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雨之歌教学案例分析
《雨之歌》教学案例分析
罗桥中学
徐几忠
【案例介绍】
2015年4月30日,上饶县课堂教学改革第二十一次促进会在湖村中学举行,应教体局的要求,我代表罗桥中学去参加了这次现场会,来到湖村中学让我感受到浓浓的课改氛围,学校四周的文化墙被充分利用,折射出湖村中学的历史文化底蕴,校园面积虽然在农村初中里面算小的,硬件和软件条件也处于中下水平,但是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把校园打扮的非常漂亮,整齐一新。本次现场会我听了一节八年级语文课《雨之歌》,余俊波老师利用课改这个平台,把这堂课上的很精彩,充分展现了课改的魅力,现在就以余俊波老师的语文课进行案例分析。
【案例描述】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散文诗中美妙的意境。
2、分析雨的形象,把握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歌颂“雨”的思想感情。
3、赏析课文,揣摩文中极富表现力语言。
4、通过仿写,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课型方式:平台互动方式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忆雨
1、让学生回忆有关雨的诗句导入。用有关雨的诗句导入。
2、出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知识积累,诗意读写,词义的积累。
3、让学生读注释,介绍关于纪伯伦的知识。
4、齐读“教师出示的诗句(” 诵读诗歌,把握雨的形象。理解主题,品味诗歌……)。
二、感知文意-------读雨
1、①教师出示《雨之歌》配乐朗诵
②师:从老师朗诵中,你听出需要什么样的语速来朗诵这首诗歌? 生1:缓慢轻柔美好!
师:非常好。缓慢的语速,语调呢? 生1:活泼欢快。
师:欢快与缓慢有矛盾了?哪位补充? 生2:亲切。
师:亲切、深情的倾诉。自由朗读课文,根据屏幕提示自由朗读。【多好的点拨啊!教师敏锐地抓住学生发言中的矛盾进行点拨,让学生意识到错误所在和正确所在,好。】
(PPT)语调:深情地;语速:舒缓地;重音:重读、轻读;停顿:节奏。③生各选一段诵读。教师评价,指导诵读。④学生齐读。
【这是一个流畅而精彩的环节。有范读,有指导诵读,有生的个读和互相点评,也有齐读感知。我当学习。】
2、出示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A、诗歌中作者用了哪些事物来描绘雨这个意象?塑造的雨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B、作者通过雨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学生思考。
②、生答师点。其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师: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生1默然。
师:雨是这样一个奉献的形象,你对它有什么样的感情? 生1仍默然。
生2主动回答:表达了作者的喜爱、歌颂和赞美之情。
【又是一个漂亮的点拨!说实话,听课的我乍一听分析感情,也没有反应过来,但听到老师点拨:“雨是这样一个奉献的形象,你对它有什么样的感情?”我豁然开朗。教师在这里引入了学生的体验,把学生拉进了纪伯伦的世界,课文不再仅仅是纪伯伦的,而也是“我”(听课学生和老师)的。“我”对雨的感情自然是歌颂和赞美的。妙!】
三、深入探究-------悟雨
让学生从诗歌中找出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读一读、品一品、说一说。品读提示:关键词、修辞、情感……例句:“于是清晨的女儿把我偷去”,一个“偷”,巧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雨的珍贵,表达了作者对雨的赞美之情。生思考,回答,教师点拨引导。
【自由赏析中,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总结了本文的艺术手法。】
四、赏析语言-------品雨
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话:我从、、、、、、这句(段)话,读出了、、、、、、的雨,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老师给个示范,我从第一段,读出了雨的关注之情,从晶亮、银线读出了珍贵的雨,作者发挥了自己的想象,把对雨的真爱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点拨。选择你喜爱的一种事物,如风、花、草等,展开想象,运用恰当的修辞,仿写一段话。例句:我是根据根根晶亮的银线…… 学生写作,展示。
五、朗读课文,总结深化:
播放背景音乐《琵琶语》让书写更有氛围然后把写同一个事物的同学组成一个团队,由团队的形式展示。
1、朗读全文:领读与齐读结合。
2、用一句话谈谈这首散文诗对我们的人生启迪。
学生谈“用一生的时间去奉献”等。
3、以纪伯伦的诗句作结:
有些星星很久很久以前就熄灭了,不再发出光焰。
有些人很久很久以前就死去了,我们仍然受到他们人格的影响。
六、整理提升:
让同学们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整理本节课所学内容,选取期中某一个知识点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把它呈现出来,余老师在此利用中卡6-8人组合作完成,学生浏览在展示。在这点上有少数学生准备的不是很充分,有滥竽充数之嫌。教学评析:
在本课教学中,以朗诵作为主要教学手段,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思路语言品析与朗读教学相结合,体现了注意学生整体情操的感化,本课以朗读为基础,将教学目标优化了体会诗歌美而在问题设计上,突出对于不同课文内容的比较阅读,帮助学生有效的把握文章内容通过朗读来启发学生,有助于互动生成的优化通过朗读检测学生掌握情况,有助于优化学生的自主体验和评价矫正.在这堂课里面余老师始终保持微笑,极具亲和力,学生参与度很高,一直在引导并鼓励学生,直到让学生把所有的“不满”全拿到了台面上,整堂课师生忙得不亦乐乎。当然,我也情不自禁地思考自己的某些教学思路,尽信书不如无书。大师的作品并不就是完美的,不迷信权威,敢于创新,才有进步!各环节恰当、整齐,有整体有局部,有内容有艺术,这才一个优秀老师的精彩设计。
2015/5/12
第二篇:教学反思:《雨之歌》教学反思
《雨之歌》教学反思于晓梅 的工作室之歌教学反思
《雨之歌》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2课,教学反思:《雨之歌》教学反思。在《雨之歌》这首散文诗的绝大部分,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同时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传情的信使”),教学反思《教学反思:《雨之歌》教学反思》。本文的语言清丽流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作者并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在以《雨之歌》为代表的语文阅读教学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尽全力调动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主宰课堂的主人。
当然,最大的感受还是感觉设计课的时候想达到的效果和真正通过上课达到的效果的差距还比较大一些。分析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学生准备不够充分。另一个原因感觉自己对教学环节不够熟悉,对词语的推敲不够到位等。
教研活动之歌教学反思
第三篇:秋天的雨教学案例分析
《秋天的雨》教学案例分析
教材简析
《秋天的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名为写秋雨,实为写秋天。作者以秋雨为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缤纷的色彩,丰收的景象,各种动、植物忙碌的情景。描绘出了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作者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极尽描写秋雨的奇特、秋景的美丽、秋天的快乐。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通篇语言艺术化,给人以美感。
设计理念
1、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采用个性化教学,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
2、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努力实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教学相长的教学思想,充分注重预设下的互动生成。
3、正确处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紧紧抓住语言文字,进行能力培养,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的指导,力求使相互交融的三维目标在教学中有效达成。设计特色
1、突出朗读,用有感情的朗读感受秋天的美,鉴赏语言的美。
2、注重语言,加强语言训练,感受汉语言文字的魅力。
3、依据课件,力求达到“情”与“景”的完美交融,感受到诗情画意的秋天。教学目标
1.认识“钥、匙、趁”等8个生字。会写“盒、扇、邮”等10个字。能读写“清凉、留意、扇子”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3.喜欢秋天,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好课文。
难点:感受课文中描写的秋天美景,体会作者对秋雨的喜爱之情。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搜集描写秋天景色的佳句。
3、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秋日的私语》。
第一课时
一、欣赏秋色,育情导学
1.教师引述:这儿有几幅画面,想让同学们欣赏一下,并说说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好吗?
2.在舒缓的音乐声中,教师一一出示有关秋天景象的图片或展示课件。3.唤起情感:你喜欢秋天吗?为什么?
4.学生交流看法和感受。5.想象导学:
a、请发挥一下你们的想象力,说说是谁把美好的秋色带到我们的眼前?
b、有位朋友觉得是那清凉而又温柔的雨把秋天带给了我们。在他的眼里,那细细的雨犹如一位变幻神奇的魔术师,想听听他是怎么说的吗?
二、听读课文,感知内容
1.播放朗读录音或配乐范读课文。2.你们觉得秋天的雨神奇吗? 3.你们最喜欢哪几段内容?
三、品读课文,感受神奇
1.品读第1自然段。
a、自由朗读:能不能怀着喜欢的感情把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b、指名多人次地朗读第1自然段:谁愿意把第1自然段内容朗读给大家听听? c、引导学生用审美的情趣体悟情感:你觉得秋天的雨神奇在何处? d、指名交流并读出神奇之处。
e、激发情趣:秋天的大门被打开以后,你最想看到的是什么? 2.品读第2自然段。
a、引导学生朗读:秋天的大门打开后,作者首先看到的是什么? b、指名学生朗读后并回答。
c、采取赛读的方式让学生欣赏性地朗读课文,喜欢哪一句就读哪一句,并把那一句所描画的景物图片贴到黑板上。
d、品说文字:你觉得这一段中哪一句说得格外有趣?
e、联系生活,丰富想象:你能联系家乡秋天的某一景物特色,像书上说的那样有趣吗?
四、变读为述,积累语言
1.师引:假如是在诗歌朗诵会上,你打算用怎样的方式把这两段内容朗诵给大家听?
2.让学生先在四人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进行朗诵练习。3.指名学生上台进行表演性朗诵并评点。
五、拓展练习
1.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和自己喜欢的语句。
2.联系家乡秋天的某一景物特点,仿照书上某一句式写一句话。(两个作业可以任选其一)
课例分析
一、点燃兴趣之火,放飞学生灵性
《秋天的雨》一课,全文语句优美,情感浓烈,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连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了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这一课的教学,我给学生创造一个诗情画意的课堂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动情、激情,一气呵成。课前,我让学生观察身边秋天的景物,收集秋天的图画,增加对秋天的感性认识。课中主要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悟秋天的美好,我将收集到的图片资料(黄黄的银杏树、火红的枫叶、金黄的田野)展示在学生面前,点燃学生学习的兴趣火花,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一种“乐之者”的美好学习境界,再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细细品位;课末,让学生欣赏收集到的秋天的美景,(图片、配乐诗朗诵、动画)让学生再进一步鉴赏大自然的美,受到美的熏陶。
二、关注教学“差异”,发展学生个性
学生与生俱来就各不相同,他们有着不同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性格特点、情趣爱好。利用这种“差异”的多样化,我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聆听、了解他人的想法,激发他们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如在出示“小朋友的脚,常常被香味勾住”后让学生说说,小朋友的脚怎么会被香味勾住的?并想象:假如你站在瓜地边、果树下、花丛中,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你有没有被勾住的感觉啊?这时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说,有一次我特别想买一本书,爸爸说要我走,我就赖在书店里,他怎么说我都不走。有的说我特别喜欢吃烧烤,当走到烧烤摊旁时,闻到那香味,我口水都要流出来了,我的心被烧烤勾住了。学生能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注重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
课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并结合单元训练的重点对本文的重点句式它把什么颜色给谁,像什么进行了朗读指导,并进行了说话的迁移训练。
四、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根据文本特点,我力求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营造一个优美的教学环境。精美的课件、新颖的板书设计让学生从视觉上,听觉上都有一种美的感受。因此整堂课学生都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在快乐中积极主动的深入文本,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来感受秋天的美丽。
本节课最大的特色就是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悟情,以读促说。但是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还不够,还没有做到大胆放手。教学反思
《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散文,课文以秋雨为线索,将秋天的众多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快乐的秋天。根据教材特点,教学中,我以一个“美”字贯穿整课堂。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品读课文感受语言美;通过扩展活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去发现美。
我认为这节课,较成功之处是重点落实的较好,难点也亦有所突破。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感受秋天的美好,体会课文的语言美,教学中,我以“读”为教学主线,落实教学重点。读的形式多样,如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师生赛读,挑战读。读的目标不同:自由朗读全文,感知课文;逐段朗读,想象情境;品读课文,交流感受等。
本课教学难点是多种修辞手法的使用及被艺术化了的语言,使课文抒发感情较含蓄,给学生造成理解的困难,为突破这一难点,教学中,我没有作过多的解释,而是通过教师示范读让学生从中感悟语言的美,体验秋天的美好。例如:在教“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我先请一位学生读一读,进行评价。接着提出要与他比赛读,看谁读的好,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再让学生进行挑战读,看谁读的更好,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语言,这就是多读的收获。上课时,我让学生也来模仿说说类似的句式,学生能说出一些比喻句,但绝对不能说出意境如此优美的句子,因此以后的教学中更应注意加强优美句子、段落的积累。
总之,备课时总觉得已考虑全面,课后却总是留下诸多遗憾。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深入钻研教材,精心备课,做好全方位的备课!
《秋天的雨》教学案例
荐家学区小学
苏凤凤
第四篇:雨之歌教案
《雨之歌》
备课人:盐镇二中王小敏
一、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散文诗中的的感情和美妙的意境。
2.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主题
3.理解作者笔下雨的形象
4.学习文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学习重难点:
1.在诵读中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2.理解作者笔下雨的形象
3.体会文章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三、学习过程
1.导入: 师:听,外面又下雨了,古诗中有很多写雨的佳句。那么,让我们现在来回忆一下关于“雨”的诗句:
例: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春雨贵是油。
我们感受过古人笔下多姿的雨,那么古人为什么写雨?雨对人们有什么好处?正如诗人杜甫说的它滋润万物,给万物以生命。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著名诗人纪伯伦的《雨之歌》。
2.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配乐诵读。
(请朗诵较好的同学主动给大家进行配乐朗诵的示范)
(2).学生齐读。
(3).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
(播放准备好的配乐让学生轻声诵读体味课文)
3.课文赏析
(1)诗人笔下的雨很美,美在它的形象,美在它的心灵。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从文中感受到的雨,在横线上加一个修饰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雨
滋润万物的雨 让山河欢乐的雨 让花草欢笑的雨 为云彩和田野传递爱情的雨充满爱心的雨启迪心扉的雨等
过渡:这么富有诗意的雨,带给人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那么雨在诗人的笔下是怎样的形象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2)《雨之歌》中塑造的雨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分析诗中雨的形象递进伸展的层次。
在《雨之歌》的绝大部分,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同时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传情的信使”)。
诗中灵活地多方面运用了拟人手法,一方面是对雨的拟人化处理,从第三节“我哭”开始,由此引起了一系列相关意象——花草,云彩和田野等——相应加以拟人化,另一方面雨的形象也时时在变化,或拟人的角度不同,或者由拟人很微妙地转换为拟物,如第六节“我从湖中升起,借着以太的翅膀翱翔、行进”,似乎又获得了一只鸟的形象。所以,拟人手法的运用,诗中的语意递进伸展,引领心灵去触及那些平日里遥远的记忆、梦想。
总结:是啊,它是一个无私奉献者、爱的使者!。透过雨的形象,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心灵。
(3)本文借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借雨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愿为祖国奉献终身的愿望。)
四、小结过渡:这篇文章不仅带给我们美的享受,也给了我们一些写作手法的借鉴,诗人为何能够把一个非常普通的事物----雨写得如此生动形象呢?首先是本文通篇都利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其次是作者以丰富的想象来美化雨,而且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
五、测评(佳句我来仿)
你也来试一试,展开自己的想象,利用自己的表达能力,选择你喜爱的大自然的某一种事物(如花、草、彩虹、雪等等),采用第一人称仿写一番。
要求:采用第一人称;运用比喻、拟人或排比等修辞手法。
方法:给学生3分钟,写在纸上,然后再向大家展示佳句。(师生互评)范例:
A、我(花)是大地的女儿,是蜜蜂的母亲,是蝴蝶的情侣。
B、我(雪)是只只寻梦的蝴蝶,漫天飞舞着,以我婀娜的舞姿,装饰美丽的人间。
六、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品味《雨之歌》的韵味吧!
七、板书设计:
雨之歌
纪伯伦
雨美
语言美
感悟美
第五篇:雨之歌教案
《雨之歌》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散文诗中的的感情和美妙的意境。2.在反复诵读中,把握雨的形象,理解诗歌主题。
3.欣赏文章精妙的语言,学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运用。教学重难点:
1.在诵读中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2.理解作者笔下雨的形象
3.体会文章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朗读和细读相结合)、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猜谜语:银线根根长又细,上接天来下着地,线长不能放风筝,线细不能织布匹(打一事物)。春雨柔软,夏雨粗犷,秋雨苍凉,冬雨肃杀;雨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情调各异,但是不管怎么变,雨色还是一样美丽,雨声一样动听。
古诗中有很多写雨的佳句,我们来回忆一下关于“雨”的诗句: 例: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我们还学过朱自清的散文《春》,文中是怎样写春雨的?我们来回顾一下:“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过渡语:雨,大自然的恩赐,它从遥远的国度而来,给人们带来缠绵的情思。春雨多情温柔,夏雨热情奔放,秋雨飘逸清高,雨,感动了一颗又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灵。我们感受了诗人笔下多姿多情的雨,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著名诗人纪伯伦用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灵演奏的《雨之歌》。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美文我来读)
1.学生自由朗诵,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积累文中的经典词语。
2.老师范读,请学生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并借助联想和想象体会雨的形象。2.全班朗诵,边读边思考:从文中你感受到的是怎样的雨? 学生朗读完之后,教师语言过渡:(诗人笔下的雨很美,美在它的形象,美在它的心灵。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从文中感受到的雨,在横线上加一个修饰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雨
滋润万物的雨
让山河欢乐的雨
让花草欢笑的雨
为云彩和田野传递爱情的雨
充满爱心的雨
启迪心扉的雨
沁人心田的雨等
总结:是啊,它是一个无私奉献的爱的使者!。透过雨的形象,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心灵。
二、妙句大家赏
语言过渡:美的形象的描绘,也源于诗人优美的语言。这篇文章的语言很美,美在诗人用词的精妙,美在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美在语句中蕴涵着诗人的情感。同学们,画出你喜欢的语句,和同学们分享你的感受吧!
(1)“于是清晨的女儿把我偷去”“偷”字,巧用拟人,写出了雨的珍贵。
(2)“我哭,山河却在欢乐;我掉落下来,花草却昂起了头,挺起了腰,绽开了笑脸。” 字面上的意思是说“下了雨,河水涨了,可以浇灌田野,花草,其实是在描写奉献者的形象化,写雨以自己的”哭“换来山河、花草的欢乐(昂起,挺起,可见雨水的润物之功)。(3).“我从湖中升起,借着以太的翅膀翱翔。一旦我见到美丽的园林,便落下来,吻着花儿的芳唇,拥抱着青枝绿叶,使得草木更加清润迷人。”把雨写成鸟的形象,“吻”“拥抱”写出雨对万物的滋润,富有情味。
过渡:同学们,在诗人笔下,雨是有生命的,有灵气的,有个性的,也许正因如此,诗人由此感悟到人生。
四、这篇文章的感悟很美,美在诗人在歌颂雨的同时,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予我们人生的启迪。
(1).“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这同爱情何其酷肖:它是感情大海的叹息,是思想天空的泪水,是心灵田野的微笑。”
此句教师稍作点拨:“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这是在说明自然界中雨水的形成的循环过程(海水被蒸发成水汽,一部分水汽到了一定的饱和度就形成降雨,这雨滋润了万物)这如同生活,爱情,也同样会充满叹息、泪水、微笑这样一个循环过程。(2).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
人生也像雨一样,到来时雷声隆隆,在物质世界里喧嚣一世,或许为了生活奔波、或许为了功名利禄争夺,但生命结束时也是一无所有,悄无声息,埋葬在泥土里。
过渡:这篇文章不仅带给我们美的享受,也给了我们一些写作手法的借鉴,诗人为何能够把一个非常普通的事物----雨写得如此生动形象呢?首先是本文通篇都利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其次是作者以丰富的想象来美化雨,而且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
五、拓展延伸(佳句我来仿)
你也来试一试,展开自己的想象,利用自己的表达能力,选择你喜爱的大自然的某一种事物(如花、草、彩虹、雪等等),采用第一人称仿写一番。要求:采用第一人称;运用比喻、拟人或排比等修辞手法。
方法:给学生3分钟,写在纸上,然后再向大家展示佳句。(师生互评)仿写句式:
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
我是根根晶亮的银线„„我是颗颗璀璨的珍珠„„(选一仿写,注意要有中心)范例:
A、我(花)是大地的女儿,是蜜蜂的母亲,是蝴蝶的情侣。
B、我(雪)是只只寻梦的蝴蝶,漫天飞舞着,以我婀娜的舞姿,装饰美丽的人间。
五、作业:
将课堂上的仿写加以整理写在作业本上,至少仿写两个。
六、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品味《雨之歌》的韵味吧!板书设计:
雨之歌 纪伯伦
雨美 语言美 感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