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节日内涵,给孩子留份文化记忆

时间:2019-05-15 04:28: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挖掘节日内涵,给孩子留份文化记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挖掘节日内涵,给孩子留份文化记忆》。

第一篇:挖掘节日内涵,给孩子留份文化记忆

挖掘节日内涵,给孩子留份文化记忆

童年记忆,每逢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挂艾草包粽子,妈妈会在睡梦中为小孩的手腕缠五彩绳,还有肚兜、艾草和菖蒲……可如今,超市除了开卖粽子,在城市里很难找到端午节的其他痕迹。媒体呼吁,挖掘节日内涵,让端午节“活”在当下,给孩子童年留一份传统文化记忆。(5月31日新华网、6月2日《新京报》)

传统节日,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无论是对于孩子成长,还是对于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都是十分宝贵的资源。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每逢节日,我们看到的是高速路上的旅行、舌尖上的吃食,原来丰富的文化内涵、礼仪性活动几乎荡然无存,传统节日正遭遇着“空心化”的文化危机。

要利用好中国的传统节日资源,就需对症下药。传统节日之所以遭遇“空心化”危机,三个方面的原因不可忽视:一是传统节日根植于农耕文化,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必然随之变迁;二是改革开放以来,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了传统文化的塌陷;三是应试教育偏移了教育的本质,造成了传统节日内涵的代际传承割裂。

因此,我们必须承认两点:一是要回到原汁原味的节日传统记忆,已经不可能了,只能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优秀的传统节日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发扬光大;二是要充分彰显传统节日的内涵,给孩子留一份文化记忆,除了需要时日之外,单一的代际传承路径已经不够,需要政府牵头,民间组织积极参与,结合城市生态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才可能重新延续传统节日文化的生命。

孩子对传统节日的记忆,一开始并不是文化,而是在参与中怀恋温馨与欢乐,在期待与回忆中品味。因此,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不是为了传承而传承,而是在密切的人际互动、欢乐、亲和、追思中潜移默化的。遗憾的是,一些地方为了“拯救”传统节日文化,却走上了另一种急功近利,代表多于普遍,形式大于实质,除了起到提醒传统节日存在的作用之外,由于缺乏基础,传承与拯救的意义十分有限。

在城市化让社会从“熟人社会”转型为“陌生人社会”的背景下,传承传统节日文化最有效的路径,一是“从娃娃抓起”,至少要在节日的那几天,融风俗与礼仪于欢乐的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并吸收家长参与亲子互动,填补其代际塌陷与断裂;二是从基层抓起,社区、居委会、民间组织等积极行动,通过公共文化活动,在复活仪式的同时,密切人际关系、亲和睦邻;三是从传媒抓起,通过营造特色鲜明、气氛浓郁的节日文化,来强化人们的审美意识,促进人们的自觉。

每一种文化都需要积淀成一道生活中的风景、一种美好的记忆。时代变了,挖掘传统节日内涵,还必须与移风易俗、创新民俗文化样式相结合。比如,一些学校举办小朋友设计的小电子龙舟家庭赛,一些社区举办的包粽子、艾草家庭园艺布置赛,一些地方在公园里举办的端午诗赛,一些艺术家举办的传统节日行为艺术,等等,都是好的形式,需要固化下来形成代际期待与记忆,而不能基于一时兴起偶尔举办。(郭文婧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中国教育报》2014年6月3日第2版

第二篇:布依族节日文化内涵

二、布依族节日的文化内涵

民族节日是民族习俗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是不同的人们共同体在生存繁衍中继承和流传下来的文化现象,它直接反映该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历史传统和心理素质。

布依族民族节日文化是指布依族所创造的在特定时期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形态特质的复合体,包括布依族的实物、信仰心理、价值观念、民族性格、思维方式、风尚习俗、伦理道德艺术等。它是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布依族特色的文化,综合反映了布依族的政治、经济、生产、生活、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社会交往和共同心理,是布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布依族的节日,文化内涵丰富,教育面广。例如安龙县的“赶毛杉树节”,纪念在剪除恶人乃支的战斗中不幸阵亡的三名汉族将领。传说后人在三位将军的坟前栽了三棵杉树,仅几个月就成长为几人合抱的大树。千百年来,每年农历“三月三”或以后的第一个蛇场天,附近几县和广西等地成千上万的青年人成群结队,穿着盛装,弹着月琴,互相对歌玩乐,表示纪念。“赶干洞”和“赶查白”是纪念传说中的两对情人与封建礼教和地方恶势力作斗争,后人对他们的坚贞和勇敢表示崇敬和怀念。其他一些节日虽然带有祭祀禳灾祁福的内容,但主题都在订立乡规民约,保护生产和村寨平安,并预祝丰收等。其精神实质是让人们重视生产,严防偷盗,抵御外侮,过上平安幸福的生活。

中华各民族都有各具特色的民族节日。布依族的民族节日和各种集会,据不完全统计,一年之中就有80多次,而且因为居住地域不同和自然环境有别,这些节日的名称、内容、时间也不一致,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即使是较为统一的重大节日,如“年节”、“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各地的过法也各具特色。

总之,布依族的节日内容,体现出布依族人民的精神和气质,这种精神气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力量源泉,也是构建布依族地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文化基础。

三、布依族节日文化的社会功能

布依族节日的起源与农耕、祭祀密切关联。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从实用主义的角度看,布依族传统节日最初是先民们同自然界作斗争,为了满足生存需要,祈求人畜兴旺,渴求平安吉祥。节日有利安排生产和生活活动。现在,布依族的节日除了满足生存、安全、教育、娱乐等需求外,还有文化、经济、政治等多重社会功能。

(一)增强布依族民族凝聚力,维护民族文化身份

布依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布依族传统节日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民族特色,深深扎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中,凝结着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布依族传统节日文化注重亲情、爱情、人伦关系,尊重自然。在布依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民族传统节日成为布依族凝聚力不可或缺的载体。“民族的凝聚力产生于构成该民族的所有群体和个人对该民族的集体认同,而这种认同不是靠外在力量强迫维持的,而是通过这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实现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关于民族文化特质的集体记忆”。[ 1 ]社会学观点认为,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这叫文化的整合功能。

布依族同胞通过共同的节日礼俗,培养、强化全体成员的共同价值体系,并世代沿袭,节日加强布依族内的一致性和协调性,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

一方水土养育—方人,一方水土养育一种文化。在民族与文化的关系上,从民族学的角度看,文化是一种民族现象,民族是靠文化来维系、维持的人们共同体。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在不同的国家、民族或群体之间,文化所表现的区别要比人类的皮肤颜色或任何其他生理现象所表现的区别深刻得多。地域、疆界只能划出两个国家、民族形式上的区别,只有文化才能表现出其内在本质上的区别”。[ 2 ] P75因此,一个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主要是通过该民族的文化体现出来的。布依族节日文化本身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布依族节日文化是布依族民族身份识别的象征之一,也是一个自我认同的主要形式。

(二)传承布依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

历史上布依族没有统一的民族文字,布依族民族文化绝大部分是通过节日风俗,口传心授达到心领神会并世代相传。节日成为布依族文化传播与传承的重要载体。布依族节日礼俗的文化功能主要体现在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上。

布依族的传统习俗中需要继承和发扬光大的东西很多。其中,团结协作、助人为乐的精神和诚实信用、尊老爱幼的习俗最值得推崇。在布依族的节日活动中,无论男女老少,都有团结互助的义务,对客人都很热情。过节期间,无论是熟人还是素不相识的客人,凡是来到布依村寨,都受到布依群众的热情欢迎和接待,家里人以客人的到来感到体面和光彩。如果是春节期间,主人会先用甜酒煮“耳块粑”招待客人,若是夏季就先用糯米甜酒招待客人,然后才用鸡、鸭、腊肉、野兽肉、香菇、木耳、酸笋、辣椒等做出丰盛的佳肴作为正餐招待客人。吃饭时生怕客人客气吃不饱,主人还要劝饭。

在布依族地区,青年与长辈、客人说话时,口气谦和。提到自己时不讲“我”字,而是说自己的小名(奶名)或用“伊”(小人之意)、“偎”(奴人之意);小辈称长辈不直接称名字,而是称“亚公”、“亚奶”、“爷爷”、“姆”;长辈称小辈也不直接呼其名,而是称“卜某”(第一个孩子奶名的父亲)、“乜某”(第一个孩子奶名的母亲)。布依族认为,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是不礼貌的,是对别人的不尊重。长辈和客人进家,全家人都要主动让座;与长辈和客人吃饭时,要让长辈和客人坐上方,自己坐下方;路途中遇见老人和客人时,要主动招呼对方,并让对方先走;青年遇见孤寡老人和妇女小孩过河,要立即上前帮助挑东西,拉手抚肩渡过;骑马路过村寨或碰上老人、客人,要立即下鞍牵马,点头致意,俗称“下马礼”。

继承和发扬光大布依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发展社会主义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提高和创新民族精神文化,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社会主义生活方式,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人刚出生时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在人从生物学意义上的人演变成为社会人的过程中,文化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即人的社会化。社会化被看作一个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每个民族都生活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之中,文化塑造民族的人格,使他逐渐

社会化。布依族节日在传承民文化的同时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着民族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所以,布依族节日有利培育布依族特殊的民族精神。

(三)推动布依族地区经济发展

布依族是历史悠久的农耕民族,在经济上满足于自给自足的状态。随着商品经济不断发展,逐渐冲垮自给自足的经济,节日的内容逐渐丰富了,增加了物资交流等内容。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较大提高,各地的民族节日在一定的经济基础支撑下,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各地区都以民族节日活动为载体,大力扩展旅游业,发展特色经济。最近十多年,布依族传统节日文化正在越来越多地为各级政府和旅游部门所重视,纷纷以“节日搭台,经济唱戏”为契机,快速发展民族特色旅游。“三月三”、“六月六”等节日,成为当地发展经济、宣传民族经济、文化的平台,为促进地区经济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布依族人民依山傍水居住,分布区域辽阔。布依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人文景观突出,民族工艺产品、土特产品、矿产资源都非常丰富,有待开发。由于历史原因,布依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滞后,亟待引进外资帮助发展。而文化不仅发挥着保持民族传统的作用,还可以带来经济利益。节日经济已经初见端倪,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现在,布依族节日活动这一载体正好派上用场。当然,布依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不能单靠开展节日活动,需要多方面的协作与配合,然而它毕竟是目前的一个经济增长点,因此,必须抓紧抓好。布依族的节日活动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只要加强引导、积极宣传、丰富内容,使古老的传统节日焕发新的生命力,就能为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落后面貌做出成绩。

(四)构建和谐的布依族社会

布依族传统节日文化存在和谐理念的价值取向。和谐理念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内心三个层面的和谐。布依族节日具有鲜明的农耕文化的特点,布依族一年之中盛大的节日很多是在收割之后或农闲时期进行的。遵循自然规律,根据自然天象、气候、物候的变化和生产的节律而确定的。如“三月三”,人们开始劳动,开始到山上、地里去从事种植业,所以这时祭祀山神、社神,祈求山神,地神赋予人们更多的食物,祈求人们的生产、生活顺利进行。“六月六”生产告一段落,庄稼种下去了。各种植物长起来了,崇拜山神,社神是祈求它保护庄稼丰收,不受灾害。布依族过年以前是十月或十一月,这时一年生产结束了,所以崇拜的内容很多,也很隆重。人们有时间制作香肠、腊肉、血豆腐、核把、酒等多种食品,祭祀祖先、山神、社神等。另一方面粮食收进家了,这是各种自然力给予人们的恩赐,是因为各种神灵的保护而获得丰收的,所以,要先祭祀各种神灵,一来对这些神灵表示感谢,二来祈求它们保佑来年的生产顺利,不受影响,人丁兴旺。这些节日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一种体现。当然,天人合一思想除了人与自然协调外,还体现人应该效法天德,向自然学习。与天合德,这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理想。

布依族传统节日文化高度重视群体的和谐与统一。布依族民间盛行祖先崇拜,每年“三月三”、“过年”祭祀祖先,有时以集体形式进行的。强调群体协调的精神,对于布依族地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将产生深远影响。此外,对于增强布依族社会群体的稳定性,维护社会治安,构建和谐的布依族社会,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有重大作用。

总之,“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同时,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对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积极因素和社会功能给予支持,使其进一步发扬光大,对一些有碍进步的东西,也需作必要的改造。只有这样,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才能得到继承和发展,民族节日活动也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经济社会和文化政治功能。

参考文献:

[1]《布依族简史》编写组.布依族简史[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2]黄义仁,韦廉舟编撰.布依族民俗志[M].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

第三篇:挖掘文化内涵 提升服务层次

挖掘文化内涵 提升服务层次

总第1022期 出版日期:2001-11-2

3------------------

挖掘文化内涵 提升服务层次

□张细波

加入WTO,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如何在经营管理的实践中,注重服务管理,并从文化的角度来探索和研究建行服务,打造服务文化,已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迫切问题。

商业银行的服务文化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子文化,是商业银行在为客户提供服务过程中逐渐形成和积淀下来的有关服务的价值认同、服务理念、服务规则、服务标准、传统习惯和服务者言行处事之道的集合,服务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来自于过去曾经做过什么以及过去的努力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及其对失败教训的系统化总结。服务文化有五大特性:一是普遍性。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不同层面和经营管理过程的不同阶段,服务文化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它是通过服务环境、服务流程、服务规则以及服务者的言行渗透于服务的内容与形式之中;二是层次性。服务文化包含对内和对外两个层次,对内服务做得好与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对外服务的优与劣;三是功利性。服务既是银行为取得盈利而向客户提供的产品,也是银行谋取盈利的主要手段;四是条件性。服务文化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只有当服务作为一种商品或者作为商品的附属物且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逐渐规范的时候,服务文化的孕育和产生才成为可能;五是连续性。服务文化的孕育、产生和发展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扬弃、不断升华的连续过程,既不可割断历史,也难以超越现实。

一、服务文化要体现企业文化

建行的服务文化是建行企业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方面,建行服务文化的形成受制于建行的企业精神;另一方面,又体现和丰富着企业文化。建行的企业精神渗透和融合在建行的服务文化之中,并通过具体的、可感知的服务体现出来。建行的服务文化要求每一位员工在为客户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应以满足客户的需要为目的。服务文化若偏离了“以人为本”的企业精神,也就在内外两个方面偏离了人,即对内偏离了员工、对外偏离了客户。服务是建行与客户互动的纽带,是建行与客户实现互利的前提和条件,客户的各种金融需求要通过我们的员工为其提供的服务来满足,客户享受我们所提供的服务而付出的价格便是我们经营效益的实现,客户离不开银行,我们更离不开客户。

二、服务文化要确立自己的内核

前几年,建行确立了自己的服务理念“令人信赖的服务质量,令人赞许的服务效率,令人满意的服务态度”。这对建行服务文化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但还不能成为建行服务文化的内核。那么,建行服务文化的内核究竟应该是什么。最近,江泽民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笔者认为这一论述,对于形成和确立建行服务文化的内核具有指导意义。

三、服务文化要提升文化的品位

一是要提高服务者的综合素质。建行服务文化的品位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服务者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客户对建行服务文化的感受是通过与服务者的具体接触而产生的,只有不断提高员工业务操作技能,缩短服务时间,提高服务效率,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加强新产品的开发,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才能不断满足客户对金融服务的新需求。

二是要通过制度来保持服务文化的品位。总行应组织有关人员就服务理念、流程、规则、标准以及服务者在为客户提供服务过程中的言行等进行研究,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从服务意识、服务理念、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等环节对客户服务工作进行全方位的统一指导,通过制度来规范和保证建行服务的一致性和标准化。(作者单位:建设银行广东省越秀支行)

第四篇:谈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谈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摘要: 发达国家居民的价值观念和消费行为出现了新的动向,人们对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产品的选择更加重视文化内涵。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城市规划应该更加重视文化特性。本文从历史文化景观的建设、历史文化氛围的营造等方面对如何挖掘旅游文化资源的内涵作了探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是旅游管理领域内人们关注的中心议题之一。本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分析文化在旅游产 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更新认识,深度发掘旅游文化涵,提升旅游产业素质,从而构筑旅游产业发展 的新优势,实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文化内涵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城市规划旅游品位

二个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居民的价值观念和消费行为出现新的动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从以往追求物质享受和生活舒适转向追求精神发展和生活质量。这种新的价值观念已经影响到他们对旅游产品的选择:由过去的以消遣、放松为主变为以求知为主。近20多年,我国旅游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经过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人们意识到增长只是手段,经济发展才是目的,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成为普遍关注的中心议题。旅游产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从而构筑旅游业发展的新优势,实现旅游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理解

旅游是在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主动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方式而出现的一种综合性大众活动,文化要素对旅游活动很大。文化的内涵,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笔者结合众多学者的观点和理解,总体上对文化的内涵得出以下认识:

1.文化的广泛性

文化是一个大的范畴,包括人类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人们对文化多角度、多侧面的也正说明文化丰富,外延宽广。从不同视角可以把文化进行细分,旅游文化是其中的一个分支。

2.文化的层次性

文化具备特有的层次结构,包括表层的物质文化、核心层的精神文化、中间层的制度文化和中介层的文化。所以“物态文化和心态文化互为表里地对立统一于整个旅游活动中。而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则是由物态到心态的中间性过渡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文化是保证服务质量,提高旅游层次,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具有保证方向和指南的意义”。因此,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应当多方位、多层次思考。

3.文化的模糊性

由于文化涵盖面广泛,有学者提出文化天然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其内容既具体又抽象,“模糊的文化和文化的模糊,使得我们在理解、研究文化时,有时不得不不求甚解”。理解和掌握旅游文化内涵必须分门别类,层层递进。

4.文化的差异性和发展性

文化是历史发展中各地区各民族实践中创造的产物,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文化作为一个不断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的动态开放系统,在稳定与发展的对立中不断实现自我保持和自我更新。文化与时俱进的发展进程中,人居于中心地位。要以人为本,客观地看待由旅游人群流动带来的文化交流,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的文化差异并不能说明两地文化孰优孰劣。结合旅游产业理解文化,旅游文化不是旅游与文化的简单叠加,它不仅仅局限在民族传统文化的领域,也不是仅仅关注文化旅游这类文化表征比较明显的旅游形式,而是要将旅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一步揭示其内在的固有,以利于其可持续发展。旅游文化和一般文化形式相同,也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多层次结构体系,“既涉及历史、地理、民族宗教、饮食服务、园林建筑、民俗娱乐与景观等旅游客体文化领域;又涉及旅游者自身文化素质、兴趣爱好、行为方式、思想信仰等文化主体领域;更涉及旅游业的服务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导游文化、政策法规等旅游介体文化”。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旅游的文化内涵,将使旅游文化建设更具目的性、针对性和实际可操作性。

二、旅游资源文化性的地位和作用

挖掘旅游文化资源的内涵不仅要理解其本身所具有的性质,同时,我们也要理解它在发展旅游文化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先进的旅游文化引领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

旅游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必然要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优先发展旅游文化,用先进文化引领旅游可持续发展。现代旅游是旅游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要而实施的一种高级消费,旅游者最大的收获就是精神的愉悦和一段回味无穷的美好记忆,所以没有文明就没有旅游,旅游产品和旅游产业的经济性、文化性是统一的。只有充分重视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挖掘其文化内涵,展示文化特色,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才能吸引旅游者,才能带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2.文化是旅游经济竞争的核心

旅游业的竞争本质上是文化的竞争,文化因素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物质方面的需求是较低级的需求,易于满足;但是其最终目标是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属于高级而复杂的需求,较难于满足。由于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性往往为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所独有,很难模仿和复制,可比性较低,易于创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形成发展旅游强有力的竞争能力,文化中所带有的民族和地域的独特信息,往往是不可再生也是不可

替代的,突出旅游文化特色形成区域间文化特质,是培植旅游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随着旅游开发逐渐向深度发展,文化象一只无形的手支配着旅游经济活动,只有通过文化创新才能保持旅游经济基业长青。

3.文化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

知识经济,文化经济一体化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重视文化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是世界性现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强调:实现发展的动力实际上存在于文化之中,文化是发展的摇篮。国际旅游发展的经验显示,旅游业的收益越来越不依靠人数的增加,而来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旅游与文化交流结合程度愈高、旅游文化因素越多,旅游经济越发达。以北京大观园为例,从160万元《红楼梦》电视连续剧的制景费起家,不断发掘红楼文化,按《红楼梦》小说中的菜谱开发红楼宴、红楼宴舞,靠挖掘文化内涵使得发展成为国内旅游企业的知名品牌。在旅游资源走过普遍开发阶段之后,文化成为将旅游业发展引向深入的重要驱动力。

4.文化旅游是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

我国旅游业在近年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我国悠久深厚的文化资源。2002年,海外游客对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调查中,五种游客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文化类型就占了四种,其中对华侨的调查,文物古迹名列第一位。这体现了旅游对文化的依附性以及它本身具有的文化属性,中国独有的历史文化延续性、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繁多的文化资源种类,有利于开发结构完善、选择适应面广的旅游产品,形成优质品牌。,文化旅游市场开发方兴未艾,大力发展旅游文化、开发以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景点和旅游活动内容,可以满足游客的高层次文化需求,是中国旅游面向国际市场和竞争的必然选择,推进文化旅游的发展,才能使我国由旅游大国成为旅游强国。

5.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

旅游者通过旅行活动,了解到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同时也将自己本地区的文化带给了旅游目的地的居民,传播和交流了两地的文化。同时,为了吸引旅游者,旅游目的地也日益重视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这对于文化的发展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众多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的有关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旅游者大规模持续来访,对旅游目的地文化影响更多的是消极部分,最明显的是使当地文化不正常的商品化,这类变化对于那些原本以独具特色的文化和地方社会风情民俗为基本的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来访的目的地是致命的,它将使这些目的地失去原有吸引力,失去旅游产业持续发展乃至维持其基本生存的基础。

三、旅游资源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旅游的一些地区也相对的在挖掘旅游文化资源内涵上存在着一些问题,通过我国的一些旅游地区及旅游城市的主要表现来看,有以下几点:

1.我国旅游文化发展方向的目标错位现象

由于国家评定优秀旅游城市是按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检查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来打分并按其分值来确定结果的,许多城市特别是非传统旅游目的地城市、普通中小城市,为了争得和维持其优秀旅游城市称号,不惜把自己的旅游发展目标定位于这些死板的标准上。他们不顾自身的旅游资源、旅游环境等客观状况,盲目按照《标准》进行大量的旅游投资与项目开发,试图得到高分值,偏离了城市旅游发展的正确方向。

2.我国大部分旅游地区旅游发展动机的急功近利现象

由于人们习惯认为:旅游地区的荣誉称号越多,就表示其进步;官员为官一任,如果能为该城市多争创一个荣誉称号,就能代表其政绩显赫。于是出现很多城市为了通过旅游城市评定,就不计较长远利益影响,功利性地盲目上一些缺乏科学论证的大项目。如,到处开发旅游资源,大肆创造人造旅游资源,建造主题公园,盲目投资增加酒店、娱乐中心等等。结果不但城市的实际旅游吸引力没有因此而增加,并且造成了巨大的投资浪费。

3.我国许多旅游地区旅游发展模式的盲目模仿现象

国家旅游局的《标准》为旅游城地区的城市旅游发展提供了统一的参照项目。各旅游城市在旅游发展中,其城市生态环境、旅游交通等基础设施支持系统在某些方面有些相似尚可理解,但现实中的旅游城市往往习惯于引用经验和盲目模仿。一个城市的旅游发展成功创新很快就会被多个城市照搬或模仿,并且可能涉及到基础设施系统、旅游产品系统、营销系统等旅游系统的各个方面。结果造成中国的优秀旅游城市虽然数量上剧增,但除了少数特色旅游城市特别是副省级以上省会城市外,其他的似乎是一个模子造出来的,这使中国的优秀旅游城市成为批量生产,多数地级、县级优秀旅游城市的城市旅游缺乏特色。

4.我国旅游地区旅游功能主题的模糊化现象

由于优秀旅游城市的称号只能源于《标准》的评定,这致使许多旅游城市只是一味参照《标准》去发展城市旅游,结果搞成了无主题、无特色的多样化发展。很多地区本身旅游资源非优,而是借助于该区域内某些景点的拉动,使其旅游职能获得较大发展,于是通过了优秀旅游城市评审。但其决策者却把该城市当成极具旅游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城市来开发,集中全力开发城市旅游产品,而忽视其区域旅游媒介功能。结果是城市旅游吸引力没增加,城市对区域旅游的旅游功能也没突出出来,失去其自身特色,走向平庸化道路。相反的,有些有旅游开发潜力的优秀旅游城市,如历史文化名城,却不能进行深度开发,造成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其优势不能突出,甚至出现“优秀旅游城市无旅游”的现象。旅游功能定位、发展主题的不明确是地级、县级优秀旅游城市常出现的现象。我国旅游地区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就反映出了不能深度的发觉旅游文化资源内涵,很盲目化,不能够对旅游产品进行深刻的定位不仅破坏了旅游环境,同时对当地的经济发展都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也不能更好的可持续发展。

四、建设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对策

1.深度开发旅游资源文化内涵,以品牌促发展

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文化内涵开发是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核心是文化创意,在地方文脉的基础上确定文化的开发方向和主题格调,明确定位围绕主题进行组织,进而通过旅游产品加以体现,并不断丰富文化内涵,进行创造性的升级改造。其中,对旅游资源文化主题的感知和把握并经由旅游产品外显是关键,其本质在于对旅游文化资源进行概括、发掘、升华最终凝聚区域特色的个性化精神,然后通过物化、创新,实现更深层次的整合,将文化内涵渗透、表现在旅游产品的各个层面,形成特色品牌,强化旅游吸引力。

2.加快人才培养夯实旅游产业发展基础

旅游产业链较长,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长期以来,我国旅游专业是置于经济学范畴内的,旅游文化还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对旅游人才文化素质的提高重视不够。而实际上旅游产品设计、资源开发和规划、旅游服务都是基于文化基础上的,但旅游从业人员文化层次偏低,对文化的认知度不够,旅游文化内涵的“白化”环节缺失,无法做到帮助不同文化背景旅游者感悟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旅游活动只能停留观光的浅显层面,不能适应旅游的发展要求。因此,要加快旅游人才培养,逐步从单纯的生产性投资转向人力资本投资,提高旅游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提高他们对所处环境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了解程度,既要做好服务员,又要做好讲解员,通过每一位旅游工作者的一言一行给与游客全方位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提升旅游文化品位。深度发掘旅游文化资源的内涵,可以有效的促进我国旅游市场的开发,旅游产业是兼有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四大功能的产业但是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文化及其他功能的现象在很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旅游资源的适度开发和永续利用要求提升产业素质,整合文化要素,进行品牌运作。

3.要以科学发展观的眼光对待文化

要研究精神文化,开发物质文化,打造制度文化和管理文化,推进教育文化,由政府以及与旅游产业有关各方参与,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积极实践,促使旅游产业走向成熟,持续健康发展。在当代我国旅游文化产品差异中,我们不仅要好好的把握住市场带给我们的机遇,同时,要深刻的认识到我国旅游文化的深刻含义,充分地挖掘旅游文化资源的内涵,在地方文脉的基础上确定文化的开发方向和主题格调,明确定位围绕主题进行组织,进而通过旅游产品加以体现,并不断丰富文化内涵,进行创造性的升级改造。挖掘旅游文化资源的内涵,首先要搞好城市规划,对旅游产品进行更好的定位,在不破坏城市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4.建立科学的旅游经济管理机制,将传统文化优势打造成地方旅游产业优势

“旅游经济能否做到集自然、保护、科技、创收于一体实现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统一,关键取决于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健全和完善旅游经济管理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极为重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和管理体制,不断引进世界上先进的旅游经济管理技术和方法,在政策、法律、体制和机制等各个方面加强管理,逐步建立一套完善的旅游经济管理机制。走“文化品牌”之路,适合于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优势还不能完全转化为产业优势的地区。要使地方旅游资源优势得到完全的释放,挖掘文化、提升品位极其重要。地方旅游要想做大做强,必须树立品牌意识,整合优质资源。

结束语:总之文化是旅游资源的灵魂。中国旅游文化的内涵以其个性鲜明、底蕴丰厚成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深度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及应用,大力开发旅游文化资源,是发展旅游产业的必要手段。旅游资源的适度开发和永续利用要求提升产业素质,整合文化要素,进行品牌运作,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积极实践,促使旅游产业走向成熟,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春山.旅游文化——中国旅游业参与国际竞争成败的关键[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3).[2]安宇,沈山.和谐社会的区域文化战略:江苏建设文化大省与发展文化产业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3]林永匡.弘扬优秀文化,强化阵地意识[N].中国旅游报,2000-01-17

[4]《旅游文化资源规划与管理》,大学教材

[5]林永匡:《弘扬优秀文化,强化阵地意识》(《中国旅游报》)

第五篇:浅谈:挖掘旅游的文化内涵

浅谈:挖掘旅游的文化内涵

打造旅游引擎是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只有增强文化底蕴,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才能迎来一片艳阳天。

从本质上讲,旅游是一种文化活动,无论是旅游消费活动还是旅游经营活动,都具有强烈的文化性。

另一方面,从人文角度看,文化要素对旅游活动影响很大。

首先,文化为旅游经济提供核心竞争力。现实中,旅游者的物质需求难满足,精神文化需求更难满足。而转换视角不难发现,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性往往为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所独有,很难模仿和复制,易于创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如果设法突出文化特色形成区间文化特质,文化就会像一只无形的手去支配经济活动,创新旅游发展。

其次,文化给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驱动力。国际经验显示,旅游业的收益越来越不依靠人数的增加,而来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以北京大观园为例,从160万元《红楼梦》电视连续剧的制景费起家,不断发掘红楼文化,按《红楼梦》小说中的菜谱开发红楼宴、红楼宴舞,靠挖掘文化内涵使得发展成为国内旅游企业的知名品牌。

再次,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又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同属国民经济中的第三产业,其中旅游产业是一个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同时也是一个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产品和旅游产业的经济性、文化性是统一的,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必然要求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优先发展旅游文化,用先进文化引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文化在旅游经济中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并不断地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旅游业如何加大自身的文化含量、两大产业如何实现融合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将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相互关联,与旅游有关的文化产业的发达与否是旅游业兴衰的重要因素,与文化相关的旅游产品开发得当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又支持着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

第一、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相互依存

从文化与旅游资源的关系来看,文化孕育着各类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与鉴赏需要进行文化的解读。人文旅游资源属于文化的范畴,许多文化产物都是人文旅游资源,不少文化资源只要略加开发就可成为富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这是一种特殊的、可利用的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和依托。自然旅游资源虽然本身不具有文化属性和历史文化色彩,但自然美无疑需要从文化层面来鉴赏,需要用科学知识来解读,而且要将自然山水转化为旅游产品必须通过旅游开发这一文化手段来实现,因此文化性是旅游的本质属性。同时,旅游又为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提供了平台,为文化资源的开发提供了载体,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旅游因为文化的渗透而变得丰富多彩,富有品位;文化因为旅游的开发而变得生机勃勃,富有活力。第二、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共生互融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是密不可分的。在当代旅游业中,任何一项旅游经济活动都是以一定的文化方式进行的,旅游经济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如生产、流通、交换、决策、管理等都或多或少地蕴涵着各种文化因素,尤其是旅游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更是牢牢地建立在文化基础之上。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魅力,而没有旅游的文化就会缺少活力。旅游的优势体现在市场,而文化的优势则体现在内涵。站在旅游的角度来看,抓住文化就抓住了核心价值;站在文化的角度看,抓住旅游就抓住了一个巨大市场。由此可见,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是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共同繁荣的。第三、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共进

一方面,文化对旅游具有促进作用。文化通过辐射效应与渗透效应,可以提升旅游资源的品味,增强旅游的精神文化内涵,赋予旅游产品差异性,使旅游变得丰富多彩,给旅游者带来较高的审美体验,为旅游地注入新的活力。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有助于形成先进的旅游企业文化和科学的旅游发展观,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文化的有效利用还可推动旅游产业的优化升级,提升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旅游也能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旅游通过引致效应为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提供了平台,为文化资源的开发提供载体,有利于挖掘和优化文化资源,实现文化产业的市场化和规模化,促进文化“保护—开发—再保护”的良性循环,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保存。此外,旅游与文化的有机结合还可以丰富文化的内涵,提升文化的价值,使文化焕发出独特的地域魅力。旅游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在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整合中要把握旅游经济与地域文化的互融互动关系。在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互动中,有效地将文化与经济结合起来,有利于丰富文化的内涵,提高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附加值,实现经济利益的“双赢”。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四个层面

第一、技术层面的融合是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基础

Lind建立的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模型指出,产业融合是指由技术变革引发产业边界的重新界定。产业融合的发生都建立在一定的技术基础之上,技术创新在不同产业之间的扩散导致了技术融合,而技术融合改变不同产业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使不同产业的成本结构变得十分相似,消除了不同产业之间的技术性进入“壁垒”,使不同产业形成共同的技术基础,并使不同产业间的技术边界趋于模糊,并由于共同技术平台的建立使融合产业进入到新的市场空间。可见,技术融合为产业融合的发生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文化产业中的文化产品制作与研发技术同旅游产业中的旅游资源开发技术的结合便构成了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技术基础。第二、产品层面的融合是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标志

文物、古迹、名胜、民俗、节庆、礼仪、宗教仪式、文学、戏剧等文化资源作为主要的生产要素推动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共同发展的资源和基础。对这些资源的整合利用,既能使民俗风情、传统技艺和民间艺术等软性传统文化资源得以保护和延续,又能够吸引游客、开辟商机,最终实现文化保护和旅游产业开发的双赢,以达到“以文促旅,以游养文”的目的。利用文化资源及旅游发展元素开发出来的具有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是两大产业融合形成的标志物。

第三、企业层面的融合是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载体

技术融合、产品融合和市场融合,其最终的执行和实施都是在企业层面,企业是促使产业融合产生的载体。“在产业融合的情况下,建立在技术融合和市场融合基础之上的多样化兼并,即使其业务呈现多样化,但不同业务往往是在同一运作平台(如同一信息系统,或相同客户资源系统,或同一销售渠道等)上开展的,从而相互之间具有某种互补性。”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所产生的结果就出现了从事文化旅游业、文化会展业、文物博物业、娱乐业、动漫业等业务的大量企业,这类企业的业务融合了两大产业的特点,并可利用同一的运作平台。另一方面,两大产业的融合还引发了企业组织内部结构的创新,组织结构开始由纵向一体化向横向一体化、混合一体化、虚拟一体化转变,正是企业层面的不断融合才使两大产业融合后的整体结构得以逐渐形成。第四、市场层面的融合是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动力

正是由于技术融合突破了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原有的产业界限,旅游业市场和文化业市场开始出现交叉和渗透,从而实现市场的融合。市场层面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产业的市场运作、市场营销的创新、品牌整合与培育、资本运营等方面。具体来看,原有的文化传播渠道及网络传递方式应用到旅游业中,将使旅游业的产品销售模式、文化产品消费方式发生很大改变。通过市场运作方式的整合,可使某一区域的旅游产品和文化产品统一在一个市场知名度较高的品牌之下,提升产品的竞争力等。旅游、文化产业的市场融合将为旅游文化产业的形成提供巨大的推动力。

在现代旅游市场机制下,有时候,音乐可以成为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推手 渲染景区精神和文化内涵。

“无限强大的气场是音乐最独特的力量”,其实,每个著名地方或景区都有美丽动人的故事,地方或景区主题歌有利于充分发挥歌曲抒情功能,同时,渲染地方或景区精神和文化内涵,使文化之“魂”与旅游之“体”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现代旅游文化体现,以歌唱形式出现,歌唱却是最具广泛性和传播力的文化艺术形式。同时,地方或景区若以音乐为媒介,注重原创性,其歌曲内容充分体现地方或景区的独特文化内涵,便于人们记忆传唱,可为地方或景区提供了展示生态优势和打造自身形象的音乐名片。

“文化与旅游两者之间具有天然的紧密联系,如果说文化是旅游之‘魂’,音乐可称得上‘魂中之魂’。”文化之“魂”与旅游之“体”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统一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旅游实践中,但目前各地方或景区缺乏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入融合发展,“如果以通过音乐歌曲形式唱出地方或景区的文化内涵,对展示中国旅游文化形象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也有一些专家认为,我国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步伐明显加快,以旅游业为代表的服务业方兴未艾,人民群众潜在的文化旅游消费潜力正在迸发,文化助力文化旅游前景广阔、大有可为,能够实现“1+1>2”的良好效应。

很多地方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迹众多,只有整合文化产业资源,才能使旅游业繁荣发展。或许,有些看法可以去重新认识及总结:

一是树立“全民意识、全球意识、战略意识、经济意识、文化意识和精品意识”,凝聚各方合力,顺应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潮流,不断发掘丰富灿烂、古老渊博的文化资源,加大实现对旅游线路和景点的文化包装力度。

二是利用网络广告文化,扩大旅游市场,加大旅游促销;完善文化设施,打造旅游载体;依托文化团体,活跃旅游形式;开发文化产品,增加旅游效益;加强文化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多措并举使旅游资源实现最大效益。三是进一步加强领导、健全机制、科学规划、加大投入、招商引资、集聚人才,突出文化主题,推出一批精品线路、特色纪念品、高品位旅游设施,增强旅游产品对游客的吸引力、震撼力和影响力。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中国经济下一步继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的增长点、发力点。很多时候各地纷纷打造“拳头”产品,做大做强旅游经济。以长治市为例,城区聘请知名专家完成对东山文化旅游观光园区整体策划,打造“山水共融、生态共享、和谐共生”的文化、休闲、旅游和度假胜地;黎城县培育以黎侯虎为龙头的根雕、麦秆画、泥塑、民间刺绣、范氏老鼓等系列民间工艺品,推进民俗文化优势向旅游产品的品牌优势转变;武乡县投资5亿多元建设了八路军文化园、游击战体验园,编排了大型实景剧《太行山》,使八路军文化旅游在全国打响叫响。越来越多的文化内涵,正在推动旅游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希望在未来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更好的整合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资源,挖掘提炼文化底蕴,推动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把更好的一面展现在大众面前,打造真正的文化旅游、高品位的文化旅游,以一种吸引力、震撼力和影响力去营造旅游市场。

下载挖掘节日内涵,给孩子留份文化记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挖掘节日内涵,给孩子留份文化记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留一点记忆给自己

    留一点记忆给自己 风吹落如花般碎碎的流年,总有一点记忆是自己梦途中最美的点缀,成长路上留一点记忆给自己,推开记忆之窗,总能看到美丽而熟悉的风景。 推开第一扇记忆这窗,那是......

    挖掘竹文化内涵 壮大竹产业实力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 地处长三角经济圈的几何中心,**大都市经济圈重要的西北节点之一, 借......

    挖掘文化内涵 打造示范学校范文大全

    挖掘文化内涵 打造示范学校——杨柳井中心校校园文化建设经验杨柳井中心学校,其小学部原是 1926年成立的私塾学校,1950年转为公办,后成为中心小学。中学部是1958年成立的杨柳井......

    挖掘学校文化内涵 塑造敬业学子形象

    挖掘学校文化内涵 塑造敬业学子形象 敬业中学 学校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和《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

    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五篇范文

    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摘要:随着我国的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家都开始注重享受型消费,旅游便是其中最典型的一项,旅游不只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更是一......

    蒙古文化内涵的挖掘对内蒙古旅游文化发展的作用

    蒙古文化内涵的挖掘对内蒙古旅游文化发展的作用 (林富平内蒙古农业大学林学院 呼和浩特 010018) 摘要内蒙古自治区拥有丰厚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但长期以来,却一直没有很好地......

    论文投稿 传承书法文化精粹挖掘校本课程内涵

    传承书法文化精粹挖掘校本课程内涵 ————浅谈中学“书法校本课程”的教学及其应用张继红作为四大国粹之一的书法,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一门历史悠久的艺术。今天依然值得我们......

    例说语文教学中课文文化内涵的挖掘

    于春艳 语文是最重要的民族文化载体,语文教学是一种文化行为,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渗透文化的内容,才能更充分地承载传播文化和育人的功能。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挖掘教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