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小学音乐第一册 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音乐第一册 第六单元 月儿弯弯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唱歌《小小的船》
教学内容《小小的船》 教学目标:
1、能学会唱《小小的船》,并能用轻柔,优美的声音,有表情地进行歌表演。
2、能随三拍子的音乐节奏,用肢体语言做出反应。
3、体验感受四二、四三拍的不同节奏,并能初步判断出不同节拍的歌曲。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小小的船》 教学难点:
体验四二、四三拍子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播放三拍子的音乐节奏)师:请小朋友随着音乐与老师共同做律动。
师:今天我们换中自我介绍的游戏:“小朋友,大家好,我—是,赵老师。”名字是两个字的以“Ⅹ—Ⅹ”,三字的以“ⅩⅩⅩ”练习(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分别自我按节奏介绍)
师:昨晚,老师做了个有趣的梦,梦见自己突然会飞了,越飞越高,尽然飞到了弯弯的月亮船里,飘啊飘,荡啊荡,看着满天闪烁的星星,别提多美了。这个梦让我想起了一首儿歌“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有位叫胡汉娟的阿姨为这首儿歌谱了曲,编成了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课件播放歌曲动画)
二、导学明理,主体探究
师:多么优美的歌曲呀,我们再次随音乐动一动吧!(再次听赏)喜欢这首歌曲吗?让我们更深入去了解这首歌曲。(课件出示歌页)指导学生看谱学习
1、看拍号,按节奏读歌词。
2、听琴配词演唱。注意:一字对两音的地方
3、全班齐唱。以多种形式练习,随时纠正学生唱错的地方 师:听听老师的演唱与你们有什么不同?(教师声情并茂的边弹琴边演唱)
生:老师唱的有感情。生:老师的声音很好听。„„.师:要想把歌曲唱好声音要轻、柔、美。让我们按这个要求再唱一遍好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感情地演唱)
师:大家的歌声真美。老师都被你们的歌声打动了。好像我们还缺少些什么? 生:加动作。师生为歌曲编加动作。
师:我们曾经还学过一首歌唱小星星的歌曲《闪烁的小星》比较一下,这两首歌曲有什么不同?哪首优美,哪首欢快? 生:《闪烁的小星》四二拍欢快,《小小的船》四三拍优美。
三、应用创新
师:下面,我们一同做一个有关四二拍、四三拍的练习。(课件播放)学生视听结合,更深入体验感受两个不同拍号的歌曲。
四、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三拍子的歌曲《小小的船》,还体验了四二拍和四三拍不同歌曲的不同感受。我么今后还要学习更多有关四二拍和四三拍的歌曲,大家继续努力吧!师生唱下课再见歌
第二课时欣赏《小白船》
教学内容 欣赏《小白船》 教学目标
1、聆听歌曲,随音乐律动,感受四三拍的韵律。
2、随音乐有感情的朗诵歌词。
3、学习用优美、连贯的声音轻声学唱歌曲,感受歌曲童话般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音乐动画片《小白船》,激发学习兴趣。
2、教师提问:从动画片中,同学们看到了什么?(嫦娥、玉兔、星星、弯弯的月亮)。
3、教室再次播放歌曲,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律动。教师启发学生感受音乐,发挥想象,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美丽的星空。
4、教师启发学生唱歌时的呼吸:同学们,音乐把我们带到了美丽的银河,这里真是太美了!请同学们先深深吸口气,再慢慢呼出来,保持气息平稳,为连贯地演唱歌曲做气息准备。
二、随录音学唱
1、学生用“呜”轻声随录音哼唱(教师播放童声合唱《小白船》)
2、教师再次播放音乐,学生随音乐律动并轻声朗诵第一段歌词,感受四三拍的强弱规律。
3、教师播放音乐,学生随音乐轻声哼唱第一段歌词。
4、教师播放音乐,学生随音乐轻声用“噜”伴唱。
5、教师播放音乐,学生随音乐边演唱边律动。
6、学生随歌曲录音,轻声、自信地演唱歌曲
三、集体表演
教师先请个别学生随录音表演,然后集体律动表演。
四、课堂小结
五、下课,师生再见歌。
第三课时 欣赏《摇篮曲》
教学内容 欣赏《摇篮曲》 教学目标:
1、感受摇篮曲优美抒情、轻柔安宁的意境,并能用动作表现自己感受到的情感和意境。
2、能用柔和的、充满感情的声音跟唱歌曲《摇篮曲》,体会妈妈深深的爱。
教学重点:感受摇篮曲优美抒情、轻柔安宁的意境,用柔和、充满感情的声音跟唱歌曲《摇篮曲》。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电子琴、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创设情境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这弯弯的月亮、闪烁的星星吗?现在就请拿起你们手中的剪刀,剪出你们心中的月亮、星星,待会我们一起在黑板上布置一个美丽的夜空!”
(在《摇篮曲》的音乐背景下,生剪月亮、星星,师生一起在黑板上贴月亮、星星,创设夜的氛围)。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师:天黑了,月亮出来了,星星眨着眼睛,外面静悄悄的。这时从远处传来了一阵动听的歌声,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一听,猜猜是谁在这静静的夜晚唱歌给谁听呢?可以用小脑袋跟着音乐轻轻的摆动。(播放音乐,第一次整体聆听)生:回答老师的问题。
师:小宝宝听完哈哈哈歌怎样了?
生:回答。
师:哈哈哈歌声到底有什么魔力呢?为什么小宝宝听着听着就睡着了?现在我也来当回你们的妈妈,唱唱这首歌,你们要仔细的聆听,看我唱的歌声和刚刚你们听到的哈哈哈歌声有什么不一样。聆听感受,熟悉歌曲旋律
设计意图:向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采用多种方法聆听歌曲,一起在哈哈哈歌声中找魔力,并从中感受摇篮曲的特点,熟悉歌曲的旋律。
对比欣赏,引导学生感受歌曲“舒缓”的特点。
1、教师改变速度和力度来范唱歌曲。
2、师:大家听听刚才老师演唱的歌曲在速度、情绪、声音力度上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样唱小宝宝能睡着吗?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声音来演唱呢? 生:回答
总结:慢速和轻柔的,也是妈妈歌声中的重要魔力!(板书)师:哈哈哈歌声还有很多的魔力,我们再听听,找找,比比谁找的最多。
(再次播放音乐第一段,教师及时评价)。
“摇摇篮”活动,引导学生体验摇篮的轻柔感,初次模唱歌曲旋律。
1、师:现在,小宝宝要睡觉了,请小朋友们面对面做好,手拉着手,这就是小宝宝的摇篮,让我们和着音乐的节拍,慢慢地、轻轻地摇动摇篮;边摇边请大家轻轻的闭上小嘴巴,用m来哼唱旋律。
2、准备好,现在要开始了,我们来比一比,哪组的摇篮要的最舒服!教师评价:摇篮真舒服呀,他们的动作就像妈妈一样轻柔,老师也好想变成宝宝躺进你们的摇篮里。
设计意图:用肢体体验、感受摇篮的摇荡感,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速度和节奏,同时也初步熟悉歌曲的旋律。
划旋律线,引导学生感悟妈妈歌声的平稳、连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歌曲的旋律。
师:小朋友们,你们的摇篮摇来摇去,像什么? 生:回答。
师:老师这有三条波浪,现在就请你们找找,看哪条波浪最适合这首歌,并说说原因。生:回答。
师:妈妈歌声中的魔力还有:平稳、连贯。
师:好的,我们现在就请小朋友们站起来,用我们的手指做船桨,沿着小船的航行路线摆动手臂,用“呜”来为小宝宝哼唱摇篮曲。(设计意图:用划小船的方式,感受妈妈歌声的意图,从而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体验中感受歌曲旋律的走向)。
三、总结体会,学唱歌词
1、熟悉音乐内容,按节奏读歌词。
师:妈妈可真了不起,用歌声哄睡了可爱的小宝宝。妈妈到底唱了些什么呢?我们跟着伴奏音乐一起来读读歌词吧!
2、师生完整地,有感情地读一遍歌词。
3、学生画着旋律线跟老师轻唱歌曲。边唱边给学生提示音乐特点,及唱歌的方法。
4、学生随琴完整的唱一遍歌曲。
5、师生接龙唱歌曲。
个人展示,老师及时处理演唱中的问题。(以多种方式学唱歌词,避免学唱过程枯燥、单一)。
6、表演唱
师:妈妈看着自己心爱的宝宝,哈哈哈表情是怎样的?(微笑的)
师:让我们也来做一次妈妈,哄自己的宝宝睡觉吧。我有个好主意,让我们把书卷成一个“小宝宝”抱在怀里,模仿哈哈哈样子,慢慢地、轻轻地、甜甜地来为可爱的小宝宝唱首摇篮曲吧!(评价:你们都是合格的好妈妈,做你们的宝宝可真幸福!)
设计意图:回忆、模仿妈妈哄宝宝睡觉唱摇篮曲的情境,将具体的生活场景融入到歌曲表演唱中,直观形象地启发学生从模仿中表现妈妈歌声中的魔力。
四、感情升华,声情并茂
1、师:有一首歌唱的好《世上只有妈妈好》是呀!妈妈赋予我们生命,哺育我们长大,辅导我们学习,教育我们成长,妈妈赋予我们太多太多••••••世上最爱我们的人是谁呀?是妈妈!师:孩子们,此时此刻,你最想对妈妈说什么?生:回答。让我们在这美丽的星空下大声地对妈妈说一声:妈妈,我爱您!孩子们,妈妈对你们深深的爱是妈妈歌声中最大的魔力,她用心、用爱来为我们唱摇篮曲,在充满爱的歌声中宝宝睡得那样香、那样甜•••••• 设计意图:运用拓展延伸的情感教学,渗透人文主题——母爱,让孩子们在感动和幸福中体会到妈妈歌声的最大特点——充满了爱。师:你瞧,夜深了,辛劳一天的妈妈太累了,她伏在桌上睡着了。让我们给最爱我们的妈妈唱首摇篮曲吧,让妈妈也做个美丽的梦,好吗?
五、总结、下课
师:小朋友们,让我们把哈哈哈歌声带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我们永远铭记妈妈对我们深深的爱!下课!
第四课时 欣赏《小星星变奏曲》
教学内容
1、歌曲复习《闪烁的小星》
2、欣赏《小星星变奏曲》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能用断、连的方法复习演唱歌曲《闪烁的小星》,同时让学生体验、感受歌曲的情绪以及所表达夜晚优美、安静的意境。
2、通过欣赏《小星星变奏曲》的片段,在游戏、模仿、表演等音乐活动中体会乐曲不同的情绪。
3、欣赏不同版本的“小星星”,在感受乐曲的同时,选择自己喜欢的版本为其配上不同的表演动作,结合歌唱,做到以情感为主线,以动作为中心,达到唱听一体化。
教学重点、难点
1、用断、连的方法唱好歌曲《闪烁的小星》。
2、欣赏几种版本的“小星星”音乐,体会、感受乐曲的不同情绪,并能根据情绪即兴配上合适的动作。
教学过程
一、歌曲复习
1、复习演唱《闪烁的小星》
2、教师指导学生演唱《闪烁的小星》,并进行歌曲处理
3、创设情景
教师启发学生想象夜晚的情景,一起动手营造安静、祥和的氛围。
4、歌表演
要求:学生手拿荧光棒,即兴摆造型并边唱边表演,表达对歌曲的体验。同时教师用铃鼓为学生伴奏。
二、欣赏《小星星变奏曲》
1、初听
要求:学生初步感受乐曲的主旋律以及音乐的变化,并了解其演奏形式是钢琴演奏。
2、复听:游戏“变变变”
(1)教师介绍游戏要求
师:请你在音乐一开始就做一个造型,当听到音乐有明显的变化时,再变一个造型,等音乐结束的时候,请告诉大家你变了几次造型?
(2)学生听音乐,变造型
(3)学生反馈
3、完整欣赏音乐并看多媒体画面,自找音乐“变几次”答案
要求:通过观看媒体,让原本比较抽象的音乐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感受、体验乐曲中的情绪变化,并为下面的表演做铺垫。
4、即兴表演
三、拓展欣赏
1、欣赏两个不同版本的“小星星”(迪斯科节奏版本,3/4拍节奏版本)
2、分组,为乐曲起名字
要求:首先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主结合分成两组,并请他们讨论并回答,师生共同归纳两个名字。教师把学生起的名字即兴打在媒体课件上。
3、即兴模仿
(1)学生跟音乐模仿教师动作
(2)师生评价,(可以个别表演)
4、汇总表演
要求:教师在汇总表演之前一定要交代清楚表演的顺序。
唱〈闪烁的小星〉——表演迪斯科节奏版本〈闪烁的小星〉——唱〈闪烁的小星〉——表演3/4拍节奏版本〈闪烁的小星〉——唱〈闪烁的小星〉,同时打击乐器伴奏。
四、小结
师:在今天的课中,我们不但和小星星成为了好朋友,还和小星星一起唱了歌曲、欣赏了音乐,感受了音乐给我们带来的快乐。以后,我们还会通过学习认识更多的音乐朋友。
第二篇:人音版小学音乐三年级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第六课《牧童之歌》
主备:姚宝华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新疆哈萨克族民歌编写的儿童歌曲,展现了一幅辽阔美丽的草原画卷。表现对家乡的真挚、热爱的情感。同时生动描绘出小主人骑马奔驰的形象。教学内容:
1、聆听《牧童短笛》
2、表演《剪羊毛》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牧童短笛》和表演《剪羊毛》,感知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
2、初步了解作曲家贺绿汀。
3、能选用合适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教学重、难点:从音乐中获得感受与体验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教学过程:
一、欣赏《牧童短笛》
1、师引言:同学们,刚才我们边吹笛子边进教室,你的心情如何?
2、生反馈(开心的、悠闲的„„)
3、师言:你们看(出示《牧童短笛》的投影片),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笛子,这是一幅多么淡雅的水墨画。这一情景你能想像吗?作曲家贺绿汀把这一幕用音乐来表现,请听音乐,听后说说你的想象与感受(播放《牧童短笛》第一部分)
4、师生讨论对第一乐段的感受。
5、揭题;《牧童短笛》,对照图形谱哼唱
6、师言:刚才我们聆听和哼唱了第一乐段,乐曲还有第二乐段,这段音乐描绘牧童在干什么?在速度上、节奏上与第一乐段相比有什么变化?是什么乐器演奏的?(聆听第二乐段)
7、师生讨论第二乐段提出的两个问题。
8、完整地听全曲。设问:全曲分几段?为什么?有没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乐段?
9、师生讨论完成问题。
10、完成课本上的涂色块及线条连接的作业。
11、简单介绍作曲家贺绿汀。
二、学唱《剪羊毛》
1、师引言:水乡牧童悠闲的在牛背上吹着短笛,同学们,你们知道在地球令一半上有一个国家——澳大利亚,那里的小伙伴们会干些什么呢?
2、边看澳大利亚的风光碟片边听歌曲,提问:歌曲中唱些什么内容?
3、反馈,再次欣赏歌曲
4、为歌曲取名(揭示课题《剪羊毛》)
5、听教师弹唱,学生可跟唱曲谱
6、解决难点:符点和休止符。
7、再次聆听范唱,感悟歌曲的情绪。
8、完整地有感情地唱全歌
三、拓展延伸:舞蹈创作与表现
过渡句:如此美丽的新疆大草原,如此可爱的小牧童,我们单单以歌声来表现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可以用舞蹈的形式来表现。那么就请你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创编一些富有新意的动作。创编过程,教师提供一些有代表性的骑马动作: 举鞭(扬鞭)加鞭挥鞭。学生学跳并表演。师生共同表演。
四、总结评价:
这节课大家表现得都很不错,老师能从你们的表演中感受到大家对牧童生活的喜爱,大家下课后,有兴趣的话,收集一些关于牧童的故事,我们下节课来一起分享。随着音乐走出教室吧!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歌曲《小小羊儿要回家》这是一首曲调优美抒情的儿童歌曲。其曲调采用了内蒙古民歌《蒙古小夜曲》的音调和词意,使歌曲具有浓郁的民歌风特点。4/4拍,羽调式。音乐宽广而又宁静,富有意境。歌词中的“妈”用了拟人的手法,表达了对“孩子”的亲昵的情感,语气十分亲切,感情真挚。最后歌曲以平稳的音调在充满宁静的气氛中结束全曲。
《剪羊毛》是一首澳大利亚民歌,全曲欢快活泼,大调式,为再现的两段体结构。第一乐段以欢快起伏的旋律和富有劳动生活的节奏,生动地展现了澳大利亚牧民在剪羊毛时的情景。第二乐段开始音区较高,旋律和节奏开阔舒展,使得欢快的劳动情景得到更为生动鲜明的表现。最后两个乐句重复了第一段最后两个乐句,它强调了“只有努力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这一哲理,并在艺术上给人以完整、圆满的收束。教学内容:
1、表演《小小羊儿要回家》
2、表演《剪羊毛》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表演《小小羊儿要回家》和《剪羊毛》,进一步感知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
2、在学唱《小小羊儿要回家》中掌握全音符的时值及延长记号。教学重、难点:掌握全音符的时值及延长记号。教学过程:
1、师引言
2、学生跟音乐演唱歌曲
3、将歌中的“X.X”节奏改为“XX”唱一唱,比较感觉如何?
4、学生自主感受改变后的节奏,反馈各自的感觉
5、再次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可配有律动。
二、学唱《小小羊儿要回家》
1、师引言:我们剪完羊毛后,还会怎么样呢?(引到羊儿要回家)
2、出示课题,提问:小小羊儿为什么要回家?它们的家是怎样的家?
3、聆听歌曲,感知歌曲的内容、速度和情绪
4、学唱曲调:
(1)听一遍教师范唱。要求:边听边看谱,是否发现歌谱上出现一个新的音符。
(2)简单复习已学过的音符“X;X;X—;”。(3)新授全音符X———。
(4)学生再听一遍曲调范唱,找出X———出现几次?
(5)跟着钢琴弹奏的曲调轻轻哼唱。教师纠正曲调中的音准及节奏错误。(6)完整地唱全曲。
5、学唱歌曲与处理:
(1)跟着钢琴轻声地把歌词唱准。纠正错误处。
(2)师生讨论《剪羊毛》和《小小羊儿要回家》两首歌曲演唱的相同点与不同处。(相同点:题材相同,描述牧场——牧羊的内容。不同处:地区风格不同;中国山区与澳大利亚牧场。情景不同:黄昏赶羊群回家与剪羊毛劳动场面。速度、情绪不同;中速、抒情与稍快、活泼。)(3)从对比分析中唱好《小小羊儿要回家》
(4)讲解延长记号。结合歌曲的意境,让学生想像最后的“嘿”和延长是怎样的情景。
(5)分组讨论创作歌曲伴奏的节奏型及选择打击乐器。
三、拓展情境,运用综合艺术表现手段表现歌曲。
1、表演实践。
以小组为单位,可以选择《小小羊儿要回家》,也可选择《剪羊毛》。曲目、队伍确定后,进行适当的排练活动,然后展示表演成果。
2、创编图画:学生创编图画,画出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
四、总结评价: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澳大利亚歌曲《剪羊毛》,充分感受到了劳动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和自豪。我们懂得了劳动能创造幸福的生活。老师希望我们每个同学,都能做一个热爱劳动的好孩子。最后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思想感情,用欢快的声音把歌曲再来唱一遍,好不好?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材分析:
《孤独的牧羊人》是曾荣获五项奥斯卡大奖的电影《音乐之声》中的一首插曲,它以“戏中戏”的方式出现,表现影片中女教师与孩子们一起做木偶戏表演,歌曲为表演唱。歌曲的第一部分节奏紧促欢快,旋律活泼跳跃,大跳音程频频出现,使歌曲显得十分轻松,充满活力。第二部分的音调较平稳,节奏也稍作拉宽。歌曲尾声部分是由音阶后四个音(5 6 7 i)的上下八度的节奏的变化而成。歌中的衬词“来咿噢都”可视为牧羊人所唱的歌声,使歌曲更为诙谐、有趣。演唱时常常提高嗓音,用假声突然翻高的方法,这是美国乡村音乐的旋律风格和演唱特点之一。
教学内容:
1、聆听《孤独的牧羊人》
2、曲调接龙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孤独的牧羊人》,再一次感受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让我们懂得音乐能成功地塑造多姿多彩的各种形象,并从音乐中获得感受与体验。
2、在曲调接龙活动中,以即兴创作相连接,提高音乐基础的综合能力。
教学重、难点:通过曲调接龙活动提高音乐基础的综合能力。教学用具:钢琴、打击乐器、投影片、《音乐之声》影片 教学过程:
1、师生边聆听歌曲《雪绒花》,边做律动进教室。
2、师生问好 入境激情
一、游戏:曲谱接龙
1、出示曲谱,讲解游戏规则
2、开始游戏。按组接龙。
3、师小结
二、欣赏《孤独的牧羊人》
1、师引言:刚才我们进教室时所听到的歌曲,谁知道叫什么歌名?
2、学生回答
3、教师讲解影片《音乐之声》的剧情
4、播放影片《音乐之声》中《孤独的牧羊人》的片段
5、教师介绍这一插曲是女教师与孩子们在玩木偶戏时的一首歌曲。提问:这首歌曲中每隔两小节就出现“来咿噢嘟”这是谁的歌声?再听时,请在“来咿噢嘟”处轻轻地合着拍子拍手。
6、再次欣赏(中文版《孤独的牧羊人》)
7、教师介绍这一插曲的风格:影片的故事发生在奥地利,但这是一部美国的音乐剧,所以这首插曲是美国乡村音乐的风格,尤其是“来咿噢嘟”是用假声唱法,这是地道的美国乡村歌曲的演唱特点。
8、复听歌曲。可边听边表演。
三、拓展、延伸
师:《音乐之声》这部音乐剧中还有很多广为流传的歌曲,《哆来咪》就是其中的一首,是玛利亚教孩子们唱歌时的情景,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段音乐!
师小结:从玛利亚和孩子们热情洋溢的歌声和表演中,依然能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除了这部影片以外,还有很多经典的电影音乐,比如印度影片《地球上的星星》中的插曲就很有感染力。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1、播放电影插曲《地球上的星星》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刻画人物形象,推动剧情,渲染特定的环境等等)
2、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乐曲的色彩比较暗淡、忧伤等等)师讲解:这段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八岁的印度男孩被父母送到寄宿学校,他伤心、孤独、沮丧,觉得被亲人抛弃了,因此他不再和任何人说话,他把自己的心完全的封锁了起来,这段音乐就是渲染一种特定的气氛,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加深观众对影片的理解。
3、播放《地球上的星星》第二片段
4、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乐曲的情绪比较热情、欢快等等)师讲解:这段视频是一位新的美术老师选择独特的方式跟孩子们见面的情景,他的突如其来,用欢乐感染着每一个学生,加上动感十足的音乐和这位美术老师滑稽风趣的表演,给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音乐在这段影片中起到了渲染了一种“活泼、欢快”的气氛以及刻画了美术老师“幽默风趣”的人物形象,推动了影片剧情的发展。
四、总结评价 师:同学们,这节课通过欣赏不同题材的影视歌曲,更加突显出音乐在影视作品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影片中的音乐常常比电影画面有更重要的作用,做着“镜头不能表达的意境”和展现电影画面常常不能表达的内容。音乐可以把人物刻画得更加生动形象,还可以渲染特定的气氛、帮助和推动剧情的发展,突出影片的主题,这只是影视音乐常见的几个作用,以后同学们在观看电影电视时,会发现他的作用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下去以后多聆听好的音乐作品,提高自己的音乐听赏水平。
第三篇:人教第一册第二单元《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邛崃一中
梁波
如何读现代散文
一、披文入境,把握形象。无论是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还是说理散文,一般都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景、物、人、事)的记述来抒情写意、明理言志。那么阅读文本,“披文入境”,弄清文章的脉络,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形象特征,这是阅读鉴赏散文的第一步。
二、深入剖析,品味情感。一方面通过解读文章语言来感知作品中呈现的形象,进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还要尽可能了解作者自身的生平际遇,了解文章创作的背景,从而更深层次地把握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情感。
三、聚焦妙处,赏析手法。散文的表现手法因文而异,就全文而言,有的是借景抒情,有的托物言志,有的以小见大。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这种独特的地方就是我们阅读鉴赏的重点。散文的精妙之处有时还体现在文章的局部,我们同样要作一番赏析。
四、反复诵读,咀嚼语言。现代优秀散文往往文情并茂,所谓“文”,即:“在遣词造语时,要注意文字表情的整齐之美、参差之美和回环之美;要讲究文字达意的形象美、色彩美和声音美,力争做到简、雅、达,使写出的散文能观之悦目,读之上口,抑扬顿挫,文采斐然。”所以反复吟咏是阅读鉴赏散文的一个重要环节。作者深沉的情思、文章优美的意境都是通过一定的语言表现出来的。
单元教学重难点
1、阅读教学把阅读分为四个阶段,即感知阶段、理解阶段、表述阶段和评价阶段。
揣摩教学把阅读分为四个阶段,即感 知阶段、理解阶段、表述阶段和评价阶段。揣摩语言属于第二个阶段,即在感知内容的基础上,在一定的语境中对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等进行辩析、品味和理解,以彻底理解文句含义,并依靠自己独立思考,在感知、表象再创造的基础上,借助于思维加深对读物的理解。
2、揣摩语言离不开语境。“语境”是“语言环境”的简称。张志公先生说:“所谓语言环境,从比较小的范围来说,对语义影响最直接的,是现实的语言环境,也是说话和听话时的场合以及话的前言后语。此外,大至一个时代、社会的性质和特点,小至交际双方个人的情况,如文化教养、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语言风格和方言基础等,也是一种语言环境,与现实的语言对称,这两种语言环境可以称为广义的语言环境。”前者“现实的语言环境”习惯称为“内部语境”,后者“广义的语言环境”习惯称为“外部语境”。要彻底理解语句含义,必须把语句放到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反复揣摩思考。
3、揣摩语言还要学会抓取关键语句。关键语句在文章中有多种表现形式,包括:(1)出现在文章首尾的总结概述语句;(2)有称代和特指词语的语句;(3)在文中多次重复出现的语句;(4)运用各种修辞格的语句;(5)使用典故或史料的语句;(6)运用“虚化迁移”手法或词类活用的语句;(7)语法结构复杂的语句;(8)有特别生动的词语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师:荷花深为中国人所喜爱,无数的骚人墨客为之陶醉,留下了千古流传的名篇佳作。可以说荷花已成为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意蕴可谓深远,其意境可谓独特而优美。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著名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曾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帜,“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这源于他探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对世情精细的观察和体验及朴素、忠厚、平淡、刚正的性格。
他的作品有散文与诗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你我》《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等。
三、给文章八个小段标上序号,找出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和抒情的段落,找出文章抒情的语句。
明确:
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是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文章主要抒情的段落是第三段。
文章抒情的语句主要有:
第一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第二段: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便觉是一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第六段: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第七段: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第八段: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再次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把文章的主要内容复述下来,注意段落之间的联系。
明确:因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于是就想去看看,沿着荷塘的路平常是有些怕人的,但今晚却很好,我可以享受这无边的荷香月色。荷塘月色的确很美,月光下的荷塘美景清幽淡雅,荷塘上的迷人月色朦胧和谐,令人心醉。荷塘四周非常幽静,只有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最热闹,而我什么也没有。忽然又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那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巳无福消受了。采莲令我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回到了家里。
3.提问: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明确:主要表现在三方面:景物优美;感情真挚;语言新而不失自然。
(1)写景。主要写什么景?(荷塘、月色)
(2)是写景散文,也是抒情散文。
明确:
从情感上看,作者由颇不宁静——渴求宁静——片刻宁静——走出宁静。形与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种圆形结构,说明作者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苦闷忧愁;
从空间上看,作者从家里出来,经小径到荷塘,最后又回到家里;从情感上看,作者由颇不宁静——渴求宁静——片刻宁静——走出宁静。形与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种圆形结构,说明作者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苦闷忧愁。
由此说,本文的文眼句是什么?
提示: 题有题眼,文有文眼。所谓文眼,就是文中最紧要的语言。比如一个人,人没有眼睛,就不能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反过来,他人读你的眼睛,就能读到你的内心世界。所以,文眼,就是最能揭示主题思想、透露作者感情的传神语句。清代刘熙载曰:“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此即文眼之说。所以读一篇文章,要注意文眼的把握。朱自清先生善于设置文眼。
四、具体赏析课文的美
1.赏析文章的“画面美”。
(1)提问:由文题可以知道,本文主要写“荷塘”,绘“月色”,课文哪些段落是描写这两种景物的呢?
学生明确:4、5、6段。
(2)学生齐读4、5、6段。
(3)教师提示:写景,须抓住景物特征,运用一些文学技法,力求形象、灵动。请具体分析这三个段落写景的妙处。
把全班同学分成三组,每组负担一个段落的分析鉴赏任务,围绕“文章写了哪些具体的景物?体现了景物什么样的特征?运用了哪些写景的技巧?”这样三个问题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参与,个个发言。负责相同段落的两个小组可以私下交流一些看法。小组讨论完毕后,请各小组代言人代表本组在全班交流,教师作必要的指导。
(文本显示如下,请学生完成A、B部分)
A景 B特点 C修辞
荷叶 —— 圆形舒展 —— 比喻
荷花 —— 晶莹剔透、忽隐忽现、纤尘不染 —— 比喻、拟人
荷叶 —— 若有若无、轻淡飘渺 —— 比喻、通感
荷波 —— 凝碧 —— 拟人、词语的移用
通感,我们把五官功能相互转换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
例: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你的指挥棒上
跳动着你的神经。(艾青《小泽征尔》)
以耳当目,以目当耳,视觉、听觉互换,正写出指挥家高度专注如痴如醉的神态,强化人的感受,巧妙地传递感情。
通过对第4小节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在散文中对景物进行细致的描绘,修辞手法的运是举足轻重的。它能使写景状物更加生动形象鲜明。
师:刚才是从修辞中品位了这段语言的精妙。你们能不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这段景物描写呢?
[方式: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交流总结,不求一致] 生:层次感、立体感
生:写景角度有远到近、由上到下、动静结合
生: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运用了大量的叠词“层层”“田田”…… 生:……
多媒体展示(上:层次 中:角度 下:音节)
师:这时候真的是仁者见仁,智这见智,一个人的力量是薄弱的,但合起来却有无穷的魅力。这段文字虽然不长,但我们却能欣赏到如此优美的景致。朱自清不愧是散文大家。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口语表达或写作中能借鉴一下,尝试多角度的表达。学生讨论、交流。明确:课文第4段主要写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写出了荷叶的风姿,“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写出了荷花饱满盛开、含苞待放的情状;“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写出了荷香轻淡缥缈、沁人心脾的特点;“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写出了荷叶田田的妩媚姿态,写出了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形象,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设了清幽恬静的氛围;“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写荷叶的美的情致。
本段写景的技巧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动静结合。作者先写田田的荷叶,后写绿叶中缀开着的荷花和花苞,以及微风吹来的花香。这是静的画面。紧接着他就捕捉那微风过处叶动花颤的情状,“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这是动的晤面。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了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第二,文章不写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这月色就融化在作者通过观察之后的具体描写之中。那叶子、花朵的情态,以及为微风带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轻淡月色映射下形成的。
课文第5段主要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是难写之景,作者借荷叶、荷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缥缈的特点。“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写出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写出了荷叶、荷花朦胧、恬静、柔美的情状;“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写月影,灌木的黑影可怖、杨柳的倩影可爱。总之,文章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成的朦胧景象。
本段写景的技巧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虚实结合。先写月光如流水般倾泻在花叶上的情景,“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这是实写;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则又是虚拟,但虚中见实,贴切地表现了朦胧月色下荷花飘忽的姿态。虚实结合,写出了一种摄人心魂的意境。第二、侧面烘托衬托手法。单写月光比较单调,作者又着力摹写月的投影,有“参差”斑驳”灌木的“黑影”,也有“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光影交错,把岸边树、塘中荷连结在一起,构成了美丽而繁杂的图案。
课文第6段写荷塘四周的景色。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出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蝉声、蛙声。“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写出了淡月下树色,阴暗迷蒙的特点。
本段在写景方面的特色主要是浓淡相间和以声写静。写荷塘四面凝聚点在柳树,写月下的树景,因为远近高低尽是柳树,把一片荷塘围住了,“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而杨柳的“丰姿”就在迷蒙的雾气中显露出来。这里着墨较浓。然后,则写树梢的远山,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声,树下水里的蛙声,随意点染,这是淡写,这也衬托了月下荷塘的寂静。
五、师生互动,赏析4、5、6自然段。
带着满腔的期待和淡淡的喜悦,朱自清来到了荷塘边。他眼中的荷塘夜景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我们来与他共同分享!
(一)、我们分成两组,第1组同学朗读第4段,第2组同学注意:
勾出本段中你喜欢的句子,并思考为什么喜欢。(课件5)
1、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大力鼓励多答,暂时不作评价)
2、同学们说得很好,现在我们去掉文中的某些句子和词语,表达效果又有什么不同呢?(课件6展示改动后的文字)我们来读一读。
改动文字:荷塘上面,满是叶子。叶子出水很高,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开着的,有打着朵儿的。微风过处,送来清香。这时候叶子和花也有一丝的颤动,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底下是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课件6)
学生朗读。问:感觉怎么样啊?(学生:不好)
教师分析:
曲曲折折、田田——叠词,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亭亭玉立、修长婀娜、灵动飘逸(课件7)
袅娜——常用来形容女子体态轻柔优美,这写出了荷花柔软妩媚饱满的荷花柔美姿态(课件 8)
羞涩——含苞欲放的娇美情态,有一种“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少女的娇羞。(课件9)
明珠——晶莹剔透
星星——闪闪发光、忽明忽暗(课件10)美人——用刚出浴的美人来形容露珠点点的荷花,使人想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而想到荷花的质朴、清新、纯洁、淡雅和高贵、冰清玉洁(课件11)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若有若无、轻灵飘渺,用听觉来写嗅觉,想像奇妙
闪电——突出快速
脉脉——饱含深情,极富人性之美
一番赏析后,相信同学们对这一段已经有了全新的感觉,下面让我们再次以最深情地朗读来诠释本段。学生朗读。(课件12)
教师小结:朱自清的想像是多么丰富啊,古人有读《汉书》来下酒,今天我们是品“荷塘月色”来纯净我们的心灵!
2、两组交换,赏析5、6段。(课件13、14)
参考:(以学生讲为主,教师重点分析四处)
第5、6段:
重点1:“泻”——一个“泻”字,顿时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再加上修饰语“静静地”,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是绝无声响地幽静幽美,这就创造了一个安谧的氛围,意境相当优美。(“照”字直白,是如实地写,不是描绘,淡而无味。另方面与“如流水一般”不相配,失去和谐感。)(课件15)
重点2:浮——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突出了恬静朦胧,一个水气迷蒙、月色轻笼的境界呼之欲出。(而“升”给人腾空而上的感觉,不能妥帖地道出雾的轻柔。)(课件16)
重点3:“画”——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印”不能写出美)(课件17)
重点4:“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这种朦胧柔和的月色非常符合作者此时的心境,所以说“恰是到了好处”。(课件18)
教师小结:朱自清就是就是这样一位神奇的国画大师,用“新而不失自然”的语言之笔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清幽淡雅、朦胧和谐之景,让荷塘与月色融为了一体,心境与景物融为了一体,整个天地融为了一体!给我们以巨大的审美享受!写景是为了抒情,这淡淡的荷塘月色之景中,寄寓的是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打出课件19)
画面——美丽 气氛——宁静
格调——雅致
六、简析作者矛盾心情,把握情景交融。
问题5:荷塘月色如此迷人,但朱自清回到家中时,是不是完全摆脱了心灵的苦闷了呢?
学生回答:没有。(如学生回答找到了,就引导对下面两个句子的理解)
问题6:从后文的哪些抒情语句可以看出?
学生回答:
1、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2、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打出课件20)
家———小路—————荷塘————家
不宁静—受用无边月色—我什么没有—无福消受
教师补充小结:李白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朱自清是借景消愁愁更愁!但朱自清是巧妙地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借朦胧之景抒朦胧之情,不着痕迹地表露了自己的情感。虽然他没有高呼“我很痛苦”,但我们在荷塘月色中能够深深感受到:人生忧伤虽轻犹重,孤独苦闷似淡还浓!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若换用“淌”字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析:“泻”表明月上中天,月光自上而下,有更强的动感与立体感;“淌”虽也有往下流的意思,但一般是表示水、泪或汗等顺着或依附着某物流下来,而月光是从空中照下的,并无依附任何事物。)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若换用“飘”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析:“浮”描写出青雾与叶花既互相贴近互相映衬又若即若离的层次感和动感,又可描写出青雾似动而静、似静而动的轻柔含蓄之态;“飘”虽与“薄薄”相呼应,但既“飘”便“散”、便“逸”,虽有轻柔之态而无含蓄静谥之美,而且“雾”之所以“青”是因为雾贴近田田、密密的叶子而成,飘高飘远了,便无“青”的感觉。)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牛乳”和“轻纱”的本体是什么?梦的本体又是什么?析:薄薄的青雾;叶子和花)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本句描写了哪两种树影的哪些特点?“画”字对表现这些特点有何作用?析:灌木——参差的斑驳的黑影;杨柳——稀疏的倩影;“画”说明树影的错落有致、浓淡和谐是恰到好处的,象是出自名画家之手,也让读者更易联想和想象到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本句运用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格,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是什么?是从哪两种感觉的互相转移?析:本体——月色;喻体——名曲;相似点:和谐;是视觉与听觉的互换。)
(评:这一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有正面描写,如流水,泻;也有用景物进行反衬,如写青雾、叶子和花、黑影、倩影等;写出了光与影虽不均匀,却和谐如名曲,光与影融为一体,荷塘与月色融为一体,心境与物景融为一体,整个天地浑然一体,如梦似幻,如诗如画,令作者与读者如痴如醉,作者心中流露出的依然是淡淡的喜悦。)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描写出树的哪些特点?析:连绵成片、高低错落,层次分明)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在总体写树中又着重写了杨柳的丰姿,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析:点面结合)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是怎样由景写到人的?作者的心景又有了什么变化?析:由路灯光联想到人的眼,由人的眼自然会联想到人的心,一想到个人,热闹的蝉声与蛙声自然会惊扰了荷塘和作者内心的超然境界,作者终于发出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作者的心绪又从淡淡的喜悦转为淡淡的哀愁。)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呢?析:“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来解脱。)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情景,作者说这是一个“热闹”和“风流”的季节,并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描写当时“嬉游”的光景,作者有没有被这种光景所感染呢?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析:没有。“可惜现在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依然是“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西洲曲》本是用来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却借用来表达什么感情?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析:思乡之情——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此时此刻的作者为什么会惦着江南呢?析:触景生情,独在异乡为异客,面对黑暗的现实苦闷彷徨,无所适从,欲超然又想挣扎,借思乡排遣忧愁)——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作者从荷塘回到家里,心绪如何?析:作者从遐想中回到现实,现实依旧,愁思依旧,心里依旧不宁静,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恍如一梦。)
第四篇: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单元整组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单元整组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单元整组教学设计 跃华学校小学部 李致彪
一、教材分析
爱是明媚的阳光,给人以温暖;爱是盛开的鲜花,给人以芳香;爱是潺潺的溪流,滋润万物的成长;爱是熊熊的火炬,点燃生命的希望。爱是理解,是宽容,还是力量。本册教材安排了“人间真情”的专题,是为了继续引导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人与人相互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
这组教材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古诗两首》表现了朋友间真挚的爱,《搭石》体现了乡亲们纯朴的爱,《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展现了爱的奇迹,《卡罗纳》诠释了爱的真谛,《给予是快乐的》阐释了爱的哲理。这一篇篇充满人间真情和爱意的课文一定会拨动学生爱的心弦,激起仿效的意愿。
教学本组课文,应注意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再由课文内容想开去,联系自己读过的和身边发生的感人故事,感悟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使学生在情感上有所触动。同时,应引导学生运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
语,通过体会重点语句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4课时。其中,预习模块2课时,理解内容2课时,领悟表达2课时,口语交际与习作2课时,语文实践2课时,读书交流2课时,复习检测2课时。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有阅读和感悟文本的能力,但是对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对文章的概括能力缺乏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比较被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继续培养学生对文本感知、感悟的能力。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我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探索,动笔动脑,读中感悟,互动体验。
三、教学策略
1.教师以共同生活者和伙伴身份出现在学生中间,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注意倾听学生真实的内心体验和独特的感悟,不随意中断,并以宽容的心态对待
学生有异于文本解析的看法。
2.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体验“获得的快乐和给予的快乐”两个过程。在学生交流读书感受、阐述见解时,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给予是快乐的”,在不同层次、不同方法的朗读中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并加深情感体验。
四、教学目标
1.认识25个生字,会写30个生字。正确读写“间隔、懒惰、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袭击、空旷”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能从字里行间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谊,能获得“人间真情”的体验。4.多读、多想、多体会并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5.感受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培养无私奉献的人生态度。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文中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和人物的心理感受,从字里行间感受
人物美好的心灵。
难点:体会并学习作者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方法。
设计理念
教师首先导入单元的主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人间真情?人间真情包括哪些?书本中的几篇文章分别表现了哪些人间真情?然后围绕单元主题“人间真情”,让学生阅读反映人间真情的文章,参加体现人间真情的实践活动,这就把课堂教学和阅读、写作、实践活动有机的整合起来了。教学流程: 模块一:预习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1.谈话揭示单元主题,激发其学习兴趣
2.自由读 文,使学生对“人间真情”有初步的了解。
二、自学字词
1.自由读本单元课文,利用查字典和结合上下文的方法识字解词。2.小组合作学习识记文中的生字和词语,并交流对生词的理解。
三、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简要概括每篇文章的内容。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且在自己读明白的地方画上“ ”,读不懂的地方做上“ ”遇到难题,也可以跟老师交流。
四、师生互动,了解预习情况。1.学生整理预习成果,对照要求自评。
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遇到难读的字、词、句等,没解决的提出请教。
2.学生在组内互相检查,做到人人参与,字字落实,词词理解。3.学生自由读、全班齐读、指名接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
五、交流初步感受。
模块二:理解内容 板块一:学习古诗
一、朗读诗文,理解大意。
1.朗读古诗 2.交流理解诗句的方法。
(如:查字典、看注释、想画面、观插图、查资料等。)
二、运用学法,自学悟诗。
1.引导学生利用以上方法理解诗的意思,同桌互助交流。
2.小组合作,学习古诗,各组交流汇报。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4.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1.图文对照,理解古诗。2.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3.指导朗读全诗,并熟读成诵。
板块二:学习《搭石》
一、初读课文,质疑问难。1.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什么是搭石?搭石是做什么用的?在什么地方搭石?谁搭石?怎样搭石?怎样过搭石?
3.学生合作读课文。
讨论:围绕“搭石”,课文每个自然段写的什么内容?
4.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此段,边读边想象;如果是自己过搭石,什么情形?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此段,描述自己想象的内容。(捕捉学生发言中让人感觉到美的词句加
以品味。)
6.小结:下节课我们继续阅读课文第2至5自然段,从更多的地方感受到美!
板块三:学习《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一、读文思考:
故事中出现了几个人物?围绕他们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结合“谈何容易”研读课文
1.救这个青年很不容易,从课文中找到相关词语。2.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很难,从文中找到有关句子。
3.默读课文,写出自己的感想和体会。4.交流汇报自己的感悟和理解。5.带着自己的感悟再次朗读课文。
板块四:学习《卡罗纳》
一、朗读课外资料《疯娘》,激起感情共鸣。
二、引入新课,借情朗读。
引语:失去母亲的痛苦是巨大的,我们如何去帮助一个处于痛苦中的人呢?文章《卡罗纳》告诉我们很多。下面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并找出你认为最感人的地方。
1.自由朗读课文并画出最感人的地方。
2.指名读课文,把自己认为最感人的地方读出来。
3.默读课文,把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写在书上。
模块三:领悟表达模块
一、领悟诗情。
导入:
元二与王维到底是怎样的一对朋友呢?再次默读古诗,想一想,:你是从诗中的哪些地方看
出来的。1.交流回报读诗收获
抓“劝”“更”“尽”等字的理解,感受好朋友送别时的情景。
抓“雨”“柳”,等景物来感受朋友间离别的愁绪是越来越浓。
2.配乐朗读古诗来感悟此景让老朋友更加的难分难舍。
二、方法运用,自主解读。
1.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2.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三、迁移学法,拓展思维。
1.交流课下收集到的送别诗。(如:思乡诗,边塞诗,咏春诗等等。)
四、研讨课文,寻找美。
1.同学们在四篇课文划出表现美的句子,说说在这些句子中你发现了什么?
2.生谈自己发现的美,说出美和感受 3.通过有感情的读、说,表现美。
五、默读思考,体会写法。
1.在《卡罗纳》一文中作者是通过写什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悲痛的形象?
2.小组合作学习时,师巡视指导,学生交流汇报。
3.小结方法:
作者是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悲伤的
卡罗纳。
模块四:整本书阅读
课前准备:
熟读《长袜子皮皮》,填写读书汇报单。
内容简介
这是关于一个奇怪小姑娘和她奇怪生活的故事。她有两个好朋友,有一只猴子和一匹马,还有一大箱的金币,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她有无人可敌的力气。这些东西就足够这个小女孩自由自在的,继续做她那个“永远也不长大”的梦了。其实皮皮的梦,也就是林格伦本人的梦想。她虽然没有找到那可以留住岁月的“魔法豌豆”,却成功地用自己的作品,为全世界的孩子,留下了一个又一个永远不会长大的童年伙伴。
阅读要点
《长袜子皮皮》这本书,情节上是互不联系,独立成体的。读书交流过程就是引导孩子回顾细节,通过谈友情、亲情以及我们生活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让孩子做到能够自由表达,谈出自己的想法,通过深入阅读和讨论的过程,使学生能够更深刻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获得
真正属于自己的体验。
活动设计
一、认识皮皮
引语:同学们,最近我认识了一位小姑娘,这个小姑娘可了不起了!她能将世界上力气最大的勇士摔倒在地上;她从不害怕小偷和强盗;她常说,她的妈妈是天使,她的爸爸是黑人国王„„总之一句话,她是我见过的孩子中最特别的一个。你们信吗?她就是这本书里的主人
公—长袜子皮皮,你们相认识她吗?
1.出示《长袜子皮皮》一书,简单介绍一下故事内容及作者情况。
2.欣赏其中的精彩片段。
3.听了刚才老师的介绍,皮皮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是怎样的? 4.交流讨论:你喜欢皮皮这样的孩子吗?你喜欢皮皮的这种生活吗?
二、问题交流
1.你最想参与皮皮经历的哪件事?请将这件事复述下来。2.听说皮皮又要去航海了,这次她去成了吗?杜米和阿尼卡怎么办? 3.你想和皮皮一起去霍屯督岛吗?在岛上发生的哪些事情最让你羡慕?
4.皮皮和伙伴们离开霍屯督岛心情怎样?文中是怎样描写的? 5.你喜欢皮皮这样的孩子吗?你喜欢皮皮的生活吗?为什么
三、交流总结
把自己的收获或最想说的话写到读书笔记上。
模块五:实践活动 教学过程:
一、播放古典乐曲《忆故人》激发兴趣激情。
1.导入新课:
大自然中的青山绿水,白云碧空,银星素月、青松翠竹、绿叶红花等以色彩之美吸引着诗人。例如倡导“诗中有画”的王维曾说自己“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古人做诗,很善于运用色彩表达内心的情感,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去寻找诗中的风景。
2.谈一谈欣赏完音乐后想到了那些古诗。
二、小组分类展示古诗词 1.古诗词中的山水风景 2.古诗词中的离情送别 3.古诗词中的风花雪月
4.古诗词中的春夏秋冬
三、小组诗朗诵古诗词
1.为自己喜爱的诗歌配乐,创设情景并朗诵。
2.组织诗歌朗诵比赛。3.谈一谈自己的感悟
四、课外延伸
1.说一说自己还发现了哪些类型的诗词?
模块六:口语交际与习作
学习流程
一、师生交流
导语引入:生活中难免会碰到困难和烦恼,在这样的时候,我们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与安慰;别人碰到了困难,也希望我们送去一句安慰的话,伸出援助之手,那就让我们打开记忆之门,搜索你感谢他人、安慰他人的事情。
1.全班汇报交流。
二、创设情境,练习交流。1.课件出示以下图片:
放学时下起了雨,一个小女孩滑倒了,刘强快步走上去扶起了小女孩,小女孩的妈妈说:
“„„”。
2.如果遇到这种事,应如何去感谢,又怎样去安慰呢?
3.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三、小组创设生活情境,学会灵活运用 1.小组合作创设一个生活情景,进行语言练习。2.小组合作进行汇报,其余同学认真听,听后进行评议。
3.师生评选优秀奖。
4.小结:
人间自有真情,真情时时暖人心。让我们学会感谢,感谢我们的亲人,感谢关心、帮助过我们的人。让我们学会关心,多一些安慰和奉献。
四、导入习作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看一幅跟亲人有关的图,这幅图的名字有一个“亲”字,叫做《胜似亲
人》。
1.理解“胜似亲人”。2.出示图文,理解图意。
3.师生交流看到内容,猜测图中人物关系。
4.仔细看图,明确习作要求。
五、画外联想,丰富内容.1.指导图前想象和图后想象。
2.小组交流、汇报。3.全班交流。4.提示写法、动笔习作。
六、回顾要求,组内评改。
1.细读自己的习作,改正文中的错别字,还要把不通顺的句子修改过来。
2.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习作,由学生自己在班上朗读,并说一说自己这样写的理由。
3.师生共同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
七、自我修改。
模块七:单元检测
一、我做小编辑。
○1我们是多么爱雪啊,我们推雪人,打雪扙,在银白的世界里尽情地悠戏。○2下雪了,我向窗外望去。
○3树是白色的,房子是白色的,就连整个校园也都是白色的,一片白色,美极了。○4从天而降的雪花,好像千万只白色的胡蝶欢快的来到大地,世界吨时变得白芒芒的。
1.马虎的小作者写错了很多字,请你用“ ”画出来,并帮他改正过来。
2.文中有一个病句请你用“ ”画出来,并帮他修改一下。
3.短文的写作顺序不合理,你能帮着调整一下吗?把正确顺序的序号填在横线
上:
二、小作文:失物招领 已知信息:手套一副
要求:假设你拾到一副手套,要写一个公告找到失主,那你会把那些要素写清楚呢?思考清
楚之后再动笔。
第五篇:人教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学反思
人教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反思
本组教材是围绕着“壮丽的祖国山河”这个专题编写的,由3篇精读课文、1篇略读课文和1个语文园地组成。《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赞颂长江的雄伟气势、西湖的旖旎多姿。《富饶的西沙群岛》:反映了南疆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美丽的小兴安岭》:描绘了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香港,璀璨的明珠》:展示了现代都市香港的美丽和繁华。
从导语到课文、到语文园地,各项语文活动的安排,都是围绕着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展现祖国发展成就,培养学生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这一主旨编排的。这里有古人赞颂长江雄伟气势、西湖迷人风采的古诗《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有反映南疆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富饶的西沙群岛》;有描绘北国各个季节不同景色的《美丽的小兴安岭》;还有展示现代都市风采的略读课文《香港,璀璨的明珠》。单元内各部分互相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使听说读写各项能力整体推进、协调发展。
在二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和二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学习本组课文,可以将新旧两方面的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祖国的山河壮美。学习古诗,注重让学生读懂词句,理解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其他三篇写景的课文,注重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在充分的阅读中,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学习过程中,还注意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加深对祖国山河的了解。同时,指导学生掌握一些积累语言的方法,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