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充分的自主学习活动中和谐发展

时间:2019-05-15 03:29: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让学生在充分的自主学习活动中和谐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让学生在充分的自主学习活动中和谐发展》。

第一篇:让学生在充分的自主学习活动中和谐发展

让学生在充分的自主学习活动中和谐发展

三郎小学

杨 军

目前的小语阅读教学,虽然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等一牵到底的现状已有改观,但由于受“原有的僵化的教育思想”、“已往教学习惯”、“现有评价制度”等因素的束缚,阅读教学还没有真正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怎样才能实现这种转变呢?依据平时的实践与思考,我认为要做到:树立一个思想,坚持二个着力点,做到三个体现,实现四个突破。

一、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

在课堂上教师要树立一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相对的)的思想,即应树立以学生怎样学为中心,变以前课堂上以教师活动为中心为现在的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使教为学服务,教师为学生服务。“人的发展,最根本的是主体性的发展。”而“人的主体性的发展是以活动为中介的,是通过内隐与外显活动的无数次交替而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的。活动是人的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机制,即是说,人的主体性是活动中生成、赋予,并在活动中发展的。”基于上述,有关“课堂上是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的中心的争论”答案不言自明。怎样才能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呢?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重视教什么的同时更重视怎样教。

2、设计教师怎样教(教师活动)的同时更重视设计学生怎样学(学生活动),使之和谐统一,相得益彰。

3、学生活动的形式与学习内容的难易相结合。„„

做好了以上几点,上的课就能实现从以“教师活动为主”到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转变。

二、坚持二个着力点

(一)、教给方法

教师既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因为“授人以鱼”受用一时,而“授人以渔”则受用一生。只有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才能实现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注重“教给(渗透)学法——运用学法——引导学生提炼(创造)学法”,才能教的轻松,学的乐学、会学、善学。

(二)、培养能力

知识是基础,方法是关键,能力是核心。能力的培养要体现终极关怀,即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不仅是为了让学生今天(小学阶段)学好、还要考虑学生明天(上中学后)要什么,更要为学生终身学习、发展打好基础。教师在教学既要对学生进行读的能力、说的能力、听的能力、写的能力、甚至是思的能力、演的能力等基本能力的培养,也必须注意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整合,必须注意开发学生的潜能,更要培养学生探索、推理、解决疑难的能力,培养学生获得、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研究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等终身学习、发展的能力。唯有此,才能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综合素质。而活动,是培养发展学生能力的最根本、最有效的载体。大纲指出:“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无论是学生自读、思考也好,还是学生展开讨论、交流等,都离不开充分有效的活动方式。无论是经验丰富的教学骨干还是教学技能尚浅的年轻教师,只要充分考虑了培养学生当前和以后所需的综合能力,考虑了怎样通过学生丰富多样的自主学习活动来培养发展学生的能力。所上的课就能较好地改变一牵到底的低效阅读教学模式。

三、做到三个体现

(一)、体现新大纲精神之核心——以人为本的育人观。

新大纲“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提出要进一步改革语文教学,“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性学习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学习、开发潜能、发展个性。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人为本,在课堂上的体现应该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即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爱好得以培养、潜能得以开发。如教学中,“让学生按自己的兴趣、意愿自由组合小组讨论学习”、“朗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等——能体现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原则。

(二)、体现现代课程改革思想——课内外紧密结合的大课堂观。

目前的课堂教学,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就教材学教材(教学内容局限于当堂所学之内容),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这种狭隘的课堂教学观导致其结果必然是:教学的形式单调、枯燥,教学氛围过于沉闷、严肃,把学生困囿于教科书中,让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空耗了学生大量的青春年华,遏制了其心智的发展。教的累、学的苦,教学高耗低效。笔者以为,根据现代课程改革思想,建立课内外结合的大课堂观,不仅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课堂生活化。

依据查有梁教授的观点:“无论是作为区域性的宏观教育系统、作为学校的中观教育系统,还是作为课堂教学的微观教育系统,都不能忽视同环境的相互作用。”(查有梁《“整体——融合”教育模式建构》)。小语新大纲也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笔者以为,原有的课堂教学中不足:一是教学地点唯一(一般只在教室内),二是教与学的形式单一(大多师讲生听、师问生答、师演生看),教师与学生之间心灵之间始终有着一段距离。三是教学内容的容量极其有限(一般只限于课本内容)。这样的课堂教学最大的弊端:呆板、机械、僵化。这样的教学,使以学生为主体成为不实之词,更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提出课堂生活化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之,真正使课堂教学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乐学的场所,成为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沃土。什么叫“课堂生活化”呢?课堂生活化,就是淡化原有的近似僵化的课堂教学观,引入生活的活水来浇灌课堂,建立课内外结合的大课堂观。具体就是从教学地点、教学形式、教学内容三个方面将课堂与现实生活和谐地统一起来。让学生在更逼真的环境中、在更真诚、宽松、随和的氛围中、在更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生动活泼的教与学的组织形式中、兴趣盎然地参与到自主学习活动中去。怎样实现课堂生活化呢?

第一、教学地点多样化(情境化)。

教学地点多样化(尽可能情境化),教师与学生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来选择决定上课地点(可在教室,可在校园的操场上,甚至可在校外附近的工厂、公园、风景区„„)。这样做决不仅仅是让学生有新鲜感,更重要的是让学习地点尽量化虚为实、创设教学情境。让课堂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更逼真的环境中、在更真诚、宽松、随和的氛围中、在更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生动活泼的教与学的组织形式中、兴趣盎然地参与到自主学习活动中去。如教学《荷花》可到种植有荷花的池塘等地方实地教学,教学《大森林的主人》,地处山区的、条件适宜的可组织学生到真实的大森林中去,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体验,教学效果会更好。

第二、教学内容走近生活

在教学中仅仅做到如上所述,只是“形似”,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阅读教学应如李伯清的散打评书、崔永元主持的“实话实说”、散文的写作那样——旁征博引、形散神聚。即阅读教学既要“形似”更要“神似”。如何才能神似呢?我以为,教学内容不仅要求“博”(即注意教学内容的纵横联系),还应求“活”。“活”指教学内容要走近生活——引时代之活水入课堂、引生活之水入课堂。教学方法要灵活,教学内容也应追求“活”。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教育即生活。”教育既然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而无论是科学还是艺术,都是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不应一味只局限于课本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不做教材、教参的奴隶,使教材真正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凭借。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教材的凭借作用,用好教材,活用教材。而我们的教学内容一旦与现实生活结合进来,把生活的活水引入课堂,不仅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而且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等能力的培养更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如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引导学生理解杨梅“又酸又甜”时,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吃过的哪些果子是又酸又甜的味道,又如教学《大森林的主人》,课前让学生多渠道调查家乡的森林与小河水的现状及作用,课上在学生理解感悟课文内容后,让学生联系家乡的旅游(九龙沟、农家乐等)的兴旺,引导学生感受怎样做一个真正的大森林的“主人”——保护环境。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受到培养的有怎样与人交往、怎样收集处理信息、热爱家乡的自豪感、环境保护的紧迫感„„总而言之,课堂上教师教与学生所学的内容,应当是依托教材内容,密切灵活地联系学生当前的现实社会生活(社会环境)和学生所熟悉的大自然(自然环境)。学生不是只死读课本而是真正读书,既读教科书,更依托课本读社会生活这本大书、读大自然这本大书,学生才是活读书,才能读书活。

2、生活课堂化

小语新大纲指出:“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我国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曾说:“生活即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课堂应该尽可能地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即让学生在现实社会中、在大自然中学语文、用语文。只有这样,才能把祖国的语言文字学好、学活。课堂生活化主要有以下途径:

(1)、在社会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2)、在大自然中学语文用语文

事实证明,体现了建立课内外紧密结合的大课堂观的课堂教学,必然体现课程改革的思想,也必然能有效克服原有课堂中的“难”、“旧”、“死”、“窄”等弊端。

(三)、体现“两个面向”——面向全体、面向学生实际的学生观。

面向全体、面向学生实际,即是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我们的教学不能只见“森林”,而不见“树木”。我国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有一名言:“商量商量再商量!”这句话的实质就是充分发扬民主、充分尊重学生个性,使教师的教更具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课堂教学,应尽可能面向每一个学习个体,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才是科学高效的教学。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不仅在备课时,要认真研究学生,更要在日常生活中准确(甚至是精确)地研究每一个学生(他的认知水平、个性特点、爱好等)。只有在真正研究了学生实际的前提下,我们在备课和上课时才能充分尊重学生个性,调动每一个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师才能在创造性的组织教学中,让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这样的课堂教学必然是生动活泼的、卓有成效的。如教学中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回答或是解决不同难度的问题、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评价各不相同等,这样,因人而宜、分层对待、分层指导的教学不仅最大限度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特别体现了对部分暂时后进生的人道主义的关怀,促进了全体学生的和谐发展。

四、实现四个突破

(一)、备课改革的突破

1、备课观念的转变

(1)、从只重视教法设计转变到教法学法设计并重

以前,不少教师在备课时只重视教法(即怎样教)设计,而对学生学法(怎样学)重视不够。这种一相情愿的教学因缺乏针对性而造成了教学的盲目性。

(2)、从以钻研教材为中心转变到以研究学生为中心

许多教师通常在备课时,应该说也注意了研究学生,但这种研究大多不够深入。一般只考虑了全体的需要,而对学生个体的认知水平、发展需求的研究不够深入、不够细致、更不够准确。

2、备课形式的转变

(1)、从详备教师怎样教转变到更详备“学生活动”

以前不少教师的备课本,往往用大量的篇幅来书写“教师怎样教”的过程,而对学生如何学习的经过常常只有廖廖数语。强调详备“学生活动”的明确要求是:教师“教学活动”栏只占纸张篇幅的三分之一以内,学生“学习活动”栏应占纸张篇幅的三分之二以上。这样,就“逼”教师在备课时,能真正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

(2)、备课电子化

备课从纸张备课到电子化的过程,并非只是简单从一个备课本到在电脑上备课的形式的改变。因为纸张备课主要有三大弊端:做无用功多造成钻研时间相对减少、修改不便、交流不便,而电子备课有许多优点:

第一、效率高易修改

教师在电脑上备课,可避免做许多重复抄写等意义不大的无用功,明显的如当教学第八册语文时,如果以前有电子备课,只需要“复制”所需部分,稍加修改即可。这样可让教师节省出更多时间用于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等,这可以说是电子备课最大优点。电子备课比纸张备课更利于修改,教师一旦需要,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对教案进行修改完善,且不会影响教案的整洁度。

第二、利交流促研究

电子备课还具有利于交流促进研究之优点。通过网络,同年级的教师(无论是同校还是外校的)都可以互相利用,实现资源具享。这种方便快捷的交流,利于推广好经验,形成在推广中交流,在交流中借鉴,在借鉴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的大好局面,不仅能加快科研教改的步伐,更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三、受熏陶学电脑

当前的教育发展与改革之势说明,教师掌握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于教育教学中是必然。而备课电子化的还一大优点,就是能帮助教师养成学习现代教育技术之习惯。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广大教师在运用电脑备课的过程,必然是逐步熟悉并学习电脑的过程,教师们在使用电脑备课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学会一些较简单的电脑知识;另一方面在使用电脑的过程中,对电脑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进而产生亲近感。时间一长,随着教师对电脑的认识加深,必然熏陶出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情感,激发教师学习学会电脑的主动性。

3、备课内容的转变

(1)、实施“精品”备课工程

“精品”备课工程,就是让教师备出“精品教案”。目的是激发教师备课的主动性、创造性。具体办法:详备与简备结合,自愿选择详备内容。备课中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学风格、教材与学生实际等确定详备内容,所谓“精品”即要求教师详备之内容,要备出风格、备出水平。“精品教案”工程的指导思想是宁可深挖一口井,不去遍挖许多坑,使教师能相对节省出更多时间用于钻研教材、学生等,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2)、从零散备课,就课备课转变到整体备课,纵横联系。

正如查有梁先生所言:“教师在整体备课中,重视纵横联系。在教学中便能体现出教学整体性和知识联系性——这样的教学既生动,而且效率高。”零散备课,就课备课使教学缺乏整合、呆板教条,所以效率低,整体备课,纵横联系着眼整体设计、左右联系,有所发展,是活教书、活读书,事半功倍,所以效率高。

(二)、角色转换的突破

1、变主演为导演

查有梁:“教师既当演员,也当导演。”针对当前的课堂教学,我认为说“教师是演员,更是导演。”更确切一些。课堂上教师要“三让”让时空,让舞台,让精彩。让时空,就是要把学习的时间让给学生,把自由还给学生,要变多讲为少讲精讲、变多问为少问巧问;让舞台,就是不要让课堂成为教师表演的舞台,让课堂成为全体学生表演的舞台,具体就是要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自主学习活动中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现才能、发展潜能;让精彩,就是让课堂上教师的精彩变为学生的精彩,只有学生的精彩才是教师真正的精彩。教师只有不当主演,当好导演,才能真正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之指导思想。

2、变教会为巧导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为学服务,教为学示范,教为学铺路,教为学播种,学是为了创造。因此教师应在重视教法设计的同时更重视学法设计,因为教学中如果教师着眼于教懂教会学生,那么必然会尽力把课讲透讲满讲溢,学生哪有余地去思考、探索、创造?又怎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呢?教师要教懂教会,怎能变“教会”为“巧导”,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呢?这样的教学,又怎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之目的呢?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做到课前要全懂,课上要懂装不懂、知装不知,完成从“教会”为“巧导”的角色转换,我们的教学才是“授人以渔”的创造性的教学。

(三)、板书设计的突破

1、变教师包办为师生合作

许多课堂教学之板书,几乎都是教师一人包办,教师的板书当然有如条理清、书写好等许多优点,但它最大的弊端就是以教师为中心,没有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还是为教师的“教”服务,而非为学生的“学”服务,板书仅仅是教师个人表演的舞台,因此妨碍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发展。师生合作进行板书设计,是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种体现,既“逼”教师无论是在备课初还是在上课时,都高度重视怎样“巧导激学”,使教师做好角色转换。师生合作板书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一种有效的途径。

2、变形式美为重实效

以前的板书,教师特别讲究形式美,甚至过于讲究形式美,给人舍本求末之感。既然板书只是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为教学服务,特别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那么就应该既重形式,更重实效。因此,教学中,不应对板书的形式如书写等提出过高要求。我认为,既然我们的教学内容各不相同,那么我们的板书也应该是无拘无束、灵活多样。只适合教师板书的,就教师写;适合师生合作板书的,就师生共同参与;学生单独板书效果更好的,就让学生去完成。只要更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的,板书就可灵活多变、形式多样。一句话,要注重实效,要为学生的“学”服好务。

3、变“死”为“活”

因为板书是为教学服务的,所以板书必然随着课堂教学的改进而变化,变“死”为“活”,指板书方式不应只是在黑板上,还可借鉴电视节目里的方式方法,灵活多样,板书的内容不应只局限于教学内容,应在有重点的前提下,体现教学内容的纵横联系、走近生活等,通过板书内容的科学性、灵活性、创造性表现出教学过程的科学性、灵活性、创造性。

(四)、学生活动设计的突破

1、量变

主要体现在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活动时间由少到多,以前的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活动大多少得可怜,整整一节课,学生的学习活动时间常常占不到一半时间。现代课堂教学理论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时间往往占一节课时间的三分之二甚至更多,这就充分保证的学生有效的学习时间,学习效果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2、质变

教学活动特别是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形式由单一化、程式化到多样化、灵活化。学生活动的本质由被动到主动(自主)。

(1)、活动形式的突破

传统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上课不仅只是执行教案的过程,而且教学组织上只是师生间的单向单调的交互方式,教学活动既然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就应该是“交互”的(双向的)学习活动。在现代课堂教学思想指导下的“交互”应是新型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课堂)与生活的多向互动。

第一、新型的师生间“交互”

强调师生间的“交互”是新型的“交互”,是因为传统的师生间的“交互”,更多是的教师与学生间单向、呆板的互动,这种互动,往往教师主动、学生被动,教师唱主角、学生当配角,没有真正把学生当作一个个富有生机的个体,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新型的师生间的“交互”应当是:双向互动、双向交流。“双向互动”即“师

生”与“生

师”两种方式,对前一种交互形式,可能有老师会哈哈大笑,请注意,这里的“师生”的交互,是新型的。所谓新型的交互指不再是以前教师“灌”、“牵着走”等更多的主演式的苦教,而是“指导”、“引导”、“点拨”等导演式的巧导。从“教”到“导”的转变,本质上是解放教师的“生产力”,使教师从教材、教参内容的“贩卖者(或传达者)”变为创造者。至于“生

师”的交互,是真正还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利,是把“人权(赋有生命、有思想的个体)”还给学生的一种体现。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们常会抱怨自己的学生表达能力差、甚至连提问都不会等。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学生素质不全面、不够高,有些是我们老师造成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反思我们的课堂,几乎千篇一律的“师讲生听”、“师问生答”、“师演生看”,学生答案只要不是近似老师的标准答案的,否决!学生提的问题难住教师的,装怪!较好的课堂虽然也让学生说、表演、提问,但大多是教师千方百计把学生往自己预先精心设计的“口袋”里导:说教师想听的、演教师让演的、问教师想问(或能答)的„„长此以往,学生的好奇心没了,童心泯灭了,一个个过早地“成熟”了。其发展结果自然可想而知。实施“生

师”的交互教学,就是解放学生的口,让他敢说敢问;解放学生的手,让他敢做;解放学生的脑,让他敢想。一句话,让学生从敢于想、敢于说、勇于问、敢于做到善于思考、善于表达、善于质疑、善于实践。在这一过程中,达到教学相长之目的。如在教学小语七册课文《蝙蝠和雷达》时,有学生突然问我:“老师,蝙蝠既然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它的眼睛有什么用呢?”我措手不及,因为课前我没有也根本不会想到这个问题。是坦诚相告还是运用所谓的教学“机智”巧引过去?我没有回避和遮掩,我在热情地赞扬该生后,真诚地告诉学生:“我现在确实不能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共同来思考、查查资料解决它,行吗?”我举此例之目的无非说明,别看我们的学生年纪小,其实他们的“功夫”高。教学中,应重视并组织好“生

师”的交互学习活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

第二、生生间的多向“交互”

传统课堂的教学活动,最易被忽略的是学生与“生

生”间的交互学习活动,即使如“同桌讨论”等也是偶尔闪光、昙花一现、收效甚微。怎样才能真正组织好生与生间的“交互”,教学中的“生

生”交互可从以下几方面组织开展。

a、同伴间交互学习

同伴间的交互学习,是以学生两人为单位共同讨论学习,它包括同桌交互、学习伙伴间(学生可下座位自由选择自己的学习小伙伴)交互学习等。这样交互学习的特点是学生在个人自学的基础上,主动与其它同学进行共同学习,它的核心是个体与个体的交互,它最大的优点有二:一是组织简便易行;二是科学灵活,学生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与别的同学互相讨论启发,共同进步。同伴间的交互学习适合难度不太大的学习内容。

b、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对学生个体自学、同伴间交互这两种学习方式的补充和完善,是学生以几人为一学习小组共同讨论学习。它的核心是个体与多人的交互,这样交互学习的特点是学生在个人自学的基础上,主动与其它同学进行共同学习,集中多人的智慧共同解决学习过程中难度较大之问题。小组合作学习有着显著的优势:一是让学生更好地得到认知能力的发展,二是让学生较充分地获得情感、意志等多方面的满足与发展。

三、省时高效。小组合作学习是使教师变“教”为“导”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教师在设计小组学习时,要注意很多问题,如学习小组的组成、组织讨论的时机、讨论学习时间的长短、讨论学习的内容(这些问题本人在《怎样设计“集约型”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有详细阐述)等。在此,只就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的组成”与“讨论学习的内容”作简要说明。首先,依据平时的实践与思考,我以为,学习小组的组成,最重要也是必须坚持的一个原则,应是在适当的时机让学生按自己的兴趣意愿自由组合学习小组——充分体现尊重学生个性的原则。我国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有一名言:“商量商量再商量!”这句话的实质就是充分发扬民主、充分尊重学生。如在教学课文时,让学生按喜欢同一段落的分为一个学习小组或按喜欢运用同一种学习方法的分为一个学习小组等。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必然民主,民主的教学必然更科学高效。其次,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的内容应该是:越是重点处,越应小组讨论学习;越是关键处,越应小组讨论学习;越是易混淆处,越应小组讨论学习;越是难点处,越应小组讨论学习;越是高潮处,越应小组讨论学习;越是精彩处,越应小组讨论学习。反之,则不宜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第三、师生(课堂)与生活间的“交互”

强调师生与生活间的“交互”,言下之意,就是让课堂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更逼真的环境中、在更真诚、宽松、随和的氛围中、在更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生动活泼的教与学的组织形式中、兴趣盎然地参与到自主学习活动中去。这种师生与生活间的“交互”是教学地点多样化(尽可能情境化),让课堂(师生)走出教室。教师与学生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来选择决定上课地点(可在教室,可在校园的操场上,甚至可在校外附近的工厂、公园、风景区„„)。这样做决不仅仅是让学生有新鲜感,更重要的是让学习地点尽量化虚为实、创设教学情境。如教学《荷花》可到种植有荷花的池塘等地方实地教学,教学《大森林的主人》,地处山区的、条件适宜的可组织学生到真实的大森林中去,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体验,教学效果会更好。

在“交互式”学习的实施过程中,“生

生”间的“交互”是核心、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应力求师生交互、生与生交互(学生个人自学、学生同伴间交互、小组合作学习、全班共同学习)、师生与生活交互之间的最优化,才能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活动内容的突破

学生学习活动内容的突破要做到以下三方面。

a、“博”——纵横联系

“博”者,渊博、多也!传统的阅读教学,就课文教课文,就课文学课文,学生的语言、思维训练受到束缚,能力的发展自然也受到限制了。著名学者查有梁先生在《系统教学法》一文中指出:“教师在‘整体备课’中,重视‘纵横联系’。在教学中便能体现,出‘教学整体性’和‘知识联系性’——这样的教学既生动,而且效率高。”正如查先生所言,教师在教学中,注意了教学内容与“本单元”、“本书”、“整个学科”甚至与相关学科的“纵横联系”,就能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如教学小语七册《太阳》一文时,在学生分小组讨论学习中,一个小组画的太阳与众不同:太阳残缺不全——四分之一圆的扇形。其他同学纷纷反对,还有同学说他们画的太阳和自然书上的一样。我在肯定其他小组的讨论结果后,对该小组大加赞赏:“他们画的太阳别出心裁,更大,更能表现文中内容,这种创新意识值得大家学习,能将自然书所学拿来为我所用,这种注重联系的‘拿来主义’更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b、“活”——走近生活

教学方法要灵活,教学内容也应追求“活”。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教材的凭借作用,用好教材,活用教材,不做教材的奴隶。无论是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还是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生产即教育”,都说明我们的教育教学应该紧紧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我们的教学内容一旦与现实生活结合进来,把时代的活水、生活的活水引入课堂,不仅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而且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等能力的培养更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如教学《参观刘家峡水电站》引导学生理解“镶嵌”时,告诉学生教室屋顶的横梁进入两边墙壁的部分就是镶嵌。这样联系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实际来引导学生学习,生动形象地教懂了学生,比词典、教参上的解释强百倍。一言以蔽之,我们的教学一旦走近生活,就会产生奇妙的效果。

C、“真”——随机应变

目前的课堂教学,大多数还不能说是真实的课堂、真正的课堂教学,某种程度上说,上课还是教师执行教案的过程。照理说,教师按所备的教案上课并无过错,但问题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有一定知识、有一定思想的学生,因此教学中不仅可能而且常常充满变数。从这处角度来说,我们真正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在理论上是教师执行教案的过程,在实践中则是既要执行教案,更要根据课堂上出现的任何“意外”情况对自己的教学及时进行调整。要做到随机应变而不是生搬硬套。要在教学中做到这一点,不仅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机智,更要求教师具有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还庐山真面目。”

课堂教学中做到以上几个突破,就体现了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相对的)的思想。是实现教法为学法服务,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有效途径。是使教师在解放自己的同时更真正解放学生。这样创造性地教、创造性地学的课堂教学必然是省时高效的,也必然能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教师成为创造性的教师、学生成为创造性人才。

2001/6/12

第二篇:让学生在体验中自主发展

──浅谈一年级“长、短”教学的体会

四川省郫县合作第一小学林良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在课堂教学中应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倡导探索、交流的学习方式。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新型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自主发展。

一、创设有趣情境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一年级学生是一个刚由幼儿转变为小学生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注意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事物的兴趣,同时孩子的兴趣又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非常容易转移。在教学中大胆采用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开展竞赛等这些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旨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下乐于自愿进入到学习场景中来。比如,在“长、短”的教学中,我便用这样的故事导人:“国庆节快要到了,智慧爷爷特意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礼品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了些什么东西吗?两个人一袋,把它们倒出来看看。”这样一来,既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为了进一步激起学生参与学习体验的热情,当学生倒出袋子里的尺子、铅笔、彩纸之际,我便又一次利用儿童好动好玩的天性,用一句“请大家摆一摆,看看你会发现什么?”来创设

一个宽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动中玩,乐中学,达到自由交流,从而使学生真正地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中。

二、实现自主体验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数学教学中要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必须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自我发展。蒙台梭利的儿童发展学说认为,对儿童的自主活动采取何种态度,是区分教育好坏的分水岭。儿童不只受教于成人,自己也能独立学习,乐于学习。我们首先应该充分相信儿童,让他们自由地主动地学习,其次留给学生充分的时空自由,让儿童自己在探究过程中找寻自己的答案。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那么他在课堂上就有权去讲、去说、去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放手让学生去摸一摸,比一比,看一看,说一说,培养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不仅可以让学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同时学生还因为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更能充分体会到做学习主人的快乐。

如在教学“图形的拼组”时,教师结合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向学生提问:“你想用手中的图形变换出更奇特的新图形吗,发挥你的想象力,自己试试!”围绕这一问题,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厂,有的观察、有的动手、有的合作„„最后通过小组比赛的形式在全班广泛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展示几组最富于创造力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

既有学生亲身体验,又有同学之间的合作互动,最终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三、体验“生活数学”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课程内容应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从而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有利于数学学习的生活化、人情化。为此,在课堂练习中,为了拉近学习和生活之间的距离,培养学生“生活数学”的意识。根据儿童特征,我特意设计了一组 “小小商店”的游戏活动,学生可以自由结组、自由下位,想买什么就买什么,结果在课堂上出现了许多热闹的购物场面。

四、重视激励,蕴涵情感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堂教学中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反之则会使学习变得轻松有趣。”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老师的地位是崇高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他们的情绪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整个课堂上除了采用合理的教法学法外,我还注意用生动形象的儿童化语言贯穿教学始终,进而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比如,在汇报比较长、短的方法时,我采用了激将法问学生“谁能比”“看谁最能干”“谁比他说得更好”等。当学生回答问题后,不论回答得是否令我满意,我都给学生一句勉励的话,一个赞许的目光,一个会心的微笑,或是让全班

给他掌声。这样一来不仅对回答者是一种激励,也是对其他同学学习兴趣的一种促进,更是教师与学生心与心的碰撞。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只要教师着眼于学生发展这一总目标,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学习情景中用积极主动的方式去体验学习、探究学习,那么数学课堂将会变得轻松而富有活力。

三、体验“生活数学”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课程内容应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从而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有利于数学学习的生活化、人情化。为此,在课堂练习中,为了拉近学习和生活之间的距离,培养学生“生活数学”的意识。根据儿童特征,我特意设计了一组 “小小商店”的游戏活动,学生可以自由结组、自由下位,想买什么就买什么,结果在课堂上出现了许多热闹的购物场面。

四、重视激励,蕴涵情感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堂教学中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反之则会使学习变得轻松有趣。”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老师的地位是崇高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他们的情绪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整个课堂上除了采用合理的教法学法外,我还注意用生动形象的儿童化语言贯穿教学始终,进而

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比如,在汇报比较长、短的方法时,我采用了激将法问学生“谁能比”“看谁最能干”“谁比他说得更好”等。当学生回答问题后,不论回答得是否令我满意,我都给学生一句勉励的话,一个赞许的目光,一个会心的微笑,或是让全班给他掌声。这样一来不仅对回答者是一种激励,也是对其他同学学习兴趣的一种促进,更是教师与学生心与心的碰撞。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只要教师着眼于学生发展这一总目标,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学习情景中用积极主动的方式去体验学习、探究学习,那么数学课堂将会变得轻松而富有活力

第三篇: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自主学习

一、提供合作条件,培养合作意识

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保护意识过强,使得许多孩子没有机会与其他孩子一同交流,缺乏合作的经验。他们喜欢按自己的意愿活动,缺乏集体观念。这些因素不利于合作能力的形成,因而教师就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合作的环境和氛围。1.把班级的桌椅排成若干堆,让学生团团围坐,便于小组合作活动的进行。

2.要不断让学生接触合作学习,逐步树立合作意识

例如,课改一年级新学期的第一节数学课“数一数”,教学时教师引导同桌的学生互相数一数,你数给我听、我数给你听,看谁数得好,并随之对学生说;“哪对同桌愿意在数完后向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数的,老师要奖励数的最完整、最棒的同桌一颗合作星。”于是,孩子们数得非常认真,你数木马、我数蝴蝶,你帮我检查、我帮你改错,在互帮互助中,学生第一次体会到合作的乐趣。以后的每节课,教师都设计一到几次学生合作学习的环节。日子久了,在合作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回潜移默化地形成合作的意识。

二、教给合作方法,激发交流愿望

课堂上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形:教师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但学生还是自己做自己的,一点看不到合作的迹象。这是由于教师没有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使合作学习的环节流于形式,失去了它的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在合作学习活'动之前,教师必须讲清合作学习的具体要求,每一个步骤该怎样做,目的是什么,一定要讲得细一些。此外,还应通过适当的示范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合作学习不是一次就能成功的,一定要给学生一些尝试合作的时间,教师仔细观察、及时反馈、及时总结,引导学生吸取经验再进行尝试。不要怕这样做耽误时间,只要掌握了合作的方法,以后再合作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在合作学习中,我们主要采用同桌合作、四人小组合作、自愿结合合作三种方式。

1.同桌合作。

(1)同桌合作学习,体验学习过程。

一年级刚入学的小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不知所措、无从下手。同桌合作一起学习,有了倾诉对象,学生往往都愿意说一说。强烈的表现欲使他们的思维相对活跃,而且可以相互启发,学习效果比较好。

如《比一比》一课,在让学生观察图中画了什么时,学生只是看一看而已。教师让同桌两人相互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学生有了表达的愿望,思维就活跃起来。在相互说一说的过程中,学生体验了观察、描述的过程,同桌两人还能相互启发,观察起来比较细致、完整,能把图中客厅里有哪些物品以及有哪些人物,他们在干什么说清楚。在此基础上,再来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学生便能相对流畅地进行思考和表达。

(2)同桌合作学习,互相检查提高。

同桌学生除交流汇报学习成果之外,让他们相互检查学习情况也是一个好办法。学生在相互检查的过程中,所学知识能得到进一步强化巩固。

如教学实践活动课《丰收的果园》时,让学生数一数果园中苹果一共有几筐,梨一共有几筐。在你数给我听、我数给你昕的同桌交流中,学生不仅可以互相检验自己和同桌是否数对,更重要的是可以互相得到启发,除了一筐一筐地数,还可以用加法计算:3 3 3=9,2 2 2 2=8。实践表明,同桌的合作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充分体验数学学习过程,而且有利于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2.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交流符合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能满足不同个体的学习需要。在小组合作交流中,不同程度的学生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把自己掌握的知识、经验教给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可以在宽松的氛围中汲取经验、取长补短。如学习《统计》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统计本组同学喜欢吃哪些水果,以便决定元旦茶话会该买哪些水果。小组长请同学准备好水果图片就可以发问:谁喜欢吃西瓜。喜欢吃西瓜的同学马上把西瓜图片摆到桌子中央。小组同学立即统计出喜欢吃西瓜的同学的人数。这样,全组同学齐心合力,可以迅速、有序地统计出本组同学到底喜欢吃哪些水果,从而做出决定值得注意的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长不能只由一人担当。应采用轮流制,在小组讨论后,每天尽量请不同的学生汇报本组讨论结果。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让每个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都得到发挥。

3.自愿结合合作。自愿结合也就是学生自由结合成临时学习小组。在这样的小组里,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更大,由于学生大都选择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交流,所以这种合作方式也最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

如学习20以内的减法,在掌握了计算方法后,还需要在大量练习中进行强化巩固,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每堂课上,教师都拿出一点时间,让学生自愿结合,进行用数字卡片练习加、减法的游戏。由于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兴趣特别浓厚。在自主、充分的练习中,学生的计算能力显著提高。

三、选择最佳时机,组织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学生很好的一种学习形式,但并非多多益善。选择何时让学生互动,展开交流合作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呢?我们尝试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

1.不能独立解决或完成时,开展合作交流。

教学中,往往会遇到学生不能独立解答的问题,这时组织学生合作交流,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更能促使他们感受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从而产生个体学习的动力。例如教学

认图形时,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还要研究不同的拼法。对于一般学生来讲,这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一起动手,合作交流,就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2.在教学重难点处,组织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中如何很好突破重难点,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也是扫除学生学习障碍的关键。往往在教学重点、难点地方,组织学生合作、交流,不仅能攻克教学重点和难点,更能有效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观察同一类积木的面,虽然有的大些,有的小些,但形状是相同的,发现形状相同的面,并概括成平面图形时,学生对图形的“感知→表象”过程,是认识平面图形最关键的一步,从物体的表面抽象成平面图形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学生通常不能感知形成的表象,这时教师组织小组合作,搭积木,分积木,摸一摸,拿形体画图形的活动,往往恰到好处。同样教学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时,从学生抓画片的游戏开始,女孩抓了8个蓝色的花片,男孩抓了13个红色的花片,显然红花片多。“多多少个”是学生面临的新问题。这时老师引导学生把两种花片排一排,就能知道红花片比蓝花片多5个,这是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但例题的教学重点是用减法计算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几个,可学生很难想出用减法计算,通过“还有别的方法吗”,引导学生寻找算法,组织学生合作交流,可使学生互相启发,互相交流,最终得出问题的解答方法。

3.问题解决需要考虑多种因素时,组织合作交流。

教学中往往会遇到某些侍馍婕爸疃嘁蛩?而个体思考却很|难考虑周全,这时组织恰当的合作交流,使思维发生碰撞,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往往使教学事半功倍。例如,教学“假日小队”开放题时,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让学生交往互动,通过小组交流,诸多问题会迎刃而解。同样,教学“估算”时,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学习后,可以较完整地归纳叙述,逐步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和策略,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互相补充,互相启发,不仅拓宽了思路,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培养了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良好习惯。

因此,组织学生小组交流,互说想法,往往能使学生的思维不断被激活。

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合作交流,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实践,乐于交流合作,课堂呈现出愉悦和谐的教学情境,学生的学习就会不断取得成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到进步和发展。

第四篇: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创新1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创新

——通化市东昌区胜利小学:张佰娥

现代教育的特征充分展现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用不着教”这句话既道出了教学的目的,又道出学生掌握方法后能自主获取知识,去寻求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合理运用学习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对待问题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让他们在数学王国里自由地探索,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教师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创新意识呢?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粗浅体会。

一、创设情境,在兴趣中创新

兴趣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由学习过程本身引起的。营造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能够促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激发探索未知的欲望,诱发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设计教学过程,创设自觉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

例如:教学“拔萝卜”一课时,我从情境引入:秋天到了,小白兔和小黑兔高高兴兴地来到山头拔萝卜。这时大屏幕出示画面:他俩拔得可起劲了,一会儿小黑兔便问小白兔:“你拔了多少个萝

卜?”小白兔忙答:“我拔了23个萝卜。”“你拔了几个?”小黑兔答:“我拔了36个萝卜”这时,小白兔就动脑思考问题了。同学们猜猜它会想出什么问题,这与以往教师教,学生被动学完全不同的。通过巧妙地情境引入,自然而然就把本节课所要学习“36+23”、“36—23”由学生自己提出来了。

二、自主探究,在发展中创新

教育的本质在于参与,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动脑、动口、动手,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由于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表现为不同步性分析问题往往看到了想到了就表达不出来。再加上数学学科特有的抽象性、逻辑性,使学生更是感到无从说起,针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首先不断鼓励学生使他们敢说,爱说。怎样想就怎样说,说错了再重说。培养学生慢慢学会说话。其次课堂中还应充分利用讨论的机会,锻炼学生去说。

例如在学习“时分的认识”一课时,学生对“时针指在2、3这间,分针指在11”时,是2时55分还是3时55分出现了不同意见。我让学生结合自己手中钟表模型分组讨论、探索,最终得出了统一答案。这样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好地锻炼。再次在教学过程中一些简单的例题。可以由学生模仿老师在讲台上给大家讲解,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

三、学习方法多种多样,在过程中创新

传统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师怎样教,把重点放在怎样教“好”

上这样的教学会约束学生的思维,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实践,我发现每个学生都会形成自己熟悉的学习方法,在学生独立学习时他们用自己擅长的学习方法和适宜的学习方式来开展活动。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学好数学,下面谈几种学生喜欢的学习方法。

1、操作法——在实践中创新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关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成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依靠动手操作。启发学生 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讨论、用耳辨析。

例如:教学“购物”一课,主要是使学生认识人民币,会使用人民币。为了能更好地贴近生活实际我在课堂上把学生分成小组,有采购员和售购员现场买卖。在实际操作中使学生 懂得在购物中怎样使用人民币。在学生质疑过程中,我适时的点拨,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悟出其中奥秘。

2、合作交流法——在讨论中创新

在课堂 教学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学习群体,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合作为手段,开展有组织、有指导的互教、互学、互帮活动的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这样的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更多自我表现的机会, 使思维真正活跃起来, 使课堂教学不再出现被遗忘和冷落的角落。

例如:教学“有趣的图形”一课时,我以小组为单位,让同学

们把事先准备好的各种图形放在桌面上,小组讨论,合作学习,课堂上同学们气氛活跃,争着要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学们听。这样的讨论, 能使学生在切磋中提高, 又能拉近师生距离, 使学生能提一些以往不敢提的问题。

3、想象法——在奇思妙想中创新

“合理的想象是创新的源泉,科学创造的雏形”。想象是人们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通过头脑再加工,构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无论是再造想象,还是创造想象,都是培养创新智能的源泉。

例如,在一个长方体木块上挖去一个小长方体,它的表面积和原来的的比较谁大谁小?题目既没有告诉我们从哪里挖,有没有挖透,也未说明原来长方体有多大,正方体有多大?因此题目条件.解答策略,答案都是开放的,留给学生一个可以尽情扩展奇思妙想的空间,让他们尽情想象,奋力创新,使学生在课堂中焕发出生命活力。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探索知识的源泉。

4、辩论法——在争论中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因此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利措施。针对教学中的疑难点,有意识的设置争议情境,让学生在争议中发展思维。

例如:让学生解答一道题目:“有两根钢管同样长,第一根锯下2/3。第二根锯下2/3米,哪根钢管剩下的部分长?”出现三种判断的结果,这时,把握住“火候”,组织学生讨论,他们各

抒已见,各个争得面红耳赤,这时老师不能压抑学生情绪,让他们争一争,说出自己的见解,经过激烈的讨论,得出结论.当两根钢管的长度都是1米时,第二根剩下的部分长,这样在争议中,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智能,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5、实践法——在生活空间里创新(1)数学画

低年级的儿童,很喜欢画画,学完认识图形后,可以让学生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画出或贴出他们喜欢的图形,如用三角形和长方形能画松树,用长方形.正方形和圆能画机器人——还可以设计好方格纸让学生去涂颜色,数学画的创作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2)数学小制作

数学小制作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空间理念,学生只通过视图来研究三维空间比较抽象,在教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等物体时,让他们带来药盒、魔方、皮球、足球、饮料瓶等实物,让他们亲身感知并利用这些材料制作自己喜欢的东西,有的制成了汽车,有的制作了机器人,让学生手脑并用,还发挥了想象力,进行了创造。(3)写数学日记

日记是一个人成长的记录,它展示着一个人的经历,也是对过去生活的一种回忆,通过写数学日记,我发现我的学生学会了

节约,学会了理财,学会了珍惜时间……

总之,通过以上这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才是学习活动中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作者个人简介: 姓名:张佰娥 性别:女 年龄:34岁

工作单位:通化市东昌区胜利小学 职称:小教高级 邮编:134001 电话:*** 地址:通化市东昌区胜利路209号

第五篇:让学生在“感悟”中学习

让学生在“感悟”中学习

数学教学既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建构的过程。这种主动建构必须是学生对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体验、反思的基础上实现的。从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认知、情感、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学生都是有着丰富的人格、丰富个性的活生生的人,在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当今课堂上,越来越呼唤“体悟”教学。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来谈谈“体悟”教学。

一、猜想创编,于探索挑战中“体悟”学习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两个转化过程,一是由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的认知结构转化;二是有学生的认知结构向智能转化。这种转化过程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才能实现。没有学习主体的积极参与是没有办法学会数学的。因此,数学的教学应力求体现知识发展的阶段性,让学生经历尝试、假设、操作、探究和分析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心向,使学习数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内在需求和追求。因此,我认为在进行数学规律探知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大胆地让学生进行猜想。

二、实践探索,在操作情境中“体悟”学习

数学学习只有通过学生的探索、发现,在发现中体验认知、情感、技能、态度才能协同发展,这才是真正的有意义的数学学习。让学生自己去参与数学活动,在动态的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从而在这些过程中获得积极良好的体验。这正是“学科本位”转向“关注”学生。在《什么是周长》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初步理解“周长”的概念,我设计了(1)比一比、画一画、评一评三个环节,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感知周长。让学生在比较中给图形分类,揭示封闭图形与非封闭图形。这样,抽象的数学知识有了媒体的直观演示,便于学生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交互使用,发展了思维能力。请同学评一评,并指出所画图形的周长,使学生获得一种满足感,进一步体会到在同一平面内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2)通过描一描、摸一摸,走一走体验周长。这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入手,通过这些活动,拓宽了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经历实物操作,再到画图表征,充分体验周长的意义,并感悟周长的实质。激起学生的思维振荡,放射出欲罢不能的情感元素,从而使学生有的放矢地展开学习讨论。

《课标》的基本理念部分也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面对新的问题,虽然没有现成的经验,不同的学生也能依靠各自的知识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发现,在发现中加深对图形周长的感受、体验。

三、沟通联系,在迁移同化中“体悟”学习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有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与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以往的我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先让学生把一个苹果或蛋糕平均分成2份,引导出“1份可以怎样表示”。在学生无法用整数表示分得的结果时再引出分数。显然这种教学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完整,牢固的数学知识,不利于学生面对问题、主动搜索、沟通联系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的本质是学习者用已有的经验来解释同化新知的过程,也是未知与已有的经验之间建立实质性联系的过程。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获得知识,又发展思维,同时也在解决问题学习成功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四、引导深究,于反思总结中“体悟”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一切认识都必须通过主体的建构活动才得以完成。所以学习者必须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自我监控,自我检查,以诊断和判断自己在学习中所追求的是否符合自己设置的目标。通过反思,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思维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形成一定的认知策略,学到数学思想、方法、从而提高元认知能力。我认为课堂上教师应“导在所当导,放在不得不放处”。上面的教学中,当学生暴露口算除法有多种想法时,教师创造性地提供了一个变式,让学生深究,从而强化对口算方法和转化思维的认识,又孕伏了优化的策略思想。这样的课堂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的主体建构。

五、营造氛围,在师生评价中体悟学习

素质教育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也就是一切以人的发展为本,对学生进行终合评价,使全体学生的素质都得到提高,每个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发展。在我的教学中,很注重从多层次,多角度地对学生评价。对于一些后进生实行“暂不答分”,“舍得送分”,对于一些特优生的表现,实行“突破满分”。又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师生的鼓励声中,激励声中去体验知识的来龙去脉,去攀登知识的高峰。课中,课尾的师生自发的热烈鼓掌,既是对问题解决的评价,更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有利于自信心的培养。

总之,要实现数学教学从获取知识这个目标转变为关注人的发展。教师要注意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的机会,让他们在经历知识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和感悟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实现学生在认知、情感、智能等方面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作者单位:云南大关县寿山柑子村完小657400)

下载让学生在充分的自主学习活动中和谐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让学生在充分的自主学习活动中和谐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锦龙小学英语教研活动 为了让我校英语教师能够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与英语教学质量,我校英语课教研组于4月16日进行了一次教研活动。本次活动由支......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思品

    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品德的重要 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快乐成长(推荐阅读)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快乐成长 新疆马兰小学 内容摘要: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快乐成长, 教师要会创设富有趣味性、探索性的情景;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并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环境中快乐成长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环境中快乐成长 景阳乡茨沟中心小学杨先国 新课程改革指出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实现:人人学有价......

    让学生在“理想课堂”中自主成长

    让学生在“理想课堂”中自主成长 ―来自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年会的思考 陈锁明(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培训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祁连山小学 陈万华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正因为如此,......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快乐中成长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我们的现代教学更要让学生在愉快的心态下自主学习,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教学中,经过几年的探索有以下几点感受。......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快乐中成长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快乐中成长 新的世纪,中国在腾飞,素质教育已进入全面推进的历史阶段。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应重新审视课堂教学,把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落实在每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