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名词解释[5篇材料]

时间:2019-05-15 03:48: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教学名词解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教学名词解释》。

第一篇:教育教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教学法名词解释 1.学校教育

是指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员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得教育活动。2.义务教育

是指依照国家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3.教育学

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4.主观能动性

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它是人的主观意识方面特性,故称为主观能动性。5.教育目的

是指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 6.教育方针

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指一个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7.素质教育:

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8.教 师:

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职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9.教师资格制度:

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许可制度,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最基本要求 10.核心课程:

是以问题为核心,把几门学科结合起来,由一个教师或教学小组通过一系列活动教学的课程。11.校本课程:

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校本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12.课程标准;

是指根据课程计划制定的有关学科教学的目标、水准、结构与教学要求的纲领性文件。13.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通过系统调查、收集数据资料,对学校课程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活动,它的判断依据主要是课程实施的可能性、有效性与课程的有效价值。14.教学原则

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15.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也称课堂教学,是按学生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以班为单位,按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和课程表,分科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16.复式教学;

是把俩个或俩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17.教学设计;

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及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实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18.德育任务;

是指德育活动要努力培养学生品德素养的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德育方面的直接体现。19.德育方法:

是教师和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德育目标而采用的有序的、相互关联的活动方式和手段的组合 20.情景陶冶法:

是通过设置一定的情景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到道德情景与心灵熏陶、教育的一种暗示性德育方法 21.班 级:

是学校根据管理的需要,把年龄相近、文化程度大体相同的学生分割成一个个小范围的聚合体。它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校管理的基本组成部分 22.班级管理: 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得组活动过程。23.教学氛围:

指的是对教学活动产生直接影响的课堂内外部气氛、场景等。24.教学方法:

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各种活动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称 25.启发式教学:

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为目标,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与学生的主动探究,实现知情意和谐发展的过程。26.教学模式:

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观念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的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27.讲授法

是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信息的方法。28.谈话法:

谈话法又称问答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概括已有的知识、经验,积极思考问题,从而使学生得出结论获得新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29.读书指导法:

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阅读课本或课外读物,以获取知识、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一种方法 30.演示法:

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31.调研学习法:

是调查研究学习法的简称,它是指学生亲自去熟悉和了解学习对象的一种学习方法

32、研究性学习:

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33.教学技能:

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与教学有关的知识与经验,促进学生学习,达成教学目标的能力和技巧 34.板书技能:

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需要用黑板以凝练的文字语言或形象的图表传递信息的能力和技巧 35.评价方法:

是指收集教学的信息、对评价对象进行价值判断时所采用的工具和手段的总称 36.成长记录袋:

是显示学生学习成就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他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37.教学媒体: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传递以教学为目的的信息所使用的媒介工具 38.网络教学:

是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采用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教学形式 39.遗传素质

是指人的先天的解刨生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人的机体构造、形态、感觉器官以及神经系统的特性等。40、教师聘任制度

是指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由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学岗位设置,聘请有教师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的教师职务的一项教师任用制度。

41、德育

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与品德发展规律,创设有利于学生品德发展的教育环境,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认识、体检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第二篇:主题教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四铁”党委机关

习近平在接见调整组建后的军委机关各部门负责同志时强调,要紧紧围绕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贯彻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牢记使命、牢记责任,当好军委的战略参谋,努力建设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军委机关,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作出贡献。

2.五位一体总布局

五位一体总布局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只有坚持五位一体建设全面推进、协调发展,才能形成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4.四个自信

“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由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是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创造性拓展和完善。

5.党在新时代强军目标

强军目标是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提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

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也进入了新时代。要确保到2020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战略能力有大的提升,力争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6.五个是

“新时代”具有丰富内涵,报告用了“五个是”作了精辟概括。一是,这“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我理解,这句话是讲新时代的中国要举什么样的旗、走什么样的路的问题。二是,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这句话是讲新时代要完成什么样的历史任务、进行什么样的战略安排的问题。三是,这“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这句话是讲新时代要坚持什么样的发展思想、达到什么样的发展目的的问题。四是,这“是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这句话是讲新时代要以什么 1 样的精神状态、实现什么样的宏伟目标的问题。五是,这“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这句话是讲新时代的中国处于什么样的国际地位、要对人类社会作出什么样的贡献的问题。

7.八个明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8.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9.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10.三个意味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三个“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11.十四个坚持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一)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三)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四)坚持新发展理念。(五)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六)2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七)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八)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九)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十一)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十二)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十三)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十四)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12.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响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明确谋划——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13.强军思想五个重要

“五个更加注重”的战略指导,即:更加注重聚焦实战,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体系建设,更加注重集约高效,更加注重军民融合。聚焦实战,是军队履行根本职能的必然要求;创新驱动,是军队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体系建设,是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核心支撑;集约高效,是当今现代化军队发展的基本特征;军民融合,是实现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的必由之路。“五个更加注重”,把握时代新趋势,解答实践新课题,顺应官兵新期待,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在军事领域的运用,明确了新形势下军队建设发展的基点、动力、方向、效能及路径。

14.强军思想十个明确

明确强国必须强军,巩固国防和强大人民军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

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必须同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力争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明确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建军之本、强军之魂,必须全面贯彻党领导军队的一系列根本原则和制度,确保部队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

明确军队是要准备打仗的,必须聚焦能打仗、打胜仗,创新发展军事战略指导,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作战体系,全面提高新时代备战打仗能力,有效塑造态势、管控危机、遏制战争、打赢战争。

明确作风优良是我军鲜明特色和政治优势,必须加强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坚定不移正风肃纪、反腐惩恶,大力弘扬我党我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永葆人民军队性质、宗旨、本色。

明确推进强军事业必须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更加注重聚焦实战、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体系建设、更加注重集约高效、更加注重军民融合,全面提高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水平。

明确改革是强军的必由之路,必须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

明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坚持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统筹推进军事理论、技术、组织、管理、文化等各方面创新,建设创新型人民军队。

明确现代化军队必须构建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体系,推动治军方式根本性转变,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水平。一支现代化军队必然是法治军队。

明确军民融合发展是兴国之举、强军之策,必须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15.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三步走

原先三步走:第一步到2010年,重点是压缩规模、优化结构和发展性能先进的武器装备,为今后发展打下较好基础。第二步到2020年,力争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第三步到2050年,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把国防和军队建设放在完成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大目标下运筹谋划,对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作出新的战略安排。到二〇二〇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战略能力有大的提升。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这意味着将原来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三步目标实现时间提前了15年。

16.依法治国总目标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十九大报告阐述了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的十四个方面,其中,坚持依法治国方面,提出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

17.新时期党的建设总要求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18.“四有”革命军人

2014年10月30日,习近平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召开全军政治工作会议(被称为“新古田会议”)上提出,要着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他指出,实行革命的政治工作,保证我军始终是党的绝对领导下的革命军队,为我军战胜强大敌人和艰难险阻提供了不竭力量,使我军始终保持了人民军队的本色和作风。

19.“四铁”过硬部队

2016年1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到第13集团军视察。习近平强调,政治建军是我军的立军之本,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松懈。贯彻政治建 4 军要求,要持续贯彻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化理论武装,引导官兵立根固本,铸牢军魂,打牢“三个自信”的思想政治基础,真正从思想上政治上建设和掌握部队,努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锻造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过硬部队。

20.四个意识

是指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这“四个意识”是2016年1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最早提出来的。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强调,全党同志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切实做到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担责、为党尽责。

21.三个维护

三个维护指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核心、维护和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

22.两“不怕”精神

习近平主席到第71集团军某旅王杰生前所在连,视察连队荣誉室,走进王杰班与战士座谈。他充分肯定连队尊崇英雄、学习英雄的做法,指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永远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广大官兵要努力学习践行“两不怕”精神,争做新时代王杰式的好战士。

红船精神:1921年夏,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因遭到法租界巡捕袭扰,被迫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小船上继续进行,在这里完成了大会议程,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这条小船因而获得了一个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红船,而中国共产党建党伟业所蕴含的伟大革命精神,因此被称之为红船精神。

2005年6月,习近平同志首次概括了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和历史地位,指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也是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

第三篇:健康教育-名词解释

1.拉斯韦尔模式――5W模式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传者-效果。行为――是机体在外界环境刺激下所引起的反应。健康相关行为――指的是人类个体和群体与健康的疾病有关的行为,分促进健康行为和危害健康行为。

2.健康行为――是指人们为增强体质、维持与促进身心健康和避免疾病而从事的各种活动。

3.危害健康行为――是指在偏离个人和社会健康所期望,客观上不利于健康的一组行为。促进健康行为――指个体或群体表现出的、客观上有益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一组行为。

4.疾病行为――个体从感知到自身有病到疾病康复全过程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行为。知信行模式――知识信念行为的简称,实质是认知理论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5.行为矫正――指按照一定的期望,在一定条件下采取特定的措施,促使矫正对象改变自身的特定行为的行为改变过程。

6.计划设计――是一个组织结构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科学的预测和决策,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途径等所有活动的过程。

7.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和判断,即个体对自己有能力控制内、外因素而成功采纳健康行为并取得期望结果的自信心。

8.人格: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9.健康睡眠:迅速消除个体疲劳,有效提高睡眠质量,睡眠科学合理不会诱发疾病,在睡眠 中能康复多种慢性疾病

10.药品: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的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适应症和用法、用量要求的物质

11.非处方药:是指病人不需要凭医师处方直接从药房或药店买到,根据患者的病情,自行判断,借助药品说明书,自我进行治疗的药品

12.生活护理:是指人们对自身或他人日常生活的维护与管理

13.体育卫生:是指运用卫生学和体育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体育锻炼过程中影响人们健康的各种外界环境因素及其规律

14.体育环境:是指体育锻炼的自然环境和人工提供的场地设施

15.人际关系:是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各种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

16.膳食制度:是指按营养学的原则,将人体每天所需求的膳食营养进行定质定量定时分配安排的一种制度

17.膳食指南:是指营养学家概括营养学原理,对膳食中食物的选择和搭配提出的指导性建议

18.饮食结构:一日各餐中各种食物种类和数量的组成关系。

19.饮食制度:按营养学的原则,将人每天所需要的饮食营养进行定质、定量、定时分配安排的一种制度。

20.自我效能--个体对执行某种特殊行动以达到某个特殊目的的自身能力的信念。预试验预试验--是指在材料最终定稿和投入生产之前,健康教育传播材料设计人员一定要在一定数量的目标人群的典型代表中进行试验性使用,从而系统收集目标人群对该讯息的反应,并根据反馈意见对材料进行反复修改的过程。

流行病学诊断--是在社会学诊断已经确定影响生活质量的主要健康问题之后,运用流行病学方法,进一步明确健康问题的严重性与危害,从而进一步明确社区的主要健康问题和健康问题的主要危险因素,并最终确定优先干预哪个健康问题的分析过程。

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体现社会公平,农村居民 都能享受到的最基本的卫生保健服务。

21.A型行为模式――是一种与冠心病密切相关的行为模式,其特征往往表现为雄心勃勃,争强好胜,一般对工作十分投入,工作节奏快,有时间紧迫感。这种人警戒性和敌对意识较强,具有攻击性,勇于接受挑战并主动出击,而一旦受挫就容易不耐烦甚至恼羞成怒。有关研究表明,具有A型行为者冠心病的发生率、复发率和死亡率均显著地高于非A型行为者。C型行为模式――是一种与肿瘤发生有关的行为模式,其核心行为表现是情绪过分压抑和自我克制,爱生闷气,表面善忍而怒火中烧。研究表明:C型行为者宫颈癌、胃癌、结肠癌、肝癌、恶性黑

。影响健康的因素――1行为和生活方式2环境3生物学4卫生服务。健康4大基石――1合理饮食2适量运动3戒烟和限制饮酒4心理平衡

。健康促进涉及的5个活动领域――1建立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2创造健康支持环境3增强 社区的能力4发挥个人技能5调整卫生服务方向

。雅加达宣言21世纪健康促进的内容――1提高社会健康的责任感2增加健康发展的投资3 巩固和扩大健康领域的伙伴关系4增强社区的能力并赋予个人权力5保证健康促进所需的基础设施6行动起来

。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意义――1是实现初级卫生保健的先导2是卫生事业发展的战略举 措3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保健措施

。传播的特性――1社会性2普遍性3符合性4互动性5共享性

.传播的分类――1自我传播2人际传播3群体传播4组织传播5大众传播。拉斯韦尔5W模式-1谁2说了什么3通过什么渠道4对谁5取得什么效果。传播条件――1共同经验阈2契约关系3反馈

。人际传播的形式――1个别劝导与干预2咨询3讲座4培训

。人际传播的基本技巧――1说话的技巧2倾听的技巧3提问技巧4观察技巧5反馈技巧6 非语言传播技巧

。人际传播的3种反馈形式――1语言反馈2体语反馈3书面反馈。。。。。。3种不同性质――1积极性反馈2消极性反馈3模糊性反馈

。群体行为干预的基本策略――1树立群体榜样2制定群体规范3加强群体凝聚力4提倡互 帮互学5有效利用评价和激励手段

。主持小组讨论的技巧――1热情接待2说好开场白3建立关系4鼓励发言5打破僵局6控制局面7结束讨论

。传播媒介的选择原则――1保证有效原则2针对性原则3速度快原则4可及性原则5经济 性原则

健康传播材料制作6程序――1分析需求和确定信息2制定计划3形成初稿4传播材料预试 验5材料的生产发放和使用6检测和评价

健康传播效果4个层次――1知晓健康信息2健康信念认同3态度向有利于健康转变4采纳 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受传者5求心理――1求短2求真3求新4求近5求情厌教

。行为发展的4个阶段――1被动发展阶段(0-3岁)2主动发展阶段3-12岁3自主发展 阶段12-成年4巩固发展阶(段成年以后)

。人类行为发展的特点――1连续性2阶段性3不均衡性

。行为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1遗传因素2环境因素3学习因素。促进健康行为的特征――1有利性2和谐性3规律性4一致性5适宜性

。促进健康行为的5大类――1基本健康行为2戒除不良嗜好3预警行为4避开环境危害5 合理利用卫生服务

。有益健康的行为――1积极休息和睡眠2合理营养和平衡膳食3适度运动锻炼4戒除不良 嗜好5预防意外事故6合理利用卫生服务

。危害健康行为的特点――1危害性2稳定性3习得性、。危害健康行为的分类――1不良生活方式与习惯2致病行为模式3不良疾病行为4违反社 会法律道德的危害健康行为

。不良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特点――1潜伏期长2特异性差3协同作用强4变异性大5广 泛存在。健康信念模式中是否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的因素――1感知疾病的威胁2感知健康行为 的益处和障碍3自我效能4提示因素5社会人口学因素

。自我效能4种途径产生和提高――1自己完成过某行为2他人间接的经验3口头劝说4情 感激发

。行为改变阶段理论的5个阶段――1没有打算阶段2打算阶段3准备阶段4行动阶段5维 持阶段6终止阶段(成瘾)

。群体行为的干预机制――1政策倡导2目标人群行为干预(信息传播、心理支持与压力、竞争和评价)3环境改善(改善环境条件、社会支持与制约)k

.。行为矫正的3要素――1行为矫正对象2行为矫正环境3行为矫正过程。行为矫正对象分类――1需要型2冷漠型3无需要型。行为矫正环境――1行为指导者2矫正场所3矫正时机

。行为矫正技术――1脱敏疗法(系统、接触、自身)2厌恶疗法3示范疗法4强化疗法 1.简述影响健康传播效果的因素。答案:(P29~32)

(1)健康传播者方面。(2)健康信息方面。(3)媒介渠道方面。

(4)受传者(受众)方面。(5)环境方面。

2.简述A型行为模式和C型行为模式的特征。答案:(P38)A型行为模式是一种与冠心病密切相关的行为模式,其特征往往表现为雄心勃勃,争强好胜,一般对工作十分投入,工作节奏快,有时间紧迫感。这种人警戒性和敌对意识较强,具有攻击性,勇于接受挑战并主动出击,而一旦受挫就容易不耐烦甚至恼羞成怒。有关研究表明,具有A型行为者冠心病的发生率、复发率和死亡率均显著地高于非A型行为者。C型行为模式是一种与肿瘤发生有关的行为模式,其核心行为表现是情绪过分压抑和自我克制,爱生闷气,表面善忍而怒火中烧。研究表明:C型行为者宫颈癌、胃癌、结肠癌、肝癌、恶性黑

色素瘤的发生率高出其他人3倍左右。

3.简述评价设计方案中因子所采用的符号。

答案:(P69)为了便于对各种方案的理解与记忆,常采用以下符号表示各方案中的因子: R(Random):随机化,代表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干预组和对照组。E(Experiment):代表接受健康教育干预的人群,称为干预组或实验组。

C(Control):代表在健康教育项目中不对其进行干预,用做参照的人群,称为对照组。O(Observation):代表观察、调查、测量等收集资料的过程。X:代表健康教育项目的干预措施。4.简述学校健康促进的实施内容。答案:(P102~105)(1)学校健康政策。(2)学校健康教育。(3)学校健康社会环境。(4)社区关系。(5)个人健康技能。(6)学校健康服务。

1.试述PRECEDE-PROCEED模式。

答案:(P49)PRECEDE-PROCEED模式由美国著名健康教育学家劳伦斯·格林提出,是当代健康教育领域最有代表性、也被最广泛应用的健康教育项目过程模式。其中,PRECEDE指在教育/环境诊断和评价中的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及强化因素,指的是影响人们行为生活方式的因素可以分为上述3个方面,探询这些因素的过程就是健康教育诊断,即需求评估。PROCEED是实施教育和环境干预中运用政策、法规和组织手段,指的是要通过教育、环境改善和政策支持来改变影响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和强化因素,进而改变人们的行为,为我们

制定健康教育干预策略和措施指明了方向。PRECEDE-PROCEED模式有两个特点:一是从结果入手的分析与思考程序,用演绎的方法进行推理思考;其二是考虑了影响健康的多重因素,以及影响行为与环境的多重因素,进而采取干预措施,直接针对影响行为与环境的因素,促使上述相关因素发生改变,再引发行为改变,最终实现健康状况与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PRECEDE-PROCEED模式是以逻辑关系开展健康教育诊断、计划、实施与评价模型中比较经典的代表。

2.试述如何针对结核病人进行健康教育。答案:(P159)结核病人作为结核病的受害者,针对他们的教育重点在于结核病的基本症状、如何就诊、治疗管理的基本知识、规范治疗的益处以及国家免费治疗的政策,并且能够让他们在自身依从规范的治疗之外,向别人讲述正确的知识。及早发现并治愈肺结核病人特别是痰塗片阳性病人,控制和减少结核菌传播,从而减少发病是结核病防治工作的最终目的。就当前结核病防治手段来看,对病人的正规、不间断合理化疗直到治愈是最好的预防措施。采取的主要教育活动包括:

(1)当肺结核病人确诊时,要对患者及家庭成员进行耐心、细致、正确的门诊宣传及健康教育。对不同病人,如是否排菌、不同病史及病程、不同化疗疗程等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一般来说,医生是受病人信赖的,病人易于接受医生的忠告,有利于提高病人的 合作性。

(2)医院、结防所的门诊候诊健康教育,含口头宣传、黑板报、图片、手册、传单等。(3)安排治疗程序,根据病情及实际情况,积极、主动安排全程督导化疗管理或全程管理,杜绝自服药。

(4)住院健康教育:有助于病人在住院期间配合治疗,也有利于病人出院后,继续接受治疗管理的顺应性等。

第四篇: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行动研究方法:是指在教育情境中由教育情境的参与者(包括教师及其同事、学生、专业研究者)单独或者共同进行的以提高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和教学质量为目的的反省研究。认知内驱力:指要求了解、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解个别化教学:是为了适应个别孩子的需要、兴趣、决问题的需要。能力和教学进度而设计的教学方法。自我效能感:对自己完成某件事情的能力的信念。课堂管理:指教师为了有效利用时间、创设良好的智力增长论:认为智力是可以增长,可以改变的。学习环境、减少不良行为而采取的各种活动和措施。

结构不良问题的解决过程:

1、清理问题及其情境

限制

2、澄清明确各种可能的角度、立场和利害关系

3、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法

4、评价各种方法的有效性

5、对问题表征和解法的反思监控

6、实施、认知风格:指个体感知、记忆、思维、问题解决、决策以及信息加工的典型方式。

场依存性:基本上倾向于依赖外在的参照(身体客观事物)的一种认知风格。

场独立性:基本上倾向于依赖内在的参照(主体感觉)的一种认知风格。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教师期望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指人们基于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和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反思:是教师着眼于自己的活动过程来分析自己做出某种行为,决策以及所产生的结果的过程,他们包括对于活动的反思、活动中的反思和为活动反思三部分。

去人格化:指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用冷漠、忽视的态度。内隐学习:指有机体在与环境的接触过程中不知不觉的获得了一些经验并因之改变其后某些行为的学习。

经典性条件作用:一个新刺激代替另一个刺激与一个自主的生理或情绪反应建立联系。有意义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能够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概念(如表象、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等)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先行组织者:先于某种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用以帮助学生更有效的同化、理解新的学习内容。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形式训练说:假定人类大脑的许多区域代表了许多不同的官能。某些官能如果收到训练,就自动强化了其他官能的作用。高原现象:它表现为练习曲线保持在一定的水平面而不在上升,或者甚至有所下降。元认知: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认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认识和控制。弗拉维尔认为元认知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1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概念(储存在长时记忆中);○2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储存在工作记忆中)。过度学习:指学到了掌握水平,并没有停止学习,而是继续学习一段时间,能增强学习效果的保持。道德两难:在模棱两可的情境下,无论如何做出决定都不是明确的、完全符合道德要求的。自居作用:儿童以成人为榜样,建立了自己所仰望的一种理想的自我。移情:就是对事物进行判断和决策之前,将自己处在他人位置,考虑他人的心理反应,理解他人的态度和情感的能力。合作学习:是一种结构化的,系统的教学策略,由2-6名能力各异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以合作和互助的方式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小组学习目标,在促进每个人学习水平的前提下,提高整体成绩,获取小组奖励。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1)教学吸引○

1利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2加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吸引学生的注意了○3充分调动学生在课

堂练习中的积极性(2)兴趣激发○

1利用教师期望效应培养学习的积极性○2利用已有的动机和兴趣

形成新的兴趣○3加强课外活动指导,发展兴趣学习

(3)反馈和评定(4)惩罚和奖励(5)合作与竞争(6)归因指导 产生式:包含了“如果某种条件满足,那么就执行某种动作”的知识,它表明了所要进行的活动以及发生这种活动的条件。技能:指经过练习而获得的合乎法则的认知活动或身体活动的动作方式。

加里培林的五阶段模式:○1活动定向阶段○2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3有声的言语活动阶段○4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PQ4R方法:PQ4R分别代表学习、设问、阅读、反思、背诵和复习。品德和道德品质:指个人根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特征。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方法:临床研究法;手段:对偶。布鲁姆认为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

问题空间:○1初始状态○2目标状态○3操作,为了从

初始状态迈向目标状态,可能采取的步骤,这三部分加起来构成了问题空间。

监察和解决方案

7、调整解决方案

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1、问题的刺激特点

2、功能固着

3、反应定势

4、酝酿效应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 迈克卡的学习策略分类: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学习环境管理、努力管理、其他人支持)

科尔伯将个体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

2、习俗的水平(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维护权威和秩序的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普通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

认知目标:

1、认识

2、领会

3、运用

4、分析

5、综合6、评价

课堂的六大特征:

1、多维性

2、同时性

3、快速性

4、不可预测性

5、公开性

6、历史性

辩:显性知识:指用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表述的知识通常是用言语以人为方式通过表述而实现的,所以又被称为“言明的知识”。隐形知识:指尚未被言语或其他形式表述的知识,是“尚未言明的”或是“难以言传的”知识

辩:顺向迁移:先前的学习对后来学习的影响;逆向迁移:后来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辩:正迁移: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积极的影响;负迁移: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消极的影响。

第五篇: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见43)

14、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它是来自于活动主体所做出的行动及其反馈的动作经验。

15、行为规范:是用以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它来自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交往经验。

16、强化:是指在刺激-反应联结中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的手段。

17、正强化:通过施加满足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18、负强化:通过撤消某一厌恶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19、消退: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20、惩罚: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

21、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态度和方法。

22、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23、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24、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25、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它一般有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26、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27、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学习需要也称为学习驱力。

28、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29、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30、附属的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31、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学习期待就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

32、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33、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34、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35、替代性强化: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

36、自我强化: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

37、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38、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39、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40、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41、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42、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43、一般迁移:也称普通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44、具体迁移:也称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45、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

46、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47、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

48、心向与定势:指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49、知识: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50、感性知识:是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

51、理性知识:是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

52、感知:是人脑对当前所从事的活动的对象的反映。

53、表象:是人脑对从前感知过但当时不在眼前的活动的反映。

54、概念: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属性及其各属性之间的本质联系。

55、命题:表示的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不同对象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

56、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

57、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58、心智技能: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加工外在的信息。(见74)

59、认知策略: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加工活动。(见83)60、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

61、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62、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63、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64、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65、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

66、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

67、概括: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活动过程。

68、变式: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69、前摄抑制: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70、倒摄抑制: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71、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72、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73、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74、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75、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76、操作模仿:即实际再现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

77、操作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78、操作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

79、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

80、原型操作: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81、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82、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83、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84、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

85、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86、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87、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88、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89、元认知:是指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90、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91、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92、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93、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94、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

95、聚合思维:是将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96、头脑风暴训练: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的训练。97、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98、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99、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100、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101、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们行动的现象。

102、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103、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104、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105、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它是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

106、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107、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108、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做出良好适应。109、系统脱敏:是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时,我们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

110、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111、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112、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设计等。113、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指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抽象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

114、情境教学: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115、合作学习:指学生们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116、个别化教学:是指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

117、程序教学:指一种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以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的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

118、计算机辅助教学:指使用计算机作为一个辅导者,呈现信息,给学生提供练习机会,评价学生的成绩以及提供额外的教学。119、课堂管理:是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120、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121、群体动力:影响群体与成员个人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称为群体动力,包括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群体气氛以及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122、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凝聚力常常成为衡量一个班级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123、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124、课堂气氛: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125、课堂纪律: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实现课堂目标而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

126、教师的领导方式:是教师用来行使权力与发挥其领导作用的行为方式。勒温曾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等三种类型。127、人际交往: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128、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129、合作:是指学生们为了共同目的在一起学习和工作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

130、竞争: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过程。

131、课堂结构: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它包括课堂情境结构与课堂教学结构。132、课堂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课堂行为准则。

133、问题行为: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134、教学评价:指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

135、测量:是一种收集资料数据的过程,是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操作程序,将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结果确定为一种量值,以表示学生对所测问题了解的多少。

136、测验: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程序,即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量化描述人的心理特征,为了减少误差,测验在编制、施测、评分以及解释等方面都必须遵循一套系统的程序。137、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评价。138、总结性评价:也称终结性评价,通常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如一个单元、章节、科目或学期)结束后进行的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的测定。139、常模参照评价:是指评价时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根据其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来报告评价结果。

140、标准参照评价:是基于某种特定的标准,来评价学生对与教学等密切关联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141、配置性评价:或称准备性评价,一般在教学开始前进行,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个别差异,以便安排教学。

142、诊断性评价:有时与配置性评价意义相当,指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与个体差异;有时指对经常表现学习困难的学生所做的评价,多半是在形成性评价之后实施。143、正式评价:指学生在相同的情况下接受相同的评估,且采用的评价工具比较客观。144、非正式评价:是针对个别学生的评价,且评价的资料大多采用非正式方式收集的。

145、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验。

146、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特定的教学服务的。147、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

148、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149、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对所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

150、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做罗森塔尔效应,或叫皮格马利翁效应。

下载教育教学名词解释[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教学名词解释[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名词解释

    一、教案: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 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

    教育技术学名词解释

    《教育技术学》[名词解释]  1、教育技术:教育技术是技术的子范畴,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一切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的综合体。 2、AECT’94定义:教育技术......

    教育心理学新编(名词解释)

    罗森塔尔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可以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教师期望的这种效应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 有意义学习:就......

    有关教育的名词解释

    有关教育的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教学氛围:指的是对教学活动产生直接影响的课堂内外部气氛,场景等。 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各种活......

    教育实践活动名词解释

    教育实践活动名词解释:中央1. 主题:为民、务实、清廉2. 总要求: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3. “四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4. 重点任务“三个着力解决......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总结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1.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 2. 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

    教育实践活动名词解释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应知应会读本 第一篇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1、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要求是什么? 答: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 “照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