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教案(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5 01:40: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教案》。

第一篇: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教案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一课时

大气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

教材分析:

1、大气受热过程:本段核心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应阐明以下内容要点:

(1)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2)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

(3)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被地面吸收而使地面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4)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热力环流:以实验和活动为主,阐述基本原理,内容要点:(1)大气受热不

均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性质差异引起的,这是大气运动 主要原因;(2)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海陆风的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并能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2.通过实验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大气运动的学习,理解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自然观及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1、大气的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中大气的运动过程

教学难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中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上气压的变化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

教具准备

课件和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播放唐代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动画。为什么会出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种现象呢?(学生讨论)山顶上的气温比山麓低。山顶上的气温为什么比山麓的气温低些呢?这跟大气的受热有关系。【教学过程】

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 【板书】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过渡)地球周围的大气好像三岁的小孩,非常好动,不停地运动着。它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正是这种不停的大气运动,形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天气和气候。大气为什么会运动,以及怎样运动这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导入)在“第一章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地球上的能量主要是从哪儿获得的?(太阳)

(过渡)大气作为地球的一部分,太阳辐射能也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但大气层的热量是直接来自于太阳辐射的吗?(引发学生思考大气层的直接热量来源)【投影】教材28页图2.1“大气的受热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讲解】太阳辐射小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反射和吸收,使地

面增温。这一过程我们称之为“太阳暖地面”。【板书】

1、太阳暖大地

提问:从太阳暖大地的过程中,你们能判断出大气的热量是否主要来自太阳辐射?

讲解:在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的过程中,大气只吸收了少量的太阳辐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太阳辐射并不是大气直接的热量来源。

(提问)为什么在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时,大气对太阳辐射吸收得如此之少呢?那么大气的直接热量来源又是什么呢?

【讲解】由实验得知,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则越长。由于地表的温度比太阳低得多,所以地面辐射的波长比太阳辐射的长得多。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来讲,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较少,大部分太阳短波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在面;而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却比较多,地面辐射放出的绝大部分热量能够被大气截留下来,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所以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地面暖大气”。

【板书】

2、地面暖大气: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过渡)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大气增温后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活动)请同学们自主探究P29“活动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习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知识,实现由地面辐射到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知识迁移)

【点拔】(1)大气逆辐射指向地面,是对地面辐射损失热量的补偿,对地面有保温作用。用“大气保温作用”概括,应该合适。

(2)因为月球没有大气,白天,在太阳辐射下,月面温度升得很高;夜间,月球表面辐射剧烈,月面温度骤降,所以温度变化剧

烈。地球上因为有大气存在,由于大气热力作用,在白天,大气的反射、散射和吸收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白天地面的气温不致过高;夜间,地面辐射绝大部分热量又被大气逆辐射还给了地面,使夜间地面气温不致降得过低,从而减小了气温日较差。所以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度变化(日较差)比地球表面剧烈。

【归纳讲解】通过活动题,我们知道:地面暖大气,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叫做大气辐射。大气辐射的一小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正好相反,故称为大气逆辐射。所以,大气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热量还给了地面,从而完成了大气的保温作用。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大气还地面”。【板书】3、大气还地面:大气保温作用(提问)

1.晴朗的夜晚为什么比多云的夜晚冷? 因为多云的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强,较温暖。

2.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太阳辐射强,而为什么气温低?

青藏高原大气稀薄,虽然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多,但是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能力弱,大气保温性差。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大气的受热过程: 先是太阳辐射使地面增温,“太阳暖地面”; 接下来是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地面暖大气”; 最后是大气逆辐射使地面保温,“大气还地面”。

第二篇: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教案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一课时

大气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

(鄂州市第六中学

文勇华)

教材分析:

1、大气受热过程:本段核心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应阐明以下内容要点:(1)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2)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3)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被地面吸收而使地面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4)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热力环流:以实验和活动为主,阐述基本原理,内容要点:(1)大气受热不

均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性质差异引起的,这是大气运动 主要原因;(2)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海陆风的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并能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2.通过实验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大气运动的学习,理解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自然观及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1、大气的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中大气的运动过程

教学难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中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上气压的变化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

教具准备

课件和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播放唐代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动画。为什么会出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种现象呢?(学生讨论)山顶上的气温比山麓低。山顶上的气温为什么比山麓的气温低些呢?这跟大气的受热有关系。

【投影展示】大气的受热过程图 【教师】大气是怎样受热的呢?

教师让学生根据“大气受热过程图”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由图可知,地球大气的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它是地球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吗? 学生回答:略。

从图中看,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利用动画课件演示并讲解:地球大气的最重要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一小部分被大气削弱,大部分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地面被加热,并以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大气辐射的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因为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指向地面,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教师总结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

【承转】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而月球是没有大气层的,月球表面的温度变化跟地球表面比较,哪个变化要剧烈些呢?

【投影展示】月球表面和地球表面受热过程图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月球,白天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月面温度高;夜晚没有大气逆辐射对月表的保温作用,月面温度低。地球,白天,大气削弱到达地面太阳辐射,气温不太高;夜间,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使气温不致过低。月球表面温度变化比地球大。

【承转】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不同性质的地面温度是不同的,这会对大气产生怎样 的影响呢?下面我们来看个实验视频。

教师播放热力环流实验视频,学生观察气流流向。玻璃缸中的烟是怎样飘动的呢? 学生回答:略

空气运动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垂直方向上,热水上方的气流上升,冰上方的气流下沉。水平方向上,顶部气流由热水流向冰,底部气流从冰流向热水。由此可见,冷热不均引起了空气的运动。

地面的冷热不均跟地面得到太阳辐射的多少有关。太阳辐射在地表的纬度分布规律怎样?

学生回答:略。

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这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我们称之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那么热力环流形成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呢?

动画展示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师生互动完成课件上的相关环节。

空间气压值相等各点所组成的面,我们称之为等压面。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中,空中的等压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教师展示动画课件,指导学生观察。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热力环流形成过程中等压面高压向上凸,低压向下凹。从热力环流的受热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般情况

同一高度

气温高、气压低、等压面向下凹 气温低、气压高、等压面向上凸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不同高度

近地面气压的高低与高空相反

热力环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地表的冷、热差异会产生环流。例如,在陆地与海洋之间就可能形成热力环流。

教师先讲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然后在黑板上画出海陆简图,让学生根据热力环流知识画出海陆间的热力环流。

问:海岸边白天和夜晚分别吹什么风?

学生回答:白天吹海风,夜晚吹陆风。

【承转】我们生活的地方并不在海边,对海陆风没有直接的感受。但对于生活在城市的我们却有这样的感受,市区的气温一般比郊区高。这是为什么呢?

展示市区和郊区景观图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城市人口集中,居民生活,工业生产消耗大量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排放出大量的废热,城市的气温一般高于郊区。由此可见城市和郊区之间也存在热力环流。

展示城市风的形成示意图。让学生讨论:

1、城市风对城市大气环境有什么不良的影响?

由于城市风的出现,城区工厂排出的污染物随上升气流而上升,笼罩在城市上空,并从高空流向郊区,到达郊区后下沉。下沉气流又从近地面流回市中心,并将郊区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也带回了城市,致使城市的空气污染更加严重。

2、为了减轻城市的空气污染,我们在城市建设中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

为了减轻城市的空气污染,在城市规划中,一定要研究城市上空的风到郊区下沉的距离。一方面将污染严重的工厂布局在城市风的下沉距离之外,避免这些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城区。另一方面,应将卫星城建在城市风环流之外,避免相互污染。

3、思考:城市风对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有益处吗?为什么?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

2、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二、热力环流

1、形成的根本原因 :地面的冷热不均

2、气温、气压、高度之间的关系

一般情况

同一高度

气温低、气压高、等压面向上凸 气温高、气压低、等压面向下凹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不同高度

近地面气压的高低与高空相反

第三篇:《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复习教案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复习教案 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中学刘倞

课标要求: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形成的因果关系;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考纲解读:大气受热过程 复习过程: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大气的受热过程具体图解如下:

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球表面。太阳辐射能在传播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反射和吸收。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同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这种辐射热交换是大气增温的最重要方式。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又把热量还给地面。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板书:1.大气的能量来源:

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能量的直接来源,太阳辐射是大气能量的根本来源。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

大气通过吸收、反射和散射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从而降低了白天的最高气温。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了地面,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从而提高了夜间的最低气温。小结:地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减小了气温日较差,使地球表面平均气温提高到15℃,形成适宜人类生存的温度环境。课堂练习1.右图为我国某地阴天和晴天时的温度变化曲线图:(1)表示阴天的曲线是:B

表示晴天的曲线是:A(2)A、B两条曲线的夜晚,可能产生霜冻的是A曲线。

【解释】第(1)题,A曲线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大于B曲线,原因是晴天的白天温度比阴天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而晴天的夜晚温度比阴天高(大气逆辐射即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第(2)题:晴天的夜晚温度比阴天低所以容易产生霜冻。

过渡:大气中热量和水汽的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板书:

二、热力环流 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甲处受热,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处形成低压,相对应的高空处形成高压。乙处冷却,高空空气收缩下沉,使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2.等压面的形态变化:

由上图等压面的变化可知:

(1)等压面上凸为高压区,下凹为低压区;(2)高低压是指同一高度上的气压差异;

(3)同一垂直方向上,气压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4)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与高空的气压类型相反。课堂练习2.比较图中四地气压的大小: A>B>D>C 过渡: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热力环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由此而产生了近地面的风,比较常见的有:海陆风、山谷风和城市风。板书:3.常见的热力环流(1)海陆风(2)城市风(3)山谷风 看图、分析

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增温快,气温比海上高,空气膨胀上升,高空气压比原来气压升高,空气由陆地流入海洋;近地面陆地形成低气压;而海洋上因气温低,形成高气压,使下层空气由海洋流入大陆,形成海风;夜间与白天大气的热力作用相反而形成陆风;

由于城市中人们的生产生活释放出大量人为热,使城市气温升高,空气上升,与郊区下沉气流形成城市热力环流。因此在城市规划时一定要注意研究城区上空的风到郊区下沉的距离。一方面,将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布局在城市风的下沉距离之外,避免这些工厂排出的污染气体和粉尘从近地面流向城区。另一方面,应将卫星城建在城市风环流之外,以避免相互污染。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增温强烈,于是暖空气沿坡上升,形成谷风。夜间山坡上的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课堂练习3.北半球某地近地面等压线分布图:(1)图示时间,风从海洋吹向陆地;(2)从季节上看,这种风一般出现在夏季

【解析】第(1)题,陆地等压面下凹,为低压,海洋等压面上凸,为高压,所以风从海洋吹向陆地;第(2)题,海洋形成高压为夏季。

过渡:地面受热不均,导致空气上升和下沉运动。这种空气的垂直运动,使同一水平面上产生了气压差异。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叫气压梯度。只要水平面上存在气压梯度,就会产生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即水平气压梯度力。在这个力的作用下,大气由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作水平运动,形成了风。课堂练习4.板书: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影响空气水平运动的力

对于大气的水平运动来说,其形成主要受三个力影响:水平气压梯度力------原动力,地转偏向力--------偏向力,地面摩擦力------阻碍力。列表说明三个力的特征。作用力

方向

作用

大小

水平气压梯度力

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由水平气压梯度决定(比较等压线疏密)

地转偏向力

垂直于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由赤道向两极递增

地面摩擦力

与风向相反

既减小风速,又影响风向

与下垫面、风速有关

高空和低空的大气水平运动(以北半球为例)(1)高空的风:

受力:a.水平气压梯度力 b.地转偏向力 风向:平行于等压线(2)近地面的风:

受力:a.水平气压梯度力

b.地转偏向力

c.摩擦力 风向:斜穿等压线 课堂练习5.北半球高空一飞机向西行,飞行员右侧是高气压,左侧是低气压,下面的叙述正确的是:(B)A.飞机逆风而行

B.飞机顺风而行

C.风从南侧吹来

D.风从北侧吹来

第四篇: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范文模版)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光明中学 陈婧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由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三部分组成。第一课时中主要介绍大气的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本课《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课程标准旨在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因此本节内容是本单元学习的基础。

“大气受热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①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② 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③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使地面增温,又以长波辐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④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⑤ 大气受热过程的重要性。核心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活动”说明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利用大气保温和削弱原理解释自然现象。由于大气的受热过程复杂,环节多,涉及到许多专业的术语和名词,需补充大气的基本组成及影响,强调三种辐射的性质,理顺太阳、地面、大气和宇宙四者之间的能量转换关系。

二、学生分析

新课程改革中高中地理教材比较强调知识的应用,这与初中地理学习有很大的不同。由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相关的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碰到比较多的问题,人教版的高中地理3本必修教材中,必修1是最难的,教材的重难点也教多,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处理好这些重难点是有一定的困难的。但是学生对学习这些内容有很大的兴趣,求知欲也较高。

三、设计思想

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选用联系学生实际的素材来实现教学目的,包括选择学生熟悉的地理事象,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符合学生兴趣和年龄特征的地理问题等。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原理,并能解释相关实际现象。

②掌握大气的保温作用原理,分析具体的地理现象,解释具体地理问题等。2.过程与方法

①列表比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通过读图、画图来分析解释大气热力过程。

②运用大气热力性质来解决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以问题探究的形式,充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逐步的展开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②培养学生运用大气热力性质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难点: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理解。

六、教学方法 1.教法

情景设问法、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2.学法

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

七、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板书)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师:同学们,请观察一下地球和月球两幅图片,注意地球与月球便面的温度有什么不同?

生:月球表面温度的昼夜变化很大,地球却很小。

递进:大家都知道太阳辐射既能到达地球表面,也能到达月球表面,为什么地球表面温度的昼夜变化不像月球那样强烈?同学们知不知道这其中的原因?

师:这是因为地球上有厚厚的大气层而月球没有。那么大气层是怎么影响地球表面的温度的呢?今天我们就先从大气的受热过程学起。

(板书)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板书)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师:有请第一小组同学为大家展示他们的成果,大气的受热过程。(此过程主要是学生讲解,可采用板书、多媒体、挂图等方式。)四个小组展示完毕,大家就基本了解了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基本阶段,但教师要做总结,总结过程中将难点和重点再加以强调,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也要剖析清楚。

师:同学们知道地球上的能量主要是从哪儿获得的吗? 生:太阳。

递进:我们知道万物生长靠太阳,这说明太阳光热的重要性,而且太阳辐射能也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那么太阳辐射能够完全穿透大气层到达地面吗?太阳辐射进入厚厚的大气层受到什么作用的影响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先看一下课本28页图2.1。

递进:好现在请同学说一下,太阳辐射进入厚厚的大气层受到什么作用影响?

生:吸收作用、反射作用、散射作用

递进: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球表面。太阳辐射在传播的过程中一部分被大气吸收、反射和散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所以太阳是地面的直接热源。这个过程我们把它概括为太阳暖地面。(板书)太阳暖地面

学生活动:在探究下列问题的基础上,画图说明地面辐射的形成过程。问题探究:

1.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还是短波辐射?

2.地面辐射的方向如何呢?

3.地面辐射的能量是不是全部射向宇宙空间呢?

师:从这里我们可以得知一个规律凡是温度在绝对零度以上的物体,都会以辐射的形式把热量散发出来。师:下面请同学们读一下教材28页页脚处的说明。

太阳表面温度达到6000 K,所以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而地面温度和大气温度远远低于太阳表面温度,所以地面辐射、大气辐射都属于长波辐射。从太阳暖大地这个过程看,我们知道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比较少,大部分太阳短波辐射能够穿透大气射到地面,而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比较多,地面长波辐射只有一小部分能穿透大气层射向宇宙空间,绝大部分能够被大气截留下来,近地面大气中的CO2和H2O,能够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吸收率75%~95%,近地面大气又以对流、传导等方式,层层向上传递热量。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同学们你们能不能用五个字把大气受热过程的这个环节概括一下。(板书)地面暖大气

学生活动:在探究下列问题的基础上,画图说明大气辐射的能量去向。问题探究:

1.大气具有能量之后,会将能量如何处理?

2.大气辐射的能量最终去向如何?

师:大气增温后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释放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的一小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正好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使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偿,将热量还给了地面,下面我请同学说一下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面有什么作用? 生:保温作用。

递进:非常好。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我们可以用五个字概括为大气还地面。(板书)大气还地面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大气的受热过程。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刚才提出的这个问题。同学们谁能具体回答一下。生:地球上有大气层。

生递进: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使地球的白昼温度不高;由于大气的保温作用,使地球的夜晚温度不会过低。师:有大气的地球,白天一部分太阳辐射在穿过大气层时被大气反射、散射和吸收,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不能全部到达地面,使地面温度不会上升太高。夜间大部分地面辐射被近地面大气吸收,然后以辐射和对流的方式层层上传,使大气温度不至于降得太低。更重要的是大气在吸收热量的同时,又以逆辐射的方式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热量的损失,使地表夜间的降温速度减慢。正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使得地表温度变化比较缓和。

没有大气的月球,白天,太阳辐射全部到达月面,使月面温度迅速升高。夜晚,月球表面辐射强烈,没有大气对月球的保温作用,温度下降速度很快。所以月面温度昼夜变化比地球剧烈得多。

师:大气的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的相互转化的结果。下面请同学们说一下大气受热的过程的意义。(引导学生看书)

生:大气受热的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运动状态。

师: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我们知道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下面我请一位同学说一下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生:太阳辐射

师:回答得非常好,太阳辐射是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同时太阳辐射在各纬度间的分布不均引起的大气受热不均而产生温度差异,会引起大气的运动,大气受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那么下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

实践应用: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现象。

现象一:图片1“晴朗的天空呈现出美丽的蔚蓝色”;

图片2“城市空气质量较差时,天空呈灰白色”; 图片3“黎明、黄昏时分一轮红日,天空红霞似火”。

现象二:白天多云气温比晴天低。

现象三:南极臭氧层空洞扩大到了阿根廷的火地岛,政府要求岛上居民出门时必须带墨镜和遮阳帽。作业:填充图册

板书设计:

第二章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太阳暖大地 2.大地暖大气 3.大气还大地

第二章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导学案 【课前预习】

阅读课本P28—29的图片和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1、地面和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__________。太阳辐射是 波辐射,地面、大气辐射是 波辐射,温度和波长成负相关。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得较,大部分太阳辐射可以到达,受热,产生 辐射,辐射绝大部分被 吸收,所以,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在 作用、作用。晴天云层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____,阴雨天云层厚,削弱作用____。

4、大气保温作用: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产生 辐射,其中绝大部分辐射向下把热量还给地面,叫 辐射,辐射对地面起到 作用。晴天云层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____,阴雨天云层厚,保温作用____。

在下面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中,注出太阳辐射、大气削弱作用、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

大气上界【合作交流】

探究【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1.为什么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2.为什么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过多会导致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为什么玻璃温室在寒冷的冬天也可以种植蔬菜水果?

3.晴天的昼夜温差大还是阴雨天的昼夜温差大?为什么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

【当堂训练】

1.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主要是由于()

A.大气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B.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C.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作用。D.大气热容量大,不易降温。2.大气的温室效应是指()

A.大气吸收了太阳辐射,保存在大气中,使大气温度增高。B.大气毫无阻挡地使太阳辐射投射到地面,使地面温度增高。

C.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几乎吸收了全部的地面辐射,使热量散失很少。D.平流层中的臭氧强烈地吸收紫外线。

3.深秋时节,我国北方菜农用浓烟笼罩大白菜预防冻害,其主要原因是()A.浓烟散射地面辐射,使气温升高。B.浓烟反射大气逆辐射,使地面增温。C.浓烟可阻挡冷锋前进,减少受害面积。D.浓烟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

4.下列现象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大气削弱、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 B.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大气削弱、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C.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大气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辐射 D.太阳辐射、大气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5.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小麦高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当地()A.昼夜温差大,太阳辐射强 B.CO2浓度高

C.雨量充沛 D.气温偏低,水分蒸发少 6.下面是几处少数民族的对话,你认为哪个对()

A.高山族人说:“我们这里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所以,太阳辐射最强。” B.鄂伦春族人说:“我们这里纬度高,夏季白昼时间长、日照长,故太阳辐射最强。” C.维吾尔族人说:“我们这里深居内陆,气候干旱,晴天多,云量少,太阳辐射当然最强。”

D.藏族人说:“我们这里地势高,空气稀薄,尘埃少,大气透明度好,水汽又少,晴天多,日照时数也多,太阳辐射最强。

第五篇: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一课时教案

南京师范大学地科院地理教育06级1班

周蕾

10060120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由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三部分组成。第一课时中主要介绍大气的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本课《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课程标准旨在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因此本节内容是本单元学习的基础。

第一部分“大气受热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①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② 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③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使地面增温,又以长波辐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④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⑤ 大气受热过程的重要性。核心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活动”说明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利用大气保温和削弱原理解释自然现象。由于大气的受热过程复杂,环节多,涉及到许多专业的术语和名词,需补充大气的基本组成及影响,强调三种辐射的性质,理顺太阳、地面、大气和宇宙四者之间的能量转换关系。

第二部分“热力环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①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② 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③ 热力环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热力环流这部分内容虽然在课标里没有明确提出,但它却是本章的关键部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大气水平运动和后面垂直运动的学习基础,特别是气压带、风带和常见天气系统的成因均是建立在热力环流基础之上的,所以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学生分析

新课程改革中高中地理教材比较强调知识的应用,这与初中地理学习有很大的不同。由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相关的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碰到比较多的问题,人教版的高中地理3本必修教材中,必修1是最难的,教材的重难点也教多,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处理好这些重难点是有一定的困难的。但是学生对学习这些内容有很大的兴趣,求知欲也较高。如“热力环流”这一重难点的掌握。从教材的内容安排来看,这一重难点安排在第二章,高一新生的物理基础知识还不是十分好,要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必须掌握物理学习中有关“大气受热不同对气压的影响”的相关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具体例子的分析来理解“热力环流”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三、设计思想

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选用联系学生实际的素材来实现教学目的,包括选择学生熟悉的地理事象,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符合学生兴趣和年龄特征的地理问题等。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①会运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及原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大气现象。

②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了解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根本原因。③能叙述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2、过程和方法

①通过绘制大气的受热示意图、热力环流模式图,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知识 整合、梳理,学会分析地理事物因果关系,建构知识体系的方法,通过具体的活动观察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在活动中感悟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大气对地球保温作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品质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的原理

难点:大气对不同波长的电磁波的选择性吸收、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的原理、高低气压的比较。

六、教学方法

1.教法

情景设问法、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2.学法

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

七、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板书)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师:同学们,我们在第一章中学习了地球的圈层结构,探索了地球的内部圈层,也了解了地球的外部圈层,那么现在我来找同学回忆一下地球的外部圈层有哪几个?

生: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师:大气圈作为地球外部圈层之一对人类生存的意义重大。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深入学习地球上的大气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变化产生的深刻影响和对人类的生产、生活的重大作用。

师:同学们请你们观察一下地球与月球两幅图片,注意地球与月球表面的温度,发现有什么不同?

生:月球表面温度的昼夜变化很大,地球却很小。

师:大家都知道太阳辐射既能到达地球表面,也能到达月球表面,为什么地球表面温度的昼夜变化不像月球那样强烈?同学们知不知道这其中的原因?

生:

师:这是因为地球上有厚厚的大气层而月球没有。那么大气层是怎么影响地球表面的温度的呢?今天我们就先从大气的受热过程学起。

(板书)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板书)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师:同学们知道地球上的能量主要是从哪儿获得的吗?

生:太阳。

师:我们知道万物生长靠太阳,这说明太阳光热的重要性,而且太阳辐射能也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那么太阳辐射能够完全穿透大气层到达地面吗?太阳辐射进入厚厚的大气层受到什么作用的影响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先看一下课本28页图2.1。

师:好现在请同学说一下,太阳辐射进入厚厚的大气层受到什么作用影响?

生:吸收作用、反射作用

师:回答得很好,其实太阳辐射进入大气层还会受到散射作用的影响,我们把吸收作用、反射作用、散射作用这三种作用统称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同学们你能根据这幅图说一说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吗? 生:

师:从这幅图我们可以看出太阳辐射在穿透大气层时,高层大气中的氧原子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大气中不同成分对太阳辐射吸收的波长范围不同,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大气中的云层和较大颗粒的尘埃能将一部分太阳辐射反射到宇宙空间去,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受到削弱。并且反射作用具有无选择性。

师: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在太阳辐射的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光、紫光最容易被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散射。并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

师: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球表面。太阳辐射在传播的过程中一部分被大气吸收、反射和散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所以太阳是地面的直接热源。这个过程我们把它概括为太阳暖地面。

(板书)太阳暖地面

师:下面请同学们读一下教材28页页脚处的说明。

师:从这里我们可以得知一个规律凡是温度在绝对零度以上的物体,都会以辐射的形式把热量散发出来。太阳表面温度达到6000 K,所以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而地面温度和大气温度远远低于太阳表面温度,所以地面辐射、大气辐射都属于长波辐射。从太阳暖大地这个过程看,我们知道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比较少,大部分太阳短波辐射能够穿透大气射到地面,而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比较多,地面长波辐射只有一小部分能穿透大气层射向宇宙空间,绝大部分能够被大气截留下来,近地面大气中的CO2和H2O,能够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吸收率75%~95%,近地面大气又以对流、传导等方式,层层向上传递热量。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同学们你们能不能用五个字把大气受热过程的这个环节概括一下。

(板书)地面暖大气

师:大气增温后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释放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的一小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正好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使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偿,将热量还给了地面,下面我请同学说一下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面有什么作用?

生:保温作用。

师:非常好。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我们可以用五个字概括为大气还地面。

(板书)大气还地面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大气的受热过程。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刚才提出的这个问题。同学们谁能具体回答一下。

生:地球上有大气层,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使地球的白昼温度不高;由于大气的保温作用,使地球的夜晚温度不会过低。

师:有大气的地球,白天一部分太阳辐射在穿过大气层时被大气反射、散射和吸收,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不能全部到达地面,使地面温度不会上升太高。夜间大部分地面辐射被近地面大气吸收,然后以辐射和对流的方式层层上传,使大气温度不至于降得太低。更重要的是大气在吸收热量的同时,又以逆辐射的方式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热量的损失,使地表夜间的降温速度减慢。正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使得地表温度变化比较缓和。

没有大气的月球,白天,太阳辐射全部到达月面,使月面温度迅速升高。夜晚,月球表面辐射强烈,没有大气对月球的保温作用,温度下降速度很快。所以月面温度昼夜变化比地球剧烈得多。

师:大气的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的相互转化的结果。下面请同学们说一下大气受热的过程的意义。

生:大气受热的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运动状态。承接

师: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我们知道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下面我请一位同学说一下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生:太阳辐射

师:回答得非常好,太阳辐射是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同时太阳辐射在各纬度间的分布不均引起的大气受热不均而产生温度差异,会引起大气的运动,大气受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

(板书)

二、热力环流

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热力环流的定义。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引起的温度环流即热力环流。

(板书)1 定义

师:在学习热力环流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知识铺垫,了解一下等压面的性质。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称为等压面。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气压,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气压。同一水平方向上,在温度不同的地方,由于热胀冷缩作用的影响,一般气温高的地方,空气密度相对较低,气压低;气温低的地方,空气密度相对较高,气压高。同河水从地势高的地方流向地势低的地方一样的道理,空气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本节课的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板书)2 形成过程

(1)假设A、B、C三地接受的太阳辐射相同,即三地受热均匀,则

①三地气温相同;②三地气压相同;③三地气压随高度递减的规律相同;④三地上空同一水平面上各点的气压相等,等压面为互相平行的水平面。

(2)假设A、B、C三地接受的太阳辐射发生了变化,A地接受的太阳辐射多,B、C两地接受的太阳辐射少,三地受热不均匀,则

①A地气温较高,B、C两地气温较低;②A地空气受热膨胀上升,B、C两地空气相对冷却下沉,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③A地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密度减小,气压降低,B、C两地近地面空气相对冷却下沉,密度增大,气压升高,三地近地面处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A地较小,B、C两地较大,迫使空气从B、C流向A,导致空气水平运动,此时三地近地面的等压面不再是水平面,在气压较低的A处,等压面往下移,在气压较高的B、C处,等压面往上移;④A地上空一定高度A′处,因上升的空气聚积密度增大,气压比同一水平面上周围地区高,B′、C′处因空气下沉后密度减小,气压比同一水平面上的周围地区低,空气就从气压较高的A′处流向气压较低的B′、C′处,形成热力环流。由于同一水平面上的A′、B′、C′点三地气压不再相等,等压面也不再是水平面,在A′处往上移,在B′、C′处往下移,形成弯曲的等压面。师:下面我面来总结概括一下热力环流的过程。

师:同学们,我们夏季在沿海度假时有没有发现在海边白天一般吹的是偏南风,晚上一般吹的是偏北风,在海边这种风向在每天发生明显的变化的现象在我们地理学上称做海陆风,那么海陆风是怎么产生的?其实海陆风是热力环流在自然界的一种表现形式。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海陆风的成因及其对海滨地区气温的调节作用。

(板书)实例1:海路风

师:海陆热力性质不同,海洋热容量大,陆地热容量小,因此海洋升温降温较慢,陆地升温降温则较快。

师:白天:陆地受热升温快,海洋受热升温慢,从而产生了受热不均冷热差异,白天陆地气温比海洋高,空气陆地上为低气压,海洋上为高气压。风从高气压吹向低气压。因此近地面大气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间的情况正好相反。现在我请一位同学说一下夜间的情况。

生:夜间:陆地降温快,海洋降温慢,从而产生了冷热差异。风从高气压吹向低气压。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海陆风对海滨地区气温的调节作用。

生:引导

师:白天来自海洋的风比较凉爽湿润,对滨海地区能够起到降温的作用;夜晚来自陆地的风比较温热干燥,对滨海地区能够起到增温的作用。海陆风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使滨海地区的气温日较差较小。

师:我们分析一天之中由于温度的日变化,产生的冷热不均,引起海洋和陆地之间风向的变化。如果将白天换成夏季,将夜间换成冬季那么随着季节的变化,海陆之间近地面风向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这是我们后面要学习的季风的知识,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思考一下季风是怎么形成的?

师:热力环流是自然界常见的自然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身边热力环流的实际例子很多。城市与郊区之间也存在着热力环流——城市热岛环流。下面我请一位同学帮我读一下这段文字。

(板书):城市热岛环流

“城市热岛”的成因是市区的热量收支状况与郊区不同,其主要原因是:城市人口集中、工商业繁荣、交通发达、生活、生产和交通消耗大量能源,每天有大量的人为热释放。那么下面给同学们两分钟的时间来画一幅城市热岛环流的示意图。请同学到黑板来画。

师:下面我们来一起做一下课堂练习。

师:本节课主要讲了大气的受热过程,分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三个环节,大气大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的相互转化的结果。在热力环流这部分主要讲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以及热力环流在自然界的实例。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同学们课后注意复习一下大气的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的形成图,下课。

下载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教案(精选多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教案(精选多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地理必修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 2.能够简述大气运动的意义、分类和成因; 3.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在日常生活中的......

    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大气热力环流等......

    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_教学设计_教案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1. 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稿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稿 一、说教材《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位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这一节教材包含三部分内容,即大气......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后反思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 公开课课后反思 四川省宣汉中学高一地理组陈维观 热力环流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一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大气热力状况知识的运用,也是......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大全

    各位评委上午好:我是xx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一课时),接下来我将从四个方面进行说课。(板书)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说课稿

    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中的第二章第一课,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学习。整个说课共分为六个部分。一、教材分析第一节内容包括:大气......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怀仁中学 胡绪江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大气和地面受热的过程及其热量收支情况。 2. 掌握下列概念: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