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优化政策依靠科技全面推进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
在辅导考生备考申论的过程中,许多考生虽然学习了不少申论的写作方法,也进行了一定的练习,但是一方面不清楚在写作中如何运用所学到的申论方法,另一方面不知如何评判自己的练习文章,不清楚自己的练习文章与一篇标准的申论范文有何差距,总结进步也就无从谈起。针对考生存在的疑惑,专家老师特别为大家挑选了一篇2009年国考的申论范文进行点评,对范文的论点选择、论述方式选择、结构设置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希望能对各位考生有所启发、有所帮助。
2009国考申论范文:
优化政策,依靠科技
全面推进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业问题,而粮食生产问题又是农业问题中的重中之重,关系到人民的生活、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安全稳定。今年胡锦涛同志在河南农村考察时再次强调大力发展农业、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并指出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技。总书记的这一论断符合我国国情,是对粮食生产现状的科学总结,为粮食生产指明了方向。
发展粮食生产,要树立正确的观念,充分认识粮食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性。粮食是关系到国家安全的战略物资,必须始终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来抓。我国人口众多,解决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是我国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须树立独立自主的粮食生产观念。粮食生产决不能完全依靠进口,只有立足本国,依靠自己发展粮食生产才是解决粮食问题的关键之策。
全面推进我国粮食生产关键在优化政策。邓小平同志指出,好的政策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坏的制度使好人无法充分办好事,甚至走向反面。这充分说明一项好制度、好政策对于粮食生产的重要性。首先要继续落实和贯彻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农民能够放
心生产,安心投入,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其次要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搞好农村基础设置建设,对粮食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第三,要鼓励农民进行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提高粮食产量,打造品牌农业;第四,要稳定并逐步提高粮食保护价,保证农民增产增收,避免谷贱伤农情况发生。
全面推进我国粮食生产重点在科技。当今社会,科学技术一日千里,盲目地埋头建设而不注重科技发展必然导致落后。农业是一门传统的产业,要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重点在发展科技。第一要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发展农业科技,不断研制新的粮食品种,提高粮食抗病能力,增强农药化肥的有效性和无污染性,让农民进行科技化种植,提高单位产量;其次,科研院校要大力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实现产学研相结合,鼓励更多的农业技术专业人才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帮助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第三,通过宣传和三下乡等形式向农民普及科技常识,提高农民科技水平,让农民能够真正实现科技种植,实现粮食的增产增收。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事关国家稳定、社会发展,各级政府必须从政治的高度重视粮食生产问题。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粮食生产,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贯彻落实各项政策,着力加大科技开发力度,确保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范文解析:
这是2009年申论作文的一篇范文。本文是一篇比较典型的策论文,总论点是“优化政策,依靠科技,全面推进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分论点是第一靠政策,第二靠科技。这一论断和材料中胡总书记在安徽、河南农村考察的论断一致,作为申论材料中的依据性材料,正确性毋庸置疑,考生选择这样的论点把握较大。
文章的标题是:优化政策,依靠科技,全面推进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这样的命题结构是“4+4+总论点”形式,即两个四字格的对策加一句总论点,这种命题方式在政府文件中非常常用,考生也比较容易掌握。如“加快立法,加强监管,为网络发展保驾护航”,“提高认识,升级产业,切实做好自然环境的保护工作”。考生需要注意的是,文中的论点应和标题对应,否则容易出现“文不对题”的情况。
文章开头从党中央国务院对于粮食问题的重视为切入点,联系材料中总书记到安徽、河南农村考察的实例开始行文。这一行文方式考生可以借鉴,就是以材料中的事例作为文章开头,再总括性的一句话概括。实际上,中央对于包括粮食生产在内的农业问题始终高度重视,连续多年以中央一号文件的形式出台关于农村问题的决定,以此为切入点还能体现出考生对于国家政策的了解和把握。
第二段提出要树立正确的观念,主要包括认识粮食的重要性和粮食生产的独立性两个方面。正确的观念既是发展粮食生产的先决条件,也可以看成是对粮食生产重要性的认识。在结构上可以理解为原因分析。
接下来两段作为分论点围绕总论点展开论述。一是全面推进我国粮食生产关键在优化政策,二是全面推进我国粮食生产重点在科技。需要注意的是,两条对策是以比较对仗的形式提出的,这能增加
策论文的气势和整个文章的力度。考生可以借鉴,即提出对策的时候用“„„是„„的前提/关键/根本/重点/核心”等。这样能避免模式化的倾向。万能八条有较强的普适性,但必须要灵活演绎,才能避免和其他众多考生千篇一律的情况。当然,这样的用法也一定要结合具体题材,要贴切和恰当,否则可能形成另一种模式。
最后一段,比较常规,还是阐发意义,深化主题。考生需形成自己风格来阐述意义,而不宜一味的背诵模板结尾。
第二篇:《优化政策,依靠科技-推进粮食生产发展》(09国考申论及点评)
2009国考申论范文及点评:
优化政策,依靠科技
-----全面推进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业问题,而粮食生产问题又是农业问题中的重中之重,关系到人民的生活、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安全稳定。今年胡锦涛同志在河南农村考察时再次强调大力发展农业、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并指出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技。总书记的这一论断符合我国国情,是对粮食生产现状的科学总结,为粮食生产指明了方向。
发展粮食生产,要树立正确的观念,充分认识粮食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性。粮食是关系到国家安全的战略物资,必须始终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来抓。我国人口众多,解决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是我国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须树立独立自主的粮食生产观念。粮食生产决不能完全依靠进口,只有立足本国,依靠自己发展粮食生产才是解决粮食问题的关键之策。
全面推进我国粮食生产关键在优化政策。邓小平同志指出,好的政策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坏的制度使好人无法充分办好事,甚至走向反面。这充分说明一项好制度、好政策对于粮食生产的重要性。首先要继续落实和贯彻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农民能够放心生产,安心投入,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其次要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搞好农村基础设置建设,对粮食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第三,要鼓励农民进行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提高粮食产量,打造品牌农业;第四,要稳定并逐步提高粮食保护价,保证农民增产增收,避免谷贱伤农情况发生。
全面推进我国粮食生产重点在科技。当今社会,科学技术一日千里,盲目地埋头建设而不注重科技发展必然导致落后。农业是一门传统的产业,要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重点在发展科技。第一要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发展农业科技,不断研制新的粮食品种,提高粮食抗病能力,增强农药化肥的有效性和无污染性,让农民进行科技化种植,提高单位产量;其次,科研院校要大力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实现产学研相结合,鼓励更多的农业技术专业人才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帮助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第三,通过宣传和三下乡等形式向农民普及科技常识,提高农民科技水平,让农民能够真正实现科技种植,实现粮食的增产增收。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事关国家稳定、社会发展,各级政府必须从政治的高度重视粮食生产问题。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粮食生产,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贯彻落实各项政策,着力加大科技开发力度,确保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范文解析:
这是2009年申论作文的一篇范文。本文是一篇比较典型的策论文,总论点是“优化政策,依靠科技,全面推进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分论点是第一靠政策,第二靠科技。这一论断和材料中胡总书记在安徽、河南农村考察的论断一致,作为申论材料中的依据性材料,正确性毋庸置疑,考生选择这样的论点把握较大。
文章的标题是:优化政策,依靠科技,全面推进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这样的命题结构是“4+4+总论点”形式,即两个四字格的对策加一句总论点,这种命题方式在政府文件中非常常用,考生也比较容易掌握。如“加快立法,加强监管,为网络发展保驾护航”,“提高认识,升级产业,切实做好自然环境的保护工作”。考生需要注意的是,文中的论点应和标题对应,否则容易出现“文不对题”的情况。
文章开头从党中央国务院对于粮食问题的重视为切入点,联系材料中总书记到安徽、河南农村考察的实例开始行文。这一行文方式考生可以借鉴,就是以材料中的事例作为文章开头,再总括性的一句话概括。实际上,中央对于包括粮食生产在内的农业问题始终高度重视,连续多年以中央一号文件的形式出台关于农村问题的决定,以此为切入点还能体现出考生对于国家政策的了解和把握。
第二段提出要树立正确的观念,主要包括认识粮食的重要性和粮食生产的独立性两个方面。正确的观念既是发展粮食生产的先决条件,也可以看成是对粮食生产重要性的认识。在结构上可以理解为原因分析。
接下来两段作为分论点围绕总论点展开论述。一是全面推进我国粮食生产关键在优化政策,二是全面推进我国粮食生产重点在科技。需要注意的是,两条对策是以比较对仗的形式提出的,这能增加策论文的气势和整个文章的力度。考生可以借鉴,即提出对策的时候用“„„是„„的前提/关键/根本/重点/核心”等。这样能避免模式化的倾向。万能八条有较强的普适性,但必须要灵活演绎,才能避免和其他众多考生千篇一律的情况。当然,这样的用法也一定要结合具体题材,要贴切和恰当,否则可能形成另一种模式。
最后一段,比较常规,还是阐发意义,深化主题。考生需形成自己风格来阐述意义,而不宜一味的背诵模板结尾。
第三篇:我国现行粮食补贴政策浅析
我国现行粮食补贴政策浅析
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在继取消农业税之后,果断出台了对种粮农民予以补贴的又一重大惠农政策,至今我国的粮食补贴政策已持续5年。纵观这5年的历程,我国的粮食补贴政策经历了由弱变强、由局部试点到全国施行、由手工发放到一卡式发放、补贴内涵更加丰富、监管机制相对健全、各项措施逐渐完善的过程,我国的粮食补贴政策框架已基本成形,政策深入人心,并在鼓励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尤其是在今年的全球性粮食恐慌面前,我国的粮食市场却平静如水,粮食补贴政策对此功不可没。但也正是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我国的粮食补贴政策的各种弊病也开始逐一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一、粮食补贴的种类过于繁多。综合一下我国已出台的粮食补贴的种类主要有粮食直接补贴、农资补贴、良种补贴(分早、中、晚三季)、良种良法示范户补贴(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等。过多的粮食补贴种类已产生了诸多问题:
各种粮食补贴依据各不相同,给基层对补贴依据的核实工作带来难度,有的甚至无法核实,容易引发干群矛盾。各地通行的做法是采用以土地面积(种植粮食的土地面积或承包的土地面积)为补贴依据,这种方法简单、易行,群众容易理解、接受,但却使政策的调控目标与实际操作产生了偏差。
由于基层施行的基本上都是以土地面积为发放依据单一的粮食补贴政策,粮食补贴政策分类越多,与实际操作偏离越远,也会淤生多次的粮食补贴资金的发放过程,无形中增加了粮食补贴资金的监管和发放环节,既浪费财力、人力,也加大了补贴资金完全落实到位的风险,同时又给腐败的滋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本就不足的粮食补贴资金经过多次分解后,各种粮食补贴政策的引导功能也大大削弱。尤其是各种良种补贴,杯水车薪的补贴资金根本无法左右农民的选择。事实上,市场调节是调整种植结构的最有效手段,各种粮食作物收益的大小才是决定农民种植选择的真正动力。农民种何种作物、特别是种哪种粮食作物,心里都有一本明白账,过多的对粮食品种的引导,只会破坏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让少数种子公司在其中大发横财,腐败也会随之而来。
二、严重挫伤了农民对土地流转的积极性(本人在《对我国农业规模化生产与粮食补贴的思考》一文中已作详细阐述,不再赘述)。
三、责任不明,工作效率低下。当前普遍认为,惠农资金的管理与发放,其主管部门是各级财政部门,一旦惠农政策的落实发生了偏差,负首要责任的首先是相关财政部门,认为财政部门做了手脚。而事实并非如此,财政部门实际上对补贴情况了解甚少,补贴给谁、补贴多少,最初都是由相关职能部门或相关村、居调查登记后形成资料,经过逐级审核后,最后才交由财政部门实施资金发放。由于补贴对象往往涉及千家万户,财政部门在短期内根本无法对这些资料逐一核实,发放补贴资金时只能依据这些资料进行,财政监督功能在庞大的工作量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惠农政策是一项庞大的社会性系统工程,需要各单位、各部门的通力协作,仅靠财政部门的一已之力是无法做好的。但当前有失公正的责任追究制度却自始至终把财政部门推在了风尖浪口,让各级财政部门时时刻刻如坐针毡,各相关单位、职能部门的责任意识也因此变得相对淡薄,遇事向财政部门推诿、扯皮、踢皮球现象严重,使得能够办好事的人不想办事,难办好事的人硬着头皮乱办事,以致工作效率十分低下。
我国的粮食补贴政策在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上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是有目共睹的,而由粮食补贴政策所引起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而且相对于我国还比较拮据的财政状况而言,每年近千亿元的巨大财政投入,需要我们慎之又慎,容不得半点问题。我国的粮食补贴政策急需改革、创新,去弊存精,使粮食补贴政策既要达到促进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要求,又要能够实现有利于农业生产、有利于补贴资金监管发放的根本目标(具体建议详见拙作《对我国农业规模化生产与粮食补贴的思考》),从而保证我国农业稳定、健康发展。
第四篇:优化政治生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
四、优化政治生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
政治生态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活现状的反映,是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政治生态事关发展全局、引领社会和谐,对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近年来,省委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优化政治生态为抓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着力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积极营造风清气正、和谐奋进的良好氛围,形成推进科学发展、加速安徽崛起的强大合力。
1.把选人用人作为优化政治生态的关键环节,着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要求,以提高素质、优化结构、改进作风、增强团结为重点,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突出“六用、六不用”的用人导向,不断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顺利完成15个省辖市委、99个县(市、区)委、1344个乡镇党委领导班子集中换届任务,通过换届,各级领导班子的结构进一步优化,领导干部的素质进一步提高,班子的整体功能进一步增强。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扩大民主的改革方向,健全和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票决制、考核、任期、试用期、辞职等制度,试行了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加强制度创新,完善政策措施,先后制发了《关于深化干部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试行)》、《安徽省乡镇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办法》等文件,制定了省委常委会讨论任用省管干部票决制实施办法、省管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操作规程,实行省委全委会推荐提名省辖市党政正职和省直部门正职人选。积极推行公开选拔工作,省委先后组织12次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选拔厅级领导干部122名。加强对选人用人工作的监督,健全完善领导干部诫勉谈话、函询和巡视等制度,开通“12380”专用举报电话,干部监督力度进一步加大。在18个县(区)开展“科学规范和有效监督县(区)委书记用人行为”试点工作。
2.把基层党建作为优化政治生态的重要基础,着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组织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大增强了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并以贯彻落实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文件为抓手,不断推动基层党组织改进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认真贯彻全省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五年规划,深化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连续6年在农村党员干部中持续开展不同内容的主题教育,实施“双培双带”先锋工程,提高了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能力。在全省2260个村进行“两推直选”试点,村干部总数比换届前大大减少。连续3批共选派12000名年轻干部到村镇挂职,选调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锻炼,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以“连心工程”为主要内容,促进街道社区党建工作新发展。以开展国有企业“四好”领导班子创建活动为契机,扎实推进国有企业党组织建设。稳步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建立了省委领导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积极扩大党内民主,推进组织制度创新,开展党务公开、党代会常任制、党代会闭会期间发挥党代表作用等工作试点。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积极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并不断加大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力度。
3.把改进作风作为优化政治生态的重点内容,着力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了“为党旗添光彩,为崛起当先锋”主题实践活动,提出增强“两情”(对群众的感情和对工作的激情)、改进“两风”(领导机关作风和部门行风)。结合学习实践活动,开展“加强党性修养、弘扬优良作风、促进科学发展”主题教育,切实解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全省各级机关和党员干部服务意识、大局意识、宗旨意识和自律意识明显增强。去年以来,省委以整治干部身上存在的“六症”(即不
思进取的“懒惰症”、嫉贤妒能的“红眼症”、形式主义的“虚假症”、铺张浪费的“奢侈症”、落实不力的“扯皮症”和违法乱纪的“腐败症”)为抓手,强调大兴理论学习之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大兴真抓实干之风,把广大干部精力引导到干事业上来,努力形成有利于推进科学发展的良好风气。深入推进机关效能建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开展部门职能交叉问题摸底清理,调整完善多项职能规定。省及各市、县(市)建立了“行政服务中心”,开展“一站式”服务,进一步提高了办事效率。大力加强纠风工作,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相继建立了政风建设、外来投资者、台(侨)资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和效能建设投诉受理中心,认真受理各类投诉。加强政风行风建设,积极推进政风评议工作,促进了部门和行业风气的进一步好转。
4.把惩治腐败作为优化政治生态的保障措施,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不断拓展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的工作领域。进一步抓好廉洁从政教育,认真组织开展党纪法规学习教育活动,利用先进模范人物进行示范教育,利用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深入开展以“艰苦奋斗、廉洁从政”,“学习贯彻党章、遵守党的纪律”、“加强制度建设、坚持廉政勤政、促进科学发展”等主题教育,积极推动廉政文化进机关、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工作。严格执行廉政谈话、诫勉谈话、述职述廉以及纪委负责人同下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谈话制度,深化和拓展巡视制度,重点对市厅级单位领导班子及其成员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廉政勤政、遵守民主集中制原则、选拔任用干部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向县(市、区)延伸。深入推进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省、市、县直机关派驻纪检监察机构统一管理工作,强化了监督效果。加大查处大案要案的工作力度,坚决查处了一批领导干部严重违纪违法案件,严肃了党的纪律,纯洁了党的队伍,增强了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反腐败的信心。扎实开展“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推进年”活动,做好反腐倡廉制度的废、改、立工作,有力推动了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
5.把学习实践活动作为优化政治生态的有力契机,扎实推进活动健康深入开展。按照中央部署,我省从去年9月份开始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省委坚持把加强政治生态建设作为活动的重要内容和特色,用学习实践活动的实际成效来推动政治生态的不断优化。各地各单位紧紧围绕“推进科学发展、加速安徽崛起”的主题,深入开展理论学习和解放思想大讨论,进一步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形成科学发展新共识;加强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认真查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刻分析形成问题的原因,进一步完善科学发展新思路;狠抓整改落实,集中解决一批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逐步形成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自觉加强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良好作风,着力引导领导班子和广大党员干部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检查自身不足;注重统筹兼顾,突出实践特色,把应对金融危机、全力抓好“三保”作为学习实践活动最大的实践、最重要的实际、最需要取得的实效,两手抓、两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得到保持。目前,第一批、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已基本结束,正在巩固扩大整改成果,第三批活动即将全面展开。通过前两批学习实践活动,各地各单位党员干部思想认识进一步提高,普遍解决了一批突出问题,完善创新了一批体制机制,办了一些群众期待的实事好事,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思想成果、实践成果、制度成果和惠民成果,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
第五篇:创建科技示范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创建科技示范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蓥峰巍峨,亭江绵延,什邡这颗川西明珠,人杰地灵,自古儒风昌盛,名人高士云集。四川省什邡中学正是在这片历史厚重的土地上诞生、发展、壮大……岁月如歌,八十载悠悠岁月,积淀成了什邡中学具有丰厚历史与文化内涵的校训“培德、开智、力学、笃行”。校园中古木参天,鸟语花香,春去秋来,叶绿杏黄,这里环境优美,典雅别致,是一所名副其实的绿色花园式学校。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改革,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加强科技与创新教育,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学校现已建成四川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全国绿色学校,四川省文明单位,四川省心理健康示范学校,德阳市科技示范学校,德阳市知识产权示范学校,国际头脑奥林匹克中国四川基地学校。近几年来学校为北大、清华等知名高校输送了二十余名优秀青年学子,其中有省理科状员汪恒,省理科第三名张啸等。什中学子以全面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深受各高校的亲睐,2006年学校被清华大学确立为定点招生学校。
在21世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努力促进和提高公民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现代教育必须努力探素的方向,什邡中学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从重视新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科技创新,研究性学习以及抓好基础实验操作练习等方面,扎实有效地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教育。
学校领导非常重视科技教育工作,旗帜鲜明地指出“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加强科技与创新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的需要,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学校成立了以校长挂帅的科创领导办公室,并有专职的科技教育教师,从而保证学校科技教育,扎实有序的开展。什邡中学是创造的沃土,学校环境优美,教育教学设施完善,功能齐备,学校占地230余亩,建筑面积37500平方米。学校拥有大型体育场、体育馆、乒乓球场、篮球场、排球场,健身器材等,标准游泳池可供教学和比赛。学校图书馆拥有藏书8万余册,电子图书6万余册。学校在科技教育方面更投入了大量资金,有先进的教学设施,天文馆、微机室、语音室、理化生实验室,还有科技实验室,科技展览室和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基地。在学校领导的直接推动下,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办法》和《奖励条例》,并纳入了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之中,各年级借助科创活动,研究性学习和学科竞赛等主题教育,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活动,学生参与面达97%以上。
学校以科技活动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提出素质教育就是创新的教育,就是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学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组织学生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绵阳科学城等科技单位参观学习,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了知识。学校 “科技节”更是学生们踊跃参与,展示自我的平台,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更是吸引了大批的学生参与,并取得了优异的成果。
在日常的教学中,学校充分利用网站、校园广播、校刊、黑板报、宣传栏和大型橱窗专栏,做好科普宣传。通过这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学生开阔了视野,增强创新意识,提高了动手能力,提升了创造性人格。学校有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素质好、热心青少年科技教育的教师队伍。学校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科技创新能力,营造浓厚的科技教育活动氛围。我们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专兼职结合的科技活动课老师队伍,并有专门的工作机构:姜全智工作室和教科室。并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岗位培训和业务学习,使教师的科技意识和业务能力有了稳步的上升。其中姜全智老师的个人发明荣获全国科技辅导员创新大赛一等奖。近些年来学校先后有200余人次在国家、省、市各级比赛中分获一、二、三等奖,学校校长胡晓明专著《感悟教育》荣获四川省2006年教育教研优秀成果二等奖。化学教师张楠改进化学实验荣获全国一等奖。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喜人。2006年学生童其玉熙磁悬浮推拉窗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一等奖,并获国家专利。
通过科技教育我校实现了两个转变: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转变为以掌握科学方法自主学习为主要目的;把学科学转变为用科学,培养学生的参与和合作的精神。
学生的科技素质和创造能力得到了普遍提高,动手能力大为增强,知识面扩展,增强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德、智、体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