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复习教案.力热电光原综合题

时间:2019-05-15 03:22: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物理复习教案.力热电光原综合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物理复习教案.力热电光原综合题》。

第一篇:高中物理复习教案.力热电光原综合题

力热电光原综合题

[P 3.] 广东茂名市2007年第一次模考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D)A.首先发现电子的科学家是卢瑟福 B.用实验证实电磁波存在的是麦克斯韦 C.发现天然放射性现象的科学家是贝克勒耳

D.首先用电场线描述电场的科学家是法拉第

[P4.]江苏省如东中学06—07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2.对于如下几种现象的分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A.通常情况下人用力将乒乓球和与乒乓球大小相似的小石块抛出,小石块飞行的距离要远得多,其主要原因是抛出后的乒乓球比石块所受空气阻力大

B.用打气筒给自行车打气时,要用力才能压缩空气,这说明此时空气分子间的作用力是斥力

C.把笔尖紧压在化妆用玻璃镜面上,看到笔尖与它在镜中的像的距离约为4mm,则玻璃的厚度约为4mm D.打开香水瓶后,在较远的地方也能闻到香味,这表明香水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P 5.] 2007年广东卷

1、许多科学家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B D)A.卡文迪许测出引力常数 B.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C.安培提出了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公式

D.库仑总结并确认了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P 6.] 07年理综重庆卷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D)A.正弦交变电流的有效值是最大值的2倍

B.声波是纵波,声源振动越快,声波传播也越快

C.在某介质中,红光折射率比其它色光的小,故红光传播速度比其它色光的大 D.质子和α粒子以相同速度垂直进入同一匀强磁场,质子做圆周运动的半径较小

[P 7.]苏北五市07届调研考试1.为了纪念牛顿和爱因斯坦对物理学的巨大贡献,人们常把1666年和1905年称作牛顿奇迹年和爱因斯坦奇迹年。下列关于这两位物理学巨匠对物理学贡献的陈述中正确的是

(B)

A.爱因斯坦通过质能方程阐明质量就是能量

B.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说,并给出了光子能量E=h

C.牛顿运用理想实验法得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D.牛顿总结出万有引力定律并精确测出了引力常量

[P8.] 07年4月苏州中学调研卷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B D)

A.利用金属晶格(大小约10-10m)作为障碍物能观察到电子的衍射图样,说明电子也具有波动性

B.太阳光谱中的许多暗线是由于太阳大气层中相应元素的原子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时吸能而形成的

C.在光电效应的实验中,入射光强度增大,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随之增大 D.质能方程表明:物体具有的能量与它的质量有简单的正比关系

[P 9.]江苏省如东中学06—07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8.下列提供了科技发展及物理与生活的四则信息,其中肯定错误的是

(B D)..A.运输灵敏电流表时,为了防止指针的大角度偏转,应把灵敏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用导线连接

B.某国际科研小组正在研制利用超导材料制成灯泡的灯丝和闭合电路。利用电磁感应激起电流后,由于电路电阻为零从而使灯泡一直发光

C.由于太阳的照射,海洋表面的温度可达30℃左右,而海洋深处的温度要低得多,在水深600~1000m的地方,水温约为4℃。据此,科学家研制了一种抗腐蚀的热交换器,利用海水温差发电

D.低温技术已有重大突破,1933年低温达到0.25K,1995年低温已达1×10-8K。随着低温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一定能把热力学温度降低到绝对零度

[P10.]07年4月苏州中学调研卷16.(15分)如图所示,在xy平面上,一个以原点O为中心、半径为R的圆形区域内存在着一匀强磁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为B,方向垂直于xy平面向内。在O处原来静止着一个具有放射性的原子核137,某时刻该核发生衰变,放出一个正电子和一个反冲核。已知N(氮)正电子从O点射出时沿x轴正方向,而反冲核刚好不会离开磁场区域,正电子电荷量为e。不计重力影响和粒子间的相互作用。

N的衰变方程;(2)求正电子离开磁场区域时的位置。(1)试写出13713130解:(1)7N→6C+1e

(2)轨迹示意图如图所示

(3)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cvc=meve

反冲核,即碳核的轨道半径为 R2mcvc6eBR2

对正电子 rmeveeB 所以 r=3R

由图可知,正电子从磁场中射出的位置P的坐标x、y满足: r2=x2+(r-y)R2= x2+y2

解之得x356R

y16R

象测定金属 [P12.]07年4月苏州中学调研卷17.(15分)如图所示是利用光电效应现极限频率的实验原理图,其中电源电动势为E,内阻为r,R0的总电阻为4r,两块平行金属板相距为d,当N受频率为的紫外线照射后,将发射沿不同方向运动的光电子,形成电流,从而引起电流计的指针偏转,若闭合开关S,调节R0逐渐增大极板间电压,可以发现电流逐渐减小。当电压表示数为U时,电流恰好为零。(已知普朗克常量h、电子电荷量e、电子质量m、光速为c)则: ⑴金属板N的极限频率为多大? ⑵这时Rpb为多大?⑶切断开关S,在MN间加垂直于纸面的匀强磁场,逐渐增大磁感应强度,也能使电流为零,当磁感应强度B为多大时,电流恰好为零?

解:⑴当电压为U,电流为零时有

eU12mv0

212mv0hh0

eUh2解以上两式得: 0

又 URPbR0r

RPb5UrE

⑶由题意知 Rmv0eB d = 2R 解得: B8mUed22ed2meU

[P 14.]江苏省如东中学06—07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15.(16分)由于生态环境被破坏,地表土裸露,大片土地沙漠化,加上干旱少雨,我国北方地区春天会出现扬尘天气甚至沙尘暴。据环保部门测定,在北京地区出现严重沙尘暴时,最大风速可达到12 m/s,同时由于大量微粒在空中悬浮,天空呈橙黄色,能见度只有50m左右。

(1)根据光的散射规律可知,当空中悬浮的微粒直径d与入射光波长λ之比d/λ=0.1时,该波长的光散射最强。在空气洁净时,主要是大气中的气体分子在散射日光,其中蓝光被散射得最强,所以天空呈蓝色。发生沙尘暴时由于悬浮微粒对光的散射,使得天空呈橙黄色,已知橙黄色光波的平均波长为6.0×10-7m,请计算悬浮微粒的平均直径为多大。

(2)若某次沙尘暴使空气中悬浮微粒的最高浓度达到5.8×10-6 kg/m3,已知单个悬浮微粒的密度为2.0×103kg/m3,这时1.0cm3的空气约含多少颗悬浮微粒?(3)在一般扬尘天气,风力发电机还可以正常工作。已知风力发电机将空气的动能转化为电能的效率为20%,空气密度为1.29 kg/m3,某风力发电机风车的有效受风面积为4.0 m2,此风力发电机在风速为l0 m/s时的输出电功率为多大?

解:(16分)(1)因为d/λ=0.1时,该波长的光散射最强,所以沙尘的平均直径d=0.1λ=6.0×l0-8m。

(4分)(2)沙尘暴天气时1m3扬尘空气中含悬浮微粒总体积为:V=m/ρ=2.9×10-9m 3. 每一个悬浮微粒的平均体积为:V0=πd3/6=1.1×l0-22m3

1m3的空气中所含悬浮微粒的数量为N=V/V0=2.6×l013个

所以1.0 cm3的空气中所含悬浮微粒的数量为n=2.6×107个

(6分)(3)1s内吹到风车上的空气的体积为:V=Sv 这些空气所具有的动能为:EK=1/2ρVv

风力发电机的输出电功率为:P=ηEk=η×1/2×ρSv3=516 W

(6分)

第二篇:高中物理力的分解教案

《力的分解》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分力及力的分解的概念.

2、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且都遵守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3、掌握按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的一般步骤,学会判断一个力产生的实际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

1、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2、培养观察、实验能力。

3、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4、培养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日常现象,培养学生探究周围事物的习惯。

2、培育学生发表见解的意识和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教学重点

在实际问题中如何根据力产生的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教学难点

如何确定一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 教学方法

分析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导探究,实践体验,讨论交流,用物理语言描述出力的分解的方法。教学用具

电子台秤,物块,橡皮筋,弹簧秤,铅笔,细线,钩码,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学生活动】:趣味拔河 【过渡引言】:相信同学们学了今天的课程之后就能够明白其中的道理. 【板书】力的分解 新课教学: 【设问】:(回顾、铺垫)什么是合力?什么是分力?什么叫力的合成?力的合成遵循什么法则?

【学生回答】:如果原来几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跟一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相同,这一个力就叫做原来那几个力的合力,原来的几个力叫做这个力的分力。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

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引导学生】而已知物体的合力求分力的过程,我们把它叫做力的分解。【板书】

1、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

【引导学生】那么,力的分解又应该遵循什么定律? 【学生思考并回答】:也应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视频】三脚架演示实验

【板书】

2、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行定则.

引导学生推理得出: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 【过渡引言】不加限制条件,一个对角线可以做出无数组平行四边形,即一个力可分解为无数组不同的分力.如右图

在实际问题中, 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往往是确定的,一个已知力究竟要怎样分解? 【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展示耙工作的示意图,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思考:

1、拖拉机对耙的斜向上的拉力F产生了什么效果?

2、这样的效果能不能用两个力F1和F2来实现?方向怎样? 下面,利用台秤来模拟耙工作

【演示实验1】将物体放在台秤上,观察台秤的示数。再用斜向上的力拉重物,让学生观察平板台秤示数如何变化,物体运动情况如何? 【提问】台秤示数如何变化?这说明什么?物体运动情况如何?又说明什么?(请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台秤示数减小,物体在水平方向运动。【教师引导学生】

斜向上的拉力产生两个作用效果:水平向前拉物体,竖直向上提物体. 那么,我们是否可用一个竖直向上的力和一个水平向前的力共同作用来达到同样的效果。即:F1和F2两个力来等效替代力F?

如果F1和F2作用的效果和F作用的效果相同.F1和F2就是F的两分力.(多媒体演示分解过程).

在实际问题中,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往往是确定的,通过分析可以找出其作用效果,从而确定两分力的方向,再来进行分解,就可以得到唯一确定的解. 【板书】

3、通常按力的作用效果来进行力的分解.

[过渡引言] 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力的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力产生的实际效果. 我们再来探究两个常见实例:

【演示实验2】利用台秤、弹簧秤模拟斜面上静止不动的物块实验:

先让台秤水平放置,观察台秤与弹簧秤示数。再将台秤倾斜,再观察台秤与弹簧秤示数 【提问】:台秤示数倾斜放置时示数与水平放置时示数什么区别?弹簧秤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台秤示数减小,弹簧秤具有示数

【教师引导学生]:物体重力产生了两个效果:使物体沿斜面方向下滑;在垂直与斜面方向上紧压斜面。

我们可以用F1和F2这两个力来等效替代力重力G,在多媒体上演示分解过程。(给学生强调紧压斜面的力并不是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只是重力的分量,实际不存在)【学生活动】:假设斜面的倾角为θ,物体重力为G。那么重力的分力如何计算?试写出表达式。

【教师活动】:通过这个表达式分析:

1、当θ增大时,F1和 F2的大小如何变化?

2、、通过这个结论,我们再来解释高大的桥为什么要造很长的引桥? 【学生活动】:在教师引导下,用物理语言描述分析过程。

1、当θ增大时,F1增大,F2减小。

2、上桥时阻碍车辆前进,上坡困难;下桥时使车辆越来越快,不安全。

3、引桥越长,θ越小,F1越小上桥时的阻碍作用减小,从而比较容易上桥,下桥时的加速作用会减小,所以高大的桥总是建很长的引桥,减小桥面的倾角,从而保障行车时的安全。[演示实验3]让全体学生按图示,利用橡皮筋,铅笔,砝码共同探究如何确定一个力产生的实际效果: 【提问】:自己的手心及有什么感觉?橡皮筋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手心有力的作用,橡皮筋被拉长。

【教师引导学生]:砝码的重力产生两个作用效果:对手指有拉的作用;对手心有压的作用 同样,我们可以用F1和F2这两个力来等效替代力砝码重力G,并在多媒体上演示分解过程

【学生活动】手与橡皮筋间夹角为θ,砝码重G。那么重力的分力如何计算?试写出表达式。【过渡引言】从课前视频中抽象出以下探究问题:

【探究4】合力一定,两分力随它们之间的夹角变化而如何变化?

【学生活动】请两位学生做实验:用两手分别捏住细绳两端的弹簧秤,两手等高,细绳中点挂有钩码.改变两段橡皮筋间的夹角,让学生观察橡皮筋发生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其中原因. [引导学生] 合力一定时,分力随夹角增大而增大当θ>120o时,分力>合力

回顾视频,采用特殊装置时,铁丝的夹角比较大,故可以用较小的的力拉断铁丝。

三、【课堂小结】: 力的分解的一般步骤:

(1)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2)根据已知力和两个分力方向作平行四边形.(3)根据平行四边形确定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四、【板书设计】

1、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

2、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行定则.

3、通常按力的作用效果来进行力的分解.

4、力的分解的一般步骤:

五、【作业布置】

第三篇:高中物理必修一复习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一复习大纲

1.运动的描述(7概念1实验)

质点、参考系、坐标系、时间、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概念 什么是质点?

时间与时刻有什么区别? 位移和路程的区别?

速度的公式:v=s/t 加速度:a=△v/△t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1实验)

速度、时间、位移、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3.相互作用(一个实验)

力、力的合成与分解 力学公式

1、胡克定律: F = Kx(x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为倔强系

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有关)

2、重力: G = mg(g随高度、纬度而变化)、(1)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F1 +F2 F  F1-F2 (2)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3)合力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两个平衡条件:

(1)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

为零。

Fy=oFx=o F=o 或

(2)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 力矩代数和为零.

力矩:M=FL(L为力臂,是转动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5、摩擦力的公式:

N(1)滑动摩擦力: f=

说明 : a、N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b、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无关.(2)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fm(fm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f静大小范围: O 说明: a、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

运动方向成一 定 夹角。

b、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4.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在不受外力的作用时,总保持相对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

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F合=ma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F=-F' 解题技巧:

ⅰ运动的过程化 ⅱ力学分析

ⅲ运动与力学结合

第四篇:高中物理必修2力的分解教案

《力的分解》教案

一、教材分析

《力的分解》是人教版教材高一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五节的内容。,学生在学习本章节之前已经学习了重力、弹力、摩擦力和力的合成的知识,为力的分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分解法是处理力的运算的手段和方法,深入学好本节课的矢量运算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对于在以后把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分解及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节的内容在高一物理学习中占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对于学生高一年级的学习,最突出的是学科门类齐全,教学时间安排紧凑。相当于高一新生来说,高中学习任务繁重,学习时间紧张,尤其在物理的学习上,高中物理教学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课堂教学进度快,教学密度大,需要学生自己多分析、思考、练习,才能真正掌握物理的知识。

在学习了前面运动的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这两章节的学习后,学生在大体上开始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方法,在观察与思考能力上得到一定的提高,在本节课之前,学生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已掌握了一些基础的力,并且通过学习力的合成认识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分力的概念,清楚分解是合成的逆运算。

(2)认识力的分解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可以有无数组解。

(2)学会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并能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根据几何关系求解分力。2.过程与方法:

(1)在过程中观察合力与分力关系,会分析物体受力及作用效果。(2)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力的分解。

(3)从物体的受力情况分析其力的作用效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分析观察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的探究态度。

四、说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1)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2)理解并掌握掌握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

教学难点是(1)力的分解具有唯一性的条件。(2)熟练应用矢量的运算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的.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五、教法和学法 基于本节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即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2、活动探究法(即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即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

在学法方面,通过让学生观察现象、思考探究、课堂交流等方式,最终学会运用数学几何思想去解决物理问题。

六、教具学具:三角尺、小车、薄板、直木板、弹簧秤、砝码、七、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2—3分钟)

通过引入生活中常见的拖拉机拉耙的情景,分析研究耙在水平方向的前进和竖直方向上在泥土中的深度,让学生进行课堂的讨论,使学生知道耙受到斜向上的拉力可以有两个作用效果,一个是竖直向上拉耙的作用效果,另一个作用效果是使耙向水平方向运动,从而提出新课力的分解。

2、讲授新课:(35分钟)

第一:复习力的合成,方学生回忆巩固平行四边形定则,便于学生学习新课。

第二:提出问题:力的分解应如何进行?

通过学生的发言和老师的讲解,得出结论: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第三:提出如何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呢?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来分解又如何呢? 这样设计是使学生明确已知一个力,如果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可以作出无数多个分力。这个是这节课的难点。分析力的分解在唯一解的情况。

然后进行实验演示,用软的薄板做斜面这样是使小车重力压斜面的效果更加的明显,用弹簧勾住小车,另一端固定在竖直板上,用弹簧是为了让学生更容易观察小车重力产生沿着斜面向下滑的作用效果。

在观察在斜面上的小车时以两个步骤进行:

步骤一:倾角不变情况下,在小车上逐渐加大钩码,待稳定后引导学生观察小车运动情况。

步骤二:在小车重力不变(即钩码一定)情况下,改变倾斜角,引导学生观察小车运动。

通过以上实验让学生从触觉和视觉两方面去感受斜面上重物所产生的效果,通过正交分解的方法对小车在平行斜面与垂直斜面方向上进行分解,得到重力所产生的两个效果。

G

G12GsinGcos

再由以上两个式子判断两个分力随重力与斜面倾角的变化。

为了帮助学生消化理解新知识,再设置了这样两个问题让学生去讨论。

(1)公园的滑梯倾角为什么比较大?

(2)为什么高大的立交桥要建有很长的引桥?

接着用多媒体展示实物给学生解释 劈的工作原理及拱桥的道理,让学生去感受分力与夹角之间的关系。

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讲解力的分解的应用,让学生意识到物理既源于生活而又走向生活。

最后通过学生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定则的运用,再让学生回顾位移等矢量,看书本上矢量相加的内容,提出三角形定则,让学生知道了解掌握矢量标量的概念。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2—3分钟)总结本节课重点: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让学生掌握两点 ①根据力的实际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②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计算分力的大小。

对于本节课的难点

1,力的分解具有唯一解的情况。

2,在具体情况中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分力的方向,然后再利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确定两分力的大小。4.作业布置

做好书本课后的问题与练习,整理好课堂笔记。

八、板书设计

①根据力的实际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②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计算分力的大小。

③三角形法则的图示。

第五篇:第七章 力 复习课教案

第七章 力 复习课

复习目标:

1、知道力的定义及力的单位,以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会画力的示意图。

2、知道什么弹力,理解拉了越大弹簧伸得越长,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知道什么是重力,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理解重力的方向总是向下的及其应用。重点: 弹力与重力的概念与力的三要素的理解。难点: 力的示意图的画法。教学过程

一、自主梳理本章知识点

1、什么是力?力的单位是什么?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3画出放在斜面上重5牛长方体物块受到重力的示意图

3、什么叫弹性、塑性、脆性、什么教弹力?

4、弹簧的伸长与拉力有什么关系?怎样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观察什么,正确使用注意事项)。

5、什么是重力,它的大小与质量有什么关系,方向是怎样的?有什么应用?

6、什么是重心,重心和物体的稳定程度有什么关系?

二、我检测我提高:

1、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的 改变、改变或它们同时改变。要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对它施加的作用。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除了与力的大小、方向有关外,还与力的 有关。

2、运动员踢球时,对球施力的物体是

,这时

也受到球的作用力;人用手拍桌面,手会感到痛,这是因为。

3、如图(a)、(b)中的情景表示了力的作用效果,其中图(a)主要表示力能使物体的 发生改变;图(C),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力的大小、方向有关,还跟力的有关;

5、如图14所示的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________N。

6、一质量为0.2kg的苹果从树上下落,是因为它受到重力的作用,重力的大小为 N,方向总 是。(g取10N/kg)

7、两个物体间有力的作用时()

A.一定要相互接触

B.可以不接触 C.互相接触,并要发生形变 D.互相接触并发生相对运动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B.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才可能有力的作用。

C.受力物体同时也一定是施力物体。D.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能够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9、以下是我们生活中可见到的几种现象:①用力揉面团,面团形状发生变化;②篮球撞击在篮板上被弹回;③用力握小皮球,球变瘪了;④一阵风把地面上的灰尘吹得漫天飞舞。在这些现象中,物体因为受力而改变运动状态的是()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0、如图所示,下列选项中对各图解释错误的是

(A)甲图是脚踢球使球飞出去,说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B)乙图是球拍对球的作用力改变了球的运动方向(C)丙图是瓶对海绵的压力使海绵发生形变(D)丁图是鱼线的拉力使钓鱼杆发生形变

12、甲、乙两个同学沿相反的方向拉测力计,各用力200牛.则测力计的示数为()A、100牛

B、200牛

C、0牛

D、400牛

13、有一把弹簧秤,秤钩上不受力时,指针不是指在零刻度位置,而是指在0.2N的位置上,此时用手拉弹簧秤的秤钩,使弹簧秤的示数为4 N,则手拉弹簧的力是

()

A.4.2 N

B.3.8 N

C.4 N D.无法判断

14、踢到空中的足球,受到哪些力的作用()A.受到脚的作用力和重力

B.受到重力的作用 C.只受到脚的作有力

D.没有受到任何力的作用

15、如图所示的情景中,物体所受重力的示意图正确的是()

16、假如地球上没有重力,下列现象可能发生的是()

A.小学生单手举起卡车

B.黄河水照样奔流不息 C.熟透的苹果从树上落下

D.抛出去的石头会落回地面

17、下列图像中,能正确表示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关系的是()

A

B

C

D

19、图10是一吊灯挂在天花板的示意图,在该图中画出吊灯受力的示意图。

20、画出足球被踢出后,所受的力的示意图。(忽略空气阻力)

21.(1)如图11(b)所示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__________N,它的1大格表示_________N,每1小格表示________N。经过调零后测量,从图中指针的位置可知它受到向下的拉力是_______N。(2)使用弹簧测力计前,应先检查指针是否指在 刻线位置。若不在此处,应请老师调节后再使用。

22、小罗同学做探究弹簧长度与所受拉力关系的实验时,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所示,试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表中数据,找出其中规律,并用恰当的物理语言加以表达:。(2)如果用这根弹簧做成了弹簧测力计,那么这个弹簧测力计称量的有效范围是:_______,此时弹簧的伸长量△L与所受拉力F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F=k△L,其中的k=_______.

23、小李在课外探究弹簧的长度跟外力的变化关系,利用如图的实验装置记录了相应实验数据如下:

(1)这项研究在实际中的应用是 ;(2)分析实验数据你可得到的结论

(3)该弹簧原长是

cm,若用该弹簧制作一只弹簧测力计,其量程为

N。(4)小李作出了下图所示的三个图像,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_(填序号)4

下载高中物理复习教案.力热电光原综合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物理复习教案.力热电光原综合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物理必修一4.3 力的平衡 教案2

    《力的平衡》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平衡状态和平衡力的概念 2)了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的概念 3)知道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2.能力目标: 1)通过课堂小实验,培养学......

    2018年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3.4 力的合成

    3.4 力的合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知道它是力的合成的基本规律。 2. 初步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解共点力的合力;能从力的作用效果理解......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复习教案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复习教案 目标:1阶段性总结本章知识 2总结并系统掌握运动和力的关系,使本章各节零散的知识点成一个知识系统 3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使知识升华为一种......

    运动和力复习总结示范教案

    第六节 复习和总结 从容说课 通过本章“运动和力”的学习,学生对机械运动、参照物、速度、时间和长度的测量、力的单位和测量、力的表示、力的作用效果、物体的惯性、二力的......

    运动和力复习教案[五篇范例]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复习教案 两渡中学杜虎宝 [复习目标] 1、理解速度的定义、速度的单位、公式及其意义。 2、 能用速度公式简单计算速度和平均速度。 3、 知道如何用科学的......

    高中物理 第三章第五节3.5力的分解教案范文合集

    亿库教育网http://www.xiexiebang.com 3.5力的分解 一、 教材分析 高中物理必修1第五章第二节力的分解是在学生学习了前一章力的基础知识及力的合成之后而编排的。由于分解......

    高中物理 力的合成教案4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五课时:力的合成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物理思维能力三、德育目标: 在实验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方法,结果要符合实验数据,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求实精神。 教学重点:......

    高中物理必修1教案-《力的合成》案例[五篇材料]

    力的合成案例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1.内容与地位 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共同必修模块物理一的内容标准中涉及本节内容有“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区分矢量与标量,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