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创新(原创)-建立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新模型教案

时间:2019-05-15 03:36: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实验创新(原创)-建立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新模型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实验创新(原创)-建立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新模型教案》。

第一篇:实验创新(原创)-建立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新模型教案

建立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新模型

一、实验或器材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有丝分裂”是人教版《生物1(必修)─分子与细胞》第六章第1节“细胞增殖”的内容。有丝分裂是学生学习减数分裂和遗传规律的基础,也是学习DNA复制及遗传信息传递的重要基础。

“减数分裂”这一部分内容不仅是《生物2(必修)─遗传与进化》的重点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点、难点内容之一。减数分裂是有性生殖形成配子的必经途径,是孟德尔遗传两定律的细胞学基础,同时也是生物三种可遗传变异的主要来源和生理基础,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无论在有丝分裂还是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内染色体的形态数目及行为变化均最明显。

由于细胞分裂是一个微观、动态、连续的过程,给准确认知带来了一定难度。通过建立模型,模拟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及主要行为的变化,帮助学生直观认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理解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多种行为变化,染色体、DNA、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以及他们数量变化的曲线绘制及应用,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实验的原型是利用橡皮泥捏出染色体,在纸上画出的初级精母细胞内,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及主要行为的变化。

此原型不足之处:

1、原型实验为分组实验,但橡皮泥太软且带黏性,拿起来容易断裂,不便在黑板上做演示实验,也无法结合演示展开各个时期的特点讲解。

2、开始即用橡皮泥做成染色单体,不能体现染色体的复制,也无法体现同源染色体从配对到四分体的变化过程。

3、模型使用完后,可能出现不同颜色的橡皮泥混合在一起,且橡皮泥干后硬化,不易长期保存,无法为以后的教学活动重复利用。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1、利用小朋友使用的爬行垫,剪成染色体的形态,在着丝点的位置巧妙嵌入超强磁性的小块磁铁,可以吸附在黑板上清晰地展示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通过制作的染色体,可以灵活地模拟出染色体的复制、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减数分裂时四分体的形成和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等。

2、在剪好的染色体的一面,分别粘上两种不同颜色的纸片,以表示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利用对比鲜明的颜色,及大体积的染色体模型,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非常清晰,且令人印象深刻。

3、为方便模拟同源染色体的交叉互换,在两条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的位置,切开以后同样嵌入了超强磁性的小块磁铁,可使得交叉互换操作起来简单易行。

四、实验器材

手工制作的两对同源染色体(包含8条姐妹染色单体)

五、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包括实验装置平面图)

在黑板上画出足够大的一个动物细胞,(可两人合作)移动染色体,模拟不同时期染色体的数目及行为变化。

六、实验过程

(1)模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数目及主要行为的变化

(2)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数目及主要行为的变化

(3)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自由组合

(4)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四分体的交叉互换

七、实验效果

演示效果明显、染色体数目及行为变化清晰、学生印象深刻

八、自我评价

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特点及比较,一直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特别是对于细胞分裂结合基因传递,学生学起来非常抽象,难以理解并掌握。以往教学,一般都是自己在黑板上画细胞分裂的图形,但费时费力,有时还画不好,利用网上下载的动画过程,学生往往看电影般看完即过,没来得及细细咀嚼,而且不能同时将各时期清晰展现出来,也不便学生对不同时期特点进行比较。一直想做一个可以在黑板上清晰演示的教具,省去画图麻烦,也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同时还能重复利用,反复利用,提高课堂效率。

第二篇:人教版教学教案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 学案 1

实验三 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

实验原理

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而细胞分裂。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数分裂

四、结果记录

与其他小组交流建构模型的过程和结果,画出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及主要行为的变化的简图:

五、实验评价

该模拟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你成功了吗?

误区警示

本实验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用橡皮泥做染色体时,要保证2条配对的染色体长度相同、颜色不同。

(2)本活动可由两人一组合作完成。在模拟过程中,两人要互相配合,移动染色体时要动作一致,尽量一次移动所有的染色体,像在活细胞中发生的那样。(3)用较大的白纸画出细胞的轮廓,并画出中心体和纺锤体(要清晰)。

(4)活动二中要注意,放在赤道板的每一侧的染色体是两条不同颜色的染色体,跟活动一不同。

问题探究

一、问题思考

1.让长度相同、颜色不同的两条染色体配对代表什么?

2.活动一中,你模拟了减数分裂中哪些染色体行为?

3.由两次活动可知,含两对同源染色体的初级精母细胞能产生几种配子?

二、探究创新

如果用3对染色体进行模拟,将产生多少种类型的配子?

巩固练习

1.下列哪一过程发生于减数分裂

D.同源染色体分离

2.同源染色体是指()A.由一条染色体经过复制形成的两条染色体 B.分别来自于父亲和母亲的两条染色体 C.形态特征大致相同的两条染色体 D.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两条染色体 3..下列四个细胞图,属于二倍体生物精子细胞的是()

4.下图为细胞分裂某一时期的示意图。

(1)此细胞处于_________分裂时期,此时有四分体_________个。(2)可以和1号染色体组成一个染色体组的是_________染色体。(3)此细胞全部染色体中有DNA分子_________个。

(4)在此细胞分裂后的一个子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_________对。子细胞染色体的组合为___________。答案 实验原理

一次 两次 一半 联会 交叉互换 分离 着丝点 实验过程

三、活动一:

1、长度相同、颜色不同

2、横向排列

3、着丝点 分离

4、次级精母细胞

活动二:

2、不同颜色

四、略(根据自己实验的实际情况绘制简图)

五、该模拟实验成功的关键主要有3点:①模拟之前,一定要掌握减数分裂各个时期染色体行为变化的特点。②用橡皮泥做染色体时,不要急于求成,要保证所做的同源染色体符合实验要求。③两人移动染色体时动作要缓慢一致,要有合作的精神。(只要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规范操作,实验就会成功)

问题探究

一、1.代表分别来自父方和母方的同源染色体联会

2.减数

第三篇:高中生物29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讲练中图版1教案

课题29 有丝分裂过程与无丝分裂

【课标要求】细胞的无丝分裂;细胞的有丝分裂。

【考向瞭望】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染色体、DNA、染色单体、着丝点与细胞两极距离的变化及分析;无丝分裂的特点及细胞举例。

【知识梳理】

一、有丝分裂

(一)分裂间期:主要变化: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二)分裂期(以高等植物细胞为例)

1、前期:染色质丝螺旋化形成染色体,核仁解体,核膜消失,细胞两极发出纺缍丝,形成纺缍体。(记忆口诀:膜仁消失显两体)。

2、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两侧都有纺缍丝附着,并牵引染色体运动,使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这个时期是观察染色体的最佳时期,同时注意赤道板并不是一个具体结构,是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记忆口诀:形数清晰赤道齐)。

3、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分向两极的两套染色体形态和数目完全相同。(记忆口诀:点裂数增均两极)。

4、末期: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缍体消失,出现新的核膜和核仁,出现细胞板,扩展形成细胞壁,将一个细胞分成二个子细胞。(记忆口诀:两消两现重开始)。

(三)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不同点

1、分裂前期——纺缍体的形成方式不同:高等植物细胞由两极发出纺缍丝形成纺缍体,而动物细胞靠两组中心粒发出星射线形成纺缍体。

2、分裂末期——形成两个子细胞的方式不同:植物细胞在赤道板位置形成细胞板,向四周扩展形成细胞壁,一个细胞分成两个子细胞。动物细胞膜从中央向内凹陷缢裂成两个子细胞。

(四)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的细胞器及功能

1、线粒体——供能(DNA复制、蛋白质合成、染色体分开)、复制。

2、中心体——形成纺缍体(动物、低等植物细胞)。

3、高尔基体——形成细胞板(植物细胞)。

4、核糖体——合成蛋白质。

(五)重要意义: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实质为DNA的复制),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在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于生物的遗传有重要意义。

二、无丝分裂

(一)特点:没有出现纺缍丝和染色体的变化。

(二)实例:蛙的红细胞的分裂。

【思考感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是否也能均等分配?

不是均能分配,而是随机地、不均等地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基础训练】

1、下列哪一种叙述可以表明动物细胞正在进行有丝分裂(C)A、核糖体合成活动加强 B、线粒体产生大量ATP C、中心体发出星射线 D、高尔基体的数目显著增加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纺缍体的形成方式不同,末期细胞质分裂方式不同,染色体的行为也有差异

B、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的图像,清晰可见染色体、赤道板、细胞壁 C、蓝藻在分裂中期,染色体着丝点有序排列于细胞赤道板上,末期细胞中央由高尔基体囊泡形成细胞板,之后形成新细胞壁

D、人的受精卵卵裂时,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着丝点在纺缍丝的牵引下,排列于赤道板上,西瓜芽尖有丝分裂末期出现细胞板

3、下列关于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相同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B)...A、在分裂间期,DNA复制后含量加倍

B、在分裂前期,由中心粒周围发出星射线形成纺缍体

C、在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含染色单体

D、在分裂后期,每一个着丝点分裂成两个,染色体数目加倍,不含染色单体 【高考模拟】

4、(2004全国卷Ⅲ)为了验证促进有丝分裂的物质对细胞分裂的促进作用,将小老鼠

3的肝细胞悬浮液分成等细胞数的甲、乙两组,在甲组的培养液中加入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33氧核苷酸(H—TdR);乙组中加入等剂量的H—TdR并加入促进有丝分裂的物质。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测定甲、乙两组细胞的总放射性强度。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3(1)细胞内H—TdR参与合成的生物大分子是DNA,该种分子所在的细胞结构名称是细胞核(染色体)、线粒体。

(2)乙组细胞的总放射性强度比甲组的高,原因是乙组中有促进细胞分裂的物质,促进了细胞的分裂,摄取的3H—TdR比甲组多。

3(3)细胞利用H—TdR合成生物大分子的过程发生在细胞周期的间期。

33(4)在上述实验中选用H—TdR的原因是细胞增殖有DNA的合成,而H—TdR是合成DNA的原料,其放射性强度可被测定。

5、(2008山东理综6)分裂期细胞的细胞质含有一种促进染色质凝集为染色体的物质。将某种动物的分裂期细胞与G1期(DNA复制前期)细胞融合后,可能出现的情况是(C)

A、来自G1期细胞的染色质开始复制

B、融合细胞DNA含量是G1期细胞的2倍 C、来自G1期细胞的染色质开始凝集

D、融合后两细胞仍按各自的细胞周期运转

第四篇: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案(新)要点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执教:何佩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亲历淀粉滴上碘酒会产生新物质并检验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的探究过程, 培养学生勤于探究、乐于合作, 善于交流的科学态度以及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的科学习惯。

2.让学生通过淀粉滴上碘酒会产生新物质并检验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科学记录的能力。

3.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了解淀粉与碘酒能发生变色反应, 淀粉与唾液一起会生成新物质等科学知识,培养学生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知道米饭、淀粉滴上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物质并利用这一特性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教学难点: 分析米饭和淀粉滴上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了新的物质。教学准备:

分组:米饭、淀粉、碘酒、滴管、几种常见的食物(学生自备)

教师演示:打字纸、碘酒、毛笔、表格

教学过程 :

课前交流。拉近师生感情。

一、激趣引入,获取感知

(一)、会变味的米饭

● ● 谈话 :应同学们的邀请,今天我也给大家表演个节目!看,这是一张白纸、这是一杯红色的液体(边说边展示,展示后放在实物投影台上),这是一支笔,我要用红色的液体在白纸上画出蓝色的画。你们觉得可能么?

表演节目。(画笑脸)。

● 同学们是否觉得奇怪呢?

谁来猜猜其中的奥妙?●

了。

想法很好,是不是这样呢?通过今天的探究,我们就知道其

中的奥妙

(板书课题: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品尝米饭:

● 我们先来做一件既简单又有趣的事品尝米饭。谁先说说你印象中得米饭是什么味道?

——

● 但这次品尝可与平时不同哦,有几个任务要交给大家。请看大屏幕。

(大屏幕出示)

1、刚放入口中时的味道。

2、咀嚼一到两分钟后的味道。

3、我们猜测变味的原因?

4、作好记录。

仔细品尝,注意米饭在不同时间的味道变化:

● 记住,每位同学都要品尝,可以边品尝边交流并填写记录表一。现在开始。

● 学生探究、教师参与学生探究。

记录表一: 品尝米饭 第()小组 刚品尝时的味道

咀嚼一分我们猜测钟后的味变味的原道 因?

注:小组内认真讨论,及时作好记录。

2、交流展示:

● 哪个组愿意来说说你的发现?

● 你们的发现和他们一样么?对,就是这个变化。

猜测一下,米饭中有什么物质才会产生这样的变化?

3、分析交流:

(如果有学生说是“糖”,解释:如果是含有糖,那一放入口里,就马上感觉到甜,但事实是不是这样呢?那是糖在起作用么?)● 对!米饭变甜是因为米饭中含有一种叫“淀粉”的物质。想了解的更多么,请打开课本第30页自由读一读“米饭是甜的么”。

谁来说说米饭为是么会变甜? 你也来说说。说得好!

这就是米饭变甜的原因。

4、复习提升:

● 米饭出现的“甜味”是本来就有的么? ● 那是一种产生的————(新物质)。● 那么米饭在口腔里的变化是什么变化呢?

● 米饭变甜是因为米饭中的淀粉在咀嚼中与唾液中的淀粉酶混合产生了麦芽糖。

(二)、认识观察淀粉

● 同学们,淀粉又名生粉,是家庭厨房的一种烹调用品,你看到过淀粉吗?

桌上的培养皿中的物质就是淀粉。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它吧!

● 学生观察,教师参与学生观察。● 汇报交流。板书: 淀粉

白色 粉末状、滑 无味

● 淀粉的作用可大了,它是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吃到肚里后,就会变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中,同吸进的氧气化合产生热量供给人体肌肉运动和各部分器官的正常活动。

为了健康饮食,怎样来判断食物里是否含有淀粉呢?

(三)、米饭、淀粉和碘酒

● 认识碘酒:科学家们通过研究,鉴别淀粉有一样秘密武器——碘酒,(出示碘酒)瞧!就是它!在你们的桌上也有碘酒,来,认识一下这个新朋友。● 学生观察碘酒: ● 它是什么颜色的?

(演示:闻一闻,是否有刺激性气味。(板书: 碘酒 棕色液体 无气味

● 下面我们就用它来鉴别淀粉吧!(大屏幕出示)淀粉与碘酒的反应:

1、将装有淀粉的培养皿放在白纸上。

2、用滴管滴1--2滴碘酒在淀粉上面,仔细观察,淀粉发生了什么变化?

3、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思考这种变化属于什么变化?

(强调实验中滴管的滴口不能碰到被检测物体。)看清要求后就动手探究吧。

● 学生探究,教师参与交流并予以适当引导。

3、交流:

● 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淀粉的颜色变成了深蓝色,产生了深蓝色的物质)

这是淀粉本来就有的么?

● 那这是一种————(新物质)。

(板书:混合后产生深蓝色的新物质)

4、小结:

淀粉滴上碘酒会变成深蓝色,这是淀粉的特性之一。

● 刚才同学们说米饭变甜是因为米饭中含有淀粉,是不是这样呢?怎样才能证明你的猜测呢? 小组内交流一下。

● 谁来说说?你也来说说。● 方法很好,动手试试吧。

● 学生实验验证,教师参与、交流。

● 交流汇报。

● 提问: 你们发现了什么?你也来说说。这个现象说明米饭里含有什么?

(四)、寻找淀粉的踪迹。

● 像米饭这样含有淀粉的食物生活中还有很多,谁来总结:怎样判断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在食物上滴上碘酒,如果产生了深蓝色的新物质就说明这个食物中含有淀粉。)

● 这个方法好!

● 桌上有我为大家你准备的食物,你们预测一下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哪些不含。将含有淀粉的食物放入左边的盘子里,不含的放在右边的盘子里。

● 谁来汇报你的预测结果。● 预测结果能作为结论么?

那我们就用实验来验证吧。试验中同学们要安静、快速、正确的进行判断,把实验结果填写在记录表二中。实验结束后争取上台展示。

● 讨论、实验: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实验,并参与完成记录表。寻找食物中淀粉的踪迹

含有淀粉的食物

不含淀粉的食物

我们的 我们组认为 类 类 食物中含有淀粉。发现

(可以归纳出1—3类)

● 汇报交流。

(及时纠正学生豆子不含淀粉的错误、抽学生展示操作方法)同学们发现了么,豆子中也含有淀粉,之所以出现不同的结果,是因为部分同学在试验中没有将豆子剥开。

同学们,实验的效果与实验的时间长短、操作方法有关系,在以后的试验中同学们一定要细心、耐心、反复进行检测。● 学生汇报交流。

●(学生归纳出:谷类、面粉类;根茎类蔬菜

● 小 结:其实生活中含有淀粉的食物主要有四大类。(大屏幕上出示)

谷类、面类:米饭、米粉、汤圆、年糕、麦片、面包、馒头、包子、水饺皮、馄饨皮、面条、烙饼、玉米、蛋糕、饼干……

根茎类蔬菜:马铃薯、芋头、地瓜,南瓜、莲藕、山药、番薯……

豆 类蔬菜:碗豆、绿豆、红豆……

水果类食物:香蕉、苹果、枣、桃子……

三、小结本课。

● 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淀粉的知识,知道了淀粉和碘酒混合后会产生深蓝色的物质,那么谁来说说我开始表演的节目中有什么秘密呢?

(想一想纸上有什么物质,用什么液体书写才能成功呢?)● 同学们,生活中还有许多食物含有淀粉,今天我们只检测了其中的一小部分,课后同学们再去寻找还有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下节课同学们再进行交流。

下课!

(四.课外拓展知识:

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淀粉的知识,知道了淀粉和碘酒混合后会产生深蓝色的物质,那么谁来说说我开始表演的节目中有什么秘密呢?

(想一想纸上有什么物质,用什么液体书写才能成功呢?)非常好!

现在我有个问题要考考你们:在抗日战争时期,需要要写一封无字密信传递信息,应该怎样制作?

学生通论并汇报。

方法非常好,同学们下课后可以根据自己的设想进行实施,学要的同学可以到老师这儿领取碘酒。

下课!)

说 课

设计思路:

主题:科学探究,引导学生构建科学的概念

教材分析:

本课有四部分组成,分别是“会变味的米饭,米饭、淀粉和碘酒,淀粉的踪迹,制作神秘的信件”。

会变味的米饭,平常吃饭的时候感觉不到甜味,只有细细品尝才会感觉到米饭产生了甜味,用这样日常生活中经历却不大注意到的活动,开始本课的学习。

米饭、淀粉和碘酒,让学生利用感官对淀粉、碘酒进行观察,在淀粉上滴上碘酒进行实验,对其产生的现象,教科书进行了明确的告知。

淀粉的踪迹,利用淀粉与碘酒混合后的变色反应来检验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

制作神秘的信件,是一个有趣的活动,是寻找淀粉的踪迹活动的延续。(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本节课内容太多,此内容可作为课后探究。)学情分析:

六下的学生经过几年的科学研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基础以及知识基础,对于米饭非常熟悉,对其味道了如指掌,有一部分的学生还有这样的经验,咀嚼米饭的时间长了,口腔内的米饭还会出现甜味,甚至于有些课外知识丰富的学生知道米饭里有淀粉,淀粉遇到碘酒会变蓝色;并且学生已经熟悉了充分利用各种感官器官进行细致观察的探究方式。再加上本课的活动内容生动有趣,所以我认为只要教

师组织合理,整堂课里学生自始至终会在比较轻松的情形之下进行学习。设计意图:

本课的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通过他们身边的一些物体进行科学的探究,使学生从自己的生活走近课堂,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本课的教学设计尽量体现《科学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充分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我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指导学生从众多客观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归纳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事物的共同特征归结在一起,概括形成科学的概念。

一、引导——创设情景,激发思维,引入概念

概念如何引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接受。小学生学习概念一般是从感知具体事物,获得感性认知开始的。因此在课前导入部分,我注重对问题情境的创设,利用学生都感兴趣的节目表演入手,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二、探究——直观操作,深化思维,理解概念。

概念的获得是学生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结果。在对“淀粉遇到碘酒会变色”这一概念引入之后,合理安排学生使用课前准备好的米饭,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米饭变甜是因为米饭中含有淀粉,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变成了麦芽糖。接着让学生利用感官对淀粉进行观察、亲自动手进行在淀粉上滴上碘酒实验,引导学生发现淀粉与碘酒混合后会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新物质,出现变色反应。再通过检验米饭中含有淀粉的实验,总结出利用淀粉滴上碘酒会产生深蓝色的物质这个特性能够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引导学生自己主动探索,激发、深化学生思维,理解概念。

三、发现——分析归纳,强化思维,形成概念

概念的抽象与概括要经过多层次的比较、分析和综合,才能真正构建,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准备好的米饭和学生自备的各种食物,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反复观察淀粉遇碘酒变色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概念,理解掌握概念的内涵。

最后再通过设计无字信件的方法进一步加深了概念,同时让学生学会了应用学到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将教学延伸到了课外,给学生开启了更宽广的学习空间。(本内容可移到课外进行探究。)

本节课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希望同行们多多指正。

2010年3月19日

记录表一: 品尝米饭

刚品尝时的味道

咀嚼一分钟后的味道 我们猜测变味的原因?

记录表二

寻找食物中淀粉的踪迹

含有淀粉的食物

不含淀粉的食物

我们的 我们组认为 类 类 食物中含有淀粉。

发现

(可以归纳出1—3类)

第五篇:1-5生活和技术中的物态变化教案

第五节 生活和技术中的物态变化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对生活和生产技术中的物态变化的学习进一步认识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概念及其相互间的联系.②通过对生活和生产技术中的物态变化的学习,辨别不同的物态变化形式.③能够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一些水的循环现象,总结水的三态循环规律.(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生活和生产技术中的物态变化的学习,体会物理与社会和生活的密切关系.②通过引导学生检索资料,调查研究,使学生学习文献探究和调查探究的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自然界水三态的循环的学习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紧张状况,认识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从而产生强烈的水环境保护意识和节水意识。

②通过在教学活动中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感受物理有用.从而使学生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 自然界中水循环的过程,高压锅电冰箱的工作过程.[难点] 自然界中水循环的过程,高压锅电冰箱的工作过程.三、导入新课

高压锅是家庭厨房中常见的炊具,利用它可以将被蒸煮的食物加热到100℃以上,所以食物容易被煮熟.电冰箱也是家庭厨房中必不可少的.那么它们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是怎样的呢?学完本节后,相信你会得到答案.四、教学过程: 1.自然界中的云、雨、雪、雾、霜等现象,都是水的物态变化形成的

露是在天气较热的时候,空气中的水蒸气于清晨前遇到温度较低的树叶、花草等,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它们的表面上.这是一种液化现象.雾和云的情况相同,都是水蒸气在空气中遇冷液化成为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悬浮在空气中,在地面附近称为雾,在高空处则称为云.因此雾和云都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不是冰的升华现象.霜和雪都是水蒸气的凝华现象而不是液体的凝固.霜是地表面的水蒸气在摄氏零度以下的温度条件下直接凝华为固体.雪是天气较冷的时候,空气中的温度低于零摄氏度,水蒸气在空中凝华成固态,为六角形的冰晶(或叫雪花),在飘降时相互结合形成雪片或雪团.雹是冰球,它的形成较复杂,云中的水珠被上升气流带到气温低于0℃的高空,凝结为小冰珠,小冰珠在下落时,其外层受热熔化成水,并彼此相结合,使冰珠越来越大,如果上升气流很强就会再升入高空,在其表面凝结一层冰壳.经过多次上下翻腾,能结合成较大的冰珠,当上升气流托不住它时,冰珠就落到地面上,形成冰雹.2.地球上水的循环

地球上水的循环示意图

【例1】 天气预报说北方有一股弱冷空气南下,珠江三角洲地区将会有一场小雨.气象台这样说的理由是()

A.徘徊在本地的暖湿气流中有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冷空气迅速液化,形成降雨 B.冷空气中有大量的水蒸气,遇到徘徊在本地的暖湿气流,迅速液化,形成降雨 C.冷空气把北方的降雨云团吹到了南方

D.珠江三角洲本来就是要下雨的,与冷空气的到来无关

思路与技巧 雨的形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较冷空气液化成小水珠或凝华成小冰晶,小冰晶下落时遇暖气流熔化成水下落便形成雨.由题中情景可知雨的形成是水蒸气遇冷液化.答案 A.3.水资源与水资源保护

(1)淡水资源:地球是一个水球,如图1.6-2所示,其中97.2%以上是海洋的咸水,人类实际能直接利用的淡水只有不到0.03%,因此水资源是十分珍贵的;

图1.6-2(2)水污染:分两类:一类是自然污染;另一类是人为污染.根据污染杂质不同,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类;

(3)合理利用水资源,珍惜每一滴水.对宝贵的水资源,我们必须倍加爱护.这样不仅我们自己有水用,而且我们的子孙后代也会有水用.如图1.6-3 2

图1.6-3 【例2】观察图1.6-4情景并阅读文字,请你谈谈关于水的一点感想.图1.6-4 思路与技巧 甲图用生动的事实告诉人们“淡水比油贵”,乙图则说明少有的水源正被污染,怎样减少污染?如何处理污染?正是本题需要表白的内容.答案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淡水的需求越来越大,在水资源贫乏的今天,一方面应节约用水,另一方面杜绝污水污染水源,还应对污水进行处理,开发水的再利用.4.家庭中的物态变化

(1)高压锅(如图1.6-5).图1.6-5 ①高压锅使食物易熟的原因:因蒸发的水蒸气留在锅内,增大了液面上方的气压,水的沸点高于100℃,食物的温度在100℃以上易熟;

②高压锅的安全装置:一是安全阀.当锅内气压超过规定气压值时,气压顶起安全阀,使锅内气压维持在某一定值;二是易熔片.它是由熔点低的合金材料制成,一旦安全阀失效,锅内温度达到易熔片的熔点时,锅内气体从易熔片处喷出,防止爆炸事故发生;

(2)电冰箱如图1.6-6.图1.6-6 电冰箱的工作循环

【例3】 空调和电冰箱已走进我们的家庭,请问:(1)空调与电冰箱降温的原理一样吗?

(2)安装空调时,为什么将空调安装在窗户的上方? 思路与技巧

空调与电冰箱都是制冷设备,它们工作时将内部的热通过工作物质带到外面.所不同的是空调将室内热送到室外,冰箱是将箱内热送到箱外,但仍在室内.空调与冰箱能将相应范围的热送到另一地方,利用了空气对流传热,而发生对流的条件之一是上方温度低于下方,所以制冷器均在上方.答案

(1)两者制冷原理一样.空调将室内的热送到室外,冰箱将箱内的热送到箱外(2)这样会形成上方温度低于下方,有利于利用空气的对流使室内温度降低.5.航天技术中的物态变化

(1)液化:运载火箭的燃料常采用液态,它是利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态液化形成.液态有利于储存和储存较多数量的燃料,如图1.6-7所示;

图1.6-7(2)熔化、汽化吸热:卫星返回地面时,与空气相互摩擦,温度升高.整流罩上的烧蚀层会熔化、汽化吸收大量的热,保护了火箭或卫星;

(3)利用热管使卫星不同面温度变化均匀.【例4】 我国“神舟”五号返回舱的表面有一层叫做“烧蚀层”的物质,它可以在返回大气层时保护返回舱不因高温而烧毁.“烧蚀层”能起这种作用,除了隔热性能外还由于()

A.它的硬度大,不易烧坏

B.它的表面非常光滑,能减少与空气的摩擦 C.它在熔化和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 D.它能把热辐射到宇宙空间

思路与技巧 返回舱在返回进入大气层后,与空气摩擦,使返回舱温度升得很高,涂在表面的“烧蚀层”除了隔热外还会熔化、汽化吸收大量的热,从而保护了返回舱.答案C.阅读材料

热 管

“热管”是80年代研制出来的一种导热本领非常大的装置.它比铜的导热本领大上千倍.“热管”的结构并不复杂,它是一根两端封闭的金属管,管内壁衬了一层多孔的材料,叫做吸收芯,吸收芯中充有酒精或其他容易汽化的液体(图1.6-15).4

图1.6-15 当管的一端受热时,热量会很快传到另一端,这是什么道理呢?

“热管”的一端受热时,这一端吸收芯中的液体因吸热而汽化,蒸汽沿着管子由受热一端跑到另一端.另一端由于未受热,温度低,蒸汽就在这一端放热而液化.冷凝的液体被吸收芯吸附,通过毛细作用又回到了受热的一端.如此往复循环,热管里的液体不断地通过汽化和液化,把热量从一端传递到另一端.液体在汽化和气体在液化时要分别吸收和放出大量的热,热管正是利用了这一性质,达到高效传递热量的目的.“热管”在一些高新技术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请回答:

(1)“热管”被加热的那一端的温度为什么不会很快升上去?“热管”没有被加热的那一端的温度为什么会升高?

(2)请比较一下,“热管”的工作原理和电冰箱的工作原理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3)用“热管”可以很快地把一个物体内部产生的热量散发出来,你能想出它的一个应用实例吗?

下载实验创新(原创)-建立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新模型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实验创新(原创)-建立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新模型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