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科版五、四 世界是运动的教学案
课题
四、世界是运动的教学案
【目标要求】
1.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停运动的世界中,能举例说明生活常见的运动现象;
2.知道什么叫机械运动,什么叫参照物,会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理解运动的相对性,初步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研究运动。
3、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能举例说明物体的动能。
教学重点、难点:
运动和静止的判断和运动的相对性是本教时的教学重点;
运动的相对性是本教时的教学难点。
【预习导学】
1. 物理学中把____________叫做机械运动.
2.小船在河里顺流而下,船上坐着一个人,河岸上有树。相对于树来说,人是____________的,小船是__________的,相对于船来说,人是____________的,树是__________的.
3.“刻舟求剑”是人人皆知的典故,郑人之所以没有通过“刻舟”而求得剑,是由于他不懂得___________的物理知识所致.
4.在平直轨道上行驶的一列火车中,放在车厢小桌上的苹果相对于下列哪个物体是运动的()
A.这列火车的机车 B.坐在车厢椅子上的乘客
C.在旁边走过的列车员 D.关着的车门 5.坐在逆水行驶轮船中的乘客,相对于下列哪种物体是静止的
A.流动的江水 B.船舱 C.迎面驶来的游船 D.岸边的树木
【问题探究】
1.在解题时怎样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生活中判断运动或静止时也是在比较,关键是与其它物体比位置关系。要说明一个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的,首先要选定参照物(用来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的另一个物体叫参照物)。再根据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改变来做出判断。
判断物体运动与否的方法:与参照物比较位置关系改变———— 运动的
与参照物比较 位置关系不变———— 静止的
参照物是我们比较位置关系时所选作标准的物体,即假定为不动的物体。选取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情况不确定。
2.你知道如何选择参照物吗?
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人们事先选定的、假设不动的,作为基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1、客观性——宇宙中万事万物都是永不停息地运动着的,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平时,我们说某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是相对另一物体(参照物)而言,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时,无论是否提到参照物,参照物总是存在的,这就是参照物的客观性。
2、假定性——参照物只是假定不动而不是真的不动,与其它物体一样,它也处在永恒的运动之中,这便是参照物的假定性,有同学认为,参照物就是不动的物体。这种认识是完全错误的。
3、多重性——由于确定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关键是看选择什么物体作参照物。因此,我们研究的运动是相对运动,这便是参照物的多重性,也就是说,对同一物体的研究。可以选取不同的参照物,2 并且,当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时,对物体运动描述的结果也往往不同。如果参照物选择得当,将有利于问题的解答,简化解题过程。
例:在一条行驶得十分平稳的船的甲板上,头尾分别立有两个靶子。有两名射手,一个在船头,一个在船尾,用同样的枪支同时向对面靶子射击,问谁的子弹先打中靶子?(设子弹飞行速度相同)
解析:本题若选河岸为参照物,则在船头射出的子弹除有一速度外,船尾靶子还有一个迎着子弹的速度(船行速度);在船尾射出的子弹除有一速度外,船头靶子还有一个远离子弹的速度(船行速度)。显然,按上述思路是很难作出正确解答的。
若选行驶的船为参照物,人、靶子都是静止的,本题就很容易得到答案:用同样的枪支射出的子弹相对于船的速度相等且不变,因此站在船头、船尾的人同时向对面靶子射击时,两人射出的子弹将同时击中靶子。
在研究地面上的物体时,最方便的是选择地面或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研究正在行驶的船舱里的人时,最好以舱内的物体为参照物;要研究地球和各行星的运动时,最好选择太阳做参照物等。
试一试,你知道下面两题的答案吗?
1.(08江苏常州)位于市中心的商业大楼建有观光电梯,乘客在随电梯竖直上升的过程中,可透过玻璃欣赏到楼外美丽的城市景色.分析这一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地面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 B.以电梯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 C.以地面为参照物,电梯是静止的 D.以乘客为参照物,地面是静止的
2.(08江苏连云港)在2008北京奥运圣火传递活动中,现场某记者同时拍下了固定在地面上随风飘动的旗帜和附近的甲、乙两火炬照片,如图所示。根据它们的飘动方向,可以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火炬一定静止 B.甲火炬一定向右运动 C.乙火炬一定静止 D.乙火炬一定向左运动 【典型例题精析】
例题
1、人坐在小船上,小船在河里顺流而下,河岸上有树,如果用树作参照 物,人是运动的,小船是运动的,河岸是静止的.如果以人作参照物,小船是________,河岸是__________,河岸上的树是____________.
分析:人坐在小船上顺流而下.若以船上的人作参照物(即假定该人是静止不动的).来研究船、河岸 和岸 上的树,那么与人没有相对位置变化的船是静止的,与人有相对位置变化的河岸和岸上的树是运动的.
答:此题应填 静止的,运动的,运动的.
例题
2、甲、乙、丙三人各乘一汽车沿平直公路同向开行,他们各自以自己为参照物,甲看见乙乘坐的汽车静止不动,乙看见丙乘坐的汽车离自己远去,丙看见甲乘坐的汽车在后退.若以地面为参照物时,______________ 汽车运动得最快.
分析:甲、乙、丙三个人各以自己为参照物,即事先假定自己为不动的物体来观察另外两辆汽车的运动.从甲看见乙乘坐的汽车静止不动,可以断定乙汽车和甲汽车运动得一样快.从乙看见丙乘坐的汽车离自己远去,和丙看见甲乘坐的汽车往后退,可以断定丙乘坐的汽车行驶在甲乘坐的那辆汽车的前面、所以它运动得最快.当然上面的两个判断都是以地面为参照物进行观察,得出的结果.
答:此题应填丙.
【目标达成检测】
1.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一般选________做参照物。
2.车里的人看路边的树向后退是以________做参照物。
3.乘客坐在行驶的火车上,以火车为参照物。人是________,以路旁的树木为参照物,人是________的。
4.以________为参照物,人造地球同步卫星是静止的,以________为参照物,人造地球同步卫星是运动的。它绕地心旋转一周需________h。
5.我们通常所说的“车开了”是以()。A.开车司机为参照物 B.坐在车上的乘客为参照物 C.地面为参照物 D.没有参照物
6.人们生活在地球上,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这是因为()。A.地球根本没有运动 B.我们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 C.地球运动很慢,我们感觉不到
7.某人在公路上由北向南行走,一辆汽车由他身后向他前进的方向疾驶而过,那么这个人相对汽车的运动是()。
A.向南运动B.向北运动 C.由北向南运动D.无法判断
8.在站台前有甲、乙两列原来静止的火车,突然坐在乙车上的乘客发现站台和甲车都在以相同速度运动,那么,他选择的参照物是()。A.甲车B.乙车C.站台D.无法判断
9.关于参照物,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只有静止的物体才能做参照物 B.一切物体都可以被选做参照物 C.参照物就是绝对不动的物体
D.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由于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果可能不同
10.下列现象中不是机械运动的是()。A.划破夜空的流星的运动B.奔驰的骏马的运动 C.植物开花结果D.地球绕太阳公转 11.蒸汽火车沿平直轨道行驶,风向自东向西,路边的观察者看到从火车烟囱中冒出的烟雾是竖直向上呈柱形,由此可知,相对于空气,火车的运动方向是()。A.自东向西B.自西向东 C.静止不动D.无法确定
12.乙看到路旁的树木在向北运动,甲看乙静止不动,若甲、乙都以地面做参照物,则它们应该是()。A.甲向南、乙向北运动B.甲向北,乙向南运动 C.甲、乙都向北运动D.甲、乙都向南运动
13.在一条平直的南北方向的公路上,有甲、乙、丙三辆汽车依次向北行驶,甲、丙两车快慢相同,乙车较甲、丙两车开得快。
(1)以什么为参照物,三辆车均向北运动?
(2)以甲车为参照物,乙、丙两车各向什么方向运动?(3)以乙车为参照物,甲、丙两车各向什么方向运动?(4)以什么为参照物,三辆车均向南运动?
检测答案:
1.地面或相对地面不动的物体2.车3.静止;运动4.地球;天空;24; 5.C 6.B 7.B 8.B 9.BD 10.C 11.A 12.D 13.(1)以路面为参照物,三辆车均向北行驶(2)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北行驶,丙车静止(3)以乙车为参照物,甲、丙两车均向南运动(4)以比乙车还快的向北运动物体为参照物,三辆车均向南运动
【能力拓展】
1.观察如图所示的烟和小旗,关于甲乙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乙两车一定都向左运动
B.甲乙两车一定都向右运动
C.甲车可能运动,乙车向右运动
D.甲车可能静止,乙车向左运动
2.一个木箱漂浮在河中,随平稳流动的河水向下游漂去.在木箱上游和木箱下游各有一条小船,两船到木箱距离相同.两船同时划向木箱,若两船在水中划行的速度大小相同.那么()
A.上游的小船先捞到木箱 B。下游的小船先捞到木箱
C.两船同时到达木箱处 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流动的河水具有动能
B.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相对于地球总是运动的
C.“游云西行,而谓月之东驰”说明了运动具有相对性
D.高空中飞行的飞机即使碰上小鸟也会被撞出一个大洞,这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较大的能量
【知识方法自我归纳】【学习质疑与反思】
第二篇:苏科版初三数学复习教学案
初三年级数学期末复习教学案3 内容: 1.4——1.5
主备人:李方龙
使用日期:2007.1.10
一、〖知识点〗
1.等腰梯形的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2.等腰梯形的判定:在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两条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3.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4.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梯形的面积等于中位线乘高。5.中点四边形
二、〖基础练习〗
1.如图1,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D=5,AB=6,BC=8,且AB∥DE,则△DEC的周长是().
(A)3(B)12(C)15(D)19
(1)(2)(3)2.如图2,在梯形ABCD中,AD∥BC,两对角线交于点O,则图中面积相等的三角形有().
(A)4对(B)3对(C)2对(D)1对
3.如图3,在等腰梯形ABCD中,AD=2cm,BC=4cm,高DF=2cm,则DC=_______cm. 4.在梯形ABCD中,AD∥BC,已知∠B=25°,∠C=75°,则∠A=______,∠D=_____. 5.如果梯形的中位线长为9cm,下底的长为12cm,•那么这个梯形的上底的长等于_________cm.
6.如图是用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等腰梯形密铺成的图案,•则这个图案中的等腰梯形的四个内角的度数分别是_____________.
7.如图,梯形ABCD中, AD∥CB, ∠A=90°, ∠C=60°, E是BC上的一点, ∠ADB=∠BDE=1∠EDC, 已知
2DE=3,则梯形的中位线长是________________.8.等腰梯形ABCD的一个角是55°,则其他三个角的度数分别为________.
9.两条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吗?如果是,请你写出已知、求证、并加以证明.
已知:
求证:
证明:
10.如图所示,已知梯形ABCD中,AD∥BC,且AD 〖例题〗 1.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D=•6cm,•BC=•8cm,•∠B=•60•°,•则AB=_______cm. 2.以三角形的一条中位线和第三边上的中线为对角线的四边形是()A.梯形 B.平行四边形 C.菱形 D.矩形 3.梯形上底长为L,中位线长为m,则连结两条对角线中点的线段长为() A.m-2L B.m-L C.2m-L D.m-L 24.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AB=DC,∠C=60°,BD平分∠ABC.如果这个梯形的周长为30,则AB的长为(). (A)4(B)5(C)6(D)7 5.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C,BD相交于点O.•有下列四个结论:•①AC=BD;②梯形ABCD是轴对称图形;③∠ADB=∠DAC;④△AOD≌△ABO.其中正确的是 . 6.如图所示,在直角梯形ABCD中,AB⊥BC,AD=1,BC=3,CD=4,EF为梯形中位线,DH为菱形的高.下列结论:(1)∠BCD=60°;(2)四边形EHCF为菱形;(3)S△BEH=(4)•以AB为直径的圆与CD相切于F.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A.1 B.2 C.3 D.4 7.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DC⊥AD.AE平分∠BAD交CD于点E,且DE=EC.求证:AB=AD+BC 8.在等腰梯形ABCD中,AB=DC=5,AD=4,BC=10.点E在下底边BC上,点F在腰AB上.(1)若EF平分等腰梯形ABCD的周长,设BE长为x,试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BEF的面积; (2)是否存在线段EF将等腰梯形ABCD的周长和面积同时平分?若存在,求出此时BE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是否存在线段EF将等腰梯形ABCD的周长和面积同时分成1∶2的两部分?若存在,求出此时BE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S△CEH;2〖课后练习〗 1.若三角形的周长为56cm,则它的三条中位线组成的三角形的周长是_____. 2.等腰梯形的周长为80cm,它的中位线长等于腰长,则腰长为________. 3.梯形的中位线长为15cm,一条对角线把中位线分成3:2两部分,•那么梯形的上底、下底的长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 4.梯形的中位线长为15cm,一条对角线把中位线分成3:2两部分,•那么梯形的上底、下底的长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 5.直角梯形的一腰与下底都等于a,这个腰与下底的夹角为60°,•则中位线长为________. 6.等腰梯形的周长为66,腰长为8,对角线长为24,则连结两腰中点与一底中点的线段 DA组成的三角形的周长为________. 7.如图所示,直角梯形ABCD的中位线EF的长为a,•垂直于底 FE的腰AB的长为b,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等于_________. 8.如图,设M,N分别是直角梯形ABCD两腰AD,CB的中点,DE上AB于点E,将△ADE沿DE翻折,M与N恰好重合,则 CBAE:BE等于()A.2:1 B.1:2 C.3:2 D.2:3 9.在梯形ABCD中,AD∥BC,∠B=90°,AB=14cm,AD=18cm,BC=21cm,点P从点A•开始沿AD边向点D以1cm/s的速度移动,点Q从点C开始沿CB向点B以2cm/s的速度移动.如果点P,Q分别从点A,C同时出发,设移动时间为xs时,梯形PQCD刚好是等腰梯形,过点D作DE⊥BC,垂足为E,过点Q作QF⊥AD,垂足为F.求x的值. 10.等腰梯形ABCD中,AD∥BC,E、F、G、H分别是AD、BE、•BC、CE的中点.试探究: (1)四边形EFGH的形状; (2)若BC=2AD,且梯形ABCD的面积为9,求四边形EFGH的面积. 11.如图,在梯形ABCD中,AB∥CD,∠BCD=90°,且AB=1,BC=2,tan∠ADC=2.(1)求证:DC=BC; AB(2)E是梯形内一点,F是梯形外一点,且∠EDC=∠FBC,DE=BF,试判断△ECF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 E(3)在(2)的条件下,当BE:CE=1:2,∠BEC=135°时,求sin∠BFE的值.F DC12.(开放题)(12分)已知:如图27-3-45①所示,BD、CE分别是△ABC•的外角平分线,过点A作AF⊥BD,AG⊥CE,垂足分别为F、G.连结FG,延长AF、AG,与直线BC相交,•易证FG=1(AB+BC+AC).若(1)BD、CE分别是△ABC的内角平分线(如图②);(2)2•BD•为△ABC的内角平分线,CE为△ABC的外角平分线(如图③),则在图②、图③两种情况下,•线段FG与△ABC三边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并对其中的一种情况给予证明. ADFB① AADEGCBEDFCEG②FGCB③ 13.在等腰梯形ABCD中,AB=DC=5,AD=4,BC=10.点E在下底边BC上,点F在腰AB上.(1)若EF平分等腰梯形ABCD的周长,设BE长为x,试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BEF的面积; (2)是否存在线段EF将等腰梯形ABCD的周长和面积同时平分?若存在,求出此时BE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是否存在线段EF将等腰梯形ABCD的周长和面积同时分成1∶2的两部分?若存在,求出此时BE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苏科八下7.1走进分子世界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 2.能从生活、自然中的一些简单热现象推测分子的热运动。初步认识宏观热现象和分子热运动的联系。 3.初步了解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课前准备】 1.我们用钢笔写字,时间久了,要清洗一下,回忆一下,清洗后清水还清吗?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1.不清,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运动 2.你常看到妈妈在放衣服的箱子里放樟脑丸防虫蛀。过一段时间后,打开箱子取衣服,就会闻到一股刺激性的气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樟脑丸分子运动到空气分子中去了 3.回家问一下妈妈,煮咸鱼前是不是要在清水里泡一下,问妈妈为什么要这么做?道理在哪里? 3.是 将盐分子运动到水中去,以免咸鱼太咸 4.做一做。将饭盒用橡皮筋系住,用手向上提,然后将饭盒的底部放到刚好和一盆水的水面接触,再慢慢地向上提起饭盒,观察橡皮筋的伸长有何变化,猜想一下,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提起饭盒后仔细观察它的下表面,再猜想。4.橡皮筋的伸长变长 水与饭盒之间有了吸引力 5.人们喜爱鲜花不仅是鲜花的美,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百花的芳香。春天的兰花香,夏天的茉莉花香,秋天的桂花香,冬天的腊梅香,是什么原因让我们感觉到沁人心脾的芳香呢? 5.这是因为这些花都能释放出一些特殊的物质,这些芳香的物质分子运动到空气中去,渐渐向四面八方运动;当人们嗅到含有此物质分子的空气时,这些分子会刺激鼻粘膜上的嗅神经,从而感到香味,这是分子永不停息地运动的结果。 【课堂例题】 例1 下列现象中,能够说明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运动的是 A.打扫除时,教室里有灰尘飞扬 B.水从高处流向低处 C.放在空气中的铁器过一段时间生锈了 D.在一杯白开水中放入白糖,整杯水都有甜味了 分析 A.灰尘飞扬,人眼可见,而分子很小,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仅为10-10m,肉眼是无法看见,说明看见的不是灰尘分子,而是由无数灰尘分子构成的物质;B.水从高处流向低处是由于地球对它的吸引作用;C.铁器生锈是由于铁与潮湿的空气发生了反应;D.白 () 开水中放入白糖,整杯水都有甜味,正说明了白糖分子和水分子均一直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彼此进入了对方,所以整杯水变甜了。 解 D 总结 解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正确的理解分子很小,人眼无法直接观察到,只要人眼能直接看到的就不是分子的运动;分子一直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 例2 物理老师在课堂上做了一个演示实验,把截面积相同,高度分别为10cm的酒精和水都倒入到横截面积均与原来相同的另一只量筒中其结果是 A.混合后液体高度为20cm B.混合后液体高度小于20cm C.混合后液体高度大于20cm D.以上均不正确 分析 本题应从分子间有空隙去考虑。该实验说明构成物质的分子间存在着空隙,酒精和水混合后,由于酒精分子和水分子彼此进入到对方分子的间隙中去了,因而酒精和水混合后的体积比混合前的总体积要小。 解 B 点拨 本题主要是要知道分子间有间隙,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分子将彼此进入对方的分子间隙中去。 例3 打足气的氢气球,即使用细线将口扎紧,气球也会逐渐变小,这是为什么? 解 因为一切物体里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气球里的气体分子能穿过人眼看不见的气球上的空隙运动到球外,所以气球会逐渐变小。 例4 下列关于组成物质的分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所有物质分子之间的吸引力和排斥力总是同时存在 B.所有物质的分子都是规则排列的 C.在0℃所有物质的分子都停止了运动 D.固体分子间只有吸引力没有排斥力 分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是不会停止的,与外界温度没有关系。固体中,分子靠得很近,它们有规律地排在一起,每个分子只能围绕某一点振动;液体中,分子间的距离为固体中分子间距离的2倍左右,每个分子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运动;气体中,分子离得比较远。分子间的吸引力和排斥力总是同时存在,固体也不例外。 解 A 点拨 物质的分子一直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固体物质的分子有规律地排在一起,液体、气体物质的分子运动的范围较大,分子间的吸引力和排斥力总是同时存在。 例5 同学们做作业时,常会用透明胶带把错处揭去,但操作时往往要把胶带用力抹一下,使之与纸紧贴,才能揭得干净,为什么? 解 把胶带用力抹一下,使之与纸紧贴,可使分子间隙减小,增大分子间吸引力,从而使作用效果明显。【训练检测】 1.物质是由大量 构成的,分子间有,分子一直处在。2.分子是非常小的,它的直径大约是 () A.10-3m B.10-6m C.10-8m D.10-10m () () 3.将煤堆放在墙角处一段时间,发现涂在墙角处的白石灰变黑了,这说明了固体物质的分子也是。 4.向装有清水的杯子里滴一滴红墨水,过一会儿整杯水都变成了淡红色,这是因为 () A.红墨水在清水中流动 B.红墨水遇到清水会褪色 C.水的无规则运动 D.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5.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B.分子是很小的 C.一粒灰尘就是一个分子 D.分子是在永不停息地运动着的 6.下列现象中,不能用来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运动的是 B.刚走近饭堂,就能闻到学校食堂饭菜的香味 C.晒衣服时,水蒸发,衣服变干了 D.汽车驶过,公路上扬起灰尘 7.液体和固体中的分子不会飞散开,而保持一定的体积,这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着 的缘故,压缩液体和固体很困难,这是因为分子之间还存在着 的缘故。8.春天,人们站在槐树旁能闻到槐花香,这一现象说明了 () A.分子的体积变大 B.分子在不断运动 C.分子分裂成原子 D.分子的质量很大 9.下列事例中,能表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扫地时,灰尘四起 B.花开时,花香满园 C.下雪时,雪花飘飘 D.刮风时,黄沙扑面 10.“破镜不能重圆”是因为将破镜合起来时,镜子断裂处的绝大多数分子间距离,分子间几乎没有 作用。11.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 () A.分子间没有间隙 B.分子间存在着引力 C.分子间存在着斥力 D.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12.两滴水银靠近能自动结合成一大滴水银,说明,水银很难被压缩,说明 ;鸭蛋放入盐水中变咸,说明。 13.纳米技术是指纳米尺度内的科学技术,它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前沿,纳米是很小的长度单位,1nm= m。一张纸的厚度大约只有0.1mm,就合 nm。[拓展提高] 14. 固体、液体、气体分子间的距离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 A.固体、液体、气体 B.气体、液体、固体 C.固体、气体、液体 D.液体、固体、气体 15.在公共场所,一个人抽烟,其他人都会“被动抽烟”,这是因为 A.烟雾密度大向下沉 B.烟雾密度小向上升 C.一个人抽烟,其余人羡慕也会跟着抽烟 D.这个人抽烟,烟雾扩散在空间,空气中含有烟分子,其余人呼吸受到了伤害 16.一根纱线容易拉断,一根铜丝不容易拉断,这一现象说明 () A.箱子里放几颗樟脑丸,过几天整个箱子里都充满樟脑味 () () () A.纱线分子间不存在引力,铜丝分子间有引力 B.纱线分子间的引力比铜丝分子间的引力小 C.纱线分子间有斥力,铜丝分子间不存在斥力 D.纱线分子间引力小于斥力,铜丝分子间引力大于斥力 17.为什么用粉笔写字,会在黑板上留下字迹? 训练检测参考答案 1.分子 间隙 永不停息地运动中 2.D 3.一直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 4.D 5.C 6.D 7.吸引力 排斥力 8.B 9.B 10.较大 吸引力 11.C 12.分子间有吸引力 分子间有排斥力 分子一直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 13.10-9 拓展提高参考答案 14.A 15.D 16.B 17.组成粉笔和黑板的物质分子之间有吸引力,用粉笔写字时,用力使粉笔分子与黑板分子之间的距离达到分子引力起作用的范围,在黑板上留下字迹。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学案 【标内容要求】 本框教学内容是贯彻落实程标准规定的“剖析自然界与社会生活中的实例,领会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基本概念和观点: 、基本概念:发展 2、基本观点: 1、发展的普遍性 2、发展的实质 【教学目标】 知识:◇识记:发展的普遍性 ◇理解:发展的实质 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方向、发展的道路和发展的形式,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唯物辨证发展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展的实质;难点:运动、变化、发展三个概念的关系 【教学方法及手段】:演示法、自主阅读、合作讨论、讲解法。 手段:多媒体、讲义。 【教学过程】 一、发展的普遍性 探究活动一:(播放生命演化历程视频,社会发展示意图、人类对雷电现象的认识过程视频) 探究: 1、从生命产生到人的出现,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它说明了什么? 2、你认为人的体质还会发展吗? 3、社会发展示意图说明了什么? 4、人类对雷电现象的认识过程 以上共同反映了什么哲学道理 感悟:自然界是______的。 人类社会是______的。 人的认识是______的。 二、发展的实质 探究活动二:(投影显示生物的演变、交通工具的变化和人的认识变化过程) 生物的演变、交通工具的变化和人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探究: 1、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2、谈谈你对发展概念的理解。 感悟:正确理解发展的______ (1)发展的实质: (2)新事物和旧事物 ①含义: ②判别新旧事物的标准:(出示相关画面和试题) 正确标准: 错误标准: 议一议: 俄国著名作家赫尔岑,有一次应朋友邀请,去参加音乐会,可节目刚演出不久,他就打起瞌睡来,这是女主人推了他一下,问:“先生,你不喜欢音乐吗?”赫尔岑摇了摇头,说:“这种低级轻佻的音乐有什么好听?女主人惊奇地说,这里演奏的可都是流行的乐曲啊。赫尔岑平心静气地反问:“难道流行的东西就是高尚的吗?”。女主人反驳:“不高尚的东西怎么会流行呢?” 赫尔岑听了这句话,风趣地回答:“那么,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吗?”说完,就走了。问:女主人为什么会陷入困境? 思考:运动、变化、发展三个概念的关系 运动 变化 发展 区 别 含义不同 侧重点不同 联 系 【知识总结】:略 2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的方法论要求: 要坚持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 【堂练习】: 一、简答题: 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西部地区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也是目前我国水土流失、干旱缺水、土地沙化及各种自然灾害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切实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乃是西部大开发之根本。力争用-10年的时间,使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有突破性进展。 请用你所学的哲学道理来分析上述材料。 二、辩析:有人认为,要发展就要变,不变就不会有发展,变就是发展。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世界是运动的 [教学目标] 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停运动的世界中,能举例说明生活 常见的运动现象。 会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理解运动的相对 性,初步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研究运动。 3.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能举例说明物体的动能。[教学重点] 由于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运动的相对性就成了本节课乃至本章的难点。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学习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关于运动的实例,比如:飞奔的骏马,绽放的烟花,哈雷彗星,‘神州五号’载人飞船,流星雨,九大行星运动,布朗运动等等,从而引导学生发现从宏观到微观世界,一切物体都处于运动之中。教授新课 1.“运动与静止”的教学 教师引导:组织辩论赛 辩题:火车到底动or不动? 学生活动:正方:小明派 观点--相对于站台 火车不动 反方:小华派 观点--相对于已开行的列车 火车动 学生活动:分析得出辩论结果:要说明一个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首先要选定参照物,再根据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变化来做出判断,小明选取站牌,小华选取已开行的列车为参照物,所以他们的判断都是正确的。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辩论得出参照物、机械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学生活动:在老师引导下列举一些实例来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接下来,要求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对教材中进行研究,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正确结论,并填写课本上的相关内容。 2.“运动的相对性”的教学 板书:“游云西行,而谓月之东驰”---晋朝 葛洪《抱朴子》 “满眼**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唐 无名氏《浪淘沙》 “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唐 李白《秋浦歌》 学生活动:齐声朗诵,并对之作出分析和解释。 教师引导:引导学生发现这类佳句与运动的相对性相关。再结合运动的概念,引导学生归纳出“运动的相对性”的含义。 接下来,学生结合本节的STS观看播放的课件等视频资料,加深对运动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 3.关于“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的教学 学生活动:回忆复习声能、光能; 再列举一些物体在运动时会产生的作用。 教师引导: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得出运动的物体也会具有能量,类似于声能和光能,叫动能。接下来,请一些学生自己发挥举些简单的关于动能的例子即可。 三.课堂小结 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和判别。运动的相对性。 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动能。 四.课堂巩固 请思考: 当你站在商场中上升的自动扶梯上时,你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参照物:墙壁柜台—运动;参照物:扶梯上的台阶--静止) 五.课外实践活动 请课后收集有关描述物体运动的有关文学、诗歌、音乐、绘画等等资料,并自编成一份“运动VS静止”的小报告。活动课时,我们分组交流研究。第三篇:苏科八下7.1走进分子世界学案1
第四篇:《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学案
第五篇:八年级物理上册 5.4 世界是运动的教案 苏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