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第一册单元四导学-教学教案
要点分析
(1)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随后连续发表《孔乙己》、《药》、《故乡》等著名小说。1921年发表代表作《阿q正传》,成功的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不朽名著。1923年写成小说集《呐喊》,为现实主义的新小说奠定了基础。其后又发表了《祝福》等著名小说和《藤野先生》《范爱农》《野草》等著名散文。“四一二”大屠杀后,、愤然辞职,定居上海,专门从事写作,研究马列主义,成为坚定的无产阶级战士,先后主编刊物和写作优秀杂文《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友邦惊诧”论》等,此外翻译果戈里、法捷耶夫等外国作家的作品。他是现代世界文坛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建国后出版了《鲁迅全集》20卷。
(2)汪曾祺,江苏高邮人,1720年生,1936年就读于江苏江阴南京中学。1939—1943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1940年开始发表作品,现在北京京剧院任编剧,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主要作品有《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晚翠文谈》《薄桥集》等。年轻时受过西方现代派影响,有些作品很“空灵”,后来渐真切趋平实,主张把现代创作和传统文化结合起来。
(3)房龙。亨德里克·房龙,荷裔美国人,著名学者。他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发表了一系列通俗历史著作,大多成为美国畅销书,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著名的如《人类的故事》、《房龙地理&:《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事》等。房龙在上大学前后,当过教师、编辑、记者,在各种岗位上历练人生。他多才多艺,能说和写10多种文字,拉得一手小提琴,还能画画儿,他的著作的插图全部出自于自己的手笔。
(4)罗曼·罗兰,法国作家、音乐家、社会活动家。当过中学教师,后在大学讲授艺术史。19世纪末开始文学活动。曾用20年写成长篇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被誉为20世纪第一部伟大小说。1913年获法兰西学士院文学奖金。主要作品还有:长篇小说《欣悦的灵魂》、中篇小说《柯拉·布勒尼翁》,传记<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米开朗琪罗传》、《甘地传》等。
《呐喊》自序
《呐喊》自序一课应掌握的重点难点:
1.运用形象的比喻生动的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鲁迅把年青时怀有的救国救民的理想比作“梦”,即美好又不能实现;以“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比喻麻木得受人欺辱、任人宰割而不自知的人们,激愤之强烈鲜明可以想见。又如把叫喊于生人中却毫无反响而感到寂寞孤独,比喻为“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能使人感受到鲁迅当时的悲哀之深广。再如用“铁屋子”比喻当时异常黑暗顽固的旧社会,以“熟睡的人们”比喻受封建思想毒害、精神麻木的国民,以“不久都要闷死了”于是他们可怕可悲的前途,不仅贴切形象,而且让人触目惊心,本身就能促人清醒。最后,把适应新民主主义思想文化革命的需要比喻为“听将令”,生动贴切,突出表达了鲁迅高度的自觉性。
2.准确、鲜明、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又如“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这句话紧扣住“梦”来统领全文:鲁迅父亲的患病和亡故,促使鲁迅学医以救治像他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这是他第一个美好的“梦”;在仙台学医看到战争画片,出于对同胞麻木的激愤和悲哀,了解到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于是提倡文艺运动,弃医从文,产生了一个新的“梦”。
《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一课中应掌握的重点、难点: 1.《胡同文化》中的文化内涵
本文所说的“文化”并不是我们普通意义上所说的人们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如“学习文化”“文化水平”,而是指广义上的文化概念,及人类整个社会活动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本文中“胡同文化”一词,即包括胡同这种建筑样式,又包括这种建筑影响之下人们的生活习惯、思想特征,是对居住在胡同里的北京市民物质和精神的透视。近年来,对文化的研究日渐深入和扩展,出现了许多文化的概念,如茶文化、酒文化等。这都是人们对于自身的生活环境、精神状况等财富的一种高度概括的研究。
北京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文化。因为那些纵横交错掩藏于闹市之中的胡同,百多年来一直让旧日的北京人不问国事,只是按照老辈们留下的规矩做着自己的事,不管京城上空风云如何变幻,旗帜如何更改,胡同深处则我行我素,依然如故,好像世间的各式壮烈,社会变革,对于北京的胡同而言都只是一场场的戏剧,最多也不过是“雨到地皮湿”,轻描淡写地做个样子罢了。“
2.《胡同文化》的语言特色
本文语言平淡、朴素、口语化,但很有味儿,赋予表现力。
正像评论家刘锡庆所说,汪曾祺的“文字功夫极深,可谓不温不火,炉火纯青。这些文字不是‘大白话’,更不是‘白开水’,而是雅俗杂揉,是陈年佳酿。它是供读者‘看’的,带有一些淡淡的‘书卷气’(《散文:五十年的沉浮与成就》)。平淡、朴素、口语化在文中比比皆是。雅的一面“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则给人一种扑面的感觉。他这种语言风格的形成,一方面源于他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的修养。另一方面源于他长期对民间文化的热爱,从民间文化中汲取了许多的养料。他长期生活在北京市民中间,耳濡目染京味文化,对北京话有一种特殊的敏感,于是,文字中自然带有一些富有表现力的京味京腔,这也是本文语言的一大特色。
还有“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尽情渲染胡同衰败,没落后的凄惨景象,引起人们的伤感、怀旧之情。
《宽容》序言
《宽容》序言中应掌握的重点、难点:
1.<宽容&序言中的象征意义
作为一篇自序,一般应说明写书的宗旨和经过,这篇序言虽也表明了写书的宗旨,但它是通过叙述发生在无知山谷里的故事来表明的。在这篇寓言式的序言里面有许多地方具有象征意义。
正如郁达夫所说“房龙的必有一种魔力,但这也不是他的特创,这只是将文学家的手法拿来用以讲述科学而已”。‘
守旧的老人,象征着愚昧守旧。
无知山谷,象征封闭、古老、保守不开放。
知识的小溪,象征无知山谷的文明程度像一条小溪浅陋贫乏。
深邃破败的奚谷,象征无知山谷古老守旧没有知识更新机制,没有新知识的汇流。
“小溪”缓缓地流着,象征着无知山谷文化发展缓慢。
“漫游者”是敢为天下先的开拓者。冲破传统势力的束缚,勇敢的走出“无知山谷“
“智慧老人”是新生和自由的代名词。它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在很长时间里都会过者“幸福的生活”。
2.理解重点句子
“知识的消息沿着深邃破败的奚谷缓缓地流着。它发源于昔日的荒山。它消失在未来的沼泽。”这段话暗示了山民知识浅薄,像一条窄窄的小溪,流经的地方都很破败,代表了普遍性。这种小溪没有新意,与死水元异。“它发源于昔日的荒山”,代表了原始与落
第二篇:高中第一册写作口语交际单元四-教学教案
高中第一册写作口语交际单元四
个性与创新 重要提示
1.个性鲜明与否往往决定文章质量
所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有独特性的事物往往更容易被周围环境所感受、认知、接纳。作文也是如此,只有那些独具特色,表达不同一般的特别感受的文章才会获得较高评价;而那些缺乏个性,没有特点的文章则大多无法逃离“过于普通”这样的断言。因此作文是否能够表现自我的个性,抒发个体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是作文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
例如郁达夫在《北平的四季》中写北平的秋意:“秋高气爽,风日晴和的早晨,你且骑着一匹驴子,上西山八大处或玉泉山碧云寺去走走看;山上的红柿,远处的烟树人家,郊野里的芦苇黍稷,以及在驴背上驮着生果进城来卖的农户佃家,包管你看一个月也不会看厌。春秋两季,本来是到处都好的,但是北方的秋空,看起来似乎更高一点,北方的空气,吸起来似乎更干燥健全一点。而那一种草木摇落,金风肃杀之感,在北方似乎也更觉得要严肃,凄凉,沉静得多。你若不信,你且去西山脚下,农民的家里或古寺的殿前,自阴历八月至十月下旬,去住它三个月看看。古人的“悲哉秋之为气”以及“胡笳互动,牧马悲鸣”的那一种哀感,在南方是不大感觉得到的,但在北平,尤其是在郊外,你真会得感至极而涕零,思千里兮命驾。所以我说,北平的秋,才是真正的秋;南方的秋天,不过是英国话里所说的indian summer或叫作小春天气而已。”
而叶灵凤的《秋意》同时写秋,给人感觉就截然不同:“街上冷冷清清。昨夜细雨,两旁街树上新绿照眼;街心只余几条蜿蜒的车辙,路已干了——上海一天中的黄金时代是在晚间而不在清晨,清晨的街上只有短衣的劳动者和推车的菜贩或偶一见到——在这样的清寂之中,我抱臂悄立,我觉得我已成了当前宇宙的主人,一切烦恼和不平都被忘了。偶然一阵晓风起处,两旁的树叶都沙然互相摔击。风过后,从我立处附近的一株树上。飘然落下了一片黄叶,正落在我的面前。我不知怎地记起了今天是所谓立秋。虽然树叶天天都在落,但是我今天因想起了立秋,对这眼前的一片黄叶,不觉便有些零落之感,我念着“一叶落而天下秋”,我好像已越过了炎帝之宫,跨入素女青娥之殿。立刻间,我的感觉锐敏了起来。并没有风,我觉得身上似乎已有些瑟瑟的意味,街上的清凉,也给了我一个萧条的感象。我仰首望天,晨曦还没有升起,天上布满了灰白色的絮似的密云,寂然不动。间有一两只乌鸦翩然掠过,也听不出翼响,只有树叶在萧萧细语一啊!秋竞潜到了人间,我不觉这样感慨了一句。”
一样的秋景,别样的心情。在郁达夫眼中秋天是美丽的,舒畅的,使人流连忘返的。纵然也提到秋天的肃杀之气,但肃杀中却有着豪迈与雄壮。在叶灵凤眼中上海的秋天则是哀婉的,萧瑟的,使人神清气爽的。在秋日里孤独感时常与他相伴。而这就是两位文章大师个性使然,有个性才有了如此出众的两样文章。2.个性的基础在于创新
既然个性是特色,是与众不同,那么要想使文章有个性最关键的当然就是——新。懂得如何创新才能在文章中展现个性,表现特点。例如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去寻找光明。”历来咏唱黑夜、光明的诗歌不知凡几,本已无新可出。但顾城只一句诗就又打开了一片新天地。从来没有人想到在黑夜中会失去效用的眼睛可以与黑夜有这样的一种关系。当然这样一来顾城诗中那份凝重的,对黑夜中微微光亮的追求即对生命的执著表露无遗。而黑暗在带给人们无尽的沉重与压抑的同时,也迫使人们去寻找出路与希望的主题也得到了展现。又如张爱玲在《公寓生活记趣》之中说有轨电车:“我们的公寓近电车厂邻,可是我始终没弄清楚电车是几点钟回家。“电车回家”这句子仿佛不很合适——大家公认电车为没有灵魂的机械,而“回家”两个字有着无数的情感洋溢的联系。但是你没看见过电车进厂的特殊情形罢?一辆衔接一辆,像排了队的小孩,嘈杂,叫嚣,愉快地打着哑嗓子的铃:“克林,克赖,克赖,克赖!”吵闹之中又带着一点由疲乏而生的驯服,是快上床的孩子,等着母亲来刷洗他们。车里的灯点得雪亮。专做下班的售票员的生意的小贩们曼声兜售着面包。有时候,电车全进厂了,单剩下一辆,神秘地,像被遗弃了似的,停在街心。从上面望下去,只见它在半夜的月光中坦露着白肚皮。”人性化的描写,新颖地联想,使人读来亲切、隽永,耳目自然也为之一新。训练与方法方法指点 1.创新要有新感觉
既然要求新就不能囿于俗套。要想人所不敢想,言人所不能言。作文时思考问题的思路不要止于第一个想法,要尽量想一想还有没有更新、更好的观点和方法可供使用。内容、语言、结构三个方面不须全新,只要有一点卓而不群,就足以在文章中创造一种新的感觉。
如林语堂的《奉旨不哭不笑》:“本年九一八,政府严禁纪念国耻,集会游行,双十,又下令停止国庆。于是两大节日,都平静无事过去了。这可以说是政府叫人民‘哭不得,笑不得’的两大政策,其目的在维持目前表面上之治安。论理,人之不能无哭笑,犹身之不能无饮食排泄。依心理学讲,哭和笑的作用,是在使胸中不平之气得以发泄,而恢复精神上之均衡。所以如中国妇女,平日生活太苦闷,到了清明哭墓,必让她们淋漓痛快哭了一场,身子一舒服,回来治家,自然加倍起劲了。又如店里学徒,大半年头到年底,规规矩矩,辛苦营业,一点娱乐也没有,到了元旦,也应该痛痛快快豪赌痛饮五天,新年做事,才会安心,生意才会发达。此为节日在心理上之用处,治国者所不可不知。革命以来,诸节俱废,虽然中秋看月,尚未取缔,而端阳竞渡,元旦爆竹,已被指为迷信,不许举行。终年奉旨不哭不笑,人心惶惶,举国不安,这也有一点关系吧?况且仲尼与于蜡宾,始能发‘天下为公’的一段大议论,然后党部始有四字匾额可挂,难说迷信是一定有害无利的。蜡,固然是迷信,竞渡爆竹,说他迷信也可以,甚至中秋看月也可派他迷信,或是老朽反革命。然果使国人相约中秋不看月,国便会兴起来吗? 还有一层,我们不看见天安门游行示威的雄壮景象,已有五六年了,思之能无慨然?并不是说一定要有怎样游行的目的,但是我们总喜欢看示威,如女人喜欢看出殡一样,谁死都没关系。我们觉得无目的的游行示威,乱嚷乱喊一阵,总比全无游行可看福气。今年国庆,不应庆祝,我们是赞成的。
但是总希望政府诸公,能替我们想出一种不损威信的题目,使我们乱喊乱嚷一阵,以后缴纳苛捐杂税或是唱国歌,也可以踊跃一点。”
全文并不明说政府无能,不敢抗日。而是借忧心人民精神不振,生活苦闷,进而发发感慨。表面看去主体不够鲜明,但仔细体会批判力度,讽刺程度并不在鲁迅作品之下。而且由于作者在内容上独辟蹊径,采用旁敲侧击的形式,并未直接横眉怒斥,而是幽默辛辣地进行讽刺,使人读来眼前一亮,新鲜感也就随之而来了。2.体现个性应合情、合理
做文章无非是言为心生,言之有物,如果雕琢造作、用力太过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求创新,求个性无一不是建立在感受真实,再现准确的基础上的。如果脱离实际过于求新、求怪、求另类,反而会使人感觉到文章没有真实性,胡编乱造,对文章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在写作过程中我们要本着创新而不唯新,求变而不乱编的原则,扎扎实实地提高我们的作文水平,展现我们的个性。只要感情真挚,平实质朴也会有好文章。如丰子恺的《白鹅》中对于白鹅吃饭的描写:“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我们的鹅是吃冷饭的,一日三餐。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先吃一口冷饭,次吃一口水,然后再到某地方去吃一口泥及草。大约这些泥和草也有各种滋味,它是依着它的胃口而选定的。这食料并不奢侈;但它的吃法,三眼一板,丝毫不苟。譬如吃了一口饭,倘水盆偶然放在远处,它一定从容不迫地踏大步走上前去,饮水一口,再踏大步走到一定的地方去吃泥、吃草。吃过泥和草再回来吃饭。这样从容不迫地吃饭,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候,象饭馆里的堂倌一样。因为附近的狗,都知道我们这位鹅老爷的脾气,每逢它吃饭的时候,狗就躲在篱边窥伺。等它吃过一口饭,踏着方步去吃水、吃泥、吃草的当儿,狗就敏捷地跑上来,努力地吃它的饭。没有吃完,鹅老爷偶然早归,伸颈去咬狗,并且厉声叫骂,狗立刻逃往篱边,蹲着静候;看它再吃了一口饭,再走开去吃水、吃草、吃泥的时候,狗又敏捷地跑上来,这回就把它的饭吃完,扬长而去了。等到鹅再来吃饭的时候,饭罐已经空空如也。鹅便昂首大叫,似乎责备人们供养不周。这时我们便替它添饭,并且站着侍候。因为邻近狗很多,一狗方去,一狗又来蹲着窥伺了。邻近的鸡也很多,也常蹑手蹑脚地来偷鹅的饭吃。我们不胜其烦,以后便将饭罐和7f盆放在一起,免得它走远去,让鸡、狗偷饭吃。然而它所必须的盛馔泥和草,所在的地点远近无定。为了获取盛馔,它仍是要走远去的。因此鹅的吃饭,非有一人侍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的!”纯然白描没有任何虚假张,仅将所见、所感写出。但因其描摹生动、细致所以同样可以表达出作者的爱鹅之情,而且将作者行文时,质朴、平易的个性特点鲜明地表现出来。佳作品读 例文l 吊屈原赋
尚记两千年前,贾公过长沙,自慨命运之不济,悒郁思索,而做斯赋。竟有同命相似之感叹,其悲叹人才之不为用,而忠言不被纳之意,盖与君之所行谬矣。
第三篇:高中第一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
高中第一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1)
一、学情分析
1.学生初中学的散文如《春》《背影》,文字量相对较小,语言浅易,文章的内涵比较浅显,相对来说好理解易把握。本单元散文相对而言文字量较大,有的文章的内涵明显比初中所学的内容要深刻得多,学生刚入高中,会有些不适应。
2.学生缺乏整体阅读意识,根据上下文语境进行理解、分析和鉴赏的意识不强。
3.多数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圈点勾画);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有所欠缺(寻找直接信息可以,但提炼概括能力很差)。
4.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基础,能够大致了解文章在说什么,不过由于阅历和思维水平的限制,深入理解文本的主旨或内在意蕴还有一定困难。这不仅是高一学生的问题,高三的学生也有这个问题。今年的北京高考现代文大阅读《合欢树》对学生提的要求明显高多了,不仅要求能够筛选整合信息,更重要的是能深入理解文章的意蕴。这不是我们教学生一些阅读方法就能教出来的,需要我们从高一开始就注意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文学感悟能力。
5.我们有一个非常有利的因素,学生刚进高中,对高中学习充满期待。高中时期是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欲非常强烈的时期,也是富有创造激情的时期,很多学生对文学、艺术还是很感兴趣的。这从学生的作业可以看出。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的第一个散文单元,包括三篇中国现当代散文和一篇外国散文。其中《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楼阁》都是传统篇目,《我与地坛》《花未眠》是新教材新选入的篇目。前三篇是抒情散文,《花未眠》是关于审美问题的说理散文。三篇抒情散文在抒情上不是直露无遗的,而是通过精巧、绵密的构思,富有华彩或哲理性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婉转而又自然地表现出来的。《花未眠》虽然是从小事入手来写美学问题,作者能够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来写,但是由于探讨的问题本身比较深奥,所以理解上还是有一定难度。这四篇文章都带有作者强烈的个性色彩,尤其是《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花未眠》,所以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是十分重要的。这四篇文章表面看起来没什么联系,但是都含有对人生的思考,像《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楼阁》可以看成是对现实的突围。《我与地坛》是对生命本质的一种思索;《花未眠》则是对人生的一种解读。在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带领学生感悟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三、教法、学法分析
(一)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语言的揣摩和品味。
2.艺术手法的赏析。
3.作品内涵的理解,对文章的个性化的感悟和鉴赏。
4.诵读习惯、“阅读──思考──写作”三位一体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二)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荷塘月色》
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特点当然很多,但有两点值得我们重视,一是传神的语言;二是浓郁的诗意,优美的意境。《荷塘月色》还是创造意境的典范之作。“不宁静”的情绪使朱自清去游荷塘观月色,求得暂时的解脱。文中所展开的荷塘月色的景是同逐步展现的作者内心感情的复杂变化紧紧融和在一起的,情景交融,处处体现着朦胧、恬淡的韵味。读后,我们既可以体会到作者交织着“淡淡哀愁”和“淡淡喜悦”的内心世界,又可以得到美的享受。
学习这篇散文,要注意这两个特点。
因此,这篇文章的重点难点可否这样来确定:
1.课文4、5、6三段的赏析是本课鉴赏的重点。主要是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如准确的炼字,恰当的修饰语,比喻、通感、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反复朗读,积累相应语句。
2.关于文章的主题。对这篇文章的主题一直有不同的看法,可以指导学生查资料研究,得出自己的分析。
《我的空中楼阁》
教学重点、难点:
1.语言的品味。体会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运用各种手法所达到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2.托物言志手法的理解。深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志”。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我朗读、理解、赏析、领悟,教师做精当点拨,而不必过细的讲解。
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可让学生将自认为美的语句摘抄在笔记本上,并写下自己认为美的理由,即理解、感受、评价。然后由学生自己在课堂上讲出来。教师给予充分肯定、鼓励,一点一滴的感受都是可贵的。
具体教学中,可用两个问题来贯穿:
1.“我的空中楼阁”在哪里?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学生都能答出“在山上”。但具体一点,在什么地方的什么山上?学生就会无踪可寻。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开阔思路,转换思维角度,从下面四个方面去细寻深思。
①明含义:“我的空中楼阁”语意双关,既指我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蒙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
②寻文脉:文章把小屋和周围环境做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写山、写树、写领空、写围墙、写空气、写光线、写通道、写夜景,虽然有时也点出远看、近看,但从整体上并不是按一定的时空顺序来写,而是按照抒情的需要安排材料,形成一种逻辑结构。
③究虚实:文章前部分侧重写山、树、屋的形势、情态,属写实;后部分侧重写自己对自然景观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耐人寻味。
④辨文体:本文虽然也写自然景物,但与一般的山水游记不同,文中的自然景物不一定是现实的实在的景物,而是作者的一种理想,一种情趣的寄托物,也就是说,作者不是由景而生情,而是因情而设景,托物以言志,因而本文文体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抒情散文。
结论:“我的空中楼阁”在作者自己的心中。作者借对小屋及周围环境的描写,寄托了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表达了热爱自己的情怀。
这一问题的设计,重在激发兴趣,激活思维,实施过程中应善于引导,由浅入深,达到“体味诗情,理解主题思想”的目的。
2.文字的“画”与绘画有何区别?
本文描写小屋及周围环境,笔调清新,语言优美,如诗如画。但这幅“画”是用语言文字描绘出来的,它与用线条和色彩描绘出来的画有何区别呢?
明确:①它不受空间限制。绘画只能从一个角度表现一定的空间景物。而本文却采用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有远看,有近看,有平视,有俯视,有仰视,有限与无限,有形与无形,构成一个立体的画面,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②它不受时间的限制。绘画是“凝固的瞬间”,本文却采用对比、衬托手法,有不同的时间景物的形态变化呈现在眼前,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栩栩如生,引人入胜。
③它不受绘画材料的限制。绘画总要借助有形的材料构成直观的画面,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借助于语言文字,引发人的联想和想象,因而文学欣赏又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故能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愉悦。
这一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鉴赏语言技巧,培养鉴赏能力,而鉴赏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指导朗读,引导联想与想象,身临其境地去体味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文章当中有很多好句子,可让学生仿写,来提高写作能力。
第四篇:高中第一册四单元作文:小举大善
人教版高中第一册四单元作文:小举大善
常言道:“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是人的本性,一个不经意的举动,便有可能折射出善的内涵。
善恶间本是一念之差,一念抉择过后,善即可彰显;反之,恶也即会败露。刘备曾经说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事实上,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就有可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甚至成为拯救生命之举。当今央视主持人朱军在成名前,某着名主持人同他交谈时,这位主持人不经意问说朱军很有做主持的天赋,此语对朱军的人生道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他事业道路的信心与希望。朱军一举成名后,再次邀请该女嘉宾,谈笑间,她已忘却自己当时说的话,更没有想到自己这不经意的一句话,对朱军影响如此之深。确实,这只是随口一说,并非刻意而为之,一个如此之小的举动,下一秒自己可能已忘却,对他人却是人生的重塑,令人一生难忘。
小善而为之,通俗来讲,举手之劳而已。修船工刷油漆时顺手补上船底的洞,一件再普通不过的小举,足以见其善良。若是他再多有一点儿私心,不去做本不属于他工作范畴的补洞这活儿,船主定会彻底绝望。举手之劳,拯救的是生命,挽救的是一个美满的家庭,传递的是人性的善念。修船工认为那只是顺手做的一件小事而已,的确,这不过是举手之劳,但对受益者来讲,意义非凡,孩子们的生命正是由于修船工顺手做的一个小事而得以延续。
小小的举动,回报给自己的是快乐,是心安。即不求外界的赞扬,不求物质的报答,符合自己的本心才好。把此心上升到最高境界,便为“善”。有人愿为此付诸行动,做出努力;也有人却怕费时费力,又不会得到相应的报酬,于是遇事置之不理,人性的劣根、奴性由此暴露。
师长的一声鼓励、一个手势,同学问的一个微笑、一句关爱,商人间的诚实与守信……小举或大举,不都是以善为基础吗?随手捡起草坪上的一块碎纸屑,顺口向路边的清洁人员道声“辛苦了”……这会在他们心中荡起爱的涟漪,会给他们辛苦枯燥的工作增添爱的力量。对你来说,可能只是几秒钟的时间,恰恰又是这几秒钟的小举动,便成为使他人、社会受益颇深的善举。
小举大善,快乐自己,传递善心,让善念在你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中脉脉相传!
第五篇:第一册学唱“ABC SONG”-教学教案
第八课 lesson eight
一、教学内容
1.学唱:abc song。
2.讲解复习要点(2)。
3.语法:am, is的缩略形式(初步掌握its = it is;im = i am)。
二、教具
录音机;全套字母卡片(或字母表)。
三、课堂教学设计
1.复习日常用语(方式同前)。
2.复习字母表。教师出示卡片,问:
t:whats this?
ss:its„
3.集体背诵字母表。继续做“can you say the abc”的游戏。
4.学唱字母歌
教师放录音,学生跟唱。学习歌曲之前,教师可将歌曲中最后一句歌词进行简单讲解并领读。
反复演唱几遍。如条件允许,可分男女声两部或以其他形式演唱。
5.讲解复习要点(2)。可要求学生用下列句型造句:
1)im„ 2)are you„? 3)this is„ 4)my names„
如时间允许,可将lesson 5~lesson 6的录音放一遍,学生跟读。
6.小测验
1)听写10个左右字母,要求大、小写及格式正确。
2)口头检查一些同学,看他们能否做出正确、迅速的反应。口头检查的内容可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行安排。以下仅供教师参考。
a)t:good morning(afternoon).s:„
b)t:hello!are you„? s:„
c)t:whats your name? s:„
d)t:how are you? s:„
e)t:hello!nice to meet you.s:„
f)t:(手持字母卡片)whats this? s:„
g)t:(使用课本彩色插图第ii页)where is d? s:„
h)请几个学生做“can you say the abc”游戏。
四、难点讲解
be 动词的缩略形式。
在口语中,be动词常采用缩略形式。am缩写为m;is缩写为s;are缩写为re。读音也有相应变化。如:i am [ai $m]缩写后,读作[aim];you are [ju:%:]缩写后,读作 [ju:+];he is [hi:iz]缩写后,读作 [hi:z]等。在具体应用中,由于有肯定、否定和应答等其他情况,be动词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缩写。比如在肯定的回答中,一般都不用缩写。例如:
1)yes, i am.2)yes, it is.关于缩写这部分内容,请参阅课本后面所列出的表格。不缩写的be动词,称为完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