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3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一、掌握德、意、日、法西斯专政建立,欧亚两个战争源地形成的背景,经过及它们的对内对外政策。了解德国纳粹党迫害犹太人的简况和19世纪30年代“柏林—罗马—东京轴心”的形成。
二、过程方法:
1、思考探究:德、意、日法西斯专政如何建立? 观察分析: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如何形成?
“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形成对世界和平构成什么严重威胁?
2、议论解疑综合归纳:
德国、日本法西斯政权建立的方式相同吗?试比较其异同。在师生共同分析比较中深化认识,获取新知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唯物史观:了解“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背景和经过”思考得出经济危机导致政治危机,从而加速了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2、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爱好和平的意识,警惕法西斯主义重新抬头。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教学难点
经济危机与法西斯政权建立的关系。
3.教学用具
电子白板
4.标签
新课改,新课标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特点是什么?影响怎样?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由于各帝国主义国家的历史特点不同,政治经济条件不同,因此在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寻找摆脱危机的出路也不同,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美国总统罗斯福为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通过实行“新政”摆脱了危机,而德、意、日则先后走上了法西斯专政的道路,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引出本课课题-──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一、纳粹政权的建立
出示《从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对德、意、日的影响简表》(课件)指导学生阅读教师分析:
20世纪二十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严重打击了德国。1932年,德国的工业生产比1929年下降了40%多,失业人数超过八百万,1930—1934年出现了1000多次工人罢工,对外贸易额在直线下跌,缩减70%,经济危机激化了政治危机。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25有关内容,思考、讨论:希特勒为首的德国纳粹政权为什么能建立?怎么建立起来的?建立以后如何实行恐怖独裁统治的?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从以下几方面总结归纳。
(1)历史背景。结合《1932~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对德、意、日影响简表》指出,由于经济危机导致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对外:垄断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打破《凡尔赛和约》的束缚,使德国重新获得领土和殖民地;对内:需要加强镇压国内日益发展的革命力量。
(2)反动理论。指导学生阅读P25教材小字部分内容,将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的成立及反动理论归纳为:民族主义、种族主义、复仇主义及妄图建立日耳曼大帝国的扩张野心。
(3)纳粹势力的发展。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以世界经济危机为契机,主要采用欺骗的手法,乘机发展势力。具体表现是:①骗取中下层人民的信任。②获得统治阶级和垄断资本家大力支持。③加紧勾结军队。④煽动民族复仇主义和种族狂热等。使相当一部分人落入了希特勒的圈套,纳粹党一跃成为国会中的大党。教师充分利用有关课件加以说明。(4)德国法西斯政权建立的标志:1933年初,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这也是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形成的标志。
(5)希特勒恐怖独裁统治的表现:①希特勒上台后,逐渐将总统、总理两个职务全并为一,集党权、政权、军权于一身,称国家元首。②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和进步人士。③解散一切工会组织和纳粹党以外的所有政党。④焚毁进步书籍,加强思想控制。⑤建立德国政治警察称“盖世太保”,可以不经法律程序,肆意将进步人士投入监狱,德国的法西斯组织“冲锋队”和“党卫军”活动猖獗。制造了无数反犹太人和迫害政敌的公开暴力事件,迫害和控制人民.如杰出科学家爱因斯坦被迫出逃美国。
(6)1935年德国摧毁《凡尔赛和约》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扩到60万人。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终于在德国形成。
二、反犹狂潮
这部分内容以教师充分课件提供材料,指导学生自学为主,学生在了解一些史实图片以后,引导学生思考德国纳粹迫害和杀害犹太人的原因,指出:这是由于①历史原因:欧洲有久远的反犹传统,反犹一直是罗马教廷的宗教职责,世俗的传统势力也往往把对犹太人的宗教迫害与经济掠夺结合起来。
②个人原因:希特勒从小就从心理、思想上极其厌恶犹太人,在《我的奋斗》一书中,叫嚣犹太人是全人类的敌人,是人类文明的破坏者,是德国这个伟大国家的“败类”。
③西方大国实行绥靖政策,(用课件稍做解释)对纳粹退立、姑息,使纳粹对犹太迫害不断升级。
介绍学生课后观看影片《辛德勒的名单》。
三、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的暴行
1、墨索里尼的法西斯统治
指导学生阅读P29《自由阅读卡·法西斯和法西斯专政》课件
意大利在一战中虽挤入了战胜国的行列,但在凡尔赛和会上,分脏最少,大战对意大利的经济影响很大,战争中意大利死伤110多万人,外债沉重,物价飞涨,工业生产下降,失业人数目增,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群众革命运动不断高涨,近于瘫痪的意大利政府面对这种局面束手无策,无力控制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墨索里尼乘机组织法西斯党,独裁统治应运而生。意大利的统治阶级采取的扶植法西斯势力镇压革命运动的政策。墨索里尼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对外醉心于扩张,梦想恢复古代罗马帝国的疆界、地位和威严。墨索里尼公开宣扬“世界是属于法西斯的,民族的扩张是一种生命活力的表现”。1922年,法西斯党徒向首都罗马进军,法西斯专政在意大利建立起来。
2、日本军部势力的强化
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1904年的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发动和参加了一系列战争。伴随战争,军部势力,日益膨胀。并一步步走向法西斯化。资料:《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前对我国东北的主要侵略活动》 日本军部包括陆军省、海军省、陆军最高指挥部参谋本部,海军最高指挥部,司令部等。根据1889年日本宪法规定,天皇是国家元首,又是陆、海军最高统帅,总揽统治权,军部独立于内阁之外,也不对议会负责,它直属天皇。军部是日本法西斯势力的支持者和集中地。1936年2月,日本军部内部的少壮派军官发动兵变失败,结果军部内主张建立“高度国防国家”,加速对外侵略扩张的一派控制了政府。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了起来。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了。
阅读课件思考,你认为促使日本以军部为核心法西斯专建,建立过程中的重大事件有哪些? 思考、讨论,归纳:
①1922—1933年的经济危机②九·一八事变③二·二六兵变④七七事变
3、“柏林—罗马—东京轴心”轴心的形成。问1: 德、意、日三个国家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2:“柏林—罗马—东京轴心”三国轴心形成的原因?
思考、讨论、归纳:三国同是法西斯国家,对外侵略扩张是法西斯统治的本质决定的,20世纪30年代后半期,法西斯政权联合起来,其目的都是要实现其各自的侵略野心,并把矛头指向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抵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称霸世界。
看世界地图:明确德、意、日三国所处地理位置,使学生认识到轴心国集团形成对世界和平所构成的严重威胁。
课堂小结 巩固小结:
利用课件再现本课知识体系:
为帮助记忆,用“一”“二”“三”概括 “一次”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 “二个”战争策源地形成 “三国”轴心国集团
这一切预示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来临。请同学们预习下一课《第二次世界大站的爆发》
课后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严重打击了德国,1932年的工业生产比1929年下降了
A.70%
B.40%
C.60%
D.50% 2. 残酷迫害犹太人的法西斯国家是
A.日本
B.德国
C.意大利
D.西班牙 3. 在德国建立法西斯专政的核心人物和政党是
A.墨索里尼、纳粹党
B.墨索里尼、法西斯党 C.希特勒、纳粹党
D.希特勒、法西斯党 4. 希特勒上台后,为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首先采取的措施是 A.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 B.解散一切工会,取缔除纳粹党以外的所有政党 C.加强思想控制,焚毁进步书籍
D.迫害犹太人 5. 德国法西斯统治代表的是谁的利益?
A.中下层劳动人民的利益
B.中小资产阶级的利益 C.农民阶级的利益
D.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6.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是
A.希特勒上台
B.意大利法西斯上台 C.国会纵火案
D.轴心国集团形成 7. 世界大战亚洲策源地形成的标志是
A.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B.军部少壮派发动兵变 C.军部法西斯势力掌权
D.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8.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面对国内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没有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国家是
A.日本
B.美国
C.德国
D.意大利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简表:(课本上的)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上表反映了德国和日本社会的什么状况?主要原因是什么?
(2)为了应对上述情况,两国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措施?带来了什么后果?
三、简答题
纳粹德国法西斯统治的措施有哪些?
四、活动与探究
20世纪30年代,德国和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然而当今德国、日本对侵略历史的反思态度是不同的。可以搜集相关资料,出一期墙报,并思考应如何维护世界和平?
板书
第二篇:《法西斯势力的猖獗》教学反思
第5课《法西斯势力的猖獗》教学设计
青水中学:张林霞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3课,主要讲述德、意、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本课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世界现代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的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通过法西斯势力的恐怖统治给世界和平造成的严重威胁,从而增强学生爱好和平的意识,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德、意、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是对前面第4课《经济大危机》的继续,也是对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的前奏,在本单元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对德、日两国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原因已有一定的了解,初步具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这有利于学生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
三、指导思想与设计思路
历史课程标准对本课题要求如下:搜集有关材料,揭露德、意、日法西斯反人类的暴行。也就是要了解德、意、日法西斯的建立。为此,我的设计如下:观看视频、图片、阅读相关历史材料→思考探究德、意、日法西斯专政如何建立?→观察分析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如何形成 →“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形成对世界和平构成什么严重威胁?在师生共同分析比较中深化认识,获取新知识。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德、意、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欧亚两个战争源地形成的背景,经过及它们的对内对外政策。了解德国纳粹党迫害犹太人的简况和19世纪30年代“柏林—罗马—东京轴心”的形成。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原因的分析与思考,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唯物史观看待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法西斯势力的恐怖统治给世界和平造成的严重威胁,从而懂得世界和平来之不易,并立志当世界和平的使者,增强学生爱好和平的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教学难点:经济危机与法西斯政权建立的关系。1 2 3
七、板书设计
(一)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二)意大利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三)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四)柏林—罗马—东京轴心的形成
八、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讲述德、意、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知识内容相对较少,通过复习巩固的方式,引出
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通过采用多媒体教学,播放视频、图片、展示文献资料等,形
象直观,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丰富了课堂内容,采取教和学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讨论的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 能力,使本课收到了良好效果。同时本课,注意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通过展示了德、意、日法西斯的暴行,让学生懂得世界和平来之不易,并立志当世界和平的使者,增强学生爱好和平的意识,真正做到了历史与现实的相结合。4 篇二:2.3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一、掌握德、意、日、法西斯专政建立,欧亚两个战争源地形成的背景,经过及它们的对内对外政策。了解德国纳粹党迫害犹太人的简况和19世纪30年代“柏林—罗马—东京轴心”的形成。
二、过程方法:
1、思考探究:德、意、日法西斯专政如何建立?
观察分析: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如何形成?
“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形成对世界和平构成什么严重威胁?
2、议论解疑综合归纳:
德国、日本法西斯政权建立的方式相同吗?试比较其异同。在师生共同分析比较中深化认识,获取新知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唯物史观:了解“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背景和经过”思考得出经济危机导致政治危机,从而加速了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2、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爱好和平的意识,警惕法西斯主义重新抬头。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教学难点
经济危机与法西斯政权建立的关系。3.教学用具
电子白板 4.标签
新课改,新课标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特点是什么?影响怎样?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由于各帝国主义国家的历史特点不同,政治经济条件不同,因此在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寻找摆脱危机的出路也不同,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美国总统罗斯福为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通过实行“新政”摆脱了危机,而德、意、日则先后走上了法西斯专政的道路,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引出本课课题-──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一、纳粹政权的建立
出示《从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对德、意、日的影响简表》(课件)指导学生阅读教师分析:
20世纪二十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严重打击了德国。1932年,德国的工业生产比1929年下降了40%多,失业人数超过八百万,1930—1934年出现了1000多次工人罢工,对外贸易额在直线下跌,缩减70%,经济危机激化了政治危机。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25有关内容,思考、讨论:希特勒为首的德国纳粹政权为什么能建立?怎么建立起来的?建立以后如何实行恐怖独裁统治的?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从以下几方面总结归纳。
(1)历史背景。结合《1932~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对德、意、日影响简表》指出,由于经济危机导致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对外:垄断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打破《凡尔赛和约》的束缚,使德国重新获得领土和殖民地;对内:需要加强镇压国内日益发展的革命力量。
(2)反动理论。指导学生阅读p25教材小字部分内容,将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的成立及反动理论归纳为:民族主义、种族主义、复仇主义及妄图建立日耳曼大帝国的扩张野心。
(3)纳粹势力的发展。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以世界经济危机为契机,主要采用欺骗的手法,乘机发展势力。具体表现是:①骗取中下层人民的信任。②获得统治阶级和垄断资本家大力支持。③加紧勾结军队。④煽动民族复仇主义和种族狂热等。使相当一部分人落入了希特勒的圈套,纳粹党一跃成为国会中的大党。教师充分利用有关课件加以说明。
(4)德国法西斯政权建立的标志:1933年初,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这也是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形成的标志。
(5)希特勒恐怖独裁统治的表现:①希特勒上台后,逐渐将总统、总理两个职务全并为一,集党权、政权、军权于一身,称国家元首。②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和进步人士。③解散一切工会组织和纳粹党以外的所有政党。④焚毁进步书籍,加强思想控制。⑤建立德国政治警察称“盖世太保”,可以不经法律程序,肆意将进步人士投入监狱,德国的法西斯组织“冲锋队”和“党卫军”活动猖獗。制造了无数反犹太人和迫害政敌的公开暴力事件,迫害和控制人民.如杰出科学家爱因斯坦被迫出逃美国。
(6)1935年德国摧毁《凡尔赛和约》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扩到60万人。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终于在德国形成。
二、反犹狂潮
这部分内容以教师充分课件提供材料,指导学生自学为主,学生在了解一些史实图片以后,引导学生思考德国纳粹迫害和杀害犹太人的原因,指出:这是由于①历史原因:欧洲有久远的反犹传统,反犹一直是罗马教廷的宗教职责,世俗的传统势力也往往把对犹太人的宗教迫害与经济掠夺结合起来。
②个人原因:希特勒从小就从心理、思想上极其厌恶犹太人,在《我的奋斗》一书中,叫嚣犹太人是全人类的敌人,是人类文明的破坏者,是德国这个伟大国家的“败类”。
③西方大国实行绥靖政策,(用课件稍做解释)对纳粹退立、姑息,使纳粹对犹太迫害不断升级。
介绍学生课后观看影片《辛德勒的名单》。
三、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的暴行
1、墨索里尼的法西斯统治
指导学生阅读p29《自由阅读卡·法西斯和法西斯专政》课件
意大利在一战中虽挤入了战胜国的行列,但在凡尔赛和会上,分脏最少,大战对意大利的经济影响很大,战争中意大利死伤110多万人,外债沉重,物价飞涨,工业生产下降,失业人数目增,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群众革命运动不断高涨,近于瘫痪的意大利政府面对这种局面束手无策,无力控制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墨索里尼乘机组织法西斯党,独裁统治应运而生。意大利的统治阶级采取的扶植法西斯势力镇压革命运动的政策。墨索里尼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对外醉心于扩张,梦想恢复古代罗马帝国的疆界、地位和威严。墨索里尼公开宣扬“世界是属于法西斯的,民族的扩张是一种生命活力的表现”。1922年,法西斯党徒向首都罗马进军,法西斯专政在意大利建立起来。
2、日本军部势力的强化
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1904年的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发动和参加了一系列战争。伴随战争,军部势力,日益膨胀。并一步步走向法西斯化。
资料:《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前对我国东北的主要侵略活动》 日本军部包括陆军省、海军省、陆军最高指挥部参谋本部,海军最高指挥部,司令部等。根据1889年日本宪法规定,天皇是国家元首,又是陆、海军最高统帅,总揽统治权,军部独立于内阁之外,也不对议会负责,它直属天皇。军部是日本法西斯势力的支持者和集中地。1936年2月,日本军部内部的少壮派军官发动兵变失败,结果军部内主张建立“高度国防国家”,加速对外侵略扩张的一派控制了政府。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了起来。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了。
阅读课件思考,你认为促使日本以军部为核心法西斯专建,建立过程中的重大事件有哪些?
思考、讨论,归纳:
①1922—1933年的经济危机②九·一八事变③二·二六兵变④七七事变
3、“柏林—罗马—东京轴心”轴心的形成。
问1: 德、意、日三个国家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2:“柏林—罗马—东京轴心”三国轴心形成的原因?
思考、讨论、归纳:三国同是法西斯国家,对外侵略扩张是法西斯统治的本质决定的,20世纪30年代后半期,法西斯政权联合起来,其目的都是要实现其各自的侵略野心,并把矛头指向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抵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称霸世界。
看世界地图:明确德、意、日三国所处地理位置,使学生认识到轴心国集团形成对世界和平所构成的严重威胁。
课堂小结
巩固小结:
利用课件再现本课知识体系:
为帮助记忆,用“一”“二”“三”概括
“一次”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
“二个”战争策源地形成“三国”轴心国集团
这一切预示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来临。
第三篇:《法西斯势力的猖獗》教案
第5课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掌握德、意、日、法西斯专政建立,欧亚两个战争源地形成的背景,经过及它们的对内对外政策。了解德国纳粹党迫害犹太人的简况和19世纪30年代“柏林—罗马—东京轴心”的形成。
二、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1、思考探究:德、意、日法西斯专政如何建立? 观察分析: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如何形成?
“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形成对世界和平构成什么严重威胁?
2、议论解疑综合归纳:
德国、日本法西斯政权建立的方式相同吗?试比较其异同。在师生共同分析比较中深化认识,获取新知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唯物史观:了解“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背景和经过”思考得出经济危机导致政治危机,从而加速了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2、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爱好和平的意识,警惕法西斯主义重新抬头。教学重点
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教学难点
经济危机与法西斯政权建立的关系。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特点是什么?影响怎样?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由于各帝国主义国家的历史特点不同,政治经济条件不同,因此在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寻找摆脱危机的出路也不同,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美国总统罗斯福为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通过实行“新政”摆脱了危机,而德、意、日则先后走上了法西斯专政的道路,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引出本课课题-──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 5
一、纳粹政权的建立
出示《从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对德、意、日的影响简表》(课件)指导学生阅读教师分析:
20世纪二十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严重打击了德国。1932年,德国的工业生产比1929年下降了40%多,失业人数超过八百万,1930—1934年出现了1000多次工人罢工,对外贸易额在直线下跌,缩减70%,经济危机激化了政治危机。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25有关内容,思考、讨论:希特勒为首的德国纳粹政权为什么能建立?怎么建立起来的?建立以后如何实行恐怖独裁统治的?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从以下几方面总结归纳。
(1)历史背景。结合《1932~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对德、意、日影响简表》指出,由于经济危机导致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对外:垄断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打破《凡尔赛和约》的束缚,使德国重新获得领土和殖民地;对内:需要加强镇压国内日益发展的革命力量。
(2)反动理论。指导学生阅读P25教材小字部分内容,将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的成立及反动理论归纳为:民族主义、种族主义、复仇主义及妄图建立日耳曼大帝国的扩张野心。
(3)纳粹势力的发展。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以世界经济危机为契机,主要采用欺骗的手法,乘机发展势力。具体表现是:①骗取中下层人民的信任。②获得统治阶级和垄断资本家大力支持。③加紧勾结军队。④煽动民族复仇主义和种族狂热等。使相当一部分人落入了希特勒的圈套,纳粹党一跃成为国会中的大党。教师充分利用有关课件加以说明。
(4)德国法西斯政权建立的标志:1933年初,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这也是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形成的标志。
(5)希特勒恐怖独裁统治的表现:①希特勒上台后,逐渐将总统、总理两个职务全并为一,集党权、政权、军权于一身,称国家元首。②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和进步人士。③解散一切工会组织和纳粹党以外的所有政党。④焚毁进步书籍,加强思想控制。⑤建立德国政治警察称“盖世太保”,可以不经法律程序,肆意将进步人士投入监狱,德国的法西斯组织“冲锋队”和“党卫
/ 5 军”活动猖獗。制造了无数反犹太人和迫害政敌的公开暴力事件,迫害和控制人民.如杰出科学家爱因斯坦被迫出逃美国。
(6)1935年德国摧毁《凡尔赛和约》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扩到60万人。
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终于在德国形成。
二、反犹狂潮
这部分内容以教师充分课件提供材料,指导学生自学为主,学生在了解一些史实图片以后,引导学生思考德国纳粹迫害和杀害犹太人的原因,指出:这是由于①历史原因:欧洲有久远的反犹传统,反犹一直是罗马教廷的宗教职责,世俗的传统势力也往往把对犹太人的宗教迫害与经济掠夺结合起来。
②个人原因:希特勒从小就从心理、思想上极其厌恶犹太人,在《我的奋斗》一书中,叫嚣犹太人是全人类的敌人,是人类文明的破坏者,是德国这个伟大国家的“败类”。
③西方大国实行绥靖政策,(用课件稍做解释)对纳粹退立、姑息,使纳粹对犹太迫害不断升级。
介绍学生课后观看影片《辛德勒的名单》。
三、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的暴行
1、墨索里尼的法西斯统治
指导学生阅读P29《自由阅读卡·法西斯和法西斯专政》课件
意大利在一战中虽挤入了战胜国的行列,但在凡尔赛和会上,分脏最少,大战对意大利的经济影响很大,战争中意大利死伤110多万人,外债沉重,物价飞涨,工业生产下降,失业人数目增,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群众革命运动不断高涨,近于瘫痪的意大利政府面对这种局面束手无策,无力控制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墨索里尼乘机组织法西斯党,独裁统治应运而生。意大利的统治阶级采取的扶植法西斯势力镇压革命运动的政策。墨索里尼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对外醉心于扩张,梦想恢复古代罗马帝国的疆界、地位和威严。墨索里尼公开宣扬“世界是属于法西斯的,民族的扩张是一种生命活力的表现”。1922年,法西斯党徒向首都罗马进军,法西斯专政在意大利建立起来。
2、日本军部势力的强化
/ 5 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1904年的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发动和参加了一系列战争。伴随战争,军部势力,日益膨胀。并一步步走向法西斯化。
资料:《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前对我国东北的主要侵略活动》 日本军部包括陆军省、海军省、陆军最高指挥部参谋本部,海军最高指挥部,司令部等。根据1889年日本宪法规定,天皇是国家元首,又是陆、海军最高统帅,总揽统治权,军部独立于内阁之外,也不对议会负责,它直属天皇。军部是日本法西斯势力的支持者和集中地。1936年2月,日本军部内部的少壮派军官发动兵变失败,结果军部内主张建立“高度国防国家”,加速对外侵略扩张的一派控制了政府。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了起来。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了。
阅读课件思考,你认为促使日本以军部为核心法西斯专建,建立过程中的重大事件有哪些?
思考、讨论,归纳:
①1922—1933年的经济危机②九·一八事变③二·二六兵变④七七事变
3、“柏林—罗马—东京轴心”轴心的形成。问1: 德、意、日三个国家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2:“柏林—罗马—东京轴心”三国轴心形成的原因?
思考、讨论、归纳:三国同是法西斯国家,对外侵略扩张是法西斯统治的本质决定的,20世纪30年代后半期,法西斯政权联合起来,其目的都是要实现其各自的侵略野心,并把矛头指向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抵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称霸世界。
看世界地图:明确德、意、日三国所处地理位置,使学生认识到轴心国集团形成对世界和平所构成的严重威胁。
巩固小结:
利用课件再现本课知识体系:
为帮助记忆,用“一”“二”“三”概括 “一次”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 “二个”战争策源地形成 “三国”轴心国集团
/ 5 这一切预示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来临。请同学们预习下一课《第二次世界大站的爆发》
/ 5
第四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媒体的法西斯势力方向转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媒体的法西斯势力方向转变
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
2011年4月28日
论文题目: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媒体的法西斯势力方向转变 【内容提要】
二战时期,军国主义思想的宣传,使日本国内弥漫着侵略扩张,效忠天皇的思想。在其爆炸式的新闻宣传下,所谓的“英雄”、“忠君”、“大东亚共荣”严重霸占着国内人民的脑海。通过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新闻媒体成为军国主义媒介的转变,以时间和空间上的对比,来论述新闻事业在当时日本军国主义狂热政府控制下新闻精神、新闻价值观的丧失。
【关键词】日本新闻媒体 二战 法西斯化 新闻精神
引言
近几十年来,日本国内媒体专业精神引发着国内媒体的讨论,日本媒体以其客观、公正、专业树立了其特有的新闻精神。而与此同时,仍有日本部分文化媒体届宣扬法西斯精神,企图以新闻喉结的作用来重振旗鼓,燃起法西斯的火花。日本媒体与日本政府的合作关系十分密切,而这种密切关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表现得尤为突出。当时的日本媒体,并不是代表公众监督政府的“看门狗”,而是成为政府推行法西斯军国主义呐喊助威的“哈巴狗”。回想80年前,日本媒体丧失了“公器”的地位,转而成为军国主义政府对外侵略扩张的宣传工具。本选题在这个背景下进行了对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媒体新闻精神的研究。
一.二战前日本媒体法西斯化的趋势
幕府统治下的日本媒体,在其新闻发展史上还是有一定的地位。这个时候的日本媒体已经出现了倾向政府的趋势。逐步脱离自己媒体“公器”的职能,成为其有效的宣传工具。它们不再监督政府,进而转化成依赖于政府,而这种趋势在二战期间达到了顶峰——为法西斯势力摇旗呐喊助威。
19世纪中期,日本报纸出现。和很多当时后起国家一样,日本本国报业也在国外传媒势力打击下逐渐丧失影响力,发展困难,进而使政府当局在话语权上的丧失。而这不是当时日本政府喜于乐见的,这就促使了政府下定决心控制本国媒体。在日本“明
治维新”后,政府资助本国报业的发展,《每日新闻》的出现,就是在政府的支持下创立的。随后,只要报纸出现批评政府的社论或者报道,政府就转变对报社的看法,并修正报刊条例,达到控制言论的目的。1875年,明治政府颁布了“新闻纸条例”,制定了“诽谤法”,明确了对记者的刑律。在此后的5年内,全国有300多名记者或者报人遭受惩处,言论的白色恐怖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新闻形势。而能进一步证明日本政府控制新闻的事件是1889年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宪法明确规定主流媒体在重大新闻事件上要同化外来观点,态度趋同。此类规定此后层出不穷,日本媒体逐渐自觉成长为鼓吹军国主义和国家主义的工具。20世纪出发生的“白虹贯日”事件,使日本政府对于舆论监督控制更为严格。20世纪20年代后,日本媒体基本上丧失了新闻自由,远离了新闻独立自主。日本媒体正式走入了荡平新闻精神后的法西斯新闻舆论阵营。①
而在中国东北的“九·一八”则是对日本媒体转型的一次模拟考试。日本媒体也曾反抗过,但是出于对国民舆论的控制,日本右翼势力的渗入和干涉而失败。日本新闻媒体在经过此前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战时时期新闻宣传鼓动的洗礼,而且在政府新闻管制框架下,这一事件后日本媒体的操作手法愈发娴熟。
二.日本新闻事业法西斯化原因的探究
日本新闻法西斯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简单的形成的。相反,是有着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一)主观原因上:
1.日本媒体本身对于法西斯势力的依赖性大以及媒体本身的法西斯特性。日本新闻媒介在战争报道方面歪曲事实、掩盖真实、欺骗民众。在对内宣传上,尤其是战况的报道,新闻媒介完全抛弃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只是按照军方的发表原封不动地加以报道。完全依赖于法西斯政府。而在日本迅速接纳西方新技术,迈入强国俱乐部之后,他为身边的国家缺乏秩序而不满,因而希望将自身完善的等级制附加在身边这些国家身上,使得朝鲜与中国不再受西方侵略,而是生活在以日本为首的大东亚共荣圈的等级制之下。这样符合当时日本媒体发展的要求,日本媒体也需要打开整个东亚,将日本声音传遍世界的角落这一宏伟壮大的侵略目标。这就与日本法西斯的行径趋同,使两者越走越近。
2.日本的国民性格和文化特质影响。本尼迪克特在他的《文化模式》一书中曾引用迪格尔印第安人的箴言:上帝就给每个民族一只陶杯,从这杯中,人们饮入他们的生活。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特有的文化特质,这种文化特质深深地灌输在人们的心中,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在现代化的汹涌潮流,和本国所处狭隘地域面前,人民们的国民意识和爱国思想,是逐步提高的。积极投身国政,最终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生死与共的历程。他们都意识到,如果不为国献身,战败国的下场很惨。②在文化上,日本不同于很多国家,它在文化上没有自己的轴心时代,大化改新、明治维新都是借鉴中西先进文化进行社会变革。它的文化似乎缺乏某种自我开放性,传统的太阳神崇拜和天皇制度结合。致使日本当时的媒体也认为,实行媒体法西斯化宣传也是效忠天皇的表现,效忠天皇就是媒体存在的解释。日本人的文化特质就是重视精神的作用,要求媒体宣传在精神上促使整个民族支持国家战争,让人民感受到这个战争是为了大日本帝国,是为了整个大日本以及大日本后代子孙的存亡。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荒木大将在《告日本国民书》中写道:日本的“真心使命”在于宏扬皇道于四海,力量悬殊不足忧,吾等何惧于物质!”他们的战术手册上有一句口号:“以吾等之训练对抗敌军数量之优势,以吾等之血肉对抗敌军之钢铁”。这并不是说他们不重视物质,而是说,军舰和大炮不过是永世长存的“日本精神”的表面象征——至少在他们看来是这样的,更为重要的是精神上的鼓励。
(二)日本媒体法西斯化的客观方面在于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右翼政府的左右控制。
1.政府强制通讯社合并,并以服务战争的姿态出现在二战中。在二战爆发前,日本有200多家通讯社。当战争的炮火点然后,日本政府为了加强对于国内舆论的控制,大动作开始于1936年。联合新闻社和电通两大通讯社的基础上建立社团法人同盟通讯社。,并接受军部的控制和领导。其他中小型通讯社先后归于同盟通讯社,以达到新闻源的控制和制造。所有的新闻发稿都要经过这个通讯社,这时候的日本媒体才是真正完全彻底没有保留的丧失了其独立自主的权利。从此以后,同盟通讯社作为唯一代表日本强有力的国家通讯社,不仅在国内发展,还直接负责对外国际广播,从成立的当年起,使用英、法、德、西、汉语对欧洲、北美、亚太地区广播,随后扩大到使用24种语言全天候广播,积极参与法西斯轴心国的电波战。
2.通讯社的合并,日本报业也没有让政府丢失。日本报业在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前还拥有数百家。随着战争的进行,报刊的整合力度越来越大,此后几年日本报业合并的趋势加强。而且,政府对于整个报刊行业的管制严格,言论自由遭到瓦解。我们可以从以下数据来体会当时的日本媒体发展概状:1939年,日本全国的杂志被禁止出版的就有4000种,包括警视厅管辖的500种。再经1941年和1942年的两次整顿与合并,原来数千种杂志剩下996种,综合性杂志只保留了3种、时事性杂志只保留了7种。1944年又迫使最大的综合性杂志《中央公论》、时事性杂志《改造》停刊。3.国家管制广播业,使电波彻底成为整个法西斯的声音,并于其他敌对国家开展电波战。在1925年,日本国内成立了东京、大阪和名古屋广播电台。然而在第二年,日本广播协会就将这三家电台合并。政府在这场合并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为政府得到的就是对其控制管理权。此后,日本对外新闻、演讲、以及重大事件的发言都会经过审核后通过后方可公布。同时,具有鼓动性,煽动化的电波也刺激了整个收音机的热销。在广播中,随着战争的白热化,越来越多的出现爱国教育,为天皇献身的节目。
4.以法律的形式来确定整个媒体的法西斯特性,不遵守即违法国家宪法。1938年,中日战争爆发后不久,日本颁布了《国家总动员法》,其中规定:战时政府为实现国家总动员,在必要时可以根据敕令,决定有关企业的开设、托办、共同经营、让渡、废止、停办以及法人的合并、解散等。1941年,以《国家总动员法》为基础制定的新闻纸等刊载限制令和报业令,又从报道内容和报业经营等方面,加强了对报纸的控制。1941年,又制定了旨在保护政治机密的国防保安法。各种情报都被加上二重、三重的限制。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又立即制定了言论、出版、结社等临时管理法。在法律上保证着法西斯势力无处不在。③
5.法西斯的思想控制和新闻从业人员的整治,力求在精神上统治全民。日本当局通常禁止那些可能不利于军部直接统制的新闻报道和言论,以达到在舆论上引导民
众。政府并且不断的逮捕知识分子,防止不利于法西斯的言论出现。对于新闻报道,日本当局要求一定要统一国内舆论、指出前进方向,使本国国民紧密团结,并培养国民火一般的即使以整个世界为敌也毫不畏惧的爱国热情。1935年,日本当局发布“国体明征”运动,目的是为了彻底消灭明治维新后本土产生的自由思想,重新树立天皇忠君的专制思想。1938年,日本当局又继续发动“国家总动员运动”,全面实行经济统制、国民统制和精神统制。目标就是为了让全民认为战争是必须的,战争是为了大和民族。而日本媒体在此时此刻成为了法西斯的喉结,是法西斯兴风作浪的助推器。
三.日本媒体法西斯化的表现
日本媒体法西斯化由潜藏变成赤裸裸的向全世界宣告,是经过了很短时间的酝酿和筹划的。当其出现后,便不断向世人嚣张的展示。1931年,日本关东军对中国东北发动了全面战争,并在当年占领了中国东北。井上千代子是大阪步兵第37连队所属的井上清一中尉的新婚妻子,为了勉励出征中国东北的丈夫,使之无后顾之忧地安心作战而自杀身亡。这件事在当时被报纸、杂志被广泛宣传,一时成为举国追随的英雄式人物。报纸杂志在此期间完全附庸于法西斯的宣传,为了达到激励国民的效果,不惜积极引导这种违反人性的事迹。④“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不久,日本国内众多报刊为了迎合军国主义思潮,极力煽动战争狂热情绪,报刊和通讯社采用无线电发报、传真和飞机运送稿件等当时最先进的传播方式,极为快速地报道日军侵略进攻中国东北、攻打上海的战况,支持政府的侵略方针。“冰天雪地中激战的皇军”、“保卫帝国的生命线”等煽动战争的新闻标题报上随处可见诸如。1932年,日本全国132家报社联名发表共同宣言,讴歌伪满洲国成立。而在1938年,日本报刊、会刊又纷纷登载日军南京“百人斩”竞赛事件。这一事件产生于“南京大屠杀”背景下,这个事件已经是违反人类本性的行为,然后日本当局媒体却大大加以鼓励和支持。当时法西斯化的日本媒体考虑的只是日本民族的荣誉和未来发展,而对于军国主义本身的反省,却是很有限的。
二战中,日本媒体更加的疯狂无止。新闻媒体的功能和积极效应在这一时期对于制造战争舆论、使民众滋生盲目的战争意识方面,起了重大的作用,成为战争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件。这些在战争中的新闻宣传和新闻统制,完全是为战争服务。新闻是日本法西斯手中的一个重要武器,关键时候能起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对于日本媒体法西斯化的思考
(一)日本媒体法西斯在其历史发展中的渐成性导致其发生的必然性。其中有一点是必须要提到的,国家干预新闻自由。所有事件的发生都可以是由这个原因导致的。国家干预、政府控制导致的必然结果就是新闻自主权的丧失,新闻公正不存。这样,在日本当局法西斯化过程,媒体完全不再是“社会公器”。与此相反,媒体为虎作伥,没有揭露政府原则性错误的同时更加增加了错误的程度。
(二)舆论控制权对于社会发展的引导作用不可小觑。日本法西斯在舆论源头上的绝对优势让其在社会舆论引导控制上产生了巨大的效果。在不断的媒体舆论轰炸下,每个日本人都认为发动战争是正义的。同时,日本民众通过获知政府舆论引导下的媒体所传播的信息,对新闻媒体的信任度,以及在信息获取方面对媒介的依赖程度等方面,在战争中均呈上升趋势,达到了政府希望战争得到民众支持和民众誓死效忠天皇的愚昧目的。
(三)媒体从业人员个人职业素养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被狂热的军国主义思想洗脑。在日本,阶级的差别明显,他们通过遵守等级制度来保持其自尊。所以日本的生活方式是:分别分配适当的权力并规定其行使范围。对于媒体这个行业同样适用,在以刚性的日本社团文化为基础的报业中,编辑部内等级森严,记者们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写即使是这个记者很有思想很有远见。他只能按照上级的要求写,只能行使这么大职责而已。更可况几乎全部的记者编辑都被军国主义思想驱使,丧失了思考的权利。即便有少数份子反对这种行为,但也在同行的耻笑和唾弃中迷失自我。⑤
注释:
① 刘颖.《二战时期日本法西斯的民族化》.《青年记者》.2006 ② 司马辽太郎.《国民的诞生》.NHK.2009 王晓路.《二战时期日本政府对舆论的控制》.《军事记者》.2006年第10期
刘萍.《从二战新闻传播看媒体的功能和效用》.《赣南师范学院中文与新闻传③④播系刊》.2004 ⑤ 杨和如.《二战中媒体操纵极其效果——主要参战国媒体形式分析》.源引自网页http://yhr2006.blog.hexun.com/6282490_d.html
参考文献:
1.张允若.《外国新闻史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鲁斯·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九州出版社.2010 3.佐藤卓己.《现代传媒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内川方美.《日本新闻事业史》.[M].新华出版社.2006 5.陈力丹.《国际新闻界》[J].《论日本媒体“二战”时的法西斯化》[A].传媒学术网.2001年12月
6.邓利平.《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的多维视野》[J].《新闻传播学博士文库》[A].新华出版社.2001
第五篇:3 哈姆雷特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一、阅读整个剧本,在了解全剧内容基础上、品味本文诗化的语言、理解人物语言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二、揣摩人物语言个性化特征,体会人物内心情感。
三、通过配音和排课本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艺术审美能力。
2.教学重点/难点
揣摩人物语言个性化特征,体会人物内心情感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处处是喜剧,但古往今来,悲剧的阴影又总是徘徊在人世间,文学史上更是留下许多让人扼腕长叹的悲剧故事。谁来为大家举例?
教师归纳:梁山伯与祝英台、刘兰英与焦仲卿、贾宝玉与林黛玉„„
同学多举的是爱情悲剧,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大家可知道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是哪四部?
教师归纳:《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其中又以《哈姆莱特》最为著名。这是一部五幕剧,请同学简要了解剧情。
二、明确:第一幕:老王鬼魂显现,告知哈姆莱特自己是被克罗迪斯害死的,这是复仇的缘起。第二幕,国王克罗迪斯心怀鬼胎,派原为哈姆莱特之友的罗森格兰兹等人对他展开试探。第三幕:克罗迪斯进一步利用哈姆莱特的恋人奥菲利娅对哈姆莱特试探的同时,哈姆莱特佯装疯癫,通过俳优所演的戏证实了克罗迪斯的恶行,并为复仇误杀了正在偷听的弄臣波格涅斯。第四幕:克罗迪斯为除后患,迫哈姆莱特去英国,欲借英王之手将他杀死,反被哈姆莱特抓住机会,假英王之手杀死了派去监视他的朝臣,返回丹麦。第五幕:奥菲利娅忧伤而死,其兄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比剑。哈姆莱特在王后误服毒酒而死、雷欧提斯当众揭露国王害人阴谋后,将国王杀死,自己也中剑而亡。
三、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且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剧中人物台词来体现和推动情节发展,而情节又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是由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而产生的人物的行动和事件。借助于台词来把握戏剧情节是我们学习戏剧的主要方式。但由于人物对话多,有时读完后情节不能清晰地呈现在读者脑中,而分析人物间关系可帮助我们熟悉剧情,把握人物的心理及命运走向。请同学们根据剧本出场人物提示和课前自读,说说本剧中的人物关系。
明确:哈姆莱特和克罗迪斯名为叔侄,实为仇人;哈姆莱特和葛忒露德虽是母子,但又有母嫁仇敌的隔阂。
克里迪斯和葛忒露德原为叔嫂后为夫妇,二人间又有毒杀亲夫和企图谋害其子的矛盾。
另一个家庭波洛涅斯一家同样既有自身的矛盾又与哈姆莱特一家关系错综复杂。
波洛涅斯既是国王帮凶又是哈姆莱特挚爱的女友的父亲。
奥菲利娅挚爱哈姆莱特又与父亲有骨肉亲情。
雷欧提斯本是哈姆莱特朋友,后又因与其有杀父害妹之仇而成仇人。
由此可见,主人公哈姆莱特的复仇事件是被放置在一个错综复杂的极为矛盾的环境中,他既担负着复仇的使命,又承受着亲情、爱情、友情等复杂感情的折磨。同学们在朗读他的台词时要深深体味他矛盾的感情,体会他的复杂情绪。
四、利用多媒体,观看话剧片段(节选相关内容,放时隐去声音,为学生配音留有余地),请两名同学为哈姆莱特和奥菲利娅配音。
请同学们为二位配音者点评,教师相机进行朗诵指导。然后放原剧作配音(最好是孙道临的)从语气语感、节奏的把握等方面找差距,为进一步品味作品诗化的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奠定基础。分析后,可抓住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选几组同学即兴配音,互相点评。
五、布置作业:从课后的“理解·鉴赏”四道题中任选二题,为下节课讨论作发言准备。环节二
一、导入:同学们给话剧配音很出色,大家应注意到,分角色配音的内容并不完全是对话,还有独白和旁白,括号里的则是舞台说明。它们一起构成戏剧语言,那么什么是独白和旁白呢?请以本课为例说明。
明确:独白是戏剧中角色表白个人的情感和愿望的话。旁白是戏剧中角色假定在场的其他角色听不见而面对观众说的话。
本课中最经典的独白是哈姆莱特关于“生存还是毁灭”一段话,此外还有奥菲利娅与哈姆莱特对话后的一段话“啊,一颗多么高贵的心是这样陨落了„„”。
旁白除了书上标注的国王的话外,还有奥菲利娅在与哈姆莱特对话过程中的插话:“哎哟,天哪!救救他!”和“天上的神明啊,让他清醒过来吧!”表现出奥菲利娅相信哈姆莱特真的疯了,和她由此产生的极为担忧痛苦的心情。
二、再说“生存还是毁灭”一段,请选作“理解·鉴赏”第一、第三题的同学谈谈自己的理解。
明确:这是莎翁戏剧中最经典的哲理性独白,既能表现人物激烈的内心矛盾冲突、展示人物性格,又能推动情节的发展。
这段独白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哈姆莱特对生死问题的思考,第二层次是他对思想和行动之间关系的思索。这之前,他已决定复仇,但他毕竟置身于种种矛盾旋涡中,难以立即付诸行动,这段独白正是他思想转变期激烈的矛盾斗争的产物。面对邪恶,是坚强还是软弱,是拼死作战还是消极忍受,在哈姆莱特看来,这是生死选择,或挺身反抗或自杀了之。而即使选择拿起武器挺身反抗,也可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是哈姆莱特历数资产阶级社会种种不平等和非正义现象,表现“活”也并不容易,但由于惧怕不可知的死后世界,人们并不情愿结束自己的生命,顾虑使人们变成懦夫。这是哈姆莱特在经历了一场灵魂的对决后转而思索决心和行动的关系,告诫自己过于“审慎”就会使“赤热”的决心蒙上“灰色”,复仇的大业也会“逆流而退”。
三、讨论第三题时,请同学们谈自己对哈姆莱特性格的分析,可自行做出对人物的评价,教师再介绍不同时期人们对哈姆莱特的不同评价。让学生认识每个个人,每个时代的个人都会因不同的境遇和个性、思想文化构成而在不同意义上与哈姆莱特发生共鸣。由此出现了“一千个人眼中的一千个哈姆莱特”,这也正是这个艺术形象塑造成功之处。
四、请选作第二、第四题同学说学习体会。
参考答案见“课文说明”。
五、“说不尽的哈姆莱特”留给后人无限的话题,课文虽为节选,我们仍有许多讨论中未涉及的地方。课下请同学们从下面题中选一个或自行设题写一篇读后感。
参考题:
哈姆莱特——超越时代的艺术典型
我看奥菲利娅
是社会悲剧还是性格悲剧
六、请同学们自行选择角色,自愿结合组成演出小组,课下排练本课的课本剧,一周后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