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因材施教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因材施教
“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是经过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总结出来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因材施教正好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顺应当今教学改革的潮流。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坚持因材施教,如何进行因材施教呢?现浅谈如下。
一、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主动的学习。
1、把学生分层次
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调查摸底,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差异,进行分类编组,将全班学生分成高中低三个层次,具体到哪个学生属于哪个层次,教师要心中有数,不宜向学生公开,否则,有可能会助长“高层”学生的傲气,挫伤“低层”学生的自尊心。
2、备课分层次
备课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同一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也要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选择不同的提问方式,精心设计问题,注意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注重启发、诱导、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做到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
3、导学分层次
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品格、性格、意志力、情感、兴趣爱好、能力等方面都有差异,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时,应着眼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着眼于教材内容,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指导方法。
(1)、程度不同,要求各异。
一节课里,虽然全班学生都在学习同样的内容,但是,并不是所有学生领会的程度都相同;教师的主观要求也不是所有学生都能达到。只有适合学生程度的教学才有好效果。如“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新授课,重点是计算法则,难点是对于算理的理解。这节课我要求全班
都掌握计算法则,但具体对各类学生却区别要求:差生模仿例题计算,逐步掌握法则;中等生按法则的三个步骤进行计算,并理解算理;优生除前面的要求外,还要能概括法则,说明算理。这样,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
(2)、精心搭配合作小组。
小组成员的合理搭配能帮助学困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教师可针对学生学习基础、个性特点等方面的差异,组建优势互补的合作学习小组,并引导班里学习好的学生一起来关心尊重他们,让他们在老师和同学充满期待、关怀、鼓励的目光和话语中克服自卑、胆怯心理,在班里营造互帮互爱、互学共进的学习环境。
4、练习设计分层次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对学生的练习进行分层,进行弹性处理,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尽可能做到使全体学生都有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
第一、我在设计作业时将练习进行分类:A为必做题,B为选做题,C为智力题。A类题:难易程度一般,是对新知识的一种概括复习,题量较少,是针对中下水平的学生设计的,低压可以提高他们做作业的质量,并能使他们养成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B类题:针对中等水平的学生,因为他们对新知识已经较好地掌握,通过稍高层次的练习可以进一步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C类题:专门针对优秀生或尖子生,这类题可以开发他们的智力、开拓思维,鼓励他们不断地向自己提出挑战。
第二、同一练习不同要求。课本上除了选学题和思考题以外的习题都是要求全体学生都能掌握的。因此对于这些习题,我要求每一个学生均有掌握,对于能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的应用题,我要求中下层的学生只要求他们用一种方法进行解答,并进行巡视发现及时辅导,使他们通过努力也能完成。对于中上层次的学生,我则要求他们能用不同的思路进行分析与解答,并找出最佳解法。以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5、考试分层次
如今是素质教育的时代,教师应该摈弃以考试分数判定一个学生好坏的观念。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测试内容应该不同。中下层学生以基础知识为主,中高层学生应以综合知识的运用和技能训练为主。如,每次考试内容设计时,可以另设计几道思考题,又叫附加题,让学习有余力的学生做,另外加分。这样,中高层学生与中下层学生的成绩有明显的差距,使中下层学生有奋斗的目标,从而努力赶超中高层学生,而中下层学生也不会因为考得差而产生自卑等心理。分层考试即可以避免一些不良的后果,又可以树立中下层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利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便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更是真正应材施教的体现。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因材施教并取得良好效果的情感因素。
热爱学生、敬业爱岗,是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是教育好学生的情感基础和内在动力。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师生情绪愉悦、亲密合作,学生只有在没有恐惧、焦虑的环境中才能乐于接受教导,积极思考,健康成长。
1.师生关系应是一种正常的民主平等的同志关系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了解学生的需要,防止学生因不平等情感而产生逆反心理。尤其是对待差生,情感上必须平等导向,使差生意识到自己是班集体中的一员,同样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都和接班人。对差生,还要有慈母之心,爱差生之情,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使他们与老师亲密无间,感情融洽,这样差生就感到自己生活在班集体中,就会维护自己正常的学生地位,同时激励自己在友好、平等的班集体中严格要求自己,以适应良好环境的需要。
2.建立师生间的信任关系
师生应当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建立良好的心理环境。沟通心灵的桥梁就是给予信任。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儿童不仅仅知道而且体会到教师和集体对他们的优点既注意到了,又很赞赏的话,那么,他就会尽一切努力变得更好”。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如更多的强调学生自身的纵向比较,只要他做出努力,有一点出众的表现,就应让他获得教师的赞赏并让他有表现机会,即使水平在一般以下,仍然加以肯定,那么这对学生无疑是一个极大的鼓励。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喜欢聪明的学生,但任何班中都有几个“怕学数学、学不好数学”的孩子,因此我们要善于及时帮助他们消除失望的心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对他们适当降低要求,加强个别辅导。如在批阅一些低层次的学生作业时,发现学生有错误的地方,我则在错题旁边写上“这样列式对吗?”、“你忘了什么?”,或是进行面批,当学生做对了题,我则在旁边写上评语,对学生进行鼓励。当学生在自己的作业本上看到大大的“优”,或得到简短的批注“方法好”、“计算巧妙”等,品尝到自己的学习成果,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同时,我在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的时候,既注意让学生看到自己进步的一面,同时又找到自己的不足,努力长善救失,扬长避短。使学生能对自己的数学进行正确的评价,能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3.以鼓励为主的情感导向
坚持正面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正面鼓励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形成正确的信念。在数学活动中,教师要善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产生与教师合作的愿望,使学生真正能放开手脚,生动活泼有效的进行学习。
因材施教是中国教育的传统,也是教育事业客观规律的反映。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发展上有一定的共同特征,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也大体相同,这是学生的共性。但由于不同学生的生理条件、环境影响和受教育的具体情况不同以及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即他们在知识、能力、性格、兴趣、爱好、意志力、习惯、品格和学习态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展开教育活动,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既面向全体又注重因材施教。
第二篇:因材施教进行教学反思
本册书中,每课书第一部分的课文均选自英文原版书籍,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培养语感,并建立初步的篇章意识。这些课文中包含了本册书要求学习的重点词语和语法;每篇课文后面仍然设有展示重要语言点的方框;教学中应继续按照“听音、认字、理解、诵读四个过程反复进行”的课文教学思路。
每课书第二部分的词语学习,旨在帮助学生进行归纳复习,为下一步的总复习做好准备。
每课书第三部分的对话,每课第四部分又针对本课对话中出现的重点交际用语设有一些练习;综合训练课中又有进一步的交际用语练习。
每课书第四部分的练习,题量有所增加。书面练习的题型除词语练习、句型练习和交际用语练习之外,还增加了综合性的阅读理解和完形填空。听力练习除了针对本课内容的听写之外,每课都增加了综合听力训练习;值得一提的是每课听力练习中设有两篇短文听力理解,目的是继续加大语言声音输入的量。这两篇声音课文既可以被当作测试题来使用,也可以被当作听力训练课文,由教师组织学生进一步听、理解、诵读;因此每课书两篇短文听力理解题的录音文稿附在了课本后面。
第三篇:高中体育教学中如何进行因材施教
高中体育教学中如何进行因材施教
【内容摘要】体育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系统化的体育知识学习和体育技能锻炼,提升学生的身体机能和精神品质。现代教育观强调教育应当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作为广大高中体育教师而言,需要从学生出发,结合学生的发展性、层次性与差异性,根据体育教学的规律来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为此,本文将从高中体育教学因材施教的意义入手,分析高中体育因材施教的具体实施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体育 因材施教 素质教育
所谓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因材施教,就是指体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体育知识接受能力以及体育技能掌握水平,进而通过针对性教学活动地开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那么其具有哪些意义,又该如何实施呢?这便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
一、高中体育教学因材施教的意义
高中体育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不仅是同素质教育理念相契合的,也是同“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相契合的,因此其具备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
1.同素质教育理念相契合
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理念的主题,体育教学作为国民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学科之一,同样需要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贯行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意识到不同学生存在的身体机能差异以及学情差异,并以此为基础开展教学活动,以便充分照顾到每一个学生。通过体育教师的因材施教,能够实现对不同学生的针对性教学,从而确保学生在高中体育课堂有所收获,使其得以养成健康的体魄与顽强的心智,从而为其进行其它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身心基础。
2.同“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相契合
“人本主义”教育理念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与尊重,通过这样的教育理念贯彻,将使学生藉由主体地位的彰显进而自发进行主动式学习,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和掌握技能。通过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对“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贯彻,将使学生的个性化体育知识与体育技能学习诉求得到最大程度地满足,从而使体育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身心成长的助推力量。体育教师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地针对性教学,实质上即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同“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实则是一脉相承的。
二、高中体育因材施教的具体实施方法
因材施教的实质就是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特点,分类分层施教,促进学生个体的充分发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因材施教需要通过一些方法来实现。
1.根据学生情况划分层次
作为高中年龄段的学生而言,其身体正处于发育时期,因成长条件的差异性,故而学生在身体发育方面通常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性。作为高中体育教师而言,应当清醒地意识到教育的服务对象是全体学生而非少数学生,因此在教学中,体育教师应当确保不会出现学生“掉队”的情况。有鉴于此,体育教师应当在教学中采取分层式教学,即根据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运动协调能力等,将任课班级的学生分成不同的层级,通过此种层级划分,将使体育教师能够根据不同层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并进行针对性教学,使不同层级的学生都能够在体育课堂中学有所成,并且均能够感受到体育知识习得与体育技能掌握带来的成就感,从而迸发出更为强烈地学习热情。
2.根据学生情况科学设计课堂活动
课堂活动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阵地。高中体育教学要因材施教,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设计课堂活动,使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中能够获得各自最大限度的提升。比如,课堂活动过程中,对于一些体育训练的项目,对于男生或者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可以适当提升目标,女生或者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目标,或者设计不同的训练项目,分组来实现训练。尤其是中长跑项目,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具体身体素质来实施训练,对于过度肥胖或者心脏功能不太好的学生,可以改成其他的训练项目,尽量避免他们过度透支体力,以避免不必要的运动伤害。
3.改变评价体系,进行科学的考评
传统的评价对于每名学生都是一个评价体系和标准,这对于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为此,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以单纯考查学生技能为评价方式的教学评价标准,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首先,要考查学生综合的体育学习成果,即多角度进行评价;其次,评价时应注重学生的进度幅度与努力程度,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进步。只有这样,评价更为完善,因材施教才能落实到位。
三、结语
总而言之,因材施教,要本着以人为本,特长发展的要求,改变教育观念,分层教学,针对学生的差异性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实施教学目标差异分层、教学指导、练习差异分层充分发挥考虑学生的特质差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此外,高中体育教师在分层教学中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耐心施教,创设良好学习氛围,创新评价机制,兼顾“差生”和“优秀生”的个别发展,最终实现共同提高,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真正实现高中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周奇.浅谈学生的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才智,2009(27).[2] 沈晓明.?w育教学中的因材施教方法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3] 姚大强、王志成.在体育教学中应根据学生气质类型不同因材施教[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作者单位:江西省宁都县第四中学)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因材施教王蓉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因材施教
素质教育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要充分认识学生的巨大发 展潜能和个性差异,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善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以及高度的责任感和道德感,为学 生生活质量的提高建立必须具备的条件。为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注重加强以下三个方面来因材施教:
1.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能力
众所周知,任何人 在学习新知识时,旧知识总是要参与其中的,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科技含量,也消除 了课堂上的无效空间,减少了学生的学习障碍。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 学生的数学意识,特别是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的具体事物中发现数量关系的能力;要认真研究学生 学习新知识时已具有的能力,认真研究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方法,以学法定教法。这样教学,起点低、层次多、要求高,适应了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潜能,创造出适合每一个 学生的教育。
2.努力探寻学生的潜在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是素质教育研究的重点。我们知道,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学习新知时所具有 的能力就是学生的潜在能力。因此,在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中,没有潜能的学生是不存在的。课堂教学的关键 就是要拓展学生的心理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充分发 挥其创造性和智力潜能。在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 养成一种善于思考、勇于提出自己想法的习惯,这对学生学习新内容、研究新问题是非常重要的。相反地,在 教学中,教师如果不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只是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说出正确 的解题方法,虽然这样可以比较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但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惰性。所以,教师在课堂教 学中要特别注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思考机会,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努力发展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在 认识所学的知识、理解所学知识的同时,智力水平也不断提高。
3.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只有掌握了数学的基本原理、基 本概念、基本结构,才会做到以一贯十,触类旁通。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能给每一个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充分的帮助,那么每一个学生都能 学会并达到正常的学习水平。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数学教育,其目的就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弥补缺陷,转变学生的状况,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数学,让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因此,在小学数学教 学中,教师应注重因材施教,增加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发展学生的潜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每个学 生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发展。
第五篇:浅谈在教学中如何进行因材施教
浅谈在教学中如何进行因材施教的河套大学医学院苏亚拉
摘要:新的课程改革和创新教育的实施,给教育工作者带来许多思索,面对的学生,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办?是因循守旧,按照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进行,还是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他学有所成呢?就此谈谈个人的教学经验。
主题词:因材施教 创新教育 课程改革 主体教育 合作学习愉快学习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和创新教育的开展,要求教师也要转变以往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面对学生,特别是面对所谓的“双差生”的学生,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办?是因循守旧,仍然按照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进行,任其成为所谓的“双差生”;还是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他学有所成呢?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谈一谈浅陋的看法。
1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分析个性特征,重建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实施主体教育
1。1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直接以塑造和建构主体自身为对象的实践领域”。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把人类所创造的文化科学知识或经验“内化”为个体的精神财富,发展和提高他们的主体性,造就未来社会的行为主体。学生作为个体行为的主体,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真正的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就要求我们实实在在地开展主体教育。所谓主体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
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规范、组织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简言之,主体性教育是一种培育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实践活动。
1.2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育教学经验时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而有了“因材施教”的名言。在现代教育中,这就是量力性原则,这也是成功教育的多规格人才培养观。孔子因材施教的第一步是了解学生。他对学生的才能了如指掌,能够用精炼的语言相当准确地概括出学生的特征。如,“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果,殇也达,求也艺”。正因为如此,他的教育和教学才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孔子因材施教的第二步是分别激励。他要求学生在正视自己的缺点后一心向学成功离不开激励,成功教育的手段之一便是适时、有效的激励。激励是促使学生尝试成功的源泉,激励充满着争取成功的力量。孔子因材施教的第三步是补偏救弊。即针对同样的问题,对待不同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讲解和回答,也即是教学中针对个体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学习与革命》中有一句名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无论什么学生,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尊重、理解。因此,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实施针对性很强的鼓励性评价,使所有的学生都能产生成功欲望,进而人人争取成功。
1。3 基于此,我首先对所任班级的学生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分析,观察并总结每个人的心理以及个性特征,真正做到把好每一个人的“脉搏”。众所周知,五年护理班学生的基础薄弱,不喜欢运动,对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技
术技能的讲解和学习,可说是“深恶痛绝之”,也就更谈不上认真学习与练习了。经过了解,所幸的是,他们有着对专业技能知识的渴求与喜爱。然而,他们又缺乏持久的毅力与恒心,缺少对自己是否能学好专业技能的信心,需要的是得到别人的尊重、肯定和理解。对此我曾对这些学生说过这样一句话:“只要你不放弃自己,我决不放弃你们。”通过认真的分析之后,在教学上我采取了以实作技能训练为主,兼顾理论学习的策略。尽量营造一种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做到每次课有任务,每次课有总结,让他们体验到自己的每一个点滴进步与提高。渐渐的在一次次技能训练当中,在每完成一个“动作”或一项任务时,都能从他们脸上看到自信的微笑和成功的喜悦。2. 创设民主、探究、奋进的教学环境,提高参与意识,团结协作,合作练习,共同进步
2。1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一种教学策略,通过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以主动的态度接受各种刺激,使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可以达到加速学习练习的目的。要真正体现学生主体,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存在潜能,均有被开发的可能性,相信和尊重每一个学生,将它与要求学生相结合。只有确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使课堂教学充满民主教学空气,学生才会敢于并乐于参与教学过程。其次,要利用在练习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产生想锻炼,通过练习找问题;或教师设立一定的练习目标,使学生达到锻炼的目的。
2.2学生通过练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学校是女生多,所以中
专的女生同一般的高中的女生一样,中专女生的心理特征处于不稳定和不成熟的时期,如内向,含蓄,敏感,自尊因意志上表现为畏难,经受不起失败的考验,在体育上表现为情感内向,要把握好女生的特点来教学内容和方向。在组织教法上运用多样,多变,多层次的方法,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教学发扬她们主动学习练习的精神,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创造性,提高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与练习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从不会到会,在这期间要有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有意想不到的问题,会出现反复。有进步,有成功,也会有失败,面对这种情况怎么来对待,寓情于教,循循善诱,当学生有进步时,要及时给予表扬,遇到困难时要及时给予赞赏和肯定,失败时要及时帮助找原因,并给予积极鼓励,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在教学中我积极参加与学生的练习和学生一起打比赛。这样不仅缩短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也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学习效果非常明显。提高学习情趣的因素之一,在教学中发现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相互促进,相互交流,利于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3. 体验成功,愉快学习
3。1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将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递进的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作为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一种促使人潜能得以实现的趋势。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所期望的人物,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理解。对于中专班所谓的“差生”也不例外,他们也同样渴求取得成功,更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与肯定,也更加强烈地想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来自别人倾慕的目光。
但是,他们又缺乏吃苦的精神,将学习与锻炼认为是一项苦差使。为了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活动中。我时常给予他们鼓励和肯定,在每完成一项工作时充分地让他们感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给我感受最深的是,我结合技能竞赛的机会,带领学生取得了成绩之后的几个星期里。
3.2学生在充分体验到从所未有的成功之后,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学习的劲头更足了,积极性更高了,完全投入到了愉快的学习当中,以前那种把学习当作苦差使的现象有所削弱。由此可以看到:体验成功的力量是巨大的。学生只有在不断体验成功的基础上,才能更加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才能更加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展现一种愉快学习的精神面貌,才能达到和谐健康发展的要求。
由此,要适应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多的给学生尊重和理解,因材施教,让学生更多地体验成功,才能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和谐、健康的发展,感到课有所练,练有所获。
在体育教学中应因材施教使教学事半功倍,使学生对体育锻炼更有兴趣。
参考文献:体育与科学
大学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