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面依靠学生
“全面依靠学生”的提法靠不住
课堂教学从“大纲”到“标准”是向前迈了一大步。教师不再受“大纲”的束缚,可以根据具体学情、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多种教学思路、多种切入角度来组织课堂教学。鲁人版高中语文课本不再对每篇课文设题,只有提示性的“学习活动”,彻底打碎了教学要“统一内容,统一问题,统一答案”那种僵化的模式,给教师灵活处理课本内容提供了更加自由和广阔的空间。这是非常好的现象。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通过不同的、可操作的课堂步骤,达到“标准”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能否真的做到课堂教学殊途同归?这是对广大教师的巨大考验。在规矩中生活惯了的人,难免程度不同地成了套中人,乍一解“套”,反而有了许多不适应。急盼有新的模式出现。
教育改革总是要有基础,不能一提改革就全盘否定以往,认为以前的教学都是“师本教育”,改革就是要转到它的相对面,搞“生本教育”。这种非黑即白的简单思维,只能使我们的教育总是在废墟上建设,属于“瞎折腾”之类。
看了“生本教育”宣传册——《教师培训学习指引》(2010——2011学年度、生本教育实验基地和实验学校、全国生本教育研究中心编、2010年08月)里的附件四——“长亭送别”生本课堂实录(重庆铁路中学袁明明老师执教、株洲二中高二年级学生上课)感慨颇多。教师在课堂上的组织教学只起到了类似(甚至不如)司仪的作用,对学生的无节制发挥,不管其中含有什么错误,只是一味肯定、赞美,可能是希望借此体现“高度尊重学生”的伦理观。这就完全放弃了一个教育者应该承担的教育任务。这种放纵,对“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非常不利。在这样的课堂里,课文内容已蜕变成教学中的一个“引子”,真的是彻底颠覆了“以本为本”的理念。
国家编写的课本,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依据。教师要根据对教材的研读,并结合具体学情,恰当地确定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度、教学程序,灵活地而不是生硬地教给学生正确理解别人表达的思想内容、写作技巧,指明课文内容的历史局限和现实意义,在师生的互动中,提高学生的文学、文化素养,以达到“标准”的要求。这就是所说的“备课”。这些工作,在“全面依靠学生”的行为观下,是根本做不到的。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的年龄、阅历、知识等因素决定了他们难以胜任。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课文《长亭送别》是《西厢记》中的一个情节。在这之前,张珙与崔莺莺已私下结为夫妻,但老夫人知道后并不认可,最后提出条件,就是张珙考取功名后,他们才能正式结为夫妻——合乎礼制的夫妻。这一矛盾冲突以张珙和莺莺的让步——张珙进京赶考得以缓和。对进京赶考一事,诸人的态度是:①老夫人:挣揣一个状元回来,②长老:专听春雷第一声,③张珙:金榜无名誓不归,④莺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面对社会压力,莺莺敢于轻看功名,她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反叛比张珙来得更彻底。虽然如此,在整个社会伦理道德的约束下,她的美好愿景完全不可行。三比一这少数服从多数使莺莺也不得不让步:同意张珙进京赶考。莺莺没有过激的包括以死相拼的行为。因为她明白,活着才能继续追求幸福,才有美好的盼望,才有破镜重圆的喜悦和快乐。
既然是无奈的分别,离别的痛苦自然是最难忍受的。到了什么程度?“松了金钏”、“减了玉肌”、“昏昏沉沉的睡”、“重重叠叠的泪”、“昨宵今夜,清减了小腰围”。因离别而不思饮食,不是昏睡,就是垂泪,体重骤减,百无聊赖,无所寄托。这些情绪又主宰着感受,眼前的一切景物也都随心情的不悦而透出凄凉。
为什么会是这样?根源在于爱情的专一性。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里对男女爱情的产生作了精辟的总结:“不言而喻,体态的美丽、亲密的交往、融洽的趣旨往往会引起人们的爱情欲望。”爱情一旦成熟,它的专一性、不可替代性就随之产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离别之苦才会那样高尚地难耐;若对爱情不专一(已移情别恋),哪会有那么刻骨铭心的痛苦呢?真正的爱情是要经受生活考验的,王实甫写《长亭送别》就是要对张生和莺莺的爱情专一表达由衷的赞美,也让读《长亭送别》的人对可能的离别之苦有一个参照,有一个思想准备。张生和莺莺是自由恋爱,那么选择了,就要互相负责任,终生厮守,白头偕老。这是不同于别种承诺的爱情承诺的真谛。
而最令莺莺担心的是婚姻前途莫测,有被始乱终弃的危险,这是婚前性行为埋下的隐患,这不能不引起莺莺的忧虑。(其实,正式结婚,有了子女,也难说前途。宋代《铡美案》中的陈世美,就是因进京考中状元引起了婚变)所以,莺莺口占一绝: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这哀怨的“莺莺歌”表明,莺莺充分地估计到始乱终弃的危险。张珙酬和一绝,以表忠贞不二。即使是这样,弱势方的莺莺最后还是直白地告诉张珙:“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则怕你停妻再娶妻。”
为什么一再叮嘱?因为世界是充满诱惑的。张珙进了京城,在这首善之区里,有没有比莺莺更优秀的女人?答案是肯定的。但爱情的承诺是终生的,对已有家室的人来说,理智一定要战胜情感,一定要避免新的“体态的美丽、亲密的交往、融洽的趣旨”取代以往(即莺莺所说的“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作一个对家庭负责任的人,不作那叫万世唾骂的陈世美。莺莺确实担心张珙到了那繁华之处,身份地位又得到提高,会经不起诱惑,这才语重心长地再三提醒啊。
分别是必须的。莺莺和张珙都明白,今天遭受一些痛苦,是为了明天更大的利益和幸福。因为只有这样,他们的婚姻才会得到认可,结为正式夫妻。就像我们现在的同居后也必须进行婚姻登记,否则就不受法律保护一样。
那么,怎样做才可能维系、呵护好这两地长久分居时的爱情?莺莺找到了相应的办法,那就是不要断了联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频寄”。现在通讯发达,用不着那么辛苦了,常打电话、发短信、上视频都可以的。只要双方有真诚、积极的回应,爱情就可能不会冷淡、消褪,始乱终弃的危险就可能得以避免。我们没有必要指责张珙的软弱,因为真如莺莺浪漫地希望止于温柔乡里,面对老夫人的观念,岳母和女婿的关系必定紧张,生活中肯定摩擦不断,烦恼丛生。为了尊重长辈的意见,也为了自己和莺莺将来的幸福,他们只能做出适当的让步。
我们也没有必要遗憾莺莺只有彻底的反叛思想,而没能实行彻底的反叛行为。男女有别,一般情况下,男人多理智,女人多直觉;男人多现实,女人多浪漫;男人多粗略,女人多细腻;男人多淡定,女人多诗意。这差异没有优劣,也不是别的,只是性别使然。其实,只有这样,一个家庭才能阴阳互补、和谐美满。假如双方都很现实,家庭少有情趣、冷清难耐;都很浪漫,感情易速消耗、遇挫即息。
至于如何评价老夫人和长老,我们首先应该肯定的是:他们都没有恶意。长老算是不到半个局内人。张珙暂住普救寺原本只是为了亲近莺莺,退敌和艳福只是赶考途中的插曲,或说缘分。所以,长老只是提出建议,静观其变罢了。
但老夫人却不同,她的涉世经历使她清楚地知道,婚姻不仅仅是两个当事人的问题,没有那么简单。她不但要考虑到莺莺的终身,还要虑及到整个家族的荣誉,协调好家庭成员之间和家庭与家族之间的关系。根据相国家以往的女婿都披红戴紫,没有着素衣者,所以才要求张珙必须考取功名,以求门当户对,保证家族的兴旺发达。这虽是社会思想的局限,也是当时社会规则的使然。从这个角度看,老夫人出尔反尔的不诚信,既是出于无奈,也是出于对女儿的关爱。自知理亏的老夫人,只好让步,承认事实婚姻,却不认可是合礼制的婚姻。经过协商双方互让,矛盾才得以解决,也可以算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吧。不能简单地批评老夫人是老顽固或封建卫道士,她心里明白女儿的情感,也希望将来三人在一个屋檐下幸福生活。所以,长亭送别时,张珙和莺莺都没有因衔恨在心而对老夫人表现不满或责备。他们都暂时忘记了背后而努力向前了。人家都已经和解了,我们何必再耿耿于怀地传递仇恨呢?
高二的学生已经进入青春期,青春期教育迫在眉睫。单纯的青春期教育往往是苍白的,学生也是不屑的。而文化的、艺术的婚恋观才会自然地、潜移默化地起着作用。《长亭送别》是青春期教育的好教材,我们教师为什么不发掘其中可赞美的婚姻道德观,为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做一些努力,却让不成熟的错误的婚恋观在课堂泛滥并得到教师的认可呢?
这里仅就《长亭送别》的内容在人文思想的启示上做了一个简要的解析,试图体现陶行知先生“千教万教,教人做人”的教育理念。还有许多角度可供教师采用。如:景物描写对揭示人物心理的作用,词曲的借鉴及点石成金等。甚至可以将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的“长亭送别”部分与课文《长亭送别》进行对比阅读,以感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上文字是要表明,优秀文学作品的内蕴是永远也挖掘不尽的,课文的信息量——无论是知识的,还是文化的——完全可以满足课堂教学需要,完全没有必要一任学生无限扩展,冲淡课文内容,使课本失去“本”的功用,使语文课堂成为一个“说、唱、读、画、演”的杂烩。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一千个哈姆雷特毕竟还是哈姆雷特,而不是别的。有人说,照课本教学是戴着镣铐跳舞,这用在“大纲”上或许合适,但到了“标准”,其实是按照相应的节拍跳舞,只要节拍相符,选用什么曲目,那自由已赋予了教师,他们可以遵循“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灵活处理了。
我们再看“生本教育”的《教师培训学习指引》中的课堂实录。(29-40页)在老师列举苦难、赞美《长亭送别》后,让学生进行五分钟交流,然后是,“读完《长亭送别》你们想说点什么呢?当然,说什么都可以,期待同学们的精彩发言!哪个小组先来?” 第一组的“生一”谈了这折戏可分为四幅图景,邀请同学就第一幅——送别途中,“找找其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生二回答了这幅图景中的景物,生一对此给予肯定,自己又指出景物描写的作用。但话锋一转,成为“我个人同意‘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爱情观”,并指定一位同学(生三)谈看法,这就将话题一下子放大到爱情观上去了。结果是生三提出“我们想要的也许只是一份平淡、一份朴实的爱情”,“要学习张生和莺莺他们的那份对爱情执着与坚持,勇敢的去追求,不要等到失去后再后悔”。又以《大话西游》里的经典台词“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摆在我的面前,我没有好好珍惜,直到失去之后才后悔莫及”加以强化。生一对生三的发言肯定:“回答得相当好”,提议“鼓掌”。
笔者认为,这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的发言回归课本,指出“岂在朝朝暮暮”的选择本不错,但与《长亭送别》的情感相悖。指出崔张的爱情有超前行为的不当,核心问题是爱情受到挫折后应该怎样应对。可惜的是,教师没能拨乱反正,竟随着生一又提出“也让我们为他想要的那份平淡、朴素的爱情鼓掌”的建议。这是不是因为要体现“高度尊重学生”的伦理观,而不便纠正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肯定?生三发言的第一句可是“学习《长亭送别》”啊。得到教师的认可,生一又邀请另一位同学(生四)谈看法。这生四用朗诵泰戈尔的《世界上最远的距离》表达观点。这和课文就更不着边际了。因为张崔相遇,彼此一见倾心,哪里来的“距离”?况且泰戈尔的诗,强调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不同类别之间的距离——鱼与飞鸟的距离。遗憾的是教师回避了这些,转而赞美生四的朗读水平,“朗诵的多么好啊,听得我都肝肠寸断了”。这种讨好式的肯定,助长了学生脱离文本的无尽遐思,以致老师想将讨论拉回到文本的努力——“当然王实甫《西厢记》的曲词写得非常美,连《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也忍不住要借林黛玉之口赞赏道:词曲警人,口留余香”——完全无效,只好一任学生海阔天空,“全面依靠学生”了。
第二组的生一做了长时间的发言,结合整本《西厢记》分析莺莺的性格,有合适的,也有许多的不当,比较典型的是“他(原文照录,没有改动。其他引文同此)在这一场爱情游戏当中,她把欲擒故纵这个伎俩使用的出神入化,然后在欲迎还拒这个过程当中彻彻底底地征服了张生”,这就极大地贬毁了莺莺的形象。可惜的是,老师的评价是:“你的发言,我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完美’。”老师也认可了把爱情当做“游戏”和“征服”的手段。且不论这与《长亭送别》有无关联,但就培养学生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来说,就是一种可怕的误导。第三组、第四组的“联想”,也与课文若即若离。第五组里,生二对红娘的感受引出了“青梅”,生三又加以“补充”。
“青梅”的故事记于《聊斋志异》24卷抄本第7卷。说的是父为人、母为狐所生的青梅作小姐阿喜侍女,青梅看到张生(介寿)的至孝而觉悟到张生“非常人也”,将来必成大器。于是牵线于小姐阿喜,事不谐后,自荐枕席,后来又成全了阿喜和张生。而生三却说:“她和红娘的性格一样,也是属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愿意牺牲自己,见义勇为,为了阿喜和张生的爱情,自己牺牲很多,最后她和阿喜一起共同成为张生的夫人,三人过着幸福的生活。红娘和青梅的人物角色让我们想到了:爱不仅仅是得到,也是付出。”
且不说青梅和红娘是两种境遇中的人物,也不说她俩是否都受过“滴水之恩”,仅是给红娘与青梅冠以“见义勇为”名号的谬解,就让人忍俊不禁,更何况有历史局限的一夫二妻行为。生一不容老师置喙,直接“有请我们组的才子张瑞(生四)带来他的原创诗朗诵”。老师只有机会说一句:“咱们班诗人辈出。” 生四的诗玩起了“穿越”,学生对此很是欣赏,自然有“鼓掌”。老师则以“我看到有的同学已经潸然泪下了”,从侧面给以肯定。老师又一次感到离课本太远了,要给一点启发,再做一些补救:“在这一篇课文里面,我们看到的满纸都是谁的泪?莺莺的泪,而今天我和同学们在这里来共解其中味。好,还有没有同学们要继续的品读?”可惜的是,学生才不管“品读”的提醒,第六组“为大家带来反串版的《长亭送别》,敬请期待。”根本不理会老师的提醒和启发,老师完全失去了对课堂的驾驭,只能无奈地表示“拭目以待”和“静候”了。“静候”中,穿插了第七组的《颂歌》,风格与第四组生四的诗歌相近。老师说:“这哪里是在读啊,这分明就是用自己的语言在画啊,我们看到了一个带着愁情的莺莺。有没有同学画一画你心中的《长亭送别》?哦,有个同学,好,你去展示一下吧!”这个由读到画的过度实在是太巧了,第八组预备的正是这个!第六组的表演,玩笑也不少。如老妇人说:“所以张生你要——加油!加油!加油!”张生说:“信张生,得永生!”相信张珙能考中状元,这不是信基督,这和“得永生”有什么联系?真的莫名其妙。
表演结束,掌声过后,老师提建议:“好,还是来颁个奖吧。”于是在学生的参与和提示下,老师颁发了“奥斯卡本届最佳„„”7个奖项,又总结性地说:“这节课同学们以说、唱、读、画、演的方式,通过离别还有鉴赏、自己写诗、改写等等等等,对长亭送别进行了一次阅读。”这真是眼花缭乱、热闹非凡的“阅读”啊!
学生的不成熟是无可指责的,执教者的不足也是可以改进的。但将此课堂实录作为典型,向全国推广可就太不严肃,贻害无穷了。看了课堂实录,不禁要问:学生在课堂上,除了宣泄健康或不健康的感情,还有“才艺展示”之外,从课文和教师那里得到多少教益?教育者“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或“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责任在哪里得以体现?这种信马由缰似的教学,倒是使老师和学生都“减”了“负”!这不能不使人怀想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出的“四个学会”,就是教育者要使受教育者“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这才真正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
教育的根本就在于不让受教育者胡乱生长。在这样一味讨好学生的“生本教育”下,学生的不当思想和谬解都得到老师的认可和放纵,而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却荡然无存,那还谈什么“园丁”或“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全面依靠学生”的行为观,会结出恶果,进而毁了我们的教育,至少会毁了语文教学!应该做一个总结,进而反思和猛醒了。
第二篇:告别依靠 初三学生习作
告别我的初中生活
时光飞逝,眨眼间三年过去了,我从初一到了初三,身高也增长了,体重也增加了,脑袋中的知识也增多了。几个月后,我就要离开这里了,和我的初中生活告别了。我坐在操场中央,望着熟悉的教学楼和同学们,不经回忆起三年来的往事。
初一的时候,我刚到这个学校,像一个女生一样害羞,但是同学们却很热心,经常叫我一起玩,和我开玩笑,互相起外号,疯疯癫癫的我们让老师束手无策。一次,上历史课的时候,一个同学不小心将一个挂件扔到了讲台上,历史老师火冒三丈,摔门而走。不一会儿,班主任就来了,阴云密布的脸让大家紧张不已,班主任问我们是谁扔的。可我们跟那位同学关系都不错,结果全班没人回答,惩罚就是全班绕着升旗广场跑十圈,不过还好,那个同学最后招供了,听说老师晚上还带他出去吃了顿饭,弄得全班都想上课拿东西砸老师。唉!幼稚的初一。
初二的时候,多加了一科物理,不过物理老师脾气不好,动不动就打人,惹得大家都不是很喜欢她。初二学校还组织了秋游,到了目的地以后才知道原来是远足!十公里的路程让我闻风丧胆,可还是走下去了。途中,我们还做了好多游戏,其中一个游戏是一个人蒙着眼睛,另一个人帮助他向前走,但不能说话,走一段路程之后,两个人再互换。活动已开始,就发现我的搭档在使坏,一会儿引导我向右走,一会儿又引导我往左走,要不就把我往沟里带。当然,互换角色之后我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到了最后,大家虽然很累,但是也很开心。唉,愉快的初二。
到了初三,没有那么多玩的时间了,成天除了学习就是考试,不过老师和父母说的也对,现在的努力就是未来的轻松,于是便出现了梦中也在学习的场景。唉,辛苦的初三。
我们初中三年,苦过,笑过,放弃过,伤心过… …别了,我的初中生活。但是我不会忘记,这三年是我最开心,最珍贵的回忆。
告别初中生活
就像一场梦一样,初中生活已经接近了尾声,犹如一阵风,已经吹过了自己的耳边。不得不说,三年中有喜有悲,但即使是这样的生活,又何尝会没有人留恋呢?
初一,这是最野性的一年。
刚升入初中的这一年,我们一个个相当的“狂妄”,似乎没有人能在我们眼中立足,但即便这样,同学之间团结互助,一直地努力拼搏,这些都能映入自己的眼帘中——随时随地得。似乎只有同学才能占据我心里的地位。初二,这是最平和的一年。
一年过后,同学们都成熟了不少,似乎都已经了解了初中生活,知道了初中的艰辛,但是,仍是少不了那欢声笑语的陪伴。
初三,这是最紧张的一年。
终于,“熬”到了初三,这时,我才认识到真正的初中生活,那是为自己的未来奋斗的场所,不光是我,所有人都开始努力,似乎早已到了那中考的时刻。直到到了白天动员之后,黑板上的数字一天天变小时,我才又了解到,这不光是中考的倒计时,也是告别初中生活得倒计时啊!让我不禁想到:我们难道是为告别初中生活而奋斗吗?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的。但却又怎么也想不明白这其中的奥秘。
但是,不用去过分的纠缠着其中的意义,因为告别初中后,等待我的将是更大的舞台、更广阔的空间!初中,我要对你说再见了,这三年的时光,我用不会忘记,你就像是我未来舞台上的基石,支持着我,或许说告别是件极为沉重的事,但是又同样会是人生这条跑道上的新的转折点。
这样三年的时光,即将要告别了,这是我人生中极为重要的一课,是今后一生中的基础,再见了,初中。
告别依靠
翻开相册,第一页,那时我还很小,记得那年,我学会了走路。再往后翻,那时我长大了一点,那年,我学会了自己洗衣服。再翻,那年,我学会了自己坐公交车。
渐渐地发现,在我们一点点长大的同时,我们也慢慢地告别了依靠。
那时,我很小,很喜欢骑自行车,但总要爸爸扶着。有一次,很想自己骑骑看,“爸爸,别扶我,让我自己来。”刚刚坐上去,心里就没了底,感觉用不出力气。右脚猛地一蹬地,有种飞起来的感觉。随后“啊”的一声,我同自行车一同摔到了地上。“哇哇”的哭了起来,但是,等眼泪落干了,我又骑了上去。就这样,伴着一次次摔倒后的哭声,我学会了骑车。真的很开心,因为我再也不需要爸爸扶我了。
上了小学,那时的我总想成为男子汉,总想着像爸爸一样强壮,有力气。一天,学校有事,我们中午就放学了。真开心啊。我在外边玩了很久,浑身都是汗,口干舌燥的。回到家中,看到饮水机上的空桶,我的心就凉了一大半。旁边还有一个装满水的水桶,我试着提起它,却没想到,桶高没过我的腰,力气就用完了。“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呀,渴死我了。“我坐在地上,”“不然,我下楼买点水喝。”“不,我是男子汉,我不会连这点事都做不成的。”我想了很久,有了个好主意。我把水桶用力搬到旁边的茶几上,又从茶几上把桶抱起来,放到饮水机上。迫不及待地喝了一口水,那水是那么甘甜,因为,这是我自己换的,我不再依靠爸爸了。
这样的事还有很多,第一次自己过马路,第一次自己买东西,很多困难都学着自己解决。我们都在成长着,都在一步步离开父母的翅膀,自己迈向人生。成长吧,让我们一起告别依靠!
第三篇:全面了解学生
一、全面了解学生
(一)什么是了解学生?
了解学生的技能是指教师熟练运用了解学生的方法,迅速、准确、有效地把握班级集体的整体情况、班级中学生个人的有关情况的活动方式。所谓了解学生,概括地说就是摸清学生过去的“所作所为”,现在的“所思所想”。此事易说不易做,需要一个教师具有高度的职业道德、无私的奉献精神,能够将自己一切教育行为和活动置于尊重和信任学生的前提下进行,以平常的心态去做艰苦细致的工作。
(二)为何要了解学生?
1、学生的个性特点
每个学生由于家庭条件、生活环境、个人生活经历的不同,在个性特点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性格的学生所能接受的批评教育的方式也不相同,教师如不了解学生的特点而盲目采用简单的教育方法,有时还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思想和逆反心理。因此,要作好学生的教育工作,教师就要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全面了解,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来教育,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1)教师通过校园生活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如:在课堂上,老师通过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的表现,能够较快地了解学生的个性。如:有的学生反应很快,善于表达自己观点,在小组内很活跃;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强,并且能够帮助别人;有的学生很细心,能够发现问题等。
(2)教师通过家访了解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学生个性形成与家庭的关系最为密切,家访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个性形成的家庭环境,教师这种覆盖全员的家访,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
2教育要以治本为主
教育不仅增进人们的知识,更是培养人的个性。教育不是简单地改变人的不良行为方式,更深层次的是要改变产生这种不良行为的心理。要解决学生的问题行为不能采取简单直观的方法,这样可能会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更不利于其今后的社会发展。要分析其行为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才能达到治本的效果。
3教育建立在了解之上
作为班主任,要了解后进生各方面的情况,即对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心理诸方面都进行全面的了解、分析,才能“对症下药”,要抛开成见。转变“朽木不可雕”的思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其走向人生的新境界。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等情况,要有正确的估价和认识,要看到学生是成长中的人,他们的思想、品德和能力正处于逐步形成和不断发展的状态中。要看到学生扥本质、主流是好的,不能轻率地给一个学生下结论,更不能轻易地否定一个学生,将其划入落后群体中去,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认识学生。对学生的认识不能仅从教师的感性、表面印象出发,对优秀的学生,在见其“长”的同时还要见其“短”;对暂时后进的学生,在见其“短”的同时,更要见其“长”。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对学生既要看到他的过去,也要看到他的现在,更重要的是要看到他的将来。任何学生,都是会发生变化的,用固定的眼光看待学生,即不利于进一步促进优秀生的成长,也不利于转化后进生。
(三)了解学生的方法
1、注意观察
观察是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教师要善于在学生的一切活动中观察学生活动的真实情况。
2、谈话
通过谈话,可以更直接、更生动地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弥补观察的不足。谈话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找学生个别交谈,可以是不同类型的座谈,也可以是不拘形式的漫谈。谈话后要作好追记,把有关情况记录下来,并作出分新。
3、研究书面材料
研究书面材料是班主任了解学生的过去和现实表现的重要方法。可供班主任研究的书面材料很多,它包括学生的入学登记表、学籍卡片、体检表、成绩单、作业本、答卷、日记以及图书借阅卡片、班级日志等等。
4、问卷法
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要求设计一套选配恰当、措辞精确的问题让学生回答,然后通过统计、归纳、分析、掌握学生的个体情况和集体情况。
5、实验法
教师可以根据逐渐的目的设计一些活动让个别或所有学生参加,根据学生在这些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加以分析、归纳,更为全面彻底地了解学生的方法。
6、调查访问
调查访问,也是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有效方法。
二、表扬与批评的艺术
(一)什么是表扬与批评?
表扬是对学生良好思想行为的肯定性评价,是一种正强化过程,其目的在于巩固良好行为,鼓励良好行为的再发生;批评是对学生不良思想行为的否定性评价,是一种负强化过程,其目的在于克服缺点与不足,抑制错误行为的发生。
(二)表扬时应注意的问题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句六月寒。”青少年的荣誉感尤其强烈。一声褒奖往往能点燃其智慧的火花,激发其进取的信心。过多的批评则会极大地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其太多地感到求学的艰难、成长的烦恼,从而情绪低落,不思进取。因此,老师要注意尽量多用表扬,少用批评,用好表扬,慎用批评。针对不同的情境,老师们一个使用不同的表扬或批评策略。
1、表扬应该有限度
在学校教育中,表扬作为一种手段是必要的。运用得当,它会收到特别好的效果。我们需要认识表扬的作用,但也不能把表扬作为万用万灵的法宝。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握表扬所用的场合、程度等。
2、少表扬学生的聪明或能力
个人趋向的表扬,针对的是学生的人格和能力。如果学生长期接受这样的表扬和批评,他们容易形成一种能力归因模式,不仅把自己的成败都归因于自己的能力,而且在面对失败时,会通过逃避困难来保护自己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你真聪明”“你真棒”“你真是个好孩子”等个人趋向的表扬用语应尽量少用或者不用。
3、少表扬学生某一行为的结果
表扬的目的是增加所期望的行为出现的频率。结果趋向的表扬,对于学生的行为并未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这是一种无效的表扬。其原因在于,结果趋向的表扬仅仅是强调了结果,而没有指明产生结果的行为,因此,这样的表扬是不够明确的,而且也不够具体,学生自然无法理解,更不会重复教师所期望的行为。由此,在表扬学生时,不能仅告诉他们“说的真不错”“这个问题回答的真好”,更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说的不错”以及“这个问题回答的真好”好在哪里。
4、多表扬学生的方法
有时候只对学生的努力表扬是不够的,尤其是当学生没有付出太多的努力便取得了成功时,对努力的表扬不仅不切合实际,而且学生很可能把成功再归于自己的天赋和能力等某些不可控制的因素,形成固定的消极能力观。这时教师还需要运用另一种过程趋向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表扬,即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进行表扬。因此,当学生不费吹灰之力便取得某些成功时,请记得要用“这个方法不错”“这个方法很有效”等语言来进行表扬。
(三)批评
1、使用“顺耳忠言”和“糖衣药片”
要想纠正学生的缺点,要想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前提是学生必须乐于接受我们的批评,乐于听取我们的忠言,乐于服用我们给他开出的药方。
2、批评时善用“润滑剂”——幽默被称为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幽默与其说是一种技巧,不如说是一种性格和修养。所以,幽默的教师能够在批评学生的时候适时适度地加入“润滑剂”,从而淡化批评中的火药味。这种幽默有时候不需要很复杂,也不需要喋喋不休地说很多话。
3、要注意批评教育的场合尽可能避免很多学生在场就批评问题学生。因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为脆弱,当众受批评,会使其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不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还会造成学生的抵触情绪,严重者还会导致师生关系的恶化,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很深的怨恨。
第四篇:学生全面发展计划、总结
学生全面发展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局工作要点为指导,以“以人为本,狠抓常规,规范发展,提高质量”为工作思路,以落实“全面育人工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中心,以落实新课程,加强校本研究为重点,以深化导学思想,单元整组备课为突破点。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强化内部管理,规范教师行为,提升教师素质,提高办学质量,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工作目标:
1、全面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深入实施德育工作模式,培养“活泼、向上、文明、感恩”的人格,切实抓好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2、以培训活动为契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全面提升班主任专业能力以及履职能力,进一步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3、加强校本教研,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4、加强体育、卫生、校园文化、校园艺术化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新人。
三、主要工作及具体措施
(一)、德育工作
1、工作重点
(1)全面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2)培有一定影响的具有不同特色的优秀班主任,打造德育队伍,提升德育水平,使学生全面发展。
(3)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进一步促进和强化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
2、具体工作措施
①家庭教育:加强学校、家庭的联系,在开好全班家长会的基础上,适时召开优秀学生和后进生家长会。进行走访学生家庭活动,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
②学校教育: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全面落实德育课程体系,每一学科都要做好德育渗透。既要抓好品德课程、学科课程等显性课程,又要抓好校园文化建设等隐性课程。狠抓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训练。通过班队会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和训练。
③社会教育:充分发挥教育基地教育作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④自我教育:以行为规范为突破口,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二)、进一步加强体育、卫生以及艺术工作。
1、体育工作:
(1)保证学生平均每个学习日有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提高学生体质。
(2)认真组织好学校活动,要加强体育器材的使用和管理,想方设法提高器材的利用率。
2、卫生工作:
(1)开好卫生健康教育课,开展卫生宣传活动,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2)要把预防近视和科学营养工作作为重点,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科学合理饮食,提高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做好每年一次的学生体检工作,做好防病、治病工作。
(3)认真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学校要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加强与区疾控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并在疾控部门的指导下,采取切实措施,认真做好各种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3、艺术教育工作:
各个学科的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多样艺术素质,要认真组织好兴趣小组,从学校实际出发,精心组织,做到定目标、定地点、定时间。有记载、有备课、有成果。加强兴趣培养,积极参加活动,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巴音库鲁提乡小学 2011年9月1日
学生全面发展工作总结
过去的一年, 对阿热吾斯塘乡中学来说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各项工作再创佳绩的一年。全体教职工共同努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学生活动精彩纷呈,教学工作硕果累累,办学水平快速提升。在所取得成绩和荣誉中,无不渗透着每一位教职工的辛勤付出。为使新学年的工作有新的突破、新的成就,我们对过去的工作进行盘点、梳理。现将过去的一个学年的各项工作总结如下:
一、精心打造校园文化,凸显特色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也是师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我校不断地完善、绿化、美化、净化校园自然环境,致力实现让每一块墙壁说话,每一株草朩含情,每一个角落传神。在操场的围墙上喷上运动的图案和标语,体现出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围。在这种校园文化的熏陶下,我们的教育起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二、努力完善教学常规,提高质量
1、重视课堂教学。一年来,努力引导教师对课堂教学行为开展自我总结、自我反思、自我改进、自我完善,逐步形成了教师改进课堂教学行为的长效机制和工作制度。引导教师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改革中,进一步激发了课堂活力,使课堂充满了生长气息。学校积极引导教师“终身学习、全员学习”;重视教师技能培养,要求教师定期上交三笔字、简笔画。积极鼓励教师撰写论文、案例。
2、严格把好上课关。在课堂教学管理上,我们细化教学操作,强化质量意识,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在校内开展听课评课活动,坚持相互听课制度,并做到每上必评,每听必评。教师在上课听课评课活动中互相切磋,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4、扎实做好“培优补差”工作。课堂上要让优生吃得饱,让差生吃得好。课外加强辅导,发挥优生优势。引导差生多复习,多练习,在熟练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学习成绩。
三 积极开展德育工作,力求创新
一个没有人格的人,即便知识再多,也无甚用处。因此有人说,智力不好的人是次品,身体不好的人是废品,而道德不好的人是危险品!因此为了加强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为了开展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了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面对多层次、信息化的新形势,学校把德育工作列入学校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中。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总之,一年来在全体教职工辛勤工作,奋力拼搏下圆满地完成了工作目标。我们深信:机遇与挑战并存,成功与艰辛相伴,在今后的岁月里,我们将迎接新的挑战。大泉中心校东泉分校一定会迈上新的台阶!
阿热吾斯塘乡中学
2013-5-20
第五篇:学生全面发展计划、总结
牙甫泉喀帕小学学生全面发展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局工作要点为指导,以“以人为本,狠抓常规,规范发展,提高质量”为工作思路,以落实“全面育人工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中心,以落实新课程,加强校本研究为重点,以深化导学思想,单元整组备课为突破点。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强化内部管理,规范教师行为,提升教师素质,提高办学质量,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工作目标:
1、全面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深入实施德育工作模式,培养“活泼、向上、文明、感恩”的人格,切实抓好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2、以培训活动为契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全面提升班主任专业能力以及履职能力,进一步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3、加强校本教研,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4、加强体育、卫生、校园文化、校园艺术化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新人。
三、主要工作及具体措施
(一)、德育工作
1、工作重点
(1)全面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全面
发展的人。
(2)培有一定影响的具有不同特色的优秀班主任,打造德育队伍,提升德育水平,使学生全面发展。
(3)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进一步促进和强化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
2、具体工作措施
①家庭教育:加强学校、家庭的联系,在开好全班家长会的基础上,适时召开优秀学生和后进生家长会。进行走访学生家庭活动,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
②学校教育: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全面落实德育课程体系,每一学科都要做好德育渗透。既要抓好品德课程、学科课程等显性课程,又要抓好校园文化建设等隐性课程。狠抓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训练。通过班队会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和训练。③社会教育:充分发挥教育基地教育作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④自我教育:以行为规范为突破口,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二)、进一步加强体育、卫生以及艺术工作。
1、体育工作:
(1)保证学生平均每个学习日有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提高学生体质。(2)认真组织好学校活动,要加强体育器材的使用和管理,想方设法提高器材的利用率。
2、卫生工作:
(1)开好卫生健康教育课,开展卫生宣传活动,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2)要把预防近视和科学营养工作作为重点,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科学合理饮食,提高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做好每年一次的学生体检工作,做好防病、治病工作。
(3)认真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学校要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加强与区疾控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并在疾控部门的指导下,采取切实措施,认真做好各种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3、艺术教育工作:
各个学科的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多样艺术素质,要认真组织好兴趣小组,从学校实际出发,精心组织,做到定目标、定地点、定时间。有记载、有备课、有成果。加强兴趣培养,积极参加活动,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牙甫泉喀帕小学2016-2017学年
第一学期学生全面发展的工作计划
牙甫泉喀帕小学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小学学生全面发展工作总结
过去的一学期, 对我校来说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各项工作再创佳绩的一年。全体教职工共同努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学生活动精彩纷呈,教学工作硕果累累,办学水平快速提升。在所取得成绩和荣誉中,无不渗透着每一位教职工的辛勤付出。为使新学年的工作有新的突破、新的成就,我们对过去的工作进行盘点、梳理。现将过去的一个学年的各项工作总结如下:
一、精心打造校园文化,凸显特色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也是师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我校不断地完善、绿化、美化、净化校园自然环境,致力实现让每一块墙壁说话,每一株草含情,每一个角落传神。在操场的围墙上喷上运动的图案和标语,体现出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围。在这种校园文化的熏陶下,我们的教育起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二、努力完善教学常规,提高质量
1、重视课堂教学。一年来,努力引导教师对课堂教学行为开展自我总结、自我反思、自我改进、自我完善,逐步形成了教师改进课堂教学行为的长效机制和工作制度。引导教师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改革中,进一步激发了课堂活力,使课堂充满了生长气息。学校积极引导教师“终身学习、全员学习”;积极鼓励教师撰写论文、案例。
2、严格把好上课关。在课堂教学管理上,我们细化教学操作,强化质量意识,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在校内开展听课评课活动,坚持相互听课制度,并做到每上必评,每听必评。教师在上课听课评课活动中互相切磋,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3、扎实做好“培优补差”工作。课堂上要让优生吃得饱,让差生吃得好。课外加强辅导,发挥优生优势。引导差生多复习,多练习,在熟练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学习成绩。
三 积极开展德育工作,力求创新
一个没有人格的人,即便知识再多,也无甚用处。因此有人说,智力不好的人是次品,身体不好的人是废品,而道德不好的人是危险品!因此为了加强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为了开展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了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面对多层次、信息化的新形势,学校把德育工作列入学校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中。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总之,一年来在全体教职工辛勤工作,奋力拼搏下圆满地完成了工作目标。我们深信:机遇与挑战并存,成功与艰辛相伴,在今后的岁月里,我们将迎接新的挑战。我校也一定会迈上新的台阶!
牙甫泉喀帕小学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小学学生全面发展工作总结
牙甫泉喀帕小学 2017年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