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前心理学期末考试笔记
第一章
1.如何理解心理发展?何为儿童心理发展?
何谓“发展”
积极的、有顺序、不可逆、持续时间长的变化,如由小变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等的变化。
儿童心理发展:儿童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过程中,心理所发生的积极的、有次序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心理结构不断改造,日趋完善和复杂化。
2.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方向性和顺序性
连续性和阶段性
不均衡性
个别差异性
3、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和意义是什么?
研究任务 描述:发展的普遍特点与行为模式、差异性
手段:质性(语言描述)、量化(测 量)、影像、作品等。解释:揭示发展的原因与机制 促进:最优化发展,即最大程度地促进个体的积极发展。(2)研究意义
1、为基础心理学提供理论依据
2、为儿童教育教学及相关领域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儿童心理的主要原则有哪些?
(一)客观性原则:
1、研究儿童心理,必须考虑到儿童生活的客观条件,包括儿童的生理发展、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并在儿童的活动中进行研究。
2、任何结论都要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据。
(二)发展性原则:
客观世界处于永恒的运动和变化中,学前儿童作为反映的主体正是处于迅速成长中。因此,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研究学前儿童。不仅要注意已经形成的心理特征和品质,更应注意那些刚刚萌芽的新特征和品质以及心理发展趋势。
(三)实践性原则:研究应密切注意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注重在教育实践中,在儿童的活动中研究。
(四)教育性原则:研究者必须遵循职业道德。从设计研究方案、时间安排到研究者的言谈举止,都必须充分考虑研究工作可能给儿童造成的影响。
5、解释:跨文化研究;双生子研究
双生子研究指目的在于研究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说明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在具体研究时,其重点在于了解双生子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心理发展的异同。如,林崇德的”双生子运算能力与智力品质研究”;英国西里尔.伯特的”不同血缘关系儿童智商关系研究”。
跨文化研究目的在于研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这种研究设计主要是查明不同社会结构、不同社会文化、不同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教养方式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如:“中美两国儿童价值观比较”、“儿童道德认知差异比较”等。
6、运用观察法和测验法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分别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运用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时应注意的问题:(1)制订观察计划时,要充分考虑观察者对被观察儿童的影响。尽量使儿童保持自然状态,以克服儿童的“反应性”; 局外观察 参与性观察(2)记录要尽量详细、准确、客观。不仅要记录行为本身,还应记录行为的前因后果。(3)为了保证记录的速度和质量,可运用录音和录像技术;可事先设计好表格等。(4)不能仅凭一 次观察记录的材料得出结论。
因为早期儿童的心理活动带有很大的不稳定
性。运用测验法于学前儿童应注意的问题
采用个别测验,不宜用团体测验;
测验人员必须经过专业训练;
不能根据一次结果作为判断儿童发展水平的依据 第二章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总趋势
一、由简单到复杂
(一)从不齐全到齐全
(二)从笼统到分化
二、从具体到抽象
三、从被动到主动
(一)从无意到有意
(二)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到自己主动调节
四、从零乱到成体系
2.怎样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
(一)不同阶段发展的不均衡
(二)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均衡
(三)不同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均衡
3、关于遗传与环境之争有哪几种?请就此谈谈你的观点
(一)遗传决定论
1、基本观点: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受先天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儿童的智力和品质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已被决定了,心理的发展只不过是先天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和教育仅起一个引发作用,而不能改变它。
2、代表人物
(1)高尔顿(F.Galton,最早的代表人物)及其家谱调查 遗传定律”:1/2来自父母,1/4来自祖父母,1/16来自曾祖父母。
(2)霍尔(G.s.Hall,1844-1924))及其“复演说”
把生物学的复演学说不恰当地运用来解释儿童心理的发展,认为个体心理发展是人类进化过程的重演,个体发展是由种系发展决定的。
名言: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3)格塞尔(Amold Gesell,1880-1961)及其“成熟势力说”
格塞尔: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耶鲁大学教授,“成熟势力说”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
基本观点: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二:成熟和学习。发展是儿童行为或心理型式在基因的规定下按一定顺序出现的过程
(二)环境决定论
基本观点: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完全是环境教育的结果。
代表人物:华生(J.B.Watson1878-1958)(三)二因素论
基本观点
认为遗传和环境同等重要,二者共同作用于儿童的发展。
代表人物
吴伟士及其“相乘说”
施太伦及其“辐合论”
(四)相互作用论
基本观点 :不仅承认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
理发展中的作用,而且指出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遗传对心理发展作用的大小依赖于环境的变化,而环境作用的发挥,也受遗传限度的影响。
(五)正确理解遗传和环境的作用
1、环境影响遗传因素的变化和生理成熟
2、遗传素质及其后的生理发展制约着环境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4、选择性繁殖、双生子研究、早期隔离实验的研究目的各是什么?
选择性繁殖:通过确定特质是否能够经过选择性配对而对动物身上繁殖来研究遗传影响的一种方法.特雷恩(Tryon,1940)的小白鼠走迷津实验.双生子研究:血缘关系越近,心理和行为的相关越大。
“早期隔离实验”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是制约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和方向的重要因素
5.谈谈怎样理解生物因素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一)遗传
1、提供发展人类心理的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
2、奠定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二)生理成熟(生理发展)
指机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主要依赖于机体族类遗传的成长程序,有一定的规律性。
遗传会受到环境的控制
“海豹儿”
身体各大系统的发育速度不同 神经系统的发育有严格的顺序
6、谈谈怎样理解环境因素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环境:儿童周围的客观世界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一)社会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早期隔离实验”
(二)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是制约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和方向的重要因素
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
笼统:儿童的全部心理活动。
具体:需要、兴趣爱好、能力、性格、自我意识、心理状态等,其中,需要是最活跃的因素。
二、发展的真正动力:心理的内部矛盾运动 儿童心理内部矛盾:新需要与旧水平新需要与旧水平关系:相互依存,相互斗争。
8、解释: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最近发展区;关键期。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最近发展区,儿童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的指导下所能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往往有一个距离,前者水平不及后者,这一段距离或差距,成为儿童心理的最近发展区
关键期是指在某个时期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但是过了这个时期,发展的障碍就难以弥补
第三章
1、解释概念
替代强化 守恒 同化 顺应
替代性强化是指观察者看到榜样或他人受到强化,从而使自己也倾向于做出榜样的行为。也就是说,对榜样的强化也间接地强化了观察者对榜样行为的观察和学习。
守恒:指对客观事物具有稳定的本质的认识,而不被其非本质变化所迷惑。
同化(Assimilation):指主体把环境刺激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原有的认知结构。是一个已有的图式对外界刺激的过滤和改造,使之变成主体认知结构所能吸收的过程。
顺应(Accomodation):指主体调整或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的过程,也称异化。
2、简述皮亚杰关于儿童心理发展实质的理论
关于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皮亚杰认为:心
理、智力、思维既不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由于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是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他被公认为是一位相互作用论者。
3、简述埃里克森终身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前三个阶段的主要特点。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婴儿期)。个体刚出生时,婴儿状态完全由生物需要和内驱力所决定。他们与护理人的关系影响着他们对他人或整个世界信任或不信任的程度。这个阶段的儿童对成人依赖性最大。如果护理人能以慈爱和惯常的方式来满足儿童的需要,他们就会形成基本信任感;如果他们的父母拒绝他们的需要或以非惯常的方式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儿童就会形成不信任感。在这个阶段中,如果儿童具有的基本信任超过基本不信任,就会形成“希望”的美德。得到信任的儿童对未来怀有希望,这是一个注重未来的过程,而缺乏信任的儿童不可能怀有希望,因为他们必须为需要是否能得到满足而担忧
(2)自主性对羞怯和疑虑(幼儿期)。由于社会要求幼儿学会自我控制,因此儿童迅速形成许许多多的技能。他们学会了走、爬、推、拉、交谈,池会了如何抓握和放松。他们不仅把这些能力应用于物体,而且还应用于控制和排泄大小便的训练。这些活动使儿童增强了自我欣赏感,减少了自我怀疑感。同时,意志出现了,儿童可以按意志“随心所欲”地决定做某事或不做某事。也正因为如此儿童从这里起便介入了自我意愿与父母相互冲突的矛盾之中。如果父母肯有理智的忍耐精神,保证儿童发展其社会许可的行为,则儿童就会形成自主性;如果父母过分溺爱事不公正了使用体罚,儿童就会感到疑虑而体验到羞怯。在这个阶段中,如果儿童形成的自主性超过羞怯与疑虑,便形成意志的美德。
(3)主动性对内疚(童年期)。这时,儿童开始积极地探究和涉猎周围世界。他们能更多地进行各种具体的运动神经活动,更频繁地运用语言,更生动地运用想象国。这些技能使儿童萌发出各种思想和行为,以及规划未来的前景。他们检验各种各样的限制,以筻找到哪些是属于许可的范围,而哪些又是不许可的。如果父母鼓励儿的童的独创性行为和想象力,儿童就会缺乏自信而形成内疚。在这一阶段,如果儿童形成的主动性超过内疚。便会形成目的的美德。在埃里克森看来,这是一种不管前面有多大危险,不管失败与否,执著追求个人目标的德行。
4、论述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的主要观点。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凭借感知和动作经验适应外部环境。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主要手段,大约在9-12个月,获得客体永久性。(2)前运算阶段(2—
6、7岁)凭借表象思维适应环境,具有了符号功能,但不能很好地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思维不守恒。(3)具体运算阶段(6、7—
11、12 岁)获得守恒概念、思维具有可逆性,但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4)形式运算阶段(11、12—
14、15岁)凭借抽象推理适应环境,思维摆脱了具体内容的束缚,能提出假设和解决抽象问题。
5、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运算思维与前运算思维的区别主要有哪些?
运算:指在心理上进行操作,是外部动作内化为头脑内部的操作动作的机制。
运算思维与前运算思维的区别:
运算思维依靠概念进行,前运算思维依靠表象进行;
运算思维具有可逆性,前运算思维没有可逆性; 运算思维具有守恒性,前运算思维没有守恒性; 运算思维逐渐“去自我中心化”,前运算思维是“自我中心”思维;
运算思维具有灵活性,前运算思维固定性刻板性呆滞性。
6、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1、行为习得过程的理论
班杜拉所关心的是行为习得的两种不同的过程:一种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班杜拉把这种行为的习得称为“通过反应的结果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直接经验的学习。另一种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行为的过程,班杜拉将它称之为“通过示范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间接经验的学习。班杜拉所关心并研究的是后一种行为的习得过程。
2、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的全过程由下列四个子过程构成:
(1)注意过程
观察学习起始于学习者对示范者行动的注意。如果人们对示范行动的重要特征不注意,或不正确地知觉,就无法通过观察进行学习。所以,注意过程是观察学习的起始环节。在注意过程中诸多因素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其中有来自示范者行动本身的特征和观察者本人的认知特征,还有观察者和示范者之间的关系等,这些因素都调节着观察经验的数量和类型。(2)保持过程
观察学习的第二个主要过程是对示范行为的保持过程。如果观察者记不住示范行为,观察就会失去意义。在观察学习的保持阶段,示范者虽然不再出现,但他的行为还给观察者以影响。要想把示范行为在长时记忆中永久保持,需要把示范行为以符号的形式将其表象化。通过符号这一媒介,短暂的榜样示范就能够被保持在长时记忆中。因此,高度的符号化能力使人们的很多行动都可以通过观察来习得。
观察学习对示范行为的保持依存于两个储存系统,一个是表象系统,另一个是言语编码系统。言语编码系统还以容易贮存的形式保持和传递大量信息。因此,言语编码系统会促进观察学习与保持。
(3)运动再现过程
观察学习的第三个阶段是把记忆中的符号和表象转换成适当的行为,即再现以前所观察到的示范行为。
(4)强化和动机过程
班杜拉把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这三种强化作用看成是学习者再现示范行为的动机力量。但决定行为的结果因素主要是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替代性强化
替代性强化是指观察者看到榜样或他人受到强化,从而使自己也倾向于做出榜样的行为。也就是说,对榜样的强化也间接地强化了观察者对榜样行为的观察和学习。替代性强化来自于学习者观察到的榜样的行为结果。这种观察到的结果既可促进某种行为反应,也可以抑制某种行为。促进某种行为的观察结果称为替代性强化;抑制某种行为的观察结果叫做替代性惩罚。
第四章 1、1岁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一些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时期。是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
一、新生儿期
一切活动都是围绕适应新生活而展开的。
(一)适应新生活
(二)依靠无条件反射
(三)条件反射出现,心理正式发生
(四)认识世界和人际交往的开始
二、婴儿早期(2——6个月)
(一)视觉、听觉发展迅速
(二)定向反射的作用增加
(三)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
手眼协调动作的发生要经历的阶段:
1、动作混乱阶段
2、无意抚摸阶段
3、无意抓握阶段
4、手眼不协调的抓握
5、手眼协调的抓握
(四)开始认生
三、婴儿晚期(6—12个月)
(一)身体移动动作迅速发展
经历过程:抬头——俯撑——翻身——坐——爬——站——独走。
(二)手的动作开始形成
1、五指分工动作形成
2、双手配合
3、摆弄物体
4、重复连锁动作
(三)语言开始萌芽
1、简单发音阶段(3个月前)
2、连续音节阶段(4—8个月)
3、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
(四)依恋强烈
2、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有哪些?
1、从整体动作到局部、准确、专门化动作;
2、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
3、从中央部分动作到边缘部分动作;
4、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
5、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3、1—3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有哪
些?
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
一、真正独立行走
意义:变被动为主动;扩大认知范围,增加了与周围人交往的机会
二、学习使用工具 经历的阶段:
(一)完全不按用具的特点支配动作;
(二)不再连续变换新方式,进行同一动作的时间有所延长;
(三)主动重复有效动作,表现为比较刻板,不肯轻易放弃以前的有效动作。
(四)能够按照用具的特点使用工具,并能根据使用时的客观条件改变动作方式。
三、言语正式发生
四、想象、思维高级心理机能出现
直觉行动思维是此时期思维的典型形式。具有以下特点:
1、直观性和行动性
2、间接性和概括性
3、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
4、思维的狭隘性
5、思维与语言开始联系,开始出现抽象性特点。
五、出现初步的独立性和自我意识 4、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幼儿初期(小班幼儿)的心理特点
1、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如高兴时听话,不高兴时说什么也不听;痛恨大灰狼,把画书上狼的眼睛都戳成洞洞„„)
2、爱模仿(要多为孩子树立模仿的样板)
3、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用手一块一块地数糖果;画画、捏橡皮泥只能先做后想或边做边想)
因为小班幼儿思维很具体、很直接,只能从表面理解问题,因此对小班幼儿更要正面教育,讲反话常引起违反本意的不良后果。幼儿中期(中班幼儿)的心理特点
1、活泼好动
2、爱玩、会玩(角色游戏的高峰期,能计划游戏内容、情节、分配角色)
3、思维具体形象(会算3个苹果加2个苹果是5个苹果,但如果直接问“3+2=?”可能很难回答);“儿子”就是“小孩”,对某个大人是某某的儿子,不可理解)
4、开始接受任务
幼儿晚期(大班幼儿)的心理特点
1、好学、好问(好奇是幼儿共同特点,但中、小班幼儿的好奇心多表现在对事物的表面兴趣上,大班不光问“是什么”,还问“为什么”,且问题广泛)。
2、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已掌握一些抽象概念,如左右;能简单分类,如白菜、西红柿等是蔬菜;能初步掌握因果关系,如浮沉。)
3、个性初具雏型(开始能控制自己,做事不再“随大流”,比较有“主见”;显现出个性差异:有的大方,有的小气;有的活泼,有的文静„„)
5学前儿童的言语发展分为哪些阶段?。
(一)前言语阶段
在儿童掌握语言之前,有一个言语发生的准备阶段,又称为前言语阶段。分三个阶段:
1、简单发音阶段(3个月前)
2、连续音节阶段(4—8个月)
3、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
(二)言语发生阶段
一岁至两三岁,是言语发生的阶段。其中又可分为:
1.理解语言迅速发展阶段(一至一岁半)2.积极说话发展阶段(一岁半至两三岁)
(三)基本掌握口语阶段(两三岁至六七岁)2岁以后特别是三岁到入学以前,是儿童基本掌握口语阶段。
6、儿童“口吃”的概念和原因各是什么?
口吃:语言表达的节律障碍,表现在说话中不正确的停顿和重复。
原因:生理与心理原因,以心理原因为主。年龄:2——4岁。2—3岁为口吃的开始出现时期,3—4岁为口吃的常见期。
心理原因:
1、说话时过于急躁、激动和紧张;
2、找不到适当的词继续表达。
3、模仿所致。
第五章
1、什么是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习惯化是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去习惯化是指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反应又会增强。习惯化与去习惯化的整个过程合称为习惯化范式
2研究婴儿感知,在方法上有何新突破?
传统的方法:条件反射法;身体运动与面部表情。
近年来的突破:
(一)习惯化与去习惯化(研究范式)
(二)优先注视范式(刺激偏爱程序)
根据对不同刺激物注视时间长短,了解婴儿对刺激物的辨别能力和图形偏爱程度。
3、学前儿童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发展有何特点
时间概念的特点
(一)学前儿童对时序的概念明显受时间循环周期长短的影响
(二)学前儿童对一日时间的延伸与当日时序的认知
(三)学前儿童对时序的认知带有固定性
(四)学前儿童以自身生活经验作为时间关系的的参照物
(五)幼儿说出时间词语和时间概念的形成互相促进,但不同步
(六)学前儿童对时序 的认知经过4个连续发展的阶段
4、幼儿观察和注意的发展各有何特点?
注意的特点:
一、3岁前儿童的注意(一)注意的选择性
新生儿已出现注意的选择性
视觉偏好:简单鲜明图案;人脸;
(二)3个月开始,经验在注意中开始起作用。科亨(Cohen,1975)的实验。
(三)动作协调的注意 开始年龄:半岁左右。
二、3—6岁儿童的注意特征
(一)以无意注意为主
1、注意的目的性、稳定性与分配性差。
2、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原因主要是:(1)刺激物的物理特性
(2)与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密切相关的刺激物
(二)幼儿晚期,有意注意开始发展
1、开始有了一定的目的性、稳定性和分配性。
2、逐渐学习一些注意方法。
3、有意注意在活动中效果好 观察的发展(P93-97)观察的目的性 观察的持续性 观察的概括性 观察的方法
5、举例说明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
(一)以无意记忆为主,有意记忆开始发展
(二)以机械记忆为主,意义记忆发展快
(三)以形象记忆为主,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四)逐渐掌握记忆策略 复述
对材料的组织 匹配联想提取策略
6、举例说明幼儿想象发展的特点。
(一)无意想象占优势,有意想象开始萌芽
1、无意想象占优势的主要表现
(1)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2)想象的主题不稳定(3)想象的内容零散(4)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5)想象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2、幼儿晚期,有意想象开始萌芽
在游戏和绘画、手工等活动中,表现更明显。
(二)以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开始发生
1、以再造想象为主的主要表现(1)常常依赖于成人的语言描述
(2)想象常常根据外界情境的变化而变化(3)实际行动是想象的重要条件
2、创造想象开始发生
情节逐渐丰富,想象的新颖性增加
(三)想象具有夸张性,晚期,开始注意现实的逻辑性
1、夸大事物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
2、混淆假象与真实 原因:
认知水平的限制 情绪对想象的影响
想象在认知中的地位的制约 想象表现能力的局限
7、联系实际论述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
(一)1—3岁儿童的思维 直觉行动思维占绝对优势
(二)3—6岁儿童的思维
1、早期,思维仍然带有直观行动性
2、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成为主要特征
3、晚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第六章
1、为什么要重视学前儿童情绪的培养?
一、动机作用
认识和行为的唤起者和组织者
二、对认知发展的作用
儿童的情绪随认知的发展而逐渐分化和发展; 情绪对儿童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起着激发、促进或抑制、延缓作用。
三、对个性形成的作用
1、对自我意识的作用
2、对性格形成的作用
3、对交往的作用
2、关于儿童情绪分化的理论有哪些?
(一)布里奇斯的理论
观点:婴儿最初的情绪是混沌的,3个月开始情绪分化。
0—2岁儿童情绪分化模式 斯皮兹的分化理论
(二)林传鼎的理论
新生儿一出生就有分化:愉快与不愉快,第三周开始,情绪快速分化发展。
(三)伊扎德的理论
3、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有何一般趋势
一、情绪逐渐社会化
(一)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
(二)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三)表情的逐渐社会化 道德感(3岁开始)、理智感(5岁开始发展)、美感
二、情绪逐渐丰富和深刻化 丰富化:
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
情绪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 深刻化:
指向事物的性质的变化,从指向事物的表面—指向事物更内在的特点。
三、情绪逐渐初步自我调节化
(一)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
(二)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三)情绪从外露到内隐
4、安思沃斯认为婴儿依恋的类型有哪些?
第一种,无顾虑的依恋。母亲离开时,婴儿稍有抗议的表示,母亲回来时,就去亲近他。但很容易平静下来。
第二种,回避的依恋,母亲离去时不去抗议,母亲回来时不去理他。
第三种,反抗性的依恋母亲离去时非常伤心,母亲回来时一会依偎着她,一会又推开她。
第七章
1、儿童个性形成有哪些主要标志?
一、心理活动整体性的形成
二、心理活动倾向性的形成
三、心理活动稳定性的增长
四、心理活动独特性的形成
五、心理活动能动性的提高
2、举例说明研究儿童气质的意义。
(一)自觉地正确对待儿童的气质
(二)针对儿童气质特征进行引导和教育
3、对学前儿童气质的研究有哪两种方式?各有何特点?
一)传统的气质研究
1、神经活动类型——巴普洛夫的气质类型 胆汁质 多血质 粘液质 抑郁质
2、基本生活活动模式——新的研究视角
切斯(Chess.H.1967)根据儿童生活活动模式特征,提出划分儿童气质类型的9项指标,即: 活动水平
生理机能的规律性 对新刺激反应的敏捷性 对日常变化的适应性 反应的强度 反应阈限 心境的质量 分心情况 注意的坚持性
根据以上9项指标,把早期儿童的气质划分为:
1、容易型(约40%)。他们的行为倾向于有规律性,容易适应。教育策略:防止今后面临复杂冲突时无法适应
2、困难型(约10%)。他们在吃、睡和一般活动中都不规律。他们是情绪型的。教育策略:充满爱心,耐心引导
3、迟缓型(约35%)。他们对新的经验适应比较缓慢,很少表现强烈的情绪──无论积极还是消极的情绪。教育策略:顺其自然,因势利导。
其余15%为混合性。
4.幼儿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类型
(二)发展水平
(三)表现早晚
5、简述多元智能理论的代表人物及主要
观点。
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 1983年提出此理论
1993年出版《多元智能》一书,提出人类思维与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多元的,提出七种智能: 语言智能 数学逻辑智能 音乐智能 身体运动智能 空间智能 人际关系智能 自我认识智能
1997年,又补充: 博物学家智能 生存智能
6、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主要有哪些?
活泼好动 好奇好问 喜欢模仿 容易冲动
7、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发展有何特点?
自我评价能力在3岁儿童中还不明显,开始发生的转折年龄在3.5-4岁,5岁儿童绝大多数已能进行自我评价了。其特点:
1、从依从成人的评价发展到开始独立的评价
2、从对外部行为表现的评价发展到对内在品质的评价
3、从简单笼统的评价发展到较为具体的评价
4、从主观情绪性评价发展到初步客观性评价
第八章
1、解释概念:依恋;观点采择;性别角色;性别恒常性;同伴关系。
依恋:指婴儿与其养育者(尤其是母亲)之间的强烈的情感联结。是儿童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儿童情感社会化的标志。
观点采择的概念
是区分自己与他人观点,并进而根据当前或先前的有关信息对他人的观点或视角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性别角色:指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同伴关系: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性别恒常性所谓性别恒常性即对性别基于生物特性的永久特征的认识,它不依赖与事物的表面特征,不会人的发式、衣着、活动变化而变化
2、论述依恋在早期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有利于儿童建立对世界的信任感
2、有利于激发养育者更好地抚育孩子 身体发育、认知发展、言语发展 有利于儿童以后同伴关系的发展
3、论儿童同伴关系及其意义。
同伴关系: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意义
(一)同伴关系是满足儿童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归属感的重要源泉
(二)提供了互相强化和模仿的机会,有利于儿童社会认知和社交技能的形成
(三)同伴交往经验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4、简述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1、前道德阶段(5岁前):分不清公正、义务和服从,自我中心主义思维,行为直接受行为结果的支配,还不能对行为进行一定的判断。
2、他律道德阶段(5-10岁):
(1)客观责任感:判断行为的好坏只凭行为的后果,而不管行为者的主观动机;
(2)刻板的道德:遵从权威和规则,规则的神圣性和不可更改性以及执行的强制性。
(3)抵罪的惩罚观:违反规则,必须接受严厉的惩罚
3、自律道德阶段(10岁以后)
(1)主观责任感:判断行为的好坏已考虑到行为者的主观动机,而不是仅仅是结果;
(2)对权威和规则:对权威不再迷信,与权威和同伴相互尊重。认为规则是人们约定的,以保证成员的共同利益。(3)回报的惩罚观:对违反规则的惩罚,表现出温和、补偿,以帮助错误者认识和改正为目的
7、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有何特点?
(一)性别概念的发展
性别概念:关于社会对男性或女性的期望的理解。性别同一(1.5-2岁)性别认同(2-3岁)性别稳定性(4-5岁)性别恒常性(6-7岁)
(二)性别角色知识
性别角色知识呈U型。早期与青春期有性别刻板现象,成见现象。
(三)性别偏好
8、如何理解双性化教育?谈谈你的观点.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比姆为代表,认为要使个体从文化强加的男性化、女性化限制中解放出来,从个体刻板的性别形象束缚着中解放出来。从儿童早期就开始对儿童实施无性别歧视的教育,不强调性别差异。社会发展的要求 自主意识的觉醒
优点:发挥人的潜能;
缺点:与当今主流文化(价值观、期望、习俗等)的冲突强烈;
第二篇:心理学笔记
1、心理学科性质:边缘中间学科。皮层四叶:额顶枕颞
2、心理现象的结构: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倾向:心理行为的动力系统,如需要动机个性心理特征如能力。
3、心理学的独立:1879年德国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
4、心理学的实质:心里是人脑的技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实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
5、两种信号系统:条件反射实质上就是信号反射条件反射系统就是大脑皮层的信号系)①第一信号:现实具体刺激物(如气味、颜色、声音)第一信号系统:现实具体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如“望梅止渴”。②第二信号:语言中词汇第二信号系统:由于严重词汇组成刺激所形成条件反射系统如“谈梅生津”。
6、感知觉的异同点: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客观事物各个部分和属性整体反映。共同点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区别感觉是个别属性知觉是整体联系:感觉是知觉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
7、感知觉的种类:【感觉:外部感觉肤觉内部感觉机体觉。知觉:①物体知觉:空间知觉(反映物体的的大小、形状)、时间知觉(对客观现象延续性顺序性反映)运动知觉(对物体空间位移速度反映)②社会知觉:对他人的知觉(听其言观其行知其人)人际知觉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自我知觉人贵有自知之明
8、感受性变化的规律:①感觉的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而引起感受性变化的现象)视觉适应明适应暗适应听味嗅肤觉适应感觉适应(无适应现象)②感觉对比(统一感受器官在不同刺激作用下而是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同时对比继时对比③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连觉:指一种感觉的感受器官受到刺激时,在另一感觉到也产生了感觉的现象。连觉最常见形式是有颜色引起(红色-兴奋蓝色-镇静④时间与感受性变化:在实践活动中感受性可通过练习提高。
9、知觉的特性及教学意义:【①知觉的选择性(从众多的刺激中选择少数刺激甲乙优先知觉的特性)。影响因素:a、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从背景中分离出来;b、对象的动静状态,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运动的物体容易被知觉为对象;c、人的主观状态:符合人们需要、兴趣、爱好的更容易。教学启示:卡片、动画教学;突出重点、下划线;多媒体教学;对比衬托教学】【②知觉的整体性(对客观的各个属性或各个部分进行整体性的反映的特性)。影响因素:a、已有的知识经验;b、知识对象的特点(接近性:想接近的容易被看做一个整体;相似性原则:客观对象具相似性特点时容易被当做整体来看;连续性法则 闭合性原则教学启示: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板书条理清楚,纲目分明;教学语言上层次分明,说话恰当。】【③知觉的理解性。影响因素:已有的知识经验;言语提示。教学启示:挖掘学生已有知识丰富经验;用言语提示,颠簸挖掘学生已有知识经验。】【④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映像仍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知觉的恒常性主要发生在视觉范围内。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明度恒常性、颜面恒常性)】
10、记忆的基本过程:识记→保持→辨认和回忆。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的过程包括:编码、储存、提取。
11、记忆的种类:【A、按记忆的内容分:①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以表象形式出现。是指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
时头脑中出现的该事务的形象特征是直观形象性和概括性作用是表象是介于知觉与思维之间的中间环节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渡。②语词记忆以思想概念等为内容。③情绪记忆,以体验过的情绪为内容。④以操作过的动作为内容】【B、根据信息保持时间:①瞬时记忆。②短时记忆。一分钟以内。特点:信息保持时间短③长时记忆信息经过充分有一定深度加工后在头脑中保留下来的记忆形式。特点:信息保持时间长信息编码多为言语编码和表象编码存储。】关系:刺激→瞬时记忆(注意)消失→短时记忆(复述)遗忘→长时记忆
12、区分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干扰说证明前摄抑制指先前的学习材料对记忆后学习的材料发生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的材料所发生干扰作用。
13、遗忘规律组织复习:遗忘是对过去曾经实际过的事物不能或进行错误再认或回忆。艾宾浩斯用无音节和节省法绘制出了不同时间间隔记忆节省图为遗忘曲线。规律是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速度上先快后慢内容上先多后少。复习:①复习时间得当:时间隔循环复习。②复习方法合理。时间分配上 分散集中复习;背诵方法看单纯阅读、将反复阅读尝试回忆结合;内容分配上看整体部分综合复习。③复习次数合宜:低度适度过度学习以150%比例最佳
14、联想的种类:接近联想(时空接近)相似联想(形式或性质相似)对比联想(相反特征)因果联想(因果联系)。
15、思维的含义和特征。含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间接概括反映。特征具有概括性(抽取共同特征和规律)和间接性(借助媒介和知识经验)。
16、思维的种类:【①根据思维的发展水平或活动凭借物不同: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②根据解决问题的方向:聚合思维(求同思维、集中思维、辐合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分散思维、辐射思维)。】
17、思维的过程:对进入人脑的各种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系统化和具体化。基本过程:分析与综合。
18、怎样帮助学生掌握概念:①直观教学。直观形式:实物模像直观、言语直观;②正确运用变式。变式指用不同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目的在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属性。③科学地下定义:准确精炼适合学生接受能力和知识水;④形成概念体系;将概念运用于实践。
19、解决问题思维过程:发现明确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20、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①知识经验②定势由先前的活动中而形成的一种准备状态③功能固着: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倾向④动机水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激励人们解决问题动机强弱解决问题效率有着密切关系显示出倒‘U’字曲线型⑤知识表征方式⑥个性特点⑦原型启发。
21、思维的品质:思维的深思维的逻辑性。
22:想像人脑对已有表象做加工改造产生新形象心理过程
23、区分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图形表解的示意在头脑中产生有关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具有再造特点。条件:正确理解语言描述和图样符号标志的意义丰富的表象储格。】【创造想象:更具一定目的、任务在头脑中独立的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具有新颖性首创性独立性。条件:社会实践的需要与创造着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动机(前提);丰富的表象储格(基础);积极的思维活动(关键);原型启发(起点)】
24:注意特征。注意指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指向集中特征指向性选择对象活动范围集中性反映心理活动水平强度
25、注意与心理过程的关系: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不能单独存在,是心理活动的共同性,不能反映事物的属性和特点;注意是一切心理过程的开端,并伴随其始终。
26、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①客观刺激物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如绝对强度和相对强;);②人的主观状态:人的需要、兴趣、态度人对事物的期待;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27、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明确的活动目的和任务;稳定的间接兴趣;合理的组织活动;坚强的意志力。
28、注意的品质:①注意的范围/广度,旨在同一时间内所能注意到对象的数量。影响因素:知觉对象深入对象越相似越集中排列越规律越能构成相互联系整体注意范围越大知觉者经验知觉者活动任务。②注意的稳定性,指人的心理活动持久保持在一定对象或活动上的特性狭义指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的时间上广义则是保持在同一活动的时间上注意分散叫做分心。影响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内容上分量难度种类上的类别形式对活动的态度人积极性更重要。③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在不同的对象顺利分配的条件人对活动的熟练程度同时进行几种活动之间关系活动性质。④注意转移,指根据新的需要及时主动的将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到另一个对象影响因素原来活动吸引力新活动特点人神经系统活动灵活性。
29、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①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组织教学。无意注意在教学中的作用是双重的,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其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排除消极作用。优化教学环境,以防止干扰、保持注意的稳定性;教学内容要丰富、新颖;教学方法要生动、灵活。②注重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自觉性和培养间接兴趣;加强意志力的培养和锻炼,给予信号、邻近控制、提出问题特殊安排提出批评。③善于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注意,在实践活动中两种注意不能截然分开。30:情绪、情感的关系:【区别:①从需要的角度看: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理需要想联系,情感是同人的高级社会性需要想联系;②从发生角度看,情绪发生较早,情感则比较晚;从表现的形式看:情绪具有情境性、冲动性、伴有明显的外部表现,变化快,不稳定。情感则具有稳定性、深刻性、内隐性。】【联系:情感、情绪是人的感情活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侧面二者在人的生活中水乳交融很难严格区分历史上统称为感情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是情感产生的基础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对情绪有调控作用。】
31、区别心境、激情、应激:【心境:一种微弱、平静而持续的情绪状态,也叫心情。特征:强度小、持久性、弥漫性,区别于其他情绪状态的基本特征。原因是生活上重大事件、事业成败、工作上的顺利获挫折、自我感觉、气候的变化、心境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激情:一种爆发式、短暂的、强烈的情绪状态。特征:强度大、持续短、突发性、冲动性。原因是对人具有重大意义的突发性事件、对立意向的冲突或过度的兴奋与抑制及个人的修养程度。在激情状态下,人会出现意识狭窄,激情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应激:在出乎意料之中的紧迫与危险情况下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应激状态下可能会有惊慌失措或急中生智两种表现,中度紧张状态下,应激使人头脑清醒,急中生智;高度紧张状态下,会出现惊慌失措。】
32、区分道德感、理智感、美感:道德感是指根据一定的道德标
准去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言行是产生的情感体验。理智感是指人在理智活动中,在认识和评价事物时产生的情感体验与好奇心、求知欲等相联系的。美感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对自然或社会现象予以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33、意志行动的特点:有明确的预定目的;以随意动作为基础;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34、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意志和认识的关系意志产生以认识过程为前提意志对认识过程有很大的影响作用】【意志和情感的关系:情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或阻力,意志可以调控人的情绪情感】
35、意志行动的过程:①采取决定阶段:动机斗争;确定目的;选择方法和策略,制定行动计划。②执行决定阶段:意志对行动的调节;客服内外困难;经受成败的考验。
36、区分三种不同的动机斗争:①双趋势冲突:当个体具有分别追求两个目标的两个动机,但又必须二者抉其一时所发生的冲突。②双避式冲突:当个体想分别躲避两个目标的两个动机,但又必须在两个目标中择其一时所发生的冲突。③趋避式冲突:当个体面对同一目标,同时产生接近和躲避两种动机,但又必须做出取舍。
37、区分意志的品质:意志的品质是指一个人在生活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意志特点,是衡量一个人意志坚强与否的标准。①自觉性只一个人在行动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并充分认识行动社会意义使自己行动服从于社会要求方面的品质。②果断性③自制性:指一个人善于控制支配自己行动品质相反任性怯弱。④坚持性:指一个人能百折不挠地贯彻决定并完成既定目标品质相反是顽固执拗见异思迁。
38、需要的种类:根据需要的产生和起源划分为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根据需要的对象分为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39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高到低自我实现尊重爱和归属安全生理需要
40、动机产生的条件:个体内在的某种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外在环境则是诱因,引导个体趋向于特定目标。
41、气质类型:气质类型可分为四种。①胆汁质典型特征:高兴奋性,低自制力。②多血质典型特征:高灵活性、低坚持性和稳定性③粘液质典型:高稳定性坚持性,低灵活性果断性优柔寡断。④抑郁质情感体验深刻,细腻而持久。
42、高神经活动类型气质类型关系: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气质类型生理机制气质类型是高神经活动类型心理表现
43、性格与气质的关系:【区别:性格主要由后天因素决定而气质由先天神经活动类型特点决定气质比性格具有更强稳定性气质反映一个人自然实质主要指行为动力特征与行为内容无关无好坏之分。性格反映的是一个人的社会实质主要指行为的内容反映个体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有好坏善恶之分。】【联系:气质影响性格的形成气质可以影响性格特征形成和改造的速度气质影响性格的表现形式使性格带上气质的色彩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和改造其职使它服从于生活实践的要求人具有生物社会性。】
44、性格的结构特征:①性格的态度特征(核心地位):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态度方面的性格特征对工作和学习态度方面的性格特征对自己的态度方面的性格特征。②性格的意志特征:表现个人是否具有明确的行为目的(自觉性),独立有目的;表现人对行为的自觉控制水平的特征(自制性),在长期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坚持性),有恒心坚忍不拔在紧急的困难情况下表现出来的特征(果断性),沉着稳定、③性格的理智特征:感知方面的性格特征被动感知型主动观察型概括想象方面性格特征,主动想象型幻想型现实型思维方面性格特征独立思考。④性格的情绪特征:情绪的强度特征,热情安宁冷;青学稳定性持久性特征忽冷忽热情绪稳定;主导心情特征乐观悲观。
45、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①能力与知识技能有着密切关系。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过程中形成和发展并在其中表现出来②知识技能不等同与能力首先三者分别属于不同范畴,知识→经验系统,能力→心理品质,技能→动作系统;其次三者在个体上不同步。
46、能力个体差异表现:①能力类型的差异质差别知觉活动分析综合型分析综合型记忆活动混合型视觉型思维与想象艺术型思维型中间型②有能力发展水平差异量差别主要指智力水平高低③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量差别少年早慧中年成才30-45岁人的智力发展最佳阶段大器晚成。
第三篇:笔记心理学
笔记心理学
笔相特征依据的共同特点: 1.笔迹轻重决定人的性格和工作能力。2.字母大小,如大写字母过大,字体过大或过小,证明个性表现的意图和愿望。滥用弧线,花字尾表明自我感觉、精神状态有某种局限性。办事一丝不苟和有条理的人在笔迹中通常有 这些特点——字母清楚完整,标点符号准确。3.字行高低不平是机智和狡猾人的笔迹。4.字迹有棱有角,说明观点和意图坚定,喜欢加剧冲突; 字迹圆滑表明办事老练,性格随 和。根据上述特征来判断人的性格。首先从下笔的轻重看,笔画轻重均匀适中,说明稳重,有自制力,对所喜欢的事情能达到 如醉如痴的程度。笔画不匀称的人则喜欢破坏,脾气暴躁,因琐碎小事就会伤心。笔画很重的人敏感;笔画过轻的人则自信程度差,喜欢自责。字行也能说明问题。行直说明稳重,起伏不平说明有外交手腕,善于发现别人的弱点。越写越往上斜,说明自尊心强;往下斜,说明性情沉郁。字体大表明在极端条件下能够表现自己,过于自信和举止随便; 字体小则表明克制、会计算、有观察力。字迹紧凑的人吝啬、谨慎。从笔迹看心理 人的心理状态与病情有很大关系。一些心理治疗专家认为: “笔迹是人类大脑的写作”,例如,病人书写时字母的一横都从左向右地往上斜,表明病人是个乐观主义者,他的病较易治好; 相反,如果病人的字间隔或行间隔较大,说明他是个悲观主义者,在治疗前应做些思想工作。也有人将它作为一项科研技术运用于刑事侦查和审讯实践中。美国著名的心理疗法专家威廉希契科克对笔迹学研究已达 20 年,他藏有 4 万份笔迹档案,从中他得出了一些具体的结论: 笔迹是一个人的性格,智力水平和思维逻辑的具体反映。凡是笔画轻重均匀适中,说明书写 者有自制力、稳重,对自己所喜欢的工作能竭尽全力去完成;反之,凡是笔画不均匀的书写 者多半是个脾气暴躁、喜欢破坏和妒忌心强、喜欢背后做小动作的“阴谋家”。笔划过重的人 比较敏感,笔划过轻的人往往缺乏自信。字行高低不平是机智或狡猾的人的笔迹; 字迹有棱有角说明书写者是个意志坚定、观点鲜明,不会改变立场的人,但这种人一般说来 会与观点不同者辩论得面红耳赤。反之,字迹圆滑 者则是性格随和、办事老练,能一唱百合,善于搞公关工作的人。凡是在字的上部书写得干净利落而又能紧紧护住下面的书写者,象征有进取心、接受能力强、好学,这些人是培养做领导者的好材料。凡是字体丰润、笔划搭配匀称,书写速度又较快者是个理解能力强、忠于职守的人
;而在字 的结构方面严谨、方正以及点划都能体现力度者是个记忆力强、办事认真的人;字体方圆、长短、大小错落有致者,其适应性及变通能力强,适宜做交际及公关工作。凡能模仿别人的笔迹又缺乏新意者,可靠性强,但又能独当一面;如果字迹书写得较小,运
笔轻重适度,阿拉伯数字写得很美而签字却显得比较拘谨者,是个内藏心机,喜怒不外露和 能沉着应付大事的人。敢于打破常规,另辟蹊径,笔迹求异变形者,是个富于冒险精神的人;在字行间起伏不平的 书写者富于外交手段,善于发现别人的弱点;书写时越写越往上者是个乐观主义者,而越写 越往下者则是个悲观主义者。字体大小也是个性的一种表现,字体写得过大的人是举止随便、过于自信和做事比较草率的 人; 字体写得过小则是有观察力和会精打细算的人,字迹过于紧凑则具有吝啬和善于盘算的 性格。总之,上述理论从字的笔画轻重、匀称性,字迹的棱角或圆润,写字速度的快慢,字的间架 结构,字体的形状、长短、大小,字的模仿性或创造性,字行的高低,倾斜度等特点的排列 组合起来看人的心理,甚至有的由此预测未来和人生。笔迹与心理健康 从一个人字迹我们大致可以分析这个人的性格。比如性格刚强的人一笔一划都显得干净利 落、方正坚硬;而性情软弱的人,则字体就相对无力,柔弱得多。我国西汉文学家杨雄就曾 说:“书,心者也。心画形而人之邪正分焉”。笔迹心理学家还认为笔迹与心理健康之间也有着显著的联系。他们通过分析字的力度与斜 度、字体与字结构、空格与空白、签名风格等,能够准确地判断出书写者的心理方面的问题。笔迹家雅曼把笔迹学研究的成果分为七个大类: 《 《喵~~邵峰: shaofeng.renren.com QQ: 515702330 路过加好友哦。嘻嘻。申请必通过~哈~》 》
1、书写的压力反映了人精神和肉体的能量。
2、笔画结构方式代表了书写人面对外部世界的态度。
3、书写的大小是自我意识的反映。
4、连笔程度反映了思维与行为的协调性。
5、字和字行的方向是人自主性及社会关系的反映。
6、书写速度与人理解力的快慢有关。
7、整篇文字的布局反映书写人面对外部世界的态度与占有方式。通过笔迹探索性格与心理健康,是一门尚年轻的学问,但它也是一项有趣而充满活动力的事 业,相信它在不远的将来,能为我们带来新的讯息。笔迹与心迹 也许将来某一天,当你向求职单位递上打印得整整齐齐的履历表时,却会被要求必须提供一 份手写的材料。别奇怪,因为专家要对你的笔迹进行分析,以便用人单位能更多地了解你
你的 性格和心理状况。中国古代就有字如其人、识人不如相字的说法。但通过笔迹真能了解一个人吗?前不久,在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的一间教室里,我现场观看了笔迹心理学家徐庆元的演示: 一位女学员在黑板上写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两行大字和几个阿拉伯数字,徐 庆元观察片刻后说:她的书写速度快,线条流畅,笔触重,这三者是和谐统一的,可以看出 这个人快人快语,单纯而不复杂,即便是坏事,也能用好的眼光去看,很难被污染;喜欢直 言,批评人比较严,属于刀子嘴,菩萨心…… 徐对着笔迹思忖了一会儿,又说: 她经历过生活的磨难,像男性般独立;也能包容,有热心,爱帮忙,有慈悲心;她喜欢做亲自动手的工作、技师型的工作,比如医生;但她还有艺术方
面的才能,可能要通过业余发展起来……最后,似乎迟疑了一下,徐先生在黑板上写下文学 两个字。在场的人都感到十分惊讶,因为被徐庆元分析的这个人,正是作家毕淑敏。了解她的人都知 道,她曾在西藏阿里当过军医。毕淑敏说,徐的分析还是很准确的。为什么从字迹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心理状态来呢?心理学教授郑日昌说,写字也是 一种行为表现,是一种无意识的心理投射。我们知道,人的稳定型行为,比如言谈举止、处理问题的方式等等,都表现出人的个性特征。就像每个人的说话方式不同一样,我们每个人的笔迹也不相同。美国心理学家爱维认为:手 写实际是大脑在写,从笔尖流出的实际是人的潜意识。人的手臂复杂多样的书写动作,是人 的心理品质的外部行为表现。徐庆元从 14 岁起就开始研究笔迹了。他告诉记者,小时候自己写字很慢,进了中学,因为 写字慢,考试时就很吃亏。后来为了把字写快,他练了一年字,结果发现自己的性格开朗了,外向了。从那以后,他就开始注意老师、同学的字和他们性格之间的关系,收集了很多笔迹 进行分析研究。在高考落榜后最苦闷、迷茫的时候,有个同学拿来一张字条,让他分析。他 看后告诉同学,写字的人正处在痛苦压抑之中,情绪十分沮丧绝望,正处于得不到解脱的精 神状态中。同学听后大吃一惊,告诉徐庆元,这个人因为失恋,前天喝敌敌畏自杀了,这张 字条是他自杀前一天写的。这件事给了徐庆元很大刺激和启发,成为他研究笔迹心理学的一个动力。他在研究中发现,书写线条不是视觉而是主动触觉控制的结果,书写时握笔的松紧和行笔的轻重快慢会因人而 异,笔迹线条是人在无意识活动的同时留下的无意识记录。从这里入手,徐庆元创造了通过
第四篇: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 绪论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人格、心理状态。
心理过程:心理活动的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人格包括动机系统、心理特征系统和自我监控系统。
动机系统包括动机、需要、兴趣、理想、价值观念和信念等心里倾向
心理特征系统包括气质、性格、能力、是行为习惯性的心理系统。
自我监控系统就是自我意识系统,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调控等。
心理的本质:(1)人的心理意识是高级物质的高级反映形式。(2人的心理意识来自于客观现实,具有社会性。(3)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4)人的心理意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5)实实践是检验人的心理意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分支:(1)基础心理学(2)发展心理学(3)教育心理学(4)健康心理学(5)社会心理学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实践性原则
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观察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测验法、其他方法。
第二章 心理学的生理基础
人的心理活动无论多么复杂都只不过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神经元:就是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神经系统由亿万个神经细胞组成的。人脑是人的神经系统的最高部位。神经元包括:细胞体、树突、轴突。
大脑皮质: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
大脑皮层包括:感觉中枢,运动中枢、语言中枢和联合区。
大脑左右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正常人大脑左半球是主管语言和抽象思维的功能系统,叫语言优势半球;大脑右半球是主管形象知觉、形象思维和调节感情的功能系统,是非语言占优势的半球。音乐、美术和创造性活动主要是在右半球进行的。
第三章 意识与注意
注意:是人的意识对一定事物选择性的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两个特征。
注意对心理活动的组织作用:(1)注意的选择功能(2)注意的学习功能(3)注意的跟随和保持功能(4)注意的调控功能(5)内部注意是自我体验和自我认知的重要条件。
注意的外部表现:感官的趋向活动、无关运动的停止、呼吸的变化。
根据注意是否有预定目的和意志努力,可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它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也叫随意注意,他是有预定目的的,必要时还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它是有一定目的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怎样在教学中应用注意的规律:(1)无意注意的应用:①教学内容力求新颖丰富②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富于变化。③善于组织学生注意,妥善处理偶发事件。④安排好教学环境,防止学生分心
(2)有意注意:①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和培养间接兴趣。②科学的组织课堂教学③加强意志力的锻炼和培养④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第四章 感觉、知觉、观察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某一个别属性的反应。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综合反应。
观察: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参加的比较持久的知觉。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yu)限的关系
人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之间成反比例关系,即绝对感觉阈限的值越小,说明感受性越高,绝对感觉阈限的值越大,说明感受性越低。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的关系
差别感受性:人刚能觉察出同类刺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觉阈限与差别感受性之间也成反比关系,即人的差别感觉阈限越大,差别感受性越低;人的差别感觉阈限越小,差别感受性越高。
感觉的现象:(1)感觉适应:对暗适应和对光适应两种。
(2)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有同时对比和先后对比。
(3)联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4)后像:暂时留下来的感觉印象。
社会知觉:个体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对别人、对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也叫社会认知。社会知觉的种类:(1)对别人的知觉,自我知觉,人际知觉。
社会知觉常出现的四种偏差:第一印象,晕轮效应,刻板印象,近因效应。
知觉的基本特征:(1)知觉的选择性:人们能迅速的从背景中选择出知觉对象。
(2)知觉的整体性:再刺激不完备时知觉者仍能保持完整的认识。
(3)知觉的理解性:人们根据已知的认识经验对感知的新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语言把它的特性揭示出来。
知觉的恒常性:在感知过程中,由于知识经验的参与,知觉并不因为知觉的物理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仍然保持相对稳定和不变。
错觉: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失真的、歪曲的知觉。
幻觉:在没有外界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虚幻的知觉。
提高社会知觉的能力,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1)正确对待第一印象(2)公正的对待学生,防止发生晕轮效应(3)消除刻板印象(4)重视应用近因效应。
第五章 记忆
记忆:大脑对过去经历过的食物的反应。是人脑对所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记忆由识记、保持、再认三个环节构成。
记忆表象: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形象。
记忆表象的特征: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
记忆的分类:(1)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2)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3)前瞻记忆和回溯记忆。(4)错误记忆和真实记忆(5)形象记忆、动作记忆、情绪记忆和逻辑记忆。
瞬时记忆:外界刺激信息通过感觉器官时,按输入刺激信息的原样,以感觉痕迹的形式在人脑中被暂留的过程。
(2)短时记忆:信息在头脑中保持在一分钟之内的记忆。
(3)长时记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得到复述后,便可进入长时记忆。
(4)外显记忆:对过去记忆有意识的直接测试。(5)内隐记忆:对记忆无意识的间接测试
(6)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7)动作记忆:以作过的动作或运动为内容的记忆
(8)情绪记忆:对情绪事件或情绪体验的记忆。
影响记忆效果的因素:(1)识记的目的(2)对材料的理解(3)识记材料的数量(4)识记材料的不同性质(5)主体的情绪状态
学习程度:在一定限度内,学习程度越高,保持效果越好。当过度学习程度达到150%,记忆效果最好。
保持效果的影响因素:(1)学习的程度(2)记忆任务的长久性(3)记忆内容的不同性(4)记忆后的复习(包括: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尝试重现和反复记忆、多样化复习)
记忆的品质(用来衡量记忆的指标):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
第六章 思维与创造
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地概括的认识。特性:间接性和概括性。
思维的分类:(1)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理论思维。①动作思维:伴随实际行动的思维活动。②形象思维:运用已有表象进行的思维活动③理论思维:利用概念进行的思维。
(2)习惯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①创造性思维:用独特新颖的方法来解决新的问题的思维,是发明创造中的思维方式。
(3)对外思维和内省思维
(4)母语思维和外语思维
(5)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想象:人根据头脑中已有的表象经过思维加工建立新表象的过程。
(1)再造想象:根据别人的描述在头脑中构成的新表象的过程。
(2)创造想象:根据一定的目的在头脑中独立的构思新表象的过程
(3)幻想:个人渴望的、指向外来的想象。
(4)妄想:一种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
创造性思维:以新的方式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思维活动。
创造性思维的过程:(1)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明确新问题。(2)解决新问题:准备阶段、孕育阶段、豁然开朗阶段、检验假设阶段。
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几个因素:(1)创造动机强度的影响(2)知觉情境的影响(3)思维定势的影响(4)功能固着的影响(5)解决问题策略的影响(6)已有知识的影响(7)人格的影响。
良好思维的品质的标准:(1)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2)思维的独创性和判断性(3)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4)思维的目的性和可控性(5)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策略:(1)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创造的积极性(2)用唯物辩证法指导思维和创造性活动。(3)在启发式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4)运用发现是教学法把科学探索过程引入课堂。(5)在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学习。(6)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掌握有关思维创造的知识(7)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8)要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思维品质(9)组织创造性活动,让学生大胆创造。
第七章 情绪和情感
情绪与情绪:是个体对客观事物与个人需要之间关系的体验过程。
情绪和情感与认识不同,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应,而情绪和情感则是对客观事物与个人需要之间关系的反应。
情绪和情感与认识又有紧密的联系:(1)认识是产生情感和情绪的基础;(2)情感和情绪对认识也有影响。
情绪和情感的外部表现:面部表情,体态表情、言语表情。
情绪和情感的功能:动力功能和组织功能。
情绪的从在状态:(1)心境:一种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2)激情: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为时短暂的情绪状态。
情绪的种类: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情绪调节:情境调节、认知调节、行为调节、注意转移、适度宣泄。
第八章 意志
意志: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心理过程。
意志是人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人类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意志的产生与社会生产劳动有密切的关系。人的意志总是与行动紧密联系,所以也把有意志参与的行动称为意志行动。意志行动是人类独有的行动。
意志特征:(1)自觉目的性:①确定的行为目的要符合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②行动目的必须符合社会准则。(2)行为调节和控制(3)克服困难
意志与认识、情感和动机的关系:(1)意识与认识的关系①认识活动是意志行动的前提(意识行动中的自觉目的性是以客观规律的认识为基础的,人的行动目的是受客观规律的制约的)②意志
也影响人的认识活动。
意志与情感的关系:(1)积极的情感可以鼓舞人的意志,成为意志的动力;消极的情感也可以成为意志的阻力,他会消弱人的意志,阻碍人去实现目标,使意志行动半途而废。(2)由于意志具有组织和调节的功能,意志不止受感情的影响,反过来意志也影响感情。
意志与动机的关系:(1)动机是意志活动的激活者,有激励作用,是人的行为积极性的源泉。(2)动机对人的意志起着指向性作用(3)动机对人的意志起着调节的作用。
复杂的意志行动:决定阶段和执行阶段。
意志品质:自觉性、独立性、果断性、自制性,坚持性。
第九章 人格
人格:是个体行为的内部倾向。每个人既有不同于他人的外在行为的特点,也有不同于他人的能够支配和影响这些行为的内在倾向。
人格的结构:人格动机系统、心理特征系统、自我调控系统。者三部分既是相互独立的,又是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
人格的特征: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与毕生发展性、生物性与社会性。
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反应特征。(天赋性,稳定性和可变性)
气质类型的基本特征: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
气质与实践:(1)气质类型不决定人的社会价值和智力水平(2)气质类型与因材施教①依据学生不同的气质特征,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②教育学生善于认识,改善自己的气质。
性格的概述:是人对现实的较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模式。
性格与气质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1)区别:①气质主要是先天性的更多的受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影响,是在人的情绪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反应特征。②气质无好坏之分,而性格则有好坏之分。③气质表现的范围狭窄,局限于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等方面;而性格表现的范围广泛,几乎囊括了人的社会心理特点。④气质的可塑性较小,变化较慢,而性格的可塑性较大,变化较快。(2)联系:①性格与气质的关系密切,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②气质可以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③性格对气质也有明显的影响。
性格结构:性格的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
影响人格的因素:(1)人格与家庭教育(2)人格与学校教育(3)人格与社会教育(4)人格与自我教育A
人格测量:自陈法、投射测验法(主题统觉测验,罗夏墨迹测验)
第十章 能力
能力: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人格心理特征。
能力的种类:(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2)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3)认识能力、元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智力、能力与创造力的关系:智力是能力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创造力则是智力在创造活动中独特发展的结果。创造力能推动智力的进一步发展,所以说,智力、能力和创造力有着密切相关的关系。
多元智力结构理论:哈佛大学认知和教育学教授,世界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就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难题和创造新产品的能力。
智力测验:比奈智力测验。
能力类型的差异: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1)质的差异:有特殊能力差异和和能力类型差异(2)量的差异:有发展水平高低的差异和表现早晚的差异。
影响中学生智力发展的因素:(1)遗传素质和智力发展(2)营养与智力发展(3)家庭教育与智力发展(4)学校教育与智力发展(5)实践活动与智力发展(6)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发展(7)中学生的智力特点
第十章需要
需要:人脑对心理或生理上的缺失或不足所引起的一种内部的紧张状态,是个人活动积极性的源
泉。
需要的特征:对象性、社会历史制约性、独特性、周期性。
需要的分类:生理需要和社会性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需要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其中生理需要是人类最基本最强烈、最明显的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比较接近现实,对教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只有满足学生合理的,可以实现的最基本的需要,学生才会努力的学习。在教学中,老师只有努力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才能调动学生听课和做作业的积极性。正在思想工作中重视满足学生的自尊的需要、爱的需要和美的需要,丰富学生的精神需要,才能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
局限性:(1)他只强调了个人的需要、个人的意志自由、个人的自我实现,而没有提到社会现实对个人需要的制约作用(2)缺乏科学实验的依据和客观的测量指标,还有待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检验。
动机:是引起、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和动力,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提东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以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资过程和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的分类:(1)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2)远景的间接动机与近景的直接动机(3)主导动机与辅助动机。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应的关系:(1)学习动机的水平对学习效果的影响。(2)学习动机的强度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耶克斯-多德逊定律:从事比较容易的学习活动,行动及活动的最佳水平应当高一点;而从事比较困难的学习活动,动机强度最好低一点
第十五章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一种持续发展的积极地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主体能对社会做出良好的适应,能充分发挥身心潜能。
心理健康的标准:(1)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2)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①智力正常,乐于并善于学习②悦纳、尊重自己并不断地塑造自己。③情绪欢乐、适宜。④乐于交往,善于交往。⑤性格健全,行为正常。⑥适应社会。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1)外部: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2)内在:心理因素、生理因素。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自我问题,学习问题、行为问题、情绪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性心理问题、社会适应问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1)科学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的原则(2)面向全体与关心个别差异相结合的原则(3)预防,矫治和发展相结合的原则。(4)尊重与理解的原则(5)学生主体性与教师辅导性相结合的原则(6)活动性与保密性原则。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课堂渗透、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
第五篇:学前心理学读书笔记
由于专业的需要和兴趣使然,我在寻找阅读对象的时候都会特别关注与学前儿童有关的书籍。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我认为要想真正地了解学前儿童,走近学前儿童,就必须先了解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陈帼眉在所著的《学前心理学》一书中就详细地阐述了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广义的学前儿童是指0到6岁的学龄前儿童,狭义的学前儿童指的是3到6岁儿童,主要是幼儿园幼儿。那么,这本《学前心理学》中主要介绍了幼儿园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
该书提到从儿童心理发展来看1--3岁,幼儿高级的心理过程逐渐出现,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而3—6岁,则是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在这三年里心理发展比较迅速,每年都有新的发展。在这里笔者重点介绍一下3—4岁幼儿的发展特点。
在3--4岁,学前初期,也就是幼儿园小班时期,这个时期幼儿的主要特点是:
一 生活范围扩大。(一)这个阶段幼儿的生理方面有所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身体比以前结实,不像先前那么容易生病了。身体的组织结构和器官的功能都有所加强。2 幼儿的精力比以前充沛。神经系统的发展使幼儿可以连续活动5--6个小时,日间只需睡眠一次。(二)幼儿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使他们基本上能够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要求,不需要成人过多的猜测他们的意愿。(三)该年龄段儿童身体和手的基本动作已经比较自如。能够在一定时间里掌握各种粗动作和一些精细动作。
以上几个方面的发展使幼儿已经具备了离开亲人去参加幼儿园集体生活的可能性。因此,在这个阶段,多鼓励幼儿参加集体活动,多与别人交流,并且鼓励他们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能够使他们的认识能力,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都有所发展。
二 在这个阶段的幼儿他们的认识依靠行动。
此阶段的幼儿的思维方式是直观行动性思维方式,因此他们的认识活动往往依靠动作和行动进行。他们一般都是先做再想,比如,在班上给小孩子玩结构性玩具,他们往往会一拿到手就开始玩,不会提前思考要做什么,而这时若问及他想要做什么,他往往也是回答不了的,因为他自己也不知道,这时成人千万不要因此认为是孩子笨,或是不搭理你。其实只要你站在旁边耐心的等待一会儿,等他完成了手中的创作,他会很激动地跟你说:你看,我做的飞机,我做的汽车
此阶段幼儿在听别人讲述或是自己讲述时,往往也离不开具体的动作。因此,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多运用自己丰富的肢体语言,将文字语言具体化。这样既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增强幼儿的兴趣,也能够让幼儿更容易记住所学的内容。
对于此阶段的幼儿来说,他们的注意力也和动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幼儿的注意力很容易转移,如在幼儿听课过程中,我发现如果他们的手里拿着别的东西,或是随便放,眼睛看着别处,注意力就很容易离开老师的讲述,这也就是为什么幼儿园老师在上课之前总是会让幼儿将手放在膝盖上,眼睛看老师的原因。
三 此阶段的幼儿情绪作用大。
他们往往会因为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而哭,如,我们班上有个小孩子因为自己里面衣服的袖子拉不下来而大哭,还有小孩子因为找不到自己的枕头而哭,还有小孩子因为别人跟他说你妈妈不来接你了而哭,而且越哭越激动,还会浑身颤抖。幼儿就是容易激动,这时如果对他们一般的讲道理,往往收效不大。这时就要用有趣的事情去吸引他的注意力,用行动使他安静下来,如,拿毛巾给他擦擦脸,用抚慰的语调说话,让他感觉到亲切,情绪上不再对立,等他完全冷静下来了才能说理。
还有,幼儿在幼儿园里的情绪受老师的影响也很大。因为这么小的孩子,他往往只是通过表象去理解事物,他会通过他看到的,感受到的,来判断老师对他们的关怀程度。如,老师表扬他没表扬我,老师抱她没抱我等现象,来判断老师不喜欢他,这样也会影响到他来园的情绪,听课的兴趣。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上了很久的幼儿园,突然哭着不愿意来了的原因。这时,教师就应该自身检讨,想一想是不是对这个孩子关心不够多。在这里我觉得作为教师应该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孩子,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不同闪光点,及时地予以表扬,鼓励,这样你会发现一天下来,其实所有的孩子都得到了表扬,也许你已经忘了,但是他自己知道他受到了关注。除此以外,还可以抽时间跟那些在班上不是很活跃的孩子聊聊天,或是只是抱抱他们也好。这样每个孩子都会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怀。
四 此阶段的幼儿爱模仿。
此阶段的幼儿往往是看见别的小朋友在做什么,自己也要做,看见别的小朋友有什么自己也想要。如,在室外活动时,玩羊角球的小朋友看见别的小孩子的玩海洋球也会要玩,看见别人摆高楼自己也摆。因此在幼儿园小班,同样的玩具要有足够的数量。
模仿也是此年龄段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他们往往通过模仿掌握别人的经验。他们会模仿老师模仿父母,模仿他们所看到的,所听到的一切。他们没有很强的判断力,对于别人特别是他们所亲近的人的语言和行为都是没有批判性的,而且因为没有太多的经验,他们往往都是通过成人的表现来判断事情的严重程度的。如,老师在吃胡萝卜的时候皱眉头,他们就会觉得那是很不好的东西,就不吃了。因此,作为幼儿教师,特别是小班幼儿教师要尤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也许自己做了一个不经意的不好的举动,自己都不知道,却已经被孩子学会,并慢慢地养成习惯了。
当然,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孩子的这一特点,让他往好的方向发展。如,在上课时间,有幼儿没有注意听讲,这时我们可以通过表扬另外做的好的幼儿,来引起这一幼儿的注意和模仿,并及时予以鼓励。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应多向幼儿传递好的信息,如,跟幼儿说礼貌用语,老师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等。这样幼儿通过模仿,时间久了也会成为一种好的习惯。所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要通过正强化的方式,也就是引导和鼓励的方式,使每一位幼儿向着一个健康快乐的方向发展!
总之,我认为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除了日常努力工作外,还应该多给自己充充电,多看看相关书籍,使自己的教育方式更有科学性,适宜性,使自己更能走近幼儿,了解幼儿,理解幼儿,帮助幼儿,与幼儿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