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诗歌教学中如何升华学生情感的尝试
诗歌教学中如何升华情感体验
诗歌教学在语文教学内容中有着一定的分量,学习诗歌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彩,能够让学生吸收民族文化精华和智慧。诗歌教学实计上就是情感的教育。学生在体会诗歌情感的时候,唤起的是本质内在的感染力,同时也是对生活亲身体验的触发。我们教师应该持续的坚持诗歌情感教学,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体验空间,帮助学生体验生活,真正的学以致用。
然就目前诗歌教学来说现状却不甚理想,由于考试需求,学生学习诗歌往往停留在“背诵默写”画面,而忽视了诗歌中所蕴含的内在文化,使诗歌失去了它真正的价值。同时也使学生对诗歌缺乏兴趣。新课程理念下的诗歌教学,要体现提升审美情趣、形成情感体验、积淀诗意语言的特点,因此,在诗歌教学中,为了升华学生情感教育,我试着从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得好:“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夸美纽斯指出:“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实践证明,当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油然而生时,就会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愿学、爱学、乐学。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设计,创设情境,使学生对诗歌充满信心。
1、科学安排内容,培养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鲜明的、能引起主体情感共鸣的教学容易激起主体的兴趣。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选一些丰富多彩的诗词材料,用材料本身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一方面要根据内容程度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另一方面要授予学生以某种新的知识。
2、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兴趣。在诗歌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合作交流的欲望。例如,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如配诵音乐、录音范读、配乐讲解、吟诵等,或通过图片的情境创设,激发兴趣,感知诗意。
二、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升华情感
诗歌教学,更应遵循多“读”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多读多背多诵,自读自悟、质疑问难,细细品位古诗文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不需要“讲透讲深”、“问个不休”,先积累起来再说,日后根据实际的经验再来“”消化。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儿时诵读过的名家名篇、儿歌,现在回想起来仍然记忆犹新,表达琅琅上口。因为读是语言实践练习最重要的途径。只有读的多,才能悟得深。多读有助于对语言的感知、提炼、吸收、积累,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对诗词逐句进行细节的品味。这是诵读教学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应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精心设计问题,不断引导学生走进诗词中的情境,让他们自己尝试用最恰当的诵读方式去表达情感。在古诗词诵读教学中,要让学生融入到诗的情境当中去。这样诵读,不仅增强了语感,而且真正让学生对诗歌有了更为深刻的亲身体验,这样学生的情感也就不断渐渐得到了升华。
三、从现实生活入手,结合生活现象和生活感悟,升华学生情感 “诗言志”,“歌缘情”。诗歌往往选取现实生活中最富有感染力的片段,描绘出的是一幅令人感动的艺术画面,烘托出与这种情景相吻合的情调。在这些情境中,有诗人创造的各种艺术形象,并包含诗人的情感,画面和形象,情调和气氛,几方面有机融合在一起构成诗中的艺术境界。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实际性的问题,启动学生的情感认知。现实生活中已有的材料,是学生唤起记忆的最佳途径。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感悟和情感体验,启发诱导式的,使学生情感能够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
四、根据古诗意境,发挥学生想象力,升华学生情感。每首古诗都有一种意境所在。因此,在理解了诗的大意后,还必须深入挖掘细细品味,发挥想象力,把学生引入诗的情境,使诗中描写的景象在头脑中活灵活现浮现出来,这样,就会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对诗意理解就会更为深刻,同时又可以充分的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发展他们的思维空间,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所以,教学时教师要创设条件地让学生去想象,去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可以让学生配乐朗读,可以让学生画一画、演一演,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诗歌去想象、丰富相关情节从而升华他们的情感。
五、根据诗象,通过比较品位升华学生情感
对于诗歌并非出自一人之手,但诗歌情感的表达却是大同小异的。在教学中,我们不妨将诗歌内容进行整合,通过比较阅读,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诗歌教学也是如此。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在教学中应针对学生出现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使诗歌教学发挥它应有的价值。总之,我们在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上既要继承前人好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同时又要将一些灵活、实用的方法吸收过来,争取在每一堂课上都有不同的表现,让课堂充满生机,使诗歌焕发青春活力。
第二篇:在教学中升华情感
在教学中升华情感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与值观的培养
王 慧
(老洲镇施家小学,2979212910@qq.com)
摘要:作为教师,要不断进行创新,并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积极地融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体会不一样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情感体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
引言
在深化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新课程标准提出:“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所有目标中最为重要的、最为核心的......判断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其中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学生能不能通过这方面知识的学习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形成良好的、积极的情感因素。”小学阶段更是学生们情感、态、价值观形成的一个关键时期。作为直接和学生接触的教师们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贯穿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培养中去,充分认识到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那么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呢?下面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对自己课程的兴趣
教育家赞可夫说:“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而消极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教育家首先,教师要保持一个好心情,面带微笑、精神饱满的进课堂,让每一位学生以更好的状态进入到你的课堂。教师要经常在每节课的课前问孩子们:你们准备好了吗?可以开始了吗?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儿歌、故事、谜语、幽默的语言等多种学生感兴趣形式,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快乐的参与数学活动。在课将结束的时候问学生:这节课,你快乐吗?你有什么收获吗?充满学生们的笑声、充满孩子们的睿智,这样的课堂,孩子们才喜欢去学,愿意去学,也才能让自己全面发展、提高。
我的工作环境让我接触过很多老师,但我发现那些受孩子欢迎的老师或多或少的都保留着一份童真童趣。也许正是这份童心让孩子们更容易接受你,喜欢你吧。其实相比较大人而言我更喜欢跟孩子们交流,喜欢走进他们的课外生活,和他们交真心朋友,听他们说自己的想法。让他们先接受我这个人,在去接受我的课堂。记得我第一次带一年级班主任的时候,在第一节课上我做了自我介绍,很明显他们对这个新来的老师充满了好奇,于是下课的时候我并没有急着离开,在几个比较活泼的小孩的故意拥挤下,有个小女生害羞的被挤进我的怀里,看她紧张的表情,我就顺势就给了她一个大大的拥抱,还故作惊喜状“原来你们都是这样欢迎新老师的啊。”同学们都笑了。我希望我和我的学生们能在一个宽松、自在的气氛中共同学习,共同生活,互相了解。
二、深入教材,回归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英国数学家罗素说:“教育应该培养追求真理的愿望,而不是相信很快的讲授,多从事与讨论,给学生以更多的机会使他们受到鼓励来发表自己的意见,更多地尝试使教育的内容能使学生感到一些兴趣。”现在的教材更多的是贴近儿童生活,以生活场景的方式出现,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在备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备课的过程不仅仅是研究教材的知识点重难点,如何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应备出如何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既能够让学生学会知识,又能使学生学的轻松愉快,能从一些题目或者知识中体验出某种情感,受到某种启发。
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认识第几”,情景是有5人在排队买票,这时又来了一位老爷爷,我就问:“老爷爷站第几位?”有部分小孩说要让老爷爷排第一位先买票,“为什么要让老爷爷站第一位呢。”我问,许多小孩都举起手想说,我就请了一位学生,说:“老爷爷拄着拐杖不方便,我们要尊敬老人。”“你们也是这样想的吗?”他们都点了点头,我表扬他们:“你们真了不起,这么小就懂得尊敬老人。”但突然有一位小孩说:“老师,我们都应该按秩序排队买票,老爷爷刚来就站第一位,这样就插队了。”我顺势就问:“你认为老爷爷应该站第几?”“第6。”当时,我及时鼓励这位学生了不起的发言,从他的发言中,说明了学生具有良好的个人素质,能够不拘泥于他人的意见,“你真是一个遵守秩序的好公民,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传统美德,我们在遵守秩序的同时也要把我们的传统美德流传下去,好吗?”孩子满足的坐下去了。这节课他们不仅认识第几,也体验到遵守秩序、尊老爱幼的情感。
在数学教学中,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素材,使学生感觉到生活中离不开数学问题,并逐步产生求知和探索的兴趣。如,认识了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平面图形后,我要求孩子们观察在教室、家庭中的哪些东西上能找到我们认识的图形,他们会很感兴趣的想要找到更多认识的图形。在认识了人民币后,让孩子们直接参与“小小商店”买东西的实践活动,在这个实践活动中,学生们学会怎么付钱,该找回多少钱,老师的期望达到了,学生们还乐在其中。通过对生活中数学知识的观察、发现、运用,孩子们真实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引发了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的数学价值观得以萌发。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将生活中的情景引入数学教学,学生们会觉得亲切、自然,易于接受与理解,会更有学习的兴趣。
三、积极鼓励,建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凭借自身的聪明才智解决数学问题,帮助他们建立起自信心。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了一个他们原先看来很神秘的问题时,那么成功带给他的喜悦是巨大的,内心将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学习钻研动力。
在课堂上,我会尽量的多创造一些让学生展示自我个性,展现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意见。面向全体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地提出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言和交流的机会。我们要合适的评价每一位学生的发言,评价得好,学生劲头十足,思维扩散,对要学知识充满信心;评价不得体,学生会失去信心,郁郁寡欢,对于兴趣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
在一次课堂上,我提出了一个问题,有个平时都不太愿意讲话的学生举起了小手,我当然不愿放过这么好的机会,就请他回答,结果回答的非常好,我向他竖起了大拇指,说:“你真的很棒,老师都佩服你。”而且班上其他同学不约而同的鼓起了掌,从这以后,我几乎每天都能看到他积极举手发言。有时也会有没想好的学生也想回答问题,当找他回答时,就说不出来了,这时我会说:“没关系,坐下想好了在回答。”“谁能帮帮他?”.......这样学生积极性就不会减少,更愿意往成功的方向去想,也就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四、创设情境,让每一次课堂变成一次情感体验
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学习的程度与学生的情感态度密切相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创设的教学情境,设计的教学活动,营造的课堂氛围等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能产生愉快、喜爱的情感。反之就是厌烦,影响学习效率。这就要求教师在每一堂课上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获得情感体验。在教学中我注意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不知不觉获得知识。快乐学习。
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用七巧板拼图的活动课时,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四个小秘密,想不想知道呢?首先来看第一个小秘密,猜一猜这节课谁将和我们共同学习,它们是谁呢?(课件依次展示由七巧板拼出的动物图案:美丽的热带鱼、勤劳的大公鸡、漂亮的天鹅、可爱的鸭子以及小山羊,同时点击每个小动物图案会出现真实动物的图片和声音加以对比。)在这里我通过电脑创设了情境从而使学生产生了高昂的学习需求,积极投入到认识七巧板的学习活动中。
小学数学教学离不开情感教学,要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他们的智力、思维,必须加强情感教学。所以我们要在数学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去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不仅学会数学知识,还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各种不同的积极的情感态度,为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作为教师,要站在学生的未来看待自己今天的教育,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自己的实践,重视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才能始终走在时代的前面,指引着每一位学生前进。
参考文献:
[1] 《数学课程标准》
[2] 周家骥、顾海根、卢家楣:《情感目标和评价的研究》,载《心理科学》,2002(6)。
第三篇:诗歌教学尝试
诗歌教学尝试
“优异的诗歌对于中学生而言,一种美学的和人文的光辉会点亮诗意的灯盏,照亮人性和曼妙的来路和前程。”
——-姜峰
姜峰老师的这句话让我获益匪浅。众所周知,诗歌语言是最凝练,最富有表达力的,因此现在的诗歌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以及诗歌中蕴含的人文理念。于是,我在教学中,尝试了一下,自以为大有所益。《未选择的路》,语言凝练地描绘出截然不同的两条路,向人们展示出人生的哲理。借着姜老师的理论指导,我在教学这首诗时,分了两部分进行:一,品味优美语言。通过学生自由朗读,采用图画描绘和语言描述两种形式,让学生感受文中描绘的两条道路。二,联系实际,比较选择,预想两条道路前方会遇到些什么困难或者快乐,如果是你,会作何选择,从而明白人生道路应慎重选择。
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们学习目标明确,而且对课文所展示的人生哲理理解得非常透彻,相信对他们今后的人生选择,会有重大指引作用。真是学有所获,学有所乐。
第四篇:让写作在情感体验中升华
让写作在情感体验中升华
长阳县都镇湾镇中心学校李红群(邮编 443509)
随着中考语文作文分值的增加,写作越来越受重视。加大练笔力度,进行全方位的作文技巧指导,学生却越来越感棘手,越写越无味。这是为什么呢?缺乏生活,缺乏情感体验,这才是作文水平欠缺的根本原因,治标还得治本。
一、文以情为贵,真情重于泰山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写作方面的要求为当前的作文教学解了围,其中提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余秋雨先生也认为作文是生命之间的表达与沟通的训练。的确,真正上了境界的文章不是靠技巧取胜的,文章要有真性情,它是要靠真性情打动人的,缺少真情实感,讲究再好的作文“外包装”,读来也味同嚼蜡,索然无味。所以情感体验是写作必不可少的。
有许多大文豪并非科班出身,甚至有的没有上过学,根本没有受到过所谓的练笔训练和技巧培训,但是他们把旷世佳作留存人间。如鲁迅、郭沫若、高尔基、马克·吐温等。他们的作品都是诞生于真实的情感,出自于体验之中,是灵魂深处的最真表白。
再者,文人向来是多愁善感的群体。苏东坡饮酒赏月,触发了思念亲人之情,写出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徐志摩比常人多情,他的《再别康桥》一诗为许多人视为佳品;杜甫一生都非常关心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他的许多反映百姓疾苦的诗篇至今广为流传;现在的毕淑敏温情、质朴的散文,都缘于他们心中的最原始的情,包括学生写作出的优秀习作也都是有感而发,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光靠写作技巧是无法企及的。再说一个对于任何事物、任何情景都无动于衷、熟视无睹的人,即使学到了不少写作技巧,也难于获得写作灵感,写出感人之作。有时一味强调写作技巧,就是给学生写作戴上了“镣铐”。学生写作起来会举步维坚。
二、情生于体验,体验出灵感。
情生于何处?生于实实在在的生活。所以,作文先要让学生学做人。首先就要培养学生自己一颗敏感、纯净的心,要让学生自己的心充满爱。这就是说要具有良好的情感素质。生活中的一个细小的事件,一个微小的物品,一个平凡的举动都能激发自己的情感,当见到别人的不幸,以及别人在不幸中表现出应有的品格时能产生应有的感动;看到一个人的善意举动或一个善意的眼神时心灵能涌起一股感激;看到动人的文章或影视剧时,心理能引起一些震动,与作者产生共鸣等。具备了这样的情感素质,就有了写好作文的基础。这种情感需要让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充分体验
感受,寻觅那一份真情,一份真感动。我曾在九年级进行了一次尝试,让学生放假回家仔细阅读父母的脸和手,观察他们忙碌的身影,聆听他们朴实的话语。返校后让学生以“感动”为话题作文,许多饱含浓浓亲情的真心话语倾囊而出,全班五十五人,五十五篇佳作,让学生感动,让我看到五十五颗真心。这次写作的成功得力于情感的体验。除此之外,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各个场合去体验,获得最真切的情感。如秋天来了,让学生走进大自然采撷秋韵,触景生情,陶冶情操;中秋之夜,让学生吃月饼赏月、话月,品味月夜之韵,再来写作,学生笔下生花,文章酣畅淋漓。
其次,就是让同学们多读好书,这是开发情感的另一途径。如何读书也有讲究。读书,词汇的积累是基础,但不是读书的主要目的。读书主要是看作者如何寻找情感与描写事物、事件的契合点,如何抒写自己的感情,读别人的作品,就是要在别人的作品中寻找自己,看见自己。这种阅读,才是智者的阅读。
三、文无定法,让写作随情而去
文无定法,写作应是不受固定模式束缚的。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选材?怎样创新等等,学生无所适从。与其这样,不如让他们说自己想说的话,记自己愿记的事,抒自己最真的情。一位名师说过:“作文,就是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就是心灵自由自在的飞翔!让作文多一些童趣、童心、童真,少一些虚假的庄严和崇高!”只要学生自己具备了细腻和敏锐的情感,而且习惯于用笔来抒写性情,将情诉诸于笔端,那么诸如谋篇布局、详略处理等写作技巧就会成为随时抒写性情的桥梁,而不会成为学生作文的拦路虎了。
写日记和随笔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好方法,这样能有意识地调动学生平时积淀的感情体验,充分再现心中所想,让学生在日记和随笔中自由发挥,破除虚假作文的面具。(日记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随笔)。许多学生在随笔中写出了自己的事,抒发了真挚的情,一学生在《家在哭泣》中写下了母亲去世后的家境,语言质朴,催人泪下;一学生在《姐,你一路走好》中流露出对姐的歉意;一学生在《父亲》一文中写道:“跟父亲坐在一起,闻到的是父亲身上的汗味,这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的味儿,是洗不掉,掩盖不住的。”„„一篇篇有血有肉的文章从此诞生了。
有人说,话题作文就不同于随笔了,其实不然,只要有了平时感情的积淀,同样能过话题作文这一关。因为话题作文是相当开放的,只要学生能将平时积累的情感调动起来,从心里掏出真实所想,写尽平常所能写,就能做到以平常心、真感情来写话题作文了。
文贵有情,没有真情的假泣不能感染人心,无病呻吟,更会让人恶心。文章是情感的产物,就应用笔去“表露灵魂的深处”。这样,文字便成了情感的载体,写作也就是随心所欲,随情而去。
第五篇:数学课堂活动中情感的升华
数学课堂活动中情感的升华
【关键词】变苦学为乐学
【摘要】文稿突出新课程“情感与态度”这一目标,从教师在实践初一数学新教材的体会到理论上认识的阐述,体现构建“三维”课堂活动空间、教师身体力行、引导、挖掘、展现隐蔽的数学知识体系的情感因素的具体做法,强调从张扬“个性”、培养求真品质,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发展审美能力,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等过程使学生的情感获得生成、培养与升华,实现变苦学为乐学,同时逐步形成并掌握运用辩证的观点,去审视数学问题,认识世界。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对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数学课程的总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方法和必要的数学技能,还要求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念,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在发展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同时,还要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学生的身心。变苦学为乐学,只有乐学,才会有独享其味的“苦学”,才会有发现和创新。
数学作为一个开放体系,大千世界,天上人间,无处不有数学的贡献。它既多姿多彩,能使人的情感得到升华,同时又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的思维方式(使其更趋合理、科学),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表现出对人的终极关怀,这就是数学赋予人类的感情与价值。
一)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成为张扬“个性”的天地1
研究表明,有效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原有经验和学习兴趣基础上,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原有经验的建构,任何脱离经验的灌输都是低效的学习,甚至会产生厌学的心理情绪。体验和感受是最好的教育,只有学习者真心感悟,真心体验到的东西,才能最终沉淀到他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伴其一生,受用一生。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必须建立在学生原有经验基础上,从学生身边有趣的具体事件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所接受,并从中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在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技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学生与自然,学生与他人,学生与自我三围情感关系的体验,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和社会。”在一系列学习活动中,教师通过各种鼓励性语言与学生沟通,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引发学生 大胆质疑,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与表现,让他们享 受到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得出五花八门的答案时,教师用一颗通融的心,一双欣赏的眼睛,给学生送去一片鼓励、赞许、期盼和爱意,这时的学生自信心油然而生,思维是无拘束的,产生强烈的追求成功的渴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时时会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二)身体力行,培养求真品质
数学具有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同时也有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无限逼近的过程。数学知识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的一个要求是对数学智育的客观基础教育。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交流、探索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集体力量,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如在探索“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结论时,学生在得出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后,教师通过课件在屏幕上显示过一点的直线在不
停转动画线,便提出:“若使动的直线固定下来,有什么办法?只须怎样做?”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无限探索的境地,让学生自已发现“只须使动的直线再经过一点”,结论浑然天成,真理无可辩驳,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教师要准确地描述数学对象,做到严谨、规范。如数学语言要清晰,有条理,有趣味,合乎逻辑,富有启发,板书要突出重点,有利于启发思考与运用。在活动中,教师要深入学生,以谦虚的态度和同学共同探索,关心帮助、引导同学质疑、调查、实践,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热情宣传和捍卫真理,体现出数学的科学性和高尚的师德,使言行成为学生的表率,让学生在发展思维能力的同时,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踏实向上的人生观,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不懈追求真理的进取精神。
三)渗透数学史,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数学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文明,它在人类发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都起着巨大的作用。数学史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重要数学思想的演变纪录,学生在学习探索中出现的困惑往往与数学发展史上出现的困惑相一致,历史上数学思想方法的突破点是数学历史发展的重大转折,也是学生学习探索的疑难点。如数从自然数发展到有理数,数所具有的直观量性就不那么明显了:渗透数学史,可以使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与价值:实际的需要;学科本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让学生看到数学家创造历史的真实如何跌跤,如何在迷雾中探索前进。并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沟通各知识点的联系,完善知识结构,鉴赏数学的无穷魅力。从中知道“数学是人类用于交流的语言;数学能赋于人创造性;数学是一种人类文化。”③科学是经验的结晶,是揭示事物的客观规律,探索客观真理,是作为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指南。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四)揭示数学美,发展审美能力
数学的美育价值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学生实践、探索、观察,总结等一系列活动过程,来揭示数学的神秘面纱,让千姿百态的数学美的形式展现出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审美能力。数学的简洁性是数学家刻意追求的目标之一,学生有了简洁美的体验,就注入了精益求精的内部动力。通过课堂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数式、结构形式的表述简单明了去获得,如:学了有理数后,a可以简单明了表示一个有理数。对和谐对称美的欣赏可以通过观察图形的对称性,数的对称性、式的对称性等获得。如 | a | 的几何意义。同时引导学生运用对称的思想去解决问题。对数学统一美的欣赏可以从数学各知识点提炼、综合以建立起知识网络,使学生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从引导学生观察各种象征性的建筑物,花纹图案,以及几何题的代数智取等,让学生领略数学的奇异之美。惟有从不同的侧面揭示数学美的特征,才能从根本上变“苦学”为“乐学”,显现数学的文化意韵,陶冶审美情操,促进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新课程理念呼唤数学课堂活动要凸现“情感与态度”的生成与培养。需要老师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构建起自主、交流、合作、探究的课堂活动体系,为学生的发展创造空间,还需要老师具备一定的数学修养,从隐蔽的数学知识体系中适时引导学生挖掘,恰当地点拔展现,才能让学生感知,内化到其知识的结构中,逐步积集成对数学的态度,运用矛盾的观点、运动的观点、相互联系的观点、相互转化的观点去审视数学问题,感受数学的博大精深,继而泛化到人对世界的认识,同时影响人的活动方式。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对我们数学教学起着事半功倍地效果。无论是一个巧妙的比喻,还是一个有趣的故事,或者一个恰当的幽默都可使学生回味无穷,从而增强数学教学艺术的感
染力。正如陕西师大罗增儒教授说的一样:知识只有插上了情感的翅膀,才会富有趣味性的幽默与魅力”。所以说,数学教育与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我们要使以后的数学教学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更加贴近新课程的标准,努力探索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不断提高情感教育的效益,通过情感教育更有效地提高数学课的教学质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21世纪的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们应该尽快成长起来,不要怕摔跤,不要怕挫折和困难,要不断学习、反思,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去感悟新课程理念,让实践之树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