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时间:2019-05-15 03:50: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第一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目前,新一轮素质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新课改工作任务之一,是改变师生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小组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因其独特的优势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运用。讨论法,是小组学习中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下面我对此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讨论,即是“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辨论。”①具体地说,讨论要围绕一个明确的问题展开;既然是“交换意见”或“进行辨论”,就要求个体对此问题有一些独立的思考和见解;讨论的目的是达成意见的统一或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讨论法,不仅是一种教学法,而且在生活、生产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小组中运用讨论法学习,可以充分展示每个人对某一问题的独特见解,集中大量的信息,相互碰撞,彼此启发,丰富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与他人的交流中,理解、尊重、分享他人的思想成果,培养宽容、接纳、合作的精神。

一、小组讨论教学法对师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不能设想,使用讨论法教学,就一定能出现奇迹,出现“意想不到的惊喜”。恰恰相反,我们往往会遭遇一些困难和挫折。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通常采用的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按事先制订的教学计划展开教学,整个教学过程是既定的、易于把握的。采用小组讨论法教学,教学过程是生成的、互动的,包含有许多不可预测的成分,这对教师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传统教学中学生只需在头脑中复制教师的思想和语言,讨论法教学把学生推到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自主探讨发现,学生也会一时难以适应学习方式的改变。以上因素决定了教师、学生都必须努力提高自己,才能与新的教学方式相适应。

1、使用讨论法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要不断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对此广大教师已达成共识,不再赘述。

(2)讨论学习过程中信息集中,教师要提高获取、处理信息的水平。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教师,注重“讲”的功力,教师主要是信息的输出者;讨论模式中师生同时成为信息的输出者和接受者,教师面临着一个新的学习任务:学会倾听和接受。通过倾听,把握学生思想的脉博,接受来自于学生的启发,激发出自己的智慧和灵感,做到有针对性、富有理趣的教学。

(3)调控教学进程的能力。生成式的教学过程,教师难以事先对每一个细节做出详尽的计划。但这并不是说教师课前可以无所作为。教师要对学生的现实的知识能力水平、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障碍等有大体的估计,对教学过程要有整体的设计。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全身心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对学生的思维活动、思想情绪高度的敏感和准确的把握,随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调整,做到随机应变、创造性的教学。这就更需要教师精心研读教材,多方考虑学生可能发生或提出的问题做好预案。

(4)造“势”的能力。“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②造势,即是形成启动讨论的强大动力,调动学生讨论的兴趣和积极性。正如圆石于千仞之山飞滚直下,不可阻遏,是因为它积蓄了强大的势能一样,要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讨论中,教师就要设法让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强大心理势能,就要打破其认知平衡,从而产生困惑、焦虑、急于解决问题的倾向。做到这点,启动讨论的时机就成熟了

2、小组讨论学习模式对学生的要求.在使用讨论法学习的初级阶段,很多教师倍感艰难,甚至知难而退,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发现使用讨论法收效甚微。学生围绕一个问题展开讨论,讨论来讨论去却讨论不出所以然来。学生的现有水平不能适应讨论学习模式是其中原因之一。教师应逐步使学生具备以下基本素质和技能:

(1)积极参加讨论并渴望从中受益的心理倾向。不愿参加讨论,觉得毫无意义,希望教师尽快把问题讲清楚,有这种想法的学生不在少数,尤其是那些性格

内向、学习勤奋的学生,他们认为讨论不仅无益,甚至是在浪费时间,他们更愿意听教师简单明了的讲解。要使学生形成积极讨论的心理取向,教师首先要向学生讲明这种学习方式的好处,更主要的是千方百计地让所有学生经历合作与交流的活动,并在交流过程中切实体会合作交流的益处,使讨论交流成为他们认同的学习方式。

(2)具备一定的倾听技能。很多学生在讨论中只把自己的意见一说了之,根本不愿听别人怎么说;还有的学生在教师讲课时听得很认真,却不愿倾听同学的发言。不愿听,不会听,就无法了解别人的思想,到头来脑子里仍只是原来就有的那一点点东西。要教育学生,倾听别人的发言是对他人基本的尊重,是一种有教养的表现;不仅如此,如果你善于倾听同学的发言,一定可以从中淘出智慧的金子来。倾听,不仅要用耳,更要用脑。听的过程,应是一个分析、判断、综合、提高的过程。“他讲的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与前几位同学的发言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与我对这个问题的观点有何异同?突然灵机一动:如果再这样向前走一步,就更好了!”如果学生能经常地经历这个倾听、思考的过程,他一定会不断地从中受益、提高,他对这种学习方式也就会越来越有兴趣和认同感。听别人发言或与别人辩论,一定是要抓住关键。别人的意见与自己有很大差异,这时就要围绕问题的主干展开讨论,不要在细枝末节上纠缠;如已基本达成一致,就可以再追求精细。

(3 具备一定的表达技能。由于受知识水平、思维发展水平和数学自身抽象性的制约,小学生一般不容易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言者说的是“此”,听者可能理解为“彼”,造成了交流的障碍。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可分四个层次要求:

A.、基本能说清楚,别人大体能听懂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 B、学会利用各种物质手段帮助表达,如演示、操作、画图等; C、重点突出地表达。能用一句话说清的,就不说两句,惜话如金;

D、把别人“问”明白。这是比较高层次的要求。别人不理解,你可以设计几个问题,通过提问让他明白你的意思。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全体学生的整体水平循序渐进地提高要求,根据不同学生的个别差异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同时,教师要敏锐地捕捉讨论中出现的优秀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学习:他们是怎样将问题表达得如此清晰透彻的?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对师生的要求是成熟状态的讨论学习模式的要求,不是一步到位的,更不是具备了以上要求才可以使用此模式。达到以上要求的过程,是师生在使用新模式中不断学习、适应、调整、提高的过程。

二、讨论法的一般过程

1、启动讨论

在启动讨论前,教师必须明确:这次讨论是否非常必要?一般来说,当出现个体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时,才有必要组织讨论。没有必要的讨论只会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当教师确认讨论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后,接下来的问题是造“势”,即让学生产生参加讨论的强烈愿望。比如,在教学 “小数的基本性质”时,学生通过直观的图示,小组合作总结出了小数的基本性质。我看到很多同学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为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小数末尾添上或去掉“0”大小不变,那么整数呢?同学们齐答:变。我又问:整数末尾添上或去掉“0”大小会变,小数为什么不变呢?”同学的笑容不见了,一个个陷入了沉思之中,还没等老师下达开始的命令,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讨论开了。

2、小组讨论

在小组讨论中,教师要关注的是:学生遇到了什么障碍?学生思维达到了什么样的高度?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讨论,对每个组解决问题到什么程度、全班有几种不同的意见或有什么独特的方法做到心中有数。比如上例,在讨论中,我发现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每个小组基本上形成了一致的意见。有的组运用举例的

方法从数位的角度加以证明:比如3和0.3,3的末尾添上0,3所在的数位由个位变成十位,所以大小变了;0.3末尾添上0,3仍在十分位,所以大小不变。有的小组用小数的意义,把小数转化为分数来解释;有的小组用小数的组成来解释:0.3和0.30都是由3个0.1组成的,所以大小是一样的。教师了解到以上情况,下一步如何引导就心中有数了

3、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时,教师关键是要引导学生把兴趣点从本组的结论上移开,转而关注其它组的意见。学生往往对本组的思维成果心存偏爱。“但其它组的结论是什么?与你们的意见是否一致?他们用的方法与你们完全不同,却也解决了这个问题,这难道不是很奇妙吗?”教师要经常地使学生体验这种思维的差异常来的奇妙感,使学生对他人的思维感兴趣。这是产生交流的第一步,只有这样才能产生交流。教师要尽可能让每种意见都有机会发表,同时要努力促成各种意见的交流,如提问、反驳、辩论、补充。在必要的时候教师要进行点拨,把讨论引向深入。

4、总结提高

全班交流后,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大体形成一种或几种意见,或者说,他们已经成功地分享了彼此的成果。教师这时要帮助学生进一步凝炼提高,总结方法。再如上例,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了小数的基本性质,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几个不同的角度的解释是有密切联系的,可以统一到小数的意义上来。再从方法角度看,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用了哪些方法——举例、画图、联系以前所学的知识等。有意识地把这些方法提取出来,更有于学生今后自觉地运用。

三、教学中使用讨论法应注意的问题。

1、时间的运用。小组讨论教学在实践中容易出现耗时多的现象。这与讨论法本身的特点有一定关系。讨论法具有开放性,多方意见不容易统一;具有多层次性,不可能一蹴而就。再者,与教师的组织水平和学生的参与水平有关。在教学中,教

师首先要努力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慎重地安排讨论,防止过多过滥;杜绝讨论中原地踏步式的低水平重复,及时点拨引导,把教学进程向前推进。其次,耐心培养学生的讨论技能。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讨论技能,教学效率就能相应提高。

2、由时间问题派生的双基问题。讨论学习模式所体现的主体性、过程性有利于学生透彻的理解知识,但基本技能的熟练必须有一定的训练量才能保证。开放式的讨论占用了较多的时间,使练习的时间减少,从而有可能产生双基不牢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除如上所述解决好时间问题,教师必须在练习的设计上多下功夫。有针对性,讲究效益,以最少的练习达到尽可能大的收益。

3、讨论中的学习困难学生。讨论学习多层次的特点为学习困难学生提供了多次学习的机会。学生在讨论前不明白,小组讨论中可能得到些启发,再经历全班交流、教师讲解,经过这几次渗透和冲击,学困生思维的磐石可能会有所松动。但是,由于学困生知识基础较差,普遍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在班级和小组中的地位一般较低,在小组讨论中可能会受到冷落或表现出退缩,以致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创造好讨论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使学困生能够参与到讨论中。创设内部条件,就是要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使学困生愿意而且敢于参与讨论。创设好外部条件,就是要在全班和小组中创设一种宽容、接纳、平等的氛围。教师要挑选那些有责任心、有爱心的同学做小组长,教育小组长在讨论中要多给予学困生关注和帮助。发言的次序,在使用讨论法的初期,可考虑按“中——差——优——差”的顺序,让学困生能有两次分别向优、中学生学习的机会。评价时,要把学困生的表现作为评价小组成绩的重要依据。

总之,小组讨论法教学,还需在工作中不断观察,探索找到最恰当的时机,让小组讨论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以上只是我的几点粗浅认识,还请同行朋友们多提宝贵意见。

第二篇: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著名教育家弗赖登塔尔也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初步形成反思意识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我个人认为反思是学生对一个问题的思维结果进行科学慎重的批判性回顾、分析和检查。教学的实质就是引导学生理解学习的过程,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对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思考,可以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的过程,完善认知结构。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仅从认知的角度来考虑教学内容,关心的是数学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缺乏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造成学生缺乏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因此,需要教师针对数学学科的特点,有意识地探索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反思习惯。

一、在反思中促进数学知识的内化

杜威认为:反思是一种以产生思维活动的怀疑、犹豫、困惑的状态,和一种为了发现解决这种怀疑,消除这种困惑而进行探究的行为。从心理学上来说,反思是引起认知结构的冲突,从而唤起思维,激发探究、发现、再创新的欲望,由学习者到“研究者”的转变。但是,学生的思维活动只有内隐性和自动化的特征,缺乏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所以,需要教师以认知理论作指导来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⒈创设情境,激发内需

有积极情绪支持的反思过程是一个高效的学习过程。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充满兴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觉得宽松、自然,敢于质疑。例:在一次“简单的数据整理和简单的统计表”的公开课中,某老师这样创设问题情境:我们全校刚上星期去西山公园春游了,我感觉很多同学好象不太喜欢去西山公园,那你们有想去些什么地方呢?范围限定在家乡境内。抛出这么个话题后,学生纷纷举手,说了自己想去的地方。然后老师又抛出问题:可是,我们该怎么样才知道哪个地方想去的同学最多呢?学生意见纷纷 …… 最后决定用投票的方法。投票之后,该老师又问:接下去该怎么办呢?同学们又纷纷发表意见。由于学生都急于想知道结果,所以自然而然的都参与进来了,学生的思维欲望由此被激发出来,寻求到了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这样的问题情境无疑是成功的。

⒉体验成功,适时鼓励

在教学探究和反思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如在讲授《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游戏化的教学场景,学生兴趣很高。但学生对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认识很模糊。有个学生竟然问:“老师,是不是所有的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呢?”我就让学生反思拼搭的过程,结果经过学生自己的实践、反思得出了结论,由此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这时我对学生的探究与反思给予了及时的肯定,学生也因此兴趣盎然,其反思意识亦越加强烈。

⒊因疑设疑,扶放结合把思维的机会、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对于学生的质疑不回避、不应付或置之不理,要让学生遇疑不慌、处疑不惊,教师要因疑引疑、设疑质疑,半扶半放、扶放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反思,把思考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二、在反思中促进数学思想的渗透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核心”和“灵魂”。数学教学中,只有多方位、多途径、有计划、有步骤地反复渗透,才能使学生领悟到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从而初步学会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将所学知识由未知转化到已知。笛卡尔说:“走过两遍的路就是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最终要为学生所领悟掌握,回顾反思是一条必经之途。因此解完题后,教师要趁热打铁,督促、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回顾解题思维、体会解题中所使用的思想方法。这里回顾反思起到的是“促使转化”而不是“代替转化”的作用。在随时可能进行的反思中,教师可采用“因果假设与反思、比较归纳与反思、演变设问与反思、正误设问与反思、迁移设问与反思”等方法来对前面的反思进行再反思。使学生在反思交流中学会反思与推理,以使达到理性交流层次。例如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之后,学生掌握了通过拼、移、转化的方法去思考,在后续的《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的学习过程中,只要引导学生反思上节课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在回顾中迁移,在反思中猜想,轻而易举地就能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也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反思的优势所在,乐于在今后的学习中反思,有利于学生反思意识的培养。又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分数与除法的联系,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讨论,正向迁移得到分数的基本性质。不用教师苦口婆心的教授,通过学生内心重组已有的知识,反思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得到新知识,这就能更深刻地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生通过举一反

三、融会贯通,自己发现新知识,远比通过教师灌输获得知识,效果要好得多。

三、在反思中促进思维品质的提高

思维品质是思维发生和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有的学生思维敏捷、思路开阔、有独创性;而有的学生思维速度很慢、思路狭窄、看问题片面简单,这就是思维品质的差异。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需要培养,而培养思维品质的途径就是通过相应的思维训练。反思作为一种思维训练的方式,对提高数学思维的灵活性、批判性和严谨性均能起到良好的作用。通过反思,能使学生思考问题符合逻辑、严密、准确;通过反思,可使学生对一个问题能从多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的思考和选择,学会一题多解来寻找最简捷的解题方法;通过反思,还能使学生发现自己和他人原有认知的错误和不足,及时转向,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和方法。

⒈比较异同

让学生自己在比较中发现问题,并自己反思解决问题的方法选择优化,不仅使学生知道怎样做,而且懂得怎样做才能做得更好,实现知识和能力的两个提高。如我要求学生“运用已学过的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完成48×125,学生出现了三种解法:

⑴(50-2)×125=50×125-2×125=6250-250=6000;

⑵(40+8)×125=40×125+8×125=5000+1000=6000;

⑶ 6×8×125=6×(8×125)=6×1000=6000。

教师在选择算法优化的时候,与学生进行了如下的对话:“从所得到的结果与解题过程中你发现什么?”学生发现给“48”拆数后再根据定律改写算式,计算的每一步结果都能凑整,而且125与8凑千最方便。在呈现各种解法的时候,教师不急于下定论,让学生自己去比较,自己去发现,学生经历了一个对自己认知的再认知,最后恍然大悟,得出最佳解法。学生也在体验、感悟和反思中掌握了其中的内在规律,理解也更加深刻。

⒉留有空白

知识的简单积累并不能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实现知识的内化,要适当留下“空白”,让学生反思。例《角的分类》教学中,学生经过学习交流得出了角的分类表,在这张表中两边都空着,在周角与平角之间也空着,空白之处让人去体验,去感悟,去揣摩,激起了学生深入的反思:比锐角还小的角有吗?比周角大的角有吗?比平角大而比周角小的角叫什么角?更有学生通过反思发出感慨:我们所学的只是大海里的一滴水,真是学无止境!

⒊集体反思

集体反思的结果可以强化个人的反思,突破知识的相对狭窄和有限,丰富思考方法,增强迁移能力。在一个分组测量并计算中队旗的面积的数学活动中,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小组讨论、汇报得到了多种解决方案。接着,教师说:“比较一下我们刚才找到的求中队旗面积的方法,你有什么发现?”最后在活动的结尾设计了一个“点睛之笔”,提问:“下面请大家回顾一下刚才的活动过程,你有什么体会?”在教师指导下的集体研讨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反思,如不规则的图形面积的计算就是运用“补”和“拆”的方法把它们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了反思,总结了自己的学习表现、合作中合理分工的优点、测量中方法的优劣、从同学中获得解决新知识的方法等各方面的内容,显示了良好的反思能力。

由此可见,反思不仅仅是对数学学习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更重要的是它能带动学生积极、主动、探究性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增强学生学会数学思维的灵敏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反思其实是一把启迪学生数学智慧的钥匙。

第三篇: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猜想”

猜想是展开数学思维过程的重要方法,它是建立在已有的事实经验的 基础上,运用非逻辑手段而得到的一种假定,是一种合理推理。“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产生伟大的发现。”猜想既是科学知识发现的先导,同时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很重要的手段。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恰当地运用猜想,可以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的数学思维,进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一、在类比中引导学生猜想

类比就是把若干相同或相似的不同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让学生由旧事物的已知属性去猜想新事物也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属性。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许多内容,是由已有旧知进行类比而产生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新知的类比原型出发,引导学生去提炼原型的类比因素,在类比中引导学生猜想。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师:我们能否也利用转化的方法,把梯形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来推导出它的面积公式呢?问题一出,学生们立刻活跃起来,生1:可以把它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来推导出面积公式。生2:可以转化成三角形来推导出面积公式。生3:可以转化成长方形来推导出面积公式。合理猜想是主动学习的动力,它激发了学生想学的兴趣,在一步步类比中猜想,最后揭示了规律,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并掌握了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在分析中引导学生猜想。

在分析中猜想就是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对一些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从而提出大胆又有创新的结果假设。分析问题是解决问题的重要过程,没有分析问题就不可能解决问题,那么提出的问题就没有实际意义,因此,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分析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师:一副直角三角板的三个内角分别是多少度?生1: 90°,60°,30°.生2: 90°,45°,45°。师:你发现这两个直角三角板的三个内角有什么联系?生3:这两个直角三角板的三个内角度数和都是180°。师:你对其它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和有什么想法?生4﹙猜想﹚:任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和都等于180°。学生动手验证猜想,师:除了用量的方法,还有其它方法来验证吗?生5﹙猜想﹚:把三角形三个内角剪拼到一起,可以变成一个平角。学生动手再验证猜想。在分析中猜想提高了教学实效。

三、在知识迁移中引导学生猜想

在新知识教学中,教师应经常性的利用学生的知识迁移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定势中猜想,这样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有关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有利于学生探究新知的力度与广度,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流畅性与批判性。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时,我首先有目标地提问一个学生家的电话号码并写在黑板上:6742710。接着提问:

1.这个数能被2整除吗?为什么?什么样的数能被2整除? 2.这个数能被5整除吗?为什么?什么样的数能被5整除? 同学们熟练而有正确地回答了这两个问题。于是,我又问:“你认为这个数能被3整除吗?”结果大多数学生说它不能被3整除,还有一些学生没有表态。“那好,就请你们猜想一下什么样的数能被3整除?”不少学生很爽快地回答了:“个位上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此时,我什么也不说,只是看着他们,过了一会儿,就听到有的学生小声说:“好像不行呀?”“为什么不行?你能举例说明一下吗?”学生说出:13、19、23等数就不能被3整除。猜想被自己推翻,学生们不知所措了。于是我接着说:“那你们动笔算一算。”结果让学生感到有些疑惑。接着我又问了几个学生家里的电话号码写在了黑板上,并提出与学生比赛看谁能先判断出这几个数能否被3整除,结果自然是我快速地做出了判断。这时,个别性急的同学忍不住地问道:“老师,能被3整除的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啊?”“是啊,它到底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

此例中,教师围绕本节的学习重点先让学生做出了一个猜想,学生们因受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影响,凭借直觉也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判断。虽然学生的猜想是错误的,但此时,学生的思维完全被激活,老师又没及时给出结论,再加上学生又急于想知道猜想的结果是否正确,于是就形成了一个教学悬念,这样就为后面的探究、验证、释疑创造了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准备,同时猜想的思维过程与结果,也有效地加深了学生对正确结论的理解与记忆,从而达到推波助澜的效果。

四、在操作中引导学生猜想。

操作是小学生智力活动的源泉,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可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和假设,并通过实际去验证,加强操作活动可以使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内容时,首先复习什么叫三角形﹙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接着让学生猜一猜:给你任意三条线段是否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呢?结果大多数学生凭借直观感觉判定为可以。此时,教师不作任何表态,组织学生分如下三步进行操作验证:

1.学生拿出1号学具袋,从里面任选三根小棒动手操作围三角形﹙内装6根长短不一的小棒,但小棒长短差距不大,因此从中任意选三根出来都是可以围成三角形的﹚,同学们经过操作更坚定了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

2.学生拿出2号学具袋,利用里面的三根小棒围三角形﹙里面装着7㎝、2㎝、4㎝长的三根小棒﹚,结果一操作学生就发现大问题了,三根小棒无论怎样摆也不能围成三角形。

3.我又让学生再打开3号学具袋,也利用里面的三根小棒去围三角形﹙里面装着5㎝、5㎝、10㎝长的三根小棒﹚,结果同学们经过一动手也同样发现了问题。经过这一猜想和操作验证的过程,每个同学都把自己原来的猜想和第一次操作后的结论全盘推翻。水到渠成,看来并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可以围成三角形。接着我就让同学们总结概括三角形三条边必须具备的长短关系,这样同学们对“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不但理解透彻而且印象深刻,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学生在不同条件下,面对不同的学习内容,作出的猜想可能对、也可能错,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分析、思考做出的猜想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生动活泼,更能充分暴露学生学习中的疑难点和不当的思维定势。这些都有利于老师更加有效地把握后面的教学环节,找准着力点和及时改变预设的教学策略,所以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猜想可以优化教学过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四篇: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湖北省竹山县宝丰中学方黎明

进几年,随着全国课改实践的深入,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学习已成为一线教师关注的热点话题。而在实践过程中,探究学习也出现了各种困惑与误区。探究学习往往被狭义的理解为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或把探究学习仅局限于活动课程。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认识探究学习的自主性原则、探究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和合作性原则等基本特征;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就我的教学,谈谈我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与做法。

一、什么是探究性学习?

“自主探究学习”是我国颁布《数学课程标准》中倡导的三大数学学习方式之一。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学生心灵深处无不存在着使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愿望。”显而易见,“自主探究”这种学习方式是符合学生主动学习的需要,是深层次的需要。

探究学习是通过学生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培养学生研究自然、社会所必须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探究世界的积极态度。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二、探究学习的基本特征

探究的过程是一种实践的过程,一种体验的过程,是一种和作交流的过程,也是一种发现与创造的过程。它体现了自主性原则、探究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和合作性原则等基本特征。

1、自主性原则。探究学习的本质是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种发现使学生理解最深刻、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可以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为他们创设条件,促进学习顺利进行;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

既有的知识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在探究活动中学生是问题的提出者,解决问题的实践者。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确定探究学习的内容、方式、探究小组及活动结果的呈现方式。教师是探究活动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整个过程注重了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体现了探究学习的自主性原则。

2、探究性原则。数学学习活动本身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数学活动„„”。在探究学习活动中,问题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数据的搜集格整理分析、形成结论等每个环节都可以让学生去探索。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化为探索的主题,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探索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充当“科学家”,亲身体验探究的氛围当中,从而有效和组织教学。

3、开放性原则。探究学习向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放空间,探究活动不

仅局限于课堂、学校。探究的时间也不仅局限与一节课、一天两天的事情。只要学生有价值的课题都可让学生自由去发挥,把书本知识联系到社会、生活中去。让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各样的方式去关注自然、社会与生活。新教材所倡导的解题策略的多样化、答案的不唯一性,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是体验,用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的去探究、去发现,从而培养起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当然,探究的开放性不等于教师任其放任自流,我们不能忽视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教师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参与指导与管理,这

样才有利于探究活动的可行性。否则,探究活动就会趋于一种无序、混乱的状态。

4、合作性原则。在新一轮的课改实践中,我们更多的看到学生的学习是以

小组的形式展开的。合作性是课改实践的一个热点,它不仅体现于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也具有合作性。合作不仅是学生群体的合作,而更强调了师生之间的合作。这样的合作,打破了单一的集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师的角色由权威性转变为伙伴关系;课堂教学由教师表演的舞台转变为师生平等互动的舞台;课堂教学时空构成由师生单一互动转变为师生、生生的多维互动。合作性是学生顺利学习一个条件。在教学中,师生的共同参与、广泛的合作、积极的沟通等使师生、生生在共

同的学习上共享学习经验,达到双赢、双受益。师生都获得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的发展,促进教师教学平的提高。

三、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提

高探索知识能力,这就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探究学习?

1、创设自主探究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

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的最佳动力就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

生有选择地、愉快地力接近探究某些事物而进行学习的心理倾向。在探究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形成,就会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探究中去。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富有情趣并具有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主题,设计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并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蕴涵着许多奇妙的知识。教师要采取适当的手段之语言加于引

导,激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强烈兴趣,从而产生自主探索获得成功的强烈兴趣。

我在教学“勾股定理”时,先向学生讲述了古埃及金字塔之迷:早在公元前

2700年,我们知道,当时的生产工具很落后,测量技术也不是很高明。可是,古埃及人却建成了世界闻名的金字塔。这些金字塔的塔基都是正方形,其中最大的一座金字塔的塔基是边长为230多米的正方形,然而,那时并没有直角三角板,更没有任何先进的测量仪器。这的确是个迷!你能猜出金字塔塔基的正方形的每一个直角,古埃及人是怎样确定的吗?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的课就容易展开了。

良好的数学情境,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激思、以疑获知,促使学生很

快由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改变平铺直叙、满堂灌的倾向。探究学习载体与核心是“问题”,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要让学生自己提出探究的问题,创设和谐的问题情境,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出发,提供观察

和实践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自主探索实践的欲望。

2、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的空间、鼓励学生的大胆创新发现。

爱因斯坦说过:“要是没有独立的思考与独立批判的有创造能力的人,社会

向前发展就不可想象。”在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中,教师给学生批判的机会,耐心听取学生的疑问。由于每个学生智力的差异、基础差异、生活经验与环境的差

异。对同样的问题,其思维方式,采用的手段和方法也有着一定差异。教师本着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自主学习的原则,有一定的思维空间,教会学生思考,在预习中带着问题思考,从教师的讲解中思考,从小组合作交流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对教师甚至是名人的权威不迷信、不盲从,逐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格批判思考能力。

3、课堂教学中,始终穿民主的交流和实践和谐氛围。

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离不开“民主”,只有在民主的探究氛围中,在不受拘束的环境中,学生的大胆发展才进入兴奋状态。学生自主探究活动本身就是是一种交流和实践活动这种活动。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是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发挥的前提。教师在课堂中要与学生互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敢于向教师提问。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凡是学生通过思考能说的,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要给学生有充分发言的机会,教师不能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上让学生主动质疑问难,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是教师民主的体现。

我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给出这样的问题:面粉仓库存放的面粉运出15%后,还成剩 42500千克,这个仓库原有多少面粉?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得出:①存在着三个量;原有面粉的数量;运走的数量;剩余的数量。②剩余的数量是已知量;运走的数量和仓库原有的数量是未知量。③题目给出了剩余的数量,即 42500千克 ;运走的数量是原有数量的15%。④相等关系是原有面粉的数量等于运走数量加上剩余数量。学生分析后,得出答案。最后,学生又自己归纳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的一般步骤:设、列、解、答。整堂课很成功,学生的兴趣极高,我并没有把我的观点强加给他们,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探究。在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很掌握了知识。

综上所述,探索学习是一种通过知识与经验并重、主体积极参与探究性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究学习使学生得到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探究学习也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学习,首先要具备良好的相关探究性学习的知识,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教学平和教学策略。因此,探究学习已成为推进课改的关键师生在探究学习中都获得发展探究学习已被人们所共识。

第五篇: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资源可用性探讨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素质教育理念在小学教育中逐步深入。小学科学作为一门独立性的学科,自身具备科学性。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直接与学生对话的学习模式,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在好奇心的推动下,以教师的质疑为导向开展的学习活动。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模式基本特点是“动”与“静”,“静”是学生思考的过程,“动”是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本文以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资源为研究的范本,对探究性学习资源在小学的科学学科中是否可行进行讨论。

关键词: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可用性

探究性的小学科学学习模式以学生的好奇心作为学习的基础,在课堂上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探究性学习资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发现学科中的各种技术与工具,但是探究性学习方式需要社会、学校和教师以及家长等各方的支持。在素质教育的实施之下,要想培养一批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须在小学教育阶段引导学生接触探究性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以及质疑问题的能力。总的来说,探究性学习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一个公平合理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大胆思考与创新。

一、探究性学习的概念

探究性学习方式其实就是一种学习方法,在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具备一定的建构性,在课堂学习中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具体的开展方式是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自主解答问题,发现问题等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自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根本特性就是建构性,学生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来解答问题,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自主思考和研究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传统的教师教授与探究性学习方式是对立存在的,但是这二者并不存在矛盾,传统的教师教授是教师引导学生学,这种教育教学模式并没有认同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探究性学习方式重视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是教师教,探究性是学生自主学,自主探究等等。在这种学习模式的推动下,学生常常具备强烈的好奇心,以积极的学习热情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去。近些年来,随着新课程理念在小学教育中的逐步深入,小学科学教学提倡学生自己主动学习,小学学科是一门独特的学科,在小学科学教育教育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当下这也是小学学科教学中的主要任务之一。探究性学习资源在小学科学中的应用改变传统“填鸭式”的课堂教学,学生不用再像以前一样死记硬背,教师也不再满堂灌,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运用学习工具和相关的学习方式开展学习活动,自主或者是小组合作探究

[1]才真正发挥探究性学习模式的作用,彰显小学科学学科的理论价值。

二、小学科学学科中探究性学习资源可用性分析

(一)帮助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小学科学学科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基础。新课程改革中认为小学科学的学习方式不能与语言学科相同,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以学生的学习方式为主,教师教学辅助,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大胆讨论,在课堂上寻找一个探究性的学习资源。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性学习中,通过创设学习情境,设置教学目标,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的帮助学生开展良好地的探究性教育教学。同时,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大对教育的培训力度,必竟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有一定的差别,部分教师的教学素质还不能灵活驾驭小学科学的课堂。相关教育部门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与素质,使得教师在获取探究性的教育资源的时候更加便捷,从而将这种素质与能力应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深学生的学习体验。比如在学习“动物的卵”这一课程的时候,教师可以设置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指导学生参与教育教学实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课下搜集一些青蛙的卵或者是蝌蚪的卵,在上课的时候将这些动物卵放置在玻璃瓶子里面,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讨论动物卵的体态和变化等等。这样的探究学习模式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体验,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探究动物卵的兴趣,体会大自然的真谛。

(二)促进师生互动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科学的教学课堂形式变得越发丰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越来越频繁。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科学课堂不像其他学科一样,需要教师过多的引导,教师只需要稍微引导一下,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便可。因此,在小学科学学习中,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也变得灵活起来,教师设置有趣的课堂活动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够起到较好地课堂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学《米饭与淀粉》这一课程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一下平常吃的米饭是什么味道的?我们在吃米饭的时候为什么会感到有一点点甜味。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问题有没有同学知道米饭为什么是甜的呢?这个时候学生可能会七嘴八舌讨论这个问题,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做碘酒和淀粉的实验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大胆使用大米做实验,这个时候学生就会明白大米中含有淀粉,这个过程不仅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还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在这个探究性教学活动中,不仅教师和学生的互动频繁了,而且二者的沟通也更加有力而灵活,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三、小学学科教学中运用探究性学习资源的优化措施

[4][3]

[2]

(一)借助多媒体教学资源

从笔者的教学经验来看,学生在课堂上对视频和图片有非常高的兴趣。当前,我国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几乎每一个学校都具有多媒体教学资源,即使是农村的学校也有基础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现代教学网络。但是不管是在任何时代,任何时候,人们都不会觉得教学资源少,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比如为学生展示教学视频。此外教师还可以在网上找寻一些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为教育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二)创设学习情境

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无疑这一堂课是失败的。科学有效的学习情景必将是丰富而有趣的。学生在一开始就可以处在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以一种轻松的愉快的心情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比如笔者在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一课的时候,我通过做实验的方式创设学习情景,事先我把一节废电池放置在水池之中,提出:我们同学谁有方法将沉到水中的电池的浮到水面上来?这个问题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看到这个场景之后,都在思考这个问题,课堂气氛一下子被活跃了起来,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七嘴八舌讨论这个问题,在讨论的这个过程中就是学生自主获知答案的能力。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使用科学的方式与方法进行实践活动,体会物体一沉一浮的变化。并学会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方法。而且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学会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彰显学生探究事物奥秘的欲望,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合作探究的能力与素质。

(三)灵活使用教材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在小学科学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不应该使用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不拘泥于书本上的教学知识。因此,在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模式的时候,灵活使用教材。比如在笔者教学《我们的身体》这一课中,学生可以自主练习单脚走路,数一数或者是摸一摸自己身体中的骨骼等,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自己的身体。新课程教学理念认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营造科学民主的课堂教学,灵活使用教材创设优良的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学生在自由环境之中学生,自然能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出问题,尤其是针对一些科学现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动手、多动眼、多动脑,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热情,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拓展思维。在探究性教学模式开展

[6]

[5]中,教师应该转化自身的教学方式,做学生的倾听者,在倾听学生发言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观点的创意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维持有序的课程秩序。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与不同程度的表扬,让学生体会到回答问题的乐趣。

(四)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

小学阶段小学生自我规划能力非常重要,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师的任务是非常重的。但是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也是近些年的事情,部分教师受到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的影响,改变自身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习惯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由于当前教学需求是丰富而多样的,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也是多样化的。因此,教师在解答学生问题的时候需要较宽较广的知识面。因此,教师只有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量,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新的方法才能不断应对教育教学的发展变化。而探究性学习在小学科学中的应用,小学科学教师必须有全面而科学的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示范实验做法和课题讲解上应当注意把握好课堂节奏,给与学生一定思考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自主解答问题,质疑问题,可以提出不同的见解与想法,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优化自身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质量,丰富小学科学的教学内容。

(五)多元评价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评价应该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探究性学习资源进入小学科学课堂之中,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发生改变,教师的教学评价也应该发生变化。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应该掺杂探究过程评价,不能过于注重结果性评价,而应该强调过程性评价,注重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和做出的努力等。只有这样的评价制度才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探究能力。

四、结语

探究性的学习模式进入小学科学教学中,是传统小学科学教学的突破,学生的认知不再停留传统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中,学生在质疑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过程中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发展创新型思维,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实践活动的参与意识。探究性学习模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融入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突出,当下正是探究性学习模式在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应用正兴的时候,从以往的课堂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探究性学习资源是可以在小学科学学习中应用的。这不仅是推行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是观察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参考文献:

[1]王相凤.小学科学课堂开放拓展性教学的有效应用探析[J].学周刊,2018(17):45-46.[7][2]张屹,董学敏,白清玉,熊曳,朱映晖.智慧教室环境下学生的探究参与度研究——以“食物在体内的旅行”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05):86-92.[3]管秉论.小学科学学科中探究性学习资源的可用性与优化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17):10+137.[4]刘泉.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与初中生物衔接的策略研究[D].扬州大学,2017.[5]牛平秀.基于量规的IBL教学对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影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6]王娜.PBL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17.[7]陈丹,王珠珠.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资源可用性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10):83-87+101.

下载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操作(本站推荐)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操作操作是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与教师提供的定向指导,通过动手操作学具探究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结论、理解数学知识的一种活动......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初探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初探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数学思路进行引导与渗透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数学思路进行引导与渗透[摘要]要想提高小学生数学课的学习效果,让学生掌握相应的数学思路十分重要。本文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数学思路进行引导与渗......

    如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组讨论

    如何按新课程的要求,组织好课堂小组讨论?近几年,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这些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得到广大老师的认同。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

    小学数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

    小学数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积累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积累 龙马潭区下大街小学许丽霞课标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种引导方式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种引导方式 “引导”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标志,也是发挥学生主题作用的保证。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方面。......

    谈如何引导小学学生进行数学错题分析与利用

    谈如何引导小学学生进行数学错题分析与利用 【摘要】数学教学是小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大多是孩子们的瓶颈所在。近几年以来,为了解决数学中普遍存在的““屡错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