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必须反思的十大问题

时间:2019-05-15 03:52: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儿童教育必须反思的十大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儿童教育必须反思的十大问题》。

第一篇:儿童教育必须反思的十大问题

儿童教育必须反思的十大问题

十几年前,我遇到了一美国朋友,见到他3岁的孩子实在是太聪明可爱了,我就问他是怎么教育出来的,他没对我多说什么,仅告诉了我当时还鲜为人知的“大脑三分之二理论”(就是婴儿在出生时的大脑重量已有三分之一,0-3岁就长到了三分之二,这意味着0-3岁是孩子的黄金教育期)。这个理论今天很多人已经知道了,但在十几年前基本是天方夜谭,我当时惊出一身冷汗地意识到中国的孩子3岁前几乎全部交由老人来带了,或送回老家与父母不见面了,而年轻的父母呢,只顾忙于自己的工作,错过了孩子一生成长的黄金教育期。

那时的我对小孩该怎么教育一无所知,但外国人的提醒使我感觉到小孩教育是一个很容易被家长搞坏的事,并使我隐隐约约地开始考虑一个较大的困惑,那就是为什么中国教育总难培养出牛顿、爱因斯坦白、柴可夫斯基、卓别林那样众多的能成大器的人才。

我绝不是那种硬要把孩子逼迫成伟人的变态教育者,可也不甘心孩子将来就是个拿到大学毕业证的普通人。外国人的话使我感觉到每一个新生的婴儿都有可能是伟人的苗子,但究竟是什么力量这么强大,抑制了这么多孩子的成长,使中国人整体上变得那么普通?

如今十几年已经过去了,我觉得自己已经搞懂了好多教育的困惑,中国孩子在教育上的整体平庸,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全社会普遍忽视了孩子“懂事”前的黄金教育期(特别是0-3岁,中国文化惯性里一般认为孩子懂事了才开始教育,而懂事的孩子,一般都超过3岁了),二是一代一代的大人们和整个社会的教育环境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总是讨厌地扮演着劳累的干扰者的角色,强行地干扰、扭曲、绑架、践踏了孩子的成长,才使得十几亿人的中国,出像样人才的比例越来越少。

中国也出过像样的人才,如古时候的李白苏东坡,和上世纪初的严复、梁启超等一大批世纪伟人,他们之所以成为大人才,依我看主要是因为家庭贫穷和社会动荡等原因使他们摆脱了以上两大原因,从而使他们得以自然、自由地成长起来,将人的浩大潜能释放了出来。

而今天中国的教育条件好起来了,孩子们反而变得平庸了。因此每一个中国孩子的家长,都有责任要考虑如何使自己的孩子跳出社会的惯性教育而避免被埋没掉,这个事情不能都推给学校和教育部,也是家长的责无旁贷的己任。

我发现在现今的中国社会环境中,教育是一个很容易从众并滑向平庸的事,似乎每个家长和老师的不假思索的从众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态度都对孩子的自然成长构成致命的威胁。自然成长!自然成长!这是一个这么简单却这么让人望尘莫及的事!

正因为有这样的危机感和反省意识,我每见到即将为人父母的人,都忍不住要多说几句,嘱咐别人“一定要尽量反向思考孩子的教育问题”,一定要有“教育突围”的意识。

对于即将为人之母的你,我能与你分享点什么呢,0-3岁的黄金教育期大家一般都知道了,但大家不见得知道在孩子0-3岁时应该注意哪些教育事项,怎样从这一时期开始就做到“教育突围”。我相信你一定已经看了不少这方面的书了,一定已积累了不少常识,那我就不说公知的常识了,仅说几条一般家长不容易想到的“反向思维”,起个名字叫“准父母应该具备的十大反向教育思维”,不在系统,不在全面,不在详细,甚至不在正确,仅是帮你提个醒,激发你从起点上就考虑孩子教育的突围问题,这里的反向思维,指不同于常识性思考和习惯性思考。

反向思维1。

具有大学学历的人,他的教育认识不仅有可能是零,还有可能是负数。

把一个孩子猛然推向你身边,让你评价他的表现如何,你很容易就能滔滔不绝地给他归纳出几条来,哪做得好,哪做得不好,哪需要改进,可你有可能从来没考虑过教育的问题,怎么一上来就能评价得头头是道?这就是可怕的“教育基因的惯性遗传”。

我们长成父母的样子,是因为我们遗传了父母的基因。但千万不能忽视的是,我们生长在中国,我们的血液里也不知不觉地自动遗传了教育的认识,这就是教育基因的惯性遗传。由于教育基因有惯性遗传,每个家长几乎不需要有任何认真考虑就可以立即拿出一套头头是道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态度,从而一生只做孩子教育的执行者,而很少做孩子教育的思考者。你对孩子的教育中总能找到你父母对你的教育,总能找到你周围人对孩子的教育,这使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状况,在整体上总难跳出相同相似的大圈子。

教育本身并不难事,不过是使一个孩子更聪明而已,而绝对地跳出民族社会的教育基因遗传,找到更适合于自己孩子的个性化教育方案,却是件很难的事。

因此为人父母,不管你是什么学历,都不可太自信地直截了当地对孩子进行不假思索的教育,而要耐心地、谦虚地从头学习和研究你孩子的个性化的教育问题,要思考如何摆脱自己对教育的片面认识和不自觉继承而实现“教育突围”。

以上道理乍一听好像大而空,但慢慢想下去你会发现非常值得思考。中国孩子目前整体上教育结果不理想,归根结底的最主要责任人就是父母,中国父母因懒于思考、惯于盲从和过于自信,因而疏于谦虚地从零做起研究教育问题,因而给个性化的孩子们施加了太多的同一化的化肥,使孩子们树长得不像树,草长得不像草,一眼望去都大致相同相似。

思维2。

孩子虽然是你的,但他有他自己独立的“成长权”。

任何一个法律也不会规定孩子的成长权是什么,但为人父母却必须思考孩子的成长权是什么。如果孩子是一棵树,而你让他长成了草,你就是侵犯了孩子的成长权。且不要以为为人父母,给人衣食,你就是问心无愧的父母了,如果不了解自己的孩子,用盲目的、不合适的教育干扰或践踏了孩子成长权,这是为人父母最大的失职。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神奇的种子,人类之所以从远古社会走到今天的文明时代,就是因为“少数”的人类的种子得到发芽成长,成长了划时代的精英人类,才带领着其他平庸的人类走到了今天。可为什么只有少数种子发芽? 如何让每个孩子都能有权利发芽成长成参天大树而避免被平平庸庸的教育抑制和耗费掉呢?这是天下每个孩子的父母都应该想的问题。提出孩子“成长权”的概念,是为了提高父母对孩子的敬畏心,从而更加重视思考成为合格父母的问题。

思维3。

别看你是孩子的父母,你有可能“不懂”孩子。

我前面几次提到了“教育突围”和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从了解自己的孩子做起。

很多家长自信地说,孩子是我生我养的,我还能对他不了解?而事实上睁眼瞎、不了解自己孩子的家长比比皆是。有的“全职”家长别看天天和孩子在一起,其实完全是孩子面前的陌生人。懂孩子是有一定技术难度的,甚至需要点天份,你没看很多人都养小猫小狗吗,可养起来大不一样,有的人可以达到和自己家的宠物“说话”的程度,有的人就是在傻养。懂孩子也和懂宠物一样,需要你用心观察思考才能懂。俗话说,知彼知己,百战百胜,不懂你的孩子,你何谈良好地教育他,何谈让他长成参天大树。为了懂孩子,父母们一定要学会一门外语——孩子的语言,特别是学会不会讲话的0-3岁的孩子的形体语言,这只能靠观察与思考来学习,但这门语言值得下功夫去学,哪位家长这门外语学得好,他的孩子就一定错不了。

最可怕的是家长看到三岁之前的孩子不会讲话,就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懂,因此就先喂饱穿暖逗乐算了,交流不交流的事,长大点再说吧,这种不懂孩子父母大有人在。

第二篇:中国家长教育孩子必须反思的十大问题

中国家长教育孩子必须反思的十大问题

十几年前,我遇到了一个美国朋友,见到他3岁的孩子实在是太聪明可爱了,我就问他是怎么教育出来的,他没对我多说什么,仅告诉了我当时还鲜为人知的“大脑三分之二理论”(就是婴儿在出生时的大脑重量已有三分之一,0-3岁就长到了三分之二,这意味着0-3岁是孩子的黄金教育期)。这个理论今天很多人已经知道了,但在十几年前基本是天方夜谭,我当时惊出一身冷汗地意识到中国的孩子3岁前几乎全部交由老人来带了,或送回老家与父母不见面了,而年轻的父母呢,只顾忙于自己的工作,错过了孩子一生成长的黄金教育期。

那时的我对小孩该怎么教育一无所知,但外国人的提醒使我感觉到小孩教育是一个很容易被家长搞坏的事,并使我隐隐约约地开始考虑一个较大的困惑,那就是为什么中国教育总难培养出牛顿、爱因斯坦白、柴可夫斯基、卓别林那样众多的能成大器的人才。

我绝不是那种硬要把孩子逼迫成伟人的变态教育者,可也不甘心孩子将来就是个拿到大学毕业证的普通人。外国人的话使我感觉到每一个新生的婴儿都有可能是伟人的苗子,但究竟是什么力量这么强大,抑制了这么多孩子的成长,使中国人整体上变得那么普通?

如今十几年已经过去了,我觉得自己已经搞懂了好多教育的困惑,中国孩子在教育上的整体平庸,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全社会普遍忽视了孩子“懂事”前的黄金教育期(特别是0-3岁,中国文化惯性里一般认为孩子懂事了才开始教育,而懂事的孩子,一般都超过3岁了),二是一代一代的大人们和整个社会的教育环境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总是讨厌地扮演着劳累的干扰者的角色,强行地干扰、扭曲、绑架、践踏了孩子的成长,才使得十几亿人的中国,出像样人才的比例越来越少。

中国也出过像样的人才,如古时候的李白苏东坡,和上世纪初的严复、梁启超等一大批世纪伟人,他们之所以成为大人才,依我看主要是因为家庭贫穷和社会动荡等原因使他们摆脱了以上两大原因,从而使他们得以自然、自由地成长起来,将人的浩大潜能释放了出来。

第三篇:中国家长教育孩子必须反思的十大问题

中国家长教育孩子必须反思的十大问题

十几年前,我遇到了一个美国朋友,见到他3岁的孩子实在是太聪明可爱了,我就问他是怎么教育出来的,他没对我多说什么,仅告诉了我当时还鲜为人知的“大脑三分之二理论”(就是婴儿在出生时的大脑重量已有三分之一,0-3岁就长到了三分之二,这意味着0-3岁是孩子的黄金教育期)。这个理论今天很多人已经知道了,但在十几年前基本是天方夜谭,我当时惊出一身冷汗地意识到中国的孩子3岁前几乎全部交由老人来带了,或送回老家与父母不见面了,而年轻的父母呢,只顾忙于自己的工作,错过了孩子一生成长的黄金教育期。

那时的我对小孩该怎么教育一无所知,但外国人的提醒使我感觉到小孩教育是一个很容易被家长搞坏的事,并使我隐隐约约地开始考虑一个较大的困惑,那就是为什么中国教育总难培养出牛顿、爱因斯坦白、柴可夫斯基、卓别林那样众多的能成大器的人才。

我绝不是那种硬要把孩子逼迫成伟人的变态教育者,可也不甘心孩子将来就是个拿到大学毕业证的普通人。外国人的话使我感觉到每一个新生的婴儿都有可能是伟人的苗子,但究竟是什么力量这么强大,抑制了这么多孩子的成长,使中国人整体上变得那么普通?

如今十几年已经过去了,我觉得自己已经搞懂了好多教育的困惑,中国孩子在教育上的整体平庸,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全社会普遍忽视了孩子“懂事”前的黄金教育期(特别是0-3岁,中国文化惯性里一般认为孩子懂事了才开始教育,而懂事的孩子,一般都超过3岁了),二是一代一代的大人们和整个社会的教育环境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总是讨厌地扮演着劳累的干扰者的角色,强行地干扰、扭曲、绑架、践踏了孩子的成长,才使得十几亿人的中国,出像样人才的比例越来越少。

中国也出过像样的人才,如古时候的李白苏东坡,和上世纪初的严复、梁启超等一大批世纪伟人,他们之所以成为大人才,依我看主要是因为家庭贫穷和社会动荡等原因使他们摆脱了以上两大原因,从而使他们得以自然、自由地成长起来,将人的浩大潜能释放了出来。而今天中国的教育条件好起来了,孩子们反而变得平庸了。因此每一个中国孩子的家长,都有责任要考虑如何使自己的孩子跳出社会的惯性教育而避免被埋没掉,这个事情不能都推给学校和教育部,也是家长的责无旁贷的己任。

我发现在现今的中国社会环境中,教育是一个很容易从众并滑向平庸的事,似乎每个家长和老师的不假思索的从众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态度都对孩子的自然成长构成致命的威胁。自然成长!自然成长!这是一个这么简单却这么让人望尘莫及的事!

正因为有这样的危机感和反省意识,我每见到即将为人父母的人,都忍不住要多说几句,嘱咐别人“一定要尽量反向思考孩子的教育问题”,一定要有“教育突围”的意识.对于即将为人之母的你,我能与你分享点什么呢,0-3岁的黄金教育期大家一般都知道了,但大家不见得知道在孩子0-3岁时应该注意哪些教育事项,怎样从这一时期开始就做到“教育突围”。我相信你一定已经看了不少这方面的书了,一定已积累了不少常识,那我就不说公知的常识了,仅说几条一般家长不容易想到的“反向思维”,起个名字叫“准父母应该具备的十大反向教育思维”,不在系统,不在全面,不在详细,甚至不在正确,仅是帮你提个醒,激发你从起点上就考虑孩子教育的突围问题,这里的反向思维,指不同于常识性思考和习惯性思考。

反向思维一:具有大学学历的人,他的教育认识不仅有可能是零,还有可能是负数。

把一个孩子猛然推向你身边,让你评价他的表现如何,你很容易就能滔滔不绝地给他归纳出几条来,哪做得好,哪做得不好,哪需要改进,可你有可能从来没考虑过教育的问题,怎么一上来就能评价得头头是道?这就是可怕的“教育基因的惯性遗传”。

我们长成父母的样子,是因为我们遗传了父母的基因。但千万不能忽视的是,我们生长在中国,我们的血液里也不知不觉地自动遗传了教育的认识,这就是教育基因的惯性遗传。由于教育基因有惯性遗传,每个家长几乎不需要有任何认真考虑就可以立即拿出一套头头是道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态度,从而一生只做孩子教育的执行者,而很少做孩子教育的思考者。你对孩子的教育中总能找到你父母对你的教育,总能找到你周围人对孩子的教育,这使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状况,在整体上总难跳出相同相似的大圈子。

教育本身并不难事,不过是使一个孩子更聪明而已,而绝对地跳出民族社会的教育基因遗传,找到更适合于自己孩子的个性化教育方案,却是件很难的事。

因此为人父母,不管你是什么学历,都不可太自信地直截了当地对孩子进行不假思索的教育,而要耐心地、谦虚地从头学习和研究你孩子的个性化的教育问题,要思考如何摆脱自己对教育的片面认识和不自觉继承而实现“教育突围”。

以上道理乍一听好像大而空,但慢慢想下去你会发现非常值得思考。中国孩子目前整体上教育结果不理想,归根结底的最主要责任人就是父母,中国父母因懒于思考、惯于盲从和过于自信,因而疏于谦虚地从零做起研究教育问题,因而给个性化的孩子们施加了太多的同一化的化肥,使孩子们树长得不像树,草长得不像草,一眼望去都大致相同相似。

思维二:孩子虽然是你的,但他有他自己独立的“成长权”。

任何一个法律也不会规定孩子的成长权是什么,但为人父母却必须思考孩子的成长权是什么。如果孩子是一棵树,而你让他长成了草,你就是侵犯了孩子的成长权。且不要以为为人父母,给人衣食,你就是问心无愧的父母了,如果不了解自己的孩子,用盲目的、不合适的教育干扰或践踏了孩子成长权,这是为人父母最大的失职。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神奇的种子,人类之所以从远古社会走到今天的文明时代,就是因为“少数”的人类的种子得到发芽成长,成长了划时代的精英人类,才带领着其他平庸的人类走到了今天。可为什么只有少数种子发芽? 如何让每个孩子都能有权利发芽成长成参天大树而避免被平平庸庸的教育抑制和耗费掉呢?这是天下每个孩子的父母都应该想的问题。提出孩子“成长权”的概念,是为了提高父母对孩子的敬畏心,从而更加重视思考成为合格父母的问题。

思维三:别看你是孩子的父母,你有可能“不懂”孩子。

我前面几次提到了“教育突围”和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从了解自己的孩子做起。

很多家长自信地说,孩子是我生我养的,我还能对他不了解?而事实上睁眼瞎、不了解自己孩子的家长比比皆是。有的“全职”家长别看天天和孩子在一起,其实完全是孩子面前的陌生人。懂孩子是有一定技术难度的,甚至需要点天份,你没看很多人都养小猫小狗吗,可养起来大不一样,有的人可以达到和自己家的宠物“说话”的程度,有的人就是在傻养。懂孩子也和懂宠物一样,需要你用心观察思考才能懂。俗话说,知彼知己,百战百胜,不懂你的孩子,你何谈良好地教育他,何谈让他长成参天大树。为了懂孩子,父母们一定要学会一门外语——孩子的语言,特别是学会不会讲话的0-3岁的孩子的形体语言,这只能靠观察与思考来学习,但这门语言值得下功夫去学,哪位家长这门外语学得好,他的孩子就一定错不了。

最可怕的是家长看到三岁之前的孩子不会讲话,就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懂,因此就先喂饱穿暖逗乐算了,交流不交流的事,长大点再说吧,这种不懂孩子父母大有人在。

思维四:忽视孩子,是阻碍家长教育好孩子的最大挑战。

别看天下所有的父母都会把孩子当心尖,但我还是要提醒一下,现代社会里人们的一切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都是在尽量把父母从孩子们身边拉开,对孩子养而不管的现象很普遍。就算你每天下班都和孩子在一起,你也大大地离开了你的孩子,这严重地阻碍了你去关注孩子了解孩子,因而总难成为合格的家长。

西方历史上出现了那么多的大科学家,中国古代的私家教育培育出了那么多了不起的文人,都和孩子从小就和父母形影不离有关。我说这话倒不是劝说家长们从此都不上班在家看孩子了,而是要家长们意识到忽视的严重性,这样你就可以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弥补忽视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比如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你就要更用心地观察和了解孩子,而不是下班后只顾着逗孩子开心,逗你自己高兴。

思维五:人类的大脑一出生就足以令人敬畏。

中国传统文化里误认为刚出生的孩子什么都不懂,孩子的大脑是空的,需要大人一点一点地去教育,其实“教育”二字有点贬义,有灌输的意思,是把被教育者看得什么都不懂,高高在上地往别人的脑子里塞东西。

其实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奇迹就要算人的大脑了,它强大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认识能力、存储能力是任何教育都望尘莫及的。而且每一个新出生的孩子的大脑都不是空的,而是一个个等待点燃的智慧火把,等待发芽长大的种子,等待喷发的智慧火山。父母所做的教育不应该是在这些火山口上盖几个不起眼的小房子、栽几颗不起眼的小树来炫耀一下火山口的美丽,比如让孩子死记硬背几首唐诗来显示一下孩子的聪明,而是应该小心地看护、疏通、和激发这些火山的爆发,然后躲到一边去观看远比自己想象得壮烈的火山喷发。

我深深地相信,每个教育成功的孩子,都应该远远地超过他们的父母的成就,就象我们知道大科学家和大艺术家而不知道他们的父母一样。

父母切不要自以为是地大包大揽地“教”孩子去成长,孩子完全可能是比你强百倍的人类,被你去教,岂不是耽误了他。

思维六:世界上本没有大学问和小学问,只要是世界上存在的事情,就都应该带孩子去体验。

既要让孩子的智慧火山喷发,又不能挡了孩子的路,那么父母的教育究竟可做些什么事呢?—— 象一个桥梁那样,引见孩子去感受世界上的每一样东西和每一件事情,这就足够了,至于孩子感受了这些东西后会怎么样,你不要去管,也不要去想,因为你想不明白。

具体说一下0-3岁的孩子,0-3岁的孩子没有什么推理的能力,他只是个强大的拷贝机,因为先要有存储才能有智慧,所以0-3岁的孩子基本上只做存储,谈不上智慧。需要注意的是,0-3岁孩子的大脑的存储能力简直是疯狂的,贪婪的,一生中最强大的,简直是“掠夺式存储”。他们的大脑就象高速运转的复印机一样,一瞬间就把所看所闻的东西强行地掠夺到脑子里,并死死地记住,而此时他们的对外表现仅仅是死死地盯住一个东西不放。这个时期是往孩子的脑子里装东西的最好时期了,这时期的父母应该做孩子的“帮凶”,帮助孩子满世界去“抢”东西,具体做法就是把各种东西都搬到孩子的眼前(或把孩子搬到各种东西的前面),让他去死死地盯个够、看个够、摸个够、玩个够!

那么应该让孩子看到些什么呢?这个范围可就太大了,此时的父母千万不要把世界上的东西分个三六九等,认为数理化就是上等的知识,蚂蚁搬家就是不重要的,其实大千世界里的一切都东西,不管是巍巍昆仑还是一粒尘沙,在孩子眼里都是平等的奇观,不管是列车滚滚还是老鼠打架,在孩子的眼里都是平等的奇迹。体验本身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没有三六九等,让孩子静静地看一看农民工搬砖盖房子,对孩子的智力好处简直难以言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里,都有取之不尽的事情让孩子去体验,只需家长有心去寻找和发现。

思维七:演戏,是引导孩子对一个事物感兴趣的最好方法。

诚实,一般是父母教导孩子的基本品德,但假戏真做,却是教育孩子的良方。0-3岁的孩子眼里,父母恐怕是他们出镜率最高的演员了,因此他们的一切观察式掠夺学习的目标,也基本上都随着父母的行动走,父母手中把玩的一样东西,会成为孩子最感兴趣要掠夺的第一类目标,因此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故做喜欢地对一件东西感兴趣,是把孩子“骗”进那个领域的最好方法。孩子就是孩子,他就是看不穿的大人的这点鬼把戏,但也正因此就为大人的假戏真做提供了可行的条件,父母一定要在孩子0-3岁的时间里学会演戏,要装做好象对世界上的一切事情都感兴趣,这样就可以趁孩子不明白把好多事情稀里糊涂地“拷”进了孩子的脑袋里。

其实在孩子面前假装对一个东西感兴趣是可以一举两得的,因为这世界上的每一样东西和事物原本都是很有意思的,而你过去完全有可能忽视了它们,现在在爱孩子的动力驱使下去真正观察这些东西,你能发现曾被你熟视无睹的世界原来这么有意思,因此很多人有了孩子后更加懂生活和爱生活。

思维八:小心,千万别让孩子成了完成家长精神夙愿的牺牲品。

很多家长在小时候的成长中都一些未实现愿望,都有一些想要而没得到的东西,于是家长们很容易犯一个毛病,就是绑架自己的孩子去实现他们个人的夙愿,说得不客气些,是一种既愚蠢、又自私的行为,并且极有可能严重地侵犯和践踏了孩子的成长权。

我遇到过一位家长,他拼命地拉着自己的儿子学提琴,并疯狂地陪孩子一起学练琴,比孩子练得还卖力,就因为他小时候家庭条件不好,眼巴巴地看着小提琴买不起,连看到画片里有小提琴都要多看上几眼,因此现在有钱后就一定要弥补自己的这个夙愿,强拉着小孩学提琴,他对他儿子最常说的话就是训斥他儿子:“爸爸小时候想学都学不着,你现在条件这么好,还不赶紧学,真不懂事”,而他儿子呢,被他训斥得搭拉个脑袋象死鸡一样蔫,对小提琴毫无兴趣,就算他本来是块拉提琴的料,也被这位绑架式的家长毁掉了。父母引导孩子做的事,往往带有父母的个人倾向性,商人想让自己的孩子搞文化,文化人想让自己的孩子学艺术,艺术人想让自己的孩子搞工程…… 这些父母全都是在依据自己的感受来霸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这实际上是绑架了孩子的成长,干扰、影响、乃至践踏了孩子的成长权,是教育的悲剧。

思维九:不要太轻信儿童心理学。

我倒不是反对心理科学,而是要强调一个幼儿的心理活动远远比人们想象得复杂,远远比人们想象得丰富。很多太自信的家长容易犯书呆子的毛病,觉得看了几本心理学书就懂得自己的小孩了,就可以按照规律办事了,这会耽误你了解孩子。看一些幼儿心理常识书是可以的,但不要忘了你的孩子本身就是一本书,是比任何一本幼儿心理学书都复杂的书,这本书需要你自己来细心地读,才能读出很多特有的内容。

思维十:防止“纠错式”的偏科教育。

教育应该教些什么?从简单的角度看是两样东西,一是教孩子该做些什么,二是教孩子不该做些什么。这一点,东西方文化有很大差别,西方文化侧重的是前者,东方文化侧重的是后者,而我认为应该两者取中,但由于东方人本身就站在后者的立场上,有严重的后者倾向性,因此我对东方家长的建议是,多考虑让孩子干点什么,少考虑让孩子不干点什么。

我见到过一个刚会走路的孩子,他穿着鞋子踩了一下泥坑里的脏水,他的妈妈就急着叫嚷起来“天哪,你怎么能这么干,鞋湿了脚不是要受凉吗?”,并上前拍了孩子一巴掌,把这小孩吓哭了。

东方文化的教育观念里认为孩子的身上一定会有很多毛病,教育的最大责任就是要不断地告诫甚至惩罚孩子身上出现的毛病,以防止小树长歪。的确,小孩的成长中一定会出现一些大人必须出面纠正和干预的大毛病,但切不可因此就忽视和干扰了孩子强大的“自愈能力”的发育。小树长直了自然是好事,但如果小树长歪了,他自己能发觉,并纠正自己长直了,那才是更可贵的自愈能力的培养。任何一辆汽车上都要有可转动的方向盘,来调整车辆的走偏,任何一个人的成长中都要有强大的自愈能力,来纠正成长的失误,让大自然和社会来惩罚孩子的失误,是对孩子自愈能力的最好培养,从这个意义上说,要给孩子一定数量的犯错误的机会,别阻碍了他的自愈能力发育。这样的话,父母就可以把很多精力从“管教”当中解放出来,而投入到更重要的“启发”当中去。

以上10点思维仅供参考,激发你去“反向思考”。

教育孩子看似很累,但其实处理好了幸福大大于劳累。孩子象一个希望一样吸引你在这个世界上好奇下去、生活下去、奋斗下去,使你抛开了很多不开心的感受,你虽然已经长大过一次了,但那一次是半懂不懂的,稀里糊涂的,这次你要与你的孩子再长大一次了,这相当于一次重生,这一次请你学会用孩子的眼光细细地看一遍这个世界里的更多东西吧,你会发现世界很美好,祝愿你早日感受这种回到童年的“重活”的幸福!

第四篇:新员工入职时,HR必须注意的十大问题

新员工入职时,HR必须注意的十大问题

杭州元海与您共享好文章:新员工入职时,HR必须注意的十大问题

员工入职,意味着劳动关系的开始,在入职阶段用人单位需要完成许多工作,包括对员工的入职培训、为员工办理录用手续以及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等。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圆满完成以上的各项工作,将对今后双方和谐履行劳动关系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本文将具体介绍员工入职过程中的相关工作和具体法律依据。

1、入职培训的内容与意义:

答:入职培训,是新员工进入企业后工作的第一个环节,是新员工从组织外部融入到组织或团队内部,并成为团队一员的过程。新员工通过入职培训,可以对企业的发展情况、企业文化、业务流程、管理制度等各方面进行全面的了解。

入职培训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

①填写入职登记表:再次对新员工的基本情况与个人信息进行书面确认;

②确认岗位职责:使新员工了解其工作岗位所应当完成的工作内容以及达到的目标等;

③学习管理制度:让新员工学习并了解用人单位的员工手册、规章制度等管理性规范,并通过书面方式予以确认。

2、规章制度的合法程序要件有哪些:

答: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在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实施过程中,工会或者职工认为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通过协商予以修改完善。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

3、企业违法订立规章制度将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答: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4、企业应在多久之内为新员工办妥招工手续、离职后多久应办理离职手续:

答: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含建立标准劳动关系和特殊劳动关系),应自招用之日起30日内,向本市劳动保障部门所属的职业介绍所办妥招工登记备案手续。用人单位办理招工登记备案手续时,应填写一式三联的“上海市单位招用从业人员名册”并盖章。第一联名册由用人单位直接送达或快递、挂号邮寄至职业介绍所。(关于印发《关于改进本市单位办理招退工登记备案手续的意见》的通知)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终止或解除劳动(工作)关系后(含标准劳动关系和特殊劳动关系),应在7日内向职业介绍所办妥退工登记备案手续。(关于印发《关于改进本市单位办理招退工登记备案手续的意见》的通知)

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并在15日内为劳动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

5、劳动合同的类型及必备条款:

答:劳动合同分为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应当具备以下条款:

(一)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

(二)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

(三)劳动合同期限;

(四)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

(五)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六)劳动报酬;

(七)社会保险;

(八)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

(九)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

6、双倍工资的相关法律规定:

答: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合同的,视为双方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7、企业在哪些情况下应当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违法不与劳动者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也要支付双倍工资:

答: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有下列情形之一,劳动者提出或者同意续订、订立劳动合同的,除劳动者提出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外,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一)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的;

(二)用人单位初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或者国有企业改制重新订立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十年的;

(三)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且劳动者没有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形,续订劳动合同的。

8、试用期长度规定:

答: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

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

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不满三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

9、试用期工资标准:

答: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10、企业违法约定试用期的法律责任:

答: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规定与劳动者约定试用期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违法约定的试用期已经履行的,由用人单位以劳动者试用期满月工资为标准,按已经履行的超过法定试用期的期间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第五篇:80后必须面对的十大心理问题

80后必须面对的十大心理问题

2010-04-30 15:10心理问题一:恋爱受挫——分手却不懂失恋

80后的年纪,到2010年,最大的30岁,最小的20岁。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生八阶段学说,18-30岁,正值“练习爱”的人生阶段,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亲密”与“孤独”的矛盾。也就是说,在这个年龄段上,我们必然遇到爱,经受它的考验和磨练,从一个人的小小世界里探出头来,学会用爱把自己和他人黏起来——为爱受挫和犯错,都是这个年龄必然会面临的问题。“我爱的人不爱我”、“爱为什么那么快就消失不见”、“爱难道就是相互伤害”、“爱情真是脆弱的东西”、“我失恋后不再相信爱情”„„这些因受挫而带来的伤心,虽然令人心碎,却也让我们变成大人。我们都是在学会丧失后,才变成大人的。等到我们说“分手”时,不再畏惧失恋,我们的爱恐怕就练成了。

安全风向标:80后习惯说分手,反正不爱了,就分吧。但很多人却不懂得失恋也是需要学习的,处理悲伤,总结经验,没有恋爱受挫的人,并不懂得爱恋。既然这个问题人人都要闯,就请你闯得大胆一些吧。

心理问题二:无爱症——我根本不会爱别人

爱而不得固然难过,但根本没有动情,才真让人郁闷。80后因为独生独处,产生了一批“无爱症候群”,到了适婚年龄,却仍然对别人动不了情。不懂爱亦不会爱。“相亲族”、“闪恋族”、“等爱族”„„都是无爱症的表现。无爱,往往是由于被爱泡大而导致的,从未失去过,自然不懂得如何争取。80后中的大多数人,作为独生子女,从来不用和兄弟姐妹去分享父母的爱,很多需要还没产生就被满足了,所以根本就不会换位去思考别人的需要,因此也就不会爱。

安全风向标:失恋往往比自恋要好,至少可以教会我们如何去爱恋。先学习如何去满足

别人的要求,发现这些需求,是治疗“无爱症”的第一步。

心理问题三:社交恐惧——内向的罪,还是外向惹的祸?

80后中的一部分人,已经踏进社会,家庭的庇护,和“我是老大”的优越感一下子全没了。很多人都发现人际交往的问题:“我怎样才能让同事都喜欢我?”,“我无意中就让上司不爽了”,“在公司没归属感”„„内向的人觉得自己不合群,不会和别人说话;外向的人觉得自己的张扬让人嫉妒,有人会暗中加害——猜不透别人的心,好像都是自己的错。安全风向标:社交问题,并不是80后才开始面临的难题,我们的祖辈都遇到过。内向外向并不妨碍你四海通吃,关键是你如何给自己一个职场定位,社交都是有目的的职场活动,找好自己的位置,该说什么就说什么,无须看人下菜,只需做好自己,才是正道。心理问题四:择业混乱——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

80后的跳槽问题,一直令长辈们头疼。似乎我们可以很轻易的说出“我不干了”„„没有耐性,意志力不坚定,似乎的确是我们的问题。但导致择业混乱的,并不是意志力的问题,而是我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80后面对的世界,只要看看近年发生的大事就知道——快速、多变、信息庞杂,压力巨大„„大事越多,我们就越觉得自己渺小,渺小的人就算有需要可能也是白搭。何况80后生来就不愁吃喝,不爱看新闻联播,只喜欢猫起来跟自己玩儿——基本需求都满足了,所以大多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对80后来说,似乎更清楚自己不想要什么:“我受不了朝九晚五”,“上司看不到我的与众不同”,“我憋屈,不能一展拳脚”,“我换了9份工作了,又想辞职了”„„人生、职业发展都在“不想要”里反衬“需要”,没有主动的规划,走一步看一步,当然没有耐心和毅力。

安全风向标:找到自己最想要的,是非常难的事。首先要从了解自己开始。先了解过去的自己,再问问将来的自己,职业规划,要从人生规划开始。我们需要想想2080年还活着的自己,他想拥有些什么呢?

心理问题五:性困惑——我很开放,也很传统

80后对性问题,已经可以侃侃而谈。但在自己的生活里,做得就不能像说得那么轻松了。主要接到这样的一些求助:自己或男友有处女情结,有怪怪的性幻想,对婚前性行为犹豫不决,未婚先孕身心受伤„„从大家的问题可以看出一个规律:如果对性的态度极端开放或传统,都不太会有心理困扰。但如果困在“开放”还是“传统”的矛盾中,就容易引发心理问题。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半开半不开的,但因自诩为新新人类,所以总觉得自己该大胆地做点让父母瞠目结舌的事,加上青春对性的正常好奇,往往一冲动就做了,做完了就爆发心理冲突。

安全风向标:你是开放,还是传统,给自己唯一标准。如果是传统,就坚持做你的“处女”、“处男”吧;如果开放,情到深处,就自然而然吧。切忌别把自己放在中间,两头都想拽着。矛盾在性这件事上,有害无益。大家都干脆一些吧。

心理问题六:抑郁情绪——没意思,真没意思

习惯性麻木、审美疲劳、新鲜感过度„„这些词都可以用来形容80后,我们是被刺激着长大的,所以习惯变化,也习惯适应变化。如果说抑郁是现代病,生于现代的80后,怎么跑得了?恋爱、学业、求职、人际„„都可以郁闷一下,开始有新鲜感,慢慢就觉得无趣了,无趣就是抑郁的开始,不高兴也会击垮一个人。

安全风向标:抑郁情绪人人都有,关键是给抑郁的自己一个空间,像防贼一样防着抑郁,反而让它见缝就钻。80后都离不开抑郁,它让我们在现代社会里活得更自我,只要记住,你的抑郁往往指抑郁情绪,别老给自己扣抑郁症的帽子。

心理问题七:恐婚症——未婚改为已婚,接受不了

80后至少有一半不敢结婚。首先是因为现在的结婚条件变高了,买房、买车、懂理财、心理健康„„但结婚的意义变小了——一张纸而已。所以80后宁愿同居,也不愿结束爱情长跑。在心理上,婚姻让80后感觉自己变老了,突然变成一个死板的大人。更重要的是,大多80后和父母组成的三口之家相当稳定,心理上不愿意脱离自己的原生家庭,离开爸妈的家,创建自己的家,这是很难习惯的。所以婚姻的焦虑,往往是从这种脱离感开始的。安全风向标:戴上戒指的那一刻,相信的并不是对方,而是自己。恐婚,最根本的原因,是害怕自己不能承担婚姻的责任。所以,面对恐婚最治本的方法就是先搞定自己。请问问自己,你准备好创造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家并为它承担责任了吗?

心理问题八:同性、双性恋——我是爱情里的异类么?

中性美越来越成为主流。而80后也越来越多的接触“同性恋”这个词。有一些人,就是被这个词诱发了对同性的情感。“双性恋”、“同性恋”„„„很多人提及,“怀疑自己是不是”远远多过于“我是同志我该怎么办”,也就是说,大部分80后,在性别问题上,被“潮流”弄晕了。同性之爱本来人人都有,并不是多看同性一眼就是同性恋;真正的同性恋必须要有生理唤起,心理上的好感与依赖是正常的同性情感。对于心理咨询来说,真正的同性、双性恋的社会适应问题,才是棘手的心理问题。

安全风向标:同性恋、双性恋有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有没有对同性有“生理唤起”,先衡量好自己的生理需要,再看自己的心理状态。

心理问题九:不想长大——让我赖在童年吧

不想长大,在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儿童自我当权”,也就是说,在一个成人的外壳下,有一个儿童的灵魂,于是所做的事,都像是3岁小孩的行为。80后早当家的孩子概率很少,所以大多数都很习惯当孩子,偶尔带点孩子气是可爱的,但如果任何事都让3岁的自己处理,就会产生适应问题。例如:有情绪就哭闹,得不到就一直耍赖,自我中心„„对一个人成人来说,放弃做成人的权利,等于放弃了心理成长,心理发展水平,也就会一直停留在3岁。安全风向标:每天多放“成人自我”出来一分钟,你的心理就有机会长大。心理问题十:应激创伤——死似乎并不遥远

08年的地震,让很多人都受了伤。80后向来是最具联想力的一群人,马上就有很多朋友加入了“怕震怕死”的队伍。80后总被别人形容为心理脆弱的代表。其实生在和平世界,天灾人祸基本没经历过,的确是幸中的不幸。生在温室中,必然会脆弱,基本上没见过死的我们,一下子见了那么多,不适应,或者焦虑担忧,都是正常的。我们只是不习惯面对创伤,不习惯这么近得面对死亡。

安全风向标:害怕也是一种力量,可以帮人学习一种新的能力。面对死亡,可以帮助我们审视自己已经得到的,如果你可以把注意力放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上,死亡就会立即遥远了一些。

结语:对80后心理问题的盘点,可以让我们看到共性,你面对的,大家都在面对„„这些问题,其实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如果你可以放轻松一些去悦纳,就算是西天取经式的心灵旅程,你依然走得潇洒。

下载儿童教育必须反思的十大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儿童教育必须反思的十大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十大面试问题

    1、你是否有过同时处理好几个时间期限相同的项目的经历?(了解对方的尽责意识、应对技巧和组织能力等)2、你有过执行任务失败的经历吗?(了解对方应对逆境的能力)3、你是如何对待生......

    必须要知道的饲料厂十大安全隐患

    必须要知道的饲料厂十大安全隐患 2014-08-12 11:25 来源:广东饲料网查看:26092次 8月2日,2日上午7时37分许,江苏省昆山市开发区中荣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汽车轮毂抛光车间在生产过......

    《留守儿童教育》个人反思总结体会

    个人反思总结体会 我自参加课题研究以来,兢兢业业、认认真真投入到课题研究中来,经过两个阶段的调查研究,反思颇多,体会颇深。 积极融入课题组中,认真完成课题组安排的各项工作,视......

    教育系统学习实践活动必须解决的十大突出问题五篇范文

    教育系统学习实践活动必须解决的十大突出问题教育系统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思考事关教育大局,群众高度关注的十大问题,研究新思路、推出新举措,努力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一是深入......

    班主任必须掌握的十大教育法则

    班主任必须掌握的十大教育法则一、赏识法则——根雕原理 根雕常常以其精美的造型,独特的构思,巧妙的加工受人青睐,成为提升家庭文化品位的首选。然而根雕的前身是什么?无非是生......

    成功CFO必须避开的十大误区

    成功CFO必须避开的十大误区 导读:数字总是枯燥,缺乏激情的。你也许会是个老道、娴熟的财务经理,但公司内外的其他人也许同样能做到。而每个公司CFO的位置却只有一个。 成为C......

    澳大利亚留学必须了解的十大细节

    澳大利亚留学必须了解的十大细节春节之后,决定赴 澳大利亚留学生 的学生,该如何充分利用时间,做行前的准备呢?《申江人才》特别连线有着丰富赴澳 留学经验人士,共同总结十大必知......

    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策略【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05―0031―01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