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七年级第一册第六单元教案

时间:2019-05-15 02:39: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汉语七年级第一册第六单元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汉语七年级第一册第六单元教案》。

第一篇:汉语七年级第一册第六单元教案

21古代寓言两则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含义。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1、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了解中国古代寓言的特点,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三)过程与方法

1、学生预习,掌握生字词。

2、检查预习情况。

3、加强朗读,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把握寓言内涵。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自相矛盾

一、故设矛盾,导入新课

1.用“自相矛盾”的导入语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思考。师:同学们,今天我校的语文老师全部大部分来听课了。(生笑)生:“全部”和“大部分”两个词矛盾。

师:噢!说错了。我重新说一句,(看看外面)今天天气真好,是个布满阴云的晴天。(生笑)师:又出问题了? 生:晴天是有太阳的,布满阴云的天气怎么可以说是晴天? 师:(板书“矛”和“盾”并进行书写指导)“矛”是什么东西? 生: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师:“盾”是什么呢? 生:是防身用的盾牌。

2.理解“自相矛盾”的意思。

师:(指着“矛”和“盾”)把“矛”和“盾”合在一起,就不再是两件东西了,它产生了新的意思,那意思就是老师刚才说的那种句子。

3.让学生交流课前准备“自相矛盾”的例子。

师:其实,自相矛盾的事例还有很多,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了这方面的例子,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生:有个广告说:“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这就是前后矛盾。既然不收礼了,为什么还收脑白金呢? 生:有个人看到墙上有人乱涂乱画,他就在墙上写了一行字——“不准乱涂乱画”。可一看,心想,我写的这些字该算什么呢?

二、初读感知

1、要求: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认真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认清生字字形,遇到不理解的词句联系上下文想一想。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2、检查自读情况

三、再读课文

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教学过程

(一)中华民族的悠久灿烂的文化之中,成语又是其中璀璨瑰宝,我们要多多学习成语,积累成语并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灵活地运用,增加语言的艺术性。今天我们就再学一个成语:自相矛盾。盾:盾牌,古代兵器,是一种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的牌。矛:长柄尖刀,古代一种用来进攻刺杀的武器。简介寓言:

什么是寓言?具有什么特点?

“寓”是寄托、包含的意思。寓言是借一个小故事说明意一个深刻的道理。

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的 篇幅一般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有的是人,更多的是人格化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其他的东西和现象。主题大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讽今、借小喻大等寓意深刻的道理于故事中,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在创作中常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简要介绍作者韩非子

韩非,先秦时期韩国公子,是我国 先秦时期著名政治理论家,卓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子:古代对有学识男子尊称。(二、)读通语句,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喜欢这个故事吗?那谁愿意来读读课文?

2、小组交流不好理解的语句。

3、全班交流,师重点检查难的词语和句子。词语:

坚固:牢固,结实的意思。

夸口:随意夸大。

自相矛盾:说话或做事前后相抵触。疑心:怀疑

1、师“夸口”就是说大话。楚国人到底说了什么大话呢? 生:他说:“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还说了一句:“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2、理解楚国人说的第一句大话。

(出示句1: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师读句子,读出“大”的语气。)师:现在我们来把句子变一变,加上一组关联词说一说。生:我的盾坚固得很,无论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师:现在我们再来变句子,改用第三人称转述来说句子。

生:他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师:能不能再变一下,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说出句子的意思。生:我的盾非常坚固,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生:我的盾太坚固了,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3.理解楚国人说的第二句大话。

(出示句2: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师:刚才学习句1时,我们是按怎样的步骤学习的?(先归纳学法:①读出“大”的语气;②一变句子,加上关联词;③二变句子,改成第三人称转述;④三变句子,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然后,按四个步骤同桌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同桌交流的基础上,指名说。)(1、)师:谁能告诉大家,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古代一个卖矛与盾的,他先夸他的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2、)在大家的追问中,那个楚国人只能——“哑口无言”是什么意思?(像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一时语塞或紧张。)(3、)我们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出示:读了这个故事,我们知道了,说话和做事不能______要_______。生:读了这个故事,我懂得了,我们说话做事不能前后抵触,要前后一致。(4、)师:生活中怎样避免“自相矛盾”,能否举些例子? 生:答应借书给人家,就要借给人家,不然说的话和做的事就前后矛盾了。(三、)代写反思,提升认识 1.代写反思:那楚国人回到家后,想到今天发生的事,觉得很丢脸,决定写一篇反思日记。他会怎样写呢?我们来帮他写一写。(给学生十分钟时间写反 思,然后起来交流。)生:看来我不应该说大话,让人笑话了。如果今天只说了一句大话,还可以,说了两句大话,就出问题了。生:我应该谦虚一点才对呀,世界上怎么可能有“最”的事呢? 师:是的,我们不应该说大话,说大话会“吃亏”。但从深层次上看,楚国

人的根本性错误不在于说了大话,而在于他说的两句话前后抵触,前后矛盾,前后两句话打起架来了,请同学们继续写反思。

生:今天我真是太丢脸了,我怎么可以这样说大话呢?说了一句还好,第二句再说,就自相矛盾了。有了最锋利的矛,就不该有最坚固的盾了。

生:我以后说话可得小心点,先想好了再说,不能说满口话,要注意前后语句不能矛盾,不然会闹出笑话的。生:早知如此,我就不该这样说话了,本想夸耀一下,让自己的生意做得好一点,没想到反而露馅了,没人来买了。这都是“自相矛盾”惹的祸啊!

五、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亡羊补牢

一、谈话激趣: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2、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则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

3、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3 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生字 “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2)“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3)齐读这句话。

(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

(二)街坊劝告,他不听。(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3)引导评议,齐读。

(4)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节,评议。(2)齐读第4节。

(3)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7、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8、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答: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补得结结实实。(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

(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答:他很后悔,心想:不应该不听邻居的劝告,现在修还不晚。(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答:“心想:不应该不听邻居的劝告,现在修还不晚。”(5)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6)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答:因为现在才丢了两头羊要是继续不修会丢更多的羊。

(7)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8)“从此”是什么意思?(从那个地方起或从那个时候起)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

五、体会寓意。

1、大家想一想,如果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1)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生:这个人的羊就会一只一只慢慢全部丢了。

(2)而对正在修羊圈的养羊人,你心里有什么话想对他说?

生1:老大爷,如果你肯接受别人的意见,你就不会丢第二只羊。生2:大伯,知错能改永远是不嫌迟的。

生3:你做错事能及时补救,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4、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知错就改),就(未为迟也)。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明交流 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六、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七、作业设计:

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板书设计:

第一次丢羊 第二次丢羊

想法

已经丢

后悔

亡羊补牢 做法

不补

赶快堵

结果

又少

再没丢

八、教学反思

22、外国寓言两则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寓言以小见大、含意深刻的特点。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文中动物们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动作,体味寓言的含义。

2、学习阅读寓言的方法。

3、从不同角度灵活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4、揣摩、理解寓言故事巧妙、合理的想像,通过续编或自编进行想像思维训练。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1.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培养健全人格。2.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

(三)过程与方法

1、学生预习,掌握生字词。

2、检查预习情况。

3、通过启发、分角色朗诵、讨论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诵读;教给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词语理解寓言含义”的阅读方法。教学难点:联系生活经验,选定角度灵活理解寓意。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蚊子和狮子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选讲《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导入,如青蛙的肚皮、驴与愚蠢的狼、怯懦的蝙蝠、狼和小羊、贪婪的狗、愚蠢的乌鸦等)同学们,这个饶有趣味的寓言故事的出处大家知道吗?(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伊索寓言》)那么,谁还能讲出这部古希腊寓言汇编中的故事呢?(学生讲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伊索寓言》中的两则:《蚊子和狮子》和《驮盐的驴》。伊索和《伊索寓言》

伊索:相传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寓言开始归于他的名下。《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

二、指导学生自读《蚊子和狮子》 1.自由诵读,理解寓言大意。

问:在你们眼中,狮子是怎样的动物,蚊子又是怎样的动物?它们体型怎样?但是,在本则寓言中,蚊子居然可以挑战狮子。(同学们读读看,本文告诉了我们哪些道理呢?)建议(一、)从蚊子这个角度来考虑。

生1:我从蚊子的角度来说,要善于分析问题,蚊子能看到狮子的短处和自己的长处,觉得可以以自己之长攻狮子之短,这样,就可以得到胜利。

生2:从蚊子出发,取得成绩不要得意忘形,要谨慎,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生3:从蚊子出发,人要有自信。蚊子进攻狮子时非常自信地说:“我比你强。

(二、)从狮子这个角度来考虑。

生:狮子战败后,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可见,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三、)从蜘蛛这个角度来考虑。

生1:从蜘蛛这个角度出发,坚持就是胜利。

生2:懒人有懒福。蜘蛛整日坐于网中,也能得到蚊子作为美餐。

(四、)联系蚊子、狮子、蜘蛛三者来考虑。

生1:联系三者考虑可知,一物降一物。狮子被蚊子打败,蚊子又被蜘蛛打败。生2:世界上没有最强和最弱之分。蚊子狮子和蜘蛛三者中,没有最强者,也没有最弱者。生3: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懂得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学会扬长避短。生4:勿以物大而惧之,勿以物小而欺之。

生5:世界上没有永远的失败者,也没有永远的胜利者。生6:偶然之中有必然的因素。蚊子打败狮子是偶然的,但蚊子抓住了狮子的弱点而打败它,有一定的必然性。生7: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蚊子自己非常小,却说“小小的蜘蛛”。

三、教师根据前面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并回答。(1)、弱小的蚊子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狮子呢?

以己之长克人之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勇者胜;

结论:智者胜。(2)、胜利的蚊子为什么会被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骄兵必败(3)、学习这则寓言后,你有什么收获?(结合学生回答教师加以小结)

要不骄不躁,永远保持清醒头脑。(4)、结合你的学习、生活谈谈学了这则寓言后有何收获?

注:注意引导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两方面结合现实谈谈感受和想法,并加以鼓励和评价。这样就将这则寓言的主题突现出来,使学生不仅仅是理论上接受寓意,而是从思想上真正认识、理解寓意,并能在大家互说的基础上拓展大家的思维,从而起到引导他们行动的作用,这样本文的教学目标和这则寓言意图就能全面实现。

(这是一篇寓言。作者通过蚊子战胜狮子后得意忘形,被蜘蛛网粘住这一故事,讽刺了那些稍有成就就忘乎所以的人,提醒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成功。)

四、课堂练习

展开想像、续编情节。

想像一个蚊子不被吃掉的奇迹情节,给寓言安排一个与课文不同的结局。

教师提供示例:蚊子正等待着那可怕的时刻来临时,松树上滴下的一滴松脂,正好落在蜘蛛背上,蜘蛛被松脂包住,网也被拉破,蚊子因此而得救。

五、拓展阅读题

一只硕大的蜘蛛在一座古屋上编织了一面漂亮的蛛网,用以捕捉苍蝇。每当苍蝇落到网上,被缠住不能动弹时,蜘蛛就把苍蝇吞食个干净,不留一丝痕迹。因此,别的苍蝇飞来时仍以为这蛛网是个安全宁静的恬息处。一天,一只颇为聪明的苍蝇飞来了,在蛛网上嘤嘤嗡嗡地盘旋了好久不肯落下,于是蜘蛛便爬出来对它说:“落下来歇歇脚吧!”然而苍蝇远比蜘蛛聪明,他回答说:“你的房屋上见不到别的苍蝇,而我是从不在不见别的苍蝇的地方落脚的。”说完,他就鼓翅飞开了,他飞呀飞呀,一只飞到一个许多别的苍蝇汇集的地方。他刚要在那些苍蝇群中落下,突然一只蜜蜂嗖地飞来对他说:“不要落下,傻瓜。那是张捕蝇纸,那些苍蝇全都落入圈套了。”苍蝇反驳道:“不要说傻话,你瞧他们还在翩翩起舞呢。”说完之后,他就一头扎了下去,因此也就与其他苍蝇一样给粘在捕蝇纸上了。

这个故事适用于那种 的人。

1、第二段的划线处应填入的语句是()

A.不善于扬长避短 B.愚昧无知 C.经验丰富 D.自以为是

2、给这则寓言加一个题目,最恰当的一项是()

A.苍蝇和蜘蛛 B.苍蝇、蜜蜂和蜘蛛 C.聪明的苍蝇 D.聪明的蜜蜂

六、布置作业

自编寓言。题目(1)嘴和眼的对话;(2)树和斧子。

要求:任选一题完成。运用夸张和拟人手法。想像合理;300字左右即可。

七、板书设计:

蚊子和狮子

蚊子战胜狮子——知己知彼,以己之长,攻敌之短 蚊子败给蜘蛛——骄傲自大,得意忘形,丧失警惕 蚊子前后两次吹喇叭:勇敢自信→得意忘形 寓意——骄兵必败

八、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驮盐的驴

一、导入

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则伊索寓言。看老师写课题:驮盐的驴。这篇寓言大家已经预习过,那我想问一下同学们,这篇寓言里的驴,到底聪不聪明呢?为什么?

二、指导学生自读《驮盐的驴》 1.自由诵读,理解寓言大意。

本文是一则篇幅短小、构思精巧的寓言,它告诉了我们哪些道理呢? 建议

1、从驴这个角度来考虑。

2、从商人这个角度来考虑。

2.集体诵读,梳理寓言故事的主要情节。

教师明确:本文构思十分精巧,写驴与商人的“智斗”,有起有伏。正当驴为自己庆幸时,却又遭到了如此沉重的打击。文章的陡转,给读者以巨大的反差,造成了出人意料的结局,讽喻之意暗含其中。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驴摔倒几次?结果是什么样的?

2、三次摔倒的不同原因是什么?

3、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

4、集体交流:

(一)第一部分(1-2)。(1)驴第一次摔倒

原因:不小心 结果:盐溶化了很多,驴轻松了一些(2)驴第二次摔倒

原因:故意的 结果:盐更少了,驴更轻松了(3)驴第三次摔倒

原因:故意的 结果:海绵吸了水更重了,驴累坏了

(二)第二部分(3)。

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用文中的话回答)?

告诫我们无论干什么事情,都不能耍小聪明。否则,只会害了自己。

五、体会寓意。

1、大家想一想,如果驴在第一次摔倒后,没有故意再摔倒,商人会怎么做?

2、如果驴在回家的路上没有再摔倒,商人会怎么做?

3、大家想象一下经过这样的事件后驴以后再驮东西时会怎么做?

4、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驴这样的小聪明终究会害了自己。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明交流。

六、总结全文。

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七、作业设计:

发挥想象:驴第二次驮东西和商人之间会发生什么事?试着写下来。板书设计:

第一次摔倒

盐少了

轻松

驮盐的驴 第二次摔倒

盐更少

更轻松

第三次摔倒

海绵吸水

累坏了

八、教学反思

23.分金子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会读、会写,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文章理解诚实的意义。3.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生字、词语;

理解诚实的重要意义。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学生预习,并提问让学生思考。

2、学习本课的生字和词语。

3、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分组朗读,了解课文内容。

4、分析课文

5、小结

6、布置作业

7、教学反思:

24我们开个故事会吧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干脆”“不敢当”“光”三个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团结同学,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

(三)过程与方法

1、学生预习,掌握生字词。

2、检查预习情况。

3、以学生尝试阅读为主

4、分角色朗读,体会语气。

二、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的重点词和多音字。

2、理解本文的重点词并能用以造句。

3、能教顺畅的朗读课文。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语:同学们,我们也开过故事会。现在我们就请帮干部们,给我们测绘一次故事会吧(请四位班干部商量一下怎样开故事会)。好了,几位班干部说的非常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们开个故事会吧》这一课,看看课文中这几位班干部怎样策划班级故事会的。

第一课时

1、学生自读课文,查字典解决生字。随后在黑板上将生字写出来并解释。

2、读课文(范读、齐读、分组读、个别读,重点是体会角色的语气、语调)

4、学会使用“干脆、不敢当、光、肯定”造句。

第二课时

1、检测第一课时所学的字词。

2、学生读课文(分角色读)。

3、分析课文:(1)故事会的时间 下周课外活动。(2)故事会的要求

要求用汉语讲;每个小组选两个代表;每个人不超过5分钟;讲藏族民间故事或寓言。(3)故事会的主持人 旺堆、央珍

(4)故事会的奖励

跟班主任商量,钱从班费出。奖品是《伊索寓言》。

六、作业布置

课堂练习:练习一、五。作业:练习二、三、四;练习册。

七、教学反思

第二篇:七年级第六单元音乐教案

第六单元 世界音乐之窗(之一)(五课时)

第一课时

《流浪者之歌》

教学目标:听唱印度民歌《流浪者之歌》 教学重点:歌曲学唱《流浪者之歌》

教学难点:了解歌曲《流浪者之歌》中独特的装饰音,感知旋律走向所带来的风格特色,懂得“拉格”、“塔拉”是印度河巴基斯坦古典音乐的两个基本因素。教学过程: 1.摸唱导入

(1)学生跟随教师用lu、la等母音进行乐句模唱,让学生初步感受乐曲独特的旋律特色。

(2)通过击拍识读乐谱,用对比的方式感受装饰音在歌曲《流浪者之歌》中的作用。尤其是风格突出的旋律片段,引导学生关注#5和装饰音,为学唱歌曲打下基础。2.视频导入

(1)观看第16届亚运会(广州)文艺表演实况录像中的《蒙格尼》表演,感受印度传统音乐具有上下迂回、曲折进行,伴有各种滑音和装饰性音型点缀,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印度音乐的风格特征。

(2)用经典的印度歌舞电影片段导入教学,如《流浪者》、《三傻大闹宝莱坞》等,让学生初步体验印度音乐的美感。3.初听。

(1)初听歌曲《流浪者之歌》。引导学生听出歌曲由几个乐句组成?其中有哪几个乐句相同?

(2)初听歌舞音乐《蒙格尼》,了解歌曲采用了几拍子?用什么演唱方式?歌曲在速度上有什么变化?表达什么情感? 4.复听

(1)引导学生关注歌曲《流浪者之歌》中节奏的组合、旋律的走向、调式的色彩,以感知其音乐作品的特色及情调。

(2)聆听歌舞音乐《蒙格尼》,引导学生分辨出ABCD四个段落。

(3)通过复听,让学生基本了解音的高低、力度的伸张、速度的快慢、音色的调配等音乐要素在两首歌曲力的作用。5.唱

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哼唱主题是很重要的一种方法。

教师范唱

(1)旋律范唱

(2)歌词范唱

钢琴带唱

跟随录音哼唱

教学总结:学生热情高涨

第二课时

欣赏《美丽的国土》、《珍珠》、《星星索》 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听唱、欣赏中体验亚洲音乐独特的韵味。

教学重点:能区分和辨别亚洲五个音乐文化区域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教学难点:学唱歌曲 教学过程:

(一)《美丽的国土》

(1)回顾“拉格”和“塔 的《美丽的国土》拉”的相关知识,导入本课学习。

(2)聆听曾在我国热播的巴基斯坦的电影《永恒的爱情》主题曲《我爱你至死不渝》。这首歌曲与《美丽的国土》有着相似的旋律。

(3)初听。歌曲的力度、速度及所表达的情绪分别是什么?

(4)分段听

(5)完整听

(6)总结回顾:通过对印度及巴基斯坦音乐的学习,基本了解了南亚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音乐风格。

(二)《星星索》

(1)节奏导入:以合唱《星星索》里的基本节奏型导入——第一步:通过课件提供的电子“节拍器”,打出四拍子的基本节奏。

第二部:在四拍子的节拍中加入拍手的节奏。第三部:在以上练习的基础上切入母音lu哼唱旋律,为后面二声部学习打下基础。

(2)看:观看教材中提供的第16届亚运会(广州)文艺表演实况录像,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感受美轮美奂的印度尼西亚歌曲《星星索》。用甘美兰乐队和乐器图片,让学生对印度甘美兰音乐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三)《珍珠》

(1)完整聆听,思考:音乐用哪一类型乐器演奏的?让学生了解甘美兰音乐是以金属打击乐器为主,其音色丰富多样,节奏繁杂有序,力度变化较大。

(2)简单了解甘美兰乐器及乐队的相关知识。

(3)根据光碟里提供的甘美兰音乐《Tumulilingan》,进一步感受甘美兰音乐的特点。教学总结:学生初步到深入了解甘美兰音乐机乐队的相关知识。

(四)《竹舞》

(1)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从网上搜索一段菲律宾竹舞的视频,可以让学生对竹舞对竹舞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也可以让学生观看菲律宾竹乐器和竹乐队的图片,来了解律宾音乐及相关化。

(3)听、唱。——听出乐曲的情绪——找出歌曲的节奏特点——可以通过双手击拍或简单的动作表现乐句中的休止符,感受这种节奏的组合在歌曲中所起到作用。

(4)对照乐谱,听出歌曲的段落。

(5)轻声哼唱旋律,体验有、无变化音的旋律特点,感受变化音对歌曲风格形成的作用。

(6)动。学生用简单的身体律动,跟随音乐表现歌曲,或编创简单的动作 表演竹竿舞。

第三课时

欣赏《樱花》、《阿里郎》、《桔梗谣》

教学目标:通过欣赏、学习、学唱歌曲来增加对异国音乐风情、文化深入了解。教学重点:欣赏、学唱歌曲。

教学难点:通过击拍的方式识读乐谱。教学过程:

(1)歌曲《阿里郎》本环节可以采用学生跟教授模奏、学生击拍随教授念节奏的方法进行。

(2)歌曲《桔梗谣》——完整聆听歌曲,歌曲采用了几拍子?歌曲的速度和力度分别是什么?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哼唱歌曲。

(3)歌曲《美丽的贾奈》——欣赏第16届亚运会(广州)文艺演出实况录像,教师引导学生从着装、舞蹈动作、道具及演唱等方面,了解哈萨克斯坦的音乐文化风格,并对其感兴趣。

(4)《愉快的旅行》——欣赏第16届亚运会(广州)文艺演出实况录像,让学生说出歌曲的情绪和演唱方式,初步感受巴黎歌曲《愉快的旅行》的风格特点。对照乐谱聆听歌曲,感受歌曲ABA的曲式结构。

教学总结:学生了解世界音乐(之一)亚洲音乐,从中学到不同的音乐风格、特色,感受到了不同的音乐风格所带来的快乐。

第四课时

欣赏《美丽的贾奈》、学唱《愉快的旅行》

教学目标:通过欣赏、学习、学唱歌曲来增加对异国音乐风情、文化深入了解。教学重点:欣赏、学唱歌曲。

教学难点:通过击拍的方式识读乐谱。教学过程:1.欣赏《美丽的贾奈》

1)导入:欣赏第16届亚运会文艺演出实况录像,老师引导学生从着装、舞蹈动作、道具及演唱等方面,了解了解哈萨克斯坦的音乐文化风格,并对其感兴趣。

2)听、说:初听音乐,让学生说出听到了哪些有特色的声音。3)复听:让学生说出歌曲的演唱形式及情绪。

4)唱、动:参照教材中的“参与。探索”识读乐谱,击拍唱熟歌曲的音乐主题,再按录音的音乐风格去演唱这首歌曲。

5)听教师范唱,学生击拍。引导学生寻找旋律在进行过程中,乐句之间经常出现的五度大跳音程,它增强了旋律的活力,表现了哈萨克族人民奔放豪迈的性格特征。

6)跟钢琴轻声哼唱。寻找出歌曲的骨干音,发现哈萨克斯坦的民族语言也有建立在五声调式基础之上。

7)跟随录音演唱歌曲。模仿演唱者唱法,突出歌曲中的重音拍,尽量表现歌曲的风格。8)学生边长边自由模仿视频里的动作进行律动,进一步感受哈萨克斯坦的音乐风格。

教学总结:学生了解世界音乐(之一)亚洲音乐,从中学到不同的音乐风格、特色,感受到了不同的音乐风格所带来的快乐。

第五课时

学唱《愉快的旅行》

教学目标:通过欣赏、学习、学唱歌曲来增加对异国音乐风情、文化深入了解。教学重点:欣赏、学唱歌曲。教学难点:通过击拍的方式识读乐谱。教学过程:1.学唱《愉快的旅行》

1)看、说:欣赏第16届亚运会文艺演出实况录像,让学生说出歌曲的情绪和演唱方式,初步感受巴黎歌曲《愉快的旅行》的风格特点。对照乐谱聆听歌曲,感受歌曲ABA的曲式结构。

2)可对照乐普聆听歌曲,感受歌曲ABA的曲式结构。3)唱:击拍唱A段旋律,引导学生关注弱起拍及变化音。

4)跟随钢琴模唱B段旋律,感受这种调式带来的音乐风格特色。

5)跟随录音轻声哼唱,模仿歌曲“滑音”的演唱特点,感受歌曲具有阿拉伯音乐的风格及其活泼欢快、热情奔放等情绪,了解反复记号,总结歌曲是ABA曲式结构。

6)拓、辨:欣赏朱明瑛演唱的《愉快的旅行》版本,对比女声独唱和童声合唱的版本,在展现风格上有何不同。

教学总结:学生了解世界音乐(之一)亚洲音乐,从中学到不同的音乐风格、特色,感受到了不同的音乐风格所带来的快乐。

第三篇:七年级语文第六单元复习教案

第六单元复习教案

第一课时

复习目标:掌握第六单元现代文基础知识(字词音形义、文学常识)复习重点:基础知识积累运用。复习过程:

一、明确复习任务(黑板上出示重点)

1、文学常识

(1)《皇帝的新装》安徒生,丹麦童话作家,代表作有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

(2)《天上的街市》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历史剧《屈原》《虎符》《棠棣之华》。

(3)《太阳船》吴望尧,笔名巴雷,台湾诗人。

(4)《女娲造人》袁珂,四川新都人,神话作家。著有《中国古代神话》《山海经校注》

2、字音字形。

21、皇帝的新装 笨 赐 聘 炫耀 称职 愚蠢 现款 妥当 理智 呈报 钦差 滑稽 圈定 狡猾 陛下 爵士 头衔 勋章 袍子 不可救药 骇人听闻 随声附和

22、诗二首

焚 溅 缥缈 镀金 闪烁 港湾

23、女娲造人

揉 荒凉 寂寞 莽莽 蓬勃 澄澈 掺和 气概 灵敏 泥潭 绵延 神通广大 灵机一动 眉开眼笑 兴高采烈

24、寓言四则

雕像 庇护 爱慕 虚荣 较量 凯歌 杞人忧天

3、词义

不可救药 骇人听闻 随声附和 神通广大 灵机一动 眉开眼笑 杞人忧天 缥缈 莽莽榛榛

二、学生自由复习(按照黑板上出示的重点任务复习)

三、检测复习效果(默写本节课要求掌握的内容,当堂互批互改,并纠错)

第二课时 24 寓言四则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赫拉()

庇护()

喇叭()粘住()溉汲()崩坠()寝食()中伤()跐蹈()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1)因往晓之()(2)及其家穿井()(3)若屈伸呼吸()(4)闻之于宋君()(5)国人道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1)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2)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4.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寓言中的“寓”是寄托的意思,即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B.寓言这种体裁往往篇幅短小,语言精练,故事中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

C.伊索是古罗马寓言家,人们习惯于把古罗马寓言都归到他的名下,统称“伊索寓言”。

D.童话和寓言有很多相近的地方,如故事情节都是虚构的,常采用拟人化手法,都有劝诫、歌颂或讽刺的作用等,但两者也有区别。5.阅读前两则寓言,回答问题。

(1)《赫尔墨斯和雕像者》中赫尔墨斯三次问话的神态、语气分别是怎样的?

(2)《蚊子和狮子》中为什么两次写到蚊子“吹着喇叭”?

6.七年级(1)班准备组织一次名著阅读交流活动,请你参与并按要求事先做好如下工作。

七年级学生喜欢阅读的名著情况调查表

名著名称 《西游记》 《安徒生童话》 《伊索寓言》 《繁星》《春水》

人数比例 52% 20% 20% 8% 通过对以上表格内容的分析,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童话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珍贵而又瑰丽的宝藏,使一代又一代孩子幸福成长。某校七年级(3)班正在开展以“童话伴我成长”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加。

(1)请你为“童话伴我成长”演讲比赛设计一个简要的活动方案。

(2)活动举办了一场《开心辞典》节目模仿秀,内容涉及童话相关知识,请你仿照下面的示例,帮助主持人再出一道过关题目。①《打火匣》《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同一位作家的作品吗? A.是

B.不是

②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里,小美人鱼变成人是为了见到谁? A.渔夫

B.皇后

C.王子

(3)你一定读过许多经典的童话故事,请把你印象最深的一篇推荐给大家。

童话名称:________________ 推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家无井而出溉汲()(2)国人道之()(3)丁氏对曰()(4)得一人之使()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吾穿井得一人。

(2)闻之于宋君。

10.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氏询问这件事呢?

11.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②,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③,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④,亡处亡块《杞人忧天》阅读答案《杞人忧天》阅读答案。若躇步跳蹈⑤,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⑥,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解释词语意思:

① 坠()②果()

③只使()④四虚()

2、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这句成语

3、翻译下列句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4、这则故事揭示的道理是?

1、倒塌,坠落;

2、果然,果真;

3、即使;

4、四方。

2、杞人忧天

3、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自己的身体无处可藏,因而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4、常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加油,小电梯

大楼里新装了电梯,一部小小的电梯。小小的电梯,力气也是小小的。

小电梯最喜欢的客人,是松鼠弟弟。他个子小,又住在二楼,小电梯送起来可轻松啦。

小电梯最害怕人多的时候,人多,要去的楼层又高,他就更害怕了。

放学和下班的时间,是小电梯最头疼的时候。

兔子小姐背着背包进来了,绵羊阿姨挎着篮子进来了,乌龟爷爷拄着拐杖进来了,刺猬奶奶把刺缩了缩,小心翼翼地进来了……

“不行不行,太重啦!”小电梯叫起来,“我运不动啦!” 运不动的时候,就得有人出去,减轻小电梯的负担。

有时出去的是长颈鹿伯伯,有时出去的是狗熊叔叔,有时出去的是猪大婶……

小电梯那么辛苦,大家都能理解他。

要说最不是滋味的人,那大概就是大象先生吧。

大象先生长得胖,每次他走进小电梯,别人就没法进去了。这还不算,他很快会听见小电梯说:“哎哟哟,大象先生,我实在运不动您!”

运不动怎么办?大象先生只好走楼梯。唉,他偏偏住的还是最高的一层。

小电梯觉得过意不去。他决定锻炼锻炼力气。

又到了下班和放学的时间,小电梯迎来了好多客人。鳄鱼先生进来了,斑马先生进来了,浣(huàn)熊太太进来了……小电梯咬紧牙关。到了平常该叫“不行”的时候,他忍住了没有叫。他让自己慢慢地,稳稳地,朝着楼上迈步……

小电梯习惯这样计算自己的进步:今天可以多送一个松鼠弟弟了,今天可以多送一个兔子小姐了,今天可以多送一个斑马先生了…… 等到小电梯可以面不改色地运起满满当当的客人,用不快也不慢的速度爬到最高一层时,季节已经从夏天变成了冬天。

做好了十足准备的小电梯,在这一天的傍晚等待着大象先生的光临。

大象先生回来了,他正要去走楼梯,小电梯喊住了他:“大象先生,今天让我送您吧。”

“真的可以吗?”大象先生的鼻子卷成了一个问号。这么久以来,他都习惯了走楼梯。

“可以的。快上来吧!”小电梯自信地催促着。

大象先生走进了小电梯。奇怪,有什么地方不太对?小电梯嘀咕着。

啊,明白了。大象先生瘦啦!他每天都要走十几层的楼梯。在小电梯锻炼的时候,他也在锻炼呢。现在的他结实又苗条,胖胖的身材不见啦。

小电梯带着大象先生升向顶楼。真快呀,真轻呀。小电梯有些遗憾地想:如果大象先生能够再胖一点,那才好呢。

而大象先生呢,他也在想着:小电梯这么努力,我是不是应该吃胖一点,来回报他的心意?

12.阅读全文,结合小电梯的变化,梳理全文内容。

刚开始,他力气小小,害怕人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他悄悄锻炼,进步很大→____________________ 13.大象为什么感到不是滋味呢?

14.结合加点的词语,理解文中画线的句子。

15.阅读全文,从小电梯的成长中,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什么?

第四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作文教案

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作文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传授目标:练习写话题作文,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2.能力培养目标:阐述论证观点的方法

3.感悟生命的可贵,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

话题内容:马,人类无言的朋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记得法国作家布封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类所曾做到的最高贵的征服,就是征服了这豪迈而骠悍的动物——马”。的确是这样,数千年来,人们爱马、赞美马、歌颂马——爱的是它奔腾不息的气势、颂的是它勇往直前的精神,马和人一样分担着疆场的劳苦,同享着战斗的光荣,马是我们忠诚的朋友。

二、师生共同讨论:马是人类忠诚而高贵的朋友,但是人是不是马的朋友呢?(人对马是“养育”“训练”“驱使”“奴役......驯养”,马成为人的奴隶。不仅如此,人还用“鞍辔”“羁绊”约束它,用“衔铁”“马刺”“铁钉”残忍地禁锢它,使“它们浑身的姿态都显得不自然”。更悲惨的是有些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摆阔绰”,“壮观瞻”,给马“戴上黄金链条”,把马的“项鬣编成了细辫,满身盖着丝绸和锦毡”,“侮辱马性”,使马成了人类的玩物。)三.资料 : 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干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连素以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都仔细寻访,辛苦倍至,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

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 楚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愚弄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

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 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楚王对伯乐更加敬重。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延续到现在。

资料:马的佳名美誉:千里马、天马、宝马、汗血善马、骏马、老骥、白驹等等。唐太宗屡用以征伐的六骏、周穆王巡行天下的八骏、汉文帝有良马九匹号为九逸,都各以其形象、毛色和速度,锡以嘉号。资料:(历史故事)关羽的坐骑赤兔马,关羽败走麦城,被害东吴,赤兔马也跟着绝食而亡。项羽的坐骑乌骓马也是这样,当年刘邦的大将韩信布置“十面埋伏”把项羽围在垓下,项羽不能突围而自刎乌江,而乌骓马也自跳乌江,留下了千古绝唱《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六、写作:我心中的马

第五篇:快乐汉语 第一册 第八课教案

《快乐汉语》教案 第三单元 饮食 第八课 我要苹果,你呢? 课型:汉语综合课

教学对象:初级汉语水平的中学生

教学目标:1.会话:购物时谈论需求(水果和饮料)

2.语音:学习z、c、s的发音,并与zh、ch、sh辨析。

3.词汇:认读生词“水果”、“苹果”、“果汁”、“汽水”、“要”、“呢”

4.语法:学习三种疑问句形式(要+什么?;要+名词;A+要+名词,B+呢?)

5.汉字:认读并书写“要”、“水”、“汽”、“茶”四个汉字

教学重点:学会在购物或做客等语境中询问需求;7个生词;4个汉字。

教学难点:语言点:“你要什么?”“你要水果吗?”“我要苹果,你呢?”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图片法;翻译法;交际练习法 教具:多媒体;图片

教学课时:2课时,一课时45分钟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复习检查

1.用师生问答方式询问早餐。2.提前板书以提问的方式复习上节课的词语。3.听写上节课的4个汉字,并纠错。

二、导入新课

询问学生喜欢吃什么水果,可以用英语翻译一下。“What is your favorite fruits?” 学生不会用汉语回答的话,可以用英语或者印尼语回答。

三、讲练新课

1.用PPT展示或者拿出画有水果的图片,让学生会认读几种重要的水果的生词。

2.练习水果名称。把学生分成两组,将自己制作的水果卡片分发给每一位同学,一组手持拼音卡,一组手持生词卡。老师念水果名字,持有该水果卡片的同学站起来,同时复述水果名称,哪一组最快得一分。3.讲解生词“要”。首先PPT展示,复习上节课所学的重要动词“喝”和“吃”,并用“要”将这两个动词代替。

4.讲解句型。老师拿出所有水果卡片,依次摆开。询问学生“你要水果吗?”学生答“要”。再继续问“你要什么水果?”学生答。最后老师带读这两个句子。

5.练习句型。情景表演,首先每两人一组,练习买水果情景的对话,再让两组学生自愿上台表演。

6.教写汉字“要”,“水”。首先播放flash笔顺视频,然后老师示范性的板书,学生模仿。最后检查纠错。

四、布置作业。两个汉字各写5遍;回家后把情景对话表演给爸爸妈妈。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提前板书上节课所学的水果名词,复习;听写上节课两个汉字。

二、导入新课

询问学生喜欢喝什么饮料,可以用英语问一遍。“What is your favorite drink?” 学生不会用汉语回答的话,可以用英语或者印尼语回答。

三、讲练新课

1.老师用PPT展示或拿出画有“汽水”、“果汁”、“茶”的图片,问学生这是什么,学生回答。让学生会认读这三个生词。

2.选3个学生复习上节课句型,让学生作为对话A问老师“你要水果吗?”老师回答“要”。学生问“你要什么水果?”老师回答:“我要苹果,你呢?” 3.讲生词“呢”

用PPT展示两组对话,A1:我要汽水,你要什么?B1:我不要汽水,我要果汁。A2:我要苹果,你要什么?B2:我不要苹果,我要香蕉。这里A1和A2句子中的你要什么=你呢?=What about 4.学习句型。首先用PPT展示句型,即对话。A:你要什么?B:我要苹果,你呢?A:我要咖啡/牛奶/鸡蛋/面包/果汁/汽水。老师领读,学生跟读。5.练习句型。

首先,老师扮演A并拿生词卡片,问学生“你要什么”;学生回答“我要苹果,你呢?”老师不断变换手中的卡片,依次说“我要咖啡/牛奶/鸡蛋/面包/苹果/果汁/汽水。”向学生演示句型中的生词替换,并让全体学生跟读替换过的句型。

第二,每两人一组做练习,发给每组同学写着咖啡、牛奶、鸡蛋、面包、苹果、果汁、汽水的卡片。学生A问学生B“你要什么?”学生B说“我要苹果,你呢?”同时随机拿起一张卡片如果汁,然后学生A看到卡片后,必须迅速回答“我要果汁”。两位同学轮流交换。最后选3组自愿上台表演。

6.教写汉字“汽”和“茶”。首先播放flash笔顺视频,然后老师示范性的板书,学生模仿。最后检查纠错。

四、布置作业

1.两个汉字,各写5遍。

2.填写一份表格,内容是记录明天早上自己一家人所吃的水果或者喝的饮料。

下载汉语七年级第一册第六单元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汉语七年级第一册第六单元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汉语教程第一册第二课教案

    课型:初级汉语综合课 使用教材:《汉语教程》(杨寄洲主编,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一册(上) 教师:叶俐芬 教学对象:3班,零起点马来人与原住民大专生23人 课时 :共2课时(110分钟) 时间......

    小学一年级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爱爸爸妈妈》教案

    二、主要内容:这篇课文写的是田方看到妈妈在做家务,就帮妈妈擦桌子;看见爸爸看报,就给爸爸送上热茶的事。三、本课重点: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学会六个生字和一......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六单元平面直角坐标系 单元要点分析: 1.本章以学生平时积累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教学活动的经验为基础,选用生活中许多丰富多彩的题材,说明日常生......

    第六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 一、教材简析: 本组教材围绕“神奇的科技世界”这个专题编排,由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组成。其中《太阳》《月球之谜》写的是人类对宇宙奥秘的......

    第六单元教案

    授课时间:2014年5月12日-5月23日 课题:《太阳》 教学目标: 1.认识太阳的远、大、热,知道太阳与人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 2.培养阅读说明文的兴趣,初步学习阅......

    快乐汉语第一册第四课教案五篇

    课程名称:初级汉语综合课 教学对象:学习一年汉语的韩国,菲律宾四年级学生 教 材:快乐汉语1第四课 授课学时:两课时(每课时50分钟)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重点生词和重点句型的用......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斑羚飞渡》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斑羚飞渡》是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所选的一篇散文精品,这篇文章生动、细腻地记叙了斑羚陷入绝境时求生自救的全过......

    七年级(下)第六单元试题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单元测试题 第六单元 班级姓名评价____________ 一、 综合学习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悲chuàng沟hèchuàng然xián熟 qiú劲剽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