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两新”组织党建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作用2(共五篇)

时间:2019-05-12 02:49: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发挥“两新”组织党建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作用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发挥“两新”组织党建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作用2》。

第一篇:发挥“两新”组织党建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作用2

发挥“两新”组织党建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共和国成立至今,已然走过了两个“30年”。第一个30年是计划经济的三十年,在高度集中的中央计划体制下,中国初步建立了自己的工业化基础,但僵化、封闭的体制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二个30年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国开始寻求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推进了市场化改革,融入到全球化的经济体制中,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与此同时,一大批“两新”组织,既非公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也在历史的洪流中应运而生。

非公经济组织,即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我国内地公民私人,港澳台商,外商全部所有或绝对控制的新出现的经济组织形态。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股份合作企业、民营科技企业、个体工商户、混合所有制经济组织等各类非国有集体独资的经济组织均成为了非公经济组织的一员。新社会组织,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完善过程中涌现出来的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部分中介组织以及社区活动团队亦都是新社会组织的代表。

浩浩荡荡三十年,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2010年底中国GDP赶超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两新”组织在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仅嘉定而言,“两新”企业注册数达到12万3千多家,全区的注册型企业中约99%的企业为“两新”企业,其中民营企业数在10万家左右,外商港澳台企业2千多家,个体户2万多家;注册并实地经营的非公经济组织近1.13万户; “两新”组织从业人员数量在60万左右,占全区从业人员数的75%左右税收,占全区税收的70%左右,“两新”领域中所获得知识产权专利的比率高达80%。新社会组织403家。全区建有“两新”党组织836家,党员7821名,覆盖单位数1039家单位,组织覆盖率达到23.86%。“两新”组织已然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胡锦涛同志这样诠释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之间相辅相成的作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没有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不断推进,单纯追求经济发展,不仅经济发展难以持续,而且最终经济发展也难以搞上去。”而“两新”组织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单位,其与政治发展、文化发展之间的矛盾冲突在社会的变革中日益显见,于此,对于“两新”组织的管理便成为新时代下社会管理的重中之重。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我国古籍中将“社会”代指民间的、有一定联系的人形成的社会活动的形式。而马克思则认为:社会的组成要素是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都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作为生产力、生产关系集中的“两新”组织,则是社会构成中的重要部分,如何深入其中,为其服务,引导其健康积极的发展,将是愈渐完善的市场经济下的社会管理之重。

一、“两新”组织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社会管理的重点与难点。

迄今20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距离完善的现代市场体制仍有一段距离。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激励下,市场积蓄的能量迅速释放,而当时及后来的很长时间,对于市场化的法制基础认识不到位,对权贵资本的制度性约束软弱,以致市场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遭到扭曲。在既得利益群体面前,无疑,经济的飞速发展为他们带来了无比的物质权益。而对于绝大多数的普通人而言,他们付出的劳动,仅为他们带来相对更好的生活,与既得利益者尚未能形成正比。如何分好这块大蛋糕,是执政者与经济学家一直探讨的问题。

“两新”组织以其自身成立的特定时间与特定人群成为工业洪流中的试水之军。成者,鉴于发展的机遇,改革的契机,成就了一番事业,然,经济的种种突破并不能代表其作为一个企业,建立起了自身的企业品牌,塑造起了自身的企业文化以及担负起了理应具备的社会责任感,非公经济组织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些企业以利益为重的生存现状,作为一名商人,亦需各种自身的修养和素质方能称为一名企业家。基于现实的种种,要在追逐“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如何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在愈发功利的社会大背景下如何建设健康的企业文化;在新生代就业群体追求更多精神文化诉求的情况下如何平衡劳资双方的关系?这些,都成为了企业后续发展的难题。随着改革的发展,企业的转型,曾一度为我国经济贡献良多的“人口红利”逐渐消逝。2004年以来就业格局产生着明显的变化,并且长期持续,非熟练工人的日渐短 缺和工资的持续上涨,使得就业矛盾从总量性转为结构性,长期面对的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就业难题,让位于受宏观经济影响的周期性失业,以及随之而来的,便是对“两新”组织愈加难以归类以及泛化。

2009年劳动争议案件已居高不下,2010年更是出现了井喷的趋势,富士康事件和南海本田事件,员工自杀的惨烈后果以及地方工会与罢工工人发生冲突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新一代工人有着更多的权利和利益诉求,其表达也更具直接、开放、公开、多样等不确定性的特征。而且,多年来劳动者收入增长缓慢,物价持续走高,演化为全社会都在热议的问题。加之网络、手机通讯等媒体的迅速传播,劳动社会事件显现聚集效应,出现超出企业、社区而跨地域的呼应和联系。问题在于,为什么工人在相当多的情况下不选择政府主导的维权机制?基本原因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化规律的主导,缺失自下而上多种社会权利和社会合作的构建。

进入WEB2.0时代以来,网络的传播愈发便捷和快速。微博、开心网、QQ等即时聊天工具成为讯息散播的有力途径,特别是微博平台的发展壮大,似乎成为久积了无处宣泄的民怨的发泄平台。去年由“动车事件”引发的一系列事件就是微博传播力最好的写照。固然,微博的无限制性和非实名制使得这一平台的信息含金量大打折扣,普通民众并不具有专业的知识和足够理智的思考去分辨这些讯息的真伪,而以讹传讹的传播方式又将讯息传至大相径庭。如此,便会弱化了一个人对于文字的责任感,很多偏激和尖锐的语言充斥着网络。不可否认的是,网络民意,是我们 这个混乱的、非学术的、非理性的,但却唯一残存的民意表达。如何在这些话糙理不糙的语言中提炼出人们对于政府对于党的希翼和盼望,将其化为实处,通过网络的平台善意的引导,“两新”组织中不乏专业人士社会精英,要将他们团结起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从善意的出发点,从各自专业的角度,发出理性的声音,共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二、党建工作从体制内走来,成为对“两新”组织社会管理的新方式。

作为党的重要组织细胞,“两新”党组织的总目标要体现执政党建设的宏观背景,把巩固党在“两新”领域的执政基础作为党组织的总目标。如何将其细化到实际工作中有待商榷,体制内的党组织如何与体制外的“两新”企业合理交融并产生喜人的化学作用,成为党建工作者亟待探索的问题。但毫无疑问的是,在“两新”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并发挥作用,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决定的,这既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也是促进“两新”组织健康发展的需要。

“两新”党组织的本质属性是政治属性,如何将“两新”党组织这个作为在体制外领域建立起来的体制内的政治组织,在与“两新”组织没有直接的资产和行政关系的客观条件下,同时在必须遵循“两新”组织本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现实需求、适应“两新”组织自身特点和运作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使之保证“两新”党组织积极作用的有效发挥成为落实“两新”党建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作为改革开放后生成的“两新”组织,与传统领域的组织相比,个性更加鲜明,差异也更加明显。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的基础相对较为薄弱,新经济组织目前还处在发育、发展阶段,规模小,分布散,注册地与经营地相分离,流动性大,变化快,如此种种的不稳定性给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要求相对稳定的党组织带来定位难题。同时,“两新”组织党组织的工作对象思想基础相对薄弱,企业主与企业员工普遍存在雇佣意识,无论是领导决策层还是从业人员,对企业党组织的建立、地位及作用的认识与传统领域的领导和员工相比,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党领导的人民政权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由此,作为非公经济组织的“两新”企业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不同使得“两新”组织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缺少了制度性的安排,随之的工作难度就相应的加大。

1984年10月20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由此拉开了中国企业改革的大幕。部分国企经由收购、并转等方式进行重组改制,改革的内涵或许只是企业性质的变革,但是改革的外延却是文化的转变,无论是企业的文化亦或是区域范围内社会文化的影响。随着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更显重要。正因如此,使得党政机关必须重视、加强并改进非公有制经济党建工作。企业党组织既要维护党和国家的利益,又要保证企业最大利益的实现,使得党组织在“两新”企业中的定位相对于国有企业更具复杂性。同时,客观上党组织难以参与企业经 营决策,党组织开展工作的力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业主的态度等等,也成为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发挥其作用的现实难题。

新形势下的社会管理,归根到底,便是对于“人”的管理。“两新”组织中的员工占到了劳动力的75%左右,“两新”党建可以切实为其搭建平台,这个平台不同于工会组织,站在政府的角度,“两新”党组织的作用应当是宣传执政当局思想的传声筒;站在企业的立场,党组织是其与政府沟通的纽带;站在员工的立场,在党组织中可以寻求自身的精神追求甚至是政治理想。“两新”组织党组织要团结的对象,不仅仅只是企业的员工,同时是社会的一份子,他们的年龄层次不同,教育程度相异,如何在现今的社会大背景下既传达了党的纲领又将“服务人民”这个党的宗旨贯彻于实处,促进社会的和谐,考验的更多的是党建工作方式,区别于传统的党务工作,适应新形势、新发展、新要求下的“两新”党组织党建模式。

每年一度的中央两会数次提到“民生”话题,何谓民生,即事关人民生活,宏大如就业问题,繁琐似馒头咸菜。“两新”企业中不乏与“民生”息息相关的企业,三鹿、双汇、“毒馒头”事件的源头皆是“两新”企业,他们考虑到了眼前的利益,却并未想到将来的发展。时至今日,“两新”企业所要做的不仅仅再是探索行业的可行性和利益化,而应将更多的关注度投放到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和担负起应当具备的社会责任。中国企业不同于外国的企业,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下,我们追求了太多的经济利益而将人文精神付诸脑后。我们的企业并不完善。作为“两新”企业,它没有体制内的政务约束,它没有体制外的公会制衡,企业主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并不从员工和国家的利益考量,每个企业便显得愈加独立和松散,而并不是“紧紧围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企业对于体制依附的弱化直接导致企业员工对于体制依附的弱化。“两新”党组织的建设,要将这个局面改变,所要切实做到的,不仅仅是团结企业员工,同时也是重塑企业文化的一个过程。企业的文化塑造,是一个集耐心与智慧的过程,要让企业主理解,要让企业员工拥护,要让广大民众肯定,如此,每个“两新”组织党建的工作重点应当是因企而异的。

三、区别于非公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应当发挥其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作用。

同样的,新社会组织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发产生,民间性强,这些非政府性或民间性、自发性的组织不代表政府或者国家的立场,不是政府或者国家的附属机构,这就决定了党组织的定位和职能实现没有行政依托,而新社会组织面广量大,种类复杂,甚至同一种类新社会组织的生成机制也有所不用。与新经济组织相比,最大的差异莫过于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具有协同作用。因此,与传统社会组织单一的单位制党建相比,新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更为复杂。

温家宝总理强调,要构建政府管理与社会自治相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制。2012年1月1日起,广州各种行业协会、异地商会以及公益服务类、社会服务类、经济类、科技类、体育类、文化类社会组织,不再需要挂靠主管单位,可以直接到民政部门申请登记。到2012年7月 1日,这一对社会组织“松绑”的举措还将扩大到广东全省。这,也许会成为社会管理政策的转折点,若这一做法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无疑会使宪法规定的“结社自由”成为可能。与此同时,新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也将与非公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一样,齐头并进。

社会组织的兴起与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领域发生的重大变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一些政府不该管、管不了的事项逐步交由社会组织承接。部分行业协会接受政府委托,开展了行业规划、行业调研、行业统计、承办会展、技术培训等职能,发挥了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的自律作用。在企业自身能力难以达到、政府又不便过多干预的一些领域,部分行业协会通过开展行业自律,在杜绝恶性竞争、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规范市场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部分学术性社团广泛汇集专家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重大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咨询服务。

相较于经济组织的发展,社会组织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数量少,规模小,服务功能不强,结构布局不均衡,从事公益慈善、民生服务、社会工作的专业性社会组织偏少以及机构不健全、财务管理不规范、自我发展功能薄弱、缺乏发展后劲均是切实摆在社会组织进一步发展面前的问题,而个别社会组织存在的违法违规现象,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社会组织发展的外部环境不尽人意。从政府转移职能和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情况看,尚未形成体系。切实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各级社会组织党工委作用,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按照党员“一方 隶属、多方管理、全程作用”模式,开展“建组织、扩覆盖”活动,抓紧抓好社会组织党组织的组建工作,尽快提高党的工作覆盖和组织覆盖。积极理顺党建管理工作体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创新党组织设臵模式,有计划地培养一批善于做社会组织工作的党员干部,最大限度地发挥党组织在社会组织中的政治保障作用。

四、“两新”组织党建在社会管理中的定位

在体制机制上,“两新”党建工作的主要作用是整合资源,框起层层网络格局,将体制内的信息与工作重点渗入体制外的企业,形成横向纵向完善的工作体系。

企业品牌的打造、企业文化的建立、企业员工素质的提升,这些人文精神的凝结并非经济增长的数字可以带来,需要的是价值观的认同。“两新”组织党组织,充分发挥党员的带头模范作用,在企业、社会组织中积极开展“党员示范岗”、“党员学习月”、专题讲座等系列特色活动,凝聚职工群众,引导职工健康发展。

“两新”组织中人才济济,对于不同的“两新”组织,相应的党组织生活也因企制宜。在以科技为主的第三产业中,以高技术人才为代表,了解其对于自身、对于企业的发展规划,积极创建人才库,召开座谈会,为其扩宽人脉网络;在以实体为主的第二产业中,以新生代农民工为代表,策划多重形式的活动,增强其归属感,为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上的实际苦难,使其融入所属社会,各司其职、各尽其能。

党建工作,不单单只是在企业中建立党组织,发展党员,更 应当是执政当局与企业之间的一个平台。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引导非公经济组织健康发展。

在中国改革的道路上,坚持市场取向,积极对外开放,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使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稳步提升,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显著的改善;却在经历变革的当下,社会各界、各方面的利益调整也同样面临着新的问题。基尼系数的不断加大,地区、城乡之间的发展的不平衡,医疗、住房、教育等公共服务改革的举步维艰,新一轮产业升级面临的重大挑战,就业形式的越发严峻。社会各群体阶层利益分化显著,利益矛盾与冲突已相当普遍。人们的价值观随之处于不断的解构、分化、重组之中。社会心态中的不适应感、不公平感、困惑感、矛盾感、浮躁焦虑、急功近利等非理性因素有增无减。具体表现在“两新”组织或其员工之间,则为追捧简单易得的利益,热衷颠覆传统审美观、价值观的社会现象。告别神圣、远离主流、淡化价值、拒绝崇高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开始泛起,富人的戾气、穷人的怨气、当官的匪气、知识分子的媚气、垄断行业的霸气交织在一起,社会心理从“超我”演变为“自我”,进而演变为“本我”的“心里返祖”趋势,表现出以浮躁、喧嚣、忽悠、炒作、炫富、装穷、暴戾、冷漠、庸俗、麻木、恶搞等为实质的“以丑为美”的胜利狂欢。如此这般,越过了社会道德和人性良知的底线,怎是颓然能接受的社会价值表现?如今的政治体制改革,“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这一从体制内走向体制外的举措,执政当局的种种改善现状的措施,这一场“革命”并不亚于以往的任何一场“解放运 动”,它一样浩大,一样需要剔除牢固树立于普通百姓头脑中的思想,一样需要撬动部分既得利益集团,以求取得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普世成效。

有调查研究显示:本土制度与文化相互关联从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隐含的互补性导致制度惯性,并阻碍社会之间的借鉴与交融。臵于中国这个泱泱大国身上,便是皇权制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儒家文化的传播、普及,以及宗族制在中国社会的长久不衰。中国是传统的人情社会,法制基础并不牢靠,而市场经济与法制社会密切相连,市场经济在动摇了原有传统道德价值观体系的同时,并没有及时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法则的道德价值观体系。出现在“两新”组织中乃至整个社会中的价值观的偏颇,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中国社会目前价值观的迷乱,信仰的缺失。从非公经济组织的初步形成到如今的蓬勃发展,以“两新”组织对党和政府的态度为例,在一定的时期,人民的现代价值逐渐优于传统价值,个人价值逐渐优于社会价值,市场化和去政府化成社会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导致社会结构的断裂、国民性格的怪戾和忠诚度的弱化。搭建“两新”党建工作这一平台,维持“两新”组织企业及其企业员和谐关系,引导“两新”组织健康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时强调:要把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和基层干部的基本职责,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两新”组织党建作为基层党建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经济多元化,就业多样化,思想变异,行政资源匮乏的情况,如何丰富党建工作形式,创新党建工作机制,丰富党建工作内涵,真正起到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真正团结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凝聚各方力量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奋斗?“两新”党建工作者,作为体制内的组织,服务于体制外的企业,要协调好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与企业的经营需求,要积极引导党员的职业生涯与政治觉悟的交融,要平衡党组织活动形式与党员的需求的结合,要适应党组织相对稳定与党员频繁流动的交接。“两新”党建工作,需要创新的思路,引领全新的组织形式,完成党赋予的艰巨但神圣的使命。

“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任重而道远。

第二篇: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发挥人大代表作用浅析

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发挥人大代表作用浅析

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具有独特的政治优势,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一支重要力量。如何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创新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是当前做好人大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人大代表具有在社会管理中发挥作用的独特优势

一是桥梁纽带的优势。人大代表在联系人民群众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他们可以直接听取群众意见,反映群众诉求,使政府的决策更民主、更科学,使社会管理更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

二是化解矛盾的优势。在社会管理工作中,发挥人大代表的优势,充分依靠人大代表,听取人大代表的意见,能够更好地做实群众工作,有利于及时有效地化解群众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三是建言献策的优势。由于人大代表工作生活在社会各个阶层,对如何破解创新社会管理这一课题有直接的发言权。人大代表积极参与社会管理,为创新社会管理新机制建言献策,以自身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新时期的社会管理,切合时代要求,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

二、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作用的几点建议

根据代表法的规定,笔者认为要切实发挥人大代表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完善制度,构建人大代表参与创新社会管理的更好平台。畅通代表反映民众诉求的渠道,通过开展“代表接待选民日”和“主任接待日”等活动,帮助代表将群众诉求及时、准确地反映上来,使代表们在社会管理中起到“预警器”和“安全阀”的作用。要进一步加强代表建议办理工作,不断提高代表建议办成率,在促成民生问题解决的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代表在群众中的威信,使其真正成为值得群众信赖的社会管理中坚力量。要进一步加强对“代表向选民述职活动”的组织和指导,突出代表履职为民、服务社会管理、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主题,使这项活动成为督促代表履职的抓手,同时也成为向选民展示有序参与社会管理的窗口。

(二)提高素质,夯实人大代表在创新社会管理中发挥作用的基础。要以贯彻落实修订后和选举法为契机,严把代表的“进口”关,优化代表的结构,使代表的广泛性、代表性和先进性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样才能真正担当管理国家事务的重任。要从提升代表综合素质入手,有计划地组织代表学习宪法、地方组织法、选举法、代表法等法律法规及相关的政策、规定,使代表能正确理解和把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性质、地位、作用,充分认识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增强代表履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政治理论、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与履职相关的各种知识的学习,拓宽知识面,悉心倾听群众呼声,关注民情,集中民智,当人民忠实的代言人。

(三)突出优势,发挥人大代表在创新社会管理中的独特作用。发挥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人大代表在联系选民、收集群众意见的基础上,一方面要做到上情下传,人大代表要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群众全面正确看待当前形势,正确对待深化改革、社会转型中不可避免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教育引导群众遵纪守法,通过法定程序和正常途径来表达诉求,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致力构建维护社会稳定的广泛群众基础。另一方面要做到下情上达,人大代表要认真分析研究、归纳整理选民提出事关社会稳定工作的意见和要求,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积极反映民意,提出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对策和建议,做到下情及时上达,让政府及时了解社会动态,未雨绸缪,钝化社会矛盾。发挥人大代表在调节社会矛盾纠纷的作用。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有着天然联系,他们更了解、熟悉所代表的群体,对自己身边的、基层的事情更有发言权,因此,人大代表的调解、说服、沟通,特别是与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沟通、协调,可以化解一部分矛盾纠纷尤其是群体性的矛盾纠纷,从而减少信访量。人大代表还可以参与诉讼调解、治安民调、接访走访、群防群治工作,通过建立矛盾纠纷调解机制,理顺群众情绪,钝化社会矛盾,预防事态扩大,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不安全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发挥人大代表的监督促进作用。人大代表要以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为己任,通过听取情况汇报、视察、调研、工作评议、执法检查等多种方式,切实履行代表职责,督促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从关心群众利益入手,从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入手,从关心弱势群体入手,多做顺民心、解民意的工作,千方百计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如在民生、治安、就业、物价等方面,督促有关部门依法处理好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矛盾和社会影响较大的问题,化解不和谐的各种因素和矛盾,促进社会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解决,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四)强化人大监督实效,促使社会管理工作更好地维护群众利益。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应当发挥自身优势,以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宗旨,充分履行监督职能,增强人事监督、经济监督和工作监督实效,让人大代表在社会管理中有权说话,说话管用,才能调动人大代表积极性,更好地发挥人大代表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一是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选择社会关注的热点和人民群众急需解决的难点进行有效监督。二是督促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建立。认真总结社会管理方面的经验,督促和协助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使社会管理工作科学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有效化解矛盾,切实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三是认真调查研究。针对社会管理中的一些基础性、苗头性和热点问题,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组织力量进行超前调研,形成报告,提出建议供党委、政府决策时参考。(

第三篇:发挥群团组织作用 推动基层社会管理创新

发挥群团组织作用 推动基层社会管理创新

街道党工委书记

王艾黎

支持群众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随着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职工、青年、妇女等社会群体的总体构成、价值取向、社会经济地位和公共服务需求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作为联系各界群众的桥梁纽带,街道社区群团组织如何因应新形势,充分发挥其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重要作用,是一个十分现实而紧迫的课题。

党政重视,充分保障街道社区群团组织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的有效参与。街道社区群团组织能否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真正发挥作用,党政的重视、指导和支持是前提。一是在新形势高度重视群团。由于种种原因,当前街道社区基层群团组织和工作,出现了明显的“边缘化”危机。而与之相对的现实状况是,“两新”组织迅猛发展,城市流动人口剧增,各界群众需求多元化、多样化特点日益突出,社会管理工作中组织、联系和服务群众的领域不断扩大,迫切需要各类社会组织特别是街道社区群团组织协同党政参与社会管理。因此,街道党工委应当准确把握群团工作现状和社会管理需要,把群团工作真正重视起来。二是在新形势下大力支持群团。街道党工委应当为其开展工作和活动创造条件、营造环境、解决困难、提供保障。首先要加强工作领导。把群团工作纳入党的群众工作、执政工作和经济工作之中。加大对群团工作的宣传力度,扩大其工作的社会影响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群团工作的良好氛围。其次要强化工作保障。一方面要大力加强其活动阵地建设。另一方面要尽可能为其开展工作和活动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三是在形势下重新塑造群团。围绕参与社会管理工作,及时跟进街道社区群团组织和群团干部队伍建设。尝试吸收社会组织和各阶层、各群体优秀代表兼职群团工作,形成代表广泛、号召有力、齐抓共管的社会化组织和工作新格局。

群团联动,充分整合街道社区群团组织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实用资源。街道社区群团组织具有许多共性,具备联动的基础,通过建立联动机制,发挥整体作用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一是加强联络,资源互补,增强街道社区群团组织合力。倡导合作理念,营造合作氛围,突破“垂直管理”制约,树立“大群团”观念,在各街道社区群团组织间结成“互利共赢”共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切实增强组织之间的凝合力。二是突出重点,整合优势,提高街道社区群团组织实力。发挥协调效应和互补效应,在各自资源不足、力量不够时,可以考虑统一建设公用设施(如活动中心)和布局区域资源,加强资源整合力度和协同发展能力,达到双赢目标。在优势项目方面,也可以搞“强强联合”,集中各自人力、财力、物力、信息,把影响面广、牵动全局的重点活动做大做强。三是要构建平台,互联互动,扩大街道社区群团组织影响力。构建维护权益联动平台。把街道社区维权岗、维权热线、法律援助中心集中起来,将维权工作网络贯穿打通,形成触角遍及各个群体的工作网络。四是建立机制,保持特色,创新街道社区群团组织合作模式。建立和完善组织保障机制、规划总结机制和责任落实机制,成立街道社区群团组织联动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由分管群团工件的领导牵头,围绕街道党工委中心工作就街道社区群团组织工作的一些共性问题、重要问题进行研究、策划、布置,达成共识,共同作为,使群团工作联动实现规范化、程序化、长效化的制度保障。

自强自新,充分发挥街道社区群团组织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应有作用。创新社会管理,为街道社区群团组织带来新契机的同时也提出了新要求,必须结合社会管理创新的工作内容和相关群体的现实需求,大力创新工作手段。一是抓覆盖,创新组织格局。既要瞄准“两新”组织这个重点领域狠下工夫,也要打开街道社区群团组织建设思路,尝试依托社区、楼宇、协会等各种聚集人群的媒介建立组织网络,做到哪里有工作对象,哪里就有组织堡垒,哪里就有工作内容,哪里就有街道社区群团组织网络覆盖,加强有关协会、商会、联合会的功能,拓宽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现实途径。二是抓中心,把握工作关键。围绕街道党工委关注的大事,抓住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难事开展调查研究,为街道党工委决策提供参考信息和政策依据。利用各方面群众参政议政的优势,多途径反映有关群体的意愿和诉求,把急需解决的问题转化为政府关注的问题。促进街道党工委在制定政策、开展工作时,充分考虑有关群体的权益,使政策在资源调整、利益分配上保证有关群体的利益。三是抓民生,扩大社会影响。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推动解决就业、升学、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实际问题,真正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切实为党政分忧、为相关群众解难。四是抓项目,增强工作实效。积极探索和建立项目化运作机制,集中力量办大事。把握市场需求,协调社会资源,通过政府委托和自主开发等形式,积极主动承接政府授权的工作和项目,打造形成有影响、有作用的品牌化公共产品,通过有吸引力、感染力的活动把各方面的群众组织起来、凝聚起来。五是抓服务,赢得群众支持。通过开展重点难点问题专题调研、完善各级组织联系制度、召开座谈会等措施及时掌握民情民意,有的放矢搞好服务。特别是对涉及自己代表的群众群体利益问题,必须从维护大局、维护群众根本利益的角度牵头参与解决,并争取和协调社会各界为所代表群体办实事。

街道社区群团组织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有生力量,党政重视、群团联动、自强自新,才能充分发挥其党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更好地服务社会群体、促进社会和谐,在社会协同推动社会管理创新中真正有作用、切实有作为。

第四篇:发挥财政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

发挥财政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

时间:2011年10月24日 10时41分来源:天津日报作者:王建新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我要评论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强调指出,当代中国所经历的空前广泛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同时也带来一些社会矛盾。我们要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不断为减少和化解矛盾培植物质基础、增强精神力量、完善政策措施、强化制度保障,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加强和深化社会管理创新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越来越重要的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政府工作的重点。财政作为政府职能的基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着力点。

一、全面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为服务社会管理做好理财

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是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政府管理水平和财政服务社会管理能力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发展迅速,表现在公共财政管理体系得到有效改进,各项财政业务的合规控制和管理质量显著优化,省级财政基本形成财政宏观管理和中长期规划管理,在相关变量的数量和质量上初步达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

全面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为服务社会管理理好财,还需进一步加快推进财政法制建设,继续完善财政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加快建立健全由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组成的有机衔接的政府预算体系。加强预算编制管理,加强财政收

入管理,建立健全预算支出责任制度,加强支出标准体系建设,完善政府收支科目分类,巩固财务会计等基础制度建设。把加强预算执行管理作为日常工作重点,强化财政监督管理,建立健全覆盖所有政府性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的监督机制。同时,大力推进基层建设,充分发挥乡镇财政的监管作用,推进财政部门内部基层单位建设,健全和优化财政管理工作流程,明确岗位职责。加快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财政支持社会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服务管理水平。

针对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要高度重视,有效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增加,主要是用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发挥了一定积极作用。但地方政府性债务的举借和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要抓紧清理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实施全口径监管,严格控制增量,逐步消化存量,有效化解风险。按照分类管理、区别对待的原则,妥善处理债务偿还和在建项目后续融资问题。坚决禁止政府违规担保承诺行为。同时,要研究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提出具体解决办法,提高透明度和资金使用绩效,强化财经纪律,增强公众信心。

二、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保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今年上半年,在美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增长放缓,失业率和债务问题依然严峻,欧元区主权债务风险可能向核心国家蔓延的环境下,中国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中央和地方财政部门强化增收节支,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6%,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在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上,把改造提升制造业、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放在突出位置,加强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深入推进全社会节能减排。在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影响下,全球流动性过剩影响日益突出,石油、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新兴经济体通胀压力激增。中央财政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构建粮食增产财政保障机制,扶持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保持了食品价格和物价总水平稳定,成功处理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三者关系。

又好又快发展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黄兴国市长曾强调,现阶段我国发展既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矛盾凸显期,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社会思想观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城乡及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存在,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有拉大趋势,社会矛盾易发多发。在众多社会矛盾中,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好这个主要矛盾,就能够为解决其他矛盾奠定坚实基础;而要解决好这个矛盾,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只有坚持科学发展,既把“蛋糕”做大又把“蛋糕”分好,才能解决诸多社会问题,始终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今年9月1日新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在个人所得税免征额、税率结构等内容上,将减除费用标准由2000元/月提高到3500元/月;调整工薪所得税率结构,由9级调整为7级,大幅度减轻中低收入纳税群体的负担,进一步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充分体现并深入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强调的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精神。

三、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在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就要继续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进社会建设,加强社会管理,深化社会管理创新,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与比重,进一步把政府管理的资源向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保障性住房等公共服务领域倾斜。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着力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强化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加强对农民工、退役士兵的培训和就业服务;落实拓宽财政性教育经费来源渠道的各项政策;进一步健全养老等社会保险制度,扎实推进新农保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确保年底均实现60%的覆盖目标;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实施好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对于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开工建设计划,中央在原定1030亿元的基础上,又追加280亿元对地

方的补助资金,并制定税费减免方面的优惠政策。在创新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过程中,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第五篇:发挥工会组织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发挥工会组织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为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建设生态西林,推动科学发展,根据县委、县政府领导的要求,为发挥全县各级工会组织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在经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县总工会班子研究,现就2012年工会组织进一步参与社会管理工作报告如下:

一、全力深化“三个普遍”工作,着力找准工会参与社会管理的切入点

(一)、依法推进企业普遍建立工会组织。以党建带工建“三级联创”为载体,按照县总工会三年建会规划,以行业性、区域性、民办非企业单位、外来务工人员和劳务派遣工为重点,坚持多种组织形式建会和职工入会方式并举,扎实推进商贸流通服务领域、市场等三产服务业工会的组建和职工入会工作,加强全县非公有制企业法人数据库中企业的工会组建工作,确保工会组建动态全覆盖。坚持“三同时(建立工会委员会、经费审查委员会、女工委员会)”原则,加强工会女职工组织建设。把建会与“建家”有机结合起来,加强规范化建设,深化“职工之家”创建活动,不断增强企业工会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依法推进企业普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认真贯彻落实推进集体合同条例,以推广行业性职代会和工资集体协商建制为突破口,以企业劳动定额,计价单价为重点内容,牢牢把握协商的环节和程序,完成全县支柱产业龙头企业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工作目标,推动建立符

1合市场机制要求的企业职工工资共决机制、工资增长机制和工资支付保障机制。

(三)、依法推动企事业普遍建立民主管理基本制度。积极探索适应中小非公有制企业的民主管理制度,稳步推进行业性职代会建设。坚持因企制宜,加强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建立形式、运行方式创新,不断完善厂务公开、职工代表巡视、职代会“票决制”等多层次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加强考评总结,做好职代会评估达标验收工作,确保企事业民主管理质量和成效,切实保障职工在企业科学发展中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二、探索创新服务途径,着力打造工会参与社会管理的新平台

(一)、精心打造非公有制经济服务平台。全面推进加强创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管理服务工作,深化拓展职工、工会干部、企业主“三位一体”的培训工程。一是扩大一线职工培训面,利用已建立的“县总工会、县社保局就业服务中心技术服务团队”,对一线职工进行菜单式培训,并根据产业发展和职工需求情况不断调整专家名录,力争每年有1000名一线职工得到培训,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二是协助县经贸局继续开展”西林企业家大讲堂”活动,邀请知名专家为企业主冲电;三是利用职工学校对全县基层工会干部进行业务培训,提高服务职工的能力。同时,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牵头协调和组织引领作用,加强与社会各方的协调协同,努力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管理服务工作向纵深发展。

(二)、倾力打造职工帮扶中心服务平台。优化帮扶中心服务,不断拓展服务内容和提高服务质量;加强乡镇职工维权帮扶站、村(社区)职工维权帮扶点建设,将职工的困难和要求解决在基层。稳步推进县、乡镇、村(企业)三级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工作人员队伍的管理和培训,确保帮扶中心建设组织体系健全、队伍素质过硬、服务质量一流。充分利用乡镇、村便民服务中心资源,建立健全服务职工平台的多样化。

(三)、健全完善劳资矛盾社会化调处平台。全面推进社会化劳动争议调处机制建设,着力提高调处劳资矛盾的能力和成效。坚持借势借力,积极推动建立“三级联动、逐级化解”的调解组织网络,完善矛盾预警预防机制,进一步形成预警预防、调解、仲裁、诉讼相互衔接、协调联动的工作制度。坚持把调处劳资矛盾和深化帮困送温暖工程结合起来,举全会之力继续办好服务职工实事,广泛开展“强保障、促和谐”主题活动,做强做实职工住院医疗互助活动,扩大“金秋助学”覆盖面,切实让困难职工感受到社会“大家”的和谐和工会“娘家”的温暖。

三、推动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着力凝聚工会参与社会管理的和谐力量

(一)、全力深化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优秀工会创建工作。努力把和谐企业创建纳入法制化轨道。力争达到在建会企业累计创建达80%。在非公企业中进一步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一是开展全县“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优秀企业工会”评比活动,每年评选 3 家企业为创建优秀企业工会。树典型,以点带面的形式扩大创建覆盖面。二是在联合工会中开

展创建评选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加强和谐企业优秀工会创建的常态化。探索建立工作联动考评机制,不断强化激励效应,调动和激发广大企业及职工创建和谐企业工会的积极性。

(二)、切实加强职工合法权益保障。加大源头维护力度,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反映职工民生呼声和意愿方面的积极作用,切实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密切与政府有关部门的配合,完善行政执法检查与工会群众监督协作制度,推动改善劳动生产条件和工作环境,切实保障职工体面劳动。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落实职业卫生防护、职业健康检查和女职工专项劳动保护工作,切实保障职工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加大职工人文关怀力度,培养广大职工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打牢和谐劳动关系的心理基础。

(三)、着力激发职工推动发展的创造活力。积极顺应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新要求,进一步广泛开展各行各业的“工人先锋号”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劳动竞赛活动,努力为职工建功立业搭建平台。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好群众性技术比武、岗位练兵和形式多样的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千方百计促进企业改进技术、节能减排、增进效益,实现转型发展和提升发展。扎实推进企业内部技术技能等级评聘工作,着力提升职工群众投身科学发展的劳动技能和技术水平。大力弘扬工人阶级伟大品格,加强劳动模范和工人阶级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不断激发广大职工在推进发展、促进和谐中的创造激情和活力。

(四)、大力培育共建共享企业文化。坚持文化文明促和谐理念,积极引导企业培育和发展以社会管理创新和共建共享为特征的企业和谐文化,不断提升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建设整体水平。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着力巩固广大职工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加强职工群众的法制教育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引导职工群众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社会秩序。全面推进学习型企业创建活动,深化企业文化“五个一”工程进企业活动,开展职工喜闻乐见、有益身心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不断满足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职工群众综合素质的提升和身心健康。

西 林 县 总 工 会

二0一二年二月八日

下载发挥“两新”组织党建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作用2(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发挥“两新”组织党建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作用2(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助推社会管理创新

    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助推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管理创新,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大大精神,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组织作为我国社会一种新生事物,迅速而广泛......

    发挥社会协同作用 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及其创新

    发挥社会协同作用 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及其创新 翟主席在讲话中强调要全面提高参与社会管理和创新的认识。各级妇联要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开拓创新,发挥优势,创造性地做好新形势下党......

    动员两新组织青年参与社会管理创新

    锐意进取勇当先锋动员组织两新组织团员青年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尊敬的X书记,各位同仁,大家好!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即是共青团积极承接党政交办的青年事务的具体表现,也是共......

    呼市赛罕区发挥“两新组织”资源优势 全力推进社会管理建设创新

    呼市赛罕区发挥“两新组织”资源优势 全力推进社会管理建设创新 为了全力推进社会管理建设工作,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充分发挥我区“两新组织”在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

    发挥民政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作用5篇范文

    发挥民政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建设中......

    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黄梦其“加强社会管理,就要做好群众工作,而做好群众工作的关键,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具体地讲,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以改革创新精......

    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共5篇)

    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强化机关工作创新社会管理——为加快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凝心聚力市直机关工委市直机关工委作为市直机关党建工作的牵头部门,担负着组......

    统战部发挥三个作用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汇报材料

    今年以来,渑池统战系统创新思路,立足实际,以发挥好“三个作用”,推进社会管理工作上水平。一、发挥参谋作用,在加快科学发展上献计出力。围绕全县“十二五”发展规划、加快文化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