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体育教学中对中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体育教学中对中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元坝区卫子中学 亢琳
【摘 要】对教育工作者来说,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是培养其优良品质和健全人格的最佳时期,而体育课的性质和组织形式决定了培养初中生“抗挫折能力”有着良好的平台作用。广大教育工作者包括从事体育教学的老师们,应在遵循初中生身心特点和品质塑造规律的前提下,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和手段,科学合理地进行“挫折能力”教育,以求取得实效。以下结合体育心理学研究和多年的教学实践,从阐述挫折和挫折教育概念出发,分析了初中生易产生挫折的原因,从体育教学角度提出了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方法,希望为学校进行心理疏导和品质教育提供一些帮助。【关键词】体育教学;挫折;抗挫折能力
近年来,校园学生自杀现象正在低年级化,初中校园不时传出自杀等极端事件。分析原因,都与个体的抗挫折能力密切相关。近年来教育部门虽然采取了类似“减负”、淡化考试等形式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但笔者认为这只是扬汤止沸之举,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压力无法回避,唯有形成和提高抗挫折能力才能化解无处不在的压力,使学生笑迎人生。体育课的性质决定了其在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体育运动本身就是人为设置“障碍”,是参与者在克服和战胜因“障碍”而生成的生理、心理困难的此过程中形成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生命体验,使自己在一次次失败中感悟挫折是人生的一笔财富,体验到战胜挫折带来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不过,通过体育课来达到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必须注意结合学生身心特点,丰富体育形式,使形式服务于学生“心理品质”的内容。
一、挫折与挫折教育概念理解
按照《心理学词典》的解释,所谓挫折就是指当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在环境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其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的心理状态。分析这一定义,我们认为挫折的发生具备两个基本前提,一是个体在活动总中遭遇某种障碍;二是挫折只是人的目的行为的一种特殊状态,而不是常态。而所谓的“挫折教育”是从教育学角度来解释的,简单说就是对学生的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回避学生遭遇的挫折,而是纳入到教学任务当中去,教会学生以何种方式去克服挫折,培养他们形成抗挫折的能力。
二、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受挫的因素
1.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多是学生无法回避的人为因素。据某项就初中生心理挫折的原因的调查问卷分析,初中生心理受挫的客观因素主要来自于人际关系紧张或其他人为因素。学生人际关系紧张主要表现为与老师、同学或家庭关系处理紧张,从而使屈辱、冷落等负面情绪在内心投射,使自己持续处于一种孤立无援的弱者境地,挫折感由此而生;而人为因素多是体育教师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学生承受不了,如让学生完成难度较大的动作,对学生的技术动作进行挖苦和讽刺,这些都让学生产生一种当众出丑的感觉,遂产生挫败感。2.主观因素
主管因素多是指学生自身的因素。如有些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缺陷而懊恼,为自己的矮小身材不能正常完成体育动作而自卑,也有些女生怕自己的肥胖身材展露在同学面前,这些都是怕自尊心受到打击而产生挫折感的表现;也有学生对自己信心不足,始终担心自己无法完成规定的动作,受到老师的批评。主观因素在初中阶段导致学生受挫的主要原因,也是教师考虑进行针对性挫折感干预的着力点。
三、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方法
1.体育教师要转变观念,重视挫折教育
观念决定行动。体育教师必须扭转体育教学偏提升学生素质,完成教学任务的认识和倾向,而是把体育教学的内容扩展到对学生进行抗挫折能力培养上来。以前,学生认为体育课无非就是跑跑跳跳、玩玩闹闹,随着新课改对体育课教学要求的明确,体育课的教学目的不再是仅仅传授知识、锻炼身体,而是转向“知、情(感)、意(志)并重”上来,由此可以看出,通过借助体育课的特点,培养学生一种情感和意志来,这里面的情感和意志就包括了抗挫折的坚强意志和微笑迎接挑战的积极情感。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正确的挫折观是一种价值观,内塑于人的认识深处,对指导人们在遭遇挫折时不自觉地运用抗挫折能力来战胜挫折有着稳定持久的作用。教师应让学生在思想上有准备,遇到挫折不是回避和退缩,而是勇敢面对。要让学生知道,学习中的挫折和磨难会给人以打击,带来悲伤和痛苦,但也能使人奋起、成熟,变得坚强起来。老师可以向他们列举体育界面对挫折勇敢面对,最终取得人生辉煌的名人来示范,如环法自行车冠军阿姆斯特丹在遭遇伤病折磨,面对外界的普遍质疑,依然在病情好转后重回赛场,并再次取得人生巅峰的励志事迹。他如此强大的抗挫折能力足以打动许多渴望关注,希望赞誉的初中生,让他们在名人笑迎人生挫折的事例中明白挫折是一种宝贵的人生经历,帮助他们在内心中逐渐形成一种正确的挫折观。3.有针对性地培养抗挫折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综合判断学生性格特点,进行提议针对性的训练。外向型的学生多活泼乐观开朗,但也易骄傲自满,对此可采用单刀直入法,直言不讳地进行说服教育,也可提出较高的要求,设立更高的目标,创设困难和挫折情景,从而矫正他们的骄傲自满、不服从指挥的毛病;内向型的学生往往少言寡语,不善表达,对此应采取婉转法,逐渐渗透,情感感化的方式。在教学方式尽量实施单独教学法,如篮球的基本功,老师可以单独对这类学生进行训练,在他们掌握一些起码的基础后,再将性格趋同的学生放到一起进行真正的集体比赛,逐渐帮助他们熟悉现场比赛规则,找到比赛感觉,最后放手让他们自己自由去寻找队友。这种方式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照顾到了这些学生的尊严和自信心,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4.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挫折情景
由于学生的自身素质、知识层次、社会阅历、及家庭情况与性格的差异,学生对挫折的忍耐力具有很大的差别,因此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承受挫折打击时的能力,在创设挫折情境时应特别注意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和积极的态度。主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摆脱困境。
以篮球投篮为例,用三步教学法,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
第一步 情景导入,激发情绪。在投篮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性格差异,选择不同的距离来练习投篮,通过较低难度的练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二步 稳定情绪,提升兴趣。让能在近距离投篮成功的同学选择较远距离进行投篮,练习中部分学生投不进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是正常的,这也是进行抗挫折能力教育所必须的,只要教师恰当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必要时亲自来指导、演示,使学生在心理上感到安全,同时施以适当的教学方法,学生畏惧害怕的心理就会消退。此阶段,教师要侧重对部分胆子小,身体素质差,性格内向型和抑郁型学生的辅导和关照,不能让他们失去兴趣。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适当增加远度就是教师人为地给学生设置一些困难,使学生在练习时克服困难,寻找勇气,战胜挫折,从中体会成功带来的愉悦,在一次次的失败、成功中完善学生的人格,从而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第三步 展示自我,享受成功。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能发挥自己个性特色的距离进行练习,他们可以尽情地发挥,展示个性,相互鼓励,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让学生在生理、心理和合作上全面发
展,形成正确的三维健康观。
在创设挫折情景时,不能过急,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层层递进,逐步提高,让学生自己选择内容去尝试,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和引导,使他们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坚定信念,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在成功中寻找喜悦。养成遇到困难、挫折时永不言败的优良品质。
5.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能培养和谐人际关系的环境
教师定期举行集体项目的体育比赛和体育游戏,如接力游戏、拔河、球赛等,多创造一些让他们相互合作的机会,要鼓励学生多交朋友,特别是与体育教师交朋友,体育教师一般都性格开朗,举止大方,大多数学生都喜欢他们,学生愿意与体育教师交朋友,体育教师要多和学生们接触,和他们一同游戏活动、一同比赛,一同享受成功,共同体验体育带来的快乐。培养学生遇到挫折和困难时,自己独立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如果自己不能解决时,此时教师应主动接受他们的求助,同他们一起合作,寻找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方法和措施,培养学生的友谊感、合作意识,强化“抗挫折”的信心。
四、体会与建议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教育方法和手段要灵活运用,不能拘泥于某种固定形式和机械的照搬,而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创新,做到与时俱进。作为体育教师要将体育教学任务与培养学生良好的抗挫折能力有机的结合起来,利用好课堂这一良好的契机和场所进行“抗挫折能力”教育,建立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教学目标,在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成功教育的同时,还应该更多地进行“抗挫折能力”教育。中学阶段,学生正处在青春期,青春期是培养学生优良品质和健全人格的黄金时期,教师必须抓好这一时期,而且要遵循青少年生理、心理及品德形成的基本规律,采用适合中学生身心特点的教育手段和方法,科学合理地进行“抗挫折能力”教育。
[参考文献]
[1]庞炜.体育教学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探讨[J].浙江体育科学,2007(5).[2]张少凤.浅谈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J].新课程,2010(10).[3]刘岩.谈体育教学中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J].辽宁高职学报,2009(1).[4]徐宇鹏;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抗挫能力[J];黑河教育;2011年09期
Sports teaching to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bility to resist setback training of middle school kangLin [Pick to] of educators,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re at puberty, is to cultivate the excellent sound quality and personality of the best period, and physical education in the nature and organization form decided“ traini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bility to resist setback” have a good platform.The majority of educators including engaged i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should be followed in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quality of shaping the law under the premise, take the specific ways and means of education,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to carry out“ the setback ability” education, in order to obtain actual effect.The following combination of sports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teaching practice, from the frustrations and setbacks education concept, analysis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is easy to produce the setback, from the teaching angle put forward to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to resist setback
method, hope for the school psychological quality education and to provide some help.[ Key words ] sports teaching;ability to resist setback setback;
第二篇: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时期,一些中学生由于学业负担沉重、竞争压力大、父母期望值过高、心理调节能力差等原因,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甚至于轻生自杀,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伤害和损失。中学生日益严重的心理问题,已经引起了许多教育学者和教师的高度重视。
体育运动本身就是人为地设置“困难”,使参与者在克服和战胜各种内部(生理、心理)困难和外部(环境)困难的过程中,培养顽强的意志,达到锻炼自我、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的目的。学校体育教学是以锻炼身体为基本形式和手段,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的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意志品质、心理活动以及个性特点,都表现得极其直观、具体、生动、鲜明。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抗“挫折能力”教育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优势。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呢?
一、在体育活动中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懂得:人的一生要遭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挫折,能忍受挫折的打击并保持自身的平衡是适应力强和心理健康的标志。遇到挫折不要怕,学习中的挫折和磨难虽然给人以打击,带来失望甚至痛苦,但也能使人奋起、成熟、坚强起来。人生之所以丰富多彩,是因为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要不断克服困难,不断与挫折作斗争,并且最终战胜困难和挫折。如果我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遇到困难和挫折,不妨将它们看作炒菜时用的调味品,因为有了挫折,生活才有滋有味。在练习中当学生遇到很难掌握的技术动作时,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技术上的指导外,还要进行思想上的引导,使学生正确地面对所遇到的困难,并通过适当的方法鼓励他们去努力克服困难。当学生克服困难后,就会体验到成功的快感,同时也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还要加强个别辅导,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失利,保持心理平衡。通过各种情境教学,教育学生对挫折要有积极态度,并有较强的忍耐力,把挫折变为动力,通过挫折磨炼意志、强化精神,增强百折不挠、知难而进、奋发进取的勇气。
二、在体育活动学会调节情绪
心理学研究认为:“情绪能影响人的方方面面,积极的情绪对人体活动常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可以提高体力和脑力劳动效率,使人保持健康;而消极的情绪如愤怒、怨恨、焦虑、忧郁、恐惧、痛苦等,如强度过大或持续过久,可导致神经活动机能失调。”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刚刚步入青春期,正处于情绪的不稳定时期,因此体育教师要引导学生调控不良情绪。有些学生把体育课看作是简单的体育锻炼和游戏,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师要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帮助学生认识到:体育课前的准备和课中的游戏等活动有助于放松心情;有规律的体育锻炼,有计划、有目的的体育运动有助于宣泄学生在文化课学习中的紧张情绪。
三、在体育活动中磨炼学生的意志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实现人生目标的关键。当前学生的普遍特点是不能吃苦,见硬就回,经不起挫折打击。体育教学中有目的地设置运动项目、增加运动难度有益于培养学生意志的独立性、果断性和坚韧性。例如,耐久跑教学中通过增加跑步距离、缩短跑步时间、增加技术动作难度等手段,给学生设置挫折情境,提高学生耐挫折的能力。在体操教学中,学生在器械练习时经常产生畏惧心理,教师要通过动作示范、语言激励等方式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一旦学生闯过难关就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再辅以反复的训练强化,就能帮助学生养成坚强的意志。
四、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
体育教师要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深刻认识体育教学在培养和谐人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和作用。要通过体育教学让学生懂得不正当竞争就是违背比赛规则,是不道德的表现;要把奥林匹克精神迁移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做人之中,用奥林匹克精神教育学生,用体育竞技规则规范学生的行为,用体育健儿的团结合作精神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让学生既有竞争意识,又懂得合作,发挥团队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可定期举行集体项目的体育比赛和体育游戏,如接力游戏、拔河、球赛等,多创造一些让学生相互合作的机会;要多和学生们接触,和他们一同游戏活动、一同比赛,一同享受成功,共同体验体育带来的快乐;要主动接受学生的求助,同他们一起合作,寻找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方法和措施,培养学生的友谊感、合作意识,强化“抗挫折”的信心。
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具有其独特的直观性、具体性和优越性,是其他学科不能比拟的。学校要本着对学生和社会负责的态度开齐上满体育课,体育教师要上好体育课,使学生在身体得到锻炼的同时,其心理、情感也能得到释放和升华。
(责任编辑 赵永玲)
第三篇: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作者:北安市
徐宇鹏
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时期,中学生由于学业负担沉重,竞争压力大、父母期望值过高,心理调节能力差等原因,使得学生抗挫折能力差,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甚至于轻生自杀。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伤害和损失。做为体育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具有深刻的感悟,并通过学科教学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和实践,认为应该加强体育课教学研究,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一、加强学生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在教学和研究中发现,学生抗挫折能力差主要是心理障碍造成。“近日发布的2010年上海中小学生安全情况报告也提示,心理问题很可能影响学生安全。据统计,上海中小学生自杀死亡人数呈上升趋势,2010年全年自杀死亡学生8人,初中学生2人,高中学生6人,比2009年增加2人。其中,因与家长发生争执或不满意家长管教方式而自杀的6人,因情感、学业压力等原因自杀的2人。”【1】 “湖南女作家阮梅7年来跨省对2000~3000名未成年人、留守儿童做心理和生存问题调查。在她与孙云晓合著的新书《拿什么来爱你我的孩子》讲述了10余名男女中学生因心理危机而导致离家出走、沉迷网络、盗窃犯罪、割脉自杀、吸毒卖淫、同性恋等极端个案,让人触目惊心。”【2】此类现象和问题在网络和报刊屡见不鲜。在我们身边的学校,因学习压力而自杀的较少,但是沉迷网络的有之,离家出走有之。孩子们为什么要自杀?为什么要离家出走?我们经常高喊:“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可孩子们却好日子不过而自杀啊!反思我们教育方法的同时感到现在孩子的心理太脆弱了,承受压力,独立解决问题,勇敢面对挫折的心理能力太差了。我们的教育过分强调尊重、宽容和赏识而缺少挫折教育,惩罚教育,使本就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养成更加严重的以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
二、体育课教学加强学生抗挫折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当前由于功利思想严重,从家长、学校到教师多数轻视体育课和体育运动,特别是初中学校,越是升学率高的学校越不重视体育教学,一切为中考学科让路。学生自身为了考入重点高中也不重视体育课学习和体育锻炼,因此在不良的环境中竞争学习,恶性循环。因而导致学生的不良心理和极端行为的产生。在此,我结合体育学科的功能和特点及自身的实践和感悟,谈谈体育教学中进行抗挫折教育的方法和认识。
1、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的自尊和自信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不同程度的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能。因此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存在个性差异。如:有的同学数理化学得好,有的同学喜欢音乐或美术,有的同学擅长体育运动。每个人都有“才”,都有各自优势和劣势。这一点在体育运动中非常明显,看似简单的动作要领,由于个人的身体素质差异,有的同学不但掌握快而且娴熟姿势优美,有的同学尽管很卖力气,不但学得慢而且显得很笨拙,这就是不能每个人都能成为体育冠军的道理。对于文化课的学习中也是同理。国家和社会既不能缺少体育健将,又不能缺少科技人才,更不能缺少拥有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正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确定努力方向。学校和班级是一个整体,学生差别因人而异,上好体育课,有目的的开展各类体育活动,既可以缓解学生学习压力,释放压抑心理,又可以为特长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由此就会是一些学使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从而找回自尊。
2、在体育活动让学生学会调节情绪
心理学研究认为“情绪能影响人的方方面面,积极的情绪对人体活动常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可以提高体力和脑力劳动效率,使人保持健康;而消极的情绪如愤怒、怨恨、焦虑、忧郁、恐惧、痛苦等,如强度过大或持续过久,可导致神经活动机能失调。”这也是有些学生会走向极端的原因所在。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刚刚步入青春期,正处于情绪的不稳定时期,作为教师要引导和教会学生调节情绪。不要根据学生的表面现象和行为判定学生的优劣,进而对学生进行怒斥或严厉批评。《体育与健康 》具有专门的内容和要求。不能把体育课看作是简单的体育锻炼和游戏。至于说体育工作者“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既是对体育工作者的不尊重,也是无知的表现。体育课前的准备活动,课中间的游戏活动都是具有目的性、科学性的设置。它可以暗示、引导、调节学生的紧张恐惧情绪和心理,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热情。另外有规律的体育锻炼,有计划、有目的的体育运动有助于宣泄学生在文化课学习中学习中的紧张情绪。
3、在体育活动中磨炼培养学生的意志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实现人生目标的关键,当前学生的普遍特点是,不能吃苦,见硬就回,经不起挫折打击。体育教学中有目的的设置运动项目,设定运动难度有益于培养学生意志的独立性、果断性、坚韧性。例如,耐久跑教学中,通过增加跑步距离,缩短跑步的时间,增加技术动作难度等手段,给学生设置困难、挫折的情境,可以提高学生应付困难的能力。在体操教学中,学生在器械练习,如跳马时,经常会产生畏惧心理,教师要通过自身动作示范,学生榜样带头,教师语言引导鼓励等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一旦学生闯过难关就会体验成功的喜悦,就会产生自信,反复的训练强化,就可以使学生养成坚强的意志。
4、在体育活动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
当今时代和社会,时时处处充满了竞争,社会越发展越进步,竞争就越激烈。“胜负乃兵家常事”,胜不骄败不馁。要教育学生从小树立竞争意识,但要懂得和掌握竞争的原则,就如同体育运动竞赛要遵循规则一样。当前学生的学习升学就业都存在激烈竞争,有的同学害怕竞争,采取逃避心理和行为,如自杀、离家出走就是逃避竞争的一种表现。还有的同学采取不正确的竞争手段,如有的同学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通过体育教学让学生懂得不正当竞争是就是违背比赛规则,是不道德的表现,人生就是一场竞技赛。要把奥林匹克精神迁移渗透到学习、生活、做人之中。因此教师体育教师要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深刻认识体育课教学的意义和作用。用奥林匹克精神教育引导学生,用体育竞技规则规范引导学生的行为,用体育健儿的团结合作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让学生懂得既要有竞争意识,又要懂得合作,发挥团队作用。在教学中通过游戏,通过专项比赛,有目的的强化竞争与合作意识。如举行不同年组、校际间的篮球、排球、足球赛等活动。在友好和谐的气氛中培养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目标。
体育课教学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具有其独特的直观性,具体性和优越性,是其他学科不能比拟的。体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作用,创造性的上好体育课,学校要本着对学生和社会负责的态度开齐上满体育课,让学生在得到体质锻炼的同时,也使其心理、情感得到释放和升华。
参考文献: 【1】摘自http://www.xiexiebang.com 2011年01月27日 08:32 东方网-文汇《中小学生心理问题进入高发期 6成称学习压力大》
【2】摘自http://www.xiexiebang.com 2011年03月20日07:06 中国青年报《谁动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第四篇: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抗挫折能力的研究
《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抗挫折能力的研究》
【摘要】当前,面对知识经济社会的挑战,当代小学生承受着过重的心理负担,致使他们产生学习焦虑情绪。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农民“抛家弃子”大量涌入大城市,其子女或留给老人或托管,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另外,这些学生思想负担重,学习困难,遇到困难一蹶不振,心理比较脆弱,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缺乏抵抗挫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 体育教学 抗挫能力 心理素质 健全人格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背景:
当前,面对知识经济社会的挑战,当代小学生承受着过重的心理负担,致使他们产生学习焦虑情绪。一部分学生由于生活一帆风顺,家长过分宠爱,部分学生依赖性很强,承受能力差。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农民“抛家弃子”大量涌入大城市。他们常年在外,甚至多年不回家。其子女或留给老人,或托给亲朋管护,或上寄宿学校。这些留下来的“特殊人群”,我们称之为“留守学生”。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这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我校学生群体中最为突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他们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这种状况容易导致学生“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在工作中,我们发现:这些学生思想负担重,学习困难,遇到困难一蹶不振,心理比较脆弱,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缺乏抵抗挫折的能力。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上一帆风顺,事实上没有哪个人一生顺顺当当、毫无挫折。既然人生挫折不可避免,对学生挫折教育当然也应成为孩子的重要一课。
而体育课能对学生进行挫折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地作用。体育运动本身就是使参与者在克服和战胜各种内部(生理、心理)困难和外部(环境)困难的过程中,培养顽强的意志,锻炼自我,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使学生在一次次的失败中感悟挫折,在一次次的成功中体验战胜挫折的愉悦心情。所以,我们把中小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研究、探索有效途径,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解决学生的学习、思想上的问题,提高他们的抗挫折能力,化蛹为蝶,健康成长。
意义: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掌握应对挫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使我们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技巧,让我们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在体育教学中对小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通过体育活动来建立自尊自信,调节情绪状态,使其懂得如何对待失败、困难,从而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他们将来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与研究价值
(一)理论依据
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从未成年人抓起,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既是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又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至此,为本课题研究指明了研究方向。
⒉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通过多种形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其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坏境的能力。”至此,为本课题研究提出了明确要求。
(二)研究价值
抗挫折能力和其它心理品质一样,可以通过学习和锻炼而获得提高。一个人对抗挫折的能力,与年龄的增长有一定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他曾经应对挫折的经历。遇小挫而胜之,可以为受挫者留下宝贵的经验,增强其应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所以,经常应对小挫折的人,往往能在大挫折面前坚韧不拔,而那些毫无挫折经历的人,一次大的挫折就可能使其一蹶不振。当代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缺乏坚强意志、吃苦耐劳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承受能力较差。他们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会遇到各种挫折,有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和正确疏导,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和人格缺陷。尤其是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独立自主意识逐渐发展,在他们不断向周围生活环境进行自主探索时,会与周围的环境发生各种矛盾,难以避免地会遇到大 大小小的挫折。这时对他们进行抗挫折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1、本研究课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是目前学校教育中,尤其是小学学校教育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的在于帮助儿童、青少年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各种挫折能力和处理挫折危机的能力,为迎接将来社会的严峻挑战,提供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途径,2、本研究课题有科学的理论指导,有实践经验的理性概括,其成果具有普遍应用的价值,力求解决如何在小学中开展抗挫折教育活动的途径和方法。
3、本研究课题试图将小学抗挫折教育活动的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方式,为小学生挫折教育活动打开绿色通道,力求体现科学性、针对性、应用性、可操作性,力求做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
三、目标和内容 目标:
通过对小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的研究学习,学生将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集体的温暖和请感的愉悦;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掌握应对挫折的方法,提高抗挫折的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内容:
⑴培养抗挫折教育能力要以体育实践活动课为主阵地。采用直观引导、设置障碍、情境体验、磨难训练、活动竞技、模拟探究等多种教学形式,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在不同情境下抗挫折的能力,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创编符合小学生的特点,便于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与课外活动中广泛开展的抗挫折 活动练习。
(2)培养抗挫折能力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在体育以外等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有关不怕困难,战胜挫折的内容,渗透抗挫折教育,启发学生懂得每个人在成才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困难,必须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挫折面前不气馁,敢于夺取胜利,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抗挫折意识。
⑶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课的教育与培训。帮助学生发展积极正确的自我观念,学会自我心理的调节,以此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健康活动,磨炼学生的意志,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健全、独立的人格,从而提高学生成绩,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他们抗挫折的能力,使他们身心健康,茁壮成长。
⑷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创建符合实际的条件和场景,促进学生成长。具体做法:
1、召开家长座谈会,交流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心得,探讨家庭教育中面临的问题。
2、组织亲子趣味运动会。
3、学校要加大力度加强各类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去认识社会、参与社会、服务社会。
四、课题研究的原则和步骤
1、因材施教原则
我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少数有障碍的学生心理运用各种方法进行不 同的指导与行为的矫正。
2、发展性原则
我们充分认识到抗挫折教育对每一个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意义逐步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发展为主、治疗为辅。
3、实践性原则
针对当今孩子的生活条件、家庭教育等因素因此在课题实施过程中要运用实践性原则,开展一些实践性活动让学生去接触社会参加社会的各项实践活动通过动手动脑在实践中受到磨练增强学生的果断性和自制力培养学生意志坚强。
4、实效性原则
在教育过程注重实际效果实效就是在实践中所形成的价值。课题的开展要紧紧围绕实效性来进行达到真正的有所成效有所提高。
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有重点地分步实施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基础理论,收集有关抗挫折教育的资料。
2、做好课题的选题申报工作。
3、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掌握相关研究理论。
4、对课题研究方案进行讨论和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5、做好前期课题的研究收集整理。
第二阶段:实施研究阶段
1、根据调查问卷 进行情况统计和分析,掌握学生抗挫折能力的状况。
2、开展与本课题相关的主题活动。如心理咨询、个案调查与分析等。为 下一步研究掌握应对的度。
3、定期开展课题研究阶段性经验交流研讨活动,通报研究进展情况及布置下一步的工作。加强过程管理和调控。
4、开展丰富多彩的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教育活动。
第三个阶段:总结阶段
1、收集整理、汇编课题相关资料、论文集,对课题进行后测和终结性评价,完善课题档案。
2、撰写结题报告。
五、研究过程及操作策略
1、成立课题组,加强课题管理
成立课题组,制定课题研究制度;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实验教师定期交流课题研究进度,确保按照预期方案顺利实施。
2、制定课题方案,培训实验教师。
由董亚兰、王亚维两位教师负责课题立项、论证、结题。并制定出课题研究方案。并及时学习课题研究方案和相关的心理学理论知识,为课题研究的展开奠定基础。
3、作好研究准备
初步确定研究对象,作好摸底情况统计,并作好课题的准备工作。确定研究课题后,做好课题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并做好相应的应对方案。
(1)课题组调查:目的是搞清学生挫折来源,寻找学生耐挫折能力低下的原因,进行分析。(2)分析调查数据,根据学生耐挫折能力低下的原因分析,提出针对性指导策略。
4、探索小学生抗挫折的方法。(1)、情景教学法(2)、活动磨练法。(3)、榜样学习法。(4)、心理咨询法。(5)、学科渗透法。
5、再一次调查,再测试。
六、预期研究成果
1.通过初步调查,找出研究对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制定出详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整改措施和相关数据,为第二次调查做好铺垫。
2、根据第一次调查的数据分析报告,改进实施方案和研究方法,进一步分析和研究,得到相对应得数据和分析成果。
3、邀请上级或专业的专家,指导形成分析报告的雏形。
4、研究成员进一步修改和查看数据,撰写分析报告。
5、进一步邀请教研组长和专家进行修改,形成最终的分析报告。
七、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通过调查分析认为:造成小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耐挫力心理问题的主观原因是现代学生面临激烈、高压的学习竞争,主体地位被弱化、忽视,形成自闭孤立的人际关系。客观上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不够,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家庭生活物质富裕,对学生学习的高期望值,隔代抚养较多,教育方法不良,一旦遇到突然、意外的刺激,将引发心理问题。
这些问题值得引起我们高度重视,有些心理问题是发展性心理问题,有些是障碍性问题,而心理障碍是动态性的,如果发展性问题得不到解决,也会积累变化成心理障碍。因此从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的角度,必须采取有效途径和方法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对挫折的正确认识,培养耐挫能力。据此筛选出研究的重点,初步建立了挫折教育目标,为后一阶段的研究典型和全面研究确立方向,做好铺垫。
第五篇: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中学生健康的心理及抗挫折能力
论文题目: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中学生健康的心理及抗挫折能力 系
别: 专
业:
指导教师: 学生姓名:
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中学生健康的心理及
抗挫折能力
摘要:为提高教育的学习质量.应该重视和研究学习者所面临的现实条件和种种困难。通过对初中学生化学学习中思维障碍的调查、分析、探讨克服化学思维障碍的方法,希望能对学生的化学学习有所帮助。
关键词 :对新学科的兴趣
接触抽象概念 解决思维障碍
学习困难
本文分析了学习者面临的主要障碍:
个人问题、依赖性问题、归属感问题、技术障碍、动机和自我激励、自我管理、情感交流等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用其他学科的思维模式取代化学思维把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方法一成不变地迁移到化学上,对于化学原理、定义和规律只满足于形式上的理解和运用,而对具体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缺乏本质的认识和理解;或依赖于以死记硬背为特征的知识点的积累,不会联系对比,缺乏归纳概括能力,因此不能形成良好的化学认知结构等问题。
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助学为辅,教师和学生通过双向通信实现教与学行为的联系、交互和整合的教育模式。然而由于教师和学生仅在课堂上是同步进行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和挑战。本文将就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已经和可能碰到的障碍作一分析,提高远程学习者的学习技能,从而帮助学习者克服学习障碍。常见的学习障碍
1.1情感型思维障碍
情感是由一定客观事物引起的。能满足或符合人的需要的事物,就会引起人的积极态度,使人产生一种肯定的情感。良好的情感可起到激发、维持学习动机,促进智力发展的作用。反之,就会引起人的消极态度,产生一种否定的情感。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以下一些因素会使学生产生情感型障碍。
教师缺乏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在基础学年的教学中对知识的掌握用升学考试的标准来要求学生,特别是对一些基础知识比较差,有严重知识缺陷的学生,教师要求他们在相同的时间内和优秀学生一样接受同样数量的知识,没能做到因材施教,实行分层教学。
教师在“严师出高徒”的心理作用下,常常以冷言、冷语、冷面孔的严峻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对学生的期望心理、表现心理、成功心理和交往心理不屑一顾,长期冷淡他们勤奋与努力的情感,使他们得不到精神上的满足,享受不到成功的愉悦。久而久之,学生与教师之间就会出现情感隔膜,从而使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下降。
教师教学方法呆板,不会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个性差异灵活地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下学习。教学的着眼点总是盯在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身上,忽视了中差生的求知欲和闪光点,很少给他们以表现的机会。只重视怎样才能多教给学生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另外,也有教师教学语言缺乏幽默感和感染力等问题。
1.2 定势型思维障碍
思维定势是指人们长期形成的一种习惯的思维方向,或者说人们按习惯了的比较固定的思维去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形式。在许多情况下,思维定势表现为思维的趋向性或专注性。它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能使学生在学习与旧知识类似的新知识时得以较快地理解和掌握,获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消极的一面,往往使学生因循守旧,摆脱不了机械记忆和被动模仿的束缚。它表现为思维的惰性和呆板性,妨碍思维灵活性的培养,从而妨碍问题的解决。
思维定势形成的原因,是化学教学中习题的解题方法过于呆板。如多次重复练习解答同一类型的解题方法、解题思路完全相同的习题,会使学生在脑子中把思维模式固定化而形成一种定势。化学思维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分析。
用其他学科的思维模式取代化学思维把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方法一成不变地迁移到化学上,对于化学原理、定义和规律只满足于形式上的理解和运用,而对具体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缺乏本质的认识和理解;或依赖于以死记硬背为特征的知识点的积累,不会联系对比,缺乏归纳概括能力,因此不能形成良好的化学认知结构。
思维混乱无序思维混乱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概念模糊,不能进行正确的推理。另一方面是由于记忆的知识没能形成知识网络,可辨别性、可利用性差,不能同化新知识。
思维呆板僵化习惯于从某一角度,用某一种思维模式想问题,缺乏灵活性,变通性,面对稍复杂的问题就束手无策。
思维迟缓滞后抓不住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知识得不到升华,思维过程不能简化,思考问题不能摆脱中间环节,缺乏跳跃性。
思维肤浅空泛只从事物的表象上、形式上思考问题,缺乏想象力,不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克服思维障碍的对策。理清知识思路,缔结合理知识网络教会学生构建化学知识结构,要求并帮助学生做到应当会的和应当掌握的知识或技能一定要及时掌握做到:(1)准确掌握概念、原理、定理、定义和重要事实(2)对比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如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氧化剂还原剂等,都可列表进行联系和对比。区别相似、相反概念间的异同点,使学生形成较清晰的局部概念体系。(3)将知识系统化、整体化结构化系统化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对于化学的学习应是宏观把握,微观掌握。抓规律、记特殊。引导学生对知识概括归纳,构建知识块、知识链,形成网。(4)以简驭繁学习繁难知识,解决复杂问题,必须在基础知识上下功夫,努力寻找知识和思维的转化点。一方面将繁难知识转化分解为简单的基础知识,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另一方面从训练常规思维出发,用一般方法解决繁难问题。2.1 解决办法及建议
确立目标,树立信心,增强其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的培养是家庭、学校、社会及个体本身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专业课要把动机的培养、激发,强化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在专业课的教学中不仅要从专业课的产生、前景、发展,当前在生产、科研领域的应用等方面入手,而且要让学生认识到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学习专业技术的必要性,然后让学生明白他所学专业的内容。如果教学者介绍的内容与学习者的需求结合恰当,就会产生兴趣,就会对专业知识给予关注,慢慢地就养成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要辅导学生制定学习关于近期和远期目标,经常检查学习结果,督促其目标的完成。
培养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它能让我们进入科学的大门。
上好每一节课。第一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系列集团效应或首因效应。专业课教师与学生第一次接触要重视专业课的入门教学,在课程的绪论部分,要生动讲述该学科的产生、发展、应用及由此产生的影响。第一印象要激起学习者的学习热情,诱导学生探索专业课奥秘的欲望。教学中要给学生惊喜、新奇、实际之感,专业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多联系生产生活。
变换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研究学生的心理,掌握学生的特点,确定可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体现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结合专业特点,选择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的要求进行教学,这关系到专业课的教学效果。要降低教学跨度,突出双基的教学,特别是突出概念、规律的形成过程,把课堂教学的重点由学生记忆现成结论为主转移到引导学生探索问题本身上来。加强实践活动,多开设些实验课,并把部分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实验,引导学生处理、分析实验数据,指导他们通过实验现象,把握科学规律。而且在实践的目的上要有所拓宽,不能仅仅为了证明课本上的理论和结果而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应该拓展到发现课本上及课本外的理论和结果;用现代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把学生从学校课堂这个固有的领地解放出来,使学生接受更多的最新信息,使教学内容方式更加丰富多采而富有吸引力;采取问题教学模式,让教学具有针对性,简单的内容可作为课前预习,课后作业,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看书完成其余问题,由教师设计后大家一起参与讨论、辩论,教师对学生的解题方案作评判和指导。
特别注意学习障碍生的课前和课后的个别辅导。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引导他们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教师在教学上要分层次,分层设计课堂提问和阶段性检测试题,让他们都有展示自我,获得成功的机会。要善于发现和充分利用他们的长处和闪光点,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和潜力,有助于他们重新获得学习专业课的信心和勇气。
要处理好尊重爱护和严格要求的关系。教学是通过外在的科学、合理、严格的要求,逐渐内化为学生认知的需要和实际行动。学生的主体性只有在良好的环境,严格的科学管理体制下才能充分体现。学习障碍生缺乏认知需要,缺乏内在动力,对学习不感兴趣,不感到学习的快乐。为了寻找心理平衡,他们往往以违反课堂纪律而宣告自己的存在。他们存在一系列心理矛盾,自高而自卑,坚毅而脆弱,野蛮而懦弱,独立而依附,进取而自弃。我们要尊重他们的独立个性,爱护他们脆弱的自尊心,真诚地关心,耐心地疏导和热情地帮助,清除他们的对立情绪和对学习的困惑,同时要有一套严格合理的措施。尊重学生是严格要求的前提,只有真诚地关怀和尊重学生,相信他们的力量和能力才能提出中肯的合理的严格要求;也只有在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提出严格的要求,才能促使学生克服困难,自觉的履行要求,逐渐形成坚强的意志和性格,使他们朝自身认知发展的正确方向前进,实现其人生价值追求。要处理好尊重爱护和严格要求的关系。教学是通过外在的科学、合理、严格的要求,逐渐内化为学生认知的需要和实际行动。学生的主体性只有在良好的环境,严格的科学管理体制下才能充分体现。学习障碍生缺乏认知需要,缺乏内在动力,对学习不感兴趣,不感到学习的快乐。为了寻找心理平衡,他们往往以违反课堂纪律而宣告自己的存在。他们存在一系列心理矛盾,自高而自卑,坚毅而脆弱,野蛮而懦弱,独立而依附,进取而自弃。我们要尊重他们的独立个性,爱护他们脆弱的自尊心,真诚地关心,耐心地疏导和热情地帮助,清除他们的对立情绪和对学习的困惑,同时要有一套严格合理的措施。尊重学生是严格要求的前提,只有真诚地关怀和尊重学生,相信他们的力量和能力才能提出中肯的合理的严格要求;也只有在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提出严格的要求,才能促使学生克服困难,自觉的履行要求,逐渐形成坚强的意志和性格,使他们朝自身认知发展的正确方向前进,实现其人生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 统先、张文郁·教育哲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2] 朱新生,《教育发展研究》(沪)2000.11 89—72 [3] 蒋运钧, 我们如何培养创新素质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0.10 1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