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设计[定稿]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设计
培元中学 张彩燕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是人教版的第二章第一节。在这一节中学生首次接触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大气运动的知识,这三部分知识间采用了由因导果、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而大气的热状况即冷热不均匀是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与人类关系较密切的大气的水平运动则是热力环流的细化和深化。不仅如此,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这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原理与状态,也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奠定知识基础。所以第一节是起到一个铺路石的作用,奠定了整章知识的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及其依据
1、重点: a大气受热过程:
(依据: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基础,核心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学习热力环流的基础,只有理解了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而不是太阳辐射,才能正确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和后果。)
b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依据: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本课时的重点,它承接上面的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是上面内容的继续,同时又是大气的水平运动的学习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热力环流过程分析方法和原理是进行知识迁移的前提,此原理可以迁移到自然界存在的其它形式的热力环流例如海陆间,城市郊区间。这部分内容因果关系、逻辑性强,教师要运用电教媒体设置情景。)
2、难点:风的形成和风向的确定
(依据:这部分内容是对空气运动中水平运动的动力成因的分析。尤其是近地面风的形成及风向的变化,也是下部分知识“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方向等是难点知识,因此,这部分虽然在课标中也没有具体要求,但也是承前启后的知识和技能,应予以重视。)第二部分: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了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绘制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风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使学生亲身经历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通过对城市风、海陆风等问题的探讨,使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第三部分:教学方法
本节课内容抽象,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特别是风向的确定其中涉及一些物理知识,高一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部分物理受力分析的知识,所以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教学过程中应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并借助计算机动画演示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另外在教学中应注意运用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及相关图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并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鉴于这节课的特点,我选用以下的教法和学法。教法: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法,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读图启发式教学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练习法
第四部分: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设疑导入)我们平常聊天气,少不了要谈到气温多少度,这个气温说明大气是有温度的,那么大气的温度从何而来呢? 大部分同学会回答是太阳辐射,进行纠正引导,没错,太阳辐射是地球上能量的源泉,太阳辐射是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但是直接给大气加热的却不是太阳而是地面。(设置疑问,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二)教学过程
1、大气的受热过程部分
在讲述这部分内容之前要适当补充一下大气组成成分,这为整个大气受热过程的分析打下基础,近地面大气由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组成,干洁空气中氮体积分数78%,氧21%,其他如二氧化碳,臭氧,稀有气体虽然含量不高,但各自有各自的作用。至于作用点到为止。大气的受热过程有很多概念,比如大气吸收、大气反射、大气散射、地面辐射、地面反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长波辐射、短波辐射等等,教材尽可能回避这些专业名词,但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办法是直观地呈现各个环节,将概念用符号的形式呈现,淡化对概念严密准确的解释。为了做到这一点,借助教材上的插图“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图”,以达到直观、动态呈现的效果。尤其引导学生地面长波辐射的箭头在穿过大气射向宇宙空间时箭头明显变小,说明能量大部分被大气所吸收,重点要讲清楚为什么大气对太阳辐射是透明的,却能大量吸收地面辐射,点出大气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强,对短波辐射吸收能力弱,而太阳温度高属于短波辐射,地面属于长波辐射,所以地面长波辐射的能量能被大气所保留,得出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活动部分的教学,让学生自主完成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知识的学习,并且实现了由地面辐射到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知识迁移。教师主要起一个引导的作用,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箭头颜色可以知道大气辐射和地面辐射都是长波辐射,从另一个角度让学生明白地面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将其归纳为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大地。通过保温作用原理的学习让学生分析身边的地理现象,引起学习兴趣,为什么霜冻多发生在晴朗的夜晚,冬季农民使用人造烟幕弹进行保温。进一步落实大气逆辐射的含义和地理意义,活动第二题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将地理图表转化成文字的能力。教师配合学生的回答,边绘边补充讲解,因为课表要求学生能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师要绘制版画,将月球昼夜温差比地球大的原因归纳为两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是吸收和反射使得地球白天气温不至于太高,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主要是大气逆辐射使得地球夜晚气温不至于太低。
2、热力环流部分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一个难点问题,很抽象,大气运动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先通过课本中32页的一个演示实验,让学生切身体验到大气是运动的,并且让学生观察烟雾是如何飘动的。让学生分析为什么玻璃缸里大气是运动的,得出结论受热不均匀,一边是冰块,一边是热水,这时候,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总结学过的太阳辐射在各纬度分布的特点,也导致各纬度冷热不均,自然而然的得出结论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在学生明确了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后,结合刚才的实验现象,需要学生有立体的空间概念,因而有一些难度。同时循环运动中的因果关系,学生容易混淆因果倒置。边说边绘热力环流图,要注意梳理这种因果关系,近地面空气的受热或冷却(气温差异是原因)→引起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动(空气垂直运动是气温差异的结果)→导致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水平气压梯度是空气垂直运动的结果)→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讲解时抓住(1)这是从近地面到高空的等压面图,补充什么是气压,等压面,(2)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来讲解大气的垂直运动(3)当大气发生上升下沉运动时,气压发生改变,等压面不再水平,而是高压上凸,低压下凹,同一水平面上,大气总是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4)可以进行一些拓展,六点气压的对比,指明高低压是相对同一水平面而言,在不同高度,一般气压总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活动题是在掌握热力环流原理的基础上,分析现实中出现的海陆风。活动设计中注意了让学生动手和动脑,通过探究式地学习,对海滨地区陆风、海风对气温调节的作用得出自己的结论。同时可以再拓展到海洋和陆地冬夏季节热力环流,为下一节气压带风带做准备。教材73页问题探究提供了一段城市风的阅读材料,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段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在城市与郊区会出现热力环流现象,使学生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切实感受到大气运动与人类生产和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3、大气的水平运动部分
重新审视热力环流示意图,包括两种运动一种为垂直方向的大气运动,上升和下沉,另一种则是水平运动,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强调把大气的水平运动才称作风,风的形成是由于出现气压差异,引入气压梯度,水平气压梯度力,这边要举个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整个教室是一个平面,受热均匀,大气是没有运动的,但假设给最后一排加热,那么后排形成一个低压,前排形成高压,那就出现了气压差异,我们把第一排和第二排之间的气压差异就称做气压梯度,第二排和第三排之间也同样存在气压梯度,马上就产生一个水平气压梯度力,所以大气就要开始水平运动,从后排吹向前排,现在我们假设第一排同学的气压值为1010百帕,第二排同学的气压值为1008百帕,气压梯度都为2个百帕,最后排同学的气压值为1000百帕,把教室的气压场画出来,因为这里很多同学会以为这和热力环流的图都是表示近地面和高空中的气压场,而实际上这是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场。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确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然后引导学生判读 “水平气压梯度力”示意图,明确绘制水平气压梯度力应该注意的问题:水平气压梯度力总是与等压线相垂直并由高压指向低压。
关于风的形成是本课重点的知识内容,而风向的确定则是本课的难点知识,确定风向的关键是明确几种力的关系,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这种力在气压场中如何绘制应该使学生明确,无论等压线的表现形式如何,水平气压梯度力始终与等压线垂直并由高压指向低压。空气一旦运动起来,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并教会学生如何用左右手来记忆,掌心朝上,四指运动方向,拇指就是偏向,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为风向的判定奠定基础。地转偏向力并不要求学生具体掌握他形成的原因,只要明白他产生的结果就可以了,所以可以在给出结论后进行指导性阅读,通过几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个力的地理意义,例如我国的大江大河南岸冲刷严重,还有发射导弹等引起学生兴趣。地转偏向力只影响空气运动的方向而不影响空气运动的速度。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逐一分析三个状态下风受力的情况:A.风形成一瞬间,只有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B.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两个力作用;C.加入摩擦力后,三个力作用。这样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难点也就很容易突破了。当空气开始运动后,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不断向右偏,偏到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时不再发生偏转,注意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图像资料,认识每个力的方向,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等压线并从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垂直于风向,使用动画演示有助于学生理解地转偏向力如何逐步影响水平气压梯度力最终达到二力平衡,风向与等压线间平行。这种风向只会出现在高空大气中,而近地面的风,还会受到摩擦力的影响,摩擦力既改变力的方向,又会对风速产生一定影响,它的方向与风向是相反的,当三力达到平衡时,风向与等压线斜交,由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三力平衡的过程比较复杂,不必让学生了解,学生只要知道结论即可。以因果递进式来讲述,随后给出例题指导学生在等压线分布图上画出风向。并总结出规律,如何确定风向,首先是气压梯度力,因为他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垂直于等压线,从高压指向低压,高空中最后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成一夹角,控制在45度以内。学生了解了平直等压线中风向的绘制方法后,可以结合教材提供的“四月海平面(世界局部地区)的等压线和风向”示意图,对等压线图进行简单说明,向学生交代等值线的有关知识(如相邻两条等值线数值的差值相同,同一等值线上数值相同),使学生在练习绘制在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等压线呈闭合状态时的风向,指导学生绘制示意图的方法,训练学生绘图的基本技能和读图能力尤其在学生出现错误时,针对学生易出现的错误,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第二篇: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教案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一课时
大气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
(鄂州市第六中学
文勇华)
教材分析:
1、大气受热过程:本段核心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应阐明以下内容要点:(1)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2)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3)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被地面吸收而使地面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4)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热力环流:以实验和活动为主,阐述基本原理,内容要点:(1)大气受热不
均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性质差异引起的,这是大气运动 主要原因;(2)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海陆风的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并能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2.通过实验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大气运动的学习,理解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自然观及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1、大气的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中大气的运动过程
教学难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中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上气压的变化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
教具准备
课件和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播放唐代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动画。为什么会出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种现象呢?(学生讨论)山顶上的气温比山麓低。山顶上的气温为什么比山麓的气温低些呢?这跟大气的受热有关系。
【投影展示】大气的受热过程图 【教师】大气是怎样受热的呢?
教师让学生根据“大气受热过程图”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由图可知,地球大气的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它是地球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吗? 学生回答:略。
从图中看,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利用动画课件演示并讲解:地球大气的最重要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一小部分被大气削弱,大部分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地面被加热,并以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大气辐射的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因为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指向地面,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教师总结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
【承转】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而月球是没有大气层的,月球表面的温度变化跟地球表面比较,哪个变化要剧烈些呢?
【投影展示】月球表面和地球表面受热过程图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月球,白天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月面温度高;夜晚没有大气逆辐射对月表的保温作用,月面温度低。地球,白天,大气削弱到达地面太阳辐射,气温不太高;夜间,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使气温不致过低。月球表面温度变化比地球大。
【承转】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不同性质的地面温度是不同的,这会对大气产生怎样 的影响呢?下面我们来看个实验视频。
教师播放热力环流实验视频,学生观察气流流向。玻璃缸中的烟是怎样飘动的呢? 学生回答:略
空气运动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垂直方向上,热水上方的气流上升,冰上方的气流下沉。水平方向上,顶部气流由热水流向冰,底部气流从冰流向热水。由此可见,冷热不均引起了空气的运动。
地面的冷热不均跟地面得到太阳辐射的多少有关。太阳辐射在地表的纬度分布规律怎样?
学生回答:略。
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这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我们称之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那么热力环流形成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呢?
动画展示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师生互动完成课件上的相关环节。
空间气压值相等各点所组成的面,我们称之为等压面。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中,空中的等压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教师展示动画课件,指导学生观察。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热力环流形成过程中等压面高压向上凸,低压向下凹。从热力环流的受热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般情况
同一高度
气温高、气压低、等压面向下凹 气温低、气压高、等压面向上凸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不同高度
近地面气压的高低与高空相反
热力环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地表的冷、热差异会产生环流。例如,在陆地与海洋之间就可能形成热力环流。
教师先讲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然后在黑板上画出海陆简图,让学生根据热力环流知识画出海陆间的热力环流。
问:海岸边白天和夜晚分别吹什么风?
学生回答:白天吹海风,夜晚吹陆风。
【承转】我们生活的地方并不在海边,对海陆风没有直接的感受。但对于生活在城市的我们却有这样的感受,市区的气温一般比郊区高。这是为什么呢?
展示市区和郊区景观图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城市人口集中,居民生活,工业生产消耗大量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排放出大量的废热,城市的气温一般高于郊区。由此可见城市和郊区之间也存在热力环流。
展示城市风的形成示意图。让学生讨论:
1、城市风对城市大气环境有什么不良的影响?
由于城市风的出现,城区工厂排出的污染物随上升气流而上升,笼罩在城市上空,并从高空流向郊区,到达郊区后下沉。下沉气流又从近地面流回市中心,并将郊区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也带回了城市,致使城市的空气污染更加严重。
2、为了减轻城市的空气污染,我们在城市建设中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
为了减轻城市的空气污染,在城市规划中,一定要研究城市上空的风到郊区下沉的距离。一方面将污染严重的工厂布局在城市风的下沉距离之外,避免这些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城区。另一方面,应将卫星城建在城市风环流之外,避免相互污染。
3、思考:城市风对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有益处吗?为什么?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
2、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二、热力环流
1、形成的根本原因 :地面的冷热不均
2、气温、气压、高度之间的关系
一般情况
同一高度
气温低、气压高、等压面向上凸 气温高、气压低、等压面向下凹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不同高度
近地面气压的高低与高空相反
第三篇: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怀仁中学 胡绪江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大气和地面受热的过程及其热量收支情况。
2. 掌握下列概念: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的削弱作用。
3. 应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的原理解释下列类似现象
① 与地表相比月表白天温度更高 ② 与地表相比月表夜晚温度更低 ③ 多云的白天的气温比晴朗的白天温度偏低,而夜晚温度偏高(有云是气温的日较差小)
4. 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过程,以及在形成过程中冷热、气压(含等压面)、空气运动的状况(垂直和水平运动)。
5. 能够完成等压面弯曲变化的相应题目。
[教材分析] 意义: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包含三部分内容,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是后续部分气压带风带(第二节)和常见的天气系统(第三节)的基础,与常见的一些自然现象,农业活动及城市规划的一些措施和布局都有关联。其中,近地面大气热量的收支和地面热量的收支对于学生理解大气最基本要素(气温)及其变化影响很大,近地面大气热量的收支与下列现象有关,日气温的高低、日温差高低、垂直方向气温的递减率、出现霜降的规律及相应的农业措施等。热力环流对气压带风带、季风环流的理解的基础性作用很突出,也利于学生理解城市规划中郊区绿化带的意义。踏实掌握和运用这些知识对于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一定的作用。
重点: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难点:1:近地面大气热量的收入及其影响因素 2:热力环流气压的比较和等压面的变化
难点对策:简化讲解,促进思考,辅助思维模型构建,讲练结合。
[教学方法]:讲解法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大气的受热过程
[说明1]:这一部分主要是学生的阅读、思考、讨论,教师只要引导就可以了。
[说明2]:对学生的要求有两点①学生首先独立完成读图思考②在独立完成思考题后再进行小组讨论,完善答案] [讲述]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会被反射和吸收掉一部分,大部分到达地面。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和吸收称之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只是太阳的一部分,吸收的更少。获得太阳辐射的地面也向上以地面辐射的形式传递能量,与太阳辐射相比地面辐射波长长是长波辐射,大气将绝大部分的地面辐射吸收。
[思考一] 1.大气能量的直接来源?答案: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 2.大气能量的主要直接来源?答案:地面辐射 3.大气的能量的根本来源?答案:太阳辐射
4.叙述大气能量的收支情况。答案:收: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支:大气辐射
[讲述] 获得能量的大气也向外辐射能量,称之为大气辐射,大气辐射也是长波辐射。大气辐射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向下的太阳辐射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因此称为大气逆辐射。
[思考二] 5.简述地面能量的收支情况。答案:收入主要来自太阳辐射,支出用于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弥补了地面能量的损失,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6.地面能量的根本来源?答案:
7.地面以地面辐射的形式将能量传递给大气,大气吸收后以大气逆辐射形式将能量反还给地面,将这种作用称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合适吗?
[思考三] 8.大气的存在对白昼的地面和夜晚的地面温度的影响有何不同? 9.晴朗的天气和多云的天气对地面温度影响有何不同? 10.分析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课堂练习1] 1.(1999年广东卷)同一经纬度“高处不胜寒”的原因是()A.气压低
B.空气稀薄
C.到达的太阳辐射少
D.到达的地面辐射少
2.(2000年上海)下列地区中,光照资源最丰富的是()A.非洲中部的刚果盆地
B.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
C.亚欧大陆中部的内陆地区 D.太平洋赤道附近的岛屿
3.深秋时节,我国北方菜农用浓烟笼罩大白菜预防冻害,其主要原因是()
A.浓烟散射地面辐射,使气温升高
B.浓烟反射大气逆辐射,使地面温度升高 C.浓烟可阻挡冷锋前进,减少受害面积 D.浓烟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 4.由于大气的热力作用()
①霜冻多出现在晚秋多云的夜晚 ②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比晴天低
③产生的温室效应,影响到人类的生存 ④“高处不胜寒”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5.有关霜冻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高岗地上的冻害较轻,低洼地冻害较重 ②阴雨天霜冻多
③只有寒潮入侵时,才发生霜冻 ④冬半年晴朗夜晚易出现霜冻 A.②③④
B.①④
C.③④
D.①③④
第二部分:热力环流
[说明]:这一部分的难度较高,可根据授课时的实际情况讲解、思考训练结合进行,使学生切实掌握
第一步 图2.3(教材32页),读a图思考:
[说明]:在第一步中,一定要让学生形成‘气压向上递减’的印象,这是学生无法理解和完成等压面弯曲部分练习的主要和直接原因
[思考一] 1.近地面的空气密度、温度、气压与高空比较有何不同?
[说明]:首先给学生解释强化映像:a图表示地表性质、冷热均一 2.在垂直方向上空气密度、温度、气压有何的变化规律?
[说明]:①空气的密度、气压的递减规律与重力相关;②温度向上的递减规律原因是‘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的热源’,适用的范围是对流层(教材中称为‘近地面大气’)
3.图中的等压面为何平行?[近地面性质一致,向上递减变化一致] 第二步 学生读b图 [思考二] 4.图b中A、B、C三处空气的运动及其原因,地面的冷热状况和空气升降有什么对应关系?
[说明]:这部分学生理解难度不大,可以关注的表述用词以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上升的原因是‘空气受热,膨胀上升’,下沉的原因是‘空气受冷,收缩下沉’
5.图b中A处的近地面气压升高是与谁相比?
[说明]:学生最容易混淆的就是这一部分,要强调无论近地面的气压是升高还是降低,都是和同一个水平面相比较,与该点的高空比较永远都是近地面气压大于高空气压
6.表述在图b中A、B、C三处的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变化的过程(小组先互相讲述)
第三步 学生读c图 [思考三] 7.结合图c叙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注意顺序是‘冷热不均-升降运动-水平气压变化-水平运动’。
[思考四]:归纳思考
8.原来水平的等压面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何弯曲的规律?
[说明]:①规律是‘高高低低’②这个总结很重要,其重要性体现在‘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形象化,有利于提高记忆效率’。
9.在‘热力环流’图中,‘冷热-升降-高低’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将这个规律找出来?
[说明]:近地面热-升-气压降低-等压面降;热地高空-气压升高-等压面升;近地面冷-空气沉降-气压升高-等压面升
[课堂练习2]
高度(米)⑤②③④等压面1.下图是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 3000①(1)按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图中各点的气压值
2000(2)地面受热点是。(3)画出热力环流示意图 1000
2.下图中的虚线是等压面,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比较图中四点的气压高低
④(2)判断A、B两点的冷热
①
3.图为我国某地阴天和晴天时的温度变化图,读后回答下列问题。
③②(1)此图表示的 曲线(日变化或年变化)
(2)A、B两条曲线表示阴天日变化的是,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3)A、B两条曲线的夜晚,可能产生霜冻的是 曲线,原因是。
答案:(1)日变化
(2)B 阴天的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强,温度低,夜晚大气逆辐射强,温度较高,故阴天的昼夜温差小。
(3)A A为晴天的日变化,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温度低,容易导致冻害。
第四篇:《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新课程人教版必修2-------《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平果县铝城中学 覃秋云
[导入]
课前准备,师生分享,创设情境,活动引入 师生分享各自收集材料
结论1:大气中的热量和水汽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新课内容]
问题:大气运动是需要能量的,能量来源于哪里?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大气是怎么运动的?
结论2: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高低纬间的温度差异 板书:2-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一、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高低纬间的温度差异
过渡:认识规律总是从简单到复杂,引出大气运动的最基本形式——热力环流
1、大气热力环流观察实验
多媒体展示:实验的准备、步骤、过程,并启发学生思考如何从实验中得出实验的结论,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结论3:冷热不均引起空气环流 板书:
二、热力环流 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空气环流。
2、热力环流的过程探索
提问①若A、B、C三地受热均匀,空气是否发生运动?等压面有什么特点? ②冷热不均对空气上升或下沉运动有何影响?
③A地空气上升,将会使其近地面、高空的气压发生什么变化? ④B、C两地空气下沉,又会使其近地面、高空的气压发生什么变化? ⑤ABC三地气压还是一样吗?等压面还是水平的吗? ⑥同一高度的气压不一样会使空气如何流动?
⑦A、B、C三地可能是什么天气? 知识铺垫:
热胀冷缩是大气显著的物理特性,空气密度与气压成正比 板书:提示和规律 ①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称为等压面。受热均匀等压面与地面平行。②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③气温高的地方空气膨胀上升,该处空气密度小、气压低;气温低的地方正好相反。同一水平面上,气温高的地方气压低,这主要取决于空气的密度大小。④高压、低压是针对同一水平面而言的。高空和近地面气压相反。⑤水平方向上空气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⑥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气压,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气压。⑦热,气流上升,一般形成阴雨天气;反之,晴天
结论4:(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太阳辐射纬度分布不均→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导致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异→空气的水平运动
课堂练习: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
情境引入①你是否曾到海边游玩过,有没有注意到过风向的变化? ②假如一女孩穿着长裙,长裙飘飘的方向白天和夜里会有变化吗?
知识铺垫:白天,陆地增温快,海上增温慢;夜间,陆地降温快,海上降温慢.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水的热容量大
学生活动: ①当场练习绘图②多媒体演示海陆风的形成过程。板书:
3、热力环流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1)海陆风:
白天:近地面风由海洋吹向陆地 夜晚:近地面风由陆地吹向海洋。情境引入:
为了保护环境,如果建个绿化带和一个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在一个城市的A、B两处该如何布局?
为什么城市的气温较周边地区高? 学生活动:画图并回答问题
板书:(2)城市风
近地面风向由郊区吹向城区,高空风向由城区吹向郊区。情境引入: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四川盆地地区的夜雨量占总降水量的60%—70% 为什么巴山(四川、重庆地区)多夜雨? 案例探究
(一)孔明灯、热气球升空的原因
(二)“火烧上方谷”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三国时期,诸葛亮于农历6月的一天,在葫芦峪设下伏兵,打算用火攻全歼司马懿。这一天,晴空万里暑热难耐,真乃火攻之良机。诸葛亮依计将司马懿之众诱入谷中„„
然而,正当大火冲天,司马懿全军行将覆灭之时,一场大雨不期而至,大雨浇灭了诸葛亮扶汉反魏的壮志,使他喊出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的千古悲歌。[本课小结] 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形成过程:太阳辐射纬度分布不均→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导致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异→空气的水平运动 [板书] 第二章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一、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高低纬间的温度差异
二、热力环流
1、大气热力环流实验观察
结论: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环流。
提示:①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称为等压面。受热均匀等压面与水平地面平行。②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③气温高的地方空气膨胀上升,该处空气密度小、气压低;气温低的地方正好相反。同一水平面上,气温高的地方气压低,这主要取决于空气的密度大小。④高压、低压是针对同一水平面而言的。高空和近地面气压相反。⑤水平方向上空气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⑥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气压,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气压。⑦热,气流上升,一般形成阴雨天气;反之,晴天 热力环流的模型:图略
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形成过程:太阳辐射纬度分布不均→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导致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异→空气的水平运动
2、热力环流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示意图):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
3、案例探究:
第五篇:《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稿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稿
一、说教材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位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这一节教材包含三部分内容,即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本节课主要讲述大气运动中的热力环流,这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其内容是继续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是学习大气水平运动的基础。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季风环流”“天气系统”“气候类型的成因”“洋流的成因”等做好铺垫,这些知识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和知识延伸,所以“热力环流”奠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是第二章教材的教学重点。
二、说学情
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其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第三,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所以,感到很难把握整个大气知识的思维线索,感到这些知识与应用无关。生活中学生对许多的自然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将其与相关大气的知识联系起来。总的来说,对大气的了解,总是感到既陌生又熟悉。课前学生必备的相关知识如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认识不足,部分学生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够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学会运用示意图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过程,并能运用其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热岛效应等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本课遵循由问题→多媒体演示和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给出实际生活案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对“热岛效应”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
2.课余实验活动,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难点】
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海陆风、城市风形成。
五、说教学方法
(一)教法: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注意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并借助探究式实验、绘图、分析图表、资料等活动和多媒体演示手段,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作为“热力环流”知识的一个拓展,课本P51的问题研究,限于相当部分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有一定的条件限制,所以在课堂上,还运用信息技术整合手段,以小组合作方式,查阅资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并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学法:根据目标教学的要求,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在带着目标的学习过程中,采用探究、讨论、活动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从“学会”发展到“会学”。
六、说教学过程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本着简介、直观、清晰的原则,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