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活跃小学语文课堂氛围-人教版【小学学科网】[小编推荐]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活跃小学语文课堂氛围人教版
一、小学语文课堂氛围的重要性
xiaoxue.xuekeedu.com
现如今,在所有的教学活动中,兴趣是最能够引导教学活动更好进行的一种方式。兴趣可以使得人的注意力得到集中,会使得学生们更加用心并且认真的去听课与学习。这样一来,老师们的教学就可以更好的去进行。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兴趣的培养更是难上加难,这门本就含有较为古板气息的学科,再加上被教者又是一些活泼好动、思维跳跃的孩子们,让这些孩子们对语文产生兴趣着实不易,但也并非没有办法。要让孩子们对小学语文产生兴趣,就要从老师开始做起,从小学语文的课堂上开始下手。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够让师生更好的相处,使得师生关系和谐融洽,使得学生们不会在课堂上感到拘束,使得课堂氛围变得更加的轻松、愉快。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下,学生们就不由的产生积极的情绪,在这种情绪的带动下,学生们就很容易产生对学习、对语文的兴趣,从而使得学生们更加容易去接受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知识,并且积极主动的去配合老师,使得小学语文课堂更加的富有活力,进而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并陶冶了学生们情操。
二、小学语文课堂氛围不活跃的原因
在多年来传统教育的熏陶与引导下,小学语文的课堂氛围总会显得严肃且无趣,学生们都难以跟随老师的思路去听讲与学习,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为主要的也就是以下的几种:
1.语文本身的古板与严谨以及小学学生们活泼与灵动
这本就使得学生们对语文产生了抵触,而且在课堂上一些诗词歌赋的复杂难懂,就更使得学生们兴趣大减,也使得他们难以在语文课堂上放得开,从而使得小学语文课堂氛围难以变得轻松愉快。
2.传统教学的弊端
小学语文的传统教学一般情况下主要是老师的讲授,强制的去给学生们进行知识的灌输,这就会使得这些小学学生们产生抵触的情绪,从而导致无法使得课堂气氛活跃。
3.老师的教学方法
这一方面主要指的是大多的语文老师都会选择一些主要讲解知识的教学方法,一味的去讲解,不能够从学生出发,为学生们着想,使得学生们无法融入到
xiaoxue.xuekeedu.com
课堂当中去,进而导致课堂气氛的低沉。除了以上的一些原因,当然还有许许多多的因素,我们也就不一一列举了,下面我们根据这些原因,去寻求活跃课堂氛围的方法。
三、小学语文活跃课堂氛围的方法
小学语文课堂的氛围活跃方法有很多种,然而最为根本的还是要以学生为主,从学生下手,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们对语文、对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得学生们能够跟随老师在课堂上的思路,形成活跃、良好的课堂氛围。想要让课堂氛围变得活跃,就要根据学生们的状况及兴趣爱好“对症下药”,选取正确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1.增强实践,调节氛围。
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说,儿童多进行实践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在实践操作的过程,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参与,手脑结合。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动作实践会激发学生对操作活动的兴趣。动手操作建立学生的外向思维,是学生的直观学习,把书本内容进而生动化,让语文的学习更加形象,课堂学习气氛不再是讲与听的形式。
2.设置悬念,引发气氛。
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并不愿活跃课堂气氛,也不知怎样去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听话的听教师讲课,整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课堂上教师在讲台上独自演讲,下面的学生静的如一潭死水,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得课堂气氛变得沉闷,导致了教与学被割裂开,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老师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老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悬念式的情境,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泼起来。
3.进行相关游戏,活跃气氛。
小学生天性贪玩,对于游戏都有着很大的兴趣。因此,教师如若将教学与游戏结合,学生们就会更好地去学习,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游戏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们的学习情感,快乐、有效地引导孩子们学习语文。游戏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可以通过游戏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学生们会在游戏过程中受到一些启发,获得亲身体验,寓教于乐,让教育的知识性和娱乐性相结合。教师在课堂进行的游戏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
xiaoxue.xuekeedu.com
来选择,运用恰当的手法表现出来,让学生们真正地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其实还有着许多的方法,例如:多媒体教学法、教师魅力激趣法、鼓励赞扬法等等,每种方法都能够很有效的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们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要想调节好课堂气氛,最为主要的就是老师们要去了解学生,从学生们的切实状况下手,选择最为有效的方法,去激发学生们对语文的兴趣,让同学们都能够积极自主的去参与到语文课堂中来,营造一种轻松愉快,却又积极奔放的和谐良好的课堂氛围,进而更好的帮助同学们去学习,提高课堂效率,一定能够让同学们在小学语文这门科目上取得更加辉煌成绩,也会让孩子们在语言交流及学习方法上得到创新与提高。
第二篇:小学德育教育论文-如何加强小学德育教育-人教新课标【小学学科网】
xiaoxue.xuekeedu.com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如何加强小学德育教育人教版新课标
在新课改的过程中,小学教育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在教学中对他们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用自身良好的言行来引导学生,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养成乐于助人的良好道德品质。小学生正处于教育的初级阶段,他们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正处于形成和发展时期,教师的正确引导能够使学生避免不良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的影响,使他们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才能促进其他方面的发展。所以,德育对学生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从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和引导:
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实施以人为本的德育教育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往往是对学生进行说教,针对某个学生出现的行为错误进行长篇大论的批评和指责。在德育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德育理论的灌输,没有从实践活动中对学生的行为和思想进行指导。德育教学脱离了学生的实际,不关注学生的体验,使德育教育很难取得实效。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培养,又要从学生的情感出发,对他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让学生对道德理论认识的更清晰,并能够把学到的道德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使他们知识和行为相统一,使德育教育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创设良好的学校氛围,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环境对他们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一个好的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道德素质。在学校教育中,学校领导和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好的德育氛围,使他们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例如,在升国旗、唱国歌之后,向学生介绍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在进行校园建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都参与到其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作力,把校园建设的更美。在学生动手参与过程中,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校园。
三、尊重和欣赏学生,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xiaoxue.xuekeedu.com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具有鲜明特点的人,他们都具有很多优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关点,并对他们进行表扬,让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下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动力,树立好好学习的信念。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和爱护每一个学生,在他们遇到困难时要耐心的进行指导,帮助学生不断取得学习上的进步。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美好的一面,更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和学习。在面对后进生时,教师不要对他们进行一味的批评,而是要帮助他们分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关心下对学习产生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后进生不断取得学习上的进步,使他们摆脱了以往的自卑心理,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中的困难。
四、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影响和感染学生
在传统教学中,针对学生存在的一些不良行为和习惯,教师采用强制性要求让学生改正,取得的效果微乎其微。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教师要摆脱传统教学中的管束、限制的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影响和熏陶的方法,用教师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被教师的人格魅力所感染,从思想和行为上都获得提高。在教学中,教师要从自身做起,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用爱心来引导学生,使教学顺利开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行为,需要教师首先做到。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严格实施《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开展德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在进行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开展丰富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在活动中进行探究和学习。通过参与活动,让学生的道德认识更清晰,并在实际生活中践行道德认识。例如,教师可以开展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习革命烈士坚强不屈的精神;开展以考察国情社情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让学生调查和采访,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增强他们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开展帮助孤寡老人、残疾人的活动,让学生养成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并在活动中让他们的道德观念行动化。德育实践活动的种类多种多样,除了让学生亲自参与体会,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活动中的一些具有代表性、有违背道德的现象展开讨论。在讨论时,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允许他们在相互的争论中剖析现象的背景、原因,了解正面
xiaoxue.xuekeedu.com
作用、负面影响,从中吸取正确的道德思想,剔除其中糟粕,使他们对道德规范的认识和操作不仅知其然而且还知其所以然,培养其自律的品质。
总之,在小学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德育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渗透德育教育,利用一切教育契机来对学生进行引导,使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和他人交往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的帮助有困难的人。除了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师还可以开展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通过具体活动来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使他们在丰富的活动体验和感受中提升自我,促进他们道德素质的发展。
第三篇: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论文
放飞舞动的思维,让课堂动起来
语文课堂应该是生动的,活泼的,是知识的乐园,学生在里面自由地遨游。课堂上老师是放松的,像经典的散文一样形散而神不散。学生是轻松的,可以笑、可以闹、可以激昂、可以愤怒,甚至可以游戏、可以比赛。营造如此快乐、活泼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每一位语文老师所追求的。闻一多先生在诗歌《死水》中写道:“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课堂如成了死水,在我看来那是老师的悲哀,学生的悲哀。不经过激碰,思维何以活跃?没有思维的课堂,老师的价值在哪里?上课的意义又在哪里?何不让思维舞起来,让课堂动起来!
一、如何让语文课堂动起来?
1、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曾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强大的动力。只有感兴趣才能真正调动出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件事所表现出来的喜爱的情绪。课堂中,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有无,直接影响着课的质量。
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应该借助一切教学工具,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肤觉„„让他们的每个感官都能活起来。如《尊严》一课,在十一二岁这个年龄层,他们还看不清人生百态、世态炎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无奈对他们来说仅是文字,更别说体会“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所以在上这堂课之前我利用周五的班队课搞了一个自由辩论会,由学生自行选择正方和反方,辩题是——哈默有没有必要这么做。当时学生的兴趣非常高,不用我布置早把课文看得滚瓜烂熟,有个别同学甚至已倒背如流了。大家从报纸、电视、身边等找事例,连班上那几个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也积极行动了起来。“我觉得不必要,如果连生命都没了,尊严又怎么留下来?”“我也同意,生命高于一切,只要活着就有希望。”“没有尊严的活着,那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和动物又有什么区别?”班上群情激昂,大家纷纷畅谈自己的看法,悄悄然中何为尊严何为人格的已深入人心,我想即使不上这堂课,《尊严》的教学目标也已基本完成了。
2、利用“鲶鱼效应”
挪威人爱吃沙丁鱼,故不少挪威人都以捕捞沙丁鱼为生。活的沙丁鱼鲜嫩可口,卖价比死鱼高好几倍。但是,由于沙丁鱼生性懒惰,不爱运动,返航的时间又长,因此最后抵港的沙丁鱼除了死的就是奄奄一息的,怎么办呢?一次偶然的机会,一渔民惊奇的发现以前都会死的沙丁鱼竟然都活蹦乱跳地活着。原来误将鲶鱼放进了装沙丁鱼的鱼舱,由于环境陌生,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则因发现异己分子而紧张,加速游动,带动了水面的不断波动,从而使氧气充分,如此一来,沙丁鱼便活着回到港口。
—— “鲶鱼效应”。
更多的时候,我们总是抱怨课堂上学生积极性不高,精神不饱满,劲头不足,整天耷拉着脑袋,千金难买一举手,以致于学习的目标落不到实处。其实,任何一个班,无论整体素质如何,总有那么几个思维敏捷、表现欲强的“活跃分子”。不要总认为他们的存在影响了课堂纪律,我们完全可以学习一下聪明的渔夫,鼓励他们、发掘他们,让他们成为课堂上的“鲶鱼”,以此刺激周围那些懒于动口、懒于动手的“沙丁鱼”,从而形成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竞争氛围。试想,一堂课上,学生们竞相举手、踊跃发言、对答如流、凝神静听、下笔成文„„有了这样的学习状态,我们何愁上不好课,何愁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
课堂上,我经常利用“鲶鱼”来抛砖引玉。如《孔子拜师》一课中,“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这个问题对许多学生来说都难度。当时,我观察了一下全班学生的反应,“水面”比较平静。为了让水面泛起“涟漪”,我找了一条“鲶鱼”。这条“鲶鱼”的特点是,知道的敢说,不知道的也敢说。“人们敬重孔子谦虚好学的品行。我从‘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这句话中看出来。”她的回答引来一大群“沙丁鱼”的参与。这些沙丁鱼顺着鲶鱼的思路踊跃举手,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接下来,我的任务是继续寻找新的“鲶鱼”来改变思维方向,因为“鲶鱼”思维敏捷,善于从不同的方向寻找答案。第二条“鲶鱼”的回答又把“沙丁鱼”的思维引到孔子不怕吃苦的品行之中。这样的设计自然、热烈,对课文的理解水到渠成。
同样,除了学生可以成为鲶鱼,我们老师也可以。初为人师那会,我经常在课堂上发现一个很令人郁闷的现象:一个问题提出来,学生或神游万里,连题目都不清楚;或冷眼旁观,一副恹恹欲睡之态;或答非所云,相关甚远„„因此长吁短叹,叹自己如何的运气差教了这么一班素质差,脑子笨,不专心的学生。现在经过多年来的学习和摸索,才发现其实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老师本身。偶尔把自己当成是一条“鲶鱼”也不是一件坏事。写板书的时候,我会故意“出错”,当然频率不能太高,否则学生得怀疑老师底子了。比如说一些学生会经常性犯错的字,我也会故意的多一笔少一画,“老师,老师您写错了,那字不应该是这么写的!”马上就会有学生兴奋的提出来,小脸红通通的为能发现的老师的错误而自豪开心;在解读文本时,尽量的鼓励学生跟我形成“辩论”的态势,将“误解”变为“多解”和“正解”;提问时把自己当成是猎人,习惯设计一些“问题陷阱”„„让学生随时待命,处在警觉和发现状态,老师就如同鲶鱼一样时时来“搅活”课堂氛围。把学生由旁观者的角色转变为主角,师生形成积极的互动。这样的课堂何愁效率不高!
3、放下架子
所谓放下架子,放下的是老师自己的架子,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不是领导,用不着整天板着脸,让学生全怕你,然后用命令式语气告诉学生做什么。90后的一代是很有个性的一代,也是聪明的一代,他们所知道的东西有时远远超越他们的实际年龄。老师应学会适时的“放”。一直以来,我们习惯主宰课堂,让学生读这段、读那段,然后我们提问、学生回答。“老师讲、学生听”成为了一种固定模式。我们没有经历他们的成长,也代替不了他们的感悟。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把课堂还给学生,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成为“讲”的主题,把感动的、领悟的统统讲出来,把不懂不会的,没把握的全拿出来交流,几十个人的课堂不可能同一思维、同一智力。如此,老师也可以有的放矢。相信给他们一方太阳,他们必将还我们一片灿烂的课堂。
二、1、如何让思维“舞”起来? 答案,求同存异
一千个“莎士比亚”就能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的魅力就在于答案的不单一性,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成为答案。不要小看了他们,他们所处的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接触的东西未必比成年人少。因而老师要根据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给他们以绝对的赞同,促使学生用积极的思维态度,全身心的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去,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汲取老师所要传授的知识。
作为老师,首先应吃透教材,掌握整体,把握每篇课文的思想感情。然后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多求异,少求同,鼓励他们标新立异。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喜欢只有一个声音,那就是老师自己的,对于没有自己预期的答案,会很生气,即使是对的,也要驳回,然后死拉硬扯把学生思维拨回到原定轨道。其实那样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更不必说体验到学习的快乐。相信学生也会很受打击,他们的思维会受到最大限度的束缚,以后可能只会循规蹈矩地遵循所谓的“正确”,从此扼杀了学生舞动的思维。比如《尊严》教学基调是要老师让学生懂得何谓尊严何谓人格,懂得去尊重别人。把握了这个大方向,为什么就不能接受学生的这样的看法:如果因为要尊严而饿死了,那么尊严的意义又在哪里,所以把劳动放在吃饭前或后不会影响其尊严的,哈默都是有偿所得。
天空不都是蔚蓝的,小溪也不尽清澈,眼睛不必一定像两颗黑葡萄。不同时间的天是变幻多样的,不同季节的小溪有着不同的色彩。眼睛更是心灵的窗户,深浅、形状、光泽、神韵更是复杂得多。正因为有了独特的观察角度,才会闪现出学生丰富的答案。语文不是数学,一加一只能等于二。只要言之有理,在语文的殿堂一加一可以不是零或者任何一个数。语文的魅力本就在于其不可确定性与多样性,作为老师我们应该鼓励这种轻舞飞扬的思维,而不是将其扼杀在摇篮。
2、学生,学会质疑
俗话说“学贵有疑”,有疑才有问,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疑是点燃思维探索的火种。人类的发明也好文明也罢,其演进源于思维,而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故想要舞动学生的思维,势必让学生学会质疑。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为鱼只能供一日之食,而渔则是终身受用无穷。课堂上老师应用尽一切手段,促使学生有质疑的积极性,使其思维在40分钟内处于兴奋状态。那么如何因势利导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呢?
首先,设计问题要有价值。一个问题出来,提得好不好,不但能很好的展现课堂中的轻重疏密关系,更能让课堂气氛跌宕起伏,抑扬有序,从而扬起学生想象的风帆,搭起思维的跳板,即给他们足够的思维空间。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上课伊始,我讲了诸多关于李、孟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为学生理解后两句诗埋下伏笔,然后在品析“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时,先引导学生理解“碧空尽”、“唯”的含义,这样便让学生根据前面的基调感悟了李、孟之间至情至深的友谊。
其次,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除了需要空间还需要时间,只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发现问题和提出质疑。所以,一位有经验的老师应当善于运用多样的设疑方法,来启迪学生思维激发思想火花。对于难度较大、特别是容易遗漏的内容,如果从正面切入难以奏效,教师应旁敲侧击,问此及彼,给学生指明方向,进而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下,如此思维下的课堂必是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3、教学,取境生活
教学源于生活,生活既是教学。生活是知识之源,感知之始,把教学和学生熟悉的整个生活,整个社会相联系以来,做到陶行知老人曾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相信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功效。
生活即教材。生活中的很多知识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源泉,老师在课堂中适时地引入生活情景,既可以解决学生由于地域、家境、经历等不同而来带对课文感知能力不同的问题,又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兴趣。甚至还可以反过来提高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桂林山水》、《记金华双龙洞》让学生自己分角色做导游和游客,自己来讲解。《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谈的学生的自己或者身边的例子,在自己的讲说中感知老师所要他们明白的道理。《乡下人家》、《麦哨》每个人都谈谈童年,谈谈在老家的生活。整堂课的学生思维在不知不觉中舞动。
课堂即生活。在四年级上学期中《白鹅》、《猫》、《母鸡》这个单元的课文时,我给学生的作业就是每天回家观察自家的牲畜去,然后记录第二天在课上相互交流,如此对课文的学习,对作者感情的理解帮助甚大。
如此,还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允许他们自由的畅谈自己的想法。让课堂动起来,让思维舞起来,师生水乳交融的课堂才是成功的教学,才真正能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汲取知识的“乐”园。
第四篇:六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桃花心木-人教新课标【小学学科网】
xiaoxue.xuekeedu.com 桃花心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过程与方法:
1、教师教法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交流资料
1、揭题板书,齐读课题。
2、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桃花心木的资料,教师利用课件展示
xiaoxue.xuekeedu.com
有关图片和文字,补充介绍。
3、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课文以“桃花心木”为题写了些什么内容,就让我们一读为快吧!
(设计意图:生活在江南的孩子,对桃花心木这种树知之甚少,师生共同搜集资料,把丰富、厚实的信息引进课堂,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桃花心木写了哪些内容?
2、交流
(1)以学生自愿报名的方式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相机检查指导生字新词的朗读。
(2)交流问题,小结:一种树——桃花心木,一个平凡但却古怪的种树人,蕴含着耐人寻味的道理。下面,就让我们捧起课本细细品味吧!
(设计意图:带着问题走入课文,初观其貌,提纲挈领,与文本的初次对话为下面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品读课文,质疑解疑
1、细读,准备介绍文中的桃花心木和种树人。
2、启发交流: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桃花心木这种树,也结识了一位举止奇怪的种树人,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可以用文中的句子来描述,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介绍。
xiaoxue.xuekeedu.com
3、种树人奇怪的举动使大家心中满是疑惑,如果老师就是这位种树人,就在你面前,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呢?
4、作者和你们一样,也有一箩筐的问题想问种树人,看—— 课件出示相关句子:“我忍不住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这么容易枯萎吧?”
引导学生读出作者心中深深的疑问。
5、同学们一定急于解开心中的疑惑,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近这位种树人,听听他是怎么回答的。
6、自读种树人说的话,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
7、同桌两人分角色扮演作者与种树人,通过对话解决刚才的问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学生由生疑而质疑,自质疑至解疑,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角色扮演等自主活泼的学习活动中与文本进行近距离的二度对话,使学生的心与文中的种树人贴得更近。)
四、潜心会文,领会主旨
1、种树人朴素的话语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让我们受益匪浅,作者听了种树人的话,更是领悟到了深刻的道理。
多媒体课件出示:“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xiaoxue.xuekeedu.com
2、默读,启发思考:同学们能理解吗?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所了解的名人事例来体会句子的含义,有困难的地方可在小组里展开讨论。
3、交流汇报:
(由于学生阅历尚浅,教师可通过课件简单补充张海迪等人的事迹,以加深学生对此段话的理解。)
4、小结引读:这段话,作者由树的成长想到了人的成长,多么富有哲理啊!你们喜欢吗?那就请你有感情地读读吧!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努力拉近文本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联系个人生活实际或补充典型事例来与文本再度展开对话,使原来远离学生的深刻道理变得鲜活生动,真实可及。)
五、回归课文,深化感受
1、种树人的一番话,给了作者,也给了我们不少启示。而当初仅及膝盖的树苗,如今又怎样了呢,课件出示——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
2、假如你就是如今长成大树的桃花心木中的一棵,你想说些什么?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谈出自己的感受:对种树人说„„;对已枯萎的同伴说„„;对一起成长的伙伴说„„;对前来散步的人们说„„)
3、总结:同学们,温室中的花朵经不起风雨的考验,屋檐下的 xiaoxue.xuekeedu.com
小鸟飞不上广阔的蓝天,在逆境中自强不息,是成才的一条通路。
板书设计
桃花心木
种树:浇水不定时、不定量长成百年大树 人: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得起考验
(借种树喻育人)
第五篇:三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盘古开天地-人教新课标【小学学科网】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xiaoxue.xuekeedu.com
《盘古开天地》是一篇神话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我在教学时紧紧抓住神话故事的特点,以“传说中的盘古是怎样创造美丽的宇宙?”为主线展开教学,在朗读、想象、体验中感受盘古这一神话人物那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和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领略神话故事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回忆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觉得自己以下几点做得比较成功:
一、课题的引出联系学生的生活积累,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我先播放孩子们熟悉的动画:《西游记》、《小哪吒》、《葫芦娃》,让孩子们猜出孙悟空、哪吒、葫芦娃这些神话人物,在他们兴趣盎然的时候马上引出了课题,激发了他们对新的神话人物——盘古的好奇心,也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二、抓住重点,创设情景,感受人物形象。
在这堂课上,“以读代讲”贯穿始终,读得充分,读得多样。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讲了盘古开天辟地。在教学时,我抓住“抡”“劈”这两个词语,与“拿”“砍”进行比较,让学生懂得课文中的这两个字更准确地写出了盘古分开天地的艰辛与决心。并让学生在朗读时加上自己的动作,让学生感受这些词语的恰到好处。课文描写天地变化时用了这段话“清而轻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应用了大量的反义词,我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找出来,体会作者用这些词语的所妙之处。我还创设一定情景,让学生体会盘古为了让天地成形,做了怎样的付出。“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老师引读:不知过了多少年,盘古就这样顶天蹬地。一年过去了,生接读……
一百年过去了,生接读……
一万年过去了,生读……结果“盘古也累的倒了下去。”让学生在感情朗读中感受盘古开天地的伟大、勇敢、坚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有效合作,激发想象,感受神话魅力。
在教学“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变成什么”这节时,我采用了引读、师生分
xiaoxue.xuekeedu.com
句读,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朗读氛围。同时随机摘录了这一节中的优美的词组,通过美读,为下一环节学生仿写“他的()变成了()。”一句话做了知识的铺垫。
不过纵观整堂课,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
一、课堂容量太大,上课的节奏有些快。整堂课先是导入新课,接着是检查字词的预习,再就是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最后学习课文的1—5自然段,几乎一节课学完了整篇课文,知识容量很大,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有点赶时间,少了给孩子们品读、“消化”的时间。
二、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虽然有示范,有激情导语,学生能有一定的表现力,但读的形式比较单一,大部分是齐读、引读、指名读。如果读的形式再多一些,学生的兴致可能会更高。还有我却忽视了让学生边读边想,没有很好地将语言文字与画面想象结合起来。如果当时注意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场面,同时,激励学生把想象到的画面,用恰当的语气读出来,可能效果会更好。有了这一举措,不仅有帮于学生对文本进行内化,也教会了学生朗读的方法与技巧。
精心的付出,就会有收获。那份收获会使我更加充满信心地迎接每一天,面对每一次挫折,永不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