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说语文教学中课文文化内涵的挖掘

时间:2019-05-15 04:58: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例说语文教学中课文文化内涵的挖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例说语文教学中课文文化内涵的挖掘》。

第一篇:例说语文教学中课文文化内涵的挖掘

于春艳

语文是最重要的民族文化载体,语文教学是一种文化行为,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渗透文化的内容,才能更充分地承载传播文化和育人的功能。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有意识地引领学生体味语言文学的魅力,从而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一、抓导语设计,挖掘有关民族文化信息

在教学《外国诗两首》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一起赏过了雪,听过了雨,看过了星星,今天我们要来一次垄上行,到田园去走走。说到田园诗,中国古代的山水田园诗确实让我们心醉神迷,不过,我们今天一起学习的诗两首是外国田园诗—一英国著名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和俄罗斯著名诗人叶赛宁的《夜》。

在新旧知识的过渡中引入课文,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和信心,更是丰富了学生的民族文化底蕴。

二、抓作者身世,挖掘不同作品的风格

在学习《武陵春》时,对于作者的了解我没有止步于表面,而是对其身世做了一番深入的挖掘。

李清照,她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所以她前期的词多写其悠闲生活,韵调优美,内容只限于闺情相思之类。靖康之变,李清照的家庭遭到严重的摧残,她也被迫南渡,过起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南渡不久,赵明诚病死,她精神上遭到沉重打击。故后期词主要表达她个人的不幸遭遇,写得深沉哀痛。《永遇乐》中流露了对现实的不满与关切,《渔家傲》中表达了对故乡故国的思念之情。

三、抓情节与人物形象,挖掘整篇文章的文化内涵

《心声》一课的主要情节是按时间顺序设计的:学校要上公开课,内容是小说《万卡》。开端部分是李京京参与公开课上表情朗读《万卡》的要求被拒绝,发展部分则是他用真情和独特的体验朗读了课文,而公开课上勇敢举手、声情并茂的朗读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部分。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首先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明确情节的发展后,重点关注的是作品的主人公李京京的形象,力求通过对李京京心理的分析,挖掘出作品的主题含义与文化内涵——李京京执着地要求在公开课上朗读小说;要求教师能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予每个人同等的关心和发展机会;渴望家庭和谐,能生活在一个幸福安宁的环境里。从而引导学生学习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促进和谐健康师生关系的形成。

四、抓重点词句,挖掘相关文化背景

《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在品味文中词句的丰富内涵时,要将“朦胧诗”产生的文化背景——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和这种创作现象与社会整体环境相联系,才能真正理解诗歌的主旨。

在品析精彩诗句“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时,有的同学是这样理解的:“瘦小的星星”比喻人们对光明的渺茫的希望,而冷酷无情的现实连渺茫的希望都要剥夺,可见“夜”的黑暗带给人们的巨大痛苦。我顺势激问:你说的“现实”、“夜”具体指什么呢?学生随后答出:文革;我再问:关于文革的冷酷、黑暗又是怎么回事呢?学生开始翻找自己查寻的资料,然后争先恐后地读给大家听„„了解了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后,理解词句和主题自然会水到渠成。

五、抓课文主题,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

傅雷先生不仅是一位译著颇丰的翻译家,更是一位伟大的父亲。《傅雷家书两则》中,儿子受挫,他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儿子取得成绩,他谆谆教诲,激励鞭策。贯穿于两封信中的主旋律,都是要儿子做一个的坚强的人,无论遭受了怎样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独,都要坚守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的赤子之心。

通过对这篇课文主题的探究,让我和学生一起感受了傅雷对儿子的舐犊深情,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傅雷的家书不仅是傅家的财富,更是我们整个民族文化中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语文学科蕴含着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藏,我们要积极挖掘语文学科的文化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的启迪、文化的陶冶和精神的引领,引导他们用心感受民族传统文化,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让他们在优秀的民族文化的浸染中茁壮成长。

第二篇:挖掘文化内涵 提升服务层次

挖掘文化内涵 提升服务层次

总第1022期 出版日期:2001-11-2

3------------------

挖掘文化内涵 提升服务层次

□张细波

加入WTO,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如何在经营管理的实践中,注重服务管理,并从文化的角度来探索和研究建行服务,打造服务文化,已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迫切问题。

商业银行的服务文化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子文化,是商业银行在为客户提供服务过程中逐渐形成和积淀下来的有关服务的价值认同、服务理念、服务规则、服务标准、传统习惯和服务者言行处事之道的集合,服务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来自于过去曾经做过什么以及过去的努力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及其对失败教训的系统化总结。服务文化有五大特性:一是普遍性。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不同层面和经营管理过程的不同阶段,服务文化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它是通过服务环境、服务流程、服务规则以及服务者的言行渗透于服务的内容与形式之中;二是层次性。服务文化包含对内和对外两个层次,对内服务做得好与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对外服务的优与劣;三是功利性。服务既是银行为取得盈利而向客户提供的产品,也是银行谋取盈利的主要手段;四是条件性。服务文化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只有当服务作为一种商品或者作为商品的附属物且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逐渐规范的时候,服务文化的孕育和产生才成为可能;五是连续性。服务文化的孕育、产生和发展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扬弃、不断升华的连续过程,既不可割断历史,也难以超越现实。

一、服务文化要体现企业文化

建行的服务文化是建行企业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方面,建行服务文化的形成受制于建行的企业精神;另一方面,又体现和丰富着企业文化。建行的企业精神渗透和融合在建行的服务文化之中,并通过具体的、可感知的服务体现出来。建行的服务文化要求每一位员工在为客户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应以满足客户的需要为目的。服务文化若偏离了“以人为本”的企业精神,也就在内外两个方面偏离了人,即对内偏离了员工、对外偏离了客户。服务是建行与客户互动的纽带,是建行与客户实现互利的前提和条件,客户的各种金融需求要通过我们的员工为其提供的服务来满足,客户享受我们所提供的服务而付出的价格便是我们经营效益的实现,客户离不开银行,我们更离不开客户。

二、服务文化要确立自己的内核

前几年,建行确立了自己的服务理念“令人信赖的服务质量,令人赞许的服务效率,令人满意的服务态度”。这对建行服务文化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但还不能成为建行服务文化的内核。那么,建行服务文化的内核究竟应该是什么。最近,江泽民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笔者认为这一论述,对于形成和确立建行服务文化的内核具有指导意义。

三、服务文化要提升文化的品位

一是要提高服务者的综合素质。建行服务文化的品位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服务者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客户对建行服务文化的感受是通过与服务者的具体接触而产生的,只有不断提高员工业务操作技能,缩短服务时间,提高服务效率,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加强新产品的开发,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才能不断满足客户对金融服务的新需求。

二是要通过制度来保持服务文化的品位。总行应组织有关人员就服务理念、流程、规则、标准以及服务者在为客户提供服务过程中的言行等进行研究,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从服务意识、服务理念、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等环节对客户服务工作进行全方位的统一指导,通过制度来规范和保证建行服务的一致性和标准化。(作者单位:建设银行广东省越秀支行)

第三篇:谈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谈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摘要: 发达国家居民的价值观念和消费行为出现了新的动向,人们对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产品的选择更加重视文化内涵。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城市规划应该更加重视文化特性。本文从历史文化景观的建设、历史文化氛围的营造等方面对如何挖掘旅游文化资源的内涵作了探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是旅游管理领域内人们关注的中心议题之一。本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分析文化在旅游产 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更新认识,深度发掘旅游文化涵,提升旅游产业素质,从而构筑旅游产业发展 的新优势,实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文化内涵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城市规划旅游品位

二个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居民的价值观念和消费行为出现新的动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从以往追求物质享受和生活舒适转向追求精神发展和生活质量。这种新的价值观念已经影响到他们对旅游产品的选择:由过去的以消遣、放松为主变为以求知为主。近20多年,我国旅游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经过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人们意识到增长只是手段,经济发展才是目的,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成为普遍关注的中心议题。旅游产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从而构筑旅游业发展的新优势,实现旅游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理解

旅游是在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主动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方式而出现的一种综合性大众活动,文化要素对旅游活动很大。文化的内涵,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笔者结合众多学者的观点和理解,总体上对文化的内涵得出以下认识:

1.文化的广泛性

文化是一个大的范畴,包括人类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人们对文化多角度、多侧面的也正说明文化丰富,外延宽广。从不同视角可以把文化进行细分,旅游文化是其中的一个分支。

2.文化的层次性

文化具备特有的层次结构,包括表层的物质文化、核心层的精神文化、中间层的制度文化和中介层的文化。所以“物态文化和心态文化互为表里地对立统一于整个旅游活动中。而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则是由物态到心态的中间性过渡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文化是保证服务质量,提高旅游层次,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具有保证方向和指南的意义”。因此,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应当多方位、多层次思考。

3.文化的模糊性

由于文化涵盖面广泛,有学者提出文化天然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其内容既具体又抽象,“模糊的文化和文化的模糊,使得我们在理解、研究文化时,有时不得不不求甚解”。理解和掌握旅游文化内涵必须分门别类,层层递进。

4.文化的差异性和发展性

文化是历史发展中各地区各民族实践中创造的产物,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文化作为一个不断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的动态开放系统,在稳定与发展的对立中不断实现自我保持和自我更新。文化与时俱进的发展进程中,人居于中心地位。要以人为本,客观地看待由旅游人群流动带来的文化交流,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的文化差异并不能说明两地文化孰优孰劣。结合旅游产业理解文化,旅游文化不是旅游与文化的简单叠加,它不仅仅局限在民族传统文化的领域,也不是仅仅关注文化旅游这类文化表征比较明显的旅游形式,而是要将旅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一步揭示其内在的固有,以利于其可持续发展。旅游文化和一般文化形式相同,也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多层次结构体系,“既涉及历史、地理、民族宗教、饮食服务、园林建筑、民俗娱乐与景观等旅游客体文化领域;又涉及旅游者自身文化素质、兴趣爱好、行为方式、思想信仰等文化主体领域;更涉及旅游业的服务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导游文化、政策法规等旅游介体文化”。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旅游的文化内涵,将使旅游文化建设更具目的性、针对性和实际可操作性。

二、旅游资源文化性的地位和作用

挖掘旅游文化资源的内涵不仅要理解其本身所具有的性质,同时,我们也要理解它在发展旅游文化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先进的旅游文化引领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

旅游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必然要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优先发展旅游文化,用先进文化引领旅游可持续发展。现代旅游是旅游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要而实施的一种高级消费,旅游者最大的收获就是精神的愉悦和一段回味无穷的美好记忆,所以没有文明就没有旅游,旅游产品和旅游产业的经济性、文化性是统一的。只有充分重视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挖掘其文化内涵,展示文化特色,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才能吸引旅游者,才能带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2.文化是旅游经济竞争的核心

旅游业的竞争本质上是文化的竞争,文化因素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物质方面的需求是较低级的需求,易于满足;但是其最终目标是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属于高级而复杂的需求,较难于满足。由于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性往往为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所独有,很难模仿和复制,可比性较低,易于创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形成发展旅游强有力的竞争能力,文化中所带有的民族和地域的独特信息,往往是不可再生也是不可

替代的,突出旅游文化特色形成区域间文化特质,是培植旅游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随着旅游开发逐渐向深度发展,文化象一只无形的手支配着旅游经济活动,只有通过文化创新才能保持旅游经济基业长青。

3.文化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

知识经济,文化经济一体化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重视文化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是世界性现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强调:实现发展的动力实际上存在于文化之中,文化是发展的摇篮。国际旅游发展的经验显示,旅游业的收益越来越不依靠人数的增加,而来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旅游与文化交流结合程度愈高、旅游文化因素越多,旅游经济越发达。以北京大观园为例,从160万元《红楼梦》电视连续剧的制景费起家,不断发掘红楼文化,按《红楼梦》小说中的菜谱开发红楼宴、红楼宴舞,靠挖掘文化内涵使得发展成为国内旅游企业的知名品牌。在旅游资源走过普遍开发阶段之后,文化成为将旅游业发展引向深入的重要驱动力。

4.文化旅游是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

我国旅游业在近年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我国悠久深厚的文化资源。2002年,海外游客对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调查中,五种游客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文化类型就占了四种,其中对华侨的调查,文物古迹名列第一位。这体现了旅游对文化的依附性以及它本身具有的文化属性,中国独有的历史文化延续性、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繁多的文化资源种类,有利于开发结构完善、选择适应面广的旅游产品,形成优质品牌。,文化旅游市场开发方兴未艾,大力发展旅游文化、开发以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景点和旅游活动内容,可以满足游客的高层次文化需求,是中国旅游面向国际市场和竞争的必然选择,推进文化旅游的发展,才能使我国由旅游大国成为旅游强国。

5.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

旅游者通过旅行活动,了解到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同时也将自己本地区的文化带给了旅游目的地的居民,传播和交流了两地的文化。同时,为了吸引旅游者,旅游目的地也日益重视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这对于文化的发展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众多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的有关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旅游者大规模持续来访,对旅游目的地文化影响更多的是消极部分,最明显的是使当地文化不正常的商品化,这类变化对于那些原本以独具特色的文化和地方社会风情民俗为基本的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来访的目的地是致命的,它将使这些目的地失去原有吸引力,失去旅游产业持续发展乃至维持其基本生存的基础。

三、旅游资源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旅游的一些地区也相对的在挖掘旅游文化资源内涵上存在着一些问题,通过我国的一些旅游地区及旅游城市的主要表现来看,有以下几点:

1.我国旅游文化发展方向的目标错位现象

由于国家评定优秀旅游城市是按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检查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来打分并按其分值来确定结果的,许多城市特别是非传统旅游目的地城市、普通中小城市,为了争得和维持其优秀旅游城市称号,不惜把自己的旅游发展目标定位于这些死板的标准上。他们不顾自身的旅游资源、旅游环境等客观状况,盲目按照《标准》进行大量的旅游投资与项目开发,试图得到高分值,偏离了城市旅游发展的正确方向。

2.我国大部分旅游地区旅游发展动机的急功近利现象

由于人们习惯认为:旅游地区的荣誉称号越多,就表示其进步;官员为官一任,如果能为该城市多争创一个荣誉称号,就能代表其政绩显赫。于是出现很多城市为了通过旅游城市评定,就不计较长远利益影响,功利性地盲目上一些缺乏科学论证的大项目。如,到处开发旅游资源,大肆创造人造旅游资源,建造主题公园,盲目投资增加酒店、娱乐中心等等。结果不但城市的实际旅游吸引力没有因此而增加,并且造成了巨大的投资浪费。

3.我国许多旅游地区旅游发展模式的盲目模仿现象

国家旅游局的《标准》为旅游城地区的城市旅游发展提供了统一的参照项目。各旅游城市在旅游发展中,其城市生态环境、旅游交通等基础设施支持系统在某些方面有些相似尚可理解,但现实中的旅游城市往往习惯于引用经验和盲目模仿。一个城市的旅游发展成功创新很快就会被多个城市照搬或模仿,并且可能涉及到基础设施系统、旅游产品系统、营销系统等旅游系统的各个方面。结果造成中国的优秀旅游城市虽然数量上剧增,但除了少数特色旅游城市特别是副省级以上省会城市外,其他的似乎是一个模子造出来的,这使中国的优秀旅游城市成为批量生产,多数地级、县级优秀旅游城市的城市旅游缺乏特色。

4.我国旅游地区旅游功能主题的模糊化现象

由于优秀旅游城市的称号只能源于《标准》的评定,这致使许多旅游城市只是一味参照《标准》去发展城市旅游,结果搞成了无主题、无特色的多样化发展。很多地区本身旅游资源非优,而是借助于该区域内某些景点的拉动,使其旅游职能获得较大发展,于是通过了优秀旅游城市评审。但其决策者却把该城市当成极具旅游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城市来开发,集中全力开发城市旅游产品,而忽视其区域旅游媒介功能。结果是城市旅游吸引力没增加,城市对区域旅游的旅游功能也没突出出来,失去其自身特色,走向平庸化道路。相反的,有些有旅游开发潜力的优秀旅游城市,如历史文化名城,却不能进行深度开发,造成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其优势不能突出,甚至出现“优秀旅游城市无旅游”的现象。旅游功能定位、发展主题的不明确是地级、县级优秀旅游城市常出现的现象。我国旅游地区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就反映出了不能深度的发觉旅游文化资源内涵,很盲目化,不能够对旅游产品进行深刻的定位不仅破坏了旅游环境,同时对当地的经济发展都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也不能更好的可持续发展。

四、建设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对策

1.深度开发旅游资源文化内涵,以品牌促发展

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文化内涵开发是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核心是文化创意,在地方文脉的基础上确定文化的开发方向和主题格调,明确定位围绕主题进行组织,进而通过旅游产品加以体现,并不断丰富文化内涵,进行创造性的升级改造。其中,对旅游资源文化主题的感知和把握并经由旅游产品外显是关键,其本质在于对旅游文化资源进行概括、发掘、升华最终凝聚区域特色的个性化精神,然后通过物化、创新,实现更深层次的整合,将文化内涵渗透、表现在旅游产品的各个层面,形成特色品牌,强化旅游吸引力。

2.加快人才培养夯实旅游产业发展基础

旅游产业链较长,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长期以来,我国旅游专业是置于经济学范畴内的,旅游文化还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对旅游人才文化素质的提高重视不够。而实际上旅游产品设计、资源开发和规划、旅游服务都是基于文化基础上的,但旅游从业人员文化层次偏低,对文化的认知度不够,旅游文化内涵的“白化”环节缺失,无法做到帮助不同文化背景旅游者感悟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旅游活动只能停留观光的浅显层面,不能适应旅游的发展要求。因此,要加快旅游人才培养,逐步从单纯的生产性投资转向人力资本投资,提高旅游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提高他们对所处环境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了解程度,既要做好服务员,又要做好讲解员,通过每一位旅游工作者的一言一行给与游客全方位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提升旅游文化品位。深度发掘旅游文化资源的内涵,可以有效的促进我国旅游市场的开发,旅游产业是兼有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四大功能的产业但是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文化及其他功能的现象在很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旅游资源的适度开发和永续利用要求提升产业素质,整合文化要素,进行品牌运作。

3.要以科学发展观的眼光对待文化

要研究精神文化,开发物质文化,打造制度文化和管理文化,推进教育文化,由政府以及与旅游产业有关各方参与,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积极实践,促使旅游产业走向成熟,持续健康发展。在当代我国旅游文化产品差异中,我们不仅要好好的把握住市场带给我们的机遇,同时,要深刻的认识到我国旅游文化的深刻含义,充分地挖掘旅游文化资源的内涵,在地方文脉的基础上确定文化的开发方向和主题格调,明确定位围绕主题进行组织,进而通过旅游产品加以体现,并不断丰富文化内涵,进行创造性的升级改造。挖掘旅游文化资源的内涵,首先要搞好城市规划,对旅游产品进行更好的定位,在不破坏城市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4.建立科学的旅游经济管理机制,将传统文化优势打造成地方旅游产业优势

“旅游经济能否做到集自然、保护、科技、创收于一体实现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统一,关键取决于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健全和完善旅游经济管理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极为重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和管理体制,不断引进世界上先进的旅游经济管理技术和方法,在政策、法律、体制和机制等各个方面加强管理,逐步建立一套完善的旅游经济管理机制。走“文化品牌”之路,适合于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优势还不能完全转化为产业优势的地区。要使地方旅游资源优势得到完全的释放,挖掘文化、提升品位极其重要。地方旅游要想做大做强,必须树立品牌意识,整合优质资源。

结束语:总之文化是旅游资源的灵魂。中国旅游文化的内涵以其个性鲜明、底蕴丰厚成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深度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及应用,大力开发旅游文化资源,是发展旅游产业的必要手段。旅游资源的适度开发和永续利用要求提升产业素质,整合文化要素,进行品牌运作,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积极实践,促使旅游产业走向成熟,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春山.旅游文化——中国旅游业参与国际竞争成败的关键[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3).[2]安宇,沈山.和谐社会的区域文化战略:江苏建设文化大省与发展文化产业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3]林永匡.弘扬优秀文化,强化阵地意识[N].中国旅游报,2000-01-17

[4]《旅游文化资源规划与管理》,大学教材

[5]林永匡:《弘扬优秀文化,强化阵地意识》(《中国旅游报》)

第四篇:浅谈:挖掘旅游的文化内涵

浅谈:挖掘旅游的文化内涵

打造旅游引擎是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只有增强文化底蕴,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才能迎来一片艳阳天。

从本质上讲,旅游是一种文化活动,无论是旅游消费活动还是旅游经营活动,都具有强烈的文化性。

另一方面,从人文角度看,文化要素对旅游活动影响很大。

首先,文化为旅游经济提供核心竞争力。现实中,旅游者的物质需求难满足,精神文化需求更难满足。而转换视角不难发现,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性往往为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所独有,很难模仿和复制,易于创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如果设法突出文化特色形成区间文化特质,文化就会像一只无形的手去支配经济活动,创新旅游发展。

其次,文化给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驱动力。国际经验显示,旅游业的收益越来越不依靠人数的增加,而来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以北京大观园为例,从160万元《红楼梦》电视连续剧的制景费起家,不断发掘红楼文化,按《红楼梦》小说中的菜谱开发红楼宴、红楼宴舞,靠挖掘文化内涵使得发展成为国内旅游企业的知名品牌。

再次,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又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同属国民经济中的第三产业,其中旅游产业是一个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同时也是一个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产品和旅游产业的经济性、文化性是统一的,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必然要求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优先发展旅游文化,用先进文化引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文化在旅游经济中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并不断地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旅游业如何加大自身的文化含量、两大产业如何实现融合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将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相互关联,与旅游有关的文化产业的发达与否是旅游业兴衰的重要因素,与文化相关的旅游产品开发得当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又支持着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

第一、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相互依存

从文化与旅游资源的关系来看,文化孕育着各类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与鉴赏需要进行文化的解读。人文旅游资源属于文化的范畴,许多文化产物都是人文旅游资源,不少文化资源只要略加开发就可成为富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这是一种特殊的、可利用的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和依托。自然旅游资源虽然本身不具有文化属性和历史文化色彩,但自然美无疑需要从文化层面来鉴赏,需要用科学知识来解读,而且要将自然山水转化为旅游产品必须通过旅游开发这一文化手段来实现,因此文化性是旅游的本质属性。同时,旅游又为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提供了平台,为文化资源的开发提供了载体,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旅游因为文化的渗透而变得丰富多彩,富有品位;文化因为旅游的开发而变得生机勃勃,富有活力。第二、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共生互融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是密不可分的。在当代旅游业中,任何一项旅游经济活动都是以一定的文化方式进行的,旅游经济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如生产、流通、交换、决策、管理等都或多或少地蕴涵着各种文化因素,尤其是旅游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更是牢牢地建立在文化基础之上。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魅力,而没有旅游的文化就会缺少活力。旅游的优势体现在市场,而文化的优势则体现在内涵。站在旅游的角度来看,抓住文化就抓住了核心价值;站在文化的角度看,抓住旅游就抓住了一个巨大市场。由此可见,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是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共同繁荣的。第三、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共进

一方面,文化对旅游具有促进作用。文化通过辐射效应与渗透效应,可以提升旅游资源的品味,增强旅游的精神文化内涵,赋予旅游产品差异性,使旅游变得丰富多彩,给旅游者带来较高的审美体验,为旅游地注入新的活力。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有助于形成先进的旅游企业文化和科学的旅游发展观,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文化的有效利用还可推动旅游产业的优化升级,提升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旅游也能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旅游通过引致效应为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提供了平台,为文化资源的开发提供载体,有利于挖掘和优化文化资源,实现文化产业的市场化和规模化,促进文化“保护—开发—再保护”的良性循环,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保存。此外,旅游与文化的有机结合还可以丰富文化的内涵,提升文化的价值,使文化焕发出独特的地域魅力。旅游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在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整合中要把握旅游经济与地域文化的互融互动关系。在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互动中,有效地将文化与经济结合起来,有利于丰富文化的内涵,提高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附加值,实现经济利益的“双赢”。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四个层面

第一、技术层面的融合是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基础

Lind建立的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模型指出,产业融合是指由技术变革引发产业边界的重新界定。产业融合的发生都建立在一定的技术基础之上,技术创新在不同产业之间的扩散导致了技术融合,而技术融合改变不同产业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使不同产业的成本结构变得十分相似,消除了不同产业之间的技术性进入“壁垒”,使不同产业形成共同的技术基础,并使不同产业间的技术边界趋于模糊,并由于共同技术平台的建立使融合产业进入到新的市场空间。可见,技术融合为产业融合的发生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文化产业中的文化产品制作与研发技术同旅游产业中的旅游资源开发技术的结合便构成了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技术基础。第二、产品层面的融合是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标志

文物、古迹、名胜、民俗、节庆、礼仪、宗教仪式、文学、戏剧等文化资源作为主要的生产要素推动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共同发展的资源和基础。对这些资源的整合利用,既能使民俗风情、传统技艺和民间艺术等软性传统文化资源得以保护和延续,又能够吸引游客、开辟商机,最终实现文化保护和旅游产业开发的双赢,以达到“以文促旅,以游养文”的目的。利用文化资源及旅游发展元素开发出来的具有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是两大产业融合形成的标志物。

第三、企业层面的融合是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载体

技术融合、产品融合和市场融合,其最终的执行和实施都是在企业层面,企业是促使产业融合产生的载体。“在产业融合的情况下,建立在技术融合和市场融合基础之上的多样化兼并,即使其业务呈现多样化,但不同业务往往是在同一运作平台(如同一信息系统,或相同客户资源系统,或同一销售渠道等)上开展的,从而相互之间具有某种互补性。”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所产生的结果就出现了从事文化旅游业、文化会展业、文物博物业、娱乐业、动漫业等业务的大量企业,这类企业的业务融合了两大产业的特点,并可利用同一的运作平台。另一方面,两大产业的融合还引发了企业组织内部结构的创新,组织结构开始由纵向一体化向横向一体化、混合一体化、虚拟一体化转变,正是企业层面的不断融合才使两大产业融合后的整体结构得以逐渐形成。第四、市场层面的融合是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动力

正是由于技术融合突破了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原有的产业界限,旅游业市场和文化业市场开始出现交叉和渗透,从而实现市场的融合。市场层面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产业的市场运作、市场营销的创新、品牌整合与培育、资本运营等方面。具体来看,原有的文化传播渠道及网络传递方式应用到旅游业中,将使旅游业的产品销售模式、文化产品消费方式发生很大改变。通过市场运作方式的整合,可使某一区域的旅游产品和文化产品统一在一个市场知名度较高的品牌之下,提升产品的竞争力等。旅游、文化产业的市场融合将为旅游文化产业的形成提供巨大的推动力。

在现代旅游市场机制下,有时候,音乐可以成为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推手 渲染景区精神和文化内涵。

“无限强大的气场是音乐最独特的力量”,其实,每个著名地方或景区都有美丽动人的故事,地方或景区主题歌有利于充分发挥歌曲抒情功能,同时,渲染地方或景区精神和文化内涵,使文化之“魂”与旅游之“体”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现代旅游文化体现,以歌唱形式出现,歌唱却是最具广泛性和传播力的文化艺术形式。同时,地方或景区若以音乐为媒介,注重原创性,其歌曲内容充分体现地方或景区的独特文化内涵,便于人们记忆传唱,可为地方或景区提供了展示生态优势和打造自身形象的音乐名片。

“文化与旅游两者之间具有天然的紧密联系,如果说文化是旅游之‘魂’,音乐可称得上‘魂中之魂’。”文化之“魂”与旅游之“体”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统一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旅游实践中,但目前各地方或景区缺乏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入融合发展,“如果以通过音乐歌曲形式唱出地方或景区的文化内涵,对展示中国旅游文化形象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也有一些专家认为,我国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步伐明显加快,以旅游业为代表的服务业方兴未艾,人民群众潜在的文化旅游消费潜力正在迸发,文化助力文化旅游前景广阔、大有可为,能够实现“1+1>2”的良好效应。

很多地方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迹众多,只有整合文化产业资源,才能使旅游业繁荣发展。或许,有些看法可以去重新认识及总结:

一是树立“全民意识、全球意识、战略意识、经济意识、文化意识和精品意识”,凝聚各方合力,顺应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潮流,不断发掘丰富灿烂、古老渊博的文化资源,加大实现对旅游线路和景点的文化包装力度。

二是利用网络广告文化,扩大旅游市场,加大旅游促销;完善文化设施,打造旅游载体;依托文化团体,活跃旅游形式;开发文化产品,增加旅游效益;加强文化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多措并举使旅游资源实现最大效益。三是进一步加强领导、健全机制、科学规划、加大投入、招商引资、集聚人才,突出文化主题,推出一批精品线路、特色纪念品、高品位旅游设施,增强旅游产品对游客的吸引力、震撼力和影响力。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中国经济下一步继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的增长点、发力点。很多时候各地纷纷打造“拳头”产品,做大做强旅游经济。以长治市为例,城区聘请知名专家完成对东山文化旅游观光园区整体策划,打造“山水共融、生态共享、和谐共生”的文化、休闲、旅游和度假胜地;黎城县培育以黎侯虎为龙头的根雕、麦秆画、泥塑、民间刺绣、范氏老鼓等系列民间工艺品,推进民俗文化优势向旅游产品的品牌优势转变;武乡县投资5亿多元建设了八路军文化园、游击战体验园,编排了大型实景剧《太行山》,使八路军文化旅游在全国打响叫响。越来越多的文化内涵,正在推动旅游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希望在未来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更好的整合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资源,挖掘提炼文化底蕴,推动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把更好的一面展现在大众面前,打造真正的文化旅游、高品位的文化旅游,以一种吸引力、震撼力和影响力去营造旅游市场。

第五篇:充分挖掘教材内涵 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具有公认的权威性,所选文章既有代表性也有针对性。若是能用好语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内涵,对实现中学语文的教学目的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的文学美感

人教版的语文老教材,侧重基础知识。新课标的出现,使得学生有机会感受到语文的人文性和时代性。然而不论是新课标还是老教材,无一例外地都有着许多相同的文学发展史上的优美文章。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等,这些是我们的祖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也记载着中华文化的发展和变迁。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该以教学目的为中心,以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利用为最终目标,围绕教材展开教学工作,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例如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从黑暗的官场重返自由简单的田园生活,作者是何等的喜悦,即使是寻常的田园风光,在作者看来也是愉悦的诗情画意。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穿插讲解陶渊明的身世背景和人生经历,让学生更深入了解其作品的来源和含义。

二、了解历史人物和故事背景

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上的文章,向学生讲述历史上的人物和政治背景。例如讲授《鸿门宴》,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本内容和词语用法时,向学生讲述相关的故事背景,可以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情节再现,请几个同学分别扮演项羽、刘邦、樊哙、张良等人,用课文中的对话来演绎历史故事,这将更能调动课堂氛围,学生不仅对文章记忆深刻,而且巩固和丰富了历史知识。利用教材上的文章与其相联系的历史人物和故事背景结合起来挖掘教材内涵,可以作为新课标下语文和历史学科相结合的例子。

又如《六国论》,北宋的苏洵、苏轼、苏辙以及清代的李桢,都写过同题的文章。教师在授课时可以把不同的版本都找来,让学生了解一下不同作者的见解,学习不同朝代的历史背景和文笔差别;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不仅学习作者的想法,而且尊重学生自己提出的观点。对于学生来说这无疑会使课程,更加具有吸引力。

三、鼓励学生讨论并发表意见

教材上的文章表达着作者的思想和见解,由于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和思考方式不同,有时一个人的想法,并不会每个人都同意。例如《劝学》里面的“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有的学生就会认为,一个人明察善辨,就应该是已经深知世事,学会思考的人,怎么会是一个身心散漫无修养的人呢?不管学生的这些想法正确与否,这都是他们个人的见解。教师在课堂上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学生们找出文章里自己有不同意见的地方,可以列出来大家讨论。这不仅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新知识,更快掌握教材内容,而且培养和提高了学生思考与交流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材,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发挥空间,同时也给予学生更大的思维发展空间。以前的语文考试阅读题中,问到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答案往往只有一个,这唯一的答案忽视了人们看待事物的多面化,使得从其他方面思考的学生在看到答案之后会怀疑自己的思维方向,这样严重抑制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如今的教材把这个缺陷改正过来,这是语文教育事业上的重大发展。例如毛泽东创作的《沁园春?长沙》这篇秋景词,把壮丽多彩的湘江秋景描绘得栩栩如生,这意境让读者心旷神怡,而之后又回忆起昔日的同窗时光,心中燃起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终生的热火。“谁主沉浮?”这最终的结果又有何关系,重要的是作者对新中国共产主义事业的执著,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念。这篇词,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的向往,同时,也表达出作者对昔日同窗的怀念,年少时与志同道合的同窗开怀畅谈理想和未来,这是多么让人怀念的时光。

又如《我的空中楼阁》,作者把小屋、山和树描绘得如此美妙与和谐。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文章不仅体现了作者发现美、体会美的心灵,也表达了作者与世无争,清新脱俗的高贵品质。就这两点吗?作者没有别的想表达的感情了吗?这是可以给教师和学生思考的问题,也是该思考的问题。课堂上多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

五、鼓励学生参与语文实践

新课标的选修课程有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与探究、文化论著作选读与专题研讨。这些多是和近代现代密切相关的知识,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鉴赏的同时,可以让学生参与创作,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创作出学生自己的文章。例如定期举办班级文章欣赏和点评活动,鼓励学生写文章读后感或者创作诗歌散文,或者把生活中的奇闻趣事改编成戏剧,每周或者每半个月挑选学生写得比较好的文章,让全体同学一起阅读,以便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和彼此提出对文章的看法与建议。如果有大家都很欣赏的戏剧,还可以一起讨论如何修改使得剧本更加完美,以此作为全班同学共同智慧的结晶,在学校举行活动或者是新年晚会的时候,能够作为班级节目的备用剧本。

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关注新闻,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关心科技的进步。每天可以有固定的时间和学生分享科技或者是国家大事类的新闻。分享的新闻可以教师收集,也可以让学生收集,还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根据新闻题材自己完成一篇新闻稿。这不仅让学生每天都能了解社会的发展动态,还可以加强与别的学科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语文无处不在。

六、课文教学可以采用多种形式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学生除了掌握基础知识外,还要熟练运用学到的知识,通过合理的运用创造出对自己、对社会有价值的财富。语文课程的教学,更该让学生能接触到真实的社会,能够对知识运用自如,能充分地认识自己,表达自己的想法。语文课本是课程的基础素材,课程应该以教学目的为中心来展开,作为教材文章的拓展,课堂上可以设置多种多样的学习形式,通过课程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故事和人物背景,组织学生参与讨论,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鼓励学生联系实际,接触社会实践,做到学以致用。

为了实现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可挖掘的内容当然远不止本文所提到的这些,语文教师只要用心就会有新的发现和创见。

下载例说语文教学中课文文化内涵的挖掘word格式文档
下载例说语文教学中课文文化内涵的挖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挖掘竹文化内涵 壮大竹产业实力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 地处长三角经济圈的几何中心,**大都市经济圈重要的西北节点之一, 借......

    挖掘文化内涵 打造示范学校范文大全

    挖掘文化内涵 打造示范学校——杨柳井中心校校园文化建设经验杨柳井中心学校,其小学部原是 1926年成立的私塾学校,1950年转为公办,后成为中心小学。中学部是1958年成立的杨柳井......

    挖掘学校文化内涵 塑造敬业学子形象

    挖掘学校文化内涵 塑造敬业学子形象 敬业中学 学校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和《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

    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五篇范文

    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摘要:随着我国的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家都开始注重享受型消费,旅游便是其中最典型的一项,旅游不只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更是一......

    认识挖掘语文教学中的对话教学

    认识挖掘语文教学中的对话教学 【摘要】 语文教学中的对话,是师生双方的互动交流。对话教学包括四个方面: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创设情境,激发对话欲望;提高对话能力;鼓励创新,提升对话......

    规划中城市文化的挖掘

    规划中城市文化的挖掘 中国城市发展现状在当今“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中国的城市也变得越来越相似,昔日多姿多彩、各具特色的城市面貌迅速消退。城不分大小,地不分南北,千城一......

    蒙古文化内涵的挖掘对内蒙古旅游文化发展的作用

    蒙古文化内涵的挖掘对内蒙古旅游文化发展的作用 (林富平内蒙古农业大学林学院 呼和浩特 010018) 摘要内蒙古自治区拥有丰厚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但长期以来,却一直没有很好地......

    挖掘节日内涵,给孩子留份文化记忆

    挖掘节日内涵,给孩子留份文化记忆 童年记忆,每逢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挂艾草包粽子,妈妈会在睡梦中为小孩的手腕缠五彩绳,还有肚兜、艾草和菖蒲……可如今,超市除了开卖粽子,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