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药学——生药学实验教学大纲

时间:2019-05-15 03:58: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0药学——生药学实验教学大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0药学——生药学实验教学大纲》。

第一篇:10药学——生药学实验教学大纲

10药学——生药学实验教学大纲

实验一 显微标本片的制作及生药的水分含量测定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粉末制片法的步骤。

2.熟悉烘干法测定生药中水分含量。

二、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 水合氯醛液、甘油、苯酚

1、醋酸、3%过氧化氢或次氯酸钠溶液

三、实验内容与方法  粉末制片法

1.蒸馏水装片法

专门适用于观察淀粉粒。挑取粉末适量,置载玻片中央,然后滴加蒸馏水1-2滴。用牙签或解剖针拌匀,将镊子夹一洁净盖玻片沿液面从左至右轻轻放下,多余试液用滤纸条吸去,保持装片洁净,即得。

2.水合氯醛法

挑取适量粉末置载玻片上,滴加水合氯醛液1-2滴,置酒精灯上加热,待液体渗入粉末内部,渐成透明状,试液因加热而渐渐挥干,再滴加水合氯醛液1-2滴,加热,透化,防止沸腾。然后滴加稀甘油1-2滴,用解剖针将粉末混匀,用镊子夹干净盖玻片沿液面从左至右轻轻放下,液体受压而延展,充满盖玻片下方。多余的试液用滤纸条吸去,保持装片洁净,即得。切忌用滤纸条在盖玻片上擦拭,补加液体时应在空隙的相对边缘加入,以防气泡产生。

颜色很深的粉末,可先进行脱色处理。取待检粉末少许置小烧杯中或载玻片上,加少许3%过氧化氢溶液或次氯酸钠溶液,待颜色变浅后,除去液体。或取粉末置烧杯中,加入适量水合氯醛在酒精灯上加热,除去液体,滴加稀甘油1-2滴,即得 供观察用。

烘干法测定丹参中水分含量

1.原理:供试品在100-105℃下连续干燥,挥发尽其中的水分,根据减失的重量,即可计算出供试品中的含水量(%)。

2.方法: 取丹参供试品5g,平铺于干燥恒重(W0)的扁形称量瓶中,厚度不超过5mm,精密称定重量W1,求出供试品重量Ws,打开瓶盖,置恒温干燥箱中,在100-105℃下连续干燥5h,将瓶盖盖好,移至干燥器中,冷却30分钟,精密称定重量,再在上述温度下干燥1h,冷却,称重至连续两次称重的差异不超过5mg为止(W2)。

3.计算:水分含量=(W1-W2)/Ws 4.结果判定 将计算结果与药品标准的含水量限度(《13%)比较,若低于或等于限度则符合规定,否则不符合规定。

五、思考题

生药水分的测定方法有几种?烘干法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实验二

生药的化学定性鉴定

一、实验目的

(一)掌握生药中糖类、苷类成分与氰苷、酚苷、蒽苷的理化性质和定性反应。

(二)熟悉生药鉴别反应的原理。

二、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材料:党参、苦杏仁、牡丹皮、大黄、槐米、桔梗、柴胡、夹竹桃

仪器:试管架、试管、量筒、具塞试管、烧杯、三角烧瓶、水浴锅、吸管、滤纸、小漏斗。天平、坩锅、干燥皿

试剂:Fehling试剂、α-萘酚试剂、10%的盐酸试液、10%氢氧化钠试液、苦味酸钠试纸、氢氧化钾试液、硫酸亚铁试液、稀盐酸试液、1%三氯化铁、5%三氯化铁试液、醋酸镁甲醇溶液、浓硫酸、乙醇、1%盐酸、三氯化铁试剂、醋酸铅试剂、茚三酮试剂、10%氢氧化钠溶液、0.5%硫酸铜试剂、镁粉、1%三氯化铝甲醇液、10%盐酸试液、0.9%氯化钠溶渡、醋酐、浓硫酸、冰醋酸、三氯化铁-冰醋酸试剂、K-K试剂、3,5-二硝基苯甲酸乙醇试液、乙醚。

三、实验内容与方法

1、单糖、多糖与苷类成分的鉴别

取党参0.5g,剪碎,置50ml三角瓶中,加蒸馏水10ml,瓶口放一小漏斗(空气冷凝,防止水分蒸发太多),水浴温热10分钟,滤过药渣加适量水,再滤过,合并滤液至10ml,备用。

(1)费林(Fehling试验)试验:取滤液lml于50ml烧杯中,加碱性酒石酸铜试剂(Fehling)试剂8ml(临用时由甲液与乙液等量混和而成,置沸水浴加热5分钟,观察有无砖红色沉淀产生(尤其要观察瓶壁处))。在整个反应过程中,反应液应保持蓝色,否则应适当添加Fehling试剂至蓝色不褪,继续加热5分钟,放冷,滤过,滤液加10%氢氧化钠试液,中性,再加菲林试剂8ml,沸水浴加热数分钟,观察有无沉淀。记录水解前后沉淀量的多少(以+++示很多,++表示较多,+-表示很少)。

(2)α-萘酚试验(Molish试验):取滤液1ml于大试管中,加α-萘酚试剂2~3滴,摇匀,沿管壁,缓慢加入浓硫酸1m1,轻放试管架上,保留二层液面,观察二液面交界处有无形成紫红色环。

2、氰苷的鉴别

(1)苦味酸钠试验:取苦杏仁粗粉约0.5g,后置具塞试管中,加水数滴湿润,管口悬挂苦味酸钠试纸,密塞,将试管置60'℃水浴中温热,观察试纸逐步由黄色变为砖红色。(2)普鲁士蓝试验:取苦杏仁粗粉约0.5g,加水数滴湿润,立即用滤纸包扎管口,并加1-2滴氢氧化钾试液使湿润,将试管置60'C水浴温热约10分钟后,于试纸上加硫酸亚铁溶液1滴,并加稀盐酸和5%三氯化铁试液各1滴,滤纸即显蓝色。

3、酚苷的鉴别

取牡丹皮粗粉0.5g,加乙醇5ml,水浴温热5分钟,取上清液2ml于试管中,滴加1%三氯化铁试剂1滴,即呈紫红色。

4、蒽苷的鉴别

(1)Borntrager(保恩特来格)反应:取大黄粉0.1g于小试管中,加10%氢氧化钠试液,振摇,即呈红色,过滤,滤液加10%盐酸使中和,溶液变黄色,加入乙醚2ml,振摇使之分层,醚液呈黄色,吸取醚液至另一试管中,加氢氧化钠试液1ml,振摇后碱液又显红色。(2)醋酸镁反应:取大黄粉末约0.2g于试管中,加乙醇3ml,水浴温热5分钟,滤过,得滤液,加l%醋酸镁甲醇溶液2滴,振摇后观察,溶液渐呈橙红色。

5、黄酮苷的鉴别

取槐米粗粉约0.5g,加乙醇10ml,水浴温热5分钟,滤过,得滤液。(1)盐酸-镁粉还原反应:取上述滤液2ml于大试管中,加镁粉少许振摇,滴加浓盐酸数滴,观察到产生许多泡沫,同时溶液渐变樱红色。

(2)三氯化铝反应:取上述滤液2ml于试管中,加1%三氯化铝甲醇溶液1ml,振摇,可见溶液渐变鲜黄色。

6、皂苷的鉴别

取桔梗粗粉1g,置50ml三角烧瓶中,加生理盐水l5ml,水浴加热20分钟,滤过,滤液备用。

(1)泡沫试验:取上述滤液2ml,置试管中,密塞或以手指压住管口,强烈振摇数分钟,观察是否产生大量泡沫,放置10分钟后,再记录泡沫的高度。

(2)libermann反应 取柴胡粗粉1g,置锥形瓶中,加70%乙醇10ml,于水浴中温热数分钟,滤过,滤液置蒸发皿中,水浴蒸干,放冷,加醋酸酐1ml使溶解,并转入小试管中,沿管壁加浓硫酸1ml,两液面的交界处显紫红色环。

7、强心苷的鉴别

分别取夹竹桃粗粉2g,各置50ml三角烧瓶中,加70%乙醇15ml,再加10%醋酸铅2ml,水浴上煮沸5分钟,滤过,得滤液,备用。(1)α-去氧糖反应(Keller-Kiliani反应):取夹竹桃滤液2ml于蒸发皿中.水浴蒸干,加三氯化铁-冰醋酸试液lml使残渣溶解,并转入小试管中,沿管壁缓缓滴加浓硫酸1ml,观察两液层交界处有无棕色环产生,上层冰醋酸液呈何颜色? 不做(2)3,5-二硝基苯甲酸反应(Kadde反应),取滤液5ml于试管中,滤液中加新配制的3,5-二硝基苯甲酸乙醇溶液1ml,观察溶液显示。

四、实验报告

1.记录各鉴别反应的步骤与结果,并说明反应原理。(可用化学式表示)

五、思考题

1.菲林反应中,水解前后产生Cu2O沉淀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2.具有什么基团的蒽醌类成分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才显红色?为什么? 3.试述K-K反应的原理。

实验三 樟科生药的鉴别72

一、教学目的

1.熟悉肉桂的性状特征。

2.掌握肉桂的组织横切面特征。3.了解肉桂的理化鉴别方法。

二、教学材料

1.仪器 显微鉴别常用实验器具、烧杯、酒精灯

2.试剂 蒸馏水、乙醇、水合氯醛试液、甘油、乙醇

3.材料 肉桂(+粉末)、桂枝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见书146)

1.性状:观察肉桂等的性状特征。2.组织:观察肉桂横切面特征。

——观察肉桂横切面永久制片,注意组织构造特征。

肉桂横切面 木全细胞数列,最内层细胞外壁增厚,木化。皮层较宽厚,散有石细胞、油细胞及粘液细胞。中柱鞘部位有石细胞群排列成近于连续的环层,外侧伴有纤维束,石细胞外壁较薄。韧皮部约占树皮的1/2,射线宽1-2列细胞,含细小草酸钙针晶;纤维常单个衡疏散在或2-3个成束;油细胞随处可见,较韧皮薄壁细胞稍大;有粘液细胞。本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按粉末制片法进行,制以下粉末片,观察:

肉桂粉末

红棕色。①纤维大多单个散在,长梭形,边绷微波状或有凹凸,长195-680μm,直径24-50μm,辟极厚,孔沟不明显。②石细胞类方形或类圆形,直径32-88μm,壁厚,有的一边菲薄,少数含针晶。③油细胞类圆形或长圆形,直径68-108μm,含淡黄色油滴。④草酸钙针晶较细小,长至43μm,成束或零星散在,于射线细胞中尤多;也有结晶呈长方片状,宽至6μm。⑤木全细胞表面观多角形,壁稍厚,有纹孔,有的一边较薄,常含有红棕色物质。此外,有红棕色薄壁细胞及淀粉粒等。

3.理化鉴别:肉桂的定性鉴定和肉桂的薄层色谱鉴定

  取粉末0.1g氯仿1ml浸渍液,吸取氯仿2滴于载玻片上,挥干,加10%盐酸苯肼试液1滴,加盖玻片,镜下可见桂皮醛苯肼杆状结晶。

薄层色谱

i.ii.四、作业

1.写出肉桂、桂皮的主要性状特征

2.绘制肉桂组织横切面特征 3.记录理化鉴别的结果

五、思考题

1.肉桂与桂皮有何区别? 2.如何评价肉桂的品质?

展开剂:石油醚-乙酸乙酯【17:3】; 显色剂:2%2,4-二硝基苯肼试液

实验四 蔷薇科生药的鉴别 77 一 教学目的

1.熟悉山楂、苦杏仁的性状鉴别特征。2.掌握苦杏仁的组织特征。

3.了解苦杏仁的理化鉴别方法。

二、教学材料

1.仪器 显微鉴别常用实验器具、烧杯、酒精灯

2.试剂 蒸馏水、乙醇、水合氯醛试液、甘油、乙醇

3.材料

山楂、苦杏仁 三 教学内容(见书156)

1.性状:观察山楂、苦杏仁的性状。2.组织:苦杏仁种子的组织特征。3.粉末:苦杏仁粉末鉴别 4.理化鉴别:

 定性鉴别:取粉末0.5g,置带塞试管中,加5%硫酸溶液3ml,充分混合,试管口放一张三硝基苯酚钠溶液湿润的滤纸条,塞紧,将试管置40-50℃水浴中加热10分钟,滤纸条由黄色变砖红色(检查氰苷类)。

四、作业

1.写出山楂、苦杏仁的主要性状特征

2.绘制苦杏仁粉末特征 3.记录理化鉴别的结果

五、思考题

1.苦杏仁的止咳有效成分是什么?阐明该成分的水解过程。2.如何从性状上区分苦杏仁与桃仁。

实验五 豆科生药的鉴别79

一 教学目的

1.掌握甘草、黄芪的药材鉴别特征。2.掌握甘草、黄芪的组织鉴别特征。3.熟悉豆科其他生药的性状特征。

二、仪器、试剂及材料

1.仪器 显微鉴别常用实验器具、烧杯、酒精灯

2.试剂 蒸馏水、乙醇、水合氯醛试液、甘油、乙醇

3.材料 黄芪(+粉末)、甘草(+粉末)、葛根、苦参、番泻叶 三 教学内容(见书162)

1.性状:黄芪、甘草、葛根、苦参、番泻叶

甘草

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具显著的纵皱纹、沟纹、皮孔及稀疏的细根痕。质坚实,断面略显纤维性,黄白色,粉性,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有的有裂隙。根茎呈圆柱形,表面有芽痕,断面中部有髓。气微,味甜而特殊。

黄芪

表面纵皱色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质,硬而韧有粉性,皮部黄白较疏松;木部菊花纹理状。气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

2.显微鉴别——黄芪、甘草

——观察甘草横切面永久制片,注意组织构造特征。甘草根横切面

木栓层为数列棕色细胞。皮层较窄。韧皮部射线宽广,多弯曲,常现裂隙;纤维多成束,非木化或微木化,周围薄壁细胞常含草酸钙方晶;筛管群常因压缩而变形。束内形成层明显。木质部射线宽3~5列细胞;导管较多,直径约至160μm;木纤维成束,周围薄壁细胞亦含草酸钙方晶。

——按粉末制片法进行,制以下粉末片,观察:

甘草粉末

淡棕黄色。纤维成束,直径8~14μm,壁厚,微木化,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草酸钙方晶多见。具缘纹孔导管较大,稀有网纹导管。木栓细胞红棕色,多角形,微木化。

3.理化鉴别:黄芪(过夜)、甘草甜素反应

   取甘草粉末少许置白瓷板上,加80%(v/v)硫酸数滴,显黄色,渐变橙黄色(甘草皂苷)。

取黄芪粉末3g,加水30ml,浸渍过夜,滤过,取滤液1ml,加0.2%茚三酮溶液2滴,在沸水中加热5min,冷后呈紫红色(氨基酸、多肽)。

取黄芪粉末2g置烧杯中,加甲醇10ml,放置过夜,滤过。取滤液1ml,在水浴上蒸干,用少量冰醋酸溶解残渣。加醋酸酐-浓硫酸试剂(19:1)0.5ml,颜色由黄色变为红色—青色—污绿色。(甾醇)

四、作业

1.写出甘草、黄芪的主要性状特征。2.绘制甘草横切面及黄芪粉末显微特征图。3.记录理化鉴别的结果

五、思考题

1.豆科药材在性状、显微鉴别方面有何共同特征。2.什么是晶纤维?有哪些生药含晶纤维 3.如何从粉末特征上区别甘草和黄芪

实验六 唇形科生药的鉴别99 一 教学目的

1.掌握薄荷、黄芩的性状鉴别特征。2.掌握薄荷、黄芩的组织特征。

3.熟悉唇形科其他生药的性状鉴别特征。

二、仪器、试剂及材料

1.仪器 显微鉴别常用实验器具、烧杯、酒精灯

2.试剂 蒸馏水、乙醇、水合氯醛试液、甘油、乙醇

3.材料 薄荷、丹参、黄芩、益母草、夏枯草 三 教学内容(见书213)

1.性状:薄荷、丹参、黄芩、益母草、夏枯草

2.组织:观察薄荷茎、黄芩根横切面特征。3.粉末:黄芩粉末鉴别 4.理化鉴别

 取黄芩粉末2g,置100ml锥形瓶中,加乙醇20ml,置水浴上回流15分钟,滤过,取滤液1ml,加醋酸铅试液2-3滴,即发生橘黄色沉淀;另取滤液1ml,加镁粉少量与盐酸3-4滴,显红色。(黄酮)

取本品稀醇提取液加三氯化铁试剂,溶液显绿色,渐变呈紫棕色。(汉黄芩素)

四、作业

1.写出下列药材的性状特征:薄荷、黄芩、丹参

2.绘薄荷茎的横切面简图及黄芩粉末图。3.记录理化鉴别的结果

五、思考题

1.试述黄芩颜色变化与化学成分的关系。由此说明黄芩在储存、炮制时应注意什么。2.唇形科药材在性状、显微鉴别方面有何共同特征。

实验七 桔梗科和菊科生药的鉴别109 一 教学目的

1.掌握红花、桔梗的性状鉴别特征。2.掌握红花、桔梗的粉末特征。

3.熟悉两科中其他生药的性状鉴别特征。

二、教学仪器、试剂及材料

1.仪器 显微鉴别常用实验器具、烧杯、酒精灯

2.试剂 蒸馏水、乙醇、水合氯醛试液、甘油、乙醇

3.材料 桔梗、党参、菊花、红花、青蒿、苍术 三 教学内容与方法(见书238)

1.性状:观察桔梗、党参、菊花、红花的性状。2.粉末:桔梗粉末 3.理化鉴别

 桔梗

a)粉末置载玻片上,遇1-萘酚浓硫酸试液各1滴,显紫堇色(菊糖)。

b)取粉末0.5g,置试管中,加入10ml水,水浴中加热10分钟,放冷,取上清 液,置带塞试管中用力振摇,产生持久性蜂窝状泡沫(皂苷)。

红花 取本品1g,加乙醇10ml,浸渍。倾取浸出液,于浸出液内悬挂滤纸条,5分钟后把滤纸条放入水中,随即取出,滤纸条上部显淡黄色,下部显淡红色。

四、作业

1.写出下列药材的性状特征:桔梗、党参、红花 2.绘桔梗根及红花粉末图。3.记录理化鉴别的结果

五、思考题

1.桔梗科药材在性状、显微鉴别方面有何共同特征。

2.红花的主要显微鉴别特征是什么?

第二篇:药学类生药学总结

冬虫夏草

麦角菌科冬虫夏草菌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虫幼虫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复合体 含蛋白质、核苷、多糖、脂肪、甾醇、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类成分。【功能主治】

补益肺肾,止血化痰。用于久咳虚喘、劳嗽咳血、阳痿遗精、腰膝酸痛。【药理作用】

1)免疫调节2)抗衰老3)抗肿瘤4)保护心脏5)保护肾脏6)雄性激素样作用 麻黄

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木贼麻黄的草质茎。【功能主治】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尿消肿。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水肿等。常用方剂有麻黄汤、麻杏石甘汤等。大 黄

[来源]

蓼科植物

掌叶大黄

唐古特大黄

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性状]1.掌叶大黄

根茎呈类圆柱形、圆锥形或不规则块状。表面黄棕色,质坚实,横断面淡橙红色,颗粒性。髓宽广,有多数星点(异型维管束)环列或散在。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有砂粒感,唾液染成黄色。

2.唐古特大黄根茎呈类圆锥形、纺锤形或圆柱形。

3.药用大黄根茎为圆形或类圆的横切段或块片,似马蹄形。表面黄色或黄褐色,根茎横断面星点凸起,成环或散在。

[显微特征]

根茎横切面:木栓层与皮层大多已除去;韧皮部射线1~4列细胞;形成层环明显。根茎横切面:髓宽广,散有多数外木式异形维管束(星点),形成层类圆形,射线星芒状。

棕黄色粉末:1.草酸钙簇晶众多。2.淀粉粒大多圆球形。3.网纹、具缘纹孔导管。[化学成分] :1.含蒽醌类成分 2~5%。2.蒽酮类成分

3.番泻苷(sennoside)A~F为大黄的主要泻下成分,其中番泻苷A泻下作用最强。4.鞣质类成分约5%,收敛作用。

[理化鉴别] 1.将大黄的95%乙醇提取物点于滤纸上,置紫外灯下显浓棕色荧光,不得显亮蓝紫色荧光(检查土大黄苷)。

2.微量升华得黄色针晶,加氢氧化钠溶液溶解并显红色(羟基蒽醌类反应)。

[药理作用] 1.泻下2.抑菌3.止血、收敛

4、利胆

5、降血脂

[功能主治] 泻热通肠、凉血解毒、祛瘀通经。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湿热黄疸、瘀血闭经、痈肿疔毒、烫伤等。

何首乌[来源] 本品为蓼科植物何首乌的干燥块根。

[化学成分]主要含二苯乙烯苷、蒽醌类、磷脂类成分, 还含有五味子素、胡萝卜苷、没食子酸、儿茶素、β-谷甾醇、苜蓿素、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其中二苯乙烯苷、卵磷脂具有抗衰老及增强记忆力的作用。

[药理作用]1.抗衰老2.补益作用3.降血脂及抗动脉硬化4.保肝作用5.缓泻作用

[功能主治] 生首乌:解毒、消痈、润肠通便。用于治疗肠燥便泌、疮痈、高血脂、淋巴结核等症。制首乌: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壮筋骨。用于治疗眩晕耳鸣、须发早白、腰膝酸软、肢体麻木、神经衰弱、高血脂症等。

延胡索[来源] 本品为罂粟科植物

延胡索的干燥块茎。

[性状]块茎呈不规则扁球形,底部中央略凹呈脐状;表面灰黄色或黄棕色,有不规则细皱

纹。质坚硬,破断面黄色或黄棕色,角质,有蜡样光泽。气微,味极苦。

[显微特征] 块茎横切面:表皮常脱落,下皮为1~2层厚壁细胞,扁平。皮层细胞10余层,淡黄色,扁平;韧皮部宽广,韧皮薄壁细胞大;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导管略径向排列;中央有较宽广的髓。

延胡索粉末1.含糊化淀粉粒薄壁细胞类多角形。2.下皮厚壁细胞的细胞壁呈连珠状。3.石细胞黄绿色,呈类方形或类圆形,纹孔细小而密。4.螺纹导管。[化学成分]含多种异喹啉类生物碱约:延胡索甲素、延胡索乙素(四氢巴马亭)、延胡索丙素、黄连碱、去氢延胡索甲素等。

[药理作用]1.中枢神经系统:延胡索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其中延胡索乙素作用最强,甲素次之。延胡索及延胡索乙素有镇静、催眠、镇吐作用。2.心血管系统:增加冠脉血流量。3.抗胃溃疡作用。4.内分泌系统:延胡索乙素促进大鼠脑下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功能主治] 活血、利气、止痛、镇痉。用于胸协、脘腹疼痛、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跌打肿痛。延胡索乙素的镇痛作用比解热镇痛药强。对慢性持续性疼痛及钝痛的效果较好。在发挥镇痛作用同时,还有镇静催眠作用。

黄 连 [来源]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黄连(味连)三角叶黄连(雅连)或云南黄连(云连 的干燥根茎。

[性状]味连 根茎多簇状分枝,弯曲互抱,形似鸡爪,习称“鸡爪黄连”。根茎中段常有细的节间,光滑,习称“过桥杆”。质坚硬,断面皮部暗棕色,木部金黄色,可见放射状纹理,中央髓部红棕色。气微,味极苦。雅连 根茎多呈单枝,略成圆柱形,微弯曲,过桥杆较长,表面光滑云连 根茎多为单枝,呈弧形或钩状弯曲,过桥杆不明显。

[显微特征]1.根茎横切面

木栓层为数层细胞;皮层较宽,可见根迹、叶迹维管束;石细胞鲜黄色。维管束外韧型,环列。木质部均木化,髓由薄壁细胞组成。

1.石细胞鲜黄色,类方形或类多角形,可见层纹,孔沟明显。2.韧皮纤维鲜黄色,长梭形或纺锤形,壁厚,可见纹孔。3.鳞叶表皮细胞黄棕色,壁微波状弯曲或呈连珠状增厚。

[化学成分]异喹啉类生物碱:含小檗碱 5-8%、黄连碱、甲基黄连碱、掌叶防己碱药根碱等。[药理作用]1.抗菌、抗病毒、抗阿米巴原虫2.抗炎、抗溃疡3.降压、解热、利胆、兴奋子宫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治疗细菌性痢疾、阿米巴性痢疾、急性胃肠炎、胃热呕吐、黄疸、高热神昏、心烦不寐、口舌生疮、目赤肿痛、痈肿疔疮等。甘草

[来源] 为豆科植物乌拉尔甘草

胀果甘草

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

[性状]乌拉尔甘草

根呈长圆柱形,长30-100cm,表面红棕或灰棕色,具纵皱纹、沟纹、皮孔及稀疏的细根痕。质坚实,断面纤维性,黄白色,粉性;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气微,味甜。

胀果甘草:根及根茎木质粗壮,外皮粗糙,灰棕或灰褐色。质坚硬,木纤维多,粉性小。光果甘草:根及根茎质地较坚实,外皮不粗糙,多灰棕色,断面纤维性,裂隙较少 [显微特征]

根横切面

木栓层为数层红棕色细胞。韧皮部射线宽广,常现裂隙;韧皮部及木质部中均有纤维束,纤维束周围细胞常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木质部导管直径大,常单个或2~3个成束;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少数含棕色块。

甘草粉末① 晶纤维细长,壁极厚,微木化。② 木栓细胞棕红色,壁薄,微木化。③ 具缘纹孔导管较大。

[化学成分]1.三萜皂苷:含量约10%。甘草酸(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等。2.黄酮:含30多种黄酮成分。3.多糖4.香豆素

[药理作用]1.对消化系统:抗溃疡、保肝、促进胰液 分泌。2.解毒作用:甘草甜素,解

毒机制为吸附、结合以及激素样作用的综合效果。3.镇咳祛痰4.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功能主治]补脾益气,清热解毒,止咳祛痰,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等。〇 清热应生用,补中宜蜜炙。

甘草性味甘平,有生用与炙用之别,生用则通,灸用则补。蜜炙后性味甘温,有温中散寒、补脾胃、润肺益气之功效。

〇 甘草甜素可以抑制HIV的形成和感染细胞的恶变。尼格利津、克艾可经临床和药理实验证明具有改善症状、体症及提高患者免疫功能的效果,是有效的艾滋病治疗药物。

〇 甘草的毒副作用较小,但长时间大量服用,可引起水肿、血压升高及血钾减少、并有脘腹胀满等症状,应适当掌握用药剂量。人 参

[来源] 为五加科植物 人参的干燥根。

栽培品--园参;野生--山参。

1.生晒参:晒干。2.红参:剪去小支根,蒸透后烘干或晒干。3.糖参:鲜人参扎孔,用糖水浸后干燥。

[性状]生晒参 主根呈圆柱形或纺锤形,表面淡黄或灰黄色,有明显纵皱纹、横纹。下部着生支根2-3条,根茎(芦头)较短细,上有茎痕(芦碗);有时具细长横伸的不定根(艼);全须生晒参的须根上有疣状突起(珍珠疙瘩)。

生晒参 质较硬,断面淡黄白色,显粉性,形成层环棕黄色,皮部有多数黄棕色点状树脂道和放射状裂隙。有特异香气,味微苦、甘。

生晒参 主根呈圆柱形或纺锤形,表面淡黄或灰黄色,有明显纵皱纹、横纹。下部着生支根2-3条,根茎(芦头)较短细,上有茎痕(芦碗);有时具细长横伸的不定根(艼);全须生晒参的须根上有疣状突起(珍珠疙瘩)。[显微特征]

生晒参主根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层扁平细胞。韧皮部散有树脂道,内含金黄色树脂团块。形成层环明显。木质部射线宽广,导管径向断续排列。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及淀粉粒。甘草粉末1.树脂道碎片呈管状,内含黄棕色块状分泌物。

2.草酸钙簇晶,棱角尖锐。3.淀粉粒众多,单粒类球形或复粒。4.导管多网纹或梯纹。[化学成分]1.三萜皂苷类:含人参总皂甙约3-4%。分为原人参二醇和原人参三醇两种。2.人参多糖3.挥发油 [药理作用] 1.提高免疫功能 适应原样作用,增强机体对各种有害因素的非特异性抵抗力,抗疲劳、抗应激、抗突变。2.对中枢神经系统

Rb类镇静,Rg类兴奋。3.对血液系统作用 保护和刺激骨髓造血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4.对内分泌系统的作用

刺激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系统功能,提高血浆中皮质酮水平,并具有促性腺激素样作用。5.对物质代谢的影响

促进机体各组织的RNA和蛋白质合成,调节血糖水平。6.抗癌 7.抗心律失常

当 归 [来源] 为伞形科植物 当归 的根

[性状] 主根粗短,支根(归尾)多条,扭曲。表面黄棕色,质较柔软,断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皮部有多数棕色油点,形成层环棕色,木部色较浅。香气浓郁特异,味甘、辛、微苦,有麻舌感。

[显微特征] 支根横切面:外为数层木栓细胞,皮层窄,韧皮部宽广,有多数分泌腔散在。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射线较宽,导管放射状排列。

粉末1.韧皮薄壁细胞纺锤形,细胞壁表面有微细斜向交错的纹理,有的具菲薄横隔。2.可见油室及油管碎片,含挥发油滴。[化学成分]

1、挥发油:藁本内酯、正丁烯酜内酯。均为解痉的主要成分。

2、酚酸类:阿魏酸

3、香豆素

4、多糖

[药理作用]

1、抑制血小板活化,抗血栓形成2、改善血液循环

3、对心血管系统: 1)抗心率失常2)降低冠脉阻力,增加血流,降低心肌耗氧量

4、抑制平滑肌痉挛

双向调节子宫。挥发油为抑制成分。

5、抗衰老、增强免疫功能

6、补血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用于血虚萎黄、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眩晕心悸、虚寒腹痛、肠燥便秘、痈疽疮疡、风湿痹痛等。柴 胡

[来源] 为伞形科植物

柴胡、狭叶柴胡的干燥根。前者习称“北柴胡”。后者习称“南柴胡”。

[性状]北柴胡 根呈圆锥形或圆柱形,常有分枝,根头膨大,顶端有残留的茎基或叶基;表面褐色或浅棕色,近根头有横皱纹,下部具纵皱纹、支根痕及皮孔。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皮部淡棕色,木部黄白色,气微香, 味苦。

南柴胡

根较细,多不分枝;根头部有多数纤维状叶基,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近根头有明显的横向疣状突起,质稍软,易折断,裂片不显纤维性;中间有油点,具败油气,味淡。[显微特征]

木栓层为数层木栓细胞。韧皮部外侧有油室。韧皮部油室小,形成层环状。木质部导管切向排列,木纤维和木薄壁细胞排成几个环状。

木栓层为多层木栓细胞;皮层狭窄。韧皮部较宽,油管多且大。形成层环状,木质部导管多径向排列;木射线窄而多。

[化学成分]1.皂苷:含柴胡皂苷a、b、c、d。

2.挥发油

3.多糖 [药理作用]

1、解热

2、抗炎、抗病毒

3、保护肝脏

4、对胃、十二指肠的作用

5、调节免疫

6、抗肿瘤 [功能主治] 散风退热,疏肝解郁,升阳截疟。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肝郁气滞、胸协胀痛、脱肛、子宫下垂、月经不调等症。青蒿

[来源] 为菊科植物

黄花蒿的干燥地上部分。

[化学成分] 倍半萜类:青蒿素,青蒿甲素、乙素等。[功能主治]解暑,清热,截疟。用于低烧、中暑、疟疾。地 黄 [来源] 玄参科植物 地黄的干燥块根。

[性状]鲜地黄 块根纺锤形或圆柱形,表面浅黄色,有弯曲的皱纹、芽痕、横长皮孔样突起及不规则疤痕。肉质,易断,断面皮部淡黄色,有橘红色油点,形成层环明显,木部黄白色;气微,味微甜、微苦。

生地黄 呈不规则长圆形团块状,表面灰棕色,极皱缩,体重,质较软而韧,断面棕黑色,有光泽,具粘性。味微甜。

熟地黄 呈团块状,内外均显乌黑色,质柔不易折断,粘性大,气微香,微甜。

[显微特征]鲜地黄根横切面1.木栓层为数层木栓细胞。2.皮层散有较多分泌细胞,含橘红色油滴。3.韧皮部较宽,分泌细胞少。4.形成层成环。5.木质部导管稀疏,呈放射状排列,射线宽广。生地黄粉末 1 薄壁细胞类多角形,含黄棕色核状物。2分泌细胞内含橙黄色或橘红色油滴及分泌物。

[化学成分]1.环烯醚萜苷类:梓醇,地黄甙 A、B、C、D,二氢梓醇甙。2.苯丙素酚类 3.糖类、挥发油、氨基酸

[药理作用]1.增强免疫功能。2.造血:促进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刺激其造血功能; 对放射损伤有保护和恢复作用。3.激素调节作用4.降血糖 [功能主治] 鲜地黄

味甘、苦,性寒。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用于热病伤阴、舌降烦渴、发斑发疹、咽喉肿痛、吐血。

生地黄

味甘,性寒。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病舌降烦渴、阴虚内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吐血、衄血、发斑发疹。

熟地黄

味甘,性微温。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用于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心悸、月经不调、须发早白、眩晕、耳鸣。半 夏

[来源] 为天南星科植物

半夏的干燥块茎。

[性状] 块茎类球形,表面乳白色或淡黄色,上端多圆平,中间有凹窝(茎痕),凹窝周围密布棕色麻点状须根痕;下端钝圆,较光滑。质坚实,断面白色,粉性。气微,味辛辣,嚼之发黏,麻舌而刺喉。

[显微特征]① 淀粉粒极多,单粒类圆形、半圆形或圆多角形,脐点裂缝状、人字状或星状;复粒由2~6分粒组成。② 草酸钙针晶多,散在或成束存在于黏液细胞中。③ 螺纹导管,少数为环纹导管。

[化学成分]含生物碱、β-,γ-氨基丁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等多种氨基酸、尿黑酸及其葡萄糖苷(刺激性物质)、β-谷甾醇、胆碱、挥发油等。[药理作用]

1、镇咳

2、镇吐

3、降压

4、对矽肺有抑制作用

[功能主治]性温,味辛,有毒。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用于湿痰寒痰、咳嗽痰多、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外治痈肿痰核。天 麻 [来源]

为兰科植物天麻的干燥块茎。[产地] 主产四川、云南、贵州。

[显微特征] 横切面 下皮为 2~3层栓化细胞。皮层细胞10数层。中柱大,维管束散列,周韧型,木质部有数个导管。髓部细胞类圆形,具纹孔。薄壁细胞含草酸钙针晶束,并含多糖团块或颗粒。① 含糊化的多糖类物的薄壁细胞较大,无色或微灰棕色,遇碘液显棕色或淡棕紫色,遇水合氯醛液则颗粒溶化。② 草酸钙针晶成束或散在。③ 木化厚壁细胞,纹孔明显

[化学成分]含天麻苷(素)、派立辛、天麻醚苷。另含香草醇、对羟基苯甲醛、有机酸等。

[药理作用]① 抗惊厥② 降压,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③ 增强免疫、促智和延缓衰老④ 镇痛

[功能主治] 息风止痉,平肝抑阳,祛风通络。用于小儿惊风、癫痫抽搐、破伤风、头痛眩晕、手足不遂、肢体麻木、风湿痹痛。朱 砂

[化学成分]主含硫化汞 HgS,尚含少量锌、锑、镁、铁、磷、硅等元素;常含微量砷及硒等。[药理作用]有镇静、催眠作用,外用能抑杀皮肤细菌及寄生虫。

[功能主治]

清心安神,解毒镇惊。用于治疗心悸易惊、失眠多梦、癫痫发狂、小儿惊 风等症。用量0.1~0.5g。本品有毒,不宜久服。

鹿 茸

[来源] 为鹿科动物梅花鹿

马鹿的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前者“花鹿茸”,后者 “马鹿茸”。

[性状]花鹿茸 外皮红棕色或棕色,光润,表面密生细茸毛,分岔间具1条灰黑色筋脉。锯口黄白色,外围无骨质,中部密布细孔。体轻,气微腥,味微咸。马鹿茸 较花鹿茸粗大,分枝较多。以茸形粗壮、饱满、皮毛完整、质嫩油润、无骨棱者为佳。

[化学成分] 1.氨基酸: 含量达50%,甘氨酸、谷氨酸、脯氨酸。2.脂肪酸3.含氮化合物4.脂类5.多糖6.微量元素

[药理作用]① 心血管系统:减轻心肌细胞损伤,增加冠脉流量,抗心

律失常。② 神经系统:延长睡眠时间,改善记忆障碍,增加脑组织RNA、蛋白质含量。③ 强壮作用④ 其他:抗氧化、抗应激、增强免疫、促进生长发育、促进创伤愈合

[功能主治]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用于治疗阳痿滑精、宫冷不孕、羸瘦、神疲畏寒、眩晕耳鸣耳聋、腰脊冷痛、筋骨痿软、崩漏带下、阴疽不敛等症。

麝 香 [来源] 为偶蹄目鹿科动物 林麝

马麝

原麝

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显微特征] 半透明分泌物团块黄色、淡黄棕色或暗棕色;散有方形、柱形、或簇状结晶;油滴散在或存在于团块中。

[化学成分]1.大环酮类:麝香酮2.吡啶类生物碱:麝香吡啶3.甾体:雄性酮4.脂肪酸、脂类:强心成分。5.多肽、蛋白质

[理化鉴别]1.“冒槽”。2.取麝香仁粉末,置手掌中,加水润湿,用手搓之能成团,再用手指轻揉即散,不应粘手、染手、顶指或结块。3.取麝香仁少量,撒于炽热的坩埚中灼烧,初则迸裂,随即融化膨胀起泡似珠,香气浓烈四溢。应无毛、肉的焦臭,无火焰或火星出现。灰化后,残渣呈白色或灰白色。4.气相色谱麝香酮的色谱峰。

[药理作用]①

对中枢神经系统:双向作用②

抗炎、抗菌③

对循环、呼吸系统:兴奋、升压④

子宫兴奋作用

[功能主治] 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

用于热病神昏、中风痰厥、气郁暴厥、中恶昏迷、经闭、症瘕、难产死胎、心腹暴痛、痈肿瘰疠、咽喉肿痛、跌扑伤痛、痹痛麻木等症。

板蓝根

[来源] 本品为十字花科植物 菘蓝的干燥根。

[性状]

根呈圆柱形,稍扭曲,表面淡灰色或淡棕黄色,有纵皱纹及横生皮孔;根头稍膨大,顶端有盘状凹陷的茎基痕,四周有呈轮状排列的叶柄残基和密集的疣状突起。质坚实,断面皮部黄白色,形成层环深棕色,木部黄色,粉性。气微,味微甜后苦涩。

[化学成分]含靛蓝、靛玉红、芥子苷、尿苷、次黄嘌呤、尿嘧啶、水杨酸、青黛酮、胡萝卜苷、多种氨基酸等。

[药理作用]1.抗病毒:对流感病毒和乙肝病毒有抑制作用。2.抗菌作用。3.解热和抗炎作用。板蓝根注射液、板蓝根冲剂。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用于温病发斑、丹毒、痈肿、流感、脑炎、肝炎、腮腺炎等。对病毒性感染引起的带状疱疹、疱疹性口腔炎等也有效果。薄 荷 [来源] 为唇形科植物

薄荷 的干燥地上部分。

[性状]

茎呈方柱形,表面黄棕色或带紫色,有明显的节;质脆,断面白色,中空。叶卷曲皱缩,长圆形或卵形,有凹点状腺鳞。茎上部腋生轮伞花序,淡紫色。叶揉搓时有特异清凉的香气;味辛凉。

[显微特征]茎横切面:呈四方形,表皮为1层长方形细胞,四棱角处由厚角细胞组成。内皮层明显,凯氏点清晰可见。韧皮部狭窄,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在四棱处发达。髓薄壁细胞大,中心常有空洞。

直轴式气孔,上下表皮有多数凹陷,内有大型特异的腺鳞。主脉维管束外韧型;韧皮部和木质部外侧有厚角组织。

[显微特征] 1.腺鳞头部顶面观呈圆形,侧面观扁球形;柄极短。2.非腺毛稍弯曲,疣状突起较细密。3.叶片下表皮细胞壁弯曲,含橙皮甙结晶;气孔直轴式。4.茎表皮细胞表面观呈类长方形或类多角形。

[化学成分]

1、含挥发油,油中含 l-薄荷醇(薄荷脑)、l-薄荷酮。

2、黄酮

3、三萜及甾体

4、有机酸、氨基酸

[药理作用]1.抗菌、抗病毒2.局部刺激作用:能使局部微血管收缩,产生清凉感并止痛、止痒、祛痰。3.解热作用:可兴奋中枢神经系统而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增加散热,并促 进汗腺分泌。4.健胃、解痉、利胆 [功能主治]疏散风热、清头目、透疹。

用于风热感冒,风温初起,头痛,目赤,喉痹,口疮,风疹,麻疹,胸协胀满。山楂

【来源】 为蔷薇科植物山里红 羽裂山楂 的干燥成熟果实。[化学成分]

1、有机酸

2、黄酮

3、其它:苦杏仁苷、皂苷、维生素

[功能主治]消食健胃,行气散瘀。用于肉食积滞、胃脘胀痛、泻痢腹痛、瘀血经闭、高血压、高血脂症。

石膏[化学成分]含水硫酸钙(CaSO4·2H2O)。

[药理作用] 有镇静、催眠作用;外用能抑杀皮肤细菌及寄生虫。

[功能主治]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喘咳、胃火亢盛、头痛、牙痛。

第三篇:生药学实验总结

大黄(淡棕黄色)——

1、草酸钙簇晶:大而多,大多短钝;

2、导管:多为网纹

3、淀粉粒

黄连(棕黄色)——

1、石细胞:类方形、类圆形、类长方形、多角形、黄色、壁厚、壁孔明显;

2、鳞皮表皮细胞:长方形、壁微波状弯曲

3、木纤维

黄柏(鲜黄色)——

1、石细胞:多、有分支(鲜黄色)

2、晶纤维

3、草酸钙方晶

五味子(暗紫色)——

1、种皮表皮细胞:多角形、纹孔极密、蜂窝状;

2、种皮内层细胞:纹孔大而密、鞋底状;3野

肉桂(粉红棕色)——

1、石细胞:石细胞有的呈马蹄状

2、油细胞:类圆形、含淡黄色油滴

3、草酸钙针晶

厚朴(棕黄色)——

1、石细胞多、不规则分枝状(红色)

2、纤维及草酸钙方晶

3、筛管

甘草(淡棕黄色)——

1、晶纤维

2、导管:具缘纹孔

3、木栓细胞 丁香(红棕色)——

1、油室:视野中大多不完整

2、花粉粒较多

3、簇晶:多且成行排列

金银花(浅黄色)——

1、腺毛:一种头部倒圆锥形,一种头部倒三角形

2、非腺毛(单细胞):较多

3、花粉粒较多有三个萌发孔且细看有细刺

半夏(类白色)——

1、针晶束:长而且整齐

2、导管:多为螺纹

3、淀粉粒较多

麻黄(淡棕色)——

1、表皮细胞及气孔:似电话筒状或哑铃状

2、嵌晶纤维

3、角质层

4、透化时会变为红色

薄荷(淡黄绿色)——

1、腺毛:柄极短

2、非腺毛:常弯曲

3、有叶片碎片

猪苓(白色)——

1、只有两种结构菌丝和草酸钙结晶

2、结晶较大很明显

鹿茸(淡黄色)——

1、骨碎片(有毛窝)

2、未骨化骨组织

3、毛茸(覆瓦状)

海金沙——

1、孢子

2、有非腺毛

全蝎——

1、刚毛

2、体壁碎片

3、横纹肌纤维

4、脂肪油滴 大青叶——靛蓝色结晶

第四篇:药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药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

绪 论

微生物与微生物学

一、微生物概述

1.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看不到,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大几百倍、几千倍,甚至到几万倍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2.微生物的特点:(1)微生物多以独立生活的单细胞或细胞群体而存在,细胞没有明显的分化。(2)体积小、面积大,新陈代谢能力强,生长繁殖速度快。(3)易发生变异,适应性强。(4)种类多,分布广,数量大。

二、微生物学

1.微生物学的概念 2.微生物学的分科

3.药学微生物学的范畴及与药学专业的关系

三、(微生物的分类

1.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分类地位 2.微生物在细胞水平的分类(1)非细胞型微生物 :病毒。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放线菌、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 3.细菌的命名

四、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1.微生物学的经验时期特点:人类对微生物视而不见,触而不觉,嗅而不闻,食而不查,得其益、不感其恩,受其害、不知其误

2.实验微生物学时期特点:人们将微生物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发现了许多病的病原体,找到了医治和预防方法,并能利用它。

3.现代微生物学时期 微生物的分布

一、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

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土壤中以厌氧芽胞杆菌为主;水中以消化道病原菌为主;空气中以呼吸道病原菌为主。

二、细菌在正常人体的分布:正常菌群

1.定义:正常人体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粘膜上,存在着不同种类和一定数量的微生物,通常对人体无害。

2.作用:促进消化;生物拮抗;营养作用;免疫作用;抑瘤作用;生长与衰老 3.微生态学:研究微生态平衡、微生态失衡、微生态调整。

三、条件致病菌: 1.特定的致病条件:(1)寄居部位的改变;(2)机体免疫功能低下;(3)菌群失调

2、菌群失调症(二重感染):长期抗菌药物治疗原有感染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感染。

细菌学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一、细菌的大小:以mm 作为测量单位。

二、细菌的形态:球、杆、螺形

三、细菌的排列: 1。球菌:双、链、四联、八叠、葡萄样。2.杆菌和螺菌:多分散排列,偶呈链状。

四、细菌的基本结构:

(一)细胞壁(cell wall):主要化学成分是肽聚糖 1.性质与功能:坚韧而有弹性 功能:(1)维持细菌固有的

(2)保护细菌抗低渗,起到屏障作用;(3)参与物质交换;

(4)与细菌的抗原性有关。2.细胞壁的主要成分-肽聚糖

G+菌:含有丰富的肽聚糖、大量的磷壁酸。聚糖骨架(1)肽聚糖 四肽侧链 五肽桥

形成牢固的三维立体框架结构。

(2)磷壁酸:是核糖醇及甘油醇残基连接而成的多聚物。分为:a 壁磷壁酸 b 膜磷壁酸(LTA):具有粘附功能 是G+菌的主要抗原。

(3)外膜蛋白:M蛋白,SPA等。

G-菌:含有少量的肽聚糖、很厚的外膜。

(1)肽聚糖: 聚糖骨架 四肽侧链 缺乏五肽桥,只能形成疏松的二维平面结构。

(2)外膜: 脂蛋白 脂质双层 脂多糖(脂类A、核心多糖、特异性多糖组成,其中脂类A是内毒素的毒性所在。)

3.G+菌及G-菌细胞壁的比较:见书 4. L型细菌(细胞壁缺陷性细菌): 即肽聚糖结构被破坏或合成受抑制所形成的细胞壁缺陷型细菌。

例:PNC-妨碍肽链与肽桥的交联; 溶菌酶-裂解?-

1、4糖苷键 特点:呈高度的多形性;多染为革兰氏阴性;在高渗、低琼脂、含人或马血清的平板上经2-7 天形成荷包蛋样的细小菌落;仍有一定的 致病力。

分类:分为原生质体、原生质球(圆球体)。

(二)细胞膜(cell membrane):

1.结构:液态脂质双层内镶嵌多种蛋白质,但不含胆固醇。2.功能:物质交换,呼吸作用,生物合成,分泌作用。3.中介体(拟线粒体):

细胞膜内折形成的囊管状物,多见于G+菌。分为:横膈中介体、侧中介体。与细菌的分裂、能量代谢、生物合成有关。

(三)细胞质(cytoplasm)

1.核蛋白体(ribosome):链霉素及红霉素均通过与亚基的结合而干扰 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来杀菌。

2.质粒(plasmid):

定义: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环状闭和的双链DNA,控制部分特定的遗传

信息。能在胞浆中自我复制,维持许多世代。医学上重要的质粒有F质粒、R质粒、Col质粒。

特点:独立自行复制;编码重要的生物学信息;非细菌生命活动所必须;可在细菌之间相互转移;

一种质粒可同时决定几种功能;有的具有相容性。

3.胞浆颗粒:多为营养储存物,其中的异染颗粒有鉴别意义。

(四)核质(nuclear material)

裸露的双股DNA链卷曲盘绕而成的松散网状物,是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二、细菌的特殊结构:

(一)荚膜(capsule):

1.定义:细胞壁外一层黏液状物质,厚度>0.2μm 2.化学组成:多糖或多肽。3.形成条件:营养丰富

4.功能:抗干燥、抗吞噬、抗体液因子的杀菌作用。5.观察法:荚膜染色或墨汁负性染色。

(二)芽胞(spore):

1.定义:营养缺乏时,某些细菌脱水浓缩在细胞内形成的圆性或椭圆形的小体,多见于G+菌。

2.特点:保存了细菌的全部生命活性,是细菌的休眠状态;条件适宜时,芽胞可萌发成繁殖体而致病;抵抗力强。

3,结构:多层厚膜。

4.意义:鉴别细菌;判断灭菌效果。5.观察法:芽胞染色后LM下可见。

(三)鞭毛(flagellum): 1.定义:所有的弧菌和螺菌、约半数杆菌、个别球菌,在菌体上附着的细长、弯曲的丝状物。分单、双、丛、周毛菌。

2.化学组成:由鞭毛蛋白构成。

3、超微结构: 基础小体 钩状体 丝状体

4、功能:(1)细菌的运动器官;(2)具有特定的H抗原;(3)有些与致病性有关。

5、判断方法:鞭毛染色后LM下可见;观察活菌运动 ;半固体培养看动力。

(四)菌毛(pilus)

1、定义:多数G+菌及少数G-菌菌体表面存在着 一种比鞭毛更细、更短、更直的丝状物。

2、组成:由菌毛蛋白构成。

3、分类及作用:普通菌毛:具有粘附能力,与致病性有关。性菌毛: 遗传物质的载体;噬菌体的受体。

4、观察法:EM下可见。细菌形态检查法

革兰染色法(Gram`s stain)

细菌的生理

细菌的理化性状

一、细菌的化学组成:

1、水:占细菌重量的80%存在形式:游离水、结合水

2、无机盐:约占10%,以P最多,K、Mg、Ca、S、Na等少些。

3、蛋白质:多以复合物形式存在

4、糖类、脂类:糖、脂、蛋白质多以复合物存在,含量各异。

5、核酸:含量各菌有别,但稳定。

6、维生素:多为B族,构成辅酶的前体或功能基,参与代谢反应。

二、细菌的物理性状:

细菌为半透明体;体积小但表面积大;

具有带电现象、半透性;渗透压高。

细菌的生长繁殖

一、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1、充足的营养: 包括水、氮源、碳源、无机盐及生长因子。摄取营养的机制:被动扩散、主动转运,及基团移位。细菌有两大营养类型:化能无机营养型(自养菌)、化能有机营养型(化能异养菌)

2、合适的PH值:最适PH7.2-7.6。

3、适宜的温度:最适温度37。C。

4、必要的气体环境:主要包括O2及CO2。据其对氧气的需求不同,可将细菌分为 专性需氧菌 专性厌氧菌 微需氧菌 兼性厌氧菌 专性厌氧菌厌氧的原因:

(1)缺乏Eh高的细胞色素及细胞色素氧化酶:不能从有氧环境中获得营养;(2)缺乏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及超氧化物 岐化酶:不能消除O2-及H2O2的杀菌作用。

二、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及速度:

1、个体的生长繁殖:多为无性二分裂;

2、群体的生长繁殖:生长曲线(growth curve)(1)定义:(2)分期:

a、迟缓期:为分裂作准备。

b、对数生长期:性状典型,对抗生素敏感。c、稳定期:收获代谢产物及芽孢。d、衰亡期:出现多形态的衰退型。

细菌的新陈代谢

一、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及生化检测:

1、对糖的分解: 糖发酵实验; V-P实验;甲基红实验。

2、对蛋白质的分解:靛基质试验; 硫化氢实验。

3、其他:枸橼酸盐利用实验;尿素酶实验。其中IMViC常用于鉴定肠道杆菌。

二、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

1、热原质:多由G-菌产生,为一种脂多糖,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耐高温。

2、毒素及侵袭性酶:

3、抗生素:多由放线菌和真菌产生,细菌产生的只有多粘菌素和杆菌肽。

4、细菌素:也有抗菌作用,但作用谱狭窄,仅对与其有亲缘关系的细菌才有抗菌作用,常用 于细菌的分型。

5、维生素:主要有B族和维生素K。

6、色素: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种。

细菌的致病性

一、细菌的毒力

(一)侵袭力(invasiveness)

指病原菌突破机体的防御能力,并在体内生长繁殖,蔓延扩散的能力。

1、粘附和侵入能力 G-粘附因子通常为菌毛,G+粘附因子通常为菌体,表面毛发样突出物。

2、繁殖与扩散能力(1)透明质酸酶(2)链激酶(3)胶原酶(4)SIgA酶

3、对宿主防御功能的抵抗力(1)荚膜及类荚膜物质(2)其它抗吞噬物质

(二)毒素

1、外毒素(exotoxin)

* 来源及化学组成:为G+菌及部分G-菌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并分泌到菌体外的蛋白质。* 化学特性:化学稳定性差;甲醛脱毒后可成为Ag性完整却无毒性的类毒素;可刺激机体产生 特异性的 抗毒素,有中和作用。

* 分子结构:A亚单位:毒性中心,决定毒素的作用方式及致病特点;

B亚单位:无毒,识别受体,决定毒素对机体细胞的选择亲和性。各亚单位独立存在对机体无毒。

* 毒素受体:多为神经节苷脂GM1。

* 致病性: 毒性极强。对组织器官有高度的选择性,引起特有的临床。症状。例:破伤风痉孪毒素、白喉外毒素、肠 毒素等。* 分类:神经毒素、细胞毒素、肠毒素。

2、内毒素(endotoxin):* 来源及化学组成:即G-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LPS),只有当菌体死亡溶解或人工方法裂解后才释放出来。

个别G+菌及其他微生物中也含有LPS。* 化学特性:稳定性好;不能被甲醛脱毒成为类毒素; 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但无中和作用。* 化学结构:O特异性多糖 非特异性核心多糖

脂质A* 致病性:毒性较强;毒 性广泛,少量内毒素入血一般引起发热及白细胞反应,大量内毒素入血则可引起糖代 谢紊乱、细胞生物氧化过程障碍、影响肾上腺功能、巨噬细胞功能障碍、激活补体及激肽系统、激活凝血及纤溶系统、发展为中毒性休克或DIC。

无选择性毒性作用,引起相似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症状。* 检测方法:家兔发热法;鲎实验法(检出0.01-1ng/ml)。

二、细菌的数量

三、细菌的入侵部位

四、细菌的感染类型

(一)隐性感染

(二)显形感染

1、菌血症(bacteremia)

2、败血症(septicemia)

3、毒血症(toxemia)

4、脓毒血症(pyemia)(三)带菌状态

第七节 放线菌

放线菌(actinomycetes)是一类丝状、呈分支状生长、主要以孢子繁殖的单细胞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因菌落呈放射状而得名。

放线菌在自然界分布极广,主要以孢子或菌丝状态存在于土壤、空气和水中。放线菌是抗生素的主要产生菌,迄今报道的9000多种抗生素中,约80%是由放线菌产生的。

一、放线菌在微生物分类上的位置

二、放线菌的分类

1、放线菌属:形成菌丝体但不形成孢子

2、诺卡菌属:形成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菌丝有横隔并断裂。

3、游动放线菌属:形成球形孢囊,带极鞭毛。

4、小单孢菌属:基内菌丝上只生一个孢子。

5、链霉菌属:有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后者形成孢子链。

6、马杜拉放线菌属:气生菌丝上形成短孢链。

三、链霉菌属的生物学特性

链霉菌属(streptomyces)是产生抗生素最多的一属放线菌。

(一)链霉菌属的形态

1、菌丝体

(1)基内菌丝:吸收营养(2)气生菌丝:(3)孢子丝

2、孢子(spore)内生性的无性孢子,是繁殖器官。

(二)培养特性和抵抗力

(三)菌落特征

四、放线菌的其他代表类型

(一)产生抗生素的放线菌

1、小单孢菌属

2、诺卡菌属

3、游动放线菌属

4、马杜拉放线菌属

(二)致病性放线菌 真菌

真菌是一类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完整的细胞结构,但无根、茎、叶的分化,不含叶绿素,少数为单细胞,多数由丝状体组成。

第一节 真菌的生物学特性

一、真菌的形态结构

(一)、真菌的形态:

真菌按形态分为:酵母菌和霉菌两大类。

1、酵母菌:单细胞型真菌呈圆形或卵圆形,以出芽方式繁殖,2、霉菌:菌丝和孢子组成。

菌丝伸长交织成团称丝状菌。分有隔菌丝和无隔菌丝。按功能分类:营养菌丝、气 生菌丝、生殖菌丝。孢子是真菌的繁殖器官,分有性孢子和无性孢子有的真菌有二相性。

(二)真菌的结构

真菌结构复杂,胞壁不含肽聚糖,多有糖苷、糖蛋白、蛋白质和几丁质四层结构。

二、真菌的培养特性与菌落特征

(一)培养条件

真菌要求高湿度、高氧、高糖、低PH、低温。常用沙保(Sabouraud)培养基培养真菌。

(二)菌落特征

1、酵母型菌落

2、类酵母型菌落

3、霉菌型菌落

三、真菌的繁殖方式

(一)无性繁殖

1、菌丝断裂

2、细胞繁殖

3、无性孢子

芽生孢子、厚膜孢子、关节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

(二)有性繁殖

1、质配阶段

2、核配阶段

3、减数分裂阶段

孢子类型: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

四、真菌的抵抗力与变异性

真菌对干燥、紫外线和一般化学消毒剂有较强抵抗力,但对热、新洁尔灭敏感。

第二节 几种常见的真菌

(一)酵母菌

(二)毛霉属

(三)根霉属

(四)犁头霉属

(五)曲霉属

(六)青霉属

(七)头孢霉属

第三节 真菌与人类疾病

(一)浅部感染性真菌

(二)深部感染性真菌

1、白念珠菌

2、新型隐球菌

(三)真菌毒素

螺旋体是一群细长、柔软、弯曲成螺旋状且运 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分为疏螺旋体、密螺旋体和钩端螺旋体。钩体有以下特点:

1、细长柔软,弯曲成螺旋状,一端或二端弯曲成钩,G-,常用镀银染色法或暗视野显微镜观察;

2、常用含有10%兔血清的korthof培养基培养,需氧。生长慢,呈云雾状生长;

3、钩体多以鼠、猪为寄生宿主,人类通过接触疫水、疫土感染,为自然疫源性疾病;

4、具Ag构造与DNA同源性分类;我国有18个 血清群、70多个血清型;

5、钩体致病主要经细胞毒因子CTF、溶血素和内毒素样物质的作用,引起钩体病。

6、钩体对PNC敏感。

7、病原学检查:标本的分离鉴定和血清学诊断(显微镜凝集试验)。

衣原体 衣原体是一类能通过细菌滤器、有独特发育周期、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以下特点:

1、比病毒大,LM下可见;有DNA和RNA;有肽聚糖组成的细胞壁和核蛋白体。

2、酶系统不够完善,须在活细胞内才能生长繁殖。

3、有独特的发育周期,有两种形态:原体小而致密,位于细胞外,具有高度感染性;始体大而疏松,是细胞内的繁殖型。

4、培养主要用6-8日龄鸡胚或鸭胚卵黄囊接种;McCoy、HeLa-299等细胞培养。

5、衣原体能产生内毒素破坏细胞,抗原致敏也可引起变态反应。

6、对人类致病的主要有沙眼衣原体(沙眼生物亚种、性病淋巴肉芽肿亚种和鼠亚种)和肺炎衣原体,为性传 播疾病的病原体。

立克次体 立克次体是一类严格活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生物学性状类似细菌,常以节肢动物为寄生

宿主或传播媒介。

1、大小介于病毒和细菌间,形态多样,主要为球杆状,G-,Gimenza染色呈红色。

2、含有两种核酸(DNA和RNA),酶系统不完善且缺乏细胞器,须在活细胞内生长,以二分裂法生长繁殖。

3、外膜抗原与变形杆菌的OX19、OXk、OX2有共同抗原决定簇,可作外斐反应定量检测其抗体。

4、立克次体病多为人畜共患病,是自然疫源性疾病,与节肢动物关系密切。其致病物质主要为内毒素和磷脂酶A,也有似外毒素的毒力因子。所致疾病主要有斑疹伤寒和恙虫病。

5、立克次体对多种抗生素敏感。

支原体 支原体是一类缺乏细胞壁呈多形性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能通过滤菌器,是目前所知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微生物。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结构:因缺乏细胞壁、生殖方式多样(以二分裂方式为主),故呈高度多形性。*细胞膜由蛋白质(占2/3)与脂质组成三层结构,脂质中胆固醇约占36%,凡能作用于胆固醇的物质均能破坏细胞膜致支原体死亡。*个别支原体有荚膜,为致病因素。*肺炎支原体与生殖器支原体有一种特殊的顶端结构,使其粘附在宿主细胞表面。*Giemsa染色呈浅紫色。

2、培养特性:营养要求高,需10-20%人或动物血清,生长缓慢,2-3天才形成油煎蛋样菌落。是污染细胞培养的一个重要因素。

3、生化反应:用于支原体的相互鉴别。

4、抗原结构:可用于鉴定、分型。·生长抑制试验(GIT)·代谢抑制试验(MIT)

5、抵抗力:较弱,对干扰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敏感。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对人致病的主要有肺炎支原体(引起原发性非典型肺炎)和溶脲脲原体、人型支原体和生殖器支原体(引起泌尿系统感染和不育症)。为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SIgA有保护作用。

三、与细菌L型的区别

消毒与灭菌

一、概念:

1、消毒(disinfetion):指杀死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

2、灭菌(sterilization):指杀死物体上的所有微生物,包括病原性及非病原性的、繁殖体及芽孢。

3、防腐(antisepsis): 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4、无菌(asepsis)及无菌操作:不含活菌。无菌操作指严防活的微生物侵入人体或污染实验材料的操作方法。

二、消毒与灭菌的方法:

(一)物理法:

1、热力灭菌法: 干热法:焚烧、干烤

湿热法:如高压蒸汽灭菌法、煮沸法、流通蒸汽灭菌法、间歇灭菌法、巴氏消毒法。影响湿热灭菌法的因素:

1、微生物因素、温度与作用时间、ph的影响、介质的性质

2、低温

3、辐射:日光及紫外线;电离辐射。

4、干燥

5、超声波

6、渗透压

7、过滤

(二)(化学法:

消毒剂常用于人体体表、医疗器具、排泄物及周围环境的消毒,杀菌机制多样。

消毒剂作用的影响因素:消毒剂的性质、浓度及作用时间;细菌的种类及生活状态;温度及PH值;外界环境因素。

病毒学

病毒(virus)为非细胞型微生物,体积小、能通过除菌滤器;无细胞结构,只含有一种类型的核酸;严格细胞内寄生;以复制的方式增殖;耐冷不耐热,对抗生素不敏感。

1892年俄国学者首先发现了烟草花叶病病毒,1897年又发现了口蹄疫病毒,1915年英国细菌学家Twort发现了噬菌体。病毒与人类关系密切:

1、分布广泛;

2、所致疾病约占传染病的75%;

3、传播力很强;病死率高;

4、与致畸、肿瘤和某些免疫性疾病有关。病毒的基本性状

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一、大小:

病毒的测量单位是nm,大小差别悬殊,20~300nm.EM下可见。多数病毒?lt;150nm。

二、形态:

病毒形态多样,多呈球形或近似球形,少数为杆状、丝状或子弹状。病毒的结构及化学组成

一、病毒的结构:

1、核酸:构成病毒的核心。

2、衣壳(capsid)是核酸外围的蛋白质外壳。

核酸 + 衣壳 核衣壳(nucleocapsid)衣壳是由一定数量的壳粒(capsomere)组成,每个壳粒又由一个或多个多肽分子组成。不同的病毒体,衣壳所含的壳粒数目不同,可作为鉴别及分类的依据之一。

衣壳的构型有三种: 螺旋对称 20面立体对称:12个顶,20个面,30个棱 复合对称

3、包膜(envelope)

围绕在核衣壳外,含糖类、蛋白质和脂类。包膜表面的突起称包膜子粒(peplomere)或刺突(spike)。

包膜病毒:核衣壳 + 包膜 裸露病毒:核衣壳 功能:构成表面抗原

与病毒入侵细胞和感染性相关

包膜对干燥、热、酸和脂溶剂(如乙醚敏感)

二、病毒的化学组成:

1、核酸:a.多样性: DNA或RNA, 线形和环形,构成上有单链、双链和分节段核酸。b.有内含子:

2、蛋白质:约占病毒体总重量的70%,少数为30-40%, 构成全部衣壳和包膜的主要成分.分为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两大类。

结构蛋白:构成全部衣壳、包膜和基质的蛋白质。非结构蛋白:酶类和特殊功能的蛋白。功能:(1)保护病毒的核酸;(2)参与病毒感染细胞的过程;(3)具有抗原性;(4)构成病毒体的酶类;(5)毒素样作用。

3、糖类、脂类。朊病毒:又称传染性蛋白粒子或朊病毒,是一种不同于细菌、病毒或类病毒的在分类学上尚未定论的病原

因子。1982年美国Prusiner首先报导。

1、生物学形状:不含核酸和脂类的疏水性糖蛋白,分子量27~30×103。

2、PrP27~30存在两种不同的分子构性:正常基因产物的三维结构具有4个a-螺旋,没有β-折叠,存在于正常组织及感染动物的组织中。另一种构性的2个个a-螺旋转换为4个β-折叠,仅存在于感染动物的组织中,与致病和传染有关。

3、致病性:朊病毒常引起羊瘙痒症、疯牛病、人的克雅病、库鲁病和格斯综合症。人类慢性退化性功能紊乱

疾病也可能与朊病毒有关。病毒的增殖:病毒以复制的方式进行增殖,这种以病毒核酸分子为模板进行增殖的方式称为自我复制(self-replication)。

一、复制周期(replication cycle):

1、吸附(adsorption)与穿入(Penetration):

*病毒体表面的蛋白质与易感细胞表面受体的特异性结合。两个阶段:

(1)静电结合:非特异性的、可逆

(2)特异性结合:配体与受体的结合,特异性的、不可逆, 37。C最佳。*穿入方式: 病毒胞饮、包膜融合、直接穿入.2、脱壳(uncoating)不同病毒脱壳方式不一,多数病毒穿入时已在宿主细胞溶酶体酶的作用下脱去衣壳。脱壳需病毒特异性的脱壳酶参与。

3、生物合成(biosynthesis):此期又称隐蔽期。

(1)DNA病毒:动物病毒多为双股DNA病毒,其在细胞核内合成DNA,在细胞浆内合成病毒蛋白质。痘类病毒例外。

双股DNA

依赖DNA的RNA酶(核内)转录早期mRNA 浆内翻译

早期蛋白(依赖DNA的DNA酶)复制大量子代DNA(半保留复制)转录

晚期mRNA 转译

晚期结构蛋白 2)RNA病毒:

正单链:其RNA基因组作为模板复制子代病毒DNA,同时具有mRNA 的功能。负单链:先形成复制中间型(双股RNA),既可转录子代负股RNA,又可作为mRNA转译出病毒蛋白。

不同点:正单链的RNA多聚酶由本身RNA作为mRNA 转译所合成。负单链的RNA多聚酶是病毒体 内所携带的。(3)逆转录病毒:

a.用病毒亲代RNA为模板合成互补的DNA链,构成RNA:DNA中间体。b.RNA酶H水解中间体的RNA,入核。

c.以DNA链为模板合成互补的DNA链而成为双链DNA。d.整合入细胞的染色体DNA上。

E.随宿主细胞分裂而存在于子代细胞中。在核内转录病毒的mRNA和子代病毒的RNA。

4、组装、成熟、释放:

子代病毒核酸与蛋白质的装配部位不一,DNA病毒(除痘类)在核内组装,而RNA病毒与痘类病毒在胞浆内组装。组装后无包膜病毒已成熟,有包膜病毒在以时包上核膜或浆膜而成为成熟的病毒体。释放方式: *出芽方式释放 *细胞破裂 *细胞裂隙释放

三、病毒的异常增殖:

1、缺陷干扰颗粒(DIP): 也称缺陷病毒(defective virus),病毒基因不完整或发生改变,不能复制出完整且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须辅助病毒补充蛋白质或基因。如HDV病毒需以HBV作为辅助病毒。

2、顿挫感染(abortive infection):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却未能引起破坏。原因是有的宿主细胞为非容许性细胞,缺乏病毒复制所需的酶、能量或其它必要组分,或者不能进行正常的组装。

病毒的人工培养

一、细胞培养:

1、要点: #原代和次代细胞培养 #二倍体细胞株

#传代细胞系:大多由癌细胞或二倍体细胞突变而成。如HEP-

2、HeLa和KB细胞。

2、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检查和鉴定: 1)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检测指标 *细胞变化:CPE *红细胞吸附: *细胞代谢的改变:pH值 *干扰现象: *免疫荧光法检测

3、病毒数量与感染性的测定 *蚀斑测定:PFU 感染性病毒量:以 PFU/ml表示 *ID50或 TCID50的测定法:

二、鸡胚培养

绒毛尿囊膜接种 尿囊腔接种 羊膜腔接种 卵黄囊接种

三、动物接种

病毒的干扰现象和干扰素

一、病毒的干扰现象

二、干扰素(interferon,IFN)

1、定义: IFN是由病毒或其它诱生剂刺激单核吞噬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及体细胞等产生的一种糖蛋白。具有抗病毒、调节免疫功能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

2、分类:

*I型干扰素 α干扰素:由人白细胞产生β干扰素:人成纤维细胞产生 *II型干扰素 γ干扰素:由T细胞产生

3、干扰素的诱生:

α、βIFN基因:位于第9对染色体的短臂上 γIFN基因:位于第12对染色体的长臂上 细胞内抑制蛋白细胞

正常病毒及干扰素诱生剂 抑制蛋白灭活因子

干扰素基因抑制 FNmRNA→转译出IFN

4、干扰素抗病毒作用的机理:干扰素与邻近细胞膜上的干扰素受体(具种属特异性)结合→使编码抗病毒蛋白的细胞基因活化→合成抗病毒蛋白→干扰病毒mRNA的转录和翻译→抑制病毒蛋白的合成。

5、干扰素的生物学活性:(1)抗病毒:广谱抗病毒,既能中断受病毒感染 细胞中病毒的复制,又能限制病毒的扩散。(2)抗肿瘤:能调节癌基因的表达,抑制肿瘤细胞分裂。(3)免疫调节:能活化NK、Tc细胞,增强其杀伤力。病毒感染的类型

(一)隐性感染:病毒进入机体不引起临床症状。

(二)显性感染:表现出临床症状的感染。可表现为局部感染或全身感染。

1、急性病毒感染:一般潜伏期短,发病急,病程数日至数周,恢复后机体内不在存在病毒。

2、持续性病毒感染(persistent infection):

病毒在机体内持续数月至数年,甚至数十年。还可能与一些免疫性疾病、肿瘤的发生有关。原因:

1、机体免疫力低下

2、病毒抗原性弱

3、病毒存在于受保护部位或发生突变逃避免疫

4、病毒基因组整合于宿主基因组中

分类:

1、慢性感染(chronic infection):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并未完 全清除,可持续存在于血液或组织中并不断排出体外,或经输血、注射而传播。病程长达数月至数十年。

2、潜伏感染(latent infection):原发感染后,病毒基因组存在于一定的组 织或细胞内,不产生病毒颗粒不表现临床症,状,以后由于生理或病理性因素的影响,使 潜伏病毒激活而发生增殖,产生病毒颗粒才出现临床症状。

3、慢发病毒感染(slow virus infection): 又称迟发感染,病毒感染后潜伏期长,有的可达数月、数年或数十年之久。一旦症状出现,多为亚急性、进行性,并往往造成死亡。如Kuru病、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噬菌体(bacteriophage)定义: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支原体、螺旋体等的微生物的病毒,能将细菌裂解。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及结构:蝌蚪形、微球形、细杆形三种形态,多数为蝌蚪形。头:是双辐射状的六棱柱体,外壳由蛋白质构成,内含遗传物质核酸。

尾: 尾领: 可能与头部的装配有关 尾髓、尾鞘:收缩功能

尾板、尾丝及尾刺:尾丝为吸附器官。

2、化学组成

蛋白质、DNA或RNA(稀有碱基)

3、抗原性:特异性抗体能抑制相应噬菌体侵袭敏感菌。

4、抵抗力:较强。

二、噬菌体与细菌的相互关系:

1、毒性噬菌体(virulent phage):

指能在宿主菌内复制增殖产生大量子代噬菌体并裂解细菌的噬菌体。其溶菌过程包括吸附、穿入、生物合成、成熟与释放

2、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的溶原周期:

温和噬菌体;前噬菌体;溶原性细菌。溶原状态的终止 自发终止(10-2-10-5)诱导终止 温和噬菌体:既有溶原周期,又有溶菌周期。毒性噬菌体:只有溶菌周期。第十三章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

一、微生物的遗传物质

(一)病毒和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二)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

(三)真核微生物的染色体

(四)微生物遗传物质的复制 “θ”复制

滚环复制

二、基因、基因符号及有关术语

(一)基因(gene)

一条多肽或RNA分子合成编码所必需的完整的一段

核酸序列。

(二)基因符号

表型

基因组

三、质粒(plasmid)

(一)质粒的基本特性 1、ccc双链DNA分子 2、能自主复制

严紧型质粒

松弛型质粒

3、不相容性或相容性

4、所携带基因常非细胞生存所必须

5、能自发消除

6、接合型或非接合型

(二)F质粒

(三)R质粒

(四)Col质粒

四、转座因子

转座因子又称跳跃基因,指的是细胞基因组中能从一个位置转移到另一个位置的一段DNA序列。

(一)原核生物的转座因子

1、插入序列 2、转座子 3、转座噬菌体

(二)转座机制及遗传学效应 1、转座机制

保守型转座

复制型转座 2、遗传学效应 基因转移与重组

一、转化

1、定义 转化(transformation)指受体菌直接从周围环境中吸收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并整合入受体菌基因组中,从而获得了供体菌部分遗传性状。转染(transfection):提取病毒或噬菌体的DNA来转化感受态的受体菌(或原生质体、圆球体),并产生正常的子代病毒或噬菌体,这种特殊的“转化”叫转染。

2、前提条件

*供体菌DNA片段大小、性质以及受体菌 的生理状态同缘的、未变性的双链DNA分子是有效的转化子

*受体菌处于“感受态”

3、自然转化过程及机制(1)转化子的结合与吸收 *细胞表面的结合 *转化子的吸收(2)转化子的整合(3)转化子的产生

二、接合

(一)接合的概念

定义:是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沟通将遗传物质(质粒)从供菌转移给受菌,使其获得新的性状。

1、F+ 菌株

2、F-菌株

3、Hfr 菌株

4、F′菌株:性导

(二)接合的机制

1、F+ × F-的接合

2、Hfr× F-的接合

3、F′ ×Fˉ的接合

三、转导(transduction)

定义:是以缺陷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受菌中去,通过交换重组使其获得供体菌的部分遗传性状。

(一)普遍转导

通过完全缺陷噬菌体将供体菌任何DNA片段转移至受体菌的转导现象。可转导供菌的任意基因片段。

分为:完全转导、流产转导

(二)局限转导

通过部分缺陷的温和噬菌体,把供体菌少数特定的基因转移给受体菌,使后者获得前者特定表型的转 导现象。

1、低频转导

2、高频转导

(三)噬菌体转变(phage conversion)

由于温和噬菌体的感染,前噬菌体整合入宿主菌的 染色体而使其溶原化的同时,使得宿主菌的表型特征也发生改变。

1、溶原转变

2、抗原转变

四、重组

第五篇:临床药学教学大纲

第六章血液与造血系统疾病3学时

缺铁性贫血概论、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防治原则。巨幼细胞贫血概论、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防治原则。白血病概论、分类、发病情况、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预后。

第七章泌尿系统疾病3学时

急性肾炎概论、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预后、防治原则。

慢性肾炎概论、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预后、防治原则。慢性肾功能不全概论、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器械检查、鉴别诊断、防治原则。泌尿道感染概论、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

下载10药学——生药学实验教学大纲word格式文档
下载10药学——生药学实验教学大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教学大纲(五篇模版)

    高纲1690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05524 药用植物与生物学 南京医科大学编(2017年)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

    药学专业实习教学大纲

    药学专业实习教学大纲 1.药品调剂室 1.1熟悉药房的分布;了解药房的工作内容、流程、处方传送方式及服务对象;熟悉门诊药房、中药房、病房药房、中心摆药室及液体室等部门的工......

    药学专业药理学教学大纲

    药学本科药理学教学大纲 一、前言 药理学是药学教育中的一门边缘或桥梁课程,它运用基础医学理论知识,阐明药物作用原理,为临床合理用药奠定理论基础。因此阐明药物的药理作用和......

    实验教学大纲

    黄河交通学院 《机械设计》课程 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机械设计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总学时/学分:48/6 实验学时:6 实验项目数:3 面向专业:本科车辆工程专业 实验教师:王......

    实验教学大纲

    第二部分 实验教学大纲 一、 本课程实验总体介绍 1、本课程实验的教学要求(按要求学生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阐述): 通过本课程的实验,要求学生深入掌握对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

    药学开放性实验心得

    小学期实验心得体会 姓名:--- 班级:--- 学号:--- 为期一个月的小学期试验结束了。在这不长的时间里,我感受到了开放性实验的乐趣,体会到了发散思维在实验中的重要作用。在这一个......

    药学拉丁语教学大纲(共五则)

    药学拉丁语教学大纲 (Latin Language) (供中药专业本科用) 学分数:2 周学时:2 课程性质:中药专业本科生必修课程。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拉丁语的正确发音、拼读和一般的书写规......

    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药学)

    医学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适用于药学本科) 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 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 2012年3月 目 录 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医学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