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数学活动中的因材施教
幼儿园数学活动中的因材施教
宣威小学 张晓霞
【摘 要】因材施教对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同时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但当前数学因材施教中普遍明显存在着几个误区:把因材施教和班级授课对立起来;把因材施教定位于少数学生身上,和大多数学生对立起来;认为因材施教难度大,难以实施;这些误区的产生以致在教学中不能有意识地、自觉地、积极地把握因材施教对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制导性、支配性和潜移默化作用,影响着因材施教作用的有效发挥。基于这些误区在基本的对策上教师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主动的学习;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热爱每一个幼儿。总之,我们必须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去展开教育活动,才能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做到既面向全体又注重因材施教。
一、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主动的学习。
1、把幼儿分层次
教师首先要对幼儿进行调查摸底,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幼儿的智力因素和分智力因素的差异,进行分类编组,将全班幼儿分成高中低三个层次。在分层教学中,教师既注重幼儿的共性,也要注意幼儿的个性,做到共性与个性的相结合。对后进生要严爱结合,课堂多提问,多让他们练习,多辅导,多启发他们,多让他们做一些基础性题目,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恰当地表扬,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并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对待学习有余力,思维灵活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多做一些综合运用知识和富有思考性的题目,完成难度较大的题目,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要把集体教学、分组讨论与个别指导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逐步使他们达到教学要求,使每个幼儿的知识、能力都不断提高,使每个幼儿的聪明才智都得到发展,充分体现幼儿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从而大面积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备课分层次
备课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同一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幼儿的接受能力,也要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选择不同的提问方式,精心设计问题,注意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注重启发、诱导、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做到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
3、导学分层次
每个幼儿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品格、性格、意志力、情感、兴趣爱好、能力等方面都有差异,因此教师在指导幼儿时,应着眼于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着眼于教材内容,对于不同层次的幼儿施以不同的指导方法。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因材施教并取得良好效果的情感因素。
热爱学生、敬业爱岗,是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是教育好幼儿的情感基础和内在动力。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幼儿,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师生情绪愉悦、亲密合作,幼儿只有在没有恐惧、焦虑的环境中才能乐于接受教导,积极思考,健康成长。
1、师生关系应是一种正常的民主平等的关系
教师应尊重幼儿的人格,了解幼儿的需要,防止学生因不平等情感而产生逆反心理。尤其是对待差生,情感上必须平等导向,使差生意识到自己是班集体中的一员,同样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都和接班人。对差生,还要有慈母之心,爱差生之情,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使他们与老师亲密无间,感情融洽,这样差生就感到自己生活在班集体中,就会维护自己正常的学生地位,同时激励自己在友好、平等的班集体中严格要求自己,以适应良好环境的需要。
2、建立师生间的信任关系
师生应当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建立良好的心理环境。沟通心灵的桥梁就是给予信任。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儿童不仅仅知道而且体会到教师和集体对他们的优点既注意到了,又很赞赏的话,那么,他就会尽一切努力变得更好”。在对幼儿进行评价时,教师如更多的强调幼儿自身的纵向比较,只要他做出努力,有一点出众的表现,就应让他获得教师的赞赏并让他有表现机会,即使水平在一般以下,仍然加以肯定,那么这对幼儿无疑是一个极大的鼓励。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喜欢聪明的幼儿,但任何班中都有几个“怕学数学、学不好数学”的孩子,因此我们要善于及时帮助他们消除失望的心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对他们适当降低要求,加强个别辅导。我在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的时候,既注意让幼儿看到自己进步的一面,同时又找到自己的不足,努力长善救失,扬长避短。使幼儿能对自己的数学进行正确的评价,能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3、以鼓励为主的情感导向
坚持正面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正面鼓励可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从而形成正确的信念。在数学活动中,教师要善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使幼儿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产生与教师合作的愿望,使幼儿真正能放开手脚,生动活泼有效的进行学习。
(1)以“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每个幼儿都非常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同伴的赞许、家长的鼓励,特别是对于差生我们更不该吝啬我们的赞美。对于差生的点滴进步,如果及时给予表扬,将会诱发他们潜在的积极性,萌发上进的生机。这种表扬将起到批评起不到的作用,收到逆向激进的效果。
(2)以“闪光”为主的正面引导。要善于发现幼儿身上的优点,即使是萌芽状态的、不稳定、不突出的苗头,也要从鼓励角度出发,正面引导,大力宣扬,这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也是一种教育机智。
(3)以“成功”为主的激励机制。差生少有成功的机会,更难得到教师的正面肯定与激励。利用差生成功的契机来激励差生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
三、实施因材施教应是一个教师追求的境界。
境界是存在者实现存在的状态。具体说,因材施教的境界是教师实现其存在的状态。因为只有你热爱每一个幼儿,才会将你的期待心理与每一个幼儿的渴盼心理对接,这时,也只有这时,因材施教才会具有全部的意义。幼儿发展的每一步都是教师实现人生境界的阶梯。譬如,优秀教师魏书生、任小艾就是典型例子。他们把每个孩子看成是闪闪发光的金子倍加爱护,体察每个孩子渴求的眼神,体会每个孩子细微的变化,培养出一个个发展健全、活泼可爱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材施教是他们成功的手段之一。
因材施教是中国教育的传统,也是教育事业客观规律的反映。一定年龄阶段的孩子,在生理和心理发展上有一定的共同特征,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也大体相同,这是孩子的共性。但由于不同孩子的生理条件、环境影响和受教育的具体情况不同以及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即他们在知识、能力、性格、兴趣、爱好、意志力、习惯、品格和学习态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去展开教育活动,才能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做到既面向全体又注重因材施教。
第二篇: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因材施教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和思维能力,把学生分开层次进行教学,更能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而能较好地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一、在备课中突出重难点
在备课中不仅要突出重难点,更要在备课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而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是教学任务及要求,它是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的前提。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二、在教学中分层次的教学。
因为学生的学识水平不同,掌握的知识深浅不一样,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一般以讲授为主,辅以合作学习、研究学习等其他方式。讲授时可多提问,尽量照顾到好(A层次)、中(B层次)、差(C层次)三种学生,教学中,实行低起点、多归纳、勤练习、快反馈的课堂教学方法,在评价学生回答问题和批改学生作业、考卷时,要注意评价的及时性,公正性、激励性。例如:已知,梯形ABCD的中位线为MN 求证:MN‖BC,MN=1/2(AD+BC)我要求学生写证明过程或思考证明过程(要求: A层次学生用两种以上方法来证,B层次学生写出一种证明方法的全过程,C,的学生思考并尽量写出一种证法的部分或全部证明过程)
我作引导1: 能不能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来证明?引导后检查A,B层次学生有多少能写出证明过程(发现还有很多学生没能写出证明过程)。
我再作引导2: 如何把你画的梯形转化成以梯形中位线作为它的中位线的三角形?
让学生讨论这问题后再去证明。我再检查又有多少学生能写出证明过程。(发现A层次的少 数,B层次的多数,C层次全部还是不能写出证明过程)
我再作引导3: 如图
在梯形ABCD中,过D,M作射线交BC的反向延长线于点E得△DEC.引导后,我再检查又有多少学生能写出证明过程(发现B层次部分,C层次的多数学生还是没能写出证明过程).我再作引导4: 如图(上图),能不能证明线段MN是△DEC的中位线?点N已是DC边的中点,要证MN是△DEC的中位线先要证明什么? 提问B,C层次学生,学生答出:要证明点M是DE边的中点即DM=EM.我再问:要证明DM=EM先要证明什么?(提问B,C层次学生)学生答:要证明△ADM≌△BEM.够条件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提问C层次学生,直到他们答对为止)
然后,抽一位B层次的学生板书他对这命题的证明过程。学生板书后,我请A层次的学生纠正。要求C层次不能写出证明过程的学生认真看黑板上正确的证明过程,鼓励他们对不理解的地方提问。并让A层次的学生回答。最后,为了使C层次的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再讲解一次这命题的证明思路和证明过程。
接着,检查A层次学生对这个命题的另外的证明方法,抽取其中部分学生讲解他们的证明思路。我板书出学生所讲的证明思路,并作评价和纠正。
三、在作业中布置不同层次的练习
教师在给学生布置练习时,可以分层次、有梯度设置练习和作业,对学习后进生布置概念、公式简单应用题,对成绩中等生可布置一些概念、公式的变式题、对成绩优秀生可布置一些综合应用题或探究题,以解决“吃不饱”或“吃不了”的问题,保护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
四、及时查阅课内外作业
教师对于学生完成的课内外作业要及时进行查阅,为了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必须重视复习、测试、讲评工作。复习时要帮助学习后进生归纳总结各知识点,理清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每次命题时都加上10-20分的附加题,以满足优生的需要;在评分时可以80、70、60分为及格线评判不同层次学生的成绩,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因材施教王蓉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因材施教
素质教育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要充分认识学生的巨大发 展潜能和个性差异,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善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以及高度的责任感和道德感,为学 生生活质量的提高建立必须具备的条件。为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注重加强以下三个方面来因材施教:
1.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能力
众所周知,任何人 在学习新知识时,旧知识总是要参与其中的,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科技含量,也消除 了课堂上的无效空间,减少了学生的学习障碍。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 学生的数学意识,特别是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的具体事物中发现数量关系的能力;要认真研究学生 学习新知识时已具有的能力,认真研究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方法,以学法定教法。这样教学,起点低、层次多、要求高,适应了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潜能,创造出适合每一个 学生的教育。
2.努力探寻学生的潜在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是素质教育研究的重点。我们知道,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学习新知时所具有 的能力就是学生的潜在能力。因此,在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中,没有潜能的学生是不存在的。课堂教学的关键 就是要拓展学生的心理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充分发 挥其创造性和智力潜能。在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 养成一种善于思考、勇于提出自己想法的习惯,这对学生学习新内容、研究新问题是非常重要的。相反地,在 教学中,教师如果不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只是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说出正确 的解题方法,虽然这样可以比较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但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惰性。所以,教师在课堂教 学中要特别注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思考机会,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努力发展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在 认识所学的知识、理解所学知识的同时,智力水平也不断提高。
3.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只有掌握了数学的基本原理、基 本概念、基本结构,才会做到以一贯十,触类旁通。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能给每一个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充分的帮助,那么每一个学生都能 学会并达到正常的学习水平。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数学教育,其目的就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弥补缺陷,转变学生的状况,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数学,让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因此,在小学数学教 学中,教师应注重因材施教,增加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发展学生的潜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每个学 生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发展。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因材施教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因材施教
“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是经过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总结出来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因材施教正好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顺应当今教学改革的潮流。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坚持因材施教,如何进行因材施教呢?现浅谈如下。
一、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主动的学习。
1、把学生分层次
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调查摸底,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差异,进行分类编组,将全班学生分成高中低三个层次,具体到哪个学生属于哪个层次,教师要心中有数,不宜向学生公开,否则,有可能会助长“高层”学生的傲气,挫伤“低层”学生的自尊心。
2、备课分层次
备课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同一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也要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选择不同的提问方式,精心设计问题,注意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注重启发、诱导、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做到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
3、导学分层次
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品格、性格、意志力、情感、兴趣爱好、能力等方面都有差异,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时,应着眼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着眼于教材内容,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指导方法。
(1)、程度不同,要求各异。
一节课里,虽然全班学生都在学习同样的内容,但是,并不是所有学生领会的程度都相同;教师的主观要求也不是所有学生都能达到。只有适合学生程度的教学才有好效果。如“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新授课,重点是计算法则,难点是对于算理的理解。这节课我要求全班
都掌握计算法则,但具体对各类学生却区别要求:差生模仿例题计算,逐步掌握法则;中等生按法则的三个步骤进行计算,并理解算理;优生除前面的要求外,还要能概括法则,说明算理。这样,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
(2)、精心搭配合作小组。
小组成员的合理搭配能帮助学困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教师可针对学生学习基础、个性特点等方面的差异,组建优势互补的合作学习小组,并引导班里学习好的学生一起来关心尊重他们,让他们在老师和同学充满期待、关怀、鼓励的目光和话语中克服自卑、胆怯心理,在班里营造互帮互爱、互学共进的学习环境。
4、练习设计分层次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对学生的练习进行分层,进行弹性处理,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尽可能做到使全体学生都有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
第一、我在设计作业时将练习进行分类:A为必做题,B为选做题,C为智力题。A类题:难易程度一般,是对新知识的一种概括复习,题量较少,是针对中下水平的学生设计的,低压可以提高他们做作业的质量,并能使他们养成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B类题:针对中等水平的学生,因为他们对新知识已经较好地掌握,通过稍高层次的练习可以进一步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C类题:专门针对优秀生或尖子生,这类题可以开发他们的智力、开拓思维,鼓励他们不断地向自己提出挑战。
第二、同一练习不同要求。课本上除了选学题和思考题以外的习题都是要求全体学生都能掌握的。因此对于这些习题,我要求每一个学生均有掌握,对于能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的应用题,我要求中下层的学生只要求他们用一种方法进行解答,并进行巡视发现及时辅导,使他们通过努力也能完成。对于中上层次的学生,我则要求他们能用不同的思路进行分析与解答,并找出最佳解法。以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5、考试分层次
如今是素质教育的时代,教师应该摈弃以考试分数判定一个学生好坏的观念。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测试内容应该不同。中下层学生以基础知识为主,中高层学生应以综合知识的运用和技能训练为主。如,每次考试内容设计时,可以另设计几道思考题,又叫附加题,让学习有余力的学生做,另外加分。这样,中高层学生与中下层学生的成绩有明显的差距,使中下层学生有奋斗的目标,从而努力赶超中高层学生,而中下层学生也不会因为考得差而产生自卑等心理。分层考试即可以避免一些不良的后果,又可以树立中下层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利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便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更是真正应材施教的体现。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因材施教并取得良好效果的情感因素。
热爱学生、敬业爱岗,是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是教育好学生的情感基础和内在动力。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师生情绪愉悦、亲密合作,学生只有在没有恐惧、焦虑的环境中才能乐于接受教导,积极思考,健康成长。
1.师生关系应是一种正常的民主平等的同志关系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了解学生的需要,防止学生因不平等情感而产生逆反心理。尤其是对待差生,情感上必须平等导向,使差生意识到自己是班集体中的一员,同样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都和接班人。对差生,还要有慈母之心,爱差生之情,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使他们与老师亲密无间,感情融洽,这样差生就感到自己生活在班集体中,就会维护自己正常的学生地位,同时激励自己在友好、平等的班集体中严格要求自己,以适应良好环境的需要。
2.建立师生间的信任关系
师生应当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建立良好的心理环境。沟通心灵的桥梁就是给予信任。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儿童不仅仅知道而且体会到教师和集体对他们的优点既注意到了,又很赞赏的话,那么,他就会尽一切努力变得更好”。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如更多的强调学生自身的纵向比较,只要他做出努力,有一点出众的表现,就应让他获得教师的赞赏并让他有表现机会,即使水平在一般以下,仍然加以肯定,那么这对学生无疑是一个极大的鼓励。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喜欢聪明的学生,但任何班中都有几个“怕学数学、学不好数学”的孩子,因此我们要善于及时帮助他们消除失望的心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对他们适当降低要求,加强个别辅导。如在批阅一些低层次的学生作业时,发现学生有错误的地方,我则在错题旁边写上“这样列式对吗?”、“你忘了什么?”,或是进行面批,当学生做对了题,我则在旁边写上评语,对学生进行鼓励。当学生在自己的作业本上看到大大的“优”,或得到简短的批注“方法好”、“计算巧妙”等,品尝到自己的学习成果,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同时,我在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的时候,既注意让学生看到自己进步的一面,同时又找到自己的不足,努力长善救失,扬长避短。使学生能对自己的数学进行正确的评价,能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3.以鼓励为主的情感导向
坚持正面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正面鼓励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形成正确的信念。在数学活动中,教师要善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产生与教师合作的愿望,使学生真正能放开手脚,生动活泼有效的进行学习。
因材施教是中国教育的传统,也是教育事业客观规律的反映。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发展上有一定的共同特征,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也大体相同,这是学生的共性。但由于不同学生的生理条件、环境影响和受教育的具体情况不同以及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即他们在知识、能力、性格、兴趣、爱好、意志力、习惯、品格和学习态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展开教育活动,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既面向全体又注重因材施教。
第五篇:如何在教育中因材施教解读
如何在教育中因材施教
【摘要】“因材施教”在教育教学中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法。有质量,有目的,有计划地教学,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智力是影响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认知因素,学生在接受学习过程中又有自己偏好的风格特点。本文主要从智力差异和认知风格的差异来浅述如何在教育中进行因材施教。
【关键词】因材施教 智力差异 认知风格 学习风格
一、概念的理解
1、因材施教
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出处《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2、智力的差异
智力差异包括年龄差异、类型差异、水平差异和性别差异。个体智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发展,在这个过程当中每个人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对于不同年龄的人来说,每个阶段的智力水平都不相同。每一类型的人,智力水平发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所在。水平差异中,经研究表明,人的智力分布近似常态分布,有些人智力发展水平较高,有些人智力发展水平较低,而大部分的人智力属于中等水平。对于性别差异这个方面,一般认为男女智力总体上无差异。但由于社会文化、父母对男女儿童不同的期望与教养方式等因素影响,男女智力不同方面存在着某些差异。
3、认知风格
认知风格又称认知方式,指个体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
个体的认知风格具有两个重要特性:第一。持久性,即一个人的认知风格一旦形成,在时间上就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征;第二,一致性,即一个人的认知风格在完成类似的任务时始终表现出这种稳定性。认知风格与个体的个性特征有关。
4、学习风格
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学习风格,就像各自的签名一样与众不同,它既反映出个体独特的生理特征,又反映出个体受环境影响的痕迹。
二、因材施教在教育中的意义
由于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个体差异,要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在教育中既要把握学生整体性特征,又要顾及学生个性化特点。因此,实施因材施教原则是十分必要的。充分认识学生发展的潜在性、独特性与差异性,不将学生看死,定型化,为学生发展可能的实现提供,创造各种条件,注意克服教育中追求趋向,整齐划一的弊病。
首先,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性,需要实行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能更好地促进其自身的发展。由于遗传基因的不同以及生活的环境和所受教育的程度不同,人的资质千差万别。如有的人,他的在智力表现上的类型为艺术型、思维型与中间型,那么艺术型的人在感知方面具有印象鲜明的特点,在记忆方面易于记忆图形、颜色、声音等直观材料,在思维方面富于形象性,想象丰富,而且具有高度的情绪易感性。然而,有些人则对细节感知清晰,但概括性和整体性不够,还有些是视觉记忆效果最好,或者听觉效果最好的,运动觉型的人有运动觉参加时记忆效果最理想。由于每个人都不可能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不可能用同样的速度到达相同的终点。所以,我们要积极发现差异、研究差异、发展个体的特长,为各种人才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多元化的社会,需要多方面的人才。社会的进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尤其近年来又兴起了很多的新兴产业,需要不同特长的人才进行工作,我们必须“因材施教”。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对于教育来说,也是一个重大的变革,要服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社会培养更多适合的人才。
第三,“因材施教”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具体落实。在学校教育中,“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发展,重视其自身的优势,将“以人为本”这个教育理念真正落到实处。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教育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就是要坚持“以育人为本”,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质,尽量满足人的教育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育“关照和促进生命发展,提升生命质量”的功能。
三、如何进行因材施教
(一)适应智力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制下的因材施教(1)按能力分班教学
我国从初中开始分有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里面还分有重点班和普通班。分班教学的好处就是能安排水平相当的学生一起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由于学生相互之间水平相差不大,学习交流起来效果较好。教师也可以根据班级的整体水平,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实施有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提高学习效果。(2)班内分层教学
更甚于,有些学校采取小班制教学,一个班就20多个学生,老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辅导,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有个典型的案例,广州市的某间中学,由于学生人数较少,老师在上课的时候采取小组分化的形式,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分组教学。这样,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对于适合自己智力水平阶段的知识内容,就相对较容易接受,学习的效果较明显。同质分组有利于缩小班内学生之间的差距,便于用统一的进度和方法进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以上两种性质上都是同质分组。同质分组是按照学生的智力或知识程度分校、分班或分组,最早用来解决同一班级学生智力和知识程度差距悬殊的方法之一。然而,同质分组也存在着许多局限性。第一,很难找到理想的分组标准。以智商分组只适应小学低年级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智力和知识发展不完全同步,智商相同的学生,智商水平仍可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若以知识的程度分组,由于学生各科成绩不等,很难形成对各个学科成绩的一致评价。第二,同质分组会在客观上给学生贴上了不同等级的标签,对于程度等级高的学生来说,容易产生“高人一等”的观念,然而对于程度等级低的学生,增加了他们的自卑心理,容易产生羞愧的心理。这对于学生本身的健康成长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影响,学习效果也会因此而发生变化。
(3)升留级制度 留级和升级这两种制度,也是缩小班里面学生能力差距的办法。我国根据现有的教育情况,制定了这两项制度。留级的目的,是让学习成绩差的同学有重新学习的机会,来掌握以前还未能掌握好的知识。这是一个巩固强化的过程,为接受能力较慢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再学习机会。但是有时候留级的效果往往不够理想,有些学生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有些学生留级之后成绩仍没有多大的进步,有些甚至比原来更差。高考之后的复读政策,就是一个留级制度的转变。很多高考落榜的学生,会回校补习一年。有些人补习之后成绩明显进步,但有些人依旧停滞不前,甚至有倒退的现象产生。求其原因,教师的教学方法没有改进,还有只要是由于留级有损于学生的自尊心。高考补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学生的自身压力过大,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留级的学生,往往会遭到家长、教师和同学的蔑视,甚至有时候是来自社会的轻视。这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伤害,他们因此会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为了达到留级的教育效果,教师除了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外,还需要转变家长和学生对于留级的看法,给予留级学生更多的关怀和照顾,重新树立起自信心,提高其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学习。
对于跳级这一概念,就是让高智力,好成绩的学生施行跳级政策。由于他们的能力远远超过了自身所在的阶段,完全有肯能让他们超前学习来满足自身的需要。这样不仅能够缩小班内学生的差距,还有利于跳级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学生,都有跳级的经历,他们进入大学之后,一般都能够良好地适应。但这其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由于少年班的学生大多年龄比较小,他们还不能够很好地处理人际交往这一方面的问题,即使在学习上能够适应大学的学习情况,但是在生活方面还存在着一些差距。这是我们在跳级这个制度中所需要好好思考的问题。从办学的目的、经济效益和实际效果来看,我们应该尽量鼓励有能力的学生跳级,适当的控制留级学生的比例。但是,在跳级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年龄差距的问题。
(二)适应智力差异的教学方式 个别优化的因材施教(1)个别指示教学法
个别指示教学法(IPI)是有美国匹兹堡大学学习研究开发中心所提出的,是当前很受欢迎的教学方式之一。IPI的特点是根据学习者的能力、需要和学习情况准备教材及教学媒体,经常详细诊断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其学习结果设计个别指导的内容和程序,保证每一个学生获得最优的学习效果。
通过这个方法,我们可以延伸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了解学生自身的发展情况,针对其特点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比如,学生对画画比较感兴趣,我们可以通过绘画的形式对其进行教学,从而增强了他的认知能力和兴趣效果,从而提高了他的学习效果。(2)个人化教学系统
个人化教学系统(PSI)的由凯勒(F.S.Keller)于1968年提出的,目的是避免单一的演讲式教学和呆板的时间安排,允许学生按自己的速度前进,同时保证对教材的掌握水准。为了增强学生间的相互影响,PSI还设置学生辅导员,往往由学过这一课程且成绩优秀的学生担任。学生辅导员不仅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扩大了辅导的范围,有效地促进了教学个别化,而且他们在辅导他人的同时,使自己的知识更系统、更扎实,学习方法更完善,能力、责任感和自信心也得到增强。(3)掌握学习
掌握学习是一种教育观,有是一种教学形式。掌握学习认为,除了处于智力分布两个极端的少数学生外,其余绝大多数学生的智力差异不过是学习速度的差异。传统教学的弊端,就是不管学生能力的高低,在学习进度上搞一刀切,结果是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差距日益拉大。这就出现了学习成绩好与学习成绩差的分别,学习能力强的人,掌握速度较快,然后对于学习能力差的人来说,他们需要的时间会长一些。为了克服这个弊病,布鲁姆设计了一种掌握学习的程序。将精选的、结构化的教学目标分解成许多小目标,根据这些小目标设计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学习单元。学生在学完一个单元后,教师就进行诊断性测验,测验成绩符合要求者才能进入下一个单元,否则应重新学习这一个单元,并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供“矫正学习”或“深化学习”的程序。经矫正学习学生全部达到掌握要求后转入下一单元教学。如此循环反复,直至学完全部教材。
这是一个扎实基础的过程,对于每一个知识点,力求达到掌握的目的与效果。对于我们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对于学生掌握学习的情况,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帮助作用。
(三)根据认知风格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措施
采用与认知风格中的长处或学习者偏好的方式相一致的匹配策略,或针对认知风格中的短处或劣势采取有意识的适配策略。匹配策略对知识的获得直接有利,它能使学生学得更快、更多,但无法弥补学习方式上的欠缺。而有意识的匹配策略在一开始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知识的获得,变现为学习速度慢、学得少,学生难以理解学习内容,但他的特殊功效是能弥补学习方式上的欠缺,是学生心理机能的各方面均得到发展。将信息转化为学生更易于操作理解的形式,擅长用多种方式让学生理解,或是使知识简单明了化,更利于学生的接受。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每个学生在认知风格上的差异,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提供与认知风格相匹配的教学方式。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认知风格特点,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
(四)根据学习风格进行因材施教
教师要认识到学生之间学习风格的差异,并允许不同学习风格的并存。通过观察、谈话、作业分析等多种方法,了解学生的一般特点,可以为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运用提供基本依据。制定好扬长避短的教学策略,构建与学生风格匹配的教学模式。如有些学生的学习主要靠外部动机的刺激,对他们则较多地加以关注,需经常检查并监督他们做好课堂笔记和读书笔记,随时掌握他们的学习状态。对那些受内部动机刺激的学生,对他们提出学习的总体要求即可。学生对学习时间也存在着不同。有些属于“猫头鹰”型,擅长夜间学习;有些属于“百灵鸟”型,早上学习的效率会高。因此,根据不同学习时间的学生,指导他们适当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充分利用好一天里面学习效率最高的时段,可以使他们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材施教这一种教育方法,对于每个学生的学习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对每个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一个针对性的教学,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健康、快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莫雷.教育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2】 [英]帝姆・奥布赖恩.因材施教的艺术―分层教与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3】 伊丽莎白.好老师因材施教的12个方法.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年9月.【4】 陈立.因材施教的艺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