术教育的主要方式,老师要认真备课、认真上课,充分发掘出美术课的潜力,强化创新意识,在教学方法、内容、课程设置、课内外的关系、教材等各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比如传授技能的同时也讲一些美术史,让学生更加了解美术的发展,利用节假日组织课外写生,不必拘于技巧,旨在培养兴趣等。
(三)挖掘农村特有的乡土素材
农村学生的生活总比城市学生更加贴近自然,因此这一点可以被作为丰富的资源进行深刻挖掘。老师先传授一些基础的技能,然后让学生进行自主创造。比如粘贴装饰画,将树叶、瓜豆、石子等素材粘成美丽新颖的图画;或者用泥巴进行各种形状的泥塑;再者剪刀纸、编织等工艺,又实用又具备艺术性。学生从生活中感受艺术的魅力,美术再结合生活再创新,二者相辅相成进入生活创造美的良性循环。
(四)优化美术教学结构
美术教学活动如何展开,美术教学的结构优化是非常行之有效的一个策略。农村的初中美术课可以分成必修、选修和课外活动三个模块。其中必修课是对一些必要的基础知识进行传授,使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美术知识、美术技能和审美认知;而选修课和课外活动要与农村的乡土特色相结合,多开发具有农村特点的工艺品制作、野外写生等一系列的教学课程,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而必修课、选修课和课外活动要互相影响,相辅相成,各有侧重,但统一的目标都是要发挥其教育功能,实现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
总之我国的教育事业正在蓬勃发展,而做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教学活动的发展任重而道远,而美术教育更要得到广大师生及教育机构的重视,重分发挥美术教育的积极作用,以实现美术对学生审美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第三篇:对民族贫困地区美术教学的思考
对民族贫困地区美术教学的思考
○ 王 岚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教育步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但素质教育的春风并没有吹进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现就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美术教育的滞后原因及发展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
一、经济滞后严重制约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美术教育的发展。
美术教育需要经济投入,但少数民族山区学校地处偏僻,交通闭塞,教育落后,经费紧张也是诸多学校的通病。学校连维持正常教学经费都很难,更不会有多余的经费投入到美术教育,美术教师除了手边仅有的教科书和两盒彩色粉笔外,没有辅助教学设备。
二、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一)、传统教育忽视美术课的重要性。刚步入课堂的那段时间,我的教学是个开放式的课堂,但是山区的学生偏偏沉默得令我都觉得气氛尴尬,感觉自己的活力就像动物园里被人注视的猴子。学生认为学好文化知识才是硬道理,至于美术课,仅仅是让自己在紧张的功课之余放松一下而以。因而普遍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美术课便成了一种摆设。
(二)学生对美术课的误解极深。传统的思想根深蒂固,在家长和学校共同“熏陶”下,再加上没有美术科考核,部分学生对美术科是不屑一顾的。
三、专业教师缺乏
其实,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学生对美术的求知欲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学生的整体学习积极性较高,只是由于农村经济落后,教师资源匮乏,教师的教学素质有较大的差距,参差不齐。虽然有了美术课,但学生难以触摸到美术的魅力。
四、几点思考
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应认识到上美术课不仅是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我们少数民族地区的需要。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美术教师,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呢?
首先必须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提高自己的教学兴趣。教学的目的不仅要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还要让他们学会表现美、创造美。让学生在不断的表现和创造中去学会生活。
其次,教师应着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现在上美术课的主要问题是相关教材资料缺乏设备不齐。因此运用现有的教学设备来补充就非常有必要。通过自己找些资料去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他们对美术的兴趣。
第三,努力挖掘少数民族地区有特色的课程资源。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民间美术形式和自然资源材料,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教学活动。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保留着原本的那份清纯古朴,传承着古老的艺术文化,这是一笔财富,更是最贴近农村孩子生活的艺术教育的宝贵资源。因此,合理开发和利用少数民族美术文化素材以提高少数民族孩子审美情趣和艺术素质修养就显得非常重要。
在我所执教的地区,苗族的刺绣、革族的蜡染,在国内外享有极高声誉,由于有平时的耳闻目染,把这些丰富的民间艺术带入美术课堂,大家都兴趣盎然。
例如:在“学编织”一课中,可以利用随处可见的棕树叶、稻草来进行练习,这样编出来的作品虽然不是很艳丽,但那朴实颜色也独具魅力。使学生更真实的感受到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总之,作为苗岭山区的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在农村这一广阔天地里,充分利用祖先为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搭建一个崭新的艺术殿堂,让生活在大山里那些朴实的孩子也能触摸到美术艺术的芳香。
第四篇:对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的思考
对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的思考
世雅小学 丁菲菲
[摘要]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提高学生文化艺术修养的有效途径,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美术欣赏教学,必须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相结合,掌握他们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本文主要通过对小学美术欣赏课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的策略进行简单论述,寻找怎样进行美术欣赏教学的途径。
[关键词]小学美术 欣赏课 教学方法
美术欣赏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的三项内容之一,它与绘画、工艺教学组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范围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各个种类,古、今、中、外等各个方面。特别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美术欣赏教学已经越来越被美术教育界所重视。因此,美术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用美术本身的力量,使欣赏者置身于视觉的天地中,通过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使学生品德、智力、审美能力的全面发展。
如何才能上好小学美术欣赏课,我认为老师的作用举足轻重。小学生在上课时,老师的引导、授课方式往往会影响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一旦有了兴趣,学生会主动地去学习,这样才能事半功倍。然而,现在小学美术欣赏课存在诸多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重绘画、轻欣赏
很多教师在教学时缺乏对欣赏课的正确认识,认为欣赏就是看看,不重要,从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欣赏的教学研究。认为欣赏课就是教会学生绘画,对作品进行展评,让学生互相看看就行了。
(二)教学目标偏离
传统的美术教学只是纯粹的技能型教学,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美术专业技能型教育。着重培养学生以后考试技能,并不强调美育的重要性。现在,美术教学强调技能及素质的综合培养,特别是欣赏教学着重于提高学生对美的发现能力、感受能力以及创造能力,但是美术老师不能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将美术欣赏课视为技能课,狠抓美术基本技能教学和训练,完全忽视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三)在欣赏教学中,知识代替了体验 教师往往会在美术欣赏课中添加一些课外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中,经常会出现任意拨高的现象,教师单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欣赏水平来选材,一味追求“纯艺术”,这些脱离了学生已知水平的作品只会让他们感到迷惑、枯燥、乏味,无法积极参与教学,最终消极怠学,致使美术欣赏教学严重失效。例如在二年级的美术欣赏教学中,将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纳入拓宽教材,这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无异于天书,教师再有口才,学生听的也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四)缺乏欣赏语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很多教师在美术课的欣赏过程中感到自己的“力不从心”,有时想表达的意思没有办法把它清楚的表达出来,导致学生的“一知半解”。
(五)教学方法单一,扼杀学生兴趣
很多美术欣赏课就是教师一课本一学生三者的直线型教学模式,教师看课本、讲课本,学生看课本,听老师讲,教学就是围绕课本进行的枯燥文字游戏。教师主体的个人背景不同,审美的观点亦存在差异,教学欣赏如果只是教师一个人的欣赏讲解,那么欣赏美的过程就会变成师生消磨时间的过程,学生不能活跃于课堂,教师也无法更好的施展才华,彼此之间缺乏积极互动,课堂一片死气沉沉。学生对美术欣赏课就会缺乏兴趣。
当我们翻看课本的画页或走进美术馆时,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各类各样的美术作品,犹如万花筒般地迷人,又如谜一般地令人费解,首先涌入脑海中的却是一堆的问题———这是什么作品?所要表现的是什么内容?为什么有的绘画画得逼真,有的画得很怪,有的什么也看不出来?对形式分析不清,对形象把握不住,对艺术语言不理解,分不出画得好坏,也就无从把握作品的内蕴。因此,美术欣赏教学,可以使同学们了解各种美术形式的特点和中外美术名作。
那么如何上好美术欣赏课呢?下面谈谈我的几个观点:
一、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一堂好的欣赏课有时就像一个优秀的故事,在开头设下悬念,然后在过程中将问题一一解决。在美术欣赏课中,我们也要通过分析、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来一步步完成对作品的欣赏和认知,最终达到对于美的理解和感知的目的。在“我也是艺术大师”一课中,我特意准备了一幅毕加索的“和平鸽”,不用老师解释学生都知道这幅画的名称,但没人知道它的来历,我就提问:为什么要用白鸽来象征和平?它出现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表达了画家当时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结果大家对此都很感兴趣,经过小组讨论,大家踊跃发表意见:有的说鸽子的白色代表纯洁,象征和平;有的说画家一定是个爱好和平的人;有的说此画出现以前可能刚打完仗(此画是在二战结束后产生的)。最后由我补充:这是毕加索在50年代为在巴黎召开的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创作版画,以鸽子为题材,被人们称为“和平鸽”。毕加索还是一位雕塑家,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的探索精神,给西方20世纪现代艺术以很大的推动。在整个一堂美术课上,学生发言积极,思维敏捷,而且个个神情专注。由此可见,提问是上好美术欣赏课的一种有益尝试,能引导学生对问题探个究竟,增强对课程的注意力,会给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通过游戏加深印象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在美术欣赏课中穿插一些游戏,并能在游戏中完成欣赏目的,这不正是“寓教于乐”这一师生都能接受的最好形式吗?在“中国民间玩具”这一课中,我课前收集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玩具。在课堂上让学生分组游戏,通过学生的游戏、观察,每一组派代表说说玩具的特点:有的甚至边说还边把玩具的特点演示给大伙儿看,惹得学生都乐开了怀。经过这样的形式,学生对中国民间玩具有了更深的印象。因此,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对我们的美术欣赏课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三、通过操作促进理解
有时要让学生了解被欣赏的作品,光靠教师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这样产生的印象不仅肤浅,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反感。如在欣赏“走进博物馆——非洲雕刻”这一课时,如果光就形体的讲解,学生对作品的认知就会离实现教学目标相差甚远。因为非洲在学生的印象中是一个比较遥远的概念,只有通过学生自己对作品的实际模仿与操作,我们才可能让学生切身体会到非洲人民的勤劳、智慧与非凡的想像力。我引导学生在模仿中了解非洲作品的一些风格和特征,使他们知道人物塑造时变形夸张的特点,体会非洲人民浓郁的民族特征和生活气息。在操作过程中,学生还能够自己发现问题。譬如:有的不纯粹是人物形象,它既是人像又加入一些动植物的造型,这可能是他们崇拜的国王或图腾造型;有的将人物和动物造型揉在各种生活用具中,使用具更加美观、富有创意;有的则表现一家人和睦相处的生活情节。通过学生自己的制作,使他们更了解非洲的民间艺术,也是他们打开世界艺术之门的金钥匙。
四、与动手、表演相结合
欣赏教学与绘画、表演的教学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学生如果有了绘画、表演的实践,就能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欣赏教学要善于借助学生绘画、表演等美术实践的“外力”。如:教师通过对欣赏作品的分析讲解,激发学生的欣赏欲,使他们心情舒畅,表达各自的感想,同时教师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让他们亲自动手画一画,进而起到良好的欣赏效果。也可以根据欣赏作品的内容让学生进行模仿的动作表演,如:在学习《机器人》时,我让学生表演机器人的各种动作然后带领学生进行观察,从而让学生对机器人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与把握。
五、与音乐、视频、动画等相结合
美术欣赏不能成为教师把单一确定的相关知识灌输给学生的过程,学生不能成为欣赏的旁观者和接受者。应该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扭转模式,积极创设情境,挖掘教学内容中趣味性、生活性并且符合学生心理的东西,吸引学生参与到美术欣赏的过程中来,主动感知艺术形象和体验艺术情感,让学生成为美术欣赏的主体。所以多媒体的运用给美术教师上好美术欣赏课提供极大的方便和可能。如:在教授《怪兽》一课时,我将怪兽的音效和动画融入到教学中,有声有色图音并茂。欣赏怪兽图片时随着音乐节奏的起伏,眼前情与景的不断变幻,学生自身的情感也融入画面,随后的学习孩子们显得积极主动、兴致勃勃。
六、教给学生欣赏的方法 学生欣赏作品通常凭着第一眼的感觉,感觉好,就是好。在他们的世界里,所谓的美就是漂亮,他们对美术的欣赏的概念是模糊的。那么,我们在这时就应该去引导,去帮助他们明白什么是美术欣赏,教会他们怎么欣赏作品。在培养学生发现视觉艺术的含义和价值的过程中,他们学会了从审美的角度去感受事物,用深刻的洞察力、敏感性对待艺术,用自己的感情、自己的思想,真实地观念,通过了解艺术家和作品创作的相关背景资料,学生能明确这些艺术家的人格,获得对他人的更积极的理解和对世界更深刻的意识。学生掌握了欣赏的方法就可以寻着一定的思路来欣赏。
总之,一堂生动活泼的美术欣赏课,除了需要教师有渊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更需要有教学的技巧,有能够加深学生印象的活动方式。只有让他们感受到欣赏课的生动、有趣、有意义,只有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我们的课堂上来,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目的才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对美的向往和渴望。
参考文献:
[1]杨智《教育科研论坛》[J]百家出版社 2007.[2]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3]王慎.《美术与欣赏》[M]《中国艺术报》2002.0224 期 [4]雷浩民.《美术教学策略浅析》[J]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9.[5]龙厚强,任庆薪.谈新时代的基础美术教育[J].美术大观.2008(05)
[6]张婷.从中小学美术课程演变看学习评价变革[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02)
第五篇:对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目前,我们虽然有一整套作文教材,但真正落实教材的要求尚有很大差距。其原因并非教材本身问题,而是教师的教学理念与驾驭教材的能力问题。经过一年多的调查与研讨,现就我校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现状分析
1.作文教学无计划。作文教学历来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它不仅与阅读互为双翼,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外显为一个人的语文素质。但目前我们的作文教学不仅无标无序,且作文题重复又重复,千人一腔,给学生的语言表达、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教师没有一个写作教学的系统计划,学生没有一个写作提高的渐递梯度。具体表现为:(1)走马观花。即写作训练跟着阅读教学亦步亦趋,学什么课文,写什么作文。例如:初一第一册第一单元是写景状物散文,学了课文之后便让学生以景物为描写对象,或即景生情,或托物言志。若作为单项训练未尝不可,但如果是为了配合阅读教学而置学生的写作现状而不顾,则劳而无功。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写什么丢什么,走马观花,过目即忘。(2)没有过渡。在作文训练之初教师便把全套本领、所有要求全方位下放,在学生根本未曾达到应有水平时却以高标准、严要求来强化作文教学,以期学生一步登天,写出十全十美的作文来。例如:初一第一学期,根据学生实际,作文教学应从基本功练起,即书写规范,标点、格式正确,完整地记叙一件事等。而我们的第一次作文课便将审题、立意、选材、构思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第一次考场作文便将“生动形象”、“议论抒情”、“点题扣题”作为评分标准,在此情况下,学生对写作的畏难情绪与日俱增,难怪有的学生哀叹:我上小学时好歹写一篇作文就能获奖,到中学我费半天劲也得不了高分。这种没有过渡的作文教学,大大挫伤了学生的写作信心,造成初一讲审题、立意选材,到了初二初三还是讲这一套,学生听烦了,老师讲腻了,而成效甚微。
2.作文教学与学生实际脱节。教师本身因为对作文教学缺乏应有的热情而怕批改作文,自然也使得学生缺乏写作的热情而怕写作文。这种情况表现在作文教学的四个环节中(命题、指导、批改、讲评)。由于无计划,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该上作文课了,临去教室的前几分钟还没想出一个合适的作文题目,直到走进教室才挤出一个题目来。这样的命题根本谈不上符合学生实际、有真情实感。其结果,或老调重弹,或曲高和寡,学生望题生厌,望题生畏,哪里还有写作的兴趣?接下来的作文指导则是简单化、庸俗化、套式化,引而不发,疏而不通,越指导,学生的写作越僵化,长此以往,将学生的一点点灵气全磨灭了。再说批改:一是习惯于精批细改,劳而无功,大多数学生根本不关心评语,只看一眼分数便罢。那是因为老师的评语从小学到中学全是一套话。二是批改拖沓,一篇作文拖上十天半月,学生自己写的什么都快忘光了。批改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导致批改方式僵化,教师独揽批改大权。讲评随便,无针对性,药到病不除,尽管学生作文写了不少,但写作水平提高却不快。
3.作文与阅读、生活脱节。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的写作教学常常与生活脱节,作文不能真实地反映生活,生活也不能化为作文题材,学生既没有丰富的词汇,又不熟悉多样的题材,作文时文思枯竭,硬挤强凑,自然文不成篇。其次,读与写分离,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脱节,读不能很好地为写服务,写作也无法促进阅读。
二、采取对策
对于上述现状,谈几点思考和建议。
1.制定作文教学计划。计划必须符合学生的写作实际,又要符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所定计划要确保学生通过主观努力客观上行得通,不能成为学生的障碍。计划要细致、明确,哪个学段应掌握哪些写作要领,必须达到怎样的写作水准,可以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其表现手法等都要具体。目标、措施既要具体,更要明了,教师要胸中有盘棋,学生要心中有颗子,教师教有方向,学生学有奔头。计划还要检查、调整,适时地查漏补缺,以期完善,防止计划的随意性、教条化。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由浅入深,在不知不觉中步入写作的殿堂,这样,畏难情绪自然烟消云散。
2.激发写作热情。学生作文需要热情,而这种热情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因此,教师的命题要围绕学生最关心的内容来确定,这样既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又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在作文指导这一环节中,教师要真正为学生排忧解难、牵线搭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写作冲动。指导前要仔细分析学生作文的症结所在,做到对症下药。
其次,评改作文历来为众多教师所头痛。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敢于放手,要采用多种批改方法,激发学生的评改欲望,力争做到教师面批、精批与师生互批、学生共批相结合,提倡写、评、改一次性处理。这样趁热打铁,学生就会兴致勃发,信息反馈快,评改质量高,写作效果好,批改费时少。真正做到“多快好省”。第三,教师适时地写下水文,与学生同写、同批、同改,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上学期本人与学生同时在课堂上用45分钟完成一篇下水文,第三节课上我首先读了我的作文,让学生集体批改,这样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作文课上得生动而又有实效。教师每学期至少写一次下水文,既可以体会学生写作时的心态及可能遇到的障碍,又可以“逼”着自己不断地学习、充实、提高。
3.多渠道拓宽写作途径。有丰富的写作素材是写好作文的前提,教师要尽可能地运用一切手段来拓宽学生的选材范围。首先阅读与写作要紧密结合。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善于捕捉名篇佳作中的闪光点,通过对课文的仿写、改写、缩写、抄写、补写等各种形式,培养学生多角度利用课文的能力。例如:《我的叔叔于勒》的续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排比段的仿写等。指导学生同中求异,不断拓宽写作思路达到创新的目的。再有写作与生活要紧密结合。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学生一是不会关注社会,二是生活面太窄。要想拓宽学生的选材面,就要组织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在活动中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生动的具体事例。我年级多次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如参观、采摘、各种文体竞赛等。学生参与了这些活动,有切身体会,文章写得有声有色。在活动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写随笔,记日记,养成日写百字、周成一篇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在完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之后,写创造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