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绘画教学不需要范画
绘画教学不需要范画
近日,在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培训为主的讨论中出现了这样一个题目,“对于幼儿绘画教学,有的老师认为要进行范画,有的则坚决反对范画。你的意见呢?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想法吧!”
民意调查中,支持范画明显超过反对范画的。而《指南》的艺术领域这块内容上,明明确确写着,绘画教学不宜提供范画。那么在《指南》出台了近两年,为什么大部分教师依旧赞成范画教学呢?绘画教学究竟需不需要范画呢?没有范画情况下教师又该怎样开展绘画教学呢?现将一些观点与大家分享:
一、不支持范画教学的三个理由 1.从绘画的艺术功能来说
绘画,归根结底,是一种心灵的抒发,心灵世界外在的表达方式之一,是我们人类对外在世界充分认知感受体验提升后的一种自由心灵的艺术表达。由于每个人来自不同的家庭,生活背景和文化背景都为不同,他们对外在世界的感受体验自然也是不一样的,绘画表达自然也不同。所以我们坚决不赞成在孩子画画时,我们成人去搞张范画,把孩子的心灵世界外化表达都统一成一个模式,大大违背了绘画本源价值。
2.从儿童绘画的教育功能来说
儿童绘画不是艺术,而是表达,是他们这个年龄发展阶段所特别具备的特殊语言。儿童用绘画语言来表达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表达自己与周围环境的沟通。所以,我们把儿童绘画,看做是儿童外显表达的一百种语言之一,我们通过这种绘画语言来尝试走进儿童心灵世界,了解儿童对客观世界的丰富内心映照,引领儿童利用绘画形式尽享想象与创造之乐,鼓励儿童有自己个性化的表达表现。而我们知道,个性化培养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所以老师应该把儿童的绘画作为读懂孩子的最佳媒介,并倾听孩子想告诉我们成人些什么,进而我们成人能更好的为孩子提供他们需要的学习环境。如果给予一张范画,把孩子绘画作为成人化的艺术来约束孩子,势必束缚住了孩子的天性,限制了孩子那天马行空的想象,限制了孩子那无穷的创造力,越是这样就越是远离孩子的发展需要,还如何谈对儿童发展的尊重呢?
3.从范画明显的教有痕来说
人们说,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教无痕。最好的教育就是不需要也不必要告诉孩子,“我”在教你绘画,而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不由自主地,把艺术的氛围逐步去浸润孩子的心田,艺术的营养逐步去滋养他们的心灵,如此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最高境界。而范画,是在教室前面明目张胆,大张旗鼓地教孩子,告诉孩子,你们可以照我这样画,一定要这样画。如此,最后,孩子成为临摹的学习者,复制的机械接受,孩子的艺术修养培养被范画克隆成无趣的技能训练。
二、范画教学背后存在着深层次原因
如今,《指南》颁布快两年,《指南》上明确写着不宜范画,可是迄今为止,仍有许多幼教工作者坚持着呐喊着范画不能丢失。我们说,存在就是合理的!我们需要透过表象看本质,个人认为,这是我们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的教育理念使然。
1.绘画就是艺术,儿童绘画就是艺术素养培养
儿童绘画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就是一种艺术类别。所以在民间,家长一到假期或者双休日就把孩子送入了哪个儿童绘画班,让孩子在绘画老师的教导下学得一些绘画方法,得到艺术的熏陶,艺术修养能借此得到培养!而艺术修养的培养是一定要通过范画来进行教学的,这种观念根深蒂固,一下子难以改变,也影响了许多儿童教育工作者的绘画教学观。
2.范画如若不提供,孩子将无法习得绘画技能。
范画如若不提供,孩子将无法习得绘画技能——这其实是许多教育工作者在接受新的教育理念之后最最纠结的地方。大家知道,我们需要将想象还给孩子,将创造还给孩子,将个性还给孩子,让孩子进行自由的心灵抒发与表达表现。可是,画画是需要技能的,不教孩子如何习得这些艺术表现技能呢,这才是大家的纠结所在。是啊,中国人是一个讲究技能的国度,重视技能更重于创造。可是,不知大家知道与否,技能学得再好,再高端,也不过是个匠的级别,终不能进入高雅的艺术殿堂。只有富有想象个性化的创造才能到达艺术的珠穆朗玛峰!所以,放开心怀,让孩子自由创作绘画吧,当你带着欣赏的激励的而不是瞧不起的厌弃的眼神看着孩子,每个孩子都可以是“星月夜“的创造者,只要孩子喜欢,他们都可以是中国的梵高与高更。
3.孩子是无能的,他们一定是需要我们教的 传统的教育文化中,师者,授业解惑也,不传授教师干什么呢,似乎不教就不是教师。觉得孩子是一张白纸,是无能的,没有范画是不会绘画的,他们甚至会给老师交上来一张空白的白纸或者是一塌糊涂的乱七八糟的线条,完全不知所云的作品,教师看了会觉得自己没有尽到教师责任,大大违背了自己的职业道德。而只有看到每个孩子都画出了如范画里那样整齐讲究美术技能的绘画才是完成了自己的教学任务。而这些思维的背后牵涉到一个现代的教师观与儿童观。现代我们提倡教师是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帮助者、激励者,不再是传统的授业解惑也。现代儿童观说儿童是一个独立的人,他们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思维自己的美感,他们不需要成人牵着他们的鼻子一路往前,他们需要陪伴,需要你在他们后面支持欣赏激励,放心大胆地让孩子自己去探究去表达去表现。所以,提不提供范画,这两种观点的背后其实是一个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问题。
三、没有范画我们怎样教学
然而,没有了范画,没有了技能的学习,我们国人会感到无所适从,家长会追问教师整天在干些啥,教师懒得都不提供范画,教师也会深深自责。中国人是讲究中庸之道的,我们需要给孩子抒发心灵的自由表达创造空间,也需要把技能给孩子,让孩子的绘画作品拿出来好看一点,能交代过去,而不是抽象的寥寥几笔,谁也看不懂。事实上当今还没有多少家长有时间有能力能跟随孩子一起遨游他的精神领域。所以,在不提供范画的前提下,我们有一些小小的做过的经验拿出来分享,以作参考。1.绘画前:回归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头
我们的艺术来自于生活,生活永远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看过某古董国宝文化节目的人都知道,每一件艺术品是离不开那个时代的特征,甩不掉那个时代的烙印的。所以,要引导孩子绘画创作,一定要让孩子有生活的经验积累,然后引导孩子去加以提炼提升。所以在绘画前一定要带孩子回归生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这样才能有丰富的生活作为创作的底蕴,才可以引导孩子去大胆绘画了,如此,小孩子也不会纠结,我画什么呢,我不会画啊,只有看见竹子,观察竹子,对竹子十分熟悉,才能做到胸有成竹。说到这里,就想说到我们幼儿园目前的课程是以主题形式为呈现的课程系统,正想虞永平教授所说,让孩子去观察,去访问,去研究,最后再表达表现。从前,笔者做主题组织绘画活动的时候,一般总是会放在后面,让孩子有了充分的认知经验基础上,观察、收集资料、讨论、研究,对所表达实物相当熟悉基础上才会引导孩子展开丰富的想象去创作绘画作品,如此,很难有孩子说不会画的。最关键的是,教师还可以省下余力把精力花在观察孩子和反思调整下一步活动中。
2.绘画中:作品欣赏——开阔孩子的艺术视野
不提倡范画,是指教师花了许多时间去画出来的范画,但我提倡,在孩子创作过程中出现困难停顿时,我们可以给孩子欣赏一些名画,欣赏一些经典的艺术作品,开阔孩子的视野,陶冶孩子的情操。教师也可以同主题的艺术作品拿来给孩子欣赏,可以是一组,在众多的作品欣赏中孩子通过欣赏比较去发现自己的最爱,找到自己创作的兴趣点,激发孩子创作的灵感。
3.绘画后:同伴学习——兵教兵习得更多方法
范画在前,永远只提供了一种或者有限的几种技能表现手段,但是在不提供范画,每个孩子拿出自己的聪明才智,拿出自己的想象与创造,我相信,每个孩子的绘画作品都会是独特唯一的,每个孩子的绘画作品都是世界上的至宝。此时,在教师讲评作业阶段,完全可以让孩子成为讲评绘画作品的主角,讲讲自己画了什么,怎么画的,为什么这样画。如此,一个班几十个孩子就一下子学到了几十种表达手段,难道不比教师一个人的表达手段更加丰富更加有趣更加生动更有想象力更富有创造吗?所以,同伴学习,兵教兵是孩子们最好的学习方式啊,比教师提供一张范画比较,可以学得更多绘画方法表达,积累更多表达方式。
最后想说,纠正传统绘画教学理念,把儿童绘画看做是孩子一百种语言表达中其中的一种吧。并以自己不出示范画的多年教学经验,告诉大家,跟着《指南》走,没错!
第二篇:无范画的绘画教学初探
无范画的绘画教学初探
宁化实验幼儿园 廖金莲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称《指南》)艺术领域的教育建议中指出,让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模仿或创作,成人不做过多要求”,“幼儿绘画时,不宜提供范画,特别不应要求幼儿完全按照范画来画”。
以往我们在美术绘画活动中,都以范画作为教学用具,以画得像不像为评价标准,这样的教学模式和策略,在现在的绘画教学中还普遍存在。使用范画教学存在弊端,如冯恩洪指出:它只注重统一性,不注重差异性,只强调服从,不鼓励创造;只有禁锢,没有自由。我们应该坚决摒弃那种完全忽略了教育对象的差异性,不尊重个体,不给学生选择余地的传统教育模式。绘画教学的目的,不在于到达某种功利性目标,或达到父母或老师期望的效果,而在于幼儿在创作过程中,亲身经历了视觉感受、感情体验及表达方式的探究,从而在心里上获得乐趣和满足。
在“适合教育”和《指南》的引领下,我在绘画活动中不出示范画,那如何让孩子进行有效的绘画活动呢?我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一、分层指导,促进发展
分层指导法是指教师依据幼儿的不同水平,对幼儿进行分层次的指导。其目的是促进每个幼儿的发展。分层指导法可以从目标分层、材料投放分层、指导分层、评价分层等几个方面去实施。
1.目标分层
教师在每一个活动之前,应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了解每位儿。在制定美术活动的目标时,考虑到对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如目标“体验用绘画、泥塑、手工等方式大胆创作的乐趣。”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自己选择作画材料进行创作。
2.材料分层
有了目标分层,教师在为幼儿提供材料时,应考虑到依据幼儿不同能力水平提供材料。如美术活动 《有趣的毛毛虫》活动中,我投放四组材料,让孩子自由选择,能力强的可以选择用水彩笔、油画棒、记号笔画一画,或用橡皮泥、牙签表现毛毛虫。能力较弱的用萝卜印章和颜料拓印,再进行添画表现毛毛虫。
3.指导分层
在幼儿美术活动中,幼儿描绘制作是一个重要的过程,教师需要巡回指导。在巡回指导时,教师可针对幼儿不同的作业情况,采用分层指导的方法。如绘画《繁华的街头》活动中,我对能力强的幼儿重点引导其通过多种形象来表现街道的热闹和繁华,并根据画面需要,恰当运用 各种颜色表达其情感色彩;对能力中等的幼儿,则鼓励他们大胆构思,认真描绘;对能力较弱的幼儿,则首先要与他们一起谈论画什么,帮助他确定主题和主要形象,较为合理地安排画面。
3.评价分层
根据每个幼儿的不同创作品进行评价,要针对个体,做到每个都要分析到位。这种评价要求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目标、不同层次材料的使用,尤其是幼儿本身水平的不同层次来进行评价,注重幼儿个体自身的纵向发展。
二、细心观察,认真体验
和幼儿一起感受、发现和欣赏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中美好的事物。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星空浮云、泥沙海浪、飞禽走兽,甚至锅碗瓢盆等,都是幼儿观察和描绘的素材。启发幼儿用他们的眼睛、耳朵、手、鼻以及全身去感受、发现他们周围事物的“形”与“色”,“秩序”与“变化”中的点,并由此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刺激他们从事绘画表现的意欲。
(一)观察大自然
大自然是神奇多采的。绚丽的色彩,对幼儿永远有着新鲜而神奇的魅力,他们习惯用鲜艳的纯色来概念化地表现物象,如把树涂成一种绿色,天空涂成一种蓝色。那么天空是不是一种蓝色?课堂教学应深入自然,让幼儿到室外去认真观察一下,启发他们说:“你们抬头看一看,近处天空的颜色和远处天空的颜色有什么不同?看谁观察的最仔细。”幼儿经过细心观察惊奇的发现,头顶的天空很蓝,颜色清新,远处的天空不是很蓝,幼儿在细心观察自然的过程中,他们的兴趣会很高,能够积极主动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大自然的色彩千变万化,鼓励幼儿多到生活中去观察,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色彩感受,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美,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和表现力。
(二)观察实物
把实物放在幼儿面前,让他们一边观察一边描绘,让他们从深一层的观察去加深对实物的认识,在观察中和幼儿一起发现美的事物的特征,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动作等描述它们的美的方面,这样的观察有视觉、语言、动作参与。在美术教育中对幼儿观察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儿童想象、思维、创造、操作和审美能力的基础,能很好地训练儿童的观察力。
三、形式多样,大胆创作
(一)开展游戏活动,积累丰富表象,调动幼儿情感。
幼儿好玩,活动中营造合理情境,增添活动游戏性,寓教于乐,符合其年龄特征。克服单一性的知识技能学习弊端,让幼儿“玩”,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如在幼儿画《有趣的毛毛虫》时,让孩子们把储存在头脑中的各种毛毛虫的形象和毛毛虫动态结合起来。给幼儿创设一个表演的机会,对各种动态进行模仿,请幼儿学毛毛虫,有拱腰的,坐的,跳舞的,做操的,抬头的等毛毛虫的动态。幼儿的画因为是游戏而放松,既是生活的反映,又是情感的表达,是学习也是游戏。画画时幼儿可以走来走去,可以边玩边画,只要画得高兴。教师应该尊重幼儿的兴趣,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幼儿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许多幼儿常常会在各种场合自发地若无旁人地作画,并会长时间陶醉于充满乐趣的想象中。几十个幼儿全凭自己的想象所看到的演示动态以及兴趣,画出各具特色、各具千秋的画,真是栩栩如生,充满童趣。
(二)创设故事情境,提问设置悬念,幼儿自由想象。
故事永远是最吸引孩子们的。通过讲故事培养他们的想像能力,培养幼儿丰富离奇的想象力。在提问的设置上因势利导,循序渐近,充分调动能使幼儿思维活动,进行必要的启发,诱导,帮助幼儿回忆相关经验,这样能有效的提高幼儿的表现力和想象力。如故事《青蛙奇遇记》后,幼儿被故事所吸引后发出了疑问:青蛙遇到的事是真的吗?它真的遇到和人一样长眼睛、嘴巴、手的小树吗?它真的会变成王子吗?在后面创作中,幼儿的想象思维非常活跃自由,画出了各种版本的《青蛙奇遇记》。
(三)通过直观记忆,增加趣味,掌握方法。
幼儿在作画中,要使其对绘画内容有一定了解,通过自己所见所闻对其展开想象空间,选择多种帮助幼儿记忆绘画的方式,幼儿更容易接受和掌握,而且不容易忘,由难化易,趣味横生。
(1)拼摆图形法。借助几何图形,用拼图、摆图的方法,使幼儿对绘画的物体有直观的感受,有的物体用不同图形、线条表现,如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直线、斜线、弧线、折线、波浪线等相结合,用这些符合幼儿形象记忆为主的特点帮助幼儿记住绘画方法。如在小班绘画《快乐的小鸟》时,孩子对小鸟的外形结构比较难掌握,于是我投放了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等,先让幼儿进行拼摆,幼儿通过拼一拼后知道了小鸟的外形很简单就是“圆圆的头、身体,尖尖的嘴、尾巴”。在绘画时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2)编歌法。把所画的事物进行分解,编成儿歌,并谱上简单的曲子,帮助幼儿记住绘画步骤。如画狗时,带幼儿唱:“先画脸,后画眼,两只耳朵竖两边,画个嘴巴向上翘,向上翘(呀),鼻子画在嘴巴间(呀)。”通过唱歌曲,边唱边画,幼儿会更快更有趣味地记住画狗的步骤。
(3)儿歌法。用读儿歌形式帮助幼儿记住绘画的方法,例如画小鸡编儿歌:“一大一小两个圆,眼睛小(来),嘴巴尖,翅膀弯弯(呀),尾巴短,腿儿细细分两边。”同时,教师与幼儿共同分析进一步了解小鸡的特征、形态、动作,增强了幼儿在绘画中记忆的准确性和持久性。
画得“像不像”“好不好”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绘画进行审美文化的教育,是培养幼儿美的感受力、理解力、表现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幼儿可以借绘画的形式表现、舒展自己内在的意欲和情感,从而培养幼儿的情操和陶冶她们完美的人格。
适合教育理论和《指南》就象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见了当前教学中的不足和缺陷,这就是我们以后努力的方向。采用无范画教学的尝试中,既符合了适合教育和《指南》的教育理念,又使幼儿全面得到发展、何乐而不为呢?无范画教学不是孤立的一种方法,它的使用给绘画活动带来活力。我深切地体会到,无范画教学,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和幼儿学习方式的改变。无范画教学,有利于激发幼儿的画画兴趣,激发想象创造力。
第三篇:反方观点{在幼儿美术活动中不需要提供范画]
反方观点:
各位老师、对方辩友,我方认为,在幼儿美术活动中不需要提供范画。范画是指在幼儿绘画活动中提供的直观、形象,供幼儿观察、参考、选择、模仿的所有绘画作品。我们觉得,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而不是单纯的美术技法培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指出:“艺术活动是一种极富个性的创造性活动。应克服过分强调技巧和标准化的偏向,以免把幼儿创造性的活动降格为机械的训练,使其在被动的服从和模仿中丧失信心和对艺术活动的热情,泯灭创造力。”让幼儿临摹老师的范画会禁锢孩子的思想,无法达到艺术教育的真正目的。没有了范画,就没有了局限,孩子们的创造性会得到全面的发挥,孩子的思维能力会得到拓展。
此外,我们作为现代的幼儿教师,都有比较新的教育理念和评价理念,我们会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会用“象不象、好不好”去评判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临摹训练。
毕加索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能用很短的时间就画得像一位大师,却要用一生学习画得像一个儿童。”所以,我们为什么要通过教学,让一个本来画画就充满想象力的儿童,变得像成人那样画画呢?
因此,我方认为在幼儿美术活动中不需要提供范画。
第四篇:中国扇面画绘画技法教学
中国扇面画绘画技法教学 扇子的种类及扇面的图幅形式。
扇子的种类不断发展变化,依其材质及制作工艺之不同,有竹编扇、羽扇、葵扇、骨扇、蒲扇、麦秆扇、槟榔扇、象牙扇、檀香扇等之分。而团扇及折扇扇面最适合书画家进行创作,扇面上那精美的书画作品及扇骨的材质美、制作的工艺美,早已使扇子由实用品成为艺术品了。
一、团扇
团扇亦称纨扇。团扇之名得于其形,纨扇之名得于材质。扇柄:多以竹为材。长柄者不能自扇,旧时由侍从为主人扇用;短柄者为侍从所用。
扇托:其形多取吉祥之意,有桃、元宝、双钱、蝙蝠等形。扇头:其柄多为紫檀、乌木、鸡翅木等上等硬木材质,有的在扇头上还镶嵌有玛瑙、翡翠、象牙等珠宝以为装饰。
(二)折扇
折扇由扇面、扇骨两部分构成,以扇钉为轴、扇坠为饰。扇骨的两侧板,面宽厚者称“大骨”;内较薄者多为竹骨,—半穿人扇面夹层孔隙中。因其有弹性,略能弯曲,才能穿入扇面中间。硬木刚而易折,不太适合做小骨穿扇面。扇子的股数有单数、双数两种,奇数称“单”,偶数称“双”。有九、十四、十六、十七或二十几股不等。现在市场上所售“九寸”、“一尺”、“尺二”规格系指大骨长度。股数愈多,一般其扇面展开角度愈接近180度。
扇面:折扇扇面多以纸料为主,亦有以绢和夹纱制成者。有“画面”扇,生产成品时扇面上已有印制或手绘(写)的书画。书画家须购置“素面”扇才能创作。所谓“素面”,非指白色,乃是扇面中无字画之意。“素面”除白色外,尚有鸦青色、仿旧色、金银色、黑色等多种。有色扇面中,以金色面最讲究,泛称金笺面。白素面纸,是扇面画中应用最广的品种,多以皮纸、连史纸裱成。正面用净皮宣裱,制作工艺复杂。老矾面具有熟宣效果,工写兼宜。近来绍兴扇厂生产有生宣纸扇面,两面中有一面为生宣纸裱成,宜于作写意画,易发墨韵、水味。但因其纸松软,插扇骨易裂,应于扇面下缘加厚、加固,才不易破损。扇骨:明代以来,折扇盛行于世,书画名家多以扇面画为其所好,使扇画艺术日臻完美。而扇骨的用材及制作工艺亦“水涨船高”,愈制作其工艺水平愈趋精美。不仅扇面画为人们所珍爱,扇骨也受到收藏家之青睐。
竹质扇骨:几乎所有竹子品种均有使用,如斑竹、棕竹、湘妃竹、梅篆竹、桃丝竹、芝麻竹、佛肚竹等。
木质扇骨:初始用松、桧,后紫檀、檀香、乌木、黄杨、楠木、鸡翅木等优质木材均被采用。
其他扇骨:如象牙、兽骨、牛角、玳瑁、金银铜等。
制作工艺:有雕花、嵌螺钿、雕漆、烫花、手绘等技巧。明清以后,扇骨雕刻名家辈出,致使有扇骨价值超过扇面价值的现象,因而好的扇骨亦成为收藏家孜孜以求的宝玩。
(三)扇面的图幅形式
首先,介绍一下折扇的图幅形式。
1、传统型。常见的折扇扇骨长度为九寸或九寸五分,大骨二,小骨十四,合起来为十六“档”,扇面展开呈 140度角。如刘维民的《西域秋色图》。这种扇面较之180度角扇面易于安排构图,扇起来也舒服省力,故清代至民国流行甚广。现在有二十“档”以上者,展开扇面已接近或成为180度角,亦是一种形式。如韩拓之的《寒空一片月》。至于超大型成扇,多作观赏和室内装饰悬挂之物,适合制作较大幅书画作品。
2、变形型。变形型折扇扇面是在折扇扇面图幅形式的基础上加以变异而成,多为画家根据创作需要自行剪制图形,其图幅形式一般不能插入扇骨,已失去了扇子的实用功能,强调了构图的装饰审美功能,亦可称为异形折扇扇面。如巨潮的《女童牧羊》、程翔字的《松泉山亭图》。
团扇的图幅形式。
正圆形图式,虽可归入团扇内,但也有“圆光”之称,亦可为一种独立的图幅形式。传统的团扇常常是那种“方不应矩、圆不中规”的接近圆形或方形的形状。
1、圆角内凹式:接近方形,四角略圆,有腰。
2、古镜式:两侧圆,上下略呈平势。如何丽的《青苹果》。
3、斗式:早上大下小的梯形,四角略具圆势,无腰。如尤德民的《溪山欲雨》。
4、苹果式:两侧边圆,上下边的中部有向内凹的弧形,看上去像个苹果的形状。
团扇的扇面形式除了上一讲介绍的圆角内凹式、古镜式、斗式、苹果式外,还有以下几种形式:
1、正方圆角式:四边相等,四角皆圆。
2、长枣式:竖长方形,但四角皆圆。如潘小明的《荷阴游鱼》。
3、古罐式:呈正梯形,上下底边圆中呈平势状,若古瓷罐,故名。
4、长方圆角式:是在长方形基础上略将四角裁圆的一种图式。如谢大川(仁一)的《荷塘趣事》。
5、鱼缸式:上下边平,两侧圆,其上边略宽于下边,状如玻璃鱼缸,故名。
扇面绘制的准备。
首先,介绍一下扇.面的裁剪与展平。
扇面画绘制既可以在专业商店购买成扇或扇面,也可以根据创作的需要自行裁剪制作。
团扇的裁剪:在前面已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形式。其裁剪方法,一般是按自己创作的需要,先将宣纸(或绢)裁成大小合宜的长方形、正方形或梯形,然后再以横向、纵向中轴线对折后,将四角裁圆即可。折扇的裁剪:一般是先将宣纸(或绢)裁成长方形。为避免浪费,在长方形纸底边大致找出中点后,应估计所需角度,使纵边之一边压住另一边,让纸余出一部分,以避免裁成180度角的扇面(不易构图)。然后反复对折,直至成一上大下小之窄锥形后,再上下各剪裁一刀。俟打开扇面后,剪去两侧多余部分,即成。如剪呈180度扇面,可不考虑两侧多余部分,以底边中点为准,对折到合适程度后,即可上下各一剪剪成。需要注意的是,剪裁的角度应与圆锥形的纵向中轴线呈垂直角度,这样才不至于在展开扇面后出现明显的锯齿形。通过用废报纸做剪裁练习,很快即可掌握。
折扇的扇面配有扇骨,插好则为成扇。画时须卸下扇骨(两侧一般与大骨未粘合固定),展平后再画。如不展平,状如瓦楞,是无法进行绘制的。以下几种展平方法,可供读者参考:
1、熨烫法
在扇面上衬薄布或报纸(无字纸更佳)熨烫,直至平整为止。
2、水湿法
将未展开的折扇面平放于画案上,以干净的毛笔蘸少量清水,侧锋接触折痕处,让所有折痕均匀沾上清水。忌蘸水过多(若水流入扇面内,易凹凸不平)。然后反过来如法炮制。稍后,轻轻拉展扇面,再垫上干净纸,用手压平,即可作画。
圆压法
先将扇面拉开,用瓷碗的圆肚部分沿折痕逐条擦压。压完一面,再压另一面,即可展平。
4、图钉固定法
使用图钉固定法,最易平展。需先制作一个有木条框架的图板,宽度为70厘米至80厘米,高度为50厘米,厚度一般在2厘米左右。固定前,先将扇面拉平展开,找出扇面的纵向中轴线,上下以图钉圆帽的半边压住扇面边。钉人图板时,钉尖贴扇边按下,然后左右对应延伸钉压9边钉边用手拂平纸面,直至四边固定为止。如画工笔扇面,此法为佳。(二)扇面的插装
单面扇面,只能裱片或装镜框欣赏。如系成扇,画好并插装好,就不仅有欣赏价值,还可以适时扇用。
插装扇面:画好的扇面,展开时无法插入扇骨,仍需先用细绳或皮筋轻捆扇面宽端,将两大扇骨放下,握住小骨并弯曲,自左而右,按扇面空隙逐股插入。每股尖端只能插入孔隙约1厘米左右。待所有小骨全部插入、不借位时,合拢大骨朝上并齐,捏住扇面中部,再轻轻把整个扇面往扇骨下按送即可。如再需固定,可用糨糊或乳胶粘牢两侧大骨。也有不固定两边的,以便卸下扇面装镜框用。(三)扇面绘制的工具材料
有了扇面及固定扇面的图板后,再准备作画用的毛笔、墨汁、颜料等,即可进行绘制了。
1、毛笔:大白云、中白云、小白云各一支,备渲染用;硬毫勾线笔一支,备勾线用;狼毫兰竹笔一支,备画竹叶、兰草等用;羊毫或兼毫小提笔一支,备点花瓣等用;羊毛小号底纹刷6支,备刷底色用。
2、墨汁:一得阁墨汁、曹素功墨汁、天津书画墨汁均可。如画工笔,可再讲究些,可用上好油烟墨在石砚中自研墨汁。
3、颜料:上海、天津产的锡管装中国画颜料,或江浙产的块状、膏状颜料都可。水彩、水粉、丙烯等颜料亦可根据画面需要灵活选用。
扇画构图。
扇面构图,因一般画面较小,故需惨淡经营。如宋人团扇中的《百子嬉春图》、《耕获图》、《春游晚归图》等,画面人物众多,又有花木、建筑及其他环境道具,若无妥善布局,是很难取得这样好的艺术效果的。又如陈少梅的《西园雅集图》,在小小图幅中,画家画了12个人,情态各异。竹林清溪,松柏成荫,景色深远,其场面之宏大,亥画之精微、生动,决不亚于一帧巨幅创作,足见少梅先生在经营位置上的高超本领。一)扇面的构图法式
1、传统的画形留白法
素白扇面一般只画物象,底色留白即可。中国画中的黑,即指有色、有墨处;白即指白地子、无画的空白处。“计白当黑”就是要将画中的白如同画中的黑—样精心布置安排。落墨处是黑,着眼处却在白。空白也是不可忽视的构图组成部分,从一开始就应该作为形式美的因素引入至画面的结构中去。物象与空白是虚实相生的关系。空白可以表现不同的环境气氛:画一飞鸟落于枝头,空白即是天空;画两三条游鱼、几棵水草,空白即是水。这里的天与水虽未着—笔,却留给欣赏者充分联想的余地。
2、满着色构图
满着色构图一般将物象及背景皆着色,不留或少留空白。这种构图给人以饱满充实的感觉。例如我画的《双栖图》,为渲染月色,背景皆着淡墨,以增强幽远朦胧之感。
画外引入法
这种构图形式在花鸟画扇面中运用较多,与“折枝法”相近。“画外引入法”多由画的外围向内引入一枝或几枝花枝,给人“画外有画”的感觉。例如吕冰的《牡丹蜻蜓》,右下角从画外引入一枝老枝吐出新葩;左侧自下而上,未露枝干,又以叶托出两朵牡丹,构图新颖别致。
所谓“折枝法”,是指在画花卉时,只画一二折枝,好似折下的花枝未插入花瓶的情景。清代画家李方膺有“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唯有两三枝”的诗句,而“折枝花”恰能表现这种诗意。
“折枝法”在构图中一般不令花枝的底部或梢头冲出画面,以保持画面的完整性。
集锦法与书画合壁法
集锦法是扇面构图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在一幅扇面中划分几部分(多为不等分),分别由不同作者作画,但并不是合作一幅完整的扇面,而是每部分之间有相对的独立性,故称集锦画。例如由尤德民、潘小明、谢大川、樊文智创作的《花鸟集锦扇面》即是集锦法构图。
书画合壁法,多用于团扇。在接近圆形的团扇中,以扇柄延长的中轴线为界,一半为画,另一半为书法。书与画相互映衬,加强了扇面的“书卷气”和形式美感。例如高成的《野凫图》即是一例。野鸭画在团扇的中部,略偏右下;文字题款占据画面一半以上的面积,分左上、右下两部分组成,使野鸭好像在草丛中,给画面平添了另有一番情致,也增加了“书卷气”。
扇画的透视处理
1、透视水平处理法
画山水、人物折扇时,安排景物不考虑扇面弧度及扇骨的辐射状,画中山石树木均垂直向上,远水坡岸保持水平,如同山水画的“平远法”,这种方法即透视水平处理法。这种处理给人以视觉上的平稳感、真实感。多数扇面是采取这种水平透视法。例如:清石涛的折扇画《溪山策杖图》,近水、远坡及远岸均是水平线。此水平线与该扇面的垂直中,轴线呈垂直关系。
辐射弧线处理法
因折扇的扇骨在展开后呈辐射状,其折痕也自然显现在画面中。作者在描绘景物时,不必拘泥于自然,将远山、近水、坡岸等画成绝对的水平线,而是可以依扇面弧度随形就势、灵活处理,从视觉上也会感到和谐统一。例如:清龚贤的《山亭溪树图》(见图二),将近景及中景石坡适当做弧形处理,近景的六七棵树中,有两棵作交叉状,而其余五棵均做了与扇骨折痕相一致的辐射状处理。至于远景坡岸与扇面上缘的弧线相一致就更明显了。这种景物的构图安排也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均衡与造险
均衡是绘画构图的一种艺术手法,目的是为了使画面中的景物取得既灵活生动又平衡稳定的效果。这种构图分为对称式平衡与不对称式平衡两种。对称式平衡如同天平两侧摆上了同等的砝码,它给人的视觉印象虽然平衡稳定,却缺少生动活泼感,在装饰性绘画中多用之。均衡,是不对称式的平衡。在画面中布置安排物象,应考虑符合力学、视觉心理学的原理。物象的形态、大小、分量、动静、色彩等,都会成为取得均衡的条件。如何巧妙地协调这些因素,变不平衡为平衡,也是扇面画构图取得成功的关键。
构图欲打破常格,须能造险,即制造不平衡。于不宜落笔处落笔,下笔看似“死局”,而能令其绝处逢生、化险为夷,方为佳构。兵法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即利用相犯,以去其平;用其生拗、不近人情处,以求其险,从而使画面构图非同凡响;既能造险,又须能破险。能化险为夷、化奇为平,达到“至平之中,至奇出焉”,这是更高一层的境界。
什么是造险?就是在布置物象时,打破一般的均衡感,力求动势强烈、重心偏移,有大厦将倾之势。造险是令势张,破险是令势敛。在制造不平衡的格局后,要通过撑持、阻挡、牵引、开合、呼应等艺术手法取得新的平衡,即是破险。例如笔者所作《韵绝香仍绝》(见图三)扇画中,起笔时先在画面中心正前方及偏左处画了两块石头,画面主要部位似有堵塞之感。但右侧画一丛水仙,左侧石上置一水鸟与水仙顾盼呼应,便使画面打破了僵局,建立了平衡。
扇画的色彩特点。
扇画色彩处理包括了中国画的全部色彩理论的运用,即“意象色彩观”。“随类赋彩”要求色彩运用既尊重客观真实,又要“意足不求颜色似”。“赋彩”之“赋”,就有主观赋予物象色彩的意义。中国画色彩的非再现性、重表现性的特点是极为鲜明的。其色彩特点有以下几点:(一)色调分明,彩色相和
色调,即一幅画色彩的主要倾向,由一色或几色而形成的和谐的色彩总和。以主色统帅整体,其他辅色配合,而达到统一的总体色彩效果,如张巨鸿的《荷韵》(见图)。传统画论中有“五彩彰施,必有主色,以一色为主”的论述。清人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说:“设色不以深浅为难,难于彩色相和,和则神气生动,否则形迹宛然,画无生气。”色彩和谐,是指画家能艺术地处理画面中各色之间的关系,做到画面色彩的统一与和谐,不生不火、不晦暗、不艳俗,典雅清新,富有色彩的魅力。扇画虽为小幅,但也应注意避免“小幅气色过重,则晦滞有余而清晰不足”(沈宗骞《芥舟学画编》)。
彩色相和,决不是不要色彩对比,而是力求色彩和谐。中国画的矿物质颜料具有自然的材质美,而且其色彩的纯度较低,其色相沉着雅正,如与墨线、金银线等配置在一起,容易和谐。各色搭配,若只求变化而不求统一,则色彩斑斓错杂,好像一首缺少主旋律的乐曲,给人以杂乱无章的烦躁感;若只求统一而缺少对比,则色彩易呆滞而无生气。
第五篇:大班绘画教案排水画
大班绘画教案排水画《菊花》
活动目标:
1、会用形象的语言描述菊花的不同形态。
2、会用各种不同的曲线表现菊花的姿态,并能用排水画的技能表现画面.3、体验作画的快乐,享受排水画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蜡笔、16K铅画纸人手一份,水粉颜料若干,报纸大量
活动过程:
一、观赏菊花,了解菊花的主要特征
(1)秋天来了,你知道哪些花开了吗?(一串红、菊花等)
(2)谁来说说菊花是什么样子的?
(3)看看,菊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师幼共同小结:菊花的花瓣是一丝丝的,细细长长的,有点弯曲,颜色有紫
红的、黄色的、白色等五颜六色的。
二、学习画准菊花形象的技能
请个别幼儿上前示范画菊花,老师一旁讲解技能要点:找好一个中心点,向
四周发散画出一丝丝的弯曲的花瓣。
连续晴2——3名幼儿上前在同一张纸的不同地方示范画菊花。老师提醒菊花要画得大,颜色要有力、均匀。
三、探索用排水画的手法表现菊花形象
(1)欣赏幼儿用书上的排水画作品,引发幼儿的好奇心与创作欲望;
(2)老师示范用水粉颜料有序地刷出底色。将上述幼儿示范的作品放在报纸上,选择一种颜料从左往右(从上到下)一排一排地刷好颜色。要点:一定要顺着一个方向刷。
四、幼儿创作活动:
老师巡视指导,提醒:
(1)合理布置画面,画面一定要丰满,主体菊花一定要画大颜色要画深画均
匀;
(2)可以用勾线笔画花瓶的造型,也可以直接用油画棒画;
(3)刷颜料时应注意顺着一个方向刷,注意保持桌面整洁,刷好颜料后的作
品放置在一旁晾干。
五、展示幼儿作品,结束活动
将幼儿作品布置在专门的展区《彩色的菊花》,供幼儿欣赏排水画特有的艺术效果,相互介绍自己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