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徜徉在美的意境中

时间:2019-05-15 03:44: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让学生徜徉在美的意境中》,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让学生徜徉在美的意境中》。

第一篇:让学生徜徉在美的意境中

让学生徜徉在美的意境中

————诗歌教学点滴感悟

浙江省苍南县灵溪镇第四中学

陈森

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诗歌的语言是最精粹的语言。在所有文学样式中,诗歌是最具个人色彩的,它往往是诗人最直接、最深刻的瞬间表达,因此诗歌是最纯的,也是最真的。这一点也最容易打动人,它会直接撞击学生的心灵,使其产生强烈的文化认同,并在不断的撞击中,使学生获得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在教学实践中,我采取了“读诗韵---感诗意---品诗境---仿诗言”的教学流程,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读诗韵,酿造葱茏的诗意。

美学大师朱光潜曾说过,要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首先从读诗开始。中学生正处于诗一般的年华,不乏热情和想象,然而由于兴趣的个别差异和文化素养积淀的有限,对诗歌的领悟能力不强,对诗歌鉴赏望而生畏,学习诗歌比较被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必须帮助学生掀开诗歌的神秘面纱,激起学生读诗的热情,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感强,特别适合诵读。诵读古诗词,对于深刻地理解作品,进入诗情画意的境界,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都显得至关重要。比如《蜀道难》中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作者大胆奇特的想象,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慢慢感悟。《登高》中登高远眺的壮阔图景,铿锵和谐的声韵之美,感时伤怀、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品读咀嚼,掩卷深思,叹惋无穷。“三分诗,七分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要使学生对作品有深刻的理解,进入诗情画意的境界,必须加强朗读。

1、熟读成诵。多读,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多读,反复地读,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通过多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逐步积累,养成整体感悟的能力。

2、联系扩充。即将所学的某一首古诗词,与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诗词联系起来诵读,以形成一个知识组块。如学习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可同时诵读其他有关“咏柳”的名诗,比如,“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焕《凉州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薇》)。把这几首同一题材的诗歌联系起来,既可扩大知识面,又可在对比诵读中提升感悟能力。

3、想象入境。即将诵读过程作为欣赏佳作的过程,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自己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比如《锦瑟》一诗中,首联迷离朦胧的意境,颔联凄婉悲怨的情感,颈联清新明丽的画面,尾联的丰富内蕴,缺少了想象的参与,是很难感悟得全面而深刻的。

在朗读方式上,教师可采取多种方式的朗读练习。如配乐朗读、个人朗读、齐读、示范朗读、跟读等。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意。

二、感诗意,理解诗歌内容

感诗意重在初步读懂诗歌,要扫清字词障碍,对诗歌的艺术概括、思想感情、语言艺术等作初步的理解。这个环节,教师的引导和过程设计是尤为重要的。例如,对陶渊明《饮酒》这首诗,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帮助学生理解。

1、用文中的原句回答为什么“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2、“问君何能尔”的“尔”指代什么?

3、“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能否将“见”改为“望”?

4、“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一句,作者表达的真意是什么?

5、把握这首诗的思想情感的关键词是哪两个字上?

教师的问题设计,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同时,也能给学生留出自主品读的空间。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对诗歌已经有了一般性的理解,但还不能说是有层次,有深度,有系统的赏读。

二、品诗境,欣赏诗歌的诗情画意。

古典诗歌语言凝炼、语意含蓄。理解品味文言诗词,人们有很多高雅的方法:用译诗来解说内容,用描述来表现诗境,用抒情来表达感受,用阐释来点示深意,用吟诵来传情达意,用评说来赏析美点。总的来说,人们欣赏诗词的着眼点是诗情画意。

品味诗歌的意境,是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系统探讨,品味可以从意象、意境、修辞写法等方面进行。但更为重要的是从整体上去体味。这要求学生了解诗歌本身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等。

下面以具体例子对诗歌欣赏的方法进行说明:

1、字词品味: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一个“空”字领起,把所有的景致都染上了静谧写出了山中的空寂。“空”是秋山的特征,秋雨过后,山村一色,就更显空旷。“空”境通感空旷的视觉感受,伴随的是静寂的听觉感受。“空”是双关,即是写景,也是对佛理的感悟。王维在山村中,追求“空”、“静”,以获得心灵的“空”、“静”。

2、画面欣赏,如:诗人以泉流之动态衬山村的静态,以泉流之声响衬山村之宁静。“明月松间照”写静态远景,可以是明月初升,透过松林看到斑驳圆月,月亮就像悬挂在树梢上;也可以是皓月高悬,月光倾泻,树影斑驳,风影移动,姗姗可爱。“清泉石上流”,写动态近景,喑含水声,雨后山泉微涨,“石上流”明其线,水线声亦轻,山村中万籁俱寂,惟闻水声潺潺。

3、景物描述:如“竹暄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月光透过松枝,洒在潺潺流泉上,斑驳陆离;清泉在山间跳跃,闪闪烁烁,仿佛银柱击弦,发出清脆悦耳的轻响;忽然竹林喧动,传来洗衣归返的姑娘阵阵甜美的笑语,湖中莲荷,颤动起来,那是晚归的渔舟荡波而过„„一幅多幺恬淡幽美的山居图画。

4、意境(画面环境抒发何种情感)探求: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无边”写出林木的广漠,见出秋色的萧瑟;“萧萧”形容风吹叶落的响声,见出树叶飘落的情景。“不尽”写出长江的源远流长;“滚滚”写出江水汹涌翻腾的气势。绘声状势,音韵悠长,壮阔雄浑,造成一种天下皆秋的苍茫辽远的艺术境界,抒发了诗人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辛酸悲苦的心情。

5、情感体味: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正确对待死亡足以令人钦敬,而在年华渐老之时能正确对待自己的有生之年则更为可贵。“老骥伏枥”四句把作者对人生的执着追求和不懈进取的精神显现于纸面。作者以老骥自比,胸中仍有凌云壮志,透露出作者希望在有生之年完成统一大业的强烈愿望。

四、仿诗言,点燃创造的火花。

这是一种创造性的阅读方法。在品读诗境之后,调动自己的主观生活体验,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仿造诗句写出自己的生活感悟。虽然初中生对生活的体验感悟并不丰富或深刻,但他们自己对生活有着独特的视角和理解。教师要善于发掘这一宝藏。

我国的格律诗,押韵,平仄的要求是具有鲜明民族特性的诗歌体制,学生在不断地吟诵中自然会感受到这种形式上的魅力,创作时也会尽量符合格律诗的要求。在学生创作的诗词中,虽然有的文笔还很稚嫩,章法还很零乱,但我们明明从学生的身上看到,他们在用诗的语言表达着诗化的心灵。

最后,在此教学流程上,指导学生的背诵。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只有做到对其文字烂熟于心,才能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背诵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得到良好的启发和运用。背诵也要注意采用多种方法,比如个人自由背诵、分组竞赛背诵、师生打擂背读等等鲜活的形式。

例如,我在教学《蒹葭》时,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把握诗歌的押韵特色,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我首先用诗一般的语言翻译了诗歌的第一节,接着要求学生将二、三节翻译成现代诗歌。这样的要求虽有一定的难度,却留下了丰富的创造余地,学生兴趣盎然地做起了诗人,像扶着凳子走路一样,他们觉得诗歌的创作并不完全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由此看来,只要我们教给学生阅读诗词的方法,指导学生走好这四步,那么学生就不会再为古诗词阅读而头痛,而能够通过反复朗诵,深入体会,来理解出古诗的主要内容,感受出古诗词的艺术形象,领悟出古诗词的思想感情。在具体的教学中,这几个环节是可以灵活运用的。古代诗歌积淀着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我们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汲取古代文化中的做人智慧,涵养心灵。教师要以自己对古典文化的热爱之情感染学生,带领学生与经典同行。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心中读诗的火种已经点燃,有丰富的诗歌阅读打底,有积极思考的诗歌创作伴行,学生会轻轻地、不经意地跨出走向缪斯女神的第一步。

让学生徜徉在美的意境中 ——诗歌教学的点滴感悟

【摘要】

语文课堂应是孕育美、生成美的地方,然而现在的一些语文课堂上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思想丧失、个性缺位、语言苍白空洞,书卷气全无,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受学生的阅读面狭窄、阅读的急功近利等因素的影响。应试教育让我们的学生离经典越来越远,离诗歌越来越远。

本文尝试探讨诗歌教学中的大胆变革,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想象能力、创作能力,把语文教学导向充满诗性光辉和人文精神的宽途,为学生引进诗歌的海洋吟咏性情,引进艺术的殿堂徜徉精神,让学生爱上经典,爱上古典诗歌。

本文尝试从四个方面探讨诗歌教学的一般流程:

一、读诗韵,酿造葱茏的诗意。

二、感诗意,理解诗歌内容。

三、品诗境,欣赏诗歌的诗意。

四、仿诗言,点燃创造的火花。文章将诗歌教学的流程分四点依次说来,只是因为论述的方便,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它们往往是交叉的、综合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诵,深入体会,仿写诗句来感受古典诗歌的艺术形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自己对古典文化的热爱之情感染学生,带领学生与经典同行,让学生徜徉在古典诗歌优美的意境中。

【关键词】诗歌教学 古典诗词 朗读 欣赏

【参考文献】

1、梅子涵《风之王》 新蕾出版社

2、《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3、《中学诗歌教学策略》 张厚感

【发表刊物】 《试题与研究》刊物 2009/17 教学论坛

第二篇:让心灵在书法中憩息、徜徉

让心灵在书法中憩息、徜徉

青川县凉水九年制学校

彭成芳

中国书法是东方艺术的一朵奇葩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习字训练具有修身养性、健体育人的重要作用。对培养优秀品质、良好习惯、提高审美素养、开发智力、健脑、强身促进全面发展大有好处,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通俗的说,就是富有感情的以艺术的手法表现汉字的魅力。

我们的生活到处都有书法的身影,无论是大街小巷的海报宣传还是我们每天运用书法的技巧去写汉字,都用到了书法。所以说,书法无处不在,那么书法究竟是什么? 有关书法的概念,众说纷纭。一般情况下,书法可以定义为:以汉字为载体,运用书写工具去表现内心思想情感的艺术。由定义可见,中国书法与汉文字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可以这样认为,书法艺术是伴随着文字的产生而产生的,只不过,这时候的书法正处于“混沌萌芽” 阶段。事实上,中国书法史是伴随着汉字演变的发展史。仓颉造字,奉黄帝之命仰观日月星辰,俯察鸟兽山川,创造出了文字。我们可以了解到最早的汉字来源于物象,即我们今天所说的“象形文字”。象形文字开始,中国有了文字,随着历史的变迁,书法艺术逐渐兴盛起来 书法是我国富有弹性的独特书写工具毛笔写的方式方法,并依据我国汉字造型的特点,通过艺术构思,调动艺术手法而形成的。从形式上说,书法以神采为上,形质次之。也可以说是智测无涯,固也无涯,具以风神气者为居上,奸于功用者居下,其中之奥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书冥之间”。由是观之,书法艺术可以说是无声之间,无形之相。

但书法艺术也有其自身的规律,如讲究执笔,运腕、用笔、使墨、结构、章法(分布)、气韵等等。其艺术形式往往是通过艺术来表达思想感情,理想,亦即可谓“笔情墨趣”。当然书法虽然含有抒写情怀的某些因素,但必须依托一定的对象—汉字;如离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和点线的本质而进行抽象的文学那样叙述故事,描写内心感情,却和音乐中器乐较为相近。器乐以旋律、和事。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书法艺术尽管书体各异,但其造型的共性都是以点、线条构成单个的表意形体,点、线条或结构单位在不违背文字意义的造型规律的前提下,具有充分的可变性与表现力。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书法,不仅起着传递文明信息的作用,同时也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深刻的民族精神。书法集中的承载着我国传统文化,从本质上讲,书法的延续就是中华民族延续的一种方式。古往今来,辉煌灿烂的书法成就在世界的书坛独树一帜,作为中华儿女,应继承这一宝贵的文化艺术遗产并予以创新,推动其向前发展。1990年国家教育公布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写字的通知》,指出书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训练之一,搞好书法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都有着主要作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也提出,将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国家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农村小学书法教育现状不禁让人担忧。那我们现在小学书法教育现状如何呢?根据我所教班级情况:有一定书法功底的学生没有;经过正规、严格的书法训练的学生也没有;经过系统的书法理论教育的为零;而字迹潦草、书写不规范的约占55%。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尴尬的局面呢? 我以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书法地位每况愈下,影响书法教育的发展,随着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人们用电脑打字、用电脑收发信件,用各种多媒体传递信息,手写汉字似乎已经不重要了。所以有些人误认为书法不重要了。随着这种书法观念的转变,老师、学生、家长对书法的要求也开始淡化。从而书法的实用性经历着考验,致使现在的书法以一种纯艺术性出现,成为了以小部分人的高雅艺术活动,逐渐使书法推出了实用的意义。

二、传统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制约书法发展 我国应试教育观念由来已久,许多中小学校,虽口呼“素质教育”,但面对升学率的压力,往往仍按应试教育的模式教学,于是“素质教育”成了一纸空文。书法不作为应试科目,导致了老师、家长忽视了对学生书法兴趣的培养,就是在课余时间,更多的是让自己的孩子去参加奥赛、作文、英语等和升学挂钩的辅导班,从而丧失了对书法的学习和教育。书法课是小学正常教学计划中的组成部分,但是由于书法课的授课内容弹性较大,教学质量难以衡量,不少学校无专职教师,书法课多由语文教师负责,将书法等同于普通练字,没有从深些的意义上去加以辅导。三,各学校书法老师奇缺,阻碍书法教育的发展 我国书法专业开设比较晚,且开设书法专业的学校也特别少,注定了现在学校书法专职老师严重缺乏,绝大部分的书法课由语文老师或者其他科目老师担任,对书法专业知识,书法理论知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部分学校的书法课只是课表上的摆设,多被那些语文、数学等主课占用,从而使学习书法的仅有的唯一的渠道得到阻碍。开展书法教育是学校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措施,是增强学生艺术素质,提高学校文化品质的重要手段,也是传承祖国传统文化的需要,同时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有良好的作用。练习书法的过程能磨炼学生的意志、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心、细心、耐心,使学生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更加了解我国灿烂的文化历史,增强名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开展好书法教育,对孩子来说,将是终身受益。

书法随着人们对其艺术魅力的认识,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就连外国友人也不惜飘洋过海来中国研习书法,群众性的“书法热”的掀起就是明显例证。儿童书法教育更是得到社会、学校、家长各方面的重视和支持。但在现阶段小学书法教学上,无论从教学形式上看,还是以教学效果而论,都依然是比较迷茫的。那么,如何探索出一条符合儿童心理和生理特点、科学、个性的书法教学道路,则是人们当务之急。现结合教学实际,讲述一孔之见,求教于书法教育界同仁。之所以把写字教学称为“书法教学”,因为写字的目的只是实用、交流信息;而书法的目的是抒情、艺术欣赏。写字要求准确、规范、美观、快捷即可;书法则追求用笔、用墨的丰富变化,追求个性情感表达。基础教学不能只是简单地行使写字教学,我们站在书法艺术教学的高度,且走出“创心”之路。“创心”,即教师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内在魅力或借助其他的环境影响,刺激和感动学生心灵,与学生的心灵交融,从而达到艺术教学的目的。

一、由“心动”到“行动”。书法本身在艺术殿堂之中独树一帜、别具一格,无声而有音乐般的旋律,无彩而有绘画般的灿烂,多少文豪墨客为之砰然心动。要引起学生的心动,可从直观的感受开始。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指导学生广泛地欣赏古今名人碑帖或书法作品。不同风格的书法,带给学生不同的感受。如有的作品苍老、古拙;有的丰腴、滋润;有的庄重、严谨;有的风流,妩媚;有的温柔、含蓄;有的威武、雄壮;有的秀逸、清纤;有的险劲、挺拔等等。学生从眼热到心热,由心动到行动,激起临摹创作的欲望。不能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学校,可充分挖掘当地的人文资源。譬如各路书法家书写的标牌、题词等等。并搭建一个平等自由交流的平台,提升学生对书法的热度。要促动孩子的心弦,唤起他们对学习书法的兴趣,还要注重学习目的性教育,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与其他艺术学科相交融,营造学生澎湃激越的心境。另外,在学校的宣传窗、艺术长廊中能留一份天地给书法,设置“名家书法博览”、“小小书法家”等栏目;每学期在班级、学校里都能搞几次象样的现场书画比赛、优秀作品赏评,掀起书法鉴赏的高潮;可用星级制来激励学生,给他们以动力!

二、由“心慕”到“手追”。“心慕手追”此为王羲之教孩子学习书法的方法,想必大家也都熟悉这个故事:有一次,王羲之将5个儿子叫到案前,他先什么话也不讲,分别用篆书、隶书、楷书、行书等字体,连续写下几个箩筐口大的“鹅”字,几个孩子看得啧啧称赞,敬慕不已。王羲之因势利导:“学习书法要心慕手追,功到字成。” “追”既暗示“我”还要不断努力,写得更好,让你们追;又是鼓励孩子们互相之间赛着学,你追我赶,研讨切磋,坚持不懈,从而鼓励孩子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会“功到字成”。挖掘书法教学中的审美因素,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心慕”。从教会学生读贴开始。汉字是由线条组成的、具有审美价值的方块文字。书法实际上是以结构的疏密、点画的轻重、运笔的疾缓来抒发情感和描写意境的。读 帖可先察用笔,即它的起笔、收笔,藏锋、露锋以及中侧粗细,转折提按等特 点,再看笔画的笔势,结字的正侧,向背、疏密、大小的特点,然后再分析一 下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空白关系,从用笔、结字、章法三个方面层层深 入,反复揣摩,然后再临写。读得越仔细,理解得越深刻,动笔时就会反映得 越全面越丰富。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按正确的笔顺去写,注意笔画间呼应 的规律,力求先将字写正确、规范、整洁,再是美观;进而学会欣赏,欣赏王 羲之阴柔的美,欧阳询险峻的美,颜真卿豪放的美,王宠空灵的美,康有为野 逸的美……还要欣赏书法的用笔美、线条美、结构美、章法美、趣味美、简的 美、繁的美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让他们懂得什么是美的,怎样才 能更美;然后,用美去感染学生,激发他们追求美、创设美的欲望。“手追” 即要引导学生追求个性化的东西,学着去欣赏、接纳别人心目中的美的同时,推崇创新,鼓励学生积极发挥创新潜能,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取长补短来滋 长心目中的美。

三、由“心悟”到“神会”。心悟” 神会” 书法学习要学会感悟,学会勤于思考,因为一切灵感都来源于感悟。自古 以来,大书法家的字写得那么好,关键在于他们有独特的感悟,把这个感悟运 用到书法上,形成一个鲜明的风格,被后人所推崇。张旭看到孙二娘舞剑感悟 出:剑法即笔法,写出酣畅淋漓的大草;颜真卿看到水珠在墙上留下痕迹感悟 出 “屋漏痕” 悟出中锋用笔,用篆书的笔法写出了晚年的杰作 《麻姑仙坛记》。感悟是多方面的,是从生活、自然中来的。竖弯钩是学生书写有困难的笔 画,教师可以巧妙引用学生耳熟能详的古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 浮绿水……”从“鹅划水”去感悟神会竖弯钩的写法。又如拆金股、锥划沙、船夫摇撸等。感悟应该养成习惯,应该经常的,有目的的进行培养。运用齐白 石的“贵在似与不似间”,唤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心里感悟到的,真实地自由地说出来,既交流了他们的思想、感受,也使接受 者得到启发、产生共鸣,达到共识。

四、由“心醉”到“意决”。心醉” 意决” 书法学习无捷径可走,还是贵在两个字“勤”与“多”,要做到手勤、足 勤、眼勤、耳勤,勤学、勤问、勤思、勤练,精益求精;多看、多临、多想、多用,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只有达到醉境之人才会意志坚决地将书法进行 到底。古代许多著名书家不但书艺精湛而且流传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如王羲 之为老妇书扇,颜真卿忠直刚烈,柳公权豁达大度,郑板桥体察民情等。教师 可向学生讲述这些古今书法名家的生平事迹或趣闻轶事,宣扬他们的人格魅力,提升他们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从而更亲近书法家,更沉醉于书法的学习。我们还要努力创造学书气氛、形成专注心境。学过课文《“私塾先生”》 的同学都会记得那么一句话,“写字第一心要静”。学生临帖写字时必须要让 他们排除杂念做到平心静气、专心致志。有时候还可以在书法练习课上适当地 播放一些我国的古典乐曲,古朴典雅的旋律能创造幽静轻松的气氛,“淡泊以 明志,宁静以致远”的醉人心境。通过学习书法,促进学生养成细致、专注、沉着、持久的学习品质。校园更要能处处翰墨飘香,学生能时时在书法的道路上你追我赶,虽不求人人成为书法家,但希望能在书路上走得更远!

第三篇:让诗情行走在意境中

让诗情行走在意境中

--------观王崧舟老师古诗教学《枫桥夜泊》有感

提起古诗词教学,相信大家都有一个感受:这短短的几十个字,教起来可不那么容易。就是平时的一节公开课上,也极少有老师选上有关古诗词教学的课。也许,是我们大家不够重视,觉得一首古诗词就这么几十个字,信息量太少,不屑一教;也许,古诗词真的很难教,这样的课堂太难“出彩”了,大家都不想吃力不讨好。于是乎,在古诗词教学上,大家几乎都怀着一种“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无奈。那么就来个老三套吧:先是简单介绍一下诗人、诗歌背景;接着逐字逐句地讲解意思;然后拿出我们自己事先概括好的“这首诗(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样什么样的感情”这样的一个标签给诗词贴上;最后布置学生回去把这些都背熟了。这样,一节古诗词课的教学任务就算“胜利地落下帷幕”了。可是在这次的古诗教学的研修活动中,我第一次聆听了王老师执教的古诗——《枫桥夜泊》,一不小心被震撼了。因此反反复复地看了好几遍。每听完一遍心中逐渐滋生的落寞骤然间变成扑面而来的一腔悲情。但这样说仍还不能将一种直至内心深处的勾连状态概括殆尽。这感受无以名状,而且似曾相识。

唐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在上小学时我们就读过,但这首诗真正的含义是什么呢,究竟写的是一种什么感情呢?直到自己三十岁后于某夜翘望天边寒月,偶然间似乎与作者已心有灵犀,适时倾听王老师对诗的感悟时,才体会到他的真正意境。深厚的文化底蕴加上巧妙的构思,王老师不动声色的点拨下,《枫桥夜泊》的作者便跃然眼前,诉说他内心的苦闷,与此同时,学生们更感受到了诗句的语言魅力及了解了此诗与其他类似诗句的不同之处,所有这些让我们敬佩不已。寒山寺的钟声似乎已响彻千万年,它仿佛从旷远无际的苍渺中传来,在唤醒游子思家的情怀。而王老师的高绝之处,是几乎对这种旅情不着一字,但润物细无声,让古诗的诗情行走在意境之中,使学生的体会可以有极广泛的空间。这也正是古诗的极致魅力所在。

惭愧呀惭愧,同样是一首古诗,我们在讲台上给学生传递的是怎样的一种意境呢?内容空洞,意境干瘪。王老师的课堂却呈现出了一节真正的语文课,他与学生课堂上的对话过程,才可以称得上是文化传播、精神传承的过程。试想,如果谁能有幸小学六年都浸泡在这浓浓的诗意中的话,一句话:后果很严重。

就诗的艺术性来説,唐诗确实是顶峰了。就讲诗的意境性来说,王老师确实是顶峰了。

钟声悠悠,这一课,也如这钟声,久久回荡,延绵不绝。

第四篇:让学生在生物课中感受美

让学生在生物课中感受美

双辽市永加乡永加中学:尚春昕

教育学认为,无论是自然形态的审美对象,还是社会形态的审美对象,它们都具有形象性和感染性的特点。美育就是通过美的具体的、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引起人的美感;美育也是通过美的事物来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从而使人们心理上产生感受,情感上产生共鸣,性情上得到陶冶。作为教师首先要把教学看成是一种艺术,一种美的艺术。因为面对的、要服务的是“人”。早在四百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一书中就曾指出:“教学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我国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认为,知识是做“真人”的基础,要传授“真知”就必须先尊重“人”的情感。生物科学是探索生命奥秘的科学,处处体现着生命的美,学生即是学习知识的主体,同时也是生物科学研究范畴内的主体。

美的视觉感受

美的直观表现首先是色彩和形态,丰富的生物学知识能揭示色彩美和形态美的本质,充实美的内涵。生物课上讲解花色、毛色、肤色、色素的种类、色素比例和颜色成因等内容,能使学生了解天然色彩美的来源。缤纷的色彩让我们赏心悦目,而对动植物却有着重要作用:花卉可以利用它招引昆虫;昆虫可以利用它逃避敌害;绿色植物有了色素才能光合作用;猛兽斑驳的皮毛帮助它隐伏捕食;皮肤中的黑色素能阻挡紫外线等„„这些知识的讲解能使学生理解色彩美真正的内涵。生物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学生们能欣赏婀娜多姿的花木,优雅的天鹅,威武的雄狮和奔腾的骏

马,却不愿接受黑色的乌鸦和皮肤裸露的蟾蜍,其实这种审美角度较片面,老师可以依据生物的形态生理学原理和达尔文进化论思想对学生作这样的解释:生物的形态总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是长期自然选择而进化的结果,一切生物都能体现出自然美而就的行为美、整体美、协调美和适应美,进而使生物界呈出现多样美,相互依存的生物生生不息、世代交替的现象,更使大千世界呈现出生命的活力。这样的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客观的审美心态,在欣赏生物的美丽色彩和优美形态的同时,还能感受到色彩美和形态美更深层次的自然美。

美的听觉感受

在教学语言上,不仅要做到清晰、准确和符合语法规则,还要讲究语言的艺术美。生物学教学语言要善于从学生的情感需要出发,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构思巧妙的悬念。脍炙人口的诗词佳句、富有感染力的文学渲染以及抑扬顿挫的语调、丰富生动的面部表情,以增强教学语言的艺术美感。比如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采用这样的开场白(带感情地):“当一束阳光穿过寒冷而黑暗的天空,到达地球,照射在一片绿叶上的时候,一个伟大的奇迹便发生了!”(紧接着板书:光合作用)。有情有景,妙趣横生。课堂教学虽然不能像舞台表演那样大喜大悲,但同样要做到有喜有忧、情理交融,使生物学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美的行为感受

“感人者莫先乎情”,审美教育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美能感人,美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中华民族悠悠几千年辉煌灿烂的生物学发展

史,可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的情感;现在生物科学的发展与生物高新技术的变革,可增强学生的时代紧迫感和振兴中华的崇高责任感;伟大生物学家的励志探索过程,可激发学生刻苦学习、追求真理、报效祖国的情感。

例如发育较早的学生起初不愿接受逐渐明显的第二性征和脸上的青春痘,在接受了青春期教育后,他们不再觉得难为情,能正确地对等和处理相关的问题,并珍惜这与生俱来的青春美;乌鸦的黑羽毛不美,但它却有孝顺亲鸟的行为美;一片看似平凡的绿地或树林,实际上是一个井然有序的生态系统,绿色植物(生产者)、动物和人(消费者)、微生物(分解者)和无机环境之间保持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生态平衡,构成了生物和环境的协调美。学生有了这样的审美心态,审美兴趣被进一步激发,发现美和鉴赏美的视野扩大了,能从多方面层次去观察事物,从而客观地辨别美,即有了全面的审美角度和科学的审美标准,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得以提高。

美的心灵感受

美的感知不止是瞬间的,还应是持久的,是震撼心灵的。学生审美想象力和审美理解力的培养,是形成健全审美心理结构的关键。例如松树特化的针叶和发达的根系,使它能耐干旱抗严寒,即使在贫瘠的土地上也能顽强地自下而上。老师讲解这个知识点后,可以引导学生针对松树苍劲有力的形态美和适应美展开审美想象和联想,去理解和感受松树刚正不阿和自强不息的品质。

生物教学的过程是传导美的过程,它将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美与大自然绚丽多彩之美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获得知识,更能欣赏自然美,更加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教师通过讲述植物用地下茎和根进行营养生殖的原理,使学生真正理解了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学生学习了奏叶芽发育的知识,更能想象出“不知细叶谁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春色美景;如果学生相验证秋叶中红色花青素的形成,也会学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去欣赏“霜叶红于二月花”了。只有学到科学的“真”,才能丰富自然的“美”,才能有美的情感、美的境界和美的心灵。

发挥生物学科教学内容的优势,能够使学生保持客观的审美心态,多层次多侧面地感知美的生活和美的世界,确立科学的审美标准,并调动生物学知识和技能的积累进行审美联想和想象,深刻理解美的形象所蕴含的意义,感悟美的真谛,最终组合成自然而协调的审美心理结构,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第五篇:让孩子们在诗情画意中徜徉(小编推荐)

让孩子们在诗情画意中徜徉

九方小学 杨 灵

古典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殿堂的瑰宝,无论是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凝练的语言形式,还是委婉含蓄的表情达意、意味悠远的艺术境界都是值得我们回味品评的。学习积极健康的古诗,不仅能够提高个人的文学素养,对于人类高尚情操的培养也大为裨益。

然而,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其难有二:

一、古诗大多有着深刻的意蕴、丰富的情感,动人的诗情画意,一首诗就是一幅图画、一个故事、一段历史。但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离我们的年代较远,加之小学生的生活积累、人生积淀和认知水平又太浅,很难把握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思想精华和语言魅力,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

二、由于古诗的话语风格离学生的现有语感相去甚远,在教学评价尚未实现革命性的彻底的转型之前,老师们不能不顾及当下仍然流行着的古诗的学习效果的检测方式和标准,不得不跟着考试这根“指挥棒”走,仅仅满足于诗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至于诗的丰富内涵则往往无暇顾及。

因此,我们的古诗教学常常陷入这样一些误区:

1、填鸭、注入式的串讲:学习古诗最重要的莫过于理解诗歌的 意思,领悟诗歌内涵,体会古诗语言之精妙。于是在课堂教学当中,理解诗意就成了重头戏。通常的教法是先让学生联系诗歌注解,解决一些字词的意思,然后在教师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下,逐句解释,最 后让学生连起来说一说,写一写,如此,往往把一首首荡气回肠的千古绝唱解剖得支离破碎,诗歌的韵味丧失殆尽,也使学生学习失去了新鲜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探索性。

2、花样翻新式的表演:在《新课标》倡导“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学习”的影响下,课堂教学中,老师费了大量的心思让学生愉快、自主的学习,课堂表演就是老师们竞相使用的一种方式,古诗教学亦如此。的确,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表演这一辅助手段,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世界,并获得真切的感受。但是很多老师缺乏对文本的正确把握,过分追求形式,追求新奇,纯粹是为了表演而表演,把古诗搞得不伦不类,表面上很热闹,可实质上破坏古诗的原意,白白浪费学生和老师的精力和热情。

3、倾盆大雨式的题解:有些老师急功近利,既介绍作者生平,又介绍生活环境;既讲政治思想,又说写作特点和主要成就,往往使学生不知从何学起,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毕竟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有限的。

4、随心所欲式的问答:古诗大多没有耐读的情节,教师往往就不放手让学生去自学了,怕他们“无所作为”,所以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成为有些老师古诗教学的习惯。但古诗有鲜明的艺术形象和深远的艺术意境,需要反复诵读,深刻体会。滥用问答法,破坏古诗的整体性,使学生无法很好的领会其意境。

如何尝试新的、有效的教学方式,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诗情画意地教古诗,诗情画意地学古诗,让学生在美妙的 弦律中学习古诗、吟诵古诗,使学生乐学古诗。既让学生获得对古诗词的认知,又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得到鉴赏水平的提高和情感的升华,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颇感困惑的问题。

古诗的教学,一定要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通过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教材中蕴含的美的因素,能够激发孩子身上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自由思考,陶冶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一个有效手段。

一、音像渲染,营造氛围

教学中借助音像调动情感,烘托、渲染诗歌的内容,创造美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意。在教学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时,选择古筝曲配乐,教师随着明快的乐曲声吟诵,再通过画面,感受诗中两岸悬崖峭壁,猿声啼叫,一叶轻舟在湍急的江水中飞流直下的景象,画面静中有动,从有限的画面想到无限的画外,感受画中的情,听到画外的音。活跃学生的思维,更好地理解诗句,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以美的氛围,为学习这首诗作好情感铺垫。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配乐让学生练习吟诵这首诗,更能激发起学生吟诵诗的积极性,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结合背景,挖掘主旨。

诗必有感而发,优秀的诗作都是诗人感情被现实生活激发点燃后抒写的。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生活及个人际遇、经历、创作意图、个性气质不同,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一样。例《示儿》这首诗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由于这首诗的内容涉及到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北宋灭亡,南宋统治者据半壁江山而不图恢复失地的历史背景,诗歌所反映的生活距今年代久远,小学生的历史知识又很有限,因此学生对这首诗中所表达的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较难理解。在教学伊始,老师出示有关时代背景和诗人际遇的资料让学生通读,接着出示了相关图片,并充满激情地说:“《示儿》是陆游的绝笔,作于1210年,85岁高龄的诗人就要走完坎坷多难的人生旅程之际,他什么事都丢开了,惟独因没有目睹祖国统一而不甘瞑目,忧愤之极的他伤心地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诗篇,带着“生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与世长辞。诗人心情该是何等悲痛,何等悲愤。一切爱国之士读到这样的诗句,怎能不为之潸然泪下?”正是大量的史实资料,帮学生填补了认识上的空白,为学生深入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做了铺垫,将学生引入了诗的情境中。

三、发挥想像,体会意境。

古诗语言精辟涵蓄、跳跃灵活,意趣无穷。所以教师还要独具匠心,发掘古诗文艺术上的空白,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象,引发学生体验、感受、联想和想像,将古诗变抽象为具象,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活,从而感受其中有声有色、有情有理的丰富内涵。

如王昌龄《出塞》一诗,描写了清冷的明月、荒凉的关山、辽阔的荒漠、戍边的将士。教学时,在感知诗意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苍茫的夜色中,高远的天空中一轮明月清冷幽静,远望夜色无边,旷野无垠,近看边关荒凉,孤寂凄清,举首望见那千里与共的 明月,思乡思亲之情跃然纸上。又如《七步诗》,教学中,要联系当时情况,展开想象,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气氛?曹丕会想些什么?他又是怎么说的?曹植内心感受如何?他们的神情如何?这样,就能充分体会诗人所处的环境,感受诗人内心的悲愤了。这时再读:“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就能起到一种震撼心灵,触动灵魂的效果,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四、品词析句,反复吟咏。

古诗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古诗教学中,采取大声朗读、独自朗读、加手势吟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朗读、吟诵中体味,更能感悟诗的韵律美。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诗中的描写加以补充扩展,渐入诗的意境,从对自然景物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悟出哲理。

例如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老师引导学生认真诵读全诗,看看最能表达诗人情感的是哪个字?学生发现是“喜”字。接着带着这个“喜”字反复诵读品味,体会诗人“喜”的是什么,诗句又怎样表达“喜”的感情。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交流、分别悟出了这样的意思:诗里表达“喜”的情感是“一喜叛军得平复”,“二喜国家得安宁”,“三喜亲人能团聚”,“四喜回乡得偿愿”。这样就品味到“喜”字用笔之妙,贯穿了全诗的感情。

显然,以上几种方法不是相互孤立的。每一首古诗的教学都要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学生才会理解接受。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根据实际 情况,寻求最佳的教学思路,多角度、多层次地鉴赏,有的放矢,让学生发现作品的审美价值,从中悟出诗歌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词,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读古典诗歌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诗的音乐美,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的意境,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达到积累祖国语言,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

下载让学生徜徉在美的意境中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让学生徜徉在美的意境中.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学生徜徉在美的语文世界里[精选5篇]

    让学生徜徉在美的语文世界里 让学生徜徉在美的语文世界里 ----创造语文教学课堂中美的因素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和过程中有许多形态和类别的美,它的美是课本与教学法的艺术展示,......

    让心灵徜徉书海

    让心灵徜徉书海让书香溢满班级 ——江浦实验小学五(3)班开展“书香班级”总结 南京市江浦实验小学吴仁霞 南京市江浦实验小学五(3)班简介: 五(3)班这个大家庭中共有59名成员,其中男......

    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美

    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美 数学的美 周露 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曾不止一次地提出:“数学是美的。”数学的美体现在方方面面,也许美在她是探求世间现象规律的出发点,也......

    让学生走进古诗的意境

    让学生走进古诗的意境 意境是诗的灵魂,是诗人的理想、追求与情感经过加工提炼之后形成的。从《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的要求就知道,学习古诗最重要的就是入情入境。但对于古诗......

    让幼儿在自然中感受美

    让幼儿在大自然中去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艺术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而美术教育是艺术教育的......

    浅谈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

    浅谈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 【内容摘要】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瑰宝,千百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与古人在追求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是密不可分。因为,意境......

    在美术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感悟生活中的美

    在美术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感悟生活中的美 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高度发展的信息化时代,社会的各个行业都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人才,这是我们全社会的共识。新课程......

    在美术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感悟生活中的美

    在美术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感悟生活中的美 实小美术组 一、 出的背景: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高度发展的信息化时代,社会的各个行业都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人才,这是我们全社会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