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文 草船借箭 第二课时说课 教学资料--语文说课评课[学习资料]

时间:2019-05-15 03:35: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课文 草船借箭 第二课时说课 教学资料--语文说课评课[学习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课文 草船借箭 第二课时说课 教学资料--语文说课评课[学习资料]》。

第一篇:语文课文 草船借箭 第二课时说课 教学资料--语文说课评课[学习资料]

语文课文 草船借箭 第二课时说课 教学资料--语文说课评课

一、教材内容

《草船借箭》是人教社新编的第12册第四组教材的首篇重点讲读课文。文章讲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内选出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为顾全大局,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暗算的故事。说明诸葛亮有胆有识、谋划周密、才智过人。这是一篇落实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启迪智慧的好课文。

二、教学目标

本组教材读写的训练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教学时,应当把这一练重点有机地融进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使同学知道草船借箭这件事有它的前因后果,文中每个细节也有它的前因后果。让同学在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和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掌握分清事情前因后果的方法,并能在学习本组教材的后两篇课文中加以运用,进一步提高阅读的能力,并领会其在作文上的作用。基于此,教学目标为: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他有杰出的才干和顾全大局的广阔胸怀。

2.理清文章叙述的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领会其在阅读和写作中的作用。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会用“委托”、“轻易”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学习从重点词入手读懂课文、探究课文的读书方法。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围绕上述的第1、2、4进行。教学重点是“诸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借箭的”,教学难点是“了解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胜利,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全面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要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努力启发诱导,变“教”’为“导”,变为同学探索、发现的过程。针对训练的重点项目和课文的特点,设计富有考虑价值的重点项目,和符合课文特点、富有考虑价值的、多层次、多梯度的问题来导读课文,引导同学多问几个为什么。充沛发挥朗读、默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加强同学对语言文字感受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同学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同学的实际,本课时的教学方法为:

1.采用启发式教学。即精心设计问题,让同学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考虑、领会、划词划句,让同学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2.采用“导读法”教学。导之以读、导之以思、导之以说、导之以写、导之以疑。

3.采用实物演示法教学。实物演示起着直观的作用,有助于突破教材的难点。此外,运用讲读法、板书法等,多法并举,目的在于变阅读教学“模模糊糊一大片”;为“清清楚楚一条线”。

四、学法指导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同学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熟练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教师要成为“善教者”,就必需进行学法指导,因“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根据本课特点,着重指导同学运用下面三种方法学习课文:

1.以课题的“借”字为线索:为什么借箭?怎样借箭?借箭的结果怎样?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2,从重点段入手,加强字、词、句的训练,防止面面俱到,使同学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3.抓重点词语“神机妙算”设疑导读,以词绕文,串珠引线,深究事情的前因后果。

五、教学程序

1.复习引入

复习旧课的目的在于温故知新,为新课作垫铺,使教学前后衔接。

(1)请一位同学说说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分别用四个字概括。

(2)诸葛亮为什么敢于向周瑜立下军令状,保证三天之内筹得千万支箭?请从课文中找出一个中心词概括说明,并用上“因为……所以……”(板书:种机妙算)

(3)“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你能从这个词语提出什么问题?

2.导之以读

通过插问导读课文,使同学知道诸葛亮怎样神机妙算?分别体现在课文什么地方?为进一步深究因果、回答问题奠定基础,达到以读代问、以读代答的目的。

生(先读):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等诸葛亮调度。

师(插问):那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在算?

生(接读):第一天……去了就知道。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一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吩咐……朝北岸开去。

师(插问):诸葛亮首先“算”到了什么?

生(接读):这时候大雾漫天……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二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一边大声呐喊。

师(插问):诸葛亮又“算”到了什么?

生(接读):鲁肃惊讶地说……天亮了就回去。

师(插问):诸葛亮“算”准了没有?

生(接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箭好像下雨一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三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两边的草把子插满了箭。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四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要追也来不

3.导之以思

这一环节的教学。抓“神机妙算”一词,出示两道考虑题,深究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究竟“算”到了什么。考虑题(一)采用“扶”的方法,指导读书方法。考虑题(二)采用“半扶的方法”,让同学掌握读书方法。其教学目的是运用读书方法,实现学法迁移运用。

考虑题(一):诸葛亮神机妙算,他首先“算”到了什么?划出有关句子,用四个字概括,说明了诸葛亮懂得什么?首先引导同学指读有关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再指导同学摘录句子中的“大雾漫天”,最后启发同学明白:诸葛亮能预测到三天之后“大雾漫天”,是因为他懂天文。考虑题(二):诸葛亮神机妙算,他又“算”到了什么?

划出有关句子,用四个字概括。曹操说的话体现了他是个怎样的人?先指导同学看插图,听鲁肃和诸葛亮的谈话录音,再让同学摘录句子中的“不敢出兵”,从曹操说的话可以知道他是一个用兵谨慎、多疑的人。诸葛亮敢断定曹操不敢出兵,是因他深知人心。

4.导之以练

“练”就是课堂练习,出示练习题,放手让同学练习,培养同学运用学法、独立考虑的能力。练习题: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利用四种妙法,划去有关句子,分别用八个字概括。

先检查、讨论概括为:绳索连接、朝北开去;一字摆开、擂鼓呐喊:掉转船头、迫近水寨,齐声高喊、驶回南岸。再让同学反复朗读有关句子,加深对四种妙法的理解。

5.导之以说

考虑题: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四种妙法,妙在什么地方?说明了什么?这道考虑题,有一定的难度,可使用实物演示的方法,协助同学悟出各法的微妙:“绳索连接”使雾中的船不会离散,“一字摆开”是为了扩大受箭的面积,“掉转船头”既能船两面受箭,使船坚持平衡,又为迅速撤兵做好准备,“驶回南岸”是说明诸葛亮晓得地理。这一环节的教学,既培养了同学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同学口头的表达能力。最后,利用板书总结课文,明确因果,再安排作业预习第一、二段,以果寻因,落实本组课文的训练项目。

第二篇:小学语文说课资料说 课 资 料(范文)

说 课 资 料

【教学目标】

1.学习积累生字新词。

2.变序学文,在朗读中体会“我”对荠菜的特殊感情。

3.感受旧社会农村贫苦人家孩子的苦、财主的恶,以及“我”对自由的向往。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揭题质疑

1.出示荠菜实物,联系生活谈谈自己对荠菜的认识。着重指出这是一种有苦味的野草。

2.揭题,课题重点词是什么?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好课题。

3.质疑。荠菜是一种野菜,“我”急切地盼望荠菜,可见“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课件出示)指名读这句话,说说读了课题和这句话,现在你最想问的问题是什么?

筛选归纳:

(1)“我”对荠菜有着一种怎样特殊的感情?

(2)“我”为什么会对荠菜产生特殊的感情?

师:让我们带着这两个问题一起走进文本,去感受这份“特殊”的感情。

二、自读课文,感知“特殊”

1.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尽情地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理解新词,读通课文。

(2)读出自己的感受,特别体会一下这份“特殊的感情”。

2.交流所得。

(1)提醒要注意生字,重点是“掰”“绽”。

(2)朗读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估计选择第9、10自然段,这两段集中描写了“我”对荠菜的特殊感情。)

四、品读课文,感悟“特殊”

1.我们现在就来研究一下这份“特殊的感情”。自由朗读,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这份特殊的感情?画一画有关词句

2、交流讨论

1、出示句子:我最喜欢荠菜。把它下在玉米面的糊糊里,再放上点盐花,别提有多好吃了。(1)自由读句子。荠菜真有那么好吃吗?这里“好吃”与这段第一句哪个词相呼应?(饥饿)体会“饥不择食”(2)联系前后,感受饥饿。

像我们现在是不会有这种饥饿的感受的,那就让我们先去倾听一下作者是怎么告诉我们“我”那饿得慌的生活。找找课文哪些自然段集中描写了“我”很饿? 师:自读。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我”很饿?

(刚„„就 才„„会 更别说 青 还没熟实在太饿了)(3)再读句子,深入悟情。

“我”太饿了,特别是冬天,而春天是充满--希望的,各种野菜任你吃,这对一个饥饿的人来说,简直就是救命草,别提有多好吃了。了解了“我”这样的经历后,再来读读这句话,“我”对荠菜的这种特殊感情你们会体会得更深。(再次感情朗读,在读中悟情。)

2、出示句子:而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提着篮子,向广阔的田野奔去,嫩生生的荠菜用它们绿色的手掌,招呼我,欢迎我。我再也不必担心有谁会拿着粗木棍凶狠地追赶我。我可以不时地抬头看看天空中吱吱喳喳飞过的小鸟,树上绽开的杏花,蓝天上白色的云朵。

(1)“坦然的心情”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心里舒坦,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2)你能读出“我”挖荠菜时那种自由自在的心情吗?自由朗读体会。

(3)指名读。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在朗读时边读边想像画面,这叫“过电影”。“过电影”能让我们更好地体会这种情感。(再读体会。师注意用激励性语言评价:我仿佛看到小女孩正迈着轻快的步子向田野奔去,荠菜像朋友一样用绿色的手掌招呼我,欢迎我,春天的景色是那么迷人,我是那么自由!)

师:荠菜它只是一种野草,味道并不好吃,但作者却说别提有多好吃。我对荠菜产生特殊的感情是因为我当时--太饿了!那么,另外原因又是什么呢?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这个问题?

这里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当时,我饿!)

师引: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这与她的经历有关。让我们深入地学习课文吧!

我盼春天的荠菜

(特殊感情)

饿——————————好吃

(偷玉米棒)

(挖荠菜)

心里害怕————————心情坦然

是受罪

是享受

第三篇:小学语文说课(第二课时)万能

小学语文万能说课稿第二课时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我是应聘小学语数教师的_____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________。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首先说教材,________是

版小学语文____年级第___册第___单元第____篇课文,该单元以______为主题展开。________是一篇精读(讲读)课文,主要描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本课要两课时完成,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本课的第二课时。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并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特制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首先知识与技能目标:进一步理解课内容,能用_______造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其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感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最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以上对教材与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课的重点是:

注意积累材料

根据对学生认知特点的分析,本课的难点是:

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对于把握和处理教材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对学情的分析是十分必要的。___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词语,但对于一些具体问题的灵活运用还有待提高。我依据“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同时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采用的教法主要有创设情境法,引导启发法,同时辅以讲练结合,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同时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我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交流等方式展开,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变成学生的课堂。

教学过程是本次说课的核心环节,基于以上对教材教法的分析,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导入环节

首先用解题切入的方法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学习________,课题是_______(板书)。这样的导入,培养学生理解题目的能力,养成读文先读题的习惯,学会以题目为线索阅读文章,找出表达中心的词语和句子。

第二环节:品读段落

这一环节,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次读文,找找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明原因,同时找出(写人:描写人物的语句。写事:表达作者感情的语句。写景:描写景色的语句)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接着小组合作讨论,我参与到讨论中去,讨论过后,请同学汇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无论学生回答的正确全面与否,都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后做出判断,进行补充。通过小组合作,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又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第三个环节,品味词句

我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表达(人物或景物)特点的句子,并结合______________(细节描写,关键字),在读中品味文章的含义。接着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相关图片的画面,从而体会文章的主旨,领会作者表达的特点。

第四环节,巩固练习环节

我让学生结合课后_________________题,说说他们是如何解答此题,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对本课知识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最后,布置这样一个开放性的作业:学生通过课下收集整理阅读______________的资料,再一次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以上是我教学过程的安排,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设计简洁,体现作者的思路,一目了然。便于学生做笔记和掌握学习内容。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评委的倾听。

第四篇:美术说课资料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美术说课资料

小学美术说课稿范例模式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叫XXX,我的说课题目是XXX,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

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体会等几个方面说说

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确定《XXXXXX》一课属于

“造型、表现”的学习领域。即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其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

线条描绘、拼贴等美术手段。线描画是儿童绘画的基础,是用简单的线条来表

现画面,因此在绘画中,孩子先要仔细观察XX。这是一节集欣赏性、合作性、互动性等特点与一体的美术课,让学生在观察欣赏中感受美、体验造型的乐趣,在实践中表现美、创造美。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小学X年级的学生,这一学龄儿

童是想象力与创造力非常丰富和活跃的时期,结合小学儿童的学龄特点,本着使

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认知目标:引导学生欣赏美丽的XX,让学生用不同的材料

和表现形式来设计和制作XX。

操作目标: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XX,学会运用线描画、拼贴等手段

进行绘制XX,锻炼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对线造型活动的

兴趣和热爱美术的情感。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课 件)

四、教学重点:让学生对XX(或艺术作品)的欣赏、观察去感知XX表现XX。

教学难点:能用绘画、折纸等多种方法表现不同姿态的XX。(或在表现的

基础上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独到的审美观和绘画表达方式。)

五.教法学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学习贵在爱好,爱好出勤奋,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勤奋出天

才。”没有爱好的教学只会把课堂引入呆板、沉闷的死胡同,只有生动活泼的课

堂气氛,才能让学生愉快而又轻松地学到知识。那么,怎样抓住学生的爱好设计

出一堂生动活泼的美术课呢?为了真正让美术课活起来,结合X年级学生的认知

及思维特点,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

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六.教学过程 为了使学生都能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历美术 的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创设情境 欣赏XX 我首先设计了“创设情景--欣赏XX”这一环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我在教学一开始,让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学生欣赏造型各异、风格独特的XX,为后面设计XX做好铺垫,引导学生感知XX 的美,引出本课课题-XX

(二)引导启发 了解XX 其次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知识层面、生活

环境的不同,观察力与认识层面自然不同,因此,我设计了“引导启发 了解XX” 一环节。先出示一组图片,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探索,了解。接着让学

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XX的特点。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的制作设计减低了难

度。通过语言表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学活动中,以此调动学生的积

极性,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三)自主探究 创作XX 接着我设计了“自主探究--折制XX”一环节,因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特别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可以培养学

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意识,所以在这环节我先用激励的语言表扬学生的学习

精神,正当学生情绪高涨,产生积极的探究动机的时刻,我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引导学生到书中寻找答案,鼓励他们根据书中提示,相互交流,积极互动,讲解

自己的创作想法,并大胆地展示出一个与众不同的设计(绘画)。通过这种安排,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在小组中合作、在小组中探讨,使重、难点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中得到了解决,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展开思路 大胆创作 为了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创造的空间,我设计

了“展开思路--大胆创作”这一环节,鼓励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再创作,在

再创作过程中,我强调学生注意色彩的搭配协调,展开思路、大胆创造,体验造

型活动所带来的乐趣。在学生创作作品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诸如:材料 的选用、颜色的搭配等问题。我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会 解决问题。

(五)展示欣赏 评价XX 我接着设计了“展示欣赏--评价XX”的环节,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这样就做到了问题由学生提,方法由学生想,思路由学生讲,从而真正发挥学生

主体作用。在学生创作基本完成时,我让学生采用自评为主,互评为辅的方法进

行评价,从而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六)课堂小结 扩展延伸 最后我设计了“课堂小结--拓展延伸”环节,科学精练的结束语能起到“课虽尽,但趣无穷”的效果,在课程即将结束时,问

学生:“这节课哪一点给你带来了快乐?”学生学会了创作的快乐、成功的快乐、合作的快乐,甚至会从老师和同学的评价中体会到快乐。这一环节对快乐的回顾,既加深了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印象和体验,同时又是对这节课的总结和梳理。接着

让学生自己把作品放在展示台上展示,说说自己的作品名称,觉得自己的作品什

么地方制作得棒?再让学生之间相互谈谈自己的看法,让他们在共同的参与过程

中产生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提高审美能力。

最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拓展延伸的作业:和家长共同创作一个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更漂亮的

XX拿到学校来,把自己的创作感想和乐趣跟大家共同分享。

七、教学体会 总之,本节课通过精心设问,以兴趣导入,引导学生把XX 当作朋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想象创造,培养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高。我坚信:只要教师转变观念,大胆的放手把课堂

还给学生,满足他们好奇、好动、好说的特点,教学效果将会事半功倍。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第五篇:四年级说课资料

精读课文教学的一般流程:

1、放手阅读课文,留下第一印象 2、畅谈初读感受,梳理课文内容 3、提出疑难问题,师生共同筛选 4、重点难点研读,感悟体验积累 5、适度拓展延伸,完成必要练习。

略读课文教学的几个环节: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你读了有什么感受? 3、找感兴趣的部分多读读。学对策:有效运用教材资源 导语——贯穿单元学习始终 提示语——帮助设计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观潮(我仿佛感觉到了那种壮观的景象)

教学重点:巨人的花园(我知道春天又回到花园里的原因了)语言训练点:蟋蟀的住宅(随遇而安是什么意思呢)资料袋——学文前后灵活使用

学文前用:蟋蟀的住宅(法布尔)

学文中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作文修改稿)学文后用:观潮(为什么会形成的)

1、整体把握重难点,强化音形义的联系减少单一的字音教学

(一年级借助拼音识字,二年级结合字形识字,到了高年级音形意结合识字。)

2、重视读词写词,强化词语的运用练习充分发挥词语盘点的作用,积累语言 形式归类:白茫茫、若隐若现——

内容归类: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涓涓细流、帘帘飞瀑、滔滔江水

3、重视写字,加强写字的科学指导

提示笔画,注意位置——提示结构,注意比例(匀称、疏密)加强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1观潮

让我们一起来想象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再交流读后的感受。18颐和园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从课文中哪些语句中看出来?

(3)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丰富内涵 15猫

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喜欢猫,我们来举些例子说一说。21搭石

课文许多地方都使我们感受到美,有看得见的具体的美,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让我们找出来,体会体会。

(4)设计“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 3鸟的天堂

课文里五次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有引号,有的没有加引号? 7蟋蟀的住宅

它的住宅为什么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 17长城

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2、注重对课文的形象感受

语文是感性的——多感受,少分析。

形象大于思想——感受形象比抽象特点更重要。(1)在朗读的过程中感悟 《鸟的天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2)从客观分析走向入境体验 《观潮》(3)适当使用媒体,防止图解文字 《观潮》、《火烧云》、《去年的树》

3、从课文中学习表达方法

(1)发现遣词造句的准确

《蟋蟀的住宅》、《飞向蓝天的恐龙》(2)发现词句的具体形象 《长城》、《颐和园》(3)发现文章的条理顺序 《白鹅》、《颐和园》(4)发现语言蕴含的情感 《猫》、《白鹅》

(5)发现选材表达的异同

《白鹅》与《白公鹅

情趣盎然的童话教学

1、把握学习起点

童话是儿童非常喜爱的文学样式,学生之前接触过大量的课内外童话作品,储存了丰富的感性认识。童话学习“不是零起点”。

童话语言生动,故事浅显,读懂童话、理解主题,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不是难点。

2、准确设定目标

童话故事的情节生动,人文气息浓郁,教学要防止两种倾向:(1)故事+道理(2)故事+过度拓展

在凸现人文精神的感悟的同时,不能忽略语文本体目标:了解童话的内容,品味童话的语言,感受童话的特点。

《搭石》说课稿

《搭石》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当我捧读课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两个人面对面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著乡村的生活气息。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一种看得见的美和看不见的美在文本中和谐共生。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课在教学时我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采取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主题,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把 “美”这条主线,贯穿于课堂始终。本节课我是通过以下三个环节展开教学的:

一、以“寻找美”贯穿全文

这篇课文文字并不深奥,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一开始,我就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为美的切入口,让学生在已经体会的搭石的自然美的基础上,想更多的去挖掘出其蕴涵的情感美。接着,出示学习导向——“请同学们默读2~4自然段,画出你感受到美的句子,并简单地写出自己的感受。”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透过文字直抵内心的引子。学生潜心全文,完全可以得出各具个性的阅读体验。学生带着任务读课文,读书目的性自然体现,又增加了语言的积累。以“美”为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找美的画面。

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助人之美

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和谐之美

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谦让之美

要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尊老之美

为了将学生的真实体会在朗读中一次次的提升,所以在学生每次交流感悟之后,一般都有一定时间来参与朗读。我说:”难怪,刘章爷爷会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有了真切体验,有了情感铺垫,有了机会倾诉,学生的感情正如这搭石一般,在不断地延伸、传承。美是永恒的主题,学生们自读、自悟,在寻找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谐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二、以“欣赏美”感知文本

在学生对“搭石”有了一定的了解感悟后,再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进行不同层次的读书活动,使其感悟体会“搭石”的美,欣赏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从而实现教师、学生与课本对话的目的。在教学中,我就根据不同内涵的美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诠释,以达到学生与文字的心灵对话。如在教学走搭石这块内容时,主要是指导学生朗读,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各种层次的读,让学生体会蕴涵的情景。如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对于这种和谐之美,我就采用找词配图的练习帮助理解词义,并把课文点击成一首清丽的小诗,通过各种方式的读,不仅让学生体验了行人走搭石的和谐,更使学生亲身感受朗读中的和谐之美;又如体验“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的助人之美时,我主要抓住“无论、只要”等一些连接词让学生体会,通过说话练习,让学生抓住文本的空白点进行想象,在体会中读好这段内容。再如体会“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过搭石”的谦让之美时让学生说说,他们会和对面的乡亲说些什么?聊什么家常话?并让他们来演一演,这样希望学生能对人物形象认识得更丰满,学生对情感的体会更深刻,不过学生似乎没进入预料中的状态。

三、以“发现美”延伸课文 伟大的雕塑家罗丹说过: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美无处不在,就连搭石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作者就是从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其实在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风景,使学生的情感又进一步得到升华。接着我让学生进行小练笔:“美,就在我们身边。同学之间、邻居之间、人与人之间,有多少互相关心的事啊!这些小事,虽然不起眼,但让人感动。你能选一件写一写吗?”知识拓展是本节课又将诠释的一个层次。我在引导学生寻找美、欣赏美了之后,将这一深刻的感悟延伸到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希望通过学生的慧眼让学生找到自己身边的美,欣赏这些不起眼的美,珍藏这些细微之处见真情的美。相信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对文中乃至生活中的人性美有了更多的理解。

嚼出语文味的说明文

《呼风唤雨的世纪》说课稿

一:说教材

《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九年义务四年级小学语文 第7册第8组中的第1篇课文,文章的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科学常识性说明文,设计不好就容易成为资料展示厅或者科学常识课,失去了语文的本真,缺少语文的味道。因此,我觉得本课的设计应该始终围绕理解、品味、运用语言来进行,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凸现语文学科特点;在引领学生理解、品味、运用语言的同时,让学生体验20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体会说明文的特点。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及教材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运用不同的方法理解“发明、发现、世纪等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地读通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能说出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激发学生产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本单元对学生的要求,重点: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难点: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三、说教学设计

怎样让一篇科普说明文上出浓浓的语文味,是我设计的初衷。下面从以下四个板块来说教学设计:

1、咬文嚼词,嚼出语文味。

阅读教学的感悟,关键要通过咬文嚼字、品词斟句来实现文本、学生、教师之间思想的碰撞、情感的共鸣和经验的共识。语文课应当引导学生咬进文字的深层,嚼出词语微妙的滋味,揣摩字词背后隐藏的规律,这与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整合是一致的。学生在品词赏句的过程中,品一种意象,赏一道风景,悟一份情意,嚼一抹才思。不仅积累了词语的字面含义,更积淀了文化层面的含义、情感与意韵,同时也积淀了一份对语言的敏锐感悟。

初读检测环节,先出示专业术语认读,接着出示动宾短语,引导学生发现构词规律; 研读重点段时,引导学生说说人类是怎样呼风唤雨的?找出文中所举例子。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词语,再将词语进行分类:

登上月球 潜入深海 洞察天体 探索奥秘

电视 程控电话 因特网 民航飞机 高速火车 远洋船舶

归纳出第一组就是“发现”,第二组是“发明”,词语分类的同时,理解了本课要掌握得两个近义词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第二类词语再进行整理,表示名称的词语又可以分成通讯工具和交通工具,以此来感受文章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是学生习得语言、学习表达方法的好材料。

2、读句赏句,赏出语文味。

初读检测环节,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提供停顿符号。对于文中的一句古诗“忽如一夜。。”,先借助图片理解含义,再让学生到文中找找对应的内容,将理解加以运用。

3、寻章解构,寻出语文味。

根据课题质疑,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再将板书结合起来概括全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找出能概括全文主要内容的段落:

2、5段。引导学生明确:可以概括全文主要意思的段落放在文章前面叫——总起段;放在后面叫——总结段。初读课文后,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便有了一个初步的认知,已经能解决前三个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要求,根据板书“20世纪”、“人类”、“现代科学技术”让学生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本单元训练的一个重点。新课标指出:中段的学生初步具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而对于四上的孩子来说,要直接概括文章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这里我给孩子架设了阶梯,通过提供关键词再来概括就降低了难度。除此之外我发现文章在谋篇布局上很有特点,第2和5自然段是整篇文章的总起段和总结段,通过这2个自然段的学习来感受总起段和总结段在文章中的概括作用。

4、自读解疑,习得语文味。

我采用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自主学习的时空。但不是完全放任自流,而是借助自学提示和汇报时的相机指导,教给方法、明确任务,这样既避免了学生自学时的盲目低效,又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最后说板书设计,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本篇板书我是依照作者的思路,将文中作者的思路线、重点词语线和感情线,设计了词语式的板书,从而辅助于教法的实施和方法的落实,这样做符合板书设计的目标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和条理性原则等。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稿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人教新课标版第七册第七单元人间真情中的一篇主体课文,课文描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即将凋零,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本册教材选择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从课文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台湾人民与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血脉亲情。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和理念,我制定本课教学目标是: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性和寻找合适骨髓的不容易。

3、通过理解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在危险的余震中完成捐髓手术,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教学,我采用自读自悟的教学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去想去说,从而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因此,本课教学,我设计以下几个环节:

首先自由读文,扫清识字障碍,并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然后由“课文中哪些词句让你深深的感动并揪住你的心”这一问题切入,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帮助,我预设从 “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句中体会骨髓移植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通过学生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白血病的有关知识。“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李博士带着刚抽取的骨髓,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赶到杭州,和当地的医护人员一起连夜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结合课件演示的李博士一天的时间表和介绍李博士的有关知识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这骨髓的来之不易。随着课件出示中国地图,在台湾,上海,杭州之间用红色箭头批示出帮助学生建立形象,直观的表象。通过品词析句,引导学生知道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性和寻找合适骨髓的不容易而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却在危险的余震中完成捐髓手术,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课外拓展、读写结合

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想让学生升华学习体会,进一步体会两岸同胞情。所以,首先我出示几幅图片。(图片1)小钱得救了,他流下了幸福的泪水。(图片2)他的父母紧紧地握住李博士的双手久久不愿离开。教师边出示边解说:因为爱,人间才充满温暖。是爱,给了小钱第二次生命。是爱,让一朵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又一次绽放。从而提出如果有一天,(图片3)小钱和那位不顾家人安危、冒着生命为他捐献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呢?看谁说得最让人感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并试着将所思,所想,所说写下来。因为阅读的过程是读者作品、作者进行对话的过程。如果我们的教师越俎包办,强行打断学生和文本的对话,甚至剥夺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权,势必损坏学生阅读的主体性,损害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所以本环节,我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给予一定的肯定和引导。推荐读书,诗情交融,结束课文。

课文结尾,我首先将吴小莉撰写的——《生命二十小时》,这本书全程记录了海峡两岸救助白血病患者陈霞的感人故事,推荐给同学。然后以一首《乡愁》结束文章的教学。板书:(爱之桥)大陆小钱 台湾青年(台湾地图)

捐骨髓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说课稿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纪念叶圣陶先生而写得回忆文章。文章紧紧围绕本单元“成长的故事”的单元主题,记叙了叶老为“我”“修改作文”、“邀我作客”两件事情。课文篇幅较长,文字平和,可平和之中却带给读者心灵的震撼。

语文教学要充分体现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所谓“人文性”,就是指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谓“工具性”,就是指语言文字是表达方式,语文学习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即语文学习既要“得意”又要“得言”,“得意”者,就是体会感情,是“人文性”;“得言”者,就是学习表达方法,是“工具性”。

1、学习叶圣陶先生伟大的人品与文品,懂得学习作文首先应学会作人的道理;

2、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培养学生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这三个目标中,“学习叶圣陶先生伟大的人品与文品,懂得学习作文首先应学会作人的道理”、“培养学生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

这节课的学习预计用时两课时,下面重点谈一谈第二课时的教学预想。

怎样教学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呢?我确定的第一个思路是“自主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教学过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教育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师教学的最终目标,正如叶圣陶先生在谈到教学时说的“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

我确定的第二个思路是“以读为本”。语文课堂教学要坚持“以读为本”的原则,也就是说,学生的朗读必须经历一个“读进去”再到“读出来”的过程,“读进去”就是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就是把自己对文本的感受、理解通过恰当的语气、语调转化为有声的朗读。学生只有真正体会到作者的强烈感情,他的感情才能与作品发生和谐共振,这样的感情朗读才能有效。感情朗读不仅仅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手段,它更应该是语文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为了在教学中执行“自主学习”与“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准备采用“长文短教,抓重点词句”的教学策略,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听写、诵读文中的词语,在理解、诵读的过程中初步感受人物品质。

谈到“以读为本”,我们往往理解为是对课文中重点句子和段落的朗读。其实,词语作为语言的组成单位,它也有鲜活的生命力,有感情地朗读词语,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如,本课中“融洽、规范、春风拂面”等词语,在教学时,不仅要求学生读得准确,还要让学生体会到词语表达的意境,如读“春风拂面”这个词语,我准备让学生这样体会:“孩子们,春风的速度是快还是慢?春风吹在脸上,感觉是怎样的?”用这样的方法,既“得言”又“得意”。

第二个环节:走近叶圣陶先生的工作,也就是学习叶圣陶先生为“我”修改作文这一部分内容。

课文写道:“我”见到那篇被叶圣陶先生修改过的作文时,一下子“愣住”了,为什么呢?课文中的原句这样写:“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这个句子在本文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首先,要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找到并画出这个句子;其次,要体会句子所表达的含义,德国大诗人歌德说:“要学会用两只眼睛读课文,一只眼睛读文字表面的意思,另一只眼睛要看见文字背面的意义”,读懂这句话,就能读懂叶圣陶先生对学生作文认真、负责的态度。怎么读呢?我准备在课堂上创设出一个多元化的情境。第一、多媒体出示叶圣陶先生修改的原件,然后指名学生带着自己看了原件后的体会读;第二、语言创设情境,我会问学生:“看到这样的修改,你对叶圣陶先生产生了怎样的感情?”学生对叶圣陶先生的“敬佩”之情已然被激发,我会接着说:“那再读读这句话,读出你的敬佩之情来。”读到这里就止了吗?不!接下来,我要将语文学习的另一重要内容——也就是“写”的教学引入进来。第三、创设想象情境,读写结合训练。我会这样启发引导学生:“孩子们,你们看,几页纸上到处是密密麻麻的钩、直线、曲线,叶圣陶先生认真、负责的精神令人敬佩,孩子们,你们想过吗?70多岁的叶圣陶先生是怎样完成这样一篇作文的修改的呢?把你想到的情景写下来。”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锻炼学生的动手写作能力,同时也为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叶圣陶先生的精神奠定了情感的基调,再回过头读前面的句子,相信学生的理解一定会准确、到位,并且影响深刻。

第三个环节:走近叶圣陶先生的生活,也就是学习叶圣陶先生邀请“我”到他家作客这一部分内容。

这一部分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板块组成:

1、找出并读好描写爬山虎的句子,体会叶圣陶先生生活环境的简朴;

2、体验作者心情的不平静,感受叶圣陶先生对下一代的关怀和他的平易近人;

3、适当补充叶圣陶先生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第一步:补充叶圣陶先生资料,体验作者心情。我先说:“孩子们,叶圣陶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他此时担任国家教育部副部长职位,同时还是人民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现在他居然邀请我——一个初中生去他家作客,如果你是作者,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带着这样的感受读课文中的相关句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通过主动地选择外界信息,并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而非教育者通过教育手段向学生传授的。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调动学生与本节课学习内容相关的一切生活经验,帮助他们建构新的知识。我在这一环节提出的这个问题,正是针对学生已有的经验而提的——两人地位、身份相差如此悬殊,叶圣陶居然邀请“我”去作客,折射出的正是先生人品的伟大。

第二步:读好描写爬山虎的句子,感受叶圣陶先生对下一代的关怀和他的平易近人。爬山虎是本文的文题,也是先生伟大人格的写照。作者在文章结尾写道:“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在教学时,只要这样轻轻一点拨,就能将学生的理解引向纵深——“孩子们,若干年后,每当作者回忆起多年以前的那个暑假,出现在他眼前的,除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还有什么?”学生自然会理解,除了爬山虎,还有叶圣陶先生认真、负责、平易近人的伟大人格,这时候再学习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的方法也就水到渠成了。

最后,我再说一说板书,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浓缩了的精华,是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本课板书我是依照作者的思路,将文中作者的思路、重点词语和感情,三级交叉设计了词语式的板书,从而辅助教法的实施和方法的落实。

在自主互动中阅读文本、批文入境,紧抓文本感情线索,以读为本,在朗读中感悟、积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就是我这节课追求的目标。

一、说教材

《爬山虎的脚》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里的一篇观察描写某种植物的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叶爷爷在本篇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

本篇课文是安排在本册中的第七单元组中,其目的是在读懂,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继续学习和进一步巩固怎样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知识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们观察事物的能力,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并为保护自然环境做力所能及的小贡献。根据新《大纲》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具体接受能力的情况,我在本课里安排了两个课时,下面是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在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具有留心身边事物的习惯,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自然保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本课词句的理解,进一步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这是课文的理解难点。要让学生知道“一脚一脚向上爬”的意思,就好像登山队员一样一脚就一脚牢地往上爬。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突破我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利用实物观察教学法进行教学。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学重难点、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我选定实物观察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是因为《爬山虎的脚》首先是介绍某种植物形状特点的一篇说明性的文章。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要懂得爬山虎脚的特点,而且要知道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细致有顺序地去观察某种事物。这个重难点要突破,让学生充分了解,用讲授法或其它教学方法来完成可能难度会很高,而且时间也会很长,唯有选定直观性的实物观察法。选定实物观察教学法在这里我是有三个依据的:(1)、从人的认识客观规律来看,学生的认识总是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具体到抽象认识这一规律。(2)、从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看,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的发展阶段,而且我所要教的学生基本上是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3)、从提高教学效果来看,运用直观手段获得的表象,使学生感到形象清晰、鲜明、生动有趣、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容易巩固,容易引起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上课时先不慌让学生打开课本,而是先把实物爬山虎摆出来,实物一出现,学生就可以用眼睛感知爬山虎是什么样的东西,什么颜色。我再对着实物的脚、茎、叶、以及叶柄等部位进行简单说明。让学生来个赏试观察法,叫学生们先自己观察爬山虎的各个部位是怎样的,然后再打开课本看课文作者又是怎样对爬山虎的各个部位进行观察和表达的。这样突破本课的重难点也就不难了。

三、说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这一程序的设计,目的是通过质疑提出问题,来引发学生对事物的欲知性和提高学习兴趣。

一开始上课,我是这样说的:“你们知道什么动物会爬墙吗?那有没有会爬墙的植物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会爬墙的植物,它叫什么名,它是怎样爬墙的。”(板书课题)

(二)认定目标(赏试观察)

这一程序就是针对本课的特点和重难点来设定的,也就是突破重难点的一个重要环节。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们的观察能力,以及提高他们学习的全体参与性。

课题导入后,首先摆出准备好的实物爬山虎,然后进行说明爬山虎的脚、茎、叶柄等分别是指它的哪个部位。让学生先赏试观察此物,并用自己的话写出来,爬山虎各个部位以及颜色之间有什么变化?学生讨论后,点拔检查学生赏试观察情况,最后让学生打开课本自读,看看本课作者是用怎样的观察顺序来观察和表达的。

(三)导学达标

这一程序的设计,是在学生们充分仔细的观察实物的前提上和通过结合课文质疑而设计的。目的是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更快地突破重难点。

这一程序里我首先是这样说的:“同学们观察这植物后,我们再来仔细看看课文。看看作者把这植物叫什么名来的?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观察顺序来观察这种植物的呢?和你原先观察的顺序不同在哪里?作者是先写爬山虎的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什么?并用笔在课文上画出描写爬山虎各部位的句子。”接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就是拿爬山虎的各个部位的特点、颜色、和它的生长过程、作者是怎样表达的来指名提问。最后我才来对学生的回答结合板书做总结,就对爬山虎脚的特点作者是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的总结(教师小结:刚长出来的叶子的颜色是嫩红的、几天后是嫩绿的、长大后是绿得新鲜、因为是绿色使人看了舒服;因为它长得整齐、均匀、茂密而不重叠,一阵风的吹过而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从这不仅初步理清了作者的叙述顺序和观察顺序,也进一步提醒学生绿色给人们带来的意义。

接下是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墙的难点突破,也就是要让学生知道“一脚一脚向上爬”的意思。这也要结合课文和实物让学生们继续观察思考,爬山虎到底用它身体中的哪个部位来往上爬的,它是怎么东西爬的。在这点我还加了这样的一个环节:我把登山队员登山时的动作给学生们做了两遍展示,接着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爬山虎是用什么来爬墙,和怎么爬的。然后回顾课文的作者又是怎样来介绍的,进一步来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同时又让学生拿爬山虎和登山队员来做比较,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和不同之处?从而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爬山虎是怎样的一脚一脚往上爬的,也懂得了做事要“一步一个脚印,一脚就一点牢”的道理。通过做比较,我还让学生找出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语句,进一步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通过实物、登山队员的登山动作举例、学生们的反复观察、和对照课文比较,我再做适当的引导和讲解。这样子不仅可以轻松地把本篇课文的重难点解决了,也把整篇课文的总体框架拿了下。剩下的字词,朗读和指导背诵我都放在了第二课时。

(四)达标测评 在这一程序中,我根据在本课时里上过的内容而设计了一道练习:让学生学着作者的观察方法用自己的话再对爬山虎脚的特点以及怎么爬山进行描述,并用一段话写下来。目的是巩固了所学的内容,再用所学的方法去实践,也就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再一个是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写作水平。

(五)说板书设计

本课时我是于实物观察教学方法为主来对学生进行讲课堂教学,而把板书设计则作为观察教学方法的铺助教学。为了学生更进一步的了解本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蟋蟀的住宅》说课稿

一、教材简析 《蟋蟀的住宅》是一篇说明性的科学小品文,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住宅是怎样建筑成的等知识,赞扬了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语言精炼传神,字时行间渗透着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课文生动而富有儿童情趣,深受学生青睐,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悟科学的奇妙,注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课文不同的表达方法,并注意把这些方法运用到看书的习作实践中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住宅的经过,同时体会抓住说明对象的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2、能力目标:训练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悟情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动物、热爱自然的情感。

三、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住宅的经过。

难点:让学生感悟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吃苦耐劳的精神。

四、教法、学法

教学中我准备采用以下教法:情趣教学法、多媒体直观法、以读促悟法。学生主要采用以下学法:自主质疑法、合作解疑法、自读自悟法。如何转换学生角色,改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我想让学生转换角色,把自己当作蟋蟀,介绍自己的家和修建家的经过。因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1、收集资料、激趣导入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蟋蟀的资料,课后安排学生查找其他昆虫修建住宅的资料,阅读《昆虫记》等,在查找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得到了拓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小组学习、组内交流

这个环节根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分别学习、研究蟋蟀住宅有什么特点和怎样修建住宅的。每个学生要先认真读书,体会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或怎样修建住宅的,想想如果你就是一只可爱蟋蟀,你会怎样向大家介绍你的家或你修建住宅的经过;把你感兴趣的句子勾画下来反复读一读,把你的理解写在句子旁边或本子上,如果还有不懂的句子或以在旁边标上问号;并且估计一下,其它小组的同学有可能向你们提出什么问题,该怎么解答。学生在自读自悟几分钟后再在小组讨论交流,共同质疑,共同推测一下其他组同学会提的问题,一起解答别人提出的问题。这样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再在小组讨论交流,就真正达到人人动口读书,用心体验,实现人人自主学习,而不让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个别优秀学生的一言堂,从而提高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效率。达到设计理念中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3、汇报交流,读中感悟。

学生把自己转换成蟋蟀这个角色,汇报介绍“我的家”即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时,就有可能根据自己在读中的感悟,用朗读勾画批注法,边朗读边结合自己的体会介绍,也有可能会根据课文内容绘制示意图介绍。这样促使学生自读自悟时更认真,在本小组交流讨论时更合作、更投入。在学生自主解疑仍有困难时教师适时点拨,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共同参与,自主质疑、自主解疑或合作解疑的效果。由于通篇采用拟人手法叙述,学生在阅读中会产生浑厚的兴趣,在汇报蟋蟀住宅经过时,学生除了边朗读边谈体会,还很可能会自然而然转换成蟋蟀的角色,配上动作介绍修建住宅的经过。在转换角色的同时,学生一方面对课文自读自悟,自主学习读懂了课文,另一方面在情感上对蟋蟀产生认同,自然就体验到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样就既突破了教学难点,又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一体这一设计理念。

五、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通过以上环节的学习交流,已经激发了学生对蟋蟀的喜爱和赞扬之情,就进入拓展延伸、情感升华这一环节。让学生把自己收集到的动物住宅和它们修建住宅的图片、文字资料或关于作者的相关资料,在学习小组内交流,介绍法布尔的《昆虫记》给学生阅读,增强对科学的兴趣。

《桂林山水》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的课文是《桂林山水》,它是s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

本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最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水,桂林山的突出特点,作者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2、教学目标

我在设计《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时,着重体现了以下教学目标。

(1)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激发学生热爱我们祖国山河壮美的情感。

(2)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本篇课文属于图文结合的文章。在教学中让学生先观察图画,初步了解桂林山水的美景。接着,图文结合,进一步感受桂林山水的美。通过把大海、西湖与漓江水进行对比,了解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把泰山、香山与桂林山对比,突出桂林的奇、秀、险的特点。

(3)能仿照句式写景物。

3、教学重、难点

学习课文2、3自然段,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写一处景物,是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首先抓住一条主线

即以“桂林山水”为主线,抓住这一主线,把“漓江的水”“桂林的山”两个内容串联起来,引导学生去探究漓江水静、清、绿。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从而把语言文字的训练,情感的熏陶、想象力的培养有机的融为一体。其次,落实两个训练点。

1、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这是本课训练的重点。本课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如“桂林山水甲天下”“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对这些句子的理解。我们不能停留在表面上。要使学生体会其蕴涵的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本文语言优美,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在教学中,我花大力气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此外,还要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本课蕴涵着丰富的训练学生想象力的因素。第三自然段在描写桂林山的形状时,文中提到有的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那么它还可能像什么,在此部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教学设计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我紧扣“课标要求”,针对教材内容,采用讲读法、讨论法、多读多想、从扶到放等方法,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程序:

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㈡、出示课件,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

1、实物是学生最易接受的直观教材,我先让学生仔细看图,让他们对桂林山水有个总体印象。

2、让学生边看图边思考: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看,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中注意力和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㈢、直奔中心,紧扣重点,教给方法。

桂林山水的特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作者仔细观察事物、充分发挥想象、采用对比、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用优美动人的语句把它描绘出来的。分析第2自然段:

1、指导看图

2、请一位同学朗读,让其它学生思考讨论:作者是怎样把漓江水的静、清、绿写具体的?

3、老师讲解,然后分组轮读,边读边想象桂林水的美。相机地出示句子:漓江的水真„„无瑕的翡翠。

4、全班读,体会排比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5、仿句子写句子: а、校园里真干净啊,干净得„„ ь、教室里真静啊,静得„„

通过本段的学习,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桂林水的静、清、绿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图文对照,仿佛自己正置身于桂林,看到了桂林水的美,怎能不对桂林充满爱?怎能不对祖国山河的秀丽表示赞叹?同时又学到了读段的方法。㈣、放手自学,巩固训练重点。

在教给学生领会读段的方法后,让学生自学第3自然段,体会桂林山的奇、秀、险,想象它的美,然后交流、反馈自学情况。㈤、讲读第4自然段

以读代讲,让学生划出描绘整幅画的词语,想象整幅画卷的形象,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思。㈥、指导朗读

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将理解语言和积累语言的训练融为一体,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本课作者在描写桂林山水的特点时,用了许多优美的语句,这些语句表达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和赞美,朗读时让学生把这种感情读出来,把自己被桂林山水陶醉的情感表达出来„„通过这种有感情地朗读,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桂林的爱,对祖国河山的赞美,激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㈦、拓展延伸

选择当地合适的一处风景,想想它有什么特点?然后写一段话。

四、说板书设计

这一板书,把课文中最优美、最精炼、最关键的语句精选了出来,不但把文章的结构显现出来,而且把桂林山水的特点也表达出来,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指导背诵。把课文中心内容表达完整,使文章的内容一下印在学生的脑子里。

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我遵循了“老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基本原则,力求语言、文字和思想感情熏陶的有机结合,既突出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目标。

《尊严》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课文尊严写的是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的一个故事。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哈默等一群逃难的人来到了沃尔逊小镇上,他脸色苍白,骨瘦如柴,仍拒绝了送到面前的食物,理由是不能白吃人家的东西,只能在帮忙干完活以后才可以吃。镇长把他留在了自己的庄园,甚至还把女儿许配给了他,因为镇长杰克逊认为“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从这件事我体会到:尊重自己,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文中哈默的一句话:“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令我对哈默肃然起敬。一个在逃难途中仍保持自我尊严的人的确是个不寻常的人,他日后的成就就是以此为基础的。文中的镇长杰克逊同样令我关注,他是那么善解人意,把尊严留给了哈墨,同样也展示了自己的胸怀和慧眼。本篇课文抓住哈默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他是一个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食物的人,表现出他非常自尊。

二、说学习目标

学生对尊严两字背后的含义不是很明白,对怎样通过神态、动作、语言来表现一个人不是很清楚。为此,我设计学生的学习目的是:

1、能读准生字“惫”、“堪”、“捶”、“僵”等,并能正确书写及运用。

2、能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体现人物的品质,能通过角色转化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3、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哈默美好的形象和人格魅力,明白从小就要有自尊心,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有尊严。

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抓住描写哈默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难点确定为透过哈默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品质以及理解杰克逊对女儿说的那句话。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开门见山地板书课题,请同学根据自己回家后的学习和交流谈谈什么是尊严。然后读课文,概括地说一说课文围绕尊严讲了一件什么事。再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三块:

1、逃难人狼吞虎咽

地吃起好心的沃尔逊人送来的饭菜;

2、哈默例外,他拒绝了送到面前的食物,理由是不能白吃人家的

东西,只能在帮忙干完活以后才可以吃;

3、哈默留在了庄园里,二十年后成了石油大王。最后学习生

字,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疲惫不堪”、“狼吞虎咽”和“惬意”。第二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入境导入,患难显本性

1、出示词语:

面呈菜色 疲惫不堪 狼吞虎咽

2、配上一副逃难人的画面,要求学生以逃难为主题说一段话,并用上这三个词语,然后再读读课文里

是怎么形容这一群逃难人的。

目的是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意识到此时人饿极了,很少再顾及尊严。

二、读中体会,坚持显品质

1、过渡:在这一群逃难人里有一个人例外,他拒绝了送到他面前的食物,坚持要在帮忙干完活以后才 可以吃。

2、默读2到5小节,划出年轻人说的话,谈谈自己的感受。

3、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出示年轻人说的3句话

⑴他仰起头问;“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儿需要我做吗?”

⑵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说:“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

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⑶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年轻人站起来说。要求学生关注这三句话中年轻人的神态、动作、语言,包括语气(这从标点可以看出来),体会哈默的 内心,体会哈默的品质。如果学生不能讲到位,我可以用问题引导学生体会,让学生以哈默的身份与我对话,从而突破重难点; ⑴ “年轻人,你为什么非得有活儿需要你做才肯吃东西?” ⑵“年轻人,你不吃东西能有力气干活儿吗?”

⑶“年轻人,你为什么一定要坚持先把活儿做完才吃东西?”

这一设计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认识到人需要有自己的坚持,需要有顽强的毅力,需要有高尚的品质。

4、同桌分角色朗读2到5小节,在全班多组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来评价哈默和杰克逊大叔,如老师问

朗读课文的同学:“杰克逊大叔,我看袄了你脸上惬意的笑,你觉得哈默做事怎么样?”或请其他同学 来评:“你觉得杰克逊大叔是个什么样的人?”对能够结合文本来评价的同学要多表扬。

三、升华主题,尊严成就富翁

1、引读6、7小节

2、出示杰克逊说的话,要求学生谈谈你以前认为怎样的人是富翁,学了课文以后对富翁有什么新的认

识。可以小组内先交流,再全班交流。

设计目的是通过讨论问题,让学生基本达成这样一个共识:这里的富翁,并不是指那些拥有豪华的物质 享受或百万金钱的人,而是拥有着尊贵的人格魅力、相信劳动才能创造财富的人。这样的人的贫穷只是

一时的,他会靠自己的尊严,凭自己的双手一点一滴地创造财富,成为既有物质财富,又有精神财富的 富翁。

3、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全文,完善板书:哈默用劳动换取食物,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在你我心中 书写了一个大大的人字。

《自然之道》说课稿:

一、说教材

第三单元以“大自然的启示”为主题,主要是通过课文来进行观察自然、保护环境的延伸和拓展。其中《自然之道》是一篇以科学常识为主的叙事文章。它以事情发展为顺序,讲述了我和同伴去旅游时看到一只幼龟被嘲鸫啄食。他们不顾向导的劝阻,让向导把幼龟放入大海,结果指使更多的海龟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愿望截然相反的结果。

通过本篇的教学,继续学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使学生认识到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能违背自然之道。

这篇课文我准备了两个讲授,第一课时:导入,范读课文,自学生字;理清脉络,讨论段落划分。第二课时:复习生字,朗读课文,读后谈感受;教学课文,理解词语,总结全文。

我着重讲第二课时,针对可是的安排和学生的认知实际,我确定以下目标: 1.思想教育目标:使学生认识到在自然界中,要遵循自然规律,反之则会弄巧成拙; 2.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词语,体会用恰当的词语表达情意; 3.基本技能目标: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二.说教学要点

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启发是重点;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难点。三.说教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生活阅历,本科选用了“细读,精读,默读整体感知;讨论体会”为主的教学方法。为什么寻用这种方法呢?本课是一篇丰富学生见识,使学生受到启发的文章。精读,品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课文思想感情;默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有利于思考问题。讨论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四.说学法

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学。这节课可知导学生掌握如何理解句子的学习方法,知导学生以朗读来理解;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或句子。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五.说学生情况

中年级的学生,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对大自然,对社会都有很大的好奇心,借助本课的学习,对他们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有很好的帮助。六.说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释题:借助“拔苗助长”

板书课题,什么是“道”?自然之道是什么意思?自然界究竟有什么规律呢?

(二)回顾

1、作者一行人的目的是什么?

2、出示图片,了解太平洋绿龟的相关知识。

(三)紧抓蠢事,引入探究

1、是啊,如此可爱的小海龟却被我们不经意间深深地伤害了,看大屏幕,全班齐读“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师出句子)理解“愚不可及”

这是一件什么样的事令作者如此后悔呢,自由读课文3~7自然段,说说这是一件怎样的事。

(作者他们救了一只幼龟而害了许多只幼龟。)

概括板书“救龟”──“害龟”。

“救龟”与“害龟”分别是哪几段?(3~4,5~8)

(四)抓关键词,学习“救龟”(3~4)

读读第三段,你觉得这一段里值得你积累的词语有哪些?(欲出又止,踌躇不前)

找到这两句话读一读,联系上下文,用你的动作来说明这两个词的意思。(指名表演)

从这两个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幼龟非常谨慎,写出了“侦查”之意。)

还有一个词也说明了幼龟很谨慎,你知道是哪个么?(突然,说明其动作快。)齐读第三段。

正在这时,一只嘲鸫用尖嘴啄它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幼龟的生命受到威胁。同学们,此时假如你就在现场你会怎么做?

是啊,怜悯之心人皆有之啊,咱们来看看第四自然段,看看他们是什么样的反应。

找找游人和向导不同反应的词语。

1、游人:紧张 焦急 呼喊

2、向导:若无其事 极不情愿 冷淡

出示:

向导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朗读体会若无其事)

分角色朗读第四段

如果你是幼龟,你会怎样感激向导呢?

(五)学“害龟”,体会心情

1、故事到这里结束,该是完美的结局。可是出人意料的事发生了。指名读5、6段,看图,想象惨状,体会“饱餐一顿”。

2、一只可爱的幼龟得救了,我和同伴本以为做了一件好事,可是由于得到错误的信息,成百上千的幼龟爬了出来,成了食肉鸟的美餐。我们真是干了一件_____的事。此时此刻,作者和同伴们的心情怎样?吃惊、震惊、后悔、自责。

3、填上适当的词语,读句子。

同伴()地说:“天哪,看我们做了什么!”

(六)明道

1、沙滩上的惨剧正在发生,我们应该怎么办?补救。读第七段,把描写向导和我们的动作的词语画出来。此时的心情怎样?

交流:摘下、放进、抓起、奔跑。

此时向导和我们的心情怎样?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焦急,很想救这些幼龟──赶紧、迅速、气喘吁吁)朗读体会心情。

2、我们的补救有效果吗?尽管我们竭力抢救,可不少幼龟还是成了食肉鸟的美餐。

读第八段。出示句子:

不一会儿,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

(“欢乐”与前文哪个词照应?“颓丧”。由这两个词你想到什么?)

我和同伴们低着头,在沙滩上慢慢地走。我们此时会想些什么呢? 向导由若无其事到不情愿,现在心情又是什么样?

3、现在,我们再来回想一下向导说的那句话(出示)还会劝告他吗?你还会哀求他吗?还会去指责他吗?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现在你对向导的话,自然之道,有更深的理解了吗?谁来说说。

(七)作结

自然万物,有着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规律,在自然面前,我们人类该做些什么呢?课文通过具体事例告诉我们:如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这就是自然之道。

课外探讨;向导明明知道我们的想法会害了幼龟,为什么不制止,反而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他这样做你是赞同还是反对呢?

解决难题2:长文短教

取舍得当,长文短教 确立教学目标:(2)取舍教学内容(3)选定语言训练点 《夜莺的歌声》 教学目标:

1、学会本文14个生字,理解文中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小夜莺的机智勇敢。

3、能理解文中含意深刻的句子,并能借助相关句式来表达。取舍教学内容: 一、二部分(“小夜莺”用歌声诱敌人上钩;“小夜莺”在为敌人带路途中用歌声为游击队员传递情报。诱敌、带路)作为重点;

三、四部分(“小夜莺”协助游击队歼灭敌人;“小夜莺”在村边小路旁,继续吹奏着宛转的歌声。歼敌、再诱)略讲。选定语言训练点:

1、认识隔行分段的格式。

2、快速默读,概括每部分内容。(用一句简洁的话或一个概括的词写在隔行处。)与敌周旋 巧送情报 一举歼灭 继续放哨)串联小标题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有个被称为小夜莺的孩子同敌人周旋巧妙地将德军的消息传送给游击队,协助游击队一举歼灭德国小分队,战斗胜利后,小夜莺歌声依旧,继续执行任务.3、通过句式表达对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 德国兵和孩子的第一组对话: 孩子从军官的问话中知道(),但是他故意()(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军官听了()。

找出其他的几组对话,读、理解、表达。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精神。

4、朗读每组对话

5、文后泡泡中的思考题,目的是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间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

*《小英雄雨来》

对于略读课文、选读课文,可以采用“一读读通课文,二读粗知大意,三读交流感受”的教学模式;

课文较长,教学时可以用来训练学生默读的速度。参照这个时间,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通读课文,然后说说每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列标题或用一句话概括:游泳本领高 夜校读书 掩护李大叔 智斗强敌 村民夸奖 机智脱险

感受最深的是什么(特别要注意学生是否体会到了小英雄的机智、勇敢),在大体掌握课文内容的情况下,练习复述。

品读词句,触摸生命的春天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教材第八册第五单元第十七课《触摸春天》,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教具、教学准备、教学流程、板书设计、教学评价等方面做具体的阐述。

一、教材分析:

1、教情分析: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四年级第五单元,以生命为主题的第一篇课文,这组课文通过一幅幅真实而动人的画面,展示着生命的美好,感悟着生命的真谛,教育学生要热爱生命、珍惜生命。《触摸春天》是一篇短小精悍而蕴涵着深刻道理的小品文,语言简洁,意境隽美。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春天的早晨,八岁的盲童安静奇迹般地捉住了一只蝴蝶,并且在细细地感受到春光后,安静又把这只蝴蝶给放飞了。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二是学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增加语言积累。这篇简短的抒情散文真切描写了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的故事,表达了盲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

2、学情分析: 学生对盲人的内心世界没有深刻的体会,这对理解课文,感受人物内心活动有一定障碍。因此,我在课前安排了一次“假如我是一名盲人”的体验活动,让学生闭上眼睛,通过走路、读书、写字等行动,切身感受盲人生活的不便和困难,从而更好的理解课文。

二、教学目标

1、继续巩固新学生字词,正确体味“流连、穿梭、流畅、悄然、神奇的灵性、张望、飞翔、多姿多彩”等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后三个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体会其表达效果,增加语言积累。

4、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味安静的内心世界,感受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是课文理解的重点,怎样让学生理解这一意味深长的哲理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抓奇迹,触摸心灵;悟奇迹,触摸生命力;品奇迹,触摸生命的灿烂。第一部分是通过这个句子让学生触摸到安静的心灵,走近安静;第二部分是通过细读“扑腾”这个词语来感受到安静内心的五彩缤纷和涌动的生命力,走进安静;第三部分是通过观看《千手观音》舞蹈和阅读海伦•凯勒的英雄事迹、填写我自己设计的诗歌《触摸生命》,提炼本文的主旨“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有权利创造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让学生触摸到他人生命和自身生命的灿烂。

《生命 生命》说课稿

《生命生命》是台湾女作家杏林子笔下一篇短小精美的散文。

反复读这篇课文,我被她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所打动,但这有点沉甸甸的生命话题,四年级的孩子能从中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吗?于是我重新审视,从作者的角度解读文本,应该是命运的坎坷使她对生命的感悟更加深刻,引发共鸣,从而思索沉淀;对飞虫这一生命的敬畏,对种子生命的赞叹,对自己心跳的感悟形成了她对生命的深层思索即两种人生态度,珍惜意识,和价值意识;此时蹲下身来,我就是学生,我从文本看到的是什么?也许只是:小飞蛾遇险时的极力挣扎——强烈的求生欲望;香瓜子长出小苗——生命力是强大的;“我”静心听心脏的跳动,感受到自己的生命的存在,而难以感受深层的价值意识。

基于此,在教学定位上侧重于在语文实践中获得熏陶感染,较浅层次地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从而懂得生命有限要珍爱生命。

那怎样使学生的情感同文章的情感,作者的情感融合,进行有效的多维对话,从而去感悟生命呢?我选用了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换位体验,适时点拨,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生情。[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动弹、欲望、不屈、茁壮、听诊器、震撼、糟蹋、有限”等词语。、2、在师生对话中培养概括能力

3、在朗读与对话中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并有感情地朗读。

4、、在朗读与对话中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理念上则力求凸显语文本色,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达到在赏析语言中感悟生命内涵,在感悟生命中习得语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同时遵循阅读教学的规律,重视体验感悟。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在以上理念的指导下,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在第一课时中,扫除字词障碍后进行整体的初步感知,再分两步出示作者的资料,体味作者与飞蛾、香瓜子的相似之处,在作者眼中生命是什么?这是对文本的建构,接着进行小练笔的:在你的眼中生命又是什么?让我们走进生活吧,这是一种自我的构建。最后是试背喜欢的事例或句子进行积累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第二课时中则以两个想不到和两个我想到统领全文深入体验感悟。具体分为:

〈一〉、谈话导入,指向生命。这是一种“预热”,也是教学前奏,又不露痕迹的暗示积极的人生态度。〈二〉、品读文本,体味内涵

这一环节的教学流程与课堂基本一致,考虑到三个故事不是单纯的并列关系,而是有所递进,所以分成悟飞蛾,力求生;感种子,顽强长;观生命,知珍爱;感存在、懂珍爱这四个小环节。而作者对生命的思索并非一蹴而就的,也不可能是,嗯,我看完了,我回家慢慢思考吧。所以将作者的综合思考又重新分解到每一个小故事中,从而更好地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实现文本的情,作者的情推向学生的移情,更好的对话体验。每个小故事又力求能做到层层推进,对重点词句的品读真正达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悟的境界,使学生加深感悟,得到熏陶感染。

紧接着用生命仅仅只属于自已吗?让学生走出文本,走进自我的构建:我们也下定决心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决不让他白白流失。这是一种心理学暗示,学生容易爱到感染。

〈三〉、送出感悟,引导思考

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走出文本和自我,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并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将目前难以体验的生命价值观推向学生。

《乡下人家》说课稿

今天我说的是人教版九年义教小语四年级下册第21课《乡下人家》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我将从“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定位”、“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路”、“教学过程的安排与意图”这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定位。

《乡下人家》编排在第六组,本组主题是“走进田园,热爱乡村”。意在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自然质朴的田园生活,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乡下人家》是本组第一篇精读课文,它用质朴而生动的文字向读者呈现出一幅田园风光的诗意画卷。展现了乡下人家的朴实自然,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的美好品质。选编本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体会乡村生活的自然亲切、优美恬静,感受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善于抓住乡村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场面,描写乡村生活的特点。基于本文的特点及本组的编排目的,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点:

1.知识目标: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好句,培养语感。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和乡下人家最密切相关的景、物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法。

3.情感目标:在读文中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获得美的享受。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读文感悟,学习写法。这一重点确立的依据是本组的编排目的及本文在组内的重要地位。同时,这也是难点,因为我们的孩子住在农村,文中描绘的景与物大多是学生熟悉的,而文章的语言看似平淡,那如何从熟悉的景物中看出新意,从平淡的文字中读出美感,是本课的难点。

二、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崔峦老师指出: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向学生传授学法,教学生学会学习。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理念,我采用了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学习方式,全体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自主、积极、主动的活动。耳听、眼看、口读、脑想、用肢体语言表演,“全频道”运作,“多功能”协调,“立体式”展开。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伙伴中的首席。关注他们情感的生成、个性的体验和生活的联系。

阅读不仅仅是人文性教育,更不可忽视的是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课标提出这一学段的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词句的意思”、“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语段”等要求。所以我引导学生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同时进行词语的运用,朗读的训练,写法的提炼,使人文性与工具性融为一体。

三、教学过程的安排及意图。

(一)、设疑导入。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乡下人家。课件出示“乡下人家”图。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一遍,看谁有能耐,把一篇文章都成一句话,其实这是一种更高的读书境界。此处设计我意在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让学生们在文中找中心句。让学生知道乡下人家的美不仅美的独特,还美的迷人,这二者是缺一不可的。我顺势又在黑板上写下了独特、迷人,并且打上了问号。那么乡下人家风景的独特、迷人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乡下人家。

(二)品读课文,展示自学成果。先四人小组内交流,教师提出要求:读一读喜欢的词句或段落,并说说原因;一个同学发言时,其他同学认真听,也可以评一评。这里不是讨论问题而安排小组学习,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也是教学生学会聆听,懂得尊重,学语文也是学做人。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这时,教师找出重点词句让学生多读,从中感受文中呈现出的画面美,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以及抓平凡事物细细描写的表达方法。

(三)品味语言,感受乡下人家风景的独特、迷人。这个环节我分三步走。第一步——猜心思。一开始我故装神秘的说,在这六幅图画中,老师比较喜欢一幅图画,还有一幅图是我最欣赏的,大家想知道么?我想让大家猜猜看?(课件出示:

1、光猜到还不行,还得具体说出老师喜欢的原因。

2、读书要学会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文字,做到字字入目;另一只眼睛看到文字的背后,体会文字的内涵).此时,学生都会认认真真的看课文,看这六幅图画,猜老师比较喜欢哪一幅,最欣赏哪一幅。第二步——品味语言,感受乡下人家风景的独特、迷人。那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教学方式显得不单调、枯燥,六幅图画的教学方式各不相同,它们分别是这样设计的:

瓜藤攀檐图:课件出示图以及文字。抓住“别有风趣”这个词进行教学,让学生说它的意思,并让学生思考“别有风趣的装饰”指什么,从而让学生知道前者是用有生命的瓜藤装点,而石狮子大旗杆这样的装点则显得呆板、严肃。然后分角色朗读此段,女生读前半部分。男生读后半部分。让学生体会乡下人家屋前装饰的独特。`

鲜花轮绽图:课件出示图以及文字。让学生想象这些花都会说些什么?从而让学生感受乡下人家门前风景的朴素、华丽。

雨后春笋图:课件出示图以及文字。抓住“成群、探出头来”这两个词进行教学,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春笋的多和调皮,感受到作者对笋的喜爱,以及对乡下人家的赞美。最后通过我的引读,(例如:这是一群顽皮的笋,这是一群快乐的笋),让学生读出感情来。

鸡鸭觅食图:课件出示图以及文字。通过设计“假如你是快乐鸡群中的一只,你会怎样读?”“你为什么要这样读?”这两个问题,让学生体会到鸡的那份悠闲、自由、快乐,从而让学生知道这是一个甜蜜幸福的家庭,然后再鼓励学生站起来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院落晚餐图:课件出示图以及文字。问学生:“乡下人家在哪里吃饭,吃饭时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让学生知道他们吃饭时心情的愉悦、快乐、惬意。引导学生带着愉悦快乐的心情读。然后抓住“天高地阔”这个词进行教学,问学生换成津津有味、狼吞虎咽行么?让学生理解“天高地阔”这个词即强调吃的动作,又强调吃的心情,还有边吃边聊的意思。引导学生再次读出那份愉悦与快乐,感受那份独特与迷人。

月夜睡梦图:让学生想象纺织娘的歌代表了什么意思?从而引导学生缓缓的、柔柔的、轻轻的读。

第三步课件出示:乡下人家­­­­­­­­­­­­­­­­­­­­­­­­,不论(),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这一步的设计是想让同学们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四)课后延伸,升华主题

配乐朗读戴望舒的“在天晴了的时候”。让学生边读边画出作者重点描写了雨后的哪几样景物,体会作者巧妙的拟人化手法,感受乡间小路雨后的清新与生气。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补充的一点作业是对文本的拓展,让学有余力的学生继续循着文本追根溯源,去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五)板书设计:

乡下人家 独特、迷人

鲜花轮绽图

雨后春笋图 鸡鸭觅食图

院落晚餐图

月夜睡梦图 瓜藤攀檐图

这个板书说明了乡下人家的景色如画,自然让人心生向往之情.《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我从教材特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板书这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八册第七单元“认准目标,不懈努力”主题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篇文章讲述了17世纪意大利著名的科学家——伽利略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全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作者采取了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方法,先写伽利略,再描写亚里斯多德。第二部分抓住亚里斯多德的一句话,写出了伽利略同这位理论权威挑战的全过程,最后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照应文题,结束全篇,形成了一个圆合自如的完整结构。

二、设计理念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点燃的火把。”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力争做学生思维的激活者,情感的激发者,学习的引导者,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采用了“学——议——练”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学生读、说、议、写、画,去代替教师单一的讲授,通过对课文重点词句的感悟、理解、品味、积累、运用,使学生得到思想的启迪、思维的发展,同时获得语言的增量。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阅读的要求和文本本身的特点,预设本篇课文分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1.结合具体语境认识3个生字“违、妄、执”,辨析5个多音字“着、的、当、更、为”在文中的正确读音,并能区分1组形近字“辩、辨、辫”。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所写的典型事情的主要内容。3.联系上下文理解“信奉”、“胆大妄为”、“固执”的意思,了解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当时在人们心目中不同的地位,并在对比品读和想象写话中初步体会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紧密结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

四、说教学重、难点:

1.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丰富学生的语言,训练他们的思维,培养说话和写话能力。

2.了解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当时在人们心目中不同的地位,并在对比品读和想象写话中初步体会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五、教学准备

1.学生认真预习课文,结合课外搜集到的资料,了解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生平及主要成就,了解伽利略所处的社会背景。

2.教师准备简单的教学课件。

六、说教学流程

根据课文文本的特点、中段阅读教学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我预设了以下三个版块的教学:

(一)名言引路,走近“伽俐略”;

(二)整体感知,初识“伽俐略”;

(三)情境体验,感动“伽利略”。

下面我将着重说说我在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

首先,我在第一个板块的教学中以名言谈话引路,先猜作者而后揭示并介绍名言作者,初步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拉近了学生与课文主人公伽利略的距离,情感上有一种自然的亲近,学生无论从知识还是心灵都得到了一次熏陶和感染。这样的引入,水到渠成。

其次,在“整体感知,初识‘伽俐略’”板块中,我以本课的词语为平台,为学生架设一个有梯度的训练提升空间。第一组词语是本课中一些难读的多音字,重点指导学生自己想办法正音、纠错,读准字音。第二组词语让学生自己辨析三个同音字——辩、辩、辫,共同归纳辨析形近字的方法,最后运用这3个词语介绍读书时代的伽利略。第三组词语是本课中一些带生字的词语,因此让学生读好很有必要,然后引导学生在这些词语的帮助和启发下,回顾并尝试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虽然有一定的难读,但学生通过“跳一跳”摘到的果子格外具有兴趣,体验到的成功分外激动。

本课的词语教学是一大亮点,打破了传统词语教学的方式,把词语组块归类出示,将词语与课文内容整合,将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进行到底,对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做了有效的处理。

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能力的训练完成后,此时学生已扫除了阅读课文的障碍,这时教师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文脉,找到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争论的焦点,引起学生质疑:在这个问题上究竟谁是胜利者?教师用语言过渡 :让我们这群21世纪的孩子们一起跨越时光隧道,亲临当时意大利举世闻名的比萨斜塔,去见证这个伟大的实验吧。

叶圣陶先生说过:“入境始于亲”,这样的过渡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最后在“情境体验,感动‘伽利略’”板块中,重点抓住第5自然段的两句话:“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 和“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引导学生畅谈自己听到这样的议论所产生的疑问或者感想,重点突出伽利略的胆大妄为和固执己见。

对比细读第2自然段:“那时侯,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知道亚里士多德那个时候在人们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就会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对伽利略的行为既同情又敬佩,在写话的过程中才会真情流露,情动辞发,而不同人物的身份对学生来说既是一种选择的自由,又是一次在特定情境下语言的灵活运用。通过对围观人物言行的侧面描写,伽利略的形象更加鲜活生动起来。最后教师恰到好处地引用伽利略的另外两句名言:“当科学家们被权势吓倒,科学就会变成一个软骨病人。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敢。”这既是对学生心目中的伽利略形象的一次质的提升,又是对课始的一次呼应,还是激发学生再次学习的一股巨大的动力,起到的“一咏三叹”的效果。

七、说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预设如下: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亚里士多德 伽利略

重的先着地

同时着地

至高无上

胆大妄为

固执

板书看似简约但不简单,通过对比理清文章脉络,通过对比了解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当时在人们心目中不同的地位,通过对比初步体会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紧紧抓住文本的特点,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学习的主动性,力图让语文教学“味正情浓”。正像叶老说的:既要有语感的敏锐,既要从语言文字去揣摩,又应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语言学习得到增量,思维得到启迪,情感得到熏陶,这是语文教学追求的一种美好的境界,也是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

《鱼游到了纸上》说课稿

<<鱼游到了纸上》这篇课文是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第八册第七组的第三篇精读课文,文章以青年人“特别”的举止为线索,随着“我”对他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位勤奋专注、画技高超的残疾人形象跃然纸上,作者对这位身残志坚的青年的敬

佩之情也越来越浓。

本文在写作手法上有许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作者细腻生动地描写了聋哑青年的外貌、看鱼时的神态和画鱼时的动作,刻画传神。语言平实而含义深刻,令人回味无穷。

根据中年段“如何抓住重点词语及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文章内容”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描写青年看鱼、画鱼的句子,感悟青年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

3、了解青年的优秀品质,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并培养学生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引导学生抓住描写青年看鱼、画鱼的句子,感悟青年的优秀品质,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我采用“表达感受——想象叙述——感情朗读”的方法进行教学。想象说话,是培养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学懂课文,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本册教材编写《说明》中指出:“特别要重视朗读的指导,教学时应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并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对课文中重点句子的理解,我就是采用了让学生反复朗读,在理解中朗读、在朗读中加深理解的方法进行教学。

为了在教学中达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五个环节来完成本课的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开课时,配乐出示三位名画家最擅长的佳作,学生欣赏并谈完感受后,师再引导学生认识一位能让鱼游到纸上的特别的画家。并板书课题,学生产生了疑问:鱼只能在水里游,怎么能游到纸上呢?带着疑问学习课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把课文读通读顺。同时,在初读课文后,进行生字词的教学。虽然说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学生字词的能力,但教师仍然需要把握学生的自学情况,对学生易读错、易写错的字加以指导。为此我设计了指读,提示读音,领读,提示写法等教学环节。在学习生字词后引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能力。

以上设计既遵循了语文学习的规律,也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其目的一方面在于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和带着问题读书的意识,另一方面意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品“画鱼”,理解“鱼游到了纸上”。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引导学生再次走进课文,认识这个“特别的”青年。他不但外表帅气,而且很有才气,引导学生提炼出重点语句“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抓住“游”字,进行理解,体会到青年画鱼栩栩如生,才会得到赞扬。青年又是怎样画鱼的呢?引导学生朗读青年画鱼的句子,抓住“工笔细描”“一丝不苟”“挥笔速写”“很快地”等关键词句感受青年画鱼专注认真,笔法娴熟。另外,利用想象填补文中空白,一是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想象青年画的鱼会有哪些动态,二是通过引导,想象当时周围人的会如何赞叹青年的画,又回扣到了赞鱼,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鱼游到了纸上”。

这样的设计既让学生感受到青年人画鱼时的专注认真和画技的高超,同时也体会了“鱼游到了纸上”的含义,使青年人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逐渐清晰。

(四)悟“看鱼”感受“鱼游到了心里”

青年人为什么把鱼画得那么逼真?是因为他认真观察的结果。引导学生找出描写青年人“看鱼”的句子。紧扣文本语言,体会聋哑青年那份专注认真,感受青年已经完全沉浸在了“忘我”的境界里,他已经和游鱼融为一体了。可以让学生从“老是”、“呆呆地”、“静静地”、“从来不说一句话”等词眼中进行感悟。并创设情境,配乐朗读:抓住“每个星期天”让学生想象不管严寒酷暑,无论刮风下雨,他从不间断。教师通过一个回环句势的引读,让学生体会到聋哑青年爱鱼如痴,观鱼似醉,使学生增进感悟,深化情感。

通过“读”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以心感悟文本,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以达到与作者产生共鸣的效果。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中读出感情,加深印象,提高阅读能力。

通过前面品“画鱼”和悟“看鱼”,让学生感受到了青年的忘我和他的坚持不懈,从而理解了 “鱼游到了心里”和“鱼游到了纸上”的关系,突破教学难点。

(五)、拓展升华。

1、引导学生观看千手观音录相,加深学生对身残志坚的人的敬佩之情。

2、小练笔,理解升华。

面对着这个经过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获得成功的青年,面对着用优美舞姿赢得观众喝彩的聋哑人,面对着生活中许许多多迎着困难勇往直前的人,你有什么话说呢?让学生动笔写一写,体现了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训练。

这样设计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残疾人身上那种身残志坚的精神让人敬佩,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认识到,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人,无论你做什么样的事,只要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就一定可以成功。

《普罗米修斯》说课稿

一、教材简析。

课文是一篇神话故事,记叙了普罗米修斯为了解除人类没有火种的困苦,勇敢地盗取天火,从而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智慧,并与宙斯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动人传说,赞扬了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全文共有9个自然段,根据事情发展顺序可分为“无火”,“盗火”,“受罚”,“获救”4段。课文的第二和第三段是文章的重点所在,也是普罗米修斯高尚精神的集中体现。课文注意了人物个性的刻画,使普罗米修斯的勇敢与献身精神跃然纸上,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预设目标:

1.在读准、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抓住神话人物之间主要关系等方法概括神话的主要内容,为复述故事打下基础。

2.抓助主要人物普罗米修斯言行和环境描写的语句,通过反复品读、融情想象、回环朗读等方式,让学生感受普罗米修斯勇敢无私、坚强不屈的英雄形象,激发学生阅读古希腊神话的兴趣。预设流程:

一、吟诵诗歌 唤起阅读期待

二、整体感知,理清人物关系,概括大意

三、抓住人物言行,感受英雄形象 1.在你心中,普罗米修斯是一个怎样的神?

出示:普罗米修斯摇摇头,坚定地回答:“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

2.课文中哪些语段具体描述了普罗米修斯在为人类造福呢? 3.屏幕出示一、二两个自然段,引导想象,感情朗读

刚才,我们借助课文中的具体事例,强烈地感受到了普罗米修斯为人类造福的一颗赤诚之心。请大家读读文中具体描述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忍受痛苦的语段,从哪些具体的语句中品味到了普罗米修斯坚强不屈的品质?

4.紧扣课文6—8自然段,通过情景创设、换位体验、融情想象和回环朗读等方式感受普罗米修斯的“痛苦”和“不屈”,从而积累语言,激发情感。

刚才,我们抓住了人物的言行,通过联系上下文来感受人物的特点。课文也是用这样的方法来塑造普罗米修斯这个人物形象的。

四、拓展升华

1.教师:多少年来,普罗米修斯造福人类、坚强不屈、勇敢无私的英雄事迹感动着无数的人。让我们再次来朗读雪莱的《普罗米修斯赞歌》吧!

拓展阅读诗人雪莱的《普罗米修斯赞歌》。

下载语文课文 草船借箭 第二课时说课 教学资料--语文说课评课[学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课文 草船借箭 第二课时说课 教学资料--语文说课评课[学习资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说课资料(5篇)

    摘要: 说课是指在某一特定的场合,教师较为系统地讲述某一教学内容的课堂教学设计及其设计的理论依据。说课分详细说课和概略说课。本文拟从英语学科特点出发,就英语详细说课讲......

    《赛龙舟》评课资料

    《赛龙舟》评课资料听完周老师的语文课《赛龙舟》给我最深的印象就两个字—震撼。这节语文课是我听过最人惊心动魄、身临其境的语文课。仿佛我也参加了一场赛龙舟的比赛,孩子......

    小学语文第二课时说课

    第二课时 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与大家探讨的是苏教版_3__年级___册第__单元第__篇讲读课文《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及教学评价这四个板块......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 微课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敲门 面带微笑入场,眼睛直视前方,用余光看评委。 轻放东西,开始板书题目。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12号选手,今天我试讲的题目是《草船借箭》,现在我开......

    小学语文说课怎样说教法

    《小学语文说课怎样说教法》笔记 一、“说教法”的要点 “说教法”的关键在于:说出“用什么方法、怎么样教?”和“为什么用这个方法、这样教?” 说清小学语文教法,要注意几个要......

    三年级语文说课标说教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说课标说教材 麻李小学 韩琳 我要解读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内......

    小学语文说课第一课时原

    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与大家探讨的是人教版___年级___册第__单元第__篇讲读课文《 》。下面,我将从教材简析、教学策略、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及教学评价这四个板块展开细说。......

    说课资料(一)[模版]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应该掌握的说课技巧 “说课”是一种新兴的教研形式,它是指教师在特定的场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评委、同行或教研人员系统地口头表述自己对某节课(或某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