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锐角三角函数学案1
九年级数学(上)教案
25.2 锐角三角函数(1)
设计时间:
授课时间:
课型:
授课人: 教学目标:(目标明确,行动才更有效!)1.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定义。2.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应用。课前热身:(准备一下,你会更出色!)1.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2.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如果有一个锐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 ;并简要说明理由。
课堂探究:(我自信,我参与!)
一、自主学习:(试一试自己的学习本领有多强)聚焦目标一:
1.阅读教材P74思考,并填空。
如果改变∠A的大小,∠A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值会改变吗?
2.阅读教材P74“我们知道„„”这一段。
若一个锐角的大小不变,那么该锐角的对边与斜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否也是定值?
3.阅读教材P74“因此„„”到“统称为∠A的三角函数”这一段。锐角三角函数是研究 三角形的 关系的。
4.sinA=
A的对边A的邻边,cosA=,斜边斜边 图25.2.1
tanA=A的对边A的邻边,cotA=.
A的邻边A的对边思考:(1)0<sinA<1,0<cosA<1.
(2)sin2Acos2A=1,tanA·cotA=1.为什么? 聚焦目标二: 1.阅读教材P75例1。
2.求出如图所示的Rt△DEC(∠E=90゜)中∠D的四个三角函数值.二、合作研讨:(交流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交流过程中你一定会有所感悟,大胆提出你的问题吧!)
三、展示讲解:(用流利的语言和创新的思维来展示你们小组的风采!)
四、知识归纳: 巩固提升:
必做题:(试一试,你一定行!)
1.如图,在Rt△MNP中,∠N=90゜.∠P的对边是__________,∠P的邻边是_______________;
∠M的对边是__________,∠M的邻边是_______________;2.设Rt△ABC中,∠C=90゜,∠A、∠B、∠C的对边分别为a、b、c,根据下列所给条件求∠B的四个三角函数值.(1)a=3,b=4;
(2)a=6,c=10.选做题:
在Rt△ABC中,∠C=90゜,若已知tanA=
板书设计:
25.2
sinA=
3,求∠A的其他三个三角函数值。4锐角三角函数(1)
A的对边A的邻边22,cosA=,sinAcosA=1,斜边斜边
tanA=A的对边A的邻边,cotA= tanA·cotA=1
A的邻边A的对边导学反思:
第二篇:《锐角三角函数》说课稿
《锐角三角函数》说课稿
元城初中 李先龙
一.知识技能:
1、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锐角三角形函数的概念,能熟练地应用sinA,cosA,tanA表示直角三角形中的两边的比,熟记30°,45°,60°角的各三角函数的数值,会计算含有这三个特殊锐角的三角函数值的式子,会由一个特殊锐角的三角函数值说出这个角。
2.理解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的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锐角三角函数的有关知识来解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进一步把数和形结合起来,培养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知识的复习,力图让学生感受数形结合思想,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深刻理解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教学中渗透美的教育,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受探索与创造,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兴趣,感受数学之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会用锐角三角函数的有关知识来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难点: 勾股定理及锐角三角形函数的综合运用。
三、说教法学法:
1.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渗透新的教育理念,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结合九年级学生的求知欲心理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开展教学,形成学生自动、生生助动、师生互动,教师着眼于引导,学生着眼于探索,侧重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思维的训练。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分层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知识,能力得到提高。
2.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在教学中,我们要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在处理教材上,我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把问题用图形表示出来。
3.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既直观、生动地反映图形变换,增强教学的条理性和形象性,又丰富了课堂的内容,有利于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4.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学生基本知识,还要培养学生主动观察、主动思考、亲自动手、自主发现等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达到复习的最终目标。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形式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完成知识的构建。
四、教学过程
1.请学生明确一下本节课的复习目标 2.知识点回顾和对应的练习
(一)、锐角三角函数
1、三角函数的定义:在Rt△ABC中,∠C=90°,则 sinA=()cosA=()tanA=()
2、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利用定义可得)
平方关系:sin2A+cos2A=()商数关系:tanA=()
3、互余的两锐角的三角函数关系: sinA=cos()cosA=sin()tanA tan(90°-A)=()
概念是解决问题的很重要的手段,应用三角函数时,一定要让学生搞清是哪两条边的比,记住要画出图形,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题 练习一:课件
第一组练习旨在巩固学生对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的理解。独立完成后,在小组交流。练习二:课件出示
第二组练习旨在检查学生对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的掌握情况。在学生独立计算、互相批阅后,由全对的同学再次介绍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的窍门,然后要求每人对自己掌握的不清晰的三角函数值当场强化记忆。
(三)、在Rt△ABC中,∠C=90°,边与角有下列关系:
(1)三边的关系:。
(2)两锐角的关系:∠A+∠B=。
(3)边和角之间的关系(两边一锐角): a= b= c= 练习三:略
第三组是有关解直角三角形的练习,题目设置以一个直角三角形到两个直角三角形为基础,要求做高的只在最后一题中体现。这里体现了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转化的思想。
(四)实际问题中的有关概念:(查书理解)
(1)仰角、俯角(2)坡面、坡度、坡角、坡比。练习四:略
第四组练习是应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间辨析实际问题中专业名词特别是坡角、坡度的含义,正确掌握坡角、坡度的关系。交流解题后的体会:应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把实际问题中量间的关系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3.测试环节,以四个小题作为检测。4. 本课小结
本章的重点是直角三角形中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特殊锐角的三角函数值,及互余两角的三角函数关系,运用这些知识解直角三角形的实际应用,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5、作业设计
课外作业分必做题、选做题,体现分层思想,通过作业,内化知识,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发现和弥补教与学中遗漏与不足。
第三篇:锐角三角函数说课稿
《锐角三角函数复习课》说课稿
初三十班
赵景花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28章《锐角三角函数复习课》。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内容、学情、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学法、教学准备、教学环节、作业、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是人教版初中数学新教材九年级下第28章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直角三角形两锐角关系、勾股定理等知识的基础上,对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解直角三角形等知识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节重点是对锐角三角函数知识中考考点进行全面的分析,掌握。这些知识点是学生必须掌握,能够拿到的分数的部分,保证每个学生不失分。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的思维活跃,接受能力较强,具备了一定的数学探究活动经历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并且学生已经掌握直角三角形中各边和各角的关系,能灵活运用相似图形的性质及判定方法解决问题,有较强的推理证明能力,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心理上九年级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
学生要得出直角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的关系,需要观察、思考、交流,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体会锐角三角函数的意义,提高应用数学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并熟记特殊角的锐角三角函数值进行计算;能用锐角三角函数知识解直角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并体会锐角三角函数简化综合题运算过程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经历锐角三角函数知识的复习总结过程,归类中考考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探究问题和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复习,归纳,总结,体会数学的合理性和严谨性及各知识之间的
联系。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总结,综合知识点的好习惯。
四、教学方法和学法分析
1教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学情情况,本节课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形式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2学法:本节课的学习方法采用自学探究、互助合作、讨论交流方法。本节课数学活动贯穿始终,既有学生自主探究的,也有小组合作交流的,目的让学生从自主探究中发展,从合作交流中提高。
五、教学准备:制作课件,几何画板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为:
一、知识点复习;
二、考点分类,加之例题分析,以练习,讲解,总结环节进行;
三、总结学习经验。考点一:锐角三角函数定义
考点二:特殊角的锐角三角函数进行计算 考点三:锐角三角函数之间的联系与转化 考点四: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
考点五:锐角三角函数在综合运算中的简化功能
我觉得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解题的方法,还要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解题思想,和解题经验,解题感悟。这些无形的感悟,会激发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积极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在教学中通过不同的解法,分析角度的比较,让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解题体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第四篇:锐角三角函数教学设计
《锐角三角函数》教学设计
──正弦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自主探究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使固定值,引出正弦概念。
2、理解正弦概念并能根据正弦概念正确进行计算。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使学生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使固定值,引出正弦概念,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能力。
2、经过概念的发现与学习,认识数学中存在很多规律,学会思考,善于发现。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验数学活动中充满着探索与发现,并使值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思考、发现、总结、验证。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认识正弦(sinA)概念,能用正弦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
难点: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并得出:对任意给定锐角,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固定值。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
从生活实际入手,结合多媒体直观演示,并通过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作图、猜想论证,配合由浅入深的练习,使学生不但知道对任意给定锐角,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固定值,而且加以论证并会运用。
二、教学方法
1、教法学法:
本节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推理——发现”模式。教师的教法:突出活动的组织设计与方法的引导。学生的学法:突出探究、推理与发现。
2、课前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板。学具:三角板等作图工具。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检测:你知道直角三角形有哪些性质吗? 有一个锐角是30°的直角三角形有哪些性质特点? 有一个锐角是45°的直角三角形有哪些性质特点?(2)、出示学习目标
(3)、自主学习,看教材61页-63页,思考并回答(板书)
问题
1、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与斜边的比是多少?为什么? 问题
2、在直角三角形中,45°角所对的直角边与斜边的比是多少?为什么? 问题
3、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A的读数一定,无论这个直角三角形大小如何,锐角A对边与斜边的比都是一个固定值吗?为什么?
(4)、解决问题,提升认识
问题
1、电脑展示教材61页引例。
问题
为了绿化荒山,市蓝天办打算从位于山脚下的机井房沿着山坡铺设水管,对坡面的绿地进行喷灌.现测得斜坡与水平面所成角的度数是30°,为使出水口的高度为35m,那么需要准备多长的水管?
提出问题:你能将实际问题归结为数学问题吗?
学生活动:从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思考、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发现数学并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2、解决问题
隐去引例中的背景材料后,直观显示出图中的Rt△ABC
(1)想一想:你能用数学语言来表述这个实际问题吗?与同伴交流。
教师活动:多媒体课件出示问题;了解学生语言组织情况并适时引导; 学生活动:组织语言与同伴交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的意识,提高数学语言表达能力。(2)出示学生总结并完善后的数学问题:
在Rt△ABC中,∠C=90°,∠A=30°,BC=35m,求AB。
(3)追问(出示教材61页的思考):在上面的问题中,如果使出水口的高度为50m,那么需要准备多长的水管?
教师活动1:出示问题。2:观察学生解决问题的表现,适时引导。学生活动:应用旧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意识到“比值”以及“固定值”的表达,为得出结论奠定基础。
(4)归纳: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不管三角形的大小如何,这个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等于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组织。学生活动:独立思考,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这一情景中得知我们研究的重点不再是“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把注意力转移到“直角三角形中,30°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
让“比值”的研究首先进入学生的视野,建立了数学模型,为下一环节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问题
2、类比思考,议一议:(出示教材62页的思考)
如图,任意画一个Rt△ABC,使∠C=90°,∠A=45°,计算∠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活动:出示问题;观察基础薄弱的学生的反应或与他们共同讨论。学生活动:思考、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由特殊到一般的过渡,强化了学生对“比值”的关注,点击重点。问题
3、归纳猜想,引导探究
(1)归纳: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不管三角形的大小如何,这个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等于
;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45°,那么不管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大小如何,这个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都等于。
(2)猜想: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A 的度数一定时,不管三角形的大小如何,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也是一个固定值。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归纳猜想。学生活动:思考、交流、语言表达。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合理的猜想是数学学习中研究问题的方法之一。(3)合作探究,形成概念
1。合作探究:出示教材62页探究,任意画Rt△ABC和Rt△A'B'C',使得∠C=∠C'=90。∠A=∠A'=α,那么
与有什么关系.你能解释一下吗?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相互口述解题方法后,派代表详细叙述,学生活动:小组交流讨论,互相评议,寻找方法并验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论证意识,提高学生自己设计探究活动的能力。
通过证明认识到“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A的度数一定时,不管三角形的大小如何,∠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也是一个固定值”的结论,从而引出“正弦”的概念,突出重点。
2、形成概念
正弦的概念及表示
如图,在Rt△ABC中,∠C=90°,我们把锐角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正弦(sine),记作sinA,即
注意:正弦的三种表示:sinA(省去角的符号)、sin39°、sin∠DEF。
教师活动:课件给出概念,解释并强调正弦的符号、符号所表示的意义、正弦的表示方法。
学生活动:理解正弦的概念以及正弦的表示。
设计意图:概念的引入已是水到渠成,让学生在一系列的问题解决中,经历一个数学概念形成的一般研究过程。
问题4:理解概念,提升能力
1、概念辨析
教师活动:提问:∠B的正弦怎么表示? 出示判断是非:(1)sinA表示“sin”乘以“A”。
()
(2)如图,sinA=(m)
()
(3)在Rt△ABC中,锐角A的对边和斜边同时扩大100倍,sinA的值也扩大100倍()
(4)如图,∠A=30°,则sinA=。
()
学生活动:思考,理解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判断是非加深学生对正弦概念的理解,随着问题的解决更加深了学生对角度与比值的对应关系的关注,进一步的渗透了函数思想。
①sinA不是 sin与A的乘积,而是一个整体。②sinA 是线段之间的一个比值,没有单位。
③一个角的正弦值与边的大小无关,只与角的大小有关,锐角一旦确定,正弦值随之确定。
2、例题讲解 教材63页例题
例1 如图,在Rt△ABC中,∠C=90°,求sinA和sinB的值.
教师活动:课件出示例1,引导学生相互口述解题方法后,派代表详细叙述,同时出示详细解题过程(板书)。学生活动:分析、思考解题的方法,小组交流讨论,互相评议,组织语言叙述解题的过程。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学生既能独立思考,又能相互合作,在交流中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巩固正弦的概念,形成能力。规范学生的解题格式,为学生完全独立的解决问题尽可能的排除了障碍。
3、当堂检测
(1)、在Rt△ABC中,∠C=90°,BC=2,sinA=
A、D、3,则AC的长是()
B、3
C、1(2)、在Rt△ABC中,∠C=90°,AC=2,sinA=,求AB、BC的长。
3(3)、等腰△ABC中,AB=AC=5,BC=6,求sinA,sinB。
4(4)在Rt△ABC中,∠C=90°,BC=20,sinA=,求△ABC的面积。
5教师活动:课件出示练习学生活动:分析、独立思考,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学生既能独立思考,又能相互合作,在交流中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巩固正弦的概念,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螺旋上升,形成能力,达到了较高要求。
体现了“实际——理论——实际”的过程,帮助学生形成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得出结论,再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数学的思路,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实际问题——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思路。
(5):总结反思
问题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什么困惑吗?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活动:回顾、思考、组织语言回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畅所欲言,加强反思,提炼以及将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
帮助学生提炼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和必须要掌握的技能----(1)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A的度数一定时,不管三角形的大小如何,∠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都是一个固定值。(2)在Rt△ABC中,∠C=90°,我们把锐角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正弦,记作sinA。
四、布置作业
必做:教材68页习题28。1第一题(仅求正弦值);选做:教材69页第八题夹角改为30°,求面积。
第五篇:锐角三角函数教学设计
《锐角三角函数》教学设计
──正弦
本节课是人教版教材九年级(下)第二十八章《锐角三角函数》第一节的第一课时.
一、课前系统部分
1.课标分析:本节主要研究正弦函数,教材从一个实际问题引出对正弦函数的讨论.这个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就是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一个锐角和这个锐角所对的直角边,求斜边的长.通过讨论30°和45°的角与其所对的直角边和斜边的比值之间的对应关系,引出对一般情况的讨论,即对于任意给定度数的锐角,他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否是一个固定值.对于任意锐角的正弦函数,教材中利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探索得出了对应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相等,从而得到在直角三角形中,锐角度数一定时,这个锐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由此可以得出正弦函数的概念.2.教材分析:从《数学课程标准》看,本节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要内容.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和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是学习三角函数和解斜三角形的重要基础.同时,锐角三角函数建立了锐角与比值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有进一步的认识,对函数的基本概念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本节正弦函数的学习是学生研究锐角三角函数的起点,正弦函数的概念为后面学习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的概念提供了思想上和学习方法上的引导.3.学生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勾股定理以及函数相关知识,为学习锐角三角函数奠定基础的同时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遇到一些困难,下面我将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应对措施叙述如下:
困难①:本节学生首次接触到以角度为自变量的三角函数,学生很难想到在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度数固定,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应对措施①: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展开讨论:在讨论直角三角形中,30°和45°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为固定值的基础上讨论锐角为任意给定度数的情形.这种由特殊到一般的过渡,可以使学生有较多的机会体验: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度数一定时,这个锐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这为认识正弦函数的概念铺设了必要的台阶,从而水到渠成地概括给出正弦函数的概念.困难②:对正弦概念的理解.学生能理解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固定时,其对边与斜边的比值就固定,但将这一过程与变化的过程联系起来有一困难,也就是与函数联系起来有一定困难,因此对正弦概念的理解存在困难.应对措施②:在已有特殊角的经验之上结合几何画板直观演示,让学生从演示的变化过程中体会:无论直角三角形的大小如何,每固定一个角度,都有唯一的一个比值与之相对应.从而建立直角三角形中锐角与比值之间的对应关系.在这个过程出巧妙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将新知与旧知(函数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更好的理解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的概念.4.目标分析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锐角正弦的意义,并能运用sinA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2、能根据正弦概念正确进行计算.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中的边与角的关系,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演绎推理能力.2、通过学生自我发现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通过提出困惑提升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主动参与探索概念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合作交流、探究发现的意识.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认识正弦(sinA)概念,能用正弦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难点:
1、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并得出:对任意给定锐角,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固定值.2、正弦概念的理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 从生活实际入手,结合多媒体直观演示,并通过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作图、猜想论证,配合由浅入深的练习,使学生不但知道对任意给定锐角,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固定值,而且加以论证并会运用.5.教学方法
本节采用“探究——推理——发现”模式.在教法上突出活动的组织设计与方法的引导.在学法上突出探究、推理、猜测与论证.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力求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现的全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变教师知识的传授者的身份为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引导者、指导者、合作者.教师的教法突出活动的组织设计与方法的引导.学生的学法突出探究、推理与发现.6.教学用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板.学具:三角板等作图工具.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教师活动1:结合书本比萨斜塔引例引入本课 2:电脑展示教材61页问题
问题
为了绿化荒山,市绿化办打算从位于山脚下的机井房沿着山坡铺设水管,对坡面的绿地进行喷灌.现测得斜坡与水平面所成角的度数是30°,为使出水口的高度为35m,那么需要准备多长的水管? 提出问题:你能将实际问题归结为数学问题吗?
学生活动:熟悉背景,从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思考、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设计意图:
结合比萨斜塔实际情况为背景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发现数学并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环节
(二):探求新知,发现规律 1.解决问题
隐去引例中的背景材料后,直观显示出图中的Rt△ABC
(1)想一想:你能用数学语言来表述这个实际问题吗?与同伴交流.教师活动:多媒体课件出示问题;了解学生语言组织情况并适时引导; 学生活动:组织语言与同伴交流.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的意识,提高数学语言表达能力.(2)出示学生总结并完善后的数学问题:
在Rt△ABC中,∠C=90°,∠A=30°,BC=35m,求AB.(3)议一议(出示教材61页的思考):在上面的问题中,如果使出水口的高度为50m,那么需要准备多长的水管?
教师活动1:出示问题.2:观察学生解决问题的表现,适时引导.学生活动:应用旧知解决问题.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意识到“比值”以及“固定值”的表达,为得出结论奠定基础.(4)归纳: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不管三角形的大小如何,这个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等于.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组织.学生活动:独立思考,得出结论.设计意图:
让学生从这一情景中得知我们研究的重点不再是“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把注意力转移到“直角三角形中,30°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让“比值”的研究首先进入学生的视野,建立了数学模型,为下一环节顺利进行奠定基础.2.类比思考 议一议:(出示教材61页的思考)
如图,任意画一个Rt△ABC,使∠C=90°,∠A=45°,计算∠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活动:出示问题;观察基础薄弱的学生的反应或与他们共同讨论.学生活动:思考、解决问题.设计意图:由特殊到一般的过渡,强化了学生对“比值”的关注,点击重点.3.归纳猜想
(1)归纳: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不管三角形的大小如何,这个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等于.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45°,那么不管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大小如何,这个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都等于.(2)猜想: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A 的度数一定时,不管三角形的大小如何,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也是一个固定值.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归纳猜想.学生活动:思考、交流、语言表达.设计意图:
让学生体验合理的猜想是数学学习中研究问题的方法之一.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空间,提高学生的说理能力,增强语言表达能力.环节
(三):证明猜想,形成概念
1.在“几何画板”课件制作平台中演示、验证猜想.教师活动:多媒体演示.学生活动:体验成功的快乐.设计意图:运用现代教育手段,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猜想的正确性的快乐.2.证明猜想
教师活动:出示猜想,观察学生的思考方向,引导学生找到证明猜想的方法.(出示教材62页探究)任意画Rt△ABC和Rt△A'B'C',使得∠C=∠C'=90.∠A=∠A',那么与
有什么关系.你能解释一下吗? 学生活动:思考、寻找方法并验证.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论证意识,提高学生自己设计探究活动的能力.通过证明认识到“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A的度数一定时,不管三角形的大小如何,∠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也是一个固定值”的结论,从而引出“正弦”的概念,突出重点.3.形成概念
正弦的概念及表示
如图,在Rt△ABC中,∠C=90°,我们把锐角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正弦(sine),记作sinA,即
注意:正弦的三种表示:sinA(省去角的符号)、sin39°、sin∠DEF.教师活动:课件给出概念,解释并强调正弦的符号、符号所表示的意义、正弦的表示方法.学生活动:理解正弦的概念以及正弦的表示.设计意图:概念的引入已是水到渠成,让学生在一系列的问题解决中,经历一个数学概念形成的一般研究过程.环节
(四):理解概念、应用提升
1、概念辨析
教师活动:
提问:如图:∠B的正弦怎么表示? 出示判断是非:
(1)sinA表示“sin”乘以“A”.()
(2)如图,sinA=
(m)
()
(3)在Rt△ABC中,锐角A的对边和斜边同时扩大100倍,sinA的值也扩大100倍()
(4)如图,∠A=30°,则sinA=
.()
学生活动:思考,理解概念.设计意图:
通过判断是非加深学生对正弦概念的理解,随着问题的解决更加深了学生对角度与比值的对应关系的关注,进一步的渗透了函数思想.通过是非判断引导学生注意:
①sinA不是 sin与A的乘积,而是一个整体.②sinA 是线段之间的一个比值,没有单位.③一个角的正弦值与边的大小无关,只与角的大小有关,锐角一旦确定,正弦值随之确定.2、例题讲解 教材63页例题一
例1 如图,在Rt△ABC中,∠C=90°,求sinA和sinB的值.
教师活动:课件出示例1,引导学生相互口述解题方法后,派代表详细叙述,同时出示详细解题过程(板书).学生活动:分析、思考解题的方法,小组交流讨论,互相评议,组织语言叙述解题的过程.设计意图:
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学生既能独立思考,又能相互合作,在交流中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巩固正弦的概念,形成能力.规范学生的解题格式,为学生完全独立的解决问题尽可能的排除了障碍.3、巩固新知
(1)在Rt△ABC中,∠C=90°,BC=2,sinA=,则AC的长是()
A.B.3
C.D.(2)在Rt△ABC中,∠C=90°∠A=60°,求sinA的值.
(3)(依据认知水平)在Rt△ABC中,∠C=90°,AC=2,sinA=.,求AB、BC的长.教师活动:课件出示练习学生活动:分析、独立思考,设计意图:
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学生既能独立思考,又能相互合作,在交流中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巩固正弦的概念,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螺旋上升,形成能力,达到了较高要求.体现了“实际——理论——实际”的过程,帮助学生形成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得出结论,再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数学的思路,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实际问题——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思路.环节
(五):自我评价、总结反思 问题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学生活动:回顾、思考、组织语言回答.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畅所欲言,加强反思,提炼以及将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提炼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和必须要掌握的技能----(1)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A的度数一定时,不管三角形的大小如何,∠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都是一个固定值.(2)在Rt△ABC中,∠C=90°,我们把锐角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正弦,记作sinA.问题2:本节课你认为自己解决的最好的问题是什么? 教师活动:一边口述、一边课件出示问题.学生活动:回顾、思考、与同伴交流、组织语言回答.设计意图:
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在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否提出有价值的解决方案,能否与他人沟通合作等等.培养学生自我认同,自我发现、自我反思的意识.这一环节与同学交流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同学的信任,感受到被同学肯定的快乐.问题3 :你还有什么困惑吗? 教师活动:出示问题.学生活动:思考、组织语言说感受、困惑.设计意图:
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布置作业
1、对于自己还存在的疑惑利用业余时间查阅书籍或者上网查寻.2、教材68页习题28.1第一、四题(仅求正弦值).三、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后记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恰当,教学才会有效.1.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情景呈现出来,给了学生亲切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发现规律,能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2.本节课以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共同探索、验证猜想为主线的课堂形式组织教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给了学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习惯达到课程目标的教学要求.
3.在教学的具体实施中,需要老师不失时机的进行引导,让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同时,找出思维漏洞,使他们在自我认识、自我完善的基础上学会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
4、通过小组活动以及学生的互评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被同学认可的快乐,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