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改呼唤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冷思考
新课改呼唤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冷思考
一、片面走进“动感课堂”的误区
留意观摩各种研究性学习课、各级优质课竞赛,不难发现,不少课堂正在步入片面求“动”的误区:凡运用CAI,则求图文并举、声像并茂、动感无限;凡诵读,则求书声琅琅、整齐宏亮;凡讨论探究,则求“一石激起千层浪”;凡合作对话,则求热烈活跃、高潮迭起。显然,这些语文课正在抛弃“潜心静读”,冷落“凝神静思”,拒绝“会意静写”,似乎唯“动’是好!看到这类“动感课堂”,想到著名特级教师史绍典先生在评价2003年湖北省高中语文优质竞赛课时说:“现在,我很少在优质课竞赛中看到‘默读’的场面。应该说,全班学生那样一种沉浸于作品中的静俏俏的‘默读’场面同样是撼人心魄的,也是最利于学生体验的。这样一种真正让学生进入文本、理解文本,沉浸于文本的读书样式正在阅读教学中走向衰落,甚至走向消亡。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一大悲哀。”这无疑是颇有见地的深沉呼唤。参阅相关书籍,透过语文教学本质,笔者为时下语文课堂缺少“冷场”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冷场也是一种美
这里所说的“冷场”是指在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留出一个或多个短小时空,给学生自由支配、自主建构,课堂处于思维活跃的安静状态。学生的暂时凝静沉思不是沉寂、冷静,恰是为新的高潮而酝酿、蓄势。适度的“休止”与“空白”也是不可缺少的。正如音乐中有停顿休止,舞蹈中有虚拟,绘画中有空白,电影中有“空镜头”,文学中有“不写之写”。语文课堂上适度设置静场也能产生“不教之教”的美学价值。这一无声的静场恰似“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学生静读、静思,静写不是停滞,而是一种有效休止,是一种以逸待劳的教学艺术。
三、冷场美在何处
1.有利于“核心对话”的深入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是说,学生阅读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和不可替代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
科学预设“冷场”,让课堂留有学生亲近文本、展开对话的时空,让每个学生部与文本“零距离”接触,默读文本、品味文本。从一个句子、一个词、一个字乃至一个标点中去涵咏体味语言,真正与作者进行对话,产生共鸣,达到心灵的融通,从而产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样的“冷场”可以为其他对话的有效进行提供必要的铺垫,精彩的动态生成提供科学的预约。例如在执教《三个太阳》时先让学生整体感知题目,“三个太阳”出自谁之手?她这幅画画在哪儿?南极是个怎样的地方?按照常理。一个女人能去这种地方吗?以上问题在学生与课本的“零距离”接触中会逐步的感受。2.有利于个性思维的深刻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换言之,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科学研究表明:有效的学习方式都是个性化的,不可能有统一的方式。对某个学生是有效的方式,对其他人末必有效。正如多元智能理论所指出的,每个人的智能类型不一样,他们的思考方式、学习要求、学习优势、学习风格也不一样。因此,每个人的具体学习方式是不同的。
个性化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冷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催化剂”。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学生也就不会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
科学预设“冷场”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自由的时空中对各种疑问进行深入地思考,对思维障碍进行深度探究,为课堂教学活动进展提供个性化的思考,为各种对话的进行提供必要的准备。这样的“冷场”不但利于调动每个个体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在学习话动中自觉认同、反思和体验的习惯。例如,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傅雷家书两则》有这样一句话“倘使你认为这些话是对的,对你有些启发作用”,这句运用假设性的词语是否表示傅雷对自己说的话不确信呢?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突然一个学生举手说“充分体现父亲对儿子的尊重,他们之间是朋友关系,是平等的”,其他同学豁然开朗,点头赞同。3.有利于语文本体的回归
学一篇课文当然要理解内容,但从学习语文的角度讲,着眼点、着力点都应在语言上。科学预设“冷场”,把“写”挤进课堂有利于语文本体的回归。在“冷场”中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和整洁,激发学生把字写好,在“冷场”中引导学生写下自己的独特体验、思考,让语文素养与思维能力同步提升,在“冷场”中注重能力迁移,强化读写结合,实现双赢。这样的“冷场”可以使语文课堂在热闹中保持本性,在新奇有趣中咬住“青山”(语文)!例如宋学孟《柳叶儿》描写童年时代在那严重饥荒的岁月,上树爬高,抢柳叶儿、吃柳叶儿的乐趣,抒写了对柳叶儿的特殊感情,追忆过去的苦难岁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今天,人们吃不吃树叶、野菜?如果吃的话,与课文所写情景是否相同?请你以谈吃树叶、野菜为话题,口头或书面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种读写的结合使学生素养与思维能力同步提升,实现双赢。
在全面贯彻课程新理念的过程中,我们千万不要步人片面求“动”的误区。须知,活动利于自主。静读也可以自主;合作利于自主,独思也可以自主;争论利于自主,静写也可以自主。还学生一片静的时空。让我们的课堂张弛有致,动则激情四射。静刚神思飞扬,存动静相生中尽显无限魅力。
第二篇:语文课堂教学“热闹”背后的冷思考(精选)
小学语文课堂 “热闹”背后的冷思考
新课程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活力。课堂上,教师不必拘泥于“教参”上的标准答案,也不必受考试内容的拘束,手脚一放开,自然就有了一份潇洒,课堂形式也随之多样起来——演讲、小品表演、辩论会„„层出不穷的授课方式,让语文课有了盎然生机,然而,热闹的课堂是否就等于丰硕的收获,透过这些热闹现象的背后,我们又看到了些什么呢?
一、扫描:小学语文课堂“热闹”现象种种
(一)这是一堂气氛活跃、热闹的语文课。从课始到课尾听取表扬声一片。无论是读了几个词的,还是写了几个字的,无论是答对了一道题的,还是回答了几句话的,老师几乎无一例外地竖起大拇指,“真好”“真行”“你真棒”的称赞声不绝于耳。……
(二)有一教师在执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居然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课文写小女孩几次擦火柴,各出现了什么幻景?”的问题进行探究,展开想象,并作即兴表演。只见被各组推荐表演的学生纷纷划着火柴,擎着跳动火焰的火柴梗,喃喃道“我看见外婆了!”“我闻到了烤鸭香味了!”“我在圣诞树下尽情玩耍……”而观看的学生则报之以阵阵哄笑。由于这位教师没有准确把握教学重点,不仅没给教学增色,反而弄巧成拙,使这一哗众取宠的设计演绎成了课改闹剧!
(三)一位老师在教《麋鹿》一课时,前后共用6 分钟时间让学生观看关于大丰麋鹿保护区的环境及其反映麋鹿生活习性的视频。在课堂上,我们很快发现,学生对观看视频的兴致大大高于对文本的兴趣,以至每次老师关闭视频,学生便作出无奈状。他们的内心多么希望能像看《动物世界》那样看过瘾,又怎么沉得下心来研读文本呢?很显然,我们的老师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原本是想上好这一堂语文课,没想到却为学生和文本、和自己之间展开有效对话设臵了高高的障碍。
……
二、反思:语文课堂“热闹”现象背后的隐忧
以上种种课堂现象,使我们的语文课堂越来越好看,越来越花哨,但我以为,这样的热闹,这样的花哨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它们只是对新的课程标准的一种肤浅的理解和简单化的执行,静心分析,这些热闹现象的背后隐藏着不少的问题。
1、评价语言的浮夸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课堂评价已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于是有些教师的课堂上表扬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就如案例一那样,这些缺乏情感,机械化的表扬声,学生真的会喜欢吗?这能激起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使其进步吗?
2、人文精神的流失
我们经常看到,在老师的表扬激励下,学生急于表现自我,都高高地举起手,想让老师喊自己。可是,老师一次只能让一名学生站起来表达,更多的同学未能得到自我展示的机会。于是有的同学一屁股坐下不高兴地撅起了嘴,有的却仍不甘心,一个劲儿地喊“我”。至于那位发言的同学讲了什么内容,恐怕除了老师外很少有人用心聆听。长此以往,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会欣赏他人,这将使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淡化、流失。
3、组织形式的泛滥
学生表演交流成了语文课堂的必备“佐料”,形式或唱歌、或演戏、或画画、或争论,内容小到一个词语,中到几句话和一个自然段,大到整篇文章,把课堂变成舞台(如案例二),结果,学生只记住了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热热闹闹中忽略了对文本语言表达的揣摩。这种交流只能是低质量的,浮于表面的,比较肤浅的,这样的交流、对话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久而久之,学生还容易养成浮躁,浅尝辄止的不良学习习惯。
4、语文“双基”的失落
如案例三中,精美的课件充斥课堂,漂亮的图案加上优美的音乐喧宾夺主,让学生陶醉其中,直观的形象感知代替了对文本语言的感悟,完全把目标和手段颠倒了。于是,我们经常看到有的课就是不写字、不读书,基本的识字任务没完成,短短的课文读不熟,这样的课即使再热闹,也不是好的语文课。
三、探索:返璞归真,让“热闹”远离语文课堂
1、让语文味回归
(1)、扎实语言文字训练。即语文课应注重实效,重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训
练时要大胆训练,该讲解时要主动讲解,语文课堂上应该充分保证学生的训练时间,要让他们在听话中习得听话,在说话中学会说话,在阅读中感受阅读,在习作中体验习作。笔者曾多次听著各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课,他在上《水上飞机》一课时,在第二课时大部分时间中都是指导学生用词造句,不少青年教师非常不解,引发了不小的争论。但我想,这是否是于老师上课所追求的一种新境界:语文课要上得自然、朴实、不刻意雕琢,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
(2)、崇尚简单朴实的课堂
曾经有个学生在《假如我是语文教师》的文章中写道:“假如我是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我会与同学们的距离越来越近,成为朋友,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一起来解决问题;我会用妙趣横生的语言征服我的学生,让他们在快乐中更轻松、更简单地学到知识„„”是的,简单——轻松——快乐。唯其“简单”才“轻松”;唯其“轻松”才“快乐”。繁芜的课堂不仅消耗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更可怕的是消耗了他们原本对语文刻骨铭心的爱。简单的语文课堂,要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崇尚教学内容的简约,教学过程简化、教学媒体的简便、教学语言的简洁。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应该“心无旁骛”,简单实在地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学习着听说读写——“写一手好字,识2500个常用字;读程度适合的书报;背200篇好文章;写60字左右的通顺作文。”如此而已,岂有它哉!(张庆先生语)
2、让人文闪光
(1)、学会尊重
对话教育认为,师生的关系应该是互为主体的平等关系。这时的教师已不再是简单的教学管理者,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平等中的“管席”。所以在交往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承认学生的主体性,给予学生所应该享有的权利,给予学生主动发言、参与的机会。同时,教师更要尊重学生,转变“权威”角色,与学生平等沟通,相互敞开、接纳、分享。
(2)、善于倾听
教师要学会“屈尊”、“倾听”,欣赏学生们的“真情告白”,只有学生们真正地拔动了自己的心灵之弦,我们的课堂才会产生最为壮美的和声。说真话,抒真情,超越课堂,超越学习,变学习为一种真正鲜活的生活。
一位教师在教《友谊的航船》一课时,一学生在谈读后感受时说了这么一句:“我怎么就不为他们感到自豪呢?”(他们指中国人民海军船舶编队),这位教师听出了他的弦外之音,便让其他同学猜猜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最后,竟形成了这样的共
识:我们虽然有着较为现代化的国防科技,但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形势不容乐观。因为倾听,才有了这么自然的心灵交流!
(3)、善待错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是处于学习期的探索者,犯些错误是正常的。如果我们对学生的错误动辄横加指责,不但不能纠正学生的错误,反而会使他们丧失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会使学生心理受到沉重的打击。另一方面,为人师者更应重视言传身教,自己尚且不能做到宽容大度又怎能希望他的学生拥有“容人于不能容处”的情怀呢!记得贾志敏老师的一次公开教学,他请学生用“姆”组词。有个学生不假思索地说:“母,母亲的母。”同学们都大叫错了!错了!但贾老师不慌不忙:“他没错,只是还没说完。你继续,母亲的‘母’——”学生恍然大悟,连忙说:“母亲的‘母’加上一个女字旁„„”或许这个孩子会遗忘这堂课教了什么,但老师机智地替他化解了众人的“嘲笑”,他一定会终身难忘!
(4)、真诚“评价”
语文课堂的教师评价至关重要。因为学生的每个答案包含了其独特的生活体验与感悟,其中的智慧和灵感怎一个“好”字了得!所以教师如果仅对答案冠以“好”字然后不再过问,实在是对评价性课程资源最大的浪费。倘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或鼓励,或启发,或引导,或纠正,必能在只言片语之间使学生豁然开朗,心领神会。学生百家争鸣,教师妙语连珠,试想,这样的语文课堂,谁不会学有所获?
3、让对话流淌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阅读教学的中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教学二年级古诗《草》一文时,精彩生成,鼓动生本对话,课堂上流淌着生命的灵性。
师:哪位小朋友能把“春风吹又生”的诗意画在黑板上?
生1:(上台在黑板上用绿色的粉笔画了茂密的野草)春天一到,在春风的吹拂下,草又长出来了。
生2:老师,我觉得草画得不太恰当,春天刚来,小草才刚刚开始发芽,不可能长得那么高的。(老师示意这位学生上台对图画做适当改动)
生3:我觉得还少了一样东西。
师:你觉得少了什么呢?
生3:风没有画出来。诗句是“春风吹又生”,春风一吹,小草才生出来的。现
在春风都没有吹,草怎么会长得那么茂盛呢?
师:可是,这风吹怎么画呢?
生3:(上台,用白粉笔一笔,两笔„„草叶微微向右歪斜)因为风一吹,小草自然就向两边倾斜了,所以从小草歪歪的样子中,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春风在温柔地吹,小草在茁壮地长。
师:(带头鼓掌)画得多有创意!看得出来你对诗句的理解是非常到位的,你真可谓是诗人的知音。
在于老师的教学片段中,学生感受到的已不再是“春风吹又生”这一诗句本身,而是诗句中所蕴涵着的生命的涌动。笔者觉得,语文课堂教学只有引领学生潜心会文本,语文课堂才能进入一个充满诗意的、散发着文化馨香的意境,语文课堂才能成为一条流淌生命的灵性之河。
好课的标准不是热闹,不是好看,更不是花哨,而是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回归语文的本色,让我们的课堂返归真吧!上有“语文味”的课,着眼于学生的素养,学生成长,让更多的生命之花在课堂尽情绽放,这是我们语文老师应有的共同追求。
浙江上虞市夏丏尊小学王鲍军
第三篇:课堂教学呼唤激情
课堂教学呼唤激情
摘 要: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战场。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激情投入。
关键词:课堂教学; 激情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4-150-001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和省“五严”规定的严格实施,课堂教学问题再次引人注目,倡导有效教学和打造有效课堂之声此起彼伏。近期我听了不少有关课堂教学的专家讲座,尤其是省教科所原所长成尚荣老师作的学术报告――《课堂教学的根本变革》,感触颇深,受益匪浅;近期我也听了不少青年教师的课,总觉得这些课缺少些什么,平淡无奇,波澜不惊。常常自问:这样的教学是有效教学吗?这样的课堂是有效课堂吗?我认真思考着这些问题,发现青年教师的课之所以平淡,主要是因为缺少了些教学激情。下面,我就有关教学激情问题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教学为什么缺少激情
所谓激情,就是强烈激动的情感。教学的激情源于教师的责任,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部分青年教师教学缺少激情的原因在于:
1.责任的缺失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选择教师不再是为了崇高的理想。部分青年教师认为我付出就要有回报,当这种愿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不愿多付出。对教育缺少敬畏之心,对学生缺少关爱之情,必然导致责任的缺失,责任的缺失自然就唤不起对教学探究的激情了。
2.自信的缺失
青年教师走上工作岗位不久,教学经验不足,许多教学情况还需要不断摸索,遇到挫折在所难免,再加上教学中碰到的棘手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对教师的自信自然会造成沉重的打击。另外,备课不充分,不很好地掌握教材,对学情的研究不够,在教学时都会影响教师的自信。
3.其它的因素
教师的身体状况、烦心事的困扰或多或少影响教师激情的发挥。另外,学生的因素也不容忽视。受高考政策的影响,有些学生对某些学科极不重视,久而久之,教师的教学激情在无形中消失殆尽。
二、教学为什么要有激情
有人说得好:“没有激情的教学,如同没有灵魂的躯壳;没有激情的课堂,如同一杯白开水。”教学之所以要激情,是因为:
1.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每一位教师都不想做一个平庸的教师,都想成为一名好教师乃至名师。有激情的教师一定会受学生的欢迎。
2.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我们常说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其实,教学质量也是教师的立身之本。没有好的教学质量,就得不到学生、家长和学校的认可。在当今形势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教学中充满激情,课堂气氛就会活跃,学生就会积极响应,听课聚精会神,从而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老师是学生的榜样。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教育的学生不会有任何特色。”我们也可以说:“一个有教学激情的教师,一定温暖如阳光;一个有教学激情的课堂,一定灵动如甘露。”老师的教学激情会深深影响学生的智慧、情感、意志的发展和乐观向上的心态的培养。多年以后,学生可能会忘记老师所教的知识,但绝不会忘记老师激情教学时的神态。
总之,教学有了激情,学生的情绪就会受到感染、振奋;教学有了激情,教学活动就能生动、形象,从而使教学跌宕起伏,增强教学效果。
三、怎样让教学充满激情
1.做一个有责任心、有事业心的教师
责任重于泰山。一个有责任、对教育事业充满爱的老师,他会千方百计、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哈罗德?泰勒博士说:“教师的责任就在于运用各种方法、手段让学生置身于一个可以活跃心灵以及充满智慧与人类经验的环境中。”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正是有了责任和爱,才能燃起我们对教学的激情。
2.做一个学识渊博、诙谐幽默的教师
有人说:“三尺讲台,十分学问。”一个学识渊博的老师往往会得到学生的尊重,再加上诙谐幽默,这样的老师必定深受学生的喜爱。要学识渊博,唯一的途径就是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看书、读报是老师每日的必修课,多方涉及、勤于思考、用心笔记,教师的学识就会象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上课时才会文思云涌、信手拈来。学识渊博是激情教学的基础,诙谐幽默是展示教师个人魅力、开展激情教学的关键。教师在课堂上多讲一些幽默的语言、适当做一些夸张的动作,这样教师的教学激情发挥了,学生学习的激情也被调动起来,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前段时间,学校请了教育专家到校为学生作讲座,专家幽默风趣的语言、激情澎湃的演讲把学生的热情都调动起来,会场掌声不断,学生都说受益匪浅,在欢笑轻松的气氛中学到了许多东西,这无疑是激情教学的一次成功演绎。
3.做一个关爱学生、不断反思的教师
激情教学必来自对学生的爱。有了爱,教师才会更加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向追求教学艺术要质量;有了爱,教师才会更加理解和尊重学生,倾听学生的需求,关心学生的健康,重视学生的情感,真正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上;有了爱,教师的每一个微笑、每一句幽默、每一声问候,都会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暖,从而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有了爱,学生才会更加喜欢老师,喜欢老师的一言一行;有了爱,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热情才能更高昂,师生互动更活跃,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倘佯,在和谐的气氛中获得升华。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学的反思,激情教学更需要教师的不断反思。当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时,教师首先要检讨自己。教学专家建议,教师每天应该有六问:今天的课堂上,我的教学组织情况怎么样?课堂上我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吗?课堂上我尊重、激发、引导学生的学习了吗?今天我上课时有激情吗?我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上落实得怎么样?这节课的教学得失在哪里?这样的反思,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就会快速提高,教学激情就会不断激发出来。
成尚荣老师说:“课堂是师生发展的没有天花板的舞台。”课堂教学是对话、交流与知识构建的活动,课堂教学不在传授,而在鼓舞和唤醒。用教师的激情打动学生、鼓舞学生、唤醒学生,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更加绚丽多彩。
第四篇: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摘要:“好课堂”一直是教学管理者所关注的,也是教师所争取的,更是学生所期盼的,那么教师究竟怎样做才能构建一个好课堂呢?本文针对新课改给孩子一个怎样的语文课展开了思考。
关键词:情感的课堂;对话的课堂;开放的课堂;感悟的课堂
新的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在新课改下的今天,我们应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我认为应给孩子一个这样的课堂: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我常常在思索着: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我思量着:要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每节课上,无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多么大的痛苦与挫折,我都会调整好自己的心绪,深挖教材、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当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把我对于课文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我的语言、我的眼睛、动作……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尊重学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一位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师曾告诫我: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太阳》这篇课文时,我找来有关的录像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太阳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太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二、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文本对话”:在我的课堂中,经常会有这样的问话:“如果你是某某(课文中的人物),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引导学生去想像,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以文会友”,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师生对话”: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该做孩子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不再那样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展现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我”!“生生对话”: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当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孩子们学会人与人的交往,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学生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在我的课堂上,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网络、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来的。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的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
2、引领孩子去读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另外,我还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我们班还设立了图书角,更加丰富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总之,我愿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我总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能够大大地提高学习效果,在感悟中学习非常重要。(1)教师与学生之间。情境教学主张教师对儿童倾注真情,以敏锐的洞察力去触及儿童的情感领域,从而建立起亲和的师生关系,渲染一种温暖和谐的、可以信赖的、充满自信的、无拘无束的情境。教师首先必须通过一种移情作用,设身处地地感觉体验,回归到儿童的情感状态,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这样才能产生“以情动情”的移情效应。(2)学生与教材之间。教材对学生的吸引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学生与教材之间建立起美妙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在语文情境教学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李吉林曾总结出这样的情感推进的发展模式:在初读课文,激发动机中入情;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在领悟课文语言的神韵中移情;在表情朗读、语言训练中抒情。(3)学生与学生之间。由于情境的优化,学生与学生之间,友爱亲密。他们在亲、助、乐等人际情境中相互切磋、合作互助、取长补短,培养了团队意识、合作精神、交往能力,这就为学习语文提供了良好的情感氛围。
参考文献:
[1]《教学方法现代化的研究》,主编:商继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小学语文教师》,主编:包南麟,上海教育出版社
第五篇:浅谈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浅谈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教师搭台,学生唱戏
——浅谈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可以用“教师搭台,学生唱戏”这句话来概括,“搭台”就是教师要洞悉学生心理和时代精神,构建适合学生智力发展的问题情境,以便更有效地组织学生“唱戏”。为了让学生演出更好的戏,教师在授课时的“搭台”工作就显得至关重要。为了优化课堂教学,我们应把着眼点放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和创新精神上
一、转移教学重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也是我们新课程所追求的课堂。教学重心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堂上,主角不再是教师,而是学生。他们主动积极的学习、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尽情的展现自我,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让我们欣赏一节精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成长的烦恼》:
学生们神情自若地在课堂上汇报他们的实践活动成果:学生的烦恼、老师的烦恼、家长的烦恼……一一呈现出来,有采访老师、寻访同学烦恼的录音带,还有搜集相关资料得出的理论依据,更有医治这些烦恼的灵丹妙药。另外,学生们精彩的才艺表演也让人赞叹不已、惊喜万分。他们自编自导自演了几出高质量的小品、喜剧。瞧,他们声情并茂、投入万分,深深打动台下“观众”的心,台下笑声不绝,掌声不断。听取了精彩的报告、观看了让人叫绝的演出,再听他们头头是道的评论……你不得不惊叹当今的中学生个个才华横溢——他们用独特的方式大胆地展现自我、笑对烦恼、面向未来、走向成功。
这是一节成功的新课标下的新课堂,在这节课上,老师给了学生自由的空间与氛围,在这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中进行心灵的碰撞,实现情感的交融,在自主与互动中想己之所想,言己之所言,在自主感悟、主动探究的基础上迸发出创造的火花,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又满足了其表现欲望,达到师生共同创造,共同发展这一目的。
二、创设实践环境,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1、激发学习情感,让学生主动求知
教师要创设民主、宽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有一种“心理安全感”可以自由地发表意见,敢想敢说,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新颖、奇特、有创造的见解。因而,要把激励带进课堂,善于发现学生闪光点,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设一种轻松愉快、思维活跃的创新氛围。
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一些简短而有激励性的语言:“你说呢?”“你认为怎么办?”“你怎么知道的?”“你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吗?”“你说得真好!”“这个见解很新颖”“能不能仔细想想?”等。这些尊重、期盼性的语言,不仅是对学生情感的激发,更重要的是营造了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2、变“竞争”为合作,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传统教学活动中往往没有注意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相互交换、相互影响的作用,以致形成“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开展合作探究性学习则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学生更多地关注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学习质量。比如学习《看云识天气》这一课可以这样安排小组学习:
(1)独立思考,个体学习。
学生的“个性学习”是合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前提,因为任何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与形成必然有一个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才能发现问题,善于思考,学会发问。
(2)组内讨论,去粗取精。
在个体学习后,四人或六人合作小组即进入讨论。通过比较、说理、摒弃那些不妥的答案,筛选出正确的、有创造性的答案供组际交流。
(3)组际交流,评价激励
小组的交流只能是一个小范围内的集思广益,在组织交流的思维撞击下,还会生出一些理解更到位,更富有创意的答案。
三、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我们要打破以往的课堂教学环节模式,把课堂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引导学生置疑问难,培养探索问题的创新意识
北宋哲学家张载曾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顺疑。” 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时常问个“为什么”“怎么样”。
有的同学读了《陌上桑》一文,就对秦罗敷的丈 夫提出了置疑。秦罗敷“二十尚不足”怎么会有“四十专城居”的丈夫呢?而且一个“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郎中,四十专城居”的大官,怎么会让自己年轻美丽的夫人乡下采桑养蚕呢?同学们带着这个有趣的问题,对课文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终于明白,秦罗敷所说的夫婿实际上是“蚕”。面对使君的“宁可共载不”的纠缠,秦罗敷以蚕代夫婿,来打消使君的非分之想。蚕长到半月时,还是一条小虫,所以是“十五府小吏”长到二十天就把头抬起来,像跪拜皇帝的朝中大夫,所以是“二十朝大夫”蚕长到一个月后成了大虫,四十天以后做蚕,所以是“四十专城居”
2、指导学生精于表达,锻炼表述问题的创新意识
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自觉地在这些活动中发挥自己的创造性,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述的创造性。如学习《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我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诗的用词之妙。有的同学认为“下”字用的朴实,能准确写出顺风顺水、舟轻帆快的行船特点。折射出李白与孟浩然的分别应是喜悦的。有的同学认为“惟”字用的好,写出浓浓的离情别意,还有的同学认为“孤”字用的最见功夫。正值阳春三月出游之际,江上定是千帆竞发。那诗人为何着一“孤”字呢?主要因诗人主观感受。尽管江上千帆竞发,但诗人眼中只有朋友的一叶小舟,更见李孟情深。教师对这些独到见解都应当加以肯定,并应当适时表扬后归纳。促使学生勇于创新,积极探索。鼓励学生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这种由“无声到有声”的过程转化,增强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创造性。此时,语文课堂将充满着生命的活力,语文学习将成为师生共同的享受。
3、激励学生主动想象,培养思维的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教师要善于设计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感受作者与作品中人物鲜活的心灵。这样,尊重学生的情感,体现学生的意志,彰显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结尾写到韩麦尔先生讲完最后一课的情景时,文章是这样写的:“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只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作者在这里没有大段的抒情和描写,也没有大段的议论,却含不尽之意于言外。教师教学至此,可做短暂的“冷场”处理,巧妙设问启发,创设模拟情境,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说出韩麦尔先生此刻难以言状的复杂心境,对普鲁士侵略者的愤慨对法兰西共和国的深情……这一空白,让学生进行拓展想象,实现创造性的阅读。
总之,要取得课改的成功,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必须彻底地更新观念,努力地转变教学模式,真正用全新的语文教育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只要我们坚持以新课程标准来指导教学实践,并对语文教改始终充满着信念和热情,我们一定会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充满活力,在课堂教学的探索中开创出一片灿烂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