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韩梅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应用》教学案例
《比的应用》教学案例
松林小学 韩梅
教学过程
一、调查汇报、讨论引入 1.调查汇报
同学们,昨天老师要求大家调查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比的知识?谁来说一说?
生:喝的果汁是把果汁和水按一定的比配制的。喝咖啡时也是把咖啡和水按一定的比来调配的。
生:做米饭时也要把米和水按1:3放进锅里。生:安利洗涤剂与水的为1:5 生:这是一瓶84消毒液,对于不同的消毒对象,用的消毒液的水的比不一样。(学生读瓶上的说明)如对环境和物体表面的消毒,用的消毒液和水比是1:50,如果洗白色衣物则用的消毒液和水比是1:100,对对于于肝炎和污染物的消毒则用的消毒液和水比是1:25。
2.展开讨论 看来同学们在生活中对比的了解还真不少,从安利洗涤剂与水的为1:5的这个比中,你可以获取什么信息呢?独立思考一下,看谁得到的信息多!学生汇报时板书: A: 洗涤液总量平均分成6份,洗涤剂与占1份,水占5份。B: 洗涤液总量看成“1”,洗涤剂占其中的1/6,占其中的5/6。C:洗涤剂看成“1”,水是洗涤剂的5倍。D:水看成“1”,洗涤剂是水的1/5(二)提出问题,探索汇报
按这个比来配制安利洗涤液600毫升,该怎样配?(独立思考之后,在小组内交流)
小组汇报,评价订正: A.洗涤液平均分成份数为:1+5=6 每份为:600÷6==100(毫升)洗涤剂:100×1=100(毫升)水:100×5=500毫升)B.1+5=6 洗涤剂: 600×1/6=100(毫升)水: 600×5/6=500(毫升)C水看成“1”,洗涤剂是水的1/5,也就是说整个溶液的体积就是水的(1+1/5)
水:600÷(1+1/5)=500(毫升)洗涤:600-500=100(毫升)D洗涤剂看成‘1“,水是洗涤剂的5倍,也就是说整个溶液的体积就是洗涤剂的6倍。
所以:洗涤剂就是600÷(1+5)=100(毫升)水:100×5= 500(毫升)师:比较哪一种方法简单? 2.揭示课题
通过刚才的例子,我们知道,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常要把一个数量按一定比进行分配,这种分配方法叫按比例分配。
3、平均分配是不是按比例分配呢? 4.总结方法
师: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一般步骤怎样? 先求出各部分占总数的几分之几(这一步把比转化为分数),再求出每部分是多少? 5.实际操作刚才通过计算我们已经知道了冲调一杯600毫升的洗涤液要洗涤剂100毫升,水500毫升,正好老师准备的备品中有这两样,哪一位同学愿意上前配制一下?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师:我们知道,随着道路的不拓宽,道路旁边的土地常被征用,某村民小组共有4户人家的土地被征用,共得到补偿金90万元,你们认为该怎么分?
学生活动后反馈
生1:我认为可以平均分,每户得22.5万元。
生2:我认为不合理,因为每户人家的人数不一定相等,所以应该按人口多少进行分配。
生
3、我认为按人口多少分也不合理,应该按原有土地的面积来分配。
师:根据调查,知道赵家有6亩、王家有10亩、张家有4亩、李家有10亩。(板书数据)你们能计算各分得多少万元吗?(学生进行计算并反馈。)
2、课后讨论: 前些天看报纸揭露了某厂家欺诈消费者的事,事情是一个食油厂家打出广告说它的调和油花生和大豆的比是1:1,后来经过调查花生和大豆的比是1:2。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告诉大家厂家是怎么欺诈消费者的吗?为什么把花生和大豆的比说成是1:1,而不是1:2呢?
师:今天我们学习按比例分配,并且会用这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了。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教学反思
新课程所倡导的是通过学习者的生活经验来学习,在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本节课教学思路是:源于生活,教学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富有生活情趣。体验过程,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体现应用题教学的应用性。由于按比例分配计算应用较广,学生有很多应用机会,因此,课前让每一个学生到生活中调查某些事物各组成部分的比,通过获得的这些信息感受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感受到生活经验数学化与数学经验生活化,体现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观察认识自然的客观世界与现实生活的真谛与价值之乐趣。在应用环节中,有意设计一道开放题:“土地补偿金九十万元,你们认为该怎么分?”其中的一个条件是开放的,让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并解决问题。因为是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发现、确定和选择问题,学生能主动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从而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2.增强应用题教学的开放性,为新知建构搭建平台
开放性的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有效途径,应用题教学的开放性可体现在条件、问题、结论、呈现方式、解题策略等方面。本课教学设计试图在呈现方式和解题策略两方面有所探索。改变文字呈现方式, 从洗涤液的这个比中,你可以获得什么信息? 沟通比与分数的联系,把发现知识内在联系的机会与权利还给学生。”要求学生“配制一杯600毫升的洗涤液,按照1:5的比配制,应该如何做?”,从这个实际问题人手,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呈现方式的开放只是形式,解题策略的开放才是本质。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再分析这种解法的解题思路。这样在解题策略的开放过程中:即懂得用已掌握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又发现了新的解题方法;每位学生都体验着参与探索的乐趣。数学学习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在这样的探索学习中,使每位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有不同程度的拓展,每位学生都体验着探索成功的喜悦。
3、回归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课程标准将实践与综合运用作为数学知识技能的一个重要内容,强调数学知识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学习数学知识目的是为解决实际问题。我在本节课时,始终围绕“解决问题”展开教学,在运用拓展阶段,注意更多地关注生活实际,创设一个个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有意设计一道开放题:“某村民小组共有4户人家卖土地,共得到补偿金九十万元,你们认为该怎么分?”其中的一个条件是开放的,让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并解决问题。有人认为可以平均分,每户得22.5万元;有人认为不合理,因为每户人家的人数不一定相等,所以应该按人口多少进行分配;还有人认为应该按原有土地的面积来分配。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补充条件,按不同的分配标准去解决上述问题。学生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加深了对“按比例分配”知识的理解,发展了思维,体验了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相结合。这种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过程,为每个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提供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第二篇:六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版《比的应用》教案设计
《比的应用》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5页“比的应用”。
【教学重点】
1、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 个数量的意义。
【教学目标】
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课前互动
同学们,说说今天上的这节课与平时有什么不同?
和各位老师打个招呼。跟老师学个手势,大家举起手,一起来做。(相信你是最棒的最最棒的)准备好了吗,那我们现在开始上课。
一、创设情境:
1、回顾
前两天我们学习了比的认识和比的化简,老师先看看同学们掌握的怎么样。大家请看大屏幕 指名回答
2、出示课本主题图:幼儿园大班30人,小班20人,把这些苹果分给大班和小班,怎么分合理? 一学生读题。
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认为怎么分合理?。
3、板书课题
这位同学们说的真好,他把比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了,那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比的应用。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题目::如果有100个苹果,这筐苹果按3:2应该怎样分?
题中要分配的是什么?按照什么分配的?
好,下面请同学分组合作,看看你有什么办法帮助我们班的班委会解决这个问题。
(1)小组合作(用小棒代替苹果,实际操作)。(2)记录分配的过程。
(3)各小组汇报:自己的分法。学生汇报:(用投影展示)
2、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说 明
提供现实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学信息。
这一过程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体验时间,在实际操作中,学生会不断调整一次分配的数量,不断的产生新的解题的策略,理解按一定的比例来分配的意义。
有上面小组合作的经验与发现,这次可以操作、画图、列式等不同的方法来分,从实践中发现规律,理解部分量与总量的关系。
方法一:
大班 小班 30个 20个 30个 20个
„„ „„
本次可以找三个同学来展示,还有可以3个、2个的分,还可以6个4个分,或是直接分60个和40个。
方法二:画图
100个
得出算式: 3+2=5 100÷5=20 20×3=60(个)20×2=40(个)
答:大班分60个,小班分40个 教师板书算式。
这位同学们说的真棒,其实这种方法叫做归一法。(在算式前面板书归一法)
那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大家请看: 出示ppt展示讲解。板书算式
3+2=5
100× = 60(个)
100× = 40(个)
答:大班分60个,小班分40个,比较合理。这是根据分数的意义来解决问题。(在算式前板书用分数解答)
3、小结: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同学们要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可以选用多种方法解答。
三、鉴于同学们的优异表现,老师决定奖励你们,一起玩个闯关游戏,好吗?名字叫“智慧城堡”
1、独占鳌头
让学生审题后,指明回答。注意要说出算理哦!谁能用归一法解答。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和老师都能及时的发现不懂的,理解不好的问题,便于及时处理。
2、开心辞典
同学们都看过《开心辞典》的节目吧,那我现在就变成了山寨版的王小丫,而你们就是答题的明星。同学们做这一道题觉得困难的时候可以求助现场的同学哦
3、实践基地 美味肯德基
先带领大家来到肯德基店。学生先说想法,在列式计算。建筑工地
再来到建筑工地
这道题与前两道题有什么不同?(前两道是两个量相比,而这道题是三个量相比,我认为算法应该和前几道是一样的。)
说的非常好,那大家动笔做一下这道题吧。做完后找两个同学口头汇报。
4、再攀高峰
最后一站了,同学们要加油啊。这道题要求同学们在本上动笔算一算。
可以找不同答案的同学来回答,回答正确的问她为什么不直接用42乘呢?(因为42不是一条长与一条宽的和,而是长与宽的和乘2,所以必须先用42除以2,再去计算)说的太好了,现在我郑重宣布同学们闯关成功!
四、课堂总结:
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吧!(比例分配应用题解题方法)
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同学们真是最棒最最棒的,本节课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
【板书】
比的应用 归一法:
3+2=5 100÷5=20 20×3=60(个)20×2=40(个)用分数解答:
3+2=5
100× = 60(个)
100× = 40(个)
答:大班分60个,小班分40个,比较合理
第三篇: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应用》教学案例
《比的应用》教学案例
五里街吾东小学吴联兴
教学过程
一、调查汇报、讨论引入 1.调查汇报
同学们,昨天老师要求大家调查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比的知识?谁来说一说?
生:喝的果汁是把果汁和水按一定的比配制的。喷农药时也是把药和水按一定的比来调配的。
生:做米饭时也要把米和水按1:3放进锅里。
生:这是一瓶84消毒液,对于不同的消毒对象,用的消毒液的水的比不一样。(学生读瓶上的说明)如对环境和物体表面的消毒,用的消毒液和水比是1:50,如果洗白色衣物则用的消毒液和水比是1:100,对对于于肝炎和污染物的消毒则用的消毒液和水比是1:25。
2.展开讨论
看来同学们在生活中对比的了解还真不少,这里是一瓶安利洗涤剂,安利洗涤剂与水的为1:5,从这个比中,你可以获取什么信息呢?独立思考一下,看谁得到的信息多!学生汇报时板书: A: 洗涤液总量平均分成6份,洗涤剂与占1份,水占5份。B: 洗涤液总量看成“1”,洗涤剂占其中的1/6,占其中的5/6。C:洗涤剂看成“1”,水是洗涤剂的5倍。D:水看成“1”,洗涤剂是水的1/5(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感受到生活经验数学化与数学经验生活化,体现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观察认识自然的客观世界与现实生活的真谛与价值之乐趣。让学生乐于参与,马上能进入到学习活动中来,为接下来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提出问题,探索汇报
按这个比来配制安利洗涤液600毫升,该怎样配?(独立思考之后,在小组内交流)
小组汇报,评价订正: A.洗涤液平均分成份数为:1+5=6 每份为:600÷6==100(毫升)洗涤剂:100×1=100(毫升)水:100×5=500毫升)B.1+5=6 洗涤剂: 600×1/6=100(毫升)水: 600×5/6=500(毫升)C水看成“1”,洗涤剂是水的1/5,也就是说整个溶液的体积就是水的(1+1/5)
水:600÷(1+1/5)=500(毫升)洗涤:600-500=100(毫升)D洗涤剂看成‘1“,水是洗涤剂的5倍,也就是说整个溶液的体积就是洗涤剂的6倍。
所以:洗涤剂就是600÷(1+5)=100(毫升)水:100×5= 500(毫升)师:比较哪一种方法简单?(让学生用通过小组讨论与合作,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思考,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自主探索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决方法。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这样知识掌握得更牢固。)2.揭示课题
通过刚才的例子,我们知道,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常要把一个数量按一定比进行分配,这种分配方法叫按比例分配。
3、平均分配是不是按比例分配呢? 4.总结方法
师: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一般步骤怎样? 先求出各部分占总数的几分之几(这一步把比转化为分数),再求出每部分是多少? 5.实际操作刚才通过计算我们已经知道了冲调一杯600毫升的洗涤液要洗涤剂100毫升,水500毫升,正好老师准备的备品中有这两样,哪一位同学愿意上前配制一下?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师:我们知道,随着道路的不拓宽,道路旁边的土地常被征用,某村民小组共有4户人家的土地被征用,共得到补偿金90万元,你们认为该怎么分?
学生活动后反馈
生1:我认为可以平均分,每户得22.5万元。
生2:我认为不合理,因为每户人家的人数不一定相等,所以应该按人口多少进行分配。
生
3、我认为按人口多少分也不合理,应该按原有土地的面积来分配。师:根据调查,知道赵家有6亩、王家有10亩、张家有4亩、李家有10亩。(板书数据)你们能计算各分得多少万元吗?(学生进行计算并反馈。)
(我设计一道开放题:“某村民小组共有4户人家卖土地,共得到补偿金九十万元,你们认为该怎么分?”其中的一个条件是开放的,让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并解决问题。有人认为可以平均分,每户得22.5万元;有人认为不合理,因为每户人家的人数不一定相等,所以应该按人口多少进行分配;还有人认为应该按原有土地的面积来分配。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补充条件,按不同的分配标准去解决上述问题。学生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加深了对“按比例分配”知识的理解,发展了思维,体验了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2、课后讨论:
前些天看报纸揭露了某厂家欺诈消费者的事,事情是一个食油厂家打出广告说它的调和油花生和大豆的比是1:1,后来经过调查花生和大豆的比是1:2。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告诉大家厂家是怎么欺诈消费者的吗?为什么把花生和大豆的比说成是1:1,而不是1:2呢?
师:今天我们学习按比例分配,并且会用这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了。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教学反思
新课程所倡导的是通过学习者的生活经验来学习,在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本节课教学思路是:源于生活,教学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富有生活情趣。体验过程,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体现应用题教学的应用性。由于按比例分配计算应用较广,学生有很多应用机会,因此,课前让每一个学生到生活中调查某些事物各组成部分的比,通过获得的这些信息感受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感受到生活经验数学化与数学经验生活化,体现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观察认识自然的客观世界与现实生活的真谛与价值之乐趣。在应用环节中,有意设计一道开放题:“土地补偿金九十万元,你们认为该怎么分?”其中的一个条件是开放的,让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并解决问题。因为是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发现、确定和选择问题,学生能主动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从而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2.增强应用题教学的开放性,为新知建构搭建平台
开放性的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有效途径,应用题教学的开放性可体现在条件、问题、结论、呈现方式、解题策略等方面。本课教学设计试图在呈现方式和解题策略两方面有所探索。改变文字呈现方式, 从洗涤液的这个比中,你可以获得什么信息? 沟通比与分数的联系,把发现知识内在联系的机会与权利还给学生。”要求学生“配制一杯600毫升的洗涤液,按照1:5的比配制,应该如何做?”,从这个实际问题人手,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呈现方式的开放只是形式,解题策略的开放才是本质。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再分析这种解法的解题思路。这样在解题策略的开放过程中:即懂得用已掌握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又发现了新的解题方法;每位学生都体验着参与探索的乐趣。数学学习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在这样的探索学习中,使每位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有不同程度的拓展,每位学生都体验着探索成功的喜悦。
3、回归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课程标准将实践与综合运用作为数学知识技能的一个重要内容,强调数学知识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学习数学知识目的是为解决实际问题。我在本节课时,始终围绕“解决问题”展开教学,在运用拓展阶段,注意更多地关注生活实际,创设一个个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有意设计一道开放题:“某村民小组共有4户人家卖土地,共得到补偿金九十万元,你们认为该怎么分?”其中的一个条件是开放的,让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并解决问题。有人认为可以平均分,每户得22.5万元;有人认为不合理,因为每户人家的人数不一定相等,所以应该按人口多少进行分配;还有人认为应该按原有土地的面积来分配。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补充条件,按不同的分配标准去解决上述问题。学生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加深了对“按比例分配”知识的理解,发展了思维,体验了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相结合。这种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过程,为每个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提供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第四篇: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P49比的应用例2,练习十二的1-4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2、通过引导探索、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汇报交流等形式,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3、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继续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口答:修一段路,已经修的米数和剩下的米数的比4:5,可以把已运走的米数看作()份,剩下的就是这样的()份。已经修的是剩下的(),剩下的是已经修的(),已经修的是全长的(),剩下的是全长的()。
2、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60公顷小麦和40公顷玉米,小麦的播种面积占这块地的(),玉米的播种面积占这块地的()。
3请你解决小纠纷:王东和周星宇两人分别拿出2万元和4万元投资做生意,一年后两人的生意(除去所有开支)一共赚了12万元。到了分钱的时候,两人却发生了争执……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揭示课题,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比的应用”。
2、出示ppt例1。(1)引导探究。
师拿出两杯糖水说:“我这儿两杯糖水,其中一杯是按糖和水是1:3来调配的,另一杯是按糖和水是1:4来调配的,要想喝比较甜的糖水,应选择哪一种配制方案?
师(学生回答完后):你想不想亲自到前面来验证一下(请一名学生到前面来尝一尝,看哪一杯甜一些。师:你想不想知道老师的这个杯子里究竟放了多少糖和水吗?(2)读题,审题,自主探究。思考讨论:
a、要分配的是什么?按照什么分配? b、把总重量平均分成几份? c、糖和开水各占总重量的几分之几?
▲给学生以充足讨论的时间,然后再集体交流汇报,最后让学生列出算式。
2、出示ppt例2(1)读题,审题,引导探究。
师:要想解决这一题,你该怎样入手(先求什么、再求什么?)(2)探究学习,讨论。(3)引导学生画线段图。(4)学生独立解答。(5)集体订正。
(6)检验:先看总数是不是500ml,再看浓缩液和水比是不是1:4。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出示ppt中的两题作业,要求只列式不计算。
四、分课小结,提高认识
通过学习你的收获有哪些?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课堂练习,辅助消化
1、必做题: P50~51第1~5题。2、选做题:
3月12日是植树节,学校把种植120棵树的任务分配给六年级三个班,六一班人数35人,六二班人数39人,六三班人数47人。平均分配还合理吗?如果不合理,你说该怎么办?
教学内容:北师大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
教学目标: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2.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渗透公平合理,和谐相处的情感美德.教学重点: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一.准备。
1.根据”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5:4”你能想到哪些分率?
2.幼儿园大班有30人,小班有20人,大班与小班人数的比是()我们已经认识了比,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比在生活中的一种应用,板书课题.现在有一筐橘子,要分给大班和小班,怎么分合理? 二.新课.1.出示主题图.(1).学生看图,说图意.(2).提出问题:怎样分合理?
(大班小班人数不同,平均分不合理,按人数的比来分较合理.)
(3).人数比是几比几?
这筐橘子按3:2应该怎样分?利用手中的学具分一分,并与同学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4).反馈.大班 小班
3个 2个
6个 4个
30个 20个
----
(5).在这次分一分的活动中,你们有什么发现?(无论怎样分,每次分的个数比都是3:2.结果化简后都是3:2.按3:2与平均分不一样.)
指出:平均分实际是按照1:1进行分配。
2.如果有140个橘子,按3:2又应该怎么分?(还是先算出来再分比较好)(1).试解(2).反馈
方法一: 3 +2=5 140÷5=28(个)大班:28×3=84(个)
小班:27×2=56(个)先求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 每份是多少,再求大小.班各分得多少个? 方法二+2=5
大班:140× =84(个)小班:140× =56(个)先求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再根据大小班各占单位”1”的几分之几,求大.小班各分得多少个?
相同点:都要先求出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3.课本56页试一试。
小清要调制2200克巧克力奶,巧克力与奶的质量比是2:3,需要巧克力和奶各多少克? 问: 单位”1”是什么?平均分成了几份?巧克力占几分之几?奶占几分之几? 三.运用
1.一家汽车销售公司十月份销售小轿车,小客车,小货车数量的比是7:3:2,这三种车共销售了240辆.每种车各卖了多少辆?
2.一种饮料,果汁和水的质量比是3:7.现有12千克果汁,需加多少千克的水? 3.合唱团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3:5,女生比男生多10人,合唱团有多少人? 四.课堂小结
今天遇到的问题不是平均分的问题,而是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先根据已知的比得到每部分的份数及总份数。然后根据分数的意义求出结果。五.作业
1.课本56页第2和3题。
2.课本58页第6和7题。
比的应用(导学案)
执教:凌海辉
带着问题自学下列内容)
这些橘子分给大班和小班,怎么分合理?
筐橘子(数量未知)按3:2应该怎么分?分一分,并与同学们交流分的过程与结果。
果这筐橘子有140个,按3:2应该怎么分?你会几种方法?
针对自学问题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讲解)
自学了,现在我们试着让同学来说说上述问题的见解,大家一起交流。
列表法(见PPT)
画图法(份数法)分数法(见PPT)练习)
了自己的见解,现通过练习来考考大家,准备好了吗?
小棒按2:3的比例分成两堆,前者()根,而后者()根。
小棒按1:1的比例分成两堆,前者()根,而后者()根。的药水,农药与水的质量比是1:150。现有3千克农药,需要加多少千克水?
拓展)
见PPT)
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1:2:3,这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是多少度?
乙两个数的平均数是80,两个数的比是7:9,这两个数分别是多少?
库存粮食110吨,乙仓库存粮食70吨,从甲仓库取出多少吨粮食放入乙仓库后,能使甲、乙两仓库存粮食吨数的比
作者:凌海辉
少年闰土》第一课时导学案
第五篇: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说课稿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说课稿
酒泉市东苑学校
秦春玲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我讲授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第一课时,主要就是按比例分配问题。按比例分配是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即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与分数的联系,已掌握“平均分”和“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延伸。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方便于学生对知识的迁移,也有利于加强知识间横向和纵向的联系,为今后学习正比例知识埋下伏笔。
2、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2)能力方面: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按一定的比来分配一个数量。
2、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的用乘法求各部分量。难点:正确分析,灵活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二、说学情
对于按比例分配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甚至解决过,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体悟和经验,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总结并内化成学生的一个巩固的规范的分配方法。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师努力去营造一个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探讨新知识。
本课采取小组合作、交流探索的学习形式,引导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学会比较、分析、归纳、综合,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方法,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现实情景和活跃的情趣,贴近学生的思维调动区,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新课标提出:通过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所以我设计了如下问题:一班30人,二班20人。把这些橘子分给1班和2班。怎样分合理?
这个环节让学生说出分的方法(平均分和按人数来分),进而引出课题——《比的应用》。这样使学生意识到抽象的数学知识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活生生的原型,“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感受到生活经验数学化与数学经验生活化。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发展变化与延伸,为分散难点起着积极的迁移作用。
第二个环节:探索方法,建立模型。
1、出示课本情境图。如果把这筐橘子按3:2分,怎么去分? 教师引导:在这儿分橘子时,3:2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说说。(一班最少分3个时,二班分2个)。接着往下分,怎么去分呢?同桌互相讨论。汇报,师生填表。从表格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大班分的橘子数扩大到原来的几倍,二班分的橘子数也扩大到原来的几倍。不管怎么分,每次都按3:2来分的。)
2、出示课本主题图。如果把140个橘子按3:2来分,怎么去分? 因为有了前面分橘子的基础。学生很快就会完成表格。这就是列表法解数学题。
3、利用课件帮助理解、掌握分配问题的结构特点。
接下来引导学生分析题中数量关系:题目要分配什么?按照什么分配?
重点思考讨论:从3:2这个比中,你能知道什么?接下来鼓励小组合作尝试多种方法解答,重点理解按比分配的方法。
2、小结:按比分配的应用题有什么结构特点?怎样解答这样的应用题?
这样设计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所以在教学中可以灵活地依据提出的方法调换教学顺序,并引导学生掌握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安排学生的小组讨论方式能使学生一开始就畅所欲言,把几种不同思路比较和联系起来,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掌握方法,并注意培养学生的检验能力。
第三个环节:多层训练,形成技能。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环节,我设计的练习题力求做到从易到难,由浅入深,有层次,有坡度,新旧知识融合恰当,形成技能技巧,开拓思维,发展能力,达到练习的预期目的。
1、基础练习:
2、提升练习: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所以我设计了《营养搭配》这么一道题用以拓展延伸。这一环节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也离不开数学。并及时的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第四个环节:回顾整理,反思提升。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 这样做既检验了效果,又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