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制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二单元精品教案
第10课《土壤里有什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它是由砂、粘土、水、空气、腐殖质和无机盐组成的。
2、使学生从小树立爱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烧杯、干土块、水、玻璃棒、放大镜。
演示实验材料——酒精灯、三角架、蒸发皿、石棉网、滴管、干土块、火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同学们都把自己取来的土壤带来了,老师想问一下,你是从哪里采集的土壤?
(生回答:我从河边取来的,我从大树底下取来的,我从花坛里取来的„„)同学们课前都亲自挖了土,挖土时你有什么感想和发现?(学生回答)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土壤妈妈养育了许许多多的动物和植物,那它用什么来养育它们的呢?土壤里究竟有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师板书课题:
7、土壤里有什么,学生齐读课题)
二、新授 1、观察土壤:
(1)结合你们搜集来的资料和采集来的土壤,想一想我们先观察土壤里有什么?观察前老师给大家提几点要求:要细心观察,可借助放大镜;最好把从土壤里发现的东西分类放好。(2)学生观察土壤。
(3)学生汇报。教师随机板书:水分
小结:土壤潮湿说明含有水分。不同环境中的土壤潮湿程度不同,同一地区的土壤干湿程度也不相同。雨后土壤比较湿,长期干旱土壤就比较干。
2、分组实验:
(1)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初步了解了土壤里有些什么,下面我们继续研究,土壤里到底含有什么呢?请同学们利用桌子上的实验器材:盛冷水的烧杯、玻璃棒、土块。分组设计实验。(2)学生分组设计实验(3)学生交流设计的实验方案。
(4)通过同学们设计的实验方案,我们做两个实验。第一:把土壤放入水中,观察有什么现象?第二:观察完现象后,我们用玻璃棒把烧杯中的土块搅拌,再用劲搅一搅,然后把烧杯放在桌上,让水中的土慢慢沉降。当大部分土沉下来之后,仔细观察沉下来的土是不是分层?分几层?不同层的土粒大小是不是相同?做实验时要注意两点:不要碰碎烧杯,以免划伤;用玻璃棒搅拌时,要按顺时针方向,玻璃棒不要碰着烧杯。(5)学生分组实验
(6)学生交流,教师板书:空气、砂、粘土
小结:在土壤中有大小不同的土粒,颗粒比较大的是砂,颗粒比较小的是粘土。不同的土壤,含有砂和粘土的多少是不同的。
3、演示实验:
(1)刚才同学们通过探究,知道了土壤里含有水、空气、砂、粘土。老师再做两个演示实验:第一个实验,我要给土壤加热,看有什么现象?第二个实验,给烧杯中的水加热,看有什么现象?(2)教师做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
(3)学生汇报看到的实验现象:第一个实验:看到土壤加热后冒烟,并闻有烧糊的气味。第二个实验:蒸发皿里的水蒸发后,蒸发皿变脏了。
土壤加热后冒烟,有烧糊的气味,这说明了土壤里含有一些可以燃烧的东西,这些东西主要是土壤里动植物残体腐烂以后变成的物质,叫做腐殖质。板书(腐殖质),腐殖质是黑褐色的,土壤中含的腐殖质越多,颜色就越黑。
蒸发皿里的水蒸发后,蒸发皿变脏了,这说明有一些溶于水的物质,例如无机盐。教师板书:无机盐
通过以上实验说明: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它是由空气、砂、粘土、水、腐殖质、无机盐等成分构成的。这些成分都与植物的生长有关系,水、空气是植物生长发育必须具备的条件,腐殖质含有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养料,砂和粘土是植物生长、固定的地方,水、空气、腐殖质都要贮存在砂和粘土中。土壤的这些成分搭配得合适,土壤才能肥沃,植物才能长得好。
4、学生填写书上的结论。
三、评价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请同学们互相评一评。学生评价,交流。
四、小结
我们这节课通过实验认识了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质,它含有水、空气、砂、粘土、腐殖质和无机盐等物质。
五、拓展
课下搜查阅关于土壤形成的资料,摘记其中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做成资料卡。
第11课《土壤的种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根据学生原有认知去了解土壤质地的三种类型,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然后,做鉴别土壤类型的实验,通过观察、比较进行归类。
2、知道土壤的一般分类标准,并掌握三种类型土壤的特点。
3、关注家乡、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4、乐于用所学科学知识、技能尝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掌握三种土壤的特点。教学准备:
每组一份:三种土壤的样品。三瓶沉淀后的土壤 课前采集本地土壤,有田地土、山坡土。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宝贵财富的源泉。不同质地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植物,为了更好的发挥土壤的作用,我们就要更多的去研究土壤。通过上节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土壤的成分,都有什么?其中,砂和黏土是组成土壤的物质基础。
关于土壤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同学想知道的还真不少,但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可以在课后通过读书,上网来研究,我会支持你们的。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土壤的种类》。(板书课题:土壤的种类)
二、给土壤分类并了解三种土壤的特点
1、土壤的分类
土壤的分类方法很多,其中根据土壤中含沙量的多少,把土壤分为三类:含沙较多的土壤叫“砂质土”;含黏土较多的土壤叫“黏质土”;沙和黏土含量适中的土壤叫“壤土”。(板书:砂质土、黏质土、壤土)
顾名思义,看三种土壤的名称,你认为它们都有什么特点?(学生可能认为:砂质土含砂较多,黏质土含黏土较多,壤土含砂和黏土的量差不多)
是这样吗,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三种土壤的特点,为后面更好的鉴别本地土壤的类型做准备。
2、通过各种科学方法探究三种土壤的特点(1)预设(探究土壤的科学方法)
同学们都想用什么科学方法来探究土壤的种类?(学生可能想到: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手摸等)
回忆旧知:上节课,我们曾做过分离土壤实验,用什么方法?(沉淀法)可以用沉淀法先将砂和黏土分离出来,然后比较砂和黏土的厚度,以此确定砂和黏土在土壤中的含量。
提示:此外书上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能简单快速鉴别这三种土壤的方法,在22页,请你们认真阅读之后,动手试一试。
(2)探究
要求:我们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探究土壤的特点,希望同学们团结协作,互相谦让,都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观点,在组内形成共识。还有要注意卫生,及时处理。
学生利用科学方法探究土壤特点(教师巡视,指导)(3)汇报
提问:同学们分别用什么方法,探究到三种土壤有什么特点? 学生可能1:用眼睛看,颜色不同。
学生可能2:用手摸,感觉砂土颗粒大,粗糙,疏散;黏土颗粒小,细滑,黏重;壤土居中。
学生可能3:砂质土含砂较多,黏质土含黏土较多,壤土含砂和黏土的量差不多。
教师指导:有的同学用沉淀法,沉淀需要时间,为了大家更准确的观察,所以老师在课前做好了准备。每个小组桌子旁边都有三瓶已经沉淀好的土壤,请拿上来认真观察,是不是砂质土含砂较多,黏质土含黏土较多,壤土含砂和黏土的量差不多。(学生观察)
教师补充:我们知道土壤除了砂、黏土这些固体颗粒外,还有存在它们空隙间的空气和水分,土壤的通气状况、渗水和保水能力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保肥能力。想要研究土壤的渗水和保水能力,怎么做,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
讲解:你们看这种办法行不行,我准备了三个无底瓶子,用布将瓶口包好,把三种土壤放进去,要同时倒入同样多的水,看渗水和保水能力有什么不同,这种方法可以吗?我们来试试。
要求:需要同学的帮忙,请来三名同学,我喊开始你们一起把三杯水到下去。(师生演示,观察现象)
交流:同学们看到了,那种土壤渗水快、保水能力差,那种土壤渗水慢、保水能力强?
(4)概括三类土壤的特点。
小结:现在谁能来简单概括一下,我们运用了那些科学的方法探究这三种土壤的特点,这三种土壤的特点是什么?先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学生交流)
(砂质土:含砂粒较多,土质松散,渗水快,保水能力差,易干旱,用手捏不成团。
黏质土:含黏粒较多,土质黏重,易板结,渗水慢,吸水,保水能力强。易积水,形成内涝,能捏成团,抛到地上不会散开。
壤土:土壤质地均匀,砂粒、黏粒所占比例大体相等,通气透水良好,保水保肥能力好,用手能捏成团,抛到地上会散开。)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你还知道哪些给土壤分类的方法?(1)小组交流(2)汇报
三、拓展作业:
课下调查花园、菜地和农田的土壤种类,写出调查报告。
第12课《土壤与植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
3、能设计研究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教学准备:
植物与土壤的图片和资料。三株生长情况大致相同的同一中植物。三种不同类型的土壤。搜集赞美土壤的诗歌。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欣赏赞美土壤的诗歌。
2、学生互相交流搜集的土壤对植物生长作用的有关图文资料。
3、教师出示自己搜集的资料卡。
大量的有关土壤的信息被充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4、提出问题: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
分组讨论:
提出猜想与假设,并做好记录。应用各种方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与假设。汇报讨论结果。
小结:学生探究过程与结果。
二、探究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
1、生交流搜集的有关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资料。
2、小组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设计实验方案,将预测结果记录下来,并讨论方案的可行性。
无论学生提出的实验方案是否可行,教师都应给予肯定,鼓励学生动脑思考,让学生选择自己可以验证的方案,预测实验结果,以备与实际实验结果相对照,长时间观察。
3、学生试着汇报科学推断。
小结:这个实验需要较长时间来观察,要坚持不懈。
4、展示教材上的资料卡。让学生开阔视野、增加信息量。
三、自由活动: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赞美土壤。
如,诗歌、手抄报、唱歌、演讲、绘画等等。也可以合作进行。
2、评价活动
自评与互评来进行评价,主要从搜集资料,方案设计、猜想与预测、表达与交流等方面进行。
四、拓展活动:
继续观察、记录实验情况。
第13课《认识岩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岩石的特点和用途。
2、能利用实验的方法自主探究岩石的特性;知道探究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能对研究过程的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3、知道材料的使用可以为人类发展带来好处,是我们生活中的重要原料,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喜欢大胆想象。活动准备:
1、学生自己搜集的各种石头。
2、分组材料:刀子、锤头、滴管、盐酸岩石矿物标本。
3、多媒体课件。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课前老师布置回家搜集一些大自然中的各式各样的石头,带来了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石头,认识岩石。(板书:认识岩石)
二、活动探究: 活动一:生活感知
1、谈话:观察一下我们搜集的石头,说说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好吗?
2、学生分组观察搜集的石头,进行交流。活动二:探究石头的特点
(一)引入课题
通过刚才的交流与观察,我们知道石头在生活中随处可见。那你们想过没有,它们各自又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用处的呢?这是本节课我们将要探究的主要问题。
(二)猜想石头的特点
1、猜想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观察先来猜一猜,石头会有哪些特点呢?
2、交流结果(根据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板书特点)
(三)验证猜想
刚才同学们猜出了岩石的这么多特点,是不是真的这样?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验证一下?那么先来制订实验方案,确定你们小组的研究方法和需要的器材吧。
1、制定并交流实验方案。(1)小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2)交流实验方案。(我们组准备用„„(3)提出注意问题。
2、学生操作验证。
下面各小组根据自己设定的实验方案,利用桌上的材料动手实验吧,不要忘记填写实验记录单。
(1)小组同学合作探究石头的特点。教师参与其中,与同学们一起合作、探究。(2)整理器材及探究的结果,准备交流各组的发现。
3、交流实验成果。
哪个组的同学愿意把你们的验证结果交流一下,供大家分享,其他组成员要认真倾听。
4、小结:刚才大家交流的太棒了,老师很高兴。你们通过对比实验、合作探究,发现了石头有这么多的特点。
(四)根据特点进行分类。
1、我们知道不同种类的岩石,颜色、质地等特征不同,现在我们刚才研究的特征将它们进行分类。(结合板书全班交流)
2、学生分组进行分类。
3、交流分类的结果。
4、通过过程的实验和交流,我发现大家人人都是小科学家,其实,大自然中的岩石种类太多,远远不止我们搜集到的这些,他们的种类繁多,形态、结构、颜色各异,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资料卡,完整的了解一下岩石。
5、出示资料卡,学生阅读。
板书(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
6、那常见的岩石有哪些呢?我们来看大屏幕。(五种常见的岩石)
7、看看我们手中的岩石属于哪一类。
三、自由活动——岩石的作用。
现在,我们对岩石有了更深的了解,接下来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想一想,我们想想生活中岩石都有哪些用途的呢?(1)学生进行讨论。(2)集体交流。
(3)小结:刚才同学们说出了岩石的这么多用途,岩石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材料。
四、课堂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外调查:
不同的地域岩石结构和种类往往不同,以后我们外出旅游时一定要注意考察一下当地的岩石主要属于哪一类。
第14课《做个岩石百宝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对石头进行认真、细致地观察,在观察制作中了解岩石的特征和种类,能用相关的分类标准给岩石分类。
2、知道不同种类岩石的特征和名称,能绘制、记录、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并进行分类整理。
3、愿意亲近岩石,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美丽,体验到动手做岩石标本的快乐。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出示本地奇石展图片和各种矿石图片。
2、观察常见岩石标本箱。(教师提供实验室配备的标本箱)
二、欣赏交流信息
1、我们对岩石并不陌生,山坡上、溪沟里、小路边、田野里到处都有岩石。欣赏岩石百宝箱。
2、今天同学们搜集了很多的岩石,你能向别人介绍一下你所带的岩石吗?(指导学生从岩石的名称、岩石的特点、采集地点等方面说。)
3、学生交流,教师指导归纳。
4、学生分组观察桌上的各种岩石,进行分类。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分类。
5、每个小组派一名同学说一下你们组岩石的分类、数量等。
6、学生交流,指导其他学生注意倾听。
7、各个小组采集的岩石种类和数量都不很均衡,我们应该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
8、各小组间“借”岩石、交换岩石。
三、制作岩石百宝箱
1、小组讨论研究做岩石百宝箱应该注意那些问题?
2、学生讨论、交流。
3、小组讨论研究各自小组成员怎样分工?
4、学生讨论、交流。
5、小组合作制作岩石百宝箱,参加岩石博览会,全班展示介绍。
6、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岩石百宝箱。(教师进行巡视,提醒学生要注意贴上标签。)
四、开岩石博览会,展示岩石百宝箱
1、把各自小组的百宝箱展示出来,我们来开岩石博览会。
2、学生进行展示,由一名学生担任解说员,进行简单介绍。
3、学生交流评价:我们小组百宝箱的制作,优缺点是什么?改进计划是什么?
五、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的表现如何?你的小组合作顺利吗?请在“我的表现”评价表中做自我评价。
2、教师引导学生互评,选出本节课岩石百宝箱制作优秀的小组,发一颗“科学之星”以示奖励。
3、结语:岩石中有很多学问和信息,利用岩石标本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岩石研究,希望同学们继续搜集各种岩石,不断丰富我们岩石。
第二篇: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复习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绿色开花植物生长一般都要经历一定的生命周期。
2、植物根、茎、叶的作用。
3、绿色开花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4、蚕的一生有四个不同形态。
5、人和动物寿命的长短与生活环境有关。
【教学重点】
1、植物的生长过程及植物的生命器官。
2、自然界中动物都有生命周期。【教学难点】知识的综合应用。【教学准备】多媒体、试卷。【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师:我知道我们三(1)班的小朋友特别喜欢猜谜语,今天老师带来一个谜语想考考大家,想不想知道是什么谜语?
生:异口同声想。
师:请看大屏幕这个谜语是:尖尖叶子,火红小花,姑娘用它,染红指甲。(打一植物)猜猜看这是什么?
生:凤仙花。
师:对是凤仙花,想一想凤仙花还有哪些名字呢? 生1指甲花。生2芨芨草。生3急性子、别碰我。
师:关于凤仙花你还知道哪些知识? 小组讨论汇报。
师:刚才有同学说知道了凤仙花的生长过程,;凤仙花的生长过程是什么?出示媒体。
凤仙花植株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什么?投影出示。学生跟着画面说出相应的内容。
二、复习第二单元
师:刚才同学们回答的很好我们复习了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想一想这第二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想不起来可以看书。(小组活动)
判断:
1、植物的根向下生长。()
2、植物都是用种子繁衍后代的。()
3、绿色开花植物的生命是以种子开始的。()
4、所有植物的种子的形状都是一样的。()
5、植物的根只是把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6、植物的叶在茎上的分布有利接受更多阳光。()
7、凤仙花是一种常见的木本植物,()
8、任何植物的茎上都有“节”,它是茎最本质的特征。()
9、植物的茎能从上向下将根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10、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发现绿色植物可以更新空气。()师:好,开始!学生独立完成试卷。
三、总结拓展,再激兴趣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植物的生长变化这单元和动物的生命周期的有关知识,对学过的内容又加深了认识,这节课同学们表现的都很棒,老师为你们自豪。老师遇到了难题想请大家帮忙,大家愿意吗?
出示:
1、植物体内的水为什么会向上输送?
2、植物的种植方法有哪些?
3、养蚕并对蚕的一生进行观察。
4、人和动物通过繁殖并得以不断延续。
第三篇: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单元测试题
小学科学三年下册第一二单元复习卷
一.填空。
1、植物的生命过程中要经历、、、、的过程。
2、植物从一粒成长为一株植物,在这株植物上又结出数粒,循环往复,延续它们的。
3.有些植物用、、繁殖后代,绿色开花植物大多用繁殖后代。
4.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等各不相同。
5.除了在花盆中播种凤仙花,还可以到校园的()中播种凤仙花。
6.从土壤中连根拔出一棵树是()的,这是因为植物的根有()作用。
7.植物根的作用是:①、吸收土壤中的()和(),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②、将植物()在土壤中。
8.植物茎的作用是:植物的茎具有()及运输()和()的作用。植物的茎能从()向()将()吸收的()和()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从()向()将()制造的()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9.种子播种后,我们先看到了(),后来种子又变成了(),()越长越高,最后开花和()了。
10.凤仙花的果实会像弹弓射石子一样把种子弹出来,所以有人把凤仙花的果实叫成()。
11.植物的茎形态多种多样,高的有()余米,直径粗的达()米以上,矮的只有几()。
12.凤仙花从播种到种子成熟共约()天。
13.()是蚕生长过程中的显著特点、不再运动好像睡着了的()现象是蚕的生长特征
14.种植了我们的凤仙花,我们可以用()、()和照片等方式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15.多数植物能自己制造“食物”—(),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
16.凤仙花植株包括六大器官:()、()、()、()、()和()。
17.771年,()国科学家()发现绿色植物可以更新()。证明了绿色植物中的叶绿体能利用()把()和()转化成(),并释放出()。
18.凤仙花的主要生长过程是:()→()→()→()→()。
19.养蚕窍门:小蚕爱吃()。它一出生就要及时用毛笔或羽毛轻轻地要把它刷到()上;要让小蚕吃饱吃好,()要新鲜并保持干燥,切成碎片或条;
20.经常清除蚕的粪便和吃剩的残叶,保持小蚕“房间”的清洁;把小蚕放在()流通的地方,不要在养蚕的房间喷撒杀虫剂。
21.蚕生长到一定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
22.从卵里出来的蚕是蚕的(),蚕蛾是蚕的()。
二.判断。
1.自然界中的动物都有生命周期,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2.人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人和动物一样也具有生命周期。()
3.自然界中的动物有很多种,它们身体的外形、结构以及生活习性千差万别,所以,并不是所以的动物都要经历出生、出生到死亡的全过程。()
4.有的数小时,有的长达几百年;有的形态变化不大,有的在生命的不同阶
段形态有很大的 差异。()
5.养蚕、抽取蚕丝织成丝绸,是我国的伟大发明之一。()
6.蚕宝宝一生要蜕皮3次。()
7.每一个凤仙花果实里一般有2——5粒种子。()
8.植物的叶片交叉生长,伸向四面八方是为了好看。()
9.凤仙花的果实是由雌蕊发育而成的。()
10.不论种子怎么放,它的根总是向下生长的。()
10、植物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
11.子叶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12.植物一生生长所需养料全部是叶通过光合作用提供的。()
13.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
14.种子萌发时最先长出茎。()
15.植物的茎能从上向下将根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
分。()
三、单项选择题。
1、植物的(C)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A、绿叶B、花C、根D、果实E、茎
2、植物的(A)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
A、绿叶B、花C、根D、果实E、茎
3、植物的(E)具有支撑植物体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A、绿叶B、花C、根D、果实E、茎
4、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
是从(E)开始他们的新的生命的。
A、根B、茎C、叶D、花E、种子
5、植物的这些养料是由植物绿色的(C)依靠阳光提供的能量,利用二氧化碳
喝水制成的。
A、根B、茎C、叶D、花6、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发现(C)可以更新空气。后来,实验证
明这是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结果。
A、草本植物B、木本植物C、绿色植物D、开花植物
7、植物的茎能(D)将根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运输到物体的各个部分;(B)
将绿叶制造的养料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A、从左向右B、从上向下C、从右向左D、从下向上
8、凤仙花又叫指甲花、芨芨草、急性子,是一种常见的(C)。
A、开花植物B、常绿植物C、草本植物D、木本植物
9、凤仙花等植物的茎垂直地面向上生长,这样的茎叫(D);牵牛花的茎缠绕
在其他物体上向上生长,这样的茎叫(C);葡萄的茎攀缘在其他物体上生长,叫(B);红薯的茎平卧地面蔓延生长,叫(A)。
A、匍匐茎B、攀缘茎C、缠绕茎D、直立茎
二、多项选择题。
1、绿色开花植物生长一般都要经历一定的生命周期:(ABCD)
A、种子萌发B、幼苗生长C、营养生长D、开花结果
2、绿色开花植物有(ABCDEF)等器官。
A、根B、茎C、叶D、花E、果实F、种子
3、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ABDC)等条件。
A、阳光B、土壤C、适宜的水分D、温度
4、植物在它们的生命过程中都要经历(ABCDE)的过程。
A、出生B、成长C、繁殖D、衰老E、死亡
5、做好凤仙花播种前的准备工作:(ABCD)
A、准备一些凤仙花的种子B、查阅凤仙花的有关资料
C、了解凤仙花的栽培方法D、准备播种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
6、种植植物是一项长期的观察研究活动,需要做好(ABC)等多项工作。
A、管理B、观察C、记录D、播种
7、做观察记录要注意将播种凤仙花、芽出土、出现花芽、开花、果实成熟的准确时间记录下来,还可以用(BCD)等方式写观察日记。
A、数字B、文字C、图画D、照片
三、填空题。
1、一颗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能够萌发、长成一棵植物,这棵植物又能结
出许多种子,植物的物种就是这样不断繁衍的。
2、植物的(器官)有自己特殊的结构,这种结构与它们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
所承担的功能
相适应。
3、植物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叶,根总是向(下)生长的,根的生长速
度(很快)。
4、植物的花都要经历花(开)花(谢)的过程。
5、花谢后结果,果实是由(花)发育来的。
6、任何植物的茎上都有“(节)”它是茎最本质的特征。
四、判断题。
1、不同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
2、植物的茎能够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矿物质,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还能将
植物固定在土壤
中。(×)
3、经过科学家多年的研究,发现多数植物能自己制造“食物”——养料,满
足植物生长的需
要。(√)
4、绿色植物中的叶绿体能够利用光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养料,并释放出氧
气来。(√)
5、植物茎的形态多种多样,高的150余米,直径粗达10米以上;矮的只有几厘
米;没有茎的植物是极为罕见的。(√)
五、看图填空题。
1、叶为植物提供“食物”。
(11页右上图)阳光
()+水——→()+养料
1.刚出生的蚕叫()。
A、蚁蚕 B、蛹 C、幼虫 D、卵
2.下列动物那种是变态动物()。
A、蚕 B、袋鼠 C、猫
3.剥离凤仙花种子的种皮不容易,常采用的方法是().A、浸泡种子把种皮泡涨 B、硬把种皮剥开 C、放到锅里煮
4.下列动物不属于昆虫的是()。
A、螳螂 B、苍蝇 C、小猫
5.植物的叶可以依靠阳光制造养料,这种作用叫做()。
A、光合作用 B、蒸腾作用
6.植物叶片交叉生长,伸向四面八方,主要是为了()。
A.植物身体的平衡 B.能最大限度地接受太阳光
7.、凤仙花生长发育需要()
A.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
B.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等
8.下列动物不属于昆虫的是()。
A、螳螂 B、苍蝇 C、小狗
四.连线。
1、将下列动物按卵生动物和胎生动物分类。
羊 蜻蜓 蝴蝶 熊猫 鸡 狗‘
卵生 胎生
2、将下到动物按是否变态分类
蜻蜓 鸡 蚊子 猫 熊猫 蟾蜍
变 态 不变态
3.将下面的人物与他们所处的年龄段连线。
外公68岁 堂妹5岁 表哥20岁 妈妈36岁
儿童 青年 中年 老年
五.简答。
1.完全变态的昆虫的一生和蚕一样,要经历()、()、()和()四种形
态;
不完全变态的昆虫一生经历()、()和()三个阶段。
2.蚕卵里孵出的蚁蚕是蚕生命的(),蚕生长发育到一定的阶段就会变成(),从蛹里出来的()交配产卵,蚕蛾的死亡是蚕生命的()
3.在做研究的植物根的作用的实验时,你观察到试管中的水量有什么变化
吗?说明了什么?
六、多项选择题。
1、绿色开花植物生长一般都要经历一定的生命周期:()
A、种子萌发 B、幼苗生长 C、营养生长 D、开花结果
2、做好凤仙花播种前的准备工作:()
A、准备一些凤仙花的种子 B、查阅凤仙花的有关资料
C、了解凤仙花的栽培方法 D、准备播种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
3、做观察记录要注意将播种凤仙花、芽出土、出现花芽、开花、果实成熟的准
确时间记录下来,还可以用()等方式写观察日记。
A、数字 B、文字 C、图画 D、照片小精灵儿童网站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测验
一、我的判断:
1.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
2.把磁铁包着一块布就不能吸铁。(×)
3.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的磁极在磁铁中间。(×)
4.磁铁能指南北方向。指南的磁极叫南极,用“N”表示;指北的磁极叫北极,用“S”表示。(×)
5.磁铁的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
6.两个或多个磁铁吸在一起,磁力大小会发生改变。(√)
7.指南针是利用磁铁能指南北的性质,制成的指示方向的仪器。(√)
8.塑料笔杆经过磁铁摩擦可以变成磁铁。(×)
9.一块磁铁摔成两段后,每段只有一个磁极。(×)
10.磁铁之所以能指示南北,是因为地球本身是个大磁体。(√)
二、我的选择
1.磁铁能吸引(A)等物体,A铁钥匙、回形针、铁钉B布条、塑料片、铝片C铝片、铜导线、纸夹
2.把小钢珠放在磁铁中间,它也会很容易滚到(B)。
A中间去B两端去C地上去
3.磁铁的S极与S极相接近时会(A)
A排斥B吸引C既不排斥也不吸引
4.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针是(C)
A水浮式指南针B指南鱼C司南
5.用磁石摩擦,钢针比铁钉、铁片具有的磁性(A)。
A强B弱C差不多
6.磁性最强的地方是磁铁的(A)。
A两端B中间
7.发明指南针最早的国家是(B)
A美国B中国C日本
8.使用指南针观察方向的时候,下列(B)不会对指南针有影响。
A大风B太阳C铁器D磁性物质
9.磁铁能把下列哪种物体吸起来。(A)
A回形针B玻璃杯C铝锅
10.被大磁铁吸引过的小铁钉接近大头针时,我发现(A)大头针。
A能吸引B不能吸引
三、我的探究:
1.研究题目:做一个小磁铁
我需要准备的材料:
磁铁、铁
我的做法:
思考:(1)用自己做的小磁铁再去吸铁类的物体,会有什么感受和发现?
答:自己做的小磁铁也能吸引铁类的物体。
(2)我能找到几种检测、判断小磁铁南北极的方法?
答:第一种方法:用线系住磁铁的中间,把它挂在空中,等静止下来,指南的一
端是南极,指北的一端是北极。第二种方法:用一块已知南北极的磁铁的一个极
去靠近,如果相吸,磁极正好相反;如果相斥,则磁极一样。第三种方法:用指
南针判别,将磁铁的一端靠近指南针,与指南针的北极相吸的一端是南极,另一
端是北极。
(3)我对磁铁的新的认识和发现:
答:磁铁可以磁化铁类物体可以做出新的磁铁;可以用磁铁做一枚磁针,用于做
指南针等。但也要防止磁卡、手表等物品被磁化,影响使用。
2.下面是一块条形磁铁:
ABC
(1)磁铁具有(2)个磁极,其中N表示(北极),指向(北)。
(2)在磁铁上取了A、B、C(如图)三点,分别去吸回形针,结果是15、14、0。
你觉得能吸15个和14个回形针的有可能在A点或C 点;0个最有可能在B
点。
(3)你为什么这样认为?请说说你的理由?
答:磁铁的两极磁力最强,两个磁极的中间磁力最弱。
四、我的思考
1.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门的地方常常装有“门吸”,有了“门吸”,打
开门时门会被吸住,这样门不容易被风吹得关上。门吸里面有什么?它是根据什
么原理发挥作用的?
答:门吸里面有磁铁,它是根据磁铁能吸引铁一类物体的原理发挥作用的。
2.小明捡到一块磁铁,但他不知道哪端是南极,哪端是北极,你有办法吗?请写
出检验的方法和过程。
答:我可以用线系住磁铁的中间,把它挂在空中,等静止下来,指南的一端是南
极,指北的一端是北极。
(或第二种方法:用一块已知南北极的磁铁的一个极去靠近,如果相吸,磁极正
好相反;如果相斥,则磁极一样。
第三种方法:用指南针判别,将磁铁的一端靠近指南针,与指南针的北极相吸的一端是南极,另一端是北极。
第四篇: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混合身边的物质
(一)一、教学目标
⒈指导学生学习按观察物质混合与分离的基本方法进行观察;
⒉指导学生学习几种混合与分离物质的操作方法;
⒊指导学生学习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混合后有没有发生变化;
⒋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质制造混合物,并学习观察混合后有没有发生变化;
⒌教育学生要学会和同伴合作,保证本组每个学生都有进行实践活动的机会;
⒍了解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物质大都是混合物,人们根据需要制造各种混合物。
⒎感受实验前的猜测和假设的重要,懂得通过实验观察获得事实、根据事实做出判断才是科学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进行混合与分离的动手操作,对混合现象仔细观察,并做出判断。
×难点:认识到混合后的沙豆、油水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
三、材料准备
每组透明杯子两个、一次性塑料杯只、纱网块、筷子或玻璃棒根、黄豆与砂子各半杯、放大镜。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媒体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教学思路
引入课题
×出示杯中的黄豆和沙子,谈话上个学期我们学习了不少观察的本领,这里有一些黄豆和沙子,比比谁发现得多?
×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尽可能从多方面进行观察。
学生从杯中取一些黄豆的沙子,分别放在纸上,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观察后放在一边待用)
学生综合观察结果,发表观察发现。
通过观察了解混合前的沙和黄豆是怎样的,为判断混合后是否发生变化做好准备。
混合沙和豆
实验
×谈话:把这些豆和沙混合在一起,会是什么样?
×
×设问:你打算怎样把它们混合到一起?
×谈话:仔细观察,混合后的东西是怎样的?
×谈话:想想,给杯中的这些东西取个名字?
综合学生的观点,引出“混合物”的概念。
×学生猜一猜,说说自己的理由。
×
×学生设计混合的方法,各组合作进行混合。
×观察、描述观察后的沙子和豆子。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说说这样取名的理由。
依据已有经验进行思考与判断。
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实验操作。
观察认识混合后的物质的主要特征。
通过取名进一步对混合的物质进行观察与认识。
分离混合物
实验
×创设问题:你有办法再把这些豆和沙的混合物分离开来吗?
让学的方案。
×看看教师能为你提供什么帮助,动手将它们分离开。
让学生评价自己小组的分离结果是否理想。
×谈话:与纸上的沙与豆比一比,分离出来的豆与沙子有没有发生变化?
×
×设问认为变化的学生:你认为哪些地方发生了变化?
×
×这时还能叫作豆,叫作沙吗?
×各小组议一议,制定各小组的分离方案。
×各小组交流方案。
×利用教师提供的器材或自制装置分离。
小组观察、比较。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从多角度认识问题。
学习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恰当的评价。
促使学生认识,沙与豆并没有发生本质特征的变化。
油与水的混合×出示一杯水,一杯油,设问,将它们倒在一起会怎样?
×先将水倒入试管再将油倒入试管。
×设问:有什么办法将它们充分混合在一起呢?
×将水和油充分混合在一起。设问水和油的混合物是怎样的?
×创设问题:你有办法将水与油的混合物分离开来吗?
×静止一定的时间,让油和水分离开来。
×让学生观察分离出来的油与水有没有变化?
学生猜测、判断。
观察试管中的水和油。说明见到的现象?(油和水明显地分为上下两层)
×说说自己的方法。
说明见到的现象?
小组讨论,说明自己的设想方案。
观察,发表意见。
小结
×设问:这节我们主要作了哪些事?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混合身边的物质》。
×设问:我们身边有这类混合物吗?
×设问:这些混合物你能将其分离吗?
第五篇:三年级科学上册 认识水教案 五年制
青岛版五年制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14.认识水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知道水的基本性质,能够在多种液体中快速鉴别水。2.能判断什么样的物质是液体。3.知道水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二)过程与方法:
1.会用自己的感官(眼、耳、鼻、舌、手等)和简单的器材来观察水。2.通过观察.对比等方法认识水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性。3.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液体,并能判断什么样的物质是液体。
(三)情意
1.在观察、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乐于探究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学习习惯。2.意识都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认识水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性,并在认识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比较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水是会流动的,进一步认识水是怎样的液体。
四、教学准备:
1.在讲台桌上用透明塑料杯各装着一杯盐水、自来水、牛奶、雪碧、茶水,玻璃、纸片;
五、教学过程:
课前:
播放五官观察儿歌。复习之前学过的《怎样认识物体》中认识物体的方法中五官的应用。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那咱们就来猜谜语,看屏幕:
一物不稀奇,人人不能离。钢刀切不断,铁钩钩不起。什么东西越洗越脏?
生齐声道:水。
师:对,就是水。同学们真聪明,我们一起为我们鼓鼓掌,加加油。师:那关于水你了解多少?
生:饮水机中有水,很多地方用到水…
爱心
用心
专心 1 师:同学们知道得可真多,对,水是生命值源,人、动物、植物都离不开水,如果没有水,地球上将没有生命。可见水十分重要。这么重要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下吧!板书:14 认识水
(二)自主学习,研究水的特性。活动一:找出水
一杯清水、一杯茶水、一杯雪碧、一杯牛奶、一杯盐水
师:看老师给大家带来的杯子(焦急状地):糟了,刚才老师在倒水的时候忘了给不同的杯子做上记号,现在不知哪杯是水,同学们快想想办法帮老师把当中的一杯水找出来吧!(学生一听是要帮老师找“水”,都非常的乐意,积极性很大。)
师: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来找“水”?各小组讨论分辨的办法。幻灯片出示温馨提示:1.一步一步地排除,说出其他杯子中不是水的缘由。2.小声讨论的你更受欢迎。学生分组讨论分辨方法。小组代表上台辨别哪一杯是水。
先排除牛奶和茶水,为什么那两杯不是水啊? 生:水是白色的。
师:水是白色的吗?那牛奶为什么要排除? 生:水是透明的。
师:那你看茶水也透明啊。可见透明是一种性质的描述,不是颜色。(板书:透明)水有没有颜色?
生:没有颜色。(板书:没有颜色)
师:下一步是?(出示课件:观察物体的方法:一看,二闻,三尝)生:闻。
师:来,闻闻看(学生闻)师:鉴别途中要闻时强调闻的方法。闻要放在离鼻子10-20cm处,右手在瓶口轻微扇动,使气体扩散在空气中,再闻。水没有气味。师:有没有气味?
生:水没有气味。(板书:没有气味)师:最后两杯怎么鉴别? 生:尝。
师:尝的方法是什么?要注意什么? 生:尝要用筷子蘸取少许来尝。
(尝了尝发现水没有味道。板书:没有味道)
师:同学们能根据平时的经验进行分析.辨别出了这一杯清水。真了不起,这样的方法
爱心
用心
专心 2 对于我们的研究.学习活动非常有用。活动二:水的更多性质
师:刚才同学们帮老师找出了这杯水,还说出了很多水的性质,水: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咱们也初步认识了水,那水还有什么性质呢? 水、牛奶、玻璃和纸片,大家给我分分类好不? 生:水、牛奶一类,玻璃和纸片一类
师:分类要有标准,你的标准是什么?一类里有什么共同特点?想一想。生:能流动。
师:对,我们科学上把能流动的,像水、牛奶和酱油这样能流动的物体叫做“液体”,像木块、蜡烛这样不能流动的物体叫做“固体”。师:那生活中液体有哪些? 生:饮料,水,还有酱油、油。
师:液体说了这么多了,生活中的固体有哪些? 生:桌子,粉笔,板凳等等
师:我们知道了液体和固体,那水是什么? 生:液体。
师:水能不能变成固体?什么情况下? 生:冷的时候变成固体。
师:水在温度低时变成固体,温度高时,变成气体。所以说水在常温常压下才有黑板上这样的性质。(板书常温常压下)大家用一句话串联一下
生:常温常压下,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透明的液体。师:同桌互相说一下,看能不能一句话说出来。
(三)生活中的水
师:咱们学了这么多水的性质,那自然界中哪里有水? 生:海洋,河流等等
师:那地球上水的分布情况是怎样的? 生:不知道。
师:一起来看一下,一个大量筒,代表地球上的水,小杯子里就一点水是能喝的,这么多水,我们能用的只有这么一点,所以我们要怎么样? 生:保护水源。(放录像)师:我们应该节约用水。
(四)课后拓展
师:我们的水资源怎样?调查当地水资源状况
一个研究项目苹果里有水,有多少?测一测,一个苹果中含有多少水呢?方法是?
爱心
用心
专心 3
爱心
用心专心4 讨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