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精品复习资料_专题04_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时间:2019-05-13 13:56: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考地理精品复习资料_专题04_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考地理精品复习资料_专题04_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一篇:高考地理精品复习资料_专题04_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高考地理精品复习资料 专题04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归纳梳理知识】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2.近地面大气主要和直接的热源:__________。

从大气的受热过程来看,地球大气对图中的A太阳短波辐射吸收较少,大部分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大气对图中的B吸收较多,因此大气增温的最重要方式

是。

3.影响: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大气的运动状态。

【提示注意】(1)图解太阳辐射能是地球上(地面和大气)的能量源泉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大气对太阳辐射中的能量最集中的可见光部分吸收较少。

二、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太阳辐射能的,造成高低纬度间的。

2.热力环流的形成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形成的直接原因:。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

【剖析高考真题】

(2012全国大纲卷)图4示意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初某时的气压系统,该气压系统以每天120千米的速度自西向东移动,据此完成10-11题。

410.24小时后甲地主要吹()

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北风D.西南风 11.30-48小时之间,甲地可能经历()

A.持续晴朗高温天气B.连绵阴雨天气 C.强对流降雨天气D.沙尘暴天气

(2012重庆卷)《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的》第十七次缔的方会议于2011年11月28日在南非德班如开。图3是南非矿产资源分布图,读图3回答5-7题。

7.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将就增强是德班气候大会关注的焦点,温室效应增强的大气过程是大气

A.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增强B.射向地面的辐射增强

C.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D.射向宇宙空间的辐射增强

【考点归纳总结1】

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太阳辐射是根本来源,大气的受热过程具体图解如下:

由图可知大气受热的过程:

1.“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能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虽然需要穿过厚厚的大气,但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很少,只有臭氧和氧原子吸收一部分波长较短的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而能量最强的可见光被吸收的很少,绝大部分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因吸收太阳辐射能增温。

2.“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的同时向外辐射热量。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除少数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3.“大气返大地”: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既向上辐射,也向下辐射,其中大部分朝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例1】读地球大气热量传递与平衡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A表示,B表示,C表示,D表示。

(2)冬半年的霜冻多发生在晴朗的夜间,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________________过程有关。

(3)多云的白天比晴朗的白天气温低,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_________过程有关。

(4)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_________过程有关。【考点归纳总结2】 2.常见的三种热力环流形式(1)城市风

由于城市人们的生产、生活释放出大量人为热,使城市气温升高,空气上升,与郊区下沉气流形成城市热力环流,下沉气流又从近地面把郊区污染物带入城市中心,严重污染了城市环境。因此,为了减轻城市污染,如何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及如何布局郊区工业及卫星城市,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一般将绿化带布局于气流下沉处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局于下沉距离之外。

(2)海陆风

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增温快,气温比海上高,空气膨胀上升,高空气压比原来气压升高,空气由大陆流入海洋;近地面陆地形成低气压,而海洋上因气温低,形成高气压,使下层空气由海

洋流入大陆,形成海风。夜间与白天大气的热力作用相反而形成陆风。

(3)山谷风

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增温强烈,于是暖空气沿坡上升,形成谷风(如图a)。夜间山坡上的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如图b)。

城市风环流的方向不随时间而变化,因为市区的气温总是高于郊区。而海陆风环流和山谷风环流的流向则随昼夜的变化而向相反的方向变化,因为海与陆、山与谷的气压高低随昼夜改变而改变。【例2】读合肥的城市热岛示意图,回答问题。

正确表示N地近地面在竖直方向上等温面与等压面配置的是()

第二篇: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教案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一课时

大气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

(鄂州市第六中学

文勇华)

教材分析:

1、大气受热过程:本段核心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应阐明以下内容要点:(1)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2)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3)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被地面吸收而使地面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4)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热力环流:以实验和活动为主,阐述基本原理,内容要点:(1)大气受热不

均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性质差异引起的,这是大气运动 主要原因;(2)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海陆风的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并能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2.通过实验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大气运动的学习,理解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自然观及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1、大气的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中大气的运动过程

教学难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中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上气压的变化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

教具准备

课件和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播放唐代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动画。为什么会出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种现象呢?(学生讨论)山顶上的气温比山麓低。山顶上的气温为什么比山麓的气温低些呢?这跟大气的受热有关系。

【投影展示】大气的受热过程图 【教师】大气是怎样受热的呢?

教师让学生根据“大气受热过程图”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由图可知,地球大气的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它是地球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吗? 学生回答:略。

从图中看,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利用动画课件演示并讲解:地球大气的最重要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一小部分被大气削弱,大部分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地面被加热,并以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大气辐射的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因为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指向地面,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教师总结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

【承转】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而月球是没有大气层的,月球表面的温度变化跟地球表面比较,哪个变化要剧烈些呢?

【投影展示】月球表面和地球表面受热过程图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月球,白天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月面温度高;夜晚没有大气逆辐射对月表的保温作用,月面温度低。地球,白天,大气削弱到达地面太阳辐射,气温不太高;夜间,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使气温不致过低。月球表面温度变化比地球大。

【承转】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不同性质的地面温度是不同的,这会对大气产生怎样 的影响呢?下面我们来看个实验视频。

教师播放热力环流实验视频,学生观察气流流向。玻璃缸中的烟是怎样飘动的呢? 学生回答:略

空气运动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垂直方向上,热水上方的气流上升,冰上方的气流下沉。水平方向上,顶部气流由热水流向冰,底部气流从冰流向热水。由此可见,冷热不均引起了空气的运动。

地面的冷热不均跟地面得到太阳辐射的多少有关。太阳辐射在地表的纬度分布规律怎样?

学生回答:略。

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这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我们称之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那么热力环流形成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呢?

动画展示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师生互动完成课件上的相关环节。

空间气压值相等各点所组成的面,我们称之为等压面。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中,空中的等压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教师展示动画课件,指导学生观察。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热力环流形成过程中等压面高压向上凸,低压向下凹。从热力环流的受热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般情况

同一高度

气温高、气压低、等压面向下凹 气温低、气压高、等压面向上凸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不同高度

近地面气压的高低与高空相反

热力环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地表的冷、热差异会产生环流。例如,在陆地与海洋之间就可能形成热力环流。

教师先讲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然后在黑板上画出海陆简图,让学生根据热力环流知识画出海陆间的热力环流。

问:海岸边白天和夜晚分别吹什么风?

学生回答:白天吹海风,夜晚吹陆风。

【承转】我们生活的地方并不在海边,对海陆风没有直接的感受。但对于生活在城市的我们却有这样的感受,市区的气温一般比郊区高。这是为什么呢?

展示市区和郊区景观图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城市人口集中,居民生活,工业生产消耗大量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排放出大量的废热,城市的气温一般高于郊区。由此可见城市和郊区之间也存在热力环流。

展示城市风的形成示意图。让学生讨论:

1、城市风对城市大气环境有什么不良的影响?

由于城市风的出现,城区工厂排出的污染物随上升气流而上升,笼罩在城市上空,并从高空流向郊区,到达郊区后下沉。下沉气流又从近地面流回市中心,并将郊区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也带回了城市,致使城市的空气污染更加严重。

2、为了减轻城市的空气污染,我们在城市建设中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

为了减轻城市的空气污染,在城市规划中,一定要研究城市上空的风到郊区下沉的距离。一方面将污染严重的工厂布局在城市风的下沉距离之外,避免这些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城区。另一方面,应将卫星城建在城市风环流之外,避免相互污染。

3、思考:城市风对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有益处吗?为什么?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

2、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二、热力环流

1、形成的根本原因 :地面的冷热不均

2、气温、气压、高度之间的关系

一般情况

同一高度

气温低、气压高、等压面向上凸 气温高、气压低、等压面向下凹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不同高度

近地面气压的高低与高空相反

第三篇: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范文模版)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光明中学 陈婧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由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三部分组成。第一课时中主要介绍大气的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本课《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课程标准旨在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因此本节内容是本单元学习的基础。

“大气受热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①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② 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③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使地面增温,又以长波辐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④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⑤ 大气受热过程的重要性。核心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活动”说明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利用大气保温和削弱原理解释自然现象。由于大气的受热过程复杂,环节多,涉及到许多专业的术语和名词,需补充大气的基本组成及影响,强调三种辐射的性质,理顺太阳、地面、大气和宇宙四者之间的能量转换关系。

二、学生分析

新课程改革中高中地理教材比较强调知识的应用,这与初中地理学习有很大的不同。由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相关的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碰到比较多的问题,人教版的高中地理3本必修教材中,必修1是最难的,教材的重难点也教多,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处理好这些重难点是有一定的困难的。但是学生对学习这些内容有很大的兴趣,求知欲也较高。

三、设计思想

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选用联系学生实际的素材来实现教学目的,包括选择学生熟悉的地理事象,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符合学生兴趣和年龄特征的地理问题等。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原理,并能解释相关实际现象。

②掌握大气的保温作用原理,分析具体的地理现象,解释具体地理问题等。2.过程与方法

①列表比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通过读图、画图来分析解释大气热力过程。

②运用大气热力性质来解决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以问题探究的形式,充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逐步的展开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②培养学生运用大气热力性质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难点: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理解。

六、教学方法 1.教法

情景设问法、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2.学法

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

七、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板书)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师:同学们,请观察一下地球和月球两幅图片,注意地球与月球便面的温度有什么不同?

生:月球表面温度的昼夜变化很大,地球却很小。

递进:大家都知道太阳辐射既能到达地球表面,也能到达月球表面,为什么地球表面温度的昼夜变化不像月球那样强烈?同学们知不知道这其中的原因?

师:这是因为地球上有厚厚的大气层而月球没有。那么大气层是怎么影响地球表面的温度的呢?今天我们就先从大气的受热过程学起。

(板书)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板书)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师:有请第一小组同学为大家展示他们的成果,大气的受热过程。(此过程主要是学生讲解,可采用板书、多媒体、挂图等方式。)四个小组展示完毕,大家就基本了解了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基本阶段,但教师要做总结,总结过程中将难点和重点再加以强调,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也要剖析清楚。

师:同学们知道地球上的能量主要是从哪儿获得的吗? 生:太阳。

递进:我们知道万物生长靠太阳,这说明太阳光热的重要性,而且太阳辐射能也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那么太阳辐射能够完全穿透大气层到达地面吗?太阳辐射进入厚厚的大气层受到什么作用的影响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先看一下课本28页图2.1。

递进:好现在请同学说一下,太阳辐射进入厚厚的大气层受到什么作用影响?

生:吸收作用、反射作用、散射作用

递进: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球表面。太阳辐射在传播的过程中一部分被大气吸收、反射和散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所以太阳是地面的直接热源。这个过程我们把它概括为太阳暖地面。(板书)太阳暖地面

学生活动:在探究下列问题的基础上,画图说明地面辐射的形成过程。问题探究:

1.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还是短波辐射?

2.地面辐射的方向如何呢?

3.地面辐射的能量是不是全部射向宇宙空间呢?

师:从这里我们可以得知一个规律凡是温度在绝对零度以上的物体,都会以辐射的形式把热量散发出来。师:下面请同学们读一下教材28页页脚处的说明。

太阳表面温度达到6000 K,所以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而地面温度和大气温度远远低于太阳表面温度,所以地面辐射、大气辐射都属于长波辐射。从太阳暖大地这个过程看,我们知道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比较少,大部分太阳短波辐射能够穿透大气射到地面,而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比较多,地面长波辐射只有一小部分能穿透大气层射向宇宙空间,绝大部分能够被大气截留下来,近地面大气中的CO2和H2O,能够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吸收率75%~95%,近地面大气又以对流、传导等方式,层层向上传递热量。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同学们你们能不能用五个字把大气受热过程的这个环节概括一下。(板书)地面暖大气

学生活动:在探究下列问题的基础上,画图说明大气辐射的能量去向。问题探究:

1.大气具有能量之后,会将能量如何处理?

2.大气辐射的能量最终去向如何?

师:大气增温后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释放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的一小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正好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使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偿,将热量还给了地面,下面我请同学说一下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面有什么作用? 生:保温作用。

递进:非常好。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我们可以用五个字概括为大气还地面。(板书)大气还地面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大气的受热过程。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刚才提出的这个问题。同学们谁能具体回答一下。生:地球上有大气层。

生递进: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使地球的白昼温度不高;由于大气的保温作用,使地球的夜晚温度不会过低。师:有大气的地球,白天一部分太阳辐射在穿过大气层时被大气反射、散射和吸收,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不能全部到达地面,使地面温度不会上升太高。夜间大部分地面辐射被近地面大气吸收,然后以辐射和对流的方式层层上传,使大气温度不至于降得太低。更重要的是大气在吸收热量的同时,又以逆辐射的方式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热量的损失,使地表夜间的降温速度减慢。正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使得地表温度变化比较缓和。

没有大气的月球,白天,太阳辐射全部到达月面,使月面温度迅速升高。夜晚,月球表面辐射强烈,没有大气对月球的保温作用,温度下降速度很快。所以月面温度昼夜变化比地球剧烈得多。

师:大气的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的相互转化的结果。下面请同学们说一下大气受热的过程的意义。(引导学生看书)

生:大气受热的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运动状态。

师: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我们知道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下面我请一位同学说一下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生:太阳辐射

师:回答得非常好,太阳辐射是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同时太阳辐射在各纬度间的分布不均引起的大气受热不均而产生温度差异,会引起大气的运动,大气受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那么下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

实践应用: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现象。

现象一:图片1“晴朗的天空呈现出美丽的蔚蓝色”;

图片2“城市空气质量较差时,天空呈灰白色”; 图片3“黎明、黄昏时分一轮红日,天空红霞似火”。

现象二:白天多云气温比晴天低。

现象三:南极臭氧层空洞扩大到了阿根廷的火地岛,政府要求岛上居民出门时必须带墨镜和遮阳帽。作业:填充图册

板书设计:

第二章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太阳暖大地 2.大地暖大气 3.大气还大地

第二章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导学案 【课前预习】

阅读课本P28—29的图片和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1、地面和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__________。太阳辐射是 波辐射,地面、大气辐射是 波辐射,温度和波长成负相关。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得较,大部分太阳辐射可以到达,受热,产生 辐射,辐射绝大部分被 吸收,所以,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在 作用、作用。晴天云层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____,阴雨天云层厚,削弱作用____。

4、大气保温作用: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产生 辐射,其中绝大部分辐射向下把热量还给地面,叫 辐射,辐射对地面起到 作用。晴天云层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____,阴雨天云层厚,保温作用____。

在下面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中,注出太阳辐射、大气削弱作用、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

大气上界【合作交流】

探究【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1.为什么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2.为什么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过多会导致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为什么玻璃温室在寒冷的冬天也可以种植蔬菜水果?

3.晴天的昼夜温差大还是阴雨天的昼夜温差大?为什么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

【当堂训练】

1.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主要是由于()

A.大气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B.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C.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作用。D.大气热容量大,不易降温。2.大气的温室效应是指()

A.大气吸收了太阳辐射,保存在大气中,使大气温度增高。B.大气毫无阻挡地使太阳辐射投射到地面,使地面温度增高。

C.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几乎吸收了全部的地面辐射,使热量散失很少。D.平流层中的臭氧强烈地吸收紫外线。

3.深秋时节,我国北方菜农用浓烟笼罩大白菜预防冻害,其主要原因是()A.浓烟散射地面辐射,使气温升高。B.浓烟反射大气逆辐射,使地面增温。C.浓烟可阻挡冷锋前进,减少受害面积。D.浓烟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

4.下列现象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大气削弱、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 B.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大气削弱、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C.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大气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辐射 D.太阳辐射、大气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5.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小麦高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当地()A.昼夜温差大,太阳辐射强 B.CO2浓度高

C.雨量充沛 D.气温偏低,水分蒸发少 6.下面是几处少数民族的对话,你认为哪个对()

A.高山族人说:“我们这里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所以,太阳辐射最强。” B.鄂伦春族人说:“我们这里纬度高,夏季白昼时间长、日照长,故太阳辐射最强。” C.维吾尔族人说:“我们这里深居内陆,气候干旱,晴天多,云量少,太阳辐射当然最强。”

D.藏族人说:“我们这里地势高,空气稀薄,尘埃少,大气透明度好,水汽又少,晴天多,日照时数也多,太阳辐射最强。

第四篇: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

各位评委上午好:我是xx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一课时),接下来我将从四个方面进行说课。(板书)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一节包含三部分内容,即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本节课主要讲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这是本单元最基础的知识,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的最佳切入口,也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做好了铺垫。

(二)、教学目标

本着新课改的精神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宗旨,结合本课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地面辐射是大气热量的主要来源

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照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的原理

2、通过实验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3、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2、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所确定,热力环流是理解本课以及大气环流的关键理论,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只有理解了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才能正确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不同表现形式,因而将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确定为这节课的重点。

而大气的受热过程环节多,内容较为抽象、综合性较强,学生容易混淆、难以理解,所以我将大气的受热过程确定为这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首先,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通过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活跃学生思维,探索自然原因,增强学生对本课内容,乃至整个地理科学的兴趣,从而完成既定的教学目 标。因此我应了探究式教学。

其次,通过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学手段把一些抽象的运动过程演变为直观的动态过程,可以使学生在最快时间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激起强烈的学习兴趣。故我用了直观教学法。

最后,学生同时比较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与相对于地面的同一点对应的不同高度上的气压差异,常易混淆。另外,热力环流的另一难点是因果关系的先后顺序,通过比较,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和掌握,是学好地理的最重要方法之一。同时,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对热力环流的内涵有深入的理解,并形成分析自然要素形成的一般方法,即归纳比较法。

三、说学法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的地理思维还较薄弱,特别是在探究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上存在较大困难,尽管他们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过程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个“契机”,让学生在探究性的学习中,主动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得发展。

学法指导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课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重难点的突破策略:通过实验活动、多媒体演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比较、讨论→师生共同总结等方式,落实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在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中不断加深学生对知识内涵的理解,提升学习地理的热情,关注身边的生活。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2分钟)

列出最近一周各小组测出的中午12:00及午后14:00的平均气温数据

组别

时刻

12:00 14:00

第一组

28.5℃ 30.2℃ 第二组 27.4℃ 29.5℃ 第三组 29.0℃ 31.5℃ 第四组 27.8℃ 30.0℃

提问:为什么一天中最热的时刻不是在太阳高度最大的正午12:00,而是稍后 14:00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从地球大气的受热过程学起

意图:从身边的地理现象引入,学生易于接受,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板书)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2、自主学习(8分钟)

请同学自己翻看课本P28页,根据课本上介绍的知识将大气的受热过程简要画出来,并合作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太阳辐射是怎样穿过大气层呢?

(2)太阳辐射主要被大气吸收还是地面吸收?

(3)使大气增温的直接热源是太阳还是地面? 意图:充分利用学生已激起的求知欲,结合课本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动手绘图的能力,并通过问题来检测学生自学的效果

3、用(2分钟)简单补充一下大气组成成分及讲解太阳短波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长波辐射等几个概念,为整个大气受热过程的分析打下基础。4,小结引导(5分钟)

结合课件,采用直观图示法教学,按照太阳照大地----大地暖大气(地面是近地面大气最主要、直接的热源)(板书)这一线索,边讲解边画大气受热过程图,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直观地呈现各个环节,最后明确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意图:结合课件教学,直观、有趣、有效,强化所取得的自学效果(承转)大气在增温的同时,它也向外辐射能量吗?教材29

5、实战应用(7分钟)

引入P29页活动, 运用大气还大地说明大气逆辐射的概念及作用。(板书:大气还大地

大气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1)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什么作用?能用“大气保温作用”来概括吗?(分组讨论)

(2)月球表面白天的温度高达127℃,夜晚则只有-183℃,为什么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差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

意图:对比月球情况,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以及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保温作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温室效应,从而让学生加深理解记忆。运用图示和文字简单总结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一知识点。

(承转)大气受热后,必然会引起大气的运动。大气到底怎样运动呢?下面我们先来做一个简单的实验

6、实验引入(5分钟)

地球表面高低纬度间所获得的热量有所不同,而热胀冷缩是大气十分显著的物理特征,所以必然会引起大气的运动。大气到底怎样运动呢?下面我们先来做一个简单的实验(课本P30活动),学生分小组做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玻璃缸内空气运动的方向,并将观察到的空气流动方向画出来(也可安排在课前作实验并拍下来,两手准备,以备课堂上实验不成功时用)(板书:

二、热力环流)

意图:通过实验,让学生更直观去感受热力环流,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7、原理分析(6分钟)

结合课件,采用直观图示法教学,按照太阳辐射→地表的冷热差异→大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风)(板书)这一线索,边讲边画热力环流基本模式图

重点强调:在此过程中大气有两种运动,即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且先有垂直运动才有水平运动。并说明它们产生的原因。这是重点。在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热力环流。

意图: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8、演绎深化(5分钟)

引入P30活动,合作讨论海陆热力环流(首先要让学生理解到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1)白天,陆地温度高还是海洋温度高,为什么?夜间呢(海洋)?

(2)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完成图2.4,一天之内海岸边(近地面)何时吹海风(风向:风吹来的方向),何时吹陆风?(风看近地面,海风是海洋吹向陆地,陆风是陆地吹向海洋)

(3)海陆风对海滨地区的气温有什么调节作用(白天来自海洋的风比较湿润,凉爽,对海滨地区起到降温的作用,晚上来自陆地的风比较干燥,温热,对海滨地区起到增温的作用,因而海陆风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使海滨地区的气温日较差小)?

意图:启发学生依据模式,熟练绘出热力环流图,进一步明确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先有垂直运动后有水平运动

9、布置作业(5分钟)播放“火烧葫芦谷”的片段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失”在那里)意图:通过播放影片,激起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依据原理来分析问题(课本P52问题研究—城市热岛效应)组织学生分组测量附近市区及郊区气温状况,做好数据记录和对比,并对此进行分析

意图:通过分组调查、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照大地

大地暖大气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最主要、直接的热源

大气还大地

大气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二、热力环流

太阳辐射→地表的冷热差异→大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 大气的水平运动

六、课后反思

整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通过采用课件辅助教学、实验教学、讨论教学、指导自学法等多样教学方式,并结合生活实际问题及“图、文、声、像”教学材料,让学生更深刻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更直观去感受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注重师生交互活动,教师在这节课里除了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指引学生学习、思考和讨论的引导者,即体现了新课程目标,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效果良好。

第五篇:<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同步练习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如下图),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足足高了3℃。据此完成1~2题。

1.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A.大气的温室效应 B.大气的热力运动

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甲箱温度计比乙箱温度计高的原因是()

A.太阳辐射强弱的差异 B.地面辐射的差异

C.大气吸收强弱的差异 D.大气辐射强弱的差异

图是“亚洲东部某区域两个时刻的等压线图”(单位:hPa),读图回答3~5题。

3.甲图中A处等压线的数值可能是()

A.1004 1006 B.1006 1008 C.1008 1010 D.1004 1008

4.在乙图中,上海市的风向是()

A.东南风 B.偏北风 C.东北风 D.偏南风

5.在段时间内,关于风速变化的叙述,符合图中实际情况的是()

A.台湾岛风速变大 B.珠江口风速明显加大

C.长江口地区风速变小 D.环渤海地区风速明显变小

图为“对流层大气某要素等值面垂直分布图”。读图回答6~8题。

6.若a、b、c、d为不同的温度值,则气压值的大小比较是()

A.甲>乙>丁>丙 B.乙>甲>丁>丙

C.甲>乙>丙>丁 D.乙>甲>丙>丁

7.若a、b、c、d为不同的气压值,则甲、乙、丙、丁四处的气流运动方向为()

A.甲→乙→丁→丙→甲

B.丁→丙→甲→乙→丁

C.乙→甲→丙→丁

D.乙→甲→丙→丁→乙

8.若a、b、c、d为不同的等压面气压值,则甲、乙、丙、丁的气温高低比较正确的是()

A.T甲>T乙 B.T乙>T甲 C.T甲T乙

读图,完成9~10题。

9.图中①、②、③三个箭头所表示的辐射依次是()

A.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太阳辐射

B.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C.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

D.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

10.全球变暖与图中哪个过程的加强有关()

A.① B.② C.③ D.④

图中甲乙两地的纬度相同,读图回答11~13题。

11.a处气温比近地面气温低的主要原因是()

A.地面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B.太阳辐射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C.a处大气的散射作用比近地面强 D.a处的太阳辐射比近地面弱

12.b处气温比同纬度平原地区低的主要原因是()

①到达b处的太阳辐射少 ②b处的地面辐射弱

③b处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 ④b处大气的保温作用差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13.下列叙述中,其气温成因与b处相似的是()

A.冬季,我国气温的最低值出现在漠河附近

B.夏季,我国气温的最低值出现在青藏高原地区

C.冬季,同纬度地区相比,陆地气温低于海洋气温

D.夏季,同纬度地区相比,山区气温低于平原气温

读图,回答14~15题。

14.若甲、乙为相距不远的陆地,a、c为水平气流,b、d为垂直气流,则甲、乙、丙、丁四处气压的关系为()

A.甲>乙>丙>丁 B.乙>甲>丙>丁

C.乙>甲>丁>丙 D.甲>乙>丁>丙

15.若甲地为郊区,乙地为城市,其余条件与上题相同,从环境效益的角度考虑,不宜在甲地建立的企业是()

A.造纸厂 B.水泥厂

C.家具厂 D.电子厂

图为某地区城市风形成的热力环流剖面图,图显示0至600米的垂直气压差分布状况,读图回答16~18题。

16.有关该地区气压分布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地气压高于②地

B.③地气压低于④地

C.近地面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①地比②地低

D.高空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④地比③地高

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地的风向为东南风 B.b为下沉气流

C.c地的风向为西南风 D.d为下沉气流

18.有关图中地面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是城市,乙在是郊区 B.甲地是郊区,乙在是城市

C.甲地是商业区,乙在是工业区 D.甲地是果园,乙在是菜地

二、综合题

19.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丙、丁四点的气压大小,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为________。

(2)用箭头在图上标出环流模式。

(3)甲、乙两地中气温较高的是____________。

(4)一般情况下,甲乙两地对应的天气状况分别是:甲地__________,乙地__________,两地气温日较差较小的是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假若图示区域位于北半球,则甲、乙之间的风向为___________,丙、丁之间的风向为__________。

(6)假若图示环流为城市热岛环流,则表示郊区的是________地。

20.读图 “风的形成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表示___________(近地面或高空)风向图,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风是在________半球,判断理由是________。

(3)图中的a表示________,b表示___________,c表示_____________,d表示_______。如果不受c、d的影响,b将如何运动_____________。如果不受d的影响,b将如何运动_______________。

(4)图中a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c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中甲、乙两地中,风力较大的是_____地,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在一个长、宽、高分别是2米、1米和1米且六面都封闭的透明玻璃柜内,底部两侧分别放置一个电炉(有导线连到柜外)和一大盆冰块。在玻璃柜顶面中部的内壁贴一张下垂的纸片A,在玻璃柜底部中部的内壁贴一张竖立的纸片B(如图所示)。在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根据纸片A、B的偏动情况,可以模拟验证某一地理原理。

(1)以上实验要验证的是___________原理。

(2)在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纸片A向___________(填“左或右”)偏,纸片B向___________(填“左或右”)偏。

(3)试根据纸片A、B的偏动情况,解析这一现象。

(4)在图中用实线画出电炉和冰块附近高处和低处等压面的弯曲情况,并用箭头画出空气的运动方向。

答案

1.D

【解析】根据实验,说明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B

【解析】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所以甲底部放一层土,就能直接获得较多的太阳辐射,地面又把获得的热量以地面辐射的形式传给大气,所以甲箱大气的温度高,而乙箱只有空气,它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少,所以温度低。

3.B

【解析】根据等值线的性质,闭合等值线的数值等于相邻等值线的高值或低值。

4.D

【解析】风由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风向向右偏转,上海的风向为偏南风。

5.D

【解析】对比两幅图,可以看出环渤海地区的等压线在这段时间内变稀疏,因此风速明显变小,其他选项可通过对比等压线的疏密变化来判断。

6.A

【解析】图中甲、乙在低层,丙、丁在高层,因此总的来说,甲、乙两地的气压高于丙、丁两地,从等温线的倾斜方向判断,乙地气温高于甲地,丙地气温高于丁地,由此推断,甲地气压高于乙地,丁地气压高于丙地,所以,四地气压值的大小排序为甲>乙>丁>丙。

7.D

【解析】图中甲、乙在低层,丙、丁在高层,因此总的来说,甲、乙两地的气压高于丙、丁两地,从等压线的倾斜方向判断,乙地气压高于甲地,丙地气压高于丁地,即四地气压状况为乙>甲>丙>丁,所以气流的流动方向是乙→甲→丙→丁→乙。

8.A

【解析】若a、b、c、d为不同的等压面气压值,则甲、乙、丙、丁的四地气压状况为乙>甲>丙>丁,因此T甲>T乙。

9.B

【解析】通过图示可知,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地面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

10.C

【解析】当大气中云量和水汽含量增加时,大气逆辐射增加,温室效应增强,全球变暖。

11.A

【解析】在对流层内,随高度的上升气温逐渐下降,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直接吸收能力很弱,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12.B

【解析】b处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同时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差。

13.B

【解析】我国夏季东部地区南北普遍高温,最低气温出现在青藏高原上,其气温成因与b处相似。

14.D

【解析】若甲、乙为相距不远的陆地,甲地有下沉气流b,而乙地有上升气流d,则说明甲地相对较冷,气流下沉,近地面气压升高,而乙地相对较暖,气流上升,使近地面大气密度减小,气压比同高度的甲地降低,因而甲、乙两地气压关系为甲>乙。甲、乙两地上空的丙、丁两地,由于b、d垂直气流流动使丙处气压比同高度的其他地区降低,而丁处气压比同高度的其他地区气压升高,故丙、丁两地气压关系为丁>丙。又根据高度升高气压递减的原理,乙丁两处气压关系为乙>丁。

15.B

【解析】因为水平气流a是从甲地吹向乙地,从环境效益的角度考虑,不宜将有大量废气、粉尘等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工厂布局在甲地,以确保城市大气环境质量不被污染。造纸厂污水排放量大,废气排放量小,水泥厂粉尘污染严重,家具厂和电子厂属于轻污染或无污染的工业,因而选择B项。

16.A

【解析】正常情况下,垂直方向上,大气层中气压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如果近地面受热,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气压就会降低,高空气压会升高,这样近地面0米与高空600米的气压差会缩小;反之,近地面冷却,空气会下沉,地面0米与高空600米的气压差会增大。图2中甲地地面0米与高空600米的气压差大于乙地,说明甲地空气下沉,乙地空气上升,故甲地近地面的气压高于乙地,即①地气压高于②地。

17.B

【解析】由上题分析可判断b为下沉气流,d为上升气流。

18.B

【解析】根据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过程,且气流d上升,气流b下沉,可以判断甲地是郊区,乙在是城市。

19.(1)乙、甲、丁、丙

(2)如图12

(3)甲

(4)阴雨天气 晴朗天气 甲 白天阴天,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晴天少,而夜晚有云,大气的逆辐射较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较强

(5)东北风 西南风

(6)乙

20.(1)近地面 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2)北 地转偏向力向右偏

(3)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b将与等压线垂直 b将沿等压线运动

(4)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决定风的大小与趋向 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5)乙 甲地等压线稀疏,乙地等压线密集,则乙地气压梯度力比甲地大

21.(1)热力环流

(2)右、左

(3)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发热,空气膨胀上升,低处形成低气压,高处形成高气压;冰块处较冷,空气冷却下沉,低处形成高气压,高处低气压;这样,同一水平面气压出现明显的差异,空气就由高压处流向低压处,故纸片A向右偏动,纸片B向左偏动。

(4)如图13

下载高考地理精品复习资料_专题04_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考地理精品复习资料_专题04_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五篇模版]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一课时教案 南京师范大学地科院地理教育06级1班 周蕾10060120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由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三部分组......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后反思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 公开课课后反思 四川省宣汉中学高一地理组陈维观 热力环流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一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大气热力状况知识的运用,也是......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复习教案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复习教案 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中学刘倞 课标要求: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形成的因果关系;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热力环流;大......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说课稿

    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中的第二章第一课,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学习。整个说课共分为六个部分。一、教材分析第一节内容包括:大气......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设计[定稿]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设计 培元中学 张彩燕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是人教版的第二章第一节。在这一节中学生首次接触大......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新课程人教版必修2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教学设计平果县铝城中学 覃秋云 [导入] 课前准备,师生分享,创设情境,活动引入 师生分享各自收集材料 结论1:大气中的热量......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怀仁中学 胡绪江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大气和地面受热的过程及其热量收支情况。 2. 掌握下列概念: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教案(精选多篇)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一课时大气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 教材分析: 1、大气受热过程:本段核心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应阐明以下内容要点: (1)太阳辐射能是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