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闽南中秋教案
闽南中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博饼文化的由来和规则 2.掌握关于博饼的闽南童谣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小组汇报闽南的中秋节,使学生了解闽南中秋的传统习俗; 2.小组讨论你印象最深的中秋节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发言的能力; 3.通过博饼的闽南童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中秋节的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加深学生对闽南中秋节的博饼习俗的了解,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2.通过小组汇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重点、难点】
1.了解博饼文化的由来及规则
2.掌握中秋的闽南童谣,并能够背诵出来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第一小组上台进行关于闽南中秋的介绍(10~15分钟左右)师进行评价。
二、探究新知:
1.你印象中的闽南的中秋节
提问:让孩子们说一说,自己印象的闽南中秋节。然后教师整理后,设问。
师:同学们你们中秋节都有什么活动呢?
生讨论后回答。
师:那我们闽南中秋节都必须进行的一项活动是什么呢?
生:博饼
师:那你们知道博饼是谁发明的吗/
生集体讨论
2.薄饼文化介绍
中秋博饼是闽南地区特有的饼文化外延的一种民俗活动。是在中秋节时用于娱乐的一种游戏,用六粒骰子投掷结果组合来决定参与者的奖品。传统的奖品为大小不同的月饼,专有名为会饼,相传这种游戏可以预测人未来一年内的运气。
傅饼在闽南泉州、晋江、石狮有些乡镇也流传着的中秋节夺状元饼的习俗,其玩法与规则基本相同。在安海,中秋赌饼也已成为一种商业活动和大众游戏。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福建风物志》记载:在厦门、漳州、泉州、金门一带,中秋节有“夺状元饼”的习俗。在台湾中部和东部地区的一些城乡,至今还流行中秋博状元饼的习俗。在厦门对岸的金门县,金城镇吴厝社区发展协会每年庆祝中秋社区联欢晚会,都有博状元饼大赛。
流行于厦门的博饼起源说为:300多年前郑成功据厦抗清,其士兵多来自福建、广东等地,中秋前后愈发思亲怀乡。郑的部将洪旭为了宽释士兵愁绪,激励鼓舞士气,利于驱逐荷兰东印度公司殖民者,克取台湾,于是与当年驻扎在今厦门洪本部33-44号的后部衙堂属员,经过一番推敲,巧妙研究设计出中秋会饼,让全体将士在凉爽的中秋夜晚欢快一博。每会月饼按照各级科举制度的头衔,设有“状元”1个,“对堂(榜眼)”2个,“三红(探花)”4个,“四进(进士)”8个,“二举(举人)”16个,“一秀(秀才)”32个。全会有大小63块饼,含有七九六十三之数,是个吉利数字。因为九九八十一是天子之数,八九七十二是亲王数,而郑成功封过延平郡王,所以用郡王六十三之数。
博饼或称博状元饼、夺状元饼,系厦门对此习俗的俗称。博饼习俗在厦门的出现和形成,民间流传着不同说法。相传元朝末年时,有一年中秋节仁人志士假借玩饼的形式相聚一堂,以放鞭炮为暗号,聚集在各处的勇士同时起义,反抗元朝统治者,以后这一玩饼形式就在民间逐渐演化为中秋博饼习俗。
厦门不同地区的博饼规则与方法,大同小异。起初,博饼日期只设在中秋夜,在中秋前十来天就开始了。博饼时,桌上放一大海碗,每人轮流抓取六个骰子,掷入碗里,发出叮叮当当的脆响,渗透着博饼者的喝彩和欢笑,那种其乐融融的感觉特别温馨惬意。郑老觉得,中秋博饼讨的就是一个欢心,博的是一个好运。人们深信不疑,博中状元的人,一年当中运气肯定非常好,因为博饼活动里倾注了人们美好的感情寄托。3.博饼规则
在现代的博饼风俗中,还有“追”的规则。具体而言即在其他奖品还没有拿完之前,对堂(一说三红)以上的奖品在博完之后,后来获得者可向自己前一个获得者(一说按游戏进行的反方向向离自己最近的一个对堂饼获得者)追得奖品。
状元有很多等级,以下状元等级是从小到大排列,具体为:
若是有4个“四点”,则为状元,比较另外两个骰子点数的大小,点数大者为胜。有5个相同点数的,俗成“五子登科”,比起4个“四点红”的状元要大。先比较相同点数的数字大小,5个红4最大,其他按数字顺序,如果相同点数的数字一样,则比较后面的点数大小,点数大者胜。若是6个“四点”,称为“六抔红”,比前面几种状元都大,可拿走状元和对堂的所有奖品。若是4个“四点”加上2个“一点”,则称为“状元插金花”,是状元中最大的,并可拿走状元和对堂的所有奖品。状元的奖品要在所有的奖品全部拿完后,最后一个最大的状元博出者,可拿走奖品,如果这个状元是“状元插金花”或“六杯红”,还有拿走2个对堂的所有奖品。4.会饼:
传统的会饼是由大小不一的月饼汇聚而成的,一套会饼计有:状元饼1个,对堂饼2个,三红饼4个,四进(士)饼8个,二举(人)饼16个,一秀(才)饼32个。
特别有意思的一点是,在会饼中,“三红”饼的味道最好,这来源于一个有趣的传说:据说永乐二十二年(1442年)甲辰科殿试,状元名孙曰恭,明成祖觉得“曰”、“恭”合在一起是“暴”字,不吉利,于是将第三名的邢宽易改为状元。在厦门人的说法中,这状元不一定是“才高八斗”之辈,第三名反而有真才实学。因此,状元饼的味道也就一般,而三红饼总是味道最好。
现在,博饼依然是闽南人最钟爱的中秋活动,也是最热闹的一个民俗节日形式,但“会饼”的形式也在发生着改变,出现了更多新的“会饼”,不再是月饼,而是由实用物品组合而成,比如:沐浴露、洗发水等等,也可以是食品,比如:果冻、薯片、可乐什么的,反正是你自己想要的东西都可以用来做“会饼”,只要按照会饼规定的数量组合就成。这或许是因为大家就是想在节日中找个乐,而这个乐子变得更实际些吧。5.闽南童谣《中秋博饼》
《中秋博饼》
中秋月饼一面镜,照甲大厅光映映。
街头巷尾博月饼,厝内喊甲大小声。
孙仔细汉中一秀,阿姐博无让大兄。
博着对堂安妈赢,安公博着状元饼。
三、小结:
孩子自己总结这节课自己学到了什么后,教师给予补充。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篇:闽南童谣中秋博饼教案lv
闽南中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博饼文化的由来和规则 2.掌握关于博饼的闽南童谣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小组汇报闽南的中秋节,使学生了解闽南中秋的传统习俗;
2.小组讨论你印象最深的中秋节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发言的能力; 3.通过博饼的闽南童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中秋节的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加深学生对闽南中秋节的博饼习俗的了解,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2.通过小组汇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重点、难点】
1.了解博饼文化的由来及规则
2.掌握中秋的闽南童谣,并能够背诵出来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由嫦娥奔月的故事导入
1、(出示嫦娥奔月的图片),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张美丽的图片,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生:月亮、月饼、我知道这是中秋节,嫦娥奔月。师:哪个小朋友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
师:嫦娥本是后羿之妻,后羿射下9个太阳后西王母赐其不老仙药,但后羿不舍得吃下,就交于嫦娥保管。后羿门徒蓬蒙觊觎仙药,逼迫嫦娥交出仙药,嫦娥无奈情急之下吞下仙药,便向天上飞去。当日正是八月十五,月亮又大又亮,因不舍后羿,嫦娥就停在了离地球最近的月亮,从此长居广寒宫。后羿回家后心痛不止,于是每年八月十五便摆下宴席对着月亮与嫦娥团聚。
二、介绍闽南中秋博饼:
1、同学们,前不久就是中秋节,你们是怎么庆祝这个节日的呢? 生讨论后回答。
师:那我们闽南中秋节都必须进行的一项活动是什么呢? 生:博饼
师:那你们知道博饼是谁发明的吗? 生集体讨论 2.薄饼文化介绍
中秋博饼,是厦门人几百年来独有的中秋传统活动,是一种独特的月饼文化,也是厦门人对历史的一种传承。
相传,中秋博饼,是郑成功屯兵厦门时为解士兵的中秋相思之情、激励鼓舞士气而发明的。于是,一代一代传下来,就成了如今厦门独具特色的民间习俗。中秋博饼,讲究的就是一个开心,是博一个好兆头,大多数人都愿意相信,博中状元的人,一年运气总是会特别好,这当然是因为博饼活动里倾注了人们的感情寄托。所以,厦门人总是对中秋节格外重视,甚至有“小春节,大中秋”的说法。
3、中秋博饼有哪些规则呢?
(1)奖品(也就是会饼):可以是生活用品,或者是家里用的各种家电,亦或者其他类型的奖品。注意:以前的会饼都是月饼组成的。(2)博饼工具:骰子一副(6个),大碗一个。
步骤:与中国古代的科举科名基本一致,按照各级科举制度的头衔,设有状元1个,对堂(榜眼、探花)2个,三红(会魁)4个,四进(进士)8个,二举(举人)16个,一秀(秀才)32个。一秀:六个骰子中有一个点数是“4”
二举:六个骰子中有两个点数是“4”
四进:六个骰子中有四个点数是相同的,其余两个点数若都为“4”,则可多得一个二举,若一个为“4”则可多得一个一秀;
三红:六个色子里面有三个点数是“4”
榜眼(对堂):六个骰子的点数刚好是顺子“123456”
状元:六个骰子中有四个点数是“4”,两个是“1”为最高级,称作状元插金花,可以获得状元和未被博取的两个对堂奖品;
六个骰子全部的点数都为“4”,称作六杯红,就可以拿走所有的奖品,但是一般为了大家友好相处,得主一般只拿状元和两个对堂的奖品,可被追缴;
六个骰子全部的点数都是一样的,称作遍地锦,可被追缴; 六个骰子中有五个点数是“4”,称作五红,可被追缴;
六个骰子中有五个点数是一样的,除点数是“4”,称作五子登科,可被追缴; 六个骰子中有四个点数是“4”,称作“四点红”,可被追缴。
.三、学闽南童谣《中秋博饼》 过渡:了解了这么多博饼规则之后小朋友是不是特想来搏一搏呀,有一家人也和大家一样迫不及待了呀,今天呀老师还准备了一首童谣送给大家。
1、播放闽南童谣《中秋博饼》的录音,学生试着跟读。《中秋博饼》
中秋月饼一面镜,照甲大厅光映映。街头巷尾博月饼,厝内喊甲大小声。孙仔细汉中一秀,阿姐博无让大兄。博着对堂安妈赢,安公博着状元饼。
2、师一句一句带读。“一面镜”就是一面镜子,中秋月饼(拿出食物),大家看它圆圆的就像什么?一面镜子。
2、“光映映”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很亮,还有什么地方在什么时候会变得光映映的呀?预设:晚上灯亮起来的时候,舞台上的灯光、太阳出来等。
3、街头巷尾是什么意思?一条街上有很多户人家,街头到街尾所有的人家都在博月饼的意思。
4、博月饼的时候大家都很激动,房间里的人喊得很大声,大家猜猜他们可能会因为什么喊得大小声?或者想想你在博饼时什么情况下也会不自觉地喊出来呀?
预设:有人博中状元了在高兴的大喊,着急叫其他人快点博的时候等等。
5、那平时在什么时候你也听到人们喊得大小声呢? 预设:菜市场、下课时分等等。
7、在跟读前两句。
8、带读后两句,孙仔细汉,小孙子的意思。角色读,谁来当小孙子、阿姐、安妈、安公来读读这两句。
9、好,现在我们整首一起读,中秋博饼,开始——
6、这首童谣不仅可以读还能唱呢,播放录音(1.03)生跟唱。
7、结合动作学唱。
8、让一些学生上台表演,一部分人唱,不部分人在博饼。
四、小结:
孩子自己总结这节课自己学到了什么后,教师给予补充。板书设计:
第三篇:闽南童谣教案
永春县邦大第一幼儿园 大二 班第 十六 周半日活动计划
时间:2014.12.15星期一上午
活动地点:大二班
执教者:邱幼玲
活动一:艺术活动——天黑黑(歌曲)活动目标
1.感受闽南童谣的原始风味,理解歌曲表达的幽默、滑稽的情绪。2.乐于尝试学用闽南方言演唱歌曲,体验歌曲句尾词的韵律感。活动准备
物资准备:音乐《天黑黑》,播放器。活动过程
1.欣赏歌谣《天黑黑》,导入活动。
引导语:今天给小朋友带来一首老师小时候唱过的闽南歌谣,小朋友听一听它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讲述歌谣故事。
2.引导幼儿再次听歌谣,感受歌谣 幽默、滑稽的情绪,理解歌词内容。引导语:磨觉得歌谣,感受歌曲中最有意识的是那一段?它讲了什么?
帮助幼儿理解“鼎”(锅)和“旋鰡鼓”(泥鳅)的意思,学说闽南语“阿公””阿妈““旋鰡鼓”。
3.再听歌谣,学唱新歌。
引导幼儿进一步欣赏歌谣的优美。有趣的曲调,感受“阿公””阿妈即滑稽又可亲切可爱的形象,带领幼儿一起跟着音乐哼一哼。
学用闽南方言演唱歌谣,教师用夸张的口型帮助幼儿发好“乌“雨”“芋”“鼓”韵脚落在“o”上的音,以及“咸”“淡”“ 鼎”韵脚落在“ya”上的音,使歌谣演唱时更富有韵律感。
创设情境,引导幼儿分组扮演歌中的老爷爷和老奶奶,自编相应的角色动作进行表演唱。活动反思:
本节课是先让幼儿欣赏闽南童谣《天黑黑》,让幼儿感受闽南童谣的原始风味;再利用图谱帮助幼儿理解歌词,让幼儿感受歌曲所表达的幽默、滑稽的情绪。
因为本班幼儿有些是外地的,不懂闽南话,所以在言语表达方式用两种语言,用普通话
说歌词内容,再用闽南话翻译。这样外地幼儿才能听懂,才能理解明白歌词内容。整节课下来幼儿几乎都能掌握歌词内容,但整首歌曲的音律还有一部分幼儿没有掌握好,可能是我一直关注到一些外地幼儿的感受,而忽略了幼儿发好“乌“雨”“芋”“鼓”韵脚落在“o”上的音,以及“咸”“淡”“ 鼎”韵脚落在“ya”上的音。
永春县邦大第一幼儿园 大二 班第 十八 周半日活动计划
时间:2014.1.4星期日上午
活动地点:大二班
执教者:邱幼玲
活动一: 闽南童谣:十二生肖
1.感受童谣的诙谐有趣,知道十二生肖是我国特有的民俗特色,体验闽南文化的多资多彩。
2.初步了解十二生肖的排序,在讨论中引发幼儿对属相进一步探究的愿望。3.激发幼儿热爱闽南文化,关爱他人的情感。活动准备:
活动室布置一个“十二生肖乐园”; 十二生肖图片、制作属相标贴和生肖钟的卡纸、包装带等资料。活动过程:
1.在活动室粘贴剪纸画图片“十二生肖图”,将十二属相的卡片或玩具布置在活动室内,供幼儿观察和欣赏,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2.组织幼儿思考和讨论:说一说自己的属相,发现爸爸妈妈是什么属相的,是否有属相相同、年龄相同的。为什么同属相而年龄不同?十二生肖的轮回有什么规律。3.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方式布置“十二生肖乐园”,并指导幼儿借助“十二生肖乐园”
学习闽南童谣。
4.通过儿歌的形式把十二生肖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训练幼儿的逻辑思维。5.提供胸饰和头饰等材料,组织幼儿进行“排队”的游戏,巩固对十二生肖的认识。帮助幼儿熟悉十二生肖的顺序,感受成功的乐趣。
活动延伸:
在语言区投放十二生肖图片、挂牌,让幼儿在语言区里与同伴自由说说自己的生肖,和排放生肖顺序图等。
第四篇:闽南文化
闽南文化,系指生活在福建地区的人共同创造的(主要是闽南人),并一代代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区性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个支系,其分布范围为我国改革开放以后被誉称的“厦、漳、泉金三角”,即现辖的厦门市、漳州市、泉州市各区、市、县(泉州原辖金门县待统一)。闽南文化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福建设置闽中郡,开启了中原文化与闽南大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汉晋时期,大批中原汉民迁入闽南地区,推动了闽南文化的形成。晋唐时期,闽南地区汉民人口剧增,经济迅速发展,政教管理体制日臻完善,闽南文化得到发展。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启航点和东方大港,阿拉伯人与波斯人到泉州经商,带动来了伊斯兰文化,闽南文化得到丰富。明清时期,欧洲商人和传教士来,传入了西方文化,闽南文化进一步得到繁荣。从闽南文化的发展轨迹,可以窥见闽南文化是经过一代代闽南人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挖掘、弘扬、创造,并吸收采纳了阿拉伯文化、南洋文化、西方文化等外来文化的特质和合理因素,有机地融入了其体系内,孕育、发展起来的,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独特的性格和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
文化内涵: 闽南文化,其内涵除广义中也含农耕文化、海商文化外,更值得一提的是狭义中所含的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民间艺术、宗族文化及方言等。
俗称中西合璧建造而成的“洋楼式”的闽南侨乡民居“番仔楼”也是其代表作。
民俗文化;民俗文化系指闽南人共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间文化事象(事物和现象)的泛称。其内涵十分广泛,其中包括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生命礼俗、信仰习俗、文艺风俗、娱乐风俗、社会组织风俗等等,而这些风俗中除与中华民族传统风俗中大同小异外,最富地方特色的有文艺风俗中民间文学(民谣、童谣);娱乐风俗中的民间舞蹈(“拍胸舞”)、“骑竹马”、舞龙、舞狮、“车鼓弄”、“赛龙舟”(端午节)、“博饼”(中秋节)在节庆日中尤为活跃。
车鼓弄
是集说唱、表演合一的民间歌舞艺术,是古代弄戏的遗存形式。“车”就是翻转,“弄”就是舞弄之意,又有“弄车鼓”的俗称。关于车鼓弄的来历,闽南地区流传着“磨豆夫妻逗唱”、“武装劫救”、“丰收庆贺”等几种说法。在同安,流传较广的是“磨豆腐夫妻逗唱”说。相传在明代,同安有一对开豆腐店的夫妻,夜里磨豆腐时编歌唱逗,受到邻里欢迎。老夫妇继而用装豆子的斗篮代替石磨,戏弄玩乐,遂在民间流传开来。明末清初,车鼓弄传到台湾,成了海峡两岸人民喜爱的民俗娱乐项目。
车鼓弄表演时,二人扮做男丑与彩旦,扛着竹篮搭扣的鼓轿,踏着四方交叉步,进三步退三步,一唱一答,妙语如珠。内容多为孝道劝善、夫妻情趣、情人相思等。实际上,它是闽南早期滑稽小戏——“弄戏”中的一种。“弄戏”演员通常为一丑加一旦,以滑稽的动作和诙谐的对答为主,在简单场地上即可表演。由车鼓弄继而发展出闽南“车鼓戏”,保留车鼓弄的表演形式,增添了更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歌仔戏在形成过程中也充分吸收了车鼓弄的表演特色,车鼓弄是歌仔戏的源头之一。
车鼓弄通常在庙会祭祀时表演,有时也被邀请到婚庆人家演出,是农村自娱自乐传统表演项目。近年来,经过改编整理提高的“车鼓弄”也出现在广场民俗活动、文艺踩街、大型晚会上,对保持民间表演艺术的多样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起着积极的作用。
拍胸舞
在泉州地方,大到政府举办的各种重大文化活动、大型文艺踩街,小到里巷乡村民间的迎神赛会,以至普通百姓家的婚丧喜庆,无不随处可见“拍胸舞”身影。“拍胸舞”的舞步十分滑稽,动作以蹲裆步为主,双手依次拍击胸、胁、腿、掌,配合怡然自得的颠头,并随着舞蹈环境和情绪的变化不同,动作节奏、幅度相应产生不同变化。高昂、激越时可双脚反复顿地,双手使劲将胸、胁、全身拍得通红;舒缓和畅时则抚胸翻掌、扭腰摆臀,动作圆柔而诙谐,活泼而妙趣横生。“拍胸舞”基本动作为“打七响”: 双手首先于胸前合击一掌,接着从右手开始,双手依次拍打左、右胸部,随后双臂内侧依次夹打右、左胁部,双手再依次向外拍打右、左腿部,共得“七响”,时值合七拍。同时配合双脚于蹲裆步位置有节奏的跳动,身体随之左右晃动。如此循环往复,动作始终不变,只在队形上稍作些进退、出入、交叉变化,即可完成一场“拍胸舞”的精彩表演。“拍胸舞” 舞者赤足裸身,头上都戴着一个形制特殊的草箍,强调以身体拍击出声响节奏,一方向体现舞蹈本身的动律特色,一方面也用来协调群体动作,喧染舞蹈气氛,较好地保留了远古闽越舞蹈粗犷、古朴的民族舞蹈遗风。“使我们至今以领略古闽越图腾祭祀舞蹈古朴、庄重、整齐划
一、如醉如痴。
别有一番风味的闽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古老的“拍胸舞”更是其中最璀璨的明珠。它蕴含了民间生活的酸甜苦辣,是一门最朴实但意义最深的艺术。
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系指闽南人的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闽南人除信奉道教、佛教、伊斯兰教为主兼信仰印度教、基督教和摩尼教外,最富有特色的是民间除信仰中华民族古代共同信奉的诸神(如土地公等)外,还信奉实有其人被尊为神灵的保生大帝(吴夲)、妈祖(林默)、广泽尊王(俗称“圣王公”,原名郭忠福)、清水祖师(陈普足)。
宗族文化也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南地区宗族文化十分发达,重视宗族亲情、重视编修族谱和重视宗祠建筑是其标志。
闽南方言
闽南方言是全国八大方言之一。
它分为几个次方言:
泉州话区:泉州、安溪、石狮、晋江、惠安、南安、永春、德化、等八个县市。
厦门话区:厦门、金门、同安。
漳州话区:漳州、龙海、漳浦、云霄、东山、诏安、华安、长泰、平和、南靖等十个县市。
龙岩话区:龙岩市新罗区部分地区、漳平市部分地区。
大田话区:大田县部分、尤溪县的小部分。
潮汕话区:广东潮州平饶一带
海陆丰话区:海陆丰及惠州市惠东县的部分村镇一带
雷州话区:广东雷州半岛
海南话区:海南中部地区
浙江苍南话区:温州苍南地区
闽南话的流播不只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地区和国家是台湾和新加坡。台湾岛上,除了高山族地区外,差不多都通行着类似于漳州腔和泉州腔的闽南话。据初步调查,台中、台北稍偏泉州腔,台南、高雄稍偏漳州腔。闽南人移居台湾据说开始于元代,大规模迁移是在1 7世纪中叶,大量闽南人随郑成功渡海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回台湾。300多年来,闽南人和其它地区东渡的汉人,和高山族同胞一起,开发祖国的这个宝岛,在共同的生活和斗争中,闽南方言始终作为主要交际工具,保留在台湾人民的口中。特别是今天,大陆与台湾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更加密切,台湾的父老兄弟不断到大陆寻根、探亲、访友,闽南话显得更加重要。
除了台湾以外,及东南亚各国的许多侨胞也使用闽南方言,据初步统计,海内外操这种方言的人超过4000万,不少被闽南人同化的人也会使用闽南语,在新加坡闽南话叫做“福建话”,70-80%的新加坡会说或会听福建话,在东南亚的闽南人与马来人联姻的后代共计人数达1000余万人,不少马来人也会使用闽南语
文化特点
1、闽南文化具有传统性、连续性特征。这除了继承连绵不断的中华传统文化外,闽南文化自身的传统也是连绵不断,且不断发展。
2、闽南文化具有一体多元特征。即与中华传统文化为同一体又以闽南文化为主体,兼吸纳了南洋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的某些因素等。如建筑文化中除以“宫殿式”古大厝、临街骑楼为主流建筑外,也可见到中国传统建筑、中西合璧建筑、阿拉伯式建筑、侨乡特色建筑等。
3、闽南文化具有兼容性和开拓性特征。这在宗教信仰(多种宗教)、民间信仰(多神)、建筑、戏剧、方言等等都有所反映。如戏剧方面,多种剧种并存,歌仔戏、梨园戏、高甲戏交相辉映,即便同一剧种,也是各种流派,各种技艺争奇斗艳而竞相发展。又如方言方面,在闽南语中容入一些马来语等。再如在泉州还可看到阿拉伯文与汉字并排的春联。
4、闽南文化中的方言具有古老性独造性特征。法国语言大师马伯乐曾说过,闽南话是世界上特别古老的语言。它不仅形成历史悠久,而且还保存了中古汉语和上古汉语的许多特点,同时还保存了许多古汉语的词语。这些词语在普通话和汉语的其他方言中,有的没有,有的不用,有的少用,而在闽南话中则是基本词儿。故闽南方言被学术界称为“语言的活化石”。这在汉语诸方言中是非常突出的,也是区别汉语的重要标志之一。而闽南方言的独创性则主要表现在语言词汇、语法诸方面者有许多自己的特点。
5、闽南文化具有开放性特征。这同闽南人中多为中原汉族移民及多侨民(闽南人移居国外,外国侨民留居闽南)息息相关,也与闽南海商文化发达有密切关系。此外,闽南文化具有上承下传的双重传播性特征。即主体文化由中原传播而来,融合土著文化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闽南文化,尔后又通过移民台湾传播到台湾及通过移居国外的华侨华人传播到国外
音乐
闽南童谣
作为民间口传文学、以口耳相授方式流传和继承的闽南话童谣的起源、沿革没有详细的文字记载,但福建地方典籍记载着唐代福建观察使常兖州曾看到民间有人传授和流行着《月光光》的童谣,并记下该首童谣:“月光光,渡池塘。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深不得渡,小妹撑船来前路。问郎长,问郎短,问郎一去何时返。”今天闽南各地童谣都有《月光光》一首,跟唐代这首《月光光》比较,虽然文字或多或少做了改动,但主题和结构十分相似。这正是口传文学具有的创作的集体性和流传的变异性的特点所使然。由此可见,闽南童谣的历史源远流长。
闽南话童谣是闽南话歌谣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闽南民间广泛流传的“念四句”有密切的关系。“念四句”是运用丰富生动、诙谐风趣的闽南方言词语与俚俗语,以斗谑戏弄或流利而活泼的四句韵语来反映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由于它妙趣横生,并常收到令人捧腹大笑的效果,因而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并自编自诵,自娱自乐,并传授给孩童。当然也有些童谣是不受四句念的影响而由群众或文人创作产生的。根据调查,闽南童谣随闽南移民而广泛流传于我国台湾省和东南亚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菲律宾等国家。今天在上述地区流传的一些闽南话童谣反倒在发祥地的福建闽南消失或很少人会念了。例如,由闽南流传到台湾、现在还广泛流行于台湾的闽南话童谣《曳咯曳》:“曳咯曳,猪槽驶过溪,溪也深,海也深,海底竖观音;观音城,生狗仔囝,生几只?生三只;寄谁卖,寄公仔卖,卖几钱,卖三仙钱;萝红米,搓红圆,食饱饱,爬上天;跌落来,扁扁扁,拾六仙钱,娶六仙某;一个嫁泉州,一个看牛,一个看虎,一个生婴仔,一个大腹肚。”在闽南地区几乎绝响。由闽南流传到南洋、现在还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流行的《针一空》:“针一空,线恁翁。铰刀尺,做媒人。找有你着来,找无你去找别人。”如今在闽南也难于寻觅。这就说明闽南童谣在发祥地的闽南正濒临危机,如不抓紧抢救、保护,就难于保存与继承下去,我们祖先留下的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就可能会在闽南迅速消失,将来可能导致我们得到台湾或海外去找回我们失落了的闽南童谣。
南音
去年9月30日正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泉州南音”,是我国珍贵的民族音乐瑰宝。泉州南音被喻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千年来广泛流传于福建泉州一带的闽南这种语系地区。泉州南音的上四管弹奏乐器:琵琶(横抱式的琵琶),在敦煌的唐代壁画上,在五代顾闳中所画 的《韩熙载夜宴图》中,都可找到她的芳影.“泉州南音” 是一种使用四件传统丝竹乐器和一些小打击乐器演奏的古老音乐,乐器简单古朴,看起来很不起眼,但当她们奏起“谱”(器乐曲)和唱起“曲”来,那古远优雅的旋律,那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歌声,无不扣人心弦,令人久久难以忘怀。而歌唱者严守以泉腔闽南语(或称泉州方言)“照古音”咬字吐音做韵的歌声,外地听众如果不看幻灯字幕往往很费解。但这恰恰是消失了1000多年的中原古乐与久远的“河洛语”相融合的遗存,过去被称为“泉州弦管”,今称“泉州南音”。
谱是唐大曲遗存,词的内容多与戏文相关,曲的结构形式与元曲有直接联系。泉州南音还吸收佛曲、道情的东西,吸收楚歌、吴歌、潮调及闽南地方音乐,并吸收弋阳腔、青阳腔、昆腔。泉州南音演唱时的位置固定为:演唱者执拍板居中;其左边,上方为洞箫,下方为二弦;右边,上方为琵琶,下方为三弦。其演唱程序固定是“指头谱尾”,就是说开头一定要合奏一套或一折“指”,最后一定要奏谱“煞尾”;中间演唱也要按“支头”顺序来进行。要“起曲头”,就是每个支头要有带头唱的人,他唱的曲属于哪个支头,其他人就要跟着唱这个支头的曲。若转换支头,则须唱“过支曲”作为转折的过渡、连接。上一个唱完,下一个接过拍板接着唱,伴奏乐器基本没有间断。乐器演奏也有其规矩,琵琶是先生,起指挥乐队的作用;三弦和之,犹如“琴瑟和鸣”;而洞箫与二弦的关系,洞箫为主,二弦为辅,“箫咬弦,弦入箫”,即所谓“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南音不管是表演形式还是音乐内容,始终都保持着古代中原的古风古味,研究价值高,欣赏价值也高。
“泉州南音”确是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也是我国珍贵的民族音乐瑰宝。
歌仔戏
是以闽南歌仔为基础,吸收梨园戏、北管戏、高甲戏、京剧、闽剧等戏曲的营养形成的闽南方言戏曲剧种。是我国 360多个戏曲剧种中唯一根源闽南形成于台湾由海峡两岸人民共同培育的地方戏曲,传及闽南地区和东南亚华人华裔聚居地。
歌仔戏初以乡间小戏为主,后吸收南管戏、北管戏、京剧、福州戏的营养,发展为成熟的舞台剧。剧本内容以民间故事为主,经典剧本有《陈三五娘》、《山伯英台》、《乌白蛇》、《吕蒙正》等,多强调忠孝节义。歌仔戏曲多白少,格律自由,有一百多种传统的曲调,杂碎调和七字调为歌仔戏两个最主要的唱腔。脚色皆用真嗓演唱,其中以苦旦最具特色。伴奏乐器有壳仔弦、大广弦、月琴、笛子、鸭母哒、三弦、唢呐、单皮鼓、锣、铙钹等。歌仔戏的历史,可以说是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历史的生动写照。明末清初,闽南的歌仔随着“唐山过台湾”传播到台湾,吸收了台湾原住民音乐和客家音乐的元素,经过数百年的融合孕育,在20世纪初于台湾宜兰创造出了七字调,并逐渐流传全岛。上世纪20年代,台湾艺人王银河、温红涂、戴水保等把七字调等台湾歌仔调传播到厦门。1926年厦门成立了闽南最早的两个歌仔戏班“双珠凤”、“新女班”。台湾歌仔戏名班“玉兰社”、“霓生社”等也先后到厦门、闽南演出。台湾歌仔戏艺人赛月金、月中娥等留在闽南传艺并组建歌仔戏班。歌仔戏也由闽南、台湾的歌仔戏班带到了新加坡等闽南华侨聚居地。
2006年马英九为海峡两岸歌仔戏艺术节开锣。
抗日战争时期,邵江海等闽南民间艺人又创造了杂碎调,推动了歌仔戏艺术新的发展。1948年闽南歌仔戏班“都马班”把杂碎调带入台湾,受到台湾艺人和观众的欢迎,称为都马调。歌仔戏因此被称为“飞越海峡的歌”,成为两岸人民共同创造共同拥有的珍贵艺术。
第五篇:闽南民间故事
闽南民间故事
故事一 草索拖阮公 草索拖阮爸
老阿公老了,久病于床。儿子觉得拖累,就搓了一条很结实的草索,将老阿公捆在一片木板上,然后叫来自己的宝贝儿子春仔,说:“把阿公拖上后山去扔掉吧!” 春仔照做了,当他要下山时,解下草素带回家。阿爸问春仔为何带回草索,春仔笑眯眯地说:“留着等你老了,我省得再搓草索。” “草索拖阿公,草索拖阿爸,留着你老了拖你上山!”
阿爸听了面红耳赤,为自己的不孝感到惭愧。便与儿子上山抬回阿公,从此痛改前非,尽心地服侍病危的阿公。
故事二 谢能舍一筊卓立
谢能舍的父亲姓谢名琏,是一个穷书生,设塾第于漳州杨老巷,和一座伽蓝庙做厝边.由于工资微薄,他就削了一支木鸡腿,用来醮豆油配稀饭,免得被人看寒酸。
有一天, 他在路边晒书,正好厝边有几只鸡看见书那的白蚁,都来争着啄食,碰翻了书匣,被盖到书匣之中.谢琏,没有发现书匣里的那只鸡.傍晚,厝边找不到丢的鸡,大家就怀疑谢琏偷鸡。因为它收入微薄,却天天吃鸡腿配饭,结果在他的书匣里搜出那只丢失的死鸡.谢琏他一再申辩,有人提议那到伽蓝爷庙去掷杯,如掷出圣杯就说明不是故意偷鸡,若掷出阴杯或笑杯,那就是有意偷鸡.谢琏答应了。
凑巧,这天伽蓝爷上天不在庙中,他的手下不敢决断,竟使掷出的杯不阴不阳,“一筊卓立”.大家都说:伽蓝爷不肯给你做证明,先生一定是故意偷鸡了.谢琏只好忍气吞声,到别处谋生.后来,他刻苦读书,连捷高中探花.回乡祭祖,骑马游街,显示荣耀.他为了报复伽蓝爷,把他的神像绑在马后沿街拖着走,游完街后又狠心地把神像抛入南门溪.说也奇怪,那木雕的神像一落水竟沉入水中,任人打捞都捞不上来.后来,他生了儿子,单字名能,家人都叫他能舍.能舍从小聪明过人,但行为浪荡,爱作弄人.最后他将家败光,才跳入南门溪自杀,所以人们都在传说,是伽蓝爷忍受不了被拖着游街示众的冤气,投胎转世,变成谢能舍,来败谢琏的家伙.“一筊卓立”的大匾,还高悬在杨老巷伽蓝爷庙里.直到庙的拆除而毁.故事三 打虎亲兄弟
从前,闽南某山区半山腰,有一小村庄,常有野兽出没。村里有户人家,兄弟三人,白天结伴上山砍柴谋生,晚上则遵照祖训,一起练武防身,也练就一身好拳脚。由于家境贫寒谋生艰难,老大外出谋生。
有一段时间,村里常发现有老虎出没,兄弟俩便商议上山打虎为民除害。于是兄弟俩就拿着钢叉和铁棍上山埋伏,一见老虎配合默契,老三把钢叉对准老虎的脖子叉上去,老二用铁棍打折老虎的两条前腿。不一刻,老虎就死了。
一晚,老三向妻子讲起了打虎时兄弟两人如何配合默契。妻子听后很不以为然,觉得丈夫每次都是出大力气叉老虎的脖子,而二哥省力得多,竟然也平分得利,实在不合理。丈夫经不起她的怂恿,也认为自己吃亏,决定以后上山打虎两人同去,不邀二哥了。
隔天,老二有事出门。老三夫妻俩拿了钢叉和铁棍独个儿上山,一见老虎来了,丈夫拿起钢叉熟练地与老虎周旋几下,就把老虎叉起来。这时,妻子见到老虎,胆战心惊,差点昏厥过去。丈夫看到妻子没法帮他,心里也发慌了,就大声呼喊救命。他心里明白:如果没能把老虎前腿打断,就难得虎口余生。正当危急之际,只见他的大哥拿着大斧,二哥拿着铁棍双双赶来了。
原来,老大多年在南洋谋生,但思乡心切,便返回故里。老大老二回到家找不到老三夫妇,询问过后才知道他们上山打虎去了。兄弟俩预感大事不妙,急忙前去寻找帮忙。
经此教训,老三的妻子再也不敢搬弄是非了。兄弟间、妯娌间关系更加密切。“打虎亲兄弟”这句话就在闽南一带流传开了。
台湾民间故事
故事四 槟榔的传说
关于“槟榔”的神话传说,相传古时候炎帝有个女儿叫宾,她的丈夫在一场同妖魔相斗中不幸被杀死,葬于昆仑石下,化成为一片树林,结出果实。宾将果实装在茶包里,带在身旁,以示纪念。据说,人们吃了这种果实就不怕妖魔作恶了。在古代将槟榔视为两种外形不同的槟和榔,其实指的是同一种。
故事五 阿里山的传说
从前,阿里山叫秃山,山上住着一个靠打猎为生的小伙子,名叫阿里。有一天,阿里看见有一只老虎正在追赶两个採花姑娘便急忙跳到虎背上,手起刀落,老虎脑袋被砍落在地上。两个採花姑娘得救了。突然又见从天上落下来个手拿龙头拐杖的白须老头,拽着两个姑娘的胳膊往南山坡上拉。阿里见这两个姑娘刚脱离虎口,又遭到这坏老头子的耍戏,心裡一阵火起,就一个箭步夺下龙头拐仗,照着那老头的前额狠狠打了一下。那老头他痛得大喊一声,放开了那两个姑娘,一转眼,就不见了。没过多久,晴天响起了雷声。那两个採花姑娘吓得浑身乱颤,她们焦急地说:「坏事了!坏事了!」
原来两个姑娘是天宫的仙女,听说台湾岛风景优美就来观赏,一路游玩,误了时辰。玉帝派老寿星下来捉拿我俩回天宫治罪。我们害怕玉帝刑法,不想回天宫。玉帝肯定要下令让雷神来烧死这一带的生灵。
阿里为了搭救这一带生灵,自愿去把雷火引开,使雷火不能漫延,就能保住这一带生灵了。雷神把阿里的身体打了个粉碎,雷火在秃山顶上熊熊燃烧起来。因为这座山上没有树木和花草,雷火还没燃烧到半山腰,就熄灭了。
阿里虽然被雷火打死了。他死后这座秃山满山遍野却长出了一片片树木。人们都说,这些树木,是阿里被雷火打碎了的皮肉和头发变成的。那棵神木呢?就是老寿星的那根龙头拐杖变成的。那两个仙女,见到这种情景,感动极了说:「阿里是为咱们俩和大伙死的,他死后。皮肉头髮都变成了树木,为人民造福。我们俩就变成花草,好给阿里作伴,也能为人们造福。从此以后,这座秃山才有了树木和花草。人们为了纪念阿里,就把这座山改成阿里山。
故事六 义贼廖添丁
在台湾日据时代,有一个名字叫做廖添丁的少年。由于父母早死,所以只好靠着帮人家打杂过日子。空闲的时候,拜师学武艺。年纪轻轻就学了一身好功夫。
有一天,当廖添丁看见一队日本警察押着三个犯人,因为抗日被处死。廖添丁非常气愤,想要教训这些无恶不作的日本人。于是他从口袋里拿出一粒小石子对着日本警察勐然的掷了过去。日本警察痛得抱头大叫,下令全面追捕廖添丁。廖添丁就跑到了台北,到了台北的他身无分文。他看到不远处有一栋漂亮的日本房子,一个胖胖的日本人正在睡午觉,身旁有大钱包。廖添丁拿了就走,突然他看到一个饥肠辘辘的小女孩缩在庙口边,连忙从怀里抽出一大把钞票塞给她们。他心里想:「日本人一天到晚压榨百姓搜刮钱财,害得我们吃不饱穿不暖。我不如去偷取日本人的钞票,来分给我们中国人用吧!廖添丁说做就做,从此以后开始到处作案,还故意留下一颗小石子,好让人知道是廖添丁干的。由于他身手敏捷,又善于化妆,而且形踪飘忽不定,日本警察怎麽也捉不到他。在这段期间里,很多穷人家里常常会莫名其妙的出现一些钱。日子久了,人们知道都是廖添丁在接济他们,大家非常感激,就称地做「义贼廖添丁」。廖添丁虽然是一个小偷,但是他抗日、劫富济贫的侠义行为,始终流传在人们心中。人们为了纪念他的侠义事蹟,甚至还在八里盖了一座「义贼廖添丁」庙,奉祀不已。
分析:
闽南民间故事与台湾民间故事有许多相通的地方,可以说很多都是一脉相承的,只是在流传的过程中结合了一些当地的元素而变得有略微的差异。本人收集的这六个故事,是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的,单是从这六个故事来说,可比性不是很大。我只能从大方向上来把握闽南民间故事和台湾民间故事的一些异同点。
故事一 草索拖阮公 草索拖阮爸 反映的是闽南民间故事中的“孝”,强调为人子女要孝顺长辈,是闽南民众崇儒精神的体现。这在台湾民间故事中也可见一斑,反映了儒文化在闽台两地的根深蒂固。
故事二 谢能舍 一筊卓立 反映了闽南民众对于民间神祗的信仰,以及提倡尊敬神明,对神明不敬是会受到惩罚的。当遇到难以解决的事情的时候会祈求神明给予指示,祈求神明的公正保佑以及庇护。闽台两地的民众都十分崇天敬地崇拜祖先,敬畏神明。
故事三 打虎亲兄弟 反映了闽南民众团结一心共同抵抗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以及兄弟之间不计前嫌的浓厚情谊。另外还体现了闽南民众用于开拓的冒险精神和浓厚的乡土情怀。台湾地区也存在大量这样的民间故事。
故事四 槟榔的传说 反映了台湾民众在神灵保护想象中的民间信仰,想象神灵的庇佑。闽南民间故事中也有许多幻化为植物神的故事存在。
故事五 阿里山的传说 反映了台湾民众在行侠仗义想象中的英雄情结,具有自我牺牲的精神。这样类型的故事在闽南民间故事中比比皆是,反映了闽台两地同宗同源的关系。
故事六 义贼廖添丁 反映了台湾民众关于行侠仗义的想象,以及塑造了一种绿林好汉的英雄形象。另外还蕴含了英雄不死,精神永存这样的一种意识。像廖添丁这样的绿林英雄形象,在闽南民间故事中比比皆是,例如《林俊飞锏除暴》《霸王郑宽永》等等。
总之,闽台两地的民间故事关系密切,奈何学生才疏学浅无法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