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5 01:20: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第一篇: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摘要:随着我国的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家都开始注重享受型消费,旅游便是其中最典型的一项,旅游不只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旅游总是离不开文化,与文化息息相关,旅游的发展需要借助文化的推动。发掘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就相当于在寻找旅游景点的灵魂。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旅游景点只要有了传统文化作为依托,这汪泉水才能永不干涸。本文的目的是为了探究如何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挖掘出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从而推动当地旅游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出游量也在不断增大。但是对于一个景点来说,想要得到长久的可持续发展。他就一定要依靠时代所赋予自己的文化内涵。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就像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人,景色再美,也经不住时间的推敲和人们的考验。旅游资源不只需要依赖于一定的自然条件,更需要依赖经济文化条件。所以,研究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是推动当地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笔者通过考察走访,从联系历史背景与历史人物,结合当地特产特色,不断进行丰富沉淀,保护文化内涵不消灭四个方面对于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给出了一些建议。

一、联系历史背景与历史人物

旅游业想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依靠旅游资源,拥有足够丰富的旅游资源才能够吸引游客的目光。旅游资源往往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人们在选择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产品时,越来越开始更加重视他们的文化内涵。那些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兼备的旅游景点自然便更能受到人们的青睐。所以我们在进行资源开发和对旅游城市进行规划时应该更加注重它的文化内涵。文化是历史的积淀,时间的产物,所以在发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时必然离不开对历史的挖掘。我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对于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的挖掘是非常有帮助的。历史的年代感会使人感到纯厚的文化积淀。有故事,有历史的旅游资源必然得到较好的发展。

在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的同时,一定要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开发旅游资源的历史背景,借助相应的历史典故和有名的历史人物。例如,**亭,秦桧跪姿石像等风景点都是借助大将军岳飞这个历史人物,和他精忠报国的历史典故作为这一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的。当人们站在**亭中,想起岳飞的这首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怀壮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锦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加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便能犹如感受到了当时的场景和氛围一般,这也是开发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的价值所在。

除了利用真实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之外,我们当然也可以利用中国古代传说和一些神话故事。神话和传说以其独有的美好性往往能够使人记忆深刻,并且充满向往,以此作为旅游例如,山东蓬莱借助八仙过海的故事作为文化内涵。山东省济源县燕崖乡的织女洞和牛郎庙,牛郎织女相约的鹊桥和由此延伸出来的情人谷。

二、结合开发当地特产特色

文化具有差异性,它是各民族和地区进行生活实践的产物。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文化氛围各不相同。旅游这项迁移类娱乐方式便是基于这一点而产生的。人们从一个地方短暂性的迁移到另一个地方,往往是为了去体验这个地方的文化氛围和风土人情,感受他们之间的差异和不同。文化并没有优劣之分,旅游文化也并不只是旅游文化的简单相加。旅游渐渐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文化虽然是历史,但它并不只是历史。现代化的大城市自然也蕴含着现代化的文化。当地的民族宗教、饮食习惯,园林建筑,民俗节日,经济状况等都属于这个地方的文化,都具有与其他地方所不同的文化内涵。

当我们去旅游的时候,往往会去吃很多当地的特色小吃,了解一些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形地貌,看一下这个地方的特色建筑,回来的时候还会带回来一大堆当地的特产。所以每一个地方与众不同的特色和特产,必然是他当地的旅游资源中所具有的独一无二的文化内涵。我们需要把这些特色,和特产挖掘出来,进行开发宣传。比如说,有些人去天津旅游,就是冲着他的天津煎饼果子和狗不理包子还有天津大麻花去的,或者有的人就是为了专门的去听一听独特的正宗天津方言,还有的人为了去看小学课本中提到的天津桥上的石狮子和天津之眼。有些人去杭州旅游,就是专门冲着他的丝绸去的。

为旅游资源找到相应的历史人物支撑和历史背景或者找到相应的特色特产之后之后应该注意的是对旅游资源进行文化形象的导向,进行文化形象导向就是要确定旅游地的文化格调和开发方向。需要确定旅游地的历史文化属性和审美价值,并进行文化主题定位。每一个旅游资源都要有其确定的主题。比如西柏坡打着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旗号,以红色旅游为主题。旅游地想要突出特色,就一定要文化性鲜明,主题突出。对于历史古迹而言,自然要以历史人物和历史典故为主题。其他方面的,就少数民族地区而言可以以少数民族文化为核心开发相应的旅游资源。就特殊地貌地形区而言,可以以其特殊地貌为主题,进行旅游开发。确定好主题之后,我们需要对旅游文化体系进行文化营销。对其进行整体的包装打造,进行形象策划,营销宣传,理念宣传和服务宣传,让游客们从各个方面都能认识和体会到旅游区的文化内涵。

三、不断进行丰富沉淀

文化的定义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创造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的越来越多,文化就变得越来越丰富。同时旅游资源中的文化内涵,也是在不断进行积累沉淀的,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态的,而是一直处于动态的发展中的。一个景点的历史越古老,也就是说它的文化内涵积累的越多,那么这个地方的旅游业发展也一定非常乐观。所以说我们对于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的挖掘必定不是一个短暂的,一劳永逸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长期的,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因为伴随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每一个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一定都经过了长时间的沉淀。所以他们的文化内涵一定是非常多的,只是有很多还没有被我们开发出来而已。这就要求我们擦亮眼睛,细心观察和研究历史,抓住那些容易被人们忽略的细节。

例如,随着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拍摄,北京大观园开始不断发掘红楼文化,不断从红楼梦小说中寻找文化内涵,按照红楼梦小说中,介绍的菜谱,开发出了红楼宴,正定古城借助红楼梦这部经典小说开发了荣国府旅游,并吸引了数以万计的游客前去观光旅游。商家纷纷利用宝玉出生之时脖子带玉,宝玉出家,黛玉葬花等细节开发出了一系列旅游景点和旅游纪念品。

在旅游活动的发掘中,要注重旅游资源的文化表现,旅游活动是旅游者直接感受旅游产品魅力的主要方式。旅游资源地应该考虑将当地的文化属性融入旅游活动当中。在景点内售卖一些当地特色小吃和特色纪念品。除了自然景观之外,也可以利用一些人造景观来表达想要表现给游客的文化内涵,借助一些人造景观来展示地方文化特征。比如就像哈尔滨街头摆出的了各种形状的冰雕,这些人造景观既丰富了当地的旅游资源,又显现出哈尔滨的特点和文化内涵,一举两得。

四、保护文化内涵不消灭 文化不是永久不变的,很多文化遗产的消灭便说明了这一点。我们在不断发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的同时,也要注重对他们进行保护。不能让它们随着时间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在利益的驱使下受到人们的攻击和抛弃。旅游往往会带动当地经济的迅速发展,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也会遭到破坏。有些地方的经济发展了之后就开始抛弃那些珍贵的文化内涵。这样的做法往往会造成毁灭性的后果。所以我们在对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进行开发的同时,一定要做好对文化内涵和本地文化特色的保护。现在大多数的跟团旅游,到达旅游目的地之后,往往只是鼓励游客购物,而对于当地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却很少关注。

旅游与文化和文化是互相作用的,文化在交流中传播,而旅游作为交流的一种方式,自然也会推动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旅客在旅游目的地了解到当地的文化,并且把自己的本地文化带到哪里去。在为了吸引更多游客的同时,旅游资源地开始逐渐重视起对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这对于文化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据科学研究表明,游客的大规模游览,对于旅游目的地来说带去的更多是消极影响。最明显的影响就是当地文化开始不正常的商品化。这些变化对于那些原本以独具特色的文化,和地方社会风情民俗为旅游主题和基本导向的旅游资源来说是致命的。它会是这些旅游资源失去原有的吸引力,影响其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降低其竞争力。

以丽江为例,人们都说现在的丽江早已不如十年前的丽江。十年前的丽江独具自己的特色和风格,显得那么清新脱俗,与众不同,而现在的丽江,已经基本上失去了自己的特色,被商品化改变的面目全非。曾经淳朴的民风民情也渐渐消失了。这是很多人对于丽江的评价,可想而知,它的旅游业一定大不如从前了。与此相反的,正定古城和平遥古城却能守住他们自己的文化内涵,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独树一帜,不跟风,不动摇,始终保持着自己的风貌和特色。总结

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国悠久的文化积淀。目前我国的文化旅游市场处于上升阶段,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都很好。大力推动文化旅游是旅游产业至少在未来十年内的发展方向。旅游作为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其本质特征要求,我们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一定要优先发展旅游文化,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展示旅游资源的文化特色。把文化内涵作为旅游经济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文化内涵往往对旅游资源的命运具有决定性作用。开发利用历史的民族的区域的独特文化内涵,并对其进行保护和不断延伸,以此来打造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因地制宜,各具特色,最终实现中国旅游业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顾晨阳.文化旅游让旅游更有温度[J].中国名牌,2017,(02).[2]黄云华.徽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路径分析和选择[J].宿州学院学报,2016,(10).

第二篇:谈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谈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摘要: 发达国家居民的价值观念和消费行为出现了新的动向,人们对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产品的选择更加重视文化内涵。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城市规划应该更加重视文化特性。本文从历史文化景观的建设、历史文化氛围的营造等方面对如何挖掘旅游文化资源的内涵作了探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是旅游管理领域内人们关注的中心议题之一。本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分析文化在旅游产 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更新认识,深度发掘旅游文化涵,提升旅游产业素质,从而构筑旅游产业发展 的新优势,实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文化内涵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城市规划旅游品位

二个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居民的价值观念和消费行为出现新的动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从以往追求物质享受和生活舒适转向追求精神发展和生活质量。这种新的价值观念已经影响到他们对旅游产品的选择:由过去的以消遣、放松为主变为以求知为主。近20多年,我国旅游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经过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人们意识到增长只是手段,经济发展才是目的,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成为普遍关注的中心议题。旅游产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从而构筑旅游业发展的新优势,实现旅游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理解

旅游是在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主动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方式而出现的一种综合性大众活动,文化要素对旅游活动很大。文化的内涵,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笔者结合众多学者的观点和理解,总体上对文化的内涵得出以下认识:

1.文化的广泛性

文化是一个大的范畴,包括人类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人们对文化多角度、多侧面的也正说明文化丰富,外延宽广。从不同视角可以把文化进行细分,旅游文化是其中的一个分支。

2.文化的层次性

文化具备特有的层次结构,包括表层的物质文化、核心层的精神文化、中间层的制度文化和中介层的文化。所以“物态文化和心态文化互为表里地对立统一于整个旅游活动中。而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则是由物态到心态的中间性过渡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文化是保证服务质量,提高旅游层次,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具有保证方向和指南的意义”。因此,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应当多方位、多层次思考。

3.文化的模糊性

由于文化涵盖面广泛,有学者提出文化天然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其内容既具体又抽象,“模糊的文化和文化的模糊,使得我们在理解、研究文化时,有时不得不不求甚解”。理解和掌握旅游文化内涵必须分门别类,层层递进。

4.文化的差异性和发展性

文化是历史发展中各地区各民族实践中创造的产物,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文化作为一个不断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的动态开放系统,在稳定与发展的对立中不断实现自我保持和自我更新。文化与时俱进的发展进程中,人居于中心地位。要以人为本,客观地看待由旅游人群流动带来的文化交流,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的文化差异并不能说明两地文化孰优孰劣。结合旅游产业理解文化,旅游文化不是旅游与文化的简单叠加,它不仅仅局限在民族传统文化的领域,也不是仅仅关注文化旅游这类文化表征比较明显的旅游形式,而是要将旅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一步揭示其内在的固有,以利于其可持续发展。旅游文化和一般文化形式相同,也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多层次结构体系,“既涉及历史、地理、民族宗教、饮食服务、园林建筑、民俗娱乐与景观等旅游客体文化领域;又涉及旅游者自身文化素质、兴趣爱好、行为方式、思想信仰等文化主体领域;更涉及旅游业的服务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导游文化、政策法规等旅游介体文化”。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旅游的文化内涵,将使旅游文化建设更具目的性、针对性和实际可操作性。

二、旅游资源文化性的地位和作用

挖掘旅游文化资源的内涵不仅要理解其本身所具有的性质,同时,我们也要理解它在发展旅游文化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先进的旅游文化引领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

旅游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必然要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优先发展旅游文化,用先进文化引领旅游可持续发展。现代旅游是旅游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要而实施的一种高级消费,旅游者最大的收获就是精神的愉悦和一段回味无穷的美好记忆,所以没有文明就没有旅游,旅游产品和旅游产业的经济性、文化性是统一的。只有充分重视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挖掘其文化内涵,展示文化特色,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才能吸引旅游者,才能带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2.文化是旅游经济竞争的核心

旅游业的竞争本质上是文化的竞争,文化因素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物质方面的需求是较低级的需求,易于满足;但是其最终目标是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属于高级而复杂的需求,较难于满足。由于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性往往为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所独有,很难模仿和复制,可比性较低,易于创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形成发展旅游强有力的竞争能力,文化中所带有的民族和地域的独特信息,往往是不可再生也是不可

替代的,突出旅游文化特色形成区域间文化特质,是培植旅游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随着旅游开发逐渐向深度发展,文化象一只无形的手支配着旅游经济活动,只有通过文化创新才能保持旅游经济基业长青。

3.文化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

知识经济,文化经济一体化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重视文化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是世界性现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强调:实现发展的动力实际上存在于文化之中,文化是发展的摇篮。国际旅游发展的经验显示,旅游业的收益越来越不依靠人数的增加,而来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旅游与文化交流结合程度愈高、旅游文化因素越多,旅游经济越发达。以北京大观园为例,从160万元《红楼梦》电视连续剧的制景费起家,不断发掘红楼文化,按《红楼梦》小说中的菜谱开发红楼宴、红楼宴舞,靠挖掘文化内涵使得发展成为国内旅游企业的知名品牌。在旅游资源走过普遍开发阶段之后,文化成为将旅游业发展引向深入的重要驱动力。

4.文化旅游是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

我国旅游业在近年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我国悠久深厚的文化资源。2002年,海外游客对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调查中,五种游客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文化类型就占了四种,其中对华侨的调查,文物古迹名列第一位。这体现了旅游对文化的依附性以及它本身具有的文化属性,中国独有的历史文化延续性、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繁多的文化资源种类,有利于开发结构完善、选择适应面广的旅游产品,形成优质品牌。,文化旅游市场开发方兴未艾,大力发展旅游文化、开发以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景点和旅游活动内容,可以满足游客的高层次文化需求,是中国旅游面向国际市场和竞争的必然选择,推进文化旅游的发展,才能使我国由旅游大国成为旅游强国。

5.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

旅游者通过旅行活动,了解到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同时也将自己本地区的文化带给了旅游目的地的居民,传播和交流了两地的文化。同时,为了吸引旅游者,旅游目的地也日益重视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这对于文化的发展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众多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的有关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旅游者大规模持续来访,对旅游目的地文化影响更多的是消极部分,最明显的是使当地文化不正常的商品化,这类变化对于那些原本以独具特色的文化和地方社会风情民俗为基本的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来访的目的地是致命的,它将使这些目的地失去原有吸引力,失去旅游产业持续发展乃至维持其基本生存的基础。

三、旅游资源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旅游的一些地区也相对的在挖掘旅游文化资源内涵上存在着一些问题,通过我国的一些旅游地区及旅游城市的主要表现来看,有以下几点:

1.我国旅游文化发展方向的目标错位现象

由于国家评定优秀旅游城市是按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检查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来打分并按其分值来确定结果的,许多城市特别是非传统旅游目的地城市、普通中小城市,为了争得和维持其优秀旅游城市称号,不惜把自己的旅游发展目标定位于这些死板的标准上。他们不顾自身的旅游资源、旅游环境等客观状况,盲目按照《标准》进行大量的旅游投资与项目开发,试图得到高分值,偏离了城市旅游发展的正确方向。

2.我国大部分旅游地区旅游发展动机的急功近利现象

由于人们习惯认为:旅游地区的荣誉称号越多,就表示其进步;官员为官一任,如果能为该城市多争创一个荣誉称号,就能代表其政绩显赫。于是出现很多城市为了通过旅游城市评定,就不计较长远利益影响,功利性地盲目上一些缺乏科学论证的大项目。如,到处开发旅游资源,大肆创造人造旅游资源,建造主题公园,盲目投资增加酒店、娱乐中心等等。结果不但城市的实际旅游吸引力没有因此而增加,并且造成了巨大的投资浪费。

3.我国许多旅游地区旅游发展模式的盲目模仿现象

国家旅游局的《标准》为旅游城地区的城市旅游发展提供了统一的参照项目。各旅游城市在旅游发展中,其城市生态环境、旅游交通等基础设施支持系统在某些方面有些相似尚可理解,但现实中的旅游城市往往习惯于引用经验和盲目模仿。一个城市的旅游发展成功创新很快就会被多个城市照搬或模仿,并且可能涉及到基础设施系统、旅游产品系统、营销系统等旅游系统的各个方面。结果造成中国的优秀旅游城市虽然数量上剧增,但除了少数特色旅游城市特别是副省级以上省会城市外,其他的似乎是一个模子造出来的,这使中国的优秀旅游城市成为批量生产,多数地级、县级优秀旅游城市的城市旅游缺乏特色。

4.我国旅游地区旅游功能主题的模糊化现象

由于优秀旅游城市的称号只能源于《标准》的评定,这致使许多旅游城市只是一味参照《标准》去发展城市旅游,结果搞成了无主题、无特色的多样化发展。很多地区本身旅游资源非优,而是借助于该区域内某些景点的拉动,使其旅游职能获得较大发展,于是通过了优秀旅游城市评审。但其决策者却把该城市当成极具旅游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城市来开发,集中全力开发城市旅游产品,而忽视其区域旅游媒介功能。结果是城市旅游吸引力没增加,城市对区域旅游的旅游功能也没突出出来,失去其自身特色,走向平庸化道路。相反的,有些有旅游开发潜力的优秀旅游城市,如历史文化名城,却不能进行深度开发,造成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其优势不能突出,甚至出现“优秀旅游城市无旅游”的现象。旅游功能定位、发展主题的不明确是地级、县级优秀旅游城市常出现的现象。我国旅游地区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就反映出了不能深度的发觉旅游文化资源内涵,很盲目化,不能够对旅游产品进行深刻的定位不仅破坏了旅游环境,同时对当地的经济发展都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也不能更好的可持续发展。

四、建设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对策

1.深度开发旅游资源文化内涵,以品牌促发展

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文化内涵开发是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核心是文化创意,在地方文脉的基础上确定文化的开发方向和主题格调,明确定位围绕主题进行组织,进而通过旅游产品加以体现,并不断丰富文化内涵,进行创造性的升级改造。其中,对旅游资源文化主题的感知和把握并经由旅游产品外显是关键,其本质在于对旅游文化资源进行概括、发掘、升华最终凝聚区域特色的个性化精神,然后通过物化、创新,实现更深层次的整合,将文化内涵渗透、表现在旅游产品的各个层面,形成特色品牌,强化旅游吸引力。

2.加快人才培养夯实旅游产业发展基础

旅游产业链较长,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长期以来,我国旅游专业是置于经济学范畴内的,旅游文化还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对旅游人才文化素质的提高重视不够。而实际上旅游产品设计、资源开发和规划、旅游服务都是基于文化基础上的,但旅游从业人员文化层次偏低,对文化的认知度不够,旅游文化内涵的“白化”环节缺失,无法做到帮助不同文化背景旅游者感悟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旅游活动只能停留观光的浅显层面,不能适应旅游的发展要求。因此,要加快旅游人才培养,逐步从单纯的生产性投资转向人力资本投资,提高旅游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提高他们对所处环境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了解程度,既要做好服务员,又要做好讲解员,通过每一位旅游工作者的一言一行给与游客全方位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提升旅游文化品位。深度发掘旅游文化资源的内涵,可以有效的促进我国旅游市场的开发,旅游产业是兼有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四大功能的产业但是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文化及其他功能的现象在很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旅游资源的适度开发和永续利用要求提升产业素质,整合文化要素,进行品牌运作。

3.要以科学发展观的眼光对待文化

要研究精神文化,开发物质文化,打造制度文化和管理文化,推进教育文化,由政府以及与旅游产业有关各方参与,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积极实践,促使旅游产业走向成熟,持续健康发展。在当代我国旅游文化产品差异中,我们不仅要好好的把握住市场带给我们的机遇,同时,要深刻的认识到我国旅游文化的深刻含义,充分地挖掘旅游文化资源的内涵,在地方文脉的基础上确定文化的开发方向和主题格调,明确定位围绕主题进行组织,进而通过旅游产品加以体现,并不断丰富文化内涵,进行创造性的升级改造。挖掘旅游文化资源的内涵,首先要搞好城市规划,对旅游产品进行更好的定位,在不破坏城市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4.建立科学的旅游经济管理机制,将传统文化优势打造成地方旅游产业优势

“旅游经济能否做到集自然、保护、科技、创收于一体实现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统一,关键取决于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健全和完善旅游经济管理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极为重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和管理体制,不断引进世界上先进的旅游经济管理技术和方法,在政策、法律、体制和机制等各个方面加强管理,逐步建立一套完善的旅游经济管理机制。走“文化品牌”之路,适合于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优势还不能完全转化为产业优势的地区。要使地方旅游资源优势得到完全的释放,挖掘文化、提升品位极其重要。地方旅游要想做大做强,必须树立品牌意识,整合优质资源。

结束语:总之文化是旅游资源的灵魂。中国旅游文化的内涵以其个性鲜明、底蕴丰厚成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深度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及应用,大力开发旅游文化资源,是发展旅游产业的必要手段。旅游资源的适度开发和永续利用要求提升产业素质,整合文化要素,进行品牌运作,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积极实践,促使旅游产业走向成熟,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春山.旅游文化——中国旅游业参与国际竞争成败的关键[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3).[2]安宇,沈山.和谐社会的区域文化战略:江苏建设文化大省与发展文化产业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3]林永匡.弘扬优秀文化,强化阵地意识[N].中国旅游报,2000-01-17

[4]《旅游文化资源规划与管理》,大学教材

[5]林永匡:《弘扬优秀文化,强化阵地意识》(《中国旅游报》)

第三篇:旅游资源文化挖掘

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融合景区如何做到文化的深入挖掘

旅游资源是在现有技术和物质条件下,能够被用作组织旅游经济的自然的、技术的和社会经济的因素。自然旅游资源全部为天然赋存,自然形成的;人文旅游资源则都是人为作用下形成的。自然与文化融合景区既拥有大自然造物的神奇又拥有人文历史的浓厚底蕴,是十分优秀的旅游资源,然而,景区内文化开发现状不容乐观。如何做到文化的深入挖掘值得深思。

景区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应加快景区文化景观建设,使自然和人文景观协调发展,在自然与人文资源融合景区,自然风光的美妙和人文历史的深度往往更能吸引。现在有很多自然与人文融合景区,但是很多景区只是挖掘了浅层次的文化资源,重点都放在了自然景观的修建上面。文化是景区的灵魂,如果景区内缺少文化,就不能实现长期发展。因此,在景区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文化建设。充分发掘景区的旅游文化资源,使游客在享受旅游美景之时,还能得到文化熏陶。在文化建设中,要多从细节入手,从一砖一石一房一路之中,都营造一种文化特色,使每一处景观都赋予文化内涵,布满文化自然和文化灵性。在加强文化建设过程中,景区的经营者和治理者,要转变观念,尊重游客意愿,多听听游客意见,取信于民。旅游景点要与游客互动,尊重游客的文化需求,让游客在感受文化旅游之中,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重要的是充分利用目前的产品,增添文化娱乐内容,丰富文化内涵,加强产品的组合,增加对游客和市民的吸引力,慢慢聚集其精魂。

以泰山为例

泰山为我国五岳之首,自古享有盛名。泰山风景迷人,文化丰富,是极好的旅游景区

泰山区区委宣传部工作人员介绍,泰山区位于泰山脚下,与泰山历史文化存在着紧密的情感。为了将其发扬光大,以文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他们专门下发了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件,成立了由区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

以产业促发展,以项目做带动是泰山区文化建设的新思维,他们首先做好了文化发展规划,制订《泰山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并传达至区直各部门。明确提出了要通过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大力发展旅游、商贸、工业、农业、科技五大文化产业。还有以农业文化产业为主导的泰安花卉中心,以商贸文化产业为主导的宝龙城市广场项目

泰城市民惊喜地发现,在泰城的东湖公园、市政广场等公共场所,都可以看到少则十几位老人,多则几十位老人活跃的身影。他们在社区艺术团的集体组织下,早晨起来健身、下午排练节目。

王利民介绍,为了解决群众难以参与文化活动的难题,按照专群结合的原则,他们重点做好了“社区金秋艺术节”等文化活动。首先组织社区艺术团,采用专家做顾问,群众为演员的模式,极大提高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同时,泰山区还力求打造出著名文化活动品牌的“社区金秋艺术节”和社区“欢乐使者”。泰山区工作人员介绍,他们每年10月份推出为期一周的“泰山金秋社区艺术节”,举办艺术节的目的是以活动为载体,活跃社区居民文化生活。而100名社区“欢乐使者”则是由社区居民自己评选出的社区文化活动带头人,这种评选也让社区居民在参与文化活动时有了动力,形成了“大家一起来”的局面。

群众参与有了积极性,可场地又成了大问题。王利民介绍,2008年6月份开始,在短短半年时间内,泰山区按照全省社会文化先进区的标准要求,不断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形成了以泰山文化大厦为龙头,街道综合文化站为枢纽,社区文化活动室为基础,覆盖城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现在的泰山区,5个城区街道全部建起建筑面积不低于800平方米的高标准综合文化站,68个社区全部建起文化活动室,电子阅览室、老年活动中心、文化广场等文化场所设施齐全、功能完备,成为居民休闲娱乐的“温馨家园”。“像花园社区这种星级社区,都已经建起了自己的艺术团排练厅!”王利民介绍。泰山区区委宣传部工作人员介绍,他们将建设省内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旅游产品交易中心和泰山特色旅游产品集散地,以此为龙头,集聚一批实力强、规模大的文化企业,迅速形成文化中心。

泰山注重文化建设,调动了景区居民的积极性,使居民也成为了文化传播的载体,并且做了大量的投资进行文化项目建设,文化产业建设。让广大群众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是文化深入挖掘的必要工作。泰山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扩大了泰山本土文化的影响力更加使得泰山文化产业收入急速上升。文化的挖掘不仅使得泰山旅游景区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和影响力,并且带来了丰厚的文化产业收入。

以下是泰山文化挖掘的一些细节。

1、净化旅游环境,坚决取谛假道士、野导游、恶商恶贩,严禁坑骗游客,加大处罚力度。向黄山学习,山轿滑杆、重要商品在显要处明码标价,让坑骗者无孔可钻,让游客买的放心、坐的踏实、游的快活。净化旅游环境在现在这个旅游发达的时代十分重要,景区内杜绝欺诈行为,有利于让游客享受真正的旅游盛宴。

2、对旅行社和导游员要大浪淘沙。从3000多名导游中选拔300名骨干导游进行试验性冬季大培训,充实理论、充实知识、规范泰山导游词的讲解、锻炼技能技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然后重新分配或留任各重点旅行社为主力军。第二年再另选300名进行培训提高。两年进行大换血,宁缺无滥,使滥竽充数者尽快淘汰出局,不准上岗。对导游人员及其他景区内工作人员的严格要求,能够使得文化的传播更加深入,在自然与人文融合景区不仅仅是自然景观浅层的观赏价值,其文化内涵更应得到传承,文化的力量能够留住游客。

3、在中溪东路登山盘道上,由政府出资选聘优秀导游员十几人,在红门宫至玉皇顶的黄金线上设几个免费导游服务处和咨询处,尽量引导游客从东路上山,倾听优秀导游员详细而全面的讲解,使其满载而归,高兴而回。这样既能监督野导之类的诈骗行为,又能让游客“有眼识泰山”,学习历史文化、文物古迹、碑刻艺术、泰山精神等综合性知识,接受泰山文化内涵的熏陶。尽量让老幼体弱及残疾者从桃花源索道站上下山,逐渐淘汰中天门至南天门的索道,尽快克服快速旅游的弊端。

4、向全国招标建立以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为主的“东夷族系列文化博物馆”和让游人直接参与活动的“东夷族生活游乐园”。运用高科技手段,结合实物,重在参与,重现泰山地区4000年前至8000年前原始社会时期及夏商周奴隶制社会时期的自然环境、发展概况及远古人的生产、生活现状,并可用现代人和游客化妆模拟。这肯定是让国内外游客都要为之一振的大举措。这种方式可以让游客直接参与到文化活动中去,使得文化更加的深入人心。

5、建立泰山历史文化名人博物馆,主要有兵祖冶祖蚩尤、武祖后羿、兵圣姜太公和孙武孙膑、良相管仲、神医扁鹊、史圣左丘明、商祖范蠡、和圣柳下惠、文圣孔孟、方士徐福、智圣诸葛亮、书圣王羲之、农学家王士祯以及孙复、石介、萧大亨、于慎行、赵国麟和历代农民起义领袖盗跖、赤眉军樊崇和刘盆子、黄巾军、黄巢、抗金运动英雄辛弃疾等。总之要把泰山地区的历史文化名人聚集于此,更显泰山地灵人杰之神圣。历史的影响毋庸置疑,各大历史名人博物馆,让前来泰山旅游的游客有一个集合地集中的了解学习历史人物,加强人们对于历史的理解。这些做法都有效的加强了泰山旅游的文化深入,加强了泰山旅游景区的竞争力。提高了景区服务质量和观赏旅游价值。

旅游离不开文化,没有文化的旅游是苍白的,没有文化底蕴的景区是不成熟的景区。旅游文化景区建设的依托,是创造经济价值的核心。然而,在景区建设中,由于在规划、开发、建设及管理过程中信息不畅、利益倾斜、制约失衡等内外原因所表现出的不适当的观念形态,出现了文化层面的失误。我们应该对这种文化失误进行剖析,以加强景区文化内涵的建设。特色是景区开发的制胜法宝,特色主要体现在文化的异质性,而文化的异质性往往导致游客流向呈现出回归性。注重景区的文化建设不仅仅可以提高景区的质量,更有利于景区的长期发展。景区的文化能够使游客产生文化感触,文化自豪感,文化比单单的景区美景更能深入人心。文化可以把游客留在景区,因此,景区规划,尤其是自然与人文融合景区更应注重文化建设,不能白白浪费了资源。文化建设,一定要注重创意,有自己景区的特点,特质。现今,大多数景区的旅游节目和商品都大同小异,这体现了文化的松弛现象/。根据景区实际情况建设景区,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抛弃照搬照抄。深入挖掘景区的历史文化内涵,任何景区都处在一定的人文社会当中的,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当中有很多历史文化沉淀其中,这些都是景区提升自己文化内涵的有利因素。景区文化建设中应该与当地民族文化联系起来现在很多景点都有着明显的民族文化特色,是民族文化在长期发展中的结晶。

第四篇:挖掘文化内涵 提升服务层次

挖掘文化内涵 提升服务层次

总第1022期 出版日期:2001-11-2

3------------------

挖掘文化内涵 提升服务层次

□张细波

加入WTO,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如何在经营管理的实践中,注重服务管理,并从文化的角度来探索和研究建行服务,打造服务文化,已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迫切问题。

商业银行的服务文化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子文化,是商业银行在为客户提供服务过程中逐渐形成和积淀下来的有关服务的价值认同、服务理念、服务规则、服务标准、传统习惯和服务者言行处事之道的集合,服务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来自于过去曾经做过什么以及过去的努力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及其对失败教训的系统化总结。服务文化有五大特性:一是普遍性。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不同层面和经营管理过程的不同阶段,服务文化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它是通过服务环境、服务流程、服务规则以及服务者的言行渗透于服务的内容与形式之中;二是层次性。服务文化包含对内和对外两个层次,对内服务做得好与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对外服务的优与劣;三是功利性。服务既是银行为取得盈利而向客户提供的产品,也是银行谋取盈利的主要手段;四是条件性。服务文化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只有当服务作为一种商品或者作为商品的附属物且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逐渐规范的时候,服务文化的孕育和产生才成为可能;五是连续性。服务文化的孕育、产生和发展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扬弃、不断升华的连续过程,既不可割断历史,也难以超越现实。

一、服务文化要体现企业文化

建行的服务文化是建行企业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方面,建行服务文化的形成受制于建行的企业精神;另一方面,又体现和丰富着企业文化。建行的企业精神渗透和融合在建行的服务文化之中,并通过具体的、可感知的服务体现出来。建行的服务文化要求每一位员工在为客户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应以满足客户的需要为目的。服务文化若偏离了“以人为本”的企业精神,也就在内外两个方面偏离了人,即对内偏离了员工、对外偏离了客户。服务是建行与客户互动的纽带,是建行与客户实现互利的前提和条件,客户的各种金融需求要通过我们的员工为其提供的服务来满足,客户享受我们所提供的服务而付出的价格便是我们经营效益的实现,客户离不开银行,我们更离不开客户。

二、服务文化要确立自己的内核

前几年,建行确立了自己的服务理念“令人信赖的服务质量,令人赞许的服务效率,令人满意的服务态度”。这对建行服务文化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但还不能成为建行服务文化的内核。那么,建行服务文化的内核究竟应该是什么。最近,江泽民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笔者认为这一论述,对于形成和确立建行服务文化的内核具有指导意义。

三、服务文化要提升文化的品位

一是要提高服务者的综合素质。建行服务文化的品位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服务者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客户对建行服务文化的感受是通过与服务者的具体接触而产生的,只有不断提高员工业务操作技能,缩短服务时间,提高服务效率,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加强新产品的开发,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才能不断满足客户对金融服务的新需求。

二是要通过制度来保持服务文化的品位。总行应组织有关人员就服务理念、流程、规则、标准以及服务者在为客户提供服务过程中的言行等进行研究,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从服务意识、服务理念、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等环节对客户服务工作进行全方位的统一指导,通过制度来规范和保证建行服务的一致性和标准化。(作者单位:建设银行广东省越秀支行)

第五篇:浅谈:挖掘旅游的文化内涵

浅谈:挖掘旅游的文化内涵

打造旅游引擎是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只有增强文化底蕴,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才能迎来一片艳阳天。

从本质上讲,旅游是一种文化活动,无论是旅游消费活动还是旅游经营活动,都具有强烈的文化性。

另一方面,从人文角度看,文化要素对旅游活动影响很大。

首先,文化为旅游经济提供核心竞争力。现实中,旅游者的物质需求难满足,精神文化需求更难满足。而转换视角不难发现,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性往往为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所独有,很难模仿和复制,易于创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如果设法突出文化特色形成区间文化特质,文化就会像一只无形的手去支配经济活动,创新旅游发展。

其次,文化给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驱动力。国际经验显示,旅游业的收益越来越不依靠人数的增加,而来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以北京大观园为例,从160万元《红楼梦》电视连续剧的制景费起家,不断发掘红楼文化,按《红楼梦》小说中的菜谱开发红楼宴、红楼宴舞,靠挖掘文化内涵使得发展成为国内旅游企业的知名品牌。

再次,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又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同属国民经济中的第三产业,其中旅游产业是一个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同时也是一个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产品和旅游产业的经济性、文化性是统一的,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必然要求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优先发展旅游文化,用先进文化引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文化在旅游经济中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并不断地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旅游业如何加大自身的文化含量、两大产业如何实现融合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将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相互关联,与旅游有关的文化产业的发达与否是旅游业兴衰的重要因素,与文化相关的旅游产品开发得当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又支持着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

第一、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相互依存

从文化与旅游资源的关系来看,文化孕育着各类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与鉴赏需要进行文化的解读。人文旅游资源属于文化的范畴,许多文化产物都是人文旅游资源,不少文化资源只要略加开发就可成为富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这是一种特殊的、可利用的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和依托。自然旅游资源虽然本身不具有文化属性和历史文化色彩,但自然美无疑需要从文化层面来鉴赏,需要用科学知识来解读,而且要将自然山水转化为旅游产品必须通过旅游开发这一文化手段来实现,因此文化性是旅游的本质属性。同时,旅游又为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提供了平台,为文化资源的开发提供了载体,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旅游因为文化的渗透而变得丰富多彩,富有品位;文化因为旅游的开发而变得生机勃勃,富有活力。第二、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共生互融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是密不可分的。在当代旅游业中,任何一项旅游经济活动都是以一定的文化方式进行的,旅游经济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如生产、流通、交换、决策、管理等都或多或少地蕴涵着各种文化因素,尤其是旅游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更是牢牢地建立在文化基础之上。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魅力,而没有旅游的文化就会缺少活力。旅游的优势体现在市场,而文化的优势则体现在内涵。站在旅游的角度来看,抓住文化就抓住了核心价值;站在文化的角度看,抓住旅游就抓住了一个巨大市场。由此可见,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是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共同繁荣的。第三、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共进

一方面,文化对旅游具有促进作用。文化通过辐射效应与渗透效应,可以提升旅游资源的品味,增强旅游的精神文化内涵,赋予旅游产品差异性,使旅游变得丰富多彩,给旅游者带来较高的审美体验,为旅游地注入新的活力。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有助于形成先进的旅游企业文化和科学的旅游发展观,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文化的有效利用还可推动旅游产业的优化升级,提升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旅游也能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旅游通过引致效应为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提供了平台,为文化资源的开发提供载体,有利于挖掘和优化文化资源,实现文化产业的市场化和规模化,促进文化“保护—开发—再保护”的良性循环,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保存。此外,旅游与文化的有机结合还可以丰富文化的内涵,提升文化的价值,使文化焕发出独特的地域魅力。旅游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在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整合中要把握旅游经济与地域文化的互融互动关系。在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互动中,有效地将文化与经济结合起来,有利于丰富文化的内涵,提高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附加值,实现经济利益的“双赢”。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四个层面

第一、技术层面的融合是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基础

Lind建立的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模型指出,产业融合是指由技术变革引发产业边界的重新界定。产业融合的发生都建立在一定的技术基础之上,技术创新在不同产业之间的扩散导致了技术融合,而技术融合改变不同产业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使不同产业的成本结构变得十分相似,消除了不同产业之间的技术性进入“壁垒”,使不同产业形成共同的技术基础,并使不同产业间的技术边界趋于模糊,并由于共同技术平台的建立使融合产业进入到新的市场空间。可见,技术融合为产业融合的发生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文化产业中的文化产品制作与研发技术同旅游产业中的旅游资源开发技术的结合便构成了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技术基础。第二、产品层面的融合是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标志

文物、古迹、名胜、民俗、节庆、礼仪、宗教仪式、文学、戏剧等文化资源作为主要的生产要素推动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共同发展的资源和基础。对这些资源的整合利用,既能使民俗风情、传统技艺和民间艺术等软性传统文化资源得以保护和延续,又能够吸引游客、开辟商机,最终实现文化保护和旅游产业开发的双赢,以达到“以文促旅,以游养文”的目的。利用文化资源及旅游发展元素开发出来的具有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是两大产业融合形成的标志物。

第三、企业层面的融合是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载体

技术融合、产品融合和市场融合,其最终的执行和实施都是在企业层面,企业是促使产业融合产生的载体。“在产业融合的情况下,建立在技术融合和市场融合基础之上的多样化兼并,即使其业务呈现多样化,但不同业务往往是在同一运作平台(如同一信息系统,或相同客户资源系统,或同一销售渠道等)上开展的,从而相互之间具有某种互补性。”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所产生的结果就出现了从事文化旅游业、文化会展业、文物博物业、娱乐业、动漫业等业务的大量企业,这类企业的业务融合了两大产业的特点,并可利用同一的运作平台。另一方面,两大产业的融合还引发了企业组织内部结构的创新,组织结构开始由纵向一体化向横向一体化、混合一体化、虚拟一体化转变,正是企业层面的不断融合才使两大产业融合后的整体结构得以逐渐形成。第四、市场层面的融合是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动力

正是由于技术融合突破了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原有的产业界限,旅游业市场和文化业市场开始出现交叉和渗透,从而实现市场的融合。市场层面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产业的市场运作、市场营销的创新、品牌整合与培育、资本运营等方面。具体来看,原有的文化传播渠道及网络传递方式应用到旅游业中,将使旅游业的产品销售模式、文化产品消费方式发生很大改变。通过市场运作方式的整合,可使某一区域的旅游产品和文化产品统一在一个市场知名度较高的品牌之下,提升产品的竞争力等。旅游、文化产业的市场融合将为旅游文化产业的形成提供巨大的推动力。

在现代旅游市场机制下,有时候,音乐可以成为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推手 渲染景区精神和文化内涵。

“无限强大的气场是音乐最独特的力量”,其实,每个著名地方或景区都有美丽动人的故事,地方或景区主题歌有利于充分发挥歌曲抒情功能,同时,渲染地方或景区精神和文化内涵,使文化之“魂”与旅游之“体”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现代旅游文化体现,以歌唱形式出现,歌唱却是最具广泛性和传播力的文化艺术形式。同时,地方或景区若以音乐为媒介,注重原创性,其歌曲内容充分体现地方或景区的独特文化内涵,便于人们记忆传唱,可为地方或景区提供了展示生态优势和打造自身形象的音乐名片。

“文化与旅游两者之间具有天然的紧密联系,如果说文化是旅游之‘魂’,音乐可称得上‘魂中之魂’。”文化之“魂”与旅游之“体”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统一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旅游实践中,但目前各地方或景区缺乏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入融合发展,“如果以通过音乐歌曲形式唱出地方或景区的文化内涵,对展示中国旅游文化形象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也有一些专家认为,我国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步伐明显加快,以旅游业为代表的服务业方兴未艾,人民群众潜在的文化旅游消费潜力正在迸发,文化助力文化旅游前景广阔、大有可为,能够实现“1+1>2”的良好效应。

很多地方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迹众多,只有整合文化产业资源,才能使旅游业繁荣发展。或许,有些看法可以去重新认识及总结:

一是树立“全民意识、全球意识、战略意识、经济意识、文化意识和精品意识”,凝聚各方合力,顺应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潮流,不断发掘丰富灿烂、古老渊博的文化资源,加大实现对旅游线路和景点的文化包装力度。

二是利用网络广告文化,扩大旅游市场,加大旅游促销;完善文化设施,打造旅游载体;依托文化团体,活跃旅游形式;开发文化产品,增加旅游效益;加强文化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多措并举使旅游资源实现最大效益。三是进一步加强领导、健全机制、科学规划、加大投入、招商引资、集聚人才,突出文化主题,推出一批精品线路、特色纪念品、高品位旅游设施,增强旅游产品对游客的吸引力、震撼力和影响力。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中国经济下一步继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的增长点、发力点。很多时候各地纷纷打造“拳头”产品,做大做强旅游经济。以长治市为例,城区聘请知名专家完成对东山文化旅游观光园区整体策划,打造“山水共融、生态共享、和谐共生”的文化、休闲、旅游和度假胜地;黎城县培育以黎侯虎为龙头的根雕、麦秆画、泥塑、民间刺绣、范氏老鼓等系列民间工艺品,推进民俗文化优势向旅游产品的品牌优势转变;武乡县投资5亿多元建设了八路军文化园、游击战体验园,编排了大型实景剧《太行山》,使八路军文化旅游在全国打响叫响。越来越多的文化内涵,正在推动旅游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希望在未来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更好的整合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资源,挖掘提炼文化底蕴,推动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把更好的一面展现在大众面前,打造真正的文化旅游、高品位的文化旅游,以一种吸引力、震撼力和影响力去营造旅游市场。

下载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挖掘竹文化内涵 壮大竹产业实力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 地处长三角经济圈的几何中心,**大都市经济圈重要的西北节点之一, 借......

    挖掘文化内涵 打造示范学校范文大全

    挖掘文化内涵 打造示范学校——杨柳井中心校校园文化建设经验杨柳井中心学校,其小学部原是 1926年成立的私塾学校,1950年转为公办,后成为中心小学。中学部是1958年成立的杨柳井......

    挖掘学校文化内涵 塑造敬业学子形象

    挖掘学校文化内涵 塑造敬业学子形象 敬业中学 学校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和《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

    蒙古文化内涵的挖掘对内蒙古旅游文化发展的作用

    蒙古文化内涵的挖掘对内蒙古旅游文化发展的作用 (林富平内蒙古农业大学林学院 呼和浩特 010018) 摘要内蒙古自治区拥有丰厚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但长期以来,却一直没有很好地......

    挖掘节日内涵,给孩子留份文化记忆

    挖掘节日内涵,给孩子留份文化记忆 童年记忆,每逢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挂艾草包粽子,妈妈会在睡梦中为小孩的手腕缠五彩绳,还有肚兜、艾草和菖蒲……可如今,超市除了开卖粽子,在城......

    挖掘城市文化

    挖掘城市文化,延续地域文脉 读林正秋《杭州城市建设史研究》有感 而今,“挖掘地域文化,延续城市文脉”,在各地城镇建设开发中已经蔚然成风,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古国,每一方......

    文化内涵

    第一章医院简介三原县中医医院成立于1978年,由原城关地段医院易建而成。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国家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是我县唯一一所以中医特色见长......

    试分析体育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和利用 于2011

    试分析体育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摘要:体育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它是一种足以构成吸引旅游者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是一种能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的,能为旅游业所利用的,并由此......