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如何加强发挥社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发言稿
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如何加强发挥社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
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好!
我是来自社区的??,今天很高兴能有幸参加这个会议,社会管理创新,事关社区和谐稳定,事关居民的切身利益,对于在创新社会管理中如何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我根据平时在社会管理工作中遇到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谈一些肤浅的看法,说的不到的地方,请各位批评指正。
1、建立以支部书记为领头雁的四级网络矛盾化解排查机制。矛盾纠纷化解是我们维稳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在我们社区,支部书记、居民小组长、楼院长、党员都是在居民当中有一定影响力和号召力的人,大部分纠纷通过他们的劝说和调解,往往能化解在基层,所以建议在社会管理工作中编织好“支部书记——居民小组长——楼院长——党员”四级网络组织。
2、加大县直单位帮扶工作机制的力度。目前社区所服务于的社会事务中都是关乎居民的民生事情,例如:城市低保、大病救助、廉租住房调查与申报、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计划生育等等,工作量大,鉴于目前社区的实际情况,是否可以建立“二至三个辖区内单位帮扶社区”制度,实行社区与共建单位联动共管。
3、建立从社区干部中优先考录公务员和事业编制制度。目前社区的干部均呈现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到目前为止,社区工作人员中取得全国助理社会工作师的有7人,全国中级社会工作师1人,工作人员中是党员的比例在93%以上,所以是否可以参照“村官和三支一扶”人员制度,给社区干部优先考录公务员和事业编制的机会,这样将更加提高社区干部干事的热情,更加激励年轻人不断前行,从而加强社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
4、建立党员民情服务机制。在社区党员中,挂起民情服务箱,建立民情收集服务队,设立民情服务热线和电子邮箱,主动去收集居民的意见和答疑,以“社区民情日记、社区恳谈会、社区微博”为平台,问居民所想所盼,看需要帮扶什么、问所诉所怨,看需要解决什么、问干部作风,看需要转变什么;党员与困难居民、空巢孤寡老人结对子,送温暖上门,送关爱回巢;干部帮扶下岗党员再就业,党员带领居民创业,使居民上岗成真;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2011年7月26日
第二篇: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黄梦其
“加强社会管理,就要做好群众工作,而做好群众工作的关键,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具体地讲,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职责功能,在增强基层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意识、效率、能力的基础上,主抓四点:
发展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基层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实力。各基层党组织一定要站在统筹推进基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高度,在反复调查论证、大胆实践探索的基础上,科学制订并组织实施符合本地本单位实际的经济社会发展长远规划及近期目标。一方面,注重创新集体产权制度以及集体“三资”(资产、资源、资金)管理制度,大力发展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农民专业合作形式,着重解决土地征用难、资金筹集难、技术提高难等问题;另一方面,必须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和传统发展习惯,不断探索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和多元发展模式,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做到一地一策、一村一品。同时十分注重通过招商引资,发展壮大基层集体经济,并始终注意把重点放在项目建设和产业开发上,大力加强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以不断壮大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为民办事的实力和能力,进而真正担负起其相应的社会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
整合组织资源,完善丰富基层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内容。各基层党组织必须自觉地适应新形势新变化和新任务新要求,切实转变工作理念,努力整合组织资源,以完善丰富群众工作内容,不断创新群众工作方式。始终坚持在党组织的牵头领导下,充分发挥协会、共青团、工会、妇联等各类社会组织联系群众、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帮助群众的优势,在继续做好走访慰问、扶贫济困、助残帮弱、排忧解难以及为基层为群众办具体实事、好事等一般服务的基础上,逐步向提供法律法规政策咨询解答服务、实用技术技能培训指导服务、产业发展服务、居家养老服务、健康服务等方面延伸,使服务的内容服从于基层和群众的合理需求,社会管理因此亦由传统的单一治理向多元化综合服务转变。
健全设施体系,精心打造基层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平台。始终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通盘考虑、统筹构建基层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设施体系和工作体系。一方面,在积极创造条件、继续加大投入、大力推进基层党组织办公活动场所建设的同时,特别注重在农村、社区、学校、医院、“两新”组织中普遍建立党员服务站、为民服务全程代理中心,等等,积极搭建为民服务平台,力求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服务;另一方面,十分注重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重点完善实施“一窗口受理、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制度,坚持严格执行基层党员干部值班考勤制、首问责任制、办事公开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跟踪督查制、功过奖惩制、绩效挂钩制,等等,始终注意以过硬的措施和完善的制度管人、管事,以达到党员明白“自己应该干什么 ”、群众明白“党员将干什么”、社会明白“党员究竟干了什么”的效果。
创新活动载体,努力拓宽基层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渠道。各基层党组织应根据不同情况,结合巩固和发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以及全面深化现在正在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在积极探索和总结推广党员带头参与志愿服务以及党员公开承诺制、设岗定责、结对帮扶、走访慰问和党员示范户等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好做法、好经验的同时,注重创新活动载体,改进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确保活动效果。科学设计并精心组织开展以“察民情、听民意,排民忧、解民难,惠民生、谋民利,兴民业、帮民富”为主要内容的各类主题实践活动,以进一步拓宽基层党员干部了解民意、体察民情,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途径和渠道,全力打造服务型基层党组织。
第三篇: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在飞速发展,社会关系变得错综复杂,新的社会问题、社会矛盾不断涌现,社会管理日趋艰难。基层党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对党员干部群众的利益诉求和理想愿望有着最直接、最真切的了解,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基层党组织要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发挥在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一)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选优配强党政主要领导。基层党组织没有好的带头人,就会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工作上就会没有明确的方向和奋斗目标,基层党员干部就会团结不起来。基层领导班子是基层党组织的灵魂,只有基层领导班子团结协作、互相交流沟通,共谋发展之路,才能带领基层党员干部群众共同治理好社会。
(二)提高组织协调能力,引导人民群众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和矛盾冲突。基层党组织要加强与人民群众的沟通交流,了解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自觉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稳定。
(三)提高治理社会能力,不断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基层党组织要
不断学习各种法律知识和政策法规,依法办事,增强依法行政的自觉性和意识,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和工作机制,确保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开展。
第四篇: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强化机关工作创新社会管理
——为加快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凝心聚力
市直机关工委
市直机关工委作为市直机关党建工作的牵头部门,担负着组织、落实上级党委和市委部署的党建工作任务的重要职责。当前工委的主要任务就是充分发挥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动员、组织市直机关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努力提升机关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为推动社会管理创新营造良好氛围,提供坚强组织保证。下面,我就市直机关工委如何服务于创新社会管理谈谈自己的看法,不足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一、存在问题
主要有三个方面:
1、党建工作与社会管理结合不紧密
在市直机关,党建与社会管理“两张皮”的问题依然存在,认为党建就是组织学习,发展党员,而社会管理就是信访、综治问题,是毫无关联的两项工作,没有找准党建工作与社会管理的结合点。对新形势下党建工作如何与创新社会管理相得益彰思考不够,效果不佳。
2、群众意识与社会管理步调不一致
社会管理创新必须以人为本,党员干部要树立服务至上的理念。但实际上,不少党员干部仍没有把群众看成是社会的主人,也没有把群众看成自己的服务对象,更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问题仍时有发生。党员干部群众意识跟不上新形势下社会管理的步调。
3、组织生活与社会管理融合不深入
一些机关党支部在抓党建工作中找不到有效载体,党支部活动要么“业务化”,要么“娱乐化”,不能将组织生活深入地融入到社会管理中。服务群众的活动形式单一,缺乏活力,社会管理功能少,且尚未形成长效机制。
出现这些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思想认识方面的,也有工作机制、工作方法等方面的,需要采取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
二、对策建议
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需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在社会服务管理创新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以党组织全覆盖引领社会管理全覆盖,以各项工作创新推动社会管理创新,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整体水平,为加快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凝心聚力,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1、整合组织资源,完善丰富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内容。
各基层党组织必须自觉地适应新形势新变化和新任务新要求,切实转变工作理念,努力整合组织资源,以完善丰富群众工作内容,不断创新群众工作方式。坚持把“党组织结对共建”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载体,在自愿平等、因地制宜、互促共进的原则上,组织开展各项结对共建活动。一是深入开展“结对共建,先锋同行”活动。组织市直机关党组织与各村(居)党组织开展结对共建,整合党建工作资源,力争实现支部共建、党员共管、人才共育、工作共抓、困难共帮、资源共享等方面的互促互进。二是深入开展“岗位结对,深入一线”活动。选派市直机关党员干部到信访局、基层村等一线岗位进行挂职锻炼,让机关党员干部深入“实践课堂”历练,以增强他们的群众工作能力。
2、健全服务体系,精心打造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平台。
为增强党组织生活中服务群众活动的活力,增强社会管理功能,我们搭建了一个服务群众的新平台—党员义工,旨在充分发挥154个基层党支部和2048名党员在服务群众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将党的声音和政府服务延伸至整个社会肌体的“最末梢”。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市已形成“8+14+1“的党员义工服务格局(即市区有8支专业服务分队、乡镇有
14支服务支队、社会有1支“1+1”特别服务队)。自发参加义工服务的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普通群众已经超过4000人。党员义工服务活动已基本实现常态化、规范化。在新形势下,党员义工的发展趋势就是转向社会化,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型。为此,我们将在党员义工组织延伸、党员义工活动载体上多做文章:一是延伸组织。探索建立4支特色服务队,分别是夕阳红党员义工队、巾帼党员义工队、青年党员义工队,职工党员义工队,服务对象重点是老年人、妇女、儿童、职工等二是拓宽内容。在农村社区,普遍设立卫生保洁、老幼关爱、产业发展服务、矛盾纠纷调解、红白喜事筹办等服务内容;在学校,结合学校工作需要,设置交通协管、心理辅导、贫困生救助等服务内容。同时,建立四种服务形式即上门式服务、定点式服务、日常式服务、代理式服务等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三是创新载体。以网络为手段建立党员义工网上平台,以此作为党组织在虚拟世界的阵地延伸。目前我市“1+1”特别服务队建立起了自己的QQ群,并在德兴论坛上将自己的活动计划,每次活动情况图文并茂地展现,这种做法值得推广。
3、创新活动载体,努力拓宽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渠道。
坚持把机关工作与服务群众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把市直机关建设成为“服务型”的文明机关,使机关各项工作与社会管理工作既“合力”又“合拍”。一是开展“服务窗口亮起来”工程。开展“两亮两明白”活动,即“个人摆桌牌,亮身份、亮承诺”;“科室挂牌子,承诺事项让来办事人员明白,让科室工作人员明白”。为群众提供更加快捷、规范、优质的服务。二是开展“双结对、双服务”活动。广泛开展市直机关党组织与农村困难群众结对帮扶活动,在进行物资帮扶的同时,开展“送政策、送科技、送文化”和“机关党员进村(居)”活动,努力提高基层和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增强机关党员干部的服务意识。
第五篇: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发挥人大代表作用浅析
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发挥人大代表作用浅析
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具有独特的政治优势,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一支重要力量。如何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创新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是当前做好人大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人大代表具有在社会管理中发挥作用的独特优势
一是桥梁纽带的优势。人大代表在联系人民群众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他们可以直接听取群众意见,反映群众诉求,使政府的决策更民主、更科学,使社会管理更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
二是化解矛盾的优势。在社会管理工作中,发挥人大代表的优势,充分依靠人大代表,听取人大代表的意见,能够更好地做实群众工作,有利于及时有效地化解群众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三是建言献策的优势。由于人大代表工作生活在社会各个阶层,对如何破解创新社会管理这一课题有直接的发言权。人大代表积极参与社会管理,为创新社会管理新机制建言献策,以自身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新时期的社会管理,切合时代要求,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
二、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作用的几点建议
根据代表法的规定,笔者认为要切实发挥人大代表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完善制度,构建人大代表参与创新社会管理的更好平台。畅通代表反映民众诉求的渠道,通过开展“代表接待选民日”和“主任接待日”等活动,帮助代表将群众诉求及时、准确地反映上来,使代表们在社会管理中起到“预警器”和“安全阀”的作用。要进一步加强代表建议办理工作,不断提高代表建议办成率,在促成民生问题解决的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代表在群众中的威信,使其真正成为值得群众信赖的社会管理中坚力量。要进一步加强对“代表向选民述职活动”的组织和指导,突出代表履职为民、服务社会管理、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主题,使这项活动成为督促代表履职的抓手,同时也成为向选民展示有序参与社会管理的窗口。
(二)提高素质,夯实人大代表在创新社会管理中发挥作用的基础。要以贯彻落实修订后和选举法为契机,严把代表的“进口”关,优化代表的结构,使代表的广泛性、代表性和先进性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样才能真正担当管理国家事务的重任。要从提升代表综合素质入手,有计划地组织代表学习宪法、地方组织法、选举法、代表法等法律法规及相关的政策、规定,使代表能正确理解和把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性质、地位、作用,充分认识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增强代表履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政治理论、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与履职相关的各种知识的学习,拓宽知识面,悉心倾听群众呼声,关注民情,集中民智,当人民忠实的代言人。
(三)突出优势,发挥人大代表在创新社会管理中的独特作用。发挥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人大代表在联系选民、收集群众意见的基础上,一方面要做到上情下传,人大代表要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群众全面正确看待当前形势,正确对待深化改革、社会转型中不可避免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教育引导群众遵纪守法,通过法定程序和正常途径来表达诉求,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致力构建维护社会稳定的广泛群众基础。另一方面要做到下情上达,人大代表要认真分析研究、归纳整理选民提出事关社会稳定工作的意见和要求,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积极反映民意,提出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对策和建议,做到下情及时上达,让政府及时了解社会动态,未雨绸缪,钝化社会矛盾。发挥人大代表在调节社会矛盾纠纷的作用。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有着天然联系,他们更了解、熟悉所代表的群体,对自己身边的、基层的事情更有发言权,因此,人大代表的调解、说服、沟通,特别是与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沟通、协调,可以化解一部分矛盾纠纷尤其是群体性的矛盾纠纷,从而减少信访量。人大代表还可以参与诉讼调解、治安民调、接访走访、群防群治工作,通过建立矛盾纠纷调解机制,理顺群众情绪,钝化社会矛盾,预防事态扩大,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不安全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发挥人大代表的监督促进作用。人大代表要以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为己任,通过听取情况汇报、视察、调研、工作评议、执法检查等多种方式,切实履行代表职责,督促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从关心群众利益入手,从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入手,从关心弱势群体入手,多做顺民心、解民意的工作,千方百计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如在民生、治安、就业、物价等方面,督促有关部门依法处理好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矛盾和社会影响较大的问题,化解不和谐的各种因素和矛盾,促进社会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解决,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四)强化人大监督实效,促使社会管理工作更好地维护群众利益。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应当发挥自身优势,以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宗旨,充分履行监督职能,增强人事监督、经济监督和工作监督实效,让人大代表在社会管理中有权说话,说话管用,才能调动人大代表积极性,更好地发挥人大代表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一是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选择社会关注的热点和人民群众急需解决的难点进行有效监督。二是督促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建立。认真总结社会管理方面的经验,督促和协助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使社会管理工作科学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有效化解矛盾,切实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三是认真调查研究。针对社会管理中的一些基础性、苗头性和热点问题,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组织力量进行超前调研,形成报告,提出建议供党委、政府决策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