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民俗活动(共5则范文)

时间:2019-05-15 03:52: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闽南民俗活动(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闽南民俗活动(共)》。

第一篇:闽南民俗活动(共)

《闽南民俗活动》教案

时间:2016年3月22日 班级:中三班、中四班 教师:吴梅治 吴红英 目标

1、通过看看、听听、说说、尝尝、做做,了解闽南小吃面线糊,激发幼儿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通过猜小吃、听故事等活动,初步感受闽南文化的丰富和多彩。

准备:面线糊、醋肉、虾仁、荷兰豆、海蛎煎、胡萝卜丝、咸鱼干、地瓜粉、过程: 1.说一说

出示面线糊,引导幼儿说说这是什么?谁吃过?是什么味道的?里面有些什么配料。2.聊聊面线糊中的配料:醋肉、虾仁、荷兰豆、海蛎煎、胡萝卜丝、咸鱼干 3.讨论面线糊的制作方法(1)炸醋肉,并剪成小块(2)煮虾仁,并剪成小块(3)撕荷兰豆、剪炒荷兰豆(4)煎海蛎煎,切成小块(5)刨萝卜丝,炒萝卜丝(6)撕咸鱼干,煮面线糊 4.提出操作提要求:(1)注意工具使用安全。(2)劳动时要认真,讲究卫生。

5.幼儿分工进行制作,教师指导幼儿合作进行操作。6.品尝面线糊。

第二篇:闽南民风民俗

闽南民风民俗

一、节日、民歌与方言

春节,新年伊始,万象更新,闽台两地普遍行开正仪式。家家户户贴新春联,象征岁序更新,万象皆春。男女老少,穿着新装,设斋果、茶酒、岁饭,祭祀天地、家神及祖先。早饭,多吃长寿面(线面)或年糕,寓意“长命高寿”、“年年高升”。饭后,少长序拜,拜祠堂及尊长,戚友相过贺,道吉祥语。长辈大都要给晚辈压岁钱。客至,以果糖、福橘、瓜子、槟榔等,一品既行。与拜年同时进行的还有出行习俗,即身着新装,到某一寺庙烧香磕头,祈求菩萨保佑。初一日,普遍忌杀生、吃粥、吃香薯、清粪、哭泣、吃药、打破物品等,以求一年吉利。明代开始,福建有春节上坟的习俗,尤其是初

二、初三日,华门巨姓大都携长幼扫祖坟。正月初四,为接伸日。所接之身,一般是指灶君、灶妈等家神。初五为假开日,鸣炮开市。莆田、仙游等地,定初五为“做大岁”。据说是明代某年过除夕,倭寇突袭,烧杀掠夺。初二日倭寇被赶出后,逃难者才相率归来。初

二、初三日,各家各户均忙于收殓亲人尸体出殡,无心串门拜年。遂相约今后初二日为各家祭祀受难者之日,互不串门拜年,于初

四、初五日补行度岁过年。所以,以后莆仙地区每年都在初四晚补过大年,初五日再行大岁之礼。

闽南语系民歌就是指用闽南话演唱的民歌,它在闽台地区流传甚广,并随着地区环境、生活习惯、历史变迁等方面的差异,形成各种不同的风格特点。闽南民歌按其风格差异,在福建主要分为泉州和漳州两个地区。在泉州地区,民歌受南曲的影响很大,包含变宫、变 的古音阶,旋律呈平稳级进和回绕型线状、中速稍慢的节奏,具有优美雅致的特点。漳州地区的民歌以 调式居多,色彩比较淳朴。当地锦歌和 剧也给民歌以深刻的影响,如漳州《做戏歌》与 剧《杂碎调》音调上有紧密的联系,形成羽商、商 两个音区和旋律音调的对比,色彩鲜明。

明清时期,泉州、漳州人大批移民台湾,带去了数量相当丰富,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闽南乡土音乐。随着移民的流布,又形成各地方的调律,如台北调、台南调、漳化调、恒春调、宜兰调等。尽管如此,这些民歌仍具有共同的闽南乡土气息,台湾学者统称其为福佬系民歌。福佬系民歌在各地流传中不断得到丰富发展,如福佬系人进入恒春后,受客家系影响,创作了《思想起》、《四季春》、《三声无奈》、《牛尾摆》等民歌;进入台北后,创作了《台北调》、《莰仔脚调》、《艋胛哭调》等。此外,一些古老的闽南民歌流传到台湾后,经过数代加工,形成相当完善的调。台湾的闽南话民歌,在旋律进行上多以级进为主,精巧秀丽,朴素流畅,平易上口,亲切感人。闽南语系民歌的歌唱内容涉及面相当广泛,有童谣、情歌、叙事歌、祭祀歌、劳动歌等。

闽南方言在福建闽南地区形成和发展的,它主要是北方中原的人在不同历史时代因避战乱,平叛战乱或逃荒等原因多次向南方迁徙,进入闽南地区后逐渐形成的。在中原跟当地土著语言的交流和融合过程中,中原汉语是占着绝对优势的,是融合了土著语言的,虽然也吸收了土著语言的若干成分,但最后形成的是以汉语为主体的闽南方言。

明末清初,随着郑成功带领闽、客人士入台,闽南话成为台湾最主要的语言。就国内分布说,闽南方言可分为本土闽南话、台湾闽南话、潮汕闽南话、琼雷闽南话和浙江闽南话五大块。由于所处地区其他方言的影响和时间的推移,五大块的闽南话略有差异,其中闽南本土和台湾最为接近,几乎没有差别。全台约有75%的人讲闽南话。其次才是客家话、山地话。

二、居住、婚俗与祭祖

闽南的房屋构造一般是中为正厅,屋顶最高,以二、三进的合院为中心,两侧横向组合对称,布臵条形护厝,分别向两旁发展。左为大房,右为二房。左右屋背略低。由正厅延伸建造的房屋像围着一条蜿蜒的龙,故有“围龙”之称。这种横向组合的护厝式民居,最适应于闽南沿海一带炎热的气候条件。泉州城镇的民居中,还有一种纵向布局狭长条形的小屋,因外型很像一条长形的手巾,故俗称“手巾 ”。厦门则另有一种“骑楼式”的民居,其房屋低小而多门,上用平屋,人可行走。惠安等地盛产花岗石,多有用花岗石建造的完全石结构民居,工艺独特,造型别有风采,成了闽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民屋的独特风格尤其体现在屋顶上,正脊两端如燕屋飞翘,中间低平,呈露宋代曲线屋顶的传统意味,闽南民居的大门也颇为考究,门必居中,并向远位进深,形成过堂,产生较大的虚空层次,增添了建筑的形体变化。

闽南的婚俗中,整个婚事过程都有拴红丝线的风俗,这种风俗,因含有“同心同德,白头偕老”的美好意义,所以红丝线作为一种吉祥物,贯穿整个婚礼的全过程。

首次使用红丝线是在提亲时,男方在随带见面礼中,在包装的外面,要用一条红丝线捆起来,也有用红线条替代。进入女方家时,摆放在大厅的显著位臵,以示吉利好彩头。当婚事双方满意后,接下去是挑选结婚日子,俗称“择日”。“择日”是由男方选一位双方都尊重信任的亲属当使者,以免女方不出示姑娘的“生辰八字”。写好“生辰八字”后,要用一张红纸包起来,里面放有一条红丝线,让男方带回“配生时、择日”寓意牵姻缘。

结婚当天,双方要在互送的众多礼品上,都系上小红丝线和小红纸。如大到摩托车、冰箱,小到一把小剪刀;从鱼、肉、面等新鲜的食品,到装饼干,糖果、香烟等干果类副食品的礼盒;以至一切双方互送的礼物,其中包括互送的大小红包,都要认认真真,不得含糊。

结婚办喜事,双方的房屋厅堂除了要张贴喜联外,也得贴上小红条及红丝线扎成的装饰品,放在大厅及新房的门眉上,以图吉利,真是名副其实的一“千里姻缘线牵”。

据民间故事的流传,自古就有“千里姻缘线牵”。管姻缘的有一位月下老人,预先注定,暗里只用一根红线把这两人的脚绊住,凭你两家隔着海,隔着国,有世仇的,也终究有机会做夫妻。若月下老人不用红线拴着,再怎样也不能在一起。时至今日,像闽南地区保留的这种拴红丝线的习俗,已不多见了。每逢农历三月初三,闽南、台湾民间就有敬祖旧俗,谓之“三月节”,敬祖时,人们上山扫墓之前,要先在宗祠或家中祭拜列祖列宗,到墓地后,要先拜“土地神”,接着,在祖先墓地上压纸致祭、填土修坟,用丹朱彩上漆,以示儿孙辈不忘先人恩泽。台湾同胞把祖家的节俗带到海峡彼岸,至今还仍在沿袭。衣: 友人或友人亲属丧事,不能穿红的、花的或色彩艳丽的衣裳。

忌把衣服穿在身上缝补。

忌衣服晾干后未摆好就直接穿着。

忌反穿衣。

食: 到渔人之家作客,吃饭时则忌将盘中鱼翻过来。

忌祝寿时用筷子夹断线面。

孕妇忌吃姜、吃蟹、吃兔。

忌将筷子插在饭碗中。

小孩子在吃饭时或开饭前忌以筷子敲碗。住: 睡前忌不洗脸。镜子不宜正对着床。

睡床不宜摆放在顶柜、横梁或灯饰之下。行:

出门时有鸟粪不偏不倚落在头上,那实在是非常倒霉的事。若遭此不幸,必须赶快改运消灾:吃一碗猪脚线面。

外出赏月,小孩子忌用手指月亮,以免耳朵晚上被割。

送礼: 忌以手巾、扇子、剪刀、雨伞赠人。

泉州话“巾”和“根”同音,俗话有“送巾现断根”之说,丧事完毕后都要送手巾给吊丧者,用意在于让吊丧者与死者“断绝”往来。因此如平时赠人手巾,也是要令人不禁想起不吉利的丧事或断交之意。

扇子则只在夏季扇凉,一到深秋就弃之不用。泉州话“扇”和“见”偕音,俗话有“送扇,无相见”,所以“扇”禁忌作为礼物的。

剪刀,总是让人想起“一刀两断”、“一剪两断”,在赠予者与受赠者之间不但有断交 之意,更是不能作为礼物。

北方有的地方因“钟”、“终”同音,禁忌送钟。泉州人却反而没有此忌。过去人家结婚时,还往往把别人送的时钟摆在相当显眼的地方。

除外,雨伞也是不宜作为礼物的。泉州话“伞”、“散”同音。

第三篇:泉州民俗与闽南民俗

泉州地区与闽南大地区过年民俗异同

说到闽南地区,大多数人首先想起的就是“泉厦漳”三个城市,这些地区的人主要语言也就是闽南语。而我的家乡就是闽南地区的泉州,我从小说着一口纯正的闽南语。闽南地区习俗之多难以说清,单单泉州地区的习俗年复一年就不知道有多少,今天我也不多写,就讲讲泉州春节民俗和闽南春节民俗,二者大部分是相似的,但在部分细节上还是有所差异的,这个差异点是从我个人角度观察的。春节以前都是叫过年,年是我国民间古老而又最为隆重的节日,尧舜时称“载”,夏代称“岁”,商代称“祀”,周代起称“年”,沿用至今(其间只有唐玄宗、肃宗二帝时一度称“载”)。过年的时间自汉武帝时确定正月为岁首,即以正月初一为新年,又称“元日”;又因此日始于旦,也称“元旦”。辛亥革命后改行公历,以1月1日为元旦,于是原称为“元旦”的农历正月初一即改称为“春节”,但仍习称为“年”。

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泉州称为“过年”,要待过了十五,“年”才算过去了。

泉州民谣唱到——“初一场,初二场,初三无姿娘(姿娘意为妇女,此日妇女不上街);初四神落地(灶君从天上汇报回来);初五舀肥(掏粪便,农事开始);初六隔机(整理织布机,隔开经线与纬线,妇女们开始织布);初七七元(人日,取菜、果等七样做„七宝羹‟);初八完全(年糕吃完了);初九„天公‟生;初十好食天(指天气寒冷宜在家饮酒);十一请女婿;十二倒去觅(妇女再回娘家探望一下);十三吃糜配芥菜(糜即稀饭,连日吃腻了酒肉,改改口味);十四结灯棚;

十五上元丸;十六„地妈‟生; 十七„那怎生‟(节日就这样过去了)。” 从这个民谣中我们可以看出泉州在过年这十五天中规矩非常多,这是从我的角度来看的,里面的内容也有些过时了,现在许多人一般都是过年过七天,初八初九就开始工作,初九天公生是我最熟悉的日子,因为以前这一天都是学校开学的日子。

而闽南民谣唱到——闽南民谣 “初一早(早早起来之意)初二早 初三无歹志(无事情); 初四神落地(灶君从天上汇报回来); 初五隔开(告一段落)?鸦 初六舀肥(掏粪便,农事开始); 初七七元(取菜、果等七样做“七宝羹”);初八完全(年糕吃完了); 初九天公生(天公生日); 初十地公瞑(土地公生日); 十一请女婿; 十二倒去觅(妇女再回娘家探望一下); 十三吃糜配芥菜(糜即稀饭,连日吃腻了酒肉,改改口味); 十四结灯棚; 十五上元丸; 十六看大烛; 十七倒灯棚(节日就这样过去了)。

从二者的民谣中我们可以看出,泉州春节大概习俗和闽南各地区习俗是一样的,部分有所不同,这也就是泉州出于闽南而不同于闽南之所在。

过年之中还有许多习俗。

例如泉州地区有:敬天公、开正、贺正、团拜、压岁钱、女儿女婿日、迎灶君、众人生、天公生、“做天香”、元宵、吃“上元丸”、润饼菜、祭春、闹元宵、闹花灯、挂灯、送灯、游灯、出灯、猜灯谜、替身”、“过关限”、祀“棕蓑娘”等等。

而闽南地区有:拜年、穿新衣、行春、开门、关门看吉时、早餐吃

素、做 牙、公妈(祖先)、开荤、回娘家、睡到饱、早上床、接财神、隔开、开工、闽南闹正、鞭炮声里迎正月、最高潮在元宵、请喝春酒等等。

从二者在过年期间的各种习俗也可以看出之间有许多差别,大范围还是相似的,但泉州地区习俗偏向于农家生活,而闽南地区的习俗偏向于工作商业。

过年除了该做的,还有更多不该做的,也就是过年的禁忌。如泉州地区的过年禁忌有:

正月初一,新年伊始,凡事以纳吉迎祥为准则,禁忌很多: 忌饮茶水,忌吃稀饭,如此即可避免以后外出“半途遇雨”。早餐吃干饭,以整叶煮的菜为佐,俗称“长命菜”。

忌打骂孩子,忌和别人吵架,忌说不吉利的话,不得讨钱逼债。忌操刀切物,以示戒杀。所有食物如须刀切者,除夕即已准备周全。

忌用扫帚扫地,意谓新年迎祥纳福,惟恐一扫而空。

忌穿旧衣裳,要穿新衣,曰“去旧迎新”;忌赤足,行走时足被刺伤即为不吉。

忌打坏器皿、碗碟之类,否则一年福气均被破坏;如不慎打破,则将碎片投入井中以镇压之。

除夕夜、初一夜、初五夜、元宵夜均不熄灯,寓祥光永驻。

而闽南大地区的习俗禁忌有:

一、厦门传统习俗正月初三不能登门拜年,要在家里祭祀亡灵。有

谚语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饱(或无歹志)”,意思是初三日无客登门,晚起无妨。那么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呢?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占领厦门外岛浯屿。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于过年而疏于守备,大股倭寇乘机攻城,军民奋起抵抗敌人,激战二日三夜,倭寇才败退,但城内军民伤亡极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亲友,吊丧亡灵,哭声震天,无暇到别家登门拜年。第二年初三日,厦门居民把此日作为忌日,久而久之,成为惯例。

二、春节期间,是闽南人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大家都有着种种的希望,除了初三不能拜年外,还有不少其他禁忌。初一的禁忌最多。早上要吃素菜,不吃荤的,也不煮,吃的饭菜必须是除夕日预做的,谓之“隔年饭”。表示去年的饭吃不完还有剩余。初一要吃干饭或其他食物,不吃稀饭,否则这一年外出时会被雨淋或遭意外。初一至初五不能扫地,不可舀肥。万一非打扫不可,也要把垃圾留置家中,不可拿到外面倒掉,不然就等于把家中的金银财宝倒掉一样,使家里受穷。不可骂人,不可打架,不问人讨债,不使身体受伤。如受伤,就是“痛过年”,极为不吉利。不可打破或损毁碗盘瓷器,万一不慎打破,就用红纸包起来,等到初五“隔开”之日,才把它投进河里,念“打破瓷,钱银一大堆”等安慰的话,如此就可逢凶化吉。绝对不可午睡,据信,男人初一午睡,他的田畦就会崩溃;女人如果午睡,则厨房就会倒塌。

泉州地区和闽南大地区的过年禁忌也都是相似的,出发点都是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为点来讲述的,合情合理,多为出门饮食规定。最后,随着时代的变化,无论是泉州地区的过年习俗还是闽南大地

区的过年习俗都有一种消失的现象,很多行为都变得现代化,例如拜年,现在都不用登门拜访,只需一条短信或者一个电话就代替了,有好有坏,但忽视了拜年的存在性。

第四篇:小班闽南歌谣活动

小班闽南歌谣活动——蜜蜂仔

安海幼儿园 张小岚

设计意图:

闽南歌谣称俗称“歌诀”,它是我们闽南地区民间艺术中一朵奇葩。它融艺术性、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文学性„„为一体,很值得我们的下一代去学习和发扬。由于我们一直强调让孩子们学习并说好普通话,无形中忽视了他们对“歌诀”的传承。然而,感受并学习本土民间艺术,有助于培养孩子们对家乡的热爱。在小班时期充分挖掘各种潜在因素来激发孩子们对“歌诀”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审美感受具有很大的探索价值。因此,我们班将此作为课题,开展“歌诀”系列教学活动。挖掘各种途径来增强幼儿对歌谣的审美感受,激发他们对歌谣的学习兴趣。小班宜选择短小、诙谐具有教育意义的歌谣为活动素材,《蜜蜂仔》刚好符合这一特点,故此次的活动我选择了它。在活动中我创设与歌谣内容相应的课件、环境、氛围,激发幼儿的兴趣。挖掘各种潜在因素如游戏、肢体动作等„„来表现歌谣,增强幼儿的审美感受。

一、活动目标:

1、喜欢歌谣、理解歌谣的内容。

2、感受闽南歌谣的音韵美。

3、体验辛勤劳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自制与歌谣内容相符的课件

(一)(二)、录制歌谣的录音、磁带、录音机等。

2、蜜蜂仔头饰、场景布置:一座小房子及花丛。

三、活动过程:

1、师生戴上蜜蜂仔头饰律动入室,师带领幼儿到场景中,感受、了解“同一户”“四五路”。

教师引导语:“这就是我们的家,我们都住在这所房子里,闽南话是‘同一户’。”“那里的花朵开得真鲜艳,我们去采花粉吧?这么多花朵怎么采?”“有的飞到这里、有的飞到那里、有的飞到东、有的飞到西,闽南话叫做‘四五路’。”

2、引导幼儿观赏课件,熟悉、理解歌谣内容,激起幼儿对歌谣的兴趣。(1)幼儿整体观赏课件

(一),初步理解歌谣内容,激起幼儿对歌谣的兴趣。

教师引导语:“上面也有很多蜜蜂,我们一起瞧瞧。”(2)提问:你们刚才看到些什么?

(3)逐图观赏课件

(一),熟悉、理解其内容。教师重点启发幼儿了解“花仔肚”“造蜜库”。

教师引导语:“蜜蜂仔的肚子是怎样的呢?”“是一节黄、一节黑,闽南话说是‘花仔肚’。”“蜜蜂仔采花粉后在做什么?”引导幼儿观看课件里的影片,了解它们在“造蜜库”。

(4)出示蜂蜜,引导幼儿向蜜蜂学习。

教师引导语:“这瓶蜂蜜就是蜜蜂酿造出来的,没有这些勤劳的蜜蜂仔,我们能喝到那么香甜的蜜水吗?我们要向蜜蜂学习吗?学习它们什么?

3、学习歌谣。

(1)完整欣赏歌谣《蜜蜂仔》。

(2)演示课件

(二),幼儿边观赏边朗诵歌谣。(3)跟着老师边做动作边有感情朗诵歌谣。

4、录音,录好播放给幼儿听。

教师引导语“你们朗诵得真好听,老师想把你们朗诵的歌谣录下来,制作到课件里,让其他小朋友欣赏、学习,好吗?

5、幼儿边欣赏歌谣边游戏。幼儿跟随着歌谣边念边有感情地做相应的动作,在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歌谣的音韵美,体验劳动的乐趣。

6、带着自己酿造的蜂蜜随着音乐飞出室。

教师引导语:“今天我们也造了很多蜂蜜,送给小朋友喝,好吗?” 活动延伸

1、引导音乐区的幼儿为《蜜蜂仔》创编节奏谱,并用合适的打击乐器打出悦耳的声音。

2、科学区中提供枇杷蜜、荔枝蜜、龙眼蜜,引导幼儿了解其颜色、气味、味道。反思: 带领幼儿感受并学习本土民间艺术,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热爱家乡这片热土的情感,增强幼儿的审美态度与感受。因而,学习闽南歌谣是一件对孩子们很有意义的事情。闽南歌谣——《蜜蜂仔》,立足于创设与本歌谣内容相应的信息化学习环境,营造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活动氛围,结合游戏、肢体动作等适合小班幼儿的活动形式来表现歌谣内涵,开展情境教学活动和情感体验活动。因此,在《蜜蜂仔》这一活动的信息化情境教学结合幼儿真实场景的情感体验活动具有很大的探索价值。

一、适用于幼儿的信息化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信息时代的到来,带来了教育信息化。录音磁带、幻灯投影、电视影像、计算机软件等等多媒体信息化学习手段和工具,能够展现各种各样的文字、图片、影像、动画等学习资源,很好构建虚拟仿真学习环境。《蜜蜂仔》歌谣的学习活动,设计开发教学辅助计算机软件,运用图片、声音、动态影像,展现蜜蜂“花子肚”的外表形态、“同一户”的生活习性、“采花粉,造蜜库”的勤劳精神,帮助幼儿感受《蜜蜂仔》歌谣内容和意境,实现情感体验。在教学活动中,利用《蜜蜂仔》软件创设学习情境的基础上,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分别引导孩子“整体观赏”、“分段情境感受”、“朗诵歌谣”等活动,充分表现信息化学习资源的辅助性和实效性特点。

二、适用于幼儿的场景教学活动的设计与选择 针对小班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结合理解儿童歌谣和体验儿童歌谣的需要,选择真实场景教学活动,展开游戏、肢体动作模仿等活动形式,组织孩子积极投入参与,实现幼儿对歌谣的感受体验和突破歌谣的难点。《蜜蜂仔》课堂构设一座小房子和花丛的场景,在音乐律动下,师生模仿蜜蜂的追逐游戏活动和肢体飞翔动作,一同体验和感受“同一户”和“飞来飞去四五路”。在本课活动高潮期,利用上述课堂场景,每个幼儿头戴小蜜蜂的头饰,一边朗诵歌谣,一边模仿蜜蜂肢体动作,有感情扮演蜜蜂角色,感受《蜜蜂仔》歌谣的音韵美,体验蜜蜂劳动的乐趣和勤劳的精神,实现课程改革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

三、适用于幼儿的主体活动环节的设置与衔接

教学的艺术在于巧思妙想。因此,教学活动结构的衔接必须环环相扣,精彩纷呈,促使幼儿展现各个环节的中心地位,乐于活动,体现出自主参与的主体地位。《蜜蜂仔》教学设计的六个活动环节,无不充分孩子们的主人翁角色:第一情景感受(律动感受小蜜蜂的快乐);第二活动体验(歌谣中幼儿理解的难点);第三观赏课件(幼儿感受歌谣意境和小蜜蜂的形态、生活习性、精神等);第四朗诵歌谣(幼儿再次观赏歌谣,模仿朗读);第五歌谣录音(让幼儿感受主体参与和学习成效);第六整体体验(幼儿角色扮演,肢体模仿,感受歌谣的音韵美)。《蜜蜂仔》歌谣短小、诙谐、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浅现的教育意义,成为小班幼儿很好的活动素材。本活动通过信息化手段辅助场景游戏活动,取得优良的教学实效。但是,通过这活动的研究、评议与反思,如下几点值得关注与思考:第一,信息化学习资源在幼儿教育领域的开发和利用不是用“直观、形象、生动”等词语所论断,进一步关注和研究计算机的教育工具性和启发性;信息化资源使用的合理性、层次性和时效性;更好贴近幼儿和生活实际。第二,场景教学活动的教师与幼儿的关系,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观察者,应当及时调整和引导活动过程;幼儿是活动主人,给孩子展现个性化本领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第三,闽南歌谣富有乡土特色,乡土文化与普及文化的融合又是一个“视点”。如“呣惊会辛苦”的闽南语和“勤劳”的普通话在闽南歌谣与国土文化如何交相辉映、碰撞交融? 总而言之,教学需要感受、思考、体验的反复升华。在《蜜蜂仔》这一活动的设计、实践、评议、讨论、反馈与调整过程,不辞辛劳的工作态度和同事间的友情帮助,让我深感在教学这片梦幻田园上,如同小蜜蜂一般,一份辛勤和付出就得到一份收获和甜蜜。

第五篇:闽南尾牙及过年风土民俗

闽南尾牙及过年风土民俗

尾牙,对于闽南人,是再熟悉不过的一个习俗,也是饱含历史文化底蕴的节日。在闽南一带,土生土长的民俗节日很多。比如,每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商人们祭拜土地公的日子,闽南语称之为“做牙”。一年之中,二月二日为最初的做牙,称作“头牙”;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一年中最后一次做牙,所以称之为“尾牙”。

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这一天,几乎所有的百姓家庭(除了那些信基督或其他宗教的),都要焚烧“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即土地公),同时会在门前设长凳,供上五味碗,烧经衣、银纸,以祭拜地基主(对房屋地基的崇拜)。各商家行号也要在当天大肆宴请员工,以犒赏大家过去一年的辛劳。早前,如果老板在来年不准备续聘某位员工,便在筵席中以鸡头对准他,暗示解聘之意。不过,这种风俗现已绝迹。

在闽南,除了近年来日益盛行的尾牙聚餐外,按传统习俗,一家人也都围聚在一起“食尾牙”。主要的食物是润饼和刈包。润饼,是润饼皮卷包豆芽菜、笋丝、豆干、蒜头、蛋燥、虎苔、花生粉、香茄酱等多种食料。而刈包,里包的食物则是三层肉、咸菜、笋干、香菜、花生粉等,二者都是美味可口的乡土食品。

有些人认为,吃尾牙的习俗是从台湾传过来的,其实不然,在闽南,早有闽南语“尾牙到,年兜近”的说法,再者,台湾早先居民,也是闽南一带流亡过去的。

文初提及闽南的尾牙习俗,是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旨在尾牙由来已久,早在清代就有相关记载,清乾隆《泉州府志》腊月十六日:商贾皆祭土地神,牲醴极丰。清乾隆《安溪县志》二月初二日:各村俱祭土地,名为做福。民国《南安县志》腊月十六日:商贾皆祭土地神,牲醴极丰,遍请亲友,以其品物。现代有关尾牙的描述和记载有《泉州市志》、《泉州民俗文化丛书》、《晋江民俗掌故》等地方志、民俗志。

可以说,尾牙是闽南一年中相当重要的民俗节日,早些年,在农历腊月十六,家家都要准备“三牲”“五谷”敬拜土地公,到后来,尾牙演变成了整个闽南人的一种集体狂欢,“尾牙到,年兜近”,如今的尾牙,是闽南企事业单位连接企业管理者与员工感情、形成企业凝聚力的一种约定俗成的方式,是员工们可以放松身心、翘首盼望大红包的喜庆欢乐日子。

在此,由尾牙我想引伸出闽南人对“过年”的独特民俗定义。在闽南人眼中,春节,也叫过年,是一年之中最为热闹、历时最长的节日。一般从农历十二月十六日的“尾牙”开始,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上无节)过完,才算全部结束,整整历时1个月。

在除夕夜,一个家庭里的成员,无论离家多远,都会力争回家团聚,全家围炉吃年夜饭,餐桌下旺旺的炭火炉,被一个竹制的圈子围着,象征团圆和团结。全家边品尝美味,边聊着过去一年的成绩,说着来年的计划,觥筹交错,其乐融融。春节期间,举家出动拜访亲朋好友,给老人和小孩发红包,偶尔也会得到别人的红包,礼尚往来,不亦乐乎。小孩在这个节日里,是最幸福和兴奋的。

我不知道大家对闽南的印象如何,但身为一个闽南人,我发觉自己越发热爱闽南那些土生土长,或许是鲜为人知的东西。以后,我要做个更快乐的闽南人。姐妹们,嫁到闽南来吧,这里民风豁达,生活有劲!兄弟们,当你娶到闽南的媳妇,我只能说——恭喜了,你终于做了件无法后悔的事情!

下载闽南民俗活动(共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闽南民俗活动(共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寻找闽南味道活动框架

    寻找闽南味道 ———系列活动策划方案 锦绣庄民间艺术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闽南文化的传播者,新文化生活方式的引领者。闽南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保持传统文化精髓......

    民俗活动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民俗活动 一、正月拜年 正月,又称元旦,或称正月初一。正月初一是一年、四季、十二个月起始的一天。《春秋传》上将正月叫做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 前爆竹,以辟......

    闽南文化

    闽南文化,系指生活在福建地区的人共同创造的(主要是闽南人),并一代代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区性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个支系,其分布范围为我国改革开放以后被誉称......

    闽南民间故事

    闽南民间故事 故事一 草索拖阮公 草索拖阮爸 老阿公老了,久病于床。儿子觉得拖累,就搓了一条很结实的草索,将老阿公捆在一片木板上,然后叫来自己的宝贝儿子春仔,说:“把阿公拖上后......

    闽南文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打招呼 你好! 你好吗?------我很好! 你......

    元宵节民俗活动

    元宵节的民俗活动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春灯节,是中国民俗传统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

    民俗活动策划书

    河南科技大学校学生会 民俗文化节——雕塑作品进校园策划书主办单位:共青团河南科技大学委员会承办单位:河南科技大学学生委员会社会实践部 协办单位:洛阳市雕塑艺术研究会民俗......

    节日民俗活动

    节日民俗活动1.春节一、背景春节,旧历新年,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农历的岁首。春节,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